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地方发展政策和规划研究报告(6篇)
1.中国电动汽车地方发展政策和规划研究报告 篇一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汽车产业园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汽车产业产业链长,关联效应大,进入壁垒高,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汽车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汽车产业集群已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地包括我国各地的进程中,都把培育和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当作政府推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汽车产业集群通过汽车产业园载体得以快速有效地实施。
近年来,国内的主要汽车主产区都建立了汽车产业园区,如上海、长春、广州、北京、天津、西安、重庆、成都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园区已经超过了40个,是世界上汽车产业园最多的国家。然而,芜杂的汽车产业园令人眼花缭乱,且不论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在迅速跟进的势头中就未免有些顾此失彼。因此,如何更好的运营产业园,使之能发挥汽车产业的集群效应是当务之急。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对汽车产业园建设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
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园行业发展背景;中国汽车产业园行业发展环境;汽车产业园集群效应;中国汽车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国外汽车产业园发展成功案例;中国汽车产业园产业重点发展区域;中国汽车产业园发展案例;以及中国汽车产业园投融资与招商。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汽车产业园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汽车产业园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中国电动汽车地方发展政策和规划研究报告 篇二
1 药品价格和费用管理政策探讨
本文主要讨论的国家为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巴西和泰国, 通过文献分析, 分别将这几个国家对药品价格和费用的管理政策进行分类:首先, 将直接降低费用的政策与间接影响费用的政策区分开。其次, 分成强制性和非强制性政策[1], 分类结果见表1、表2。
由表1可知, 发展中国家对药品直接政策主要使用强制性政策, 由政府直接主导药品价格;使用间接政策主要集中在非强制性政策上。
由表2可知, 医药分业、招标采购、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开办平价药店、全民免费的基本医疗体系以及行政强制许可和特殊专利药品协议降价等政策均有2个及以上国家采用。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 因此获得的效果也存在差异, 所以还需要分别讨论各个政策在每个国家实施的效果。
2 药品费用和价格管理政策实施效果讨论
2.1 针对药品市场供方的政策
2.1.1 医药分业
印度和巴基斯坦全都实行医药分业制度。在印度, 医院仅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医生在处方中只能提及药物的通用名称, 患者自己选择药品, 药商只能通过价格与质量来赢得社会的信任[2]。巴基斯坦的公立医院只提供免费药物, 禁止经营药品。患者有很大的自主权进行医疗消费, 自由选择医院就诊及化验室化验和检查。
总体看来, 医药分业制度的实施, 积极避免了医院和医生诱导的寻租行为, 不但促进了医生合理用药, 而且减少了病患的医药经济负担, 促使整个医药产业进入了良性循环。
2.1.2 药品采购政策
泰国和印度对药品的采购制度实行了与中国类似的采购政策。印度药品采购政策采取统一采购、统一贮存、统一批发的方式, 经省一级中央药品集中管理中心具体操作, 实施“双信封”的招标模式。据统计, 此政策每年为印度政府节约约30%的药费预算[3]。
泰国也实行药品省级统一采购制度, 由省级药品采购委员处理各个医院的药品采集和选择制药企业, 缩减了省级库存的中间步骤和不必要的过期库存, 降低了药品流通过程的成本和药品价格。
2.1.3 政府定价和强制降价政策
政府在控制药品价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法令的形式直接降低药价。印度政府主要从药品价格控制规则上来降低价格, 药品价格控制规则制订定价目录中部分制剂和原料药的最高零售价格, 以及制订一些制剂的零售价格。这个制度的实施对于抑制药品价格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而且由于印度政府设立了专门的药品价格管理部门, 因此定价政策得到了很好的监管和执行。印度规定, 为实现医药的公平性, 执行要求医生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为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进行免费医疗[2], 并且印度国家药品定价局还经常下调各种药品原材料和制剂的价格, 以降低药品的价格。
2.1.4 专利药品的药价政策
因为专利药品一般都占据药品费用大部分的份额, 所以各国把专利药品的管理作为控制药品费用一个关键点。印度政府颁布法律使原研药品不受专利保护, 使很多跨国公司的专利新药被无偿仿制, 对维持整个印度的低药价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泰国政府取消某些特殊专利药品的专利权, 并允许国内制药企业对其仿制。巴西政府则实施对某些抗艾滋病专利药物与专利生产厂家协议降价或者政府许可仿制等各项措施, 降低此类专利药的价格, 从而极大改善了由于两国艾滋病患者过多, 导致艾滋病专利药品价格过高的局面。例如:泰国保栓通锭的售价降低了90%以上, 使得泰国20万例心脏病患者有能力使用这种药物, 而艾滋病患者每月服用克力兹与依非韦伦的费用也从67美元降低到38.5美元, 降幅50%。
2.1.5 针对国内制药企业优惠的财政与税收政策
