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2024-09-12

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共13篇)

1.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一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单亲家庭以及单亲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给孩子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为题,讨论了单亲家庭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对策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增高,单亲家庭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

1.内向、自卑

一些家庭离异的原因是由于长期的家庭暴力或大人之间长期冷战,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心理上会觉得不如人,父母之间的事情会让孩子感到迷茫,会让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内心充满沮丧,破碎的家庭会让孩子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变得敏感和自卑。

2.性格怪异,易情绪化

对于孩子来说,失去父亲或者母亲都是一件悲哀痛苦的事情,这会让他们产生心理阴影,加上外界奇异的眼光,使他们缺少安全感,心理难以找到平衡点,容易产生憎恨心理,喜怒无常。甚至有些离异家庭的子女会对周围的事或人充满怨恨和敌对心理,易自暴自弃。

二、相关对策

1.为孩子建立起自信

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自信,内心充满自卑,会存在抵制学习的心理,在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和关怀时,要激发他们积极的情绪。快乐、高兴、成就感会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建立起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根据学生性格特点的不同,去进行教育,多鼓励学生参加群体活动,在游戏和竞争中建立起自信,用细微的关怀帮助他们重拾自信。让他们能够感受来自教师方面的关怀和重视,让他们觉得被注重和重视。

2.用爱和关怀感化孩子

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失去家庭的关爱和温暖时,他们会把希望寄托在可以得到关爱的地方,学校则成为他们的首选。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多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给他们正确的帮助和关怀,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能够接纳他们的弱点和缺点,还要对他们充满信心,教师不能让愤怒和失望占据自己内心,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宽容和大度,要让他们明白其中的良苦用心,从而做出改变。

离异家庭孩子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他们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怀和爱,只有在生活中,努力去教育和引导他们,才能让他们有一个快乐的明天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向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1).

2.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二

一、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1. 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养老问题。

一是经济来源有限。城市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退休金和养老保险。在一般独生子女家庭中, 老年人依靠自己的退休金就能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 由于部分老年人退休金较少, 按规定还要承担医疗费用的一定比例, 一旦遇上医疗费用较大的情况, 往往需要来自家庭的部分补贴。在现代社会家庭代际关系重心下移的情况下, 重幼轻老的现象普遍存在, 年轻人往往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 在下一代身上付出的费用很大, 而给予老年人的经济支持有限。他们对父母提供的经济支持往往仅限于生活日用品、食物及少量资金的贴补, 在需要补贴老年父母较大数额医疗费用的情况下, 就会出现经济支持困难, 面临突出的育小和养老的矛盾。二是精神慰藉缺乏。对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的老年人而言, 随着他们经济活动能力的下降, 在一些情况下不得不依赖于子女的照料, 在独生子女工作压力大、事务繁忙、教育子女任务过重的情况下, 往往就会在照顾老年父母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至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就更难满足了。对于独生子女父母, 他们面临着丧失经济收入、丧失健康、丧失配偶、丧失亲人等一系列不幸事件, 心中难免凄凉, 甚至空虚, 特别需要子女的精神关怀。但是, 独生子女不得不同时面对日常工作、养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等多重压力, 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老年人再也没有传统社会那种子孙绕膝的幸福感了。三是缺乏应有的生活照料。伴随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 城市空巢家庭数量也在急剧增长, 空巢老人所面临的生活照料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其生理机能不断退化, 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 照料需求不断增加。调查显示, 我国一半以上的老年人身患慢性疾病, 这些疾病严重消耗着老年人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家人的照料。然而, 空巢家庭的现状使老年人这一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充满艰辛和凄凉。四是养老观念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这一点可从老年人和青年人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谈。从老年人的立场来说, 他们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的约束, 尊崇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 不愿意到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安度晚年。相比之下, 他们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模式, 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由子女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8.4%的人需要承担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在现实环境下,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逐渐增多, 许多青年人不得不面临同时照顾多位老人的困境, 显然力不从心。从青年人方面来谈, 他们大部分属于“80后”独生子女, 在这些独生子女中, 有一部分人思想上较为保守, 认识上不能与时俱进, 他们认为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即使养老院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质量, 他们也会碍于面子而不把父母送到养老机构。也有一部分青年人在对中国传统孝道的继承上有所缺失, 更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尊崇个人本位主义, 以个人价值为中心, 在他们身上缺乏赡养老人的责任意识。

2. 社会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 但是, 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却远远没有跟上, 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步晚、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资金筹措困难、保障水平低等, 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资金来源广泛、保障形式多层次、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以及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养老、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不能适应养老需求激增的情况。二是养老资源缺乏。养老资源的分类方式很多, 本文按经济资源和制度资源进行分类, 研究这两类资源与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 (1) 经济资源不足。从经济资源来说, 主要指国家、社会和家庭为了养老事业提供的经济支持, 可具体细分为房产资源、金融资源和实物资源。家庭层面的资源问题已在上面作出了简要分析, 这里仅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资源往往是指国家确定的养老保障金, 社区围绕养老所建立的医疗健身、文化娱乐及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等。就目前形势来看, 国家所给予的经济支持远远跟不上老龄化的发展速度。 (2) 制度资源不够完善。这里主要指养老的相关法律、政策规范等内容。我们应当认识到, 老年人为了国家的建设付出过心血和汗水, 到了老年阶段, 国家就更应当尊重他们的历史贡献, 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制度, 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 真正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尽管我国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 尤其是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但是, 仍然存在规定不够具体, 对违反相关法规的行为缺乏有效惩罚措施的问题。三是医疗保险制度不够完善。随着老年人年龄的不断增长, 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疾病缠身的问题, 慢慢地失去健康。当老年人生病时, 就需要发挥医疗保险的社会功能, 为老年人带去福音。然而, 医疗保险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例如:由于医疗保障覆盖率低, 并没有将城市自由职业者以及私企打工者纳入被保险的范围。保障功能薄弱, 当被保险人发生重大疾病或重度残疾时, 给付的比例不够高, 不能有效解决被保险人的经济负担, 仅限于相对减轻压力而已。医疗保险的范围不够广, 目前主要限于几种重大疾病及身体高度残疾的情况。现行医疗保险向参保人员提供的医疗保险服务缺乏灵活性和社会化管理, 报销手续繁琐, 尤其是参保人员在门诊看病时需垫付费用, 然后再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报销。再就是参保人员不能异地就诊, 在甲地申办医疗保险, 就必须到甲地规定的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就诊, 否则, 其医药费不能报销。有关调查显示:42%的人认为, 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不同城市不能联网的情况, 成为影响人们在异地享受医疗保险的重要制约因素, 尤其是在人口流动性极强的现实形势下, 显示出缺乏灵活性的特点, 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二、独生子女家庭模式下解决养老问题的对策探讨

养儿防老是我国的传统观念, 但是,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将会在养老方面面临极大的挑战。针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 加快经济发展。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 青年人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 他们不仅有抚养不起孩子的忧虑, 同时还要直面赡养不起老人的危机。我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 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经济基础不够强大, 在养老问题中经济资源成为一大瓶颈。因此, 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经济实力, 成为解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的重要基础。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采取合理措施, 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险资源整合在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在具体操作中, 应注意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 提高社会保障的保障力度, 实现跨地区的网络连接, 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老年社会保障的惠泽。

3. 加强养老教育。

尊老爱幼一向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东西文化交流与融合、西方文化不断侵蚀的背景下, 我们更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并且注意加强舆论监督和道德约束的作用。父母应该以身作则, 从自身做起, 为孩子树立孝敬自己老人的榜样。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上, 应当从小就将尊老爱老、孝敬老人作为重要方面, 让尊老爱老的观念深入人心。

4. 加强储蓄意识。

在独生子女家庭, 如果父母有殷实的经济、健康和精神储备, 不仅能使自己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 而且还能减轻子女的负担。这就要求独生子女父母在年轻力壮、参加经济活动时, 尽量增加储蓄, 以备年老体弱时使用。作为子女, 也应当为父母的养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此外, 还应当树立预防为主的保健意识,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使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从而为年老后的生活储备健康。

5. 形成多元化养老模式。

在现实情况下, 随着“421家庭”, 的增加, 很多子女将不会有太多的精力照顾父母, 承担父母所有的养老需求, 所以, 要求老年人必须淡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打破家庭养老的唯一模式。我国“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 决定了国家难以像西方社会那样, 完全由政府承担起养老的责任, 实行社会化养老。所以, 我国应当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 这才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应当采取的应对举措。

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年轻时曾为社会做过巨大贡献, 国家、社会和家庭 (尤其是子女) 理应帮助他们解决好养老问题, 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回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关乎社会的和谐, 在政府提倡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学”的大背景下, 我们都应该尽自己所能, 为老年人的养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景贵, 金丹, 张文娟.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社会支持问题——从体制变迁角度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2) .

