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2024-07-20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共11篇)

1.《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一

寒假里,我读了《曾国藩家训》虽然没读完,但其中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曾国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大家想,这样一位名人,肯定是聪明绝顶吧!那让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在公元1825年一个冬天的晚上,天气很冷,一般人都早早上床睡觉去了,只有小偷在这时“工作”。有一个小偷早早地趴在一户人家的房梁上等待最佳时机。这户人家里的一个孩子正在背书,小偷想,等他背完了我再下去“工作”吧。这孩子背的文章并不长,按理说一会儿就背完了,可这孩子背了一晚上还没有背过。小偷在房顶上又冷又饿,眼看着再不走天就亮了,冻了一晚上什么也没偷着,他气得不得了,“蹭”的一下就从房顶上蹦了下来。小偷一把抢过小孩手里的书,“啪”的一下摔在地上,说:“不就是一篇文章嘛!有什么难的。”小偷一下就背了出来,原来,小偷趴在房顶上一晚上,听都听会了!这个笨孩子是谁呢?原来他就是曾国藩。

那么,曾经小时候那么笨的孩子后来怎么就成为那么有才能的人了呢?我看过书后才知道,原来,曾国藩虽然笨一点,却是一个特别勤奋好学的人,他每天都坚持学习,坚持写日记,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检查过错,加以改正,不是坚持一天两天,而是一辈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后,他才成为了一代大儒。

今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勤奋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每天写日记,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个“自立、自省、自信、自强”的人!

2.《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二

前些年流行一句话: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做官要学曾国藩什么呢?有人以为曾国藩在晚清政坛始终屹立不倒,应该学他左右逢源的做官技巧。但曾国藩认为,他做官的根本,做官的最大技巧就一个字,穷。

曾国藩在给其九弟的家书里,曾经袒露心声,说到过自己做官的技巧。为什么要说此话题呢?他估摸弟弟们将来也要当官,出于关爱之心,在他们当官之前,先把自己为官的心得体会说给他们听。他认为他的体会,是最重要的为官之道,希望弟弟们将来进入仕途,一定要以此为戒。他在家书里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曾国藩全集·家书》)(图1)

图1 曾国藩家书教育弟弟为官之道

意思是说,我向来以做官发财为耻,以做官能守穷为荣。我发誓,将来我留给子孙的遗产里,要有我做官挣的钱,就违背了我人生信仰,老天爷作证,我绝不食言。曾国藩是在教育弟辈做官要清廉,做一个清官,才是个好官。但仔细琢磨这段话,有三个蹊跷的地方。

第一,做官不贪财,做官以穷为本,以清廉为本,这本是应有之事,正常之事,人尽皆知的道理。为什么曾国藩要跟弟弟在家书里赌咒发誓,要说章明鉴临,予不食言呢?

第二,他说留给子孙的遗产里要有做官挣的钱,那是可羞可恨的。但是曾国藩做到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官位至极,直到死在两江总督任上,留给子孙的遗产里怎么可能没有当官挣的钱呢?别说他是两江总督,就是个知府,也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况且两江总督收入比知府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第三,客观事实和这段话相矛盾。在曾国藩之前,湖南湘乡没出过什么大官,但是后来却出了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藩发达之后,特别喜欢提拔乡人。湘军里有很多湘乡人,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曾家也成为当地最大的乡绅,最大的富户,曾一度为湖南首富。都成为湖南首富了,说自己从来当官不贪财,这不矛盾吗?不是曾国藩在说大话、说假话吗?

放下第一、第三个疑问,吃鱼先吃鱼肚子,先来分析第二个疑问。就是曾国藩到底有没有留官俸作为遗产留给子孙?

他到底留下多少遗产给两个儿子?没有史料证明,后人不曾知晓。有没有曾国藩做官挣的钱?也许多少有一点?

先从一件事上进行反证分析。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都当朝为官。曾国藩死后,两人因受过严格家庭教育,向来以清廉自守。老二不很有名,老大则颇有名声,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史料里明确记载,他在任英法大使期间,因为国家没钱,他把自己的薪俸全部贴补了建造使馆和外事活动。一向勤俭持家,非常节约,常年不买新衣服。

曾纪鸿在北京当一个低级官吏,比他哥还穷。曾纪泽出使英国时,曾纪鸿身体不好,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生病就要看病,看完病就要抓药,可他就是没钱买药。平常官俸很微薄,再加上这俩孩子在曾国藩的教育下不拿任何灰色收入,一直过得很清贫。曾纪鸿这时挺为难,想管大哥借,但一想,还是算了。一是大哥不在国内,二是大哥家里向来拮据,哪有钱借给自己?这时离曾国藩死没多久,要是曾国藩留下大量遗产,怎么可能没钱看病呢?是不是把曾国藩留下的遗产都挥霍一空了呢?史实证明,这两个孩子向来品节高尚,决不是败家子。就在万般无奈时,左宗棠听说了这件事,热泪盈眶。说,我平时最不服曾国藩,现在我老左不服老曾也不行了,老曾真是教子有方。这两个孩子身在官场,且名门之后,竟然清廉自守到这步田地,穷到连看病的钱都没有。于是左宗棠慷慨解囊,雪中送炭,才帮曾纪鸿度过难关。曾纪泽回国知道此事后,专门写信感谢左宗棠。谢意溢表,却没说弟弟不该接受救助。因他也没办法帮助弟弟,只好由左宗棠来资助弟弟治病。这说明两个孩子穷到了什么地步。

如果曾国藩留下大量遗产,能穷到连病都看不起,能穷到让左宗棠相助才能度过难关吗?不可能。所以可以推理出来,曾国藩确实没留下多少遗产给孩子,或者他留的遗产里没多少金钱。

