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随笔

2024-08-20

呐喊随笔(10篇)

1.呐喊随笔 篇一

你只有呐喊下去

——读《呐喊》有感

一边读《呐喊》自己一边心潮澎湃,恨不得大叫几声,因为这本薄薄的书通篇都在“呐喊”,狂人为了孩子而呐喊,孔乙己为了功名而呐喊——当然还有作者为唤醒愚昧的国民而呐喊。

曾经有人说鲁迅的文章“放冷箭”,· 真真切切是这样。十四篇文章与自序,看似无带平淡无奇,但针砭时弊之意却从字缝里透出来,为了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新文化运动,鲁迅用短小的篇幅,丰富了的社会内涵,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如此之言不一一赘叙,但我想说的不是对国民劣根性诸如此事的分析,而是更想谈谈“呐喊者”们。

“呐喊者”,你可以认为他们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先锋,或者更准确些是为了某一更好的在社会目标而奋斗的有志之士。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因为他们的存在,社会才会进步,才能发展,可悲的是,”呐喊者”们往往都会遭受这种那种的迫害,新时代的呐喊者鲁迅就曾经东躲西藏,共产党员初期也惨照惨遭国民党人的残害……

归根究底,这种现象的始作俑者就是整个社会的腐败与丑恶,构成社会的每一个因子,对自身的肯定与对批评的置若罔闻,像鲁迅这样的呐喊者,他们深刻揭露了原社会的病态,或者说封建社会吃人的“咀嚼”人的灵魂,潜藏在旧社会人心中的自私与自视过高自然会对这种批评感到愤恨——这种人到现在都存在,这些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特性——“阿q相”正是导致“呐喊者”们被迫害的原因。

所以我想说的是,既然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胜利结束,祖国也在大踏步深化改革,我们就应该保护这些“呐喊者”。去学习,去成为一个“呐喊者”,正如今年春晚小品《提意见》中,我们需要的是能提出优秀的意见的的“呐喊者”,而不是去打击报复,只有一直呐喊下去,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高一(2)班

郑也轩

2.《〈呐喊〉自序》 篇二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不仅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而且交待了作者一段重要的心路历程——弃医从文,之前之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还有哪些重要阶段?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自序》,对鲁迅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呐喊〉自序》是作者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二、明确学习重点

1、从鲁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入手,梳理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研读,扣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理解呐喊的缘由和目的。

三、整体感知

下面请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

1、序言中交代了作者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的那些重要阶段? 2、理解呐喊的缘由和目的要抓住那些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浏览是快速阅读,择其精要,要求大家读完全文用时不超过5分钟)

四、梳理脉络

1、明确作者人生经历的四个阶段:(请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选择学医——弃医从文——寂寞苦闷——振作呐喊

2、抓住重点句子,明确作者选择学医和弃医从文的目的。3、教师简要概括作者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摸索与探求——反思与抉择——反省与酝酿——超越与升华 4、衔接过渡

教师提问:作者呐喊的缘由和目的是什么?过渡到下一环节。

五、重点研读

1、学生找出重点段落,抓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自主研读。

2、研读第一段:

在朗读的基础上,扣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不能全忘却”的“梦”的含义。(步骤:读—找—交流)

点拨:鲁迅的“不能全忘却”的“梦”指他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愿望。3、研读第七、八两段:

朗读讨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寂寞”的含义。步骤:朗读—讨论—引导—交流—小结

引导:寂寞不是鲁迅的专利,古来文人多寂寞。爱国诗人屈原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寂寞;诗圣杜甫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寂寞;亡国之君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寂寞。那我们如何理解鲁迅的寂寞呢? 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及小结:没有寂寞苦闷,《离骚》也许不可能流传千古;李煜也许成不了词帝;杜甫也许难成“诗圣”。鲁迅也可能难以一出手就是振聋发聩的《狂人日记》,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写出《呐喊》中一系列小说。可见,寂寞苦闷并不可怕,它实际上是一种积蓄和酝酿,它教会一个人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战胜自我最终超越自我。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鲁迅的“寂寞”(出示幻灯片并朗诵)„„从鲁迅的寂寞苦闷中我们看不到“小我”,鲁迅的寂寞、孤独、悲怆是大孤独、大寂寞、大悲怆!鲁迅愈是孤独寂寞,我们愈是感受到他伟岸的形象、崇高的人格和救国救民之心之切!4、研读“铁屋子”相关段落: 齐读(“铁屋子”一段),分析几个喻体的含义,归纳呐喊的第一个目的:唤醒民众。5、略读“在我自己”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抓住关键句,明确呐喊的第二个目的:慰藉猛士。

六、课堂小结

学习方法概说:①从梳理脉络入手把握文章的内容;②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综合梳理脉络和重点研读两个环节的内容进行小结。(扣住《呐喊》“唤醒民众”的目的或意义过渡到下一环节)

七、延伸拓展 出示问题:

结合以前学过或课外阅读过、选自《呐喊》的小说,谈谈对《呐喊》意义的理解。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在今天还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幻灯片出示中学阶段的《呐喊》作品)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教师小结:我们从《狂人日记》中看到了封建思想的血腥和丑恶;从《孔乙己》笑声中的悲剧嗅出了封建时代的陈腐和死亡气息。闰土木偶般的呆滞、杨二嫂的自私刻薄,华老栓抱着人血馒头像抱着新生命的愚昧,阿Q的健忘和“精神胜利法”,这一切都让我们警醒:不改造国民精神,中华民族难于真正崛起。鲁迅对封建思想和国民劣根性的强烈的批判精神永远是我们民族自警自省的不竭动力源泉!

