学习《工匠精神》读后感

2024-06-10

学习《工匠精神》读后感(精选18篇)

1.学习《工匠精神》读后感 篇一

学习“工匠精神”、弘扬“担当精神”

今年以来,一组名为《大国工匠》的特别节目在央视《新闻联播》热播,引发了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高度关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人们看到了“工匠精神”的高尚追求和内在价值;在下行压力加大之时滚石上山,在全年攻坚冲刺时刻破解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同样要把“工匠精神”推广开来,成为抓经济工作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支撑。“工匠精神”就要咬定目标、勇于担当。抓实干工作的力度有多大,抓工作落实的力度就要有多大。精神状态和工作成效的“力度统一论”清晰表明,部门主管要承担主体责任,落实成效也要承担主体责任。拿出“只做表面不求认真”的架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行;以“都是别人的问题、自己溜边”为托词,自己很忙,没有时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行;以“管理基础差、工人技术低、管理难理顺”为借口,管理无重心、信心不坚定,管理不作为也不行。

“工匠精神”从来以持之以恒、担当敬业为前提。质量体系认证----这是今年必须完成重要任务,正处于“闯关能否成功和被关在门外”的决择之期、冲刺之时,尤其要盯住“管理”这个“第一要务”,不迟疑,不三心二意,不左顾右盼,各职能部门和主要负责人要把主体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把思想和行动聚焦到“工作实效”上来。“工匠精神”就要亲自上阵、提锅上灶、一马当先。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高水平的“工匠”从来都是实践中的能手、高手,“技近乎道”从来都来自实践的千锤百炼。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务实工作、以身作则的领头雁,就是要对工作亲历亲为,注重细节、孜孜以求。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已经很明确了,“精准发力、务求效果”。关键就在狠抓落实、抢抓落实。停留于开开会、发文件,不冲到实际工作第一线,哪里找得准真需求、真症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只做口号派,缺乏动手能力、不善具体操作,哪里能解得开难题,打得开局面?不在涉险滩、攻难关的硬仗中做中坚、当表率、抓落实,如何能调动广大员工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能够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能够把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不断提升抓工作的能力水平,干一件事成一件事,一件接着一件干,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以真真切切的精神来凝集团结和换发新锋范。

“工匠精神”就要倾力专注、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假大空”,容不得粗放浮躁的作风。当管理落地不够之时,当“放下去、接不住”之时,需要认真反思,在抓重点难点上,我们有没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和毅力?在攻坚上,我们有没有至精至善至美的追求?在抓落实、落小、落细上,我们有没有“萝卜快了不洗泥”、做“差不多”的心态?现在,在各项工作和分解的任务上都要再添一口气、再加一把力,各项工作部署从“最先一公里”快速起步,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工匠精神”讲求是的凝神专

一、精雕细刻、力求完美上的突出特点就越显重要和珍贵。

当我们接收到的任务越是繁重,越需要我们坚定信念和信心,用于担当,毫不懈怠、奋力作为。我们每一名管理者都成为抓问题的能手、能破难题的“工匠”,我们就一定能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为今后的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匠精神”的内涵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2.学习《工匠精神》读后感 篇二

合肥公交集团一直致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树立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青年标杆, 通过举办技能竞赛、开展技能培训、学习先进典型, 为青年员工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 营造努力争先的氛围。本文结合企业在技师评聘、技能人才培养、技师工作室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开展, 探讨如何在公交企业打造满足企业发展要求、适应车辆技术进步的能人巧匠, 同时创造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1 大力推进技师培养, 发挥技师引领和带动作用

近年来, 为进一步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选拔培养优秀维修人才, 发挥技师在解决企业维修技术难题、提升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合肥公交集团大力推进技师的培养, 组织开展技师评聘, 每年度有30余位汽车维修工被聘为技师。为体现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和促进, 创新进行了首席技师评聘, 取得较好的带动效应, 进一步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在技师评聘的条件设置、聘用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有实效的办法。对聘任技师每年进行一次考核, 同时规定了日常工作的能力要求、对学员的培养及授课要求等。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导师带徒、外出培训与自培相结合等方式, 广泛开展岗位技术练兵, 提高职工的技能和操作水平。

借助企业技校和城市客车技能鉴定站, 集团公司连续3年组织对汽车维修技师和高级工的培训, 共有近100人通过全国技能鉴定考试, 扩大了持证技师队伍和技师选拔范围, 放大激励效果。利用技师讲堂和“查道勇创新工作室”开展职工培训, 激发革新动力和钻研业务的干劲, 培养更多热爱企业、热爱维修的工匠。集团公司每两年分别组织一次汽车维修工技能大赛和驾驶员技能大赛, 做到年年有赛事。营运单位和维修单位认真开展劳动竞赛, 形成良好的学技术氛围。通过基层的选拔, 成功举办合肥市第十五届汽车修理工职业技能大赛暨公交集团第六届汽车修理工技能大赛和第二届合肥公交驾驶员节能大赛, 分别选派代表参加了“第三届 (2015) ‘宇通杯’全国公交驾驶员节能技术大赛”, 并代表安徽省参加第七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宇通杯”城市公交驾驶员职业技能竞赛, 均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2 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 凝聚企业技能专家和能手

近年来, 合肥公交深入开展了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 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建设创新工作室的实践中, 努力倡导耐心专注、精益求精、务实敬业的精神, 勤奋练就精致“匠人心”。我们创建的“查道勇创新工作室”成员从最初5人发展到现有主要成员51名, 既有一线岗位的技师, 也有专业技术人员, 相互结合, 优势互补。紧紧围绕企业生产实际, 注重推广创新思维理念, 立足于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技能人才培养与实践等主题, 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学习交流等活动。

“查道勇创新工作室”创建一年来开展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25次, 培训近1000人次, 导师带徒数十对, 维修机具改良5件, 车辆设备改良攻关12例, 车辆维修工具制作8件, 疑难故障攻关37例, 各项技术革新为企业生产经营节约成本近300万元。工作室对燃料消耗超定额的车辆进行节能减排攻关, 2015年天然气平均标台百公里消耗31.48立方米, 比上级主管单位考核指标低0.79立方米/百公里, 燃油消耗24.64升/百公里, 比上级主管单位考核指标低0.02升/百公里。

我们以创新工作室的建设为抓手, 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精品工匠。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查道勇同志刻苦钻研、耐心攻关、严谨务实, 将摸索出切实有效的疑难故障排除方法提炼成文字并形成图解, 在集团内部推广使用, 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举解决了故障难确定、难排除, 车辆不能正常使用的难题。青工刘忠果针对新能源车换挡电磁阀故障造成车辆不能使用、厂家要求必须更换电磁阀的问题 (1只换挡电磁阀价格2800元) , 认真揣摩, 反复比对试验, 终于找到了电磁阀维修办法, 不花一分钱, 调整装配修复即可。直流电工能手项震凭着扎实的电工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维修经验, 结合客车维保的实际, 制作了移动照明电源和便携式车辆充电电源, 方便维修和各类车辆正常早出场。年青的钣金工陶乔伟针对车用天然气钢瓶拆装困难、费时、不安全的问题, 认真钻研, 自制专用支架, 与铲车配套使用取得了成功, 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效, 提高了安全系数, 降低了更换钢瓶的成本。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查道勇创新工作室”已成为集团的维修服务品牌, 2016年7月15日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名义参加“世界青年技能日”活动, 广为宣传推广。2016年7月26日, “查道勇汽车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被合肥市认定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纵观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发展过程, 离不开能人志士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和创新相互联系, 贯通融合, 是维修服务的灵魂, 品牌的基石。查道勇先后获得合肥市“青年五四奖章”、合肥市“金牌职工”和“技术能手”、合肥市“最美公交人”和“最美交通人”等荣誉称号。我们将通过不断培养和引导, 鼓励更多、更优异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 从中发现和推荐优秀人才, 力争用3-5年时间培养1-2名省级高技能人才。

3 以技师工作室建设,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工匠精神”是创新发展的精神内核。近年来, 随着车辆技术的不断提升, LNG车、新能源公交车的加大推广使用, 给公交企业维修、使用带来了新的课题, 对技术管理也提出新的挑战。要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和优质的运力, 必须立足于企业维修队伍的现状, 培养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技能比武、技术创新、带徒传技等活动,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 积极发挥技术、理论、团队优势, 最大限度激活创新创效内生动力, 为企业降本增效。

当前和未来, 我国都将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必须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作为企业技术管理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 不断创新, 充分发挥技师工作室的创新优势, 以创新成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让更多的一线员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实现员工与企业双赢。

技术创新需要“工匠精神”, 技术进步离不开“工匠精神”。锲而不舍, 滴水穿石, 只要务实笃行, 让“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定能让精品工匠、企业工匠蓬勃涌现, 企业也因为有了众多工匠而不断发展。

“查道勇创新工作室”成立一年来, 着力在五个方面为企业服务, 即着力于人才培养和发展, 着力于技改与发明, 着力于疑难问题攻关, 着力于节能降耗, 着力于导师带徒, 为员工、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 以创新成果、“工匠精神”精制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推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相信, 随着“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 “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扬, 定有更多的能人志士不断加入, 创新工作室必将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定能培育出大师级的精品工匠, 更好地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精品工匠的过程就是弘扬“工匠精神”, 让每个有志职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为企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积力之所举, 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 则无不成”, 凝聚智慧力量, 成就更好人生, 让企业发展壮大。

4 以建设创新工作室为抓手, 努力打造企业工匠

3.工匠精神,不应止于“工匠” 篇三

狭义上来看,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持之以恒;广义上来讲,则是人们对任何事都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从浅来看,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一次革命。深究其里,重点却不仅在“工匠”,更在于“精神”。这种精神不能止于“工匠”,而当深植于各行各业,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提起工匠精神,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严谨的德国人。青岛原德国租界的下水道在高效率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青岛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果然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一个“相关”企业,之所以能够推断出百年前的公司会在老化配件周围存放备用件,正是基于对严谨德国人“工匠精神”的信任。

然而,在德国,严谨的“工匠精神”并不止于制造业,它深植于每个德国人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位中国人到德国留学,几天后,中国人厨房四溢的香气馋坏了德国邻居,于是德国人拿着小本子前来讨教,中国人大显身手一番后,德国人还是摸不着头脑,追问着:“盐放多少克?油放多少克?水放多少毫升?”中国人瞠目结舌,无以作答。后来他到德国人的厨房去指点,发现厨房像个实验室,量杯、量筒一应俱全,还有厨具刀具井然排列,俨然一个“兵器库”。尽管这故事有些调侃的意味,但德國人的工匠精神植入之深,却也可见一斑。

回到中国,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传统精神,并不止于制造业,更不止于工匠。庖丁解牛如此,鲁班的传说同样如此。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襄阳供电公司的娄先义,在外线工这个最苦最累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由于立足岗位专注于技术改造,获得了十余项国家专利。

不论是古时的庖丁、鲁班,还是身边的娄先义,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然而他们身上都有着精益求精与创新的工匠精神实质。

今天,我们将工匠精神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这种精神却不应止于工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做到持之以恒,将这些智慧和能力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料想,不远的未来,我们不仅会为“Made in China”自豪,更将为“I am Chinese”骄傲。

4.学习工匠精神心得感悟 篇四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在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我是谁不重要,我做的事才重要”这句话的含义。正确的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工作职责,要以比他人更高、更严格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我,这样才能获得上级的认可,获得同志们的认可,提升自我的价值。

