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论文

2024-09-18

统计教学论文(精选11篇)

1.统计教学论文 篇一

统计实验寓于概率统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结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与统计实验相结合的.可行性,及其设计思想、效果和目标定位,并从一定角度总结了统计实验寓于课堂教学几种方法和途径,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素质和应用能力,让课堂教学“回归”到实践中.

作 者:顾光同 张香云 徐光辉  作者单位:浙江林学院,理学院,杭州,311300 刊 名:统计与决策  PKU CSSCI英文刊名:STATISTICS AND DECIS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O21 G642 关键词:课堂教学   随机现象   概率统计   统计实验  

 

2.统计教学论文 篇二

教材的设计是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统计表分类提示, 对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然后将两张统计表填写完整, 最后对两次统计进行分析比较。由于学生之前有过统计的经验, 对于根据统计表的提示进行统计, 他们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 轻松解决。学生只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 并没有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只是在统计结束后的比较中感受到两次统计的不同。

怎样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关键是更具有挑战性? 我想:只出示一张主题图, 根据教师提出的疑问, 让学生主动产生统计的需要, 根据需要的不同, 对事物建立不同的分类标准, 得到多样性的统计结果。

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出示主题图后, 抛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本次运动会的裁判, 你想要了解些什么相关信息? 如果你是为这次运动会服务的厨师, 你又想要了解些什么相关信息呢?

在学生独自思考后, 我们开始交流。

生1:我是裁判的话, 我想要了解运动有些什么比赛项目。

生2:知道有些什么比赛项目还不够, 我觉得还要知道分别有几只动物来比赛。

生3:对, 我也这么想的, 这样才好确定设置几个第一名, 几个第二名, 我见过我爸爸当裁判就是这么安排的。 (这个孩子的爸爸是本校的体育老师。 )

师:其余同学有不同想法吗? (孩子们一致同意) 你们说得很有道理。看来我们很有必要了解参加长跑、跳高的分别有几只小动物, 这样作为裁判才能做好充分准备。那如果你是一个厨师呢?

生4:应该准备萝卜、桃子和肉骨头。

生5:我觉得应该要知道每种动物分别有多少, 这样才能知道究竟应该买多少菜, 不浪费也不会不够吃。

师:说得也很有道理。那就按照我们自己的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

学生独立完成分类并统计, 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 发现所有学生都能准确得到统计结果, 但是在分类标准这一栏里有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表达。在全班交流过程中, 学生通过互相帮助, 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于是,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比较这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相同呢? 学生说:“两次统计的合计数是一样的。”“一张表格统计两种东西, 另一张统计三种东西。”“一个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 另一个是按比赛项目统计的。”

师:“你们说得很对, 那为什么要进行两次统计, 而且是不同的统计呢? ”

学生等不及我说完, 就在座位上喊了起来:“因为一个是裁判想要知道的, 一个是厨师想要知道的。”

我笑着说:“对啊, 因为他们的需要不同, 所以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统计分类标准, 统计的结果自然不一样。”同学交流后, 小结:为了使统计表表达的信息更清楚, 要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一栏, 注明表中每个项目的意思 (课件演示修改统计表的过程) 。像这张表格, 是按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的, 第一行表示各种动物的名称, 就写上“动物种类”, 第二行是每种动物的只数, 就写上“只数”, 后面的每个数就不要再写单位了。这里的“一共”是指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习惯上放在数据的前面, 用“合计”表示。

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整理, 需要按不同的规范分类统计。教学中我没有把具体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 使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到原有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本课的重难点就在这一刻得到了解决, 不仅如此, 在经历这次统计以后, 学生体会到了统计的价值和意义。在之后的自主练习中, 我还进行了一些变式练习。

我发现学生很少错, 而且说起思路来头头是道。这说明他们对于在经历了讨论交流基础上研究得出的方法, 用起来得心应手。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 而是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从尝试失败到胜利的过程。学生在不时探索并完善统计方法的过程中, 更深刻地体会了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和实际作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既能增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又能从整体上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规范下的多样性。

3.统计教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统计人才培养

【分类号】C81-4

1、课题: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4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名称:以实践教学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文件号:湘外经院教字2014〔61〕号

当前,高校统计学教学的教学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师的讲授式的教学,这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全方位,多领域普及和统计信息量不断增加的今天完全不符。因此,时代和社会呼唤高效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同时,高效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对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性和高素质型的人才。

一、对高校统计学改革的必要性

统计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交叉的一门综合性和复合型的学科。它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个数据既可以是现实中的有关现象的真实数据,又可以是抽象的数量或者模拟的数据。同时,[1]统计学不是直接研究经济规律,而是提供方法论和工具给其它经济学科,对其它经济学科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统计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但是,由于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这就需要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从而让统计学课程在高校更好的发展。