第三个疑问就是曾家既然是湖南首富,曾纪泽、曾纪鸿怎么可能穷到这个份儿上?如果曾纪鸿这么困难,而曾家老家又那么有钱,怎么可能不向亲戚伸手,而接受左宗棠的救助呢?这很奇怪。答案是,曾家在湖南是首富不假,但不等于说曾国藩他家富,而是曾家家族在湖南是首富。曾家最富的是谁呢?就是他九弟曾国荃。曾国藩有四个弟弟,曾国荃排行老四,整个家族兄弟姐妹一起排,曾国荃排行老九,曾国藩称他为九弟。后来曾国荃带兵,在军中人称九帅。曾国荃和曾国藩不一样,是个非常贪婪的人。而且打仗特别狠。曾国藩虽是书生带兵,但有湖南人的狠劲儿,他四个弟弟比他还狠,被称为“如狼似虎五兄弟”。在五兄弟中,最狠的就是曾国荃,最喜欢干丧尽天良的事。什么事?屠城抢掠。攻下一座城就开始屠城,然后就纵兵劫掠。抢钱,抢金银财宝,抢所有值钱的东西,特别贪财。曾国藩的四个弟弟都特别贪,尤其老九最贪。知弟莫若兄,曾国藩知道九弟的德行,所以写信时给他讲当官第一要,是要守得住贫穷,要清廉为官,然后赌咒发誓,拿自身做一个典范,就是希望能够把弟弟引上正途。可惜,虽然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上很有方法,但对他几个弟弟,尤其在清廉为官上,一直没办法。这几个弟弟天性贪婪,尤其曾国荃贪婪到极点,屠城抢劫完后就把钱运回湖南老家,逐步成为湖南首富。这也解释了第一个疑问。

曾国藩花尽了心思告诫这个弟弟不要贪,但没辙,曾国荃根本不听他的。曾国藩手下最心爱的一个将领,叫彭玉麟,实在看不下去,上了奏折,列举了曾国荃十大罪状,要弹劾曾国荃。而且不避嫌疑,先把奏折递给曾国藩,说请曾大人帮我递呈朝廷。曾国藩很为难,为什么?他这四个弟弟,三个都跟他出来带兵打仗,三弟五弟都战死沙场,他觉得特别亏欠几个弟弟。想来想去,最终藏私护短,把这事压了下去。但曾国荃呢,依旧我行我素,不论曾国藩怎么教育,他就是不听。不仅自己在家里大兴土木,还出头替曾国藩拿主意。他回老家探亲时看到曾家老屋比较破旧,曾家几兄弟没分家,老屋住的是长房这一支,就是曾国藩这支。曾国荃心想,你不建,我有钱,我替你建。于是自作主张,把曾家老屋翻修了,还新建了几间房。他估计大哥要说他,也没敢特别花钱,花了三千串钱,相当于几百两银子。曾国藩知道后,果然勃然大怒。写信给曾国荃说,你怎么能替我拿主张呢?新房子搬进去容易,搬出来难,一旦住进好房子你再住差的,你就不舒服。曾国藩的意思是,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你让我的子女住到奢华环境里,他们怎么能节俭呢?要不你把新房子给我拆了,要不我这辈子坚决不回家住你新建的房子。(图2)

曾国藩为什么这么看重这个穷字呢?他有他的道理,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曾国藩认为,在官场上,这个穷字是保身之道,很重要。不是讲做官要学曾国藩,学他做官的技巧吗,那就学穷字可以保身这条。曾国藩是清王朝最重用的一个汉人官员。清朝有一个政策叫作满汉相防,满清朝廷向来不敢重用汉人,不是说不给汉人官当,但是有实权的,尤其是掌握兵权的官都不交给汉人。曾国藩是一个例外。为什么会有这个例外?时事所迫。曾国藩组建湘军时,一出战,湘潭大捷。然后趁势兵进湖北,打到武昌城下,一举收复武汉三镇。消息传到皇帝那儿,咸丰高兴得手舞足蹈。说不意曾国藩一介书生,乃能建此奇功。他在圣谕里说,获此大胜,孰非意料所及。感慨自己想不到,高兴。一高兴,就封官许愿,封曾国藩为湖北巡抚,曾国藩成了一方大员,一方诸侯,相当于湖北省长。有了实权,调兵、调粮、拿钱都非常好办,曾国藩非常高兴。依官场规矩,皇上封你官,你得客气客气,推辞一下,你不能觉得就应该封我这官。所以他写了封奏折,说我才德不足以做此高官,推辞、客气一下,履行官场潜规则。哪知道,奏折送上去之后,过了七天,咸丰皇帝的批复下来,结果实在让曾国藩想不到。咸丰说“朕料汝必辞,又念及整师东下,署抚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理湖北巡抚。”就是说我知道你肯定要推辞,既然你推辞,那你就不要当湖北巡抚了。咸丰皇帝大概也不好意思,随奏折批复还有一段话,不仅不给曾国藩湖北巡抚一职,还把他骂了一顿。说你上次写奏折给我,为什么不署湖北巡抚官衔?我上次圣旨已经让你做湖北巡抚,你就应该在奏折署上湖北巡抚官职。你太不像话了,下次一定要注意。

咸丰怎么像小孩一样,变得这么快?一般人不理解,都替曾国藩鸣不平。曾国藩多聪明,一下就知道了是怎么回事。事实上,曾国藩武昌大捷的消息传来,咸丰确实很高兴,也下了圣旨封曾国藩为湖北巡抚。但高兴劲儿还没过去,旁边一个大学士祁隽藻就跟咸丰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身。匹夫居闾里,一嗥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想非国家之福也。”就是说,皇上啊,曾国藩在家丁忧,身上没有官职,不过是个平头百姓。而登高一呼,四方响应,想想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吧。这话一说完,咸丰激凌凌打了个冷战,为什么?一下想起满汉相防的祖训来。曾国藩是汉人,让他做湖北巡抚掌握实权怎么可以?咸丰皇帝又感慨了一句说,才走了半个洪秀全,又来了一个曾国藩。此后,咸丰一直对曾国藩小心提防,甚至咸丰死了之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对曾国藩一直处处戒备。曾国藩对此心里像明镜似的,清清楚楚。他打下天京后,从左宗棠、彭玉麟,到曾国荃等各级将领,都建议他反了满清。东南半壁江山有钱,有粮,有军队,有实力,要不就推翻满清,要不就隔江而治。曾国藩不肯。为什么呢?两个原因:

一是曾国藩有根深蒂固的儒教君君臣臣的道德观念。信仰决定人生,既是儒家的信仰造就了有成就的曾国藩,同样也决定了他不可能做一个反臣。二是曾国藩也知道自起兵之初,满清王朝就对他时刻提防,若不慎将把柄落入人手,立刻盛极而衰,脑袋都不知道怎么掉的。所以他一直在官场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小心谨慎。他非常懂得为官之道,明哲保身之道。曾国藩讲,你得穷,你得不贪,你能穷你不贪说明什么?说明你没野心,没把柄落在人家手里。所以曾国藩一带兵,立刻喊出口号,喊得震天响。喊什么?说我曾国藩不怕死,不贪财。其实这也不是他先说的,是岳飞先说的: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国家才有希望。曾国藩喊我不怕死,不爱财,就是想说明我是尽忠报国的。他始终在钱财这儿没给人抓住把柄,

