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特征教案

2024-11-02

信息的特征教案(精选11篇)

1.信息的特征教案 篇一

信息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业;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善于甄别信息的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思路:

《信息的特征》这节教学内容,叙述性内容较多,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想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却不知道如何设计任务,也很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针对学生基础不

一、能力不一,又是信息技术第一课的实际,根据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强化学生活动,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采取了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能挖掘出信息应用的价值意义。

三、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阅读、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搜集生活中的例子或历史典故等资源,归纳概括,拓展学习视野,挖掘丰富内涵,从而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站着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们能坚持多久?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些? [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的特征》。课件显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信息无所不在

请大家欣赏图片,说出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聚精会神,默默思考)(1)、鸟语花香

(2)、风雨雷电

(3)、质量安全和公共标识

[展示课件] 得出结论

以上图片说明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

2、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

问:武侠小说里经常在争一种神秘的书里面,记载着练功方法这样宝贵的信息。有一个叫令狐冲的,学到了各派剑法却不在书上,谁知道在哪里记载着这些信息? 思过崖山洞的石壁上

信息必须借助于某种物质载体才能得以呈现。闹钟、红绿灯、电视、报纸等都是信息的载体。

。注意:(1)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不同信息可以依附于同一个载体。交通信息既可通过信号灯显示,也可以警察的手势来传递;同样一则新闻我们在电视上听到了,在报纸上也看到了。

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七个字,要价50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急忙以280

万美元的高价买了那份过时的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及。后来,侵朝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得知之后感慨道:“我们最大的失策是怀疑咨询公司的价值,舍不得为一条科学的结论付出不到一架战斗机的代价,结果是我们在朝鲜战场上付出了830亿美元和十多万士兵的生命。”

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学生活动:三个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时效性。

3、信息具有价值性、时效性

同学们,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信息是有价值、时效的特性。在我们生活中,你能否举出实例。

(学生思考,提问学生)

教师及时点评,及时表扬,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4、信息具有共享性

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所说:“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在一起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

同学们,2008北京奥运会我们都观看了盛大的开幕式,你现在也一定记忆犹新。在开幕的那天,全球200多个国家的人民同时收看,全世界的人民见证了金牌产生的过程。北京奥运实现了电视与网络的实时直播。

[展示课件]

信息是可共享,可被多个接受者接收并多次使用。

三、甄别信息,正确使用信息

杜绝垃圾短信,防止上当受骗

[总结]:正确、合法地使用和传播信息,注意信息的筛选和过滤,防止伪信息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信息的特征教案 篇二

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 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信息客观真实、具备可靠性, 才可能供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会计信息是通过财务报表向社会披露的, 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近几年不论内容还是范围都得到了完善与提高, 可见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问题不在报表本身。由于会计报表的内容根据账簿记录编制的, 账簿记录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的, 因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企业日常的会计核算质量是密不可分的。新的《企业会计制度》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可选择会计标准的空间, 体现了我国的会计标准与国际惯例的充分协调, 在账务处理上增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新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 这有可能造成一些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方面达到虚构或掩饰企业经营成果的目的。有的财会人员还有可能由于工作经验不足, 业务能力较差, 难以准确地估计和判断, 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 要加强对财会人员法制教育, 建立和健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法规法则, 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其次, 会计信息来自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则可以大大减少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最后, 建立和健全我国的法规体系, 相关的法规之间要相互协调, 保持法律条文的一致性, 从而给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一个较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

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 要对使用者有用, 能够影响其决策。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指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可靠的会计信息只有与决策相关才会有用, 信息的价格在于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会计信息提供后如未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或对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用, 信息就不具有相关性。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能够帮助使用者做出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盈利趋势等某些预测;必须能够证实或证伪使用者的某些预测、帮助其评价过去所做的决策, 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据之提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措施;必须具有及时性或时效性。信息如果提供提不及时, 尽管曾经相关, 但时过境迁, 就会丧失其相关性。不相关的会计信息就不应提供, 以免增加无效的信息成本。在会计核算中坚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就要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 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三、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

会计工作存在的意义在于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具有高度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会计信息, 以便使用者据其做出合理的决策。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矛盾关系, 可通过下面例证说明。第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衍生金融工具在本质上是一种合约, 而约定交易的订约与实际履行往往要跨越若干会计期间, 在合约签订时“交易的发生”尚属于未来事项;合约确定的权利与义务所能引起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长期以来, 衍生金融工具一直未能在强调“提供真实公允信息”的传统会计中得到确认。第二, 现行成本与历史成本的选择。一般而言,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较低的相关性。历史成本是交易发生时的实际成本, 具有可验证性、可计量性, 是取得资产时最客观的价值, 在币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但历史成本与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决策或长期投资决策间不存在相关性。现行成本与决策者评估企业的财务实力以及未来的现金流量非常相关, 不过, 现行成本通常难以取得, 容易被操纵, 缺乏可验证性, 可靠性较差。第三, 或有负债与或有资产的披露。或有负债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 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或有事项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无论作为潜在义务还是现时义务抑或作为一种潜在资产, 或有负债与或有资产都不符合报表要素的含义, 且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与否来证实, 金额需要估计, 具有不确定性、极不可靠, 无法加以确认。但是有关或有事项的信息却与使用者的决策异常相关, 采用适当方式予以披露可确保使用者获得足够充分与详细的信息。第四, 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自创商誉作为企业内部形成的无形财富, 使企业未来能够获得超额盈利, 这个信息对任何决策者的决策都是非常有用的。但是, 商誉作为一个不可明确辨认的无形资产, 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关, 不能单独存在, 难以用公式或一定的方法对形成它的个别因素加以计量, 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商誉在存在与创立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成本并不直接相关, 只能把有助于创造商誉的支出列作当期费用, 不予本金化。