3.呐喊 之读书报告 篇三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所提到的一句话,也是本人最为喜欢的一句话。鲁迅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后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这本小说集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鲁迅作《呐喊》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先生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深层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鲁迅的一生是成功的。他选择了许多正确的道路,在历史上留下了隽永的一笔。鲁迅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艺术表现力,至今无人超越。鲁迅的文学艺术是自然,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说他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可想而知,但艺术是自然的流露,真正的艺术是不需修辞的,鲁迅做到了这一点。鲁迅的文章有十分独立的尊严,正如当年文学聚会时,徐志摩一来从不谈文学而只谈喝茶穿衣、打牌玩鸟一类的事,文学社顿时就热闹了,于是鲁迅骂徐志摩是流氓。鲁迅是从不吝啬用文字表达愤概的,因此有人形容他的文字如一道闪

电,正能刺中人心怀。鲁迅的文学思想性深,他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进行了广泛地思考,他从溃败的封建社会中走出来,然而又朝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致力于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鲁迅的号召力影响力强,在当世难以匹敌,他是毫无争议的可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这已被世人共认,从当时到现在,他的影响还在延续,这是参与新文化运动的文学家中少有的。鲁迅的渗透力强,在许多文学巨著上都能看到对鲁迅作品的精辟理解,均有独到开先河之风,鲁迅的文学几乎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判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4.呐喊导读 篇四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字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面光辉的旗帜,蔡元培称他为“新文学开山”。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是沈钧儒手书的“民族魂”三个大字。毛泽东评价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代表作品主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共16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书信集《两地书》;

辑录《唐宋传奇集》。此外,还有《毁灭》等大量译著。

现在总有一股贬低甚至糟蹋包括鲁迅在内的伟人的妖风,借郁达夫《怀鲁迅》中的一段话揭示某些人的本质:“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但愿郁达夫振聋发聩的话语,能警醒那些糟蹋我们民族伟人的卑劣小人!

二、《呐喊》内容辑要

(一)内容总说

《呐喊》最初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15篇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篇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中篇,其余均为短篇)、《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和《社戏》,集子前有《<呐喊>自序》。

《呐喊》这十四篇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并将之作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心路历程。

(二)小说概要

1.《狂人日记》 该小说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该小说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吃人封建制度。该小说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小说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首先,写实手法和象征手法有机结合,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方面,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这个被迫害狂的病态特征——敏感、多疑、妄想;另一方面,用象征手法,写狂人对封建制度的认识,极具象征性。二者有机融合,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人物语言个性化。《狂人日记》语言使用的是现代白话。狂人“语言杂错无伦次”,似杂乱而实敏锐,既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成功塑造了一个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反封建战士形象。2.《孔乙己》

该小说塑造了一个辛亥革命后没落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善良而迂腐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和摧残下,穷困潦倒,因偷定居人家的东西而被打折了腿,最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借此形象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

该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是结构严谨,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安排自然合理。二是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多方叙写孔乙己,显得真实可信。三是小说语言精炼传神。对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裳帮顾客和孩子们,简笔勾勒,而对主人公则通过“排出九文大钱”、“窃书不能算偷”、“多乎哉?不多也”等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孔乙己这个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令人叹服!3.《药》

该小说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夏瑜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华小栓的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地剖析了辛亥革命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小说主题极为深刻。

该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是独具匠心的采用了明暗双线结构。明线写华老栓为儿子买人血馒头治病;暗线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二是象征和暗示手法的运用。以“华”“夏”为吃血者和流血者的姓氏,包括夏瑜暗示秋瑾,坟上花圈的暗示等,其强烈的象征性和暗示性,使小说主题深远、意蕴丰富,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三是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勤劳、善良而又愚昧、麻木的小市民华老栓,坚贞不渝、最终牺牲的革命者夏瑜,凶残、贪婪、仇视革命的刽子手康大叔,以及热衷于看热闹、麻木不仁的看客们等。四是传神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细节描写,如写康大叔将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的过程等。4.《明天》

该小说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对住在鲁镇咸亨酒店隔壁的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的叙写,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冷漠无情。作者冷峻的风格、精炼的写实、纯熟的技巧,勾勒了一幅小镇风俗画,表现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艺术方面,一是作者采用了极为强烈的对照映衬手法。一面将人物形象突现出来,一面将人物命运勾勒出来。在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的时候,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在办丧事时,她煮饭让“凡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借机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一贫如洗的单四嫂子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至此,被作者一再称之为有古风的鲁镇,人们的丑恶嘴脸显露无遗。而明天,等着单四嫂子的又是什么叫?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暗示出来。二是人物心理的刻画与对话的描写精炼传神,难有一字更改,实在是精品中的精品。5.《一件小事》

该小说是现代小说中广为流传的名篇之一。它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人力车夫拉我时不小心将一个老太婆撞倒在地,“我”要车夫不管,而车夫却坚持扶老女人报警并承担责任,给“我”以深深地触动。小说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意识,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这在五四时期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该小说的写作特点:一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好似一幅速写画,自然朴实而意味深长。二是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将车夫和“我”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进行对照,显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衬出车夫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这种对比的妙处在于以间接而含蓄的笔墨,突出劳动者的淳朴无私。6.《头发的故事》

该小说是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实际上几乎通篇是N先生的独白——从纪念“双十节”联想到辛亥革命的表面成果——剪去了辫子,理性地总结了辫子在中国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甚至在辛亥革命后,剪掉辫子仍被辱骂。从而鞭辟入里地揭示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决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回味。

在艺术形式上,该小说几乎是一个人的独白,夹叙夹议,声情并茂。若去掉头尾和引号,便纯然成了一篇杂文。显然是作者在借主人公之口说出自己的感受,却既使之与作者保持距离以增强故事效果,又使人物语言更自由更有个性。N先生关于“本多博士”这一段议论读来发人深思,而篇末的话,呼应篇首的话题,更是引人深思,深化主题。7.《**》

该小说创作于1920年,描写了1917年7月,封建余孽张勋趁北洋军阀内部争权夺利之机,带兵入京,捧出清废帝宣统(溥仪)复辟。这一反动行径激起了广大人民的义愤,各地纷纷声讨张勋。作者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七斤因没有辫子被老婆数落,被赵七爷教训而惶恐不安的一场**。作品围绕“辫子”的危机,提示了这一事件的实质,即张勋复辟终究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沉滓短暂泛起之后,终究要被重新淘汰。小说通过一个偏僻乡村的场景,喻示了整个中国的状况。