印度政府对国内的医药企业实行减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 (1) 政府免征企业科研开发费的25%费用; (2) 由于降低税率减少了制药企业的生产成本, 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药品的零售价格。通过这些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刺激了印度国内医药工业的蓬勃发展, 使得国内药品的价格比国外进口的相同药品价格低了很多, 对保持印度的低药费局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1.6 针对药品广告与促销的管理
印度政府规定, 在公共媒体上药品不能进行广告宣传, 这样使绝大多数印度制药企业将绝大多数资金投入于产品研发和扩大生产, 而不是产品广告宣传[2]。据统计, 印度制药企业用于市场营销的费用非常有限, 使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步入良性的市场竞争中。
2.1.7 政府严格控制私营医院的药品价格
泰国, 私营医院部分药物利润高达30%~200%, 而公立医院与药店的利润仅有15%~30%, 某些药物在私营医院的销售价比公立医院的销售价多30%。2007年, 泰国政府为了进一步降低民众的医疗负担, 通过采用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的方式, 统一将私营医院中的药品价格下调5%~15%。
2.1.8 开办平价药店
巴西和巴基斯坦政府为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开办了许多价格低廉的大众平价药店。平价药店的药品主要药品价格均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定价, 从而价格低廉, 并且种类齐全, 而且按照处方用量拆盒零卖, 避免了浪费。平价药店的开办, 极大地降低了两国的药品价格, 保证穷人也能买得起药, 减轻了低端人群的医疗负担。
2.2 针对药品市场需方的政策
2.2.1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印度、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均建立了基本药物目录和基本药物处方集。但从实施情况看, 马来西亚的基本药物价格依然超出了普通穷人的支付水平,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生合理用药水平。印度医疗机构中基本药物的使用率达到87.3%~98.3%, 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的实施和推广降低了该国15%~20%的药品支出。
2.2.2 关于医务人员的相关政策
印度政府对于医生的主要强化监管在药品销售和诊疗环节:处罚和激励机制相结合, 并对零售药店的药师进行监管。
巴基斯坦政府向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提供了优厚的福利待遇以鼓励医务人员服务于公立医疗机构。另一方面, 政府也实施了严格的处方审计问责制度, 监控医生的处方, 促进了医生更加合理用药。
2.2.3 患者药品费用支付比例
泰国政府公共医疗保险和税收承担了大部分的医药费用, 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保险形式, 例如:农村药品基金等。医疗费用主要由税收支付、人民自主支付、税收支付和人民自主支付相结合以及公共医疗保险支付, 但人民自主支付的方式比例很低。
2.2.4 全民免费基本医疗体系
巴西和巴基斯坦都建立健全了基本的全民免费医疗体系。巴基斯坦的公立医院享受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完全的财政支持, 所以不以营利为目的, 其他的私立医院当作对病患进行适当的分流, 使公立医院可以承担起全民免费医疗的责任。巴西政府建立的是“统一医疗体系”, 实行以全民免费医疗为主、个人医疗保险为辅的医疗制度。
近期, 印度政府也出台了一项计划:将对在全国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就诊的所有病患提供免费药物治疗。
3 政策建议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总结出:保证人民获得基本的药品医疗保障及社会各阶层对医疗药品费用的可负担性, 是发展中国家药品费用及价格管理政策的焦点;提高药品的可负担性以及可及性, 满足大众的基本用药需求是发展中国家控制药品费用及价格的目的。针对目前我国的医疗状况,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以降低我国的药品费用和价格。
3.1 对某些特殊专利药品实施更加宽松的管理政策
在我国, 如乙肝、肿瘤、艾滋病、心血管疾病等重病、大病领域专利药居多。但对于大部分人群来说, 这些专利药品的费用超出其承受范围。在我国, 每年国家和个人共支出约24亿元购买治疗乙肝 (贺普丁) 、艾滋病 (派罗欣) 和白血病 (格列卫) 的药物。因此, 我们需要对某些特殊专利药品的费用进行控制, 建议政府与生产厂家协议或必要时强制对某些一线药物降价, 减轻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
3.2 规范医生处方行为
作为患者的委托代理人, 医生具有药品选择和使用的决策权。在我国, 医药代表的出现导致医生收受回扣现象严重, 使药品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某些医生可能会利用决策权为患者提供不必要甚至不合理的处方为己谋利。逐步建立监管体系建议, 激励与处罚相结合, 建立与医生的薪酬制度和医疗机构的财政收入相挂钩的成果指标, 增强其控制不规范的行为发生的主动性, 达到费用控制的目的;构建处方审评制度, 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定期审评, 处罚处理不合理处方, 以达到规范处方的目的。
3.3 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免费医疗体系
从巴基斯坦和巴西的先例中可以看出, 全民免费医疗体系的建立使患者的医疗负担大大减轻, 从印度最近公布的“免费拿药计划”可以看出, 免费医疗体系是发展中国家人民获得基本药品医疗保障的一大趋势[4]。在我国实现全民免费医疗, 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物力, 但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免费医疗, 如由政府出资并选择厂家统一生产并统一分配给医疗机构某些使用频率较大的药品;实现全民免费接种必须的防疫疫苗;进行免费检查和治疗某些医疗项目, 从而直接降低人民的医疗费用负担, 达到每人都享有健康权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冬梅, 胡善菊.欧盟药品政策改革评价[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 2006, 23 (1) :29-41.