四、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

传统的受托责任观强调可靠性, 而决策有用观更关注相关性。在使用者看来, 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既可靠又相关,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有用信息的前提, 二者不可偏废。两者常常相互冲突, 作为一种客观实在, 会计信息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协调相关性与可靠性以实现均衡, 需要准则制定机构与信息提供者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加以平衡。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达到平衡, 决定性的问题是如何最佳地满足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有时候会计信息非常相关但不是非常可靠或相反, 此时通常利用最可靠信息中的最相关信息是恰当的。两者间的矛盾还可能由信息的及时性所引起, 因为信息的延误使信息过时将影响它的相关性, 在交易事项所包含的全部不确定性被解决之前报告交易或事项又影响其可靠性。在信息具备可靠性之前是不应当予以提供的。真正相关而可靠的信息较难取得。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取舍, 在一般情况下对二者予以同等重视。超过一定的限度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改进、忽略特定的环境去孤立地谈论可靠性或相关性的提高都是不可取的。在可靠性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再尽量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直至最终实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应当是一种理想而现实的选择思路。

3.个人信息权特征及其功能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人格权;个人信息权;隐私;功能

随着时代的大踏步前进,信息网络技术、基因遗传、克隆、器官移植等现代科学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的开放性和互联性,使得个人信息具有越来越高的商业价值,利用他人的信息推广商品、进行广告宣传变得越加频繁,个人信息权的保护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试管婴儿的诞生改变了传统上对生命的理解,克隆技术使得身体、器官的复制成为可能,人工器官制造技术、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和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人类最终解决器官来源问题铺平了道路,但同时也对生命、身体、健康甚至是自由等人格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1]近些年来,法院受理的侵害人格权案件数量剧增,让法官乃至学者困惑的是这些案件突破了以往的形式,案情变得极为复杂甚至是罕见,传统民法根本没有涉及过这些类型的案件,法律也出现了负载的情况。例如近年发生的“QQ号码继承案件”、“殡仪馆借尸案件”、“误登手机号码案件”都对人格权的传统理论带来新的挑战。

个人信息权作为人格权中的内容,应当对其进行理论和立法的继受,结合人格利益现状以及预期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将个人信息权作出规定,对人格权立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信息权的特征

个人信息应否作为民事权利提出,诸多学者观点不同。王利明教授认为它和特定的自然人相联系,具有辨别和确定个别人的功能,对个人信息的侵害实际上是对个人私益的侵害。虽然《刑法》对非法获取、出售和提供个人信息作了相关规定,但是实践中的侵权案例往往不涉及刑法的层面,该由利益人主动出击,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将个人信息作为一项权能来规定十分有必要。刘德良教授主张个人信息是一种财产权,因为个人信息在商业化或者信息化过程中已经具备了经济属性,这样一种经济价值在保护的过程中就应当从财产权利的角度去考虑。作者认为,个人信息是否为民事权利应当从个人信息的诸多特征入手,从而解释个人信息权。

1.个人信息概念

个人信息在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与特定个人密切相关,能够反映某个体的特征,能够被识别的一种符号系统,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如个人身份、身体情况、家庭、党派、财产等内容。德国《联邦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对个人信息的解释是指任何关于得识别或可得识别自然人的属人或属事的信息。欧洲理事会对1992年《理事会资料保护条例》的修改建议稿规定:“个人资料是指有关一个可识别的自然人的任何信息,不局限于以可处理形式存在的信息,它包括任何种类和任何形式的信息,只要这种信息是有关个人的,不论是活着的人还是死去的人并且只要这个人或这些人可以识别。”英国1984年《资料保护法》规定:“个人资料是由有关一个活着的人的信息组成的资料。”1974年《美国隐私法》以隐私权保护为基础,通过隐私权对个人信息加以保护。在对个人信息概念的表述上,美国学者也常常从隐私权的角度进行定义。艾伦也指出,“隐私就是我们对自己所有的信息的控制”。[2]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个人信息作为识别的符号具有直接与间接的两重属性。所谓直接性即普通人不需要依靠其他信息就能够识别出某主体的特征,间接性则是指需要借助其他信息元素,并相互结合,从而对应信息的真正主人。

2.个人信息权权利属性

由于个人信息涉及的内容较为宽广,在遇到人格利益侵害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法律予以保护,比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25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的,有权要求该行政机关予以更正。该行政机关无权更正的,应当转送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又《刑法》第253条第3款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第4款规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第5款规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的18项权利中有一半是人格权,我们是否可以说个人信息权在人格权立法中失去重要地位,不应该将其再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提出呢?

(1)个人信息权不是隐私权。我国主要借鉴学习德国的立法经验,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多将信息收集齐备,统一规定。前述所说的《德国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便将个人信息通过立法形式保护。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则以分散的形式来保护信息,1974年《美国隐私法》对个人信息予以保护,也从本质上认为个人信息权应属于隐私权的性质,美国学者认为隐私就是对自己所有信息的控制,大量的司法判例同样支撑着这种观点。但是笔者认为个人信息的范畴远远大于隐私,尤其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众多个人信息发布在网站上传递,其中不乏自我宣传的信息,这些信息中虽涉及隐私部分,但由于公开范围广,公共管理需要等特点而不再是隐私的范畴,若被归为隐私,很难被大众接受,甚至是影响社会交流。[3]

(2)个人信息权不是单纯的财产权。王利明老师认为要承认个人信息是一种人格权,背后的价值理念是人格尊严。每一个人都有信息,都应当是平等的享有信息,法律之所以要确认和保护个人信息是基于对尊严的维护,所以保护对信息的支配权利。不能说一个名人的信息就比一个流浪汉的信息更加重要,从人格权法的角度考虑,他们是平等的,都体现的是一种尊严。个人信息类型很多,有很多信息直接指向特定的对象,有的信息不直接指向特定对象,比如说手机号码、电话号码等等,手机号码也是在不断更换的,也可能一个人有很多手机号码,所以根据手机号码不可能指向特定人,也可能一个手机号码家里很多人都在用,这些信息虽然不具有直接指向性,但是和其他信息结合起来还是可以指向特定人。从这点上讲,它牵动着人格特征,具有人格权属性。

