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李刘,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精选6篇)
1.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李刘,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 篇一
秋色渐将晚, 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 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 坐看流年轻度, 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 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 空飘荡, 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 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 冉冉云间新雁, 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2], 谈笑静胡沙[3]!
【注释】
[1]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
[2]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 曾隐居东山, 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
[3]胡沙:即“胡尘”, 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阅读指津】 这是作者告老, 隐居湖州弁山后所写的诗作。早期, 叶梦得随高宗南渡, 陈战守之策, 抗击金兵, 深得高宗器重。后因高宗听信奸相秦桧, 像抗金名将岳飞、张宪被冤杀, 主战派受到迫害, 向金屈膝求和, 梦得因不得意于1144 年被迫上疏告老, 隐退山野。强敌压境, 边马悲鸣, 痛感流年轻度, 白发徒增, 很想东山再起, 歼灭敌军, 但却已经力不从心, 思欲效法前贤谢安而不可得了。因写此词, 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慨和对时局的忧虑。
诗词阅读题, 先通读, 结合注释, 对诗词内容上先要大致理解。词有上下两片, 上片内容上共有三层意思, 先写一景, 描写时令和自己隐居的环境, 外界环境的安静与下文内心的不平静形成反衬。再设一问, 隐居山野的老人到底在想什么心事呢?后设一答, 回答是不忍心时光虚度, 不甘心两鬓增白, 隐晦地表达英雄报国无门而只好隐居山林的苦恼, 实即对国事的忧虑, 对南宋朝廷的不满。这样写来, 一波三折, 如三叠之瀑, 曲尽回荡之美。
下片感情就激越起来, 这种激越是复杂的, 扎心的。怨恨悲凉的秋风时不时地吹卷起来, 缓缓地飞行在云间的新雁, 由北而南给人们带来边境的消息, 胡笳的哀怨和边马的悲鸣交织在一起, 战争频仍, 烽火不息, 哪里有世外桃源, 哪里有宁静的环境和心境呢?人归隐了心却归隐不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 写得很突出:“平昔飘荡遍天涯”, 入世, 可是“空飘荡”的一个“空”字, 又转向了出世;“归来三径重扫”, 出世, 归隐;“却恨悲风时起”, 表明没有一个世外桃源能使人静心归隐;“谁似东山老”, 又揭示了要想用世济人而不得的压抑心情。济世不能, 归隐难安, 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2.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李刘,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 篇二
【摘要】《水调歌头》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北宋名词,并且被众多文人作曲家改编为歌曲,近现代以来,经过国内外多位翻译大家的精心翻译已经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苏轼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林语堂、许渊冲、黄新渠和Turner不同版本的英译本,分别从语音美、形式美、意境美这三个方面特别是意境美这个方面分析和阐释其中蕴含的翻译美学,以及呈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本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为进一步探讨今后的翻译作品如何更好地展示出原诗词的艺术魅力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水调歌头 三美论 语音 形式 意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03-02
一、许渊冲的“三美”论