当前,高校的统计学教学主要是从公式定理和基本的概念出发来介绍统计理论,而不是从生活实际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着手来对基本的统计思想、统计理论和方法等进行说明,导致学生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统计学本应该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的训练相结合的学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另外,统计学教学与统计软件的脱节,造成统计工作人员不会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统计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因此,必须对高校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强的新型统计人才。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与统计人才培养

统计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因此,统计学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空间巨大。同时,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明确了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即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人才,从而更好的为社会的各行各业服务。同时,针对当前高校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下提出了具体的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基础,统计学的课程内容应该突出统计学的基础性和应用型,要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正确指导学生的实践。因此,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设置统计的专业课程。课本的例题要结合真实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2]思考题的设置要适应时代要求、要具有灵活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例题的讲解和分析之后,可以列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整理。例如:以整个院的学生上学期的统计学的相关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例,把成绩划分为几个阶段,90分以上为一个阶段,80-90分为一个阶段,70-80分为一个阶段,60-70分为一个阶段,60分以下又为一个阶段,让学生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整理和计算,分别得出每个阶段的人数和每个阶段的人数在整个专业所占的比重。这种把实际数据运用到教学内容的方法,不仅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关键,是学生是否能够快乐简单学习统计学的关键,教学方法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统计学。同时,由于统计学学科较为复杂,因此,教师必须运用既使学生能够容易对教学内容良好的接受,又要使系统的知识得到有效的传递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统计学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包办,运用书、粉笔和嘴等传统的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因此,在当代统计学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的实践能力。因此,可以把把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讨论和学生的上机练习以及课后作业结合起来。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适时进行引导。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学习和听课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的实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状况,而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丰富和更适合时代的要求了。

(三)师资能力的提高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首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说明教师素质和能力对学生的能力的影响。因此,作为高校统计學的教师,必须要具有丰富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娴熟的运用计算机软件教学的能力等等。同时,高校统计学教师还要具有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能力。只有具有这些基本的能力,教师才能培养出统计方面的专业的、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和高校统计人才的培养是相互渗透的,只有进行统计学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绣有的统计人才。因此,统计学教学改革可以从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师资力量这三个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翟娟娟.浅议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191.

[2]黄介武.民族高校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85-188.

4.《统计》教学反思 篇四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统计》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统计》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是教学生会看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统计的知识。

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所以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并不困难。本教案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用折线统计图比统计表来统计方法要优越,这对于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十分重要。

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独立动手画图,并进行适当的计解和点评,不仅可以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统计》教学反思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新的学习内容,因为初次接触,学生会感到特别陌生,因而造成理解困难而难以接受。这时候就需要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生活知识导入新课或选择符合贴近身边的常见的话题讲解新课,这能让学生容易理解接受,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统计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因为在生活中小学生很少会接触到到此内容,因而对于处在学习起点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块难点。

两个教学方案的区别只在于导入过程中统计的对象不同。但是最后的效果却有天囊之别。方案二的课堂气氛明显好于方案一。方案一中,孩子们的反应显得非常被动,纯粹是为了学数学知识而在上课,孩子们显得难以接受。而方案二,学生就显得非常活跃主动了。方案一的导入,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呢?追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统计这些喜欢不同颜色的花的人数,教材提供的情境不够贴近实际,没有展示出为我什么要进行统计,统计了是干什么,纯粹像是为了要学习统计这一内容而设计的一个情境。再次:虽然课本的例题提供了具体的情景,但孩子们兴趣不大,因此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在选择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时,可选性不大。因为这些花看起来都差不多,因此孩子们不知道到底选哪个好,选的时候也只是随便定了一个。而方案二就不同了:首先,这些活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看到六一节要搞这些活兴趣一下子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诉大家。其次:孩子们清楚统计的原因,要选出六一节的活动就要选择喜欢的人最多的那个,所以要进行人数统计。并且可选性要比例题的大。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通过方案二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非常轻松的气氛中学到了统计的初步知识,而且对课后的调查都很感兴趣,完全没有了初学一个新知识的畏难感。这也真实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要使学生接受陌生的新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的身边入手,创设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善于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让他们真正地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去。不仅可以让学生满怀亲切地学到知识,而且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统计》教学反思3

统计作为数学分支中一个应用性学科,趣味性较强。表面上看很简单,实际上,却有着一种思想的渗透。

本节课教学的时候,按照给小动物投票的方式,得到统计表,然后根据统计表画出条形统计图。再引导孩子得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画的技巧等。并且我在黑板上做了示范,对孩子的画法一个个做了指导,在复习课上还根据自己的反思进行了查缺补漏。本以为孩子掌握的不错,结果呢?通过孩子的考试情况来看,还是有很多出乎意料的问题。我想把这些问题积累下来,下次就可以避免在这个地方摔倒。