该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是人物性格各具特色。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无知,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赵七爷无政治主见,报复心重,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形象。其他如七斤嫂的精明泼辣,九斤老太的固执保守等等,众多人物都是性格鲜明。二是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如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等真实体现了人物的个性。8.《故乡》

该小说作于1921年,小说通过叙写“我”一次回故乡与儿时伙伴闰土见面的经历,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深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小说在艺术上偏重抒情,基调是沉郁、悲凉、压抑的。面对中国农村的破败和凋敝,作者以感伤的笔触淡淡地写来,有看见故乡萧索的悲凉,有与少年时代的朋友重逢的喜悦,有与闰土之间生出隔膜的困惑,有对下一代新生活的憧憬。作者流露出的浓烈、深切的悲凉之情,真挚动人,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者笔下真实的农村图景及特有风情,构成了作品极大艺术魅力。以至于其他作家群起仿效,从而形成了“乡土文学”的第一次创作高潮。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主要采取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写故乡二十年前后的对比,反映了兵匪官绅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写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对比,反映了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下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写迅儿哥和闰土之间感情二十年前后变化的对比,反映了以闰土为代表的贫苦农民因生活的折磨而导致的精神麻木,等等。这些都显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广的忧愤,从而极大增强了作品的震撼力。9.《阿Q正传》

该小说是鲁迅唯一一个中篇小说,更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目的是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集中体现中国国民性劣根性的典型人物形象——阿Q,抒发了作者对于落后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情和忧愤之情。

阿Q,姓名籍贯不详,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城市游民,以做短工为生。阿Q自尊又自卑,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阔”,就是想“儿子会阔多了”。他总能迅速忘却不愉快的事,在精神上获胜,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了,调戏小尼姑更觉晦气全消。阿Q保守,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住自然的本能,对吴妈叫“我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顿,阿Q的爱情梦被打破。他偷窃,生计成问题后,进城参与盗窃,得到了一些东西,回到未庄曾获得人们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他“敬而远之”。他欺软怕硬,他屡屡被有钱人欺负,也被同为底层人的王胡欺负,但阿Q却反过来欺负小D和小尼姑。阿Q投机,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一看举人和村里人都怕他们,便有些神往,也要“革命”和“造反”;然而阿Q直到被抓、被杀,也一直没弄懂革命是什么。阿Q愚昧,临死前的遗憾居然是作为死囚画押画的圈不圆。

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而“精神胜利法”则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

艺术上,除了塑造除阿Q这一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形象之外,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作品采用了改造过的章回体小说形式,分九章讲述了一个个既独立又关联的故事,形象刻画了“阿Q”的性格特征。二是风格诙谐幽默而又冷峻,往往能引起读者会心一笑但笑过以后却又不禁同情怜悯阿Q,作者揭露了国民的弱点,从而也就引起了疗救的注意作者语言修养极深,可以说是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三是语言运用独具匠心,新颖别致,而又恰到好处。如“阿Q”调戏了小尼姑而“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阿Q从城里发财回来,大名从“浅闺”传到“深闺”里去了;等等。用得十分形象而幽默,活画出人物的性格灵魂或人生世相。10.《端午节》

该小说作于1922年,其最为显著的特色是作者那非凡的讽刺手法。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的风俗是逢年过节大家欢天喜地,大凡讨债一类事,都在年关前解决。该小说写了政府欠薪和教员索薪,“索薪”的时间从年关提前到端午节前。还从教员索薪写到官员索俸,这是对当局莫大的讽刺。作者的笔法从容有致委婉含蓄,在不露声色的描述中,暴露了政府的腐败。

对政府的官员,如方玄绰之流的小官僚,作者也加以无情的讽刺。方玄绰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但偏要戴上忧国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作者对于方玄绰的内心描写,以及通过方玄绰与方太太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也是很成功的,把这个可怜又可恶的小官僚塑造得栩栩如生。11.《白光》

该小说作于1922年,通过叙写追求功名利禄的旧知识分子陈士成第十六次参加科举考试仍然落榜,最后精神失常落水而死的遭遇,控诉了封建制度吃人的罪恶。为揭露这种罪恶,作者营造了一个阴森、凄惨、诡秘的氛围,并展开情节。为了描写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作者通过四个方面来营造小说独特的悲剧氛围:一是陈士成的幻觉,听到各种嘲笑打击他的话,正式这种幻觉将主人公一步步拖进了命运的深渊;二是环境描写,月光的阴冷,默认的静谧,都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三是祖母讲的故事,富有神秘感;四是白光的描写,白光将陈士成一步步导向死路,白光既是陈士成的幻觉,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的形象化身。

12.《兔和猫》

该小说写一对可爱的白兔最终被可恶的大黑猫残害的故事。作者以代表善良的小兔子的柔弱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抒发了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弱小的兔子,憎恶凶残的大黑猫,带有明显的寓言色彩,隐喻当时的社会现实。小说语言生动准确。作者以极强的观察力,传神的笔致把白兔的外形、动作、神态描绘得活灵活现,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13.《鸭的喜剧》

该小说带有纪实性色彩。作者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京有过一段交往,该小说即以此为素材。作者塑造的主人公爱罗先珂对世界充满爱心,那是一种博大的爱,他爱一切生物,爱充满活力的生命,爱欢乐的世界,但世界并非尽如人意,他养的蝌蚪最终被他养的鸭吃掉了。作者通过鸭的喜剧——也就是蝌蚪的悲剧,揭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现象,由此折射出社会现象,委婉地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小说结构简单明了,但内容丰富深广。在写作上有散文化特色,情节性不强,但语言朴实、亲切、雅致,别有一番韵味。14.《社戏》

该小说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1922年10月。作者对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情景经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戏却索然无味。农村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乐土,可以不必读书,可以钓鱼放牛,可以看社戏。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塑造了农村小朋友质朴、温厚、可爱的形象。

小说对人物的刻画,生动形象,个性十足:双喜热情、机灵,直率;阿发无私、能干;六一公公纯朴,大度。而且,作者往往只用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他们各自的特征。小说心理描写非常出色,如对看社戏雇不到船时的急切和有船时的轻松两种心情,刻画得真切动人。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描写自然山水美景,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胧,笛声的宛转悠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的夜景,给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还描写了淳厚的民风,演社戏看社戏的习俗风情都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使作品读来饶有情趣,亲切感人。

