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学中应用医学模拟教学迫在眉睫

2025-04-0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诊断学教学中应用医学模拟教学迫在眉睫(共12篇)

1.诊断学教学中应用医学模拟教学迫在眉睫 篇一

【摘 要】法学证据学是运用证据判断规则来认定客观事实存在的一门法学科学。医学诊断学则是找出疾病存

在的证据的医学科学。证据学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并对证据进行质证的规则。用在医学诊断学上则

是对遵循医学科学原则及医生职业道德、依照诊疗程序,全面客观地收集、审核证据并落实证据。如存在充分、必要的证据即

可确诊;对证据的收集不全将导致漏诊;而对证据的错误判断则引起误诊。医疗纠纷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

置”规则告诫医务工作者必须重视诊疗过程中的证据。

【关键词】证据学;诊断学;证据;诊断思维

【中图分类号】r4

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7)叭一0063—0

3primary discus~on on employing evidence law principles in medical diagnosis.la n ming-hui,hua ng wen--yao

correspondent:medical afair offwe,the 2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kunming medicd college. j mayuan,kunming,65oioi.yttrtrtolt,chino.

【abstract】evidence law is the science of law which empbys the rule of authenticating evidence in the fact confir—

mation.medical diagnosis is medical science which finds out the factual evidences of the existing disease.evidence laws

carefully observe the proofs’authenticity,relationship,legitimacy,and question their validity.by these principles,medical

diagnosis should abide by medical science criterion,adhere to the professional morality,follow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edure,to collect evidences objectively and all—round,to scrutinize the demonstration,and,to consult the evident facts

with related persons.a right final diagnosis can be made if the factual evidences were suficient.a missing diagnosis shall

be resulted from failing to colect facts suficiently.a mistake diagnosis may be made due to wrong judgment for the testi—

mony. i e legal provision of“reversing burden of proof’in the medical lawsuits tells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s shoul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evidences in medical pract

【key words】evidence science diagnosis,evidence,diagnosis thinking

如何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一

项重要内容。结合医疗及法律的一些特点,笔者尝

试将法学证据的一些基本原理应用于医学诊断中,旨在拓宽并建立正确的临床诊断思维,提高医疗诊

断的符合率,提高医疗质量。

一、医学诊断的思维模式探讨

诊断作为医务人员通过疾病的表现来识别疾病的一道程序已被广大医务人员所熟悉,医务人员通

过诊断来分析患者所患疾病的确切疾病名称、性质、患者肌体的机能状态,为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和

确定预防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正确的诊断是正确运

用诊断思维程序的结果,也是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的前提及基础。长期以

2.诊断学教学中应用医学模拟教学迫在眉睫 篇二

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多数将成为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临床医生, 他们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临床课程而忽视一些基础课及与临床相关的医技类课程, 况且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还没有掌握足够的临床知识, 这些因素给实验诊断学的教与学都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使理论知识具体化,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为以后的临床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突出典型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逐步解析进行启发式教学,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学生临床的综合能力。

1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 信息由教师传向学生, 教师是主体, 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信息[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学生积极参与, 在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 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组织者、引导者, 又是参与者, 教师既要选择好的教学案例, 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 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新问题, 又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科学地评判和引导。

1.1 鼓励学生思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 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案例教学是要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推导, 也起到激励的效果,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现代人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 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有时学生一味的学习书本的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运用得当, 能使学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3 重视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 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而且学到的知识也不一定会运用。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得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 然后梳理所学过的理论知识, 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是主动进行的。通过掌握的理论知识, 对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 提出下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一步应视为学生能力上的升华。整个过程中教师随时可以给予引导, 根据学生的案例分析进展补充后面的教学内容, 利用新的教学内容逐步解决问题, 再结合临床症状、体征, 借助实验室检查等, 逐步完成诊断过程[3]。

2 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基础条件

2.1 学生的现有条件符合开展案例教学法

我院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在第6学期 (即大三学年第2学期) 开设实验诊断学。在前几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在该学期的前半段时间里, 学习了检体诊断学、心电图、医学影像学等专业基础课。因此对于案例分析有一定的诊断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

2.2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多数医学院校从事实验诊断学的教师所从事和研究的方向与实验室检查密切相关, 但往往不是临床医师, 不从事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因此案例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筛选适合学生的典型病例材料, 并对病例进行熟悉和认真分析。然后教师要依据病例整理一些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病例分析后教师要准备好和学生一起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及知识点的归纳等工作。

3 案例教学法在临床本科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3.1 案例材料的准备

根据不同的章节选定不同内容的典型病例, 尽量选择典型、病情单一的病例。如在血液检验一章中, 可选择大三年级学生比较熟知的缺铁性贫血作为分析病例。除了典型病例外, 教师还可以用理论讲授与提问讨论相融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这样的方式同样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 所提问题难度适中, 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 并要求学生做好复习和预习。

3.2 案例教学法实施

3.2.1 典型案例分析

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后, 提出典型案例, 案例应与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密切相关。首先给出病例摘要, 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以上的临床资料, 让学生思考并抓住该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 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 给出初步诊断, 要想确诊还需做哪些相关的检查。例如讲授完血常规、尿常规和粪便常规检查后, 引入案例:患者男性, 36岁, 因发现面色苍白半年余, 乏力1周入院。阳性体征:面色苍白、结膜、甲床苍白;心尖区可闻及2/6级柔和舒张期杂音。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分析, 怀疑是贫血。提问:要想诊断是否是贫血, 需进一步做哪些检查。教师带动学生回忆血常规的授课内容。随后给出实验室检查结果:红细胞2.78×1012/L、血红蛋白67.25 g/L、平均红细胞体积76.70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4.10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14.20 g/L。学生通过分析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得出结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提问并思考: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常见的为两种, 一是缺铁性贫血, 二是地中海型贫血, 要想进一步确诊需做哪些检查。通过血清铁蛋白和铁染色等项目检查, 最终确诊:缺铁性贫血。

理论讲授后再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一是对理论知识的回顾, 二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实验诊断学为临床服务。

3.2.2 理论讲授与案例相融合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增强教学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课堂上多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 同时引导学生的思维, 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讲解凝血机制时, 先简单讲述与凝血有关的疾病如血友病, 调动学生的兴趣, 再引入教学内容, 即临床常规凝血检测项目,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等。讲述内容期间不断进行提问, 如讲授的指标分别检测的是那个阶段的凝血功能, 如果某一个指标异常有什么临床意义、对哪个疾病有临床诊断价值。通过将案例引入教学内容, 再通过讲授和提问相结合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知识[4]。

通过理论讲授与问题启发的结合, 在课堂上给予一定的学习压力, 减少学生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情况, 增加了上课的精神集中程度, 而且较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实验诊断学作为临床基础课, 其教学在整个医学教育和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有章, 教无定法。教师应结合课程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不断提高实验诊断学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温晓艳.实验诊断临床思维程序的必要性及其内容[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11, 32 (1) :63-64.

[2]陈晓东, 潘桂兰, 时静华, 等.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应用于生理学理论教学的思考[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3, 29 (3) :93-94.

[3]季乐乐, 刘文冲, 张海锋, 等.生理学启发式实验教学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10, 12 (4) :390.

[4]范颖, 孟秀香, 李士军, 等.留学生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授课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 2007, (3) :19-20.

3.诊断学教学中应用医学模拟教学迫在眉睫 篇三

【摘要】 目的:观察和比较教学中应用PACS系统与应用传统教学法本科医学影像学实习生病例诊断的准确高效性,探讨PACS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同一级本科实习生100名,随机分为A组(50人),B组(50人)共两组。A组采用传统教学法,B组采用PACS可视化教学法,比较A、B两组实习生第一次对同一病例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实习期最后1周比较采用传统教学法和PACS系统教学法对同一病例定位、定性诊断时间的长短,并对A、B两组实习生填写教学满意度调查。 结果:B组实习生第一次病例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高于A组,(P<0.05);实习期最后1周B组实习生的病例定位定性诊断时间短于A组(P<0.05);无记名问卷调查B组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于A组。结论:在教学中应用PACS对提高本科医学影像学实习生病例诊断准确高效性有可行性。

[关键词] PACS;医学影像学;诊断准确高效性;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TP311.52;R-4

PACS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即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它是应用在医院影像科室的系统,主要任务就是把日常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包括核磁,CT,超声,各种X光机,各种红外仪、显微仪等设备产生的图像)通过各种接口(模拟,DICOM,网络)以数字化的方式海量保存起来,在一定的授权下能够很快的调回使用,同时增加一些辅助诊断管理功能,在各种影像设备间传输数据和组织存储数据具有重要作用。在病例诊断中,PACS系统具有操作过程较传统教学更加准确,直观、便捷的优点,本研究对本科医学影像学实习生使用PACS系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病例诊断准确高效性比较,评估PACS系统教学法应用于病例诊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同一级本科医学影像学实习生共100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0人,B组50人,A组为传统教学组,B组为PACS系统教学组。

1.2教学方法

A、B两组在病例诊断前统一介绍同一病例基本信息,要求运用临床、影像、检验等信息资料给出定位定性诊断。其中A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提供纸质病例本,其内包括所有本次入院信息资料;B组采用PACS系统教学法提供病例登记号,输入此系统进行资料浏览,包括本次入院信息资料及影像学检查动态图像及3D图像。

1.3观察项目

选择同一病例,比较两组实习生第一次应用不同方法诊断同一病例定位定性的准确性,实习最后1周比较两组实习生对同一病例诊断定位定性时间的长短,并以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比较两组实习生对所在组教学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17.0进行分析,正态分析连续变量以(X±S)表示,应用t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生第一次诊断同一病例定位定性的准确性比较:A组50人,诊断准确人数42人,诊断错误8人;B组50人,诊断准确人数48人,诊断错误2人。对A、B两组定位定性的准确性用X2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准确性相对A组较高。

2.2实习最后1周对同一病例定位定性诊断时间的长短比较:A组50人,平均诊断时间为16.75±1.10分钟;B组50人,平均诊断时间为14.75±1.10分钟;对A、B两组实习生诊断同一病例定位定性所需时间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t值为2.82,p值为0.00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所需时间较A组短。

