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教学反思

2024-06-28

《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

1.《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教学反思 篇一

一、--思路说明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要达到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爱护生物、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保意识。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开展活动而获得的认识和印象是比较深刻的,所以本节课采用表演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学生可通过情景体验、正反对比、主动参与等方式,从而激发自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果只靠教师单纯的用事例说教,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与此同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对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说: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从更广的角度看,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间最大的统一体;人类在其中的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许多影响都具体有全球性。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爱护生物和环境的情感和关注生活、社会的习惯,以及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知识目标:加深对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了解人类在其中的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许多影响都具有全球性。

三、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四、教学难点 资料的收集、设问难易程度的控制。

五、资料准备 自制投影片;影碟;挑选表演小品的学生并做好道具;收集有关环保的各种资料;购买小奖品。

六、教学方式 表演、讨论

七、教学实施步骤

1.复习导入

2.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放影碟)。

3.学生表演小品《地球怎么啦?》

4.讨论

通过第2和第3两个教学过程内容的正反对比让学生充分体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引出讨论的问题。

(1)在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人做的许多事中,有无破坏环境的事例?

(2)从刚才看到的小品中你发现人类给地球妈妈带来了哪些有害的影响?

(3)你认为我校校园内是否存在由于人类活动而给环境造 成了不良影响的事例?

(4)你从报刊、杂志、书上是否看到过由于人们的不良习惯对环境产生不好影响的事例?与此相反,是否知道有些公民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保护生物环境的事例?

(5)你对日本的水俣事件、ddt事件是如何看的?

(6)从科学家模拟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事件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7)本地正在或将要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环境?你知道我国乃至全世界还采取了哪些有效的保护措施?

(8)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试写一个拯救地球保护生物圈的方案。

5.分组讨论,表达交流,每个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实行小组长、代表轮换制)

6.教师归纳小结

7.评比、颁奖: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拯救地球、保护生物圈方案奖。最后颁发奖品

8.效果反馈:出示练习题。

2.《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教学反思 篇二

可是, 现在我们的地球妈妈正遭受着人们的任意破坏。因为人们的贪婪、不加节制地去非法开垦、乱砍滥伐, 致使土地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地球妈妈的“保护罩”脱掉了, 土地一片荒凉, 一到下雨天, 这些地方就会因为雨水的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泥石流等一系列灾难。

其实, 灾难是可以避免的, 只要我们不去破坏地球的水土环境, 空气就会依旧清新, 环境就会依旧优美。只要人人都有爱护环境的想法, 做个保护环境的有心人, 就能为我们的家园尽一份力, 添一片绿, 让地球变成美好的新家园。

3.保护我们的家园 篇三

1 让地球更绿,我们就要特别关注森林与草原。凡是有森林的地方,一般不会发生洪水,更不会遭受风沙的侵袭。解决措施,禁止滥伐森林,积极种林造林,退耕还林。以林业来说绿色经济的关键是加速林业发展,林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是维护生态平衡的核心。过去林业是以生产木材为主,现在必须轉变生产为主,加速林业发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而是大发展,快发展和全面发展,进而促进以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绿色经济。

多年来,草原发挥着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功能,有事可适度利用进行放牧生产的草地资源。成为天然的生态安全体系。草原的荒漠化现象的日趋加重,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们要保护好草原面积,合理放牧,使人类更好地利用草地资源。为了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与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合理节约。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对于创业要执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加入环保理念。为了保护地球的绿色,就要发展绿色经济,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为了使地球更绿,使蓝天更蓝,我们要学会全面观察,科学分析,准确掌握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忧患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大局,敢于担当,提高环境保护的科学水平,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深化认识,锐意进取,有所作为。

2 让水更美,水是文明的摇篮,水文明史是人类古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构成了中华大文明。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经要素。星罗棋布的湖泊,是地球陆地水的组成部分,湖泊风景优美,功用巨大,是人类的朋友,湖泊是水资源和水利资源的储藏地,湖泊对人类有重要的作用。人们喜欢沿湖而居。但是湖泊是非常容易消失的,要使美丽的湖泊长期存在,根本的是维持河流沿岸的土壤不流失。海洋更为重要,它比陆地面积要大,同样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她。当前地下水的污染问题确实很严重,导致饮用水出现安全问题。为了防止对地下水的破坏,我们要健全法规标准,完善政策。逐步建成以防为主的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保持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不仅是国家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事,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人人有责。我们要从生活做起,我们要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4.《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教学反思 篇四

活动目标:

1、萌发探索人体的兴趣。

2、在观察和操作中,初步了解皮肤的构造和功能,提高观察能力和触觉感受力。

3、知道要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并使皮肤不受到损伤。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教育幼儿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过人体的某些器官。

2、操作材料:冷水、热水、夹子、羽毛、石子、玻璃球、绒毛玩具、木块、放大镜、印泥、白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1、幼儿互相找身上的皮肤,知道皮肤的重要性。

1)小朋友,你们觉得人体中什么器官最重要?

2)请小朋友互相找一找身上哪些地方有皮肤。(幼儿观察议论,得出人的身体上每个地方都有皮肤。)

3)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器官,那我们如果没有皮肤会怎么样?

小结:皮肤就象我们的外衣一样,人身上不能没有它。、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皮肤的构造和功能。

1)请小朋友去玩一玩桌上的材料,互相说说发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材料:第一组:冷水、热水;第二组:夹子、羽毛;第三组:石子、玻璃球;第四组:绒毛玩具、木块;第五组:放大镜、印泥、白纸;第六组:记号笔

2)请小朋友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小结:皮肤上有细细的毛孔和绒绒的汗毛,热了,毛孔能帮助身体排汗、散热;冷了,毛孔就缩小,不让冷空气进入体内。手上有指纹和手纹,而且每个人的指纹和手纹是不一样的;它还能感觉出冷、热、痛、痒,感觉出物体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皮肤还具有弹性。3)小朋友去玩一玩刚才没玩过的材料。

3、讨论如何保护自己的皮肤。

启发幼儿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要勤洗澡、洗脸、洗头、换衣,防止尖利的器具损伤皮肤,伤了要及时擦药,要加强锻炼,使皮肤更健康。

4、游戏:“对与错”:如果话是对的,就举起红卡,如果是错的,就举起绿卡。

1)蔬菜和水果使我们的皮肤变得不健康。(错)2)喝水对皮肤有好处。对)

3)皮肤被划破了,就再也不会好了。(错)

4)小朋友用了化妆品能使皮肤变得更漂亮。(错)

5)最薄的皮肤是嘴唇,最厚的皮肤是指甲。(对)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5.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篇五