首先,工匠精神要求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每件工作都能做到极致。在工作中,精通自己的工作业务,掌握自己所管科室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进展,是知识升级和能力升级的基本要求,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注意工作细节,工作方法,反复改进,不断进步。

在这次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新建100口监测井施工工作检查督导过程中,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工作中精益求精的理念的重要性。每一个施工环节,重点施工流程等关键节点都应该亲临现场、重点盯紧,掌握每一个井场的具体情况,及时了解施工现状,对发生的状况及存在隐患,在周密的考量后,提出解决对策和实施方案。工作做到细致入微,精益求精,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提交的成果才能获得肯定和认可。

其次,工匠精神要求对待工作严谨、耐心、专注和坚持。不投机取巧,不停止追求,不得过且过。绝不能有“差不多、过得去”的错误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要对自己实施“高标准、严要求”。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成功离不开坚持不懈和执着的追求。对待本职工作一定要一丝不苟,细致入微,深入一线了解工作情况,这样才能对工作了然于胸,坚持与同志们沟通交流,耐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专注于工作中的每件小事,热爱自己的工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最后,工匠精神要求勤于学习,不断钻研,不断创新。要把“工匠精神”应用于专业领域,勤于学习新理论,主动研究新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用心钻研业务知识,在工作中学习创新,立足于现状,综合分析,冷静思考,寻找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更好的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新思想引领新实践,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新时期,社会公众对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员干部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工匠精神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在工作中,要把自己放得低,把单位同志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热爱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岗位,无怨无悔,持之以恒,做一个敬业、忠诚、有担当、敢作为的干部,时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5.工匠精神读后感 篇五

110391 陈泉林

工匠气氛、敬业、稳重、干练、执着。他们以无可替代性的劳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高尚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都绝不可缺少的,七不视工作为赚钱的工具,而是对工作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在前年传承中,若忽视了工匠精神,那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持续走向辉煌就会受挫。在当今社会,只有大力发挥工匠精神,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才能永远在复杂环境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热爱工作,不慕虚荣,干一行就爱一行。目前我的工作是运维,就是保证自己所运维的系统能正常运行。同时,在维护系统的过程中,我还要做一些开发工作。在开发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搞开发所欠缺的知识太多了,但是我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卯足劲学习欠缺的知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踏实勤奋,寓巧于拙,用“笨功夫”练“真本事”。在开发的过程中,因为基础不扎实,我屡屡遇到瓶颈,但是我并不浮躁,依旧脚踏实地钻研。当然做事也要量力而行,好高骛远做不成事情,所以我会设个小目标,一个一个去完成。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慢工出细活,如果急于完成任务而偷奸耍滑,那么自己从工作中什么都学不到。

坚持不懈,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要认准自己的目标,绝不轻易妥协和放弃。正如书中讲的剪纸姑娘的故事,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剪纸,但是她把剪纸当成尽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多年来潜心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原本没有生命力的纸张,在她的手中活了起来,她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剪纸大师。可见,设定一个高远的目标对于人生的成功与否是相当重要的。人与人之间根本差别并不是天赋、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作为成功就是实现一个个既定的目标。因此,设立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

6.《工匠精神》读后感 篇六

腊月28,回到老家,飘过大伯堂屋前,我热情的喊着大伯,走进他的屋子,大伯在做木凳子,我不懈的说“大伯,您直接去市场上买几个塑料的小凳子,不就得了,干嘛还费这事,都过年了”。他笑了笑“孩子,我干了半辈子的木匠了,家里的桌椅板凳都是自己做的,都用半辈子了,多耐用,多结实”说完只见他拿着鲁班刨一遍又一遍刨着初成型的板凳面,凳脚;拿着刚尺和碳笔在凳面上比划着凳脚的开眼位置。

“孩子,就说这鲁班刨,左右用力要均匀,速度要快,还要一推到头,否则刨出来的面就不平。”在我看来,真的没有必要费这么大工夫去做几个凳子。而对于做了半辈子木匠的伯伯来说,从他脸上流露出来的是他对手里木工活的热爱,还有对自己产品质量的胸有成竹的满足。他笑起来眼角隆起的皱纹告诉我,他内心是踏实的,是执着的,他是在用心打造手中的工艺品―“木凳”。

这一情景就像一束阳光,它照进了我的内心。记得,3――4月在底盘厂工作时,面临着人员的超多变动,复杂的底盘和轻卡的混线生产,导致我班组里的骨干们连续近1个月加班至11点过后。那时感觉,每一天都有干不完的活,那段时间每一天回家都是筋疲力尽,但是思想上一向很执着的相信:明天会更好,明天要好好干。3月,我应聘进入了营销公司,刚开始不适应这种宽松和自主,感觉再也没领导为了拉动生产节拍而逼你开线催你生产,虽时常加班再也不用熬到晚上11点了……这一切,就像来到了天堂。

慢慢的,被关在内心深处的的魔鬼“另一个自己”出现了。在空闲的时候我会去想“自己的工资和职位也没什么大展进,年复一年的这样干着,究竟为什么啊同学介绍的某某公司那岗位,月薪多吸引人”在工作中,会去想“怎样选取捷径去更快的成长啊怎样做事会又快又省,尽快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啊这事做了,领导会满意吗”整个人总是无意中想到了九霄云外,又无意中被现实拉回了生活。前段时间部长让我给总经理送个报告,我送完迅速回来答复部长“领导出差了,报告放他秘书那。”真想欣喜自己办事真利索,可随后部长又问“你问过领导什么时候回来啊报告大概什么时候签好你打算什么时候取”就是送文件这么一件小事,都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我不禁脸红的发烫。

这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我相信有那么多年轻人在的路上有过和我一样的幻想和惆怅。因为我们内心是功利的,是浮躁的,我们喜欢去做一些投入一点就能立刻看到回报的事情。或者领着公司一年发的数万元薪水不愁吃不愁穿的混着,对照书中描述的打工心态,这种心态太可怕了。

都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阅读完本书后,我对书中提及到的“打工的状态并不可怕,打工的心态很可怕”这一观念如饮醍醐。所以,我呼吁:

1、年轻的小伙伴们,请戒除内心的功利心,浮躁心,脚踏实地的去做一件事;不要再大费力气去寻找什么成长捷径了,立足岗位,把自己当下的做好了捷径可能就来了;

2、请那些像我这样在混日子或打算混日子的小伙伴们,赶快清醒过来。不要觉得自己在给别人打工,如果你混十年就算公司损失百万,那这点钱对公司来说又算什么呢而这十年对我们来说,那就是生命!

7.弘扬工匠精神建设制造强国 篇七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高技能人才座谈会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会议并讲话。

马凯首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和优秀代表, 是创新技术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 在推动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凯强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落实中国制造2025, 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 必须加快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要完善制度保障, 落实和健全政策措施, 创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开发培养、选拔使用、引进聚集的体制机制。要加大培养力度, 创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营造良好氛围, 引导全社会尊重、重视、关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广大高技能人才要将大国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优秀品格,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8.让“工匠精神”落地 篇八

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在“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极致追求中努力求索,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国家制造整体实力。

“工匠精神”上了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透露出,在现实中,眼下社会地位卑微的建筑工、焊工、木匠、车床工等的发展,真的不能小觑,只要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精尖和优秀程度,同样是一种卓越的社会贡献。

在百度上键入“工匠精神”浏览一下,立即搜索到约2,470,000个相关结果,可见其已成为“网红”,文章大致可分成这么几类:

1.诠释何为“工匠精神”的;

2.称赞德国和日本,介绍德国和日本工匠精神的;

3.批评或嘲笑国人缺乏“工匠精神”的;

4.呼吁大国崛起,阐述工匠精神于中国之重要的;

5.……

笔者认为:造成一个强大的舆论氛围,促进“工匠精神”的回归或重新崛起应该是好事,但如果大量的文章只是从上述几个角度奔走呼吁,其实是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的。

阐述笔者系统观点之前,先解释一下为什么用了“回归”这两个字,因为从历史上看,中国并不缺乏“工匠精神”,中国的“工匠文化”源远流长。

今天引发思考的应该是:为什么中国的工匠文化断流了呢?为什么中国的工匠精神消失了呢?如果要重新弘扬“工匠精神”重要的又是什么呢?

“工匠精神”源远流长

中国“工匠精神缺失论”可以休矣!纵观中国历史,中国的“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可谓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创造记录着历史,以他们平凡的伟业书写着人类的文明。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忠心耿耿”。早在《诗经》中,作者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在论语中亦对此十分肯定,朱熹《论语》注中称赞其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孙中山先生扩展到整个近代工业,将其白话化为“精益求精”。这种对工艺精细程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99%到99.99%的追求”完全一致、高度吻合。

中国古代美妙绝伦的珠宝、玉器、陶瓷、木雕、丝绸、青铜器等生活用品,震惊世界的故宫、天坛、长城、都江堰等伟大工程,都是最好的明证。善于解牛的“庖丁”,木匠的“祖师爷”鲁班等能工巧匠,以及更多优秀人才、技术从业者,不胜枚举,都是中国工匠精神杰出代表。

汉语,是世界上词汇量最丰富的语言,对中国工匠也不吝溢美、赞誉有加:

有赞扬其敬业态度的:惟精惟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精雕细刻……

有赞扬其高超技艺的:神乎其技、取精用宏……

有赞扬其作品成就的:超群绝伦、绝无仅有、巧夺天工、空前绝后、美轮美奂、栩栩如生……

可见中国的工匠先师,是很受古人尊敬的,最著名的工匠更貌似受到神的待遇,至今木匠学艺,还是要拜鲁班祖师的。

举世对决,中国工匠巅峰成就毫不逊色 。

故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故宫始建于1420年,距今600多年,作为木质结构建筑,历尽满清入关,西方入侵等却仍然保留完好。相比西方石材建筑使用泥浆钉子,中国木匠的榫卯结构棋胜一着。此外中国苏州园林、徽式建筑、万里长城、敦煌石窟,都屹立百年,名满天下、享誉全球。

至于常被拿来说事、现在还能用的所谓青岛德国下水道,中国也棋高一着啊!且看中国赣州的福寿沟,始建于北宋,工程由数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专家刘彝主持,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历经元、明、清,外敌入侵,共900多年至今保持排水排污作用,2010年赣州降水超百毫米,足以造成洪涝,却什么事都没有,此皆得益于福寿沟巧妙设计和超高的工程质量。

笔者乃姑苏人士,苏州的丝绸、刺绣、木雕、宫扇等工艺品……其精美名动天下,但另有一宝世人却可能知之者不多,那就是位于苏州西南郊东山镇以西的紫金庵内的泥塑彩绘罗汉群像。

紫金庵又称金庵寺,始建于梁陈时期,唐贞元年间废后复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世人称紫金庵泥塑彩绘罗汉为“天下罗汉二堂半”之一堂,是我国雕塑美术史上的文化遗产。

大殿左右两壁十六尊泥塑彩绘罗汉像,相传为南宋雕塑名手雷潮夫妇之作品,罗汉姿态生动、容貌各异,神情表现淋漓尽致,被世人赞为“精神超忽,呼之欲活”, 让人体验到“鬼惊神诛”的含义,实为国内外罕见,亦堪称古代雕塑艺术精华。

不可否认,对待工匠的态度中国自古以来是具有双重性的。我们的文化一方面认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黄道婆、庖丁、鲁班、欧治子之类的能工巧匠大放异彩;另一方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类的价值观,又对“士农工商”阶层划分形成了稳定维护。

这种矛盾认知,一直延续到工业化时代效率追求与“工匠精神”的典型追求彻底背离,工匠及其代表的精神隐退到社会非主流的角落,成了特殊的职业坚守或者是日常生活的补充,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特殊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工匠精神彻底销声匿迹。

nlc202309081557

过去三十年,中国工匠精神近乎消亡

中国跑得太快了。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给世人的形象是急速奔跑。从零开始,到2015年,中国有106家企业挤进了世界500强,我们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从吃糠咽菜到健身减肥,这个发展速度和规模,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令全世界难以想象。

一个飞速奔跑中的巨人,他怎么可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呢?就像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若你还想让他保持优雅的姿态,认真欣赏沿途的风景,这怎么可能呢?

