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8-21

牧童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篇)

1.牧童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

《牧童之歌》反思

《牧童之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大草原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简短精练,可分为四个乐句,起、承、转、合。其中第二乐句第一小节“6”到“6”的八度跳进会形成演唱上的难点。特别是第三乐句连续四个小节附点节奏的运用,更容易形成节奏上的难点。所以,虽然这首歌非常简短,但要唱好它并不容易。

为了把握教学重难点,突出有效教学,在学《牧童之歌》这节课时,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踏踏实实,潜心思考。从这次的教学过程我体验到:成功没有什么捷径,只有四个字:认真钻研。只有踏踏实实的钻研教材,用心思考,才会迸发出智慧和灵感。学习《牧童之歌》这节课之前,我在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要学会什么?得到什么?他们能感受到牧歌带来的快乐吗?他们了解牧童的生活吗?怎么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在设计教案时都要考虑到,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2.融入课堂,用心倾听。课堂主体是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课堂的反映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老师做为课堂的主导者,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在《牧童之歌》教学时,用优美有新疆特色的画面和背景音乐把学生带进新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真正融入课堂和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课堂氛围才会融洽。课堂上,“倾听比诉说更重要”,在课堂中俯下身来听听学生的声音,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或是回答是否正确,都代表着他们真实的想法与理解,老师应做出恰当的评价,并加以引导,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获得扎实的知识。

3.突出重点,合理迁移。把握好课堂的重点,是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设计《牧童之歌》一课时,我紧紧围绕牧歌展开,对牧民的生活有感性的认识,学习《牧童之歌》,体会不同地区牧歌的风格特点。另外,附点音符也是本课的重点,用节奏练习导入新课教学,也是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拓展的时候,将斯洛伐克的民歌《牧童之歌》一并欣赏,也是对身处江南的学生的一次拓展延伸,显得自然合理。这样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很明确,学生也能清晰扎实地掌握老师想要传达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样讲真的很有道理,所以每上一节课后自己都能从这门艺术中找到新的艺术点,其实,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就要我不断的努力学习!

2.《牧童之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用欢乐轻快的歌声演唱《牧童之歌》,表现哈萨克族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草原下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2、通过演唱《牧童之歌》与欣赏《牧童短笛》,了解牧童生活,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欢乐、轻快的歌声并采用速度的变化,充分表现小牧民的喜悦心情。教学难点:

1、《牧童之歌》中的连续的附点的演唱。

2、听《牧童短笛》第一段,在每句的长音处用动作或者打击乐参与。第三乐句中四次在弱拍上出现的附点八分音符连续歌唱。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欢迎同学们进入愉快的音乐课堂!(播放《哇哈哈》)这首歌曲你们熟悉吗?(生:熟悉。)让我们一起唱一唱《哇哈哈》!

生:边唱边随师拍手律动。

师:你们知道这首《哇哈哈》是哪里的民歌吗? 生:新疆民歌。

师:说到新疆,你能想到什么?

生:新疆的葡萄;新疆舞蹈。(师:你的知识真丰富!你真是个小百科!瞧你的口水都快掉下来了!你能不能来表演一下?你真行!)

师: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图片:新疆服饰)这是新疆的服饰,漂亮吗?新疆的服饰很漂亮。但新疆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天山牧区,景色可美啦。

(出示“天山美景图片”4张,《牧童之歌》伴奏作背景音乐)第一张:天苍苍,野茫茫,风水草低现牛羊。第二张:天山雪池是一座高山天然湖泊,天山上的白雪,化成了水流向天山脚下哺育了大草原。

第三张:天山有近3亿草场,是我国优良的牧草宝库。

第四张:放牧归来,走进毡房,主人就会用奶茶、奶酒盛情款待。师:天山真是个美丽的地方,就像这首诗里说的。有谁能跟着音乐有感情的朗诵一遍呢?

生: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唱上一首歌呀,心花开放!

二、节奏练习

师:读得真好!听,小牧童骑着骏马从遥远的天山跑来迎接我们呢,你能听出音乐中的“马蹄”节奏吗?(听范唱)

出示:x x x· x︱x x x· x︱

师:跟老师读一读。谁能告诉我第几个音读的最长?第几个音读的最短吗? 生:

师:说的对不对呢?来听听小马的评价。

小马:第三个x后面的小圆点叫附点。附点前的音要唱的长一些,浮点后的音要唱的短一些。记住了哦!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模仿小马跑步的声音(连续读4遍)模仿的真好!大家想想看,小马从遥远的天山向我们跑来,它的声音会越来越„„(大),音乐上称为强。当小马向远方跑去呢,声音会越来越„„弱。下面,听老师来表现一下,小马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马蹄声的变化。x x x· x︱x x x· x︱(2遍)你们也想来试试吗?

