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健康教育全册

2024-06-22

一年级健康教育全册(共6篇)

1.一年级健康教育全册 篇一

家庭生活安全

教学目的:

1、增强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唤醒学生在玩耍时的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3、教给学生用电常识,正确使用家用电器,熟练掌握触电后的应急措施,遇事不急不躁,沉着老练,做到防患于未然。

4、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烧伤、烫伤、划伤、扎伤、摔伤的严重性,学会自我处理。教学重点:

增强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救和自我处理的方法和措施,增强自救和自护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放学后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家庭是同学们生活起居、活动玩耍的主要场所,但是在家中玩耍、活动的时候,大家往往容易放松安全这根弦,以致发生许多危险事故,所以同学们在家里玩耍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二、深入学习:

(一)、玩耍的安全

1、讨论并交流达成共识:徒手玩耍时加强自我保护:玩耍时不要从很高处往下跳,也不要从低处往高处跳,更不要往摞起来的凳子上爬;不要在屋内追跑打闹,以防撞伤和滑倒。进卫生间和厨房时要留意地上有没有水,以防打滑、摔倒;不要盲目模仿电影、电视剧中的危险动作;不要随意玩火和触碰摆弄带电设施以免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2、说一说,演一演: 用玩具、器械玩耍时的安全,总结成文:不制作、不购买仿真手枪、火药枪、弹弓等发射性或撞击性玩具;在屋里或人多的地方不用棍棒、飞镖相互打斗游戏,万一不小心触到人的身上或眼上是很危险的;不把异物含在嘴里,因为异物进口,既不卫生,又容易发生意外。

(二)、用电的安全

1、资料展示安全用电注意事项:不随便柴、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家里的一切电源插座,都不可以用导电的物体去试探;插插头时,手一定要注意不能碰到插头的金属片;拔插头时,也要小心的掐住插头的绝缘部分将插头拔起;手上有水或汗时,不要插插作或按开关,因为水能导电;安装灯泡时要先切断电源;室外有电线断落地上,一定要远远避开,20米内不能靠近。雷雨天不可在高大建筑物下躲避,不要靠近铁护栏、不要随意打手机,最好穿塑料雨衣持木柄雨伞,不可涉足高压危险区。

2、说一说,做一做,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一边说,一边演示自己熟悉的家用电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电冰箱、电视机、电风扇、微波炉„„

3、深入人心,熟练操作触电后的应急措施:立即呼喊成年人救助立即断开电源开关或拔掉电源插头,使触电者脱离电源;不能断开的,如果是低压设备,可用干燥的布棒、木板、竹竿将触电者与电线或带电的电器分开如果是高压电则必须找成年人通知有关部门停电,自己千万不要贸然行事。

三、如何防止烫伤、烧伤

1、放热水、热气、热油烫伤,防烧伤:用玻璃杯等传热快的器皿倒开水时,要将其放在桌上,不要拿在手里,以免烫到手,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戴上后的棉布手套或垫上东西,断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宜碰到的地方,锅里放上油后,人不要离开以防有烧灼过热起火,一旦起火应尽快将锅盖盖上,并迅速关闭燃气灶。

2、烧伤、烫伤的自我处理:轻度烫伤,可立即用冷水反复冲洗,涂上清凉油、烫伤膏;如已起水泡,千万不要弄破,可用干净纱布包上;烫伤面积较大应脱去或剪开衣裤将烫伤处暴露出来立即上医院治疗。

轻度烧伤,可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用食盐水涂抹伤处,如果重度烧伤应迅速到医院就诊,不要轻易相信偏方。

四、防止划伤、扎伤、摔伤

1、日常生活要注意的事项:用刀、剪、铁锤、钳子、改锥等工具时要精力集中,使用正确方法操作,做到寸铁不可量人。洗完时要用布擦洗,收拾大翠的物品时要小心防止扎伤,图钉、铁钉、等尖锐物要放在安全的地方,不要随意丢弃。擦窗登高要注意不要将生体坛出窗外,要检查梯子是否牢靠。

2、自我处理方法:伤势轻微,用消毒药水清洗伤口不要沾上生水;伤口较大、较深要迅速去医院就诊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摔伤头胸、腹腰等部位应去医院以免延误治疗。

三、结束语:同学们健康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有了健康生活才富有意义,愿我们都能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还我们家庭以平安、幸福。

饮食安全与卫生防病

一、教学目标:

1、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指导方针,营造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2、通过教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教给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安全常识,会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学会自我保护。

3、让学生从平时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等,会预防各种常见的传染病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注意饮食营养

3、保障饮食安全,预防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

4、合理用药,远离不良嗜好

5、预防禽流感、非典型肺炎

6、预防艾滋病

三、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卫生方面的知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饮食卫生方面的知识。

(一)教学饮食卫生。

1、学生表演小品(音乐)

刚才他们表演精彩吗?大家想一想,刚才那位同学为什么肚子疼? 拿出塑料小熊演示什么叫暴饮暴食。如果这样肠胃负担过大,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2、说明“一日三餐”的重要性 找学生自由发言。

3、问答题

早晨时间紧,可以不吃早餐吗?

4、总结。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会有健康的身体。

(二)注意饮食营养

1、合理搭配饮食有哪些好处?(讨论)

2、合理地烹饪,减少营养的损失。

3、食物的感官性指什么? 饭菜的色、香、味。

4、注意饮食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应从哪些方面做起?

(三)保障饮食安全,预防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

1、预防食物中毒;

①选择经过安全处理的食品。; ②彻底烹调食品; ③立即食用做熟的食品; ④精心储存熟食; ⑤彻底再加热熟食; ⑥避免熟食与生食接触; ⑦反复洗手;

⑧精心保持厨房的清洁卫生;

⑨避免昆虫、鼠类和其他动物接触食品; ⑩使用净水

食物中毒是怎么发生的? 引起中毒的食品有哪些? 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

2、预防肠道感染 如何防止肠道感染?

(四)合理用药,远离不良嗜好

1、谨防药物中毒(1)合理用药(2)防止农药化肥中毒(3)农药化肥中毒的紧急]处理

2、不吸烟、不酗酒

(五)预防禽流感、非典型肺炎

1、预防禽流感

(1)禽流感是怎么回事?(2)如何预防禽流感

2、预防非典型肺炎

(1)非典型肺炎是怎么回事?(2)怎样预防非典型肺炎? a.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b.增加身体抵抗力。c.注意公共场所的预防

d.校园内要锻炼身体、注意通风,保持校园环境。e.乘坐公共汽车注意通风,手尽量不要乱碰。

(六)预防艾滋病

1、什么是艾滋病?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2)性传播(3)母婴传播。

3、预防艾滋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1)不到一些非法的诊所进行打针、输液、拔牙等医疗活动。(2)不随便到美容院进行整容。

2.超前教育露弊端:三年级成一道坎 篇二

“老本”吃光成绩下滑

近日,小学三年级的新生林林很郁闷:以前她上课开小差,考试照样能拿满分;可一到三年级,林林的成绩突然下滑。就算她努力听课,认真做作业,考试还是不理想。林林妈妈很担心:为什么从小一向聪明的林林,三年级成为她学习的一道“坎”?