五年级1班

记得几年前,爸爸妈妈带我去看外婆,外婆家门前有条小河,河水清凌凌的,闪着金光,缓缓地向前流着。河边,一群阿姨正欢笑着在洗衣服,一群孩子在河中游泳、嬉戏。我和妈妈挽起裤脚在河边捡鹅卵石,爸爸在旁边悠闲地垂钓。这安乐祥和的景象,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然而,几年后的一天,当我再次看到那条河时,不禁吓了一跳。河水已经不清澈见底了,水是浑浊的,还夹杂着一些脏东西,光秃秃的河床上,水已快枯竭了,还散发着臭气。这些臭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呢?我放眼望去,只见几家工厂正向天空喷射着烟雾,烟雾污染了白云,然后变成酸雨飘落下来,毒害大地;同时,工厂还不断地向河流排泄废水,将清清的河流变成了浑浊的毒水。煤是大自然几亿年蕴藏的太阳能,而在短短的几百年内得大量的开发和利用,大量的煤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造成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同时煤中数少量硫的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随雨水降到地面上,形成酸雨。酸雨毁坏了大量森林,成为生态系统的“空中杀手。”

工厂的污水水还不断地向河里排放,就连河边的植物也死去了。这不就是垃圾场吗?原来干净的河水不再清洁,河水也不再流淌、空气不再清新。人们到底对这条相伴多年的老河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呢?是继续污染环境还是保护河流呢?是做破坏者还是做环保者呢?

由于水源的污染和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人类的淡水资源已经开始

告急。由于森林的砍伐和过度开垦,放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由于地球的破坏,截至2000年已有2.3万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绝灭,现在每小时就有1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土地污染,人类乱砍树木,岩石下滑,洪水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庄稼;人们往河里乱丢垃圾,造成了水污染,到处可见随手扔掉的塑料口袋,形成白色污染。人们乱杀动物,造成动物灭绝;人们乱摘花木,使我们失去了美丽。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要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6.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篇六

我热爱地球,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爱她的青山绿水,爱她的碧草蓝天……

在四野飘香的花丛中,我和蝶儿一起嬉戏、欢笑;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我与小鸟一起追逐、歌唱;清晨,我迈着轻盈的步履去原野上踏青,雾霭缭绕着、白纱般的柔柔地漂浮在空中。吮吸着花草的芳香,欣享着阳光的沐浴,我被陶醉在这如痴如醉的梦幻里;夜晚,我坐在稻谷飘香的农家小院里,仰望着璀璨的星空,聆听着蝉鸣嘹响,蛙声如潮,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王国。春天,我坐在牛背上,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听那牧歌婉转,牧笛悠扬。夏天,我坐在小船上,任双桨拍打着那碧绿的湖水,看海鸥轻盈地掠过辽阔的湖面;秋天,我站在树下,凝神瞩望着那金黄的叶子一片片地落下;冬天,我站在窗前,欣赏着如絮的雪花在空中翩翩飞舞。在这如诗如画的仙境里,我的心都醉透了!

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 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人不给自然留面子,自然当然也不会给人留后路,98洪水、2000年的沙尘暴,其实,这就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示。

曾几何时,人们乱捕乱杀,使人类的朋友惨遭涂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就是对捕杀动物后果的最真实的写照。从大学生的伤熊事件到愚人们的疯狂捕猎,人类是否也将要把枪口对准自己?切记,保护动物就等于保护我们自己。

曾几何时,战争的爆发,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满目疮痍。炮火对植被的破坏,核辐射对生命的摧残,尽管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已经散去了半个多世纪,可那里依然还是不毛之地。由此可见,和平是全人类绿色环保的重要前提。

真不敢想象,我们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这个世界将会是一幅怎样的惨景呢?地上寸草不生,天空尘沙弥漫,人类将在魔鬼般的尖叫声中化成堆堆白骨。到那时我们只能说,人类曾经属于过地球,但地球将永远不会再属于人类了。

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历史重任要落到我们跨世纪一代的肩上。让我们都来关爱自然,热爱地球吧,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地铸起一道绿色环保的大堤,捍卫资源、捍卫环境、捍卫地球、捍卫我们美好的家园吧!

我们生命的摇篮是地球母亲。地球母亲的身上有高山、大海,有高原、平原。最可贵的是它有生命,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就是地球的主人.地球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地球母亲用它甘美的乳汁哺育着它的儿女,我们在地球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我们为什么能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呢?因为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氧气,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水分,充足的食品......她是一位关心儿女,爱护儿女的好母亲。

然而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呢?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说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就不顾地球母亲的身体,工厂乱排放污水,烟囱冒着浓浓黑烟,乱砍伐森林树木,乱浪费资源等等。破坏了地球周围的大氧层,清澈的河水变得混浊,茂密的森林变得狼狈不堪,蔚蓝的天空变得灰暗,碧绿的青山变得光秃,泥石流、森林火灾、动物绝迹、水源严重缺乏,一连串的灾害接踵而来,已使我们的地球母亲难以承受。而我们面临的确是地球毁灭的现实。啊!实在太可怕了,到那时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将如何生存?

我们已经看到了严重的后果,我们能任其毁灭吗?不能!我们人类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地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了,比如,我们建起了水力、风力发电站,开始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开始绿化、美化我们的地球了,这是

7.《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教学反思 篇七

1. 让孩子们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人

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 应该从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播的场所转变为生命活力、生命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的精彩舞台。八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明白: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 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 而是自己去探究、去寻找知识的能力!课堂绝不能老师独奏, 而应师生合奏, 而演奏主旋律的是学生, 老师应该只是个伴奏者。如我在教授《蟋蟀的住宅》一课时, 我没有按照教案设计流程逐步讲解, 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完课文后自己提出心中的疑惑, 然后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有的学生问:“蟋蟀为什么不肯随遇而安?”有的问:“蟋蟀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工程?”有的问:“为什么本课的课题是《蟋蟀的住宅》, 而不是《蟋蟀的洞》呢?”听到这些问题我已经喜笑颜开了, 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是本课中的重点, 不要小觑孩子们的潜力, 他们在课堂中的生成会令人惊叹!之后基于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小组展开讨论并解决了问题。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唤起了学生的思维渴望, 同时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 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实践者, 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出蓬勃的生命与活力, 这样他们才能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从而感受到课堂是有趣的, 学习是快乐的!

2. 带领孩子们走进真正的“课堂”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 课内与课外比例是“三七开”, 即大概30%得自课内, 70%得自课外, 这就是说语文学习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么广阔, 语文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 因此语文学习要延伸到课外。而我们所谓的课堂仅仅局限在这一方四角天空下。鲁迅先生《少年的闰土》一文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少年时代的闰土之所以见多识广, 活泼可爱, 那是因为他生活在一望无垠的沙滩上, 生活在皓月当空、碧野千里的瓜田中, 在儿时鲁迅的眼里, 润土的生活多么令像他一样生活在四角天空下的孩子们向往, 因此和闰土在乡下的日子成了鲁迅小时候精彩的回忆。我们现在的课堂把孩子们局限在教室里, 致使孩子们丧失了观察体验的能力, 这样的语文教学如何能激情、启智?我们应该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去, 从课堂中走出去, 让他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相信神奇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一定会给孩子们切肤的体验, 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陶冶性情, 启迪智慧, 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因此给孩子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的机会, 带领他们走进真正的“课堂”, 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自由的、幸福的!

