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共11篇)
1.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6月15日——2011年9月10日
调查地点:垣曲县古城镇莘庄村
调查对象:古城镇莘庄村现有的所有村民
调查方法:走访、现场询问、记录
调查目的:具体了解现在留守儿童的现状,进一步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调 查 人:张 虎
今年6月开始,本人对古城镇莘庄村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查,先后走访了本村178户村民然后对其进行了现场询问并记录。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用工需求越来越多,为改变生活状况,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我们村野不例外。通过调查,我发现村里有很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有的即使没出外打工但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片空白,这对孩子成长、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儿童发展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本村儿童中,-1-
其中女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48%。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的75%;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5%;另外,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 6 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
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务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5%被托付给亲友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乡2280人儿童中,有567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全乡儿童的25%;其中女童有272人,占所有留守儿童的48%。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30人,占留守儿童的75%;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86人,占留守儿童的15%;另外,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 70 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
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务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5%被托付给亲友。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
儿童表示父母很莘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9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抽烟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成为了“问题儿童”。
3、监护管理不够强。留守儿童大多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
4、家长对孩子学习介入过少。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此,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要少很多。
5、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在走访中,我发现孩子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特别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已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有的父母在外,不在孩子身旁,有的父母虽然在身旁但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又因忙碌而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导致孩子在成长中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从以上五个方面看,第一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村民们想了很多办法,有的开发了养殖项目,有的则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已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弃裕的经济支持。但在经济收入、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的是如何提高家庭经济能力并不是教育问题,第二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家长整日忙于农活或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即使关注,也仅仅停留在让孩子完成作业这项最基本的观念上,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第三从农村学校教育来看,教育力量薄弱影响孩子成长。由于客观的家庭原因,孩子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致使孩子不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三、对策与建议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渐的浮出水面。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额社会各界人士各尽其责。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1、强化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一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要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群众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儿童。三是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2、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掌握;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进行沟通,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3、充分发挥村(社区)等基层组织的功能。建立农村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教育是家庭、学校、村(社区)共同的责任。在村(社区)可建立家教咨询站、家教服务站、农村少年儿童教育服务中心,在假期,由村(社区)组织邀请本村在外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开展对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服务和家教服务工作。
四、总结
留守儿童问题从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开始,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他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到数千万儿童和上亿农民工的重大问题。同时,他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成长。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要靠各级政府的积极协调配合,社会各界更应伸出援手,承担责任。只有政府,学校,社会人士通力配合,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化建设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二○一一年九月十日
2.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二
一、造成留守儿童现实困难的原因
1. 来自家庭的原因
首先,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其只能与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然而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常以家庭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把“教育无用论”和“读书无用论”这样的偏激思想灌输给学生, 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其次, 监护人忽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习惯是从小培养的, 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就是在这个最佳时期, 很多家长却忽略了对其良好习惯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 祖辈们灌输给学生的价值标准,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行为表现, 这就要求家长在实施德育教育时, 要寓德育于言行中。如果只把品德教育当作是学校的事, 而不重视或忽视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德育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最后, 监护人教育方法不得当。有的家长对留守儿童过分宽容, 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 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训诂, 体罚折磨, 以至于其产生严重的心理隔阂;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 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 令孩子无所适从, 处于教育的矛盾之中;有的父母把孩子当成“小皇帝”, 事事依从, 久而久之养成了其自私自利、不尊敬父母的不良习惯。这些教育方法都不可取, 会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
2. 来自学校的原因
首先, 留守儿童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 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教师可以适当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或在其父母回家探亲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 建立学校和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沟通渠道,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让学生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其次,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 其中情感缺失的问题是最现实也是最为严重的。事实表明, 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的发展。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焦虑紧张、缺少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 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最后,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寄养在亲戚家, 不能同家长及时进行有效沟通, 在情感上缺乏关爱, 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从社会适应方面看, 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 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不擅长与人交往, 内心压力大。因此, 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对策, 为此教师必须对其加强品德教育。
二、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解决策略
1. 爱而有度, 恩威并重
孩子是一棵幼苗, 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精心呵护和耐心教导, 与此同时, 他们也需要经历风吹雨打, 这样才能傲然挺立, 茁壮成长。因此, 家长要恩威并重, 关爱与严厉结合, 必须认识到过分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 为其今后的人生带来负面影响。
2. 改掉陋习, 做好榜样
孩子一生下来本是无知无识, 分不清是非对错的, 父母是他的第一位教师, 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因此, 良好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养成, 在孩子的不良行为刚刚崭露头角时, 家长就要明确指出并坚决制止, 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家长的言传身教开始。
3. 保持沟通, 相互关怀
对父母来说, 抚育子女不仅是义务, 更是责任。家长出门在外的同时, 不要忘记在家的子女, 要经常以电话或信件等方式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多跟监护人和教师沟通, 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家庭教育的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的大问题。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教育, 可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虽然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我们已无法改变, 但减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 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却是教师和家长力所能及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不仅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02 (9) .