[2]胡苏云, 滕文.印度医疗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科学, 2007, 11 (1) :83-89.
[3]武瑞雪, 刘宝, 丁敬芳, 等.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国际经验[J].中国药房, 2007, 18 (17) :1283-1285.
3.中国电动汽车地方发展政策和规划研究报告 篇三
[关键词] 汽车金融 制约因素 政策建议
汽车金融是指在汽车销售过程中对消费者或经销商提供的融资及其他金融活动,包括对经销商库存融资和对汽车营运机构及用户的消费信贷或融资租赁。它是汽车业与金融业相互渗透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727.97万辆和721.6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32%和25.13%。中国已经成为继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消费国。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繁荣迫切需要汽车金融的支持。然而,近年来汽车金融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作为汽车金融主要业务的汽车消费信贷在2003年之后整体萎缩。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839亿元。然而,2004年和2005年在中国汽车产业产销两旺的背景下,汽车消费信贷余额却分别降到了1710亿元和1594亿元。分析制约中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推动中国汽车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发展汽车金融的制约因素
1.个人信用体系欠缺
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能为汽车金融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目前个人信用体系在中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客户资信信息难以取得。汽车金融机构对汽车消费信贷申请者的信用评价主要依据其家庭财产和经济收入状况,然而申请者提供的资信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又难以得到核查和证实。由于缺乏一个完整、系统和合理的个人信用体系可资利用,导致信用评估成本过高、信贷门槛过高、信贷手续烦琐,制约着汽车金融服务的健康发展。
2.风险控制措施不严
截止2004年底,中国汽车消费贷款余额约1800亿元,其中不良贷款达945亿元,不良贷款率超过50%。这一现象固然有个人信用制度欠缺导致汽车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加大的客观原因,但更为关键的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汽车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措施不严。汽车消费信贷的坏账问题主要源于“骗贷”。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汽车贷款之所以成为坏账,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或实施有效的授信审批、岗位责任、检查监督制度,使得从业人员有机会里应外合,从而顺畅地骗取车贷。
3.法律政策环境欠佳
虽然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文件为汽车金融提供了基本的框架,但是其缜密性和完备性不足。以《担保法》为例,一是对一些保障金融债权密切相关的担保方式没有给予法律认可;二是《担保法》的相关规定也造成汽车信贷的担保抵押适用范围有限,可操作性不强。再以《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为例,汽车金融公司受到资金来源、贷款利率、业务范围和地域范围等多方面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其专业化优势。
4.汽车金融人才缺乏
目前中国汽车金融服务的从业人员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具备良好的金融服务营销知识但缺乏汽车专业技术知识;二是熟悉汽车专业技术知识,却不懂汽车金融服务营销。中国缺乏复合型的汽车金融服务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汽车金融的快速发展。
5.电子网络亟待发展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汽车金融的网络化已经很普遍。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开展网上选购、支付、咨询、理财等业务,可以实现汽车金融产业链信息化,进而提高汽车金融企业的运作效率和降低其运营成本。当前,中国对汽车金融电子网络的建设还不够重视,广大的汽车消费信贷者还无法享受到汽车金融电子网络的高效性和便捷性。
二、促进中国汽车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1.构建汽车金融服务信用体系
加强汽车金融服务的信用体系建设,解决由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当前最主要是应当建立社会诚信系统、个人资信档案登记制度、个人信用查询系统、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个人信用担保制度。
2.健全汽车金融风险控制机制
针对汽车信贷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指标体系,对授信额度、期限、利率进行动态管理;制订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强化风险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严格执行审贷分离,进行定期检查与监督,严格防范工作人员道德风险;建立汽车消费贷款合同的复审工作制度,严肃合同管理,杜绝无效合同;强化贷后管理,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实时监测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使风险在萌芽初期就被化解。
3.完善汽车金融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与汽车金融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如《担保法》、《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抵押登记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法》,《个人信用征信法》等。适时修改《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放松对汽车金融公司资金来源、贷款利率、业务范围和地域范围的法律约束,使汽车金融公司的运作能够与国际接轨,真正发挥其汽车金融服务专业化的优势。
4.培养汽车金融服务专业人才
一方面,可以在高校增设汽车金融专业,为汽车金融服务市场输送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汽车金融服务人员的从业能力。
5.推動汽车金融电子网络服务
4.中国电动汽车地方发展政策和规划研究报告 篇四
只要你看到遍布全球的公路网和跑满大街小巷的各种各样的汽车就会感受到,汽车对于人类所造成的影响,确实远远超过了以往人类所发明的任何机器。它为无数的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它就用了人类各种产品分配到了各个地区。为了制造数量如此之大的汽车,仅在美国,每年就需要能够印刷3100万本书的纸张,需要可以装配600万户家庭窗户的玻璃,需要足供建造2300座摩天大楼的钢铁,耗用30万头牛的牛皮,还要耗用足可供应全美国妇女缝制衣衫的棉花,以及420吨胡桃壳用以擦试打磨变速器配件。这些数量巨大、品目繁多的原料需购自世界各地。个人用于汽车的消费占去了一般美国人支出的1/8,这一费用的医疗药物、宗教活动,慈善捐助、电话、煤气、书籍、杂志报纸各项支出的总和一样多。
今日的世界,人们已经开始以汽车的数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繁荣进步程度。在美国,汽车畅销即表明了各行业情况良好。在日本也一样,汽车年销量的增减,像温度表一样表明了这个国家经济的涨落。一个国家的贫富,只要计算一下其汽车和卡车的数量即可判定。
尾气——汽车灾难的产物
目前,全世界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6亿辆,全世界每千人拥有汽车110辆。全世界的汽车保有量以每年3000万辆的速度增长,预测到2010年全球汽车数量将增到10亿辆。
在过去的100年中全球温度已经平均升高了0.5摄氏度。科学家认为,人类的活动——数以百万计的工厂和汽车排放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和氟化气体等,其排放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高。由于以上原因,地球正在日益变暖。随着全球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也随之增多。
相关数据显示,私家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汽车和摩托车是产生过两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罪魁祸首。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
科学分析发现,汽车尾气中有上百种不同化合物,当中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一年排出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