三、人物鉴赏

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观点的。《呐喊》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下面按不同类型介绍:

第一种:压迫者

《阿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赵太爷,《**》里的赵七爷等。有趣的是,这些人大多姓“赵”,因此分辨起来非常容易。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一般老百姓见到了都觉得气短。《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说话凶猛: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里的赵七爷无知且蛮横: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总之,这些人都非常了不得。他们既占有话语权,又拥有相当大的财力,所以,在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们对于旧时代的各种礼仪、陋习都非常习惯,对任何不符合这种恶习的行为,都特别憎恨。如果有什么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现,他们不是暴跳如雷、痛心疾首,就是唉声叹气。鲁迅对于这类人的鄙视和憎恶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权威”和他们代表的旧时代、旧文化,一直是鲁迅不遗余力鞭挞的对象。

第二种:是革命者

《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夏瑜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出场,作者是用侧面描写,通过刽子手和茶客们的谈话刻画他的形象的。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纲领;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他“不要命”,不怕打,英勇无畏,毫不动摇最后,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夏瑜的革命斗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鲁迅先生热情赞扬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但同时也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他的革命主张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连他的母亲都不理解,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甚至连他的牺牲也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他讲的革命道理,人们听了“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封建王朝杀害,人们“潮一般”去看热闹;甚至他母亲对他的英勇献身也不以为荣,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喷洒的热血,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药”。总之,夏瑜的死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什么反响,只给自己的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愚昧的群众带来了一剂假药,给健壮的看客提供了一次鉴赏“杀人的壮举”的机会,给无聊的茶客增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给贪婪的刽子手提供了一个诈骗钱财的由头。所以,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凉的。

但是夏瑜的牺牲,也并非毫无影响,第二年清明时节,他坟头出现的花环,正是对这位“寂寞奔驰的猛士”的慰藉。说明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第三种:帮闲(看客形象的主体)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等,都是这类人。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流,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但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有意无意成了“压迫者”的帮凶或仆从。这些帮闲,作为一个群体,目标价值非常不明显,不值得革命者打击,也不容易受到打击。但他们对于革命者,却是具有伤害性的,同时,革命者对于这些帮闲还真是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而鲁迅认识到帮闲的危害,对他们厌恶之极,并不遗余力进行批判。

第四种: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人物形象

《药》里的华老栓,《明天》里的单四嫂子等,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却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它。华老栓只是求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单四嫂子只是盼望明天情况好起来。他们构成了社会的底层,就像河底里的淤泥,无声无息。这类人物为读者熟知,就是鲁迅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类。写到这些人时,鲁迅的笔触就会变得沉重起来。

第五种:旧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端午节》里的方玄绰等,都是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代表人物。鲁迅通常用轻快和嘲讽的语气来写他们,既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又厌恶他们旧思想和言行方式并借他们对毒害人的旧制度旧思想进行了揭露批判和揶揄嘲讽。

第六种:善良人的形象

《一件小事》里的车夫,《故乡》里的少年闰土,《社戏》里的六一公公、双喜、阿发等,都是属于善良的人物类型。在这些人物里,车夫的人物形象最高大,少年闰土、双喜、阿发是一群可爱的少年形象,六一公公则善良可亲。对他们,作者是怀着或崇敬或喜欢情感的,他们代表了黑暗社会的一缕亮光。

第七种:阿Q们

5.鲁迅《呐喊》人物欣赏 篇五

——鲁迅《呐喊》人物欣赏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了先生在1918~1922年所作的15篇小说,其中《狂人日记》、《孔已己》、《阿Q正传》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小说发表于“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由于吸收和借鉴了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代知识分子叛逆者的杰出代表

——狂人

【人物介绍】

《狂人日记》主人公狂人是一个觉醒了的、后又因被迫害而发狂的反封建战士,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代知识分子叛逆者的杰出代表。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受过封建文化 思想的教育;更目睹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人乃至吃人的种种事实:有给知县打过枷的;有给绅士掌过嘴的;有县衙占了他妻子的;有娘老子被债主逼死的;甚至真有被吃的。他发现中国“吃人”的历史相当久远,空间也相当广延;他更认为,中国的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

【精彩链接】

(1)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2)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3)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推荐理由】

《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狂人具有迫害狂患者通有的“恐惧”、“敏感”、“多疑”等心理特征。正是在他的恐惧”、“敏感”与“多疑”中,使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暴露无疑。狂人半夜查看历史,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狂人神经错乱时的幻觉,但又是一个智者的大彻大悟。“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由赵家的狗叫声所引发出的联想,可是它入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卫道士的本质。“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和“救救孩子”,这确实是迫害狂患者的呼喊,但又昭示出觉醒的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理想。狂人是疯狂的,又是清醒的;是象征的,又是现实的。他是鲁迅早年所呼唤过的“精神界之战士”。

【名人评价】

钱理群:今天我所要强调的是,鲁迅这里所说的“吃人”,或者说中华民族是一个“食人”的民族,不仅是象征,而且是实指:中国人真的是在“吃人”。其实这一点在《狂人日记》里已经说得很清楚,我们过去的研究者似乎不太注意其中实指的内容。

唐弢:《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作,狂人则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先锋。狂人这个形象的塑造更是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狂人在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占有卓异的历史地位。

【综合评价】

狂人是在“食人民族”的典型环境中,首先觉醒的敢于向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礼教挑战的民主战士,表现出全面地反封建、反传统、反“食人民族”劣根性的义勇,憧憬着将来没有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又确实是个迫害狂患者,他具有迫害狂患者通有的“恐惧”、“敏感”、“多疑”等心理特征。狂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第一个形象,毕竟是前无古人的先觉者的形象。在他之前,在中国文学的人物中,根本找不出一个具有如此思想高度和非凡勇气的人。

【作文素材】

狂人的觉醒对于周围的“食人”群众似乎没有起到疗救催醒的作用,不独群众对他不理解,而且他本身对“食人”的群众也失去了希望,认为只有“没吃过人的孩子”才可以“救救”。