3.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三
随着工业化浪潮席卷中国,出外打工已成为农村青年的首要选择,留守儿童问题也随之而生,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为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冀南地区的5个村子,走访入户,展开留守儿童情况的相关调研。通过与村民、村干部、留守儿童监护人及留守儿童的走访,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爸爸或妈妈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被随机抽样调查的5个自然村,共有住户1802户,总人口7968人。第一个村,人口1900人,留守儿童数达200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10.53%,是本次调查的5个自然村中比例最高的;第二个村,人口2600人,留守儿童数达230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8.85%;第三个村,人口为520人,留守儿童数达42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8.08%;第四个村,人口有2227人,留守儿童数为50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2.25%;第五个村,人口数721人,留守儿童数仅1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0.14%,为所调查的5个自然村中比例最低的。
二、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1.生活质量低下,卫生状况堪忧。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顾,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一是监管人的身体不好,没有精力照顾好留守儿童。二是监管人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受文化水平限制,缺少营养搭配的相关知识,衣服是否合身是否干净也是放任自流。
2.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疏导。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心理问题。走访中,调查的第二个村小学的王校长告诉人们,该学校四年级有一个男孩,在学校整天不说话,也不与别的男孩玩,经常受欺负,听课看着很认真,但是成绩一直倒数,后来才了解到他父母都出去做小吃生意了,他跟着爷爷生活。
3.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加上监管人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教育不够,导致孩子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学习的积极性被打消,成绩越来越差。
4.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调查中了解到,监管人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存在拐骗、交通、打架、斗殴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同时,学校与家庭缺少沟通,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极易被忽视。
5.学校关注不够。通过访谈发现,学校均无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项管理办法。鉴于近期县域内有溺水事件的发生,暑假前各类学校开会强调不能游泳、不能在水源附近玩耍。但是针对安全保护性较差的留守儿童,却没有任何管理措施。
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原因来自于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社会方面:社会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农民工”工资住宿待遇的低下,使广大农民没有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家庭方面:家庭的务农收入不足以养活家人,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具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由于城市学校招生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愿意接收,父母也很难承担高额的费用。城市中一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根本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甚至都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2.农民工一般在城市从事的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3.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根本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较大,难以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各项费用。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家庭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父母外出打工时最好留一人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完整。如果父母双方外出,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同时,父母与孩子的班主任要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商讨教育的方法。
2.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多措并举关注关爱留守儿童。一是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并记录在档。二是加强沟通,学校与留守儿童监管人要保持沟通,定期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三是寄宿制学校对于留守儿童要成立专门组织或自愿帮扶组织,在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四是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从思想上技能上让留守儿童学会自强自立。
3.社会加强新闻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帮助。政府相关部门要号召爱心人士组建“爱心妈妈”之类的慈善团队,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在村内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五、结语
4.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四
一、背景与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比例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逐年增加。二是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年龄越来越低龄化。三是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的社会破坏性越来越大。农村留守儿童法律知识匮乏、法制观念淡薄,往往是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观念的工作,迫在眉睫。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受侵害事件频发。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性侵犯等恶性事件屡见报端,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状况令人堪忧,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二、主要做法
(一)送法进学校,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学法兴趣。赣榆县妇联联合县司法局大力开展儿童权益保护宣传教育,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此次宣传活动以学校为主阵地、主渠道,积极推进法制教育进课堂活动,确保农村留守儿童法制宣传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举办以“争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为主题的“送法进学校”活动,做到“四个一”:上一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课;配一套青少年法制教育图书音像资料;设置一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固定宣传栏;开展一场法律知识有奖问答等方式,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学法兴趣和守法意识。
(二)送法到课外,丰富农村留守儿童课外生活。丰富课外生活,让他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接受法制教育。县妇联、县司法局为外出务工者相对较多的几所“留守儿童之家”送去法制故事、绘画、漫画等10多类法制书籍1000多册,并将创作拍摄的8集《法在身边》法制情景剧制作成DVD光碟,向全县“留守儿童之家”赠送发放。同时,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未成年人保护行动”和“争做文明守法小公民”活动,并与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对子,着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三)送法到身边,开辟农村留守儿童绿色通道。为有效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开辟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向全县所有留守儿童之家发放了法律援助卡,按照“应援尽援”的要求,对涉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问题,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条件,实行随来随办;各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还负责收集登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信息资料库,优先受理、精心办理涉及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案件,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全县累计办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案件百余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存在问题和原因
(一)家庭原因: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子女的教育基本上失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管教的地步。
(二)学校原因:一部分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和在校学生的管理,学生在家中的时间缺少有效监管。
(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没有形成各级组织齐抓共管的活力。
四、下一步工作
5.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五
崆峒区麻武乡中心小学 王满红 ***
调查时间:2014.11.20 调查地点:崆峒区麻武乡 调查对象:麻武乡留守儿童监护人 调查方法:走访调查、问卷调查 调 查 人:王满红
调查分工:王满红负责发放调查问卷和实际走访,留守儿童家属填写调查问卷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农村劳动者进城从事其他产业,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生存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今天,这不容忽视。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对所任教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调查主题为:关注留守儿童的童年,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调查的主要问题有:你和谁生活在一起,你的业余生活怎样,你希望爸妈在家吗?你和老师同学的关系怎样等等。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一)留守儿童对亲情需求较强
根据对学校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容乐观,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33.2%。还有11.1%每隔三年回来一次,这部分样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在对留守儿童采访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
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占8.6%,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36.9%。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35.6%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据调查,留守子女渲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的占51.2%,“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3.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
(二)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也不容乐观。由于监护人素质不够高引起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从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结果中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很难辅导子女功课,80%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以及79%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习。
(三)监护状况堪忧
监护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这里结合麻武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重点讨论以下两项内容:基本监护(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以及深层监护(对被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
1.监护人情况分析:据调查、留守家庭中84.6%,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尽管82.4%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这种情况。