这个发展阶段,中国人狂热追求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速度为王”,快速扩张。

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在某一个发展阶段,采取“速度为王”的策略,快速追赶发达国家,好像也可以理解、无可厚非。

反观德意志民族,搞工业化也开始得比较晚,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德国进入工业化后急于赶超,也经历过与今天中国类似的“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产品质量很差。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8月23日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在当时实质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与当下“Made in China”的处境类似。

中国的机会太多了。因为这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并存。我们这一代人既看到了新时代的朝阳,又感受到旧时代的黄昏。

80年代投机倒把变成了商业流通,90年代股票交易恢复,一夜暴富成为可能,00年代房地产暴涨,炒房成为时髦,2012年互联网+袭来,又是一波风起云涌。电脑、手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人工智能……让人应接不暇,稍有不慎就被会时代落下。

这三十多年,中国从工业1.0飞速奔向工业4.0,不断有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出现,套利机会太多,制度建设却跟不上,漏洞太多,这个阶段的中国成为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工匠们的伊甸园。

当社会的机会多多的时候,大家自然是追逐新机会,不可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工匠精神的式微就此发生。

企业家的原罪感所致。愈来愈多的富人移民国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

当改革开放大潮汹涌而至的时候,在中国的市场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中,阶段性的双轨制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套利机会。中国老一代企业家的崛起,普遍依赖于这种制度套利,想套利,就需要找关系,有了关系,就需要打点关系。这个企业主群体多多少少都是有点原罪的,说不定哪天因为哪个官员的事就被清算了,自己也就泥菩萨过河了。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群体,难有心思来精雕细琢、完善产品和打理企业。工匠精神匮乏也无以为怪了。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时至今日,改革步入深水区,社会从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企业各种经营成本高企,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已经减下来了。

与此同时,高速增长期所积累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中国号称有3.69万亿元的贸易顺差,却不能为国内百姓创造出值得信赖的产品和服务,国人对中国制造缺乏品质的感受深刻,喝新西兰奶粉、抢日本马桶盖、开德国汽车……皆为无奈之举,供给侧改革因而提上议事日程,工匠精神回归或再度崛起的呼声也应运而生。

但是真做起来,你会发现,这还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仅靠道德感化和形象宣传无济于事。

别重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覆辙。中国企业优秀文化缺失,极大阻碍了企业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关键还是在制度和路径的缺失,仅是“讲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美好。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要重振“工匠精神”,让它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极担当。若能成长起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员工,“中国智造”、中国品质,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如何让“工匠精神”实践落地,却是眼下的当务之急,学习德国和日本,与其说是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借鉴他们的工匠养成路径,如何将“工匠精神”的理念变成必要的养成制度,即: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考核要求,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体系来构成。然后经由制度的导向,让参与者形成工匠习惯。

且看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却乏善可陈,故以主观的“德”为社会标准,人治大于法治,立法不严,选择性执法,是建立不起工匠制度的,没有严格的制度体系就不会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复兴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不能靠儒家(说教),必须靠法家(制度)。

借助于李克强总理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我们躲开喧闹,回归宁静;拒绝追风,坚守内在;避免盲从,坚守独立,在技术方面默默坚守,在形成制度方面苦心探索,让工匠精神变成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实践,从而得到时代传承,让中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王慧中:上海自主创新工程研究院院长、知名企业文化建设专家)

9.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篇九

“匠”是对有手艺工人的统称,“木匠”、“铁匠”、“瓦匠”、等一系列工人要想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站稳脚步,成为有创造价值的工匠,就必须对自己的手艺有独到的见解和技术,进而形成一种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要想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这又与“敬业、勤业、精业”的付诸实施密不可分。

一、“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基础和核心

作为一名职工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发扬工匠精神,首先必须做到爱岗敬业,要用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岗位意味着责任,敬业是对工作的普遍要求,只有敬业才能全力以赴,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如果没有起码的敬业精神就不可能产生工作热情,就不可能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就做不好本职工作,发挥工匠精神就成为空谈。

“两弹元勋”邓稼先放弃国外定居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在祖国经济条件严重困难的条件下,为了自己所敬重的事业,只对自己的妻子说了句“我要调动工作”后,他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宅大院和戈壁荒漠。由于当时核辐射防护条件有限,而其又长时间在高辐射条件下工作,致使身患直肠癌,年仅62岁就与世长辞,为了自己敬重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种敬业的工匠精神将激励我们世世代代、万古相传。也正是由于他和千千万万工匠们的付出,我们才有了镇国之器,中华民族才有了在国际上说话的权利。

当然不可能人人都在那“高、大、深”的岗位上工作,但有句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你从事什么“卑微”的职业,只要有这种精神,就一定会有所建树。我们有的老师傅,从事煤炭事业近30年,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深受同行爱戴,这就是对“敬业”最好的诠释。

二、“勤业”是促成工匠精神的条件

培育工匠成为有用人才,需要不断坚持勤奋学习和工作,日积月累,用一点一滴的努力成就今天和未来。刚参加工作时,难免有些束手束脚,畏首畏尾,请教老师傅后才知道:要想掌握技能就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要用知识指导生产。自此我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不懂就问,有空就寻找相关专业技术方面的书籍进行学习,并与实际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作对比,找办法,工作上有了很大进步。

那些年,我有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我的工作心得,技术经验,纪录着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过程,还有自己的整理总结。我一有时间就翻着看看,有了新的思路和想法,就与别的同事进行交流,寻找改进工作的实践方法。总之,要成为“匠”就必须落实在一个“勤”字上。

三、“精业”是工匠精神永恒的追求

精业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目标,是工匠精神的最终体现,我认为“精益求精”对工匠精神的集中诠释,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制造品质更高的产品并不断追求完美。“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只有精业工作才有底气,事业才有生气,工作才会出成绩,要使自己成为一名精益求精的工匠,必须在掌握生产技能的同时还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尤其必须具有创新思维。

一块瑞士名表,价值上千万,却有让人不得不服的理由:小小机械表壳里能有740多个零部件,最小的细如毫发,一个顶级表匠,全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块,这样的一丝不苟让瑞士手表成功地从日用品变为奢侈品,百年不衰。当然我们现在也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传承,比如:云锦、苏绣、中医经络等,但这些现存技艺与古代的实际相比我们又有了多大的发展呢?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是熟练工种的体现,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科学家,企业家,但极大多数成功人士身上都一定要有这种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应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和心中,缺乏对精品的追求、坚持和积累,才让我们的成长之路变得崎岖坎坷、发展之路充满荆棘,在资源日渐匮乏的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10.工匠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时代飞速发展,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慢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工业时代。中国式制造业大国,而现在许多企业都追求投资少,见效快的理念,从而能忽视了工匠精神,导致如今中国人去日本等地大批量采批生活用品,甚至连马桶盖,剪刀等也求日本制造,对中国制造敬而远之。这类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现在工匠精神的缺乏,放眼周遭,浮躁之风滋生扩散,所以我们才须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须要它让我们追求完备。顾闳中大师一生追求完备,他所做的《夜宴图》木板复刻至今无人再做其次份,因为他所做的太精妙,难度太大。他用1667块木板才做成,先打板打印,不合适的再修改,如此反复,一年半才做成,其坚守细致完备的工匠精神令人叹服。正因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让我们获得如此艺术精品。信任有了这样追求完备的精神,那些粗制滥造的产品也就不复存在了。工匠精神,须要它来让我们解放心灵,摒弃浮躁之气。闻名拼布艺术家金媛善认为,工匠精神须要坚守,情怀和修行。她细心端坐,几百个小时做出世人精绝的《百花争艳》,在外国展览上备受赞扬。她肯静心做事,犹如修行一般地做布艺术,反观我们的制造业,恨不得一个小时做出成百上千的次品,让国人对中国制造失去信念,假如有金大师一般的不顾浮躁,只用心做自己的产品,中国制造肯定会大放异彩。逯耀东先生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米饭为主食的国家,我们有一只有内涵的.碗吗?我们每天点灯生活,我们有一盏有感觉的灯吗?是啊,如今文明推动文明太快,来不及体会传统文化之美,做不出有中国人情怀的东西,即使有也是少数,所以我们要从今日起先抛下浮躁做产品,慢一点也不是坏事,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发扬起来,融入产品,拉回国人总向外看的目光,让中国制造有朝一日成为人人争先购买的产品。

工匠精神,我们须要它!

11.重振大国工匠精神 篇十一

工匠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而这个群体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等品质,被称为工匠精神。它代表着专注、执着、坚忍、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翻看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史,不难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基因——工匠精神。虽然从前工匠的工作和劳动主要依靠手工完成,而今,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大量的能工巧匠,他们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从鲁班的技艺、庖丁的解牛、张衡的地动仪、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到今天一些企业涌现的大量劳模和技术尖兵,他们爱岗敬业,不仅留下了享誉中外的作品,而且对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这些“大国工匠”身上,印证着中国人的聪明和勤奋。可惜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工匠精神大都瘫软在时代转型的风口。时下很多人对于工匠心存偏见,在意识上对劳作低看一等,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苦活、累活,既有重复性,又无创造性可言,以致工匠群体人数锐减。此外,在制造业领域,工匠的职级和待遇普遍偏低,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结果造成产品质量不高、工艺水平落后,极不利于“中国制造”的形象和口碑。

凡是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往往拥有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且工匠精神深植于企业文化,形成一种鲜明的工业价值观。德国作为一个拥有8 000万人口的国家,却拥有2 300多个世界级品牌,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和大国。“德国制造”成功的背后,有着庞大的技能娴熟的工匠群体以及工匠精神作为动力支撑,他们是其中当之无愧的“隐性功臣”。德国企业家认为:一个优秀的工匠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而在日本,如果一个人被称为工匠,这意味着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具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他曾说:“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在全球具有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中,日本有3 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之所以能存在,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传承和弘扬匠人精神。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时代呼唤我国装备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而这些技术要实现那就需要大批有知识、有志向、有职业素养的劳动者,尤其是一线制造业职工。

科技越是发达,工匠精神越发重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尽管很多工作被机器人替代,但是工匠身上所拥有的精益求精、专心敬业的精神品格是代替不了的。当今社会,并不是一味地鼓励人们去当从事手工劳动的工匠,因为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可以不做工匠,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工匠,但是工匠精神值得传承。

当前,中国正在由不完全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讳言,我国企业“短、平、快”的心理和行为明显滋生。有的企业往往为了短期利益,忽略了产品质量,员工中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中国企业不仅需要大批技术过硬的工匠和技术工人,更需要努力培育工匠精神。只有工匠精神的诚信、担当、创新和坚持才可以帮助企业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才可以使企业实现真正的持续发展。否则企业恐怕连核心竞争力都无法保证,最后的结局就只能是走向消亡。

