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测分析及反思

2024-07-03

数学小测分析及反思(10篇)

1.数学小测分析及反思 篇一

初一数学暑期小测

一,填空题

1,在去括号中,要注意正正得______, 负正得________

2,去括号或者加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掉括号要__号,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掉括号___号。(请选择“不变”与“变”填入空白处)

二,计算题

(1)

(3)5+(-5|+(-(-8)+(-10)+2+(-1))|(2))+4+(-(-6.37)+(-3)(4))+6.37+2.75

(5)(-20)-(+5)-(-5)-(-12)(6)(+6.1)―(-4.3)―(-2.1)―

5.1

(7)―7―9(8)(-2)×31×(-0.5)

(9)(-1+)×56(10)18÷(-3)

(11)-3÷(-)

2.数学小测分析及反思 篇二

个案分析一:

学生小弈是初二时从外校转到我校的, 他转学的主要原因是不爱写作业, 甚至可以谈得上厌恶写作业。不管老师怎么劝说, 他都会经常拖着迟交作业或者干脆不写, 当然却有一点值得肯定, 他也从不为了应付交作业而乱写一通, 或是抄袭别人的作业。最终, 他还是被原校劝退了, 也成了我班中的一名“学困生”。

进入我班后, 我对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其实小弈的学习基础不差, 学习能力也较强, 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他都能较好的吸收, 只是课后却不愿意多花心思, 总是以各种理由不写作业。小弈也是我班的一名才子, 平日里特别喜欢画画, 素描、水彩样样都行, 还弹得一手好钢琴, 他几乎把课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这些业余爱好上。

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认为与其强迫在课外给他布置一堆作业, 还不如让他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40分钟。在接近一年的学习时间里, 但凡在我的课堂上, 我都会留出7到10分钟给学生写作业, 当堂批阅、当堂讲评。比如在上到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分式》的时候, 我就会在每节课的最后, 留几分钟给学生做2、3道数学题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并且采取激励的措施, 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把所有题做对, 下课就可以不用再写作业, 这种方法着实收到了效果, 尤其是像小弈这样的学生, 他表现得特别积极, 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此外, 我认为小弈的学习能力也是比较强的, 课外我偶尔会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他完成。比如说在学习完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第五节内容后我就布置大家利用自己的方式设计出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图, 这种作业形式受到了班上很多学生的喜爱, 其中小弈同学就利用自己绘画功底的优势, 设计了一张特别详细并且有创意的思维导图, 当然他的成果受到了我以及班级所有学生的一致认可, 同时他也收获了自信、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热情。

就这样, 我一直选择恰当的方式给他布置数学作业 (无论是课堂上的还是课外的) , 慢慢地我看到了他的变化,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课外他还时常主动让我布置几道题做做。就是他身上的这种变化, 让我更坚定的认为提高数学作业有效性对学困生的成绩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小弈同学从原先在原校考四五十分, 到现在的七十几分, 正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个案分析二:

学生小钰的数学成绩原先是很不理想的, 据我所知从小学开始他的成绩就很令老师、家长担忧, 学习基础薄弱, 学习态度也不端正, 他最大的特点是特别“懒”:课堂上懒得听老师讲课、懒得思考老师的问题、懒得去回答老师的提问, 自然课外也懒得写作业了。深入了解后发现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他学习能力上稍有欠缺, 但更重要的是他特别自卑, 认定自己肯定学不好就干脆自暴自弃不好好学了。

对于这一类学生, 我认为必须让他找到学习的乐趣, 重拾学习的信心。我打算从不停地“关注”他入手。在课堂上, 我时常点名让他回答问题, 而经常提问他的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题目, 鼓励他积极思考, 培养他“说数学”的能力。还经常鼓励他上黑板做一些简单易操作的题, 培养他“做数学”的能力。在课外, 我对他作业的选择和批改上下了一些功夫。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能要写5道题, 而刚开始的时候, 我只让小钰写3道, 并且都是在他能力范围之内的。我时常会叫他到办公室进行面批, 一步一步地讲解给他听错在哪, 哪里需要注意, 直到他完全弄懂为止。只要看到哪怕一点点的进步, 我都会当面表扬, 还时常在作业本的批改处写上一串鼓励性的评语。这种方式能够变被动为互动, 进而慢慢地成为一种主动。也许他是看到老师很用心, 对他特别关注, 慢慢地他有了变化, 在写作业的时候如果是他自己会的题, 他都会认真写上去, 尤其是老师给他指出过的错误, 下次几乎不会再犯了。