尾气害人不浅 汽车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其排放的尾气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速度比氧气快250倍。
所以,即使有微量一氧化碳的吸入,也可能给人造成可怕的缺氧性伤害。轻者眩晕、头痛,重者脑细胞将受到永久性损伤;氮氧、氢氧化合物会使易感人群出现刺激反应,患上眼病、喉炎,尾气中氮氢化合物所含苯并芘是致癌物质,它是一种高散度的颗粒,可在空气中悬浮几昼夜,被人体吸入后不能排出,积累到临界浓度便激发形成恶性肿瘤。
汽车污染大气的同时还对周围环境形成噪声污染,交通噪声污染就占整个环境噪声总量的20%左右,而车辆密集区域的噪声比例远大于此
在车辆不多的情况下,大气的自净能力尚能化解车辆排出的毒素。但眼下已车满为患,交通拥堵成为家常便饭,汽车本应具备的便捷、舒适、高效的特点却被过多的车辆逐步抵消。“汽车灾难”已经形成,汽车尾气更是害人不浅。
汽车尾气------全人类共同享用的“宇宙牌香烟”
汽车=扬尘机+噪声发生器
石油资源会枯竭吗?到时候我们车子用什么?
汽车在不断消耗着地球的资源。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成为无情吞噬石油资源的无底洞。目前,汽车使用的汽油约占全球汽油消费量的1/3。
早在10年前,国际上曾有能源专家预测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只够开采40年。然而仅从目前的情况看,40年的预测期限显然要突破。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碳氢化合物,在化学上属烃类。烃类家族从只有一个碳原子的甲烷到几十个碳原子的复杂有机化合物,再加上它们的衍生物、聚合物、混合物,形成了各种形态的多种物质。在一般情况下,随着碳原子的增多、分子的增大,形成天然气—常规原油—稠(重)油—沥青的系列,而我们所称的石油资源包括上述的烃在自然界各种形态的赋存。
作为油气工业,为了获得盈利,只能开发在已有技术条件下能流入开发井井筒而易被集中采出的部分油气,即常规油气。这种高度富集的可流动油气是烃资源中的“稀有珍品”,它是现代石油工业150年来的主要开采对象。人类已探明并利用的常规油气仅是烃类蕴藏巨大冰山的一个尖角,还有许多类型的油气赋存,人们已经知道了它们的存在和可利用性,但用现有的技术难以进行有经济效益的开发,它们被称为非常规油气。近年来,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常规油气的下限也逐渐降低,一部分非常规油气已经被开发,如油气量少而且单井的产量很低的低渗、特低渗油气,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因它开采成本高仍属非常规之列,而在我国大部分都因能够经济性开采被列入常规油气。除了致密储层油和油页岩以外,人们最熟悉的非常规油就是重油和沥青砂岩油田(主要是已形成的油田被氧化破坏、轻质组分挥发后剩下的残留物)。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初步评估表明,世界沥青和重油储量约为已探明常规石油储量的2到3倍。在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重油总储量超过1200亿吨。如今,人们用乳化的方法加工成“奥里乳油”,已成为国际市场上重要燃料和炼化的原料品种。沥青砂主要分布在加拿大西部并延伸到美国西北部,仅已探明并部分投入开发的阿萨巴斯卡和格绕斯蒙特两个沥青砂油田,石油储量就达1647亿吨,超过全球常规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非常规气的数量(油当量值)要大于非常规石油。以致密储层气而言,美国上世纪80年代测算的其致密砂岩气资源量达15万亿—16万亿立方米。在北美西部的一些大盆地的深埋部分含有大量的“深盆气”。初步评价西加拿大盆地和美国的大绿河盆地分别有49万亿立方米和8.2万亿立方米的深盆气可采资源。煤层不仅在地质历史上生成过大量的气,形成世界上重要的常规气田,而且它本身也含有大量的吸附气,这就是煤层气。对全球埋深小于2000米的煤层测评结果,认为其资源量达240万亿立方米,为全球常规气剩余可采储量的2倍。
尽管非常规油气藏量巨大,但有一点不应回避的是,按照传统的理论,地球上的石油资源终将会在不太远的期限内枯竭。因为根据广泛认同的传统理论,石油是几百万年前地球上曾生存过的动植物遗骸,通过地质变化以及地下的压力和热力,在地下岩石中生成的可燃性矿产,即有机生成学说的”化石石油“,主要根据是几乎所有的油田都是在沉积岩中发现的。尽管沉积岩在地表分布面积高达75%,但在岩石圈中只占岩石总量的5%。就此而言,经过100多年的开采,石油资源在不太远期限内枯竭的预测并非空穴来风。
然而新的发现又向石油枯竭之说发起了挑战,认为地球上的石油采之不尽。这一认识的起因是最近在距离越南海岸线不远的“白虎湾”海域作业的石油公司,所获得的石油不是来自沉积岩,而是坚硬的花岗岩。从“白虎湾”花岗岩岩层中开采出了石油,似乎从某种程度上对有机生成学说的”化石石油“是个否定,因为“白虎湾”花岗岩岩层
中没有任何生物化石,这就意味着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在地球上找到的石油资源要比目前预测的多得多。150多来年,虽然石油枯竭一次次地成为人们的话题,而储量却不断地上升,似乎像神话中的“聚宝盆”一样,任你向外拿,而盆中 “宝贝”不见少,反而有所增加。
未来汽车
新的世纪中,汽车依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更高效率,没有污染以及安全舒适将是未来汽车追求的完美品质。现代汽车是靠发动机提供动力的,当化学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在汽缸内燃烧,产生的高压就推动活塞作功,从而驱动汽车行驶。这些燃料燃烧后所产生的能量只有30%左右被转换成汽车的动力,其余部分不是被零件之间的摩擦消耗掉了,就是变成了有害气体被排放到空气中,所以,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将是未来汽车节省能源与降低排放的一条重要途径。
“目前要提高它的发动机的效率,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柴油机,已经提高到45%了,汽油机当然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当然,要进一步提高就是有困难的,所以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驱动方式。”
现在,一种使用复合动力的驱动方式已经日趋成熟。这种驱动方式的工作原理是在燃油发动机带动车轮的同时,将多余的能量转换成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在需要的时候再由蓄电池释放出电能进行驱动。这样,浪费的部分能源就被回收再利用了,发动机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这种利用燃烧产生的驱动方式仍然会带来污染环境的问题。
所以就需要改变汽车一直依靠化学燃料进行驱动的历史。
正在研制中的电动汽车也许会成为最有前途的一种未来汽车。与发动机产生能量的方式不同,电动汽车上的燃料电池是把氢和氧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来驱动汽车的。
由于不经过燃烧,所以绝大部分能量被转换成了前进的动力,这就使它的驱动方式比内燃机效率要高出一倍以上,而且最后的排放物是水,所以也不会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由于氢可以从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中获得,氧可以从空气中获得,电动汽车成为解决未来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理想汽车。
美中不足的是这一系统中,氢的制备需要使用代价昂贵的贵重金属作为催化剂,如果进一步完善技术,降低成本,未来汽车用上清洁能源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
利用先进的风洞技术,未来汽车的外型将更加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原理,从而大大降低汽车行驶时的空气阻力,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同时,更加坚实耐用的轻质材料会使汽车重量减轻,但完美的汽车外形又不会使它在高速行驶时发飘。
为了解决汽车的安全问题,工程师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而未来汽车的智能化将会大大减少驾驶者的麻烦。
在未来,汽车上将安装用于导航的探测雷达,它可以把周围其他车辆或物体的相关位置和速度等信息随时反馈给汽车上的电脑,电脑再控制发动机自动采取加速、减速或者躲避的措施,而人们则可以从枯燥乏味的驾驶中解脱出来,由汽车自动驾驶。
同时,利用日益完善的全球定位系统,汽车还可以根据卫星传送来的路况资料自动选择行驶路线,因为数字地图已经储存在了汽车上的电脑中了。
虽然这一切变成现实还有待于公路系统、人机交互系统以及卫星通讯与监测等系统的更加智能化,但是,未来汽车的蓝图已经开始设计了。
中国汽车的发展史
