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读后感(精选6篇)
1.自然辨证法读后感 篇一
生态消费模式建设研究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马盼盼
摘 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世界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得以提升。“病态式消费”模式,这使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崩溃的危险。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克制消费欲望、调整消费行为,才能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消费;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0 引 言
工业革命在加快人类社会进步步伐的同时,却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日益缺乏,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些环境问题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当今人类已普遍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方式所内在包含的消费理念。人们已普遍意识到:当今,倡导一种更加符合环保要求的消费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转变消费方式,提倡绿色消费方式已成为摆脱生态危机、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我们将在本文中探讨生态消费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以及如何实现生态消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问题。1生态消费模式及其特征
生态消费模式是指“绿色的”、“生态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消费模式,是指符合物质生产发展需要的,适应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又不对环境产生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2]。它指出,人类的消费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类的消费要服从生态系统对其的约束,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与传统消费模式相比,生态消费模式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生态消费模式具有适度性的特点。生态消费模式是以有限的环境资源为约束条件来从事的最优消费活动,目的是建立一种与环境相协调的、低资源消耗的、高质量的消费体系。其次,生态消费模式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不同代际人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生态消费模式得以满足。它认为,当代人所享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同样适用于后代人。所以,当代人在消费时就要充分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后代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再次,生态消费模式具有无害性的特点。生态消费将维护生态平衡、保持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来代替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克制自身的欲望,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效率。最后,生态消费模式还是一种精神
消费模式。人的精神需要是生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的学习相比物质需要来讲更具有价值性意义,越来越多高素质的公民就充分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和水平[2,3,4]。
2生态消费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消费模式的变迁。生态消费模式是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后的理性选择和重新定位,这种全新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有力支撑。构建生态消费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成当今环境恶化与全球生态危机表面上直接的原因,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经济活动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自身,但真正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消费需求增长引起对自然的过度开发造成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传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无论是在代内还是代际,都无法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公正、平等、合理、协调的性质,能体现的只是一种发展的不可持续性[6]。传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过分强调物欲满足,忽视经济与环境、社会、文化诸方面协调发展.对物质消费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消费的异化。甚至人性的扭曲。造成人类精神家园的空虚和失落。生态消费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它作为一种公平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以追求当代人与后代人共同消费需要的满足为立足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生态消费模式提倡遵循生态规律。调节消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是一种从生态伦理角度对消费进行理性审视,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消费模式。因此,推进消费方式的转变。构建生态消费模式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生存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推进消费模式转变和生态消费的建议
生态消费模式所提倡的生态式的新节俭主义是合理性与合道德性的统一体,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以下给出由普通消费向生态消费转变的几点建议。
塑造“生态公民”。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当他们意识到仅仅依靠自身转变消费方式尚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时,他们自觉地实现另外一种转变,即由单纯的消费者而变成自觉维护和捍卫自身生态权利的现代新公民——“生态公民”[7]。所谓生态公民是指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其核心理念与基本目标,依法享有生态环境权利和承担生态环境义务,具有参与生态环境管理事务并担任公职资格的人。生态公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同时也是和谐社会体系建立和运转的前提,培养生态公民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培育一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环境公民或居民,使之能够认识并关注环境及其相关问题,并在个体和群体层
次上具备面向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或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承诺”,加强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有利于自下而上地贯彻和实现国家既定的生态文明价值、战略、计划。近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人们对环境生态问题的认识还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仍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要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普通消费者不仅要作为消费者捍卫自己的消费权益(如购买某种产品必须货真价实),而且还要作为具有生态权利的主体,来捍卫自己的生态权利和义务。他们和企业家、政府官员一样,有权利占有和使用公共的生态资源,如空气、水等,有权利要求所使用的商品有利于环境保护。当他们发现自己生活所依赖的生态资源被侵占、环境被污染,所使用的商品使环境遭受破坏,从而影响到广大公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时,他们应该自觉站出来抵制这些政策和活动。首先,强化生态公民意识。生态环境的保护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有赖于全体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因此,要通过大力推进公民意识教育,强化公民的参与意识,树立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意识。其次,充当企业和政府的生态责任的监督者。对企业和政府的生态责任进行有效的监督,一方面要求公民树立环境污染的监督意识,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政府在行政决策时,进一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这是公众监督行之有效的土壤与根基。最后,每个公民作为普通消费者有责任自觉地转变消费方式,把适度的、理性的绿色消费方式,贯彻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商场购物自带购物袋,拒绝使用塑料袋,尽量少使用塑料制品多使用布制品和纸制品;尽可能买有机蔬菜,减少化肥及农药的摄入;尽量用散装的茶叶,少泡茶包,节省资源,减少污染;尽量用蓄电池或可充电的电池,少用普通电池;离开房间时关掉电灯和空调;节省用纸,必要时才影印或电脑打印;喷雾剂会破坏臭氧层,尽量用其他替代品;尽量坐公交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在旅游过程中,不乱丢垃圾污染自然景观等。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传统的消费观念盛行,这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仅绝对数量十分巨大,而且铺张、浪费等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要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就应该坚持适度消费、减少浪费、生态消费的模式,这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树立生态消费意识,使社会成员在观念认识上自觉地摒弃高消费的愿望和行为,为实践生态消费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的利益;通过不断完善相应的社会机制,如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的转变,使人们从制度层面落实生态消费的价值理念。可以说,生态消费模式不仅是出于当前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应激性反应,而且也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参考文献
