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考核教育督导

2024-07-10

期末作业考核教育督导(精选8篇)

1.期末作业考核教育督导 篇一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改革的目的。

教育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去除教育中陈旧的、错误的和有缺陷的东西,以改善教育之现状,说出自己的观点

2、简述国有企业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改革政策要逐步推进,切忌“一刀切”。

第二,私有化过程中要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要妥善安置分离出来的从教人员

第四、切忌在移交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学习。

3、简述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

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是指教育财政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国家的教育财政,其功能虽有所不同,但基本功能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资金筹措的功能。资金筹措是现代教育财政的根本职能之一。在当代教育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最重要的表现莫过于积极筹措支撑庞大教育系统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②资源配置功能。资源配置是指将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分配到教育系统的各个部门和机构中去的管理活动。

③供需调节功能。是指通过一定的财政手段(如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财政计划等)可以对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教育与该国该地区其他领域的收支,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地区单位间的利益转移以及教育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进行有效调节,从而使教育投资更趋合理,使教育及社会发展更加协调。

④监督管理功能。对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有效的监督管理,也使教育财政的重要功能之一。

4、简要回答新课程管理体制的特点。

(1)从课程决策和开发的行政主体来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举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校本课程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2)从学校课程管理的权责分配来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权力主体各司其职尽管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学校课程整体中,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但管理学校课程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权力主体的共同责任,只是它们承担的职责各有侧重,范围有所不同。

(3)从参与课程决策与开发的角色来看,学科专家主宰走向各种有关人士分权实行新的课程管理体制后,除了中央教育官员、学科专家这些传统角色外,地方教育行政人员、课程论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工商企业界的人士等等,都在或鼓励他们以某种方式参与到课程开发和课程变革的过程中来。这无疑有助于课程科学水平的提高。

二、论述题(共20分)

1、联系我国当前教育实际,阐述一下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趋势。

在改革前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有明确的机构设置和清晰的隶属关系,但各机构中的权限却没有明确的划分,权限高度集中于高层级的行政机构中:教育管理权、资源分配权高度集中,决策权与执行权高度统一,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必然结果。计划经济体制强调计划性和统一性,只有高度的统一,才能使计划得以由上而下的实施,垂直式层级制的组织形态,为高度的集权制提供了组织保证。权限的集中,有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强有力控制,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 的得以有效的实施和充分的体现,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日益表现出了它的不适应性。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政策与法律调控机制

在变化了的社会关系面前不仅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了激烈的体制性冲突。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基本属于中央集权制,其基本形式属于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是一种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就隶属关系而言,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上下级关系,同时作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教育局等,隶属于同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体现了一种从属制。虽然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把“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并且在近十年里又相继下放权限,但是,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直接干预教育的现状并没有改变。

(1)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混乱在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的关系上,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是从属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机构与一切政府机构都是从属关系,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的其他专门性职能管理机构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平等的关系。在实际运行中,教育行政机构相对于政府其他专门职能部门而言,其地位低于其他专门职能部门,这影响了教育行政组织职能的发挥及教育行政效率的提高。

(2)教育行政机构内部设置的管理层次不合理有些教育行政组织在设置管理层次时,不是根据有效管理的幅度,而是来自主观任意的构想;不是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而是为了多设置些职位以便安排干部,因而机构林立,人浮于事,从而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低效管理。

(3)教育行政规章制度混淆不清各种规章制度十分繁杂,不能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时作出调整,致使教育行政规章制度不能起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依法治教的局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下级教育行政规章制度不能与国家教育行政规章制度相吻合,各教育机关的规章制度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出现多头领导,使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校长、教师们感到无所适从。

三、综合分析题(共40分)

有人说,“只有先进的教育评价观念是不够的,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最为重

要的任务是要拿出具体的内容和方法”。你如何看待此观点,教育评价观念、方法和内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请你设计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评价体系(包括观念、内容、方法)。

要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首先就需要从传统的封闭、片面、局部、功利等评价思维方式中跳脱出来,树立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整体的、全局的、具有价值追求的学生评价观念。这也是建立新的评价标准、使用新的评价方法、开拓新的评价领域的前提。

(1)树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观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的核心。评价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通过问题发现帮助学生分析现实的状况及可能的发展路向,指导学生改进学习计划与方式,最终促进他们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评价的旨归和服务对象,而不是让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框架服务。强调过程性评价观,能深入到学生发展的进程中,及时地、动态地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收获,从而可以对学生的良性发展和持续进步实施有效的、适时的指导。倡导参与性评价观,将评价活动看成是评价者与被评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操持评价情境观,要求评价标准的设计要具有真实性和情境性,以便使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评价者能从学生实际的情况出发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而不至用先验的标准扭曲对个性发展的理解。树立评价伦理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的合理性和人本性,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的制订要兼顾适应性与超越性;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不违背社会道德;评价者自身应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不做主观臆断,也不做胡乱指导;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操持公平、公正的理念。

(2)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内容道德品质。其中又包含道德认知水平与道德行为的评价。主要的因子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能力。其中又包含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维度。主要的因子有: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能承担学习的责任、完成学习的任务;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思考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等。交流与合作能力。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个性与情趣。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3)重视采用多样的、实用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成长档案袋评定法,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成长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它是在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中出现的,其思想基础与改革的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法,把学生在“班级参与”

(classparticipation)和“课堂讨论”

(class discussion)中的表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一个部分,让学生学会更有成效地思考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证据。它与古希腊那位伟大的哲人所创造的“产婆术”有着共同的见地和追求。与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相比,其有着多方面的特点。操行评语评价法,它找到了一种促进个别化教育的好形式,它发挥了评语的教育功能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法,它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重视非智力品质的评价,克服了传统评价只关注学生知性能力的片面性,使评价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完整而真实的生活,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2.期末作业考核教育督导 篇二

一、什么是速记?

速记是用简单、系统而有规律的符号及各种有规则的缩略方法来快速记录语言和思维的高效实用技术。

二、速记的基本原理?

(一)、汉字速记

1、汉字速记法是采用汉字草书的速写法。

2、汉字速记法是对汉语中字、词、句段的合理精简和缩略的速写法。

3、汉字速记法是灵活应用替代的速写法。

(二)、拼音速记

拼音速记是从记音入手,通过“记音”达到“记意”的目的。它是用线性符号来表达语音的,为了追踪一发即逝的有声语言,必须从千变万化的线性中选用最简单、最易写又最有系统的符形作为速记符号。拼音速记符号分为“声符”和“韵符”两大类。

三、速记的符号体系?