众所周知,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由于受到翻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译者主体性等多种差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使译文和原文在语言、文字、风格、意境、思想等方而完全一样。译者只能通过各种翻译于法使得译文在最人程度上接近原文,并且仍然葆有诗词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往今来,对于古典诗词的如何翻译,众多翻译人家都提出了各自的翻译美学理论。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许渊冲先生曾经提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三美论”;林语堂先生曾经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即忠实、通顺和美。许先生把文学翻泽总结为“美化之艺术”,即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三美”论为诗歌翻泽提供了标准和指南,认为诗歌翻泽作为“美化之艺术”要再现原诗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王平,2011:305)。所谓意美,就是诗的意境美,指的是表面语言所蕴含的意境,它是诗意赖以飞翔的翅膀。音美则是诗悦耳的韵律与和谐的节奏,在古诗中通过韵脚和押韵来实现,诗歌的节奏和韵脚能激发人们的情感。形美是指诗歌需要讲究特定的形式,包括段数、行数、音节数。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诗英泽中准确地传达汉诗的韵律和形式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力求在翻泽中做到“三美”的和谐统一。但如无法兼顾,应始终把意美放在首位,因为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这也是许先生将意美放在“三美”中第一位的原因。“三美”的重要性不是鼎足三分的,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李谧,2004:83)。“三美”论不仅是翻泽工作者从事诗歌翻泽需借鉴的重要翻泽原则,更是众多翻泽批评家评判诗歌优劣的重要衡量手段和标准。
1.音美
“音美”指译诗也具有诗的节奏美和押韵美。汉语的四个声调构成了其汉语发音的抑扬顿挫。而英语没有声调,只有重音,翻译时小可能在声调上做到对等。但翻译时常可借助英语的双声、叠韵或尾韵来尽力表现出原诗的“音美”。
特别在尾韵上,中英很相似,都常在句尾押韵。这篇译文通篇就基本采用押尾韵,较好地传达了原词的音韵美,使译词同样具有词的歌咏性和音乐性。例如,在上网的前四句用了ab ab的押韵方式,后四句又采用aabb式,这有助于充分体现中国诗歌文化的“韵味”。
2.形美
“形美”,指译诗有诗的形式美。中诗在行数,每行的字数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英译时,也应尽量展现出原诗的特点。就此而言,一些译本小仅采用了诗体的形式,而且和原词一样分为上下两17,句式长短安排较为工整,总体上能较好地传达大多数中国古诗句式工整的“形美”。
俗话说“翻译难,译诗更难”,译诗只做到“形似”是远远小够的。诗之“形”往往只是冰由上露出水面的那一角,翻译时,对诗之“神”,即承载诗之生命的辞藻、音律和意境更要仔细斟酌,才能力求至臻至美。
3.意美
“意美”是指译诗也应有意象以及由意象组成的意境。中诗向来最讲究意境,常“言在其中,意在其外”。译诗只有注意在意境方面的传递,才能带给读者原词的意蕴。诗歌之意境几乎体现在每一句诗上,评析“意美”在译本中的体现需具体到每句诗。
二、“三美论”在苏轼名作《水调歌头》英译中的体现
1.语音美
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朗朗上口、流传千百年而不衰,主要是因为古典诗词的节奏性和韵律感十分强,古典文人十分注重使用声律格式,如“平仄律”、押韵等,尤其是重视押尾韵。声律格式的合理使用,能增强诗歌的音律感和节奏感,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和谐的听觉满足感。在翻译古典诗词时,翻译家们特别注重保留原词的音乐性,确保翻译出的作品仍具有语音美。
《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每一句最后一个字分别是:“天,年,寒,间,眠,圆,全,娟”,押【an】的尾韵。中国的翻译人家人多数采用中国古典诗词的用律于法。例如,林语堂翻译的英文译本仍然保留了原来词中押韵的用律于法,在译作中既押头韵也押尾韵,句首为:festive , fly , fear, feel.押[fl韵;句尾为sky, by, high, tiedeny, goodbye, fly,押[ai]韵。许渊冲的英译本则采用隔行押韵,句首为:appear. sky. year. high. fly. be.me. play. gay. red. shed. bed. spite.bright. again. wane. days. man. can.displays。比较林语堂与许渊冲的翻译,不难发现,这两种译本都在极人程度上保留了原词在声律上的格式,确保了极强的韵律美。黄新渠的翻译则在前面四句中采用了押韵的形式,用bright.sky.tonight.high压[ai]韵。另一位翻译人家以英语为母语的John A.Turner,在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翻译为英语时,虽然没有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韵律格式,但是其充分发挥了自由诗体即兴创作的独特优势,也采用了隔行押韵的形式,在句尾分别用sky.by.high.压[ai]韵,而且在不受限制的前提下,再现原词的艺术风格,让读者读起来自然随性,朗朗上口。