3. 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 师生共读

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花费了孩子们大量的学习时间, 耗费了小学最多的教育资源, 穷尽了语文教师最大的精力, 却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不喜欢读书的孩子, 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不读书的老师, 这真是语文教育的悲哀!其实, 在这里我说孩子们不喜欢读书, 仅仅指的是他们不喜欢读我们的课本。记得有一次即将下课的时候, 我给学生们推荐了郑渊洁的一部作品, 谁料当时几个孩子顿时扑到我的面前:“老师, 我喜欢皮皮鲁、鲁西西!”“老师, 我喜欢淘气包马小跳!”有的孩子已经开始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书中的精彩环节了!看到这种情景, 我陷入了沉思, 我们的孩子真正是我们所说的不爱读书不爱学习吗?不是的。我觉得是我们的教学剥夺了孩子追求美好的权利, 侵占了孩子们思想的领地, 他们爱学习、爱阅读, 只是我们没有遵循他们心灵的轨迹, 没有追随他们成长的足迹, 没有给他们真正的课堂, 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幸福。

我认为, 我们应该从字斟句酌的讲解和永无休止的片段训练中走出来, 把阅读带进课堂。在语文课堂中给足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阅读课外书籍, 而且老师要跟着学生一起读。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 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在这一行程中, 学生的眼睛可以领略到无限的风光, 心灵可以经历诸多的情感体验, 于是, 他们就产生了对美的追求和渴望。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这些课外书籍适合学生心理发展, 学生能在阅读中与心灵碰撞擦出灵感的火花, 这时我们何愁学生不主动学习, 何愁学生不能妙笔生花?

我们的教师通过师生共读这种方式激励学生阅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8.《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教学反思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在读文过程中感受不断发现的阅读乐趣,通过批注、关注细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感受和思考逐渐深入、丰富、深刻。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提高阅读能力,丰富阅读经验。

3.在阅读中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分类盘点表示少数民族及“动静对比”的语句,学习分类积累的方法;创设语境,进一步理解并迁移运用排比句式,提高表达能力;了解写作顺序。

4.正确读写“坪坝、穿戴、孔雀舞”等词语。认识“傣、昌”等5个字,会写“戴、雀、舞”等12个字。发展选择合适的识字方法独立识记汉字的能力。培养细心观察、用心书写的好习惯。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读文过程中感受不断发现的阅读乐趣,通过批注、关注细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感受和思考逐渐深入、丰富、深刻。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提高阅读能力,丰富阅读经验。

教学难点:在阅读与交流中不断引发对文章主旨的领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第一课时

一、关注课题,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请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生共同书写题目。)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我们的民族小学。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这样几个预习作业。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

(出示预习作业要求。)

1.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我产生什么疑问?

2.通过读文,我知道了什么?(可以是对课题质疑的解释。)还有什么不知道?(既可以是由课题产生的疑问,也可以是由课文内容产生的疑问。)

3.我能把课文读通。(难读的可以在书上画出来,到学校请教同学和老师。)

我读了(   )遍, 我给自己的读文情况打☆☆☆☆☆。

(师巡视,课上检查预习情况。)

师:谁来说说看,看到这个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生1:我不明白这所小学和我的学校有什么不同。

生2:我想知道这所学校为什么叫民族小学。

生3:我猜这所学校里有很多不同民族的学生,我想知道他们都是什么民族的。

生4:我想知道这所学校在哪,为什么会有不同民族的学生?

师:谁也产生了这样的问题?

(学生举手。)

二、初次读书,质疑释疑

师:同学们手放下。我们读到了一篇文章的题目,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阅读习惯。有些问题通过阅读课文就可以找到答案。那咱们就来读一读,看看这篇文章到底讲的是什么,好不好?

生:好。

师:快把书打开翻到第2页,听老师为大家读课文,请你拿出手中的蓝色笔,边听边批注你的感受。

(生听老师范读课文,蓝色笔批注。)

师:谁想像老师这样读一读?

(生分自然段读文。)

生:(读完课文后。)老师我订正。小金在读第一自然段时,把“坪坝”读错了。我想来为大家读一读:“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师:(出示图片。)像这样平坦的场地就是坪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坪坝。

生:坪坝。

师:读完一篇文章,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想说的,咱们来聊一聊吧。谁来说说?

生:我知道这所学校有不同民族的学生,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还有汉族的。这和我们的学校很不一样。

师:(出示不同民族的图片。)傣族人民爱跳孔雀舞,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景颇族坦诚好客;阿昌族人民爱“对歌”,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还有德昂族人民擅长种茶,喜欢住竹楼,爱跳象脚鼓舞。

师: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读各民族词语。)

师: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生1:我知道回族、满族、朝鲜族……

生2:我就是朝鲜族的。

生3:我妈妈是锡伯族的,我也是。

师:这么多不同民族的学生从哪里来?

生: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从不同的地方赶来上学。我觉得特别新奇。

师:他感受到了新奇,谁也感受到了?来,再聊聊你的感受。

生:我读出了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特别新奇,跟我们看到的马路和高楼不一样。

师:同样的感受是吗,还有别的同学说吗?

生:我读到了山坡、坪坝还有路旁的绒球花、太阳花,我觉得这所学校环境一定非常美。

师:学校周围的环境很美,是吗?

师:仅仅这几个同学就把第一句话读出了这么多丰富的感受,那我相信别的同学在其他的地方也有自己的感受,对不对?

生:对。

三、小组交流,梳理感受

师:那这样,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然后梳理你们小组最想和大家交流的一个感受。以词语的形式写在卡片上,好吗?

(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重点关注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

师:如果想好了可以举手示意我。

(小组陆续贴卡片。)

四、再次读书,交流细节

师:这个就是大家交流之后最想表达的感受,对不对?你们觉得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

生1: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我觉得很多种颜色的服装在一起,看起来一定很美。

生2:我们觉得很特别,他们的服装那么鲜艳,我们的……(生没想好。)

师:不如他们鲜艳?

生2:对,所以他们学校更加绚丽多彩。

师:我发现你关注到“更加”这个词。那如果想把这样的民族小学读出特别的美,就要——

生1:用自豪的语气读。

生2:重读“鲜艳、更加”。

师:读一读。

(生读这句话。)

生:他们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他们语言都不同,却能成为好朋友,我觉得他们特别团结。

师:这个感受刚才谁关注到了?没有关注到怎么办呢?

生:画上。

师:拿什么颜色的笔?

生:红色。

师:对了!这个小组真了不起。他关注到了别的组都没有关注到的。细读可以让你有更加丰富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

(配乐朗读本段。)

师:听着大家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快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上课时的情景又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1:我觉得特别静。因为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

生2:我补充。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蝴蝶都不飞了,你说静不静?