[2]李斯.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养老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5) .

[3]柴效武.养老资源探析[J].人口学刊, 2005, (2) .

[4]龚劲丹.浅议我国“四二一”家庭结构下的养老问题[J].企业家天地, 2010, (2) .

[5]魏然.新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养老[J].经济月谈.

3.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富裕;子女;教育

2012 年 7月31日,胡润研究院和群邑智库联合发布的《2012 胡润财富报告》提出“富裕人士”的门槛为:拥有一千万元人民币以上资产的个人。2014年9月11日胡润研究院在《2014中国长白山国际生态论坛》发布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国拥有千万资产以上的富豪有109万人,比2012年增加4万人。拥有亿万资产以上的富豪有6.7万人,比2012年增加2500人。富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其标准都不尽相同,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标准来衡量。本文中富裕家庭主要是指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生活中没有经济方面压力的家庭。

一、当前富裕家庭子女的行为特征

(一)贪图享乐,节俭意识差。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家底厚实,物质条件优越。但是父母相对较忙,能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多数家长选择用物质的满足来替代时间的陪伴,久而久之养成了他们花钱大手大脚的性格。追求高消费,穿衣要名牌。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孩子用钱不当,甚至误入歧途。

(二)刁蛮任性,自控能力差。富裕家庭的子女,由于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甚至政治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大都有一种优越感,排斥甚至歧视家庭贫困的同学,很难与其他同学融合在一起,对老师的教育也不以为然,为人处世依着自己的性子来,刁蛮任性。与同学间一点小事往往激化矛盾,情绪自控能力较差。

(三)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富裕家庭的孩子从襁褓到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生活上一直都有人细致周到的照顾,有的还有专门的保姆,家务都有人代劳,上下学也是有私家车接送。一切都不用自己动手,不用自己操心。这也就造就了富裕家庭子女不愿意参加劳动,怕吃苦,意志薄弱,比较懒散,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等特点。

(四)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富家子女家境殷实,生活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从小就是在各方宠爱中长大,不管是物质还是其他方面的要求其父母基本都给予满足。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性,事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轻视他人,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主体意识淡薄,对父母、亲人、朋友以及集体、国家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二、造成富裕家庭子女不良特性的原因

(一)家庭本身对子女的教育存在误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和根本,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富裕家庭子女诸多不良特性的造成,其家庭和父母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富裕家庭本身对子女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误区:第一,过分娇惯溺爱孩子。把孩子当成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自理能力极差。第二,教育思想不科学。据有关调查了解,大多富裕家庭都采取砸金、以家长为本位的教育形式,认为贵的就是好的,往往按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无视孩子自己的兴趣,致使很多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第三,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富裕家庭中家长的举止不检点,花钱大手大脚,包养情妇,整日打麻将等现象很容易使其孩子染上不良习气。

(二)学校在对富裕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上存在的弊端。第一,重智育轻德育。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往往忽视孩子的道德品行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第二,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讲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老师上课则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长久下来往往造成学生只会被动接受的现象。第三,部分校领导对富裕家庭子女的错误对待。有些学校受到了个别富裕家庭捐款建校等方面的支持,校领导将对其的感激转成对其子女的特殊照顾。

(三)学校周边环境以及社会大环境对其的影响。当前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致使了读书无用论的产生,一些孩子认为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找着好的工作,还不如早日退学,造成了无心学习的思想。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父母大都忙于工作,对其疏于管教,更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时,学校周围环境日益复杂,诸如歌厅舞厅、网吧等娱乐性场所林立,学生一旦进入,很难自控;学校门口各种摊档店铺内,各种不良读物充斥,黄色影视等屡禁不止。

三、对富裕家庭子女教育应采取的策略

(一)富裕家庭本身对其子女的正确教育策略。富裕家庭对其子女的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正确引导子女的消费观念。面对富裕家庭子女种种消费恶习,家长们应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消费引导,实行“富门寒教”,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第二,培养其自立自理能力。创造各种让孩子锻炼的机会,鼓励其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其劳动意识和自理能力。第三,及时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以孩子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富裕家庭的家长往往生意工作较忙,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但是正所谓言传身教,作为父母,无论多忙,都应该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发现不良行为及时教育引导。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对其进行培养,增强孩子自身适应能力,以应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二)学校对富裕家庭子女的教育改进方向。首先,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改变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教学目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道德修养以及讲课水平,尊重学生的情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者,平等对待所有学生。正确对待富裕家庭的子女,严格要求他们,对于违反校规校纪的任何学生都严肃处理,正确处理好与富裕家庭及其子女的关系。

(三)政府应大力优化社会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政府应大力加强执法力度,严查各种娱乐场所,部分场所应严明禁止未成年人出入,一经查出吊销其营业执照。另外应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整体国民素质提高了,公民都能自觉讲诚信,网吧以及歌厅舞厅等场所能自觉做到不让未成年人进入,整个社会氛围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将是一个根本的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但这绝不是一日之功,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锐权,李焕培.农村富裕家庭子女的行为隐忧与教育对策[J].教育导刊,2003(01).

4.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四

摘 要: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最早出生的独生子女父母马上或者已经步入老年阶段,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他们更为严峻地面临着经济、精神、照料等诸多养老问题。我国独生子女大多是“政策性”独生子女,国家应当针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给予经济、政策支持,同时,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个人养老应当共同成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本文指出可以通过国家养老保障计划、异地就医制度、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等途径解决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

关键词:独生子女;养老;责任;路径

自1980年我国提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我国城市中出生了数量庞大的“政策性”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引起了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的父母在老年之后面临着赡养、照顾等一系列特殊的问题。1976年至1985年这中出生的独生子女,被称作第一代独生子女。截至今年,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成长到26至36岁之间,他们的父母正在或者已经步入老年阶段,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也逐渐凸显。

一、计划生育政策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影响

1、计划生育政策促使我国老龄化加速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预计到,老年人口将约占总人口的1/6,2025年将占1/5,2050年将占到1/3。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条件的完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的数量在总人口数量中的比重不断加大。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我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尤其是我国城市生育水平显著下降,我国低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加速了我国老龄化的进程。庞大的养老需求对子女、家庭、社会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计划生育政策引起我国家庭结构变化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后,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变成核心家庭,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核心化。民政部及中国老龄委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49.7%。独生子女成家之后大部分选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还有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从上大学开始就长年不在父母身边,“中年空巢”成为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现实。当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之后,会成为大量的城市“空巢”家庭,这对其父母老年阶段的生活和保障产生很大的影响。

3、计划生育政策增加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家立业,“421”家庭是许多“双独家庭”的真实写照,两个独生子女成家之后面临着四个老人的赡养和一个孩子的抚养,“8421”家庭在大城市中也不少见。子女对老人的照顾包括了经济供养、生活照顾、精神慰藉,这些方面都需要独生子女大量的感情、精力及金钱付出,同时赡养多位老人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压力重重。特别是当老人生病失能之后,巨大经济和精力的压力更让独生子女难以承受。加之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独生子女在异地就业后,对老人的生活照顾和精神抚慰更是少之又少。

二、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责任分析

1、国家责任

我国城市中的独生子女大多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政策性”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为了国家的发展放弃了自己的生育权力,国家有责任帮助家庭由于计划生育而可能面临的养老困境。我国有一些省市已经开始对独生子女家庭以发放养老补贴为主要形式的尝试。如6月1日上海市修订实施的《上海市计划生育奖励与补助若干规定》中规定:“持有光荣证的上海市户籍公民女年满55周岁或者男年满60周岁的,给予一次性计划生育奖励费5000元。” 6月1日郑州市实施的《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计划生育补贴办法》规定:“对年满60周岁、符合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的领证独生子女父母和农村计生双女父母,在规定的基础养老金基础上,再给予每人每月40元计划生育养老补贴。”这些补贴保障力度较小,并且限制只有已经参加养老保险的独生子女父母才可以享受,远远不足以满足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需求。

2、家庭责任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我国《宪法》、《婚姻法》等多部法律都肯定了家庭养老的法律地位和子女要对父母履行赡养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子女对于老人的心理慰藉是其他养老方式难以实现的。子女在照顾老人时,也有一定的优势,如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由于对父母的爱照顾格外尽心尽力。但是独生子女能够提供给父母的养老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独生子女需要赡养的老人数量多,平均到每位老人身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很有限。二是因为独生子女不在父母身边,很难对父母进行日常生活的照顾。因此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照顾的缺位是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主要困境。