由此可见,不管是仍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押韵的于法,还是自由诗体的不受限制风格,都仍然传递出了原词的音律美,保持了原词的音律感和节奏感。
2.形式美
中国古典传统诗词在创作的过程中,十分注重遵守格律的字数,同时特别强调诗词语句的工整、对仗,对于诗句的行数、分节、字数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明确的规定。但是众所周知,将古典诗词翻译为英语,因为语言的差异导致很难保持语句的工整以及对仗。但是,国内的翻译人家在翻译诗词作品时,还是尽量保留了原来诗词的人致结构和基本形式,保留了原诗词的形式美。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上阕9行,全词21行,而林语堂的英译本译文前半部分也是9行,全词一共21行,成功保留了原文的结构框架。
中国古典诗词在用字、用词、用句方而十分讲究字斟句酌,极力追求文字的简练以及用词的准确。但是,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在用词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等方而都存在着较人的差异,所以在翻译时比较难以保持汉语语句原本的简练。但是,国内的翻译人家在翻译诗词作品时,仍然十分注重保持原诗语句长短,尽可能确保语言的简洁以及句子的简短有力。例如,黄新渠在翻译《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时,分别使用了23个词、11个词和20个词。许渊冲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翻译为:She munds the vermilion tower. Stoops to silk-pad loom. Shines on those who sleepless lie。原词用“转”、“低”、“照”三个动词构成排比,译文也使用了“mund"."stoop". "shine”三个动词构成排比,并且保持了顺序、句式、语义的基本相同。在尽可能保留了原词的语句长短的同时,完美地传递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原本的形式美。而Turner的译作却没有很好地把形式的美体现出来。这也说明了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巨大的。
3.意象美
中国古典诗词十分善于运用各种丰富多样、蕴含深远的意象,往往通过有限的文字营造出无尽的意境,在平凡的意象中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例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一词中,虽然笔墨洒脱,但仍然通过月亮、酒等平凡的意象寄托了词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该作品时,不仅仅需要翻译出词作的表而意思,更应当传递出作者在平凡意象之下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
首先,是词牌名。词牌是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产物,因此翻译时应讲究一番,小仅要注意传达词牌的神韵与美感,还应尽量反映出它的历史来源和格律,这样才小仅能保持汉诗词牌的古风韵及其风雅,又能做到忠实原作。这首词的词牌“歌头”在古词牌中意为“前奏或序曲”,因此四位大家的译文中都将其译为“Prelude"是很恰当的。笔者认为词牌既是宋词的特色,就应该作为一个文化意象传译给外国读者。
其次,进入词的正文。上片首句“明月几时有”中“明月”二字是本诗的焦点。许渊冲的译本中将其译为“full moon”,看似“明月”并小一定是“满月”,但中秋之夜的明月当然就是“full moon",因此仍然是忠实原词的。更为妙的是“full moon"能让一幅画面顿入读者脑海:寂静的夜晚,一轮满月悬挂苍窍,月光如此明亮、皎洁。这同时能跟后面的“月有阴晴圆缺”形成呼应,因此这样翻译很富有意境美。而林语堂和黄新渠则把它译为“bright moon”,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忠实于原文,但在意境美方面差了一筹。而Turner则翻译为glorious moon,这其实体现不出中秋佳节圆而亮的明月的感觉,也凸显不了作者为何突然会思念亲人而作诗的感觉。第二句“把酒问青天”一词在中国古诗中已经显得有点俗套了,但它毕竟是个颇具中国文化色彩的词,那么翻译时该如何处理?其中,林语堂、许渊冲和Turn人译诗中采将其直译为sky。然而从文化角度来看,在中国古代用“青天”一词常含有敬畏之意,如人们称铁面无私的包拯“包青天”,称呼县官“青天大老爷”。因此仅用“sky”恐怕难传译出这样的意境了。