2020年,中国的民用汽车保有量将增长6倍,突破1亿大关,达到1亿4千万辆左右。这是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2日在此间举行的中国交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做出的预测。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我认为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国汽车工业1953诞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初步奠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产品从无到有。第二个阶段,1978年到20世纪末。中国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从载重汽车到轿车,开始全面发展。这一阶段是我国汽车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商用汽车发展迅速,商用汽车产品系列逐步完整,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重型汽车、轻型汽车的不足得到改变。轿车生产奠定了基本格局和基础。我国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自主发展、自主经营,大企业集团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汽车工业企业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严重的行政管理的束缚。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汽车工业进行宏观管理。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经营,使中国汽车工业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摸索了对外合作、合资的经验。第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在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了一个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有如下的特点:
中国汽车工业的规模进入迅速扩张期。中国汽车工业呈现出逐年迅速增长的趋势。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以轿车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时期。加入WTO后中国出现对轿车的爆发性市场需求。今后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增长的部分无疑是轿车。汽车市场的扩大;发挥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汽车工业水平的提高;无疑将主要通过轿车工业的发展体现出来。中国汽车工业基本上实现了国内各企业间的充分竞争。随着中国加入WTO,政府解除了对外资、民间企业进入轿车生产领域的规制以及其他规制;逐步降低关税壁垒;大幅度放宽了对合资企业经营的规制;允许外资的咨询、金融企业进入汽车工业;大幅度地降低了关税;扩大了地方政府对于合资企业的审批权;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竞争更加自由、激烈。民营企业正在加速进入轿车工业。轿车合资企业在迅速增加。专业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中国的大汽车公司专业化程度与国际大汽车公司相比仍然较低。中国主要汽车公司按照车型组织专业化的汽车公司,中国汽车工业全面融入国际汽车工业体系。
未来私人小汽车的持续迅猛增长,必然会带来旺盛的交通需求。随着人们选择交通模式的观念及行为逐渐更新,对交通的服务形式、内容与质量都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安全、快捷、舒适、方便乃至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将不断增强。据专家推算,中国未来汽车拥有水平的饱和度大约是每千人150辆左右,与目前新加坡的水平相似。照此推算,中国终极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亿4千到2亿5千万辆。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认为,中国国汽车市场的需求增长,增幅有高有低,表现为一定的周期性变动,在一定时期内始终保持增长是必然的,是由汽车市场需求的内在规律作用所决定的。目前的汽车行业延续了去年第4季度以来的回落态势,其预警指数表明行业发展偏快的问题初获缓解。
专家表示,目前中国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启动阶段。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将是启动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汽车工业仍需要大量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鼓励投资多元化,由此发展壮大中国汽车产业
业内人士认为,汽车工业需要一定的规模才有经济效益,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的个性化突显,全球采购网络的日趋完善,原来所强调的“经济规模”已基本失去
意义,现在应该提倡紧贴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规模经济”,即汽车产业的“适度规模”。问题:
1、查询近十年全球汽车数量的增长情况,建立全世界未来20年汽车数量的预测模
型,并估计2019年和2029年的汽车数量。
2、建立汽车数量与大气温室效应的函数关系,估计2019年和2029年地球的平均
温度。
5.中国电动汽车地方发展政策和规划研究报告 篇五
政策深度调研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报告编号】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7000元
电子版:7200元
纸介+电子:7500元
▄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范管理政策
第一节、新能源汽车行业管理政策体系
第二节、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准入政策
一、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
二、新建纯电动车企业投资门槛降低
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
四、新能源车企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解读
第三节、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管理政策
一、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
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
三、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
四、铅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
第四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
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渐趋规范
二、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
三、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
四、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办法
第五节、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标准及规范政策
一、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二、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规范
三、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新国标
四、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二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政策
第一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综述
第二节、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二、加快充电设施建设
三、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
四、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应用
五、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六、坚决破除地方保护
七、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监管
八、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第三节、加快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
一、总体要求
二、主要任务
三、保障措施
第四节、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监管
一、新能源车企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切实做好安全监管
三、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自律和支撑作用
第五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
一、第1批
二、第2批
三、第3批
四、第4批
第三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财税补贴政策
第一节、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税收优惠政策
一、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政策综述
二、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
三、新能源车船车船税优惠政策
第二节、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财政补贴政策
一、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政策
