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共11篇)
1.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篇一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码□□□□
1.一般情况
1.1姓名,若为14岁以下儿童,父亲姓名,母亲姓名 1.2性别 ⑴ 男 ⑵ 女
1.3年龄(岁、月)
1.4职业 ⑴幼托儿童 ⑵ 散居儿童 ⑶ 学生 ⑷ 教师 ⑸ 保育员及保姆
⑹饮炊食品业 ⑺ 商业服务 ⑻ 医务人员 ⑼ 工人 ⑽ 民工 ⑾ 农民 ⑿ 牧民 ⒀ 渔(船)民 ⒁ 干部职员 ⒂ 离退人员 ⒃ 家务及待业 ⒄ 其他(注明)⒅ 不详
1.5文化程度 ⑴ 学龄前儿童 ⑵ 文盲 ⑶ 小学 ⑷ 初中 ⑸ 高中
⑹大学及以上 ⑺不详
1.6现住址 1.7户口地 1.8工作(学习)单位 1.9联系电话: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时
2.2发病地点 2.3首诊时间 年 月 日 时
2.4首诊单位
3.主要临床表现
3.1发热: ⑴有 ⑵无 □ 如有发热3.1.1最高体温 ℃ □□□ 3.2皮疹: ⑴有 ⑵无 □ 如有皮疹3.2.1出疹日期 年 月 日 □□□□□□□□ 3.2.2皮疹种类:⑴丘疹 ⑵疱疹 ⑶溃疡 ⑷结痂 ⑸结疤 ⑹其他 □ 3.2.3皮疹性质:⑴痒感 ⑵痛感 ⑶其他 □ 3.2.4手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5足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6口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7臀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8躯干皮疹:⑴有 ⑵无 □ 3.2.9四肢皮疹:⑴有 ⑵无 □
□ □□ □□
□
□□□□□□□□□□ □□□□□□□□□□ 3.2.10其他部位皮疹:⑴有 ⑵无 如有,则具体部位 □ 3.3口腔溃疡: ⑴有 ⑵无 □ 3.4淋巴结肿大: ⑴有 ⑵无 如有,则具体部位 □ 3.5恶心: ⑴有 ⑵无 □ 3.6呕吐: ⑴有 ⑵无 □ 3.7腹泻: ⑴有 ⑵无
□ 3.8 并发症:⑴有 ⑵无
□
如有并发症3.8.1 病名,⑴心肌炎 ⑵脑膜炎 ⑶肺水肿 ⑷其他 □
4.实验室检查
4.1血象: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结果:白细胞 ×109/L 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 % 4.2血清学:急性期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抗体滴度
急性期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抗体滴度
4.3病原学:
4.3.1标本名称:⑴咽分泌物 ⑵疱疹液 ⑶粪便 ⑷其他 □ 4.3.2分离结果:⑴阳性 ⑵阴性 □
如阳性,病原名称
5.流行病学调查(病前7天内)5.1接触史
5.1.1病前一周内有外出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1.1该地是否有该病流行: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5.1.2病前一周内是否有外地访客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2.1访客是否有相关症状: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5.1.3与该病患者接触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3.1 该病人姓名 5.1.3.2 与该病人关系
5.1.3.3 该病人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
5.1.3.4 与该病人接触方式
5.1.3.4.1同吃 ⑴有 ⑵无 5.1.3.4.2同住 ⑴有 ⑵无 5.1.3.4.3同生活 ⑴有 ⑵无
5.1.3.4.4同工作 ⑴有 ⑵无 □ 5.1.3.4.5同学习⑴有 ⑵无 □
□ □ □ 5.1.3.4.6同玩 ⑴有 ⑵无 □ 5.1.3.4.7陪护 ⑴有 ⑵无 □ 5.1.3.4.6其他 ⑴有 ⑵无 请注明 □ 5.2饮食情况(病前7天内)5.2.1吃生冷食品 ⑴有 ⑵无
5.2.2生冷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5.2.3熟食冷吃 ⑴有 ⑵无
5.2.4熟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5.2.5在外就餐史 ⑴有 ⑵无
5.2.6就餐地点 ⑴排档 ⑵个体餐馆 ⑶宾馆餐厅 ⑷其他 □
6.主要诊治情况
6.1病人隔离:⑴是 ⑵否 □ 6.2如隔离,隔离地点:⑴医院 ⑵在家 ⑶其他 □ 6.3如住院,住院时间: 年 月 日; 6.4如住院,医院名称
6.5医院级别:⑴省级 ⑵市级 ⑶县级 ⑷乡级 ⑸其他 □ 6.6使用的主要治疗: 6.7转归:⑴痊愈 ⑵好转 ⑶恶化 ⑷死亡 ⑸留有后遗症(名称)□ 6.8如死亡,死亡日期 年 月 日
7.小结
调查者单位: 调查者: 审查者: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
□ □
2.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篇二
资料与方法
2011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00 例, 男342 例, 女158 例, 年龄3 个月~12 岁, 平均 (2.7±1.3) 岁。全部患儿均符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
方法:对500 例患儿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血气分析、脑脊液检验、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 参照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 年版的相关标准对患儿的病情进行重新筛查和诊断。从手足口病的发病性别、发病季节、发病年龄等角度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并分析患儿的临床症状特点。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录入到SPSS19.0 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流行病学结果:①性别分布:500例患儿中, 男342例, 女158例, 男女比例约2.16∶1。男患儿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患儿 (P<0.05) 。②年龄分布:本组500例患儿中, 年龄3 个月~12 岁。而大多数患儿年龄集中在1~3岁, 3个月~1岁86例 (17.2%) ;1~3岁324例 (64.8%) ;4~12岁90例 (18%) 。③季节分布:夏季手足口病患儿最多 (47.6%) , 远远高出春季、秋季、冬季的比例。而且秋季的发病率28.6%, 明显高出冬春季节的发病率, 可见, 手足口病多发于夏秋季节, 见表1。
临床症状结果:500例患儿均有皮疹症状, 位于手、足、臀、口等部位。394例患儿有发热症状, 其中低热 (37.5~38 ℃ ) 患儿178 例; 中度发热 (38.1~39 ℃ ) 患儿165 例; 重度发热 (39.1~41 ℃) 患儿51 例;低热患儿比例与中度发热患儿比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均大于重度发热患儿比例 (P<0.05) , 见表2。
407 例患儿出现红疹, 多位于肛周、口腔、膝盖、手、足等部位。初时为红色斑丘疹, 后发展成为疱疹、斑丘疹等, 如米粒大小, 且疱疹中有液体, 周围皮肤红晕, 疱壁较厚, 不易破。疱疹多在1 个星期内消退, 消退后不留痕迹。少数患者红疹演变发展成黏膜疱疹, 出现在软腭、颊黏膜处, 其外表是浅黄色的假膜, 部分疱融合成片, 疼痛感明显。
除发热和红疹典型症状外, 500例患儿中还有少数患儿出现抽搐、昏迷、嗜睡、肌力下降等临床症状。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其传染性极强, 主要发病季节是夏季。从本组研究情况来看, 夏季发病占47.6% , 远远高出春季、 秋季、 冬季的比例。 秋季的发病率28.6%, 明显高出冬春季节的发病率, 可见, 手足口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发病年龄集中于1~3岁 (64.8%) , 明显高于1岁以下患儿所占比例以及3岁以上患儿所占比例 (P<0.05) 。这是因为1~3岁幼儿的机体抵抗能力较弱, 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的免疫功能提高, 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提高, 故而发病率有明显降低[2]。有研究显示, 手足口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3 岁及以下儿童, 占全部病例的91%, 其中岁组的患儿发病率最高[3]。
发病性别上, 男患儿明显多于女患儿科 (P<0.05)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男患儿更活泼好动, 其与人群接触较多, 更容易染病, 幼儿在公共场所玩耍中加强手足口病的预防十分重要。