2.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而64.4%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不与孩子谈心”,只有11.3%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同时54.3%的孩子还透露监护人有过罚跪、罚站等家庭暴力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和方式上存在很大问题。在教育态度方面,58.8%的隔代亲人及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不管”,只要有所交代就可以了,这说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对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二、留守儿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及结果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中所呈现出的主要问题如下:
1.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对孩子的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等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的问题一般都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由于每天所要承担的家务很多,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很少对孩子的品性进行教育,对学习更是缺少必要的指导。2.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冲突,这里,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况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会住不导致性格的缺陷,从而引起犯罪动机,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三、留守儿童形成原因分析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2005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004年增加3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中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开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特殊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了两地教学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2.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05年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6.7%。这其中即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儿——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和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缺乏对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的缺失是很重要的。
四、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留守儿童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服务于基层,坚持关注弱势群体,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从社会大局、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1.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吃住在学校。
2.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祖父母及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3.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4.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改革家访制度,通过电话、信件、网络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5.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责任。《民法通则》确定父母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监护人的监护职责不仅是支付抚养教育费用,还有探望、照顾孩子的生活,以良好品行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及合法权益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放弃监护职责。父母外出打工,虽然将孩子委托亲属看管,自己也定期交付抚养教育费用,但长期不回家探望孩子,也不履行其他义务,都属于履行监护职责不全面。因此,必须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
6.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篇六
一、导言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因此,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一个亟需正视的社会问题。随着全国范围内对三农问题的日益关注,农民外出务工现象成为了社会的焦点,也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透露: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及以下占86.5%。按照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随着进城就业农民人数的增加,“留守儿童”数量也将进一步增加。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徐永光先生指出: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只是中国农民的家事,它实实在在是国家和全民的国事。如果农民工子女目前的教育环境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变,出现进城的“流动儿童”被社会“边缘化”,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那他们离“毁掉的一代”就不远了。从目前的资料看,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非常多,无论是在学术方面还是官方方面。但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是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整体进行分析研究,其内容大都分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等几部分。鲜有完全针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活动。正是基于此,我们资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睢县农村留守儿童调研小组希望在此次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模式探索”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开展调研活动,并通过此次调研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探索出一些新方法、新途径、新手段。通过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深化自身的认识。
二、调研分析
(一)调研目的地的留守儿童情况 按照当前社会的主流观点,本次调研活动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界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少年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出外打工,且时间在半年以上者。首先从宏观上,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居全国首位。根据河南省教育厅2007年7月统计,河南省外出务工农民男女总数达到了1002.2071万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201.8118万名留守儿童,占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总数的15.20%,其中小学阶段留守儿童有127.8124万人,占小学阶段的14.40%;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有73.9994万人,占初中阶段的16.08%;在寄宿制学校上学的留守儿童有59.3004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总数的29.38%。其次从微观上,据睢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统计,睢县全县14周岁以下的留守学生有4万人左右,占全区初中、小学在校生人数的30%。从睢县的统计情况看,睢县的80万人中有近22万的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约占全县人口的27.5%,打工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70%。全县留守儿童经过统计有18367名,其中小学生有7125名,初中学生有11242名。在这些留守儿童中,除去有父母一方在家的,其中的95%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5%是被托付给其他的亲友照看。
(二)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在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许多留守儿童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上不是很适应,由此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饮食上的不能保证。在调研过程中,有的留守儿童就提及到过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是感觉不好,当爸爸妈妈回来时自己的生活会改善。而且据仲集小学的校长和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相比在衣着上有很大区别。首先表现在父母都没有外出打工的孩子衣着都比较干净,而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衣着则比较脏,这是在生活上缺乏关怀的表现。其次这一现象最突出的时间就是季节变换的时候,在换季的时候父母都没有外出打工的孩子夏天穿的就是夏天的衣服,秋天穿的就是秋天的衣服,比较符合季节的变化特征,而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则不是这样,经常会出现天热了还穿着厚衣服,天冷了还穿着薄衣服的情形。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的保障不是很充分。
2、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这一关键时期却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和心理失衡,因此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往往表现出性格内向、内心空虚、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任性、极端、暴躁,有的甚至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甚至是小偷小摸等恶习,有的则是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行为偏差、性格扭曲和心理逆反。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关爱,从他们的眼神里很难找到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地成熟了,却又无时无刻不渴望着父母的爱抚。总的来说,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是爷爷奶奶,这些人的年龄较大,还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普遍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的方法往往不是很合理,有时对孩子照看不到,有时对孩子过分宠爱。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很少能在学习上给孩子们以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方法、教育态度上还是沿袭老一套,在同孩子的交流和沟通上存在鸿沟和障碍。
4、留守儿童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由于父母长期的在外打工,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十分有限,这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的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可能就是孩子在生活上难以得到好的照顾,以至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和行为习惯。此外,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间由于缺乏抚慰与关怀,在以后也会在亲情的培养方面产生消极的影响。
5、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在平日的表现中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的特征。其通常表现为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则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长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以至成为老师和邻居们眼中的“问题儿童”。
6、在留守儿童中“读书无用论”思想泛滥,学习积极性较低。在农村,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属照顾的,而这些人的文盲率普遍较高,这些人读书写字都是问题,更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上的辅导。许多留守儿童因成绩不良,衍生了“不上学也可以外出出来打工挣钱”的错误想法,新的“读书无用论”在有些农村泛滥成灾。但影响更为深刻的是,大部分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给留守儿童留下这样的印象:我不上学,只要外出打工就能赚到钱。因此更加不好好学习,甚至认为上学花的那些钱是“冤枉钱”。我们的了解中,老师说有近一半的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的成绩是在中等偏下的程度。
7、留守儿童生活条件不平衡,精神世界空虚。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庭亲情对他们的照看不周,他们的心理状况与其他儿童的情况也迥然不同。加之大多数的农村学校没有相应的素质教育课程,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培养兴趣爱好的机会,这也导致了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空虚。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通常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年人,他们在知识上、精力上、经验上都缺乏对孩子精神方面的关注和帮助。这些因素致使一些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空虚,由于平时无事可干、无人在管一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则产生了一些诸如自卑、孤僻、情绪低落等情绪。