2.3两组实习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比较:A组50人,满意度为82.08%;B组50人,满意度为95.60%。对A、B两组的满意度进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满意度较A组高。

3.讨论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与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CIS)、放射学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RI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同屬医院信息系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机构的诊疗工作越来越多依赖医学影像的检查(X线、CT、MR、超声、窥镜、血管造影等)。传统的医学影像管理方法(胶片、图片、资料)诸此大量日积月累、给查找和调阅带来诸多困难,丢失影片和资料时有发生,已无法适应现代医院中对如此大量和大范围医学影像的管理要求,采用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得到公认。

病例诊断的准确高效性是临床及影像的工作核心,随着PACS系统日趋发展,提高诊断准确性及缩短诊断时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本研究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同一级本科医学影像学实习生传统教学方法是采用收集病例资料,根据病史及相关检查资料作出诊断,通过对病种熟悉程度提升诊断所需时间。这种教学方法由于教师和实习生不能同时看到病变部位的解剖图像,不能动态观察到病变部位整体进展情况,不能看到3D技术处理后的立体图像,实习生对病种及解剖部位的认识不够形象具体,不便于进行准确指导及纠错,同时实习生认识病种感觉抽象,仅能从临床症状上记忆,不能透彻的理解。PACS系统兼并了临床、检验、影像等多方面的资料,还存储了病例整个诊治过程每一次的资料,同时可以动态观察影像图像上的解剖结构,可以借助3D技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病变及周围脏器毗邻关系。带教老师采用示范操作,只需输入病例登记号,便捷快速即可查询出相关信息,实习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熟识并记忆病变部位解剖结构,明确病变准确范围,诊断更加精确、快速,从而提升了诊断时间。在本研究中B组实习生第一次采用PACS系统定位定性诊断病例准确率相对A组提高,原因可能为学生能更多更全面纵观所有资料,更直观看到病变部位,借助3D技术多角度,多方位观察病变范围,从而提升诊断准确率。虽然采用PACS系统诊断也有出错,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对PACS应用系统不熟练,不能快速找到看全信息资料,解剖基础不好不能认清病变部位。观察实习生最后1周对同一病例定位定性的诊断时间,实习期间两组学生对两套流程已熟悉,减少客观影响因素。B组应用PACS系统较A组传统法时间缩短,原因可能为PACS兼容性大,包括了临床、检验、影像等多方面信息资料,只需输入登记号,步骤简单便捷,可节约时间。本研究中B组学生对PACS系统教学的满意度较高,主要反馈意见为PACS系统可视化教学更直观、便捷,避免了传统教学的抽象,更有利于实习生学习诊断病例。PACS系统最终目的是为临床提供更为快捷准确的诊断依据,未来PACS系统与医院多个不同管理系统对接可能是教学及诊断新方向,综合各系统优势将对临床诊断及教学提供便捷。

综上所述,PACS系统带教的可视化教学法应用于病例诊断能提高教学效果,相比于传统教学法教师学生满意度更高,值得在本科实习生带教中推广学习应用。

[参考文献]

[1].郑磊,张雄,等.医院PACS系统的解析[J].中华现代医学管理杂志,2016,6(8):1-2.

[2].仇建云,姜山,等.PACS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1,8(9):30-31.

[3].李然,张伟国,等.探讨PACS系统在影像见习教学中的优势[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4):110-112.

[4].李拔森个,邓明,等.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优势[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27(2):77-79.

[5].黄爱明.医学影像DICOM格式与通用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D].成都:四川大学,2006.

[6].李永毅.医学影像挂屏协议的相关技术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

[7].蒋蕾.关于提高映雪影像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0):1232-1233.

[8].梁新强,周洋洋,等.浅谈PACS在影像教学中的几点优势[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0):54-55.

[9].Michael[tm]Smith,W3C.HTML:The Markup Langues(an HTML Language Reference)http://www.w3.org/TR/2012/WD-html-markup-2012-10-11.1012-10-12.

4.(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 篇四

(供七年制影像专门化用)前言

由于影像技术和设备的迅速发展,应用于临床的影像手段已经包括了x线、CT、MRI、核索成像技术、超声,以及参与治疗的介入放射技术。本课程重点以讲授x线、CT、超声学为主,扼要介绍MRI特点。介入放射学、核素成像另作安排。

本大纲采用2005年8月白人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医学影像学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第2版)为蓝本,结合本校及各系统专业授课教师的实际而编写。

本课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完“人体结构”、“呼吸与循环模块”、“消化模块”、“骨骼与肌内模块”、“神经学模块”、“胚胎与生殖模块”系统基础模块课程及内、外、妇、儿部分临床核心模块等课程.而且完成了本科临床实习后,在第6学年进行的专科定向培养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联系和印证各系统模块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密切联系临床课专业知识。重点介绍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三基”知识。

本课程以备系统放射学(x线、CT、MRI)和超声学的正常表现、基本病变、常见疾病的 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三基”的要求,强调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的临影像思维能力的锻练,为学生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打好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小而精的原则,精讲多看(图像),要充分发挥教导的主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影像自学能力和影像思维能力。本学科属形态学科.因此要重视形象教学和直观教学,理论讲授与适当阅读影像图片相结合,还要充分利用视听教具,以多媒体课堂授课和阅片见习为主要教学方式,避免抽象式的理论教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言教身教,教书育人,寓医德于课堂教育中,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的全面发展。

授课学时300(含x线、cT、MRI、超声),理论讲授与实习l:1。根据各系统的篇幅·以 及临床发病就诊情况、教学片数量、、授课难点等因素,大致分配如下。放射学(260学时):总论4学时,呼吸系统52学时,循环系统32学时,乳腺4学时,骨关节48学时,消、泌、殖62学时,中枢神经系统36学时,五官颈部16学时,机动6学时。超声40学时。以上根据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师的特点,各部分教学学时可适当调整。核医学另作安排a

论(4学时)【教学要求】

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学总论的学习,在学习了影像技术学的基础上,对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 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了解各种影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概况,同时了解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和诊断步骤、影像报告书写要点。

【教学内容】

一、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定义和发展概况。

二、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l临床应用 1 x线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2 cT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片j 3 MRI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二、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及综合应用 1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

2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

三、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和诊断步骤 l医学影像诊断原则

2.医学影像诊断步骤

四、正确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书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电脑幻灯中展示各种影像检查图片和有关示意图、线圈,说明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概况。配以典型实例,讲解诊断原则和步骤。

呼吸系统(52学时)【教学要求】

一、了解呼吸系统的x线及cT检查方法。

二、掌握呼吸系统正常影像解剖基础及基本病变的x线和cT表现。

三、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病的x线和cT表现与诊断。

四、了解呼吸系统某些较少见病的x线表现。【教学内容】

一、了解胸部x线检查方法、价值与限度

二、掌握胸部影像学解剖

三、胸部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四、常见的x线表现与诊断

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部毙霉菌性病变、肺结核、肺部肿瘤、以胸外伤、气管支气管异物的x线表现及诊断。

2、了解不常见疾病,如结缔组织病的肺x线表现、原因不明肺部病变、造血系统及网状内质系统病的肺部表现以及变态反应引起的肺部病变。

3、掌握胸膜炎、肠胸脓肿及胸膜肿瘤等x线表现及诊断。

4、掌握纵隔肿瘤与囊肿及肿瘤样病变的x线表现与诊断。

5、了解膈膨升、膈下脓肿、膈肌肿瘤的x线诊断。

6、了解胸癌术后改变及并发症的x线诊断。

五、胸部cT诊断

1、胸部cT检查应用价值与限度。

2、胸部cT检查方法。

3、正常胸部cT影像解剖。

4、常见病的cT表现与诊断。

①掌握纵隔常见病的cT表现与诊断。

②掌握肺癌、肺结核、肺炎、特发性间质纤维化肺气肿、肺囊肿、肺转移瘤的cT表现。

@了解尘肺、结节病及肺血管病变的cT表现-

④熟悉肺门部、胸壁及胸膜常见病变的cT表现。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讲授和阅片见。,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加以展开讲解。特别要注意病变图像与正常图像,以及不同病变影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阅片发现瘸灶的能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循环系统(32学时)【教学要求】

一、熟悉心脏大血管的x线检查方法。

二、掌握心脏大血管正常x线表现。

三、掌握心脏各房室增大及肺循环改变的x线表现。

四、掌握常见心脏病的x线诊断。【教学内容】

一、引言

二、熟悉检查方法

1、普通x线检查

2、造影检查

三、掌握正常x线表现

1、不同体位正常心脏太血管的x线表现

2、肺门-和肺血管生理解剖结构及x线表现

3、心脏大血管的持动

4、心脏大血管的x线测量

四、掌握心脏大血管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1、各房室增大

2、主要血管异常x线征象

3、肺循环改变

4、心脏移位和位置改变

五、掌握常见病的x线诊断

l、后得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先疾患、主动脉疾病。

2、先天性心脏病:

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法鲁氏四联症、先天性主动脉异常。【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讲授和阅片见。,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加以展开讲解。特别要注意病变图像与正常图像,以及不同病变影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阅片发现病灶的能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乳腺(4学时)【教学要求】

一、了解乳腺钼靶检查意义、方法。

二、熟悉正常乳腺和常见乳腺疾病的x线表现。掌握泌尿系统x线解剖及生理。

三、了解乳腺CT/MRI。【教学内容】

一、乳腺铝靶检查意义、方法。

二、乳腺的基本解剖,生理变化。

三、乳腺疾病的基本病x线表现

四、常见乳腺病x线诊断。

五、乳腺cT、MRJ概况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讲授和阅片见习。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加以展开讲解。特别要注意不同年龄的乳腺图像、病变图像与正常图像,以及不同病变影像的比较。【教学要求】 消化系统(46学时)