【运用方向】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唤醒人民,才能真正拯救世界/革命事业不能脱离群众„„

【智慧悟读】

6.来自生命的呐喊 篇六

——读《忠诚与背叛》有感

在虔诚的拜读《忠诚与背叛》这本记录那段白色恐怖的悲壮历史的红色读物中,不仅被红岩烈士们可歌可泣的忠诚所折服,更是被先烈们提出的《狱中八条意见》深深震撼。这是那些对党最忠诚的战士用生命中最后的力量向自己的组织和同志发出最沉重的呐喊,它号召党员干部都要坚信信仰,并无条件的忠于信仰。

信仰是生命?信仰是灯,能够指引方向;信仰如火,能够点燃希望;信仰似山,始终坚定不移。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信仰是根本性的政治立场,是精神的支柱、奋斗的动力、前进的坐标,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信仰是党员干部的道德核心,党员干部一旦丧失了信仰,就会失去精神支撑,失去灵魂。正是因为有着坚定信仰的支撑,我们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也正是有着坚定信仰的支撑,陈然、张国维,江竹筠等革命先烈才能经受百般酷刑折磨时依然不改其志,给世人留下具有巨大现实意义的“狱中八条意见”。

《狱中八条意见》是红岩烈士们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在残酷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特别是经历失败和挫折后,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令人震撼警示。它是狱中烈士的血书遗言,每一个字都浸满了烈士们不屈灵魂的忠贞,每一句话都是忠诚战士们来自生命的呐喊,他们仰望黎明的曙光,寄希望于党;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进行最后的述说和嘱托。

它不但富有历史价值,而且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针对性,是我党对“四个危险”的“锦囊妙计”,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防止领导成员被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左跳到右;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主义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生活作风;

七、严格整党整风;

八、严惩叛徒,特务;

下面我就《狱中八条意见》谈谈个人体会心得:

《狱中八条意见》中的第一条、第六条和第七条是针对党组织遭受重大破坏教训后的痛感而发,它警示着共产党员必须加强作风建设。生活作风,作为人们对待日常生活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模式,是一个人政治信念,思想格调,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更像一面镜子,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党的面貌和形象,人民群众往往也是通过这面

镜子来观察和认识我们党的。毛主席曾经说过:“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而党员干部中的领导成员,在党内建设中无疑是决定因素中的核心要素,往往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成员由于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不同,又容易出现经济、恋爱、生活作风等问题,理想信念一旦动摇,灵魂就将走向腐化:生活腐败,贪图享受,发展到最后的贪生怕死。这时候他们基本会思想保守,作风漂浮,不思进取,而且维护既得利益,甚至会在特定条件下向右倾投降主义转化。前有刘国定、冉益智们,后有陈良宇、成克杰们,我们必须引以为戒。过去是敌我斗争考验着我们的党员干部,现在在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的诱惑也时刻考验着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真理,不能被我们束之高阁,更不能遗忘。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必须要牢牢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为建设中同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狱中八条意见》中的第五条主要是在针对实际斗争中的敌人或敌对力量,它警示着共产党员时刻要保持忧患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敌人存在形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更具欺骗性和复杂性,我们共产党员必须保持清醒地头脑,认识到形式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防腐拒变和抵御奉献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的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因此全党同志必须常怀忧国忧民忧党之心,始终保持对自身肌体腐蚀的高度警觉,始终以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狱中八条意见》中的第二条和第八条都是针对性地重要措施:一个是从正面强化党的队伍的自身建设,一个是从反面进行从严防范。时至今日,“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始终是我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内教育”不但需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而且需要思想素质的教育,同时还需要加强个人对政治理论素质、政治品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和历练,而“实际斗争的锻炼”则是强调从具体工作中去增加才干,丰富知识,这与“严格整党整风”相结合,就有利于我们共产党员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遵守政治

纪律、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关键时刻不迷失方向,这既有助于我们广大的共产党员切实的提高坚持真理、弘扬科学、把握大势、驾驭全局的发展本领;也有利于保持党员干部的思想纯洁性和政治坚定性,更有助于全面提高整个党员队伍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从而保证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并积极投身于“去伪存真、去腐存新”的“十二五”阶段性建设中。

《狱中八条意见》中的第三条、第四条就一针见血的直接指出理想总是坚定的,但纯粹的理想主义是不切实际的。在实际工作中,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工作,肯定存在每项工作本身的现实性,特殊性和复杂性,不能不顾现实的好高骛远,也不能脱离实际的照搬照抄,更不能再发展之中无视当前阶段性工作的要求,使实际工作遭受挫折;对上级不要迷信正是需要从大局出发,不要把个人领导与党组织画等号,应当辩证理性的看待问题,区别真伪,不要盲从。尤其是在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和压力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努力践行共产党员求实、奉献、奋斗等优良传统,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熟悉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努力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努力做红岩精神的传承者,做体现时代进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倡

导者和实践者,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7.《呐喊》练习集锦! 篇七

一、判断题

⑴鲁迅的《呐喊》中的很多篇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比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

⑵《呐喊》是伟大的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所写的14个短篇小说的结集。取名为“呐喊”,意在为革命“喊几声助助威”,以鼓舞“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⑶《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狂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话,但是话里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⑷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⑸《呐喊》是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录小说15篇,其中《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拿来主义》等文章都为鲁迅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大都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⑹《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⑺《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中国旧有制度进行深刻剖析,全面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

⑻为了改良社会,改变国民劣根性,鲁迅作品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目的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在《呐喊》中塑造了阿Q、闰土、孔乙己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⑼《故乡》通过贫苦农民闰土父子两代的童年对比,反映了自辛亥革命至“五四”前后中国农村走向全面崩溃以及农民的悲惨生活。《明天》通过皇帝复辟的传闻在一个偏僻农村的反响,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各阶级在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的动向。”

答:⑴祥林嫂是《彷徨·祝福》中的人物。⑷《狂人日记》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⑸《拿来主义》是杂文,出自《且介亭杂文》。⑺作者并设有“全面肯定”辛亥革命。⑼“《明天》”应为“《**》”。