8、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中安全问题存在较多。留守儿童安全方面的隐患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他们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且自制力弱,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在走访过程中,校长和不少教师都提及了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问题,一方面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另一方面临时监护人又由于年龄、身体等各方面的原因,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从而容易导致留守儿童被伤害或伤害他人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结论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模式新探索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解决的重点或者是核心就是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是留守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家庭因素的缺失引发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其它问题。所以我们认为,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所探索的方法和措施都要会让着这个核心和关键来展开,或者能为这一核心和关键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便利,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调研小组的全体成员也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都予以关注。只有我们联合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形成一种共同的工作机制,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共同采取措施,这样才有可能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一重大问题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四、小结
7.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七
2016年笔者参加了一项旨在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公益活动,去到四川某山区小学,该校因重建,各方面条件设施较为全面,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另一个问题。学校将近一半左右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人数也在逐年递增。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童21.88%,总体规模扩大,且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广东等地。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儿童心理相较非留守儿童心理更易出现问题,会出现忧郁,情绪易波动,性格偏执等,而且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山区,与外界接触较少,导致这些孩子的眼界不够开阔。想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需要社会各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父母们自身的努力。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和留守现象对他们的影响
(一)产生原因。
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镇,农村地区也就成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分布地区。其他方面原因:一是经济条件差,发达城市物价高,把孩子带在身边,其在外的各项花费高,尤其是学费;二是课程原因,城乡教育课程设置不同,变换成长环境对需要很长的适应过程,如语言沟通,人际关系等,而沟通不顺畅易使孩子被孤立歧视,影响学习成长;三是许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教育孩子,且许多父母工作流动性强,孩子无法稳定就学,频繁地变换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影响。
(二)影响
1、缺乏家庭关爱,亲子关系残缺。
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而许多留守儿童就处于家庭结构不健全,家庭关爱缺失,亲子关系残缺的不利环境之中,孩子们长期处于“情感饥饿”状态,这样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容易使其性格产生缺陷,不利于其人格健全发展。
2、心理问题。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与父母长期分开,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感情沟通,使他们的性格有更加孤僻的倾向,而且他们长期生活在山区,农村,与外界、陌生人的接触较少,会出现人际关系不适应的现象,女生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也因为没有父母或长辈的正确引导,而出现人生观的转变和价值观的偏移等。
3、人身安全问题。
由于儿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留守儿童在周末和节假日,监护人缺乏监管,一些不法分子就向这些孩子下手,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由于孩子缺乏自制力,容易养成沉迷于网吧,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习惯。由于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也容易导致意外伤害和意外死亡。还有少数留守少女成为某些违法犯罪分子性侵害的对象,对她们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成为她们永远无法忘却的伤痛。
4、学习成绩下滑。
留守儿童现在成绩相比较父母出去工作之前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留守家庭对于孩子学习上的监管和辅导的减弱,父母其中一方外出工作而另一方就留在家中忙于务农,家务事,就会疏忽对孩子的监管,而父母都外出,交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一般重养不重教,就算有时想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年迈生病的爷爷奶奶有时还需要孩子的照顾。
三、关于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一)社会政府方面。
要改善大规模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现象,首先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可以减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另外,各地方政府可以督促社区工作人员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中,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行为上进行辅导,并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还可以对农民工社区开展教育活动,提高素质,以便他们在城市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下一代子女进程提供经济保障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农村建立儿童权益维护中心,保障留守儿童的各项合法权益。
(二)学校方面。
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安排心理辅导老师进行沟通,辅导,可以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或者其他方面上的困难,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学校,老师要多注意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校也要保持和孩子的父母的沟通,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状况。
(三)家庭方面。
首先在父母外出工作之前要选好孩子的监护责任人。家长应该把孩子寄托给能信任、能监管和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亲戚朋友地方。这样能够减小家庭不健全对孩子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教育。父母在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四、总结
8.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向的探讨 篇八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环境分析(SWOT分析)
SWOT矩阵图
(一)优势(strengths)
1.很多学生还保留着空杯心态,其接收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而且善于模仿。若该阶段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和辅导,则对其日后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丰富化和方式多样化,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促使其更好地去接受教育,实现自我学习。
3.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占据了很多家庭收入的较大比重,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学习问题。
(二)弱点(weaknesses)
1.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由于亲情缺失、隔代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阴影,大多数留守儿童容易滋生“亲情饥渴”,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从而影响到其学习和性格取向。
2.农村留守儿童年纪尚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或较弱,而且很多需要照顾,无奈过早地步入复杂的社会,容易使其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
3.农村辍学儿童越来越多,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挣钱,而留在学校里念书的越来越少,令本来就较少的在校儿童心生辍学念头,跟随大流加入打工浪潮。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国家正逐步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需要采取一些可行政策来逐步解决该问题。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一定的扶持和帮助,逐步向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迈进。
2.政府正在讨论、调整人口管理制度,慢慢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社会公益组织的指导、帮助。目前很多社会组织致力于打造帮助留守儿童的公益平台,号召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留守儿童。
(四)威胁(threatsmatrix)
1.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贫富分化和社会二元结构问题越发明显,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且可能会愈演愈烈。近几年未成年人的高犯罪率和低龄化就是很好的佐证。
2.对留守儿童监护不力。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的,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3.对留守儿童缺乏照顾和抚慰,容易令其寻找其他消极的方式来作为依赖,如网络。因为父母不在孩子身边,而恰恰这个时候孩子是最需要父母陪伴和教育的阶段。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容易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的倾向,更有甚者表现出怨恨父母、仇视社会的倾向。而现在网络使用得已经很广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人能管,于是很容易去网吧寻找精神寄托,染上不良习惯。
4.由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师资差异,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分化可能愈演愈烈。大部分的教育资源集中在高校阶段和城市里,中小学阶段和对农村投放相对较少,加上中小学教师的激励措施少,教师薪酬无法与社会其他行业薪酬水平相匹配,导致部分教师进行任务式的教学,这可能会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向的建议
1.处于第一象限的SO战略(优势+机会战略),即发挥优势、利用机会的战略。对于处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充分发挥内部、自身的优势,牢牢抓住外部有利的机会升华自己,使自己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处在第二象限的ST战略(优势+威胁战略),即利用优势、回避威胁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减少或回避外部威胁的战略,努力克服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使自己能够步入正常轨道,避免走歪路或弯路,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3.处于第三象限的WT战略(弱点+威胁战略),即减少弱点、回避威胁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诱导其减少自身的劣势、弱点,同时回避或减少外部不利环境影响的战略,避免其走上不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违法犯罪之路。
4.处于第四象限的WO战略(弱点+机会战略),即利用机会、克服弱点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努力通过外部有利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的战略。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方向、战略进行教育,只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并非将农村留守儿童划分为“三六九等”,更不是要放弃具备威胁或弱点的农村留守儿童。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情况,方能实现家长、教师、社会公众的良好互动,方能清楚农村留守儿童心中所想,方能更好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更好地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2] 谢海燕,刘玖玲.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2006(4).