我认为小钰最大的改变就是学习态度变得比以前端正了, 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都有了增强。而改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老师在提高作业有效性上下的功夫。

个案分析三:

学生小康和小航相对于班上其他学生而言算是成绩比较不错的两个学生了, 他们上课时态度端正, 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能按时完成。至于学习成绩还不能与普通班级学生相比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学习上比较被动、缺乏主动性, 有时候学习方法也不得当。

为了能让这一类学生的数学成绩更上一个台阶, 我便采取了一些措施, 课后的作业我时常给他们俩布置一样的题目, 等到批阅的时候, 我采取过以下几种方法:1.先替他们批改, 让他们自己订正, 然后再给我看。2.给他们答案, 让他们互批, 然后两人共同纠错。在这当中, 我经常采用激励的措施, 比如看谁正确率更高, 看谁进步地更快, 时不时地表扬其中一个, 提醒另一个要加油了。这种方式收到的效果在他们身上体现地很明显, 他俩经常暗自较劲, 都希望打败对方, 因此在学习的主动性上大大加强了, 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强, 这样自然而然地, 课堂上的表现就更积极主动了。此外, 凭借着两人的合力, 在学习方法上也不向以前那么钻牛角尖了, 时常会相互开导, 共同进步。就是这种良性的竞争, 小康和小航不仅作业完成地更出色, 学习成绩也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两人每次考试都能考到85分左右。

反思: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因此对于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 多和他们接触, 在与学困生的交流、相处过程中, 寻找到他们身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且对症下药, 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最终达到提高他们成绩的目的。

3.五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分析及反思 篇三

通过对五年级阅卷反馈来看,虽然,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一段时间,然而,处于改革过渡阶段的当前,应试教育仍然处于强势状态,教学检测的内容对今后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它一方面引导着教师今后将从什么角度来教,怎样教,为什么教。同时,也将间接地规范着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的方向。结合这样的思考,发现今年五年级的试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试卷卷面分析:

1、知识的覆盖全面,各种知识的比例合理,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

2、试卷既关注了双基,又能考查能力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喜悦,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新理念。

3、注重试卷的人文性,一些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素材改编成了有新意的试题,在试题的取材上充分注意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发学生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如应用题的第2、4小题,都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调了应用题对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重要性,提请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二、考试结果情况及分析:

我们班共15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测试,总分是617.5分,平均分是61.17分;及格率为60%,优秀率为26.7%。

三、学生卷面分析: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在学习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基础知识不扎实。从不少学生在计算题失分情况来看,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一些看似很简单的计算却频频失分。应该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

(二)是学习方式有问题。试卷中有不少是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然而,由于不少学生平时习惯于模式化的学习,缺乏应有的思维训练,面对出现的综合性的问题时,解决问题时的思路自然也就比较狭窄了。

(三)是思维能力较弱。数学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而从部分试卷情况来看,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待于提高。

四、改进措施:

一是要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由于现在正处于新课程改革的初期,很多东西还处在相对动荡之中,但对于已被人们共识的转变学习方式,有必要及时加以落实,否则,现在的学生无法适应今后变化的学习。

4.二年级数学月考成绩分析及反思 篇四

一、试题分析

本测试卷包括两个单元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试题分为填空、口算、笔算、作图、列式计算和解决问题等。所涉及的知识点详尽且比较全面,重难点突出。注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做题习惯等。

二、测验总体情况

从总体上看,这次的检测反映了学生在开学近期(前一个月)的学习情况,从成绩来看,有部分学生考得较好,高分人数偏少,大多数情况是审题粗心失分严重。填空题和口算题普遍答得好,而作图题普遍十分严重,说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及时复习而把知识遗忘,导致解决问题某些题目审题不准而做错,学困生对大部分的检测试题完成得较差。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1、平时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本次考到了计算题型,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都是二年级这个学段的重点学习任务,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重口算能力、笔算能力、书写习惯的培养。在平时作业中要严格要求计算,加大计算的训练量。

3、注重对学生兴趣方面的研究。

小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对贴近他们的生活,有一定感性经验的学习素材,更能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二年级学生处于低学段,可塑性特别强,但长期的教师中心式的讲授,会挫伤学生学习热情,造成了学习的被动和教学的困境。数学学习中结合知识多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放置于问题之中,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数学知识,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习有推进作用。