3、个人责任

我们不应当把老年人看做没有自理能力、没有经济收入、完全需要他人照顾的人群。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在步入老年之后最初若干年里都是健康的、能够自立生活的。社会学中把老年分为老年初期和老年后期,处于老年初期的老人身体基本健康、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不需要有人经常在身边照料,子女可以以提供精神慰藉为主。还有部分城市老人在退休之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这种选择既填补了老人退休之后的心理空缺,又成为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来源。从经济上来说,城市老年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工作的,退休之后有固定的养老金,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是完全足够的,甚至有些老人还会接济处于供养孩子阶段的子女。因此在老年初期,身体健康的独生子女父母有能力依靠自己来满足自身的基本养老需求。

4、社会养老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障必然较长时期处于“低标准、广覆盖”的水平,家庭保障的功能在逐步弱化,个人的自我保障也是有限的,因此社会化养老服务必然会养老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化养老包括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基本模式。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低价购买或免费获得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如送饭、陪护、洗衣、康复训练等,它保障了老年人在熟悉环境中养老的心理需求和保持原来人际圈的社交需求。机构养老是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居住,获得护理、食宿等服务,需要交纳规定的费用。机构中设施较为完善,服务更具有专业化,能够满足老人心理、生理等各方面需求。全国老龄办的调研结果显示,85%以上的老年人有居家养老的意愿。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愿意进入到机构中养老。

三、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路径分析

1、实行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经济保障计划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补贴,加大现行省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补贴的力度。采取一次性补贴和长期补贴相结合的形式,既给予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的奖励,又能使其长期生活受到保障。根据不同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状况进行差别补贴,将独生子女就业与否、独生子女父母是否有养老金或退休工资等因素作为差别补贴的依据。根据城市物价水平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补贴进行动态调整,保障独生子女父母的基本生活水平。对独生子女家庭成员收入进行税收减免,减轻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

2、建立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工作的.意见》对积极推进医保异地就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制度主要包括刷卡就医和即时结算。首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实现参保人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异地刷卡就诊和购药。其次,建立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缓解参保人异地就医的医疗费用个人垫付时间长、负担重的问题。这将从根本上保障独生子女的父母跟随异地就业的子女进行异地养老时看病就医方的方便快捷。

3、加快社区居家养老配套建设

各级政府要重视和促进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并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筹集方式。在社区中配置老年服务和娱乐设施,如建设多功能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娱乐中心、老年图书馆等。进行利用社区医疗资源创办医疗服务机构,如老年护理中心、家庭保健指导机构等,满足老年人小病和保健康复的需求。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老年人照顾服务业,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提倡社区互助养老,鼓励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去帮助其他老年人,累计服务时间,在他们年老后也能够获得相应时间的免费服务。

4、完善养老机构服务体系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养老机构的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并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服务监管,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完善养老机构的设施,严格按照国家建设部《老年建筑规范设计手册》要求设计建造养老机构,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增加具有护理、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数量,加强培训和考核,保证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加强服务意识,关注老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多组织适合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针对老年人年龄特点设立特殊的老年人照顾服务,如老年痴呆症患者服务等。

5、加强独生子女养老责任

加强独生子女的“孝观念”,明确其对于老人的赡养义务,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养老观念的变化不应改变子女对于老人的关心和支持。独生子女应当给予老人经济上应该力所能及的供养,保障父母的基本生活。鼓励独生子女尽可能与其父母就近居住,政府可以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如买房补贴或租房补贴。如果独生子女与父母距离确实较远,鼓励子女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常回家看看,从精神上给予父母寄托和慰藉。

6、强化独生子女父母自主养老观念

独生子女父母可以通过锻炼、保健、娱乐活动、业余爱好等方式保持自己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延长自己的健康年龄;有条件的独生子女父母可以再就业,充实老年生活、获得自我价值,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和精神依赖。

参考文献:

[1]风笑天: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河北学刊.(5).

[2]乐章,陈璇,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

5.浅析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篇五

梅河口市小杨学校谷 斌

电视连续剧《单亲之家》的主题歌中有这样两句:“少了妈妈只有半个家,少了爸爸啊我呀好害怕……

每当听到这首主题歌,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是父母双亡,其主要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抚养照顾。目前在校就读的学生中,这个特殊的群体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他们当中有不少还是比较优秀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家庭的破裂,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小就饱受家庭动荡所带来的磨难,形成了心理上的残缺。很多单亲家庭学生无法面对现实,无法走出阴影,从而导致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造成心理偏差。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首先要对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分析。

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完整与残缺对子女教育有着很大影响。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其特殊性。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在一个家庭中,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爱或母爱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在几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单亲家庭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内向自卑。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了这份优越感,再加 1

上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

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由于自卑而

缺乏自信,甚至于有的孩子会常常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2、抑郁冷漠。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很长时间

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

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

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

谈论自己的父母,在这个“小社会”中,长期怕接触,情感、意志、情绪脆弱,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最严

重的导致与集体不合。

3、充满憎恨。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

争吵,憎恨父母不顾自己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亲或

母亲,或站在父母其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会对

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

趣,甚至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

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

4、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家庭的缺陷,使自己郁

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所以

会出现打架、斗殴等行为。

5、嫉妒敌对。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温暖的家。嫉妒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羞于启齿而又十分强烈的憎

恨心态。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人,排斥周围的人,没有爱的情感,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常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评或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他们轻则臵若罔闻,重则寻机报复,经常挑起一些带有恶作剧色彩的事端,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

那么,怎样才能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呢?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上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在教育工作中,我力求做到细心地观察、仔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这些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点、疏忽点,以便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

我班有一名叫魏鑫的同学,她的母亲早就去世了,父亲又成立了新的家庭,她与继母不和,经常闹别扭,有时把不好的情绪带到学校,影响了她的正常学习。我了解了情况后,及时和她进行沟通,父亲总不能单身一辈子,你总是要离开父亲的,要想父亲好好的生活,那必须得有人陪、又人照顾。在我多次的教育下,她能正确处理与继母的关系,我感到很欣慰。

2、使单亲家庭孩子融入班集体生活,消除忧郁心情。良好的同

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老师,其

一,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尽量淡化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别,避免他们感到窘迫、难堪和不安。其二,教师自身观念要开放,心态要豁达,尊重单亲家庭孩子的人格和生活方式,不能有歧视、嘲笑、戏弄单亲孩子的做法。其三,要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使同学们接受他们并乐意亲近他们。其四,要及时从家长那儿获取信息。教师除细心观察外,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3、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深入了解,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蛮做,便会大碍于孩子的发展。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要了解他们喜爱什么讨厌什么。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使他们朝气蓬勃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乐观地面对并克服困难。比如,在班级中开展主题教育,通过组织 “手拉手,一帮一”、“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都是一家人”等主题班会,让双亲家庭孩子与单亲家庭孩子团结互助、平等相处,一起欢笑,没有讽刺,没有歧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个性和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防止结交坏朋友,走上邪路。

4、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快乐、关心和鼓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更需要教师注入无私的爱来抚慰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创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设一种真诚的氛围,使孩子重新享受失而复得的温暖与快乐。我班有一名叫赵

珊的同学,上课时总和老师顶嘴,我了解了情况后和她进行沟通,得知她的父母离异,性格孤僻,在家和父亲也经常吵嘴,因此也离家出走过。得知了这些情况,我耐心的对她进行教育,正确的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同时我也让她担任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让她感到老师对她的信任,使她能重新找回自信,努力学习。现在她的成绩一直是班级最好的,作为老师的我十分欣慰。

6.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问题综述 篇六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包括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课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会由于对象群体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针对中学女生,剥离出由单母亲环境抚养下并产生一定心理问题的部分群体进行专项的分析,找出产生问题共性并研究教育疏导策略。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心理学领域,美国发展至今大致分为四个体系:

1、认知心理学体系,主要研究机构有: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密歇根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代表期刊《Cognitive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science》(认知科学)、《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认知神经科学杂志)、《Neuropsychology》(神经心理学)、《Psychobiology》(心理生物学)、《Brain and cognition》(大脑与认知)、《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记忆与语言杂志)、《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知觉与心理学)、《Brain and language》(大脑与语言)、《Memory and cognition》(记忆与认知)等;

2、发展心理学体系,组要研究机构有: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心理系、密歇根大学心理系、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弗吉利亚大学心理系。代表期刊为《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教育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比较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实验儿童心理学杂志)、《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婴儿行为与发育)等;

3、实验心理学体系,主要研究机构有: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密歇根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系和耶鲁大学心理系。代表期刊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实验心理学杂志.学习、记忆和认识)、《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实验心理学杂志.人类知觉与行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实验心理学杂志.总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y Animal behavior processes》(实验心理学杂志.动物行为过程)等;