第二个原因,曾国藩这么看重穷,是他认为不论在官场,还是在人生,穷是善身之道。民间有句俗话,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其实对于男人来讲,最危险的两样东西不是女人,是什么呢?金钱和权力。名利场上,但凡权钱交易,场场都是危局,都是惊心动魄的败局。男人碰到权钱交易,没有不坏事的,没有不坏身的。所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眼里把钱看成比一切都重要的这种人,人品肯定不咋的。

图2 穷是善身之道为官之道曾国藩一生清廉

曾国藩拿他几个弟弟没办法,只好下尽功夫教育自己的孩子。他有一封信写得非常有名,是写给二儿子曾纪鸿的,当时曾纪鸿才九岁。一般写信回家,都是写给老婆或者写给父母,顺带问问孩子怎么样。曾国藩不仅给父母写信,给兄弟写信,给老婆写信,儿子才九岁就单独给他写信,曾国藩真是一位好父亲。信开始先鼓励曾纪鸿说,听说你九岁就很懂事,很好啊。赏识教育,把孩子捧了一下。然后就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曾国藩全集·家书》)就是说,一般人都希望子孙当大官。我自己不希望当大官,只希望当君子。我也不希望你当大官,当一个君子最重要。君子的定义是什么呢?就一个条件,勤俭自持。你能洁身自好,那就是君子。信的最后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国藩全集·家书》)曾氏名言,真是治世之铭也。

现在不知道怎么教育富二代,看看曾国藩家书,早就提出了最好、最有用的答案。富一代应该怎么养富二代?即使有钱也得穷着养,穷着过,这是最重要的。

第三个原因,曾国藩这么看重穷字,这和他人生信仰有关。曾国藩是一个标准的儒生,以儒家传人,以理学宗师自命,所以仁爱忠恕、礼义廉耻是他心中至高的标准。他在南京任两江总督时,把自家老婆、孩子接了过来。当时淮军首领,他的学生李鸿章,一看曾老师的家眷来了,就出面请曾家女眷吃饭。这时候曾国藩的两个小女儿还没出嫁,为参加宴会,两个女儿吵了一架。为什么吵呢?因为两个女儿只有一条绸缎裤子,还是大嫂留给她们的。一条绸缎裤子两人都要穿。怎么办?最小的女儿曾纪芬回忆说,自己抢不过姐姐就哭了。曾国藩安慰她说,如果明年我还能继续做两江总督,一定单独给你做一条。曾纪芬一听,开颜欢笑了。曾纪芬后来很有名,叫崇德老人。(图3)

堂堂的两江总督曾国藩,至于要连任了才能给女儿做一条绸缎裤子?至于抠门儿到这份儿上吗?事实上,不光对女儿,对家人他都是这么要求的,对自己更是向来这样要求。曾国藩考中进士时,做了一件天青缎马褂,这件衣服一穿穿了30年。平常舍不得穿,过年过节或有庆祝活动时,才拿出来穿一穿。直到他死时,这套衣服还跟新衣服一模一样,一辈子就做了这么一件新衣服。曾国藩有一句名言,说“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曾国藩全集·家书》)为什么衣服还是旧的好呢?因为生活还是简约的好。

曾国藩有个外号叫“一品宰相”。因为他每饭只食菜一品,就是一碗饭、一碗菜。不光有这个外号,还有一个著名的吃饭典故。描述曾国藩吃相的,叫作只吃眼前菜。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到扬州视察,扬州是盐商聚集、有钱人居住的地方。知府为拍足马屁,备下盛大酒宴招待总督大人。曾国藩因为要找盐商筹措军饷,不好拒绝,就去了。到那儿一看,傻了眼,瞠目结舌,饭菜怎么豪华奢侈到如此地步?曾国藩一般不让人为难,但实在吃不下去。不论别人怎么劝菜,就吃眼前的,吃了几筷那道菜。别人都纳闷儿,又不敢问总督大人。都以为一品宰相,一顿饭只吃一碗菜,所以他只吃眼前的。曾国藩之后告诉身边人自己为什么只吃眼前那道菜,说“一食千金,吾口不忍食,目不忍睹。”(《曾国藩全集·日记》)就是说,当今天下纷乱,百姓流离,这帮家伙一顿饭吃掉老百姓多少钱,多少顿饭啊?这些挨千刀的。但又不好当时寒下脸来,为表明态度,无声抗议,只吃眼前菜。

曾国藩一生守住了一个穷字。他说,:“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你经不得穷,你的人品就立不起来,就不可能成就非凡人生。安贫乐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困难。像曾国藩从头到尾的人生中,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确实很难。但他的人生里有没有说时容易做时难的事呢?有没有也做不到的事呢?请继续阅读下期。(图4)

图3 曾国藩教育家人以守穷为荣

3.曾国藩家训读后感800字左右 篇三

曾国藩在家训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

事过变迁,百十年已过,但是《曾国藩家训》中反映的文化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依旧具有顽强的活力。曾国藩一生追求中国传统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理念。在我看来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相比显得简单,其实不然,修身一旦真正实行起来,远比我想像的困难得多。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一直都在修正我们的心态,都想做到“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但事实是“屡错屡改”总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看了《曾国藩家训》后,我知道我们之所以犯错误,大都与心态不正有关,凡事不见自己过,总见他人非;不思自己贪,总怒他人得,在这种心态下我们怎么能做好事情,怎么能端正心态呢?