法律保护个人信息并非只是为了它的财产价值,因为个人信息若以财产价值来衡量的化就会有失公允。大多情况下,个人信息的获取或者个人信息的填写送出并不是为了财产利益。如果以财产权的属性去考虑,当这些丰富多彩的信息被投放到社会中,如何能够保护的过来?就算保护了,如何计算损失,这些都是影响索赔的障碍,是不容易计算保护的。当然针对赔付问题,也需要日后加以考虑,从而达到更好保护个人信息的效果。其实个人信息权的真正意义则是在于这些信息更多涉及人格利益,与人格属性息息相关,应当由人格权的立法来规定。[4]

综上所述应当为个人信息权提供一个“住所”,承认其民事权利属性,将其规定为人格权的内容,为日后个人信息的删减添补提供更方便的法律依据,不至于杂乱无序。个人信息权的提出也能提高大众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更加主动捍卫自己的人格利益,避免被动干预,即缓解了司法压力,又节约了司法资源。

二、个人信息权的功能

个人信息权的功能是调整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信息权力者之间因为信息利益被侵害发生纠纷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为个人信息受害一方提供充分的保护,避免个人利益扩大损失。当然现在的功能是不完善的设想,相信随着人格权法的尘埃落定,个人信息权的功能将更完整的呈现。

1.为信息主体提供更完善、更便捷的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包含了信息社会资源的方方面面,若用原有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更新快速的个人信息则有些力不从心,司法实践中也不乏一些涉及个人信息受损案件,比如A某是个声音发烧友,将其录制的对话声音发布在网站博客上供网民吐槽,而B某下载了一款能够模仿声线改变声音的应用软件,利用软件将原来A某发布网上的声音信息录制成贬损、低俗的话语发布,这就侵害了A某的合法权益,然而究竟是什么权益呢?再如婚恋报名网站将某报名女士的手机号码登错一位数字,双方也一直未发现此刊登错误,结果号码的真正主人遭受到了大量的电话示爱,导致手机无法正常使用,不得不更换号码,这又侵害了什么权益呢?[5]

2.个人信息权象征着人权的标志

所谓个人信息权的提出是人权发展的标志,这是因为个人信息权本身涵盖的是人格相关的内容,体现的是人背后所享有的最高的个人价值。这些是各国民法所遵循的基本,也同样在立法过程中体现了一国法治理念与人权的保护程度。王利明老师在人大法学论坛上提到,法律发展趋势是,最初一些国家的判例和立法主要承认对生命、健康等基于自然属性而产生的物质性人格权进行保护,后续将逐渐认可社会属性产生的精神性人格权,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的地位也将凸显。

3.协调补充其他机制,弥补法律漏洞

2009年3月至12月,被告人谢某等作为电信单位工作人员或者经电信单位授权直接从事电信相关业务的人员,利用电信单位服务平台,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其中谢某为他人提供90多个手机号码进行定位,非法获利9万元。其他人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出售、倒卖,有的多达300余条。法院分别判处23名被告人2年零6个月至6个月不等的刑罚,其中9人获缓刑。这是至今北京最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在刑法有规定的情况下能够对此治罪,然而就民法而言如何给出一个答案呢?或者说合法获取的信息造成侵权应该如何规定呢?[6]

我国民法在人格权法中只有对此加以规定,才能使人们明白不经本人同意不得随意使用的道理。尤其是电信部门和其工作人员负有对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保密的义务,违反义务应承担民事责任,严重者达到犯罪程度还要承担刑事责任。民法规定与刑法规定配套,才能有效发挥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的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信息的大量流通,个人信息权必将成为保护个人信息受侵害的最有效的法律武器。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这种权利的重要意义,给个人信息权以准确的法律定位,是提高公民主动维护个人信息权利意识的基础,也是为个人信息在法律体系中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当然,个人信息权在现阶段的思考中仍然存有不足,例如个人信息涵盖广泛,在立法时对个人信息权中的个人信息内容究竟如何规定问题;死者的个人信息如何保护问题;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中信息重合部分应如何适用法律问题;个人信息权的保护方式应该为何种形式,是查询、删除、更改还是其他方法;侵害个人信息权应如何赔偿,赔偿限额、方式、证明责任问题;由此看来个人信息权还有许多重要问题值得研究。若能真的为个人信息权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它將为保护个人信息乃至人格利益作出必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人格权法的发展与完善——以人格尊严的保护为视角[J].法学研究,2003,( 2) : 32-45

[2]王利明.论个人信息权在人格权法中的地位[J].苏州大学学报,2012,(1) : 68-75

[3]张振亮.个人信息权及其民法保护[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1-46

[4]齐爱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J].河北法学,2008,(4)15-33

[5]姚辉.关于人格权商业化利用的若干问题[J].法学论坛,2011,(6)10-16

4.《信息及其特征》参考教案1 篇四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有关信息的几种定义、信息的特征等内容。了解性的知识较多,比如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对于学生理解信息,解释信息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例子,认识和体验到生活中的信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学生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学生分析:

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学对象为高一新生,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也不确定。另外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气氛。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些小游戏,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度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列举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②学生对信息的定义有基本的认识。

③能够能过生活的实例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并准确把握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分析、归纳、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

/ 6

重点难点:

重点:

1、信息的定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难点:

1、对信息的定义的理解;

2、正确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以游戏导入课堂教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快速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问题驱动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创设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理解信息的定义以及特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案例,从不同层面分析问题,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PPT、纸片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猜词游戏】

利用上课前的一两分钟,分发小纸条给学生,请学生各自写下一个与信息技术课程有关的词语。收集起来,挑选其中的20个词分成4组,班里每组同学派出两个代表上台玩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词语,A同学背对黑板,B面对黑板,并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队黑板上的词语做出描述,注意,不可说出黑板上的任一个字,否则无效,A根据B的描述猜出词语。每一组有5个词,时间为1分钟。1分钟内答对个数最多的为胜利的一组)