4、要在班主任和课任教师的配合下做好本班差生的辅导及转化工作还有优生的培优工作。

5、做好补缺阻漏工作,平时的错题订正一定要认真,错点分析到位。

6、继续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5.数学小测分析及反思 篇五

活动目标:

1.通过抽奖游戏,尝试分析和记录图形的各项特征。

2.在反复练习中,提高逻辑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教具:抽奖箱,抽奖券。

2.学具:幼儿奖卡、笑脸、作业纸、白纸条、勾线笔。

3.知识经验:抽奖。

活动过程:

1.初步比较图形的不同。

师:(出示各种图形):“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奖卷。看,它们一样吗?那些地方不一样?”

小结:“对,它们大小不同,形状也不同。”

每一个小朋友选一个你喜欢的奖券吧。看一看,你的奖券是什么样的?

2.抽奖游戏,分析图形特征。

(1)抽三等奖,分析单一特征。

师:“这是抽奖箱,现在要开奖啦。先开三等奖。我来抽,会是谁中奖呢?(抽长方形)

“什么中奖啦?你怎么知道的?“对,这是长方形标记。表示所有的长方形中奖。

恭喜你们。送给你们一个笑脸娃娃。

还会有谁中奖呢?你们闭上眼睛,我抽出来看。等你们挣开眼,看到自己中奖的就站起来。

(2)抽二等奖,分析两种特征。

这个抽奖游戏太有趣了,现在请小朋友们交换奖卷,我们继续抽奖,抽二等奖。“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抽出奖卷,打开一半)是什么中奖了?(再打开)到底是什么中奖了?请中奖的小朋友站起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继续抽,看看会是谁中奖呢?

(3)抽一等奖,分析三种特种。(交换奖券)

现在我们要开一等奖啦,“是什么标记中奖了?”让幼儿抽2-3次

(4)抽特等奖,幼儿按特征制作标记。

老师再给你们一次抽特等奖的机会,有大奖品哦,呀,兑奖券还没有做好,现在就请你们看着自己手中的图形做一张兑奖券,要看仔细,你的图形是大是小,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画出你自己图形的特征来制作一张抽奖券)

做好了检查一下,放到老师的抽奖箱里来,材料就在后面一起去做吧!

请小朋友来抽奖,送出2个大笑脸。

3.操作活动

⑴老师看我们小朋友这么厉害,奖励你们一分让自己能干的礼物,我们看是什么?

来,练本领吧。可是怎么做呢?

⑵讲解活动

⑶操作

⑷自我检查,相互检查后,将你们得到的礼物收好,下次再来练本领。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整个活动过程都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教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孩子如今生活中很常见,同时也比较感醒悟的抽奖活动,并将“分析图形特征”这一活动巧妙结合,将枯燥的分析图形特征游戏之中,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逐步掌握了分析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了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性。

活动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按照抽奖的等次逐个由分析单一特征到三项特征。虽然难度在逐渐增加,却丝毫没有减弱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

俗话说“没有遗憾的活动就是最大的遗憾。”在整个活动中,虽处处体现着教师的智慧与用心,但是整个活动教师对每个环节的把握应该更加明确,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简练,明了。

6.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案例分析与反思 篇六

一、数学情境创设的一个极端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大环境中, 有的教师对“情景创设”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他们认为上课就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创设情境, 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苦思冥想”, 不顾教学内容, 不讲实效, 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出现“花俏”的现象, 使创设情境成了摆设, 中看不中用, 教学为了情境而情境, 创设情境与教学内容相脱离。

二、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1. 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联系进行联想创设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情境表面下的本质。创设一个有效的学习情境, 一定要考虑情境中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定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 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抓得着, 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已有的相关知识或经验来积极思考, 产生对学习新知的渴求。

【案例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课堂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生: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

师:我们是怎样判定的呢?

生:根据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关系来判定:当d>r时, 点在圆外;当d=r时, 点在圆上;当d<r时, 点在圆内。

师:很好!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我们是通过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来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 (用数学语言板书三种位置关系) 。如果, 我们把一个点换成一条直线, (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 同学们思考一下, 在同一个平面内, 直线与圆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

在学生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 教师从回顾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出发,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启发下, 通过多媒体的演示, 运用类比思想, 学生很快得出直线与圆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位置关系, 并会得出相应的判定方法。也可以用同样的形式来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亲身体会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情境的创设未必一定要从生活中找, 事实上, 数学学习过程的本身也有许多很适合的情景可以创设。

【案例2】“平方根”教学实录

师:什么叫算术平方根?