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和红疹, 多数患儿的临床症状较为轻微, 但若不及时医治, 给予优质护理, 就可能导致病情的加重。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 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护理工作, 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①发热的护理:发热是最为典型的症状之一, 护士要时刻给患儿测量体温, 每3 h测量1 次。对于重度发热患儿每1 h测量1次。给予低热患儿温水沐浴, 多喂开水给患儿喝。重度发热患儿采用温水擦浴, 并用冰袋、冷敷等物理方法进行降温。给患儿服用退热药, 预防高热惊厥等[4]。尽量减少患儿的活动, 多喝水,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②红疹的护理:对于出现红疹的患儿, 首先向患儿家属讲述红疹的出现原因、危险程度以及皮肤护理方法, 接着让患儿在红疹初期保持干燥和清洁, 每日用炉甘石洗剂擦洗红疹处, 抑制红疹的发展;若红疹发展成为疱疹或出现溃破者, 则用0.5%的碘酊擦涂疱疹[5]。对于臀部出现红疹的患儿, 要保持臀部的清洁和干燥, 大小便后及时用消毒液清洁。同时还要勤换衣物和被单。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 修剪其指甲, 避免其抓破红疹, 进而导致感染等。
为保证儿童的生命健康, 做好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十分重要, 尤其是要做好夏季的预防工作。首先对儿童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经常开展健康宣教活动, 增强儿童家属的防疫意识。在夏季高发季节勤换衣物、勤洗手、勤修剪指甲, 同时做好室内通风和采光, 经常进行餐具的消毒, 减少儿童与陌生人接触。其次,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染, 粪便、胃液、痰液、尿液等传染[6]。因此医院一定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若患儿已确诊为手足口病, 则立即对其进行隔离处理, 将其安排在通风、采光良好的病房, 每日对病房进行2 次消毒处理。每日用消毒液清洁床头柜、地板等, 每周清洗床单、被套等。用容器收集患儿的粪便, 并在处理后方可冲入下水道。医生、护士给患儿治疗后立即用消毒液洗手, 以免传染给其他人。医护人员在接触不同患者时, 使用醋酸氯已定快速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在接触患者分泌物、血液、口腔黏液、皮肤疱疹等情况下, 严格按照六步法洗手。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00例, 分析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症状。结果:男患儿明显多于女患儿 (P<0.05) 。手足口病多发于夏秋季。13岁的婴幼儿最易患病。发热和红疹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症状。结论:掌握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临床症状, 对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手足口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红疹,发热
参考文献
[1]王代榕.福州市仓山区2009年至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15, 17 (6) :904-906.
[2]褚兴杰, 赵琪, 王宇卓, 等.廊坊市2010-2013年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河北医学, 2015, 21 (9) :1574-1577.
[3]王经伟, 高帅, 高峰, 等.临沂地区1426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3, 27 (6) :417-419.
[4]杨朝晖, 王成宝, 王新丽, 等.临沂市2012年上半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24) :4172-4174.
[5]刘民, 刘闯.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 24 (7) :591-594.
3.手足口病120例临床分析 篇三
关键词 手足口病 临床分析 诊治经验
2008年5月~2008年10月收治小儿手足口病患者879例,随机抽查其中12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所选120例患儿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2]。120例患儿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1岁12例,1~3岁81例,3~6岁21例,>6岁6例,平均2.4岁;56例为托幼机构患儿;29例有明确手足口病接触史。
临床表现:71例患兒以发热伴皮疹为首发症状,体温37.4~40.2℃,热程1~4天;所有病例均见皮疹或疱疹,分布于手、足、臀、口腔内,初为红色斑丘疹或丘疹、疱疹、周围有红晕,愈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可伴有流涕、咳嗽、厌食、少食、流涎、呕吐、腹泻等症状,部分病例有嗜睡,易哭闹、精神萎靡。
实验室检查:WBC<4×109>/sup>/L 11例,WBC 4~10×109>/sup>/L 68例,WBC>10×109>/sup>/L 41例,L>60%83例,N>60%37例。
治疗方法:均给予抗病毒(利巴韦林或炎琥宁,痰热清)治疗,利巴韦林剂量10mg/(kg·日),炎琥宁注射液5mg/(kg·日),痰热清注射液0.3~0.5ml/(kg·日);发热>3天或(和)WBC>10×109>/sup>/L者加用抗菌药物,如头孢孟多酯、头孢替安、头孢甲肟或马来酸阿奇霉素等;腹泻者给予蒙脱石散剂口服,咳嗽者给予肺热咳喘口服液,复方锌布颗粒等;适当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等;部分重症病例,予应用甘露醇降颅压,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g/kg,分2~3天)冲击治疗。
结 果
全部病例均治愈,病程4~10天,预后良好。
讨 论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增殖。手足口病一般1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等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3~7天,多数病人突然起病。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4个部位,临床上皮疹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瘢的4个特征。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1周内消退。重症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瘫痪等,EV71累及神经系统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1~2岁幼儿发病率最高[3],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脑干损害同时全身炎症反应可引起心肺功能衰竭;10%的肠道病毒71型感染患儿并发肺水肿;此外,还应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实验室诊断,如EV71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EV71病毒或EV71 IgM抗体检测阳性,EV71 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3]。
在鉴别诊断方面,手足口病需注意与风疹、麻疹、水痘、疱疹性口腔炎、疱疹性咽峡炎等相鉴别。手足口病的斑丘疹颇似风疹、麻疹,但手足口病出现的皮疹在疹退后不留色素沉着不脱屑,且耳后和枕后淋巴结很少肿大。疱疹较水痘为小且硬,四肢常被累及。疱疹性口腔炎的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多为散发病例,而手足口病多呈流行性。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多见于咽部及扁桃体,而手足口病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
近来,在我市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仍须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手足口病的预防重在做好小儿卫生保健工作,托幼机构在流行季节应加强相关检查,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患儿口腔、手、足、体温、神志等变化,及时发现并进行必要治疗及护理,做好隔离、消毒,防止疫情再次暴发流行。
参考文献
1 邹典定.现代儿科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0.