4、工业与组织管理心理学体系,主要研究机构有: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系、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心理系、宾州大学心理系、俄亥俄州保龄格林大学心理系、马里兰大学心理系。《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咨询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应用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咨询心理学杂志)、《Psychological medicine》(心理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身心医学)、《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药理学、生物化学和行为)、《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精神鞠理学公报)、《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酒精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临床儿童心理学杂志)等。

目前国外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已取得的成果包括:

一、设计型实验或设计型研究。设计型实验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基于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得到的教育设计。它采用了“逐步改进”的方法,要求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然后根据效果和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从而形成更为可靠有效的设计。这种设计型实验需要在现实的学习情境(如学校)中进行,其中会涉及到许多无法 控制的因素。研究者并不去努力控制各种干扰变量,而是在自然情境中考察设计方案中的各个要素的实施状况,从而实现学习环境设计的最优化。

二、网络实验。在网络发展的早期,研究者所设置的在线实验室可以随时招募被试以分派到处理 条件中接受测验。而现在的在线心理学实验则可以同时运行多个不同实验。电子邮件经常被用来传递实验处理和记录那些通过传统渠道所获得的被试的反应。电子邮件和其他匿名交流技术也能用于实验室或教室范围之外的研究。如,在另一项通过言语说服来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由指导者设计用以激励自我效能感的电子邮件短信既能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也能提高学生随后的考试成绩。

三、交互式学习环境。结合多媒体信息呈现和超级链接导航的交互式环境当前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用于考察能增强自我调节学习效果的教学条件。这些环境将信息分布在一个虚拟空间中,学生通过随后的超级链接进行导航搜索。在学生搜索所需要的信息来完成任务时,他们的学习策略、动机和信念就可通过他们的导航活动表现出来。另一项交互式学习环境的重要技术就是提供支撑自我调节行动的软件工具。学生使 用这些工具的方式和他们所进入的内容能显示出关于他们的学习策略、信念和动机的大量信息。

四、学习兴趣的任务内测量技术。教育心理学家大都将学习兴趣看作学习活动与成绩的调节者。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题兴趣(诸如选择并阅读课本某些段落)实际上是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的混合物。而个人兴趣是一种指向特定信息与事件类型的相当稳定的个人倾向,情境兴趣是对情境属性的短暂情感反应(如新异性或歧义性),后者往往很难得到准确测量。研究者最近已开发了新的研究方法来考察情境兴趣的变化。在Ainley 等人的研究中,除了在让被试阅读之前自我报告主题兴趣,他们还使用了 一种软件来测量被试对四段主题为科学和流行文化的说明文的阅读选择、情感、坚持性和回忆成绩。每篇课文由3个250词的段落组成。在选择了主题之后,给被试呈现相应课文的第一段。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选择转换到不同主题课文或继续阅读当前课文的下一段。对继续阅读一篇课文的选择是通过对该课文主题有关的坚持性进行计分的。如果被试选择继续,在呈现下一段内容之前,就要求他们通过选择不同情绪(诸如悲伤、感兴趣、不确定或厌烦)来表示自己的感受。如果他们选择转向另一个不同主题,或完成了当前主题的最后一段,都要对选择离开的主题完成一个由三道题目组成的保持性测验。对数据进行的结构建模发现预先给出的主题兴趣自我报告能预测任务内情感,情感能预测坚持性,而坚持性则预测了学习成绩。

五、认知负荷测定技术。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完成某项任务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基本上是工 作记忆)的数量。其大小依赖于个体与任务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知负荷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解释为何不同教学设计会产生不同学习效果,它也被视为学习后果的中介因素之一。

六、概念图技术。概念图(concept map)技术主要解决知识在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在教育中作 为教学、学习和研究的工具发挥着作用。由学生构建的概念图或由教师呈现的概念图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它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便利的交流辅助。通过比较学生在某种具体学习体验前后所构建的概念图或不同成绩水平学生群体的概念图之间的差异状况,研究者们就能及时揭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变化。

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国外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研究目前来自美国的资料较多,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大致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为其早期,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为探索与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以来为走向成熟的时期。研究方式一是与一些系统的社会学理论联系起来,有了较明确的理论指导;二是能把这些理论操作化,使其所涉及的因素在调查问卷的具体问题中反映出来;三是对由此得到的数据进行精严的统计分析。例如,麦克拉娜罕与桑德在其所著的《成长于单亲家庭———问题与对策》一书,先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个假设:单亲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成长及长大后的生活境况会有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一部分是由于单亲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但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单亲家庭的父母对孩子引导不足,或者说孩子缺少亲职资源(parentalresources),及缺少利用各种社区资源(communityresources)的渠道。在此基础上,美国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大多处于社会范畴,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已经高度细化,二者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展心理学体系的应用层面并已趋于成熟,已由数字统计分析发展到心理学分析及社会学分析;由单亲家庭问题的现象研究转向对其本质的研究;由单纯实证分析转向了系统理论分析;并且,各项研究由描述性转向对应策略的寻求。其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单亲家庭的两种极端认识,一是夸大了单亲家庭的负面影响,将所有发生在单亲家庭的问题均归咎于单亲家庭的结构;另一种认识是对单亲家庭状况的估计过于乐观,认为单亲家庭形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和未来性。这两种倾向为正确对待单亲家庭、解决单亲家庭问题设置了障碍。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心理学的研究经历了上世纪野草式发展后,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和分类。目前常用的两大领域,一种是应用领域,分为:异常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演化心理学、数学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正向心理学、精神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理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另一种是应用领域,分为:临床心理学、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医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预防心理学、工业及组织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较为权威的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国家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等。

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而引发了单身父母的心理状态、生理问题、生活状况,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长及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为社会学家、心理卫生学家和政府等有关方面所关注。随着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传统婚姻伦理观念的不断变化,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单亲家庭逐渐增多,这些家庭面对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困扰较多,由此而引发家庭成员的行为异常和非正常心理案例不断产生,继而带来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犯罪、吸毒、失业等。这不仅是一个摆在单亲家庭成员面前的严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国内对单亲家庭问题研究虽有高度的重视程度,但在研究上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对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多偏重于离婚式单亲家庭,而对分居式、未婚式、丧偶式单亲家庭的问题研究较少,对单亲家庭子女影响研究较多;相对而言,对单亲(父)母主体的研究则明显不足,根据资料显示,离婚后,孩子大多和母亲同住,人们可能认为母子关系会更密切些,而事实上只有不到50%的母亲能保持离婚前那种融洽的母子关系。比如,对单亲家长婚姻观念的研究就很少有人关注,但其研究对控制单亲家庭的数量,减少由其衍生而来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单亲家庭问题研究上的一个缺憾。二是单亲家庭的研究中过于强调单亲家庭给子女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全忽略其正面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单亲家庭所形成的不良环境只是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作用大小,还取决于家长本身和孩子的互动关系。而生活中,也不乏单亲家庭中的儿童在某些方面优于完整家庭之中的儿童。因此,对其研究有利于正确对待单亲家庭和解决单亲家庭问题。三是关于单亲家庭社会问题的对策研究较空洞,而且带有倾向性,过分强调对单亲子女的保护和对单亲家庭的资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观点起了一个不好的暗示作用。一方面加重了单亲家庭成员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单亲家庭对社会福利的依赖。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都面临困境和存在诸多问题,也有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过着十分正常和健康的生活。我国从心理学角度对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目前处于立意分散、观点各异状态,只有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大量的研究成果经过社会实践的论证后,才能够逐渐沉淀,形成一定的体系或者知识板块。

三、研究基础

论文研究初期,主要是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学习阶段。当前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较为成熟,国内外有大量的可参考文献。部分心理学研讨技术和方法能够通过权威机构专业人员的指导,快速准确的获得相关数据和材料。另一方面,无论乡村或是城镇,单亲家庭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依托学校和社会婚介机构,获取社会调研对象人群信息且得到调查结论难度不大。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开放自己融入社会的意愿逐渐强烈,尤其是单身带子女的女性由于对外界依赖性更强的特点,会使得本项研究得到更高效的支持。

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研究当中,研究过程和成果普遍趋于文科,凭借主观思维得出结论和解决方案的成分较大。但这种方式很难系统的去观察一个普遍类问题,也无法准确的证明问题的共性。而一部分心理学研究人员从生理、数学角度研究心理学,将很多心理变化以量化数据的方式体现,又不适合跟教育这种以主观经验为主的研究领域相结合。因此,本文根据目前教育心理学和单亲家庭现状,计划将主观的现象和客观的数据相结合,采用调查法,通过各种问卷配合一定量的测谎问题,获得不同家庭较为真实的的个案表征。将共性和个性剥离,转化成数据以曲线方式体现,女生较为正常的心理状态所对应的曲线将会成为基础指标,而曲线偏离将意味着形成心理障碍的趋势。心理学结合简单的数学知识,能够给心理研究人员或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较为显著的参考依据。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由于人们的心理会受到社会、家庭、自身生理期、个人素质和矛盾冲突而有不同的表现和发展规律,形成图标曲线难度会很大,但仅仅将范围缩小到单母亲家庭中学女生这个群体的话,相对信息量较少,操作具有可行性。这也是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将是论文主体研究阶段的重心,也将是主要的成果。

