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幸福语文课堂

2024-12-10

构建幸福语文课堂(精选8篇)

1.构建幸福语文课堂 篇一

构建生本课堂

感悟幸福教育

——新课标学习心得

·黔西县第三小学 袁备友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是小学教育,而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伴随着新课标的制定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怎样采用新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这已成为了当前教育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生本课堂

幸福教育

快乐教学, 21世纪是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改革,为此,课程改革正顺应了时代的召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整编了《新课程标准》(2011版),为中国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教学”。要“快乐教学”,教师必须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思想,形成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生本课堂。生本教学其指导思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和办学质量,实现课堂教学观念转变、方式转变、结构转变,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学用。

一、转变教育观念,构建生本课堂。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对现行的课程进行地“二次开发”。生本课堂应以现行的教材为基础,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与编者进行对话,思索编者的意图,认真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及情感态度开发“生本”教材。

3.生本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4.善待学生差异。正是因为学生学业的参差不齐、兴趣爱好有别、个性价值多元,才使得我们的社会色彩斑斓,纷繁复杂。若用同一标准同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评价所有同学,每个同学都会被过早地贴上好中差的标签。但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因此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要学生会善待、宽容、欣赏学生,用“放大镜”去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身心教育发展的增值。

二、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体现生本课堂。1.前置性学习,为形成“生本课堂”作航前准备。“生本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注重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教师必须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的教学重点、难点、编者意图等,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课前作业的设置。我们要把“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当作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让学习研究成为习惯、反思交流变成常规。“养其根侍其实,加其膏希其光”,唯有阅读学习才能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才能充盈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通过阅读学习来引领导航生本课堂。

2.自主、合作、探究,体现“生本课堂”特征。教师多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但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暂时还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节课,如此之小的“单位时间”,“群体参与”的层次,“大容量”的内容,都需要教师的“周密部署”、“即时点拨”,以及“临场应变”、“即兴发挥”都至关重要。这样,老师“满堂灌”的授课形式不复存在,尽全力为学生搭建好各种平台,让他们尽情舒展英姿,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可喜成果!为了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担当课堂主人,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体验探究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校采取加强小组合作和白板展示的办法,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探索思考,主动担当责任的好习惯,实现幸福课堂,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白板展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操作和思维结合起来,手脑并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真正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反思为本,让“生本课堂”得以优化。名师==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研究表明教师的经验源于时间的积累,一般在10--15年可成为一个富有经验的教师,但大部分不能超越经验型教师而成为名师和研究型教师,其原因是缺乏反思。“吾每日三省吾身”。每位教师要学会在言谈和行动中思考生本教育,学会在撰写与生本课堂有关的教育叙事、案例和课例分析中反思生本课堂,学会在反思批判中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感悟幸福教育。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低年级学生练习诵读我们可以这样做:(1)同桌合用一本书。(2)一人读一行,如果同桌读错了,提醒他反复读。(3)第二遍读时,交换顺序读。这样学生利用反复的方法,可以解决阅读中的“正确”与“有感情”两个问题。同时,我们在公开课上,往往在开始的时候利用老师的范读和优秀学生的范读来引领学生朗读。其实这在无形当中,已经剥夺了其他孩子对于文本的从磕磕绊绊到逐步熟练轻松的认读过程。这样,我们无法保证每个孩子对于文本的认识。只能说,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范读会起到引领作用,而磨灭了其他孩子自身的领悟过程。利用这种反复诵读的方法,教师具备了生命意识,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的由生到熟的认知文本的过程。这就是教师关注学生个体的“原生态”,也就是学生最初的水平,而并非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而表现出来的水平。

2.生本教育不仅需要关注全体学生状态,更要关注个体生命的学习状态,关注个体生命的原有的“生态位”。在充分了解学生在班级内所处的位置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提高。什么是“生态位”呢?“生态位”也就是个体生命在环境中所处的生存地位和可能拥有的发展空间。以关注学生“生态位”来激发学生言语生命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动力。只有我们关注了学生的“生态位”,才能更好地关注到学生个体原生态的生命活力。

3.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优秀公开课,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在展现自己的教学艺术,这对我们一线教师的常态课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我们始终认为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追寻的巅峰之作,其实我们错了。真正的好课堂一定是教师和文本对于“生本”的服务。