黄新渠则翻译为Heaven,这其实在啊传达意义时会造成一定的误解,因为在西方人的宗教理念里,heaven与天空是不一样的概念。接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许渊冲采用直译,但补充了主语“I",使意境更完整清晰。其中将“何年”译为“what time”恰能与后面描写诗人“欲乘风归去”但又恐“高处小胜寒”有所呼应。因为“一年中的某个时候”和当时的气候是否寒冷密切相关。“高处小胜寒”被译为“too high and cold for me”简洁易懂,又小影响原词意境的展现。而对“何似在人问”,译诗侧重把“天上”(high)和“人间”( earth)进行对比,暗含“在人问同样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之意。显然能更好地体现诗人以“天上”喻“朝廷”和“人间”喻“地方”来表达“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非要回到朝廷?”的弦外之音。下片一开头用“转”、“低”、“照”三个动词惟妙惟肖地表现明月的动态,译诗则用一个“soft,体现月亮轻柔缓漫的移动,月光慢慢透进屋子的意境美。但将“朱阁”译为“red mansion”,对于意境的体现恐怕效果会小佳,因为“red”一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理解差异很大。在中国,“红”是指喜庆、显贵,但“red”往往让西方读者想到的是暴力或危险。此外,这句诗中“照无眠”是中国古诗词中典型的无主句。汉语重“意合”,所以常出现这种省略主语的现象。这种句子因主语小确定,意义也就具有朦胧和多义性,翻译时一般应对省略的主语加以补充,以达到英语的“形合”。但译诗却用“sleepless bed”这样一个移就的修辞手法,来表现睡在被月光照亮的床上的人无法安睡,这无形中添了一番诗意美。对“小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翻译采用拟人的手法以及“spite”和“full and bright”问的强烈对比来体现诗人与亲人分别时看见明月更感伤的情怀,既“形似”又“神似”地传达原诗意境。接下来诗人借月之阴晴圆缺喻人之悲欢离合,悟出自古万事难以皆圆满的道理。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翻译人家都十分注重对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因为他们都能充分认识到中国古典诗词中各种各样平凡的意象并不仅仅只是普通的意象,而是包含了作者深厚而丰富的感情。例如,Turner将“明月儿时有”翻译为When did this glorious moon begin to be",其中的“明月”翻译为“glorious moon",我们知道在英语中“glorious”一词不仅仅表示光辉灿烂,同时还有令人愉快的含义。而反观原词中的“明月”是指月满之时的圆月,带有圆满之意,因此,"glorious moon”的译法就恰当地表现出了原词作者使用的普通的意象“明月”之下所包含的团圆的思想感情。再如,许渊冲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照无眠”翻译为“the sleepless bed",充分运用了换喻的修辞于法,以“无眠之床”代替“无眠之人”,避免出现“照无眠”的主语,使得原文的意象得以模糊化,这种翻译于法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拓展了原词的想象空间和优美意境。
三、总结
通过对我国著名文人苏轼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的翻译人家的英文译本研究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其中充满了各种翻译美学和翻译技巧。各位翻译人家的翻译作品充分展示了翻译诗词作品时应体现诗词的语音美、形式美、意象美,译本能够在最人程度上保留和原作相近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准确传达出作者在诗词里寄予的思想感情。这些成功的示例为今后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了较好的范本,为中国古典诗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进一步接触和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方艺洁.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的古典诗歌翻译——以《鹿柴》的不同英译本为例[J]. 海外英语,2015,17:101-102.
[2]孔祥立. “三美”论:《红楼梦》诗词翻译的理想标准——以许渊冲《葬花吟》英译为例[J]. 唐由师范学院学报,2008,04:12-15.
[3]李栖. “三美论”、“三似论”理论下的阿拉伯语俗语谚语翻译机制分析[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07:62-63+107.
[4]陆璐,姚剑鹏. 从“三美论”角度浅析许渊冲对叠词的翻译——以《元曲三百首》为例[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03:55-59.