[3]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2005(10).
[5] 曹凤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J].创新教育,2007(10).
(责任编辑 黄 晓)endprint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外,还必须认真分析该问题本身的内部因素,即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具备的优势与弱点问题、面临的机会与威胁问题,方能找出对其进行教育的方向,否则只会受困其中,无法找到破解的方法、方向。以下是本人通过管理学中的一个著名的分析方法“SWOT矩阵”分析法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向的问题,以求获得对其教育的方向。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环境分析(SWOT分析)
SWOT矩阵图
(一)优势(strengths)
1.很多学生还保留着空杯心态,其接收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而且善于模仿。若该阶段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和辅导,则对其日后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丰富化和方式多样化,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促使其更好地去接受教育,实现自我学习。
3.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占据了很多家庭收入的较大比重,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学习问题。
(二)弱点(weaknesses)
1.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由于亲情缺失、隔代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阴影,大多数留守儿童容易滋生“亲情饥渴”,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从而影响到其学习和性格取向。
2.农村留守儿童年纪尚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或较弱,而且很多需要照顾,无奈过早地步入复杂的社会,容易使其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
3.农村辍学儿童越来越多,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挣钱,而留在学校里念书的越来越少,令本来就较少的在校儿童心生辍学念头,跟随大流加入打工浪潮。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国家正逐步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需要采取一些可行政策来逐步解决该问题。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一定的扶持和帮助,逐步向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迈进。
2.政府正在讨论、调整人口管理制度,慢慢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社会公益组织的指导、帮助。目前很多社会组织致力于打造帮助留守儿童的公益平台,号召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留守儿童。
(四)威胁(threatsmatrix)
1.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贫富分化和社会二元结构问题越发明显,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且可能会愈演愈烈。近几年未成年人的高犯罪率和低龄化就是很好的佐证。
2.对留守儿童监护不力。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的,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3.对留守儿童缺乏照顾和抚慰,容易令其寻找其他消极的方式来作为依赖,如网络。因为父母不在孩子身边,而恰恰这个时候孩子是最需要父母陪伴和教育的阶段。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容易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的倾向,更有甚者表现出怨恨父母、仇视社会的倾向。而现在网络使用得已经很广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人能管,于是很容易去网吧寻找精神寄托,染上不良习惯。
4.由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师资差异,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分化可能愈演愈烈。大部分的教育资源集中在高校阶段和城市里,中小学阶段和对农村投放相对较少,加上中小学教师的激励措施少,教师薪酬无法与社会其他行业薪酬水平相匹配,导致部分教师进行任务式的教学,这可能会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向的建议
1.处于第一象限的SO战略(优势+机会战略),即发挥优势、利用机会的战略。对于处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充分发挥内部、自身的优势,牢牢抓住外部有利的机会升华自己,使自己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处在第二象限的ST战略(优势+威胁战略),即利用优势、回避威胁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减少或回避外部威胁的战略,努力克服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使自己能够步入正常轨道,避免走歪路或弯路,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3.处于第三象限的WT战略(弱点+威胁战略),即减少弱点、回避威胁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诱导其减少自身的劣势、弱点,同时回避或减少外部不利环境影响的战略,避免其走上不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违法犯罪之路。
4.处于第四象限的WO战略(弱点+机会战略),即利用机会、克服弱点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努力通过外部有利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的战略。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方向、战略进行教育,只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并非将农村留守儿童划分为“三六九等”,更不是要放弃具备威胁或弱点的农村留守儿童。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情况,方能实现家长、教师、社会公众的良好互动,方能清楚农村留守儿童心中所想,方能更好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更好地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2] 谢海燕,刘玖玲.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2006(4).
[3]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2005(10).
[5] 曹凤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J].创新教育,2007(10).