生:一般的, 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正数x叫a做的算术平方根。

师:怎样用数学语言表示呢?

生:如果x2=a (x>0) , 则

师:用数学语言板书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我们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等于0。下面, 同学们看这个问题,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 这个数是多少?

生:3。

师:3是9的什么?

生:算术平方根, 平方等于9的还有-3。

师:也就是说, 3和-3的平方都等于9, 即 (±3) 2=9, 我们称9是±3的平方, ±3是9的平方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以复习与新授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课, 既是情境创设, 又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 通过类比, 对新知识进行探究,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己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案例3】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中, 某教师为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创设情境如下的生活情境。

如图1所示, 某地两工厂隔河相望, 恰有一大桥连通。要测量大桥AB的长, 从点B出发, 在垂直于大桥方向距点B的点C处测得∠BCA=40o, 距B点20m的点D处测得∠BDA=50o。请你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求出大桥AB的长。

我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要遵循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基本原则。要测量大桥AB的长完全可以用直接测量的方法。该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虽然跟数学密切相关, 但作为这样一个数学知识的应用, 不免把实际问题复杂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另外, 由于一些学生对测量工具不大了解, 这种情景与这些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水平也是相差甚远。

合理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 学生身临其境, 加强感知, 有利于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轻松地接受新知识。为此, 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 并要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

3.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而动手操作是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 我们不能为动手操作而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数学知识本身出发, 关注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案例4】“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实录

教师事先准备若干枚一元硬币, 同桌两人共用一枚。一名学生掷硬币, 另一个学生记录硬币落地时正面朝上的次数, 要求总共抛币120次。学生很兴奋, 很快沉浸在动手操作的气氛中……十分钟过去了, 每个小组代表发言抛的总次数, 正面朝上的次数及正面朝上的频率, 见表1。

师:你们小组掷了多少次?正面朝上的频数为多少?

生:掷了120次, 正面朝上90次。

师:正面朝上的频数为多少?

生:0.75。

实验操作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讨论等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案例中, 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 看似热闹, 表面上学生全员参与, 而实际是一盘散沙, 纯粹为合作而合作, 为动手操作而动手操作。这样的情境不是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 更谈不上情境创设的实效, 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得到的正面向上的频率与0.5相差甚远) 又浪费了时间。事实上, 教师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得出正面朝上的频率给出概率的概念, 但是这个结果需要通过大量重复的实验才能得到, 不是仅仅掷几下硬币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特点的实验与操作情境, 有助于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猜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 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结论的获得与验证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以上几个课堂实例, 我们可以看到, 案例1和案例2是从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出发创设情境的, 但是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 很自然地转入新知识的学习, 这样的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发展,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案例3和案例4虽然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动手操作, 亲身体验探索、交流的这个过程, 但整体上教师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课堂气氛是活跃的, 学生没有得到实质上的发展, 这样的情境是无效的。

总之, 不管从数学知识本身或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动手操作实验出发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这样的课堂创设情境就是有效的创设情境。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信海燕.浅谈数学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方法[J].科技信息, 2010, 18.

[3]卓桥美.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2009, 7.

7.数学小测分析及反思 篇七

关键词:数学思想,渗透,实践探索

对于数学思想和方法而言, 因其具有难以表述、隐蔽性以及抽象性的特点, 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不注重方法和思想的渗透, 只是针对某种题型向学生介绍解题方法, 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式的做题.将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可以使学生在快速掌握定理、公式、概念的基础上, 真正懂得如何解决数学问题.

1. 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的理论依据

思想和方法是两个意思完全不同的名词, 数学中的方法指的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程序、步骤或者手段;数学中的思想指的是一些基本的观点, 来自于对数学发现法则、方法、原理、概念等的认识.对于平常做的数学题来说, 表现为解题策略的是数学思想, 它可以将问题涉及的知识与方法联系起来, 对数学解题有指导性的作用.数学思想和方法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数学中的思想是对所用方法的提炼和概括, 因而其层次要高于方法;数学思想表现在解决问题上就是数学方法, 它有着可操作化和模式化的特点.在初中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有:方程与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划归思想、分步与分类思想、猜证结合思想等.常用的数学方法有:比较法、归纳法、因式分解法、参数法、降幂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等.