(一)、流线体椭圆斜米形体系。

(二)、几何正圆正米形体系。

(三)、斜体草书体系。

四、速记的方法概要?

(一)、字、词、词组、熟语的速写法。

(二)、象形、会意、数字、符号、合体字、拼音字母替代法。

(三)、行业术语的速写法及简称使用。

(四)、人名、职务、单位名、地名、数字、时间的速写法。

(五)、语句的速写法。

五、学习心得。

3.期末作业考核教育督导 篇三

《比较政府体制》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司法体制在现代政府体制中有哪些作用?

答:司法体制是现代政府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个政府体制的有效运作有赖于司法体制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一,司法体制有利于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司法体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就阶级实质而言,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体制都是实现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我国社会主义的司法体制则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任务的工具。

第二,司法体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特定的经济基础。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体制是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我国社会主义司法体制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三,司法体制有利于教育和警示公民。司法机关通过审判活动仲裁争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法律精神和法律知识的传播过程,使公众在监督的同时对法律本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法律的威力产生了足够的敬畏。

2.国家元首都有哪些职权?

答:尽管各国国家元首所行使的职权有很大差别,但一般都拥有以下职权:

公布法律的权力,即法律经立法机关通过后,必须由国家元首公布,否则,法律不能生效;召集代议机关会议的权力;最高级别的外交权力;最高级别的统帅武装力量的权力;任免国家高级官吏的权力;赦免权;授予国家最高荣誉的权力。

二、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共20分)1.法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模式是单一分权模式。答:这句话是错误的。

法国中央地方关系是典型单一集权模式,其特点在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地方政府权力是中央让与的权力,其性质是不具有中央权力性质的一种地方自治权;中央通过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方式对地方代议机关和地方行政长官实施控制和影响,保证国家的一体化,从而显示出明显的中央集权特征;地方政府的法律地位、行政地位和财政地位呈现出一种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地方分权在法国进入不断调整时期,地方分权地扩大主要体现在地方经济权力和公共行政权力方面。

三、论述题(共20分)1.试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什么?

答: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惟一立法机关,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才拥有立法权,立法权为人民代表大会所独享,是其最重要的权力,任何其他机构都无权制定和修改宪法、法律和法规。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代议民主机关,中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反映人民意愿和代表人民利益的代议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单位和选民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罢免由他们选出的代表。

四、材料分析题(共30分)

1.根据材料分析说明西方国家议会体制的特征有哪些?

材料1:“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这就是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真正本质,不仅在议会制的立宪君主国是这样,而且在最民主的共和国内也是这样。”——恩格斯

材料2:英国下院的议会党团是下院中的党派机构,包括各政党的议会党团和督导(又叫做党鞭),是政党在议会中执行党的纪律的负责人。在议会中,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都有督导,督导的职责是负责通知督促本党议员出席会议、参加辩论,尤其是遇到重要提案时,确保本党议员保持一致态度。如有本党议员违反党内纪律,督导负责对其进行处罚。

材料3:美国国会的议案一般经过提出、委员会审议、全院大会审议等程序。一院通过后,送交另一院,依次经过同样的程序。法案经两院通过后交总统签署;若总统不否决,或虽否决但经两院 2/3议员重新通过,即正式成为法律。

材料4: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前,没有真正意义的政客,只有官僚,官僚是整个政治舞台的主角。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一个新的职业政客阶层作为一种独立的角度登上政治舞台,从而根本改变了官场结构。

答:第一,西方国家议会的本质特征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体制符合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议会体制为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通过非暴力方式解决彼此间矛盾提供了可能,从而有利于维护整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统治。议会体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他阶级,包括无产阶级的需要,或者有效地蒙骗和麻痹其他阶级。议会体制通过定期的、开放式议会选举,通过另一些反对势力的存在,一方面有效遏止政权的腐败,另一方面不断更新国家政策,使国家和社会保持一定的清廉和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二,西方国家议会的主要特征是分权与制衡。西方国家议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议会和行政、司法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一方面,议会只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掌握国家立法权;另一方面,它也承担制约其他国家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的功能。第三,西方国家议员大多是职业政客。在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两种人:由选举产生的党派政客和由任命而产生的职业官僚。职业官僚是指那些在政府的行政部门工作、处理具体和技术问题的官员,这些人通常由考选和委任产生。政客则是指那些以从事政治为职业的人,这些人必须通过选举产生。职业政客阶层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家内部利益冲突的解决方式,抑制了官僚集权的扩张。

4.期末作业考核教育督导 篇四

《学前儿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绝对感受性

答: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绝对 感觉阈限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从无感觉到感觉产生,例如从看不见到看见、从听不到到听到、从尝不 出味道到尝出味道两者之间刺激强度的精确数值。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绝对 感觉阈限的值越低,绝对感受性就越高。反之亦然。

2.表象

答: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

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在心理学中,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3.消退抑制

答: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抑制。

4.移情

答:移情对应的英文单词为transference,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程。

5.因变量

答: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函数中的专业名词,函数关系式中,某些特定的数会随另一个(或另几个)会变动的数的变动而变动,就称为因变量。

6.多动症

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父婴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答:研究表明,父亲与婴儿接触、交往的时间明显少于母亲,但也有与母婴交往不同的地方。

其一,在交往内容上,父亲更多的是与婴儿游戏,而母亲虽然与婴儿做游戏,但更多的是照料婴儿。

其二,在交往方式上,父婴交往与母婴交往也有很大的不同。母亲更多地通过语言交谈和身体接触,而父亲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如把婴儿高高举起、来回摆动、往下扔等等。

其三,在游戏的风格上,父婴交往与母婴交往也有很大的不同。研究表明,父婴与母婴在交往中的风格、特征上有显著的差异。父亲与婴儿最通常的游戏是触觉、肢体运动的游戏,往往逗得婴儿“咯咯”大笑;而母亲虽然有时也与婴儿玩身体运动的游戏,但通常是进行传统、较安静的动作游戏,如“拍手”“摇啊摇”“藏猫猫”等。另外,父亲喜欢带领婴儿进行激烈、带刺激的大运动,而母亲多半和婴儿玩动手操作的桌面玩具。

2.幼儿判断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一)判断形式的间接化

(二)判断内容的深入化

(三)判断根据客观化

(四)判断论据明确化

3.举例说明婴儿的知觉能力发展的状况?