二、选择题

1、下列叙述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周树人首次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它被看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B.《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落后不觉悟农民阿Q形象,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鲁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C.《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祝福》都收在《呐喊》中。

D.《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是次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主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E.《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者描写的是日

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

答案:(错项为CD。C项《祝福》收在《彷徨》中,D项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2、下列叙述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呐喊》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B.《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C.《孔乙己》用第一人称“我”——作者本人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

D.《药》是以1911年辛亥革命英雄黄花岗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不成功的历史原因。E.《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答案:(错项为CD。C.《孔乙己》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D.《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

三、简答题

1.根据你的理解,说说鲁迅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原因有哪些?(或:写《呐喊》 动机和目的是什么?)(5分)

答: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聊以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2.结合具体事例简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5分)

答: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表现在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等方面。例如阿Q在赌博时,他的一堆“很白很亮的洋钱”被人家抢走了,遭到了失败,但他却“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虽然“热辣辣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他又“胜利”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固有的,它是反抗——失败——再反抗——再失败后的一种自我解脱剂,有麻痹斗志的作用。今天,阿Q式精神胜利法仍然存在,可结合实例分析。

*请围绕《阿Q正传》举例谈谈你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的理解。(100字左右)答:所谓阿Q“精神胜利法”,其本质就是一种奴性心理,通过自欺自骗,获得自我麻痹与安慰。对于真正强势的人,则口头认输并用“儿子打老子”之类的话来自慰;对于弱者,则“恃强凌弱”来证明“自己的力量”。阿Q对小D和小尼姑的做法可以反映这点。(举一例即可)这种奴性心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压抑人们的结果,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也是鲁迅先生对我们民族进行的自我解剖与批判。

3.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请结合《呐喊》有关篇目的具体人物简析帮闲形象。(5分)

答: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像苍蝇一样嗡嗡乱响,让人心烦,但又挥之不去。《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祝福》里的“卫老婆子”,《长明灯》里的“方头”、“三角脸”、“阔亭”、“庄七光”等,都是闲人。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流,有他们不多没他

们不少。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构成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表象。鲁迅对于帮闲的厌恶由来已久。这些帮闲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相当大的粘滞性,而且目标非常不明显,不容易打击。他们对于革命者自然是具有伤害性的,但是同时,革命者对于这些帮闲还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

4.“曲笔”是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写法,《呐喊》中就有一些“曲笔”,试举一例加以分析说明。(5分)

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药》这篇小说,既写了华夏两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凄清,阴冷,窒息,压抑的色调,尤其是结尾关于坟场环境的描写文字,更是让人感到阴森恐惧,可是,“瑜儿坟上”的一圈花环。这清白、零星的小花给作品增添了一点热度和亮色,暗示着革命者流血牺牲,后继有人,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夏瑜的同情者和继承者们一定会发扬夏瑜精神,光明终究有到来的时候。另一方面也不可讳言,这“花圈”是“平添”上去的。所谓“平添”不仅指小说前面无伏笔可寻,清末也没有用花环寄托哀思的习俗,还指不够恰当地拔高了严重脱离群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历史地位。

5.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呐喊》是一部什么书?

答:《呐喊》收入鲁迅先生1918到1922年间创作的小说14篇。本书贯穿着充沛的反封建热情,“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本书以卓越的艺术语言,严格的现实主义形象,巧妙的艺术构思,一篇又一篇新形式,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

6.在鲁迅的作品中,除了《长明灯》的疯子以外,还写了哪些疯子?写这些疯子的主旨是什么?

答:鲁迅还在《狂人日记》中写了狂人,在《白光》中写了陈士成。写这些“疯子”一是为了以“疯子”的认识来反衬人民的愚昧,《长明灯》中的“疯子”和《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实际上都是“在黑屋子里的清醒者”,他们的认识不能为公众所理解,反而被看成了“疯子”。二是为了控诉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白光》里的陈士成就是这样的人。

7.鲁迅关于“头发的故事”在几篇作品中都曾经出现过,请简述一两个。

答:在小说《**》中,航船的七斤进城被剪了辫子,听说皇帝又坐龙庭了,故而闹出了**。在小说《阿Q正传》里,假洋鬼子、阿Q都在辫子上有出色的表演。

8.鲁迅对阿Q之类的底层劳动者怀有什么情感?他塑造这些典型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目的:暴露愚弱国民的病症,引起疗救的注意。

9.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答:《呐喊》中的《药》通过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被做成人血馒头吃,反映出群众的愚昧麻木和革命者的寂寞gudu,揭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群众觉悟的重要性。而《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则有着更为深刻的描写。辛亥革命没有依靠作为民主革命基础的农民群众,没有强大的宣传和启蒙运动,必然是易妥协的,不彻底的。小说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的这一重大问题。

10.试析阿Q的性格。

答: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他社会地位地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身份悲惨。他的主要性格是精神胜利法,即自尊自大、自轻自贱,不敢正视现实,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中等。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清醒地认识自身的悲惨命运,不能真正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行动来。阿Q主观、狭隘、保守,有农民的质朴、愚蠢,也沾上了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阿Q的悲剧,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11.请从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分别举出阿Q“嫉妒笑贫”“欺软怕硬”“自我解脱”的事例,并作简要分析。

答:嫉妒笑贫:有一次阿Q看见王胡在太阳底下捉虱子,捉的虱子比他多,且放在嘴里咬了响,便于王胡打了起来。欺软怕硬:阿Q在未庄他能打得过的是小尼姑,有时就欺侮小尼姑,极尽戏弄之能事,曾在小尼姑头上“拧了一把”。自我解脱:阿Q被人打了,有时会说“儿子打老子”,既然把对方视为儿子,他心里就平衡了„„这些都是阿Q身上的“劣根性”,是国民的弱点缺点,鲁迅先生写此,用意在唤醒疗救的注意,改变国民性。