[1]祝黄河,吴瑾青.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的重要内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2).[2]牛文浩.生态消费模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J].生态经济,2012(8).[3]廖福霖.再谈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4]李慧明,刘倩,左晓丽.困境与期待:基于生态文明的消费模式转型研究评述与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4).[5]胥树凡.绿色采购和消费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经济,2010(1).[6]李瑞芳.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的和谐消费模式构建[J].商业时代,2010(25).[7]刘艳.从普通消费者到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主体性策略[J].湖南示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
2.自然辨证法读后感 篇二
一、自然辨证方法的概述
自然辩证法的出发点实质上就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题和方向有两个方面:其一,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从这个层面来讲,主要是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进行有效而持续的概括,并将其进行合理的运用,同时,还需要对发展的新观点进行更新和完善。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辩证法的相关规律和范畴,并熟悉辩证法在自然界中展示出来的表现以及如何将辩证法更好的应用到自然界中[1],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不断扩展对辩证法相关规律的认知。才能够适应当下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其二,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在这个层面上,将科学当做是独立的个体,对这个个体的发展进行研究,同时,也将科学和科学相关的技术来进行独立的研究。总的来说,就是探讨技术的特性、发展相关的规律以及技术跟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够给我们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引导。
二、我国政府医疗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政府医疗公共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医疗行业的长远发展,阻碍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危机公关管理意识缺乏
危机公关管理,指的就是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措施来管理,将某种危机对机构或者企业造成的威胁、不利影响或者损失降低到最低。我国大中型医院经常会发生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不仅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多麻烦,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医院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医疗机构的危机公关管理意识缺乏。医疗机构的管理层,对于危机公关不够重视,笔者在对一些医疗机构的考察过程中发现,一些机构根本就没有成立危机公关,或者建立危机公关,但是其功效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有的甚至是流于形式化,这样一来,诸多医患关系紧张问题频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2]。
2. 医疗公共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高
医疗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人,因此,管理人员在医疗公共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考察中发现,一些医疗机构公共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不高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认知不够深入,管理工作不够明确,管理责任不清晰等等,这样一来,管理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无法针对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解决,此外,管理意识和认知的不够,无法对工作内容和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这也是一些工作缺人手、一些工作任务人力结构存在臃肿化现象的原因,更是造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危机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3]。
3. 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
在笔者对一些医疗机构的考察中发现,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这也是医疗公共管理不合理的一个重要表现。虽说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大部分医疗资源和经费向城市转移是理所当然,但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偏远区域、农村地区医疗经费过度缺乏、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而城市的一些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却存在过剩的情况,这样一来,一方面,偏远区域、农村的患者得不到很好的资治疗,只能够去城市接受治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市医疗机构看病拥挤现象的愈演愈烈,另一方面,这也给城市医疗机构公共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与不便。
三、自然辩证法在政府医疗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自然辨证方法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政府医疗公共管理健康稳健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的形成,实现医疗公共管理的高效化与合理化。
1. 以辩证唯物的理念为指导,推动危机公关管理的重视与发展
在当下,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医疗设备的不断升级,临床分科也越来越科学与细化,这对于医疗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同时,人们对于各种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就当下医疗中的危机公关事件来说,很多医疗机构都曾遇到这样的情况,管理人员要切实加大对危机公关管理的重视,辩证的来看待公关问题,一方面,要切实加深对医疗事件的了解与熟悉,要分别站在医院的角度和患者的角度来综合思考这一问题,加大跟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加大跟主治医生之间的交流,明确医疗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坚决杜绝“维护自己人”这种以自己利益优先的作为,要以辩证的思维将患者可能出现的疾病进行全方面的检查,实现对患者疾病的针对性医治,这样一来,才能够真正将危机事件加以妥善解决,才能够实现患者跟医疗机构之间的双赢[4]。
2. 以科学性为核心,以认识论和方法论与辩证相统一,提高医疗公共管理人员综合素养
在这个环节上,要提高医疗公共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一方面,医疗机构要神话科学性为核心理念的应用,有针对性的对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方面知识与技术的培训,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管理实践相关内容在培训工作中的比例,这也跟科学性的原则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认识论与方法论与辩证之间的统一性,促进管理人员关于医疗机构管理的认知的规律和管理工作的范畴,同时,管理工作人员也能够历史的看待管理工作,内容和管理责任,从而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保证医疗管理工作的高效和健康发展。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和自然辨证思想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在政府医疗公共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医疗资源的分配工作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各个区域的医疗发展现状和资源分配、资源使用情况,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5],对于偏远的区域和农村地区,要有针对性的加大医疗资源的投入,这样既能够方便患者的就医,也能够缓解城市医疗管理工作的压力,同时要根据城市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现状,合理的进行资源投入,最大程度减少医疗资源过剩的现象,这样一来,城市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我国政府医疗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自然辨证方法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在当下医疗资源日益紧张、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以及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将自然辩证法合理的应用到公共管理工作中来,提高对危机公关管理的重视,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医疗公共管理的科学化、健康化。
摘要:自然辩证法实质上就是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的一种概述。自然辨证方法的提出与应用,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改造。在当前,我国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公共关系也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阻碍正常医疗秩序的形成。本文主要就自然辨证方法在政府医疗公共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展开初步的分析探讨,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政府医疗,公共管理,应用探讨
参考文献
[1]谢晴宇.基于系统复杂性及其认识论的中医诊疗决策模式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23):110-111.
[2]陈坚雄.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10):09-10.
[3]王根贤.中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07,(67):12-13.
[4]朱丽颖.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中医辨证思维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89):34-35.