幼教专家咨询后发现,原来林林学不好,是因为幼儿阶段学得太多。每个双休日,计算机、算术、识字、阅读、英语会话,样样都上。刚上小学,她什么都懂,上课根本不听。靠着以前超前教育的“老底”,就能考到不错的成绩。到了三年级要学习新东西,但由于一、二年级打的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未掌握,也就很难学好。

超前教育削弱兴趣

像这样的三年级学生出现成绩“滑铁卢”的现象还不少见。据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幼儿阶段家庭过分实施超前教育。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幼儿阶段的超前教育主要集中在识字、阅读、计算机和英语口语等。除了不少幼儿园在特色班里已有涉及,家长更多的则是花时间带孩子参加业余培训班,在语文、英语和数学上猛下工夫。如今,四五岁的孩子就识字五六百个,开口便是一口流利的英语,能朗朗上口地背诵几十首唐诗。那些认识1000个字的学前儿童,足以应付一年级的全年课程。

“班里有一半的学生都学过识字,还掌握了简单的英语口语,对小学一年级课程没有兴趣,这是必然的。”某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张老师说。但到三年级,超前教育的“老本”吃光了,又没及时掌握小学学习方法,难免出现“滑铁卢”。

学前教育应适度

“学前教育应该做到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习,不要成为一种压力。如果过度的幼儿超前教育影响到了正常义务教育,就得不偿失了!”某幼儿园园长告诉记者:“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不应只看到孩子掌握技能方面的能力,会说英语、背唐诗、算算术,并不代表将来一定学习好。家长应在游戏活动中,强调语言、知识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提倡‘玩中学’。”

某校校长助理王老师表示:“我们并不要求家长过度进行提前教育,家长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教他们。毕竟学校还是要从同一起跑线上教育孩子的。”

记者了解到,为了鼓励孩子学习,避免厌学情绪,不少学校在新生入学一年级时还使出了“花招”。有的学校在统一基础教育之余,让一些起跑线较高的孩子带头自己做小老师,给其他小朋友讲课,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3.一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 篇三

一、教学内容:

1、聆听《杜鹃圆舞曲》

2、聆听《小燕子》

3、表演《布谷》

4、表演《小雨沙沙》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2、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3、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4、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三、教材分析:

1.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本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乐曲采用三折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杜鹃圆舞曲》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2.歌曲《小燕子》

《小燕子》是故事影片《护士日记》中的插曲。自影片播出后,这支歌便飞入了千家万户,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多年传唱不衰。歌曲以小女孩为主人公,动情地唱出了祖国的新面貌,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3.《布谷》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3/4拍,大调式。歌曲以模仿布谷鸟叫声的音调开始。歌词以孩子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报春的布谷鸟,抒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4. 歌曲《小雨沙沙》

《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宫调式。旋律采用了级进、同间反复及变化重复等手法,在有规律的节奏紧密配合下,生动地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又稚气,充满了儿童情趣,歌曲既向孩子们介绍了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又提示孩子们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杜鹃圆舞曲》

2、学唱歌曲《布谷》

3、律动《布谷》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曲《杜鹃圆舞曲》,学习用简单的节奏乐器为歌曲伴奏;并通过图形谱感受乐曲,通过画旋律线的游戏,让学生初步学习旋律线。

2、视听结全学习歌曲《布谷》。通过直观感受旋律的高低、长短;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视唱能力。

3、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2. 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3. 复习课本小知识:小图标的表示作用。

二、新课学习:

1. 小练习:随音乐拍手:(节拍练习)歌曲《布谷》旋律熟悉。2. 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从布谷鸟的认识导入:布谷鸟在我地区俗称为“宝宝看花”)

1)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引导学生视谱;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高低、长短的动作表示;

3)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也可用变队走的形式熟练歌曲)3. 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布谷》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4. 欣赏乐曲《杜鹃圆舞曲》 1)初听,(完整听全曲)。

2)谈谈感受,同时与《布谷》比较旋律相同的地方。

3)复听:自由活动:随《杜鹃圆舞曲》自由地进行选择活动,(画图、动作、用节奏乐器伴奏)都可。教师加以指点。但在最大的程度内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感受。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小燕子》

2、学唱歌曲《小雨沙沙》

3、歌表演《小雨沙沙》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小燕子》与创编动作,引导学生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小雨沙沙》,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懂得种子发芽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启发学生学会细心地观察事物。

3、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自编动作表达歌曲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2. 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3. 复习课本小知识:小图标的表示作用。4. 复习表演《杜鹃圆舞曲》,录音伴奏。

二、新课学习

1. 欣赏歌曲《小燕子》 1)初听,(完整听全曲)。

2)谈谈感想:歌曲唱了哪些内容、小燕子在什么季节来到,你想对小燕子说点什么?

3)复听:自由活动:随歌曲《小燕子》自由地进行选择表演活动。(时间充许的话,也可让学生分组创编、教师加以指点后。再分组表演。)但在最大的程度内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创编能力。2. 小练习:随歌曲《小雨沙沙》拍手:(节拍练习与旋律熟悉)3. 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

1)猜迷导入,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打一个自然现象„„生视谱;

2)模仿下雨练习:教师:滴答滴答,学生接:沙沙沙 3)谈话:种子与发芽的关系„„点出“春天” 4)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

5)引导学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注意沙沙沙处的唱法要轻些)

6)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也可用变队走的形式熟练歌曲)

4、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小雨沙沙》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 放牧

一、教学内容:

1、聆听《牧童》

2、聆听《牧童到哪里去了》

3、表演《牧童》

4、表演《放牛歌》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3、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三、教材分析:

1.歌曲《牧童到哪里去了》 《牧童到哪里去了》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歌风的儿童歌曲,2/

4、3/4变换拍子,七声商调式。全曲由两部分组成。这首歌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大背景,表现了在祖国飞速发展的时代,“上学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的本意,使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理想。2.合唱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采用2/4拍、C大调、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本曲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

3.歌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山歌风的江苏民歌。4/4拍。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抒情。歌词以童心描绘出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结束全以小牧童的吆喝声衬词为歌词,巧妙地补充了短小而意犹未尽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发,给人一种完满的审美感受。

4. 歌曲《放牛歌》

《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拍,一段体结构。歌曲欢快活泼,很有朝气。有趣的是聪明的作曲家采用模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乐句的加花补充,使得歌曲演唱难度小,听起来还很丰满。在歌唱中,我们仿佛看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牧童哪里去了》