师:所以啊,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它们静静地欣赏,让我们感受到这所民族学校的独特魅力。如果你坐在这里学习,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

生:喜欢。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读“上课了……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师:这么静的环境,应该怎么读?再来试一试。

(生轻声读。)

师:下课了又是什么样呢?

生1:太热闹了!

生2: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真热闹。

生3:我觉得这学校太有趣了!下课了还有很多小动物也一起凑热闹。“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五、回顾课文,引发关注

师:是啊!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可是课文的最后作者为什么会提到:“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呢?

生1:因为这些都很特别,跟我们的学校不一样。

生2:我觉得这样写很美。

师:这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作者这样描写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

(师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分类盘点词语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书上一定记录了很多的感受,对不对?是不是既有蓝色的笔迹,还有红色的笔迹?这些都是上节课我们阅读成长的过程。每个人都在进步,对吗?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这篇文章的,让我们对这样一所特别又美丽的民族小学记忆深刻。

师:请大家轻轻把书合上,想想课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生:我记住了很多少数民族,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还有汉族。

师:汉族是少数民族吗?

生:不是。

师:那你可以怎么说?

生:我记住很多民族,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还有汉族。

师:对了!这样说更严谨。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我们可以积累下来,如果你愿意,课后还可以查找一些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习俗知识。

(生盘点不同的少数民族。)

二、走进文本,发现排比句式

师:轻轻把书翻开,看看这么多民族,书上怎么写的?

生: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生活中,同类事物的列举可以用这样的句子来说。比如——

(出示超市里物品的陈列图片和操场上同学们活动的图片等。)

生1:超市里水果很多。有红的苹果,有黄的鸭梨,有紫色的葡萄,还有黄澄澄的橘子……

生2:操场上……

生3:游乐场里……

三、还原文本,强化积累方法

师:还有哪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生:上课时,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还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我觉得很有趣。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1:我觉得这样写,会让人感到上课时特别静,除了学生读课文的声音,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

生2:看得出学生们读得很认真,小动物也被吸引来了。

生3:我觉得是因为读课文的声音太好听了,小动物们才来的。它们是被吸引来的。

师:是啊!短短一句话,大家读出这么多丰富的感受。原本活泼好动的小动物都不动了,周围是这么的安静。下课呢?

生1:下课了,松鼠、山狸都赶来看热闹。

生2:我觉得他们自由自在,小动物很羡慕,来看热闹。

师:课上、课下都有小动物的参与,窗外的安静和下课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一动一静,动静结合,这样的校园更有趣。

四、深入文本,感受写作顺序

师: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这所民族小学的呢?

生:先写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

师:是啊!作者按照上学路上——走进校园——上课时——下课后的顺序,再加上结尾总结,抒发了作者对学校的怀念和赞美。今后我们在写作时,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五、遵循汉字规律,迁移运用

师:课文中有一些难读的句子和词语,你都记住了吗?我们开火车读一读。

(出示字词句,学生朗读。)

师:读音真准确,能写规范吗?

生:能。

师:我们先来按结构分分类。

生1:左右结构的字有坪、坝、招、蝴、蝶、孔、铜、粗。

生2:上下结构的字是雀、舞。

生3:半包围结构的字有戴和尾。

生4:我发现本课左右结构的字多数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师:对!提示大家,提土旁书写时要注意左旁小者——

生齐答:左旁小者宜上齐。

师:你觉得哪个字需要提示自己和同学们注意?

生:戴。

师:这个字的确值得注意。之前我们学过另一个“带”,怎么区分呢?

(出示“戴”和“带”的词语练习。)

生:戴在身上的都是“戴”,比如戴帽子,戴领带,戴手表……不在身上的,是“带”,比如妈妈带着我。

师:举例子让大家更明白。总结的不错啊!

师:(出示“舞”的象形字。)猜猜这是本课中的哪个字?

生齐答:舞。

师:采访一下,你是怎么猜到的?

生:上面舞动的胳膊变成了四笔竖,下面好像是两条腿在跳舞。

师:记住了吗?试着写一写。注意上下结构书写时要上紧下松。

师:“雀”这个字怎么记住的?

生1:少加上竖,还有主多一横。

生2:少加上隹,隹去掉一笔横。

师:可不可以是小+隹?

(生迟疑。)

生:啊!我明白了,隹是短尾鸟,小的短尾巴鸟就是麻雀的“雀”!

师:你看,借助偏旁部首的含义你可以记住更多的字!接下来把本课中你觉得最具挑战性的3个字写下来,我们在实物展台上展示,看看谁写得规范又美观。

(评价汉字书写。)

师:你看,这节课我们收获真不小!盘点积累了这么多词语,既学会了一个排比句式,又懂得了按一定顺序来写。接下来的学习中,只要你仔细阅读,会发现更多的文字小秘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反思:

我首先在课前安排了一个预习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观察课题,引发学生有意注意,关注文字“民族小学”,引发思考,产生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这样的质疑会放大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心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亟待解决,于是初次读书,学生急于释疑,有些问题通过阅读课文就可以找到答案。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给学生营造了自由表达、畅所欲言的机会。学生主动质疑,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享受着阅读带来的乐趣。这个活动的设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通过读书、批注,记录自己点滴感受的过程,引导学生自然阅读,感受批注阅读的方法。这里我指导学生用蓝色笔边听边批注。学生发现,这所学校是那样新奇。他们从不同的地方赶来上学,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学校周边环境那么优美……仅仅几个学生就把第一句话读出了这么多丰富的感受,那在课文的其他地方也会有学生更为丰富的感受。当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我引导他们通过小组交流梳理出初读时较为集中的高层次的感受,以此引发学生对于文章的进一步探究、研读的动力。

这时,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将集中的感受以词语的形式写在卡片上。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策略自主读文,交流阅读收获和感受。学生参与热情高,在小组内能够畅所欲言。同时,大家在交流中发现有些内容自己没有读出来或者之前没有关注到,在大家的交流中认同别人的观点或修正自己的观点,用红色的笔进行批注。

接下来在围绕话题、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段落中的细节描写,感受细致读书的方法和好处。学生发现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勾连自己读书的感受,在不断的再读书再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阅读的方法。学生的感受和思考逐渐深入、丰富、深刻,从而实现了“提高阅读能力,丰富阅读经验”的目的。

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依读而学,感受到文章整体营造出的快乐童真的氛围,丰富阅读带来的乐趣。盘点并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特别的句式和词语来表达的,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当然,识字写字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盘点课文中出现的有关民族的词语,归类学习,并能选择合适的识字方法独立识记汉字,采用“写字十八法”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这些学习活动在本节课都得以落实。