生:读2遍。(看老师手势)

三、学唱歌曲

师:看来,骑上骏马唱着歌在草原上奔驰,真是一件快乐的事,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

师:来,跟着老师模唱一下(先唱谱,再唱词)。这首歌曲的名字叫《牧童之歌》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的歌曲,我们来欣赏一遍。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内容?速度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 师:这首歌曲的词写得很美,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跟着老师按节奏读一遍歌词。

师:带上你们的耳朵和心,我们来跟着范唱开口默唱,想一想,小牧童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得意、骄傲、英勇、英姿飒爽。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这首歌曲的歌谱,老师唱一句,你们跟一句。用说悄悄话的声音用lv来哼唱一遍,找出你唱不好的地方,我们一起来解决。

师:接口唱2遍。完整唱(中速、慢速)

总结:用慢速也很舒服,感觉悠闲自在。音乐速度的变化,使得歌曲的音乐情绪变得更加丰满!

四、表现与创作

1、打击乐伴奏

师:天山的小牧童骑的是马,我们学过的哪种乐器可以模仿马蹄的声音? 生:双向筒、响板 师:谁想来试一试? 生:伴奏

2、创编舞蹈

师:如此美丽的新疆大草原,如此可爱的小牧童,我们单单以歌声来表现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那么就请你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老师一起创编一些富有新意的动作吧!

五、欣赏《牧童短笛》

师:《牧童之歌》里面的牧童生活在新疆,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音乐《牧童短笛》。听一听,这段音乐中的小牧童生活在什么地方?(出示江南水乡放牧图)

师:这段音乐分为几段?情绪有没有变化? 师:介绍作品。六:小结

3.牧童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三

活动目标:

1、想象乐曲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感受A段的悠闲和B段的欢快情绪,尝试用动作来表现音乐的美。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一幅,牧童教具,记号笔一支。

2、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出示背景图一幅)

师:小朋友,你们看,图上有什么呀?

看了这幅图心里有什么感觉?

这么美丽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玩玩?

看,已经有人去了。(出示牧童教具)他们是谁呀?

美丽的春天来了,桃红柳绿,阳光明媚。两个小牧童倒骑在牛背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身边的美景,他们高兴地吹起了短笛,你们听。

二、欣赏音乐。

1、完整欣赏音乐《牧童短笛》。

师:听了有什么感觉? 这首曲子从头到尾给你的感觉一样吗? 哪里不一样?

2、分段欣赏音乐。

(1)欣赏第一段音乐。

师:这一段音乐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想一想这时小牧童们在干什么?

他们是怎样吹笛的呢?这里面还藏着一个秘密,请小朋友们再仔细地听一听。

(2)再次欣赏第一段音乐。(师操作牧童教具)

师:谁发现秘密了,他们是怎样吹笛的?(用线条记录在小路上)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幼儿分成两组,听第一段音乐自由表演。

师:这段音乐讲的是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现在我们来听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想想看,这时候小牧童又在干什么呢?

(4)欣赏第二段音乐。

师:听了感觉怎样?

想想看,小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 他们会玩些什么呢?谁来学一学?

(5)再次欣赏第二段音乐,个别幼儿学做小牧童表演。

师: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讲的是牧童们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做游戏的情景。下面请你们再来听一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

(6)集体听第二段音乐表演。

(7)欣赏第三段音乐。

师: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

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

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3、理解乐曲结构。

师:这首曲子一共有几段?哪几段是一样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

4、给乐曲取名字。

师:这么好听的曲子,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文.章出自屈a老师教.案网”叫什么呢?

师:这首好听的乐曲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小乡村,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我们就叫它《牧童短笛》吧。

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江南的美景吗?你们觉得在我们的家乡,哪里最美?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着小牧童,到美丽的乡间去走一走、玩一玩。

(师生集体听音乐表演动作,出教室。)

教学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4.《牧童》教学反思 篇四

《牧童》歌曲原文

朝霞里牧童在吹小笛

露珠儿撒满了青草地

画家温泽辉书画作品

画家温泽辉书画作品

我跟着朝霞一块儿起来

赶着那小牛儿上牧场

我跟着朝霞一块儿起来

赶着那小牛儿上牧场

我解开自己的小黄牛

把清水给羊儿喝个足(同时也说“把清水给羊儿喝个够”)