2、学唱少儿歌曲《牧童》

3、律动少儿歌曲《牧童》

4、节奏乐器三角铁的认识与演奏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曲《牧童哪里去了》,感受牧童的放牧生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2、视听结全学习歌曲《牧童》。通过图形谱直观感受旋律的高低、长短;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视唱能力。

3、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4、通过为歌曲伴奏的过程中学习认识三角铁,学习其演奏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2. 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3. 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二、新课学习:

1. 小练习:三角铁认识。教师介绍三角铁的演奏方法与姿势,练一练。(也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其演奏方法与姿势)2. 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

1)边随歌曲《牧童》录音边拍手边看插图,熟悉歌曲(教师可用三角铁)介绍或探讨“牧童”是做什么的? 2)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

3)引导学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注意第三段歌词与结束句的位置。)

4)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牧童》要求自创编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在表演时,选几名学生用三角铁随乐曲进行伴奏)

3、欣赏歌曲《牧童哪里去了》

1)初听前,与学生交流“牧童”到底到“哪里去了?”后(完整听全曲)。

2)谈谈感想: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时光。3)复听:自由活动:随歌曲《牧童哪里去了》自由地进行选择表演活动。(时间充许的话,也可让学生分组创编、教师加以指点后。再分组表演。但在最大的程度内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创编能力。)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放牧》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

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三、表演《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编创与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小组在音乐实践中探索敲击三角铁的方法。提示:怎样敲击出长音?怎样敲击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种,教师应对积极探索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有问题,提出建议,如:这样是否更好? 三角铁及演奏方法简介

三角铁是打击乐器的一种,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钢条制成,用小金属棒敲击发音,音色尖锐、清脆、透明、响亮。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复杂的节奏,可单敲或滚奏,其音响可穿过整个乐队而赋于乐曲以特殊的色彩。常用于军乐队和管乐队。演奏时,将三角铁悬于皮条或绳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属棒敲击。

四、复习歌曲《小雨沙沙》: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在音乐课堂中应让学生愉快的接受教学,让孩子快乐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聆听《让我们手拉手》

2、聆听《鸭子拌嘴》 教学过程: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二聆听《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的录音。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3.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编创与活动 1.认识双响筒。

提示:为什么叫双响筒,你能找出它的名字的由来吗? 2.探索。分小组敲击,听一听,双响筒两边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能敲出什么样的声音? 3.分小组用双响筒敲击出节奏,教师记录下来,大家把每一小组编创的节奏连起来敲击,还可以变换连接方式敲击,为每一次敲击,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如:火车开了、小马跑了等等。

双响筒及演奏方法简介:

双响筒是打击乐器(也是儿童节奏乐器)的一种,竹木体乐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组成。演奏时,左手持乐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击竹筒两侧,会发出高低两种声音。使学生懂得双响筒一侧发音低,一侧发音高。

三、表演《放牛歌》教学基本要求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即: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4.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用自己学过的乐器,为歌曲《放牛歌》编创锣、鼓、镲的伴奏。

2.提示学生分组进行锣、鼓、镲的节奏编创。教师尽量使用学生编创的节奏,加以调整、使用,以调动学生编创的积极性。

四、复习歌曲《牧童》: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教学反思:教师应教学层次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练,感情投入,保证音乐课的质量。

第三课手拉手

一、教学内容:

1、聆听《让我们手拉手》

2、聆听《鸭子拌嘴》

3、表演《一对好朋友》

4、表演《数鸭子》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重点: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难点: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听唱法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引导学生探索歌曲应以赞美的情感完整地演唱,声音要亲切自然,并用动作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重点难点:通过自编动作与活动,引导学生自创动作和在歌曲的空拍处加上小动物的叫声,使歌曲的演唱更为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3.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二、新课学习:

1.听歌曲录音《让我们手拉手》;(规范要求同学们聆听时能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心情怎样? 2)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听歌曲录音《一对好朋友》;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边拍边听。听后谈歌曲内容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一对好朋友》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在乐句结束处加上牛或鸭的叫声),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鸭子伴嘴》,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强弱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感受音乐作品中鸭子的生动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数鸭子》,引导学生能以歌声、动作来表现自己热爱生活,喜爱小动物的情趣。感受不同音乐要素的表现的不同动物的形象及场景。

重点: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难点:通过节奏读拍编创活动,进行简单的二声部练习。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3.二声部节奏编创活动:先分别学习吹口哨“du”和鸭子叫“ga”;后全起来。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鸭子伴嘴》

1)初听,(完整听全曲)。并提示小鸭与老鸭叫的地方。2)谈谈所听内容;故事描述(集体)并谈谈每个情景所用的打击乐器是怎能样配合的。

3)复听:自由活动:随《鸭子伴嘴》,引导学生自由地进行编创活动,以走路、鸭叫等。

2.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由乐曲《鸭子伴嘴》入歌曲《数鸭子》)

1)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高低、长短的动作表示;)

3)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3.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数鸭子》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四课《长鼻子》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听、唱、说、演,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重点: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难点: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培养合作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小象》,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能准确地选择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2、听唱法学唱歌曲《小象》,要求学生用柔和、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编创动作,以表达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3.进行简单的二声部练习。

二、新课学习:

1.听歌曲录音《小象》(规范要求同学们聆听时能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谈谈“象”的有关知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并能从“欢快”与“优美抒情”中选择出乐曲的情绪。回答小象叫了几次?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2.听歌曲录音《小象》;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边拍边按图示划旋律线,体会旋律的起伏。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小象》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教学反思:课堂语言比较生硬,加强这方面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大象》,感受音乐的表现与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2、听唱法学唱歌曲《两只小象》,通过教师范唱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重点: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 难点: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3.进行简单的二声部练习。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大象》(提示学生大象的音乐应该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并能回答为什么是缓慢沉重的?)