一、熟悉消化系统检查方法。

二、了解胃肠道正常x线解剖及生理。

三、掌握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

四、掌握胃肠道疾病的x线诊断。

五、了解胆道系统的检查方法,正常x线表现及常见病x线诊断。

六、了解肝、胆、胰、腺CT检查基本方法、正常CT表现及常见病的CT诊断。【教学内容】

一、引言及消化道检查方法。

二、掌握胃肠道正常x线解剖及生理。

三、胃肠道异常x线表现。

四、掌握胃肠道常见病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了解某些少见病的x线表现。

1、食管疾病的x线诊断,重点是食管肿瘤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

2、胃部疾病的x线诊断,重点是冒、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恶性淋巴瘤及胃部术后改变及并发症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

3、小肠疾病的x线诊断,重点是肠结核、小肠肿瘤的x线诊断。

4、结肠疾病的x线诊断,重点是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及结肠结核及结肠息肉的x线诊断。

5、了解消化道畸形及小儿胃肠疾病的x线诊断。

6、急腹症的x线诊断、检查方法、正常、异常x线表现及常见病的x线诊断,重点是小肠梗阻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

7、了解腹腔、腹膜后腔的x线检查方法,正常x线解剖及腹膜后感染及肿瘤的x线诊断。

8、了解胆道系统的x线检查方法,正常x线解剖生理及异常x线表现,以及常见病的x线诊断。

9、了解肝、胆、胰、脾的cT检查方法,正常及异常cT表现和常见病的cT诊断。【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讲授和阅片见。,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加以展开讲解。特别要注意病变图像与正常图像,以及不同病变影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阅片发现病灶的能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泌尿系统(10学时)【教学要求】

一、了解、掌握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掌握泌尿系统x线解剖及生理。

二、掌握泌尿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四、掌握泌尿系统常见病的x线诊断。【教学内容】

一、引言及检查方法

二、泌尿系统x线解剖与生理

三、泌尿系统基本病x线表现

四、常见病x线诊断

1、了解先天发育异常的x线表现

2、泌屎系结石

3、泌屎结核与慢性肾盂肾炎

4、泌屎系肿瘤

5、肾囊肿及其他病变

6、肾上腺疾病的x线诊断

7、了解泌尿系统的cT检查方法,正常及异常cT表现和常见病的cT诊断。【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讲授和阅片见。,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加以展开讲解。特别要注意病变图像与正常图像,以及不同病变影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阅片发现病灶的能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生殖系统(6学时)【教学要求】

一、了解妇科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适应症。

二、了解女性生殖器官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掌握常见妇科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四、了解宫内节育器的x线检查与诊断。

五、了解男性生殖系统的影像学检查与正常表现及常见病的诊断。【教学内容】

一、影像学检方法及适应症,与禁忌症

1、平片

2、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3、盆腔空气造影

4、盆腔淋巴造影

5、cT检查

二、女性生殖器官正常影像学表现

1、平片表现

2、子宫输卵管造影正常表现

3、盆腔充气造彤正常表现

4、盆腔淋巴造影1E常表现

5、正常cT表现

三、常见病影像学诊断

l、先天性发育异常

2、非特异性炎症及子宫输卵管内膜结核

3、子宫、卵巢良恶性肿瘤

4、子宫内节育器的x线检查与诊断

5、男性生殖系统x线、cT检查方法与正常cT表现及常见病的cT诊断。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cT图片,配以掘要的文字说明。特别要注意病变 图像与正常图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闻片发现病灶的能力和初步的鉴别诊断能力。

骨关节系统(48学时)【教学要求】

一、了解骨关节系统的影象检查方法。

二、掌握骨关节系统的正常影象学表现。

三、掌握骨关节系统基本病变的影象学表现

四、掌握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结核、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代谢性骨痛、慢性骨病等常见 病的典型x线、cT及MRl表现。

五、熟悉影象学分析“九项要点”在骨关节系统疾病分析中的应用 了解如何综合分析临床影象学所见的完成诊断,训练诊断思维方法。【教学内容】

一、引言和检查方法

(一)x线CT、MR/检查在骨关节系统的效用和限度。

(二)骨关节系统的影象检查方法

1.x线检查

(1)普通x线检查

1)通透视

2)普通摄片:正但6位

(2)特殊x检查

3)体层摄影

4)放大摄影

5)血管造影

6)关节造影

CT检查

MR]检查

二.骨关节正常x线解剖、变异

骨的结构

骨的成分

骨分类(按骨的结构)

骨分类(按骨的形式)

骨化形式

影响骨发育的因素

骨与关节正常x线表现(小儿骨骼)小儿骨骼正常表现的特点 小儿骨生长方式及注意事项 成人骨骼的正常表现

荧节的概念、构成

脊柱正常解剖及x线表

常见的解剖变异

三.骨关l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骨骨质软化概念、x线表现、常见原阁、病变

质骨质破坏概念、x线表现、常见痛变疏松概念、x线表现、常见原因

骨质增生概念、x线表现、常见病变

骨膜增生概念、x线表现、常见原因

骨内与软骨钙化概念、x线表现、常见原因

骨质坏死概念、x线表现、常见原因

矿物质沉着病理改变、x线表现

骨骼大小改变、x线改变、原因

骨骼形态改变、x线改变、原刚

周围软组织改变、x线表现、原因

关节肿胀原因、x线表现

关节破坏概念、x线表现、意义

关节退行性改变概念、x线表现、原因

关节强直(骨性、纤维性)概念、x线表现、原因 四.骨关节外伤 骨关节外伤x线诊断目的、方法 骨折概念、临床症状 骨折的x线表现 骨折类型

骨折对位对线关系概念

骨折愈合及愈合不照、骨折并发症 关节脱位概念、分型、临床表现

常见部位脱位的x线表现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病理、临床表现x线表现 五.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病理基础及蔓延途径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临床表现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x线表现 急性化脓性骨髓盎病愈征象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病因及临床表现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x线表现

特征类型的化脓性骨髓炎病理x线表现Brode氏脓肿、Carre氏骨髓炎、化脓性脊柱炎 化脓性关节炎病闻及临床表现 佬脓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 六.骨关节结核

骨关节结核概述及临床表现

长骨结核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 短骨结核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 关节结核概述、分型

常见关节结核(髋关节、臆关节)临床、x线分型 脊柱结核

七骨肿瘤与肿瘤样痛变

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概述

骨软骨瘤及骨巨细胞瘤病理、临床及x线表现 骨瘤、内生软骨瘤、骨样骨瘤诊断要点

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诊断要点

成骨肉瘤、软骨肉j留、尤文氏肉瘤、纤维肉瘸的}临床病理、x线表现 骨髓瘤和转移瘤的诊断要点

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动脉瘤样骨肿病理、x线诊断要点 八.代谢性及内分泌性骨病的x线诊断要点 九.骨缺血性坏死、RA、AS、氟骨症x线表现 骨缺血性坏死概述、诊断要点

股骨头及胫骨结节缺血性坏死的x线诊断 强直性脊柱临床及x线诊断 类风邂性荚节炎x线诊断 氟骨症x线诊断

十慢性骨病、血液病、软组织病变等 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病理及x线诊断

剖伤性、痈风性骨关节病的病理及x线诊断

组织细胞增生症病理分型及x线诊断要点

血液痛的骨关节改变

软组织病变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a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cT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特别要注意病变 图像与正常图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阅片发现痈灶的能力和初步的鉴别诊断能力。

理论讲授与阅片密切配台,每一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实习.安排在同一单元时内完成。课堂讲授过程中尽量同时展示x线、cT、MRI示教片印证所讲内容,使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结台地授予学生。注意以病理为基础和仿照应用“九项要点’’分析病灶的方法,来启发引导学生取得对病变x线、cT、MRI表现的理解和认识。阅片实习时,强调要学生反复运用“九项要点”去分析病灶,进行推论和结合I临床资料作山综合诊断,以训练临床诊断思维方法和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36学时)

【教学要求】

一、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指征及价值与限度。

二、掌握平片诊断。

三、了解脑室造影定位诊断及脑血管造影定位、定位诊断。

四、掌握颅脑cT检查方-挂.正格cT表现及异常cT表现。

五、掌握颅脑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重点是颅脑外伤、脑肿瘤、脑

六、掌握脊髓疾病的影像检杏与诊断。【教学内容】

一,引言及检查方法

头颅平片、脑室造影、脑血管造影、颅脑cT、脊椎平片、脊髓造影、脊椎与脊髓CT检查。

二、头颅平片诊断

1、头颅平片正常表现。

2、头颅先天性畸形:狭骼症、颅骨偏扁、颅底陷入。

3、头颅外伤骨折、颅缝分离及头颅外伤后遗症。

4、颅内疾病平片诊断价值、颅高压及颅内肿瘤平片表现。

三、脑室造影定位诊断根据

四、脑血管造影正常表现及定位与定性诊断

五、颅脑cT诊断

1、颅内肿瘤影像学诊断。

2、颅脑外伤

3、脑血管疾病

4、颅内感染与寄生虫

5、脑先天性畸形与发育障碍

6、脑萎缩与脱髓鞘疾病

七、脊髓疾病诊断

l、脊髓、脊膜和椎管系解剖

2、脊椎平片诊断

3、脊髓造影诊断

4、脊柱和脊髓的cT诊断

①脊柱和脊髓正常cT表现

②脊柱和脊髓病变的cT表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cT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特别要注意病变 图像与正常图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阅片发现病灶的能力和初步的鉴别诊断能力。

五官系统(16学时)【教学要求】

一、了解眼鼻咽喉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掌握正常眼鼻咽喉耳的影像学表现。

三、掌握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教学内容】

眼、鼻与鼻窦、咽喉及耳的检查方法、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cT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特别要注意病变 图像与正常图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阅片发现病灶的能力和初步的鉴别诊断能力。

超声诊断(40学时)【教学要求】

一、了解超声诊断的发展史及诊断原理,熟悉超声诊断的类型及检查方法。

二、掌握各脏器的正常超声图像特点。

三、熟悉常见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正确判断超卢检查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价值。【教学内容】

一、概论、超声诊断学基础与原理

1.超声诊断的发展史与发展趋势

2超声检查与其它影像检查优缺点的比较,超声的物理基础及诊断基础

3常见声学效应及其对声像闰的影响,人体组织回声类型,超声检查类型(包括A型、B 型、M型、频谱多谱勒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检查前准备、声像固基本断面与影像像分析