3.自然辨证法练习 篇三
事故给公安消防部队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是极大的。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安全防事故工作,提高科学领导水平,强化事故预防功能,是促进公安消防部队队伍和业务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事故是可以认识的
安全工作是事关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发展的一根敏感神经,各级每年都要花很大气力抓安全防事故,但各类事故仍然像幽灵一样在营区内外徘徊,使一些同志对事故预防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达到草木皆兵的惊恐程度。事故有偶然性、突发性等特点,事故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常使人感到突然,这就使事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只要作深入的辩证思考就会发现,事故同任何事物一样,是可以认识的。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进行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事故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问题,作为一种矛盾,也遵循一般矛盾发展的规律,同样可以认识。因为任何一起事故的发生,都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经过一个由细微变化到逐步激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点哲学,把辩证法的法则变化为我们应对生活和工作的智慧。就拿量变质变规律来说,关注身边人和事物所发生的细小变化,及时消除不利因素,有效准确地化解矛盾,就可以促进有利因素的积累和发展,避免事故的发生。运用这一规律,就要善于发现和注意量的变化。因为,任何事故在量变阶段总是不明显的,往往容易被忽视不易察觉,但又有各种前兆可寻。只要善于知微见著,以小见大,一察觉到苗头就立即警觉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事故是可以认识的。在对待事故问题上,就怕粗枝大叶,麻木不仁,熟视无睹。认识事故,关键在于我们的各级领导在领导部队建设发展中要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善于把量变质量的哲学原理转变为发现事故的智慧。
有些同志认为,事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变化,不好把握。这种认识给基层官兵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一边要提高战斗力谋创新求发展出成绩,一边又提心吊胆,总是如履薄冰般地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又会突然冒出个什么事故来,是所有努力倾刻间化为泡影。把事故看成是偶然现象的堆积,认为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与偶然范畴的误解。辩证法认为,任何偶然的背后,都有其必然因素。纵观大千世界,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事故是部队建设发展中矛盾发展的一种激化形式。官兵之间的矛盾,上下级之间的矛盾,人与装备的矛盾,人与环境的矛盾等,只要矛盾存在,就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这是必然性;哪一天要发生什么事故,发生在哪个单位,以什么形式发生,是偶然性。偶然发生的事故受必然性支配。二者的关系告诉我们,事故的发生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抓好经常性的教育管理,完善预警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事故预防工作。
二、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有些同志总是认为事故发生太突然,不可预防,干其他工作敢拍胸脯立军令状,唯对事故预防工作感到心里没有底气。这种看法其实是片面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因为人们对一般事故的预防积累了一些知识,比如,某些事故与季节有关系。冬季冰天雪地易发生交通肇事,夏秋季易发生洪涝灾害,冬春天干物燥易发生火灾。有的事故与个人进退有关系。如考不上学、转不了士官、提不了职务时,容易成为事故发生的诱因。有的事故与部队驻地特点有关系。如驻城市部队官兵极易涉足娱乐场所,草原牧区部队点多线长寒冷期长易发生车辆事故、煤气中毒和违反民族纪律现象。有些事故与对新环境的适应有关系。如内地籍新战士刚到部队,缺乏应对艰苦环境和紧张警营生活的准备,会因地域艰苦、感染疾病、生活节奏快、怕苦怕累、心理产生恐惧等原因诱发逃离部队甚至轻生等问题。掌握了这些特点,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根据已知事故,举一反三吸取教训,也不失为预防事故的好方法。
事故有不断重复的特点。可以根据事故重复出现的现象,摸索和掌握其发生的一般规律,从而掌握事故预防的主动权。《内务条令》对安全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各地区、各单位还结合自身安全工作实际制定了许多极具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涵盖了安全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预防事故工作规律性的认识。不折不扣地落实这些规章制度,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几乎所有事故的发生都是没有按条令条例和规章办事所造成的。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却一个字一个字地丢。所以,预防事故就应该在坚持综合治理的同时从源头抓起,从认认真真学习贯彻条令条例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抓起,做到千军万马抓主官、千头万绪抓根本、千方百计抓落实。由于条令条例是从原则上、全局上讲的,年轻官兵对其缺乏深刻认识和理解,遇到各种情况不知道如何去预防,所以还应该根据特点编印预防各种事故的具体案例,开展生动形象的教育,以提高官兵预防事故的能力,同时积极做好加强预防事故的训练。
预防事故要做到坚持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统筹兼顾全面抓,又突出重心重点抓。如,重点事故要重点防。因驻地条件艰苦,部队远离首长机关,动车频率高,车辆事故的比例比较大,其中违章违纪因素比较典型,因而重点是要加强对驾驶员队伍的管理教育和训练,强化法纪意识和安全观念。又如,重点单位要重点管。小远散直单位是易发生事故的重要部位,在加强对这些单位预防事故指导帮教的同时,要强化监督检查力度。还如,重点工作要重点防范。新兵训练是极易发生不安全事故的区域,诱发事故的因素很多,既要督导健全制度,强化责任、严格管理,又要督导做好各项后勤保障、丰富文化生活,还要督导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准确掌握新战士思想脉搏、强化心理干预和引导。
三、发生事故并不可怕
害怕事故在所有部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只是公安消防部队。尤其是基层单位和基层干部,害怕事故已经到了谈虎色变、草木皆兵的程度,致使一些单位被事故束缚了手脚,不敢创新,不敢放手抓工作,不敢大胆开展训练,为减少事故,有的减轻训练难度,有的训练课目干脆不训练。消极保安全,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其实是回避矛盾,对部队长远建设同样无益。害怕事故是队伍上的片面性,把事故看成绝对的坏事,看不到坏事可以变好事。俗语讲,“吃一堑,长一智”。人类的智慧是在一次次吃“堑”中增长起来的,无数人的成功都是在失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通过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教训的总结,得到深刻的教训,保持清醒头脑,对以后的工作就有了正确的指导。发生事故不要悲观泄气,更不能“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抓工作抓创新抓训练抓管理是对事故的积极预防,与发生事故并没有内在必然的联系,只要各项措施落实、工作扎实到位,事故就无机可乘。如果消极对待安全就会出现防了这边漏了哪边的情况。须知,精神状态不对头,是对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发展的危害在某种程度上讲比事故本身危害更大。
4.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考试答案 篇四
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自然辨证法》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的发展逻辑,把科技发展作为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生产力范畴,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是社会实践的需要,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所以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总的来说,有两大方面、一个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辩证法的研究;一个是自然科学观,或称自然科学论,即对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的研究。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最富于成果和最引入注意的领域。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都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为研究内容。区别,在对待自然上,后者偏重哲学思考、前者偏重自然观。在对待科技对社会作用上,后者持肯定态度,认为科技促进社会进步。前者则对其作出反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之外有更好的社会形态会代替。
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三者的协调发展。STS研究是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深入发展,也可以说自然辩证法是STS研究的重要学科。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请你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技术研究及工作有何帮助?