1)初听,(完整听全曲)。

2)谈谈所听内容;并讨论大象有些什么习性、怎样走路、与小象有什么区别等)

3)复听:自由活动:《大象》乐曲,引导学生自由地进行编创活动,以走路、甩鼻等动作为主;

2.歌曲学习:(由乐曲《小象》入歌曲《两只小象》)1)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强弱与优美感)3)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3.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小象》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

第五课《跳起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引导学生听辩出音乐力度的变化,并能简单音乐表现给自己的感受。

2、听唱法学习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轻声随唱的过程,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重点难点:个人设计表演歌曲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3.小练习:

1)蒙古骑马式练习(后十六节奏练习XXXXXX||)

2)音的高低练习: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声音组合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提示:乐曲主要用木琴演奏,表示骑马奔驰的音乐形象。)

1)谈谈“草原、骑马”等有关知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小骑兵由远及近采用民什么方法?全曲节奏的特点是什么?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听歌曲录音《草原就是我的家》;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体会旋律的起伏与蒙古民歌的风格。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课堂上读歌词应加入钢琴伴奏,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听唱法学唱歌曲《小松树》,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

2、用欢快的动作表演歌曲《小松树》,体验欢快的情绪,增强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探索感知、体验音乐的节奏。

3、通过学习蒙古族人民的挤奶舞的动作,了解蒙古族的生活习惯与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小松树》 教学难点:表演歌曲《小松树》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3.小练习:

1)蒙古骑马式练习(后十六节奏练习XXXXXX||)2)结合蒙古族运动项目,进行三声部节奏练习。

二、新课学习:

1.歌曲学习:听歌曲录音《小松树》;

2.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完整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第二遍可随着轻唱)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小松树》,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6.舞蹈动作练习:挤奶舞动作组合:站、蹲等。7.自编动作复习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组织聆听《挤奶舞》的音乐及录像,引发学生的兴趣。

2、模仿挤奶舞的动作,合着音乐跳一跳。教学重点难点:欣赏乐曲《挤奶舞》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挤奶舞》

1)谈谈挤奶的有关知识,组织学生观看挤奶片断;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时想象挤奶的场景。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复习挤奶舞的基本动作。(硬肩与笑肩。)3.跟着音乐跳一跳。

4.挑选跳得棒的小朋友上来领舞。5.四人一小组进行配合练习。6.自编动作复习欣赏:《挤奶舞》。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六课咯咯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学生练习用简单的图形表现音乐的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母鸡叫咯咯》,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轻声随唱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母鸡生蛋后人们报喜的意图。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母鸡叫咯咯》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认响板并学习其演奏方法。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3.小练习:打击乐器: 1)响板的认识(简单介绍)2)学习响板的演奏方法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学生认真听乐曲,辨别公鸡母鸡的叫声。采用图谱表示的方法。)

1)谈谈“公鸡、母鸡”等有关常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学做公鸡母鸡的动作进行表演。

2、听歌曲录音《母鸡叫咯咯》;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母鸡叫咯咯》,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响板”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我的小鸡》,引导学生通过自编动作表现体验音乐活泼、欢快的情绪。

2、听唱法学习歌曲《下蛋啰》,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轻声随唱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母鸡生蛋后人们报喜的意图。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下蛋啰》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认铃鼓并学习其演奏方法。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打击乐器: 1)铃鼓的认识(简单介绍)2)学习铃鼓的演奏方法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我的小鸡》 1)谈谈人与鸡的有关常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情绪(也可能通过选择表现音乐情绪)。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学做“我与鸡”的欢快动作进行表演。

2、教师范唱歌曲《下蛋啰》;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4、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下蛋啰》,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响板”“铃鼓”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教学反思:教师应加入总结

第七课大海的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大海摇篮》,引导学生练习用简单的图形谱(线段图)表现音乐的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海》,完整地聆听录音范唱,并通过提示分辨歌曲描绘的“海”的形象。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海》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小练习:学习利用身边的物品模仿声音。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大海摇篮》{引导学生认真听乐曲,分辨歌曲唱出的内容,并采用图谱(线段图)表示的方法。

1)初听前谈谈“海”等有关常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或利用身边的物品制造声响进行体验表演。

2、听歌曲录音《海》;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海》,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与打击乐器等方法制造声响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海上风暴》,引导学生练习用简单的图形谱(线段图)表现音乐的形象,利用制造声响与音乐综合模仿大海的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云》,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轻声随唱的过程,体验歌曲舒展平稳的节奏、起伏跌宕、优美抒情的旋律。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云》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学习利用身边的物品制造声响,增强综合创编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学习利用身边的物品(各种物品、身体、喊叫、声音模仿等)制造声响。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海上风暴》 1)简单谈谈大海变化无常的习性。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线段图)表示所听到的音乐情绪(也可能通过选择表现音乐情绪)。

3)复听时利用身边的物品(各种物品、身体、喊叫、声音模仿等)制造声响。与乐曲一起综合成为一个生动的大海。

2、教师范唱歌曲《云》;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下云》,要求自创动作体验进行“蓝天、白云、大海)的联想。并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八课幸福生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弹拨乐曲《快乐的罗嗦》,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力度、速度与高低的变化,以及感受音乐作品浓郁的民族风格。

2、模唱法学习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通过录音与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轻声模唱,并学习演唱的声音要干净面富有弹性。

3、学习用节奏型为歌曲作伴奏并通过创编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节奏创编练习(以简单的节奏重复组成节奏型为主)

二、新课学习:

1、欣赏弹拨乐曲《快乐的罗嗦》,1)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初听后:乐曲是什么情绪?与题目的解释

2)复听时,提示学生可用简单的舞步表示所听到的音乐情绪。

2、教师范唱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 1)引导学生用课前所创编的节奏型为歌曲作伴奏;

2)动作创编(要求自创与教师的民族舞动引导相结合)按句创编;然后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教学反思:积极引导学生喜欢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阳光下的孩子》与《夏天的阳光》,感受体验歌曲朝气蓬勃、欢快的音乐情绪,并能随歌曲的旋律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作伴奏。

2、听唱法学唱歌曲《乃哟乃》,学习边打拍边唱的方法,用稍快而不拖拉的速度演唱歌曲,使歌曲的演唱达快乐的效果。

3、通过自编动作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编创热情。

4、通过听辨活动引导学生能初步辨别音的高低。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音高听辨:用几组音距效远的两音组成听辨。

二、新课学习:

1、欣赏歌曲《阳光下的孩子》,1)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情绪是“高兴”还是“悲伤” 2)复听时,提示学生用轻声合着节奏拍手。

2、欣赏歌曲《夏天的阳光》

1)完整地聆听全曲,选择动作为“走路?跳舞?” 2)复听时,提示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作伴奏。

2、教师范唱歌曲《乃哟乃》;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乃哟乃》。动作创编(要求自创与教师的民族舞动引导相结合)按句创编;然后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九课《巧巧手》

教学目标:

1.通过编创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2.能理解劳动的愉快,并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粉刷匠》。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2.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感受劳动的快乐。3.唱好歌曲《粉刷匠》中的第三乐句。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按规定坐好。2.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谜面是:十个小朋友,你有我有他也有;十个小朋友,五个在左五个在右;十个小朋友,只会做事不会开口。(生答:手)对,就是我们的这双手。我听说,在昨天的美术课上,同学们用一双小手制作了许多漂亮的手工作品,老师真想看看。昨天通知你们今天音乐课带来展示一下,大家都带来了吗?(生答,同时拿出作品)哇,真不错,看了你们的作品,老师真佩服你们,因为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今天这节音乐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巧巧手》。(出示课题:巧巧手)(课件1)