答:

(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研究表明,6岁儿童先是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然后开始看见整体部分,但不够确定。

7、8岁儿童既能看到整体又能看到部分,但不能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出现了“逻辑上的慢动作”。

8、9岁的儿童一眼就能看到部分和整体上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二)、对色、形两锥的感知

总体上说,幼儿色、形抽象发展有三个阶段:3岁前以形状抽象占优势;4岁是颜色抽象占优势;6岁后是同一抽象占优势。这一结论表明儿童的色形抽象或感知受到发展成熟的影响,有年龄特征,但并不排除个体经验影响,个体差异还是存在的。

4.如何矫治儿童自闭症?

答:以下是自闭症儿童行为矫正的几种方法:

1、增强物的应用:凡孩子喜欢的事物或行为,都可作增强物。增强物最好不只一种,且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孩子的行为结果是愉快的,行为就会增加。故家长应时常考虑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勿在不经意中增强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2、消弱:指将不适当的增强方式减除的策略。使用前要判断何种行为适用?消弱过程中能否处理得很好?通常孩子的不当行为是要引起大人注意及关心时可采用此策略。如孩子哭是想吃糖的话,父母应坚持不给,久而久之此哭的行为即会减低、消失。起切,孩子可能会变本加厉,哭得更厉害,家长如能坚持原则,长久的不惊不惧,就会产生效果。而孩子的自我伤害行为就不能使用此策略。

3、隔离:方式有二种,一是把正在做的喜欢的事情撤走,另一是把孩子撤走。该注意的,是孩子喜欢的事物或环境才能隔离,否则易达反效果。隔离时间不宜太长,隔离地点则重安全,且不能比原来之

场所有趣。

4、区辨增强法:即让孩子辨别那些行为是可以做或不被允釭满A故家长说话的声音、表情和动作宜明确。最好在距离近时表达,以讲求最好的效果,好让孩子区辨行为的对错。如果能多称赞增强好的行为,更具作用。

5、过度矫正及积极演练法:用来处理较常犯的行为。所谓过度矫正,是指在孩子不当行为发生时,除了要其改正外,还要多做一些。如摔破杯子,除了要收拾外,还要孩子多抹其它地板。实施此策略时,大人要陪在身边,并告之正确的行为。积极演练可用来学习较好的能力,以修正不当行为。同时在不当行为出现时,应找最接近的替代行为来积极演练。如孩子关门太大声,则一遍遍让其练习;手敲头时,则可以练习举手答「有」为替代行为。

6、介入法:此策略之理论根据已在行为改变技术中提到,高频率出现的行为往往能带动低频率出现的行为。由于前面已提过,这里不再赘述。介入法有时要和环境控制相配合,如孩子爱撕纸,可以此做增强,但绝不可让孩子随地随时都能拿到纸撕。

5.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际说明怎样对1—3岁的婴儿进行教育?

答:

一、以爱为主。多多了解孩子: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二、吸收教育知识: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

三、耐心倾听孩子: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四、真正放下身段: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五、跟孩子讲道理: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

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六、让孩子去体验: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七、同孩子做协商: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八、盛怒时不管教孩子: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 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九、修正对孩子的期望: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

十、真诚对待孩子: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

2.结合实际谈谈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答: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如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内,可以发生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毫无限度的。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中,心理机能不断经过量变质变而实现的改造和提高的过程。

首先,人类知识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不能违背这个顺序来掌握它。谁都知道:先要学整数四则,才能学小数、分数;先要学算术,才能学代数;先要学平面几何,才能学解析几何;先要学动物植物,才能学生物进化;先要知道历史事物,才能懂得社会发展史;先要识字,才能阅读;先要朗读,才能默读;先要阅读,才能写作;如此等等。再好的教育方法,也绝不能使不懂算术的儿童掌握代数,不懂欧

几里得几何的学生掌握解析几何。

其次,同是掌握一门科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循序渐进的。小学生可以掌握代数,但就其掌握的水平或深度说来,是和中学生不同的,更不同于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同样,幼儿园的孩子或小学儿童也能理解一些道德概念,但和青少年的理解比起来,也是大不相同的。

再次,从儿童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提高,也是一个要不断经过量变质变的过程。儿童从直觉行动思维上升到具体形象思维,再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是在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但却不是立刻实现的。最初,儿童的智力或思维活动主要是依靠感知运动来调节的(如乳婴儿),以后,可以主要依靠表象来调节(如学前儿童),最后,才逐步学会主要依靠逻辑思维,即逻辑概念和判断推理来调节(学龄儿童)。

最后,谁都知道,掌握知识经验是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是学习活动。而儿童的脑是有一定的发展过程的,同时,在学习某一事物时,脑中所建立的联想也是有一定次序的。儿童心理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的。

首先,社会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不完全相同的。

其次,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在我国的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某些学科按照儿童学习的规律重新编排了教材,改善了教学方法,使儿童能更快地掌握知识经验,从而在一定限度内使儿童心理有更快的发展,就是最显著的例证。

5.期末作业考核教育督导 篇五

《比较教育概论》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答:(1)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从研究领域看,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涉及教育的整个领域;从研究的实践范围看,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是以当代教育为中心;从研究的空间看,比较教育学以世界各国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比较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别国教育的对比分析来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本国的教育、推动本国的教育改革、进而完善和发展本国的教育,因此借鉴是其根本目的。2.简述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教育的主要变化。答: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教育的主要变化为:(1)教育管理由中央集权向分级管理转变;(2)引入市场机制的教育经济化;(3)教育的非国有化发展迅速;(4)教育由同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5)教育组织活动中的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教学内容上的人道化、人文化;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自主化等等。

3.简述“撒切尔主义”在教育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撒切尔主义”在教育上的影响

(1)在教育上推行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即强调教育的标准、传统、秩序、权威和等级制度;(2)增强教育中的市场经济成分,如学校自治、多样化选择和教育的私有化等等。

“撒切尔主义”对英国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1988年教育法》及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出来。4.概述世界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答:世界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为:

(1)幼儿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谋求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其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打下基础;(2)重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和幼、小、中教育整体规划的趋势;(3)以保障儿童权利为中心的幼儿教育民主化趋势;

(4)广泛地吸收和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5)重视与家庭、社区的结合,以大教育观指导开放的幼儿教育;(6)幼儿园教育与生活越来越密切联系的趋势。5.概述世界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答:世界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师范教育的专业化;(2)师范教育的终身化;(3)师范教育模式日益开放化;(4)师范教育课程日益综合化。

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对策。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对策有:(1)提高教育质量,克服学业失败;

(2)实施优先教育区政策,扶持处境不利的地区与儿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3)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4)加强学校教育并制定计划防范校园暴力。

2.论述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发展趋势,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看法。

答:现代世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特点:(1)调整课程目标,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2)完善课程结构、增加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3)改革课程形式,设置综合课程;(4)更新课程内容,吸纳科技文化新成果。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1)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普及化;(2)高等教育发展趋向个性化;(3)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紧密;(4)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行业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同时高等教育在经过大规模扩招以后,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有报刊这样评论:“美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也有世界上最差的学校;美国拥有最庞大的研究生培养系统,也有占总人口20%的功能性文盲;其教育经费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浪费也是最大的……”,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为了弥补此不足,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奉行的一条基本思路是什么?哪些改革举措是直指这一问题的解决的?