总之,教育是幸福的,课堂学习也是幸福的、高效的。我想只有学生幸福了,老师也就幸福了。让生本课堂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2.构建幸福语文课堂 篇二

一.用赏识之心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语文要用一颗赏识的心去教, 以便达到教学相长、心领神会的境界。教学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固然重要, 但笔者却说“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不仅重视手把手地示范传授怎样捕鱼的方法, 而且更应当重视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怎样捕鱼。平时在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和创设一个让学生得以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渔场”, 并通过其主体活动来探索发现, 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做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姓名命名的方程式、公式。学生不是待装的瓶, 而是待燃的火。尊重每一个学生, 倡导“思维无禁区”。平时积极鼓励同学们勇做语文学科探究的发现者!这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深入教材才能发现问题, 才能挖掘出教材的内涵。在文本研读中, 对极有价值的发现, 经笔者认定后可以以学生的姓名进行命名, 从而体味发现的快乐, 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

譬如, 笔者在任教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 (节选) 的开头时, 文中有这样一句:“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 有一只大乌逢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试问句中的“三更四点”到底是什么时候?旧时夜间计时用更点, 一夜分五更, 一更分五点, 每更两小时, 每点24分, 晚上19时起更。根据这些关于“更”的基本知识, 要求同学们原创出一个公式, 将“更”和“点”直接代入即可算出具体的现代时间。后经全班同学现场鉴定投票评选, 2006届高三 (4) 班钟翔同学和楼钢锋同学共同演绎的更点换算公式颇具实用操作价值, 于是笔者就将此合并命名为“钟楼公式”。公式为T=2m+17+n, 其中T为具体的现代时间, m为更数, n为点数。演算结果中“整数”为现代时间中的点数, “小数点”要乘以60即为分钟数。按此公式, 将“三”更“四”点代入其中, T=24.6, 根据“小数点要乘以60即为分钟时间”原则, 即0.6×60=36, 最终“三更四点”为24点36分。也就是说“三更四点”正是凌晨零点36分。这样的探究研讨发现还在不断延续……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真诚对待每个学生, 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

二.用激情之火点燃学生的兴趣

不把学生当容器, 只因学生不是待装的瓶, 而是待燃的火。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本着以100%的激情去解决学生1%的问题的为师心态。平时在教学中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己任, 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中生产快乐, 彼此享受着激发兴趣的快乐, 犹如能感受到暖棚中大白菜成长的快乐。

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不是未知的知识, 而是已知的知识。于是周末语文课都要进行本周课堂学习内容的效果检测, 其实就是当堂检查一周内所学习的各种各样的内容, 或默写或背诵或小组竞技联赛等等。平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同学们背书的积极性, 周末笔者就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你来我往PK式挑战背诵, 这样大大激发了同学们想征服语文老师的强大学习动力。当然我们对于背不出来的同学, 请他们唱首歌给大家带来快乐, 这叫“美丽的惩罚”。

三.用独到之言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现有效课堂, 不应增加教学的长度, 而应该增加教学的宽度和深度。我心目中的“有效”是学生“知识的有效增长”、“情感的有效释放”、“能力的有效提高”。要深入钻研教材, 进入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的境界, 使自己对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感悟, 以求上课时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效果。好小品能让一句话一个词在人群中广传, 一堂好课也要能让一个片断精彩, 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中除了保持严谨的本色, 还需要有教学的特色, 并在这一特色中呈现亮色, 与学生共同成长, 力求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拓展视野, 寻求幸福与诗意;聚焦热点, 注重思想与实践。上课, 受益的是学生;下课, 充实的却是灵魂。

3.浅谈初中语文“幸福课堂”的构建 篇三

一、“幸福课堂”的涵义及其特点

所谓“幸福课堂”是指教师以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宽松的教学环境、高效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的同步发展。这样的课堂是一个充满精神生活的空间,课堂知识学习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是充实的、沸腾的精神生活。

二、“幸福课堂”的教学原则

1.“真”的境界

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难免有些困境和尴尬的片刻冷场,教师想要成功地落实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往往会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幸福感的体验。但课堂就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在这样的课堂上,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最真实的生命状态,不装样子,不摆架子,很真实、自然地推进每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

2.“爱”的境界

“爱”是一种主观体验,更是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没有了爱的体验谈何幸福。幸福课堂呼唤:“给每个孩子均衡的爱。”它需要教师用一颗仁爱之心精耕细作,只有为每一位学生搭建起善解人意、平等民主的桥梁,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爱,参与公平的实践,在没有等级、强制、苛刻的精神世界感受教育带给自己的幸福感。