如果说,第一课时的“读”,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情意,这种读已经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打下了基础,那么接下来,在第二课时,我们“学”的方式就是分类盘点。为什么要盘点?教师直接列举出来本课要求学生积累的知识给学生看,要学生背,难道不是更直接、更具有指向性吗?洪镇涛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误在何处呢?“简单地说,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了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

既然直接粗暴的输入性教学不好,那么盘点的好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种方式从根本上还原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学生先自觉地回忆、积累他读到的语句,回味作者表达文章主旨的语言,再有意识地强化这种积累。这种回顾复现盘点积累的方法,一方面检验读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最后,我注重写字方法的指导,利用写字十八法中“品头论足”“笔画串门”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好左右结构的字,将容易写错的“雀”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体会偏旁部首的意思,明确“雀”就是小的短尾鸟;通过汉字演变的图片直观明确“舞”的字形。为了不让指导打断学生安静地书写,尝试“一写二评三改四展”的习字活动,注重学习活动的层次和过程,真正做到习字同时习得方法。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构建开放、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学会方法,逐步提高。

但是,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迁移运用的活动的成功创设,来自于教师对于教材解读的广度,对于语言表达方式理解的深度,对于语言现象敏锐的洞察度。只有教师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通过活动的创设,深入浅出,最终实现学生受益。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桥南小学)

9.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篇九

回想以前,我还尚小,不懂得规矩,垃圾随手乱扔,现想想自己真是做错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深,我们的紧迫感也越来越近,我们也许可以生存下去,他们也许也能生存下去,可是这个“他们”能过多久?可能不多了吧!如今即使再小的垃圾我都会认认真真的扔进垃圾桶里,因为我生活在这里,我不愿也不敢再去伤害她,我,她,紧紧相连,还有一个你。

联合国在伦敦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过去50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为削减贫困和抵抗疾病所做的努力。人类活动已给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消极影响。近几十年中,地球上五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红树林遭到破坏,动物和植物多样性迅速降低,三分之一的物种濒临灭绝。另外,疾病、洪水和火灾的发生也更为频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

这还是地球吗,不,这里真的被人类所霸占,不留情面,相信在如此下去,这儿不会再有欢笑,只会充斥着异味和眼泪的咸湿,后悔莫及,光阴一去不复返,环境也快沦落到了不复返的田地。每个人都想这样吗,显然不是,大家在心底里都是爱这片神圣的土地的吧。只是生活冲淡了我们的思想,我们逐渐忽略了这个最不应该忽略的环境。大家如果觉醒,那么地球就能继续持久的给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之地。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上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这一切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有所控制,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今我的周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我的小区,乱扔垃圾的现象已经基本消失,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特地把垃圾扔进小区门口的垃圾箱中。扫地的阿姨以前总是埋在而归,但现在几乎是没生意了,倒是显得有些冷清了。但在她脸上的笑容越发的灿烂。曾今塑料袋乱飞的大街已是干干净净,一望无尘,清爽极了,两旁的树似乎又活了,环境还没想象中的糟糕。一切都还有希望。

10.《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教学反思 篇十

1、使用无磷洗涤剂.含磷洗涤剂使用时会使大量的磷进入城市水体,引起水质下降,水体变黑变臭.我们可以选购“无磷”洗涤剂,减少污染.

2、请随手关紧水龙头,提倡一水多用.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以流掉1-6吨水.随水关紧水龙头,乃是举手之劳,而一水多用更是节约用水的具体表现.

3、请将再生资源分类回收,注意及时回收废塑料制品.

4、请少用一次性制品.一次性制品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也浪费了大量保贵资源.“一次性”物品,我们实在消费不起了!

5、请选用环保建材装修居室.很多人在住进新装修的房子后,会感到头痛、恶心等,这都是装修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引起的.(如使用了含苯等有害物质超标的材料)因此,在此提醒您,在装修时尽量使用环保材料.

6、拒用野生动物制品.如不穿珍稀动物皮毛服装,尽量穿天然织物;

拒食野生动物;在野外旅游,不偷猎野生动物等等.

7、提倡选购绿色食品.

11.守卫我们的精神家园 篇十一

关键词信仰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1-0018-02

新世纪的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转型继续深入,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造成旧有的价值体系转换,我们要通过思想道德建设,重塑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信仰。

一、点亮理想信仰的灯塔

新时期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四有公民”和提高国民的“两个素质”,把培养有理想的人放在“四有”公民的首位,说明理想和信仰的重要性。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活着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是一个人行为的约束力,是一个人品格的塑造力,是一个集体的凝聚力。一个人追求的理想越远大、越高尚、越坚定,焕发出来的内驱力就越强;焕发出来的道德、感情的约束力也越强。一个人理想确立起来,就会为自己的理想塑造自己、充实自己。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必然遇事左右摇摆,失去自我。一个人理想或追求的目标越短暂、越卑微、越渺小,内心的力量也就越微弱。一个集体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才有凝聚力。反之,则必然是一盘散沙,各行其是。因此,人是要有一种精神做为信念和支柱的。一个人建功立业需要一种精神,一个民族繁荣昌盛也要有一种理想和信念做为民族精神。要使我们的人民和民族在一个共同的、远大高尚的理想和目标上团结起来,需要高擎理想的旗帜。尤其是青年,他们肩负着未来的历史重任,而这一代青年是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和太多的呵护下成长起来。对他们来说,进行理想和信仰教育同学习各种业务知识同等重要,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指导的角度来说,可以说更为重要。我们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康向上的理想信仰体系,点亮人内心的理想信仰灯塔。为此,我们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从下列几方面努力:

(一)确立理想信仰的位置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重经济发展而轻思想文化建设,对理想信仰问题也关注和关心的少了,因而对它的科学评价、应有的正确的位置发生了偏移。纵观中外转型期的社会历史,可以看出理想信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联系着,同时它又存在着较大的独立性,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它有时又反过来对其它诸多因素产生反作用。它有时不是靠行政命令、法律法规的方法可以解决的。白求恩、雷锋他们忘我的革命精神,靠的是一种理想和信念,摆正了理想和信念的位置,人的内驱力是无法估量的。

(二)确立新的理想信仰体系

理想信仰问题毫无疑问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仰体系,是我国需要探索的一大难题。在解决这一难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特色”这一切入点,同时不忘中国文化传统,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良民族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重建新的理想信仰体系的合理内核。另外,我们也不排斥其它民族先进文化的精华部分。

(三)确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仰导向

积极向上的理想信仰导向,首先应该是符合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主旋律,给人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的。积极向上的理想信仰可以使人对事业、对人生充满执着进取的精神,乐观豁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理想信仰导向还要求有正义感、符合社会公德,具有扶贫救弱、助人为乐、舍己奉公、伸张正义等一心向善的精神;积极向上的理想信仰导向还要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富强、政治的稳定、国泰民安等大局结合为一体。在重建理想信仰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有过教训。“文革”中我们重精神而轻物质,后来我们又重物质而轻精神。实践证明,缺少哪一方面都是不行的。今天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乐园的建设。