答:美国教育制度和大多数其它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不同点,是美国的教育为社会上每一个人而办,不是专为少数人而设。用税款兴办的免费教育,除了设立一般学校的科目如数学、历史、语文外,还有缝纫、打字、无线电与汽车修理等科目。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个人未来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美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么程度,同时给每个孩子灌输公民意识。

美国的教育制度,整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那就是:(i)学前教育(pre-schooleducation);(ii)初等教育(elementaryeducation);(iii)中等教育(secondaryeducation);(iv)高等教育(highereducation)。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都是属于大学前(pre-college)的教育,包括保育学校(nurseryschool)及幼儿园(kindergarden)、小学、初中(juniorhighschool)及高中(highschool)。

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学龄儿童均应进入学校就读,并提供义务(免费)的中小学教育,当然进入私立学校就读的话,便要缴付相当昂贵的学费。有些公立中学,也录取外国学生就读,并会发给留学生签证,但这些外国留学生,却要缴交学费,情况与其它进入私立中学的学生大致相同。至于小学与中学的学制,在配合上也有几个不同的形式,因每州、每个城市或乡镇的不同情况而有异(例如有些是六年小学及六年中学制,亦有些是学分为二或三年制的初中及四年制的高中等等形式),但无论何,原则上在学童十八岁时,应该念完中等教育。由于美国的养务教育普及,大约有93%的适龄儿童接受中等教育,而70%可完成学业,其中大部分再进入大学或专上学院继续升学,开始他们的高等(专上)教育。

也就是美国这种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教育体制导致了美国在教育的巨大投入,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针对此种不足,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举行了以下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工业生产劳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和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而近年美国学生SAT成绩的下降,17岁以下人群的高文盲率等不良表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重视。1983年4月,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告,美国社会再次掀起了与“恢复基础”性质相近的学校重建运动。重建“意味着规则、角色、关系体系的改变,以致于学校更有效地服务于现存的目的,或者一起服务于新的目的”。

1983年,恩斯特-鲍尔在为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所著的《高中:美国中等教育告》中要求强化高中学术课程的建议被广泛采纳。1987年底,美国教育部的秘书威廉-本奈特提出为所有高中生开设严格的学术性核心课程,这时高中课程优异化达到了一个高潮。在美国教育部的宣传册《詹姆斯-麦德森高中:为美国学生的课程》,本奈特描述了一个理想高中的课程体系: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外语、自然,还有一个学期的艺术和音乐史。其中25%的课程计划可供学生选择。正如阿德米罗-里可弗指出的,“以3R为基础的真正的通才教育理想应该回归,这种教育能够铸造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清晰的书面表达能力。强迫的学术课程必须给予选择的优先权”。

这些国家告80年代横扫全美,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告中的许多建议已被执行或在地方组织被热烈讨论,学校委员会、校长、教师、公众等热切关注这场改革。可以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以及80年代其他相似的报告引导了这个时代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各州制定了较高的毕业要求,统一了课程的管理,增加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考核,提升了对教师的资格要求。全国各学区进一步强调计算机知识、家庭作业和基本技能;制定了参与运动的最低标准;延长了在校时间和学年长度。2.材料:一位随父母去美国读书的中国小学生,这样陈述自己眼中的美国教育:

其实在美国文化课并不累,累的是体育课。除了星期三,每天都有体育课,1/3时间在室外活动,篮球、排球、橄榄球……那些美国孩子壮得像牛,“玩”起来不要命,我怎么也抢不过他们,常常不是被他们撞倒,就是自己累得爬不起来。

我英语不好,最怕算术应用题,不过真正理解了,计算不成问题。好在老师非常重视实践。有一次我的数学应用题又没考好,老师说如果我能把在饭馆里吃饭的账算清楚就给我加分。于是放学后我请求爸爸带我到餐馆用餐。从每样菜多少钱,到加百分之几的税和小费,一笔笔算清。老师很满意,真给我加了分。

老师鼓励我们学用结合。每个月老师会根据我们的成绩发“奖金”,最好的学生每月800“美元”,最少的100“美元”左右。老师给我们开“支票”,我们拿“支票”到“银行”兑换“现金”(支票和现金都是老师自己制作的,只能在学校内部用)。然后每月举行一次交易会或拍卖会。学生们从家里把不需要的用品和玩具等带到学校里来卖,也有自己做的小食品。价格要适中,贵了没人买,便宜了同学们会怀疑质量有问题。老师发的“奖金”这时全都派上了用场。

对于这一点爸妈好像有意见,在他们看来这似乎有些不务正业,总是一再告诉我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最最重要。可是在学校里,光学习好不行,美国孩子根本看不起。在他们眼里,脑子灵,样样行,才算“酷”。

按学校要求,放学回到家,我要主动向家长汇报学习成果,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讲解给家长听。遇到家长“糊涂”时,还得解释好几遍。按规定只有家长真正懂了,在我的作业上签了字,才算了事,否则第二天到校我交不了差。

小时候,晚上是爸妈给我讲故事,如今在这里,每晚我必须给他们读故事,这些故事书都是从学校图书馆里借的。我不光要读,还要解释,每篇都得由他们签字,老师才认可。不过,最不容易过的一道关是学校图书馆里的管理员。还书前由她对书中内容提问考核,她根据我的理解打分,成绩交给班主任,一个学期累计算总分。然后再借我新书。

到美国后第一次开家长会,是我带爸爸去的。去了以后发现,教室里除了老师,没有别人。我以为弄错了。老师笑着让我们进去,然后与爸爸面对面谈起了我。后来我才知道,在这里家长会是分别开的。老师与每个家长大约谈10到20分钟不等。难怪通知上说家长会总共要开两天。