培育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当务之急,而如何进行,需要作的努力还很多。首先是企业要完善工匠辈出的体制机制,多注重从政策上对工匠倾斜,奖励其辛苦付出;完善技术工人评价机制,提高他们的生活福利待遇,技艺精湛的工匠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使之有更多的获得感;保护一线职工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广大职工学技能、提素质等。其次是教育培训要加强。目前职校或企业的很多培训只重视书本理论,忽视劳动实践是一大通病。应大力加强实践教育,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再次是全社会要转变观念,改善技术工人的生存状态,改变轻视一线工人的错误观念,对工匠予以人文关怀,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术工人、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

不久前, 中国节能收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对《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的“评级报告”。“评级报告”称:“经评级小组评价,《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为五星级,是一份卓越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最高评级,也是中国节能社会责任报告连续第二年获此殊荣。

12.首钢转型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篇十二

工匠,传统意义上来说是技艺精湛的手艺人,这些手艺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任何一项不起眼的小工作,一旦注入工匠精神,就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脉搏,它的品质就能够获得极大的升华,展现出质朴的劳动之美和价值所在。中国的工匠精神自古有之,历史久远,在我的记忆中我知道的第一位工匠是建造赵州桥的隋朝工匠李春,他所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匠心独运,赵州桥的敝肩圆弧拱形式是世界石拱桥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西方在14世纪才出现敝肩圆弧石拱桥,已经比中国晚了600多年。在漫长的岁月中赵州桥虽然饱经洪水、风雨、冰霜和地震的侵蚀考验,却依然安然无恙,巍然挺立,我想这其中的奥秘之一就在于工匠精神是它的风骨,是它的气质。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正在摆脱低端竞争格局,中国制造正在向中高端迈进,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而在这一进程中,工匠精神将成为中国制造的脊梁,工匠精神的塑造将促进中国制造实现质的飞跃。

工匠精神值得每个领域、每个行业弘扬,对于正在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首钢来说同样尤为重要。回顾首钢光荣的发展历程,职工是创造首钢历史的英雄,“做天下主人、创世界第一”、“敢闯、敢坚持、敢于苦难硬干”的作风深深融入到每名首钢人的血液之中,首钢所走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创新发展之路,无处不闪现着首钢人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在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感召下,首钢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之最。1958年9月,我们首钢的前身石景山钢铁厂响应毛主席向全党发出为全年完成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号召,和时间赛跑,仅用14天建成年产10万吨的崭新转炉,结束了石钢有铁无钢的历史,创出了世界建炼钢转炉史的纪录。1964年12月,中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在石钢诞生,揭开了中国转炉炼钢新的一页。1979年底,首钢二高炉移地大修改造工程投产,有效容积由516立方米扩大到1327立方米,采用了高炉喷吹煤粉、顶燃式热风炉、无料钟炉顶等国内外37项新技术,首次运用可编程序控制器上料系统,成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55天完成二高炉大修改造创出世界之最,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钢铁奇迹。1981年8月,首钢职工开始在比利时赛兰钢厂拆迁设备,仅用7个月零20天就将所属的炼钢设备和厂房结构全部落地,工期比比利时方面预计提前了10个月,当地《赛兰日报》惊叹地说:“中国人工作如此神速,实为罕见,不知注入了什么伟大的灵魂。”1987年7月,由赛兰钢厂设备改造建设的首钢第二炼钢厂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300万吨,首钢人率先走出国门引进二手设备加快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创举在海内外引起轰动。20世纪80年代,首钢率先在工业企业实行承包制,1994年钢产量达到823.7万吨,成为当年的全国第一,实现了周总理提出“首钢要为首”的殷切期望……这一时期,首钢开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先河,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进入21世纪,为了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奉献奥运,还北京一片碧水蓝天,新时期的首钢人识大体、顾大局,不惜付出巨大的牺牲,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率先实施完成了我国乃至世界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战略性大搬迁。众志成城,广大干部职工的工匠精神汇聚成为首钢创新创优创业的宏大力量,历经8年艰苦奋斗,迁钢公司、首秦公司、冷轧公司、首钢京唐公司相继建成投产,首钢新钢厂总体技术装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实现了钢铁产品由长材向高档板材里程碑式的转变。通过搬迁调整,集团钢产量达到3000万吨。首钢成为我国第一个从大城市向沿海整体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为我国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探索了经验。作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2011年以来首钢连续跻身世界500强。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对首都的管理和发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重大战略部署,总书记讲话中唯一提到的企业就是首钢,总书记指出“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就是具体行动。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下去”。总书记的指示激励着首钢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抢抓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千载难逢新的历史性机遇,奋勇前行,努力成为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先锋队。

我们首钢销售公司是首钢转型发展的市场前哨,首钢党委高度重视销售公司的队伍建设,要求首钢销售公司要加强懂生产、懂技术、懂经营、懂管理的营销团队建设。针对首钢营销转型发展的新特点,首钢销售公司党委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营销团队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按照“总部精干、营销前移、贴近生产、服务用户”的战略构想和“品种高端化、渠道终端化、合作战略化、服务标准化”的战略目标,加速推进首钢新型营销体系建设和高端、领先、支撑产品的市场开发。为此,销售公司干部职工正在以“首钢服务、首钢品牌、首钢创造”核心价值追求为引领,秉承工匠精神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特质,不断加快首钢销售公司由材料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的转型。目前,首钢销售公司已建成了销售总部、区域分公司、加工配送中心相结合的新型营销体系,首钢上海、广州、山东、华北、武汉分公司和首钢苏州隆兴、宁波浙金、北京鹏龙、广东中山、青岛钢业等加工配送中心已陆续投入运营,并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效和经济效益,新型的营销体系为首钢满足用户全过程、个性化的贴身服务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经过首钢人的不懈努力,首钢集装箱板、焊瓶钢、车轮钢等热轧品种保持了市场龙头地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位居第一;冷轧家电板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四年第一,焊丝钢、焊管钢、制桶钢等专用板品种实现行业重点客户的全覆盖,制桶钢达到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汽车外板销售量同比增长18%,冷轧780MPa及以上超高强钢月均接单量突破1千吨,同比增长145%;酸洗板逐步提升了压缩机和汽车结构钢订单比例,压缩机比例由2015年初5%提升至19%,汽车结构钢比例由7%提升至40%。2015年,销售公司板材产品销售量1336.65万吨,比年计划增加34.55万吨,新开发用户289户,直供及三方直供用户比例达到83%。

我想,首钢之所以能够克服巨大的困难,取得瞩目的发展与进步,关键在于首钢具有光荣的工匠精神传统和“敢闯、敢坚持、敢于苦难硬干”、“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思想文化基因。在首钢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首钢党委提出了“一根扁担挑两头”的新发展战略定位,即通过打造全新的资本运营和金融平台这根扁担,实现钢铁和城市综合服务商两大主导产业并重和协同发展。首钢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2016年首钢产品推进启动会上,总公司强调“首钢产品真正要实现大的升级,还是要在打造职工工匠精神上下功夫”、“没有一支具备工匠精神的职工队伍,我们的产品是没有根基的”,因此,只有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生产、技术、营销、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打造出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站稳脚跟,才能充分发挥出“一根扁担挑两头”的协同功效,把首钢的整体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成为钢铁板块开拓市场的优势。

13.员工工匠精神读后感 篇十三

3月份,力源公司开展了读书活动,采取分组“压迫式”阅读,我们小组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这本书进行了通读和分享,使我认识到,工匠精神,她是一种生命态度,其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但对其实质的理解我仍然一知半解。

直到最近有两条微信刷屏,让我对工匠精神又有了新的认识。一条是致敬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女士,另一条是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6周年震撼视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了所衷爱的事业,倾心竭力,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视工作为修行,视品质如生命,这样的人,这样的团队才最有魅力,也最能打动自己与别人的心弦,感动自己的灵魂!

我国知名女导演,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因病去世,引发了许多西游记迷对她的深深怀念,也报料出当时在艰苦环境下,通过6年的不懈努力,拍摄剧组的团结协作,完成了这部70后、80后、90后都记忆深刻的经典电视连续剧。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杨洁导演的一句话:“我们是在搞艺术,不为名,不为利……”是啊,86版《西游记》创作团队在6年时间里,克服九九八十一难,他们如同一丝不苟的工匠,用心创作出了荧屏经典!

另一个让我感动的`是,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6周年的震撼视频。66年的劈波斩浪,不懈的追求成就了中国航空工业崛起的壮阔,66年一份份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真诚情怀铭刻于云巅。这66年里,无数航空人坚守着为航空事业奋斗的信念,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同台竞技,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用生命托起战机的航空英模罗阳、钳工大王方文墨等等航空“工匠”用生命和对航空事业的不懈追求将“工匠精神”镌刻在共和国的旗帜上。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中航力源也有许许多多的航空战士为了祖国国防事业远离优越的沿海城市,怀揣航空报国的铮铮誓言,斗严寒战酷暑,天当被地当床,黄泥水辣椒汤,在穷乡僻壤的西南边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他们,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为了三线建设,他们两次搬迁三次创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的后代---贵州省劳动模范董晓虎、全国三八红旗手袁南,接过父辈的“钢枪”,在生产一线默默无闻、精雕细凿,打造高品质的航空产品……

他们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啊!

作为新时代的航空人,我们应该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继承发扬“工匠精神”。此时,我无比的激动……我想代表力源的年轻一代宣誓:“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弘扬工匠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撸起袖子加油干!”

14.关于学习工匠精神演讲稿 篇十四

演讲稿具有逻辑严密,态度明确,观点鲜明的特点。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都可能会用到演讲稿,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演讲稿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学习工匠精神演讲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亲爱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很荣幸在这里代表学报部做“弘扬工匠精神争做有为教师”为主题的演讲。

工匠精神是一种品格,一种操守,教师是师德的.建设者,共同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教师不仅要具备刻苦进取、专一从教的育人精神,更应承担起弘扬中华匠心的伟大历史责任。

我认为工匠精神是可以用四个词语来概括和体现: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坚持。

敬业:首先我们应该爱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享受我们工作,才能像工匠一样做出高品质的艺术品。教师是一个“平凡”的工作,如果确定做这个职业,就必须放平心态,拒绝浮躁,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信念和信仰。

专业:工匠首先是专业的,他必须有精湛的技艺,而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同样应该如此:我们必须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和精湛的专业知识。

精益求精是学生管理的态度:我们所面对的是一帮特殊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是不被重视的,在学习和生活习惯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管理上做到细致和高要求,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价值观。

15.报业转型需要重拾“工匠精神” 篇十五

关键词:工匠精神,核心竞争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新媒体对报业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内容制作的唯一性和传播的垄断渠道被瓦解,这给报业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生产的新闻看的人少了。大量的受众群体涌入不收费的社交媒体、新媒体,并成为其中的内容制作者和传播者。现实摆在面前,纸媒纷纷提出转型,却在报业寒意陡升之时,效果不彰。原因何在?恰恰是因为各类转型看似如火如荼,实则是因为根本上放弃了新闻的“工匠精神”。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到“工匠精神”一词,让人耳目一新。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是我们的差距,也是时代的呼唤,时代需要各行各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众所周知,“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一个专有名词,德国和日本是最具“工匠精神”的两个国家,前者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着标准、精准、专注以及实用的工匠精神内核;而后者在几百年的发展中,以“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职人文化,经过几百年几代人的传承,催生了现有的“完美和极致”的管理模型。而中国,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出现了“工”的社会分工,其匠籍制度,保证了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是首屈一指的手工业制造大国。从《庄子》的庖丁解牛,到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以及出土的丝绸瓷器等,中国工匠精神可见一斑。

中国的报业从诞生之初就以对新闻严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承载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社会责任。专业,敬业,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新闻作品为目标,这样的工匠精神成就了中国报业最初的辉煌。

中国报业走过了大繁荣大发展,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规模的扩大,但这种大繁荣与大发展,也带来了报业的“先天不足”,长时间社会定位、专业定位、产业定位不够清晰,并逐渐有了浮躁之风,与精益求精的新闻“工匠精神”渐行渐远。因此,在新媒体的压力下,传统媒体更应该找回“工匠精神”,对新闻“工匠精神”的坚守反映了中国报业在媒介融合时代的现实需求。

二、“工匠精神“能为纸媒转型带来什么?