二、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政策调整
三、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标准
四、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政策调整效应
五、完善公交车成品油价格补助政策
第三节、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骗补事件解读
一、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骗补事件追溯
二、工信部处罚新能源汽车“骗补”企业
三、骗补事件扰乱新能源汽车行业秩序
四、新能源车企骗补调查的市场效应
五、新能源车企骗补调查的政策效应
六、严惩骗补行为规范产业健康发展
第四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政策未来走向
一、政府视角
二、企业视角
三、行业视角
第四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设施政策
第一节、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政策综述
第二节、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二、加大建设力度
三、完善服务体系
四、强化支撑保障
五、做好组织实施
第三节、加强城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
一、充分认识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的意义
二、明确重点任务和工作目标
三、加大充电设施规划建设力度
四、主要保障措施
第四节、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
一、加快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二、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示范文本
三、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安装指南
第五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政策
一、奖补对象
二、奖补条件
三、奖补方式和标准
四、奖补资金使用范围
五、资金申请和下达
六、监督管理
第六节、2020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分区域建设目标
三、分场所建设目标
第五章 部分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
第一节、北京市
一、北京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行动
二、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办法
三、北京市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四、北京充电基础设施规划目标
第二节、上海市
一、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暂行办法
二、促进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发展意见
三、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标准
四、上海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目标
第三节、河北省
一、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措施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十三五规划目标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十三五发展重点
第四节、山东省
一、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
二、新能源城市公交汽车示范推广补贴
三、“十三五”充电基础设施规划目标
第五节、江苏省
一、总体要求
二、推广目标
三、工作举措
四、保障措施
第六节、安徽省
一、总体要求
二、总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
四、保障措施
第七节、广东省
一、总体要求
二、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三、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应用
四、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
五、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六、坚决破除地方保护
七、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监管
八、加强组织领导
第八节、云南省
一、加快产业发展
二、充电设施建设
三、推广应用
第六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十三五”政策导向
第一节、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政策方向
一、新能源汽车碳配额政策有望推广
二、燃油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
三、政府扶持将侧重于社会公共政策
四、新能源车电池领域外资准入放松
五、政府主导逐步让位于市场主导
第二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技术路线和主要目标
四、主要任务
五、保障措施
六、规划实施
第三节、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一、总体目标
二、节能汽车技术路线图
三、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路线图
四、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图
五、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路线图
六、汽车制造技术路线图
七、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图
八、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
▄ 公司简介
中宏经略是一家专业的产业经济研究与产业战略咨询机构。成立多年来,我们一直聚焦在“产业研究”领域,是一家既有深厚的产业研究背景,又只专注于产业咨询的专业公司。我们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提供产业研究、产业规划、投资分析、项目可行性评估、商业计划书、市场调研、IPO咨询、商业数据等咨询类产品与服务,累计服务过近100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并成为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长期的信息咨询产品供应商。
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铁冶金、嵌入式软件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IT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过中宏经略咨询团队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采集、研究、加工、编辑、咨询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各行业信
息咨询及市场研究、用户调查、数据采集等多项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专项定制课题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
我们的优势
强大的数据资源:中宏经略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和覆盖全面的产业监测体系。经十年构建完成完整的产业经济数据库系统(含30类大行业,1000多类子行业,5000多细分产品),我们的优势来自于持续多年对细分产业市场的监测与跟踪以及全面的实地调研能力。
行业覆盖范围广:入选行业普遍具有市场前景好、行业竞争激烈和企业重组频繁等特征。我们在对行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还对其中重要的细分行业或产品进行单独分析。其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是任何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
内容全面、数据直观:报告以本最新数据的实证描述为基础,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各行业的市场供求、进出口形势、投资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以及主要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富有见地的判断和投资建议;在形式上,报告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报告附加了与行业相关的数据、政策法规目录、主要企业信息及行业的大事记等,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幅生动的行业全景图。
