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案例

2024-09-06

小学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案例(精选19篇)

1.小学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案例 篇一

如何在小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对儿童的法制教育,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普法途径,因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你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因此儿童的茁壮成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根本所在。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该如何把握小学教学教学之特征,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准确把握数学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明确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法制教育的关系,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数学知识传授为主。数学课堂的主要任务必须完成,切不可把法制教育当成一堂课来讲,法律涉及范围极广讲起来是没玩没了,如果我们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那就谈不上在数学课渗透法制教育了。法制教育只是渗透,是点缀。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数学知识的传授为主其他的如: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等都是辅助。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有法制教育,也可以无法制教育,教师应该明确关系,灵活安排。

二、巧设数学游戏,进行法制教育

好奇心和探究意思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诱发他们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动因。而这一切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的,所以数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要贯彻有趣性原则。“有趣”的关键是“激趣”。在数学渗透时要做到知识性和兴趣性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满足感,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我们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景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守法,这样守法,什么叫犯罪。从而懂得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常识。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遵守法律,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安宁。所以同学们要从小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适应、适合于我们的社会。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法制意识。

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学,首先应充分遵循数学课堂的教学规律,根据数学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数学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成效。

1.在生活中渗透。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向学生讲授“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才能一次将机器运走?”在这里就可以给学生渗透有关货车超载所造成的危害,在教授加法时,联系课本上的情景图和统计表,讲动物保护的知识、环境保护的知识。

2.在情境中渗透。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师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氛围中,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数学学科统计初步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要有较一个知识面,而学生在书面上接触的知识面较窄,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法律知识方面的信息,如空气污染情况,噪音污染情况,青少年犯罪率,人口出生率等,然后让学生制成一张统计表,使学生即掌握绘制统计的方法,又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五年级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师可以设计“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烟尘监测结果统计情况”的题型,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在教完例题后适时讲到本市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欲吐,长江水越来越浑浊,快要变成第二条黄河等,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破坏环境所造成的,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即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又和法制教学有机整合,祈祷事半功倍的作用。

3.在课堂小结中渗透。结课点睛是教师结束部分的处理运用的渗透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的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队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总之,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的事情,它需要家长的配合,更期待着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我们教师能始终不渝地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只有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

2.小学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案例 篇二

一、巧用插图, 唤起环保意识

插图是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有利资源, 教师应活用插图, 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去联想。如利用《九寨沟》的插图进行多媒体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 美丽的插图会唤起学生的愉悦之情, 这种审美体验, 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 继而使学生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此时,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 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 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 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学生会由衷地感叹:古老、慈爱的地球, 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 她宽容、忍耐, 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 我们应该从小做起, 从自己身边事做起, 爱护环境, 美化环境, 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二、移情感悟, 激发环保责任

在语文教学中, 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环境教育外, 还可通过对比, 使学生产生环保危机感, 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 打破教材的顺序, 引导学生将大瀑布的昨天和今天放在一起交流。在谈瀑布“雄伟壮观”时, 随着学生的介绍, 大家一起欣赏昔日雄伟的大瀑布。在此设计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名游客, 看着眼前的美景, 你会怎样赞美它?”在谈瀑布“逐渐枯竭”时, 观看图片, 然后又一次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 看到这样的瀑布, 会说什么呢?”通过文本内容的对比、图片的对比、音乐的对比,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感觉落差, 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瀑布消失的那种惋惜之情, 而且认识到这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最后以“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 消失的仅仅是一条大瀑布吗?”以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

三、分析朗读, 增强环保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 要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 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 激活学生的想象, 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 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从而受到形象的感染, 激起情感的共鸣, 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如学习《五彩池》《沙漠中的绿洲》《美丽的丹顶鹤》《白鹭》《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时, 通过分析、朗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特别是有表情地朗读, 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 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学时, 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语句, 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 进而增强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美好愿望。

四、利用契机, 渗透环保教育

3.小学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案例 篇三

由此,我产生了“环保、美术一体化”的想法,即结合本学科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把环保教育充分渗透到美术教学活动之中,以“环保”为主题,通过艺术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分析、探索、创新,促使学生形成强有力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以图构建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保意识。

一、绘画课对于环境教育极为有利

在绘画课中利用范画进行教学,能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在教学《树和鸟》这一课时,我准备了两张漫画,第一张画的是:地面上有许多树桩但没有一棵完整的树,就连剩下的最后一片树叶,也早已枯黄得残缺不齐。然后,上面飞着一群可爱的小鸟,它们正在伤心地流着泪。看完这张画,我提了一个问题:“小鸟为什么会这样伤心?”学生们都抢着回答:“树都被砍光了,小鸟没有家了。”接着,我又出示第二张画,画面上是一片树林,但这些树一棵棵都耷拉着脑袋显得无精打采,眼里充满了无限的惆怅,似乎在等待什么。有几棵树已被虫子咬得千疮百孔,已是痛苦不堪的样子。没等看完这幅画,学生们都已坐不住了,个个都想为这张画添画些什么。他们很明白这树林里少了什么,需要什么。通过这两张漫画的欣赏,使学生更加形象更直观地了解树和鸟的关系,以及鸟护树,树养鸟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懂得了保护树木,爱护鸟类的重要性。

二、欣赏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专题欣赏课中有许多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很有利。如《画家笔下的动物》《中外儿童美术作品欣赏》《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作品欣赏》等,这对培养学生保护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工艺课中渗透环境教育一举多得

工艺课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以往学生常购买材料制作,这样很浪费钱,又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美术教科书》的每一册都安排了“废物利用”这样的内容,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同时,向学生灌输环保教育,提倡“变废为宝”。受教科书的启发,我想何不将“变 废为宝”立为一项课题,在全校中深入持久地展开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积累了大量的学生作品,岂不是一举多得吗?因此,我作了初步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的学生作品还获得了省级以上的奖项。

以下就实践过程中的步骤和方法作简单的介绍。

(一)实地观摩 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内在动机,当美术活动能满足孩子心理和生理的需要,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时,他们对美术也就愈来愈感兴趣,环保教育的目的也就顺理成章地达到了。如果说书上的一些作品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那么实地观摩无疑是锦上添花。学生们看了平常被自己视为垃圾并到处乱扔的瓶瓶罐罐在幼儿园老师美丽而灵巧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构思奇特、形象逼真的作品后,无一不发出由衷的感叹。

(二)教师示范 直观感受

在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适当的示范是完全有必要的。这样可让学生直观感受制作过程,懂得一般的制作步骤。比如:材料的收集、工具的准备、制作方法等。以四(1)制作花篮为例,我拿一个废旧的“雪碧”瓶子,通过剪、插、贴等不同的方法,几分钟之内,一个漂亮的、构思巧妙的,几乎看不到原样的花篮在手中诞生了。从学生惊讶羡慕的表情看出,我的示范成功了,无须多言,学生的创作激情已被调动。教师还可演示其他材料的制作过程,同学们通过形象直观地感受,觉得“变废为宝”不是那么深不可及的,由此产生创作欲望。

(三)适当临摹 获得灵感

不要一下子就要求学生创作,因为他们在这方面还没有积累多少实践经验,所以适当的临摹是他们获得经验的基础。我为学生们准备了大量的书籍。比如:《巧做儿童装饰画》《废旧材料的运用》《巧用“生活垃圾”》等等。同学们欣赏和临摹了书中的一些作品后,感受颇深,有的还为以前被自己扔掉的“垃圾”后悔。通过临摹这样的一些形式,同学们的制作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四)大胆想象 因材创作