二、胸腔与心脏

l、了解胸腔与心脏的解剖结构

2、熟悉胸腔与心脏的检查方法

3、掌握心脏正常的超声图像

4、熟悉胸腔积液,胸膜间皮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5、熟悉下列常见心脏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乐氏四联症):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垒l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其它心脏疾病;心包积液,左房粘液瘤,左房血栓,心内膜赘生物,瓣膜脱垂,腱索断裂;冠心病:陈旧性心梗,室壁瘤:肺动脉高压,左心功能障碍

三、肝脏

l、了解肝脏的解剖结构

2、熟悉肝脏的检查方法

3、掌握肝脏正常的超声图像

4、熟悉下列常见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肝脏弥漫性痛变:急性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血吸虫病肝脏、脂肪肝及非均匀脂肪肝肝脏古液性病变:肝囊肿、多囊肝、肝脓肿及肝脏实性占位病变: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良性腺瘤、炎性假瘤

四、胆道

l、了解胆道的解剖结构

2、熟悉胆道的检查方法

3、掌握胆道正常的超声图像

4、熟悉下列常见胆道疾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胆系结石:胆囊结石、肝外

胆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胆系炎症: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癌及肝外胆管癌胆囊; 息肉样病变、胆囊腺瘤胆道蛔虫病;先天性胆总管囊肿;阻塞性黄疸的超声表现。

五、胰腺

1、了解胰腺的解剖结构

2、熟悉胰腺的检查方法

3、掌握胰腺正常的超声图像

4、熟悉下列常见胰腺疾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急性、慢性胰腺炎; 胰腺囊肿占位病变;囊肿、囊腺瘤、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胰岛素瘤、无功能胰岛细胞瘤;胰腺恶性肿瘤:胰腺癌及壶胰腺癌。

六、脾脏、胃肠

1、了解脾脏、胃肠的解剖结构

2、熟悉脾脏、胃肠的检查方法

3、掌握脾脏、胃肠的超声图像

4、熟悉下列常见脾脏、胃肠疾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脾肿大、副脾、脾血 管瘤、恶性淋巴瘤、脾破裂;胄癌、大肠癌、胃肠恶性淋巴瘤、肠梗阻及肠套叠;

七、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

l、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的解剖结构

2、熟悉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的检查方法

3、掌握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的超声图像

4、掌握下列常见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疾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

肾及输尿管结石、肾及输尿管积水、肾囊肿;肾肿瘤:肾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及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先天性畸形:肾外伤;肾周脓肿;移植肾、无功能肾及肾功能衰竭;输屎管囊肿、输尿管狭窄;膀胱癌;膀胱结石、异物和血块;膀胱憩室;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痛;

八、妇科

1、了解女性盆腔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

2、熟悉女性盆腔生殖器官的检查方法

3、掌握女性盆腔生殖器官的超声图像

4、熟悉下列常见妇科疾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各种类型的子宫先天性畸形; 子宫肌瘤(肌壁间、粘膜下及浆膜下);子宫腺肌症厦腺肌瘤:子宫粘膜息肉;子宫内膜癌;宫内节有器;卵巢非赘生性囊肿(卵泡囊肿、黄体囊肿、多囊卵巢、黄素囊肿、卵巢巧克力囊肿);各种卵巢良性肿瘤;各种卵巢恶性:卵巢输卵管脓肿;输卵管积水;盆腔静脉曲张症:

九、产科

1、了解正常妊娠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

2、熟悉妊娠的检查方法

3、掌握正常妊娠胎儿及附属物的超声图像

4、熟悉下列常见产科疾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妊娠的诊断及测量;胎儿发 育与标准测量;多胎妊娠;流产;异位妊娠;过期妊娠;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畸形:神经管畸形;心血管畸形:消化道畸形;泌尿系畸形;膜壁异常;羊膜疾病;胎盘与脐带异常;前置胎盘i胎盘出血: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脐带绕颈;滋养细胞疾病:葡萄胎:恶性葡萄胎与绒毛膜癌;

十、腹膜后、肾上腺、腹部大血管

1、了解眼球、甲状腺、乳腺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

2、熟悉眼球、甲状腺、乳腺的检查方法

3、掌握正常眼球、甲状腺、乳腺的超声图像

4、熟悉下列常见眼球、甲状腺、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眼球疾病: 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玻璃体出血、脉络膜出血、球内异物;弥漫性肿大: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占位性瘸变:结节性甲状腺肿、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 【教学方法】

l-理论内容一一电脑PPT软件播放文字内容、图表及部分影像

5.诊断学教学中应用医学模拟教学迫在眉睫 篇五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数为240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为1:1,即理论授课116学时,实验116学时,分两个学期授课。四

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吴恩惠,2版,2006年 正文 第一章 总论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X线、CT及MRI的成像原理,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的讲解。让学生知道各种疾病应选择哪种影像学检查;讲述X线、CT及MRI的图像特点,让学生知道不同灰阶所表示的意义。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医学影像学100多年的发展使,近况及最新进展。

(二)了解X线成像原理,掌握X线的特性和检查方法。

(三)熟悉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组成。1 II

(四)熟悉X线的产生、特性。X线及CT成像原理,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五)掌握普通X线、CT、MRI的图像特点,不同灰阶所表示的意义。分析病变要点。

(六)了解数字X线、图像存挡与传输系统(PACS)及DSA的原理、临床应用等。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论(X线的发现、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史、医学影像学内容)。

(二)X线的产生和特性

(三)X线的成像原理。

(四)X线图像特点

(五)X线的分析与诊断

(六)数字X线成像CR、DR、DF。

(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概念、临床应用)。

(八)计算机体层成像(CT)。前言、CT的成像原理、CT设备、CT进展、CT图像特点、CT 值、窗宽和窗位、CT的阅片与诊断、CT的临床应用。

(九)磁共振成像(MRI)。概念、磁共振成像装置组成、磁共振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特点、磁共振的特殊成像技术、磁共振检查适应证、临床应用。第二章 呼吸系统 一 教学目的 呼吸系统主要用X线检查及CT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呼吸系统正常和异常影像

学表现,以达到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胸部病变的检查方法。

(二)熟悉胸部正侧位X线片上的解剖结构。

(三)掌握肺门、肺纹理及叶间裂的形态分布特点,肺叶的解剖分布。

(四)掌握正常胸部CT横断面解剖,重点是纵隔窗及肺窗是的各个代表层面所显示的解 剖结构

(五)掌握基本病变的病理基础或病变形成的原因、影像学表现、常见于哪些疾病。

(六)掌握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肺转移瘤、纵隔肿瘤、肺挫裂伤的影像学表现、诊断 与鉴别诊断,熟悉各种疾病的影像学特点。

(七)了解类风湿肺、肺淀粉样变、肺泡蛋白沉积症、肺泡微石症、肺出血、肺梗塞的影 像表 现。

(八)了解MRI在胸部的应用。

教学内容

(一)检查方法

(二)正常X线及CT表现 胸廓软组织及骨骼、胸膜、膈肌、肺、纵隔。

(三)基本病变表现,X线及CT表现为主,支气管阻塞及其后果(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不 张)、肺部病变(渗出性病变与肺实变、增殖性病变、纤维性病变、钙化、结节与肿块、空洞与 空腔、肺间质病变)、胸膜病变(胸腔积液、气胸及液气胸、胸膜肥厚、粘连、钙化、胸膜肿块)、纵隔病变(纵隔增宽、纵隔移位)。

(四)肺部疾病诊断:支气管异物、肺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化脓性肺炎、间质性肺炎、2

过敏性肺炎、放射性肺炎、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炎性假瘤)、肺脓肿、先天性支气管囊

肿、气管、支气管异物、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肿瘤(中心型肺癌、周围型肺

癌、弥漫型肺癌、肺转移瘤、肺良性肿瘤)、肺霉菌病、艾滋病的肺部感染、结缔组织疾病(系

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肺病)肺血循环障碍性疾病(肺水肿、肺栓塞、肺梗死、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肺出血性疾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肺-肾综合征)、结节病、特发性肺间 质纤维化、韦氏肉芽肿、肺淀粉样变、肺泡蛋白沉积症、肺泡微石症、尘肺。

(五)纵隔疾病诊断:纵隔肿瘤、纵隔感染(纵隔炎、纵隔脓肿)纵隔血肿、纵隔气肿。

(六)胸部外伤:骨折、肺挫裂伤、气管支气管断裂、气胸及液气胸、纵隔气肿、胸壁皮下气肿、外伤性膈疝、膈下脏器损伤等。

(七)胸膜及横膈病变:胸膜间皮瘤。第三章

循环系统 一

教学目的 循环系统主要讲X线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循环系统正常表现及基本病变的X线

表现,以达到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循环系统的检查方法。

(二)掌握心脏、大血管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掌握心脏各房室增大、肺血流异常和大血管异常的X线表现及常见于哪些疾病。

(四)掌握先天和后天性心脏病、心包疾病的X线诊断。

(五)熟悉MRI及CT在心脏大血管中应用。三 教学内容

(一)循环系统的检查方法:X线检查(透视、摄片、心血管造影)、超声成像、CT、MRI。

(二)正常X线表现:正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

(三)基本病变表现:心脏横径增大、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增大、右心房增大、肺充血、肺淤血、肺缺血、肺静脉高压、间质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肺动脉高压。

(四)心脏、大血管疾病的X线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辨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

狭窄并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肌病、心包疾病(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房 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Fallot四联症)、大血管疾病(主动脉 瘤、主动脉夹层、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肺静脉异位引流、腔静脉异位引流)。第四章 骨关节系统 一 教学目的 骨关节主要用X线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骨关节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以

达到对常见的骨关节外伤和骨病进行诊断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骨关节的检查方法。

(二)掌握骨关节正常X线表现及其变异。3

(三)掌握骨关节基本病变的定义、X线表现及常见于哪些疾病。

(四)熟悉骨折及关节脱位的X线诊断以及骨折愈合过程。

(五)掌握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结核、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软骨炎、佝 偻病的X表现特点、诊断要点。