2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的通知,2008,4:30.
4.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篇四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与对策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2008年5月起被列入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该病于2007~2009年在山东、安徽、河南等省相继发生暴发流行。为了掌握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 为科学防治手足口病提供依据, 作者对我市2011年报告的2454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 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所有手足口病病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定义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 人口资料来源于周口市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1.2 统计学分析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全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 0 1 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2 4 5 4例, 报告发病率2 7.4 1/1 0万 (2454/8953172) ;其中重症病例62例, 患者中重症患病率2.53%;死亡病例2例, 报告病死率0.022/10万, 病死率0.08%。
2.2 地区分布
周口市所辖的10个县 (市、区) 均有疫情报告, 见表1。年均发病率各区县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313.23, P<0.01) , 川汇区发病率最高, 鹿邑县发病率最低, 平均发病率27.41/10万。患者中重症患病率各区县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95, P<0.01) 。农村病例数1870例, 发病率30.49/10万 (1870/6132923) , 城市病例数584例, 发病率20.70/10万 (584/2820249) , 两者病例数之比为3.2∶1, 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49, P<0.01) 。
2.3 时间分布
1月份报告46例, 占1.87%;2月份报告21例, 占0.86%;3月份报告140例, 占5.70%;4月份报告353例, 占14.38%;5月份报告365例, 占14.87%;6月份报告325例, 占13.24%;7月份报告242例, 占9.86%;8月份报告172例, 占7.01%;9月份报告143例, 占5.83%;10月份报告155例, 占6.32%;11月份报告231例, 占9.41%;12月份报告261例, 占10.64%。报告发病进入3月份后明显上升, 4~7月份持续高位态势, 8~10月份有所下降, 11~12月份又有提升。
2.4 人群分布
发病年龄最小的3个月, 最大年龄14岁。发病主要集中在4岁及以下儿童, 共2344例, 占总病例数的95.52%。其中<1岁组110例 (占4.48%) , 1岁组981例, 占39.96%;2岁组733例, 占29.87%;3岁组306例, 占12.47%;4岁组214例, 占8.72%;5~9岁组99例, 占4.03%;10~14岁组11例, 占0.45%。在性别上分布上, 男性1610例, 女性844例, 男女性别比为1.91:1;年均发病率, 男性为36.38/10万 (1610/4425371) , 女性为18.64/10万 (844/4527801) , 男性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57.05, P<0.01) ;≤4岁儿童年均发病率为329.44/10万 (2344/711512) , 5~14岁儿童年均发病率为7.73/10万 (110/142317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75.59, P<0.01) 。患者以散居儿童为主, 2324例, 占94.70%;其次为幼托儿童82例, 占3.34%;学生31例, 占1.26%;其他人群17例, 占0.69%。
2.5 接触史
2454例病例中, 935例发病前1周有明确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史, 占38.10%。
3 临床表现
3.1 发热
2454例患者中发热1479例, 占60.27%。
3.2 皮疹
所有患者均出现红色斑疹、丘疱疹及小水疱。皮疹分布在手部2063例, 占84.07%;足部1758例, 占71.64%, 口腔2293例, 占93.44%, 肛周部968例, 占39.45%。
3.4 并发症
一般患者病情轻微, 无并发症。62例重症患者中, 并发肺炎33例, 占53.23%;肠炎15例, 占24.19%;脑炎、脑膜炎14例, 占22.58%, 其中2例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伴循环衰竭死亡;无并发心肌炎病例报告。
3.5 实验室检测
在10家定点救治医院 (各县市区人民医院) 采集43例重症住院病例的疱疹液, 经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PCR检测分型, 34例为EV71感染, 占70.07%, 3例为CoxA16感染, 占6.98%, 6例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 占13.95%。
3.7 转归
在2454例患者中2452痊愈, 痊愈率99.92%, 死亡2例, 病死率0.08%。
4 讨论
我市2011年各级医疗机构共报告手足口病例2454例, 发病率为27.41/10万, 较往年[1]有所下降, 全市无聚集性疫情爆发出现, 整体疫情具有以下特点: (1) 在年龄分布上, 4岁及4岁以下儿童是发病的主要人群, 在职业分布上, 发病以散居儿童为主; (2) 在时间分布上, 夏秋季节高发; (3) 在地区分布上, 全市各区县均有病例报告, 但发病率和重症病例的分布有地区差异; (4) 重症患者EV71病毒感染率高。以上特点与我国多地其他研究者[2,3,4]的结果相一致, 说明我市手足口病防治的重点时间为夏秋季节, 防治的重点人群为4岁及4岁以下儿童, 并应重点加强散居儿童的监测。
手足口病是以手足口发生水疱为特征, 多发于儿童的病毒性皮肤病, 一般症状轻微, 以发热, 手足口及肛周红斑水疱为主, 预后良好。本研究结果显示, 2454例患者中发热占60.27%, 出现皮疹患者100%, 其中手部皮疹占84.07%;足部皮疹占71.64%, 口腔出现皮疹占93.44%, 肛周部皮疹占39.45%。其中轻症患者2392例, 占97.47%。与我省往年疫情变化不大[5]。少数重症病例可合并肺炎、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和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病情进展迅速, 病死率较高。因此, 早期识别重症患者是成功救治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尤其是4岁以内体弱患儿, 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症病例, 应引起广大患儿家长和救治医生的警惕。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也可经飞沫传播, 不良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是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6]。我市是农业大市, 经济欠发达, 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大, 与本研究结果以农村病例为主相符合, 患者以散居儿童为主占94.70%。提示我市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地区, 今后应继续加强农村各级医疗机构建设, 加强农村病例的筛查、诊断和隔离救治工作,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减少误诊和漏诊[6]。手足口病患儿多以轻症为主, 易被家长忽视, 而由轻症转为重症进展迅速, 因此, 对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应加强对重症病例临床表现的宣传, 提高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识, 免因延误病情演变成重症, 甚至死亡[7]。
参考文献
[1]罗宏伟, 杨昊霖, 王莉.周口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6) :77-78.