3.“美”的境界

语文课区别于其它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语文的“人文之美”。我们的课堂,是生命中一段不可复制的段落,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追求精美的板书、悦目的课件和陶醉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中感知幸福。

三、“幸福课堂”的构建策略

1.多样情境让课堂趣味盎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情境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在特定的情境下,学生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这不正是幸福课堂的幸福感吗?因此,教师可以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升华。

例如《柳叶儿》一文,反映的时代离当代学生很远,学生很难体会那严重饥荒岁月里什么都吃光了、什么都能吃的情形。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故事情境、多媒体情境,帮助学生体会作者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及内涵。

2.合作探究让课堂充满活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表明: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而且还在于个性的激励和唤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全摒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是体现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和模式,从而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考虑到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阅读时相对简单有趣,适合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让学生按照课前拟定的导学案自学,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小组合作探讨解决,从了解背景知识到查阅、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词,再到熟悉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从而初步理解童话这一文学体裁,并根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情节,对课文文章进行分段,并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段落大意。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自己参与研读课文,这正是“幸福课堂”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个性同步发展的具体要求。

3.综合性学习让课堂丰富多彩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念,内容虽不多却很充实,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这也正是“幸福课堂”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构建的目标。因此,教师可以以语文学科为核心,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从而把综合性学习落实到位,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应有功能,陶冶师生的心灵,滋润语文学习天地。

例如在“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爱国者形象,并谈谈这些形象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以此扩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再让学生通过到我市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调查采访,收集有关文字、图片、实物资料等,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相互交流,并以演讲稿的形式,生动地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独特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关内容,陶冶了情操,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乐意参加,各有收获。

4.以简驭繁让课堂返璞归真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追求形式简约但内蕴丰富的课堂,回归课堂本色。一个让学生感觉幸福的课堂应该是追求省时高效的教学理念,强调简约自然真实之美。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强调用作品自身情感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删繁就简中,师生共同品味美文本色。

例如,有的教师习惯用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用多媒体课件来抓住学生的眼球,环节多、形式多,但殊不知故事讲的太长,课件用的太多,反而使语文课变成了故事课,花里胡哨反让人眼花缭乱。其实只要课堂设计有深度,语言简练准度,训练落到实处,“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是本色”的课堂一样让人迷醉。

5.多元评价让课堂绽放异彩

幸福源于课堂内的成功,成功使人自信。人天生就有求知欲、表现欲,有获得成功、得到肯定赏识的愿望。因此,我们要用多元评价呵护学生自尊心,用无形的激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每位学生都拥有成功的体验,增强课堂幸福感。

例如在学习完《皇帝的新装》一文后,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个童话故事写一个续篇,要求能自圆其说。然后在组内互相欣赏评价,选出一个最富创意的结局在班内交流。结果学生们各抒己见,小组内的意见往往不能统一。于是我改变了教学预设,不再坚持每小组选出一个最富创意的结局进行交流,而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三分钟时间演讲自己的续写稿。这一次尝试,让每位学生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讲述得非常投入,因为他们的表达欲望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创造成果得到了认可,这就是学生心中的幸福课堂。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一个“幸福课堂”,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教师应遵从新课标理念,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实现知识、能力、个性的同步发展。

4.语文课堂组织教学中的幸福小故事 篇四

桃花江小学

**

有一句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教19年来的我,深有体会,要想好好培养一个学生,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回想从教之路,有的是风风雨雨,没有的是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有过困惑,有过激动,有过伤心,有过愤怒,有过着急,有过无奈,有过恨铁不成钢,更有过迷茫,甚至有过后悔,后悔自己选错了行,若是下辈子,我要脱胎换骨,绝不再当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当然,这只是在着急的时候