师:同学们有没有做过猜词游戏呢?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这个游戏(游戏进行……)

/ 6

师:从刚才的游戏中,同学A和同学B是如何合作的(同学自由发表,教师从中提取主要观点)

师:A根据B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获取相关信息,经过分析得出答案。这里我们提到一个词——信息,那么,什么是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信息的例子?请举例说一说。

(同学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给予引导)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早晨的闹钟向你传递起床的信息;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等等。(请同学们观看PPT中的图片、声音,从中你可以获得什么样的信息?)(请同学回答)

通过我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等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到事物及其变化,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师:回顾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究竟信息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

师:信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有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但对于什么是信息,却没有一个十分确切而简明的说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信息提出了各种定义和说法

(展示PPT内容)

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

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香农提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专门指出了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师:简单一点理解,信息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书是不是信息?(同学讨论回答)

师: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取知识,比如从历史书上得到一些名人事迹的信息。这里,书本身不是信息,我们只是从书中得到信息,它是信息的一个载体。

/ 6

反映了信息的第一个特征——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表示、传播、存储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语言、文字、声音、图像以及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甚至人的大脑,都是信息的载体。

注意:(1)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不用信息可以依附于同一个载体。交通信息既可通过信号灯显示,也可以警察的手势来传递;同样一则新闻我们在广播上听到了,在报纸上也看到了。

第二个特征:可加工处理性

考考大家:有一辆汽车,车主叫小明,司机叫小强,what is the name ot the car.请问车的名字是什么?(同学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给出提示和肯定)经过加工、处理,特别是经过人的分析、综合和提炼,使信息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第三个特征:可存储性

同学们平时有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呢?当我们翻开以前的日记,以前发生的事情又会重新回忆起来。这里,我们通过文字和笔记本存储信息。正是因为信息的可存储性,我们通过书籍、录音、影响可以看见或听到以前发生的事物,而不需要把以前的真实事物保存下来的原因。第四个特性:传递性和共享性 典型实例:萧伯纳名言。

萧伯纳:“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一下,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分析:苹果代表的是物质,交换之后不会再生,而思想代表的是信息,交换之后可以同时存在,甚至产生出更多的信息。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

师: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上的节目只有一个观众可以看到吗? 学生:不是。

/ 6

师:由此可见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 第五个特征:时效性

师:我这里有一张麦当劳的优惠券,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我现在可以用它去麦当劳消费吗? 学生:不行,过期了

师:哦,对哦。已经过期了,这说明信息具有时效性,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有能力识别信息,能够判定哪些是最新的信息,哪些是过期的信息。

除了这些,信息还有其他特性,如真伪性、不完全性、普遍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 练一练:

“口说无凭”指的是说过的话无据可查,在进行重大交易时,往往需要签订书面协议。(载体依附性)

通过卫星信号,我们可以安座在家中观看北京奥运会的精彩比赛(传递性和共享性)

小明将喜欢的电影刻成光盘(可存储性)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时效性)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信息的定义,共同学习了信息的一些特征:载体依附性、可加工处理性、可存储性、传递性和共享性、时效性等。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就要学会正确获取信息、高效处理信息、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在本学期以后的课程中,我们将共同走进信息的魅力空间,学习和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定义。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2、可加工处理性

3、可存储性

/ 6

4、传递性和共享性共享性

5、时效性

其它特征:如真伪性、不完全性、普遍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

附带课件:猜词游戏

教学课件

5.《动物的特征》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进行合作学习,运用图画和文字补充说明的方法观察动物的特征

2、学会从动物的运动方式、生活习性、食性去观察了解动物

3、能较好地描述与传达事物的特征,能根据事物的显性变化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学会从动物的运动方式、生活习性、食性去观察了解动物 教学难点:

能较好地能描述与传达事物的特征,能根据事物的显性变化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动物的图片、动物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动物吗?你喜欢哪些动物呢?

刚才同学们举例说了许多可爱的动物,并且提到了许多动物的特征,那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解“动物的特征”。

——板书:动物的特征

在学习了解“动物的特征”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做一个游戏——模仿动物,同学们想参加吗?

——出示要求:你上台模仿你要模仿的动物的最具代表的特征,如动作等,然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猜一猜,最后你再确认我们是否猜对。——明确并板书:

空中

陆地

水中

师追问:表演者——你是如何发现这种动物的这种特征的?

者——你又是如何知道他表演的是这种动物的? ——明确:养好习惯,留心观察生活;多课外阅读积累知识。

二、了解动物身体结构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了空中、陆地、水中的动物,那么这些一类动物的身体各自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它们各自又是怎样运动的呢? ——明确并板书:(大多数动物)

空中——翼——飞

陆地——足——行

水中——鳍——游

大多数在空中生活的动物都有翼,大多数在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有足,大 多数在水中生活的动物都有鳍,翼、足、鳍就是动物的身体结构特征。

大多数在空中生活的动物都会飞,大多数在陆地生活的动物都会行,大多数在水中生活的动物都会游,飞、行、游就是动物的运动方式特征。

那么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其运动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明确并板书: 身体结构======运动方式(进化)

三、了解动物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师:大多数有翼会飞的动物在 空中 生活,大多数有足会行的动物在 陆地 生活,大多数有鳍会游的动物在 水中 生活,空中、陆地、水中就是动物的生活环

境特征。

那么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其生活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明确并板书: 生活环境======身体结构

四、动物食性的分类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解了动物身体结构与运动方式、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动物平时都吃些什么来维持生命呢?

你们有谁了解动物吃食的过程呢?谁来说一说?

刚才同学们举例让我们了解了动物们吃的食物及进食过程,现在我们能不能根据动物吃的食物给它们分一下类呢? ——看读书13页板书:

植物——植食动物

杂食动物(人?)