首先在画图上,孩子基本上都能够掌握,关键是画的是否规范,我要求用尺子化成斜线,有很多孩子都是随手画的,当然这个反应孩子学习习惯不太好。

画图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是设计图,或者说看图。横着表示什么,竖着表示什么每一个代表多少?这个知识我给孩子讲了,或许只是简单的说说,孩子没有形成意识,所以在看图获取信息的时候,不明白表示什么意思,只知道数据是多少,就会带错单位。每格代表多少有的孩子不明白什么意思,也会出现错误。由此看出习惯没有养成,下次应该在这个地方进行强化。

在画图的时候,因为二年级重点学习一格代表两个,而我们子在实际统计中难免遇到单数,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我也没有相关经验,直接让孩子涂半格,孩子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图的五花八门,这个地方下次要讲到,我们要尊重统计事实,正确涂方格。

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乘法和加法混淆。说明乘法意义不理解。乘法一定是相同加数相加,而不同的加数不能用乘法。小知识,大学问,一步步,优化每一个细节。下一步,做得更好。

《统计》教学反思4

统计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认知规律,采用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看、想、问、做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因此,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利用班会课举行联谊会,问要买什么水果?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乐于关注。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学起数学知识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了。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如此以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亲身体会调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数学问题。

2、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张扬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3、评价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体态语的触摸。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评价方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我还进行了一个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尝试,我看到了学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斗争中增添了一份勇气,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但本课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学生对统计知识掌握的不够到位,收集数据没有好的方法和顺序,结果有的学生统计了两遍,有的学生忘记统计了,以后应先指导学生方法,再让学生去做。另外,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2

随着课改,教学的规则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的学习则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显现出来。这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了有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然后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主动地构建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探索的自主性。

实践证明: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用已有的经验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通过观察、讨论、分析,自己探究出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的把姓名分类记录,有的用竖线表示小红花的朵数,有得则用打“√”的方法记录小红花的朵数……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动手将小红花的朵数统计出来,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纳的思想得到了发展

二、呈现的独创性。

“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惜糖。”本片断要求学生学习统计随机性内容的方法,由于统计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内容在教室里不便开展,于是,利用班级的实际生活——小红花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小红花的朵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

三、数学的实用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本片断根据班级颁发小红花的事情,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了学生的统计意识,通过对小红花的朵数的统计和分析,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3

新课标将“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分成了三个大块,从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简单的收集和统计的知识,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节课是三年一期的统计,因为学生已几次接触了统计知识,对于看统计图表、填统计表,看图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难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操作如下:

一、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学生喜欢、熟悉的足球赛抛硬币情境,以“这样抛硬币公平吗?”这句话为切入点,整节课围绕着这样设计公平吗?抓住教学重心,利用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学得快乐,参与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向学生渗透随机的思想。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平均线,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在练习的全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重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作用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有意识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在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时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码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猜的次数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猜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说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这一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且通过活动,从而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促进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统计》教学反思5

教学反思总复习教学反思复习课要上的有效,较新授课、练习课还要难。学生感觉没兴趣,甚至厌烦复习课。怎样能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复习?怎样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效率,使数学复习让学生觉得有意思、富有挑战性?是我们教师值得思索的。在本人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复习教学时教师应该思考两个大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在复习阶段,如何管理好和调配好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整理、收集错题,编辑错题集在第一轮分单元复习的时候,复习前我得布置学生翻阅课本和平时的作业本,把本单元自己出现的错题收集到错题本上,原来是如何错的照写在左边,右边用红色笔改正过来,旁边附上对错题的分析,若是不知如何改正,得找同伴帮忙。错题集的效益还有更高的利用价值呢,错题集得同桌、小组成员互相欣赏,欣赏后请同伴互相根据同伴的错题模仿着给对方出相关的题型练习,这样改正错题比机械的完成作业题的效益大得多,同时学生在观察别人错题时也变相的提醒自己该注意哪方面的问题了,达到双赢。(一)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调整复习目标,提高有效性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复习前我首先组织学生写好复习计划,必须是实实在在的,都把复习计划写在复习本的第一页,计划内容大致分为六个部分的内容:第一、期末达到多少分。第二、书中知识点树状图。第三、最得意的章节和最恼火的章节。第四、本期养成了哪些好的数学素养和希望复习阶段还的养成哪些数学素养。第五、我数学课堂和作业时经常出现的.毛病有哪些。第六、同伴、老师给我的提醒。通过这样一番自我反思后,学生在复习时能做到以一颗清晰的头脑和极强的内驱力主动学习,效果理想。