偶尔有的小儿科般幼稚的念头。

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总是舒畅不起来,觉得有些失望,每次下课总免不了发发几句牢骚将不满情绪释放,然后想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用“灌输式”的教学可能效果好一些,不让孩子们讨论,才能收住他们的嘴巴,课堂上才安静!可静心想想,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我开始质疑我自己:我对教材的理解很深刻了吗?我的教学语言魅力具备了没有?我深挖了教材的人文思想了吗?我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情了吗?一系列的问题使焦躁不安的我慢慢地平静下来了。记得那一次,我在全校上一节高年级语文教学研究课,那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有关“父母的爱”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备课前我想:前两年我曾在校上过一节研究课,由于选材不适合学生的口味,加上备课不充分,教学设计不合理,相关问题设计太深奥有些拔高,学生接受不了,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不到位,所以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一回,我一定要好好备课,争取给听课的老师看了之后有一定的收获!于是,课前我观看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课,精心设计了教案,课件,特别是收集四川汶川地震后的相关图片,我要设计哀伤的背景音乐,并对音乐进行剪辑。在备课过程中,我还把教学的各个环节想象成一幅幅画面,假如提问到学生,学生懂或不懂都应该怎么处理等等,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接下来就是备学生了,我把本次上的公开课的目的意义向同学们说明,并以这种方式去鼓励他们:如果这次研究课他们做到认真倾听,积极踊跃地发言,回答声音清晰响亮,哪怕怀疑自己答错也要大胆地试一试!如果你们的表现令老师满意的,得到在座听课的老师的好评的,免作业!没想到学生兴奋起来,并积极响应。也许是因为免作业触动了他们的某根神经。

那一节课,我先让他们自读课文,解决导入时提问的第一个问题:那是一场怎样的地震?然后收集洛杉矶地震后的相关图片进行动情地介绍,并结合图片相机检测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这两关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胸有成竹,可到了第三关的时候,问题来了,当我问到导入提出的第二问题:“这篇课文只要讲的是父与子之间的一件什么样的事?”一下子,全班静得鸦雀无声,就连平时没放过任何一个难题的几个尖子生居然也没一个敢举手!我顿了顿,说:“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困难是吗?不要紧,懂一点说一点,实在不懂,老师和你们合作。”一只小手举起来了,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我提问了第一个同学,他能够把主要内容说了出来,后来我补充:“如果再加上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更清楚明白了。”后来再问一个同学,结果也是支支吾吾,我就和她合作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因合作,学生很自信,毫无紧张之意。

接下来是品读悟情阶段,我主要是让学生默读找出1—12自然段中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当学生找到的第一处通过父亲的三次重复的问话体现了父亲的了不起,我追问:“虽然是简单的重复问话,但父亲的心情一样吗?”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出心情不一样的理由,然后再次品读。第二处就是父亲的动作和四个时间词:“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再来阻挡他。”我让学生读句子,哪个词深深地吸引了你?学生有的说是“挖”字,有的说是四个时间词,就连平时表现得极为差劲的两个男生也踊跃发言。我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他们都能各抒己见,我就趁机让他们把把自己的理解送进这个句子,请读好,然后我就检测他们,结果他们有的读得深沉、缓慢,有的读得急促,有的读得越来越快,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读,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了各自的理由,有的说:“因为父亲连续挖了36个小时,他的体力越来越弱,所以我就读得越来越慢”;有的说:“因为父亲一心要急着救孩子,所以我就读得很着急,语速有些快。”学生精彩的发言让我大吃一惊,我必须得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而不是套在自己的固定框架里。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我马上引入到下一个环节父亲的外貌:“36小时过去了,我们见到了这样的一个父亲——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分男女读,然后再全班读,全满同学个个热情洋溢,情绪高涨,接下来边播放四川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以及相应的悲伤的背景音乐,边用动情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静静地看着画面,用耳朵去聆听着我的描述,用心灵去感受着触动心灵那份份深处的爱,感情再进一步得到升华。播放完,我再让学生走进这位父亲,完成小练笔:“父亲坚持挖了36个小时,可孩子还是生死未卜,此时,父亲可能说些什么呢?请你写课堂笔记本上。”后来检查到了两个同学,他们都能用动情的语言说了出来。

这节课受到了全校听课的领导老师的好评,他们欣赏了耳目一新的教学设计和我的沉着冷静,欣赏着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沟通心灵的开放;更欣赏孩子们到位的理解和主动的学习以及焕发的活力;最欣赏的是孩子们在课堂上与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爱。可有谁知道,起初我曾经担忧,对自己、对学生耿耿于怀。是呀,“敢拼才会赢”,这一拼,见证了孩子的本质,唤回了我对他们的信任,更坚定了我教学的理念。

5.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篇五

青冈县柞岗中心小学 王海英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是机械、呆板地按着预设好的教案讲授知识,而是结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需要,进行有效调整,以动态化的生成推进课堂教学的发展,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精心预设和巧妙生成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视野也由此变得更加开阔,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巧用预设,并由此促成巧妙的生成呢?