2.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1)感受音乐,参与创编

师:同学们,我们的手除了剪纸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提出要求)请大家认真听,然后告诉我歌曲中小朋友的手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放音乐,出示课件2)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歌曲中的小朋友的手都做了些什么呀?(生答:会洗衣、补袜子、缝纽扣、还会修桌子、补图书、栽花种树等)说得真棒!同学们再想想,歌曲中小朋友的手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把它表现出来:比如洗衣服、洗手娟……(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把音乐再听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根据自己刚才创编的动作把它表演出来。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吧!(学生表演)

(2)思想教育:

师:大家表演得真好,谁能说说,这首歌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劳动最光荣,劳动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我们从小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现在我们一起来想想,在生活中你们的这双小手还能做什么呢?谁来说说?(生答:会穿衣服、整理书包、扫地等)你们真棒,一双小小的手能做出这么多的事情来,真让我羡慕,同学们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也露一手,好吗?(好)

3.学唱《粉刷匠》(1)学唱歌曲,体验快乐。

师:下面就让我弹一曲,同学们来评一评,老师的手巧不巧,给我打个分儿。(教师弹唱《粉刷匠》)老师弹得好不好,能打几分呀?谢谢同学们的夸奖。我发现刚才我在弹唱的时候,有的同学也跟着唱起来,看样子,有的同学在幼儿园、学前班就学过了这首歌,那太好了。谁来说说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生答:《粉刷匠》)(对)(出示课件3)谁愿意上来唱给大家听?(叫2名同学唱)唱得真好,让我们鼓励他一下。

3师:在你们这双小手的辛勤劳动下,我们的房子变得更漂亮了,你们开心吗?为了更好地体现我们劳动的快乐,我们配上这些打击乐,(出示打击乐)让我们载歌载舞地再表演一遍。拿到打击乐的同学,不要担心,虽然我们还没学过,但只要把这份快乐表现出来,就行。

4、总结

今天这节课就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同学们不仅懂得了从小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还用你们的这双巧巧手为歌曲创编了许多的动作,使得你们的这双手变得更加灵巧了。我相信今后同学们一定能像歌中所说的那样:样样事情自己做,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播放《我有一双万能的手》让同学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第十课:汪汪与咪咪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表演和编创活动,突出“汪汪与咪咪”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观察能力。

二、理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地演唱,能填创歌词,并能发挥想像力编创动作表演。

三、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运用×和×编创节奏,并能背唱自己熟悉的有关小动物的歌曲。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完整地聆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随课本上的图形谱划动。

2.复听音乐,随着音乐用手势在桌上进行表演。

三、表演《猫咪别淘气》教学基本要求

1.反复聆听歌曲。提示学生歌中唱出的小猫咪在怎样淘气2.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分小组讨论,做分角色表演的准备。4.分小组边唱边表演。5.加入打击乐器表演。

四、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安排了一个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练习。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小组试一试每个人关于选择乐器的建议。

2.选择一种效果较好的伴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聆听《小狗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这首篇幅短小的管弦乐曲。

2.提示:听了乐曲你想到了什么?可让学生根据标题去想像。3.跟着乐曲和教师哼唱第一部分主题A,加深对乐曲的印象。4.复听乐曲。用手指在桌上画图形谱。

提示: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有什么变化?你能听到哪两种小动物的叫声?

5.分小组讨论:你感到小猫在做什么?结尾使你想到什么6.听乐曲,用动作表演。学小猫的样子跳圆舞曲。

三、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是一个编创节奏与复习歌曲相结合的趣味性练习。要求学生不但能按节奏编创小动物的叫声,而且能唱出关于这个小动物的歌曲。(即:课本中学过或平时自己听过的歌。)2.在编创节奏中,再次熟悉运用×、×节奏。可分小组进行填创游戏,要求边说边做小动物的动作,看谁将节奏读得准,动作做得生动形象。

四、表演《谁在叫》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用手指随着课本上的旋律线划动。提示:听一听,谁在叫?为什么小动物叫了?它们都在做什么再一次聆听,使学生在聆听中熟悉旋律、内容、发现问题、回答问题。

2.听着歌曲录音跟唱全曲。或用听唱法学会歌曲。3.分组进行编创活动。

提示:你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怎样叫,利用小组的智慧你一句、我一句为歌曲编创新歌词,分组表演自己的歌。

4.边唱边表演动作。第一段唱原词,第二段唱小组填创的歌词。

5.背唱自创的歌曲给爸爸、妈妈听。

课本中《谁在叫》这首歌采用了图与旋律线示意的方法呈现,生动形象而有趣。学生可通过旋律线的示意,结合看图,迅速地记忆歌词。同时也有助于提示学生的动作表演。

4.一年级健康教育全册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 认识西瓜的特征。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3.科学态度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l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第2课 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铁球、球状药丸盒等),白纸,笔。

教师准备: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猜一猜:哪根棒更长?

(教师两手分别握着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让学生判断哪根棒更长?)

2.怎么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两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对齐一端,观察另一端;也可以用直尺为标准分别量长度)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意识。

(二)新课学习

1.用眼睛观察比较物品

(1)提供颜色相同但形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4块积木

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2)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2块,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2块 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3)提供更多的积木块,增加比较的灵活性 2.借助多个感官观察比较物品

(1)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包括轻重)的玩具球,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思考:这2个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的玩具球和积木块,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思考:这2个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3.总结(重点总结比较方法)。4.找我们自己的不同和相同

(1)学生两人一组,先借助感官找不同(例如高矮、胖瘦、说话声音等),再找相同(例如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的共同特征等)。

(2)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比较(例如用笔画出脚的轮廓,用电子秤称量)

(三)整理材料、下课

第3课 给物体分类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2.科学探究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3.科学态度

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普通铅笔(削尖1支、未削的2支)。

每组四个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交待学习任务

(二)新课学习1.认识分类

(1)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2)学生尝试分类:各小组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整理铅笔。将某一特 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外放在一起。(3)教师示范分类:例如以是否带橡皮头为分类标准,整理、示范分类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同一次只能采用同一个标准),依据标准分类。

(4)学生再次分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一分为二的标准(例如按是否削尖、按冷暖色、按铅笔型号、按品牌等)将铅笔再次分类。(5)汇报交流,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2.分类练习

(1)提供4个不同的杯子,(2)放手让学生按一分为二的标准给杯子分类。(3)交流、评价。

(三)讲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分类的科技史,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课后拓展

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

第4课 让我们发现更多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根据积木的特征,察觉稳度、形状、结构间关系。2.科学探究

会对哪种形状积木容易堆叠有猜想,并记录;会在搭建中观察、比较,找到容易搭建的积木,并记录。巩固分类方法,形成动手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归纳概括容易搭的物体的共同之处。3.科学态度

分工合作搭建;耐心细致完成工作;乐于挑战,用不同形状搭建出既高又新颖的作品 4.STSE 初步了解搭建活动在人类建筑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自带各种形状的积木,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建筑图片,积木搭建作品图片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玩过积木吗?我们前面学会了观察、比较和分类方法后,今天进行搭建积木,相信我们将有更多的发现。

(二)新课学习

1.探索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

(1)每个小组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积木

(2)明确问题——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3)学生猜想

(4)讨论,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一种形状的积木、另一种不同形状的积木不断搭高,比一比哪种形状更容易搭起来。(5)学生进行搭建,求证推测是否正确。

(6)将容易搭的积木挑选出来,思考:“这些容易搭的积木有什么特点?”(7)小结:四四方方、表面平平的积木更容易搭。2.试一试:我们组的积木可以搭多高?