(一)重拾核心竞争力

从“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到“信息服务为王”、“平台为王”等等,纸媒在转型过程中,从内容的独家生产者,变成了互联网新媒体的追随者,甚至是跟风恶炒者。2016年春节期间,“上海女江西逃饭”、“霸气媳妇掀翻饭桌”等网贴突然成为热门话题。不少纸媒为了“拼速度、抢关注”,做了转载和评论。但现实打脸,这些消息最后都被证实是假新闻,然而一些纸媒仍然热衷这种屡屡触及媒体底线的信息追逐。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有32%的假新闻首发于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新媒体,在假新闻榜单上仅次于微博。

毫无疑问,新媒体已经依托技术和渠道成为新闻“首因效应”[1]的第一载体,这更加速了纸媒的焦躁,从而被互联网新媒体逆袭。然而,根据媒体分析集团所做的调查,2015年德国总共有4230万人阅读报纸,占14岁以上总人口的61.1%,平均每个德国人阅读8份不同的报纸与杂志。在同样讲究工匠精神的日本,其情况类似。[2]

为什么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德国和日本?是他们的互联网不行吗?以上调查告诉我们,他们尊重的“工匠精神“使他们知道自己的本分是制造,他们知道人类永远需要制造,他们也知道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他们只是把信息化融入进自己本来的优势上,以创造出自己符合时代与个性的进一步优势。

而制造和生产内容本来就是纸媒原有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和国家赋予报业做权威新闻信息的专业收集者、传播者和有影响力的舆论引导者。但越来越多的纸媒却忽略了这个核心和基础,走入误区,进入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经营模式简单的行业,将之前积累的媒体社会资源和特有公信力“贱买贱卖“了。

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企业制胜的关键在于寻求自己最擅长的。同理,报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也应该回归报媒组织所开展的最基本、最具职业特点的业务,也是报业组织完全掌控的核心业务,包括传统的新闻采编等。

(二)学会做减法,学会专注

“工匠精神“最重要的一个特质是:耐心,专注,坚持,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

因此,报业在转型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原因、目的、路径“,其根本原因应该是为了做出更为专业的新闻产品,其目的应该是做出更为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探索时代需要的最佳路径,并依托自身的一些传统优势。如,优秀的传媒团队和人才,既有的传播渠道,精益求精的内容制作等,做聚焦,做减法,不急于求成,不投机取巧。

即使在传媒数字变革大潮之下,只要读者需要喜欢,报业就仍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生命力。只是以前胡吃海喝一箩筐,变成了蛋糕要先切开分着吃。所以,放弃泛受众的思路,盯准某一领域吃透就能获得发展先机,这一点,用3年时间突破百万发行,成为全国第五的报纸《快乐老人报》,其聚焦于老年市场、聚焦于老年群体,开展个性化定制的思路值得借鉴。

如前所述,日本报业其健康的肌体,也得益于重视用户体验,打造特色性大报,为用户提供了各种类型的专一领域报纸。反观中国媒体,“跟风跑“是最典型的现象,《跑男》火了,电视节目齐刷刷地都开始”跑“了,《爸爸去哪儿》火了,电视节目齐刷刷地都”去哪儿“了。都市报好办的时候,全国上下都是都市报,新媒体火了,报业齐刷刷干上了新媒体。媒体在”跟风跑“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

毫无疑问,越来越多的媒体人意识到,纸媒不会消亡,曼海姆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彼得(Peter Vorderer),曾经在国际传播学会(ICA)成立64周年时来到上海,他在学术对谈时认为,他不认为印刷媒体会消亡,印刷媒体服务的对象将会更加细分。

细分给予了媒体人更多发挥“工匠精神”的空间,势必在每一个领域、每一类人群中推动报业的新发展,让纸媒人真正学会做减法,学会专注。

(三)真正做到用户导向型的柔性生产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不浮躁,有跟随时代发展的能力,能做时代所需的产品。

在如今的时代潮流之下,简单的模仿俨然已不适用于中国报业,我们不仅要吸取德国、日本报业的工匠精神,也要随着时代需求而存续、发展。

佛山传媒集团创办的《珠江时报》,自2009年10月28日推出第一份社区报《桂城社区周刊》之后,在短短4年时间里,相继创办推出了9份社区报。其与街道社区合作、扎根社区的模式,以及“媒体性服务业”[3]的报业理念,聚焦于服务、聚焦于使用,开展柔性化生产[4]模式,这种专注于服务“社区”,为适应市场需求多变和市场竞争激烈,而产生的市场用户导向型的按需生产的生产方式,成为了当前报业独特的发展模式。

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畅销书《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有句名言:只要有1000个绝对忠诚的粉丝支持,就能维持体面的生活。一句话道出了用户的重要性,道出了需求的重要性,然而怎样才能获得用户的绝对忠诚和支持呢?

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报业是一个极大缺失。长久以来纸媒与读者之间的联接失效,使得媒体无法掌握用户数据,导致没有真正用户,进而导致报业的发展无目的性,无法做到按市场导向型进行按需生产。社群的运营乏力,带来的是生产和服务的无导向型。

日本将工匠精神延续到报业,在专注聚焦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地为用户考虑,为用户的需求考虑。其最典型的就是长期坚持下来的为用户服务。基本每家全国性大报都成立了报友俱乐部,为用户提供各种优惠服务,也与用户进行要沟通交流,增加用户对该报的品牌忠诚度,开展各种报友之间的文化社会活动,加强报友之间感情。并在服务活动中,了解用户的需求,实现按需生产。

三、结语

中国有句古话:“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抓住了“宗”,才不至于在转型过程中失了根本,本末倒置。在报业寒意不断的当下,如何自我救赎,与其盲目追逐”新“,不如认真审视自己,回归自我。也就是说要做到心中有读者,不仅要坚持做好产品,还要能俯下身来做好服务。报业要始终把握自身特点和优势,精心制作内容,用“工匠精神”持续提高用户体验。

注释

1[1]首因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会有“先入为主”的效果。

2[2]赵准.融合发展的核心是传播力建设——从报业转型的缺失看融合的路径选择[J].新闻记者,2016(4).

3[3]范东升.用户联结:拯救纸媒的“诺亚方舟”[J].新闻记者,2015(9).

16.论工匠精神 篇十六

关键词: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创新发展;崇尚;尊重和激励;培育和塑造

所谓工匠精神,简言之,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当前,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大力提倡弘扬工匠精神,其中缘由何在,怎样才能实现工匠精神呢?

先看提倡弘扬工匠精神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国际经济环境紧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等诸多不利因素,同时存在产能过剩、库存过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和困难,为应对全球经济形势,克服困难和挑战,促进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的五大理念。其中,首当其冲、最重要的是创新发展理念,只有创新驱动发展才能促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才能促进我国经济逆势上扬,实现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而工匠精神正是创新发展的题中之意,没有工匠精神就没有创新发展。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大量事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说到工匠精神,我们总能想到瑞士手表。百达裴丽、朗格、劳力士、江诗丹顿这些顶级豪表,全都产自瑞士。一块手表价值千万,却有让人不得不服的理由:小小机械表壳里,能有744个零件,最小的细如毫发。一个顶级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块。凭借如此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成功地从日用品变身奢侈品,百年不衰、持续发展。再来看我国高铁,我国从十几年前才开始做高铁,到现在许多部分已经世界领先,就是因为在国家重视之下,高铁从业者始终坚持的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反面事例,我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拥有的大学生数量世界第一,却生产不出一个小小的特制圆珠笔笔珠,缺的就是工匠精神。

理解了工匠精神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意义,那么,实现工匠精神的途径在哪里。我认为,途径有三。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应做好“四个崇尚”。首先是崇尚劳动,尊重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现阶段工匠精神缺失,同存在轻视甚至鄙视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现象有密切关系;其次是崇尚技能,关键是要让技能人才有地位、有较高的收入、有发展的通道;三是崇尚创造,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的;四是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高品质的产品和高水准的服务,是要靠时间来精心打磨的,反观我们现有的制度与政策安排和评价体系,有不少都是引导人们急功近利的,追求“短平快”,催促人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重数量、轻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包括毫不动摇地坚持高度尊重劳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的人才激励制度。这些年来,我们对于劳动的尊重与激励,远没有跟上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步伐。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企业家的评判标准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全社会已形成高度共识。优秀的工人或者叫工匠,他们完成别人不想做、不敢做却十分重要的工作;凝聚起一个富有激情和活力的生產团队;在创新中改进工艺流程,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企业利润。这无可争议地揭示,一位优秀的工匠就是一位合格的企业家。建立一系列能够充分表现对优秀工匠劳动及其杰出贡献高度尊重的制度,成为迫切需要。另外,弘扬工匠精神要求人才激励制度对各类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只要是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无论其供职于何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单位,都应给予相应的激励和支持。同时,进一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大国工匠在企业间自由流动,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全面激发我国制造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17.工匠精神读后感900字 篇十七

很庆幸的是,我在《工匠精神》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这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工匠精神”对职场人生的重要意义,凝聚了作者长期的实践和思考。古往今来,“工匠精神”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上,“工匠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更需要践行发扬。我们中国铁建也不一例外地需要“工匠精神”,我们每一位员工同样需要“工匠精神”。概括起来,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就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技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孜孜不倦、精雕细琢”的精神。要想达到“工匠精神”的要求,让平凡的人生更精彩,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付出别人所没有付出的,才能让平凡的人生更有分量。

俗话说,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说法无非在表达一个概念,那就是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付出了别人所没有付出的,你就会获得成功,就会赢得尊重,或许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爱岗敬业吧。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中的一个核心元素,没有爱岗敬业,谈什么“工匠精神”,那就是空中楼阁、本末倒置。爱岗敬业这个词汇很普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口头和书面上,但真正能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却需要经年累月、兢兢业业、刻苦努力和辛勤付出才能实现。

其实,人生就是一种积累,“工匠精神”也是这种人生积累的一种提炼。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每天比别人多干十分钟,每天比别人多流一滴汗,久而久之,就会集腋成裘、积沙成塔。也就是说,当你把自己的付出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的人生就会达到另一种高度,就会拥有更重的分量,那么等待你的、回报你的,就会是成功,是荣耀,是尊严。这是每一个成功者的规律,也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捷径,那就是比别人多付出一点,再多付出一点,平凡就会慢慢伟大,平淡就会焕发光彩。坚持别人所没有坚持的,才能让平凡的人生更有韧性。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归根结底是一种责任,对事业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岗位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一个人知道了自己是干什么的,该怎么干,并且持之以恒,那么在她身上才有可能闪耀出“工匠精神”。坚持细节,坚持完美,坚持精益求精,坚持一丝不苟,坚持精雕细琢……这种坚持,没有责任的支撑是坚持不下来的;这种坚持,只要做到极致,坚持到最后,坚持到别人不能坚持的时候,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变得更有韧性,这种韧性同样是“工匠精神”的主要构成。