二、培养美育的绿洲

理想信念与我们德育、美育的不相适应有着很大关系。近些年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脱节,大、中、小学校德育课衔接不好,形式和内容死板等问题,使得结果不尽如人意。有人说我们德育是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爱国主义、大学讲自由主义、毕业后不要主义、出国后拿来别人的主义,这种不协调亟待解决。美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如今青少年一代生活条件普遍提高,独生子女在城市占绝对多数,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德育、美育教育。如今许多青少年住豪宅、坐名车、穿名牌、锦衣玉食,但未必使他们快乐。有时物质上的富有反倒使他们对很多东西失去兴趣,孤独和无聊使他们在家中大部分时光消磨在电子游戏中。这种环境很容易使孩子们缺乏崇高的理想追求、意志薄弱、感情冷漠,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从小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做起。不要小看孩子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自己的事自己做、生活上节俭一点等等小事,就是从点点滴滴中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关心父母、关心集体、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正直向善之心。从看似小事做起,长此以往,就能塑造一个人的美好品格。

(一)从小培养孩子科学和理性的精神

科学和理性的精神要求从小树立科学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只有对人生、对事业、对他人、对社会持有科学的态度,才能全面发展,才能正确处理好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与愚昧、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同时,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分析、看待问题的方式,培养孩子一种理性精神,从而使孩子们从小懂得实事求是,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持续综合发展。

(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美德教育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革命的感情,而且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有的责任感,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革命历史教育、国情国防教育、民族感情教育,宣传先进人物事迹,时代任务使命,并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等活动,唤起国民民族自豪感,培养青少年爱祖国、爱人民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社会公德是人类行为文明的简单道德原则,这一方面反映一个人的文化教育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在全社会大力提倡长幼有序、团结友爱、遵纪守法、明理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乃至维护个人利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教条主义

尤其在学校教育中,要结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具体情况,使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相结合、相协调,双管齐下,紧密配合,相得益彰。要使德育、美育走进课堂,走进社会,走进人心,这是一个新课题。目前,学校教育仍然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要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德育、美育新路子,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培育出一片德育、美育的绿洲。

12.回归我们的精神家园 篇十二

他指出,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为什么要如此强调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作用?

中华文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2000多年前的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 以及后来的许多大思想家。他们建立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极大地丰富了我们民族教育思想的宝库。这些先哲们的大量论述, 对我们今天立德树人,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首先, 中华文化特别强调道德教育, 强调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精神的“君子”。“君子者, 道德之称也。”孔子说:“君子怀德”, “君子周而不比 (团结而不勾结)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周易》说君子的社会使命是“振民育德”。“君子”即“大人”, 乃“大德之人”。“大人者, 无私欲之蔽”, “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见利思义”, “见得思义”。大人遵循天道, “天道荡荡乎大无私”。老子强调做人要“公”, “无私”, “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君子”最具有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如《礼记》 所讲:“苟利国家, 不求富贵”。在历史上, 用传统文化熏陶起来的君子、大人, 在国家、民族危难的时候, 最能挺身而出, 做中流砥柱,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和楷模。“君子”是中华文化倡导的中国人的道德准则。为此, 梁启超主张中国人, 首先是知识分子, 要“先做君子, 后做才子”。

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前些年来中国, 讲话中对我们提出一个警告, 她说:如今西方出现了整整一代“文明的野蛮人”, 他们受过高等教育, 甚至有几个学位, 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 然后去满足永无止境的物质欲望。掌握了文明, 却造成了野蛮的后果:贫富悬殊, 两极分化, 民族冲突, 性别歧视, 国家对立, 战争灾难, 资源消耗, 环境污染等等。

今天的教育到底培养什么人?会不会也造就一代“文明的野蛮人”?这是值得我们特别思考的一个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中华文化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也有很多重要的启示。比如, 孔子讲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寓教于乐”“学思结合”“不厌不倦”;老子讲“善教者无弃人”“静为躁君”;《大学》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庸》 讲“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的教学要点和次序;朱熹讲对人的教育重在“唤醒”;王阳明讲“知行合一”, 讲“人要随才成就, 不是束缚他通做一般”, 等等, 都是中国教育教学思想的精髓。研究和实践这些教育思想, 对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 提高教育质量, 以及解决当前教育中弊端, 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德国的大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过, 公元前五六世纪, 是人类的成长发展的“轴心时代”。那个时期, 许多国家几乎同时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 包括中国的老子、孔子等。“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 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是复兴, 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在改革开放30多年, 新课程改革也已10多年的今天, 我们的教育, 我们的课程改革, 用什么“重新燃起火焰”?从哪里寻求“精神动力”?

尼克松 《1999不战而胜》 中讲过一段话, 也许会让我们有所警醒:“当有一天, 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毫无疑问, 我们还要向西方学习。用熊十力先生的话说, 西方学术是知能之学;而中华文化则是徳慧之学, 通道德、智慧和生活而为一。一百年前新文化运动以来, 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 对我们祖先留下的珍宝, 丢失殆尽, 研究继承太缺乏, 甚至有人对她嗤之以鼻。今天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不能说与此无关。

13.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作文 篇十三

我们应该感谢地球妈妈,可我们人类却一直在伤害她,地球妈妈原本有清澈见底的溪流,汹涌澎湃的长江,美丽温柔的小河,一望无际的大海,空气都很清新,可我们的建设都污染了环境:小草被我们踩得苦不堪言,要建造房子需要木材,砍伐了许多树木,把绿色的山变成了光秃秃的.山,把清澈的小溪河流变成了倒垃圾的地方,上面漂浮着许多白色垃圾,许多苍蝇都去那许多臭味被风传了过去,让路人感觉恶心,工厂那高大的烟囱排放出许多废气,污染了空气,碧蓝的天空都被废气遮住了,到处都有一股怪味儿。我似乎听到了地球妈妈的心声:人类啊!我用你们所需要的养育了你们,你们怎能这样贪婪呢,你们这样是要遭报应的!

那贪婪的人类似乎也听到了地球妈妈的心声,立即醒悟起来,开始了环保行动,学校里安排了环保小卫士,街道变干净了,有许多地方都贴了“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广告标语,还有“地球是我家,环境靠大家”路旁、街道边、山上,都栽了小树苗,工厂也不再乱排放废气了,空气清新多了,人类似乎听到了地球妈妈的笑声,也跟着笑了。

14.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实践报告 篇十四

为做好这次的社会实践,我们小组进行走访,调查,拍下许多的照。在此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环境污染是多么的严重,几乎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在菜市场,菜叶满地,由于经过人们的“蹂躏”,与大地深深的融合在一起,青色的汁液流的满地都是,市民无不小心翼翼掩鼻而过。路过一些大排档,就有吸引眼球的东西,原本黑褐色的土地一上午的时间就变成白色,一片狼藉。而那片白色就是顾客消费后遗留下的面巾纸。还有,在城市地区,在人们日常行走的街道上,虽随处可见环保工人在清理垃圾,但垃圾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它们的身影仍遍布周围,不是说环保工人门清理得不干净,而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实在不强;在乡村地区,原先清澈的河流,现溪水已变浑浊,原先清澈已不复,在学校又何尝不是这样,每天都有清洁工在打扫,还是不自觉的把手中的零食袋往地上扔.环境保护还应该是对资源的节约应用,每天在学校食堂的废弃饭盒就会让很多的树倒下,为何我们又不自觉自带碗筷啊!„„我们深有体会当你看到地上都是纸片,是否无动于衷?当你看到环卫工人辛辛苦苦地打扫街面,是不是总以轻蔑的目光打量?当你看见别人做一些不文明的事情,你是否制止了他们?