当然,每年也有一次家长会是所有家长一起出席的,那是学区里开的,主要是向家长解释期终考试如何进行。

在学校,每当我们作业做得不太好,甚至做错了什么,老师总会说“没什么关系,不过……”。老师总是尽量鼓励我们,给我们信心。而我们每做出一点成绩,老师就大加表扬,激励我们继续努力。去年11月,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被评上班里每月一名的“超级明星”,因为我的英语不是很好。可是老师说这是因为我的学习进步非常快,其他各方面表现也都很好。发奖那天,校长、班主任请我们获奖者共进早餐,并请来摄影师与我们合影留念。受到了鼓励,我越来越努力了,今年5月我又获得了学区的学习进步成就奖。在班里,我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不过与表现欲极强的美国同学比,还显“底气”不足。因为爸爸总是告诉我,要谦虚谨慎,尤其是做错了什么一定要善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可是那些美国孩子总是喜欢表扬与自我表扬,在我看来他们特别自信。

请结合材料以及你所了解的中国初等教育现状,谈谈你对美国初等教育的看法。

答:谈及美国的初等教育,我国教育界有个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其教材内容浅显,教学水平不高,教育管理松懈,总体质量难与我国相比,可供借鉴之处有限。我国许多留美人员也反映,他们的子女从国内来美后,学业压力骤减,虽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学得太少,玩得太多,其所学知识无法与国内同龄孩子竞争。连美国本身也对其初等教育屡有批评。但与此并存的是,美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高等教育十分发达,源源不断地向社会各界,尤其是科技、产业、工商界输送大量人才,推动美国高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美国以其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了大批国外培养的优秀人才,但在美国科技人才中,他们毕竟只占少数,大部分人才仍为其本国高校培养的美国人。于是,人们在美国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低水平的初等教育续接发达的高等教育,顺连高科技的社会。这种现象值得认真分析,如能借鉴其合理的成分,对发展我国的初等教育将大有裨益。美国初等教育的主要特点——知识传授水平低、时间迟。以算术为例:美国小学三年级教授100以内的四则运算,只相当于我国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水平,六年级小学生作文长度及表达能力大体相当于我国小学四年级水准。——课程、教材虽浅,但涉及的面宽。如“科学”课较我国“自然”课内容多,涉及当代科技基础知识。另有介绍政府、政治等内容的课程。——日授课课时比例小。美国小学生每日在校约8小时(包括午餐时间),课堂教学仅占约一半时间。——校内活动丰富、生动。除算术、英语、科学等课程外,其他课程均以活动形式进行,用孩子和家长的话说,就是“玩”,如游戏、绘画、手工制作、植物栽培、表演等。——教学管理气氛轻松。众多教学科目教师只负责组织,具体的由孩子凭想象去干。例如手工制作,孩子可利用各种工具、材料“为所欲为”,教师不多干预,作品五花八门,别出心裁。——课外作业量少,但有趣。作业形式大都符合孩子的心理,使其乐于完成。如观察某一现象(像种子在水中如何发芽等)、制作一手工制品、画一张画、编个故事等。孩子完成的作业虽然幼稚,有的不伦不类甚至荒诞,但毫无思想制约,体现并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注重培养组织、演说、社交能力。不少活动教师布置后即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我国驻美机构时常收到美国小学生来信索要有关中国的材料,他们要用这些材料办“展览”,作报告,既令人好笑,又发人深思,但从中不难体会到美国小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针对孩子爱玩的天性,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旅游,使他们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美国的风景区、历史和文化设施均对学生参观优惠。——发展个性。美国是政治、文化多元化社会,注重人的个性,学校不以统一模式“铸造”学生,教师对学生“管”得不多,评语多是鼓励性的,以国内观点看,未免有些“放任自流。”——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美国小学不开设与我国对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不讲很多道理,却直观、形象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负担相对较轻。由于教材内容不深,作业量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并不包揽学生一切事务,“放”多于“管”,故美国小学教师与我国小学教师相比,负担轻得多,师生关系平等和缓。教师收入属中等水平。中美初等教育的比较上述分析表明,美国初等教育就其传授的知识水平而言的确低于我国。但人才培养和人才构成要素包括多方面,除知识传授外,还包括能力培养与潜力开发。我国初等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形成教材深、课时多、作业量大,学生、教师负担重,课余时间有限,课外活动面窄,社会活动单一,学生主要在课堂上靠书本获取知识,共性培养重于个性培养,对孩子以管为主,学校几乎包揽一切这样一种格局。事实表明,这种格局在知识传授上有其可取之处,但在能力培养,尤其是潜力开发上则显得不足。美国的初等教育不过分侧重知识传授(实际上重视不够),而注重能力培养和潜力开发。根据孩子心理发育特点,适应他们爱玩、好动、好奇的天性,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使孩子们在玩耍中锻炼了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充分发展了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如此培养的学生知识量不及我国的小学生,但实际能力强,后劲足,潜力大,对今后发展、深造明显有利。

6.东师14秋教育学期末作业 篇六

《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30分)

1、教育过程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答:正确

2、智育的目的就是传授知识。

答:错误。智育的含义: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智育是各育的认识基础。智育不只是传授知识的教育。

3、教育上培养人的个性必须以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答:正确。只有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才能培养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而以学生全面发展割裂为代价培养出的个性是片面的个性。

4、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答:错误。教学的含义: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因此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教学是各育的共同途径。不仅要完成智育的任务,也要完成德育、体育和美育等的任务。

5、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是政治课教师与班主任的工作。答:错误。还有各科老师都有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责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义务教育的含义: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和免费的学校教育。

义务教育的特点:义务教育具有平等性、免费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哪些?相互关系如何?

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各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互相促进,又不可替代。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智育是各育的知识和智力的基础;体育是各育的物质性前提条件;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也都是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同其他三育共同促进人的发展。

3、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答:教育有三大基本职能:促进社会延续和发展的职能;加速个体身心社会化进程的职能;传递知识经验和创新知识的职能。

4、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系件;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剔特点的发展。遗传素质寸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是人发展的内在根据之一,寸遗传素质的作用不能否定。但也不能因为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就因此夸大遗传素质的作,把人的发展完全归因于遗传素质。遗传决定汔是错误的。

三、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

1、试剖析当前教育实际中对教育方针的背离现象及其原因。

答:(1)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当前教育中诸多主要问题的根源就是对教育方针的背离。封闭教育,背离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的培养途径;对人的素质的片面培养,背离了教育方针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性要求;教育实际对教育途径与人的素质结构的背离必然导致教育结果的背离。即现实教育对教育方针的背离表现主要有:一是背离了教育的公平性;二是背离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三是背离了培养人的基本途径。