赶出了牲口坐在小河边

我给你唱一支快乐的歌(“我给你唱一支快乐的歌”中的“的”可有可无)

赶出了牲口坐在小河边

我给你唱一支快乐的歌(“我给你唱一支快乐的歌”中的“的”可有可无)

中午的太阳啊烤得慌

你为我把歌儿唱一唱

明朗的晚上我们来相会

并排儿坐在那篱笆旁

中午的太阳啊烤得慌

你为我把歌儿唱一唱

明朗的晚上我们来相会

并排儿坐在那篱笆旁

《牧童》教学反思

5.牧童遥教学反思 篇五

接下来到了歌曲学习部分,由于经验不足,在播放歌曲的途中我才想起给学生提出聆听要求,这样效果明显不佳,学生的专注力已经分散,只有极少一部分的学生有思考老师的提问与要求。

在练声部分,我的初衷是要学生们通过发声游戏来进一步熟悉曲调,而又不至于乏味。本曲的歌词非常有特色,词句简单,上下两句一问一答的结构,刚好可以师生或生生互动,但如果能给学生设一个情境相信学生会更加投入。在短句练习发音的同时我给个别的音加入了柯尔文手势,这个学习点显得有些仓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他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完全熟记所有的手势确实不太可能,应该将手势的学习多做练习与复习,全班90%的同学能完成时再加入。这个知识点加在本堂课中不但对学生没有提高反而是一种累赘。

我自己最满意的是歌词编创环节,这一环节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在老师图片的提示下做歌词的改编,首先通过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好奇感,然后通过填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创编。学生能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演唱有效的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习能了。能让人快速成长的不是单一的教授而是实践与互教。

一堂课下来我总结了前两次公开课的失败之处,用儿童喜欢的形式把知识内容呈现出来,确实略有成效。但在语言,和提问的方式上仍有很大的缺陷,问题范围过泛,问题方式过深。首先是我经验不足所致,其次是考虑问题不够周详,这是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所造成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是作为任何一种课任何一堂课应该首先考虑到的。在乐理素养方面,也是值得一提的。乐理在西方的文字里的翻译是“音乐结构学”的意思,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学科。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要学习乐理知识也就不那么件容易了,那么在每一堂课老师可以涉及到一点或几点的乐理知识,周而复始的提及与学习便是低年级学习乐理的最好方式。

6.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篇六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中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一、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课前两分钟用课件出示《牡丹图》和戴嵩的画,老师适时讲解,引导学生欣赏图的绝妙之处。这样美的水墨画,作者是谁呢?引出今天的课文的主人翁——戴嵩,走入课文的学习。

二、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1、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关键。课文是如何评价这位画家的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一幅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学生一时对这幅画特别感兴趣,观察仔细,很快在观察中,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评读、再一起读,读出语气,注意区分轻重,体会情感。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近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2、感受人物的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三、练习模仿,学习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话。有的学生说:我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有的学生说:我一进超市就来到卖玩具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我考试一考好,爸爸就给我奖品。通过造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

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

然而,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够。1.老师的及时导向

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用尾巴驱赶牛蝇的样子。您没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读读牧童这一番话,你有什么感受?几个学生连续谈到了牧童很勇敢,看的出来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还停留在牧童刚才大声喊“画错啦!画错啦!”这里。老师意识到了,但没有进行风向标的及时转移,仍然在做一名忠实的听众,不断点头。现在反思,的确失去了及时导向的时机!可做如下设计:

(1)牧童为什么这么自信呢?

(2)牛尾巴翘起来是驱赶牛蝇,相斗的时候是夹在两腿中间,牧童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3)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在这里可以把学生引到“牧童平时注意仔细观察生活”,然后进行重点体会。

2、归纳文章大意欠缺关键词。感受课文大意时,我让两名学生自己总结,但都说不到位。应该给学生一些关键词,让他们有话可依。

3、课文中有个关键词“炸雷”,没有及时理解到位。

4、拓展延伸课适当加两个小故事,用故事来进行拓展。今后的方向:

7.《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抓住重点句“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展开学习,从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一、了解古今画家,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欣赏古今画家的作品,了解绘画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对“画家”一词的含义有了感性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走近“戴嵩”,理解“著名”。

学生只有了解了戴嵩是一个技艺高超的著名画家,才可以进一步感受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却能虚心听取一个小小牧童的意见,虚心之美德让人感动,同时牧童敢于挑战权威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就……”、“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通过现场绘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

三、形成反差,感悟牧童的可贵品质。

正当人们赞不绝口的时候,教师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及课文插图:戴嵩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过讨论知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对这一比喻句的用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再次走近戴嵩,感受戴嵩的人物品质。

8.《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八

1、[出示词语](请三位,每人读一排。——齐读词语。)

2、师:这三个淘气的词语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敢)戴嵩、称赞、购买。

师:好样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来介绍一下这位大画家吗?谁能把三个词都用上? 生说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位大画家和一位牧童的故事。板书:画家和牧童(“画家”写得大,“牧童”写得小)。

师:齐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把“画家”二字写得特别大,“牧童”二字写得特别小呢?