[2]张巧红, 贾桂华.许昌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0, 5 (3) :166-167.
[3]刘利容, 许世禄, 余瑞芳, 等.商丘市1080例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 (20) :3974-3975.
[4]张璟, 王文军, 李海霞.济宁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1, 34 (2) :129-132.
[5]郭小芳, 许汴利, 陈伟, 等.河南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10, 26 (12) :923-92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S].卫生部办公厅[2010]38号文件.
5.小儿重症手足口病20例临床分析 篇五
资料与方法
2009年4~8月收治重症手足口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个月~12岁,平均18个月。20例均有发热、手足臀部皮疹,咽峡部疱疹及口腔溃疡18例;白细胞增高者16例,胸片、肺内有渗出性病变1例,血糖增高者6例;4例转诊。
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印发《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中规定的临床标准和留观、住院标准。
分期标准:按临床表现分四期:Ⅰ期: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期;Ⅱ期:神经系统受累期。Ⅲ期:肺功能受累期。Ⅳ期:生命体征稳定期。
临床分型:我院结合临床分期标准,临床分为一般重症和危重病例两种类型。一般重症:除手足口病一般表现外,还有早期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肢体抖动、肌阵挛、易惊、神经差、嗜睡、头痛、呕吐肌无力、异常哭闹、白细胞增高等。危重型:高热持续不退,高血糖、肢体频繁抽动、双眼凝视、肢无力;呼吸急促、心率快、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四肢凉等。其中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又出现呼吸循环系统症状。
转归标准:①痊愈:发病5天以上、体温正常3天以上,皮疹消退,口腔溃疡愈合,血分析,白细胞计数正常。②好转:发病5天以上,体温正常2~3天,皮疹及口腔溃疡基本愈合,血分析,白细胞计数正常,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缓解,处于生命体征稳定期。
治疗方法:我院结合临床分期标准,制定了重症手足口病诊疗常规。分为一般急症及危重两种类型。两种类型均给予抗炎、抗病毒治疗。吸氧、补液补充电解质,应用能量合剂及对症处理;给予甲氰米胍防止应急性溃疡或消化性溃疡。一般重症:还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8mg/(kg•次),1次/日,用3~5天,逐渐减量;20%甘露醇2.5~5ml/(kg•次),每6小时~12小时静滴,据病情逐渐减量。静脉丙种免疫球蛋白0.5/(kg•次),1次/日,用1~2天。危重者:甲强龙10mg/(kg•次),1次/日,用3~5天逐渐减量;20%甘露醇5ml/(kg•次),每6小时~12小时静滴,据病情逐渐减量;静脉丙种免疫球蛋白1.0/(kg•次),1次/日,用2~3天。较危重者,出现反复肢体抽动,双眼凝视,呼吸困难,胸片示肺部有明显渗出病变,治疗效果欠佳者,及时转上级医院。
结果
经治疗,20例中16例治愈出院,有4例治疗效果欠佳及时转院,其中1例肢体抽动频繁;1例双下肢无力;1例胸片示肺部有渗出病变;1例是出现呼吸急促伴有叹气、四肢剧烈抽动、双眼凝视不动。住院患者未出现死亡病例。
讨论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3岁以下发病率高,表现手足、口腔及臀部等部位斑丘疹及疱疹。个别引起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脑水肿、呼吸急促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传染病,病原属于人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基病毒A组、肠道埃柯病毒及EV71病毒。但对常见的柯萨基A16、EV71病毒。
6.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篇六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193-02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较为常见多发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Coxl6或EV71型感染引起,如果无法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对患儿生命安全有极大的隐患。本文将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所收治的79例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进入该院治疗的79例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观察分析。其中男性患儿为48例 ,女31例,年龄为9个月 至8岁 ,其中小于1岁患儿为4例 (占5.06%),1至2岁的患儿为35例 (占44.3%),3至4岁患儿为17例 (21.52%),5至8岁患儿为23例 (占29.11%)。该病的主要发病时间为6~7月份发病患儿为27例 (占34.18%),10~12月份发病患儿为33例(占41.78% )。发病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关于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患儿在起病后的1至4d内发生神经系统症状。
1.2 临床表现:
全部观察对象均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在37.6~40.1℃之间,37.5~38℃的患儿 为15例 (占18.99% ),38.1~39℃的患儿为 28例(占35.44%),39.1~40.1℃的患儿为36例 (45.57%)。发病过程中出现肢体抖动或惊跳症状的患儿为55例 (占69.62%),出现呕吐症状的患儿为35例 (占44.31% ),出现精神状况差患儿为32例(占40.51%),出现厌食症状的患儿为19例 (占24.05% ),出现抽搐症状的患儿为6例 (占7.5%),出现头痛症状的患儿为4例(5.06% ),出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的患儿为17例 (占21.52% )。出现尿潴留的患儿为1例(1.27% ),出现昏迷的患儿为l例 (1.27%)。
1.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数增高患儿38例(占48.10%) ,血糖增高患儿52例(占68.52%),低钠血症患儿4(占5.06%),低钾血症患儿3例(占3.80%),脑脊液细胞数增高患儿41例(占51.89%),颅内压增高患儿33例(占41.77%),头颅MRI检查异常患儿9例(占11.39%)。
1.4 治疗方案:
有患儿进行综合治疗,在加强重视患儿休息,加强护理和营养;加强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痰热清抗病毒治疗。病毒性脑炎确诊的患儿即刻使用小剂量甘露醇0.25-0.5g/kg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的,同时配合使用地塞米松0.3-0.5 mg/(kg·d),精神差患儿使用氢化泼尼松4.0~6.0mg/(kg.d),连续使用3~5d;抽搐、尿潴留、昏迷的患儿使用甲基氢化泼尼松20.0mg/(kg·d)冲击治疗3d后使用常规用量 。所有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400.0mg/(kg·d),连续使用3~5d。当发生细菌感染症状,CRP增高发热超过3d使用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抑制细菌。
2 结果
79例患者经手足口病规范治疗后均符合临床治愈标准,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皮疹症状消失,血常规检查指标正常,神经系统症状消失,临床治愈出院。
3讨论
中国最早发现小儿手足口病是在1980年,研究表明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CA16和EV71两种,且近年来发生在亚洲的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病原体为EV71。手足口病的传播范围在不断扩大,全球大部分地区均已发出手足口病的流行,一般多为夏季发生,表现出损害最为严重即为脑损害,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等病症。本文研究的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中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无特效抗病毒药物,采用广谱抗病毒药与中成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具有疗效,对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应优先进行维持体液平衡的治疗,搭配使用激素以降低患儿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同时增加抑制病毒的治疗方案,从而对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成功治疗。 因此,基于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发病危险性高、发病进程急、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等特点,应尽早给予治疗干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搭配抗病毒治疗才能有效保障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陆国平,李兴 旺, 吕勇等.危重手足口病(EV71感染)诊治体会[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3):217-220.