(1)要求:不但想办法往高搭,还要能用上更多不同形状的积木块。(2)小组分工合作,交待注意事项。(3)总结和鼓励

(三)介绍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四)整理材料,下课。

第二单元 探访大自然

1课 初识大自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2.科学探究

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3.科学态度

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教师准备:蛙鸣、杜鹃鸣叫、公鸡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

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

(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

(1)阅读。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3.用手中的笔画出美丽的大自然。4.拓展:保护大自然。

2课 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2.科学探究

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参与考察活动 观察仔细认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 小收纳盒子。教师准备:考察提示PPT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

(二)新课学习1.明确考察对象

提问: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

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 2.交待考察提示

(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

(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3)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4)爱护校园环境(5)注意安全

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4.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领下排队返回教室。

(三)整理,下课

(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3课 大自然中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 2.科学探究

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3.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4.STSE 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

1.观察物体,需要哪些感官参与?用感官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 2.达尔文是怎样考察大自然的?

(二)新课学习

1.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1)学习使用放大镜

教师首先演示怎样使用放大镜——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距离物体的远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警示学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以烧伤眼睛”。(2)小组内分享自己带来的物品,讨论怎么观察每个物体(借助感官和工具)。(3)指导制订观察计划(包括观察时组内成员怎样分工,如何做观察记录)。(4)学生观察。

2.给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分类(1)确定分类的标准(一分为二)(2)自行分类

(3)展示分类结果,小组内交流,相互评价

(4)扩大物品范围(由个人物品到全组物品)再次分类(5)继续扩大物品范围(由小组到全班)再次分类

(6)发现问题:物品越多,一分为二的分类标准比较难找。(7)教师指导:将物品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划分。3.考察交流会

(1)组内整理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2)全班交流,问题汇总(3)小结: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与之相关的科学问题。科学家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的。4.拓展—来自大自然的艺术

(1)教师展示叶画、石头拼图作品(2)学生创作

(3)学生作品展示

(三)整理材料,下课。

第三单元 认识天气 第1课 多样的天气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知道阴、晴、雨、雪、风、雾等天气现象、主要特征和相应的天气符号。(2)科学探究

初次经历较长时间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并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3)科学态度

培养坚持性,激发学生关注天气的兴趣。(4)STSE 了解到人们在监测、获取天气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二、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的图片、录像,天气符号图片,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天气,与我们密切相关。这节课,我们要开始学习有关天气的科学。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1)这是什么天气?

依次出示晴、阴、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的图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2)找晴天和阴天的特征

首先出示不同地点的晴天图片,找晴天的主要特征(太阳没有被云遮住)。接着出示不同地点的阴天图片,找阴天的主要特征(太阳被云遮住了)。(3)用符号表示晴天和阴天

首先同时出示同一地点的晴天和阴天图片两张。

提问:用图形符号表示晴天和阴天,怎么画才好区分呢? 学生试画,然后交流。

最后出示教材所画的晴天和阴天的天气符号,与之对照。(4)用符号表示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

依次出示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的多个图片。找上述每种天气的主要特征。学生试画,然后交流。

最后出示教材所画的相应天气符号,与之对照。(5)看符号认天气

出示不同的天气符号,学生认天气。2.观察记录一周天气现象(1)明确任务

任务1: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会相同吗?(例如,学校,每天9点、12点、下午3点)任务2:不同地点,同一时刻,天气会相同吗?(例如,不同区域的两家住地,每天7点)(2)领取任务

同学们选择任务,相同任务的几个人组成小组。(3)记录指导

(4)交待注意事项

课后观察,坚持观察一周。及时记录和交流。注意安全。

3.说一说获取天气信息的方法(1)亲自观察、测量

(2)电视、广播中播放的天气预报(3)其他有天气信息的设备或人员

(三)整理,下课。

第2课 天气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们的生活影响实例。2.科学探究

多角度分析不同天气对人们的活动方式的影响。查阅整理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资料。3.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关心天气的兴趣。4.STSE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观察和长期的记录是有用的,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图书资料、网络和终端设备、资料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知道了各种天气现象,还要能列举天气变化对人们和动植物生活影响的例子。

(二)新课学习

1.了解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观察教材中的6幅图

(2)说一说:每幅图表示什么天气?人们在干什么?还适合干什么?(3)播放人们在不同天气中从事不同活动的图片资料(验证学生所说,丰富学生认知)

(4)依次出示放风筝、冬季户外运动会的场景图。(5)说一说:以上活动,在什么天气进行比较好?(6)小结

2.了解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1)观察教材中的4幅图

(2)说一说:蝴蝶的行为有什么变化?蒲公英的形态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变化与天气有关吗?

(3)对照教材场景图,教师讲述蜜蜂与天气的故事。(4)提供学生查阅天气对动植物影响的资料(5)进一步交流(6)小结

(三)整理,下课。

第四单元 常见的材料 第1课 生活中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认识、辨认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知道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了解到常见材料的相同与不同。学着使用材料概念图,分类整理物品。(3)科学态度,STSE 体验到材料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意识到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生活中的材料多是以组合的形式存在的。

二、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各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如吸管、纸、抹布、镜子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

看看我们的身边,课本是用纸印制的,衣服是用布做的,因此,纸是印制课本需要的材料,布是做衣服需要的材料。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二)新课学习1.认识常见的材料

(1)依次出示教材上提供的6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

(2)思考:图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什么材料可以制成什么物品?(3)指导学生表达。

例如:吸管、矿泉水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可以制成吸管,塑料可以制成矿泉水瓶。

(4)针对其余5种材料制成的物品,学生照上面的方式依次表达。

(5)小结:塑料、金属、纸、玻璃、木头、布,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6)出示更多由以上6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或图片。(7)按照材料的不同,将各种物品分类。

(8)观察比较这6种材料有什么不同(如光滑度、软硬度、透明度等)。(9)小结:同种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同类物品,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

2.辨别材料

(1)分组寻找2-4个多种材料制成的物品。

(2)说一说:这个物品叫什么?它是用哪几种材料制成的?(3)想一想:同一个物品,不同部位为什么选用不同的材料?(4)小结:同一个物品,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材料,是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选用不同特性的材料制成的。

(三)整理,下课。

第2课 纸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物理特性。认识不同纸。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和简单的对比实验的全过程,训练观察、比较、描述、设计、操作等方法技能。初步了解控制变量和不变量的方法。3.科学态度,STSE 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究兴趣,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四种纸(牛皮纸、复印纸、新闻纸、餐巾纸),裁成条,约10 cm×2cm。放大镜、铁架台、水槽、彩色墨水、胶条或夹子。学生自带物品: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的纸制品。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展示师生收集的纸制品(纸的多样性及多种用途),引导学生提出可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1.比较不同的纸

(1)依次出示4种纸(牛皮纸、复印纸、新闻纸、餐巾纸)(2)思考:这些纸有哪些不同?怎么比较它们的不同?