《曾国藩家训》中写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才是我们端正心态的关键,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4.曾国藩家训 篇四

河南大学

题目:曾国藩家训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论文作者姓名: 何珊珊

作 者 学 号: 104753120051

所 在 学 院: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所 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导师姓名职称: 马进举教授

所学课程名称: 民族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家训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理学家,经世思想的实践者和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曾国藩一生都非常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曾国藩家训思想的解读,来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曾国藩;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有较系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内容非常丰富,成效明显,在中国家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国藩提出“八德”、“八本”、“三致祥”、“三不信”等家庭教育理念,在其家庭教育思想熏陶下,曾氏兄弟个个封侯拜相,显赫一时.家庭教育是曾国藩思想中最有进步意义的部分,其家庭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传统家训思想、湖湘地域文化和曾氏祖训的影响,曾国藩关于教育环境的思想对我们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曾国藩家训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功底,对中国传统儒、墨、道三大显学钻研尤深。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道家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勤劳节俭之学,都是曾国藩家训思想的精神养料。曾国藩要求子弟以儒家态度积极入世,立志高远,自强不息,建功立业。但在激烈的科举和官场竞争中,他又以道家避让退守之道警诫子弟“不忮不求”,力求刚柔相济、进退两宜。他提出的“旧课”四条,其中的“慎独”、“主敬”、“求仁”就是以孔孟儒家义理教育子弟进德修身,完善人格,“习劳”则是以墨家之理教育子弟养成勤俭耐劳品德。“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国藩将这些传统哲理运用于家训教化,说理详尽,分析透彻,为其家教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二)祖传家训遗风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个性倔强,由于“早岁失学,壮而引为深耻”,对子弟教督甚严,创立八条家规: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早(早起)、扫(打扫)、考(祭祀)、宝(敦族睦邻)。曾国藩对祖父非常敬重,“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慎守牢记”,“总以恪守星冈公之绳墨为要”,并继承了祖父“自强、谨慎、威仪”的优秀品质,将其八字诀家规扩展为“八本”家训。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科考不顺,连考17次才中秀才,但他非常勤俭、刚毅、倔强,“发愤教督诸子”,并将祖传家规撰成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愿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曾国藩将其抄贴堂中,作为家规宗旨。曾国藩深受母亲江太夫人“倔强”个性影响,“ 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曾国藩经常劝诫诸弟子侄远绍祖德,牢记先辈嘉言懿行。“我家祖父、父亲、叔父三位大人规矩极严,榜样极好,我辈踵而行之,极易为力”。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修身进德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非常注意人格修炼,人格修炼对他事业很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虚、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这是曾国藩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对诸弟及子侄的要求。

曾国藩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虽然他常年在外做官、带兵、打仗,但家信未尝间断,温言细语,言传身教,谆谆诱导,勤劳俭朴,知书达理,不求做官发财,不以优越地位自居。这些的实现,就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心态、价值观和思想境界的高尚。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家庭环境越来越优越,有些家庭对孩子放任自由,好吃懒做,坐享其成,宠惯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之所以曾氏家族子孙很有成就,从家训中对子孙要求必须进德修身,热爱劳动,养成勤奋的品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有很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立志、立业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认为,立志坚韧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他不断地教诲子弟,要立大志,有理想,不可甘居下流。在立业上教诲子弟:“不能勤奋以图自立,则仍无以兴家而立业。”也正是在曾国藩的教育之下,他的四个弟弟和儿子都建立了一定的功业。

(三)持家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认为,持家应以孝弟、勤俭、倡和、戒骄傲奢侈为主。他大力提倡孝弟,将孝弟看作是修身、齐家的主要内容,孝敬老人,与邻居和睦相处。勤俭是传统美德,曾国藩教诫诸弟及子侄,要“勤俭自持,习苦习劳”,并将勤与俭列居八德的内容。曾国藩30岁时,做了一件青缎绸褂,于庆贺及新年时穿,穿了30年,还如同新的一般。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及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做饭。要求儿孙们要尊老爱小。在现实生活中,铺张浪费,一些子女对父母不孝敬,甚至有的子女不赡养父母,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年轻时积累的财产都为儿子盖房,娶媳妇,年老体弱时,没有生活来源,没钱看病,甚至基本生活都难以保证,老年的生活很凄凉,人都是要老的,自己也是儿女的榜样,自己如何对待老人,儿女也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在社会上来说,父母辛辛苦苦把儿女养大,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养孩子很苦,一个连父母都不养,不爱的人,还能称其为合格的人吗?谁还愿意和你交往合作呢?但是这类人大有人在,所以曾国藩的孝亲敬长很有现实教育意义。西安协和医院任超院长有一句话说得好“孝顺儿女天照应,孝顺的儿女为人正直、忠诚、善良,事事都有人愿意帮助。”在现实生活中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孝敬老人。

(四)读书治学的思想教育

曾氏家族提倡半耕半读,非常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曾国藩提出了读书可以变化气质的观点,勉励诸弟及子侄奋发读书,愿他们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有读书癖和很强的求知欲。1834年11月,他中举之后,到京都(北京)去考进士,第二年考进士失败,便回湖南,穷困得很,在经过睢(虽)宁时,向易作梅借了一百块钱。易作梅以为他有急用,就借给他,谁知曾国藩路过南京,把这笔款子完全买了书。还不够,便把衣服送进质店当,换出钱来买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读书癖。他认为,学习是一件十分艰苦而又必须长期坚持的事情,非经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不能成功。他的终生学习理念,在现实中仍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

(五)“自概之道”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的自概之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盈满亏损,极盛至衰的自然法则;二是以史为鉴;三是主张自概。他认为要想使家族及个人永远持盈保泰,就要自觉地做到自概和先概,若被他人所概,一切后悔就来不及了。要做到自概,第一要廉、谦、劳,第二要求缺概盈。“孙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何如。” 他告诫子孙们,之所以要把自己的债还没有还完,别人帮助,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家气运太全,不能把格外小心,坚持持盈保泰的道理。旧债还清,好运就太全,就会过分满盈,产生不足;留债没有还清,好中就有不足,是处事完满的办法。二是,各家亲戚都贫困,年龄又大了,现在不在资助,以后就没有机会资助了。如同现实生活中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三、曾国藩家训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一)讲究修养

曾国藩非常注重以儒家标准进行品德的自我修养实践。例如他常年形成了黎明即起、每日练字、阅读经史书籍、写日记反省自我的习惯。曾国藩在师从倭仁、唐鉴等人学习理学之后,两位老师为他的日课量身制订了十二条规,主要内容就是自我反省式的修身,使他成为一个虔诚的理教教徒或儒教教徒。尽管曾国藩后来由于国事繁忙而不可能按照十二条规的规定那样坚持日课,但他从未放松自我严苛的要求,经常自责和反省身上存在或潜在的与封建道德相悖的思想行为,并将它们记录在书牍或日记中。1858 年曾国藩二度出山后,仿佛已然大彻大悟的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厉,丝毫不允许自己背离封建统治的要求。可见修养法乃是曾国藩的主要德育方法之一。