(六)掌握关节结核与化脓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七)了解骨的发育与代谢。

(八)了解MRI在骨关节系统中的应用。三 教学内容

(一)检查技术:平片、CT、MRI

(二)骨关节正常X线表现:骨的解剖、生理与发育、关节的解剖和生理、四肢骨关节X线解剖、正常CT表现(躯干和四肢骨、关节、软组织)、正常MRI表现(骨髓、皮质、骨膜和关节软骨、滑膜结构、纤维软骨、肌腱和韧带、肌肉等在T1WI 和T2WI上的信号强度)

(三)骨关节基本病变表现(异常表现):骨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

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反应、骨质坏死、软骨钙化、骨内矿物质沉积、骨骼变形),关节病

变的基本X线表现(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强直、关节脱位),软组织基本

病变X线表现(软组织肿胀、软组织肿块、软组织内钙化、骨化、软组织内气体、肌肉萎缩),异常CT表现,异常MRI表现。

(四)疾病诊断:骨与关节创伤(骨折、关节创伤),骨关节发育畸形(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脊

柱畸形、脊椎裂、半椎体及矢状椎体裂、腰椎骶化、脊柱侧弯、椎弓峡部不连、软骨发育不全、成骨不全、粘多糖病),骨坏死和骨软骨病,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骨骺干骺端结核、骨干结核、扁骨结核、滑膜型关节结核、骨型关节结核、脊柱结核)骨肿瘤

(骨肿瘤的分类、影像诊断要求、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骨样骨瘤、骨肉瘤、骨软骨瘤、软

骨瘤、尤文肉瘤、骨髓瘤、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非骨化性纤维瘤、骨纤维肉瘤、骨巨细胞瘤),骨肿瘤样病变(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代谢及营养障碍性疾病(骨质

疏松、维生素D缺乏症即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内分泌性骨病(肢端肥大症、甲旁亢),网状内

皮细胞增生症(嗜酸细胞肉芽肿、黄色瘤、勒-雪病),关节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

炎、痛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骨关节病等)。第五章 消化系统 一 教学目的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及肝胆胰脾等。消化道疾病以X线钡剂检查为主,肝胰脾等实质性器官疾病以超声、CT及MRI检查为主,重点是CT及MRI,急腹症检查以腹部平片为主。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消化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表现,达到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的目 的。二 教学要求(一)熟悉消化道检查方法,了解磁共振、B超在肝胆胰脾中的应用。(二)了解肝、胆、胰、脾的检查方法。(三)掌握胃肠道各种基本病变的造影表现。(四)掌握食道病变的X线表现。(五)掌握肠梗阻、胃十二指肠溃疡、食道及胃肠道癌的X线造影表现。(六)掌握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诊断。4

(七)了解CT、磁共振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八)熟悉肝胆疾病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应首选B超,其次CT,最后MRI)。(九)熟悉肝、胆、胰、脾的正常影像解剖(CT、MRI为主)。(十)掌握肝、胆、胰、脾疾病的CT和MRI诊断。三 教学内容(一)胃肠道检查技术。普通X线检查、X线造影检查、CT、MRI。(二)胃肠道正常表现:腹部平片表现,X线造影表现(食管、胃、十二指肠、空、回肠的鉴别、回盲部、大肠),消化道管壁CT正常厚度。(三)各种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消化道轮廓的改变(龛影、憩室、充盈缺损),粘膜皱襞改变(破

坏、平坦、增宽、迂曲、纠集),管腔大小的改变(狭窄、扩张),位置及移动度的改变(旋转不良、转位等),功能性改变(张力、蠕动、运动力或排空能力),分泌功能等。(四)异常CT表现:消化道管壁增厚、肿块、周围脂肪层改变、邻近脏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 隔脏器转移。(五)消化道疾病诊断:消化道异物,食管静脉曲张,贲门失弛缓症,食管闭锁与食管气管瘘、食 管裂孔疝,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肠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 窄,消化道憩室,胃炎,肠结核,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大肠息肉,胃肠 道穿孔,肠梗阻,肠套迭,先天性巨结肠。

(六)肝、胆、胰、脾的检查方法。胆系造影(PTC、ERCP、T管造影)、血管造影、CT(常规平扫描+增强)、MRI、USG。(七)肝、胆、胰、脾的正常CT及MRI表现。

(八)肝胆胰脾异常CT表现:肝脏异常:局限性密度减低、普遍密度减低、局限性密增高、肝脏 缩小、肝脏形态异常、肝叶比例失常。胰腺异常:胰腺弥漫性增大、胰腺缩小、胰腺局限性增大、胰管扩张、胰腺钙化、胰周渗出。胆系异常:胆管扩张、胆囊、胆管低密度影、胆囊、胆管腔内高密度影、胆囊壁钙化、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渗出。脾脏异常:脾脏增大、脾脏密度异常。腹水。(九)肝、胆、胰、脾疾病诊断: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脓肿、肝囊肿、肝海绵状血管瘤、肝 脏局限性病变CT鉴别诊断、肝硬化、脂肪肝、胆系结石、胆囊炎、胆系肿瘤、(胆囊癌、胆

管癌)、胆道梗阻(梗阻性黄疸)、先天性胆管囊肿、胰腺癌、胰腺炎、脾破裂、脾肿瘤。第六章

泌尿生殖系统和腹膜后间隙 一 教学目的 泌尿生殖系统影像检查包括超声、腹部平片、尿路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CT及MRI等。腹膜后间隙检查疾病以超声、CT及MRI检查为主。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泌尿生殖系统正

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表现,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二 教学要求(一)熟悉尿路造影的方法。(二)熟悉肾脏、膀胱、子宫的正常CT及MRI表现。(三)掌握泌尿系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的正常表现。(四)掌握泌尿系结石的平片及静脉肾盂造影表现。(五)掌握泌尿系结核、肾癌、肾囊肿的X线及CT表现。(六)熟悉膀胱癌、前列腺肥大、子宫肌瘤及卵巢肿瘤的CT及MRI表现。5

(七)了解子宫输卵管结核、输卵管积水、输卵管梗阻的造影表现。三

教学内容

(一)泌尿系统检查方法。腹部平片(KUB平片),排泄性尿路造影(静脉肾盂造影IVP),尿道造影,肾动脉造影,超声成像(USG),CT,MRI。(二)泌尿系统平片及造影表现。肾脏形态,输尿管的三个生理狭窄,膀胱形态。(三)泌尿系统正常CT及MRI表现。

(四)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尿路梗阻,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泌尿系肿瘤(肾癌、肾盂肿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膀胱癌、膀胱平滑肌瘤),肾脏囊性病变(单纯性肾囊肿,出血性肾 囊肿,肾盂旁囊肿,多囊肾等)、先天性发育异常(一侧肾缺如、异位肾、肾旋转不良、马

蹄肾、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输尿管囊肿),肾外伤(肾周血肿、肾包膜下血肿、肾撕裂伤),肾上腺疾病(肿瘤、增生、萎缩、结核)。(五)生殖系统检查方法:USG,子宫输卵管造影,CT,MRI。(六)生殖系统正常表现:前列腺,精囊,子宫输卵管。(七)生殖系统疾病诊断: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子宫先天性畸形,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腺

肌瘤),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卵巢癌,卵巢囊性病变(卵巢囊肿、卵巢囊腺瘤及囊腺癌、畸胎瘤),输卵管梗阻。第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一 教学目的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颅脑及脊髓,主要讲解CT检查及MRI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

识颅脑、脊髓正常CT、MRI表现及基本病变表现,以达到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方法,特别是CT及MRI检查

(二)熟悉颅脑的横断面解剖及其在CT及MRI上的正常表现(三)掌握颅内占位性病变及脑积水的CT表现(四)掌握各种颅内基本病变的CT及MRI表现。(五)掌握脑肿瘤、颅脑损伤、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的CT及MRI表现及其诊断;(六)熟悉颅脑先天性畸形及发育障碍。(七)掌握椎管及脊髓的正常解剖(包括造影、CT及MRI)(八)掌握椎间盘脱出的CT诊断(九)熟悉髓内、髓外硬膜内及硬膜外肿瘤的造影、CT及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三 教学内容

(一)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二)颅脑的横断面解剖及其在CT及MRI上的正常表现

(三)颅内病变的基本表现: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定位征象、定性征象、其它征象

(四)颅内疾病诊断:脑肿瘤:脑内外肿瘤的判别、神经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脑膜瘤、垂体肿瘤、颅咽管瘤、松果体瘤、听神经瘤、脑转移瘤;颅

脑损伤:脑挫裂伤、弥漫性脑损伤、颅骨骨折、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硬膜下积液、脑外伤后遗症;颅内感染: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动脉瘤、血管畸形; 6

(五)颅脑先天性畸形及发育障碍:先天性脑积水、第四脑室中侧孔先天性闭塞、脑裂、脑沟和

脑回发育畸形、胼胝体发育不全、蛛网膜囊肿、神经纤维瘤病、结节性硬化、脑萎缩。

(六)椎管病变的影像学表现(MRI为主):椎管与脊髓的解剖、检查方法、正常脊髓造影表现。正常CT及MRI表现及椎管及脊髓病变:椎管内肿瘤造影表现及鉴别诊断、椎间盘(髓核)脱

出、椎管狭窄症。脊髓外伤、脊髓空洞症。

第八章 面颈部(眼、耳、鼻、咽、喉)一

教学目的 面颈部包括眼和眼眶、鼻和鼻窦、咽部、喉部、耳部、口腔颌面部和颈部。主要讲解X线及CT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眼、耳、鼻、咽、喉的正常X线、CT表现,掌握一些常见疾病影像诊断。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眼及眶部解剖及正常影像学表现。(二)掌握眼及眶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三)熟悉眼及眶部X线检查位置。(四)了解眼及眶部X线、CT及USG检查技术。(五)熟悉耳部正常X线及CT表现。(六)掌握中耳乳突疾病的X线及CT表现。(七)了解耳部X线检查位置及操作技术。(八)熟悉鼻、咽、喉部正常影像学表现。(九)掌握鼻、咽、喉部疾病的影学表现。(十)熟悉鼻、咽、喉部检查方法。