2. 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运用

2.1 在概念教学上注重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初中数学的概念是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 是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 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创造、归纳、概括、抽象、分析、比较和观察后才能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包含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但学生所用的参考书中有的只是给出概念, 并没有分析概念的形成过程, 使得学生在概念理解上存在困难, 只能是将其被动地记住, 而不懂得灵活运用数学概念.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时应当注重向学生介绍概念出现的背景, 在记住概念的基础上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延伸, 使学生了解概念的适应范围、本质属性等;为学生分析数学概念所具有的逻辑意义, 并将其与已学过的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在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前提下, 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在向学生讲解绝对值的概念时, 学生所用参考书上对绝对值的定义为:“正数和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很多学生对于这样描述性的定义不能很好地理解, 做题中经常出问题.但若是借助于坐标轴为学生讲解绝对值的定义, 就可以使原本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更透彻、更直观、更形象, 也会将其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显现出来,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2 在定理、公式教学上注重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在数学中所遇到的定理和公式, 都隐含着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在讲解定理和公式时, 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对其隐含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发现和探索, 进而使学生了解定理和公式的产生过程.如在为学生讲解有理数运算、有理数绝对值时, 就应当将“分类”的数学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为学生讲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时, 就应当将“化归”的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为学生讲解勾股定理时, 可以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然后通过面积计算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该定理, 之后再使用拼图的方式来对此定理进行验证, 以便让学生能够经历一次定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通过动脑和动手的方式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这就是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2.3 在知识总结归纳中注重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方法, 有的还隐含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里, 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应当注重对所遇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总结, 以便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概括和提炼数学思想和方法.特别是在对某一章节进行复习时, 应注重将该章节所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总结, 这么做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概括时, 通常需要分两步进行, 首先要对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总的认识, 以便将其所具有的属性抽出来;其次要清楚不同数学思想方法之间的联系, 进而将所抽出来的属性向同类问题进行推广.

3.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强化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 教学中应当注重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逐渐地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特别注重在概念、公式定理、知识归纳教学上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 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晓敏.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邹议[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0 (01) , 187-188.

[2]唐永海.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方法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04) , 112-113.

[3]王明碧.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J].中小学数学 (初中版) , 2010 (03) , 76-77.

8.数学小测分析及反思 篇八

一、合理选取合作交流题材

在数学的教学中, 不加分析, 盲目地开展合作性学习, 很可能是没有意义的, 反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为此, 老师应选择适当难度或具有探究意义的学习题材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既能让中下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探究得到结果, 又能使高水平的学生有更大的思考拓展空间。

案例1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 教师可提供一个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结论。问题如下:

一块田地分成如图1所示的四部分, 分别种植四种不同的作物, 问这块田地的面积是多少?和小组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吗?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两种答案:从整体上考虑, 可得到面积为 (a+b) 2;从部分考虑可得到面积为a2+2ab+b2, 因为是同一块地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所以学生就能大胆猜测 (a+b) 2=a2+2ab+b2。经历了合作学习, 学生在头脑中将实际问题背景和公式的产生过程建立了联系, 因而对公式掌握得比较深刻, 在应用中很少出现如“ (a+b) 2=a2+b2”的错误, 并且使学生掌握了用几何图形的面积来证明完全平方公式的方法。

但数学课的内容, 并非都适合合作交流。许多数学内容, 特别是一些约定、规则或程式是数学家几百年, 甚至上千年经验的积累才总结、形成的, 这些都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摸索、探究出来的。这些内容进行分组学习, 只能是浪费时间。

二、准确把握开展合作学习的动机

合作学习的开展, 往往与上课的内容、形式、所提出的讨论问题难易程度等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正确把握合作时机, 如在课题引入处、重点难点处、在一题多解处等, 适时地采用合作学习形式, 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产生的价值, 从而积极、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案例2平行线的复习——这是一节关于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复习课,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整理了这一章节的内容, 让学生对本章知识有适度的认识, 接着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

如图2, CD为△ABC的高, E, F, G分别在BC, AB, AC上, 且CD⊥AB, EF⊥AB, ∠CDG=∠BEF, 试判断DG与BC的位置关系, 并说明理由。

教师进行相关解读, 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解答。学生纷纷举手, 教师请一位学生发言。该学生根据内错角相等, 推导出DG与BC平行。