(二)抓学生易错点,从细节入手既然是复习,老师大可不必把本册所学的知识点面面俱到的复习一通,学生已熟练掌握的那些知识点不必花费太多精力,而是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得到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易错的,那么老师就从这些知识点出发展开复习教学。例如:解决问题《相遇问题应用题》,通过平时学生的反馈我发现部分学生老是出错,即使他们对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背得滚瓜烂熟,但仍然不知如何解决。我认真调查和分析,原来是学生初步接触到这一类型应用题,虽然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对于知识的本质不够明了,往往对于题目中已知条件速度与路程模糊不清,从而导致胡乱列式,针对如此情况,在组织复习时我先板书:120千米,问:黑板上的120千米是速度还是路程?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通过辨析学生得出无法判断的结论,理由是:没告诉是1小时行的还是几小时行的。这样使学生真正明白了速度与路程的区别,从而达到仔细分析和如何分析文字的功效。在进行这样一番质疑、讨论、争论后,激起了学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从而使知识的本质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然后在此基础上添条件和问题展开不同类型行程问题的复习。这样从学生易错点出发,设计问题注重细节化,使数学复习课堂真正起到为学生学习道路上披荆斩棘、踢开绊脚石,让复习课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好互帮、互学、互监督由于临近期末,时间紧迫,老师精力往往不够用,那么我就充分利用好学习小组互相管理的作用,结合数学课的特点,我要求中等偏下的学生做到每天四个一:每天一道脱式计算题,每天一道方程题,每天一道几何题,每天一道应有题。这些题的

《统计》教学反思6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你喜欢哪个课外活动?”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统计》教学反思7

我校的“目标导学”教学模式虽只有统一的模式结构,但在具体操作时还是考虑到了各个年级段、各个学科的特点,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这一块在目标的呈现上就有所不同,低年级重在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预习较弱的特点,低年级的目标呈现则以问题的形式分层次呈现,目标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进行自学。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首先,在教学中分两个层次,呈现了目标。一是在初识分类标准,完成统计时,通过让学生表述统计表信息,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在学习了不同的分类标准统计结果也不同时,呈现了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会分析统计表信息和认识不同分类标准统计结果的异同。可以说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其次,整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充分学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再次,整节课使用同一情境串联,使课堂看起来流畅,在时间的把握,重、难点的突破上也掌握得比较好。最后在练习的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分层展示,有序提升。

但课堂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本节在练习设计的最后一题,虽有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未能考虑到整节课情境的应用,第5题的图片其实与课本中的主题无明显联系,因而使用在一个情境中,显然有些牵强,有待改进。

《统计》教学反思8

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的统计的方法远远超过课本上出现的统计方法,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加数学活动,感受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其实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学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索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以前,我也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但那些思考,是老师给定的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问题中进行思考,禁锢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此次的教改我充分重视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实践。这样的教与学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统计》教学反思9

分类统计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领域,这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有了前面的基本统计知识做基础,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起来难度不大。本节课以“我是体育小明星”为主题,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在比较、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1、导入环节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以"体育运动会"引入,并很用心的收集了学生参加运动会的照片,学生回忆运动会上的精彩瞬间,瞬间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气氛活跃。

2、经历自主分类统计的过程。统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注重让学生自觉经历需要统计、进行统计的过程。学生意识到信息比较杂乱时需要整理统计,所以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如何统计,从而得出可以分类统计,并自主思考出能按照很多种标准进行分类。随即学生自主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类,然后进行展示汇报,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例如: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合计”;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合计相同的道理。

《统计》教学反思10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教学内容生活化。

2.教学过程活动化。

3. 师生关系民主化。

做得比较成功的如下:

1.通过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统计过程。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活动的开展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熟悉的事情、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因此,设计了统计老熊的花店各种花的销售情况,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的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要求要尽量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于是,我让学生观看动画亲自去记录各种颜色的花的盆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然后根据图中的数据做出决定。望着学生活跃的热衷。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了统计意识。

2.在实践中创造。

实践活动是学生创造的基石。我通过让学生第一次观看动画,学生没能记下数据?产生了如何记录这一节课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展开思维的大门去寻找答案。结果是学生就记录的方法就有“正”字法、打钩法、画三角法、画圆圈法等几种。学生在这一个实践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潜力,激发了自己的创造思维,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反思统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应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2.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把它作为一种课堂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这节课在汇报老熊花店的统计结果时,有个别学生出现了统计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当时课上我一带而过,没有进行原因的分析,可课后我想,统计数据不准确是统计中常见的错误,当时我不应急于下结论,应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错误?原因出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学生就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并且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而形成对知识正确的理解,这对统计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统计》教学反思11

1.为什么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几乎每一册书中都安排统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内容标准中规定“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而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因此,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从一年级开始安排统计知识的教学,以后的各年级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统计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例子,让学生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概念、以及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本册“统计”中认识横式统计图,与认识竖式统计图在其他要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感到这样的内容安排过长,可以在二年级统计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对竖式统计图与横式统计图比较观察,更容易理解。

在本册的“统计”这一单元里,我们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小节,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统计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及对统计表特征和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素材作载体,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统计》教学反思12

《统计》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在绘制统计图时,学会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根据统计图提出并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一年级学过分类和简单的统计方法,初步认识了统计表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