深入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有多位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有创造力和建设意义的对策建议: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行业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 最新目录推荐
1、智慧能源系列
《2017-2021年中国智慧能源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电网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微电网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小水电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氢能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波浪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潮汐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互联网+”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物流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3、智能制造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4.0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4、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购物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媒体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影院线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画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5、智能汽车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停车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前景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车联网产业运行动态及投融资战略咨询报告》
6、大健康产业系列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康复医疗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7、房地产转型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房地产+众创空间跨界投资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医疗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物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告》
8、城市规划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前景调查及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深度调研及开发战略分析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9、现代服务业系列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民营医院运营前景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婚庆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6.中国电动汽车地方发展政策和规划研究报告 篇六
[关键词]转型;地方本科;专业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20-03
一、引言
我国经济结构的变革,催生了众多全新的业态模式。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办学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学校无法有效服务行业、地方经济发展。为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紧迫需要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高校办学定位的具体体现,是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具体抓手。专业建设规划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因此,在国家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专业发展规划研究具有现实意义。[1] [2] [3]
二、当前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现状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建设凸显三个重视与三个不足。首先是重视专业建设与地方、行业结合,注意加强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自身具有行业优势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其次是重视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以建设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再次是重视加强专业基础条件建设,实现资源整合。
三个不足,一是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优势和特色不突出。专业之间没有打破壁垒,无法形成合力,培养复合型、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自身服务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二是在专业建设方向与规模方面,长官意识浓,数据分析支撑弱,申报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各专业招生规模的确定都是校领导决策,而非对专业对地方、行业经济支撑、就业率、第一志愿报名率、现有生师比综合考虑后的决策。这样的决策结果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三是教师本位思想亟待破除。高校本身的中心应该是学生,专业设置与建设也必须围绕学生开展,而不能因人设置专业,建设专业。在学校转型的背景下,教师要有转型的动力和勇气。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缺乏,教学名师数量不足、教学团队建设水平不高。[4]
三、专业发展规划设计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设计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切实注重行业企业、地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技能素质、动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集中力量办好行业(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
专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明确导向,突出特色;专业发展建设规划要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确保规划可量化、可测评。依托学校现有的专业优势及专业基础,重点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地区与行业经济升级需要;对专业建设实行统一领导,充分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从组织上和物质上保障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打破学科架构壁垒,有助于发挥跨学科优势的专业集群,促进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全面提高;通过对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进行核心知识点提炼,实现专业方向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与模块化组合,努力形成与行业、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专业设置论证机制,建立各专业指导委员会
专业结构调整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专业结构调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对接区域、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应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探索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重点打造专业集群。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对接应用科技人才的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设置专业,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改造传统专业、设计复合型新专业、建立课程超市,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重,并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建成专业集群统筹管理。对接高校所在地区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求变化,重点发展学科专业集群,在资金投入、招生指标、教师引进、新专业申报、办学条件配置等方面向专业集群倾斜,建成一批规模大、有特色、优势明显的支撑性专业。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论证评议制度,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发展自主设置新专业的机制。