(二)树立榜样 曾国藩经常利用榜样的力量来进行德育,他本人就堪称是封建道德遵守的楷模,为他人树立榜样、率先垂范,起着非常明显的教化作用。例如他为了倡导官员们树立廉洁自律之风,大力赞扬、宣传和褒奖廉政官员。仅咸丰八年一年,他就向皇帝数十次上书了以褒赞那些廉政官员为主要内容的奏折,借此树立榜样、教育朝廷上下其他官员。再例如说,为引导广大文人潜心进行作文之道的研究,曾国藩向他们中的一些杰出代表极力推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他的《读书录·韩昌黎集》中有言写道:韩愈的作文之道被后世视为金科玉律,但只研究韩愈的文章体例算不上得其精髓,唯有深入研究韩愈文章内容之后才能体悟到其体例的深意。在此,曾国藩建议天下文人以韩愈为榜样,学习他在作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探究文章体例的问题。

(三)注重说服

曾国藩的一生除了以“君子”之身严于律己、垂范他人之外,还时常以做“君子”为目标说服他人。在他一生所写过的大量家书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为了教育家人、后人做“君子”。曾氏家书内容杂、数量多、影响大,也是曾国藩采用说服法进行德育的一个主要形式。例如《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这篇家书中,曾国藩谈到:我曾家的兄弟子侄们,应时刻牢记勤敬二字;若曾家既勤又敬,即便在乱世之中也会有兴运旺家之气象;若曾家每个人都既勤又敬,即便天资愚钝也会不时透射出贤智之气质;我本人悔于平日里在此二字上没有下太多功夫,因而今日便想谆谆告诫曾家的兄弟子侄们务必要时时谨记、刻刻遵守;家中若回信给我,望子侄们写出对此二字的领会,也好让我安心。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还专门寄语二弟说道:但凡是个读书人最起码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有志存高远,二是要博学多才,三是要持之以恒;志存高远就不会甘为下流之人,博学多才就不会学问枯竭、如井底之蛙,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这三点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当然要做到这三点并非一蹴而就,二弟可以先从博学多才做起,至于志存高远和持之以恒则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你我大家共勉之。再例如《谕纪泽》这篇家书中,曾国藩谈到:俭朴乃是长久居家之道,尤其在乱世之中一定要坚守戒侈的要义,不要添置过多的衣物、装饰过多的家具。可见曾国藩以家书为主要形式、采用说服法告诫家人要勤敬、要勤俭持家。

总而言之,中国自古就有将思想道德作为教育重点内容的传统,历来受到君臣百姓的普遍关注。始终把实现“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谨记于心的曾国藩将德育视为做人、兴家、成业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身作则,不仅自觉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而且时刻不忘从各方面、采取多种方法对自己的家人进行道德教育,告诫他们要勤俭、要戒骄戒躁、要有优良的言行举止。所以,尽管作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在教育思想上不可避免具有封建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但他依然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真心实意为国、为君解忧解困的贤臣,其家人也大多是与人为善、人见人夸的劳谦君子。

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曾国藩孝悌为本、进德修业、和睦第一的为人之道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人际处理良方

在家孝敬父母,敬重长辈,以孝为本; 出门刻苦学习,提升修养,与人为善。曾国藩的为人之道深受儒家“仁”、“礼”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改善同学间的和睦关系,转换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单一主体地位问题等,增加更多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

(二)曾国藩立志、虚心、慎独的为学之道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

古话说“有志不在年高”,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尽早立下远大志向,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培养虚心、慎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作风,培养自身高尚的品德,主动对自己进行思想政治自教育,在虚心中接受,在慎独中提高,保持良好作风。

(三)曾国藩治家之道和为官之道为大学生将来参加工作、组建家庭提供良好的为事之道

家齐而后国治,只有家庭治理得当,事业才能如日中天。在治家过程中,要注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反对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睦、温馨才是治家之上策。对待事业,要“劳、谦、廉”,勤劳地工作,谦逊的态度,廉洁的行为,用实际行动获得薪酬的提高、官位的升迁,切不可心术不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授学生,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生活幸福、事业有成,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佩良.曾国藩家教思想探源[J].文史博览,2007

5.读书心得-曾国藩家训 篇五

识已篇:修身齐家

识人篇:立人达人

识事篇:刚柔并济

识道篇:明强挺经

一、关于信仰

"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的信仰,你就能能抗得住别人的议论与指责。(纳妾**\办团练)其办团练的主要理由就是,儒学正统受到灭顶之灾,其为读书人心中仅存的孔孟之道的仁义信仰.坚决不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信仰。

从中可以看出,做人要有信仰,只有有信仰才能经得起评论,才能构建强大的团队.

二、如何自省

1、藩父亲给其来信中提及"三节",曾国藩并给自己设了三戒"

戒多言、戒怒、戒忮求",起初其仍做说一套做一套,后来其老师倭仁给其建议:1、记日记:正视自己的错误,曾国藩一生坚持记日记.2、要敬、慎独(人前人后一个样),但上述方案缺乏操作性.唐鉴老师提议"内心清静,自远大"

2、我与我周旋(自省),记日记,戒烟的故事,从改名"涤生","

虎门销烟",自己在书房烟壶,烟具砸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决心、毅力、智慧、潜能才能真

正发挥出来,日课十二条,人但有恒,无事不成,自立,自信,自省.

三、惰字

"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李鸿章睡懒觉的例子,曾国藩告诫其要诚,对人对已都要诚,要做到诚,就必须防范"傲"与"惰". "勤"字防"惰",从曾国藩读书,早起,可以学习曾国藩从早起做起.

四、一个好汉,三个帮

识人的道理,我认为从团队角度来说,其有用人之心,识人之能,才能集聚人才.书中讲到刘邦与项羽的例子,识人\用人\团队

五、绝不轻易拒绝帮助,更不能简单地拒绝机会.

只要自己内心足够强大,只要信仰足够明确,理想够坚定,就不会被所处的环境轻易地左右(曾国藩拜穆彰阿为师)

六、用人四部曲

但凡成功的人基本上都会发现并使用人才(当领导的必要条件); 1、广收:设定一定的条件

2、慎用:发现人的长处,合理利用,避其短

3、勤教:人才培训(练兵训话)

4、严绳:团队环境,组织环境

七、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李元度为反例)

第一,对于一个团队来讲,扬善是一种最重要的激励机制;

第二,对于社会来讲,批判更有利于成长,对于个人来讲,鼓励更有

利于成长,第三,规过是必须的,但更讲究方式,方法与灵活性

第四,勇于扬善是一种候选,胸襟扩大,做大事

八、刚柔相济,刚其实是目的,柔其实是手段,实践中柔的手段比

则的手段更为可取(曾国藩斗咸丰)

九、高不成,先低就(曾国藩要官)

认准自己的工作,只要是对的,不管高低贵贱,都要努力去做,"在其位,才谋其政"这样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要奋斗,做出成绩来,位置才会属于你.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也要从低起点做起,不能眼高手低,行动时高不成,低不就.