(十一)熟悉颈部解剖及病变

(十二)了解鼻、咽、喉体层摄影及造影检查技术。三 教学内容(一)眶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CT、MRI、超声。(二)眼及眶部的局部解剖及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眼及眶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炎性假瘤、眼部异物、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眶和视神经管骨

折、甲状腺性眼球突出)(四)鼻和鼻窦的检查方法和正常表现。X线、CT、MRI。

(五)鼻和鼻窦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化脓性鼻窦炎、炎性肉芽肿、粘液囊肿、鼻及鼻窦息肉、鼻

和鼻窦恶性肿瘤)。(六)咽部的解剖复习。(七)咽部检查方法和正常表现。X线、CT、MRI。(八)咽部常见病的影像诊断(咽后及咽旁脓肿、鼻咽部纤维血管瘤、鼻咽癌)。

(九)喉部检查方法和正常表现。

(十)喉恶性肿瘤——喉癌的影像学诊断。

(十一)耳部的解剖

(十二)耳部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正常X线表现。

(十三)耳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中耳乳突胆 脂瘤)。7

(十四)口腔颌面部:口腔颌面部的范围,影像学检查及正常表现。

(十五)口腔颌面部常见病影像学诊断:牙源性囊肿,齿釉细胞瘤,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腮

腺肿瘤。(十六)颈部解剖结构,影像学检查及正常表现

(十七)颈部疾病诊断:颈部神经鞘瘤,颈部淋巴结肿大,甲状腺肿瘤。III 教学组织与方法一

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影像学教研室执行。

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讲课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换式课堂教学方式。2.实验教学:实验分组(30-40人/实验室),教师示教教学片30分钟左右,然后由学生集体或独立阅片。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四

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65%,实验考试占25%,平时成绩占10%。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讲课内容 教学手段 时数 实验内容 时数 类型 总论 CAI 8 X线、CT、MRI图像 8 综合型 呼吸系统 CAI 28 1.正常胸部X线及CT表现 28 综合型 2.呼吸系统基本病变表现 3.呼吸系统疾病诊断 正常心脏大血管及各房室增大循环系统 CAI 8 8 综合型 的X线表现,风心病,心包病变 1.正常及基本病变 骨关节系统 CAI 16 16 综合型 2.骨关节病变 1.食道、胃肠道的的正常X线消化系统(包括食CAI 20 20 综合型 及基本病变 道、胃肠道、肝、2.食道、胃肠道病变 胆、胰、脾)3.肝胆胰脾正常表现 4.肝胆胰脾病变 1.正常腹部平片、泌尿系造影、泌尿生殖系统 CAI 8 8 综合型 子宫输卵管造影像、CT、MRI 8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 CAI 14 1.正常颅脑CT及MRI表现 14 综合型 2.颅脑疾病诊断 3.椎管内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1.眼正常及眶部疾病的表现。面颈部 CAI 14 14 综合型 2.鼻和鼻窦的正常和异常表现。3.咽部正常和异常表现。4.喉部正常和异常表现。5.耳部正常及异常表现。

合计

6.诊断学教学中应用医学模拟教学迫在眉睫 篇六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它强调把教学场景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带着问题的操作情境中去,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讲课为辅,通过让学习者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的问题,PBL教学方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室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教学技巧,除此之外,还应具备扎实的相关科学知识,有良好的组织能力,与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自如应对课堂上发生的意外环节。下文是以我校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级的学生为对象分析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要点的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校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级为研究对象,每个班60人,2个班级学生均经高考统一招生录取的学生,随机分班,学生年龄、性别、高考成绩等资料均具齐全。2个班级同样的教学材料,设置同样的课时,均由同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所有学生上课均采用具备网络查询能力的`计算机房作为教室。

1.2教学方法

1.2.1教师备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并根据实际生活问题、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内容等相关方面提出问题;教师查阅相关文献、临床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大量与课堂相关的科学知识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利用好网络课程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学习途径;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目的与操作标准。

1.2.2课堂PBL教学课堂开始前,教师先就课堂内容提出要求和问题,学生根据老师所提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整合,再在课堂上随机分组每组10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集思广益得出最终结果并上交给老师批阅,老师对每一小组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最终结果,并在课堂结束前给学生讲解,对小组的结果正确与否进行详细点评,再将各个注意事项重新讲述一遍,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课后总结,最后结束教学。

1.3教学效果评价

一学期的PBL教学结束之后,通过对学生进行笔试和问卷调查方式来完成效果评估,笔试部分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基础理论客观题、案例分析题对所有实施PBL教学的同学进行测试,问卷部分在学期结束后对所有参加PBL教学的同学进行各方面能力的问卷调查。

2.结果

通过对所有同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得出:笔试成绩较高,平均分(91±4.3)分,且所有学生的案例分析题的得分均较高,问卷调查结果得出所有参加PBL教学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强,对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的利用较为熟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本文研究得出PBL教学基本要点为:一切学习内容都围绕着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资料搜索,问题的分析解决都由学生进行,教师的讲解的指导起辅助作用,相互合作和交互式学习等教学要点是PBL教学的基本要点。

3.讨论

7.诊断学教学中应用医学模拟教学迫在眉睫 篇七

1 简要论述粗糙集方法

1982年波兰数学家首次提出粗糙集概念, 这是以等价关系为基础的, 用于分类问题的研究, 用上集合与下集合生成一个相逼近的新集合, 新结合的边界线被定义为上下近似集的差集。是继概率论、证据论之后有一个不确定性问题的处理工具, 是一种新型的软计算方式。

这种建立在分类机制前提下的粗糙及理论, 可以把分类解释成为一定区域中的等价关系, 这个区域正是由等价关系进行划分的。将知识归纳为数据的划分, 被划分后的集合定义为概念。充分利用已知的信息库, 对不确定或不精确的知识通过已知的信息库进行近似刻画。无须提出数据集合以外的一切知识, 因此, 对于问题的描述比较客观、比较具体, 再加上粗糙集理论不包含不确定或不精确原始数据机制, 与证据理论、概率论等有较强的互补性。

粗糙集合理方法适用于研究不定型问题的工具, 作为集合理论的扩展, 粗糙集理论主要用来研究不完整的信息数据挖掘技术。它可以在缺乏数据的先验知识前提下, 用考察数据分类的能力解决模糊不定的数据并加以分析处理, 与此同时粗糙集算法简单且容易操作, 现在以它为基础的数据挖掘工具也非常多, 粗糙集理论其出发点是假设所有研究对象都涉及一些的信息。随着粗糙集理论的广泛应用, 其有效性被越来越多的证实, 成为了现阶段人工智能研究的重点。

2 医学影像学诊断中粗糙集方法的应用实例分析

收集了2011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进行胶质瘤诊断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 其中, 29例男, 21例女, 患者年龄在23岁-7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8.7岁。其中, 11例WHO I级, 25例WHO II级, 9例WHO III级, 5例WHO IV级。对上述患者进行MRI检查, 平扫TIW1横断面与矢状面得出影像学资料。由放射科专业医生对上述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包括病灶位置、形状、囊变、TIW1、T2W1、水肿、钙化、出血、性变等等, 按照影像学特征对不同指标进行分类。并通过粗糙集方法、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与分类回归树方法对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具体粗糙集方法:将决策表导入专门的Rosetta软件, 通过软件对病例进行规则约简与属性约简。在条件属性核产生的基础上, 得到决策规则库, 通过规则库过滤, 达到知识的精简。通过10折交叉验证方式测试胶质瘤数据, 通过测试结果的诊断灵敏性、覆盖率、阳性预测值、特异度、阴性预测值等提取诊断性能, 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 粗糙集方法的诊断准确性为85.2%, 特异度为92.7%;决策树方法诊断准确性为83.0%, 特异度为91.3%;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诊断准确性为83.2%, 特异度为85.6%。充分证实了, 在临床影像学诊断中, 粗糙集方法能够得到更多的确定性规则, 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3 医学影像学诊断中粗糙集方法的应用的优点分析

3.1 粗糙集方法应用便捷、结果准确性高

粗糙集方法不需要预先设计概率、不需要建立相应的因变量函数关系, 直接运算集合中的对象, 直接获得不可分辨的矩阵, 直接得出结论。通过粗糙集法分析, 其结论呈现的方式是以IF….Then…的形式出现, 呈现结果不仅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而且呈现形式非常明确。

3.2 粗糙集方法能客观地展现出海量数据信息以及高维资料的背后的真实情

这种基于数据集合的挖掘方法, 在临床影像学诊断中, 粗糙集方法能够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知识。例如, 在在对胶质瘤影像学资料进行规则提取以及属性约简时, 整个过程都是客观的, 不受外界因素、人为因素的干扰, 获得的胶质瘤级别诊断比较容易理解、诊断规则比较清晰。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与分类回归树方法, 是通过训练集方式生成一个新的测试函数, 通过函数分析方法, 计算不同对象的可能发生概率, 进而预测对象的分类。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是基于数理统计基础上的, 通过笔数比筛选具有价值、有统计学意义的不同变量, 将这些变量通过模型方程形式进行计算, 比较计算前后实际结果与预测结果两者的差异性, 从而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入选, 同时, 还可以计算出自变量的重要价值。决策树方式是通过地规模与分层模式进行的, 也就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建立不同的树分支。在不同分支的子集中建立重复的分值和下层节点, 从而生成了决策树。再对决策树剪枝, 再对决策树进行规则处理。但是, 这种基于概率的分类结果, 是根据概率进行判定的, 对于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率比较低, 这种决策树分析方法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决策树的修建、决策树的增长、选择父节点数以及子节点数等等, 都会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 结语

粗糙集方法是将观测到的庞大数据集加以分析研究, 其目的是找的未知的关系及数据拥有者能够理解且有价值的新方法来总结数据, 经粗糙集方法推导出的准确率较高, 在临床医学影像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马常杰, 陈守余.数据库中模糊关联规则挖掘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 12 (11) :752-753.