在学生们进行了适当的临摹之后,对材料的理解也越来越深了。他们知道了怎么样巧妙地运用材料。比如:旧毛线可做头发,旧花布可作女孩的裙子,一次性纸杯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等。在学生创作阶段,教师布置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创作,而不是根据创作需要去收集材料。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因材创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材料全部展示出来,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分工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体创作,既加深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又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五)开展活动 体验快乐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在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往往需要得到肯定。因此,多开展一些活动,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并促使他们完成更多的作品。比如:纸盒造型游戏。让学生集体合作一些大的纸盒造型,放在操场上,拼成“火车” “房子”等。学生们“畅游”在自己的作品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为以后的进一步创作提供了可能。

(六)设立展厅 激励创作

为巩固学生的创作成果,学校可设立“变废为宝”展览厅。让更多的学生将更好地作品创作出来。学校还应不断地实行奖励办法,激励全校学生都投入到这项活动中来。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使环保教育深入持久地展开。

通过环保、美术一体化的系列教学活动,学生的创作激情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美术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环保教育更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用学生自己的话讲“美术不仅是把画画好,而且应该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好。”

4.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四

洪前分校

陈晓霞

如何向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而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每天都要在课堂上学习各种知识;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渠道,运用得当,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利用好这个主渠道渗透环保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环境美”。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篇目是写景的,其中的美景描述让人心情愉悦,如临其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会“读”,在阅读、朗诵中体会“环境美”,使学生的身心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使学生愿意关注和保护环境的目的。《草原》一课,写道:“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教师可利用放录像片,使学生亲眼看到草原美景,并在配乐朗读中去体会草原之美。

二、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环保教育。

在小学语文各册教材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教材比比皆是。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鲸》《蛇与庄稼》《彩色的翅膀》《只有一个地球》,《桂林山水》《鸟的天堂》《林海》等。课堂上在教这些课文时,只要教师们稍加指导,学生们就能领会祖国河山的壮丽,了解目前的环境状况,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如教学《鸟的天堂》,“优美流畅的语言,以”爱“为主线,描绘出一幅人鸟和平共处的画面,” 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称这里是鸟的天堂?这里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可以得到答案:鸟儿们在这里可以自由自在,没有人的打扰尽情地享受着真正属于它们的生活。可是在我们的身边已经很难听到悦耳的鸟鸣,很难见到鸟儿们快乐的身影了。教师可以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为此做点什么吗?孩子对小动物天生的亲近感会让他们更懂得珍爱环境!立足教材在语文课堂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在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余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另外课后作业促使学生主动了解更多环保知识,如:如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可让学生读一读有关环保的书籍,摘一些有关环保的信息,办一份有关环保的小报,举行一次有关环保的知识竞赛等等。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有竞争性的,在活动中不仅他们更全面掌握环境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活动能力。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命题(基础训练)都和环保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应在作文练习中指导学生去深入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潜移默化地进行环保教育。例如:观察校园附近的一处景物,写一篇作文。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校园景色,指导写作;同时渗透教育:校园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校园的景物等。

教师还可布置一些“小练笔”,例如《保护地球,我做什么》、《假如只剩下人类自己》、《小学生与环保》等。这些题目以环保为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文笔能力,又渗透了环保教育。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提高观察能力,是个很好的推动,这无疑对小学生的未来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5.小学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案例 篇五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教会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对知识的好奇心,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提供动力,奠定一生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新课程对这方面要求的凸现以及数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分支,让它焕发“生命”,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追求和期待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因素,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使数学知识教学与珍爱生命意识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借助传授知识,渗透生命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一直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通过在教学中,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左与右”这节课时,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就定为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走路靠右走。在上操和集会时,我带着学生们在路上走,就给他们布置作业:如果违反交通规则,不守秩序,会出现什么后果呢?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如果人人都按一定的规则走路才不会相互碰撞,出现意外,同时体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此外,在找左右邻居的游戏中,我抓住契机,适时加入了“远亲不如近邻”,“要与同桌和睦相处”等,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在进行加法、减法、除法的笔算教学时,不是教他们简单的模仿,在让学生理解算理的同时,学会有序的计算每一步,并教育他们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以此来培养他们踏实、认真负责任的态度,不仅对自己所做的题目负责,做人方面也一样,对自己的言行要负责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二、联系生活实际,渗透生命教育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单给他们讲大道理,其收效是不大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这样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计算题教学时,创设“小小图书馆”情境进行引入,在游戏中让学生去发现计算出错误所闹出的笑话,此时请学生想一想如果在将来的工作中出错会带来怎样的损失。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选用的素材也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绿化环境种树,节约用水,积极锻炼身体等事例。这样就有机的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三、注重个性差异,渗透生命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尊重、信任。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携手学生共同营造具有生命化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中成长。要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创造的空间,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例如,教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可能性----抛硬币”时,我一开始就让学生拿出硬币,自己大胆探索地谈如何抛硬币才是最好的办法,(不让硬币到处跑),结果出现多种不同的抛法:有的学生说用手指弹;有的学生说用双手接然后合并;有的学生说抛到桌面上用手盖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从不同方面解决了问题,显现出学生的个性,让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知识,想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样的课堂教学里,学生首先是按自己的喜好,接着是从自已的理解水平出发,选择摆放和归类的方式,教师并不随意作出定性评价,而是一一展示出来,再对学生加以指导。在这样的教学里,学生有直观的动手操作,也有理性的比较归类,有合作,也有自主探究,个性化的思维一一闪现,因此才有了多种的归类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这就是生命在思考、完善、寻求优化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就是充满生命律动的课堂,洋溢着生命光彩的课堂。

四、创设教学情景,渗透生命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情景,借题发挥,适时将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例如在学习加减计算时,有一幅学生排队乘车的场景图,出示图后,我让学生说说应该怎么乘车?学生说到:要排队有序上车,要先下后上,要主动给老人让座等等,我就此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讲文明,有礼貌,守次序。作为学生应该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通过这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机地将生命教育渗透于教学中。

五、培养良好习惯,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时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必须写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6.小学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案例 篇六

18、鸟岛

因远小学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全文,了解鸟岛在青海湖西部,具有鸟儿多.鸟蛋多、鸟窝多的特点而闻名中外,吸引了许多游客。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3.指导书写生字:筑

类。

二、教学重难点:

从语言文字入手了解鸟岛鸟儿多.鸟蛋多、鸟窝多的特点。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三、教学准备:

⒈ 多媒体课件。

⒉ 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鸟岛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初读了课文——鸟岛。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近鸟岛。齐读课题,18、鸟岛(二)、学习第一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青海湖西部——

2、交流:

教师叙述:海西皮是一个只有0.8平方公里的小岛,却是个 闻名中外的地方。(点击变红)

一边板书:闻名中外,一边提问:“闻名中外”还可以怎么说呀?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词语,大家来读一读(驰名中外

举世闻名

世界闻名)

3、小朋友积累的词语真多!我们中国有这样一个闻名中外的鸟岛,你觉得怎么样?