7.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七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最初环境,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但是由于留守幼儿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 家庭教育的责任就转移到监护人身上, 但是由于监护人文化素养不高, 对幼儿的教育问题不知从何从手, 在教育方法、手段的选择上容易出现迷航现象, 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一) 教育观念。由于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识的限制,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教育观落后, 教育内容片面, 教育方法陈旧等多方面的问题。父母对子女的照顾无法亲力亲为, 就委托他人照顾其子女, 有一部分交由祖辈, 而祖辈的教育方式大多不太正确, 有可能会由于溺爱引起不良后果;有一部分交由亲戚朋友帮忙照顾, 这会让留守幼儿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 还有一部分交由临时监护人照顾, 与孩子缺少沟通, 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幼儿的生活和教育, 使幼儿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二) 生活习惯。农村留守家庭不注重幼儿生活、卫生等良好习惯的养成, 对营养膳食、健康保健等知识了解匮乏, 同时家庭和幼儿园的膳食没有相互结合, 这就造成留守幼儿的营养状况不佳, 这直接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发育, 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劳动力素质。

(三) 幼儿心理。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 导致农村留守幼儿亲情缺乏, 与外界接触机会少, 有一定抑郁心理, 性格内向封闭、不善于与人沟通, 自卑感严重, 同时存在着自私、缺乏人情味等心理问题。

(四) 安全方面。农村留守幼儿由于年幼, 思想单纯,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辨别是非能力低下, 加之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 临时监护人特别是年纪大的祖辈监护人不能有效监管, 意外伤害事件及患病医治不及时等事件屡次发生。

(五) 社交方面。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增加了家庭的收入, 改善了经济状况, 但是却减少了与子女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 由于缺少正常家庭环境的熏陶, 缺乏了父母的言传身教, 以至于留守幼儿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 在群体生活中表现出孤独、疏离, 这种感觉很容易和“被遗弃的”感觉联系在一起, 这就促使留守幼儿产生了社会交往方面的诸多问题。

二、对策分析

(一)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幼儿时期最有利的教育环境就是完整的家庭结构, 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才有利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在实施家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家长处于重要地位, 起着主导作用, 家长的教育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决定着家庭教育的优劣成败, 所以家长必须提高自己的身体、心理、文化、道德和教育观念等方面的素养, 一方面家长应该尽量增加亲子沟通, 经常与子女通过电话沟通, 进行日常的情感交流, 应多鼓励孩子优秀的表现, 要多关心子女的生活情况和心理发展情况,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不应该把责任全部推卸给幼儿园和教师, 而忽略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 作为祖辈监护人的老人们, 由于家务的繁重忽视了对留守幼儿的教育, 祖辈监护人和临时监护人在劳作之后的闲余时间应多向幼儿的教师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 全力配合幼儿园和教师, 经常与幼儿园教师沟通了解幼儿的在园情况, 要尽量做到家园合作, 以保证幼儿在幼儿园的受教育质量。

(二) 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方式。为了弥补留守幼儿的情感缺失, 一是要保证足够的亲子时间。如果可以尽量在工作闲余时间多和子女相处, 让其感受到家的温暖。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 要关心的是子女内心的想法, 让子女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馨。这对留守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除了与子女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外, 还要与子女的监护人、教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一起商议正确的适用于留守幼儿的教育方式, 确保留守幼儿从小就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三是监护人要多与留守幼儿进行沟通, 了解幼儿的想法, 多给与她们以关爱, 与幼儿的教师保持联系, 并及时把幼儿的情况汇报给幼儿家长。

(三) 慎重选定监护人。学龄前阶段的幼儿处于他律阶段, 需要监护人格外的照看, 这关系到子女习惯养成, 兴趣培养, 营养健康, 身心发展等多方面, 所以家长在选择监护人的时候一定要多方面考虑。

(四) 呼吁全社会关爱留守幼儿。留守幼儿正处于一个需要关爱和照顾的年龄阶段, 全社会都有责任来关爱留守幼儿和他们的成长。在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 借助媒体的力量来引起更多人对留守幼儿的关注, 发动专业人士对监护人组织培训, 进行幼儿安全、营养、疾病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普及;大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地区实践, 为他们带来先进的教育资源, 使留守幼儿更多的与社会相接触, 不再生活在闭塞的环境里, 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能够感受到社会各界带来的温馨和关爱。

摘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最初环境,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方式, 慎重选定监护人, 呼吁全社会关爱留守幼儿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8.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八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8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据统计,1980年农民工不到200万到2008年扩张为2.25亿,流动数量之庞大史无前例,随着农民工数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农民工数量的急剧增加,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数量也急剧增加。据统计,2005年14岁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314万,其中6到14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人数为816万,另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人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依然很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城乡户籍制度的壁垒。 195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登记条例,第10条第2款中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入手续。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形成,就义务教育来说,造成了流入城市里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二)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不公平。首先,户籍制度导致了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的最直接反映,它是人们在接受教育时所最先接触到的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体制是以户籍制为基础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适龄儿童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由户口所在地负责,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也由地方政府承担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后,没有流入地的常住户口,往往无法享受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就无法像流入地儿童那样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后来由于国家的政策调整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公立学校原则上不排斥农民工子女入学,但必须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由此看出,在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下,农民工子女与流入地的儿童不可能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其次,随着大批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数量急剧增加,这就意味着城市学校要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但由于城市学校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要求,同时农民工子女还要交纳借读费和择校费,这无疑是对农民工造成经济上的打击,由于农民工处于社会的底层,经济收入较低难以提供如此高额的教育费用,使得大部分的适龄儿童不得不面临辍学的选择,从而失去再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

二、针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我国户籍制度现已成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源,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人为地把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导致了城市居民和农民所有制流通、交换、分配、就业、税赋以及教育、医疗、养老、劳动和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不同,这种人为制造的等级和利益差别,致使流动人口沦为新的城市贫困阶层,就义务教育来说,正是由于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造成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的受教育权利。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户籍制度,所以首先,要消除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二元结构,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其次,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消除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改变户口与就业、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农民工子女。

由于农民工子女自小生活在农村,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行为举止与城市子女有较大的差异,可能会受到同班同学的讽刺与嘲笑,还可能会排斥农民工子女,从而产生自卑、孤独感等心理问题,所以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应该做到一视同仁,体现教育平等热爱和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应该厚此薄彼,要努力消除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心理门槛,克服这一群体因为户籍等原因而产生的自卑、任命心理,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形象,提高弱势群体子女的适应能力。

(三)加强培养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

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是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保证,首先,政府可以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加强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设施落后,师资水平跟不上,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又由于以前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限制,导致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水平较低,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标准适当放宽,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更多的学校以接纳更多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财政补贴,使其具有较多的资金吸收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可采取让各大师范学校的大学生到农民工子弟学校任教,由于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接受过正规的师资培训,能够胜任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光华 刘永红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年2月第25卷第1期

[2]皮祖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谈《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2期

[3]雷万鹏: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21日

[4]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财经界》2007(4)

[5]李玉雪: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透视[J],政府法制,2006(15)

9.单亲家庭子女的隔代教育问题 篇九

离婚,在当今社会已不是一件新鲜事。它是主体双方冲破封建世俗的偏见,摆脱了众人的冷言讥讽。离婚后解脱了原有家庭婚姻带来的痛苦与不幸,然而,每一个家庭的破裂与解体,都会给爱情婚姻的结晶——孩子,带来极大的不幸,造成心灵上莫大的创伤,任何后来的教育都是无法抚平与弥补的。

离婚后,父母双方各奔东西,忙于自己的事业,大多数无暇顾及孩子。有的还认为孩子是个包袱,是个累赘。有的干脆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托管教育。我们发现大约有70%左右的单亲孩子不是由其父或母直接教育和管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孩子教育的忽视与管理的漏洞。在教育上出现了短暂的或间接空白。

单亲孩子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教育与管理,形成了隔代教育,这种教育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班的程文迪小朋友就是个单亲宝宝,父母由于感情不合离婚,虽说孩子是跟着爸爸,但其实主要由祖父母照顾,隔代教育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后遗症,经观察后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情感的分离与脱节