谁会相信一个朝秦暮楚的人会有“工匠精神”?就像马拉松比赛一样,你坚持了,就有可能获得冠军;你坚持到最后了,并坚持以最快的速度坚持到最后,那么冠军就会非你莫属。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呢?不管什么职业、什么岗位,也只是“跑道”不同罢了,我们的终点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坚持了,坚持到最后了,坚持了别人所没能坚持的,那么撞线一瞬间的精彩就会属于自己。

18.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篇十八

重拾工匠精神,对教师教育的启示有四。

一是尊重教育经验。

教育经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对每个教师而言都带着自己的生命温度,而且不少经验还是以教师或学生的某种牺牲为代价的,因而弥足珍贵。优秀的教育经验是教育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将其全都视为低级、片面、肤浅的,认为他们需要被理论知识覆盖和替换。

尊重教育经验,首先要培育教育经验。教师要坚守育人为本的职业精神,各项工作都应该以育人为目标。尊重教育经验,还要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教育实习的定位主要不是基于技术理性的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是杜威所言的“理论教学的工具”,而是通过实践形成教育经验。教育经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教育实习时间要延长,让准教师逐步从边缘到中心,从依赖到独立,从而在上岗前积累其独当一面的经验。

二是推行师徒制。

教育经验弥足珍贵,但作为个人经验,它却依赖教师的肉体,会随着某个教师的离职或离世而消失,“人亡艺绝。”因此,教师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经验传承。教育经验内含缄默知识,其传承要靠“传、帮、带”,要落实到师徒制。

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经验传承是否有价值?回答这个问题,关键看我们坚持何种改革观。如若我们认为改革是“大破大立”,甚至“全破全立”,那么经验传承当然是改革阻力。可是,教育改革其实是渐进和连续的,从一定意义而言,是不断地“穿新鞋走老路”。教育改革中,教育传统、教育现实与理想的教育之间虽有差异,也有共性。因此,即使是在改革,哪怕是转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都不能忽视和轻视教育经验传承。

积极倡导共享的氛围,努力构建共赢的机制,师徒制才能发挥最大价值。现实中确实有部分教师对公开教育经验有顾虑,害怕“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不愿跟同行分享“干货”。有位教师曾跟笔者说,她找到了一个教化学某个知识点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很快理解,而且在考试过程中也极少遇到问题。可是,她不会将其用于公开课,也不会告诉其他同行。可见,师徒制价值的发挥,在于共享的氛围和共赢的机制。

三是彰显能力本位。

教师教育要重视(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要建构“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和评价观。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的核心技艺。其要义,简言之,就是会教且教会。可是,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与评价偏离了教师核心技艺。

这种偏离在职前教育阶段的表现是,教育理论课程重过实践课程,导致准教师只是为考而学而不是为教而学;在职后教育阶段的表现是,“研究”重过“教学”,导致教师只是为发表而研究而不是为教学而研究。

建构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观和评价观,就是教师教育的课程和评价都以核心技艺为中心。这意味着,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要强化实践课程,而且理论课程也要紧紧围绕实践展开,指向教师的核心技艺。教师教育评价应该以教师核心技艺为基准,重点考查其“应会”,而不是“应知”。

四是强调“技进乎道”。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基本思路是先理念,后技艺,试图让准教师在还没有足够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情况下掌握科学概念,树立先进理念。这个思路,只能让准教师形成了“关于教育的观念”而非“教育的观念”。因为,正如杜威所言,“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当一个人把观念告诉别人时,对听到的人来说,不再是观念,而是另一个已知的事实。”。

其实,正确的思路是先技艺,后理念,“技进乎道”。技艺固然包含缄默知识,但也有可明言的规则,即技法。技艺学习要从技法开始。教师教育中的技法,如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师教育的起点,是教师教育理念生成和创新的基础。所谓教学有法,指教学是有特定方法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方法。

当然,教学有法无定法。所谓无定法,基于维特根斯坦的视角,即对规则的使用本身无法还原为规则。换言之,教学本身虽有各种原则和方法,但是这些原则与方法在特定情景的具体运用,却无法还原为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必须借助教师的判断力。

教师熟练掌握各种具体方法后,才能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提升关注层次,这时就要推动他们从对技法的关注提升到对艺术的关注,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2

上下五千年,中国曾引领着一个时代的制造行业发展,精密探测的地震仪,深埋千年依旧锋利的古剑,无不彰显着当时顶尖的工业技术。然而反观现代,沿海城市的大型乃至超大型代加工厂比比皆是,均是以增加熟练度或扩充人力来提高产能,却无丝毫创新之法。中国工业已然被称为“世界加工厂”,长此以往,中国工业将无以为继。

近日,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理念风暴席卷全球,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战略让国人悚然惊醒。德国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在已有顶尖工业水平上的持续创新力以及德国人专注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熟练无失误,仅以为“工”,而未成“匠”;由表及里,精益求精乃为“工匠”。

中联重科作为全球工程机械先驱企业,不断有新型产品的技术参数突破世界纪录,每年的专利发明质量和数量也都远远走在其他企业前面,创新研发力度不可谓不强。但作为基层员工,如何在管理岗位上实现自己的“工匠价值”,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必须思考的问题。

先成为一个优秀杰出的“工”。每个岗位所在都是公司整体运行中重要的一环,要保证自己在岗位上的工作无差错无拖延,需要耐心、细心和决心。耐心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多坚持,多努力,对待工作和同事不骄不躁,始终如一;细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多发问,多求知,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决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多取经,多探索,勇敢尝试,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后成为一个自我升华能力的“匠”。如何才能在人力有限的条件下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如何才能在本职工作完成后额外完成力所能及的细节使工作流程更顺利?如何才能针对自身岗位的优劣现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只有深层次的思考延伸才能让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与工作相辅相成,真正实现从“工”到“匠”的价值升华。

企业作为员工发展共同体的同时,也是员工价值体现的重要载体,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长久以来,日本老字号企业的前瞻性令世界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怎么能从一瓶小小的酱油,看到一个巨大生态链的延展?因为背后的素直之心,对自己事业的执着精诚之心,对自己职业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纯洁无暇,不受名利侵染。工作已经不再是赖以为生的手段,而是人生的根本意义和最高追求,这,才是工匠精神的人格基石和灵魂所在。

拓展阅读:工匠精神——让工作成为一种修行

截止20xx年,寿命超过2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我们研究了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在获得奥斯卡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工匠”是技艺精湛的人,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比如一些以山寨产品为主的企业,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生存,一但外部环境变的恶劣,企业很容易马上倒闭。

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脱离了这种困境的途径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工匠用的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看瑞士名表,将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顶级品质造就了顶级品牌。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刑荆。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3

工匠,简而言之,就是各行各业中出类拔萃的技术尖子,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各个行业都有不同的工匠。

工匠不是天生的,它生存于大众中,产生于大众中,它绝对不是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的真人,它做的不是靠吹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真事。

为什么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培养技术尖子人物,因为它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它从事的工作是一份特殊的工作,成千上万人做不了的事,它可以做,有些工作甚至应用到高科技都无法完成的,但工匠可以完成,这就是工匠的特殊性,例如我国的航天飞机上有一个零部件,做工非常复杂,难度相当大,采用最为先进的高科技工艺操作未能完成,只能靠工匠的手工操作才能完成,可想而知工匠的份量,特别是大国工匠。

这里讲述一个工匠救活一个企业的故事,据载北京一个工艺美术厂,是解放初期建成的,当时也就小打小闹,生产一些较简单的工艺品,经济效益也不太好,在一次工艺品拍卖会上,当时的厂领导见到一颗象牙,长约50厘米,直径6厘米左右,拍卖价也不很高,虽然厂里的经济不是很景气,但这个有眼光的领导还是用厂里的资金把这颗象牙买下了,可是这颗象牙输送到厂里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是厂里当时资金紧张,工人连工资都要发不出来,还花钱买象牙,二是当时厂里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根本找不到一个胜任象牙雕刻的人物,就这样把这颗象牙暂时存放在仓库里,谁知道一放就是五十多年,厂里的领导换了一茬一茬,工人出进一批又一批,始终没有人敢动这颗象牙。

直到改革开放后,工厂又招了一批科班毕业的专业人才,其中有一个科班生,毕业于北京美术学院雕刻专业,他进到这个厂后,看到有很多用于雕刻的原材料,但都在那里睡觉,他感到迷茫,为什么这些原材料没人动,高端工艺品也少见,在一次清理仓库物资中,他发现一颗不满灰尘,颜色略微发黄的象牙,感到非常惊讶,这么好的东西,问什么不把它利用起来呢?他找到领导询问情况,领导说这颗象牙是五十年前就买下的,这么多年由于厂里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可以雕刻象牙的人才,所以一直放着,工人说,象牙就这样的放着,不是办法,一是浪费资源,二是时间放久了,象牙会变质,到那时想用也用不成了,如果你们领导相信我,给我这个机会,我来设计,我亲自雕刻。如果雕刻废了,我承担一切损失,如果雕刻成功,就让它留在厂里作纪念,领导班子经过研究,同意由这个人工人先做出方案。

于是这个工人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设计了多套方案,模仿象牙原形状雕刻了上百种象牙木,在工人刻苦努力下,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找到了灵感和支点,设计出了一套实态的方案和试雕草本,上面有两百多个图案,展现了中国五千年历史变化的精髓,交给领导审查后,方案获得通过,从此工人废寝忘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花了近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象牙的整体雕刻,经领导和专家评论后,大为赞赏,结论为国家级工艺品,后来参加了一次拍卖会,一个外商看到精美的工艺品,赞不绝口,并出高价500万元想买走,厂方说:这件是无价之宝,我们参与拍卖会,是想通过此次拍卖会,让我们厂的精品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同时使大家认识到我们厂的技术实力,这件宝贝你再花多少钱,我们也不会出售,从此这件工艺品成了厂里的镇厂之宝,永远保存下来,后来国家相关部门知道此事,在实地调查了解后,上报相关部门,拨款500万元给该企业,作为企业创新发展资金,也使企业获益匪浅,起死回生,从事该产品雕刻的工人也被授予工艺美术大师,并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工匠?首先自身要有爱国之心,要本着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第二是要爱岗,也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第三是要敬业,就是对你所从事的工作要兢兢业业,刻苦专研技术,百折不挠,第四是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奉献精神,第五是工匠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培养、支持,工匠在攻克技术难关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难题,组织应及时的了解,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第六是领导要关心工匠的生活,工匠为了攻克技术难关,难免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而对家庭和生活关心过少,这样难免会出现家庭矛盾,领导要给予亲人般的理解,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千千万万个工匠,特别是大国之匠。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4

很久以来就对《工匠精神》这本著作有所耳闻,最近,公司开展了学习工匠精神的活动,有幸从办公室借来一本拜读。拿到手第一印象认为这是一本鸡汤,仔细读来,并非如此,里面的一些观念和人物事例很是接地气,让人感触颇多。

所谓的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种对梦想的追求,一种担当奉献精神及一份默默无闻的坚守。

学习了《工匠精神》,结合自己的工作现状,尤其是在目前环境保护的高压形态下,工作上不能出一点差错,必须要时刻以工匠精神鞭挞着自己,改掉以往大老粗的行为作风,各项工作力争精益求精,不允许有交差思维、差不多思维及走捷径思维,要对公司及自己负责,在自己的一片领域上敢于坚守担当,把工作漂漂亮亮的完成作为自己的追求。 注重工作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维护。减少自己偏见的心,利己的心,不公的心。增强自己利他,助他,成他之心。