2、结合你的工作实际,谈谈你对合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认识。

7.期末作业考核教育督导 篇七

东升二中

随着人们教育思辩的成熟,不少人己意识到必须从整体上来认识现代教育的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首先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教育的文化功能,因为文化功能作为现代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它是教育整体功能释放的基础。本文试从普通学校教育的角度,就上述问题作些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教育文化功能意义论

1、教育文化功能之涵义

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教育与文化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姐妹。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有效地传递和发展人类文化,其二是加速实现人的社会化;其三是有力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从尝.体上说,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是以文化知识为内核的,其释放是以人为载体的,其完善与否是以社会效益为唯一标准的。

什么是文化,历来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广而言之,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见《辞海》“文化”条),而学校教育意义上的文化则主要涉及人类的精神财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下过一个较有权威性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已包括知识、信仰、道德、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为了具体分析,社会学家通常把文化归结为五太要素: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东、行内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从文化的构成要素来看,学校教育的内容即涉议了人类文化的基本范畴。

一般地说,影响教育文化功能形成与释放的主要因索有:学校传授的文化知识的框架是否完整,文化知识的传授是否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为标准;传递文化知识的手段与形式是否有效,学校及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与分配是否合理。由于文化知识是构成教育文化功能最基本的内核,因此,教肖文化功能释放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教育内容的完整与否。这就要求普通学校课程的组合必须贯彻基础、系统、精选、科学的原则。总之,学校教育的过程,既是传承、整理人类文化的过程多又是创造、更新人类文化的过程。

2、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整体功能释放的基础

现代教育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多方面的功能,但教育整体功能的释放必须以文化功能为基础。

首先,从教育经济功能的形成与释放来看。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地不是依靠自然资源、资金设备等物质条件,而是靠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科学素质,通过人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对普通,教育来说,其经济功能的形成与释放主要是通过文化科学技术在全体学生(未来劳动者)中的普及,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科技水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于人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因而可以说,离开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授,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成了无本之木,现代经济的发展也就难以为继。

再从教育政治功能的形成与释放来省。所谓教育的政治功能,其核心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认同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现念、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从而维护一定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权延续。而这一切,无不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列宁曾深刻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没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列宁全集》第33卷第55页)最后,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教育整体功能的形成是以文化知识为媒介的,而其释放,必须以入为载体,这是教一育的本质规定。一方面,实现人的全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人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如果撇开社会等其他因素不谈的话,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与他所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多少是成正比的。另一方面,教育功能释放量的大小,与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作用的多少也是成正比的;而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文化的精华。正是在以上意义上说,人的全而发展也好,教育整体功能的释放也好,都必须以文化科学知识为底蕴。

当然,说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整体功能得以形成与释放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功能可以取代其他功能,而无非是为了强调文化功能的基础性,从而使教育的整体功能发挥得更实在、更有效。实际上,教育的功能是一种整合功能,其任何一个方面的功能,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功能相辅相成的。

3、教育的文功能是动态发展的

教育的文化功能不会一成不变,其内涵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文化本身也是在不断生发、不断更新的,以人类文化精华为内核的教育文化功能,当然也应不断地发展变化。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加快,人类文化积累的速率不断加快,新的知识、新的文化元素以加速度的状态不断涌现,这就决定了为传递文化、适应社会发展为本旨的教育文化功能也必须保持动态的发展,以很好地完成它的本来使命。

第二,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机政治的反映,因此,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文化的需求及其选择标准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决定了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不同制度的社会中,由于统治阶级的不同意志,对文化的选择和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会出现迥然不同的标准,这一点自不待言。就是在同一社会中的不同历史时期,这种标准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重,如我国五十年代的标准同八十年代标准相比,就反映出很大的不同。正是由于社会与时代对文化的选择以及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人参与社会生活作准备的教育,其文化功能当然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

由于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不可能绝对同步(因为教育对文化有一个选择、整理和吸收的过程),所以,教育相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是正常的,但是这种滞后性绝对不能凝固化一一从另一面看,正是由于这种滞后现象的存在,教育的文化功能才需要永远保持动态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总体上得到两点启示:其一,教育的文化功能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因此,任何对教育的期望值,都必须以此为前提,这也可为说是教育的本质规定之一,任何舍本逐末的做法一一比如出于一时之需而片面地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一一到头来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整体功效的发挥。其二,社会对文化的需求是发展的,因此,教育的内容也要相应地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昌氏春秋·察今》),这些古训,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教育文化功能窄化论

毋庸讳言,现行教有的文化功能严重地窄化了,其集中表现是:教育在传递人类文化精华,促进人的社会化,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弱化。如前文所述,影响教育文化功能形成与释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试就此作些具体分析。

1、知识体系的凝固化

教育文化功能的正常形成与释放是以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为前提的,但几十年来,我们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体系却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自循环系统。

从开设的科目看,五十年代的课程结构与八十年代的课程结构,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数量上都没有实质的变化,这种几十年一贯制的课程结构,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育传递的文化远远落后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如果说,课程开设的多少与文化的实际蕴含量没有必然联系的话,那么,学科知识更新的程度则更能说明问题了。几十年来,多数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多大程度的更新。以与社会文化发展联系相对密切的人文学科为例,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史实与事件,很少或者没有纳入学科知识体系,甚至有些有违历史原貌的东西,还在课程中被传授。另外,由于知识体系的自我封闭与僵化,致使人类文化发展中产生的许多具有基础性质的新文化元素也被排斥于课程之外。如环境科学、生计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自然学科中一些基础的新兴学科与边缘学科等等。

当然,这并不是说几十年来我们的学校课程一无变化,事实上我们也在不断地作些修修补补,但这种变化相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从总体土说,几十年来因循守旧,课程内容日见庞杂,知识程度日益艰涩,学生负担不断加重;而另一方面,学校课程对人类文化的载负量逐渐下降,教育的文化功能日见衰微。

2、课程标准被异化

学校课程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它根据一定的目标把各种文化物质组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框架。因此,课程标准被执行的信度与效度,对教育文化功能的完善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客观地看,对现行的各科标准,《教学大纲》中都有比较准确的表述,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课程标准跟教学实际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教学实践甚至制约了教学目的的实现。

如语文学科,本应是使学生具备理解、表述等社会交际能力,但实际教学却大多纠缠于词语分析与华而不实的文章作法,如数理与自然学科,本应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认识自然的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但实际教学却充斥着大量的习题演练,如社会学科本应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但实际教学却被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知识传授所主宰;如德育学科,本应是知、情、意、行并重,旨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但实际教学中情意与认识被严重割裂,以至造成部分学生的双重人格;如美术学科,本应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实际教学却主要被美术所替代。