12.简要介绍阿Q对“革命”的认识,评析其反映的时代背景。

答:阿Q对革命的要求反映了贫苦农民的自发觉醒,但他同时又是带着小生产者的传统的私有观念在认识革命的。其实,阿Q向往的并非革命,从他的想象中课看出的他的革命只是对旧有的封建制度的适应,他认为革命就是造反,手段是杀人,是抢东西,是报仇,是选女人,是营利,只是要改变现有社会中的低下地位。这种革命的目的,注定他的革命目标不够明确,信心不够坚定,也就不会成功。

13.《呐喊》中有不少看客,请举出两例,并简要解说鲁迅先生写作的用意。

答:如《孔乙己》中有许多不知名的酒客,《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长明灯》《头发的故事》里有许多不知名飞人,《阿Q正传》里看枪毙阿Q的许多张着嘴的看客,蚂蚁似的人,以及《药》里许多茶客,诸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围观革命者夏瑜被杀头的人群等等。

作者从心灵的角度切入看客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鲜明地表现了灵魂已死、人性已经毁灭的悲哀。鲁迅描写看客群落的悲剧并非仅仅停留在人性毁灭的悲哀的揭示上,而是从更深更广的历史角度,表现了一个民族历史的悲哀。那些蚂蚁似的看客,那些以别人痛苦为生活笑料和佐料的茶客、酒客们,他们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不正是封建专制思想长期压迫和奴役的结果吗?那些柳妈、吴妈等形象不正是封建伦理思想在其身上进行一种独特的融合后的结晶吗?作者在再现看客的历史悲剧意义的同时,也表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悲剧内容,特别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悲剧根源在这些看客的身上表现得相当鲜明突出。如《药》里作者对革命者夏瑜不联系群众从而造成许多民众不理解革命的可悲场面的描写,夏瑜惨遭杀害,他的鲜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里许多不知名的人对革命的迷惑,《阿Q正传》里许多看客对革命的看法,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悲剧内容。

14.“吃人”是《呐喊》揭示的最深刻的主题,试分析“吃人”的本质特征。(4分)

答:“吃人”一方面是指对人生命的肆意践踏与剥夺(2分);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精神的控制和虐杀。(2分)

15.《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狂人性格的特点首先便是有狂气和才气。他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他洞察封建礼教的本质,“这历史没有年代,„„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性格的又一个特点是充满了义勇和正气。早在20年前,他就把象征着封建统治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20年后他又质问吃人者:“吃人的事,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性格的另一特点是充满理想和信念。他预言:将来是“容不得人吃人” 存在的社会。由此可见,狂人在未狂之前,便是一位敢于斗争的战士,致狂之后,他那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的精神更加昂扬。

16.请简述《呐喊》的艺术特点。

答:《呐喊》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革命现实主义反映时代,二是以典型化的方法塑造人物,三是以体裁家的姿态不断创新。

17.请简述作品《药》的主题。

答:由于受到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压迫和麻痹,人民陷于愚昧和无知的境地。如果化

老栓是因为受封建迷信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剧,那么革命者夏瑜的遭遇则是更大的悲剧。人们对夏瑜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行动丝毫不理解,夏瑜对群众落后状态的深切同情,反被人们骂为“发疯”,对夏瑜的流血牺牲,人们漠不关心,冷淡到以他的血来作为治病的药,这是多么可悲的无知和麻木!这反映了尚未觉醒的群众和革命先驱之间存在着可悲的隔阂。小说通过这两个悲剧,挖掘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教训,揭示出民主革命必须启发群众觉悟的重大问题。

18.《故乡》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亲眼目睹的故乡进行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和人隔膜起来。突出反应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19.说说《故乡》题目的好处。

答: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但是“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跟眼前的故乡及人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启发读者思考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20.鲁迅在《故乡》的最后说:“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概述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旧ud生活这样压抑、沉重,作者期盼闰土、水生、杨二嫂以及他们的后辈能从历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过上新的生活。

21.《故乡》中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捡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答:闰土“拣香炉”与“叫老爷”的做法一样,思想上受到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两者都说明闰土迟钝麻木。

22.请你说说孔乙己为什么成为不会营生的废物。

答:他读的书,从他的语言中,可见是孔孟之道,是一套封建文化思想,这样的书叫读书人鄙视劳动。而科举制度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鄙弃劳动。

23.《药》里的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请简述你对夏瑜形象的理解。

答:夏瑜深陷囹圄,还劝说牢头造反,表现出夏瑜确实是一位舍生取义的革命者;清王朝的天下是大家的,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针锋相对,推翻异族统治的大清,正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精神,这句话反映了夏瑜思想中的民主性和民族性。

24.《社戏》题目是社戏,可是文章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不仅没有写出戏好在哪里,相反倒写出了不少对戏不满的内容,而对看戏前后的事情做了大量的精心描绘。请概括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答:看社戏只是全文的线索,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我”与农家少年的美好友谊和他们真挚淳朴的品质,而看社戏前后的情节正是表现这一主题的重点,所以这样安排情节。

25.简析《阿Q正传》中作者对辛亥革命描写的作用。

答: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是作为阿Q活动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群众。

26.《端午节》里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请举例说明并作简析。

答:方玄绰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但偏要戴上忧国忧民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心动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作者对于方玄绰的心理描写,以及通过方玄绰与方太太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也是很成功的,把这个可怜又可恶的小官僚塑造得活灵活现。

27.请概述《阿Q正传》中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革命的一两个细节。

答:①将辫子盘在头顶上。②去静修庵“革命”,砸碎龙碑。③把老尼姑当作满清政府,给了她不少的棍子和栗凿。

28.《社戏》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再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答: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地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那所谓的“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烂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29.结合《白光》全文谈谈对“白光”的作用的理解。

答:“白光”在结构上,作为情节线索构建全篇,白光一直在诱惑着陈士成的思维和行动,直至他走出城门,投水而死;白光的象征意义正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疯人的恍惚感觉中追寻着穷途末路中的一丝“白光”样的希望,升官发财的诱惑像白光一直使追逐者为之疯狂。这就是作者所要抨击的罪恶的科举制度。

30.《头发的故事》是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从纪念双十节联想到辛亥革命的成果——剪去了辫子,从而理性地总结了辫子在中国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回味。在艺术形式上,本篇有何特色?

