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之结题报告(共4篇)
1.研究性学习之结题报告 篇一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历史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举足轻重却又常常被忽视。为了更好地学习历史,了解过去。我们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定为:历史——二战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研究和调查,我们小组的研究终于完成了。增长了知识,提升了境界。
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是丰富多彩的,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培养了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组员之间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对于这次研究性学习,个人感觉还是偏向于书本,偏向于个人。没有按照计划去进行采访老兵,在街头发放调查问卷。有一些想法还是不敢去尝试,缺乏社会实践的勇气,团队协作的机会少,时间短,合作地不够紧密。都是这次研究性学习暴露出来的问题。
这毕竟是第一次去做研究性学习,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是值得肯定的,争取下一次可以解决。此外,在课题的选择上,分工以及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上小组成员都做得很好,服从指挥,发扬了团结精神。
下来具体说说这次研究性学习。
只有以史为鉴,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收获很大,首先是研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另外,在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撰写最后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时候,我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次是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使我对战争、政治、文化、经济、人性以及当今世界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对于我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很大的意义,因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使我懂得了世界上各民族只有在团结友爱,互助互惠的前提下,才能各自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平才是人类发展的主流,战争会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铭记历史。因为珍爱和平所以我们回首战争;珍爱和平。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至此,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了。最后,我要感谢每一个和我一起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以及我们的历史李老师。谢谢你们对我在研究性学习上的帮助与支持。
2.研究性学习之结题报告 篇二
近年来,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 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 而不是“发现”, 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 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因此, 研究性学习势在必行。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 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 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 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多种多样。就其特点来说, 可以分两大类:其一是文本研究;其二是拓展研究。
一、文本研究
这里所说的文本研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地研究学习。它结合课本内容, 体现教材的知识点, 贴近高考指挥棒。所以, 笔者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体现课本中“传其道, 解其惑”的要求, 又能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 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无所不在, 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 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 正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所提问题最好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 不过也应是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价值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按常规, 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 但如果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查阅一下资料, 与学生一道研究, 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那么简单:有政治原因, 有经济原因, 有文化原因, 有家庭原因, 也许还有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问, 而是一个小研究课题。发现了问题, 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 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 设计方案, 提出对策, 形成课题。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 但只要能有理有据, 自圆其说, 言之成文, 畅所欲言, 就达到了目的。当然, 最终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大家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 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 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如教苏洵的《六国论》时, 课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务给学生: (1) 六国破灭之我见; (2) 谈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 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 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3. 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小论文。
撰写论文是指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最终的见解或者心得形成文字, 撰写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一年来的实践证明, 学生有能力写出一定质量的小论文。这些论文或论点鲜明, 或论据充分, 或说理透彻, 并且在表达上也有提高, 有的也很有文采。因此,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既消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和知识点, 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 又提高了写作水平。
二、拓展研究
拓展研究就是对某一社会现象, 某一学术课题, 某一文学现象, 某一发现构想等进行探讨研究, 从而得出某种结论, 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当然这种结论或者成果或许是幼稚的, 甚至是可笑的、错误的。但是, 就学生而言, 应该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这个过程是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 是培养能力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 这个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之下的自主学习, 它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确定一些研究的专题供学生选择研究。如《唐诗的繁荣和唐代社会的发展》、《〈红楼梦〉中诗词的特色和作用》、《〈三国演义〉中战略和战术的研究》、《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等专题。这种类型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研究方向。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 拟定一些具有探讨性和可行性的专题供学生研究学习。
2. 指导研究方法。
在向学生布置专题时, 必须对每一个专题作一说明, 使学生选择专题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目的明确。这种说明, 实际上就是解题释疑, 也即说明某一专题研究的内容、目的、价值、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知识、查找的资料。同时要指导学生如何去索取资料, 如何调查研究。
3. 定期检查并指导。
3.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篇三
一、统揽语文教材,确定研究专题
在学期初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师就要认真研究教材,确定与课文有关的研究性学习专题。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在教学《推敲》一文时,笔者设计的主题是“‘啄木鸟’行动啦!”具体要求是“写字是要经过慎重推敲的,可我们经常在街头店铺的广告牌上看到一些不规范的字,你能和同学一起去查一查,改正错字吗?并在班上比一比,看看谁改正得多。”这个研究性的专题与课文联系紧密,易于教师操作和引导,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促使兴趣迁移,引导研究学习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动态过程,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应及时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才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如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学生都惊叹于化学除草剂的神奇功效,特别是文末两个自然段:
稻田里的毛毛雨下个不停。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不一会儿,杂草纷纷倒了下去。
一阵微风吹过,小稻秧高兴得跳起舞来。他们吸足了营养,又向上挺了挺身子。
这里的杂草在“毛毛雨下个不停”时,就“有气地力”了,“不一会儿,杂草纷纷倒了下去”。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这里的‘不一会儿’是多长时间啊?”这个问题顿时引发了学生的议论,“是几秒钟。毛毛雨还在下,它就有气无力了,话都说不动了,还能会有多长时间?”“是几分钟。比如说,老师让我默写生字,我不一会儿就默写好了。”“是几十分种。比方说,老师让我们做作文,我们不一会儿写完了。”
笔者顺势引导:“这个‘不一会儿’到底是多长时间呢,请大家在课后想办法弄清楚,等到下一次上课时,我们再来讨论吧!”