(责任编辑 黄 晓)endprint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外,还必须认真分析该问题本身的内部因素,即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具备的优势与弱点问题、面临的机会与威胁问题,方能找出对其进行教育的方向,否则只会受困其中,无法找到破解的方法、方向。以下是本人通过管理学中的一个著名的分析方法“SWOT矩阵”分析法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向的问题,以求获得对其教育的方向。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环境分析(SWOT分析)
SWOT矩阵图
(一)优势(strengths)
1.很多学生还保留着空杯心态,其接收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而且善于模仿。若该阶段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和辅导,则对其日后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丰富化和方式多样化,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促使其更好地去接受教育,实现自我学习。
3.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占据了很多家庭收入的较大比重,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学习问题。
(二)弱点(weaknesses)
1.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由于亲情缺失、隔代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阴影,大多数留守儿童容易滋生“亲情饥渴”,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从而影响到其学习和性格取向。
2.农村留守儿童年纪尚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或较弱,而且很多需要照顾,无奈过早地步入复杂的社会,容易使其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
3.农村辍学儿童越来越多,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挣钱,而留在学校里念书的越来越少,令本来就较少的在校儿童心生辍学念头,跟随大流加入打工浪潮。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国家正逐步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需要采取一些可行政策来逐步解决该问题。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一定的扶持和帮助,逐步向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迈进。
2.政府正在讨论、调整人口管理制度,慢慢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社会公益组织的指导、帮助。目前很多社会组织致力于打造帮助留守儿童的公益平台,号召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留守儿童。
(四)威胁(threatsmatrix)
1.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贫富分化和社会二元结构问题越发明显,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且可能会愈演愈烈。近几年未成年人的高犯罪率和低龄化就是很好的佐证。
2.对留守儿童监护不力。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的,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3.对留守儿童缺乏照顾和抚慰,容易令其寻找其他消极的方式来作为依赖,如网络。因为父母不在孩子身边,而恰恰这个时候孩子是最需要父母陪伴和教育的阶段。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容易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的倾向,更有甚者表现出怨恨父母、仇视社会的倾向。而现在网络使用得已经很广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人能管,于是很容易去网吧寻找精神寄托,染上不良习惯。
4.由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师资差异,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分化可能愈演愈烈。大部分的教育资源集中在高校阶段和城市里,中小学阶段和对农村投放相对较少,加上中小学教师的激励措施少,教师薪酬无法与社会其他行业薪酬水平相匹配,导致部分教师进行任务式的教学,这可能会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向的建议
1.处于第一象限的SO战略(优势+机会战略),即发挥优势、利用机会的战略。对于处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充分发挥内部、自身的优势,牢牢抓住外部有利的机会升华自己,使自己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处在第二象限的ST战略(优势+威胁战略),即利用优势、回避威胁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减少或回避外部威胁的战略,努力克服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使自己能够步入正常轨道,避免走歪路或弯路,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3.处于第三象限的WT战略(弱点+威胁战略),即减少弱点、回避威胁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诱导其减少自身的劣势、弱点,同时回避或减少外部不利环境影响的战略,避免其走上不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违法犯罪之路。
4.处于第四象限的WO战略(弱点+机会战略),即利用机会、克服弱点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努力通过外部有利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的战略。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方向、战略进行教育,只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并非将农村留守儿童划分为“三六九等”,更不是要放弃具备威胁或弱点的农村留守儿童。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情况,方能实现家长、教师、社会公众的良好互动,方能清楚农村留守儿童心中所想,方能更好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更好地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2] 谢海燕,刘玖玲.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2006(4).
[3]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2005(10).
[5] 曹凤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J].创新教育,2007(10).
9.县妇联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篇九
永嘉县妇联
张静
为了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改善我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状况,近日,县妇联赴上塘、瓯北等地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生存状态、学习状态、情感体验和社会支持五个方面做一个全方位的调研。调研主要采用问卷结合访谈的形式,调查对象主要是上塘城西小学、城西中学和瓯北二小、瓯北五中的170名留守儿童。问卷一共发放170份,回收170份,回收率为100%。同时我们就有关情况访问了各学校的校长、班主任。
一、留守儿童现状及分析
永嘉县有近2.8867万名“留守儿童”在家缺乏父母照顾,大多随亲戚朋友居住,有的甚至自己一人生活。其中,劳务大军大多集中在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带。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86%留守儿童不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家长文化程度相对比较底,90%是初中及以下毕业。在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大多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占40%,与其他亲戚生活一起的占40%。其中96%的家长3个月至1年回家一次,4%的家长是一年以上或长期不回家,这些关怀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家庭大都为经济状况所迫,不得以而出去打工。在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大部分留守学生不希望父母出去打工,主要原因集中在想念父母在家时的温暖和关怀,担心父母在外打工太辛苦。说明留守儿童对自身的家庭状况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对父母出去打工的缘由能够给予理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家庭的生活状况和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程度给留守儿童心里留下了较深的印记。
(二)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对自己现在在家吃饭和穿衣很满意的占47%。在生病的时候,7%留守儿童是自己找医生看病、买药。由于缺少与父母沟通,26%儿童不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而只有33%留守儿童的青春期心理、生理卫生知识是在学校老师处获得的。在外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并未减弱,绝大部分成年人外出务工时都会对子女的生活做比较放心的安排。外出后,他们在经济上给予充分的支持,调查发现所有留守儿童都有充足的零花钱,其中66.6%的留守儿童每个月的生活费超过50元。但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还有4%的留守儿童经常有通宵上网玩游戏的现象。
(三)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分析
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的调研主要从学习兴趣和在其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如何解决来了解。据统计结果显示,100%留守儿童是喜欢上学的,因为这样能认识更多的新朋友,而且还能和同学一起玩。但是有17%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学习兴趣下降了,又由于农村监护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帮助孩子学习,在问及在学校碰到“问题”时,有14%的留守儿童是自己独立解决的,有10%是打电话向父母求教,有53%是与同学一起探讨完成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的学习基本上处于无人督促的状态。在学校也很少有成绩拔尖的学生。
(四)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在外打工的父母经常与其子女及临时监护人联系,询问子女在家生活、学习情况,给予问候,23%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一天联系一次,50%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一周联系一次。在外出父母可联系中,父母谈的最多的学习成绩及学校情况,其次是询问身体状况、饮食、穿衣等情况,再次就是注意安全等问题。当问及心目 2 中最重要的人是谁时,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选择是自己的父母,其次是朋友和爷爷奶奶。在问及对自我状态的理解时,77%留守儿童希望有个知心人经常谈心,有73%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认可是说不清的态度,40%留守儿童在很想念父母的时候会觉得很不开心。由于缺乏父母正确的疏导和引领,留守儿童对自己在学习、生活、交往、适应等各种能力评价时不是很明确。
(五)社会支持情况的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40%留守儿童想参加社区(村)为留守儿童青少年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当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或坏人时,110报警是首选,其次是向同学朋友帮忙,再则是向邻居或亲戚、老师、打电话父母求救,也有20%的通过自己想办法决绝。当问及是否需要设立“代理家长”制度来帮助留守儿童时,30%留守儿童表示需要。有40%留守儿童表示需要成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来帮助留守儿童。当问及对此调查还有什么想说的?“我希望父母能多陪陪我,不要让我们感到孤独”;“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的时间去关爱和关心留守儿童,多为留守儿童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帮助我们找回被爱的感觉……”更是留守孩子们留在问卷调查上的心声。