生:很自豪。(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读得真棒,我为你自豪,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三)、学习第二段:

过渡:“海西皮”这个小岛为什么会成为闻名中外的鸟岛呢?赶紧打开书,认真地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1、生自由读。

2、小朋友读得真认真,谁来读第一句。你读得真流利,你知道了什么?

从你读的“一群一群”让老师感受到来这里鸟可真多。我从“陆续”知道了这么多鸟不是一起飞来的。我知道这些鸟儿喜欢这儿。你从哪儿知道的?

3、来岛上的鸟儿真多呀!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4、鸟儿们一群接着一群来到这里,这么多鸟来这里干什么呢?(出示:它们在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录像)春天到了,青海湖这里天气变暖,湖面上的冰融化了。湖里的水草生机勃勃,长得十分茂盛,鱼虾一群群,十分肥美。仔细看,小鸟们都在干什么?

5、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小鸟们在这儿生活的多么忙碌,又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春天的鸟岛生机勃勃,想知道夏天的鸟岛会是怎样的吗?请小朋友们接着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出示: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你读得真带劲儿,请你读读第一句。读得真好听,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了 „„(板书:鸟多)

还有哪里也能看出鸟多呢?

鸟的世界

鸟岛上都有哪些鸟呢?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课件)解说:洁白的天鹅,捕鱼能手鸬鹚„„一共有100多种,十万多只鸟儿聚在了岛上。看到这儿,你想说:

鸟儿真多呀!真的成了——鸟的世界。(板书:鸟的世界)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3、在鸟岛上,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全是鸟,这 里成了鸟的世界。那么,岛上仅仅是只有鸟多吗?鸟岛上还有什么?

(出示二、三句话)

指名读。你读了这两句话,知道了什么? 抓住 “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体会鸟窝多 抓住 “窝里窝外”、“到处”鸟蛋多。

鸟窝多,鸟蛋多,其时就是什么多?那么你愿意把这二句话给大家读一读吗?

4、一眼望去,这么多的鸟,这么多的鸟窝,这么多的鸟蛋,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六月的鸟岛真是最热闹的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5、指导背诵:这么热闹的场面,你想把它记在脑海里吗?(1)自由背诵

(2)填空:个别

(3)看图背诵(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鸟岛这么热闹,谁不想亲眼瞧瞧呢,所以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引读第四自然段)——

2、(出示:他们伸手就能捉到幼鸟,随处都能拾到鸟蛋,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你从“伸手”、“随处”可以知道什么?

3、对,鸟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爱鸟!岛上的游客和我们一样,虽然他们伸手——(再次引读第四自然段)。所以,每年春天—— 六月的鸟岛才会那么热闹——

4、看录象。

(六)、总结:今天我们走近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那里,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是鸟的世界,离开这里真有些舍不得,让我们再仔细领略一下鸟岛美丽的风景吧。齐读课文。(七):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生字:筑

类。

小朋友们这么喜欢鸟,今天鸟儿给我们带来了三个字宝宝,看谁写得最漂亮!⒈ 识记。⒉ 师范写,⒊ 生描红,临写。(时间十分钟)(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了课文以后,画一只你喜欢的鸟。

3. 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吗?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五、板书设计:

鸟多

闻名中外

鸟岛

鸟窝多

鸟是人类的朋友

鸟蛋多

7.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篇七

1.巧设导入, 激发环保意识

有效的课堂导入是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必不可少的因素, 它能成为课堂的风向标, 指引着课堂前进的方向。如何将环保的理念巧妙地与音乐课进行链接, 课堂导入功不可没。

例如在教学“爱护地球环境”“热爱地球妈妈”这些单元时, 我会运用一些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网络图片或相关的电视公益广告宣传片作为一课的导入, 让学生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的现状, 去思考、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长此以往地球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 课堂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造成这样恶劣的环境, 有的是因为人类长期乱砍乱伐, 大量开采地球资源所造成的, 还有的是因为人类制造了大量的垃圾, 又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些垃圾而造成的污染。如果一直这样下去, 我们人类可能会像那些已经消失的物种一样无法生存下去。”接下来, 我用事实告诉学生, 音像中出现的生活环境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再也不能等待, 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环境现状中增强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这样适时而有目的的导入将课堂延伸向环保的领域, 通过大量直观、感性图片的呈现, 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了环境保护迫在眉睫。这样的唤醒是扎实而有效的。

2.依托教材, 渗透环保理念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 从而使艺术美上升为人性美。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大量与环保有关的教材内容, 这些内容很好地将音乐教育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将自然之美融进流淌的音乐节奏之中。

在教学中, 我运用“教师讲授”与“学生体验”相结合的方法, 利用环保教育相关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例如在听赏 《苗岭的早晨》《森林交响曲》 时, 我出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精美挂图;在学生演唱 《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 《美丽的黄昏》 《大海啊, 故乡》 时, 让学生边唱边想象歌曲中美丽的景色, 然后让他们画出脑海中的景象,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接着提出问题:“创作这些歌曲的音乐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呢?”学生回答:“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大自然。”我又提问:“这么美的景色你们忍心去破坏它吗?这么美的声音我们忍心让它们消失吗?”得到的是学生坚定的回答:“不忍心, 我们要保护它们, 让它们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音乐教学中, 通过我的讲授和学生的感受体验, 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得到激发, 学生真正意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明白时代所赋予他们的责任。通过以上的教学渗透, 学生逐步认识到艺术创作的美必须建立在自然美的基础之上, 没有大自然的美就没有音乐艺术的美。

3.鼓励创造, 变废为宝

“资源的循环利用”是环保内容中的重要课题。每个家庭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品, 比如空易拉罐、坏的塑料盆、报纸等, 这些东西是可以随手扔进垃圾桶的废物, 对它们来说好一点的“归宿”可能是垃圾回收品, 但是在音乐课上, 通过学生的创作、加工, 它们却能变废为宝, 成为带给学生无限快乐的乐器, 如沙球、鼓、头饰等。因为打击乐器较少, 我就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只空易拉罐, 在易拉罐里灌半瓶左右容量的沙子或米粒, 然后用胶布封住易拉罐口, 这样, 一个自制的沙球就完成了。在音乐课上, 我请他们把自制的沙球带过来, 运用一定的节奏为学唱的歌曲伴奏, 学生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除了易拉罐, 坏的塑料盆也能成为不错的打击乐器, 敲击塑料盆的声音能完美代替鼓声。在学唱 《大鼓和小鼓》 时, 学生就用手敲击它完成了为歌曲伴奏的节奏创编活动。各种报纸、广告纸也是音乐课上的宝贵材料, 通过合理裁剪, 它们可以成为学生表演时漂亮的头饰、身上的时装、舞台上的布景等。

4.课外拓展, 养成环保习惯

“小松树, 小柏树, 一排排来一行行, 跑到平原里, 跑到山岗上, 谁把他们领到世界来?我们少先队员把小树种在祖国的土地上……”这是 《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歌》。像这样的歌曲又一次在我校师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唱响, 学生在校外的社会实践基地表演着他们在音乐课上学习的与环保相关的歌曲节目, 以此来向周边群众宣传环保知识。低年级的学生可能还没有能力和机会参加植树造林的劳动, 但他们能在公园观赏、游玩的过程中, 自觉地不踩踏小草, 保护绿地;为了保持公园的洁净, 每名学生都会准备一个废品袋, 自觉地把由自己产生的垃圾装进废品袋, 做到“来这儿的时候是什么样, 离开这儿的时候还是什么样”。高年级的学生, 利用学校在校外的劳动基地, 在园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分季节种下不同的树、花、草, 定时来为它们浇水、施肥、除虫。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加强环保教育的过程中, 音乐课上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音乐教室的卫生情况能够长时间保持良好, 所有学生都能做到不让垃圾出现在音乐教室, 如果谁不小心掉了一片纸屑或杂物, 只要看到, 他们都能主动随手捡起来, 放进垃圾桶, 所以他们每学期专门为音乐教室做卫生的次数不会超过四次, 自觉爱护身边环境成了这些“环保小卫士”的行为习惯。