(3)指导:这些纸的颜色、厚薄、光滑度、软硬度、韧性等都有不同,可用看、摸、揉、拉等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2.比较4种纸的吸水性

(1)猜想:餐巾纸、报纸、复印纸、牛皮纸的吸水性相同吗?(2)讨论:怎么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对比?

(3)指导:每种纸的宽窄、长度、入水深度、入水时间等都要相同。不同的只是纸选了4种。这样才好对比。

(4)分组讨论,口述实验计划,组内交流。(5)提供实验计划范例,指导完善本组计划。

3.选择合适的纸做贺卡

(1)选择自己喜欢的贺卡主题。

(2)搜索资料,或请教他人,学习制作方法。(3)选择合适的纸和制作工具。(4)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制作贺卡(5)展示、交流。

第3课 塑料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了解不同材质的塑料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建立各种塑料袋、瓶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联。认识塑料瓶底的安全标识。(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对不同的塑料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3)科学态度,STSE 能意识到塑料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树立安全、健康的生活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不同的塑料袋、塑料瓶子,放大镜 学生自带品: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的塑料制品。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依次出示教材中的7种塑料制品。

塑料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材料。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塑料。

(二)新课学习1.比较不同的塑料

(1)比较不同功能的塑料袋 首先出示四种不同的塑料袋。

接着提问:这些塑料袋有哪些不同?(透明度、韧性、软硬、透水性??)可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的特性的塑料袋适合干什么?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计划,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开对比观察活动。最后进行实验汇报和总结。(2)比较不同功能的塑料瓶

首先出示3种不同的塑料瓶(分别与指南车信箱中的3种安全标识相对应)。接着提问:这些塑料瓶有哪些不同?可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的特性的塑料瓶适合干什么?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计划,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开对比观察活动。最后进行实验汇报和总结。(3)认识塑料瓶安全标识

出示与指南车信箱中的3种安全标识相对应的塑料瓶图片 讲述安全标识的用意

2.调查家中塑料瓶的作用是否安全(1)明确调查目的

(2)选用恰当的调查方法(3)做好调查记录

(4)分析,得出调查结论。(5)做好安全宣传。

(三)整理材料,下课。

第五单元 常见的工具

1.剪子和刀具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剪子和刀具的特征、结构,知道剪子和刀具有不同用途。2.科学探究

经历使用剪子和刀具完成制作纸制物品的过程,总结剪子的使用方法。模仿设计制作小挂件。3.科学态度、STSE 树立安全使用工具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意识到改进工具的意义。

二、教学准备

学生用剪刀、裁纸刀、其他种类的刀和剪、手套、石块。

做小挂件的材料和工具:剪刀 笔、裁纸刀、线绳、胶水,薄厚不同的彩纸

三、教学时间 1至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各种漂亮的窗花图片。

剪窗花,需要使用剪子,有时,事先还要用刀具把大纸裁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剪子和刀具。

(二)新课学习1.分开一张纸

(1)提问:包书皮,需要把一张大纸分开,怎样才能分开呢?(2)学生回答之后,出示教材中提供的3种方法(图片):用手撕开、用剪刀剪开、用裁纸刀割开。

(3)观察比较裁开纸的效果。

(4)讲解使用剪子和裁纸刀的安全要求:既要防止伤害自己,也要防止伤害他人。

(5)教师示范操作。

(6)学生实操。教师巡视指导。(7)再次比较3种分纸效果。

(8)小结。使用工具比直接用手撕能更好地达到要求,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

2.制作小挂件

(1)出示小挂件的图片或实物,提出任务:过新年,我们一起制作一些小挂件装扮教室,烘托节日气氛。

(2)思考:做这样的小挂件,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怎样做?

(3)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出示并解读小挂件设计图、分步制作示意图。(4)根据教师的范例,学生分组交流并口述设计及制作思路。

(5)教会使用剪刀的小窍门(用剪刀的刀口后部剪硬纸片,用剪刀的刀尖部分把彩纸剪成碎纸条)。

(6)交待注意事项,尤其注意安全。(7)分发材料和工具(材料:如薄厚不同、多种颜色的彩纸、线绳、胶水;工具:剪子、裁纸刀、笔等)。(8)学生实操。教师巡视指导。

(9)作品展示和交流。用挂件装饰教室。3.认识多种多样的剪子和刀具

(1)出示多种多样的剪子和刀具实物,配图简介名称,并演示操作其用途。(2)观察剪子和刀具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用途,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的关联。4.了解科技史——石刀、石斧

(1)解说古人发明石刀、石斧的过程。

(2)与现在相比,古人的石刀、石斧很粗糙,提示当时的材料和技术与现在的材料和技术的不同。

(三)整理材料,下课。

2.其他常见工具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锤子、筛子、漏斗、镊子等更多常见的工具,知道他们的用处。知道安全使用工具的方法。2.科学探究

尝试建立工具的结构、用途、操作方法三者的联系,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工具完成指定的工作。3.科学态度、STSE 初步体验和认识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大胆地表达探索使用工具的经验。乐于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工具类物品:漏斗、老虎钳、镊子、转笔刀等

操作类物品:需要削的铅笔、铁丝、瓶子棉花等、螺丝类积木玩具(内有扳手、螺丝刀、锤子)。

三、教学时间 1-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儿歌导入:小锤子,敲敲敲;小钳子,夹夹夹;小剪刀,剪剪剪;订书机,咔咔咔。小小工具用处大,本领强大人人夸。

儿歌中说了哪几种小工具?它们各有什么用途?你还知道哪些工具?