二、存在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学习、心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及亲戚代理抚养,由于爷爷奶奶及代养亲戚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父母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 3 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
(二)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是“自我消化”。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
(三)道德品行问题
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如沉迷上网游戏、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 4 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三、对策与措施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的孩子的。因此,全社会和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府领导、组织、协调和保障优势作用,积极支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和监护网络。要积极筹备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公安局、工商局、司法局、关工委、妇联、团委、文明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温暖之家”的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和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应采取如下一些措。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各乡镇要就地发展经济建设,作好“原生态”经济文章,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可以增强农村儿童受教育质量。
(二)主动发挥组织优势,维护儿童合法公益。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一是可以通过学校的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 5 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妇联、共青团要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精心组织实施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特色活动,通过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要继续推进儿童公益事业,多为留守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课后、双休日、寒暑假时留守儿童难管理的现状。充分发挥各地法律援助服务机构的作用,切实维护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而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由基层学区或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村委会以及学校,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组建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的成员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组成。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提高保障社会救助,切实解决生活困难。
健全特殊困难流动留守儿童的档案,将符合条件的留守儿童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对其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根据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营养状况,制定干预措施,组织编印科学实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开展儿童营养、喂养知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等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通过提高父母和抚养人相关知识水平,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和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病率,改善留守流动儿童健康状况。要抓住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利契机,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有效解决困难农村留守儿童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下一步打算
(一)争取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
根据永嘉流动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他们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发展状况存在很大的问题,必须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但目前基础差,条件复杂,各部门都没有一套系统的管理模式和固定的活动场地,也没有一定的财政预算经费作保障,这为作好该项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建立流动留守儿童成长数据库
通过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从学前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留守儿童登记册,详细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自身特点、存在问题等的发展动态。以便我们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学校、社区建立(完善)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阵地,家长学校也是沟通家庭、学校、社区的金桥,各学校、社区务必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家长学校,落实专人负责,利用我们的义务宣讲团或聘请专家,通过不定期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家长的素质。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擦 7 亮这面镜子,就是塑造优秀的孩子。
(四)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
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切实肩负起各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责任,解决这一特殊群体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为留守孩子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的环境,推动留守孩子家园规范化建设和制度化管理,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建设将在当地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乡村、社区和学校展开,按照统一的标准,每一所留守儿童服务中心都将设臵“快乐活动室”、“亲情工作室”、“爱心阅览室”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园地、交流平台、娱乐场所和健身阵地。借鉴希望工程模式建立的“关爱留守儿童”专项资金,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并常年接受社会的资助,又从机制上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的经费来源,通过聘任专门的志愿辅导员,常年开展留守儿童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弥补留守儿童在情感和精神上的缺憾,调动了他们生活、学习的积极性。
(五)向全县妇女发出倡议,招募“爱心妈妈”。
启动“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招募“爱心妈妈”活动的意义、目的,向全县妇女发出倡议,招募“爱心妈妈”。“爱心妈妈”采取“一帮一”,或者“一帮二”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达到“帮教一个孩子、稳定一个家庭、安宁一个地方、造福一个社会”的目的。
(六)实施永嘉县“家庭教育援助行动”--“幸福家庭三人行”普及工程五年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深入推进全县家庭教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促进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身心和谐、健康成长,建设因家庭教育而和谐和幸福的社会。特制定本规划。
10.关于留守儿童报告 篇十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热动1114班
吴狄峰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马集镇方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 原因 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三、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四、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六、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关于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二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关于留守儿童的对策及建议
1、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11.留守儿童支教及教育问题研究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留守及困境儿童;支教;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02-02
儿童是新生命的象征,是家庭和国家的希望。但同时他们又是脆弱的,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一旦脱离家庭和父母的保护将无法生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很多儿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同一片天空下也存在大量的留守及困境儿童,相对于福利院的孤儿,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在政策上的尴尬处境更令人担忧。他们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父母服刑或戒毒期间的儿童、贫困家庭患重病和罕见病儿童等。他们中的大多数常常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最基本的温饱有时都是奢望。
据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福利研究中心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总数为57万(不包括父母双重残儿童)。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中国0-18岁儿童总数约为3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2.5%,其中半数以上儿童分布在农村地区。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妇儿工委前几年的联合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生活在低保线的18岁以下儿童有700多万人。