动物——肉食动物

腐食动物

五、保护牙齿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动物的食性分类,那么大多数动物在一般情况下靠什么来吃食物呢?————牙齿

同学们了解动物的牙齿吗?想不想了解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书中13页列举的动物的牙齿。

——明确:

犬齿——更好食肉

门齿——更好吃植物

其实我们人类也有一副美丽的牙齿,谁了解它们呢? ——(乳牙——恒牙)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牙齿呢?谁有方法介绍一下? ——小组讨论列出方法——保护牙齿

六、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

动 空中————翼————飞

陆地————足————行

的 水中————鳍————游

特 生 活———身 体———运动 牙 征 环 境———结 构———方式 齿

植物——植食动物

杂食动物(人?)

动物——肉食动物

6.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

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

(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

(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布置作业

7.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 篇七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含义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会计信息所具有的性质,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从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角度来看,所认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可能会有所区别。

二、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我国于1993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单独规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2000年《会计法》第九条强调的只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未进一步解释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同年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则以会计基本假设为逻辑起点,详细罗列了13项可能影响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性原则,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并不等价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见,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还不够规范,仅从会计原则的角度对其加以论述,没有形成系统、严密的逻辑体系,各个质量特征之间是一个平行、并列的体系。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作了一些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1. 可靠性。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2. 相关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

3. 明晰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 可比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的确需要变更的需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 实质重于形式。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 重要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7. 谨慎性。

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 及时性。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三、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

FASB和IASC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比较,前两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规定的差异不大,相对而言,我国差异比较明显。

1. 内容的比较。

FASB和IASC除了少数几项(如可核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等)不一致外,大多数质量特征是一致的,而中国的质量特征则没有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可核性、中立性、成本与效益原则等。

2. 层次的比较。

从各质量特征的相互关系看,FASB、IAS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多层次的体系。而中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是一种彼此孤立的平行、并列的关系,没有形成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

而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还不够规范,仅从会计原则的角度对其加以论述,没有形成系统、严密的逻辑体系,各个质量特征之间是一个平行、并列的体系。

3. 权威性的比较。

美国的信息质量特征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之一,IASC的信息质量特征也是以《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表现出来的。“框架”是一套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体系,不是会计准则本身。《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明确指出:“本框架不是一份国际会计准则,因此不对任何特定的计量和列报问题确定标准。本框架的任何内容均不取代具体的国际会计准则。”因此“框架”所述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并不是一种会计规范,对会计工作没有约束作用。

而中国则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一般原则的形式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加以说明,是会计基本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作为一个强制措施指导会计实务,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

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国际比较的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来说有以下两方面。

1. 没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体系。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部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组成的、互相关联的内在逻辑体系。这个体系能够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是这个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须建立在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础之上,保证各项准则之间内在一致和首尾一贯。但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框架,对于采用成文法体系的我国而言,尤其需要采用一套系统一致的方法,以完善和充实《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其它基本理念问题。

2. 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

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平行、并列的关系,是一种松散型关系。诸多特征之间的结构与层次不是很清楚,各部分没有相互联系、彼此孤立、缺乏明确的主次逻辑关系。这不仅不利于会计主体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同方面进行权衡,而且也不利于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总体把握。同时,各质量特征间并未进行类属划分,缺乏系统性。上述体系大都将各主要质量特征堆列在一起,未能从会计信息系统的流程或环节角度予以类属划分。

五、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完善

2006年新准则的颁布充分显示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已与国际趋同,而基本准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作为基本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跟上准则建设的步伐。基于前述的比较,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 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对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的效率。目前我国还没有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具体会计准则已经比较完善,使得现有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在理论上与具体准则不能很好的匹配和协调。因此,十分有必要修订我国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应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其中。

2.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可操作性。

在我国,尽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方法的选择有关,但是,由于缺乏会计程序和方法选择的具体标准,使其可操作性差,所以当前应尽快出台关于会计程序和方法标准的制定政策,以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可操作性。

3. 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逻辑结构。

8.科技文献的语体特征与翻译信息化 篇八

[提要] 作为科技翻译工作者,应该在拥有信息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语体特征,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高翻译工作效率,加速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语体特征;翻译;信息化

[作者简介]陈骋(1967—),女,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13)

一、背景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中国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信息势必成为企业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与物质、能源并列为现代社会的三大基础资源。科技信息工作是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无论是信息的采集、传递、储存,还是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科技翻译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科技英语的特点

科技英语作为一种功能语体是在普通英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同基础英语没有绝对的界限。但科技英语是为了表达和传递科技知识和信息的,科技英语的特点自然与科技的特点分不开,即具有准确性、客观性和简明性的特点。因此,科技英语在文体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被动语态的大量使用。著名语言学家Quirk曾说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率要比主动态高出十多倍。科技英语的语旨是要阐述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描述其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表述客观事物间的联系,所以它的主体通常是客观事物或自然现象,这样一来,被动语态也就得以大量使用。此外,被动语态所带有的叙述客观性也使得作者的论述更显科学从而避免主观色彩。与这一特点相适应的是科技英语中少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即便是非用不可也常常是使用它们的复数形式以增强论述的客观性。例如: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of the machine.应当注意机器的工作温度。而很少说:You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of the machine .你们必须注意机器的工作温度。

(二)非限定动词的广泛使用。科技文章要求行文简练,结构紧凑,为此,往往使用分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使用分词独立结构代替状语从句或并列分句;使用不定式短语代替各种从句;介词加动名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这样可缩短句子,又比较醒目。A direct current is a current flowing always in the same direction.直流电是一种总是沿同一方向流动的电流。To count the stars in the Milky Way by ordinary methods would take more than a life-time.如果用普通方法来数银河系里的星星,那你一辈子都数不完。