严峻的事实已多次向我们敲响警钟!朋友,请不要将垃圾随意丢弃!不要等地球的血液干涸,不要等世界上的资源耗尽,不要等我们的生活被垃圾包围才来忏悔和惋惜,才后悔当初所做的一切!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保,一个经常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词汇,却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让它深入内心。那一片片狼藉的景象,人人都希望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然而大部分人的所作所为却无法体现这一点。为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应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随意丢弃废物,做到垃圾有序分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贯彻落实“环保”二字!

我们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15.《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教学反思 篇十五

从纪实类著作《不哭》,到《一个一个人》,到《光阴》《逝者如渡渡》,再到即将出版的《匠人》,申赋渔的关注和写作是动态的,在不断变化。他探索属于他的方向,不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只在每一次将自己看到的思考的倾诚表达。他很稳,认准了题材就带着“想做”的固执心态去做,每一步都走得慢,走得很认真。

内容与设计的完美融合

6月再版的《逝者如渡渡》,是申赋渔2009年的作品。申赋渔长期合作的设计师,也是他的好朋友朱赢椿当年为这本书设计了精致繁琐的封面。5年后,这本书再版,朱赢椿选择了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这本书的内容——以浅灰色做封面主色,一只渡渡鸟跃然于上,书名和作者名均无色铭刻,简洁、沉稳、纯粹。内里每一个故事附有南京艺术学院魏永恒老师特作的插画,画风质朴,笔触细腻,每一帧动物的神态和眼神似乎都能直击人心。书页是牛皮纸式的旧黄,朴素的质感和散文式优美的文风,让人感受到独属于纸质书的美感。

申赋渔从不介意给合作者更多的自由创造机会。他说,“专业的事就该让专业的人来做。”他们对对方的专业能力有着绝对的放心,申赋渔所有的书都是朱赢椿设计的,其中《一个一个人》朱赢椿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不哭》那本书,朱赢椿在文章中曾描述,“申赋渔独特的文笔和故事情节一下揪紧了我的心,已经很久没有流泪的我,竟流下眼泪。”而拿到这本书的读者也对内容与情感的融合感慨不已,“书名和设计都让人有了想哭的感觉。”好朋友将情感交付,思想不断沟通碰撞,他们彼此欣赏、理解,相互信任,塑造出一本本值得珍藏的好书。

申赋渔对朱赢椿也从不吝啬感激,“我的书,他都付出了很多心血。”确实,申赋渔的每本书,内容和设计总是相得益彰,令人不忍释手,产生收藏的冲动。想到他最喜欢的《一个一个人》,被他称为“写得最自我”“不可复制”的个人社会史,也是朱赢椿拿到当年“中国最美的书”褒奖的设计作品,这样的惺惺相惜为他们带来了快乐和荣耀。

“这也是关于人的哲学式思考”

《逝者如渡渡》被申赋渔归类为生态文学。他惋惜这类文学类型国内还不多见。他认为这类作品带着对人的位置的哲学思考,比如法布尔的《昆虫记》、梭罗的《瓦尔登湖》。《逝者如渡渡》这本书不只是对灭绝动物的挽歌,同样关注的还有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与自然、历史、社会的关系。他也在探寻人是否真的具有剥夺其他生物生存和自由的权力、强势民族对弱势族群的征服暴力和血腥,弱势的原始文化也在逐渐消失的悲剧等等话题。

新西兰椋鸟、美洲海豹、日本狼、旅鸽、蜗牛飞鱼、纽芬兰白狼……书中每一种动物背后都有着悲伤的故事,以及一些可能从未耳闻的文化地理知识,其中新西兰椋鸟让申赋渔印象尤其深刻。1907年12月28日灭绝的新西兰椋鸟,在蜂拥而入的欧洲人焚烧森林抢夺土地后,失去了安身之地,而给它们沉重一击的还有当年访问新西兰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他将椋鸟的美丽羽毛随手插在自己的帽子上,没想到这成为风靡欧洲的时尚,加速了新西兰椋鸟的覆灭。而那些曾经英勇对抗异族入侵的毛利人,如今也被西方的生活方式同化,普遍患上了糖尿病,甚至可能将在本世纪末消亡。今天我们在时尚杂志和电视上,总能看到欧洲贵族帽子上那一撮靓丽的羽毛,这很难让人想象背后的悲惨史实。然而没有反思,总会有下一个新西兰椋鸟的悲剧重演。反思,是申赋渔赋予这本书的重要意义之一。

不过追溯起写《逝者如渡渡》的起点,却是因为申赋渔的女儿唱唱养小鸟的生活琐事引发了他的思索。在拥挤的钢筋水泥城市,如何让都市里的孩子学会尊重其他生命、珍惜自然?他提笔开始了第一个故事《渡渡鸟》,后来短篇结集,书才应运而生。他说最初的愿望很单纯,只是希望女儿和其他孩子们能通过一些故事,更了解生命,了解自然和人类自己。

身为一个父亲,他认为孩子应该多接触真正的自然,在阅读中认识自然,在故事中明白道理,他希望女儿也能明白他理解的美,“美就是自然、纯粹,不做作。”他觉得该让孩子们知道,自然,不是动物园里面那种被束缚的不自由,“动物园里都是猎奇,哪里有什么自然。”他不认可带孩子去动物园,见到了铁笼里的动物就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在书中的《象》一节,大象“路脉”踩死自己刚生下的小象,血淋淋的悲剧让人悲叹,他在故事后面一针见血地总结道,“人类对动物天性的扭曲,甚至让动物无法接受迟来的歉意。习惯性豢养,习惯性死亡。”他对动物的牢笼生活深怀同情,并希冀孩子们也能明白这种情感。