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研究生,是一群走在科研前列的人。特别是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
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
另外,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我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它
二、提示:
在《自然辩证法》的“自然界和社会”一文中,恩格斯明确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是劳动。”接着,恩格斯马上又强调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95年版,第383-384页)
以上关于我国的碳排放问题及哥本哈根会议之主旨的讨论可以联系以下问题,并结合“马克主义的自然观”来加以展开:
(1)对于恩格斯以上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能盲目地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暂时的胜利之中。人类必须能够认识到:一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对自然界的真理性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自然界的有效改造。但如果人们违背了自然规律,过渡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那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各种自然灾害就有可能频繁爆发,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人类在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条件下,对自然界的胜利是一种暂时性的胜利,是以长远的损失为代价来换取的暂时的享受。总之,人类必须努力实现人与自己的协调发展,而不能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盲目的胜利。
(2)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对正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发展中国家更要重视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解决环境恶化的问题是非常及时的,在过去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片面地强调经济的增长,忽略了环境的实际承载力,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痛定思痛,充分认识马克思人与自然在实践活动下的对象性关系之后,贯彻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从而为人们的全面发展、国家协调可持续、社会的稳定提供了理论指引和不竭的动力。
(3)也可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等,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 2 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所谓自然的报复,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自然是按照客观规律运行,本来不存在什么恩赐和报复。但是因为我们人类宣称要征服和战胜自然,常常违反客观规律,结果遭受损失,在观念中被认为是自然的报复。不论怎样看,人类都需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自然具有无限的广阔性和复杂性,总是存在未知领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无论古代和现代,人类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最终会自食其果。现代人无需回到过去敬畏自然和盲目崇拜自然的状况,但在自然面前保持谦虚谨慎,虚心向自然学习,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失为明智的态度。
第四周: 问题如下,可以选其中一个或多个回答,标题最好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
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3、今天,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还存在吗?如果有,你认为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有无必要,如何实现?(关键词: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工作者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关系)
4、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试举例说明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反思科学迷信:
1、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第二是了解科技发展史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第三是正确理解科学家。第四是正确理解科学事件。
2、科学不是道貌岸然的传教,也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真理”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绝对的正确性。放眼未来,就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因为人是地球生物,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感观获取信息,而后通过思维作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永远是与客观事实有差距的。
科学与人文:社会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科学与人文从来就不是两个对立面,两者之间也没有什么鸿沟,简单地加以区隔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一项探寻自然和社会未知领域的活动,该活动的最大特征就是求真和真实。其中求真是研究的目的,真实是研究的基础,没有真实就不会有真正的研究。真实求实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发展。
3、我认为现如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仍然存在,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是有必要的。科学与人文二者自产生以来,就是相互伴随、互相融合,构成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从理性、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三个角度来讲: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理性精神所开出的两条向路,而科学与人文最终的融合也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回归;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源,始 于人类的求知精神,科学的发展与人文的变更相互关联,二者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从人的依赖性社会到物的依赖性社会,再到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发展,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先进文化,应该是高科技精神和社会主义新人文精神的高度融通。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高科技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使之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人类发展进步中的一切问题,尤其是精神领域的问题;我们还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塑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人文精神。
4、我认为社会性因素的作用主要有: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二,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 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
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不奇怪的。科学认识活动由科学家以及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进行,而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是充满社会性和主观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是人制造或创造的,内化着人的智慧、观念和目的;科学认识活动的对象是经过人的选择或加工过的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成果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所运用的语言是社会的;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如我们对于基因科学的发展,基因图谱可以破译人类生命科学,解决疾病等问题。
但基因科学中关于克隆这个问题,有着很大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这就有待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第五周: 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经历种种的“技术改造”,例如从游猎部落到农业耕种、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工厂、从手艺技术到现代技术等过程,在每一种情况下,这种“技术改造”活动都能逐步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如现今人们信奉科学技术能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一样,现代技术在人们眼中是一种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力量,它不但深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改变人直接面对自然的可能性,取而代之的是“人工自然”的生存世界,而且深入到人与人的关系中,改变人类活动的亲缘关系,取而代之的是“游戏规则”的技术化标准
人既是技术的创造者,又是技术的创造物。正如技术的物质问题(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物质材料等方面)日益陷入危机一样,与技术有关的人自身的存在问题(社会幸福感、生存意义、人生价值等等)和文化问题(技术伦理、技术规范、技术风险等等)也同样危机四伏。这就不得不要追问:一种以创造技术为荣的人类何以将自身引向危机四伏之中呢?人类是否有可能化解这些危机而将技术的未来引向人类自身可接受的发展道路上来呢?为此,请大家从技术之本质上进行讨论。
参考书目: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关于科学技术的价值,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产生差异的根源在于对科学技术本质的不同认识。马克思、萨尔顿、海德格尔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的论述表明,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展现人的存在本质的一种方式, 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人与自然之和谐统一正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的表现。
科学技术的本质决定科学技术的价值基准。从科学技术的本质出发,以人为中心,从人的立场和视域出发,科学技术才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以人为本,以人为尺度,为人类造福, 应当成为科学技术的价值基准。这个价值基准既体现了发展科学技术的主体目的性,又表明了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要求与价值方向。只有正确认识和展示科学技术的本质, 重构以人为尺度的科学技术价值观,才能规范科学技术向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本质展现的方向发展。
要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坚持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要把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归结到人的生活本身,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中应包含与人类最佳结合的内容,使得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达成和谐统一,使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保持协调;关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平衡,这就要求主体在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时,关注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从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衡量科技进步与否的标准,无疑在于科技是否朝着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方向发展,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要综合协调人、自然和科技的关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必须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注意科技进步的生态化趋势,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创造精神文明,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使人们能更理性地看待自然,看待社会,看待人类自己,更科学地揭示客观规律,更合理地改造世界。依赖科学和理性,对客观规律和人性有正确的认识,促使人的行为合理化,既合乎规律又合乎人的需要和目的。第六周:
科技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从狭义的角度看,是对科学技术本身进行伦理思考。如科技是不是价值中立的?科技研究有无禁区?从广义来看,除了反思科技本身之外,也要对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中的运用进行伦理思考。如生命伦理、网络伦理、环境伦理、工程伦理等。
就科技与伦理的互动来看,一方面表现在科技对伦理的作用,如扩展伦理范围,提出新的伦理问题,提出新的价值观和修正伦理规范的确定;另一方面,是伦理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和推动,如是否科技层面能做的,就是该做的?应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等等。
大家可从以下某个问题入手讨论:
1、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
2、科技研究有无禁区?
3、应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
4、试从某一案例入手,分析高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哪些伦理问题?(如可选择克隆人、安乐死、器官移植、基因问题、网络交往、高智能犯罪、环保等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参考书目: 韩东屏等,《疑难与前沿——科技伦理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食品安全与科技伦理:
我国的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大问题,事件不断。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东西都悄悄地加入食品当中。如双汇瘦肉精事件、甘肃平凉牛奶亚硝酸盐中毒事件、黑芝麻浸泡成“墨汁”疑染色、青岛福尔马林浸泡小银鱼 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到期面包回炉再造热卖、合肥染色蛋糕事件、陕西榆林学生奶中毒事件、广东中山查获1325公斤“墨汁粉条”、重庆一公司购26吨三聚氰胺奶粉生产雪糕被查获、广州市场现“染色紫菜” 浸泡多次仍掉色、珍珠奶茶 吃珍珠等于吃塑料等,案例非常之多。细数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事故,其现状令人揪心 伴随科技的发展,部分人在享受着安逸舒适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伦理并未同时得到提升。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人类的这种悲哀: 科学技术本身,还是运用科学技术的人类自身呢? 我国食品行业科技伦理缺失之原因主要是:重商业利润轻科技伦理,科技人员社会责任感和科技道德严重缺失,销售商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食品监管部门责任缺失。
我国食品行业科技伦理构建之对策思考:技伦理体系,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也成为运用现代科技造福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各级政府、监管机构、生产销售部门等全部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好各自的领导、监督、生产、销售等功能,才能充分改善目前我国食品业的严峻现实,建立起适合我国食品业发展的科技伦理秩序,从根本上保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第七周::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它从产生之日起,就以特有的伟力为人类大量谋取福利。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技革命更是以神奇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人类现代文明的组成要素和内在原动力。
然而,凡事必有对。当代科技革命正如一把双刃剑,它并非只是意味着幸福、享乐与希望,也给人们带来了种种忧愁、痛苦和危机。近一二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伴生着一些消极后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全球问题的产生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现代科技的负面后果同时又在提醒人们,究竟如何正确地评价科学技术、又该如何对待它?