生:画家是大人,牧童是小孩

师:是呀,他们年龄不同。

生:画家是非常有名的,而牧童只是个普通的放牛小孩。

师:他们身份不同。

生:、、、、、、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可就是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却做了一回小牧童的学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5自然段(生读课文)

2、师:读完了吗?那读出了哪段是写戴嵩正在作画?

[示句图:戴嵩现场作画图]此时,戴嵩正在画《斗牛图》,只见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看到这情景你想说什么?

生:戴嵩真不愧是著名的画家。

师:能你的这种感受送进去,读!

生:戴嵩画得好快呀!

师:我注意到了你把“一会儿”重读了,你怎么想到要把它重读了?(生说)

生:戴嵩真厉害啊!

师:我听出来了,戴嵩真是一位能干、多才多艺的画家啊!好,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一起读!(齐读)

3、师:!这幅《斗牛图》很快完成了,围观的人对这幅画是(纷纷夸赞)。现场谁愿意来夸夸它?[活动:扮围观的群众夸这幅画]

[示句子:“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师:这位商人,你来夸一夸

生:……

师:不错。这位大商人,你请!

生:……(生边读边竖起了大拇指)

师:果真是绝妙之作啊!(边说也边竖起大拇指)现场有教书先生吗?这位教书先生你来夸一夸吧!

[示句子:“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生:……

师:现场还有很多尊贵的客人,还有谁想对戴嵩的画夸赞一番呢?

生:、、、师:你对这画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师:你和教书先生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谁有特别一点的夸奖之词吗?这位你请!

生:画得太妙了,画得太妙了,不愧是著名的大画家啊!

师:果然与众不同!这位你来!

生:画得太好了,简直栩栩如生啊!

师:你有何高见?

生:这真是难得一见的佳作啊,画得实在太像了!

9.牧童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九

本学期以《牧童短笛》为主教材内容上了一节课,组织教学内容围绕着单元主题田园随想进行,以听赏领先,教学主要内容为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通过欣赏《牧童短笛》让学生了解作曲家贺绿汀,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并拓展了笛子这一课外的教学内容。

整堂课在实际授课后,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逐步深入了解作品,通过多次完整的欣赏作品,学生听辨出了乐曲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的速度与情绪。并了解了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牧童短笛》的创作背景。在拓展部分,教师播放了中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弹奏《牧童短笛》的视频。通过视频的欣赏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了现场钢琴演奏的效果和表现力。这节课所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在体验欣赏作品时,学生自主欣赏体验的太少,教师说的太多,在今后的欣赏教学中应设计的更为合理,启发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再多一些。

10.《牧童》教学反思 篇十

第一,古诗朗读指导不够。古诗简短,字数少,《牧童》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二十八个字,但是古诗又不同于现代白话文,有时候一字之差,意思便是截然相反,一个字的妙用,便有着不可言说的韵味。

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其中妙不可言的滋味呢?我想,一言以蔽之,便是“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望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但在课后反思时,我却发现这些朗读都缺乏相应的指导,因此学生们即使有了大量的朗读,也无法达到质变的效果。今后,要加强朗读的指导,以读促讲,增进学生的理解。

第二,与学生的互动不够。上课之前,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但是课堂上却存在一些缺陷。课后想来,我所欠缺的正是备学生这一环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行为都不一样,那么在不同的环节与问题上,老师该怎样与学生进行互动呢?这是今后该引起重视的。

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它更该是属于学生的,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途径。因此,老师在备课这一过程中,就该不仅仅是备教材,更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进行良好的互动。

第三,教学投入与激情不够。在整堂课中,我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局外人,站在另一个角度冷然审视着这一场课堂教学,这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平淡与朗读的欠缺上,更是与学生互动不够的体现。因为不够投入,所以课堂氛围不够浓厚,师生互动的高潮无法到达。

上一篇:出师表高中课文原文下一篇:建筑行业环境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