在这堂课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1、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才算是让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呢?我认为就是要让学生体验统计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复杂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想知道猴子吃的每种饼干各有几块,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然后小组间交流记录方法,再选出同学面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方法。后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学生自己在完成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问题,“一格表示1个单位,格子不够涂,怎么办?”这时,我再就学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同学交流,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人采用的方法,而且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2、这堂课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时,既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最后,用画小旗的统计方式,对优胜组给予评价。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统计》教学反思13

从现代课程理念来看,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评价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自始至终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学习的情绪是不是达到了兴奋点,是不是获得了主动发展。基于这样的观点,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试着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从内容到方法要更贴近儿童,尽可能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要不断地触发他们的兴趣点,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事例,让学生能从生活中的事例,感知东西要分门别类的放好了,这样才不会出错,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幅画面既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又充满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参加了哪两项活动?”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接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帮小动物们“发运动服”、“订午餐”等一连串的问题,产生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的意识。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分类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统计》教学反思14

《折线统计图》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在创设情境部分:通过非典资料引入“折线统计图”

(二)、在探索中认识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通过重点认识点和线来了解折线统计图,并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练习中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练习部分,我设计的练习都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让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用处确实是很广,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统计》教学反思15

一、社会统计学的课程地位

社会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社会学专业的十门主干课程之一。在我国,社会统计学的作用和地位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得到加强的,过去在统计工作上反映经济情况多、反映社会情况少的局面也随之得到很大改观。进入21世纪,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正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统计学作为从数量方面描述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其作用和地位也更显突出。

二、社会统计学教学面临的严峻现实

社会统计学是全国经管类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熟练应用统计学这一定量工具SPSS,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本专业的研发和创新奠定基础。但一直以来,它被学生认为是较难入门的一门课程,究其原因主要有:

1.课程相关概念计算较多,枯燥、严谨,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入门难。

2.在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学习中,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统计学是数学学科,理论性强,没有很好的理论功底学不好,因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心理上害怕。同时,有一些专业是文理兼收的,很大一部分文科学生数学功底浅,看到数学背景的统计学课程就头疼,缺乏学好统计学的信心,例如我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

3.多媒体课堂教学进度快,知识容量大,学生缺少思考和模仿的时间。

4.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如果没有正确理解理论知识,不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没有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想法,就不能真正掌握这门分析技术。

5.大班教学,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作业评价及时反馈难度极大。有的班级有100多名学生,一般作业的批阅以及小组作业的展示、实验课程的详细指导几乎无法实现。

三、社会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传统社会统计学教学方法单一,仅重视对理论的理解,单调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现代社会统计学教学更加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完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这些方面互相作用,相互结合,共同推进应用统计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1.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的结合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给社会统计课程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近年来统计专业软件不断开发,从SPSS到EVIEWS,其商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使得统计工作越来越简单,也变得更加便捷和方便,从而使得处理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成为现实。因此,社会统计学从原来的注重计算公式的推演发展为对统计数据的处理和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正确应用的条件、计算原理以及基本思想的传授,使得学生脱离数学的苦海,理解数据背后的真正含义。

2.社会实践课程、课堂教学和模拟实验的有机结合

目前,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专业更加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展,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其讲求连续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完成800小时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就可以综合运用到社会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和统计软件,在实践课程和实验课案例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老师对多媒体课程的讲解,将实践内容从多角度进行深化。

四、社会统计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创新

教学为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教授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接受效果。因此,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统计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会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典型案例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收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热门资料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结合学科中的具体章节,巧妙地把其融入公式、原理及抽象概念中去,精心设计出既有现实教学教育意义又有实用性价值的教学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作业法

将学生分为若干调查小组,在进行调查方案设计的基础上按照课题要求进行一次真实的统计调查,以考查其实践能力。从确定调查对象和单位、抽取小样本、发放问卷、回收和审核、输入数据和整理资料、估计和分析,到编写调查报告、形成总结和调查体会,全部都让学生独立完成。

3.典型专业论文的阅读

社会统计学的学习和研究的开展是一个从模仿到熟练的过程。找到相近的论文,看别人怎么将平庸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头头是道,通过参考相关的论文,掌握数据分析中的一些方法在专业领域的使用,然后像卖油翁一样,反复操作,反复修改,锤炼语言,熟能生巧,从而找出研究规律,形成模板,熟练使用统计软件并应用其去解决现实问题。

5.统计教学反思 篇五

海港区小高庄小学张丽君

为了学生掌握六年级上册的扇形统计图,精心设计导入。我先复习了所学的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在脑海里重现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缺陷,就是折线统计图能够反映总量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够反映各部分数量的具体情况,没有能够出现反映出各部分的数量与整体数量的关系,这需要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样能使学生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6.统计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智能目标;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情感目标: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索重点】 1格表示2个单位。

一、激趣导入,引出新知。

1、同学们你们好,在自然界里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

2、好咱们一块来看看。(播放小动物短片)提问:图中有哪几种动物呢? 指名说

3、你们喜欢哪种动物呢?指名说

老师这有几种动物的卡片,你们喜欢哪种动物,能把她找出来吗? 同学们选一选,每个同学只能选一个。同学们选好了自己喜欢的卡片,现在告诉老师你们选了什么卡片?(指名说)

4、现在老是想知道咱们班所有同学喜欢的动物卡片是怎样的,怎么办呢 板书课题:统计

二、亲历体验、探索新知。

1、同学们你们怎样进行统计呢?