[2] 董兆华,隋萍.2005年与2007年手足口病325例临床对比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2008,26(6):470—471.
[3] 陈玲玲. 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析及干扰素治疗研究[J]. 河北医学-2011年8期
[4] 冀会萍, 赵远贵. 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20例护理体会[J]. 中国民康医学-2010年12期.
7.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定点医院临床专家依据卫生部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进行临床诊断, 填写《邢台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会诊表》。由区疾控中心具有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经验的工作人员使用统一调查表《手足口病病例个案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用国家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中的相关数据EXCEL2000进行统计分析。
1.2 实验室检查
区疾控中心的检验人员对所有的重症病例采集呼吸道分泌物以及粪便标本, 送邢台市疾控中心检测, 由市疾控中心出具《邢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手足口病标本肠道病毒检查结果反馈表》。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10年桥东区定点医院共报告重症病例103例, 涉及邢台市15个县市区, 呈高度散发。其中死亡7例, 重症病例死亡率为6.80%。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地区分布
邢台市共有19个县市区, 其中桥东区定点医院收治的103例重症病例分布在15个县 (市、区) , 占78.95%。其中发生重症病例最多的是沙河15例, 其次是任县14例, 南和、邢台县各11例, 清河10例, 平乡8例, 威县7例, 广宗、临西、桥西区各5例, 巨鹿3例, 隆尧、南宫、内丘各2例, 桥东区1例, 外地市2例。见图1。
2.2.2 时间分布
103例重症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4、5、6三个月, 最早发病时间为4月14日, 最晚发病是7月5日。发病时间主要在5月份, 共发生69例, 占总病例数的66.99%;6月份发生27例, 占26.21%;4月份发生6例, 占5.83%;7月份仅发生1例。死亡病例集中发生在5月份5例, 占71.43%;4月和6月各死亡1例。
2.2.3 人群分布
103例重症病例中, 男59例, 女44例, 男女性别比例为1.34:1。发病年龄最小为6月龄, 最大为9岁, 主要发病年龄组为2岁以下儿童, 共发生90例, 占总病例数的87.38%;0~1岁组18例, 占17.48%;1~2岁组54例, 占52.43%;2岁组18例, 占17.48%;3岁及以上年龄组13例, 占12.62%。多为散居儿童95例, 占92.23%;托幼儿童7例, 占6.80%;学生仅1例, 占总病例的0.97%。农村儿童97例, 占94.17%;城市儿童6例, 占5.83%。
2.2.4 病原学检测结果
对所有的重症病例采集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肛拭子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结果90例, 阳性率为87.38%;其中EV71阳性79例, 阳性率为76.70%;其他肠道病毒阳性11例, 阳性率为10.68%。表明2010年邢台市手足口重症病例以EV71感染为主, 其他肠道病毒也可以引起重症的发生。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EV71和CoxA16病毒经多种途径传播而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臀部皮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 近年来在很多地区的流行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浙江、上海、广东、福建、重庆及安徽近年均有局部暴发流行的报告[3]。2010年邢台市的疫情呈迅猛上升的趋势, 定点医院重症病例报告明显增多。市桥东区的定点医院收治重症病例涉及全市15个县 (市、区) , 病例呈现高度散发。发病时间最早为4月14日, 最晚为7月5日, 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份, 占总病例的66.99%。发病年龄最小为6月龄, 最大为9岁, 主要为2岁以下散居儿童多发, 1~2岁年龄组发病最高, 主要为散居儿童。其原因是这部分儿童卫生管理比较困难, 更容易接触污染。农村发病显著高于城市, 原因是城乡生活习惯的差别, 使农村儿童更容易接触污染。手足口病的防治措施应该放在针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上, 及早就医也会防止一些病例转为重症。
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4]。邢台市的手足口病的流行主要由EV71引起。分析掌握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今后手足口病防重症、防死亡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蔡栩诩, 刘春峰, 邢艳玲, 等.重症手足口病 (附三例报告) [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6, 13:5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8年版) [S].
[3]唐红平, 汪秋珍, 李德辉, 等.重症手足口病42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 2008, 39:718-720.