尽管近年来这些儿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生存境遇有了一定改善,但他们在营养健康、疾病防控、教育资源等方面与城市儿童的差距仍在扩大。儿童的命运既是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也关系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四千万贫困儿童的生活成长和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但由于目前仍缺乏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现有的儿童救助保护机构严重匮乏。留守及困境儿童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关注和了解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并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留守及困境儿童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文献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心理、教育方面来分析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根源及解决途径。二是社会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逐渐被运用进去,可以全面有力地分析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三是社会工作开始介入,有利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问题得到科学解决。但是对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的研究也有些不足之处:一是尽管已经有学者开始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和研究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但力度和准确性值得商榷;二是案例方面的研究介入太少甚至没有,使得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及支教问题,虽得到关注却迟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二、研究設计
(一)研究对象
在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鲁堡村有一个民间发起的社会困境儿童助养机构,太阳村。新乡太阳村建于2004年7月,太阳村的负责人是丁巧荣,太阳村的孩子们都称她为丁奶奶。11年前由丁奶奶创建了太阳村,并一直照顾着这些特殊的孩子们。这些儿童或是由于父母服刑而失去生活的依靠;或是在社会上到处流浪、沿街乞讨;或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孩子。11年来,太阳村一共收养过80个这样家庭的孩子。困境儿童被送到太阳村后,在丁奶奶的细心呵护、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照顾下,他们逐渐走出心灵的压抑,茁壮成长。太阳村目前收养了30多个孩子,年龄大小不等。平时孩子们到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等学校学习,晚上和节假日就回到这个大家庭中。在这样的条件下,困境儿童基本的生活虽可以得到保障,但他们在学习上却存在着问题,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更是很少有人对他们加以指导。这让我们看到了对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和支教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以太阳村儿童为例,研究分析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通过深入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实际,运用个案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并通过学习方面的具体指导,提升留守及困境儿童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改善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学习状况。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1)调查当地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研究儿童留守问题的主、客观原因;(2)根据一系列调查及分析寻找出可行的解决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案;(3)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走出校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锻炼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
(二)研究意义
(1)初步了解当地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留守及困境儿童,为他们送去温暖;(2)紧迫性。在农村中,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3)实践性与现实性。本研究将通过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研究在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可行性策略。
四、研究过程
(1)坚持周末到太阳村支教,了解太阳村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留守及困境儿童,尽己所能募集善款,捐献物资;(2)社会实践以太阳村为基地,与当地留守及困境儿童生活在一起,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态,并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为他们提供帮助与指导。(3)邀请电视台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扩大积极影响,号召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帮扶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社会活动;(4)深入调查当地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研究儿童留守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五、研究结果分析
(一)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生活困难。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家庭生活普遍比较困难,他们大多收入微薄,甚至大多靠政府机构救济,缺乏固定收入,只能满足日常温饱所需,没有多余的钱来改善生活,更无法为其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条件。
2.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家庭困难,多数儿童不得不过早地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大大减少了他们可利用的学习时间,其次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3.心理健康出现异常。很大部分留守及困境儿童不仅物质生活匮乏,同时思想健康也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未形成一种价值取向。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留守及困境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導,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4.很多教师不堪重负。留守及困境儿童数目激增,很多负担都落在了老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体验到较重的工作负荷,工作内容也比以前繁杂琐碎,有的教师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耗尽,尤其不能忍受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捣乱行为。
5.安全监管不力,导致留守及困境儿童安全难以保障。大多数留守及困境儿童监护人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对这些儿童监护不力,安全教育不够,同时受社会治安环境的影响,留守及困境儿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二)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的分类区别
根据对太阳村儿童的长期了解与研究,可将留守及困境儿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身心健康的留守及困境儿童。身心健康的留守儿童不用教师过多地操心,他们比享受着家庭温暖的孩子更能照顾好自己,学习态度积极。对于他们的教育,更多的是要加强引导,鼓励他们自立、自信、自强,使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身世,正视社会大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另一类是具有一定心理问题的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欺负同学、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对于这些问题儿童的教育不是几次说教就能解决的,也不是感化或硬性教育能解决的,而是要运用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对他们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跟踪矫治。
(三)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合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太阳村这一个案研究,留守儿童教育及支教问题的解决应举全社会之力。
第一,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更要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监护人缺失的特殊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主动承担起对这部分儿童的监护职责。
第二,学校方面。学校作为承担教育工作的主要社会机构,应加强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管理工作,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转变教育方式,重视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对于个别监护人缺失的留守和困境儿童,学校可让部分有条件的教师成为临时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第三,政府方面。政府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注重教育公平,着力改善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学习条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看护中心以及寄宿制学校,解决不同收入阶层对基础教育的不同需求。加强研究,不断改进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关爱、教育、管理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的研究和指导,不断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与方法。
(四)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建议
针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大学生支教活动,首先应对支教人员的自身素质加以考量,以确保他们能够为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帮助;在支教过程中,应把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和专业学习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支教活动应致力于拓宽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技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生活能力。
六、反思总结
在这次调研过程中,项目组收获颇多。对留守儿童教育及支教问题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项目组成员能力有限,在研究深度及广度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太阳村有一句温暖人心的标语“有爱就有温暖,有爱就有阳光”,意在提醒更多的人,自身享受幸福的同时,也应该向这些留守及困境儿童伸出援助之手,打开他们紧闭的心灵之窗。
参考文献:
[1]刘志月.儿童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逾58万 周洪宇代表呼吁立法破解儿童福利分散管理问题[N].法制日报,2014-
03-12.
[2]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11-07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12-17
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07-07
关于留守儿童演讲稿07-2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08-2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09-28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