面对这些问题,不同的学者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和人类的未来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欢呼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认为科技万能,科技发展可以使人类社会进步,也可以克服由于科技进步而造成的任何问题,被称为“乐观派”。而有人则认为科技是罪魁祸首,是“万恶之源”,科技的发展所造成的严重问题是人类自身所无法克服的,认为应停止与限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处境发出哀鸣,这就是“悲观派”。
问题如下:
1、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有哪些?(主要是科技的正面效应,可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变革层面进行分析)
科学技术是蕴涵着价值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包括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经济文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社会变革价值等
物质层面: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物质成果,物质文明的发展集中体现在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 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纵观历史我们很清晰就会看到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价值。人类的物质文明从石器时代开始—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动机时代—原子能和计算机时代。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生产力发生重大变革的标志,也是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价值重要体现。
精神层面: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其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刻的变化和科学精神的形成等具有重大影响,由此体现其巨大的精神文明价值。精神文明受到物质文明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革,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在17世纪之前,神论和上帝论仍然占主流,但18世纪以后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的不断突破,使唯物主义思维形成了主流。
政治层面: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而科技的发展则能使政治科学化,解决科学地政治决策、科学管理的问题,建立科学的政治决策机构、程序和方法,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科学计算成本和收益,尽量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
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有哪些表现?
科学技术负面价值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及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既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上,又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上。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损害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现代科技发展也造成对人的异化。现代科技使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大,而作为个体的人则在逐步退化,作为生物的人的诸如视觉、听觉、身体灵敏度等本能的东西正在弱化甚至丧失,科技的飞速发展反过来造成了对人的异化。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那样,“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3、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既存在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福的正面价值,它同时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的负面影响。
从“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但是,必然有一面是主导的,这一面就决定了事物的基本特性。一个有用的技术项目或产品,只要它存在价值,仅管它还存在某种危机和隐患,我们仍然要使用它,这就是我们对待两面性的正确态度。
4、科技能否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我们承认今天还有一些科学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它明天可以解决;如果明天它没有解决,那么后天它可以解决;后天它还不能解决,也不要紧,它将来一定可以解决。这是一种信念,因为科学已经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物质上的成就,以至于我们相信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归根到底,这只是一个唯科学主义的信念。这个信念本来是不可能得到验证的,实际也从来没有被验证过。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个信念是有害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问题,既有上层建筑的因素(比如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因素),也有最根本人的创新因素。上层建筑和人的创新的因素,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上才能发展的,毕竟这一切都是经济结构决定的。而科学技术,只是一个催发剂,只是在加速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从在,而促进社会的生 7 产关系调整。而各个阶级的政治利益矛盾是不可以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只能通过政治的方式来处理。
第八周: 根据一些有识之士的诊断,当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的困境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或者分裂。根据他们的理由,在教育体制上,专业教育的分科化已使得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隔绝;在学科性质上,科学的日益强势和科学自诩的与价值无涉使得受教育者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如此等等。然而,“科学”和“人文”究竟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的目标是什么?又在何种意义上说它们之间存在紧张?都没有特别一致的意见。
请谈谈你对“科学”和“人文”的理解,试就它们之间的关系阐明你的主张,以及支持特定主张的理由。
参考书目:
肖峰著:《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科学:即自然科学,指一自然中的客观规律,他们形成不完全以人类为基础,泛指一切脱离人类后,仍能够形成的东西。
人文:即社会科学,指一切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的一些衍生物,例如:文学、美学、艺术、宗教、音乐、伦理、法律等。
目标:表面看来,科学是求真,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 为什么?”回答得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真,越科学。而人文是求善,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回答得越有利于人民利益就越善。显然,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都注重客观实际,倡导创造性思维。
毫无疑问,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是使整个社会在科学与人文两方面得到协调而全面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日益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只注重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只重视科学而忽视人文的现象。其实,离开科学是万万不能的,但是仅有科学也不是万能的,科学必须走向人文。科学与人文虽然在形式上是分离的,但尤其本质而言应该而且是可以统一的,关键是人们是否意识到二者的统一将会给社会来怎样的福音,而二者的分离又将会给人类造成何等的灾难。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相离则弊。因为科学与人文不是彼此无关的事,科学与人文都有自己明确而强烈的追求,一个追求真,一个追求善,都在追求自己的真理,而真与善的追求往往不可分割。科学与人文都十分重视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探索客观存在的奥妙,二者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科学与人文的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而正确的创造性思维都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区分主次,把握关键,这是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特征;同时,创造性思维又是一个整体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加形象思维,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其创造性思维概莫能外。教育应该是科技与人文的一体化教育。第九周: 请大家谈谈自己对“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先看两个人的回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而对于“李约瑟难题”,李约瑟本人也有过解答。他认为,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一些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八股文扼杀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致,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显然,上述回答不能完全解除人们的疑惑,教育和科技以及人才等到了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对中国来说,也是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西方的病因所在。
“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原因透析:
(一)中国君主专制的社会体制扼杀了人们的创新。
(二)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中国封闭排外的历史观念丧失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
(四)中国儒家思想的历史传承忽略了对技术的培养。“钱学森之问”当代的“李约瑟难题”及其解决之道:
(一)高校教育去行政化,使其管理体制走向良性轨道。