8.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篇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3月我院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57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有典型的手、足、臀部皮疹、口腔黏膜疱疹等临床表现, 并伴有发热、食欲不振、呕吐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精神萎靡、惊厥、震颤、抽搐、脑膜刺激征等。研究对象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肺、肾功能障碍、出凝血机能异常、药物过敏、本次发病前已存在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患儿。
根据随机原则分组, A组患儿28例, 其中男16例, 女12例;年龄1~5岁, 平均 (3.53±1.02) 岁;体重10~18kg, 平均体重 (15.36±3.15) kg;病程1~5天, 平均 (2.33±0.76) 天;咽拭子病毒分离确诊为肠道病毒71感染26例、柯萨奇病毒A16感染2例。B组患儿29例, 其中男18例, 女11例;年龄1~6岁, 平均 (3.45±1.10) 岁;体重9.5~20kg, 平均 (15.42±3.08) kg;病程1~4天, 平均 (2.12±0.65) 天;咽拭子病毒分离确诊为肠道病毒71感染26例、柯萨奇病毒A16感染3例。对比两组患儿年龄、体重、病程、性别、病毒感染类型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患儿接受抗病毒、抗炎、降低颅内压等综合对症治疗, 包括静脉注射利巴韦林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1mL:0.1g, 国药准字H19993274) , 剂量为10mg/ (kg·d) , 2次/d, 连续用药5d;静脉注射20%甘露醇 (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50g:250mL, 国药准字H37020843) , 剂量为1g/ (kg·次) , 1次/6h, 30min内滴注完毕, 连续用药48h;静脉推注呋塞米 (天津华宇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2mL:20mg, 国药准字H12021275) , 剂量为1~2mg/ (kg·次) , 1次/8h, 连续用药48h;甲泼尼龙 (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0.125g, 国药准字H20040845) , 剂量为30mg/ (kg·d) 冲击治疗, 连续用药3d。同时控制液体量, 注意保持液体负平衡[2]。
B组患儿同时接受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 (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规格:2.5g;50mL, 国药准字S10980061) 治疗, 剂量为1g/ (kg·d) , 连续用药3d[3]。
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对比两组患儿各症状体征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性。
1.3 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珚x±s)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对比两组患儿发热、惊厥、皮疹等症状、体征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发现, B组均明显短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珚x±s, d)
注:与A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引起小儿手足口病的病原微生物以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为主, 其中肠道病毒71感染后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表现为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 加之小儿对自身不适感常无法较好的表达, 临床易延误诊治, 导致患儿预后较差, 可遗留神经系统并发症, 甚至导致患儿死亡。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全年均可发病, 以4-7月发生率较高, 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这可能与该年龄段小儿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目前临床对于小儿手足口病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 仅以抗病毒、抗炎、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4]。
丙种球蛋白是从健康人血浆为原料分离纯化而得, 其中含有大量特异性IgG, 具有广谱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丙种球蛋白进入人体后不仅能提供大量的特异性抗体, 还可阻断免疫病理损伤。对病毒性脑炎患儿颅内高压、脑实质损伤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同时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多器官功能障碍, 尤其在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患儿中疗效较好[5]。
目前临床对于丙种球蛋白对手足口病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可能与以下几种途径有关。丙种球蛋白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患儿血液中IgG浓度, 可快速中和肠道病毒, 阻断病毒在体内复制, 但不干扰机体产生主动抗体, 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丙种球蛋白可增加免疫杀伤细胞功能, 使病毒对机体的损伤降低, 并通过增强免疫调节细胞功能, 阻断引起神经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 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脑细胞、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丙种球蛋白可封闭巨噬细胞的FC受体, 抑制炎症介质释放, 从而缓解炎症反应。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后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降低颅内压、抗惊厥等作用。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迅速控制症状, 阻断病情进展, 缩短病程, 对患儿的预后有益[6]。
本研究中在对症治疗基础上辅以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在发热、易惊、皮疹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方面明显短于单纯对症治疗患儿, 提示丙种球蛋白在控制症状、控制疾病转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两组患儿均痊愈出院, 未发生一例死亡。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提示该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 人血丙种球蛋白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有助于各症状体征的控制, 促进患儿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立维, 纪冬桦, 李相文.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3) :78-79.
[2]杨善志, 都鹏飞.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疗效观察[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9, 16 (2) :168-169.
[3]曹瑞源, 韩剑峰, 秦鄂德, 等.重症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机理探讨[J].生物工程学报, 2011, 27 (5) :712-716.
[4]刘莉, 李青, 冯淑琴, 等.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0C) :3516-3518.
[5]曹跃增, 冉鹏飞, 高飞.大剂量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重症并脑炎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5) :79-80.
9.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篇九