为了这本不只讲动物,还关于种族、历史、国家、人类的书,申赋渔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做准备。书中每一个动物的选择都有申赋渔自己的考量,比如尽量涵盖更多地方,包括亚洲、大洋洲、美洲、南极洲等地,对具体的史实和数据他也苛刻要求,内容精益求精。这本书写了三年。最后选择的这些动物,组成第一部分18个精妙的短篇。他淡然道,“用上的资料可能才十分之一都不到。”因此这本书的读者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孩子,也适合感兴趣的成年读者阅读。当然作为给孩子读的科普书也十分恰当,都是故事,不枯燥,轻松易读。《逝者如渡渡》曾获得冰心文学奖,出版第二年还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优秀图书”,想必也正因为此。

“哪怕只是给人带来美好的一瞬间”

有见过申赋渔的网友用“慈眉善目”形容对他的第一印象,相由心生,就猜到他大可能是一个善良、真挚的人。他的第一本书《不哭》出版后,收入捐给了书中提到的一家安徽孤儿院。《不哭》收录的是申赋渔18篇新闻作品,是关于弱势群体的故事,体现着写作者的人文关怀。说起这个,他只轻描淡写,“这本书写苦难怎么还挣稿费”,这不过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是作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能“解决一些困难,改变人的命运”。这本书出版后仍有很多后续故事,比如孤儿院有很多患兔唇症的孩子,正好有美国机构来做免费的手术,孩子们被接到南京进行了医治;比如有个孩子需要长期做植皮手术,一个具有这样条件的美国家庭收养了他……

nlc202309021021

申赋渔写作的题材看上去永远那么诚恳。没有耸人听闻,也没有空洞浮夸,每一个都是关于我们熟悉的生活:苦难的真实记录、节气风俗、个人的社会史、生态自然、传统手艺人……从这些选择中,也可以看到他本人的视野在发生着转向,从《不哭》的人中的个体,移向更广的天地。他开始转而关心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认为那更能引起人的共鸣。申赋渔觉得,记者的身份力量有限,常常让自己有无力感,于是作家成为他实现所想的另一个平台,让人能从更深层、自身、内在的地方去思考,尽自己的可能去改变命运,增加自己的能量,这是他作为作家内心最大的希望。

从《光阴》到纪录片《龙的重生》,再到即将出版的《匠人》,体现着他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比如关于传统文化的《光阴》,就很能引起台湾人的共鸣。”他举这本书为例,《光阴》大陆版卖断货,台湾版也很受台湾市场的欢迎。而新书《匠人》则记录15个传统匠人的手艺、人生、故事。对于传统文化,他深怀敬意,“当一个人丧失了精神的家,就会变得很可怜”,他在尝试用文字留住家园。

此前他在法国生活了近两年,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在欧洲采访、观察、思考,与人深度打交道的过程,让他开阔了视野,学会多角度去思考事情,“原先是以东方的、中国的、甚至是乡村视野来进行创作,现在看待事情要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表述方法和思考方式也发生一些改变。在这里他认识了不少有趣的人,也让他想起自己的纪录片梦,并决定着手去做。他导演的纪录片《龙的重生》今年4月发布,在法国和南京的电视台播出。这个片子的摄像师是法国人,作曲则是德国人,以南京和法国为拍摄对象,多少带有国际化的意义。但他经过欧游这一圈回来后,却更肯定民族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才能区别于别人,让人发现这个社会的价值。如果我们把匠人写得像做马具的、做面包的、酿葡萄酒的法国人,那就有点不伦不类。越质朴越好。”这些思考,让他更回归于质朴、真实、传统。《匠人》也将会是“很土、很接地气、往回走”的作品。

作为一个记者,申赋渔是一个特别的记录者,他将文学手法融入新闻写作,不喜欢干巴巴的“新华体”报道,更倾向于写“新新闻主义”的作品。然而作为一个作家,他又有着记者对纪实力量的追求和信任,于是,在写作手法上,他又更喜欢写真实、实在的内容。他笑言,“可能做久了记者,想象力没那么够。”

不管是写什么拍什么做什么,选择什么来关注和坚持,他都觉得只是他想做的、能做的事。申赋渔还坦承生活中的自己是感性大于理性的人,他自我评价很简单:谦恭,努力往前,做自己想做、能做的事,哪怕只是给别人带来美好的一瞬间。我想也只有这样,一个内心住着一片海,视野装着整个世界,关心生态、悲悯苦难、珍视传统的作者,才可能做到对资料和题材始终精益求精的坚持,在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文字排列组合里,坦然真挚地在读者面前展露自己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如果不以作家的身份评价申赋渔,他生活中应该可以被评价为一个接地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好人”。更简洁些,就是——“不浮夸”的人。

16.保护我们的家园 作文500字 篇十六

西湖的水质曾经并不好,它是一个封闭的湖泊,没有和别的大河流连通,湖本身净化能力差。而且西湖的年龄大了,水质逐渐变差。人们开始对西湖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环湖截污,底泥疏浚,引水入湖,湖域西扩等措施。

于是西湖在人们的重视呵护下,水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再加上人们在水底培植水草“草园”,使水草固定了淤泥,像“净化器”一样净化了西湖的水质,从劣V类升为III类。

前几年我曾游山玩水来到西湖,在水域中的角落看到了浮在水面的塑料瓶和零碎的塑料袋以及垃圾,觉得十分恶心,离开了。

等过了几年后,再次游西湖,西湖变得清澈见底,水草浮动跟随一丝丝波纹微微摇了摇头,小鱼儿在水中嬉戏摆动着那可爱的身子,一摇一摆,小孩子看见了就乐了,跟随着小鱼到了远方。杭州西湖是纯洁的。

杭州的山是壮观的,宝石山、凤凰山,吴山,玉皇山是家喻户晓的山脉。山脉也是需要呵护的,当山上的树被人类滥砍滥伐,糟蹋得面目全非,植被无法再生,导致水土流失,大片土地荒漠,岩石干裂,形成塌崩,导致动物和人类被岩石砸伤……

为了保护山脉,最好的方法就是植树造林,人类在山上大量种植树木以免水土流失,山脉经过人类的精心呵护,山上树木繁茂,看上去绿色葱葱。杭州的山脉是葱郁的。

17.保护我们的家园作文 篇十七

这声音吵醒了在睡觉的小树,小树关切地问:“怎么了?小鱼弟弟?”

“唉――这河里的水又脏又臭,我要活不下去了!我得离开这儿!”小鱼生气地说道。

“我也一样哇!”小鱼的话似乎勾起了小树的心思,“自从我喝了这条河里的水,我就患上了严重的口臭!”小树也叹气道。“小河太讨厌了!”

“这也怨不得我呀!人类往我身上扔垃圾,我有什么错啊?”小河也插了一句。“你们瞧!小燕子多好,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

“哎哟――痒痒――”小燕子飞来:“我好什么好!人们造工厂,排黑烟,把我呛死了!还患了慢性支气管炎、鼻炎、沙眼、红眼病――我受不了啦!”小燕子愤怒地说。

“人类,快帮帮我们吧!谁来保护我们的大家园?”它们异口同声地祈求道。

上一篇:心理学书籍推荐下一篇:三甲骨伤医院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