十、不冒进,稳为上

1、要有稳定的做事环境,发展环境;

2、要有稳妥的计划与策略

3、要有扎实的行动基础与的稳健的行动风格

十一、遇事要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多化解,少拒绝

1、系统论,简单拒绝对一个开放的系统往往具有破坏性

2、拒绝心理往往因是非或矛盾而起,简单的拒绝多数时候不仅不

能解决矛盾,反而会加重甚至是激化矛盾

3、逆来顺受,不是屈从,而是一种化解

十二、面临人和事的时候,要做到自我控制,避免祸从口出,临

事不纠缠,少争论"让他三尺又何妨"

十三、知人,知事,先晓事,后办事

晓事:先有判断,再有原则,第三灵活

十四、"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你不能照顾团队成员的利

益,就不能成就你所谓的"公心"

十五、退让与进让:退让指矛盾爆发后的让,进让指矛盾爆发前的让,目的是为了共嬴

十六、遇事别空发言论,要挺起胸膛承担责任,(老头下水田的故

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道德经)

十七、心中自有定见

靠人不如靠已,深沉(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个人要集思广益,要广泛学习这本身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关键根本是要能做到"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这样一来,就算你再怎么广泛涉猎\广收博种,你都能做到万流奔壑,百川入海)

1、遇事当有主见,不可人云亦云

2、定见不是顽固不化,不是故步自封,是对大原则,大趋势的把握

3、定见源于对人生信仰的追求,源于对人生追求的坚持,有思

路才有出路,有定位才有地位.

十八、言多必失(走衡阳,肃顺),做多必得

1、做,别怕错(成功事里有一半是"激""逼"出来的)2、快做,别磨蹭(效率)

3、专心做,别马虎(专\恒)

4、边想边做,动脑筋(勤能补拙)

十九、执行力

1、执行力首先需要以忠实的行动能力为基础(当一个任务下达时,第一时间是去行动,而不是找N个理由),一旦领取了任务就要忠实于责任.

2、分析,策划能力(太平天国),3、措施与细节上的操控能力.(裁军)

4、执行力还要有行动的原则与底线(约守),守住人生的底线,守

6.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 篇六

原以为《曾国藩家训》是对其子嗣的教诲篇章,细读书卷才知,作者黄西华利用曾国藩的毕生经历解释着“曾国藩家训”的内涵。这不仅让我了解了曾国藩家训的内容,更让我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看到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之学。

原来曾国藩并不如我想象中的聪明,他原来是个典型的“笨小孩”,记忆力也不是很好,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的地位。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有着普通人身上的优缺点,曾经也是个睚眦必报之人,但遇到良师后,坚持写日记并反省自己的行为,才有了后来出众的曾国藩。毛泽东同志很佩服曾国藩,这让我想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不是就源于此呀?

他的毅力是惊人的,是常人所不具备的,一是坚持写日记,一日不落;二是戒烟成功,虽然戒了很多次,但最后还是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戒烟成功;三是每天读书,没有一日不读书,即使晚年视力几乎丧失也没有间断。

7.弟子规曾国藩家训等名言 篇七

1、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2、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3、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4、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5、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6、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7、誉望一损,远近滋疑。——曾国藩

8、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9、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曾国藩

10、家和则福自生。——曾国藩

11、读史——丙申年,购念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12、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张其智。

13、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曾国藩

14、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曾国藩

15、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16、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曾国藩

17、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曾国藩

18、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19、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曾国藩

20、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21、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22、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23、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人生规划,如日之升。

24、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曾国藩

25、谨言——对此每时每刻都要留心,这是首要之功夫。

26、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曾国藩

27、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28、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29、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

30、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曾国藩

31、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32、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33、为人不可过于聪明。——曾国藩

34、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35、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36、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37、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38、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39、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曾国藩

40、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41、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42、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4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44、好谈己长只是浅。

45、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46、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曾国藩

47、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48、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49、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50、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曾国藩

51、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52、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53、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54、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55、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56、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57、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曾国藩

58、一天抄写十几页,抄完一本后手工装帧。范丽芳摄

59、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60、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61、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62、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象。

63、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64、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65、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曾国藩

66、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6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68、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69、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70、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71、人伦明,则礼乐兴。

72、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73、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74、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75、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

76、举世惟一真字难得。——曾国藩

77、常常提其朝气为要。——曾国藩

78、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79、保身——十二月,接到父亲的手谕,要我“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刻刻好比在养病一般”。

80、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曾国藩

81、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82、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83、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84、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85、侍亲以得欢为本。

86、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87、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曾国藩

88、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89、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90、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91、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92、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曾国藩

93、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94、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95、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96、责己厚而责人薄耳。——曾国藩

8.《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八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我有幸拜读了《曾国藩家书》,书上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后世的中国社会,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本人才疏学浅,虽尚未领悟透彻,却也受益匪浅。现谈几点粗浅认识:

修身当“自强自立”。书中曾国藩在写给沅、季二弟的信中说:“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又说:“慎独乃人生第一自强之道。”他认为慎独则心安。除了慎独之外,他还把自省作为每天必行的修身方法。他说道:“凡事必须逐日检点,一旦姑待,后日补则难矣”。正是因为他每时每刻的严于律己,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成为一代名臣,才能建立“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伟业。

治家谨记“勤、敬、和”。他在写给四弟的信中说:“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无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深刻地指出了“勤、敬、和”三个字对于治家的重要性。咸丰六年,曾国藩正指挥军队在南昌和太平军激战,期间还不忘写信给儿子纪泽,说陈吉生比曾纪泽只大一岁,因为他没有父母,家道清贫,因此他勤学苦练而少年成名,“学院批其诗冠通场”。由此,曾国藩“吾忧尔之过于佚也”,表示很担心儿子会因过于安逸而一事无成。谆谆教导其子:“尔今未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

为政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这样自勉和告戒:“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且“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书信的字里行间可见曾国藩勤政、廉政和谦虚谨慎的为官之道。