[关键词] 手足口病;神经源性肺水肿;机械通气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8-0159-0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CA16)]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4~9月份多见,多发生于学龄前期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患儿感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仅出现口腔黏膜疱疹,多数病例经对症处理后,一般可在7~10 d内康复;但少数病例病情发展迅速,在发病1~5 d内出现脑膜炎、脑干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如不能及时救治短期内可危及生命,存活者可遗留近期及远期后遗症。若能及时高效地应用呼吸机支持治疗,可大大提高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本文总结了2009~2011年我院使用美国鸟牌婴幼儿呼吸机(AVEA呼吸机)治疗的54例手足口病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讨论了机械通气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9年4月~2011年4月共治疗手足口病患儿54例。其中,男28例,女26例,男女比例为1.08:1;年龄8个月~5岁,平均2.5岁,其中<2岁25例(46.3%),2~3岁18例(33.3%),3~5岁11例(20.4%)。
1.2 诊断标准
54例患者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1]及《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中规定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及危重症诊断标准。
1.3 症状与体征
重症患儿多见于3岁以内。发热54例(100%),体温都高于38℃,其中最高体温≥39℃ 30例(55.6%),最高体温38~38.9℃ 24例(44.4%),平均(39.31±0.58)℃;54例患儿均患有皮疹,且均在手部有分布,足部、臀部等也有分布;54例患儿均存在气促、呼吸困难表现;18例(33.3%)患儿有粉红色泡沫痰;20例(37.0%)患儿有口周紫绀;32例(59.3%)患儿肺部湿啰音;17例(31.5%)患儿嗜睡;30例(55.6%)患儿血压升高;50例(92.6%)患儿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54例患儿均无过速、过量输液史。
1.4 研究方法
1.4.1 常规治疗 ①控制颅内高压:快速交替使用甘露醇和速尿,20%甘露醇(0.5~1.0) g/kg,每4~6小时1次。②合理应用大量糖皮质激素(甲基泼尼松龙)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甲基泼尼松龙(10~20) mg/(kg·d),丙种球蛋白1 g/kg,2~3 d静脉点滴。③选择性应用血管活性剂,如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东莨菪碱等,持续静脉泵入。④有效的抗生素防治肺部感染。⑤积极控制体温,减少氧耗,保护脑细胞:复方冬眠灵合剂(0.5~1) mg/kg缓慢静脉滴入,患儿沉睡后辅助给予冰毯、冰枕物理降温,体温(肛温)维持在34.0℃~35.5℃。
1.4.2 机械通气治疗 若常规治疗后症状仍无改善或进行性加重,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1)建立人工气道,全部经口气管插管。(2)人工机械通气,给予适当的镇静剂,咪唑安定0.15 mg/(kg·h)。(3)机械通气的设置:①潮气量(VT):(6~8) mL/kg,据血气调整;②吸气峰压(PIP):20~30 cm H2O(1 cm H2O=0.098 kPa);③机械通气频率(RR):婴儿(20~40)次/min;④呼气末正压(PEEP):6~18 cm H2O;⑤吸气时间(Ti):0.6~0.8 s;⑥吸入氧浓度(FiO2):0.4~1.0;⑦脱机:低通气参数下(吸入氧浓度<39%,PEEP<2 cm H2O,PIP<15 cm H2O)患儿恢复自主呼吸,肺水肿得到有效控制或好转,血气分析正常,呼吸机参数低,达到撤机指征。
2 结果
54例经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后,临床表现逐渐好转50例。我们发现大多数患儿经过上述机械通气治疗,存活患儿在低通气参数下胸部X线表现好转后,自主呼吸节律正常,双肺呼吸音清,血气正常,给予撤机。撤机后观察3 h,动脉血气仍正常者拔管。存活患儿7~13 h内X线胸片改善,20~68 h内基本恢复。50例患儿缺氧症状迅速改善、经皮脉搏氧饱和度达89%的时间最短15 min,最长35 min,平均18 min,两肺湿啰音完全消失时间40~120 min,平均70 min。54例机械通气治疗平均时长40~80 h,平均65 h。50例安全撤机并成功拔管,最终治愈出院;3例患儿入院后第4天消化道出血,循环衰竭,家属放弃治疗;1例患儿入院1 d病情急剧恶化,最终死亡。
3 讨论
一般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病急且反应剧烈,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发生,病情较轻的出现心率增快,听诊中可听到湿啰音,严重患儿出现气促、咳血性泡沫痰。
对患儿的救治过程中发现50例(92.6%)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的患儿的血糖明显升高,高血糖是发生肺水肿的高危因素[4]。54例手足口病患儿几乎都出现了CK-MB增高,只有在心肌细胞受损时,CK-MB才被释放入血液,临床资料中死亡组的CK-MB明显高于存活组,所以治疗时应注意保护心肌[5]。
机械通气是神经源性肺水肿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在机械通气治疗中,应根据患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多采用经口气管插管以压力控制为主的通气模式,通气参数的设定与调整应保证患儿充分的氧合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6]。早插管早实行机械通气治疗对治愈后患儿的恢复是有极大益处的,所以重症患儿的早期发现非常重要,一旦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应及时给予正压通气。若突然出现呼吸、心率加快或低氧血症,需考虑神经源性肺水肿可能,及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但是,在发生肺水肿初期机械通气治疗时,不建议频繁、长时间吸痰,以免造成气道压力降低,使肺水肿不易控制[7,8]。一般只要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立即实行机械通气治疗:①呼吸节律改变(呼吸暂停、双吸气、抽泣样呼吸、叹气样呼吸等)。②安静时与体温无关的呼吸频率增快,>(50~60)次/min,或浅慢呼吸。③血氧饱和度低于0.90,经吸氧不能改变或动脉血气分析符合呼吸衰竭标准。④频繁抽搐。⑤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⑥短期内肺部出现湿啰音或气道出现淡红色或血性分泌物。⑦胸部X线片提示肺部有渗出性改变(单侧或双侧)。⑧患儿面色苍白、苍灰、发绀,四肢末端湿冷,足部动脉搏动弱,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 s)[9-11]。
综上所述,早期机械通气对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救治效果是良好的,对降低患儿死亡率有很大的意义,可以为医生做进一步的治疗赢得时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EB/O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S]. 传染病信息,2008年版.
[3] 赵永,刘晓林,郭玉淮,等. 25例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症的抢救治疗分析[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4):319-321.
[4] 胡兴国,张云翔,曾因明. 危重病人应激性高血糖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5,26(3):140-143.
[5] 李爱敏,孙洪亮,于慧芹. 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检测及临床意义[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8):464.
[6] 蔡栩栩,刘春峰. 小儿神经源性肺水肿[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2):106-108.
[7] 祝益民. 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的救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7):780-781.
[8] 俞蕙,朱启镕. 肠病毒71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2):887-889.
[9] 王中林. 肠道病毒71感染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1,28(6):311-313.
[10] 岳保珠,张春磊,刘丽平,等. 手足口病患儿239例分组诊治体会[J].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0):2239-2241.
[11] 张育才,李兴旺,朱晓东,等. 儿童危重肠道病毒71型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特征与救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12):1250-1254.