课后,有的学生走访了农民伯伯,有的学生和家长一起做试验,有的学生到农科站请教技术人员,终于得出了结论:“除草剂品名是60%丁草胺乳油、50%三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50%快杀稗可湿性粉剂、30%扫氯特乳油……使用效果为用药后5至7天稗草(杂草)叶片发黄,10天以上心叶开始死亡,15天后整株死亡。”这样,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弄懂了文中的“不一会儿”只是一种艺术化的写法,旨在强调化学除草剂的神奇功效。
三、积极开展活动,拓展学习内容
在教学《樟树》时,笔者引导学生课后去观察和研究樟树。有的学生走访了园林工人,了解了樟树的生长习性,做出了“樟树访问录”;有的学生观察了樟树的外形,写出了高质量的“观察笔记”;有的学生还从报刊和互联网上,收集了一些古樟图文,编辑成“樟树剪报”,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樟树,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在这次研究活动结束后,一个学生还以《我爱樟树》为题,写了一篇习作,足见学生的思维是多么活跃。其习作摘录如下: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枝干粗壮,四季常青,生机勃勃。我曾怀疑有误,爸爸告诉我:“橘生淮南为桔,橘生淮北为枳,水土异也。”是啊,樟树喜酸性,爱温热,能在咱苏北盐碱地生长,真是不容易。再说长得慢,木质才密,香气才能长久不衰,弊中有益嘛!
樟树浑身都是宝,是一种很实在的树。它纹理细致,有一股特殊的芳香,驱虫、耐湿、易加工,在建筑、造船、家具、雕刻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从樟树中提制出的樟脑、樟脑油是医药、化工、化妆品、农药的重要原料;它的种子榨出的油,是制造肥皂的好原料;樟树的叶子还可以喂蚕,樟蚕丝是编织鱼网的上好原料。“活着无他求,死亦留芳香”,做人也应该像樟树这样实实在在!
教师不仅要主动预设研究性学习专题,同时还要注意教学中学生兴趣的迁移,这样才能将语文学习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真正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益终生。
4.研究性学习之结题报告 篇四
那么, 我们如何进行分组呢?分组探究活动中及评价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就拿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开篇第一章第一节来说, 课前我根据课题特点和课程内容, 确定分组标准:每组分别研究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作用以及信息的特征。然后, 根据分组标准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 每个大组中还可以2-3人自由组合, 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同时由组内学生推选出每个大组的组长, 负责给本组同学分工, 以及记录大家的学习情况等。在进行分组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不能以自己的思维约束分组探究, 更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放任学生。应该向学生灌输:“书本中的知识和老师讲的内容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把教师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 在第三组学生研究“信息的特征”时, 一个学生用“十个读者, 十个林戴玉”的说法, 准确描述了信息特征之一的“不完全性”。此时, 有一部分学生还不太理解, 我就让该生进一步解释一下, 并对他的想法大加赞扬——不受现成的书本知识约束, 十分贴切的举出了书本以外的实例, 说明他充分理解了信息的这个特征。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激烈的讨论中, 学习气氛活跃。课的最后每个大组推选出1-2名学生发言, 阐述自己组内研究的情况及结果。下课后, 同学们普遍反映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 比以往老师单纯讲的效果要好得多, 大家都觉得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更加自主、快乐和自信了。
另外, 分组活动的评价也要突破传统的束缚,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如:竞争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表扬性评价等等, 这样才能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节的四课时学习之后, 我布置了一个研究性学习任务:2-3人自由组合, 选用word或frontpage或powerpoint等熟悉的软件, 选择健康向上的主题 (鼓励结合其他学科选题) , 制作一个完整的电子作品。任务布置之后, 每个学习小组自行确定组内分工, 如:一人主要负责收集、整理素材, 另一到两人主要负责制作、完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巡视辅导, 纠正偏差, 发掘新意。可以采用诸如教师多元评价法, 以充分保护学生的信心和积极因素,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得出的结论, 无论对错, 首先应肯定其积极的一面, 给予鼓励性的评语, 再针对其错误进行细致的分析, 引导其走向合理的方向。因此,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请他们展示作品, 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更要重视基础较差的学生, 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 以带动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比如不少学生提出怎样实现许多网站中的“鼠标跟踪”效果。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可能“鼠标跟踪”这几个字都不能准确表达出来, 我就首先告诉他们这一名词, 再鼓励他们利用这个关键词上网查找相应的小程序。等他们找到以后, 再进一步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地插入到自己的网站中;同样的问题, 基础好的同学也可能表达不准确 (毕竟他们没有学过) , 但我不会告诉他们“鼠标跟踪”这个关键词, 而是鼓励他们自己摸索, 直到利用合理的关键词搜索出相应的小程序。接着再鼓励他们自己试着插入到网站中。对于有条件的学生, 我还鼓励他们自己“读”程序, 甚至修改程序, 比如改变时间周期, 并观察效果等。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探索、比较会在无形中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独立探索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等, 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完成作品后, 我一改以往师生共评的形式, 放手安排课代表作为“特邀主持人”, 主持一场作品“展示秀”活动, 并起名为《我的作品·我来秀》:鼓励各小组上台介绍不同主题的作品, 涉及知识的叙述、技术的运用等等方面。