凭心而论,出现上述现象的责任,主要责任不在教师,作为以传授知识为天职的教师,心中未必没有课程标准,未必不想执行课程标准。问题在于:片面的价值导向、不公正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身不由己,无能为力一一这是课程标准被异化的实质。

由于课程标准被异化,使得知识的文化价值被贬低了,其结果自然是教育文化功能的窄化。

3、学校教育的文化环境缺乏必要的矫饰

学校教育的文化环境,是指校园文化、教育媒体以及一切影响文化知识传授的因素。大致来说,可以包括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校风校貌以及校园环境布置等;如果放得更宽泛一些,我们不妨把教育的条件与手段也看作是构成学校教育文化环境的因素之一。学校教育的文化环境主要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每时每刻,无所不至地影响着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行为习惯的形成,乃至人格的完善。然而在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对文化环境的矫饰是普遍被忽视了的;学生的课余生活大都缺乏生机与引导,学校内的人际关系很难得到有意识的矫饰,校园风貌往往游离于学校教育整体之外,另外,教育条件的不完善与教学手段的陈旧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说,原有的教育条件与手段是符合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需要的话,那么,再以这样的条件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智力,就难免显得捉襟见肘了。由于学校教育的文化环境缺乏必要的矫饰,不但影响了文化知识传递的效率,而且它本身还造成了学生文化内蕴的某些缺损。

4、学校教育模式严重封闭

目前,学校教育“围墙化”的倾向十分严重,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日益呈分离状态,其后果是: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与社会生活日趋隔离,缺少将所学到的文化知识融合贯通地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从理论上说,文化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本身不存在升值与贬值的问题,但由于它以人为载休,一旦加入了人的因素,客观上也就造成了文化知识的增值与贬值现象。从这一点看,学校教育模式的封闭就必然会导致教育文化功能的窄化。

5、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理的选择与分配机制

所谓学校教育的选择与分配机制,通常是指学校根据每个人的天赋条件和发展趋向,施以合理的教育,使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力与他未来的职业、专业相适应,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由于合理的选择与分配从根本上是受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制约的,因此,根据我国的现状,要让每一人都做到各有所学、人尽其才就未免太理想化了。但是,就是在学校内部,也有一个合理地选择与分配的问题,即是否在可能范围内做到了因材施教、各尽所能。现实是难以令人乐观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太强调统一和共性了,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是群体,而非作为认识个体的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太缺乏灵活性与应变性了,成了铁板一块。学生一旦入了学,不管他们天赋条们如何、努力程度如何、智力发展水平如何,他所面对的是同一的知识体系,同一的要求与标准,从本质上说,他是无所谓发展与选择的机会的,唯一可做的,是身不由己地挤上升学的小道。木来应该掌握更多文化知识,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人,苦于没有这样的条件;本来由于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同样可能学得实在有用的人,苦于没没有这样的机会。这样一来,文化知识的价值就难以充分体现,人对文化知识的载负能力也相对下降,这不能不说是导致教育文化功能窄化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6、人的总体素质下降,教育的社会评价不高

由于上述因素,人的总体素质下降就成了必然结果,这也是教育文化功能弱化的主要标志。学了语文不会规范地写信、写产品说明,不能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习数理化不懂数量单位的换算,缺乏起码的生产和生活常识,不能解释正常的白然现象;学了历史不能正确地评价历史,讲不清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学了地理在生活中分不清东南西北,不了解地貌与资源;学了政治不懂得辩证的看问题,缺乏起码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一个读了十年左右书的人,走向社会后无论在心态上、体质上还是智力结构上,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据《上海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有关课题组的抽样调查,这样的人占了70%以上。

维系社会对教育评介的唯一杠杆是教育的社会效益,而决定教育社会效益的根本因素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人们常常感慨于这样的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成功者有相当数量不是学校中的佼佼者----这种二律背层观象不正是教育文化功能弱的有力佐证吗?“读了书无用一一无用就不读书”,这样的怪圈一旦形成,势必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片而追求升学率之风愈演愈烈;二是厌学、辍学之风汹涌泛滥。

从表面上看,导致教育文化功能窄化的直接原因似乎是片而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因为这股恶潮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社会压力,使得教师无意于正常的教,学生无心于正常的学。但进一步深究,“片追”本身也只是一种浅层原因,它不是以全部涵盖导致教育文化功能窄化的根源。教育界不少人习惯于把“片追”归咎于社会原因,这里面固然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但与其说“片追”是纯粹的一个社会问题,倒不如说更主要的是教育体制自身的问题一一试想,教师也好,学生也好,社会舆论也好,其价值取向都是随教育的选才行准、评价标准的转移而转移的,而我们的评价体系作的是如此的导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向社会一推了之。

因而可以说,呀致枚含文化功能窄化的更深层、更潜在的原因,在于僵化的教育体制是一种大一统的体制,大到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小到课程设置、学科标准、评价指标、教学形式,都有严格的规定,都不等越雷池一步。正是这种统一到底的体制模式,使得教育相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来说,缺少一种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社会在进步,文化在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教育要有适应其变化的机制,而现行教育恰恰缺少这样的机制一一这就是教育文化功能窄化之根源。

三、教育文化功能完善论、完善教育文化功能的前提是改革现行教育体制的管理模式

为完善教育的文化功能,就必须建立起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机制的教育管理体制。

其基本思路是:改变国家一统到底的教育管理模式,变课程的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变行政的层层控制为宏观调控,做到统而不死,活而不乱。

其主要措施是:第一,转换课程的管理模式。根据国家提出的基本课程标准和评价指标,学校有权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增减课程,实现学校课程的动态化和实用化,以增强学校教育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适应性。第二,转换学校的目标模式。以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之实际需要作为选择课程的基本准则,真正实现由升学目标向素质目标的转换,以有效地完善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三,转换人才的评估模式。将选才与评价的标准同社会的实际需要直接挂钩,彻底摒弃以升学为唯一标准的评估模式,以对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积极的引导,从而充分发挥知识的文化价值。

2、完善教育文化的核心是课程的动态更新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在此意义上说,教育文化功能的完善首先是学校课程的完善。课程的完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并保证其在教学中得到实施,二是不断完善课程框架,使学校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保持均衡的态势。

课程的完善必须以如下三个方面为依据: 其一,新纳入的课程知识必须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并能反映文化发展的趋向; 其二,新纳入的课程知识必须是对社会的发展,尤其对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的。这主要取决于普教依附于特定地区的特性;

其三,新纳入的课程知识必须符合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据此,在改革现行课程的同时可以增设如下一些课程:

环境教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与人的生存有关的自然、生态、资源、经济、社会、人文、审美、伦理等方面的环境知识,诸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等。显然,这里的“环境”是个广义的概念,涉及自然与社会两大方面。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基本知识,提高适应环境与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能力,学到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处世之道,以有效地提高生存与生活的质量。其文化学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了解与适应生存区域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并对文化的变迁产生积极的影响。

生计教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能力的综合评价、就业的心理准备、择业的意识与方法、社会生产的知识与原理、社会劳动的基本技能等等。生计教育不同于现有的劳动技术教育,它综合了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社会与生产、劳动技术与职业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成为一门基础性的综合课程。生计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联系自身的前提下,掌握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文化学意义在于:有助于提高知识文化价值,从而提高教育的社会信誉。

思维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人脑的结构与功能、人的智商与创造力、思维的类型与方式、思维的训练与技巧等等。开设思维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为今后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文化学意义在于:有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因为思维与表达方式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特征。

从完善教育文化功能的角度看,开设上述课程的积极意义至少育三:一是及时地将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精华及时地引入了学校教学体系;二是体现了基础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素质教育的宗旨,使人的文化底蕴更充实、更全面。能让人终身受益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三是有助于丰富教育文化功能的内涵和提高它释放的能量。

3、完善教育文化功能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对学校教育文化环境的矫饰和突破封闭的教 育模式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课内与课外、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校内与校外,都是构成受校教育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要把对文化环境的矫饰纳入学校教育的常规中去,尽可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致力于人际的沟通、理解与尊重、努力形成健康活泼的校园氛围;同时,注意教育条件的改善与教学手段的更新。总之,要把对学校教育文化环境的矫饰看作是提高文化传递效益、完善教育文化功能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要致力于突破封闭的教育模式,强化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问的联系,建立起各种配套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接触、了解、认识社会创造条件。应该看到这不仅仅是为了加强德育的需要,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即是捉高知识的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

4、完善教育文化功能的必要保证是建立和健全合理的选择与分配机制

8.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答案 篇八

(一)(第一、二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标志学前公共教育思想诞生的理论著作是柏拉图的 《理想国》

2.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母育学校》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学前教育理论第一次尝试。

3.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陶行知,其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平民化”

4.儿童心理发展的四阶段是指:感知远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远动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5.学前教育是面向0-6岁儿童实施的教育。

6.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其攻能的表现和结果。7.学前教育效益的特征体现在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

8.狭义的学前教育效益是指育人教育,即学前教育在教育领域本身所获得的效益。9.从范畴上来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0.教育功能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D)。A.《大教学论》 C.《理想国》 B.《世界图解》 D.《林哈德与葛笃德》 2.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

B.劳工幼稚

C.香山慈幼院

D.江西实验幼师

3.推动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C)。A.欧文 B.杜威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4.教育的基本功能是(A)。

A.社会的功能

B.个体的功能

C.文化的功能

D.育人的功能 5.属于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的是(D)。A.单一性

B.停滞性

C.发展性

D.狭隘性 6.从性质上划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划分为(B)。A.期望功能与实际功能

B.个人功能与社会功能

C.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与家庭功能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最近发展区:是指导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

2.教育功能 所谓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直。一般地这种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期望层次在于人的意识或愿望之中,特别是教育家或政治家的作品之中;潜在曾次。存在于教育的

实际结构之中,现实层次存在于教育实践之中。这三者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冲突的。3.育人效益

从狭义上来说,学前教育效益是指育人效益,是学前教育发挥额其育人功能在教育领域本身所获得的效益。教育具有育人攻能,因此,通过教育过程就会获得培养人才的教育效益。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

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包刮以下三点:1,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2学前教育促进个体认知发展。3学前教育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2.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包刮以下几点;1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2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管3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 ;4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的力度;5多渠道办托幼机构;6办学前教育立法。3.教育本质、教育功能和教育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效益与教育本质,教育功能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教育本质是教育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教育功能,是由教育本质所决定,蕴藏在教育中所能发挥的有利怍用。教育效益,是通过教育过程使教育功能得到发挥而获得的成果。由此可见,教育本质与教育功能是教育所固有的属性和性能,而教育效益侧是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因而三者是辩证统一的。教育本质决定教育功能,教育功能决定教育效益;教育功能体现教育本质,教育效益体现教育功能。教育有什么样的本质和功能,就会通过教育过程获得什么样的效益。

4.简述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

学前教育效事业走向社会化,对幼儿园自身水平,质量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能适应社会需要,满足质量要求成,幼儿园就能生存发展,否则,就会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所淘汰。为此,怒力办好幼儿园,进一步提高幼教效益,是摆在学前教育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五、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结合实例论述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答:①最近发展区是指导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②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将儿童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可能性。③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④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⑤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

2.你是如何认识“幼儿园„小学化‟”这一现象的?

答:如果孩子完全有兴趣,老师也足够童趣地去教授些所谓的“小学化”东西,那孩子们肯定是快乐的,而不是小学里死气沉沉的。另外如果说在日常教学中忽视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教育、忽视了孩子语言发展的能力、忽视孩子的日常交往能力,那肯定不是幼儿园孩子所需要的教育,所以关键问题时教育者、家长以及我们的孩子如何看待这个学前教育,只要能多为孩子着想,那学前教育中适当的小学化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幼儿园应该是每个儿童都要经历的过程,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教育则是影响进小学的关键时期,只有办好幼儿园才能让每个儿童上小学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你认为应该如何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调整学前教育内容。

未来的社会是很重视对学前教育的,学前教育在人的一生当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就象是早晨的太阳,所以未来的社会对学前教育要有一定的理解。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学前教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众多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致力于其研究与宣传工作,全球学前教育处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阶段。

结合案例,运用学前教育学发展阶段的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20世纪中叶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在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心里学,生理学等相邻学科影响之下也有了教大发展,学前教育学开使从一门新独立的学科逐渐成为一门体系完善的学科,其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表现在以下2点;1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2.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53.73%,高出全国各种行业从业人员同一指标50.85个百分点;高中教育程度者为28.69%,高出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17.74个百分点;与1990年人口统计数据相似,在初中以下教育阶段,该行业从业人员平均教育程度均低于全国各种行业从业人员的相应指标:该行业初中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14.58%,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21.73个百分点;小学教育程度者为2.67%,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34.53个百分点,文盲0.31%,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12.33个百分点。更我重要的是,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人在将来能够更多地获得高文化水平。

请你用学前教育效益的相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

上一篇:师范学校学前教育毕业论文下一篇: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