8.小学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案例 篇八

一、精心设计教学,巧妙导入课堂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量一量,比一比”作为一节主题活动课,在教学设计上,笔者抓住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这一重点,创设教学情境,摒弃机械的“量一量”、简单的“比一比”,克服仅仅获得几个枯燥、生硬的数学概念的不足。笔者设计以李白的诗《夜宿山寺》导入课堂,首先利用课件呈现诗文、画面情境和配音吟诵:“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教师:李白诗中的山寺高不高?你见过这么高的建筑物吗?

学生:一百尺太高了,没见过,大城市可能有这么高的楼房。

教师:家住10层以上的同学请举手。(8人举手)

教师:如果我告诉你,这8位同学都住得比山寺高,你信吗?(学生大笑)不信,我们现在就开始“量一量,比一比”!

二、挖掘教学素材,采集提炼信息

进行多学科渗透教学不是人为地简单拼凑,而是首先要尊重教材,深入挖掘教学素材,在教学活动中采集提炼相关信息。笔者把“量一量,比一比”教学实践活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选择合适的标准测量单位,测量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或高度;二是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测量一种物体的长度;三是让学生自主操作和实践,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感知未知事物的长度或高度。在这三个层次的活动中,笔者重点筛选了以下信息,为下一步探究活动提供了素材资源。

1.班上年龄相同的12名男、女生的身高、肩宽(厘米):

2.教室内课桌凳的高度:72厘米、45厘米。

3.教学楼走廊栏杆的高度:110厘米。

4.教学楼楼梯栏杆的高度:90厘米。

三、整合学科资源,探究解决问题

新课标要求: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教学思路和可操作的案例。在“量一量,比一比”的课堂探究活动中,笔者力图让学生运用测量标准的数学思维,整合多学科的教学资源,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兴趣。

1.在身高、肩宽探究活动中,渗透体育和卫生、健康教育。首先引导学生从12位同学的身高、肩宽数据中发现问题:年龄相同的同学身高不同,身高相同的同学肩宽不同。其次是开展探究:影响身高和肩宽的因素有哪些?讨论交流后得出受遗传基因、体育锻炼、饮食习惯、睡眠等等因素影响。再次是进一步探究:身体偏矮、偏胖应注意什么?探究结论是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养成科学的饮食卫生习惯,合理搭配营养,不挑食,不贪睡等等。笔者后来发现,班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更多了,而吃零食明显减少了。

2.在课桌凳高度的探究活动中,渗透劳动和品德教育。通过探究活动,很多学生发现了问题:班上课桌凳全部是新买的,高度都一样,而班上同学身高大都不同,高的达138厘米,矮的才110厘米,不少同学提出坐得不舒适。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让自己坐得舒适?很快大多数学生发现课桌凳的高度是可以调节的。于是,班上成立了一个爱心服务组,自带工具为部分同学把桌凳调到了合适的高度。

3.在对走廊、楼梯栏杆高度的探究活动中渗透安全、法规教育。笔者首先出示了相关法规条文:室外栏杆不得低于110厘米,室内栏杆不得低于90厘米,特别强调学生都用身体比划一下,凡是不符合这个规定的场所,都要尽量远离。有学生提出:我们所在的四楼(顶层)楼梯靠走廊的栏杆可能低于90厘米,很危险。对于这个合理不合情的问题,笔者十分重视,开展了小组讨论。最后,有学生提出给校长写一封信,建议增高栏杆。这一建议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很快学校把所有顶层楼梯靠走廊的栏杆全部增高到180厘米。

四、拓展延伸知识,积累数学经验

1.了解传统测量单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理解、掌握了“米”、“厘米”等测量单位后,笔者引导学生列举出一些传统测量单位“寸”“尺”“丈”“里”等,并掌握单位换算:1米=3尺,1尺=10寸,1丈=10尺,1里=500米。

2.回应课堂导入,积累数学经验。笔者首先让学生估想家里房子层高在3米以上,使学生明白了“危楼高百尺”其实也就30多米高,班上8位住电梯房的同学都是“手可摘星辰”。最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列举带有传统测量单位的诗句:“谁言寸草心”“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千里江陵一日还”……直到下课铃响,学生还意犹未尽。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新城中心学校)

9.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篇九

初三复习课:科学计数法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借助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复习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和小数的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 识和能力以及了解其中的相关法律法规。【重点】: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小数的方法。【难点】:正确选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某些数。

【渗透的法律法规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二条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三条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教学过程】

1、考点分析,聚焦中考

从近三年中考试题来看,科学计数法每年必考。一般是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题型出现,分值是3或4分。

2、知识梳理:科学计数法表示数的方法有

(1)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数:a×10n(其中1≤a<10,n为正整数,n=整数位数-1)。

(2)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于0而小于1的数:a×10p(其中1≤a<10,p为负整数,p=第一个有效数字前的零的个数)

3、典型例题

1、我们伟大的祖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为她而骄傲。课前,同学们已经对有关我国的人口、资源等做了一系列的调查,同学们查到了什么资料呢?谁愿意起来展示一下你的调查成果? 学生1:我在图书馆里查到了我国人口大约为1400000000人.学生2:我从地图上查到了我国陆地面积约为9597000千米。学生3:我从电脑上查到了我国石油储量为240亿桶。教师要求:请大家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以上这些数据。

(先由学生们独立解答,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展示,最后学生进行点评)解:1400000000=1.4×109;9597000=9.597×106;240亿=24000000000=2.4×1010 教师点评,渗透法律法规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二条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三条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2、随着电子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元件的尺寸大幅度缩小,在芯片上某种电子元件大约只占0.0000007平方毫米,你能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这个数吗?(先由学生们独立解答,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展示,最后学生进行点评)解:0.0000007=7×10-7

3、如果有一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你知道它原来表示什么数吗?(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为7.2×105平方米。

(2)2012年遵义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354×107人次。(3)人体中约有2.5×1013个红细胞。

(4)H7N9禽流感病毒的直径大约是8.05×10-8米。解:(1)7.2×105=720000;(2)3.354×107=33540000;(3)2.5×1013=25000000000000;(4)8.05×10-8=0.0000000805

4、课堂练习:练习册上的随堂练习

5、小结:

26、作业:练习册上的对应练习。

10.八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篇十

杨文明

一、学生基本情况:

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班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在几何中,教材没有安排三角形全等知识,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补充,相对正规教学来说,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前面的教学中,面对山里的孩子,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有条件的孩子应鼓励他们买课外参考书,不一定是教辅参考书,有趣的课外数学读物更好,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浸透法制教育的知识点:

第四章第6节的《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度和》,可以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法》;第五章第1节的《确定位置》,可以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六章第2节的《一次函数》,可以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七章第4节的《增收节支》,可以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1.小议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一