文迪与爸爸还有爷爷奶奶住一起,对于妈妈的印象只有通过电话交流,只有在节假日才能看到孩子,这样的母爱是残缺的。与妈妈的交流少之又少,有时和孩子交流,会问到妈妈,孩子只会淡淡地说一句:“想妈妈。”其实单亲孩子与其父或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父母施与的爱是一种天然纯真的爱,每个孩子都需要这种真诚的情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客观上来讲是自然的,无丝毫的做作,这是孩子能够感觉到的,从人生发展的规律来讲,每个孩子由其父母教育是最适合的,哪怕是不到位、不科学的教育,也总比对其进行间接教育要好些。

有关专家指出,孩子需要纯真的天然的父母之爱,来自其它任何方面的爱都是无法弥补的。

父亲或母亲由于种种原因,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其祖或外祖教育与管理,本来在心灵上,情感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父或母这样做会使孩子又感到了情感危机的到来。他们羡慕其他孩子跟着父母生活,天真浪漫,活泼可爱,而自己好似一只孤独掉队的大雁,造成情感的再次分离与脱节。孩子特别渴望和父母同吃、同住、同生活,与父母真诚地交流。可是,单亲孩子深感自己不能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人间的幸福和快乐。他们只能听天由命,任凭上帝的安排,接受来自隔代的情感。

二、教育内容的陈旧与背离

文迪平时的教育都是交给爷爷奶奶,当然他们的知识也是有限的,片面的。在他们的心里孙子已经失去了母亲,所以他们把更多的爱施加在孩子的身上,久而久之,孩子的很多坏气旋就养成了,比如在幼儿园他不肯自己动手吃饭,挑食的现象很严重,而且不管玩什么都是一句话“这是我的玩具”、“你干嘛抢我的玩具”,有时不小心被其他小朋友碰到一下就大声哭闹。

单亲孩子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部分人自然就成了孩子的家庭教师,他们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履行教育孩子的义务。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而且也非常尽职尽责。然而,由于这些人生活的时代与晚辈不同,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当代人有很大的差异,思想观念都比较僵化,所掌握的知识陈旧,因而只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孩子。

这些教育内容不仅陈旧,有时还与时代格格不入,相背离,有的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有东西,一些江湖义气的东西传授给孩子,使他们深受其害,当社会飞速发展,在隔代教育之下当今先进的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手段等,都会与这些单亲孩子失之交臂。

三、教育结果的遗憾与失望

对单亲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有所奏效,大量的事实证明,单亲孩子的教育比一般孩子的教育要难得多,隔代教育下孩子的成长就更为困难,所产生的效果常常事与愿违。在隔代教育下,单亲孩子

不能正常健康成长。由于教育内容的陈旧,教育方法的不科学,教育不及时不到位,常常使孩子出现很多的问题。抑郁与孤独,焦虑与恐惧,嫉妒与怨恨等不良心理;撒谎及言而无信,骂人打架,吸烟喝酒,偷盗抢劫等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断形成与发展,严重的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单亲孩子就成了隔代教育的牺牲品。而当整天忙碌的单亲孩子的父或母发现时已经太晚了。

单亲孩子的教育与管理切不可等闲视之,作为父或母应视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来看待。应该亲自教育与管理。否则,你将会后悔莫及。

10.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十

随着流动和迁移,受城市文明和中国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双重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比上一代更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尽量把子女带在身边,并在一定程度上针对子女的特点进行教育。然而,受多重因素影响制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和氛围

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服务业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低层次工作,月薪较低。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966元,一半以上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67%。整体而言,收入偏低,经济水平相对低下。

受经济条件限制,他们能在城里买房的很少,多数都是租住简陋的平房,有的甚至只能找一些工厂、破旧建筑的角落作为安身之所。可想而知,许多孩子缺少自己独立的学习与活动空间、书桌、台灯之类必要的学习条件。除此,家庭还缺乏必要的文化氛围。没有电脑、学习机之类高科技的学习工具,没有丰富的阅读书籍,甚至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家庭除了学校发的课本、练习册之外,再无别的书本。家庭也很少有健康的娱乐生活,孩子们的娱乐活动也主要是在家里,比如下棋、跳绳和伙伴玩耍等。父母很少与子女一起参加活动,甚至许多父母从没有带子女去过书店、公园。孩子的精神生活相当贫乏,缺乏有益于健康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情趣。

(二)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失偏颇

进城务工人员饱受在外打工的艰辛,希望子女能够出人头地,故在家庭教育内容上非常重视知识教育,但知识教育往往局限在督促孩子不旷课逃学,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低年级的、有能力的家长更加关注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关注的内容主要涉及孩子会不会做题目,而对做题的质量、方法,以及孩子逻辑思维、意志力、注意力的培养等关注不多。另外,在人际关系、行为习惯方面注重对子女行为表现的培养,期望他们能与城市人言行、举止保持一致。但是,对子女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情绪情感、人格、心态之类深层次的问题重视不够。调查发现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存在妒忌、猜疑、孤独、抑郁、自闭、狂躁等心理问题。而父母对这些与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有关的儿童问题并不一定有能力及早发现和提供帮助。

在教育方法上,存在简单说教,忽视身教的现象。进城务工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低,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常以单调的唠唠叨叨的说教为主,说教也常常仅限于催促子女学习、读书之类;并且有些家长不注重自身修养,无视身教的重要性,在子女面前随意抽烟、喝酒、打牌赌博、夫妻吵架也不避开孩子,更别提说脏话骂人等等。这些家长的所作所为与其对子女举止文明、讲求素质的要求相违背,易使子女对父母产生不信任心理,并且潜移默化中逐渐沾染上家长的不良习气,小小年纪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抢劫犯罪。此外,仍然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用打骂体罚的方法“教育”子女。2005年,年仅3岁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郑博因为不肯多念一遍“1、2、3、4、5”这5个阿拉伯数字,被其亲生父母打死,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种方法不仅使孩子身心健康受

到严重伤害,而且对孩子自尊、自信、个性、人生观形成发展都有负面影响。

(三)家庭教养态度不当

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养态度不当主要表现在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期望代表着信任,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越有助于其学业成绩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然而超出了一定范围、盲目的、高出子女实际水平的期望会带来消极作用,甚至会使子女“望而生畏”,丧失上进的勇气。

相关调查发现,进城务工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人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其一学业期望过高。这种期望不是客观地建立在子女实际的水平能力基础之上,不是顾及子女智力的差异,基础的好坏,而是主观、想当然地对孩子施加考试分数、成绩、名次方面的要求,往往大大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的限度。其二职业期望过于理想化。学者关颍的调查分析指出军人、警察,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在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未来的职业期望中所占比重最大,这三个职业具有工作相对稳定、工资收入高、比较体面等共同特征。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甚至说:“军人、警察连穿的衣服国家都管了,用不着爹妈操心了,多好啊!”“我们家祖祖辈辈就没有一个当官的,孩子在城里要是真的能出息了,不也是光宗耀祖嘛!”可知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的期望与认识多有理想化、盲目性的色彩。

(四)亲子互动效果欠佳

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积极的亲子关系会使子女感受到爱与被尊重,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有积极、乐观的认识和期望。亲子关系差,父母与子女缺乏感情上的交流,双方就容易产生隔阂,情感破裂,甚至对抗,易导致子女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不良认识和消极体验。

调查发现,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亲子关系较差,尤其是沟通互动效果不佳。在沟通内容(或沟通话题)方面,主要是围绕子女做功课、课外活动、花钱等日常行为方面的问题,而对于理想、内心感受等深层次的问题双方很少交流。在沟通频率方面,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着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工作。国家统计局调查报告声称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29天,平均每天工作8.93小时。很多家庭的父母待忙完了一天的事情,即便有心,也已经没有时间与精力详细过问孩子学校里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因

[2]

11.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十一

摘 要: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面对的难题。对于家庭来说,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子女,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孕育着无私的爱,孕育着力量和坚强,培植着智慧和才能的。对于学校而言,要制定出相关的教育管理对策,让单亲家庭子女和父母多沟通,建立合理化的教育体系。对于社会而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政府要从中协作,各社区要加强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照顾和慰问。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22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125

随着人们的婚育观念渐趋开放,随之而来的是离异家庭不断增多,也有一些家庭因打工伤亡、交通事故等诸多的原因造成家庭的变故,使一部分孩子沦为单亲或离异家庭的贫困子女。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而学校对单亲家庭孩子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一、单亲家庭子女教育误区分析

1.不少家长将家庭中夫妻双方的相关矛盾及离异情况片面地认为属于大人的事,与子女并没有联系,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比较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他们的内心压力会高于父母。

2.把孩子作为工具来伤害夫妻另一方。通常情况下,夫妻双方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就会丧失理智,这时候,处于弱势的一方就会利用孩子作为斗争的工具来回击对方,就会忽视孩子的感受。