答:《头发的故事》在艺术形式上,本篇几乎是一个人的独白,夹叙夹议,声情并茂,去掉头尾,去掉引号便纯然成了一篇杂文。显然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又使之与作者保持距离,以增加故事性效果。这样也使人物语言更自由更个性。N先生关于“本多博士”这一段议论,读来发人深思。那篇末的话,呼应了篇首的话题,更是余音绕梁,令人倍觉警策。

31.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于:他的革命主张是正确的,但不为群众理解,得不到群众支持;他的牺牲得不到群众同情;他为革命所洒的鲜血,竟成了华小栓治病的药。他的死是悲凉的,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35.《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成的。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怎样的双线结构?

8.《呐喊》读后感 篇八

——《狂人日记》

朱赫特

《呐喊》是鲁迅先生写的一本小说集。他为了唤醒愚昧无知的中国人,便弃医从文,写了许多著名小说,并收集在《呐喊》里。

《狂人日记》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小说,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所谓日记,就是一个人,得了“迫害狂”之类的狂病,在得病期间写的日记。自然,日记中语无伦次,狂人的所见所闻都被他认为是吃人。鲁迅先生想借狂人的口吻,来反映封建社会这所谓“吃人”的本质。

鲁迅先生文笔精妙,因而文中有许多地方值得回味。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名义上是提倡孔子的“仁义道德”一大套真理,可实际呢,自然是封建社会残暴统治、压迫、剥削老百姓,使百姓的思想深受其毒害。封建社会,无论是谁,都被这无形的思想所禁锢,以至于改朝换代,仍然逃不出封建这圈子,而始终改不了2000多年这“吃人”的本性。

在第九篇中,“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窥。”这句话表面说的有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勾心斗角,自相残杀现象,尤其是当官的,这种现象极为严重。随便翻翻历史就知道了,奸臣暗害忠臣的事例极多,比如秦桧害死岳飞,等等。

也有些是两个奸臣在暗地里争斗,也有的。我消灭你,又有人又把我消灭了,这难道不正符合了上面这句话吗?

在第十篇中,“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会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这几句我认为是妙到极点了。按这狂人的话说,就相当于找个合理的借口吃了他。而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又无偿不是这样。一些人为了推翻残暴的统治,而发动正义的战争,但统治者不会这么束手就擒,统治者称之为“造反”。一旦起义失败,往往这些英雄会留下千古骂名,英雄就便为狗熊了。一个好人的头上被顶了个恶人的罪名,那些真正的恶人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杀了这好人。

狂人其实是一个也觉醒的反封建分子的形象。所谓的疯言疯语恰恰是最清醒、最真实的。而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传统也使许多人的思想受到侵害和禁锢,能真正醒悟的人,反而被视为疯子。作者写这篇时,当时正是封建统治刚刚被推倒的没几年,仍然有人想“光宗耀祖”,复立封建社会。人们也没有逃脱思想的牢笼,许多知识分子投入到救国救民,开启民智的行列中。从最后那声“救救孩子”那悲切的呼唤,表示了狂人对此的无奈,也用来启发人们的最后一声呼唤。

呐喊中其他文章,比如《孔乙己》、《药》、《阿Q正传》都是值得人去品味的,鲁迅先生借笔来唤醒当时的人们,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为中国文学打下了基础。

现代社会,早已不是那残酷、专制的封建社会了,但仍存在一些类似于“吃人”的不平事。比如一些非法犯罪分子在网上发布的一些针对某人的人身攻击;官场上暗地里的争斗;一些杀人、贿赂事件等等。在身边的情况下,我听说一些工厂单位不给刚来的职工发工资或少发工资,这其实也是一种吃人现象吧。不过有些已经被法律解决了。

9.呐喊读书心得 篇九

《狂人日记》是《呐喊》中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现实世界中,疯话未必可信,“吃人”的说法似乎是无稽之谈。但是在鲁迅的作品中,在一个疯子的眼里,社会的写照就是这样。以前提倡的道德规范

漫天,但却是欲盖弥彰,吃人的本质才是现实,人或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没有谁是真正干净的。而我想,鲁迅先生的笔下,想表达的更多是对国家衰落,民族萎靡,世人堕落的无奈和愤怒,这正是鲁迅先生“怒其不争”的典型作品。而鲁迅先生也正是以笔“呐喊”,试图唤醒民族振兴,民族未来。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哀其不幸”的代表是《阿Q正传》。啊Q是当时社会中病态之人,他只是旧中国的贫苦农民。但他却是千千万万人的写照,质朴而又愚蠢,蔑视权势却又欺压弱小,他们身上带有浓厚的精神胜利法意识,自欺欺人是他们身上最让人可悲的,明知错误却更加麻木愚昧,一味的沉溺于奴隶般的生活之中,这正是鲁迅先生哀其不幸的表达。

10.读《呐喊》有感 篇十

曾几何时,看到了《呐喊》这一书名,原本幼小的心灵中就闪过一丝念头,“呐喊”就是一个人在歇斯底里的呼喊,随着年龄的增长,偶然的机会,囫囵吞枣的“吃”了一遍《呐喊》,那时也不解其意,只是说明曾经“啃”过这本书。

来到了部队,在紧张愉悦的生活节奏中,部队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争做学习型军人,建设现代化武警”学习成才活动,在图书室,有幸又“碰”到了鲁迅先生的《呐喊》,在自序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去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带着鲁迅先生《呐喊》的来由,于是我便开始了“呐喊”,读的其中,有些句子使我感触颇深,是的,也该当其呐喊。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感到者为寂寞。鲁迅先生如是说,难道社会现状不是这样吗?还有一些文字,使我沉思……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祛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纵观现实,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何尝不是鲁迅先生所述,难道我们甘愿麻醉自己的灵魂去腐蚀自己的生活吗?我自问,我不能,至少不能让自己的灵魂堕落在繁华的社会中,当呐喊时应当奋起呐喊。

鲁迅先生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了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是的,鲁迅先生并没有将自以为苦的寂寞传染给我们这些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上一篇:生日立体贺卡制作下一篇:设备管理工作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