提到教育,我们一定会想到学校。是的,教育教学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工作,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一代新人。教育即教书育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育则重点在于德育,因此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功课之中,所有学科都负有德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政治科负有德育的任务。而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特点等原因,学生思想品德认识水平较低,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这就使得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众多科目中,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

一、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的优越条件

1.语文具有极强的人文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性,所以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内容具体、形象,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 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因此成为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

2.语文所蕴含的思想道德素材广泛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例如,小学语文中《开国大典》《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长城》《桂林山水》《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这些无疑为进行德育教育的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3.语文具有较强的工具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语言,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小学语文课本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本身就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它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产物。将思想品德教育融进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渗透,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既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又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思想去研究语文教学的特性,去揭示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蕴含着特定的德育因素,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每一篇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即教学中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确定文中的教育点,并精心设计教学,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品质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如果老师一味盲目地对学生进行生硬的德育教育,则会适得其反,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达不到德育的目的。

2.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意德育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个性各有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体差异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科学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的阶段性、顺序性,不可一概而论。

低年级可以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

中年级,则应该对他们加强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的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颐和园》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3.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教师在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结合生活实际,以达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此才能为学生的一生打下良好思想道德基础。

12.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篇十二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美的教育,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很多描写环境优美的课文, 如:人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文《草原》中这样描写:“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 平地是绿的, 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 一会儿又下来, 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感受美, 然后进行拓展:加入游客去了这美丽的地方, 在地上随意丢了很多塑料袋、废纸等垃圾会怎么样?让学生进行讨论。联系学生实际:假如有位同学在校园里乱丢垃圾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怎么办?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 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让学生明确了在生活中怎么样保护环境。

二、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认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阅读材料《奇怪的东南风——关于爸爸咳嗽病因的研究报告》, 该课文中告诉我们, 爸爸的咳嗽是因为爸爸吸入了化工厂排出的二氧化硫。课文最后提出“我”多么希望化工厂早日治理污染, 使空气变得清新, 就是开着窗户, 爸爸也不会咳嗽。在这样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进行环保教育。

三、教师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该怎么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在小学高年级开展一次《环保我能行》的习作教学。学生通过请教家长、网上浏览、查阅资料、同学交流, 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怎样保护环境, 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先让学生明理, 然后写出《环保我能行》的习作。在情感体验中自觉的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环保素材, 明理导行, 让学生成为真正地环保卫士。

四、语文教育与环保教育相结合, 把环保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现在环境问题突出, 如:沙尘暴、雾霾、河流污染等, 面对这些环境问题, 大多数学生觉得这些环境问题的形成和自己没有关系, 是汽车尾气、化工厂造成的。教师引导学生, 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就是在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保护环境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这样把“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从口号落到实处。

13.小学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案例 篇十三

合水中学:任泽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②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

③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

②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法制教育:

在练习中利用国徽是轴对称图形渗透《国徽》法第二条和第三条。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笑吗?老师现在就让大家看一张人的脸,大家看完后,可不要笑得大厉害啊!

(出示一张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

老师

2、大家都笑了,谁能告诉你为什么笑呢?

(这张人脸的两只

眼睛都在左侧)

3、那么这张画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画得不漂亮)你为什么觉得画不

漂亮?

(两只眼睛都在一侧)

4、师小结:正是因为这张人脸的两个眼睛都在一侧,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这幅画画得不漂亮。

通过出示一幅两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把学生逗笑起来,使学生在笑的过程中感悟到不对称的图形会给人一种丑的感觉,从而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只有对称的图形才能给人以美的感觉。这种

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突出了“新课标”的要注重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这一教学理念。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只蝴蝶,大家说这只蝴蝶漂亮吗?

大家说这只蝴蝶有几对翅膀(2对)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对翅膀在大小上有什么特点?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一样大)(一边一个)

师小结:正是因为这只蝴蝶的两个翅膀一样大,而且在身体左右两边各一对,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这只蝴蝶很美丽。

2、图片展示

它们很漂亮、美观吗?

问:它们美在何处?它们有何共同特征?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3.做一做(1)如下图,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沿折痕画图,用剪刀把图形剪下,再打开。

(2)学生动手操作。

(3)把你们剪的图形在沿折痕对折,你发现了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揭示概念:

(1)象刚才剪下来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谁来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板书: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2)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板书: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在几何图形中,经常见得轴对称图形有:

4、动手操作

把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或报纸拿出来,在纸的一侧上

滴上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

位于折痕两侧的墨迹图案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于同伴进行交流。

(生)位于折痕两侧的墨迹图案是对称的。它们可以互相重合。(师)由此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对称图形的特征: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接下来,大家来想一想,观察下图中的每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这些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乙)不对,轴对称图形指的是一个图形,而这三幅图每组都是两个图形,只能说这两个图形对称。

(师)乙同学说得很好,对于两个图形来说,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的随堂练习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答案。

2、国徽是轴对称图形吗?

国徽是轴对称图形。

这里正好给学生渗透《国徽》法的第二条和第三条。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按照一九五零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制作。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徽。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欣赏“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具有对称美的东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来看看人类及大自然的伟大的创作,看看你能不能从中体会到对称美呢?(播放课件)(1)、自然中的对称美(2)、欣赏建筑的对称美(3)、中国剪纸

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剪纸艺术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中折叠法剪纸,就是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了美丽的剪纸,成为民间一门艺术。同学们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剪纸。

4、自由创作

师:看见这些美丽的剪纸,同学们是不是也跃跃欲试,想自己动手剪一幅美丽的剪纸呢?

师:那我们的剪纸大赛就要开始了!(小组活动,展示作品,分享成果。)

(师)同学们,大自然创造的对称之美巧夺天工,人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对称之美更是充满了智慧,课后请你们继续去探寻美、创造美,好吗

四、课时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外实践

请大家搜集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看谁搜集的多。

板书设计

轴对称现象

一、轴对称图形

二、做一做

三、想一想

四、练习

五、课时小结

六、课外实践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优化,从而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课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和电脑动画引入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要学习的新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素材具备激趣引题的兴味。

14.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案例 篇十四

说起小学数学中的德育渗透,大家脑中或许会闪过“牵强附会”四个字。因为数学似乎没有语文学科中俯拾皆是的德育资源,也没有音美学科中覆盖全程的美育渗透。其实,不然,真正深入到数学学科中,你就会发现,数学中的德育内容不仅全面,还有极强的说服力。若其他学科的德育是以情动人居多,则数学学科中的德育是以理服人为上。

数学从内容到思想方法都充满了唯物辩证法。数学思维的训练使人的思维逐步具有广泛性、深刻性、组织性、批判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这使学生受益终身。

数学发展史中那些辉煌灿烂的成就足以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

数学习题中也有很多关于环保、互助、爱国、爱家等德育素材,这些信息提供的数据和实实在在的计算,最具说服力、最真切。

现在只谈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的案例:

案例1:让学生进入数学的角色情景,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自信心、责任心。

又是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在A班上第一节数学课。

学生放松两天后,躁动的心尚未平静,加之又是节稍显枯燥的计算练习课,教室中凳子吱呀不停,小声说话的声音不断。我便也有些烦躁起来,连吓带哄地领着学生做到课本40页第3题。题目提供了这些信息:二年级198人,三年级270人,四年级201人,五年级281人,他们要去儿童剧场看电影,剧场能容纳500人,问题:哪几个年级安排在一起合适?需要安排几场?我让学生先读题目,他们个个有气无力。再让读一遍,读得还 是很勉强。读完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解决问题?等了片刻,举手者寥寥无几。叫了一个学生,陈述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似听非听,漫不经心。看着学生茫然又漠然的眼神,耐着性子领着说了一遍,又问了几个学生,还是说不太清楚,看到花费了这么多时间,效果却不好,心中非常窝火,忍不住又批评了学生几句。如此这般,折腾掉不少时间,下课铃响了,预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带着沮丧的心情来到B班,准备上今天的第二节数学课。看着那些在课间游戏时活蹦乱跳的孩子,忽然觉得刚才的发火多么可笑!浪费时间,破坏心情!这么小的孩子,前面说完后面忘,生气发火只是做了无用功,何苦!想到此,我调整了心态,微笑着面对孩子们。笑容平息了孩子们躁动的心,乱响的桌椅声停了下来,孩子们在淡淡的愉悦中思维飞扬,我的灵感亦被唤起。

同样研究40页第3题,我说:“××小学的同学要去儿童剧院看电影,这么多人,怎么安排才合理呢?在座的哪位校长给出出主意?”孩子们一听,把他们称为“校长”,立马来了劲,赶紧去读题,想题,讨论题,气氛十分热烈。待孩子们思考得差不多时,我笑着说:“哪位校长来安排一下?要说清你的理由。”顿时“高手如林”。我叫了一位平时比较害羞的女孩:“王校长,请!”小女孩被激情点燃,忘记了羞怯,流畅地说出了自己的策略。“王校长的方案合理不合理?”“合理!”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应。小女孩兴奋地涨红着脸坐下了。许多孩子依然高高地举着小手。我又点了一位:“冯校长,你有什么打算?”孩子们面带笑意看向“冯校长”,看向“冯校长”写下的算式,表情是那样专注,反响是那么热烈,跟前一节课中孩子们有气无力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我说:“两位校长只花了几分钟 时间就把这么多人安排得井井有条,厉害吧?”孩子们向两位“校长”投去钦佩的目光。“要是没有合理的安排,这么多人不得乱成一团呀!咱们学习数学用处大不大?”“大!”孩子们的回答震耳欲聋。

我们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和谐的氛围中,师生的灵感一同轻舞飞扬。

案例2:在数学自主合作式学习中,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竞争、耐挫的品质。

我们五年级数学组每周末的数学作业就是一张卷子。这些卷子的批改和讲评真令人头疼。周末作业一向质量不高,布置的卷子有部分学生不经思考,胡写乱做,错题百出。我们费了很大劲把这一百四十多份卷子批改出来,发下去改错,很多孩子改后还是错题连篇。既然不会改错,那讲题的时候该认真听了吧!好不容易挤出时间讲讲卷子,题没错的孩子觉得自己会了,不好好听;错题多的听着费劲,不进状态,效率也很低。

怎样改变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呢?思索后,我决定采用四人小组合作讲卷子的方法。于是,批改完数学卷子后,我发给学生,告诉他们改错并且要弄清错因,第二天在四人小组里讲自己做错的题该怎么纠正,理由是什么。如果讲不清楚,小组里的同学帮忙。小组合作讲完题之后我要提问典型错例,而且重点提问卷子出错较多的同学。如果某个小组提问到的同学每次都能准确纠错并说出算理,那么整个小组都有互助奖。

我们数学课一般是每天的第一二两节,五年级增加了两节数学课,我增加的两节都在星期三,所以我把小组讲卷子的时间定在了周三。周三上午第四节,上课铃还没响,我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热火朝天,每个四人 小组的成员都拿着自己的卷子,围成一圈,讲的,听的,提醒的,都在参与,都在思考,都在总结。连我走进教室都没人注意。感觉时间差不多了,我开始提问,每个孩子都听得那么认真,因为每次体温都关系到某个小组的“生死存亡”,况且,有时我还会杀个回马枪,把刚问过的地方再提问一次,所以孩子们要保持警惕,那就是——时刻准备着,为接受夏老师的提问而奋斗。

准确回答每一次问题的小组该得奖品了,是什么呢?为了激发学生互助讲题的热情,我的奖励面是很大的,要是每周都买很多的奖品,那可受不了。我们五年级数学组平时作业不多,经常是选书上的典型题让学生做在纸上。(说明一下:做纸上是为了节省翻作业的时间,翻作业时间差不多要占到批改时间的三分之一呢!)为了创设奖品,我前几天布置的作业都是把书上的几道应用题抄题做在纸上,美其名曰,加强审题能力,其实是为了后面的奖品做铺垫。合作效果好、答题准确的小组成员每人可以得到一张免抄题纸。所谓的免抄题纸,就是在一些空白演草纸上盖个小脚丫章(这个小脚丫章是一二年级进行小组竞赛的时候用的,意思是天天进步。这个章好久没用过了,现在起死回生了)。用这样的纸做题就可以在有抄题作业时获得免抄题的权利,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得到这份奖品。

采用小组合作讲卷子的方法,挺见效的。首先,周末卷子完成的质量提高了,因为合作学习时,每个人的卷子都摆在桌面上,谁也不想让自己小组成员看到自己的卷子是“红光满面”,错误百出。而且错误太多的话,小组成员帮助讲题时也无从下手,会受到大家的一致批评。另外,小组里有的孩子作业全对,我会画上一颗星星,写上:“真行啊!佩服佩服”等激励性的语言,在小组讲题时,小组成员都能看到组内其他人的评价,这 样,既激励了做题认真的孩子,也提醒了做题应付的学生。卷子周一改出来,周二提前发给孩子,让他们有独立思考改错的时间,这样,第二天万一还不会,别人帮他的时候才好听明白。其次,每个小组成员都知道大家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配合会比较默契!错题的同学先汇报自己对错题再次思考的结果,然后由其他同学指导帮助,汇报的同学很用心,帮助的同学很认真,大家都学会了知识,还练好了口才和耐心。教学相长,每个人的解题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提问中就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回答问题时都是有理有据,口齿伶俐。

在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

几次活动后,发免抄题纸的时候,有的小组成员抗议了:老师,你都不叫我们组。学生多,有时叫过哪个组,没叫过哪个组的学生,记不太清楚,所以有的小组没有提问到。孩子们因为没提问到而生气,可喜可贺啊!以后提问到差不多的时候,我都会问一下:还有哪个小组没有发言?然后给他们一个机会。每次还会告诉孩子,合作学习时最认真的小组会多给一些机会,这样他们的合作学习会安排得更合理,紧凑。