他不仅如此要求自己,也以此来教育子女,他说:“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绝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可谓位高权重,一生却能洁身自好,清廉为官,并能教育子孙个个作风正派,功成名就,着实令人敬佩。

求学当“发奋立志,念念有恒”。曾国藩在写给其弟国潢、国华、国荃、国葆的信中经常鼓励他们勤奋读书。他告诉四位弟弟,“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曾国藩还详细地阐述了求学的方法。他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此三者缺一不可。”为激励弟弟们勤奋读书,道光二十二年,已功成名就的他写信给弟弟们说:“余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以他每日亲自做的三件事来激励弟弟们,并告诫他们:“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通过书信里的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书信中可以看到,作为儿子他是如何孝顺父母,作为哥哥他是如何教导体贴兄弟,作为父亲他是如何教育子女,如何为子女做出表率。正是通过他的良好家风家训的影响,他的后代政治家、科学家、学者辈出。

9.《曾国藩》读后感 篇九

中国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称之为圣贤,这也是先贤们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但成为圣贤的人屈指可数,可见成果之难,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也就是不断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断地努力,纵欲的自责,自满则自遣,在不断地自省中,曾国藩他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贤者,贤者也,贤者,学识渊博,能力超群。曾国藩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在为官上也是做到了极致,他在清政府、外国人、太平军之间周旋,屡败而屡战,遇挫则愈强,提拔了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重臣,推动的洋务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为贤者。

10.《曾国藩》读后感 篇十

世人一直在说经商要看胡雪岩,做官要看曾国藩。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或者说有争议的那么一个人物,去了解,纵观他的一生,对于历史观,修身是确实是很有启发的。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读后感:

1.我认为每一代君王他都是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都是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繁荣富强的。这个于公,谁都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为自己的国家兴盛出力。于私,可以让自己的家族可以一直的荣耀下去,享受世袭罔替带来的权利的拥有享受。所以在本传的最后有提到一个观点,曾国藩他是取了一家人的忠,失了天下人的义。针对这一点呢我的看法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实力的问题,湘军巅峰状态固然有二十万水陆大军但是其他省是否愿意支持曾国藩领衔的湘军,这是一个未知数。况且还有满人,捻军,太平军,还有外国联军。但更多的应该是对于国家他还是寄予希望的。希望能够在消灭太平天国之后自己去辅佐君王。让国家通过一种平稳的方式去过度去改革。虽然我们后世来看,可能失败的原因是腐败从里到外的。但是这种体制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能存在的。现在的君主立宪制一样所以还是有机会的。只不过后来发展到后期,计划赶不上变化,包括政府里面其他人不作为,思想开放的没有腐朽的团队强,导致最后土崩瓦解。如果事情能够朝着好的一面去发展,那曾国藩这种行为确实是可以让中国人减少内战,也不失为一个大义的选择。

2.从整个湘军的发展史来讲,让我看到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我们不能称之为丑恶,这可能是人的一种本性。就是参与战争的驱动力,是卫道?私欲?只能说这就是战争残酷的本性。

3.历史是一面镜子,很多的历史他都是重复的在上演。任何的家族,政权都是从无到有,从有道到腐朽,所有的事都是在轮回。

11.曾国藩家训(下部)04 篇十一

曾国藩一生爱才如命,他认为办天下事,就要用天下人才,所以他一直求贤若渴,广罗天下英才,而当时博学多才之士也纷纷投入曾国藩门下,根据史书记载,曾氏幕府最盛时,多达数百人,有文官武将,还有天文、法律等专家,号称“神州第一幕府”。但是有谁知道,就在曾国藩幕府二十多年间,竟然曾经发生过大批幕僚叛离事件,当时很多人都主动离开曾国藩,改投他人门下,这让曾国藩在痛心之余,也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一个人的一句话点醒了曾国藩,这就是“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这句话不但帮助曾国藩最终成就了“神州第一幕府”,而且还成为他在日记和家书中经常引用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究竟是谁说的呢?为什么曾国藩对这句话推崇备至?它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智慧?

其实根据记载,很早就有人给曾国藩推荐过赵烈文,但是当时曾国藩并没有重用他,那么为什么曾国藩后来特别重视赵烈文?甚至把他所说的“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当做名言警句,反复在自己的日记和书信中引用,甚至用来教育自己的儿子呢?

赵烈文的这句“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不但帮助曾国藩广罗天下英才,使得曾氏幕府成为“神州第一幕府”,而且从此以后,曾国藩更是把这句话当做至理名言,成为他在家训中经常引用的一句话。那么“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仅仅是奖励人才吗?在这句话的背后还隐含着哪三种处事的大智慧?

通过“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这句话,曾国藩明白了做事要进让的大智慧,可奇怪的是,面对大批幕僚出走事件,一开始曾国藩还坐立不安,但是就在听取了赵文烈的建议之后,他不仅没有展开任何积极的行动,反倒一声不吭,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敬请关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副教授,为我们继续精彩讲述《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第四集《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曾国藩一生爱才如命,他认为办天下大事,就要用天下人才。所以他一直求贤如渴,广罗天下英才,而当时博学多才之士也纷纷投入曾国藩门下,根据史书记载,曾国藩幕府最盛时,多达数百人,有文官武将,还有天文、法律等专家,号称“神州第一幕府”。但是有谁知道,就在曾国藩幕府而是年间,曾经发生过大批幕僚叛离事件,当时很多人主动离开曾国藩,改投他人门下,这让曾国藩在痛心之余,也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一个人的一句话点醒了曾国藩,这就是“和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这句话不但帮助曾国藩最终成就了“神州第一幕府”,而且还成为他在日记和家书中经常引用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究竟是谁说的呢?为什么曾国藩对这句话推崇备至?它究竟蕴含着怎样的认识智慧?