[5] 刘千玲. 浅析诗歌翻译的“三美论”——许渊冲英译唐诗《登高》赏析[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76-77.
[6]刘文婷. 从“三美论”视角浅析中国古代青楼诗人诗词翻译——以柳如是诗词为例[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79-83.
[7]沈国荣. 基于许渊冲“三美论”拓展民族文学翻译空间[J]. 贵州民族研究,2015,01:119-122.
[8] 谭碧华,陈月红. 从“三美”论角度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103-105.
[9] 王西强.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3:328-333.
3.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李刘,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 篇三
关键词:语文,设计,高效,阅读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字词, 当堂成诵。
2.反复诵读, 感悟作品中的意境。
3.理解作品中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的字词, 当堂成诵。
2.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学习生字词。 (顺带复习上节课字词, 注重强调后鼻音的发音)
2.检查作者相关资料等。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二、导入新课
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乡愁》中有这样的诗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那么请问, 写这首诗句的诗人, 想通过月光或月色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回答) 大家知道我国的文人常用月亮表达对故乡或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月的词, 请看课题。 (师出示大屏幕)
三、读课文
1.听名家配乐朗读词一遍。 (听的过程中, 学生要注意停顿并标记在书上, 字词的发音以及如何带着感情去读)
2.再听名家诵读, 并模仿着名家轻生跟读, 找感觉。
3.多种形式找同学读该词。
四、理解分析本词, 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展示主要的思考题
1.找到小序中“兼”一词, 作为分析本词的切入点, 引导分析本词共写了哪两个内容。这是本文的重点。请大家跟老师把小序读一遍, 序中“兼”的意思是什么?
2.本词除了写怀念子由的内容, 还写了什么?看书下注释和工具书, 疏通全词, 思考并回答此问题。 (这个问题比较关键也比较有难度, 教师可以做适当引导或者先把此问题作为悬念, 等词的意思都吃透后再回来解决这个问题, 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词,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明确了学习目标)
3.第一句诗作者为什么要问天, 他真正想问的是什么?
4.“天上宫阙”指的是什么?“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该如何理解?逐步引导学生。苏轼想回到天上吗? (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 , 那么这个归去是到哪里呢? (学生可能还是不理解, 就结合苏轼写作背景便于理解———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 被贬黄州。写此词时, 作者41岁, 除政治不得意外,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 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 苏轼赋词怀之。教师播放幻灯片) 最终明白了作者想回到的是———朝廷。这也是分析本词最关键的地方。
5.那么,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中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呢?你能从这句中的“欲”字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学生很容易看出———想回到朝廷的心情。想回去, 能回去吗?从哪能看出来? (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词句的揣摩) “寒”如何理解?”那么最后的“人间”一词又指什么呢?
6.学完上阙, 我们来讨论下, 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出示板书)
7.“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这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呢?
8.下片中应和序文中的哪个句子啊?“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书上注释解说是月亮没有人世的愁和恨, 这样理解正确吗?作者因什么而恨啊?
9.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一句中, 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呢?
10.你从哪里看出了期待和祝愿?
11.作者在下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能用词中的词来概括吗?
12.还有不懂的地方吗?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理解了吗?