(三)无人称语句的大量使用。以it做形式主语的结构多,这样既可以避免句子结构上的头重脚轻,也使行文更加凝重平稳,符合科技英语的总体风格。韩礼德认为,任何一个句子都有其信息的组织结构,即“Theme+Rheme”的结构,一般译为“主位+述位”。主位(theme)是一个形式范畴,指句子或小句最靠左的成分,是句子信息的出发点,也是句子信息内容所要论及的主题,句子就是围绕这个成分组织起来的。述位(rheme)是跟在主位后面的所有其他成分,是对主体的具体陈述。主位不等同于主语,它可以是主语、状语、宾语或其他成分,可以由词、词组或从句来充当。句子在信息传递上习惯于遵从句末中心(end-focus)原则。如:It is possible that a revolutionary bogie design will be made to prevent wear on the wheel flanges as the train negotiates a bend.转向架设计可能要进行重大改革,以防止列车通过弯道时对轮缘的磨损。

(四)名词化结构的大量使用。《当代英语语法》在论述科技英语时提出,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是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因为科技文体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确切、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如Establishment of foreign-invested automobile trade enterprises should be qualified and meet with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report to commerci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State Council for approval after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provincial competent commercial ad-ministrations.设立外商投资汽车贸易企业,除符合相应的资质条件外,还应当符合外商投资有关法律法规,并经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审批。

三、网络资源与科技翻译

20世纪70年代初,科技翻译在国外已开始系统研究,而直到进入80年代后在我国才引起重视。尤其是发展了与国外信息系统联机检索服务后,科技翻译更是必不可少。科技翻译工作是技术性极强,又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它不仅是进行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它也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科技翻译工作者除了必须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还要熟悉日益发展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低成本、高效率、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才能与现代科技知识的迅速增长相适应。因此,科技翻译工作也应做到高效、即时化,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

机器翻译。在平时的翻译过程中,我们都能发现翻译过程中常见的规律:一是重复的内容多(相同的句子或片段反复出现);二是相似的句型和句式反复出现;三是在翻译过程中最耗费精力和时间的是查词典、书写、录入或编辑。由于常用的翻译软件大多采用的是语法树结构的翻译内核,这种内核适用于比较有规律的语句,而对于变化多端的自然语言,采用千篇一律的翻译模式,往往不能奏效。另一种以语法模式为主的翻译内核,是基于传统语法树和以自然语言为基础的一种广义语法结构,计算机根据这些规则“举一反三”地进行翻译,在不断“学习”新语法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参考译文就出现了。广义语法的基础是“句型”和“类别”,这使语法的表现形式更简单、易用,并可分类继承,提高了系统的专业翻译水平。机器翻译的选词机制(从多义词中选择正确的词义)只有采用模式翻译内核,才能使机器翻译给出的参考译文更通顺、合理、可用。

翻译记忆系统。机器翻译在翻译实践中已经由翻译记忆所取代。翻译记忆技术,实际上起了辅助翻译的作用,即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翻译记忆技术特别适用于“精确翻译”,即适用于术语和语言逻辑要求准确和严谨、前后始终保持统一的文体的翻译——科技文体。有关专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和统计表明,在翻译相同的专业文献时,很多内容会重复出现,最高时重复率达60%。如果提供一个记忆机制,使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只需翻译一次,就可以存在机器里,这样,就能减少重复性的劳动,提高翻译速度。在翻译时,系统通过搜索记忆库,对需要译的内容进行分析、对比,给出翻译建议和参考译例,使相同的句子或片段不要翻译第二遍,这在翻译同类文章时非常有效。随着翻译记忆库的不断充实,后来的翻译工作的效率将变得越来越高。如果融合网络技术建立资源站点,实现资源共享,就能使得多人合作从事某一翻译项目时,可以通过局域网实时共享一个翻译记忆库。

由于在网络环境下,科技翻译发生了变革,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知识的生产和更新速度空前提高,整个世界的运动节奏大大加快,作为信息交流中极为重要的科技翻译应该在翻译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作为翻译工作者则需转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运用高科技手段从事创新翻译,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还要博览群书,掌握相关的行业术语,紧跟技术进步,掌握不断变化和新出现的词汇。熟悉与翻译相关的电子工具和办公软件的使用,了解有关术语管理、翻译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翻译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翻译的现代化最终的出路是计算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个人计算机已经十分普及,同时,翻译软件不断涌现,尽管目前的翻译软件不完全能尽如人意,但随着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研究的深入,未来的软件必然会比现有的翻译工具有大的改进,从而可以大大节省人工翻译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每一位从事翻译和科技翻译的工作者,都要与时俱进,学习翻译软件,并在工作中,充分利用这一先进工具,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要认识到:两种语言(母语和外语)都是经过了几千年文化的发展,要找到一一的对应关系并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艰苦脑力劳动必不可少。机器翻译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牵涉到自然语言的一些理解,会有不同角度和观点方面的差异。计算机起辅助作用,最大限度地帮助人,但无法取代人。为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定要走人机结合的道路。

四、结语

科技翻译过程是一个运用各种资源来完成信息转换的过程,电子化资源将成为翻译人员依靠的主要资源。只有专业人员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完成优质、高效的译文。因此,我们应当大力推广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实践证明科技翻译与网络资源有着必然的联系,将两者结合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技术的发展,提高科技翻译效率,加速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潘福燕.英语科技文体的语词特点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4).[2]毕静芝.科技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原则[J].甘肃科技,2008,(15).[3]袁亦宁.国外计算机翻译的发展和近况 [J].上海科技翻译,2002,(2).