此外,我们还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先增值,后回报;先沉淀,后成才;先有为,后有位。从容自信,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5

有句话说,追逐着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的确,当你心无旁骛地去钻研某一件事时,你就会忘记周围的一切,这也便是工匠精神的实质。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瞬息万变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试想若人们每一天只醉心于信息的多样,媒体的多样,交往方式的多样而不深究蕴藏其中的知识,那时代将如何提高?犹记得爱迪生为了做实验,能够五天五夜不睡觉,牛顿研究物理,能够忘记自我有没有吃饭,袁隆平为了寻找野败,能够不畏艰险的去荒野探险,普林斯顿教授能够为了研究果蝇能够忙到深夜……凡是取得大成就者,古今中外无一人是没有工匠精神的人,因为不管是做学问抑或是做人,都需要专心致志,全心投入方可成功,当你做一件事却又同时想着另一件事,那将故两者不可兼得而兼废。新科技促进了时代发展,也让这个时代缺乏工匠精神的容身之地,实令人担忧,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行人低头玩手机iPad,要么就宅在家里玩电脑,进宾馆,一到柜台就询问服务员就去有没有免费wifi……最近很随着浏览器新闻订阅、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掀起了一场微阅读热,即以零碎时间阅读短小精悍的文章,实际上这种阅读弊远大于利,当你自以为阅读很多文章,以为膺充点墨之时,你有没有发现自我的气仍然没有华呢?这种缺乏深度思考,匆匆浏览做下评论,最多只能算是投票互动罢了,何来的学习?何来的钻研?何来的涨知

识?可是是欺骗偷懒自我罢了,长此以往,工匠精神的“不兴”,也许真会成为可怕的事实,何其哀哉!

与工匠精神正在消失不一样,我们所处的时代却是一个十分需要工匠精神的时代,需要不等于拥有,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也许会成为提高的动力和旗帜。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发展,和平让工匠精神成为可能,发展则须以工匠精神为依托,由此可见,新时代证需大力提倡工匠精神。

所以作为社会的接班人的我们,需要摒弃杂念,不为浮夸所扰,认清自我人生的方向,以工匠精神在工匠时代开辟祖国的康庄大道。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6

“匠人精神”近几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可谓是对教师的最美赞誉。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将教师职业神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不过是三百六十行其中之一行,教师不过是亿万普通劳动者之一员。因为社会需要以及分工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每种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牲和不可替代性。教师的工作有别于其它工作,确实很重要。“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社会拒绝次品、废品和危险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要把这些懵懂的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塑造成社会有用之才栋梁之才。离不开教师的精雕细琢,耐心打磨。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经济改革中需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师从事的培养人的工作,可谓是精细中之精细,在教师的工作中何尝不需要倡导工匠精神?“教书匠”是社会对教师的戏称,在笔者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工匠。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效果,这正是我们积极推崇的时代“工匠精神”。

我国的教育专家吕型伟有一个教育名言是,“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既然是事业、科学和艺术,只有不懈的努力用毕生的精力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才能达到科学和艺术的高峰,教师的“工匠精神”不可以或缺。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笔者看来,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教师的这一桶水还要常换常新,最好是长流水。其实,不仅需要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更主要的是怎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这并非易事。教师要依据教育规律,根据教育实际摸索出最适合的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效果。众所周知,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教学中并不排斥做必要的强化训练。教师也有必要采用师付带徒弟的方法,手把手地教学生。人们总结出,教育是一门慢艺术,需要小火慢炖,急不得,需要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可能会出现“反复”现象,教育不容浅尝辄止。

“校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工匠,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的教育固然需要教育家,但更需要大量的一线教师。既然做不了教育家那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将“工匠精神”带到工作之中,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大爆发,可能缘起与有一年春节期间,中国人跑到日本抢购马桶盖,造成马桶盖几乎断货。这样一个大工业生产线上的普通产品,竟然和寿司、日本武士刀并列在一起,又一次打上了匠人精神的烙印。

在日本,有一个传统词汇指代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叫“职人”。“职人”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谓,“职人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守护传统。现在,许多掌握尖端技术的制造业者也被称作“职人”,甚至遍及社会各个行业,在日本媒体报道中常见“政策职人”、“相扑职人”、“科学职人”和“教育职人”等称呼,都指在本领域掌握高超技艺的能人。

本质上,匠人起源于手工业,匠人精神首先意味着个性化,而不是标准化,是“匠心”独运的雕琢,而不是刻板的流水线生产。反观我们教育,教育不是工业,而更像是农业,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深入学生的心灵,翻土、施肥、浇水、除草、间苗。

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花,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结果,甚至我们也不敢肯定,每一株幼苗都能开出美丽的花,都能结出硕大的果。但我们依然执着、依然努力,教育需要在和煦的阳光中,春风化雨,潜滋暗长,需要灵魂的安静,需要耐心的等待。做教师真的需要有“匠心”。

“匠心”的背后隐含着的是专注、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在教学中,“匠心”可以让孩子们莞尔一笑,学习瞬间变得幸福而快乐;能够使枯燥的知识立刻展现神奇,终身难忘;更会令师生的交流,欢快顺畅。在教学中追求“匠心”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职业意识。

做教师,就得像个手艺人一样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在激情飞扬和挥汗如雨之中,享受教育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幸福。慢慢地陪伴,静静地等待,悄悄地聆听,不浮躁,不显摆。

匠心”就是用简单的心做单纯的事。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过:“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如果教师都能始终潜心教育,那么就能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本真。人的一生,需要选定一把椅子,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年轻时读过师范,毕业时他问父亲自己该干什么?父亲告诉他,如当教师,就好好当,不要做歌唱家的梦;若是想当歌唱家,那么你就去做歌唱家的梦,不要在两把椅子中间彷徨!他的歌声,至美,至纯,他的一生,至简,至定。

生活中的确有许多把诱人的“椅子”,但不是每一把“椅子”都适合每一个人,我们只有根据自己的条件与特点,摒弃浮躁,抵御诱惑,坚守定律,坚持只坐那一把适合自己的椅子,才会有希望获得成功,它或许不是最美的,却是承载你最多喜怒哀乐的物品。人的一生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

人的内心简单了就会快乐,专一了就会强大。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人的一生要做许多事情,但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因此,教育工作不能太复杂、太繁琐、太神秘,应当多一点“留白”,让学生轻松一点,多一点自主选择,让学生有兴趣一点,多一点宽容悦纳,让学生自信一点。

我越来越坚信,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纯手工的,那是一种依靠积累、源于传承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无法瞬间获得、想要就有。杏坛之上,弦歌不辍,教师们耳提面命,一张嘴,一块黑板,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写春秋,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要有“匠心”的执着——专注而简单。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7

有一群人,视自我为普通的北京故宫工作人员,但其实,他们都是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每一天的工作都是繁琐且又复杂的,在这枯燥的一天里他们认真地修复着各种文物,他们因精湛的技艺而被称作“文物医生”。故宫男神王津,16岁在故宫修钟表,39年没换过工作,没搬家。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百年文物进行对话的一种特殊职业。去北京旅游,人人都喜欢到北京故宫看看,体验古代的传统文化,感受古代的气息,如果你看到一些精美、完好无损的文物,如挂在故宫里的古画,还有许许多多的古建筑,这些都是经过他们“文物医生”灵巧的双手,认真仔细修复过的,只为完好地保留和传承古文化,只为让外人明白我们中国古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只为展现最美的一面给游客。

瑞士制表匠、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仅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不倦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借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信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工匠精神包括:一是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没有最好,仅有更好。二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社会发展需要科技提高,科技提高需要对规律的不断探寻。三是实事求是、实现创新的科学方法,是推进提高的内生动力。

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在自我的岗位上,认真细致地去完成每一项任务,就像王津那样,热爱自我的工作岗位。

《劝学》中提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细小的每一件事情开始,一点点的积淀。弘扬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8

“制造精神”“工匠精神”这些鲜活的字眼,频繁出现在我们的报纸和微信上。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又有何种强大的力量?带着这一串串的疑问我如饥似渴的翻开了《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一书。

作者付守永先生所阐述的“工匠精神”,它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把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本书从工匠之魂,工匠之道,工匠之术等方面,告诉我们“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告诉我们“打工的状态并不可怕,打工的心态很可怕”。读到这,我陷入了一阵沉思。

腊月28,回到老家,路过大伯堂屋前,我热情的喊着大伯,走进他的屋子,大伯在做木凳子,我不懈的说“大伯,您直接去市场上买几个塑料的小凳子,不就得了,干嘛还费这事,都过年了”。他笑了笑“孩子,我干了半辈子的木匠了,家里的桌椅板凳都是自己做的,都用半辈子了,多耐用,多结实”说完只见他拿着鲁班刨一遍又一遍刨着初成型的板凳面,凳脚;拿着刚尺和碳笔在凳面上比划着凳脚的开眼位置。

“孩子,就说这鲁班刨,左右用力要均匀,速度要快,还要一推到头,否则刨出来的面就不平。”在我看来,真的没有必要费这么大工夫去做几个凳子。而对于做了半辈子木匠的伯伯来说,从他脸上流露出来的是他对手里木工活的热爱,还有对自己产品质量的胸有成竹的满足。他笑起来眼角隆起的皱纹告诉我,他内心是踏实的,是执着的,他是在用心打造手中的工艺品—“木凳”。

这一情景就像一束阳光,它照进了我的内心。记得,3——4月在底盘厂工作时,面临着人员的大量变动,复杂的底盘和轻卡的混线生产,导致我班组里的骨干们连续近1个月加班至11点过后。那时感觉,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那段时间每天回家都是筋疲力尽,但是思想上一直很执着的相信:明天会更好,明天要好好干。3月,我应聘进入了营销公司,刚开始不适应这种宽松和自主,感觉再也没领导为了拉动生产节拍而逼你开线催你生产,虽时常加班再也不用熬到晚上11点了……这一切,就像来到了天堂。

慢慢的,被关在内心深处的的魔鬼“另一个自己”出现了。在空闲的时候我会去想“自己的工资和职位也没什么大展进,年复一年的这样干着,究竟为什么啊?同学介绍的某某公司那岗位,月薪多吸引人?”在工作中,会去想“怎样选择捷径去更快的成长啊?怎样做事会又快又省,尽快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啊?这事做了,领导会满意吗?”整个人总是无意中想到了九霄云外,又无意中被现实拉回了生活。前段时间部长让我给总经理送个报告,我送完迅速回来答复部长“领导出差了,报告放他秘书那。”真想欣喜自己办事真利索,可随后部长又问“你问过领导什么时候回来啊?报告大概什么时候签好?你打算什么时候取?”就是送文件这么一件小事,都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我不禁脸红的发烫。

这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我相信有那么多年轻人在的路上有过和我一样的幻想和惆怅。因为我们内心是功利的,是浮躁的,我们喜欢去做一些投入一点就能立刻看到回报的事情。或者领着公司一年发的数万元薪水不愁吃不愁穿的混着,对照书中描述的打工心态,这种心态太可怕了。

都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阅读完本书后,我对书中提及到的“打工的状态并不可怕,打工的心态很可怕”这一观念如饮醍醐。所以,我呼吁:

1、年轻的小伙伴们,请戒除内心的功利心,浮躁心,脚踏实地的去做一件事;不要再大费力气去寻找什么成长捷径了,立足岗位,把自己当下的做好了捷径可能就来了;

2、请那些像我这样在混日子或打算混日子的小伙伴们,赶快清醒过来。不要觉得自己在给别人打工,如果你混十年就算公司损失百万,那这点钱对公司来说又算什么呢?而这十年对我们来说,那就是生命!