曾国藩教子一生垂范,把自己的事情,成败得失,都毫无保留的讲给孩子听,教育效果就好。倾诉最多的是曾纪泽,对他的期望最高,后来,曾纪泽不负重望,开辟了近代史上外交风云的领军人物。郭篙涛像独行侠,人称孤独的先行者,而曾纪泽领导一批人向前进。这得益干曾国藩的教育。像在家信中提到过“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这不是他的原创。这句话是谁说的呢?有怎么样的人生智慧呢?那时,他刚出山不久,遭遇挫折之时,幸亏准备工作做得好,在衡阳打造自己的人才团队做得好,最后居然出人意料,攻占了武昌,打下武汉后,开始东征,胡林翼坐守武汉,武汉也反复丢失过几次,丢失后又攻下,这过程中,发

生了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正当曾国潘节节胜利的时候,他的幕僚,不少人来跟他辞别,走了。这其实是炒了他。他当年打造人才团队时下足了工夫,他是识才高手,怎么居然这时都离开他?更何况这是节节胜利时,更不好理解了。虽然曾国藩大度,要走自便,来去自由,所以,都让走了。曾国藩也疑惑,为什么要离开白己呢?到哪儿去了呢?一打听,这帮人跑到胡林翼手下去了,这让他宽心,他与胡林翼是至交,至少肥水没流外人田。问题是,第一个疑问呢?白己的问题在哪儿呢?一定要搞情楚这个。然后等一段后,放低姿态,让手下提意见,这是一个领导者的聪明。关键是让不让说话,果然有聪明的人提了建议,让他茅塞顿开。这是赵烈文,年少有才名,据说军事经济易卜阴阳,无所不知,非常厉害。

(共实根据记载,很早就有人给曾国藩推弄过赵烈又,但是当时曾国藩并没有重州他,那么为什么曾国藩后来特别重视赵烈又?甚至把他所说的“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当做名言警句,反复在自己的日记和书信中引州,甚至州来教育自己的儿子呢?)

曾国藩当时广收人才,一看赵烈文,一身傲气,曾国藩想杀杀他的锐气。结果,到一个军营去阅兵,赵烈文看过后,仍然傲气如初,赵烈文说,此营军气已老,恐不足事。作战锐气没了,建议别当主力了。说完,曾国藩一撇嘴,不以为然赵烈文看出来了,走人吧。赵烈文走后一个月,这支主力全军溃散,让曾国藩想起了赵烈文,礼贤下士。赵烈文在他的上书里提到一句“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是谁辜负了谁昵?曾国藩一凉,赵烈文说,起兵时,提出来关键的主旨是以土大夫精神,来拯救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崇高的。但是问题是你的理想这么高,品德高洁,但是要求人人都这样,有点不切实际了。曾国藩给朋友的信中说,“天下滔滔,祸乱未已,吏怡人心,毫无更改,军政战事,崇虚伪,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诚朴,道之以廉耻,则江河日下,不知所届。’非得站出来自己做榜样,影响他人,才能改变现状。曾国藩这样做的,“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襄积金道子孙为可羞可限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自己没愧对这句话。问题是,你确是二三君子,我们聚集而来,也是这样的出发点,但是不能当饭吃呀。为什么不能理解他们的离去?你对手下人也不错,多大功劳,皇上奖赏,你推荐的不过二三百人,而胡林翼推荐的人动辄二三千,就比你推荐的多得多。你手下,有理想有君子却没前途,而在胡林翼手下都有了。谁不奔着去?所以,支了一招,就是“合众久之私,成一人之公”,你的公心要建立在众人的私心基础之上。曾国藩蟠然醒晤,重开人才盛世的局面,人才团队的规模远远超过了胡林翼。

(赵烈又的这句“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不但帮助曾国藩广罗天下英才,使得曾氏幕府成为“了中州第一幕府”,而且从此以后,曾国藩更是把这句话当做至理名言,成为他在家训中经常引州的一句话。那么“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仅仅是奖励人才吗?在这句话的背后还隐含着哪三种处事的大智慧?)

他在家里训里对此的理解,主要有三点:

一是虽然遇事要忍让,但是,忍是小境界,让是大智慧。曾国藩的忍功不得了,后来工下巨大的人生志向后,修身功夫不简单。考中举人前,在长沙读书,有富家子弟飞扬跋雇,欺负人,有一天,都在教室里看书,曾国藩位在窗子边,这家伙骂他,挡了我的阳光,我怎么读书呀?别人都气不过,他听了听,让了。大家睡通铺,学子们晚上要点灯读书,这家伙又骂曾国藩,晚上念什么书,影响我睡觉。当时不止曾国藩一人在念呀。曾国藩从此改默读了。同学们科举时就曾国藩一个人考中了,这小子又说坏话了,就你占了我的风水,否则是

我考中了。同学们不服了,就不是你让他换地方了吗?曾国藩当时就有这样的胸襟。他教育曾纪泽有名言,遇事“千万忍耐,忍耐干万性所以,他此前对幕僚出走前,他认为忍是最重要的。这事后来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忍辱负重,让利于人:忍辱负重,是碰到矛盾时,自己忍了。但是问题是忍只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没解决压力那一方的问题。有一种可能因为让,压力随时间淡化了,但是也有可能,因为你的忍是不作为,对压力不产生作用力,有可能随着时间加强,越忍矛盾越大。所以面临矛盾压力时,曾国藩认为最好的不是被动,应该主动,一种主动的方式是让。前边提到过,让他三尺又伺妨?曾国藩面临宅基地的问题,也是让。不仅要忍,更要让,“让他三尺又何妨?”明确要求翻修宅子时要后退三尺。曾纪泽也劝叔叔要忍,哪知道父亲的回信,说不能忍,也更没同意打官司,还得让。明确要求住后退三尺。曾国潢一看傻眼了,但不能不听,让了三尺,邻居倒不好意思了。曾家都让了,在其他地方主动让了。就这样,解决了矛盾,还换来了你原来得不到的东酉。许多矛盾,尤其是利益是非引起的矛盾,本质上都是小利,生活中都是因为小事引起的,要看得开看得远,放弃小利,这种让会帝来效果。所以,第二,忍是小境界,而让大境界而让也分退让与进让,进让才是更大境界。他常在日记中反省,“遇陇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有矛盾时主动退让,有是非时退一步侮阔天空,现在境界更高了,教育儿子时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碰到矛盾时,退是不作为,能成就事清的少。要主动,“独享大名,实折福之道;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作为领导者,在团队里,必须情楚,不能等到矛盾时再来退让,晚了。高明的领导要有远见,在矛盾前,就要团队需要的名利,适当地分给他,满足他。这是进让。所哪对赵烈文的观点体味得很深。

通过“合众人毛私,以成一人毛公”这句话,雷国藩明白了做事要进让的大智慧,奇怪的是,面对大批幕僚出走事件,一开始雷国藩还坐二不安,但是就在听取了赵烈又的建议毛后,他不仅没有展开任何积极的行动,反例一声不呢,奸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上一篇:初中自我介绍500字下一篇:学校道德讲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