(二)让学者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中国教育最紧要的不是培训技术,不是获取知识,而是人格塑造。
5.自然辨证法读后感 篇五
再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刘玉林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甘肃 兰州730050)
指导老师:扬 莉
[摘要]: 社会科学的发展依托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成果,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动和指引科学技术的发展路线。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本质上是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本文在界定科学技术发展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阐述了人文环境对科技发展的种种影响,以及人文环境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人文环境;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成为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等等诸方面,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科学无论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一方面,科学系统具有特定的文化功能,对文化系统产生明显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科学系统又受着文化系统的制约,以文化系统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正如林德伯格所说:“科学事业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犹如人类所有的创造,科学理论也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在形成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的内容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历史研究揭示得格外清晰砌”[2]。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在于揭示自然界发展运动规律,在于提出新的假说,创建新的理论,这一切都要依靠科学工作者的能动才能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帮助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方法启示,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繁荣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文环境的重要方面。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3]。本文将从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以及人文环境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1.什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所谓人文环境,首先是指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拥有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于外在的人文景观,更重要的是指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里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道德准则、自然辨证法概论论文
对人对事的态度及社会风尚,作为高校良好的人文环境包括健康的校园文化、优良的学风、自由的学术氛围、深厚的学术与文化的积淀,这也是我在这里所要着重强调的。这些看似外在的因素,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转化成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内在动因。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5]:
(1)人文学科的发展状况。广义的人文学科是指对社会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史学、法学、伦理学、文艺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的繁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起了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无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如何获得极大的丰富,人们也同样不能忽视伦理、道德、审美、艺术、哲学、意识形态等人文科学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支柱性地位。
(2)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是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互动的。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民族文化传统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科学传统的形成,特别是通过影响科学传统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世界图像的形成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
(3)社会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所具有意义的认识,即人们对于事物的好与错、可行与不可行等的认识。它在人们头脑中起着认识向主观意向、向决策观念转化的中介作用,并最终决定着人们的实际行动。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宏观导向作用集中地体现于国家的科技政策之中,微观的导向作用则体现于科学家个人的价值观之中。
(4)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及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创造能力的大小,能在某些意想不到的方面激起创造热情和灵感。而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的高低又决定着科学技术工作者人文素养的高低。
上述四个方面[5]
[4]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2.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1 人文学科的繁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从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来看,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至少需要具备三种基本张力;社会张力、文化张力和科学张力。开放性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和科学结构,就构成了这三种张力产生的基本因素。就开放性的文化结构而言,必然表现为人文诸学科,如哲学、文学、法学、语言学、伦理学等的蓬勃发展和对外来文化的广泛吸纳,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张力,这种文化张力与社
自然辨证法概论论文
会张力、科学张力一道就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文化动力及其内在动力,人文诸学科的普遍繁茂就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人文环境之一。人文学科的普遍繁茂,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扫清障碍,起到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近代科学的孕育,是在文艺复兴运动扫清各种思想障碍的基础上完成的。文艺复兴运动把宗教神学所编织的僧侣主义、信仰主义、禁欲主义这些束缚近代科学发展的思想网罗冲击得百孔千疮,从而使被作为婢女的科学获得最初的思想解放科学技术的孕育、产生和发展都需要扫清思想障碍,特别需要哲学的繁荣和昌盛为其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生机勃勃的哲学之树必然会结出丰硕的科学技术之果。反之,哲学的贫困,也难以提供科学技术生长的沃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因哲学的贫困而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人文学科的繁茂必然会促进科学技术的昌盛。
2.2 民族文化传统对科学传统的影响
民族文化传统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科学传统的形成,特别是通过影响科学传统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世界图象的形成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在科学的历史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而各具特色的科学传统,这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科学传统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科学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崇尚人伦关系的处理,是君臣父子,江山社稷;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重历史经验、轻逻辑推理。这种民族文化传统就直接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传统在顺应自然基础上的重实用、轻理论、重历史、轻逻辑,重整体功能、轻内部结构的特点。这种科学传统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尚能促进科学的发展,但却无法促使近代科学的诞生。明清以来,中国曾有三次孕育、产生近代科学的机缘,但都由于民族文化传统所直接决定的科学传统缺乏近代科学精神而丧失掉。希腊人崇尚理性,把智力放在首位,以探索自然的奥秘,追求科学的真理为人生的最大乐趣。他们把思想、知识凌驾于信仰之上,把逻辑和科学凌驾于权势、迷信之上。与希腊的这种民族文化传统相适应,产生了自由探索、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善于理论概括、量的抽象、理论化和体系化的研究艺术等科学传统。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使希腊科学传统得到了恢复和张扬,怀疑精神、冒险精神、求实精神和理性精神得到最大限度地阐扬,近代科学不可避免地孕育、产生于欧洲。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民族文化传统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打上了自己深深的烙印,特别是对科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任何民族文化传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发展,随着新的文化形态的涌现,随着外来文化的融入,民族文化传统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事实上,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互动的。我们相信,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在当代,当它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之后,必将朝着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