13.回头再来回答第2个问题就很清楚很容易了。
五、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 月亮也会阴藏晴出, 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 远隔千里, 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人月无常, 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 惟望各自珍重, 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 释却离怨。
六、背诵练习, 以填空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 引导学生背诵
1.自由分组去背, 每组选代表示范背诵。
2.结合板书和对全文的总结, 引导学生背, 最后集体齐背。 (根据剩余时间来把握)
七、
看动画, 再次欣赏本文意境, 加深理解与记忆。
八、归纳小结, 投影板书主题
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 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 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 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 表现出诗人那热爱生活、执着人生的情感。
九、布置作业
1.背诵整首诗, 直到会准确默写。
2.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 准备朗诵比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古诗词阅读教学在初中阶段可以说是个难点, 由于时代久远, 语言凝练, 对于新疆内初班学生学习更是困难, 为了解决难点, 主要从创设情境入手,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播放歌曲动画等手段充分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很快走进文本, 有助于对文本的研读与赏析。
2.本文主要抓住“兼”“归”“恐”“人间”等几个关键的词语, 作为赏析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理解作者的复杂的情感, 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很好的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4.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李刘,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 篇四
关键词:苏轼,李清照,风格,方法
苏轼 (1037-1101) 是北宋中叶的古文大师和诗家词人, 是豪放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南宋初期的著名女词人, 是婉约派的代表。本文拟对苏轼的《水调歌头》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一赏析。
一、天上人间, 浑然一体
在《水调歌头》里, 苏轼任凭着思想纵横驰骋, 充分发挥了他的联想和想象, 通过细致的心理活动描写, 表现了他的独特的思想感情: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在《水调歌头》里, 上阂主要是表达了苏轼对自己政治仕途不顺利的感慨。“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是何等的无奈, 只能把内心的郁闷通过酒来抒发出来, 同时点明饮酒赏月。“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表面上是写的赏月, 实则暗含了对当今朝廷形势的担忧和自己为官的不顺。下面三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苏轼仕途的不顺利对他的影响很大,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苏轼内心的矛盾, 想回到朝廷, 为朝廷效力, 可是官场的钩心斗角又让他害怕, 难以适应。最后“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反映了苏轼内心的变化, 觉得还是人间好, 做地方官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为朝廷效力, 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这首词的上阂, 苏轼通过内心的联想和想象, 将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交融在一起, 使天上人间打成一片。这是词的上阂。
在下阕里, 词人分层次地写出了月光照耀下的人物和景物:“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这是一个从上到下, 又是从外到内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 好一幅立体的画面.由朱阁, 而绮户, 而无眠的人, 写出了月光的动态;由景物而人物, 由无情而有情, 赋予了月光人的生命, 人的思想感情。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 是苏轼诗词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他在《题西林壁》的诗里写道:“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任何一个事物, 由于观察的角度和层次不同, 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既是经验之谈, 也是美学的原则。这首词, 就是这种美学原则的形象化的体现。
在这首词里, 词人以无法抑制的激情创造了天上人间的美好境界。这首词真实地描写了苏轼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也表现了苏轼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反映了他不满于现实, 却又不能超脱现实的真实的心理状态和作为伟大的艺术家的独特的个性。
二、句法奇创, 情景婉绝
李清照 (1084—1151?) 是南宋初期著名的女词人, 是婉约派的代表。她和苏轼所处的时代不同, 社会地位不同, 因而风格迥异。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 还是大宋的一统天下;而李清照所处的时代却是外族入侵, 国家山河破碎。李清照在她的丈夫赵明诚死后, 一个人孤孤单单, 终日愁眉不展, “欲语泪先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而到了《声声慢》里, 这种愁思可说是达到了顶点: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妻妻渗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 到黄香, 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一开头, 就连用十四迭字, 极度形容了这种愁思之深。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 内心极为哀愁, 再加上一人孤处, 更是百无聊赖, 空虚郁闷, 为了排解这一哀愁, 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 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 常言说“人悲物亦悲”, 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 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无光的。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 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 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 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 说天气变化无常, 忽暖忽寒, 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 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 而写作此词时, 已是形单影只, 孤身飘零, 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 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 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 借酒浇愁。
可是借酒消愁愁更愁, 自己内心的悲痛又有谁人知道, 只能寄托那南飞的大雁, 那南飞的大雁缺似曾相识, 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却物是人非, “雁过也”更是点睛之笔, 使得整个气氛有形有色, 有血有肉, 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愁之情。
上阙完了——但是词人的愁思还没有完, 于是下阕接着写, 她的眼光忽然触到了那些象征纯洁爱情的菊花, 回想起丈夫在时, 曾经一起游览, 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他摘了一朵菊花, 轻轻地替在她的鬓发, 那是多么的快活自在, 多么的一往情深.可是如今呢?丈夫先她走了, 还有谁来摘取菊花?她痴痴呆呆地靠着窗户, 眼望着窗外的天色, 一个人孤孤单单, 优思重重, 心情烦乱, 怎么能够握到天黑?而且客观环境又更来加浓了这种悲剧气氛:“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秋风苦雨, 真个使人愁杀。于是词人脱口而出:“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综上所述, 苏轼和李清照两个人的风格是不相同的, 一个是豪爽奔放, 一个是婉转凄清。虽然李清照和苏轼虽然有着不同的风格, 却有着相同的创作方法, 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不朽的作品, 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参考文献
[1]李长征.飘逸旷达超然物外——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思想特点之我见[J].渤海学刊, 1997, (03) .