某小组的一个孩子,虽然每次合作学习也很努力,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基础太差,小组成员在帮助的时候总是教不会她。结果提问了两次,她都答不出来。看着别的小组都得到了免抄题纸,这个小组的成员心里有些不平衡了,要求调座位,不想跟那个孩子在一组了。后来,我找那另外三位同学谈了话,问他们,你们打算让她去哪个组?你们认为谁能教会她?既然认为别人能教会她,你们也能啊。他们无语了。然后我说:其实你们把她教会,说明你们能力很强。现在调位是不可能的,既然改变不了现状,只有改变自己的态度,耐心地帮助她,抱怨是没有用的。在互助过程中,如果你们竭尽全力地帮她,而且她也在努力地思考,我可以暂时先不提问她,可以提问组里其他三人。老师一个人帮一百多人,你们三个人才帮助一个,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的。这样,他们不再埋怨,而是在每次合作讲题时尽心地帮助,我也配合着偶尔提问那个孩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她答出后,我就夸张地说:这个小组的同学真厉害,把同学帮得这样好。在合作学习中,孩子们体会到,帮了别人,提高了自己,双赢。孩子们周末做卷子的质量高了,对于数学习题,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锻炼了口才,培养了耐心和虚心的品质,互助习惯养成了,团队精神出来了,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不需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而是面对大量的素材,做个“有心人”,适度挖掘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找准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点,精心设计,把握时机,使课堂教学闪现出思想教育的熠熠火花,照亮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在学习数学中,学做人、学思想、学求知。

15.小学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案例 篇十五

1.1 中小学体育教学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99年出台的决定《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里面提到:“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由此可见,中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健康的三个维度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来看,中小学体育教学是一门可以增进身体健康的学科,而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体能提升,而是通过身体锻炼的这一过程,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健康,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1.2 中小学体育教学与不同学科教育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其中,体育被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德育等并列提出,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而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学与不同学科的融合,是要在体育教学中,将德育、智育等结合在一起,进而在丰富体育教学的同时,对其他的学科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3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及德育渗透

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道德等等方面的影响和引导,同时有效的利用受教育者的自我主动性,促使他们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和自我修养能力。具体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就是指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课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加以培养。

德育教育是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素质教育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更是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很好的德育办法。

余潮青认为:“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的意图通过载体被教育者的一种耳濡目染,陶冶教育对象。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一种渲染过程,就是渗透。孙伟也提出德育渗透指“教育者的意图通过载体对被教育者的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刘德仿等人认为:“所谓渗透性,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灌输而言的,是指结合教学、管理等业务工作一道进行并贯穿和渗透其中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途径和原则。以上几种观点,都是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德育渗透的界定,从具体的界定内容来看,对于德育渗透的界定都强调了具体的学科教育实施中的德育融入,可见德育渗透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 中小学体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和德育渗透的意义

2.1 中小学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的意义

中小学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的体能训练以及心理健康培训还有社会适应力的增强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的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且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育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中小学体育教学本身来看,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能够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避免体育教学成为单一的体能训练可能,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有效的增强了体育教学的内涵,有利于体育教学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其他学科的教学来看,通过融入体育教学的课堂,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所体现,同时唤醒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记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进而促进其他学科教育的效率提升。

2.2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简单的来讲,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逐步渗透的方式加强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德育的方式不是直接的强硬的灌输,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在学生主动性和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完成的,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意义十分重要。

首先,通过德育渗透的方法,不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抵触,如果采用生硬而又类似于灌输的德育方式,会使得学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通过德育渗透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点,温和的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做出贡献。

其次,德育渗透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具有稳定性和自发性,因此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良好作用,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帮助学生成为一名道德素质合格的优秀人才。

3 中小学体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和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3.1 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3.1.1 中小学体育教学自身被边缘化

尽管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已经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一再强调,但是从体育教学的发展来看,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现在的升学考试中体育教学并没有成为一门考试科目,因此在中小学的教学设置和安排中,对于中小学体育的重要性并没有予以重视,无论是课时的设置还是对于体育教学效果的考评安排都有所不足,使得体育教学沦为了学生单一的体能锻炼的课堂,对于体育教学的发展以及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融合都有不利的影响。

3.1.2 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的方法短缺

从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来看,固然可以发挥很多积极的作用,但从实际的融合过程来看,却是一个相对比较艰难的过程,因为体育教学的课程时间有限,而目前对于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的方法又缺乏有效的探索,如果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当场的探索,势必会造成时间的浪费。

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融合方法的短缺,一方面体现在在融合的过程中,容易导致体育教学本身的功能被弱化,成为了其他学科教学的一次实践课程,另一方面,则是容易出现对于其他科目的忽视,只是徒具其表,没有实际的效果。

3.2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3.2.1 教师对于德育渗透的认知和技能不足

在我国的课程设置中,发挥德育这一功能的更多的是思想品德这一类的课程,而体育教学更多的被视为一种体能锻炼和培养的课程,因此,一些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对于德育渗透的认知不足,认为德育教育是其他学科的任务,与自己的学科无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忽略德育教育,只是发挥出了体育教学中的体能培养作用。此外,有部分体育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并且有意识的在体育课堂上加强德育教育,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看,由于德育教育的技能不足,导致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而是单纯的说教,不利于德育教育的作用发挥。

3.2.2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缺乏延续性

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经常存在一种情况就是体育教师的更换比较快,一学期经常会换一到两次的教师,这种教师的更换,既有教师个人原因,也有学校的教务安排原因,但是从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来看,由于每一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德育渗透的方法,因此一旦更换老师,就会导致德育渗透被打断,下一位老师又要从头开始,如此一来,使得德育渗透缺乏延续性,难以发挥作用。

4 中小学体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和德育渗透的建议

4.1 中小学体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融合建议

4.1.1 重视体育教学,避免体育教学被边缘化

在体育教学中,要正视体育教学的作用,尤其是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更是要相应我国德育、体育等全方面发展的规划,不能由于应试教育中没有将体育作为考试科目就忽视体育教学,更不能在学校的教学安排中缩短、占用体育课,导致体育课被边缘化。

4.1.2 加快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探索

良好的方法是促进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育的保障,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于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的理论学习,通过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做法和经验,促进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融合;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探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进行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的探索,通过自己的切实探索,总结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融合方法,进而有效的促进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融合。

4、2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建议

4.2.1 加强认识,提升技能

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于德育渗透的认识,避免将德育渗透单纯的看作是思想教育这一类课程的专门任务,而是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体育课程本身的进步来看待德育渗透,在充分认识了德育渗透重要性的基础上,就德育渗透展开一系列的教学工作。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阅读学习相关理论书籍等形式,加强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技能,更好的促使学生发展。

4.2.2 确保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延续性

在体育教学中,要避免由于教师的更换导致的德育渗透的中断,而是应该加强教师教学的延续性,一方面减少体育教师的流动性,克服个人因素和客观要求的影响;另一方面,当需要教师流动的时候,要做好继任教师的交接工作,就已经开展的渗透德育工作做好交接,确保德育渗透工作的延续性,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5 结语

伴随着全面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学势必会逐渐被重视,而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的融合教育以及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都是能够有效促进体育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之要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余潮青.关于德育渗透若干问题的思考[J].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6(3):89-92.

[2]孙伟.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重视对德育的渗透教育[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63-66.

[3]刘德仿,袁洪志.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0(10):49-50.

[4]李英.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5]汤鹤.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现状分析及构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6]赵文韬.四川甘孜藏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2.

[7]周继锋.山东省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8]时飞.北京市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8.

[9]魏玉琴.甘肃省两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8.