引出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把你喜欢的动物卡片交给老师。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一张记录纸,待会老师一张一张的念咱们班同学喜欢的动物卡片,同学们就在记录纸上用画正字的方法一个一个的记,听明白了吗?

老师报学生记。(预备,开始)

2、(同学们统计完了吗?谁来说一说喜欢每种动物的各有多少人呢?)学生汇报。同学们你们同意吗?

3、同学们除了用统计表来记录数据外,还可以用什么来记录?(引出统计图,一年级学过)

4、怎么用统计图来整理数据呢?同学们,老师这有一些方格纸,你们会在方格纸上用颜色来表示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吗?请同学们试一试。可以两个同学商量一下再涂。学生涂色。

好老师刚才已经看到有些同学在商量了,你们是不是在涂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你们又是怎么解决的呢?谁来说一说。(你们一个表示几人呢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5、我们在涂得时候遇到了问题,用一格表示一人的时候,都涂到了格子外面,还有的同学转头图,这样好像都不太漂亮,同学们你们能想个好办法吗?(一个格子表示两个人,这样是不是就不用涂到外面呢,同学们想试一试吗?)

老师在发给你们一些方格纸,你们用一格表示两个人再试试看好吗?(再涂的过程中说,同学们都在用最漂亮的颜色来图,一定认真图)

展示同学们的作品。

6、请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图的?(多媒体展示并演示图格过程)有了统计图,我们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能解答吗?

7、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

看来有了统计图,我们就能很清楚的分析出事物的情况了。

三、深化知识,巩固练习。

带同学们去停车场,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完成统计表,统计表中的数据从哪来、?完成统计图

四、全课总结。

7.“统计”教学实录 篇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8~69页例1、2。

教材解读:

本课的教学重点不是简单地解读统计图, 而是通过简单事例, 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 但如果对统计图不进行认真分析, 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 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因此, 对统计数据必须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 以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判断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师:今天, 咱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自主探索, 感悟新知

(一) 观察扇形统计图, 正确获取信息。⒈借助情境, 理解“其他”。

师:图1是六 (2) 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在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中, 抖空竹占28%, 游戏占20%, 跑步占16%, 其他占36%。

生2: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比喜欢游戏和跑步的同学要多。

生3:喜欢其他运动的同学最多。生4: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

师:你是怎么理解“其他”的?举例说说。

生:“其他”可能是跳绳、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踢毽子…… (师板书)

师:现在, 谁来说说六 (2) 班同学最喜欢哪一项运动?

生1:抖空竹。

生2:不一定。可能是踢毽子的多, 也可能是打乒乓球的多。 (听了这个同学的回答, 教室里顿时安静了。)

师:要想知道六 (2) 班同学最喜欢哪一项运动, 必须把“其他36%”这个栏目具体化。

评析:把教材中的“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统计图”更换成“六 (2) 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彰显了教师对学生现实的关注。让学生自己解释“其他”的内涵, 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表示学生的思维已经进入状态, 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其他”的模糊性。

⒉细化“其他”, 理解图意。

⑴出示提纲, 引导自学。

出示学习提示: (1) 在学习纸上把“其他”分一分, 并写上运动名称和数据。 (2) 分好后判断下面两句话是否成立: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

⑵交流成果, 明晰图意。

师:谁来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要求先展示学习纸, 再汇报结论)

生1:通过分一分, 我发现“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这句话成立, “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这句话不成立。

生2:通过分一分, 我发现“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和“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这两句话都不成立。

生3:通过分一分, 我发现“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这句话成立, “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这句话也成立。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 我们发现“喜欢抖空竹的人数最多”和“喜欢跑步的人数最少”这两句话有时候成立, 有时候不成立, 为什么?

生:因为“其他”两字表达的意思不清楚、不完整, 所以无法知道喜欢哪项运动的同学多。

师:看来, 我们在制作统计图时, 一定要客观具体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 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 一定要进行认真分析, 找出问题的关键。

评析:通过三个典型学习成果的展示与汇报,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他”两字表达的意思不清楚、不完整, 其后的方法提炼也就水到渠成。

⑶及时追问, 把握图意。

师:如果要保证六 (2) 班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 跑步的同学最少, 该如何修改?