3.夫妻双方吵架期间,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在学校不能受到老师与同学的欢迎,家长也会将其看作累赘,对子女的监护责任进行推诿,甚至丧失了父母最基本的资格,最终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4.夫妻双方有的时候在子女面前没有什么顾忌,不能很好地尽自己的监护责任,仅仅关注眼前利益,这会给孩子带来恶劣影响。

以上教育误区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对孩子的保护及教育。

二、单亲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科学做法

1.不可以没有原则地溺爱和迁就孩子。通常情况下,当夫妻离异或者丧偶时,抚养孩子的一方會对孩子怀有一定的愧疚心理,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怜悯,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有时甚至会发展为没有原则、没有标准的溺爱。最终结果就是孩子遇事会变得自私自利,专横任性,没有爱心、同情心及社会责任感,不会尊重其他人,甚至会瞧不起自己的亲人。

2.增强子女的自信心和勇气。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但是单亲家庭会深深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部分孩子会出现自卑心理,在学习上打不起精神。所以,要想使孩子更好地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起面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积极鼓励孩子坚强地面对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他们的信心。

3.简单粗暴不可取。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因害怕惩罚而不愿回家,在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

三、学校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对策

1.调查分析造成单亲家庭的原因和现状,“对症下药”。造成单亲家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变故对孩子的刺激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心理障碍正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源。因此,教育单亲子女,就要分析、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这是关键。

2.唤醒自尊,点亮学生心中的“灯”。自尊、信心和勇气是学生努力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动力。因而,教师应从尊重和爱护学生出发,帮助他们发掘身上的优点,及时发现进步之处,唤醒他们的自尊,鼓励他们振作起来,自强不息。学生有了信心,就有了希望。如八年级(19)王延军,开始接触他时,他郁郁寡欢,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表现不稳定,一提及妈妈,泪如雨下。在后来的班级活动中,我特意让他参加,当他做出一点成绩时,我适当进行表扬,同学也投来羡慕和赞许的目光,他切实感受到集体和他人的尊重与肯定。慢慢地,他越来越积极,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无论课堂做答,还是课外班级活动,总是奋勇争先,走出了生活的阴影,学习成绩也有很大进步。

3.创设环境,倾注爱心。我们可以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解决单亲学生的经济困难,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鼓励其他学生多与他们交往、谈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形成关心和爱护他们的风气。如我班单丽,父母死亡,少了家庭的教育,自由涣散,成绩较差,对学习没兴趣,不会与人交往。后来,我发现她很喜欢唱歌,找到了兴趣点,我就鼓励曾学过钢琴且过八级的丽华与她多沟通,谈谈音乐,并指出学习音乐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这名学生在行为上有很大进步,脸上也多了笑容。

四、困惑和思考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能彻底解决的,社会尤其是社区应当怎样唤醒单亲家长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承担理应应有的责任,进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雪梅.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与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比较[J]. 成才之路,2009(36).

[2] 王慧.关注家庭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1).

12.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十二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社会, 包容的社会, 这一代独生子女面对的是比父辈更加宽广的世界, 学习着更加广泛的知识, 他们注定要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中国社会, 独生子女不仅在现在, 更是在未来将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 他们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力的重要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长, 是整个社会人才不断更新换代的重要保障。在子女的健康成长过程汇总, 后天的教育对其影响很大。而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组成的一项系统的工程。在上述三个方面中, 最基础的是家庭教育系统。家庭作为独生子女最初的教育环境, 对他们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培养他们社会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各个家庭的教养方式、教育标准水平、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成员结构存在较大差距, 使得不同水平的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也使独生子女呈现出了很多问题。因此, 为了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分析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 从社会工作角度寻求解决对策将对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培养意识, 采用更合理、更科学的教育方法, 促进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 有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扮演好自己所在的家庭成员角色、社会成员角色。

2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对独身子女教育理念的缺失

教育理念的缺失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在物质层面的投入很大, 但往往忽略对孩子心理素质的锻炼。这种教育理念现在现实生活中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孩子过于依赖物质层面的刺激, 而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其次是现代大多数家庭都非常看重孩子智力的培养, 在孩子还很小时就为孩子选择超出年龄阶段的智力开发课程, 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身心负担, 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发展。在很多家长忙于对孩子智力培育开发的同时, 忽略了对孩子们思想素质的教育。要知道在子女成长的环境中, 所受到的家庭环境的思想道德熏陶对其以后的成长十分关键, 良好品德是人成为社会合格有用之才的基础。

2.2 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

我国的家庭教育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生改变, 与过去的那种旧社会教育模式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善, 但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潮流下, 很多教育模式已经显得比较滞后, 出现了与整体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 大部分家长不懂得良好的教育方式, 往往易采用一些不科学的方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控制型家庭

这种类型的家庭, 其主要特点是女性比较强势, 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女性占主导地位, 父亲基本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家庭教育结构容易导致孩子更偏向于女性的个性特点, 娇惯、脆弱, 而男性品格中的坚强、负责任等优良品质较少得到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很容易依赖父母, 自己的性格品质没有特长。不善于与外界沟通, 缺乏广泛的兴趣爱好, 生活孤僻单调。

2.2.2 打压型家庭

在打压型家庭中父母经常强迫子女做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事, 做错了事就会遭到父母的严厉惩罚。孩子害怕父母严厉的惩罚而被迫接受表面的要求, 但心里的叛逆感越来越强。现代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过高的期望值有时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2.2.3 溺爱型家庭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性格比较脆弱, 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 在困难面前就很容易退缩不前, 缺乏独立自主精神, 自理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批评就会感到自尊心被伤害, 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 又由于他们的低自尊低自信, 会使得他们容易自暴自弃, 他们可能会攻击自我, 逃避现实。

2.2.4 放纵型家庭

放纵型家庭是指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 无暇顾及子女, 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给了孩子必要的保障, 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这样的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任性、孤僻, 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 造成独生子女和父母缺少感情的沟通, 没有安全感。由于他们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导, 性格变得冷漠, 对身边的人缺乏责任感。还有一些独生子女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爱, 会故意采取激烈的手段引起父母的注意, 而当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关注的时候, 他们就会自我放逐。

2.3 家长自身因素及不和谐家庭关系的影响

2.3.1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独生子女的影响

家长的文化程度会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 其教育思想、方式、目的具有理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些家长关注的不仅仅是子女的学习成绩, 同时也关心子女的情感需要和内心世界, 注重对孩子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自身的角色, 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 没能尽到自身的责任。

2.3.2 家长自身的修养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触也是影响最大的人, 社会学家艾里克森曾经指出, 年幼的子女在早期的生活中很喜欢模仿自己的父母, 甚至有的孩子过于依赖父母, 完全按照父母的行为习惯。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高低, 对孩子的后天环境有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小就会深深印刻在孩子心里, 父母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孩子自身的行为品质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好多现代家庭父母自身道德修养不够, 对孩子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整体社会环境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 切实提高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也是对孩子成长的负责。

2.3.3 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 独生子女最依赖、最信任的总是自己的父母, 而且孩子在家里往往都会把父母的关系看得很重要。当父母感情已经破裂的时候, 他们相互之间的各种冷战、热战, 会给予独生子女强烈的刺激, 惊吓、紧张、不知所措, 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 会导致独生子女缺乏安全感, 情绪不稳定, 容易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 易发生情绪问题。

2.3.4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紧张的亲子关系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 孩子无法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 甚至有时会把父母的关心当作是一种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 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健康发展。家长应该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 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3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途径

3.1 家庭治疗方法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在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中, 沟通模式是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沟通包含自我、他人和情境三个层面。要实现家庭的合理有效沟通, 需要兼顾好上述三个层面, 掌握其中沟通的艺术技巧, 实现家庭内部的良好沟通。

家庭社会工作方法解决亲子关系问题时, 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家庭沟通方式。不合理的沟通方式, 对亲子关系的伤害是最大的, 这就需要让父母学会专业的沟通技巧, 比如支持性技巧、反应性技巧、引领性技巧、影响性技巧及疏导情绪的技巧, 以便在此基础上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其次, 引导父母学习有关的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正确了解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树立一种全新的子女教育观。