教师问:还有没有其他思路或其他解法?教室内立刻安静下来, 没有人回应。教师抓住时机, 停顿了几秒后说:“这样吧, 我们先各自考虑一下, 然后前后四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 相信会很快得到答案的。对于不同的思路答案, 委托一个同学记在本子上。”……通过讨论, 学生用“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两种方法) 和“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解答,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对于问题设计, 教师没有直接问:判断DG与BC的位置关系, 你有几种方法?这样问一方面会变成几个优秀学生的独角戏, 另一方面会让后进生感到自己的愚钝, 而是在学生纷纷举手自愿解决问题时, 提出了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既让大家享受到一个人解决问题的乐趣, 又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合理组建合作学习的环境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 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 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 确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共性”。如何构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呢?

1. 充裕的时间环境。

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进行, 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 浪费了时间, 老师便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 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 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 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尽情的发挥。

2. 热情的帮助环境。

由于课堂、教室等一些环境的局限, 合作学习几乎都是按前后桌为合作小组的方式进行的, 这样同一形式的合作学习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 会使学生对其失去新鲜感, 降低学习兴趣。纵观众多专家和一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 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几种形式:

“同质联合”——使水平相当的学生相对集中, 便于辅导差生。

“就近联合”——彼此了解, 实现组内优势互补, 保障课堂秩序。

“自由组合”——能调动主动性, 利于气氛融洽, 符合学生意愿。

3. 真诚的激励环境。

适时适当地激励,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应用好这个课堂杠杆, 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 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四、科学评价合作学习的过程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 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由于每个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 教师可以将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通过组内合作, 组间交流,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有的学生, 可以让其担当发言人, 在互相学习中, 让差生得到提升, 优生获得自信。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

9.数学小测分析及反思 篇九

活动目标:

1、尝试分析图形的三项特征。

2、发展幼儿逻辑分析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学具:钓鱼杆、(红、黄、绿、大、小、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特征的鱼若干 海绵垫围成的大池塘、塑料圈小池塘

教具:冰柜样式的表格若干、大小颜色形状标记若干、奖品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鱼的三种特征。

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去钓鱼吧!

哟,这里有一个大池塘。哇,里面有许多鱼,有些什么样的鱼呢?(请幼儿自由说说颜色、形状、大小)

2、整体感知鱼的三种特征,并尝试用语言完整表达。

我们来个钓鱼比赛吧!比一比,谁钓得又多又快!(幼儿钓鱼,钓完后坐下休息)

来,让我们数一数,你钓到了几条鱼?(幼儿自由交流,提问个别幼儿,评出钓鱼冠军,发奖)

小朋友,你钓到的鱼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和别人比一比,是大的还是小的?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自由交流、个别介绍,引导幼儿将三种特征完整表达)

3、将鱼按三种整体特征分类

小朋友,真能干。这么多鱼来不及吃完,如果坏了怎么办呢?(放进冰柜里)

老师的这个冰柜有些特别。不能随便乱放,得按上面的标记放。看一看,上面有些什么标记呢?(请个别幼儿说说,大小,颜色、形状标记)

那这三个标记放在一块儿,表示什么意思呢?“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请小朋友将三个标记组成的三种特征表达完整。)

谁钓到了大的红颜色的正方形的鱼,赶快送来冰柜!(幼儿分析鱼的三项特征,送到冰柜表格,教师引导幼儿检验)

(同样的方法:请幼儿个别或集体完整说说三种特征,根据三种特征送相应的鱼到冰柜、检验操作结果)

4、按三种整体特征钓鱼

小朋友,真聪明。再来一次钓鱼比赛。这次得按老师的要求钓,每人钓一条,钓来后赶快送到冰柜。比一比,谁钓得又对又快!

看一看,这次要钓一条什么样的鱼呢?(请幼儿看冰柜上的标记,说一说,个别或集体)

明白就开始!(幼儿到小池塘钓鱼,钓到后送到冰柜)

我们看看,全钓对了吗?(检验)

(同样方法,操作三次)

5、幼儿出题,分男女比赛钓鱼。

小朋友钓鱼的本领真厉害!现在请小朋友来出题,分男孩,女孩两队,比一比哪队厉害,钓得又对又多又快!