生:“其他”中的每个运动项目的百分比既要小于28%, 又要大于16%。

评析:此环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其他”两字的丰富内涵。从学生的回答来看, 他们已经把握“其他”的本质。

(二) 观察折线统计图, 作出正确判断。⒈观察数据, 正确判断。

师:为了提高同学们课间活动的质量, 学校将组织跳绳比赛。下面是两名小朋友一周跳绳情况统计图, 你

生的意见)

师:请再仔细观察一下。

生2:小丽和小冬的成绩一样, 两个同学都可以。师:你怎么知道他们成绩是一样的。

生2:我是一个数据一个数据比较过去的。 (师课件演示)

师:两幅统计图描述的统计数据完全相同, 折线的变化趋势为什么却不一样呢?

生3:因为它们的标准不一样。 (师课件演示) 师:如果两张统计图的标准统一, 会怎么样?

生3:上升趋势就一样了。 (课件出示相同标准的统

⒉反思学习, 形成经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生1:不要被统计图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生2:要看清统计图的数据和标准。

师:对。我们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 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 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统计信息, 统一标准, 才能避免作出错误判断。

(板书:比较数据、统一标准)

评析:此时的小结, 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关注。至此, 本课学习的主题已一目了然。

三、随堂练习, 延伸提高

⒈解决例1。

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统计图

A牌彩电最畅销…… () D牌彩电最不畅销…… ()

其他里面有一个品牌一定比A牌畅销… ()

若保证A牌彩电最畅销, 请你对统计图提出修改意见。

⒉照应例2。

评析:第1题既是对“其他”的巩固, 更是对教材的充分利用;第2题是对“比较数据、统一标准”方法的巩固;第3题则是对身边事实的关注。

8.中学概率统计的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词:中学数学;概率统计;教学策略

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学生的认知层次主要局限于对具有因果关系的确定性事物的把握。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了解还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定性甚至是感性认识的水平之上,而概率是揭示偶然世界规律性的科学,与中学数学其他知识不同的是它研究的是随机现象,通过对概率统计内容的学习,掌握这种不确定性的思想,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们认为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选取等方面的研究是必要的。这样有助于我们理清教学思路,熟悉有关方法技术,把数学知识学习与教学合理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使得这方面的教学顺畅自然,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从概率统计课程本身的特性来看,要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保证学生正确理解相关的概念以及其中的思想方法。首先,要以试验引路,通过对实际现象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对大量偶然的现象中蕴含着必然性有直观的印象:其次,要引导学生分析试验的意义,特别是它的模型作用。通过对相关试验在各种情形下的分析思考,逐步达到对数据分析方法的初步理解:再次,要通过案例分析对概率统计中一些重要的数字特征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联、区别讨论清楚。同时,对总体与样本、频率与概率之间的转化及应用上的理解要给予清楚的分析:最后,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体会“用数据说话”、“以样本估计总体”、“预测结果”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认识概率过程中的障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模糊不清的认识。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研究。

问题一:在第一节概率概念教学中,学生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认识模糊。例如:在抛掷硬币试验中,学生一方面能从感觉上认为两种结果出现是等可能的,另一方面也认为实际试验产生的结果必然应该是各占一半。但实际试验却不是各占一半,学生开始怀疑试验的准确性以及概率的准确性。再如:天气预报中预报明天下雨的机会是90%,结果第二天没下雨,一部分学生认为预报不准,因为按预报说应该一定下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都是学生对随机现象的本质理解不清,不了解试验的结果是偶然的,而概率是我们通过大摄重复试验的数据分析得到的必然结果。通过概率去预测偶然现象的发生,这种过程是可以不准确的,可以出现偏差的。但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去分析随机现象发生的规律性。

为了澄清学生认识上的错误,我们在抛掷硬币前增加了分析的环节,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抛掷均匀硬币结果各占一半,是不是抛两次必然一正一反,如果不是,那各占一半说明的到底是什么?再如。家庭中生男孩女孩的机会各占多大,是不是家庭中的两个孩子必然是一男一女?天气预报下雨的机会是90%,第二天我们是否应该带伞?这些简单而实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率思想,理解频率与概率之间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辩证关系。

问题二:在学生具体操作抛掷硬币试验中,学生对试验个体和试验次数产生怀疑。我们是这样设置试验的:全班共50人,每名学生准备lO枚相同的一元硬币,同时抛掷一次,记下全班的结果,相当于将一枚硬币抛掷500次,然后统计正面向上的个数,这样重复抛掷10次,得到10组数据,观察数据,发现其中规律。但在具体试验中。学生有这样困惑。教材抛掷硬币试验是抛掷一枚多次。还是抛掷多枚一次。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抛掷多少次所反映的结果才算准确,我们的试验结果是否可靠?为什么教材给出的结果中抛掷24000次所得的0.5005要比抛掷72088次所得的0.5011更接近0.57这些问题产生是因为模型转化的过程中,学生不明白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同一模型,什么样的问题可以互相转化,