3.2 小组工作在改善家庭教育观念中的运用

根据系统成长理论, 个体的成长主要有四个特点:首先, 成长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其次, 成长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第三, 成长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最后, 成长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所谓的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 大多是因为家长们忽略了孩子成长的这四个特性。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更有优势, 采取“填鸭式”教育方法, 忽略了孩子的发展阶段从而导致问题;有的家长、老师总是拿优秀的孩子作为榜样来鼓励其他孩子, 从而给发展较慢的孩子造成压力, 忽略了孩子成长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家长总是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 忽视了孩子成长发展的可变性, 没有很好地结合孩子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此外, 目前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单一化, 一切向分数、升学率看齐, 这也导致了家长对孩子评价标准的单一化, 从而扼制了孩子其他兴趣的发展, 忽略了孩子发展的个别化差异。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 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家庭小组社会工作者在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 通过一些小组游戏让家长们了解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 认识子女发展的一些规律, 从而按照孩子的成长发展的顺序, 在充分考虑孩子的自主性、个别性的基础上, 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不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伤害的教育。因此, 系统成长的理论可以启发家庭教育指导者的思路, 让我们不断探讨怎样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 面对不同特质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其家长进行有针对的辅导, 从而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3.3 社区工作在构建家庭教育网络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在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时, 除了注重家庭内部问题的解决外, 还要将这些问题和家庭所处的社区环境联系起来, 着重社区环境的改善, 以提供更多的资源给家庭, 还要检视环境是否阻碍家庭教育的顺利进行、社区为居民提供的资源是否有欠缺之处, 社会工作者还要思考通过怎样的途径来满足社区这方面的空白, 围绕家庭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社区家庭教育支持网络。解决当代家庭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 可以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向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知识, 家长可以通过互相的交流, 交换彼此的经验, 也可以了解自己教育子女时存在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也可以为家长们建立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 使他们能够相互支持, 在社区内形成一个紧密的网络;可以在社区中开展各种亲子训练营活动, 帮助父母和子女之间建立交流沟通的平台, 使他们能够互相认同, 了解彼此的内心。帮助家长应对子女的每一个成长危机, 同时在活动中提升自我能力, 从发展性的角度看待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 更好地对孩子实施教育。

参考文献

[1]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2]杨智军.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09.

[3]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陆士桢.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9.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8.

[7]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一个多学科的分析框架[J].浙江学刊, 2008.

[8]维吉尼亚·萨提亚.萨提亚治疗实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13.浅谈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三

摘要: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是最初接受的基础教育。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家庭教育大于其他教育的原因就是对孩子性格,基本认知,思维习惯,生活习惯的定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者被扭曲,父母认为学习是孩子的全部,忽视孩子独立性人格塑造和培养,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及塑造完整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教育状态有三种,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是学校教育,最后是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混合起来产生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大。然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对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教育

父母是自己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肩负着对孩子教育的重任。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兴趣、爱好、习惯等个性特征,都将给孩子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有的甚至成为孩子终生效仿的榜样。尤其是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标准,处世方法和处世原则,长期对孩子的耳熏目染,一旦被孩子认可或接受,是很难改变的,家庭教育往往能够影响其子女一生的成长。有人说,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前途的收获。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教子成才,但是如何对孩子施行家庭教育却知之甚少、方法不多,亟待提高其作为家庭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与教育能力。

(二)家庭教育贯穿于孩子成长始终

人生的开始要经过四个时期,第一是幼儿时期;第二是童年时期;第三是青春活力期;第四是青年成长期。这四个时期都始终贯穿着家

庭教育。在幼儿时期,家庭和睦,夫妻间没有争吵,对孩子没有溺爱,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贪玩是孩子的本性,到童年时期,作为父母需要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坐下来商量讨论,这个时候的孩子比较懂事,他的记忆从这个时候开始加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娱乐结合的方式实施家庭教育。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就要和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人格。到了青年期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心理非常重要。

(三)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必要补充

一旦孩子进入学校,学校都要以特有的模式,按既定目标,去进行有计划的、统一的再造性“加工”。有的顺理成章,显得较为容易,有的则需要经过许多艰难曲折,才能有所成就。因为有的孩子在家里已养成自私、任性、粗鲁、骄横、好吃懒做等坏的习惯和不良品质,入学以后由于教育适时、得法、外加集体影响和约束,他们原来的不良习惯和品质会得到改造或抑制。如果积习不深,这些毛病能够在集体中得以矫正。反之,比较困难。这时,如果家长不配合学校做好工作,或者采取偏袒、放纵态度的话,不仅会给学校教育带来困难,而且极容易挫伤老师施教的积极性。如果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中还掺有个人主义观念,或者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功利观念的话,学校教育成效必将受到阻滞和削弱。实践也证明: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其教育效果很难巩固和发展。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和必要补充,不仅是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教育内部规律的客观要求。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帮助孩子学会分析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能够自律自行。但一些家长的想法,却过于单一或片面。简单的想法、固执的思维代替了系统教育的培养属性,进而破坏了孩子独立学习、思想的意识,最后的结果往往导致叛逆或依赖性加剧,无法适应社会。

(一)学习成为家庭教育的全部

把学习好当成生活的全部,这是许多父母望子成龙的通病。不否认学习好的学生事业成功的机会大一些,但是也不能说学习不好的学生就没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他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我们说,他也是成功的。有的家长不切全实际地让孩子在班里成绩拔尖,结果孩子精神负担过重,抑郁、还带有书呆子气。这样的孩子即使学习好,将来恐怕也不会有未来。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有正确的定位,正确地把握培养学习兴趣的尺度,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结果不要过于苛求。学习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让孩子知道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努力,这样才是学习带给我们的最有意义的感受。这样,孩子即使在班里成绩不理想,但在这个好心态的影响下,在社会上终会找到合适的位臵。

(二)许多父母自以为是行事武断

有的父母自身比较固执,行事武断,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强迫孩子遵照执行。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不走弯路,但即使走错了,那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的教育,挫折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习提高,家长不能单独隔断这种尝试。可以提出自己的分析,让孩子参考,如果孩子的想法还要尝试,那么即使不对,家长也要减少干预,但可以让孩子尝试的过程中,通报自己的情况,做到问题的发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样做的结果,与你武断的要求的结果可能是一致的。但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却学会了独立。

(三)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他们往往会到父母那里寻求一个证实或者一些安慰。然而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失败表现的是失望,不是希望,是责骂而不是鼓励。父母在看到孩子短处时,更应该看到孩子的长处。就学习而言,就是年龄相同的孩子,天赋也不同,而且性格等诸多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也不会相同。所以要求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一样是不现实的。当然,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但观念要正确,要始终克服急躁情绪,要始终承认孩子间的不同,不要以偏盖全,放松心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三、家庭教育弊病的对策

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对父母而言,就是要有教育的出发点,培养什么,树立什么,坚持什么,杜绝什么,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家庭教育中要理出头绪。

(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目的培养教育孩子其实就是培养其具备生存的能力,适应社会良好,能够独挡一面,能够独自解决问题,能够较好的运用社会资源。所以,父母应该把培养孩子独立性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在日常生活和教育过程中,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不能因为孩子年纪小,在日常生活中,常以简单的命令来要求。当孩子出现不同意见时,应俯下身子,认真听取他们的心声。即使想法简单稚嫩,也应该认真对待,让孩子从潜意识中感知到,自已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进而会形成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思想。对以后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尤为关键。

(二)科学的教育态度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有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切合孩子的实际,对孩子的教育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不给孩子提出超出孩子智力和能力的要求,不给孩子定过高的目标,不凭自己的惯性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制孩子。对孩子期望太高,无节制地增加孩子的负担;对孩子施行武断强制,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或对孩子溺爱娇宠、放任自流等等,都是不理性的教育态度。教育管理孩子的理性态度应该是,对孩子成长目标抱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和希望,不逼孩子,不苛求孩子达到什么目的。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要客观的找原因,不凭单方的认识去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父母还应保持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应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避免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的错误教育。应该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生活。

(三)把学做人贯穿始终

做事先做人,做好人方能做好事。如果人都做不好,那肯定做不好事,也很难做好事。所以父母在孩子认知的过程中,必须把做人的道理贯穿始终。首先,父母要做好表率。因为孩子就在父母的身边,无形中影响就比较大。父母孝顺,爱护亲朋,那么孩子就学会了爱。父母热爱事业,用心工作。那么孩子就学会了认真对待自己的事情。其次,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生活中,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当孩子产生善举时,要及时表扬,让孩子对做好事,产生自豪感。再次,培养孩子的鉴别能力。当然生活中不免也会有假恶丑,有些事也很难做出对与错的直接判断。所以,听取不同的意见与建议,增加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学做人在家庭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份教育应该贯穿家庭教育的始终。

总之,《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认知孩子成长的过程如果缺乏思考,就失去了认知的意义。同样地,家庭教育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本身,只追求一种表面化的统一标准,还要通过各种鲜活的形式,直达孩子们理智和心灵的最深处,激起他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家长应当努力使子女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合格公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梅建伟.对家庭教育认识的几个误区与对策[J].中国教育,20l0(4)

【2】 张云裳.尊重理解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北京教育,2006(2)

【3】 陈慧敏.素质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开始[J].上海教育,2005(12)

【4】 童一.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获胜者[J].少年儿童研究,2003(5)

【5】

【6】

【7】

上一篇:建筑消防设施安装施工合同doc下一篇:晋祠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