(A请一位幼儿从大小、颜色、形状标记中各选出一个特征组成钓鱼要求)

(B男女对比赛,将鱼贴到冰柜表格内,表格分为男女两块)

(C检验结果,评出胜方发奖)

6、小结

小朋友钓鱼的本领真棒!钓得开心吗?我们下次再来钓,好吗?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整个活动过程都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教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孩子如今生活中很常见,同时也比较感醒悟的抽奖活动,并将“分析图形特征”这一活动巧妙结合,将枯燥的分析图形特征游戏之中,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逐步掌握了分析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了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性。

10.数学小测分析及反思 篇十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状况调查,反思

由于我市2008年所有高中实施新课程, 因而通过此次调查活动, 来研究宿州市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现状, 发现实际教学效果与新课程标准要求之间存在差异, 从发现的问题出发进行思考帮助数学教师更好地实施高中数学新课标中的一些要求.

一、调 查

1. 调查对象: 我市部分中学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及部分数学教师.

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对宿城一中、实验中学、宿州三中、砀山中学及祁县中学共发放500份问卷, 回收497份, 其中有效问卷459份, 回收率99.40%, 有效率92.35%. 为了确保调查的准确性, 调查对象有省、市、区重点中学的学生, 也有非重点中学的学生; 有市区学生, 也有乡镇学生; 每个学校实验班和普通班各调查50份; 同时, 这些学校未进行文、理分班, 男女学生的性别比例是基本平衡的.

3. 调查内容: 问卷的基本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方面. 调查结果进行百分比统计处理, 均保留两位小数.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结果显示:60%以上的同学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感兴趣, 其中激发其兴趣的主要因素为大自然、数学实践活动和新科技, 这是数学新课程能够开展好的先决条件. 在此状态下, 相信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本学科的发展充满信心与希望!

可以看到, 在新一轮的课改教学活动中, 有50.70%的学生仅听说过课程改革, 对其本身并不了解, 甚至8%以上的学生没听说过或没兴趣知道. 从学习动机一栏可以看到:31. 68% 的学生学习数学是迫于升学压力, 还有17. 6% 说不清, 仅有22.57%是因感兴趣而学习数学. 可见, 高考仍然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 考什么就学什么, 当然他们就不可能朝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方向发展. 新课改的实施只是完成了表面部分, 只有学生真正主动地了解并接受课改内容, 才算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使新课改深入人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学习态度方面看: 无论是学习数学对个人的作用还是学习数学在高中课程中的地位, 都有75%以上的学生认为是很重要的, 这说明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重视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 但是当问及学校是否组织过与数学课相关的课外活动时, 60%的学校从来没有组织过, 而且即使组织此类活动有56.31%的学生一定参与, 33.75%的学生偶尔参与, 9. 94% 的学生不参加. 简单了解原因发现: 主要是因为课业负担的问题, 不少学生如果课业负担重就会放弃这些活动;一定参与的学生是因为能够巩固课本知识, 甚至少数学生想趁此“捞”到玩的机会.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理念之一, 高中数学的课外活动开展的情况并不乐观, 要改变这一现状, 还需要学校管理者的重视与支持.

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它包括家长的态度、学校资源及社会资源等许多方面. 家长被认为是新课程的参与者、评价者和宣传者. 然而, 调查显示: 仅10. 43% 的家长对学生的数学学学习“非常关心”, 20. 86%的家长“从来不过问”. 家长对数学学科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我们所希望的, 有待提高. 对于学校资源方面: 46% 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环境需要改进, 22% 以上的学生认为课时安排需要增加, 1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由于是多选, 选三项和三项以上的学生占14. 4%. 可见, 学校中学习资源的软、硬件都是需要改进的.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增加相应的教学投入,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是新课改的最直接参与者, 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 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关键因素. 教师不再是“教教材”的教科书的忠实的执行者, 而是“用教材教”的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 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 有深厚的专业文化知识, 只有“深入”, 才能“浅出”, 教学过程是“艺术”的发现过程, 教师只有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才能探求引导学生体验求知快乐的快速通道,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另外, 从调查结果可见: 由于理论课时特别紧张, 严重挤占了实验课的课时. 近一年的学习时间44.26%的学校仅开展过一次实践活动, 甚至2.98%的学校一次都没开展过. 任课教师吃透课标, 教学中有粗有细: 该自学部分放开手、放下心, 重、难点部分点明、突出、讲解透彻, 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探究性活动的开展成为高中数学新课改最大的盲点.

上一篇:高三复读班班主任发言稿-班主任演讲稿下一篇:魔术表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