[2]田军章.基于PACS的结构化报告 (SR) 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 2011, 4 (09) :141-142.

[3]王小凤, 周明全, 耿国华.一种基于模糊粗糙集理论的算法及其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2, 11 (5) :369-371.

[4]王国胤.Rough集理论在不完备信息系统中的扩充[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2, 5 (17) :13-15.

[5]庄传礼, 杨萍, 李道亮, 傅泽田.基于神经网络和粗糙集规则的提取方法[J].计算机工程, 2011, 15 (4) :56-57.

8.诊断学教学中应用医学模拟教学迫在眉睫 篇八

【关键词】超声医学;胎儿发育异常;超声诊断

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具有3%的发病率,其中还有2%的新生儿由于畸形严重而夭折。所以对胎儿畸形的产前诊断是促进新生儿死亡率不断降低以及人口素质提升的关键环节[1]。在对具有明显解剖形态学改变的畸形进行诊断的时候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对于那些仅有生物径线测值改变,而没有明显生态学改变的异常发育却会非常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所以说在对胎儿发育异常进行筛查和诊断的时候,超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本文对畸形胎儿产前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超声医学在胎儿发育异常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了12周以上的住院产妇共计有6021例,年龄在19—42岁之间,孕周在13—42周之间,共计有72例在院分娩畸形胎儿,在产妇产前采取超声检查的方式针对胎儿系统进行检查,经过超声检查发现有58例胎儿畸形,在足月产或者引产之后得以证实,此外还有14例漏诊,在分娩之后才发现畸形。

1.2方法

采用彩色三维超声成像仪,采用探头的频率5—9MHz,经过阴道三维容积探头。在检查者将膀胱排空之后,取膀胱截石位,在阴道后穹窿进行探头的置放,对子宫以及双附件进行二维常规扫查,采用三维成像的方式针对可疑子宫发育异常的患者。在表面模式成像之后,检查人员进行分析和观察,采用存盘的方式对所有的三维超声数据进行处理[3]。

2 结果

分娩的72例畸形胎儿当中,有22例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其中包括12例脑积水、2例无脑儿、8例脊柱裂;18例消化道畸形,其中有8例内脏外翻、2例先天巨肠结以及8例直肠肛门闭锁;14例唇裂;2例脑积水;4例尿道下裂;10例肢体异常,2例胸前壁血管瘤和胎儿后腹膜畸胎瘤,其中还有14例畸形胎儿属于两种以上复合畸形。在经过超声检查之后,14例漏诊的包括4例唇裂、4例尿道下裂以及6例直肠肛门闭锁,达到了83%的畸形检出率。

3 讨论

所谓的出生缺陷就是指的胎儿发育异常,其中包括功能异常以及形态结构异常,在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孕期规范的产前检查以及在临床上超声的广泛应用,能够对胎儿的发育异常实现及时的发现,从而将妊娠及时终止。超声是促进新生儿死亡率不断降低以及人口素质提升的关键环节[4]。

脊柱裂、脑膜脑膨出、脑膜膨出、脑积水以及无脑畸形,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无脑儿。在超声检查中主要表现为颅骨光环的缺少,瘤结样团块会在胎儿头颅出现,蛙眼症是其典型的表现,一般情况下,最早可以在第十二周查出来。异常增多的脑脊液积聚在颅腔内就是所谓的脑积水,最多可以达到1000毫升的贮积量,增加的脑脊液以及受压的脑实质,非常容易造成梗阻性难产在引产过程中的发生。侧脑室在临床20周前会出现暂时性的失调,所以不要轻易对脑积水下诊断结论。脑膜脑膨出以及脑膜膨出属于颅骨先天性缺损,最为常见的是枕部。脊柱裂在腰骶部出现的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先天椎管闭合不全而引起。典型的超声影像会在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中有所体现,经常会共存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畸形,超声在对这种畸形进行检查的时候基本上可以达到100%的诊断率。

消化系统畸形包括内脏外翻、内脏膨出以及消化道闭锁。最容易漏诊的就是消化道闭锁影像,常常会在喂奶呕吐或者产后无胎粪时发现。在妊娠12周之后临床上与超声影像相结合就可以较快的作出诊断。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可以在超声显像中被发现的包括肾发育不全、尿路梗阻或闭锁、肾积水、多囊肾等。一般情况下在妊娠20周之后进行诊断。

肢体异常主要包括手足畸形、断肢畸形、无肢畸形以及缺肢等。以超声像图为根据可对之进行诊断,然而却需要仔细寻找小的畸形。其中较为少见的就是胎儿肿瘤,其具有多样的发病形式,在发病的时候同时还会伴有羊水过多以及多种胎儿畸形。具有较大肿瘤时会出现分娩困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越来越广泛的重視优生优育的问题。作为一种方便的、无创的检测手段,超声可以为临床上的治疗和诊断提供非常可靠地依据,从而成为对胎儿畸形进行筛选的临床上的非常关键的诊断方法。此外,早期发现胎儿畸形,并且给予早期治疗以及早期诊断可以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节省下来,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国放,闻辉,季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19(1): 82-83.

[2] 严英榴,杨秀雄,沈理,等. 全莲花.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探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13,4(5):395.

[3] 杨太珠.胎儿骨骼系统畸形的超声诊断[J].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 2010, 21(9): 528-529.

[4] 殷春霞,张伯锋,郭瑞军.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超检查[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1, 13(9): 710-712.

9.诊断学教学中应用医学模拟教学迫在眉睫 篇九

一、大学临床医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学临床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医学生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所以对于医学生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医学课程教育的关键就是通过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医院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然而,眼下我们当下的医学教学有时还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死气沉沉教学模式,常常存在着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各自“闭门造车”,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尽管多媒体的发展和教学理论的提高使得教学形态得到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仍旧存在教学模式单一,集中“填鸭式”教育的模式,在大学临床医学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知识点而忽视了与学员的互动。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才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二、互动教学方式在大学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互动式教学法,重点在于“互动”二字,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问题,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促使教师去启发,形成一种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教与学的教学共振。这种互教共学,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使所有学生得以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有机会充分表现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相互交往的教育、发展功能。

“问题”是互动式教学法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为了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教师在课前必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临床医学教学,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必须以“互动”为主旨。一是“动”在教学热点上。选择大部分学员熟悉的,最好是热点、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进行互动,有利于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对于临床医学教学上常见的问诊问题,可以让同学们分别扮演患者和医生这种互动进行的角色认知,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高对于疾病的人士。二是“动”在教学重点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关乎到学生素质能力的生成。首先教师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使得选择的`互动问题上具有重点价值,同时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刺激、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生成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临床医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理论要点要由教师重点指出,让学生有侧重的进行分类讨论和学习。

互动式教学法的形式具有很多种,常用的有: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提问式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需要灵活掌握,有选择、有目的的灵活多样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临床病例分析,教师可先选定一个病例或病人,然后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部分,配合病例或病人提出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资料包括疾病的诱因、病因、发病机理、疾病的发展过程、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并在课外进行自学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和见解。上实验课时,学生以问题为基础展开讨论甚至辩论,阐述其对临床病例或病人的观点。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而互动教学正是这样一种能提高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三、互动教学法的多种创新模式

第一:案例教学

让学生自拟案例,教师借此考察学生辩证方法和对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可列出一个病案,让学生分别进行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之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以便能更好的考察学生的辨证和思维能力。比如,列举案例如下:某女,40岁,近10天内肠胃时感不适,喜暖畏寒,遇冷则加重,进食后疼痛稍缓,目前症状为大便稀溏,口淡乏味,嗳气,纳差乏力,畏冷肢凉,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迟无力。在案例讨论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着案例重点、要点进行阐述,在学生分别进行讨论和辩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在点评时不仅要说出结论性的要点,还要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有重点性的评析,并注重教授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以及案例教学法具体形象,这样以来,往往令人印象深刻,终身难忘。

第二: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正如刚才以上所提起的,教师首先建立临床诊疗情景,让学生分别进行医生或患者的角色扮演,在扮演过程中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例如在四诊技能训练中:首先讲授阶段,教师在讲授完问诊内容之后,让两位同学分别模拟临床问诊过程,让他们分别扮演病人和医生的角色,围绕主诉展开询问。在学生模拟完毕后,老师针对其不足进行点评和分析,用以培养学生的问诊语言技巧及归纳总结主诉的书写能力。其次,在考核阶段,教师让学生进入模拟诊室,再由其经过培训的教师或研究生扮演标准病人,学生扮演医生,让学生进行一对一望、闻、问、切的四诊训练和辩证诊断,之后由扮演病人一方严格按照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并指出被考核者的错误与需改进之处这种方法课堂知识容量大,共同参与性高,系统性强,趣味性浓,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实践性更强。

四、结语

大学临床医学教学不仅要求教会学生掌握已有的诊断知识,在大学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参与意识。这对于学生以后走向临床工作岗位是非常重要的。总之,互动式教学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互、反馈和融合,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

参考文献:

[1]邓舒妮.互动式教学法在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理论前沿,.