自然辨证法概论论文 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在未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巨大作用。2.3 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所具有意义的认识,即人们对于事物的好与错、可望与不可望、可行与不可行等的认识。它在人们头脑中起着认识向主观意向、向决策观念转化的中介作用,并最终决定着人们的实际行动。社会价值观念对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人类活动起着导向作用。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宏观导向作用集中地体现于国家的科技政策之中,微观的导向作用则体现于科学家个人的价值观之中。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这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的错,科学技术本身是无所谓善恶的,用它造福人类,那是价值观念的善;用它毁灭人类,那是价值观念的恶。因此,体现价值观念的科技政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战后,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国家基金会法案,旨在通过国家基金会资助基础科学的研究。这一法案的通过它为美国科学技术的长盛不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80 年代初,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政策,这对日本在短时期内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日本的技术和工业的发展越来越缺乏后劲,恐怕与此不无关系;中国在80 年代中后期,相继制定“863 计划”和“火炬计划”,这对中国的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863 计划”说到底只是一个高新技术的“追踪计划”,如不及时调整,恐难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潮流,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是异常深刻并值得我们制定科技政策的人深思的。
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科学家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除了对科学的热爱之外,还有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功利观。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科学家个人的研究旨趣。这种研究旨趣可能使一些人获得名垂青史的发现,而使另一些人虽经百折而终无所获;一些人生前就能享受到发现带给自己的喜悦和功成名就的幸福,而另一些人只有在死后才能享有如此殊荣,生前却历尽艰辛与屈辱。2.4 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技工作者个人的思维方式,如较高的人文素养可以使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另外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质状况及对科学技术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思维方式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现已得到世界各国科学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普遍认同,即使在西方,一些有名望的科学哲学和科技史专家也承认这一点。譬如,英国物理学家、科学社会学创始人贝尔纳就曾写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认识科学在历史上的地位至关重要。如果没
自然辨证法概论论文
有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可能还只是关于宇宙以及控制宇宙的有效秘诀这类有趣的资料的不断堆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P.莫兰地说,“直至到了今天,恩格斯的这部著作(《自然辩证法》——引者注)对于认识思维范畴的辩证关系和运用辩证法来探讨自然科学的各种问题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可见,思维方式对于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来说是何等重要。而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转变又同每个人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哲学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个通晓历史和哲学的科学家和一个对历史和哲学不甚了解的科技人员,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不一样的。通晓历史和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在进行本学科研究时,特别是在思维通道受阻时,他就能不囿于本学科的限制,而具有开阔的视野,善于进行类比和联想,从而突破思维障碍,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众所周知,年青的爱因斯坦在1902 年曾和哈比希特、索洛文组成了仅有三个成员的“奥林匹亚科学院”,正是在这所奇特的“科学院”中,爱因斯坦通过学习科学大师和哲学大师们的著作,通过热烈的自由讨论,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为尔后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创造准备了必不可少的哲学思想与科学思想基础。
早在十多年前就曾经有人提出,我们能否贡献出几个爱因斯坦? 这是十分深刻的。爱因斯坦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和音乐素养,可以说正是哲学素养和音乐素养,促使他成为世界大师级的科学家。
一般而言,世界大师级的科学家应该既是科学家,又是哲学家,诸如牛顿、笛卡尔、莱布尼兹、马赫、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人。在我国则缺少这类科学家,即缺少集科学家、哲学家于一身的巨匠。其实,我国涉足于哲学领域的科学家并不在少数,但他们是在在本专业、本学科领域再也无所建树后才涉足哲学领域的,而一旦涉足哲学领域,他们就几乎切断了与科学界的联系,再也不去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因而,他们无法成为科学巨匠,也不能为后来者树立榜样。因此,要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造就爱因斯坦式的世界级科学家,就必须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哲学素养。而我国科技工作者人文素养和哲学素养的提高,还有赖于全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全民族人文素养和哲学素养的提高。
3.人文环境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3.1 人文环境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美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科技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美国文化的积极方向是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创业胆识和宽容失败。“二战”后至今,尽管不断受到来自工业化国家的挑战,但美国仍在主要高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由此观之,文化环境起着潜在的、深层次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良好的人文环境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自然辨证法概论论文
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是先进文化的核心部分。一个有利于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文化环境一定能够为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3.3 科技工作者培养创新思想需要文化环境的创新。
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创新能力是科技发展的最直接动力。这种创新能力的形成,除与自身的科学素质有关外,文化素质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3.4 文化环境创新为科技的发展获得了人道方向。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力,使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开始显现。为了找回科学的人性,使科学人文化,必须对它们加以引导和制约。文化环境便为科技发展规范了人道方向。对科学方案进行人道主义鉴定,对新工艺进行道德评价,对科学研究进行伦理调节,对科学技术的使用进行人道规范,这些都是文化对科技行为调控的准则。[6]
4.如何改善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
4.1 培植适宜于科学生根和发育的价值观念。
在不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科学不容易结出能够再生的果实。科学能够顺利地发展,必须社会文化环境与它融合。科学真正能够良好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把追求真理当作基本价值的社会文化环境。只有唯真时尚成了一个社会文化中大多数知识分子坚持的态度,科学的发展才会得到真正广大的支持。
4.2 强化人文涵养对科学工作者的积极影响。
科学工作者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个性特征、人文学识等对其科学创造活动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科学工作者的意志、毅力、兴趣、激情和信念是其科学研究的动力之源。诚实、无私、公正、宽容、协作等品质是科学创造的必要前提。4.3 发挥正确自然观的导向作用。
为了持久而广泛地促进科学造福于人类,减少和避免科学的应用给人类带来危害,必须纠正各种有碍于科学造福于人类的自然观和价值观。一是要用以人为本,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科学的应用促进自然良性循环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长期协调发展。二是要从对功利与非功利和物质与精神等问题的辩证思考出发,引导科学的合理应用,既避免近代以来功利主义一味追求科学的物质功效的片面性,又克服当代新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的空想性。[7]
5.对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的几点思考
5.1 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必须培育风险意识。
科技的发展随时可能遇到技术、市场、财务、管理等多种风险,所以科技工作者需要有“入虎
自然辨证法概论论文
穴”的勇气和魄力,直面各种风险。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培育风险意识,应该宣传成功个人的创新事例。
5.2 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必须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工业化以来人类工具理性的膨胀和人文精神的萎缩所造成的当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与失衡,是工业文明的病根之所在。对此,人们提出了两条基本的途径以促进这两种文化的统一:一是用人文文化唤起科学的人文精神,重建科技理性;另一条途径是借科学发展的自身逻辑使科学从根本上人文化。[8]