10.78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篇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儿全部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40例。其中5岁以内发病率最高,共69例(88%),与文献报道相符。发病月份:3月份6例,4月份12例,5月份40例,6月份12例,7月份6例,8月份l例,9月份1例。
1.2 临床表现
1.2.1 流行病史
78例中确认为同幼儿园或邻居等有密切接触史者47例,本地有手足口病流行,虽无明显接触而起病者20例,无明确接触史者11例。
1.2.2 前驱症状
78例中52例有前驱症状,时间为1~2d,表现为发热、哭闹、厌食、流涕。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及颈淋巴结稍肿大。26例无明显前驱症状。
1.2.3 发热
78例中有66例发热,体温最高39.9℃。发热最短1d,最长7d。本组资料显示体温高低与年龄及皮疹的多少无明显关系。
1.2.4 皮疹
皮疹为本病的突出表现,78例均出现了皮疹,其特征为:(1)形态大小为圆形或卵圆形丘疹、斑丘疹,深在性水疱,疱壁厚不易破裂,大小为2~5mm,周围有红晕。(2)数量:56例为10个以内,22例为数十个,未见上百个。(3)分布:所有病例分布在手掌、脚底、趾甲周围,均有或多或少的小水疱,41例在臀部、肛周、膝部有皮疹。(4)皮疹出齐与消退:均在2d内出齐,再经过2~6d后消退。皮疹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及瘢痕。
1.2.5 口腔黏膜病变
78例中70例出现口腔黏膜疱疹,分布于颊黏膜、上腭、舌、牙龈及咽颊部,以咽颊部最常见。病变初期为口腔黏膜出现2~6mm大小的疱疹,边缘充血明显,2~3d后疱疹破溃形成溃疡,从针尖至绿豆大小,几个至十几个,部分有融合。
1.3 辅助检查
1.3.1 全部78例均予以血常规检查,其中WBC>10×10912例,<4.0×1094例,4.0~10×10962例,N>0.6:14例,L<0.4:48例。
1.3.2 C反应蛋白全部78例均予以C反应蛋白检查,阳性12例,阴性65例。
1.3.3 EV71抗体检查均阴性。
1.3.4 CK-MB检查全部78例均予以CK-MB检查,正常20例;异常58例。
1.3.5 心电图全部病例均予以心电图检查,正常42例;异常36例。
1.3.6 全部78例予以胸部正位片检查,正常32例,异常46例(异常中支气管感染30例,肺炎16例)。
2 治疗及转归
78例均予中药清热解毒及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当合并细菌感染时才用抗生素;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口腔糜烂处给予西瓜霜喷剂,也可用思密达、华素片粉末局部涂抹以消炎止痛和促进溃疡面早日愈合;体温高于38.5℃时物理降温同时可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安乃近滴鼻;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做好预防措施;合并心肌损害者给予营养调节心肌代谢类药物。78例患者经治疗7d左右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水疱结痂脱落,仅有8例病程延长至10d后痊愈。未发现脑炎、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儿童常见的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溃疡,少数患儿可引起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重症心肌炎等致命性的并发症。普通病例占绝大多数,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预后良好。本组病例均为普通病例,有以下临床特点。
(1)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在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在流行间期无症状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主要的传染源。手足口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密切接触途径传播。由于成年人大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保护性抗体,所以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主要为5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2)非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病原体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A组的4、5、7、9型,柯萨奇病毒B组的2、5、13型,埃可病毒的4、6、9、11型[1]。(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部分正常或略偏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相对增加。(4)出现心肌损伤时心肌酶有不同程度升高。故患儿一旦出现心慌、气急、叹气或发现心音低钝、心律不齐等心肌受损表现,应及时进行心肌酶谱、cTnI和心电图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心肌损害并早期治疗,避免造成永久性心肌损伤。(5)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流行季节、皮疹形态特征可作出诊断。(6)多数病情轻、预后好。所有患儿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在2周内痊愈,平均住院日7d。(7)目前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采用以抗病毒,营养心肌为主,以对症支持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8)手足口病不是终身免疫性疾病,可因再次感染而发病。幼儿园是手足口病局限性暴发流行的主要场所[2]。医务工作者必须针对这一特点,以预防为主,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工作;目前尚无疫苗预防,预防措施可总结为“十五字”: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在夏秋季本病流行时,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与患儿有过密切接触的健康儿,可以口服板蓝根冲剂预防。
参考文献
[1]邹典定.现代儿科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0.
11.小儿手足口病流行调查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91-02
手足口病是儿科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该疾病是由于感染了肠道病毒而引起的手、足皮肤及口腔黏膜出现疱疹。该疾病的传染性极高,疾病的进程是自限性的,患者预后表现良好,个别案例可出现肺水肿、心肌炎、脑炎等致命性的并发症。[1]近几天,国内外曾多次报道该疾病出现流行。因此本区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对本区的580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区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的580例患有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患儿的临床特点均符合《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断的技术指南》的診断标准。
1.2 研究方法 收集本区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因手足口病进行就诊的580例患儿的疾病监测统计资料、住院病历资料及患儿个案调查进行相关指标的分析,其分析指标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及异常结果,并对上述资料进行抽样调查核实。[2]
2 结果
2.1 患儿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2.1.1 人群分布 抽取的58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儿410例,女性患儿170例,男女患儿的比例构成具有较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患儿年龄最小为11个月,年龄最大的为9岁。患儿主要集中在1-3岁,所占比例为66.72%,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该病的概率下降,患儿年龄分布,详细结果,见表1。
2.1.2 季节分布 患儿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中,每年5月份患儿的人数明显增加,于每年的5月至7月为发病的高峰期,患者人数增加的时间,详细结果,见表2。
2.1.3 患者地区分布 580例患儿中,患儿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农村患儿共450例(77.58%),城镇患儿130例(22.42%),病例共涉及22个镇区及村庄。
2.2 患者临床特征 580例患儿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疱疹、皮疹,皮疹范围涉及手、足、口、臂及臀部等不同的部位。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现状,其中低热的患者(37-38.0℃)有127例;中度发热患者(38-39.0℃)有323例;其中高热患者(39-41℃)有130例,病情较轻的患者以中热为主(55.67%);患者病情严重的则表现为高热,患者绝大部分表现为一般症状,也有极少数患儿表现为严重的并发症,本组病例中出现肺水肿的有3例,出现非病毒性脑膜炎的有4例,心肌炎5例。患者病情情况,详细结果,见表3。
2.3 患儿生化指标 患者白细胞正常值为(4-10)x10个/L,中粒细胞正常比率为25%-50%,淋巴细胞比率正常值为50%-75%.从调查分析中可知,重症患儿白细胞升高的比例大于一般的患儿。580例患儿入院后检测结果,见表4。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传染性较强、传播范围较广的一种的疾病,其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这本组病例中5月份为疾病暴发的高发期,其中城镇的患儿比例高于农村的患者人数,这主要与农村条件较差,卫生意识薄弱有关。[3]其中男性患儿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患儿,原因在于男孩子天生好动活泼,经常触摸不同的东西及与人群密切接触有关系。患儿年龄主要集中在1-3岁,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与患儿自身的抵抗力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的抵抗力增加,因此对疾病本身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对于一般症状的患儿一般表现为中低热症状,对于重症患儿则表现为高热症状。[4]
加强家长对患儿的监护意识,减少患儿在公共场所玩耍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手足口病严重时可引起患儿出现各种危险的并发症,从而危机患儿生命安全。因此重视手足口病的知识宣传与及时诊治是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邵雅平.2008年江苏省沭阳县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4):1003.
[2] 陈德颖,林向利,杨正辉.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手足口病监测报告[J].疾病监测,2006,21(8):435-442.
[3] 李全霞,刘本静,尹建国.1起厂企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的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9,15(1):94-95.
【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推荐阅读:
手足口病年初计划09-01
医院手足口病培训总结10-17
手足口病的居家护理10-17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讲座08-13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总结07-17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方案08-11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健康讲座小结08-29
预防手足口活动心得08-24
宝宝冬季手足养护8方法10-25
幼儿园手足口防控预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