从古典概率模型上来分析,由于硬币之间的无差别,这就决定了可以将500枚硬币抛掷1次与l枚硬币抛掷500次转化为同样的背景、同一模型。这种模型处理的方式在概率试验中,可以使试验变得简洁和易于操作,并且在处理具体问题中应用也很广泛。如,一个袋子黑球自球数目等同且无差别,从中摸取一个,可以转化为硬币试验,正面向上相当于摸到黑球,反面向上相当于摸到白球。再如射击中,击中目标与未能击中目标是等可能的。这也可以看作是抛掷硬币,正面向上相当于击中,反面向上相当于未能击中。学生的另一个问题是对多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的原理不清楚。我们所研究的现象,当其大量重复之后才会有规律性。而其中的大量指的是无限次或接近无限次,重复大次数比重复小次数获得的规律更可靠。教材中24000次试验与72088次试验同属于大量重复试验,没有大的差别,都很好地反映了频率在0.5附近波动的事实。同时在试验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试验结果与教材所给的蒲丰、皮尔逊、维尼的试验结果对比,更进一步地说明了重复次数多时规律的可靠性。

9.统计教学反思 篇九

一、现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有趣。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课的开始我先出示了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个病人能出院了吗?你从图上了解到了什么?这副图告诉我们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通过这样一种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形式,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的兴趣是浓厚的,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充分的,本来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了。

二、导自主探究,学会绘制图表。

在引导观察图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画法,因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特点,教师再适时提出问题进行点拨,完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自然而然地发现了绘制图表的方法。

三、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应用数学知识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我在教学完了本单元的知识后,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要学生统计一周的气温变化情况,以每晚的天气预报为准,先绘制统计表,再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这样不仅充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总之,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教学形成了对该类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观察统计图表—探索画法—制作统计图表—分析统计图表解决问题。

10.《统计》单元教学反思 篇十

奥 运 会

(先排序)

奇数个,取中间的一个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

偶数个,取中间两个的平均数

【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能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理解三种统计量的意义,准确的运用统计量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把两个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完,创设了一个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月收入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觉得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如何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三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运用,通过生活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运用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记分法则的题,让学生了解到,三种统计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灵活选择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能联系生活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效果比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自己也能感觉得到,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一个练习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没有去挖掘这个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花两分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不选用平均数?为什么不选用众数或者中位数?而要选用这种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求其他评委的平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呢?那么效果会更好。

第三课时 练习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看懂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 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整理本单元的内容。

二、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90页第1题。

(1)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讨论: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好?并说出理由。

(2)同桌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2、教科书第91第2题。

先让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再解决第(2)个问题。

3、教科书第91页第3题。

(1)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应该关闭哪个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但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否用数据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而不必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判。

三、巩固练习

4、教科书第91页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组织交流。

四、作业设计 《新同步》

板书设计 每题的`演算过程

第四课时 练习七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练习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进一步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答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

2、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

二、教学练习七。

1、第一题。

⑴、投影仪出示统计表,用什么统计图表示去年凉鞋销售量的变化情况呢?引导学生讨论,指名说出理由。

⑵、因为这里要表示去年凉鞋销售量的变化情况,所以要用折线统计图。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⑶、组织学生讨论其他两个问题。

2、第二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再计算其它问题,全班交流。

3、第三题。

⑴、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⑵、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关闭那个店?

4、第四题。

出示两个统计图,让学生读图,交流图中的各种信息,教师适时引导。

三、课堂总结,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练习七的练习课

第三题 甲:(7+7.6+6.4+5.6+4.8+3.2)≈5.8(万元)

11.《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十一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除了制作统计表,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 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然后逐步简化,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体验 “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折线越陡峭,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 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说一说,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折线较平,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折线较陡),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然后比划给对方看,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精选素材,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 总结提升,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说明:折线统计图具有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连续变化情况”的优势,但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尾部分,一个“反例”出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条形统计图适时、合理地“回归”,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更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除了制作统计表,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 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然后逐步简化,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体验 “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折线越陡峭,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 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说一说,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折线较平,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折线较陡),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然后比划给对方看,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精选素材,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 总结提升,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说明:折线统计图具有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连续变化情况”的优势,但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尾部分,一个“反例”出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条形统计图适时、合理地“回归”,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更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除了制作统计表,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 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然后逐步简化,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体验 “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折线越陡峭,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 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说一说,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折线较平,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折线较陡),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然后比划给对方看,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精选素材,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 总结提升,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说明:折线统计图具有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连续变化情况”的优势,但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尾部分,一个“反例”出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条形统计图适时、合理地“回归”,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更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上一篇:学生关于阅读的演讲稿下一篇:费用开支审批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