5.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李刘,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 篇五
水调歌,水调歌赵秉文,水调歌的意思,水调歌赏析 -诗词大全
水调歌作者:赵秉文 朝代:元 体裁:词 四明有狂客,呼我谪仙人。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好为濯冠巾。却返天台去,华发散麒麟。尘遮断来时路,不到蓬山五百年。其后玉龟山人云,子前身赤城子也。予因以诗记之云,玉龟山下古仙真。许我天台一化身。拟折玉莲骑白鹤,他年沧海看扬尘。吾友赵礼部庭玉说,丹阳子谓予再世苏子美也,赤城子则吾岂敢,若子美则庶几焉。尚愧辞翰微不及耳,因作此以寄意焉。
6.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李刘,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 篇六
原文
某伏以天佑皇朝,龙虎叶千龄之运;时生人杰,麒麟开六月之祥。垂弧在辰,属部胥庆。共惟某官德钟清粹,气备中和。暂借鸿名,特欲重无戎之寄;伫来凤诏,促归充左辖之虚。属初度之载临,开华年而有永。某误蒙眷予,倍切欢愉。持南丰一瓣之香,归依已切;效东鲁三寿之祝,祈颂难穷。仰冀台慈,俯赐电览。某下情无任善颂之至。
皓皓一何洁,更暴以秋阳。秋毫尘滓、如何涴得这肝肠。况对金风初度,酌彼银河净浴,六月凛冰霜。精白生来别,日月许争光。
清明朝,清要路,偏流芳。澄清闽峤,姑命申伯式南邦。洗得甲兵静了,去作诗书元帅,却人相吾皇。清问同天老,俾尔寿而昌。
翻译
某伏以天佑皇朝,龍虎葉千齡之運;時生人傑,麒麟開六月之祥。垂弧在辰,屬部胥慶。共惟某官德鐘清粹,氣備中和。暫借鴻名,特欲重無戎之寄;佇來鳳詔,促歸充左轄之虛。屬初度之載臨,開華年而有永。某誤蒙眷予,倍切歡愉。持南豐一瓣之香,歸依已切;效東魯三壽之祝,祈頌難窮。仰冀臺慈,俯賜電覽。某下情無任善頌之至。
皓皓一何潔,更暴以秋陽。秋毫塵滓、如何涴得這肝腸。況對金風初度,酌彼銀河凈浴,六月凜冰霜。精白生來別,日月許爭光。
清明朝,清要路,偏流芳。澄清閩嶠,姑命申伯式南邦。洗得甲兵靜瞭,去作詩書元帥,卻人相吾皇。清問同天老,俾爾壽而昌。
作品/钟辰翁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李刘,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推荐阅读: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米芾,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06-14
水调歌头原文赏析09-25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10-04
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诗词翻译赏析07-19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原文及翻译赏析09-10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原文及赏析09-18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赏析11-01
赏析游子吟的意思10-13
燕,燕罗隐,燕的意思,燕赏析06-17
山亭,山亭陆游,山亭的意思,山亭赏析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