这里各小组内仍可分工:一人负责演示, 一到两人负责主讲及补充。此时我又鼓励其他组 (或同学) 对作品“挑刺”, 内容或是技术问题均可。在学生上台演示作品的过程中, 我提示“特邀主持人”试者引导全体学生发掘研究性学习成果中的“闪光点”, 并大加赞赏;对“挑刺”同学提出的不同看法和创新之处, 积极鼓励和支持。比如, 用Frontpage制作网站时, 背景图片的设置往往是争论的焦点, 它也是个教学重难点。初学者很容易把设置网页的背景图片和插入图片混淆, 部分学生可能怎样将一张现成的图片设置为网页背景都不太会, 而基础较好的同学甚至能自己在PHOTOSHOP中制作或修改图片, 再设置为网页背景。根据这样的情况, 我请基础较差的同学上台演示, 引导他回想操作的通用方法——右击弹出快捷菜单, 选择最有可能, 或是最接近的一个子菜单。台上学生演示的同时, 下面同学可给予一定的提示, 以表示友好互助, 也不会让台上同学感到紧张和难堪。往往台上的同学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我便鼓励他:“所谓‘难者不会, 会者不难’, 相信通过这次演示, 你一定会牢记怎样设置网页背景, 更会把操作的‘通用方法’深深印在脑海里。下次再碰到类似的操作, 就能迎刃而解了。”接着, 我激发所有同学思考:设置好的网页背景图片还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这时, 台上的同学消除了内心的紧张, 反而会积极的回答:“背景图片过深。”我再请他试着将颜色变淡。如果一时找不到方法, 可以请本组同学或愿意帮助他的同学一起上台演示。最后, 我再请利用PHOTOSHOP制作出倾斜、灰兰色“定义图案”的那位同学上台演示, 并介绍操作方法。此时,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所有同学都全神贯注的观看操作。演示完之后, 我带动所有学生鼓掌, 表扬他的自学能力及共享精神, 并推广到学习领域的各门学科:“不要吝啬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要知道帮助别人的同时, 能进一步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通过互学、互助, 加深印象, 促使大家 (包括老师) 共同进步。”
整节课下来, 学习气氛非常活跃。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当中。有时对作品中一处细节的不同看法, 同学们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种放手让课代表主持整场“展示秀”的大胆举措, 从开始就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 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再加上现场“DJ”干练的主持, 学生一拿到话筒, 顿时增添了许多自信。一件件作品, 一个个想法, 一种种心情, 学生的才华在这个“秀”字里面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通过自己的作品充分展示自我。同时完全改变了往日高中课堂的沉寂。学习气氛变得愉悦和自信多了。每位同学都在听其他同学介绍或是相互争辩的过程中, 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
接下来的一节课, 我不是用简单的考核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等划类。而是采用自我参照标准,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先根据评价表进行作品自评, 再将自己的作品提交到一个共享文件夹中, 供其他同学浏览。并指定每位学生对自己学号往后的5名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填写评价表并提交。利用学生评价法, 由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 产生不同想法, 引出多条思路。最后每位学生集思广义, 根据评价表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实践证明, 改变传统生硬而单一的教师评价法, 加强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 效果非常好。因为学生的想法和考虑问题的角度有时要比教师还全面、独到许多。
附:
我想通过这样的安排, 对于中学生, 尤其是刚入校的高一新生来说, 能更快的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大大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学习交往, 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的学习机会也增多了。经过分组、选择工具、制作并呈现作品,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和交流表达能力, 激发了大家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由此可见,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研究的成果, 更在研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在直接经验中,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培养自己独立研究的能力, 体验科学创新的艰辛, 同时享受获取成功的快乐。
当然如果教学时间及教学条件允许, 我们还可以组织各小组学生进行辩论赛, 在辩论中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组内的研究过程, 发表自己对研究课题的看法。通过这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研究意识。
【研究性学习之结题报告】推荐阅读:
个性化阅读研究结题报告06-15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e10-18
研究性学习-保护环境-结题报告11-03
《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06-15
微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07-30
《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研究》结题报告08-14
建设慈孝文化特色学校策略研究结题报告11-23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06-19
幼儿园民间游戏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07-04
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结题报告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