(二)通过大数据分析,规范专业建设
如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本地区要建设地铁的项目,可以预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专业将有人才需求,现有专业的招生规模的确定一定是在分析历年该专业学生就业率(说明社会当前需求情况)、第一志愿率(说明该专业未来预期与社会影响)、生师比等数据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招生规模,确保专业能为地区、行业发展提供数量合理、具有专业水平的合格人才。
(三)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适用度
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打造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形成适应行业、地方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确保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开展专业与行业、学业与职业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科学制订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专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术应用和实验实践课。进行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强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课程评价改革,全面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教学法,提升人才培养对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适应度。
(四)教学信息化建设助力专业发展
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速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加强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系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于网络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分学科专业大类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服务的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环境。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专业建设水平提升。
四、专业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专业发展规划的落实与实施,必须从健全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创新、提升专业能力、建设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入手,这样才能确保专业规划的顺利执行。
(一)健全专业建设管理体制
为加强学院对学科专业建设的统一领导,可成立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有效地调动人财物等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落实和监督专业建设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做好专业建设的检查评估工作。对专业建设所涉及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与图书设备建设等工作,学校将统筹规划,周密部署,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与协作,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二)加强专业管理制度创新
建立特色专业的遴选及专业评估制度。制定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考核、验收办法,加大对专业建设中期检查、评估和成效验收工作的力度。滚动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探索建立专业预警、评估与退出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较为科学完善的专业管理规章制度和高效运行机制。专业建设管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和完善各项有关专业建设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实现专业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三)提升专业应用,服务创新能力建设
更新教育观念,以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为方向,形成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注重个性发展、主动适应建材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把学科专业平台,建设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确保专业建设引领行业与技术进步。
(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教师的双向流动实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探索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有计划选派中青年学者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做访问学者;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力争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
五、结束语
要全面落实《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升地方高校服务行业、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地方高校专业发展规划设计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与具体行动的抓手。它架构了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结构及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度,提升了社会对人才的满意度,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地方高校真正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郎耀秀,邓维安,邓琴.基于服务地方的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研究[J].福建论坛,2011(4):112-114.
[2] 高小泉.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J].教育与职业,2014(32):15-17.
[3] 熊鹰.理工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研究——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3(3):67-68.
[4] 吴亚琪,朱恺军,陆张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4-45.
[5] 戴军,宣卫红.应用型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14-18.
【中国电动汽车地方发展政策和规划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中国现阶段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读毛概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体会09-24
电动汽车专业发展11-06
中国汽车市场发展01-16
电动汽车充电桩发展12-22
中国汽车发展前景08-20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08-18
中国地方病调查报告10-09
2011中国汽车发动机发展趋势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