[10]原鹂程.中俄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比较[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6.小学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案例 篇十六

小学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在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遵循“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学课堂自然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尤其是“阅读、作文、口语交际”教学,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依托阅读教学,培养爱国的学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调动学生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神圣义务。

例如,教学长春版小学四年语文上册《长城》一课。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这样引导学生:“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筑长城的?请同学们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到这样的句子,用浪线画出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交流中,学生们的爱国情、民族情油然而生。他们充分体会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

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打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重要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二、巧用作文教学,培养自信的学生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作文教学就成为最好的训练基地之一。小学生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兴奋。高兴时,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生气时,垂头丧气,甚至哭泣。碰到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较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

然而,老师、家长当中,有些人不一定会及时地倾听学生的诉说。这时,作文本就会成为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某某,我想对你说》《我的心里话》《为什么错的总是我》等。

针对学生不会写作文,反复修改作文有畏难情绪,一提起作文,仿佛出门遇见一座大山的情况,我采取了“建立班级作文博客”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面对面批改。当学生的作文发表在班级博客上,老师的点评赞美,同伴的欣赏鼓励,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使他们不再害怕写作文。

2013年10月21日,长春地区出现了非常罕见的大雾天气,正好轮到杨晴写班级博客,当时我为她的《突如其来的大雾》博文,写了这样的评语:

亲爱的杨晴同学:

你的文章写得太好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成就了你一篇精彩绝伦的佳作!如果参赛,一定能获得大奖。你按照地点转换顺序,写出了雾中的奇景,你以孩子的眼光,孩子的语言,抓住雾的多姿多彩,写得那么生动有趣,让我们成年人望尘莫及!孩子,你真是才女啊!

可想而知,这样的鼓励,会使学生产生战胜畏难心理的勇气和力量,他们由此不再害怕写作文。

指导学生写好周记和日记。使学生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督察、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能力。面对学业的压力,面对父母的期待,面对同伴的竞争,学生总是“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许多困惑与矛盾。

教师可透过周记或日记这扇“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求异创新的人格。

三、借助口语交际,培养勇敢的学生

小学生心理健康另一个重要标准是“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培养学生战胜恐惧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站在讲台即兴演讲。

上口语交际课的时候,让学生离开座位走上讲台即兴发言,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长春版三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课“六一儿童节,你怎样度过?”这个话题学生很感兴趣,教师鼓励他们走上讲台发言,用热烈的掌声营造良好的倾诉氛围,先让学生不要紧张,然后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点评、赞美,学生因此变得勇敢、自信、乐观。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语文教育倘若能使学生心情愉悦,必能发挥语文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17.小学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案例 篇十七

韩建洪

进化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各学科都应渗透于教学之中。这在教育理论上称之为“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的规律”,“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数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课时分配比例大,更应该注意渗透法制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里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一、利用教学内容的辩证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这就意味着数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例如,在讲授数轴、函数等概念时,对它们的本质进行透彻的理解并能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再如,从讨论整数运算产生了分数,而分数又包括全部整数作其特殊情况,以及运算、等式、方程、函数等一系列数学概念都是以一个概念发展成为另一个概念,让学生从概念的进程中掌握概念,大大有利于学生辩证观点的形成。再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想到联系和运动变化的教育。

二、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例如,在讲授无理数时,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π的研究:我国魏晋数学家刘徽建立了计算圆周率π的两个近似值 和 ,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出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提出π的两个分数近似值约率 和密率 ;再如,在讲授直角三角形时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周髀算经》(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应用“ ”,在东汉初发展为《九章算术》的第九章内容的讲述,学生们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通过介绍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例如,在讲课过程中联系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储蓄利息 的计算、市场经济中交易、股票的交易、天气预报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通过讲授计算器的作用及统计的知识让学生动手把身边的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再顺便介绍统计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同时简介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四、通过数学推理、论证的严密、计算的精确,培养学生刻苦、求实的个性品质

在讲授综合的证明题时,让学生不畏困难,寻找突破口,在讲授复杂计算题时,要告诫学生耐下心来仔细计算。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学生会养成诚实正直、知难而上的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在讲授黄金分***点时,通过讲授其与绘画,造型的结合提示数学中的和谐美;在讲授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时,通过介绍中心对称图形在建筑物与工艺品上的的应用来揭示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既可以描绘篮球运动的轨迹,又可以刻划天体运动后轨迹的教学,提示数学中的奇异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直觉,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思想情操。

例如,在讲授负数发展经历的漫长历程时,让学生知道真理发展曲折性,从而使学生坚定正确的世界观。再如在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发展时,告诉学生陈景润证明了“1+2”,激励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科学真理。

例如,老师讲授知识时,力求准确无误。可一旦出现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更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才有说服力。

18.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 篇十八

(2012第一学期)

后山乡完小----王宗权

从小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有必要在各科教学中都要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现将我自己在本学期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找准“渗透点”。数学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二、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三、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 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9.小学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案例 篇十九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环保教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实施环保教育,从小树立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适时地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争做环保小卫士,为以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呢?在这里,笔者谈谈在语文教学生涯中的一点做法和感受。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①小学阶段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从生理发育还是从心理的发展来看,小学都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良好时期。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孩子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今后的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②语文课堂是培养一个人意识的基础。语文作为小学的主要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一个人的意识的基础,正确的意识有利于客观世界的发展,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好多文学作品也从不同的側面引导孩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其中的一方面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问题也频频出现。像最近爆发的H7N9禽流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的结果。应该从孩子做起,让孩子从小养成好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途径

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不少,特别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更是很多,通过不断的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想象,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形象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通过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不但可以净化心灵,还可以陶冶情操。因此,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应从自己做起。这样抓住学生的情感,引起心灵的碰撞,实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②在写作指导中渗透。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而写作能力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过程中有机将环保教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每个学期安排一两次环境教育内容的作文,做到写作训练与思想教育统一、相辅相成,环保教育题材的作文因地制宜,不脱离实际。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收集真实生活事例,这样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小河水质污染的问题,学生可通过观察现状,调查了解水污染的原因以及以前碧水清澈的盛景。通过对比,一定能写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能激发保护小河的使命感。除了课内作文,教师还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环保部门组织的征文比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增强了保护好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意识。③日常行为规范中培养环保习惯。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本身就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环保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中注入环保教育内涵:从减少噪音开始,要求学生课间安静;从节约能源开始,要求学生离开教室随手关灯;从保护水源开始,要求学生节约用水,随手关水龙头;从减少白色污染开始,要求学生不用薄膜袋和一次性餐盒;从爱惜森林开始,要求学生保护好课桌椅;从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教育开始,要求学生不食用野生动物;从保护大气层开始,要求学生不燃放烟花爆竹、不焚烧垃圾,讲究垃圾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理……在日常行为教育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轻声慢行、仪表整洁、不追逐打闹,爱护花草树木、讲究卫生等文明素养在环境保护教育过程中便不断形成了。

三、教育者必须具备环保知识和意识

我们知道,人类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的城市污染、水资源的匮乏等已给我们的生活、发展带来了影响,使我们不得不花费很大的人力、财力资源去防治灾害、治理环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不乱丢垃圾,爱护一草一木,节约每一滴水,每个工厂都不乱排污水、污气,每个人都懂得树木、青草能增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能减少噪声。每一片森林都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就不会轻意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那我们的环境就会整洁,空气就会清新,水就会清澈。所以,教育工作者理应具备一定的环保知识,并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去影响下一代,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去珍惜环境、爱护环境。作为人民教师,不能只把前人总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根据社会、时代的要求,把现实的、实用的知识和意识传授给学生。作为教师,必须首先为人师表,在思想上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从而在无意识中影响学生,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乱丢垃圾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后进生情况分析怎么写下一篇:八年级春节假期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