一、精心科学预设,奠定生成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化、多样化的生成过程。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形成有效的预设。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地运用学生的信息,掌握有效生成的各种资源,让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创造出更多的精彩!

1.预设要密切结合学生实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预设应该首先考虑我们所面对的“受众”,做到“量身定做”,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兴趣特长、心理特点等诸多因素。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关注、熟知、感兴趣的话题中,去挖掘整合教学的资源,从而为语文课堂教学开发出无穷的源泉,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消化能力”,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留出相应的空间,为动态的生成创造有利条件。

2.预设要合理组合学习内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将教材的知识给予简单的再现,而是一个动态化的富有开拓性的过程。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透彻的解读,真正体悟出教材编写的意图,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总体的把握,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合、增减,使语文教学的方案突出针对性和目标性。3.预设要密切结合学习主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像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这篇“散文”的主题,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要紧密结合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的预设,同时还要结合教学的主题来创设可以促成动态生成的问题,如此,教师才能更有把握地去面对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没有预设的情况时,教师才能做到从容地、智慧地应对,而不是方寸大乱,措手不及。

二、巧妙促发生成,发挥生成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将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预设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在预设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超越,这样才能使教学更显活泼、趣味的无穷魅力。

1.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智力、思维方式、特长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观点,并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使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和引领下,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感受到求知的愉悦。

2.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倾听别人的叙述是一种教养,对于教师来说,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畅所欲言是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通过倾听,教师可以充分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帮助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有效的互动,因此,教师要善于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发出的繁杂的课堂信息,进行甄别、过滤,充分运用可以转化为良好的生成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探究。学生知识水平、思维特点等因素决定了课堂生成具有片面、缺陷等问题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效保证预设的生成,还要以灵活性、创新性催生预设以外的收获,与学生一起营造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

6.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篇六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就是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让每个学生在每一个有限的四十分钟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逐步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教师明确构建高效课堂要目标确定具体明确,目标落实有效到位。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语文课就是学生以字词句段篇为载体,通过听说读写书等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过程!以读代讲,读悟结合,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教研应以年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组织进行集体备课,确定主备课人,定时间、定课题围绕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参与校本教研。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真正地转变角色,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当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的学出效率。

7.构建幸福课堂培育幸福学生 篇七

一、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激发学习动力

1. 准备阶段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在进行教材研讨时,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钻研,不仅关注如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关注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幸福、快乐地成长为追求。

2. 执行阶段

围绕“构建幸福课堂”这个大课题,我校每位数学教师都结合实际,选择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从静态学习走向多维动态,从独自讲解走向师生互动对话,从知识点的传授走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领学生去学习、探究、实践。

3. 反思阶段

每周,我们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组内教学研究讨论,通过教师个人反思、年级组评析、教研员的剖析,每位教师将自己的体验、感悟用教学随笔的形式进行总结提炼,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也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方式上有所改变,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比以往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更主动了。

二、完善作业设计方式,提升学力

1. 分层作业,各有所获

增强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落实“减负增效”、让学生快乐学习的重要环节。作业的设计要兼顾全体学生,既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有飞跃,又要能满足学困生的需求,因此,我们通过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进行作业设计。同时,作业设计要注意四个结合,即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相结合、基础作业与探究作业相结合、指导作业与自选作业相结合,从而夯实学生学习基础,注重层次性,训练学生学习技能,注重综合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注重发展性,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注重自觉性。

2. 错例分析,整体提高

针对学生练习实效,教师通过对学生错误题例的分析,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及时进行跟进练习设计,并通过周练、月测进行相应的效果分析。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基础知识掌握得更牢靠,学习信心更强,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具有挑战性、拓展性的练习。

三、丰富课外活动,促进兴趣养成

为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与自信,我们每学期坚持开展幸福小学数学节活动,通过数学游戏、数学比赛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搭建丰富的数学活动平台,促进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 竞赛活动,夯实基础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我校进行了“速算小能手”计算比赛、24点比赛等专项活动。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竞争的意识,让学生从比赛中思索心算技巧,获得更强的心算能力,培养学生数感。我们还通过解题能力比赛,让学生寻找多种解题方法,并进行最佳解题、最多解题方法的展示,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充满学习信心。