年轻的朋友,我们对美好前景要敢大胆的去憧憬,我们也要按捺住内心的焦躁、忧郁、惶恐;我们要用一种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积极的面对工作,将工作中的任务当做工艺品去雕琢,相信工作、生活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充实和美丽。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9

这次关于《工匠精神》的培训让我感觉收获很大,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事在这次培训后豁然开朗。甘总从世界格局说到我们自身的修养与以后的发展,让我明白了工匠精神的现代阐释,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需要我们一生追求的东西,下面来谈谈我对这次培训的感想。

先说说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定制化的产品供应。美国的互联网工业则是旨在工业领域实现数据流、硬件、软件的智能交互,实现系统、设施和资产运营的优化。而中国制造20xx的目标为,将信息技术一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作为今后发展的主线,以未来十年为发展周期,目标是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在我看来,三者仅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最终的目标如出一辙。三者最终都是将物联网、互联网和大数据结合起来,使得制造系统更加智能化、数据化,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我认为,要实现下一代的工业制造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为实现物联网工业,这一步目前已经有企业已经实现,比如甘总在培训中提到的SEW赛威传动,那里的AGV作为可四处行走的工作台,上有待装配产品,到相应工位相应员工装上相应配件,相应工位有各种产品的各种物料,扫码后就可调出相应物料,这样可以实现多种产品的小批量生产。第二步,传统产业的互联网+改造,这一步大多数企业正在实现,比如,通过互联网,“成品”可以直接通知物流公司来收货,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查询到哪些工厂的机器富余,我们就可以直接在那个机器上下订单,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整合,效率极大的提高。第三步,大数据指导生产,甚至大数据指导创新。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如何提升生产效率,如何改善生产,甚至建工厂前可以分析工厂建在哪个位置更好,当然还有更多的数据可以挖掘。我们看到,物联网是一个工厂内部效率的提高,互联网是整个产业链的整合,而大数据则是整个社会资源的整合。

以上是我对未来工业技术方面的理解,在未来的智能工业中,个人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代的工匠精神是我们所必须的。工匠精神原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现在的工匠精神有如下八点,热爱:不慕虚荣干一行就爱一行;专注:专心致志一生只做一件事;踏实:寓巧于拙用“笨功夫”练“真本事”;勤奋:刻苦努力用汗水浇筑工匠的丰碑;严谨:一丝不苟用细节成就伟大;坚持: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精进:精益求精追求无限的极致和完美;进取:永不止步铸就个人品牌谱写人生华章。

目前,我作为助理工程师,我的目标为软件工程师,首先要熟练掌握各种语言,为以后的进阶打下基础;编写的软件模块化,移植性强,注释清楚明白;熟练使用各种开发工具;喜欢钻研算法;同时更要有工匠所拥有的品质,有感恩之心,非常感谢领导支持我钻研那么久,有基本的个人素养。

正如甘总在培训中所讲,在当今社会,只有把工匠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才能永远在复杂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作为职场人,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宿命所归。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10

这次关于工匠精神的培训,让我觉得收获很大,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事情,经过这次培训后豁然开朗。甘总是从世界格局谈我们自身的修养和未来的发展,让我理解了工匠精神的现代诠释。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我们需要一生追求的东西。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的想法。

先说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高科技战略计划。它旨在利用物联网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等信息数字化、智能化,最终实现快速、有效、定制化的产品供应。美国的互联网产业旨在实现工业领域数据流、硬件和软件的智能交互,优化系统、设施和资产的运行。中国制造20xx的目标是以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为未来发展的主线,以未来十年为发展周期。目标是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在我看来,三者只是侧重点不同,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最终结合了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使得制造系统更加智能化、数据化,效率大大提高。

我认为实现下一代工业制造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实现物联网产业,已经有一些企业实现了。比如甘总在培训中提到的SEW传动,AGV就是一个可以走动的工作台,产品要在上面组装。相应工位的相应员工安装相应配件,相应工位有各种产品的各种材料。扫码后可以调出相应的物料,实现多种产品的小批量生产。第二步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大部分企业正在实现。比如通过互联网,“成品”可以直接通知物流公司收货。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找到哪些工厂有多余的机器,我们可以直接在那台机器上下单,这样就整合了全社会的资源,大大提高了效率。第三步,大数据指导生产,甚至大数据指导创新。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如何提高产量,甚至在建厂之前,就可以分析工厂哪里更好。当然,还有更多的数据需要挖掘。我们看到物联网是一个工厂内部效率的提升,互联网是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大数据是整个社会资源的整合。

以上是我对未来工业技术的理解。在未来的智能行业中,个人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代工匠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原本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一丝不苟,力求完美、尽善尽美的精神理念。艺术家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以及其他同行无法企及的优秀产品。目前工匠精神有以下八点:热爱:热爱一行,不虚荣;专注:一生专心只做一件事;实用性:巧与笨相结合,用“笨功夫”练“真本事”;勤奋:努力用汗水浇灌工匠的丰碑;刚性:一丝不苟地运用细节,成就伟大;坚持:坚持,经得起孤独和诱惑;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尽善尽美;进取:永不止步,打造个人品牌,书写人生美好篇章。

目前作为一名助理工程师,我的目标是做一名软件工程师。首先,我必须掌握各种语言,为我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编写的软件模块化,可移植性强,注释清晰;熟练使用各种开发工具;喜欢研究算法;同时要有工匠所具备的素质,感恩,感谢领导支持我读书这么久,要有基本的个人素质。

正如甘总经理在培训中所说,当今社会,只有充分发挥工匠精神,才能拥有竞争优势,才能真正不可替代,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个职场人,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精彩和辉煌人生的宿命。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11

一看到这本书,就立马喜欢上了它。说 不清,道不明,就是喜欢它,它让我有一种 非得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事实上,我真的这 样做了。 掩卷反思,心潮澎湃,仔细思索着付守 永先生的话,他就像一个导师在谆谆教诲着 我!让人从心底里佩服!所思所想,见诸于 笔端,聊以自勉!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树立正 确的工作观,真正成长为一名“工匠”。

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金钱至上论甚 嚣尘上!在我们的社会里讲利益的人越来越 多,讲责任的人越来越少;讲权利的人越来 越多,讲成长的人越来越少;讲关系的人越 来越多,讲原则的人越来越少!当人们去寻 找一份工作时,考虑更多的是这份工作能带 给我多少薪水,能带给我多少物质报酬!而 不是我能从这份工作中学到什么?我能得 到什么样的成长经验?我能学会什么样的 做人道理?我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 我对这份工作足够上心吗?我把我的感情 投入到工作中了吗?每一个工作细节我是不是都认真去做了?面对每一个顾客我是 不是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友好的态度? 我是不是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我怎么 做才能提高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我 是不是很受顾客欢迎?我是一个称职的员 工吗?我是一个价值型员工吗?我在公司 是无可取代还是无足轻重?我是不是应当 转换一下心态?我是不是太急躁了、太急功近利了? 在现实社会中,更多的是听到员工的抱 怨!日复一日的抱怨只会打消工作的积极 性,只能使你处于焦躁、忧郁、惶恐之中, 永远为看不清的明天奔忙,外表强悍,内心 空虚!殊不知“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 放眼量” ! 说实话,初入职场,我也有抱怨,有迷 茫!看不清未来在何处!找工作也是看工资 高低,而不顾其他!实在是惭愧!但读罢此 书,令人豁然开朗!问题的关键就是心态的 问题!我还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工作观、金 钱观。

以前我一直认为工作就是赚钱的工 具!钱多了,自然就幸福了!可是当我读罢此书,我知道我错了! 从今往后,我要改正错误!我不敢奢望 要成为像稻盛和夫、乔布斯那样的一代巨 匠,但求能成为一个普通的,在自己岗位上 勤劳、敬业、投入和全身心奉献的普通工匠! 这也是付先生写此书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作为一个销售员,首先我应该对自己所 卖的东西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如果自己都不 知道自己卖的什么东西,何谈销售?其次, 我要让自己慢慢爱上这份工作。正如付先生 所说,把工作当成一种修行!我更喜欢把工 作比喻成你的恋人,每天的工作就像是跟自 己的恋人谈恋爱一般让人心动!让人倾心! 面对每一个顾客我要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 和正确友好的态度,不能说看见一个有钱的 就非常热心,看见个没钱的就爱理不理!如 果这样做会伤害到顾客的自尊心!再次,我 要了解顾客的需要,无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 神需要,顾客的颜色、品牌偏好,他需要什 么型号的物品,比如鞋码大小、喜欢什么颜 色、哪个牌子、顾客的担忧和顾虑是什么、如何解除顾客的顾虑。精神需要方面,我要

给予顾客足够的尊重与谅解,不能伤害顾客 的自尊心,不能说些带有讽刺、嘲笑意味的 言辞,不能做带有鄙视意味的动作!总之, 我要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充满了对顾客的尊 敬!我想这正是“工匠精神”所要求的。 以上即是我的一点感想。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12

近日,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我们不曾见过李保国同志,却从这些身份中看到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李保国35年如一日,将毕生的情怀、态度和信念倾注于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

做有工匠精神的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是李保国的名言。作为一名林业科学工作者,李保国始终把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一心为民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有了他35年的坚守与努力。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当始终把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建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始终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利益上为了群众,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做有工匠精神的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自1981年从事山区开发研究,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创出了国内著名的“富岗”苹果品牌,在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成绩的背后是他35年的专注和坚守,是他对于技术的精益求精与不断的探索突破。作为党员干部,将本职工作做专、做实是基本要求。我们必须以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态度对待基层纷繁复杂的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做有工匠精神的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敢于创新的工作精神。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兼顾继承与创新的优秀品格。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诸多的荣誉称号,是李保国敢于创新的真实写照。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对党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的社会环境,也让党的各项工作面临更多新的难题。面对问题,党员干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开展工作,在攻坚克难中展现担当,成就事业。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13

提到工匠精神,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匠人”这个日本词汇了,日本人自古便推崇“匠人精神”,就以食物为例吧,在日本,人们心中对饮食的最高标准,不是法餐、意菜或某个菜名这种单一的词汇,而是某某人做的某种食物,这便是匠人精神的体现了。日本京都的四大料理之神都是像寿司之神、天妇罗之神这样的以单一食物所构成的,这也就体现出了匠人精神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力求在单一领域做到完美。在日本,人们甚至能够说出细分到某一种茶点的匠人的名字,而这种崇尚匠人的社会气象又能使许多传统技艺在匠人手中流传至今,能够说,工匠精神代表着传承。

不只是日本,其实工匠精神存在于世界的每个角落。瑞士的制表师能不借助电脑和机械,一把镊子、一副眼镜,就能组装出世界上最复杂的机械表芯。每当我们捧起一块这样的手表,陀飞轮、星相、音乐、报时等功能之下,我们能听到齿轮咬合的轻响,这便是制表师日日夜夜在工作台上创造的奇迹。同样的工匠还有许多,法国的高级皮具师,德国的跑车发动机调效师,捷克的水晶工艺师,他们在世界上的不一样角落,用自我的双手和技艺,创造出一件又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能够说,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是高档、完美的代名词。

上一篇:分享带来逆袭的幸福下一篇:入队仪式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