5.3 构建创新的文化环境,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建立新型的人文教育模式。
我国国民人文素质不高已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知识的贫乏,人文意识的不足,人文精神的失落,使科技发展的前沿所提出的大量人文社会方面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崭新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建立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创新。[9]5.4 构建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原创性与拿来主义的关系。我们要学会利用市场经济机制来获得知识和成果,但作为科技政策的基点,更要突出原创性科研活动,强化原始创新。我们既反对非理性的民族狂热性,也应摒弃低迷沉沦的民族自卑心理。一个国家或科技经济实体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努力探求原始性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10-11]
(2)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关系。在现代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因素和制度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科技界在谈科技创新时,容易出现重技术轻制度、重专业轻管理的倾向。相对于科技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完成制度变革的变量更多、作用更大。
(3)个人创新和集体创新的关系。科技创新离不开人的智慧的充分发挥,也不排斥个人的重要作用。但在大科学时代,现代科研活动和创新实践更多的是团队协作的结果。时代欢迎创新方面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宽容态度,呼唤带领团队创新成功的帅才、将才和领导人才。
总之,面对新世纪新的文化环境和高科技发展的主题,我们全社会应该重视和关注。对此,我们都应自觉地担负起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的历史重任。
自然辨证法概论论文
参考文献
[1] 梅森,自然科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杜,1980,I [2] 马伯莲,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历史考察与喇释.理论学刊[J]’2004,3 [3] 孟建伟,论高科技的人文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J],2010,3 [4] 粟月.人文环境对人才素质的提高与科技进步的作用[J].中国校园文学·教研版, 2009,(6)[5] 傅正华.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M].科学学研究, 1999, 17(1): 35-43 [6] 杨伟.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交流研讨,2010(10): 124-125 [7] 朱晓刚.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因素[J].科学决策,2005(5)
[8] 朱耀垠.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统一的基本途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11)[9] 王玲.论科技创新的文化推动力环境[J].理论与实践,2002(11)[10] 刘译.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动[J].社会科学,2003(2)
6.初中自然拼读法 篇六
对于初上中学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字母并不困难。但是部分学生对字母的分类会感到迷惑,如果一提起音标就会有人感到头疼了。特别是普通学校基础较差的学生。《英语拼读技巧》一书把这些枯燥的字母、音标学习变得趣味化了。首先让学生在生活环境的情境中学习字母分类。26个字母以元音分类,对有些初学英语的孩子来说,是容易经常搞混的。如果我们把字母学习生活化,就会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容易掌握。如:26个字母按其元音字母分为5个家族。即A家族、E家族、I家双胞胎等。每个家族都有各自的成员,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名字,只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便能掌握26个字母的正确发音。当各个家族分类的精彩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会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他们在家庭环境的氛围中开始学习字母和音标。
当前的英语教学往往把字母和音标分开教。而《英语拼读技巧》则是把英语的读音和字母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字母的同时就把音标的发音教给学生。由于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教音标的读音,使难懂、难记的音标变得容易了、有趣了。学生既不感到枯燥,而且还学得津津有味。如:在教授A家族时,利用图片、卡片向学生介绍:A家族有四名成员,A、K、J和H。妈妈的名字叫[ei],是元音字母。三个孩子的名字分别叫做H[eitʃ]、J[dʒei]、K[kei],是辅音字母。从A家族中三个孩子名字的发音,可以看出每个孩子的名字都包含着妈妈的名字[ei]的发音,也就是说每个孩子的名字都有妈妈姓[ei]。这样学生能够很容易掌握字母分类及发音,不会有人把C[si:]读做[sei]。因为,学生们都知道发[i:]的音是E家族成员,发[ei]的音是A家族成员。A家族中的每一个孩子除了名字以外,还有各自的小名,告诉学生在家时妈妈会叫每个孩子的小名,假如记住每个孩子的小名,就能够掌握辅音音标的发音,如:J[dʒei]的小名叫J[dʒ],K[kei]的小名叫[k],H[eitʃ]的小名叫[h]。通过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吸引了学生,提高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把繁琐的拼读规律简单化
《英语拼读技巧》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把那些对孩子来说非常繁琐的、特别难记的拼读规律简单化了。例如:在英语单词中,有的辅音是双写如:better,而有的英语单词是单写如:Peter。这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记忆上的混乱,生词多了就记不清楚了,应该单写的拼成双写,应该双写的拼成单写。但是学过 拼读法后,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后面的辅音是双写还是单写,只要听到单词的发音就能马上判断出应该单写还是双写,因为所有的拼写都和发音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只要听到这个单词前面的元音发基础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闭音节),单词后面的辅音就双写,如:pepper。如果这个单词前面的元音是字母音(字母音就是发5个元音字母本身的音),单词后面的辅音就单写,如:paper。英语拼读技巧中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拼读规律。
一旦学生发现掌握复杂的拼读规律并不难,他们就会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学生找到了自信,也就找到了自我。把复杂的字母组合读音规律化
英语字母组合有很多,如:ea、ee、ae、ai、ew、aw、ow等。对学生来说掌握这些没有规律的字母组合读音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对那些普通学校的普通学生来说,真是困难重重。
《英语拼读技巧》把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按国际音标中的元音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规律。例如,字母音有5个元音字母a、e、i、o、u,而每一个元音都有5种或5种以上的拼法。比如A这个字母,可以有以下几种字母组合形式,make,Mae,train,play,rein,they,也就是说以上生词中的元音字母组合都可以读做[ei]。当学生看到一个元音字母的读音就有这么多拼法,那5个元音字母的读音组合全部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我们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那些复杂的字母组合教给学生,而是告诉学生5个元音字母的拼读规律是相通的。只要记住5种拼法的规律,就能掌握发字母音的30多种拼法。例如,第三种拼法的规律是:5个元音字母加e结尾,读字母音。也就是ae、ee、ie、oe、ue这5个字母组合在单词中读元音字母本身的音,如:Mae[mei]、tee[ti:]、tie[tia]、toe[tou]、blue[blu:]。这样通过读音练习,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住这条规律。最后,我们把国际音标中的全部元音归类,用简单的表格方式展示出英语拼读技巧中元音字母组合读音规律表。大大方便了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把英语拼读方法系统化
要想让学生完全掌握和记住拼读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使拼读方法系统化、规律化,便于学习掌握。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一部分、一部分地攻破拼读规律的难关。《英语拼读技巧》把辅音的读音教学分为两个部分,单辅音在字母家族中教,双辅音和辅音连缀一起教。同时在教学中渗透清浊辅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并让学生了解字母和字母之间的关系,如:小名一样的字母在单词的拼写中应该选择哪个字母,有两个小名的字母如何选择它的发音等等。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读音是按照元音音标分为4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把读音规则系统化,相同的规律统一教,不同的规律分开教。
《英语拼读技巧》的最后一部分把划分音节和多音节单词中音的弱读规律系统地教给学生。一旦掌握了划分音节和音的弱读规律,就能准确地读出多音节单词。
在教学中每一课都有配套的、系统的、有趣的拼读练习和自我测试,如:听读音选单词,找出字母之间关系密切的朋友,标出清浊辅音字母,按规律划分音节,标出弱读音节的读音,按读音归类单词,等等。系统有趣的拼读练习便于学生熟悉和掌握复杂的规律。
通过几年来的实验,参加实验班学习的学生在英语单词学习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出任何一个单词,学生都能够不借助音标读出来。听到没有学过的英语单词也能够写出来。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记忆单词的速度。基础好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10分钟内学习掌握30多个生词,基础一般的学生在10分钟内至少掌握15个生词。可以看出掌握拼读规律后的实效是惊人的。李可鑫,一个小学最不喜欢学英语,每次英语考试都刚刚及格的学生,通过3年的实验班学习,中考英语考了119分(满分120分)。
【自然辨证法读后感】推荐阅读:
辨证论治07-03
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点09-04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09-08
一分为二辨证思维写好作文09-20
自然拼读法完整教案07-23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06-20
《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07-16
大自然的权利读后感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