2. 游戏活动,培养兴趣

8.尝试分组教学构建幸福课堂 篇八

【关键词】分组教学法幸福课堂成长变化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程标准》)。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也不再是以前老师的“一言堂”。分组教学法正是以学生为本,“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在大力倡导“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提倡平等、民主、情感交流式的教学模式,势必会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心理、情感的差距,我们的幸福课堂正是对分组教学法的深刻诠释。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不少惊喜与收获。

一、我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在尝试分组之前,我的内心有着很多疑问。学生会不会坐在一起就不断说话呢?学生的眼神我还能及时捕捉到么?我还能尽可能把我大学几年所学知识全部授之他们么?带着种种疑问,我开始了我的课堂。从最初的常常忘乎所以的又大讲特讲起来,到现在学生的互帮合作已经在课堂上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从担心紧张到现在自信坦然的面对。从这个过程中,我得出以下几点经验:

1. 学生们其实并不会因为讨论的原因经常性地大面积的交谈,偶尔有一两个确实乘机说话了,但是经过老师的提醒,他们是能够做到及时纠正错误的。这证明,老师对于座位的担心是不必的。

2. 教师一定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反馈,及时提醒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关注课堂,这点可以得到小组长的协助。班级里有部分学生的位置是背对教师的,他们比较容易走神,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到时时关注,小组长时时提醒。

3. 小组长的培养很重要。教师要适时以及不时的对于小组长进行指导。七(3)班有个小组长很得力,很认真,但是我常常发现她在指导组员的时候,语气太过严厉,组员很怕她但同时也很不服气。我利用课后的时间,提醒了这个小组长,她也慢慢变得耐心了,组员也更容易接受她的指导了。

4. 给每个组员做组长的机会。组长常常需要对组内成员的学习进行指导,那不妨给组内成员更多机会也来做组长,并进行奖励。这样,每个组员都有了学习的动力以及表现的机会。

二、孩子们的变化

首先,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自信心得到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建立和培养自信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对于一个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的时候比单纯地传授该他一些知识还要重要。对于一个学生,且不管课堂教学效果怎样,深度如何,只要他敢于上台去讲,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超越。在这种的实践中,孩子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因为“教无定法”,每一堂课都是老师个性化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表现,而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现个性丰富性和自主性的教育。

其次,提高了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堂数学课,从新课导入、提问、过渡到总结,都需要教师口头表达,与学生相互交流。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思维活跃、语言丰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无疑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第三,孩子们懂得了学习的方法。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代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我们只有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的方法,他们今后才能独立地进行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从而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第四,充分調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能站在组内过把“老师瘾”,是每个孩子梦寐以求的事。但要想当“老师”,就必须认真努力优先学习教材及相应的参考资料。若遇到疑难问题时,孩子们就会主动积极地请教老师。这种兴趣是发自孩子内心的学习、发展的需要。而兴趣又是学习的向导。

三、孩子们教我成长

经过一段时间,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而这些困难使我成长: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兴趣都很高,于是各个回家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二天分小组分段落讲评的时候,每个站起来的学生都讲解了很多知识点,每个单词他们都把字典的解释全部抄下来,而这中间很多是没有必要掌握的。学生们的这种举动让我很高兴也很自责,我高兴的时候他们都在自然分材的教学中成长了,自责的是我可能并没有完全成长。于是,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会对学生的预习做个指导,提出很多问题让他们回家查阅并思考。同时,我也在学生的每天学习中,了解了学生的思考模式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我发现很多时候以我一个成年人的思考方式很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们其实并没有完全理解,或者有些成年人会这样想的问题其实孩子们会那样想。而这些,在我以往的备课中,是没有注意的。我以往的点拨是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来点拨一个成人可能觉得难的知识点,这样一来,就疏漏了一些问题。于是我开始改变我的视觉,开始学会从孩子们的视觉来备课。这样我的点拨比以往更高效更有用。以往我对小组中的一号二号(成绩较好的学生)同学是很放心的,很少叫他们上黑板展示学习成果。但是我在检查学生的练习时,发现有些一号二号同学也在对我认为不会出错的出错。这样一来,从那以后,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可能被叫上黑板了。

上一篇:王者荣耀策划书下一篇:观看改革开放40年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