(二)新课学习1.认识更多的工具

(1)出示与教材中7幅插图相对应的工具实物。

(2)说一说:这工具叫什么?它有什么用途?(配图)

(3)出示学生自带或者教师准备的其它工具,像前面一样进行介绍。

(4)观察比较这些工具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用途,继续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5)想一想:如果缺少了这些工具,会带来哪些不便? 2.巧用工具

(1)出示教材中的6幅插图

(2)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削铅笔、舀红“汤园”、瓶中取棉花等)。(3)出示教材中提供的工具插图,遇到不认识的先注意观察它的结构,猜想其用途。

(4)想一想,完成某个任务选用什么工具合适?(记录下来)(5)交待注意事项,提出安全操作要求。

(6)试一试,比一比,是这样吗?(与之前的记录对照)(7)交流。说一说试用工具的体会。

例如:削铅笔时,使用转笔刀最方便,其次是水果刀,剪刀的一侧刀刃也可以,但不方便。又如,舀红“汤园”,试了好几种工具,还是用漏勺最方便。(8)小结。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选用合适的工具可以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3.用工具组装小车

(1)出示组装小车的所有材料和工具(先实物,后投影或配图)(2)观察:小车有哪些零部件?配备了哪些工具?

(3)制定计划。想一想:哪种工具可能是用来安装哪种零部件的?(4)学生组装。试一试:用工具把零部件连接、固定组装成小车。(5)作品展示。比一比:谁装的小车最牢固?

5.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篇五

一组:放牛

敌人扫荡 迷失方向

开始:一点儿也不听话(陌生)

一、由找反义词引入课题:

15月亮和云彩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长出后腿 四条腿、宽嘴巴

长出前腿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

尾巴变短→不见

绿衣裳、雪白的肚皮

第三课时

一、看图、读全文,小结课文内容。

1.拿出己打乱顺序的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照片、卡片或图片依次排列,小声说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

2.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分析生字、识记字形、组成词语、指导书写:

1.请学生在黑板前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2.注意指导学习以下生字。

塘:左右结构,13画,第8画右边要出头,第十画上下都要出头。

迎:半包围结构,与“柳”字相比较,里面的“n”要看清,不要多写一“撇”。龟:共7画,下边是“”不是“电”。

裳:共14画,下边是“衣”不是“”

鼓:13画,第九笔是“一”,右边是“支”不是“攴”,也不是“父”。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碧绿:青绿色。碧:第四笔是“提”

三、指导学生戴头饰表演这一课的小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的抄写。

2.朗读课文。

6.一年级健康教育全册 篇六

一、以爱心暖化孩子的心灵

每天清早,智障学生一踏入校门,所在班的班主任和搭班教师便会第一时间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孩子的到来,从家长的手中牵过一只只小手,给他们安排好座位,然后与每一个孩子进行接触与交谈。教师会将哭闹的学生搂在怀中,为他们擦去眼泪和鼻涕,柔声细语地宽慰着,直到孩子的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

平时,教师会主动接近学生,像妈妈一样喊他们的小名,以此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拉屎拉尿了,教师为他们擦洗,并给他们换上干净的衣裤……就这样,教师用慈母般的爱慢慢温暖了这些智障学生的心灵。

二、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准备期活动内容

根据《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本校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特点,我校制定了《金山区辅读学校一年级学生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方案》,其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环境适应”和“习惯养成”两大要素设计了五个活动模块:熟悉新环境、了解新规范、养成好习惯、学会锻炼与保健、学习保护和安全(见表1)。

上述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制定,立足于智障学生的年龄和智龄特征,遵循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游戏活动、情景模拟、讲故事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在学校学习的快乐,了解基本的学校常规要求,并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为了更扎实有效地培养智障儿童的良好习惯,我们将准备期定为一年级开学后的前四周内。

三、一年级智障学生学习准备期的

教育教学策略

智障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差,一些道理短时间内很难让他们理解。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行为矫正法

由于一年级智障学生存在的许多行为问题不是能用说几句话就能纠正过来的,由此我校运用了行为矫正技术,主要采取模仿示范、强化等方法。

做法一:模仿示范法。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会的。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差,头脑中的表象贫乏,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障碍。但他们普遍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因此模仿示范法对形成智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有特殊作用。

在实际活动中,我们积极为智障学生提供行为示范和一些观察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学习和模仿的情景,以增加他们头脑中的表象。如见到教师主动鞠躬问好。我们先率领学生观看高年级学生的礼貌行为表现,使他们的行为有了标准。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解要领,亲自示范并予以指导。天天练,反复练,学生养成了见到教师、客人主动鞠躬问好的好习惯。

做法二:强化法。

智障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不稳定,而且容易泛化,因而对他们的行为矫正与训练要采取强化的策略。如智障学生上课时“坐”的姿势各种各样,有将脚蜷缩在椅子上的,有坐在地上的,还有躺在地上的,五花八门。“立”的样子更是千姿百态。我校在训练学生的“坐”“立”姿势时,如果学生能做到正确的“坐”和“立”的姿势,教师会给予物质奖励。在实施强化法时将“正负”强化法结合起来进行区分性强化训练。即对正确的行为给予奖励,对不良行为给予惩罚。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缩短了养成良好习惯的时间。

2.提示法

智障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尤其是兴奋型的智障学生往往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不等教师提完问题就举起小手发言或插嘴,并讲一些与教师提问毫无关系的事情,使教师哭笑不得。这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控制不良行为发生。例如,教师在上课前先提醒学生上课回答问题要耐心思考,思考成熟后再回答,不可以插嘴抢答,从而起到提示、预防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提示的形式有很多,可以口头语言提示,也可以手势提示等。

3.顺其自然法

智障儿童一般都有任性、固执、逆反等个性特点,在教育时,如果采取强制、命令等方式,往往适得其反。教师只有在听其自然中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境,才会奏效。如一名重度智力障碍学生,喜欢躺在桌子底下,教师没有生拉硬扯,强迫他坐在座位上,而是顺应了他,等到他自己起来时,教师再自然引导他坐到座位上来,并对这个行为进行奖励,这样既巩固了他的积极行为反应方式,又弱化了他的不良行为。顺其自然的策略不是放任自流,其目的在于使积极地训练措施得以顺利实施。

4.个别训练法

智障学生的障碍程度不一,病因复杂,表现多样,有的还伴有其他的疾病和残疾,个性差异很大,这就需要针对每个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个别训练。首先,我校对每个智障学生进行诊断,掌握其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行为问题所在;再为每个学生制订与其心理发展相适应的训练目标,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还对每个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价方法,使其及时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激励自我行为的改进。

5.家校合作法

一个家庭的重心就是孩子,虽然孩子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对于许多家长来说自家的孩子都是宝贝疙瘩。家长总是以种种理由包办了孩子的所有事情,也养成了孩子不愿动手,脾气倔强等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利用家长接送孩子、家长会、家访等时间,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家长提供比较科学的教育和训练的方法,让家长在家里进行有效训练。

除了以上这些方法以外,我们还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纪律、仪态、口语、礼貌等。

上一篇:学校中考英语一模试题下一篇: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建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