9.现代市场的特征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市场的涵义、分类以及现代市场的共同特征,学习收集资料、微型调查、制作课件等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调查——结合生活,实地了解(调查)生活中接触的有关市场和以收集资料的方式例举具体的实例说明现代市场的共同特征;在课堂交流——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交流,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在了解、认识市场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市场经济是一种高效率的经济,提高学生 “竞争”意识。

二、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究性学习:结合生活,实地了解(调查)陕西北路市场。结合教材分小组以收集资料、微型调查等方式举具体的实例说明现代市场的共同特征。

2.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3:兔年顶呱呱》的宣传中,喜羊羊与灰太狼坐上糖果飞船远赴神秘太空,在五彩斑斓的甜蜜世界展开全新之旅。影片将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梦境般的奇幻世界,果酱布丁沼泽、彩色糖果大瀑布、棒棒糖丛林等独具匠心的设计将唤醒每个人的童年记忆。这是冠生园食品公司和喜羊羊电影的一次合作,趁着兔年来临之际,有“中国第一奶糖”之称的“大白兔”糖果提前开始市场宣传。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作为一个生产者或经营者,总是希望自己的企业产品在市场上能卖出好价钱;而作为消费者,他又希望到市场去购买商品时价格越低越好。这些就涉及到有关市场的问题。

一、市场

提问1:在现实生活中你接触过(到过)的我区的市场有哪些? 学生回答:生活中接触的有关市场有:

① 各种大型商场:如久光百货、恒隆广场 ② 陕西北路中华老字号一条街 ③ 菜场 ④ 伊美广场 ⑤ 俏江南

„„

教师:同学们说了很多,平时我们去逛这些场所的时候通常是做什么呢? 学生:购买所需的东西。

教师:我们可以方便自由的从市场选购所需商品,市场将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的供求关系联系起来,起到桥梁和媒介的作用。只要有商品的买卖关系存在,客观上就形成了市场。市场不是一个简单的交易场所的概念,而是商品交易关系的总和。

1、市场的含义 P53 所谓市场,从最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指商品交易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由买卖关系引发出来的卖方与卖方之间的关系以及买方与买方之间的关系。

刚才在讨论市场时有同学提到坐落于陕西北路的中华老字号上海第一街,它的落成也从一个侧面体现我国当前正在建设的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市场。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陕西北路探寻一番现代市场的特征。

二、现代市场的共同特征

1、统一的市场

 【学生多媒体演示】第一组:陕西北路——中华老字号上海第一街总体介绍。走进陕西北路——中华老字号上海第一街,每家店都采用米黄色大理石墙面、白色墙柱、怀旧欧式街灯的外装饰,每家老字号的店招上均标有该店的始创年份,外墙上则有黑底金字的品牌简介,上面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介绍该品牌迄今主要获得的荣誉。

陕西北路上的商店以服装店为主,除了开开百货、鸿翔制衣、龙凤旗袍、亨生西服、第一西比利亚皮货、白玉兰真丝、春竹、恒源祥、培罗蒙、古今、三枪等沪产名牌服饰外,还有ZARA、华良服装、汇正百货、丰华服饰、大洋等商店,是顾客还能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其他品牌的服饰。

教师:陕西北路采用统一的外墙设计,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可以在市场中自由流动、自由交易。这说明了市场具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市场具有统一性。

【说明】:统一,是指各类市场在国内区域之间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生产要素和各种产品在这个统一的市场内可以自由流动、自由交易,不存在地区间、部门间的分隔和隔绝。所以运行规则在全国范围内必须一致。市场的统一性,不仅使消费者在商品的价格、品种、服务上能有更多的选择,也使企业在购买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时有更好的选择。

2.开放的市场

开放不仅指一国范围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在之间的市场开放,还指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开放。

【学生多媒体演示】:陕西北路上商店的不同属性和规模。

开放是指市场同时向所有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购买者敞开,不问“级别”,不问所有制。市场如同浩瀚无垠的宇宙,宇宙中不仅有恒星,行星和卫星,还有彗星和流星,所有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购买者只要有劈波斩浪的精神和实力都可以在市场大潮中勇往直前。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正是反映了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这一内在要求。而今天,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早已是“市场不分东西,商人不分南北”。

3、竞争的市场

振兴老字号是我国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途径,今天中华老字号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学生多媒体演示】: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

【说明】2010年6月,保暖内衣市场前十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合计为35.48%,前十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均在6%以下,且差距相对较小,榜首和榜尾的差距仅为3.21个百分点,说明市场竞争激烈,中国保暖内衣品牌市场在不断重新洗牌三枪虽然气势逼人,保持强劲势头,一马当先,但是受到外资企业的挑战。本土品牌与安莉芳、达尔丽、皮尔卡丹等国外品牌在市场中仍可“较量”一番,赢得市场。企业是在竞争中不断成长的。

竞争是指各经济主体为了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各种自我保护行为和扩张行为。充分的市场竞争,会使经济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现在陕西北路老字号商家中云集了中外来客,它不仅吸引了外国顾客和中老年顾客的频频光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成为老字号的忠实簇拥。从陕西北路生展现出来的中华老字号发展的蓬勃生机,令我们怀有这样一个希望: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创新,中华民族经济必能腾飞于世界。

4、有序的市场

【学生多媒体演示】中华老字号的发展和襄阳路市场的消失

教师:我赞同课题组意见,诚信合法才是经营之道。市场有序性能保证平等竞争和公平交易,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能有效惩治和减少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假冒伪劣、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协调有序地运行,必须将其纳入法制轨道,促使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为了保证市场的有序性,政府要加强监管,行业也要加强自律,消费者要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可见,有序是指有完备的市场运行规则,进入市场的每一位经济主体都能自觉维护和遵守它们,以使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得到协调。

【课堂小结】现代市场的四个特征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整体。没有统一开放的市场,竞争就不能展开,统一和开放是竞争充分展开的前提;而市场的有序性,又保证了平等竞争和公平交易,有序的市场是竞争的市场的保证,同时也维护了统一和开放的市场。现代市场这四个特征,最终使市场经济成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同学们,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需要开放的心态、竞争的意识、守法的观念以及辩证的思维。有了这些市场经济意识,我们就一定能在经济生活中成为勇者、强者。我们的社会就一定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四、教学设计说明

1、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地了解(调查)生活中接触的有关市场,并结合教材分小组以收集资料、微型调查等方式例举具体的实例说明现代市场的特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方案时,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了不同的任务,充分利用社区教学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再走入社会,认识社会的同时,引导学生全面、全程参与学习,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初步的观察能力。