10.诊断学教学中应用医学模拟教学迫在眉睫 篇十

摘要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医学教学创新改革的飞速发展,开拓创新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应用实践教学内容,结合计算机技术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计算机技术中的实践经验,希望能够为计算机技术提供一些经验借鉴以及促进同仁相互学习,并达到相互增进的作用。目前医学教学辅助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不断探求在教学设计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模式,从而不断提升计算机技术、医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目的,同时也实现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价值作用。

【关键词】微课 计算机技术 医学 研究

11.诊断学教学中应用医学模拟教学迫在眉睫 篇十一

【关键词】超声波;特性;医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69-01

1超声波的概述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而形成机械波。其中,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致在20Hz-20000Hz称为声波,而频率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人耳能听到的上限20000Hz的机械波则称为超声波。近年来,超声波的应用范围在各大领域都迅速地扩大开来,它已在海洋探查与开发、无损评价与检测、医学诊断及微电子学等领域发挥作用;同时,超声波作为一种能量形式,通过它与传声媒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种种效应,在物理、化学、生物及医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中展示出广阔的前景。在医学领域中,超声的性质无论在医学的诊断或是治疗都是极为适宜的,用功率大的超声作治疗,用功率小的超声作诊断,施用超声波的最大优点是对患者和医生都无害处,这是X光所不能及的。

2 超聲波的特性

由于频率f升高,波长λ变短,超声波具有其特殊性,近似于光的某些特征,如束射性,由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发生折射、反射等;同时有很强的被吸收性与衰减性,带有很强的能量。以下简要介绍超声波的几个主要特性:

2.1 超声波的束射性

人耳可感受的声音是无指向性的球面波,即以声源为中心呈球面向四周扩散。而超声波频率很高,方向性(即束射性)较强。当超声波发生体——压电晶体的直径尺寸远大于超声波波长时,则晶体所产生的超声波就类似于光的特性。超声波的频率高、波长短,和光波一样可以集中向一个方向传播,并可用适当的方法使它会聚和发散,所以超声波射线可以与光线一样,进行折射、反射,同时也可以聚焦。而且,超声波的束射特性遵循几何光学上的定律。

2.2 超声波的透射、反射、折射与聚集

由于超声波频率较高,因此超声波在定向传播时,在两种不同媒质的分界面上,会出现类似于光线的透射、反射和折射现象。超声波的聚集现象和光线的聚集现象是一样的。利用超声波聚集装置可以将超声波束会聚到一点,从而将超声波的声强提高几倍甚至几千倍,利用这样巨大的声强可以做许多很有意义的工作,例如超声波切割、超声波钻孔、超声波打磨等。

2.3 超声波的吸收与衰减

当超声波在各种媒介物质中传播之时,由于媒质要吸收掉它的一部分能量,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其强度也会渐渐的减弱。而对于同一物质来说,超声波的频率越高,其吸收也就越强。

2.4 超声波的巨大能量

超声波具有着更加强大的功率。超声波可以使得物质分子获得十分巨大的能量。根据声学工作者的实验测定,频率为100万Hz的超声波的能量,要比同幅度的频率为1000Hz的声波的能量大100万倍。

2.5 超声波的声压特性

所谓“声压”指的是由于声波的振动而使声场中的物体受到的附加压力的强度。超声波的频率很高,所以进入介质时,高密度分子间的伸拉很快,致使其间形成瞬时的真空与压缩高密度区,产生巨大的压力差。当振幅达到一定程度时,超声波拥有的能量十分巨大。

3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波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包括两大方面:超声诊断和超声治疗。超声诊断研究如何利用各种组织声学特性的差异来区分不同组织,特别是区分正常和病变组织。超声诊断是借助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反射散射、吸收衰减和多普勒效应等物理现象,提取病灶信息,并转换为电信号,作为诊断的依据。

如今,超声诊断仪已由一维发展到三维,由静态发展到实时,回波信息量大大增加,生物体内的病灶愈加清晰易辨。目前医学应用的超声诊断方法有不同的形式,可分为A型、B型、M型及D型。A 型超声诊断仪为调幅式,显像屏幕上纵轴显示反射波的幅度,横轴显示时间,这种诊断仪可探查点的断层声像。70 年代以来,A 型被B 型超声显像仪取代,B超幅度调制显示为辉度调制显示,使显示的亮度随着回声信号的大小而变化;另外B超采用单晶片或多晶片扫描技术,产生若干条超声信息线,以构成一幅二维切面图像。医生可根据切面图像的形态、灰度、组织结构、边界回声、回声总体分布、脏器后方情况及周围组织表现等做出综合判断。B超在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几乎涉及到临床所有学科疾病的诊断,目前B超和X射线已成为两种相互补充的常规的检查手段。M型超声诊断仪是在A型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它是一种用于诊断活动器官的超声诊断仪,用单晶片探头、回声以辉度调制显示。现在超声诊断仪由于出现多探头阵列声成像技术,为采用各种信息处理带来了方便。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引入超声诊断,它将获取超声通过脏器的传播时间及幅度或衰减随频率的变化数据,经过信号数字处理、综合后再给出组织的切面图像,从而产生了超声CT技术,这种技术能得到活体组织内部超声参量的空间分布。对于1MHz的超声,切面图像的分辨力可到5mm,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计算机技术还可以抑制假信号,使声像图更为清晰,甚至还进行了把两套二维成像合成一个三维立体像的尝试。

4结束语

近几年来,医学超声成像系统想更高层次发展,其目标主要是:利用更多的声学参数作为载体,以获取体内更多的生理、病例信息;提高图像质理,使图形清晰;显示更为细微的组织结构。从工程技术角度看,医学超声成像在彩色血流测量技术、数字化波束形成技术、谐波成像技术、三维超声等方面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总之,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已从形态学过渡到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的分析阶段,即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模拟到全数字化,从二维到三维显示,多普勒彩色血液显示代替了创伤性导管检查,使超声图像的质量和分辨率大幅度提高,提高了临床诊断好应用的范围。由此可见,超声诊断技术不仅现在已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还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晶彬. 超声波的特性及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医学信息,2011,24(6 ):4005

12.诊断学教学中应用医学模拟教学迫在眉睫 篇十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校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共94名学生, 1班为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2班为试验组, 问诊教学采用模拟教学模式。2组学生年龄和入学成绩等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 带教老师和使用教材相同。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法, 问诊在两节理论课后进行技能训练, 方法为在病房带徒弟式的见习问诊技巧、问诊内容, 见习结束后按住院病历格式书写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等内容。

1.2.2 试验组

采用模拟问诊教学法, 具体操作如下:

(1) 教学准备:病例简要资料、病例模拟问诊剧本、问诊评分表、布置模拟诊疗室。

(2) 教学流程:a) 问诊训练前1周先向学生介绍模拟患者的概念及教学设想, 播放1~2个内科常见病多媒体课件或电教片, 让学生观看医务人员采集病史和体检的方法、技巧、内容, 并让学生分组 (4~5人/组) , 根据提供的病历资料进行问诊设计与训练;b) 教学开始, 每组推选1位同学充当模拟患者, 教师按模拟剧本对他们进行简单培训, 告知表演及回答要点;c) 模拟问诊剧情表演, 每组1位同学充当接诊医生, 按住院格式对“模拟患者”进行询问病史, 1位同学充当记录员, 在黑板上写下医患对话的内容要点;d) 点评分析, 教师主持, 组织同学们对各组表演进行评价, 并根据问诊评分表评分, 根据记录指出存在的问题;e) 教学反思, 完成病历书写, 教师将模拟问诊剧本发给同学, 要求根据剧本按住院病历格式书写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内容 (同对照组) 。

1.3 评价指标

(1) 问诊技能考核, 按执业医师病史采集考试形式, 对94名学生进行随机抽签询问病史考核, 统一评分标准, 包括问诊内容及问诊技巧。 (2) 问卷调查, 对全体学生进行两种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z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教学效果调查2组学生技能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2组学生问诊技能考核, 内容及技巧得分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01) , 说明实施模拟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诊技能与语言沟通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 问卷调查结果

2组学生分别对实施的教学方法进行问卷调查, 表明模拟教学方法的各项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3 讨论

医学模拟患者是1964年加拿大Mc Master大学的Barrows教授开发设计的一种医学教学模式[1], 是指接受专门训练的可以模仿患有某种疾病的健康人, 不仅仅是模仿一些病史和临床表现, 而是尽量模仿该疾病的所有特征, 包括患者特有的态度、心理、感情等。针对医学模拟患者这一概念, 美国Massachusetts医科大学的Stillmann教授随后提出了标准医学模拟患者 (standardized patient, SP) [2]的概念, 主要用于临床技能的教学与考试。标准化患者是招聘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患者, 经过培训以后扮演患者, 在教学中逼真地表现出患者的痛苦, 供学生接待、问诊和体格检查, 然后对学生的操作表现给予评分, 最后给予信息反馈, 指出学生的优点、遗漏或错误之处, 当场纠正并给予反复训练的机会。实际上, 标准化患者同时起到患者、教师和评价者的多重作用, 这是西方各国医学院校中十分流行的一种教学与考核形式[3]。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这一教学理念, 也进行了SP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客观临床能力测试 (objective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4]。

模拟问诊教学模式是创建临床诊疗情景, 利用模拟患者进行询问病史, 贴近临床实际, 无论是模拟患者, 还是模拟诊疗医生, 学生都能认真扮好各自的角色。模拟过程中, 学生自己本身可能有过这种病症, 加上情感、心理和社会因素的投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80%以上的学生反映此方法新颖灵活, 能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另外, 学生在问诊技巧方面, 学习氛围轻松, 不担心出错, 且在交流中能够及时得到反馈指导, 学会了组织安排, 使用恰当提问方式, 在引证时, 避免诱问、套问, 使用医学术语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在模拟问诊中, 还可以设计患者不耐烦、不配合的情景, 来训练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同时, 学生由于模拟前的知识准备, 有针对性地复习了课堂内容, 也达到了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模拟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学, 还可延伸到课外学生技能训练,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 为今后的实习及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模拟问诊教学实施中需注意以下方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需进行相关医学教学理论培训, 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方案与准备;另外, 如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而不是当作教学游戏, 如何制定一个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摘要:目的比较模拟教学与传统教学在诊断学问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在诊断学问诊教学中, 选取具有可比性的2组教学班, 进行模拟问诊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结果模拟问诊教学组的学生问诊技能考试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组, 问诊内容得分两者无显著差异, 该教学法深获学生的好评。结论模拟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问诊技能及医患沟通能力, 在医学教育领域中值得完善、推广。

关键词:模拟教学,问诊,教学效果,诊断学

参考文献

[1]Barrows HS.An overview of the users of standardized patients for teaching and evaluating clinical skills[J].Acad Med, 1993, 68 (6) :443-451.

[2]Stillmann PL, Swanson DB, Smee S, et al.Assessing clinical skills of residents with standardized patients[J].Ann Intern Med, 1986, 105 (5) :762-771.

[3]Lopreciato.New techniques for medical education[J].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2005, 131 (12) :30-3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礼貌让你更受欢迎下一篇:玉楼春戏赋云山阅读答案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