10.种群的特征 简易教案 篇十

种群的特征 简易教案

生物必修3 种群的特征 简易教案 执教:高二(8)生物班 陈章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种群概念,知道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举例说明哪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密度的变化。 2、能力目标:知道调查种群大小的统计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确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能对控制有害种群,保护有益种群提出合理建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年龄组成3种类型) 2.教学难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三、【课时安排 】 1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师生一起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引出种群。 学生活动:物种和种群的概念及其区别。 (完成一道高考题) 〖节引入〗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1、概念 文字描述: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数学公式: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数量÷单位面积(或体积)。 (完成一道高考题) 2、如何调查种群密度 学生活动: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头羊,经济效益才最好? 〖讲述1〗样方法: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n/n。 〖讲述2〗标志重捕法: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 (完成一道高考题) 〖板书〗(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概念 (完成一道高考题) 〖板书〗(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 (完成一道高考题) 〖板书〗(四)、年龄组成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学生活动(自行根据图形分析)。 (完成一道高考题) 〖思考与讨论〗学生活动:思考、分析、回答一道高考题。 〖板书〗(五)、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小结〗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巩固(解决生活问题)。 (附:简要教学流程:) 旧知识以“问题形式”导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新知识探究(种群) 种群的概念 种群的特征 学生阅读,特别强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种群有哪些特征, 调种群的概念,区别种群 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到种群数量的变化” 和物种。 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3种类型) 迁入率和迁出率 (调查方法) 性别比率 课堂练习(解决生活问题)

11.信息的特征教案 篇十一

关键词:财会信息特征;财会信息管理;对策

一、财会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财会信息指的是从财会这个特定信息系统中输出的资料,包括相关性、可验证性、公正性和可计量性这四个特点。财会信息管理主要包括输出资料标准和输入资料标准两方面,但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财会信息管理都存在漏洞与问题。

首先是企业内部控制机构混乱造成内部审计机构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大多数企业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机构,财会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监督、考核的工作都无法落到实处,这也就最终导致了财会信息的失真与滞后。其次,有一些财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道德素质较低,导致不能对财会信息进行及时、高效、系统的统计,甚至有一些财会工作人员在财会信息上弄虚作假,以帮助企业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最后,由于一些企业将全部精力放在追求企业效益之上,忽视了财会信息对于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导致企业管理者严重缺乏加强财会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观想法,也就直接阻碍了财会信息管理工作的推进。上述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财会信息具有的私密性、隐蔽性、孤立性所造成的,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财会工作者缺乏专业素养,不懂得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二、财会信息特征是存在问题的根源

(一)财会信息的私有性。虽然古典经济理论认为财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但由于其生成环境,方式的复杂性,导致财会信息特征具有社会性和私有性的双重性质。私有信息部分往往不予披露,比如公司客户、公司高管年薪等,要获取这部分信息要花费很大成本,甚至根本得不到。

(二)财会信息的隐蔽性。私有信息多半较为隐蔽,如企业的现金信息属于企业私有信息,应否披露,披露到什么程度,这是个敏感问题。按照国际惯例,上市企业的现金按中期、年度披露期初与期末总额,按经营、投资、筹资三大类20多项披露年内流入、流出总额。除此之外,现金支付便作为私有信息被封存起来,现金信息获得的不平等性由此产生。

(三)财会信息生成的过程性。财会信息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生成过程。例如现金信息、期内变化总额都是根据经济业务的发生,经过财会人员的确认、计量、分类、汇总加工生成的。财会信息的使用者看到的实际上是一种综合、中性的财会信息,这种中性的财会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会大打折扣。

(四)财会信息披露的动机性。为保护投资者、中小股东的利益,按照国际惯例,上市企业必须按中期,年度定期向外界披露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便于使用者理解和分析报表的附注、附表和其他信息,同时也鼓励企业自愿披露与盈利、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对于自愿披露的弹性管制、示好机会,优势企业为展示公司的良好形象,争取更多的投资者,会尽量多披露,而劣势企业自然不愿多披露。这样一来,财会信息不对称就成为了劣势企业的通病。

三、怎样加强财会信息管理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监管,提高财会信息的透明度

要想切实做好企业财会信息管理工作,首先要提高财会信息的透明度。企业领导者首先要端正态度,从心理上高度重视财会信息管理工作,安排专项资金、专门人员对企业财会信息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管。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做好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等工作。企业应设置专职人员对于子公司的财会状况进行监管,专职人员可以随时访问子公司的数据服务器,及时、完整的了解子公司的全部财会信息、财务管理以及资产资本运营情况。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层级式的,即上一级可以完全控制下级的工作,下级对上级的要求与安排只能单方面服从。要想做好企业财会信息管理工作,就要打破传统的层级式管理模式,安排专门的人员管理财会信息。财会信息工作人员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完全受上级领导的指派,应当在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的指引下,将诚实、完善地做好财会信息管理工作放在第一位,真正提高财会信息的透明度与精准度。

(二)加强科技创新,做好财会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管理者应当善用科学技术,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将信息化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财会信息管理工作。应建立针对财会信息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如上文提到的ERP系统,对财会信息进行高效的管理。计算机强大的计算、统计功能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缩短财会信息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与精度。ERP系统可以完全改变过去手工进行会计核算、填写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的局面,通过定义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建立会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流程,以便在实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

在财会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会计核算信息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会计科目代码结构较为复杂,传统的增加明细科目的核算方法总是存在低效低质的问题。所以,应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系统来进行辅助核算。计算机有着海量的存贮空间,同时处理问题的速度非常快,运用信息系统来进行核算可以使得核算信息更加精准、有效。信息系统在财会信息管理中的合理运用还可以帮助管理者完成对信息的整理分析,从而进行准确的预测,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通过信息系统全面﹑精准的整理,管理者可以清楚的了解企业的财会信息,从而对企业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成本预测、资金预测、销售预测以及利润预测。

参考文献:

[1]杜爱红.谈财会信息失真的对策建议[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0).

[2]田旺林.李吉祥准确利用财务会计信息[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

上一篇:初中物理答案下一篇:第三季度培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