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社会期中复习提纲(8篇)
1.八下社会期中复习提纲 篇一
【八下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复习提纲】(重点记忆兰色字体和表格里边的内容)(图片参考教材)
《5.1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明清帝国的兴替》
(一)明朝(1368-1644)概况:
1、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2、都城:应天(今江苏南京)
3、明朝的统治政策:(1)明初的统治政策: ①政治方面:废除丞相、设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迁都北京。(作用:强化皇权,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②经济方面: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匠身份。(作用: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③对外关系方面:郑和下西洋(作用:开辟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在世界范围的先进地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明中后期的统治政策: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刺激商品经济发展。(作用: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4、明末农民起义:
(1)爆发原因:①根本原因:明朝日趋衰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②自然因素:1627年,陕西北部连续发生旱灾。(2)爆发时间:1627年;
(3)领导人: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
(4)结果: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二)清朝(1636-1912): 1、17世纪初(1616年),女真人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2、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改族名(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3、1644年,明军将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
(三)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明修长城,清修庙”,体现了明朝的“防御的民族政策”(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南下),清朝“怀柔的民族政策”(在避暑山庄利用联姻、宴饮、围猎等手段与少数民族联络感情。)
注:“四书”是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
第二课第二课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基础重点记忆单)
(一)进步思潮
1、进步思潮兴起的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阶级极端腐败。(2)经济: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3)文化思想:文化专制;西学东渐。
2、代表人物: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3、主要思想:(1)追求个性解放
(2)主张平等民主(3)批判专制皇权
(4)反对以农为本,主张工商皆本。
(二)世俗文化
(1)明清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 ①商业和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②拜金逐利成为社会风尚,金钱至上的观念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③社会上普遍追求奢侈享乐。
(2)晴清时期,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定型(3)文学艺术(小说、戏曲)①中国“四大名著”
②京剧是以徽调、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的新剧种。
③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2.人教版八下地理复习提纲有哪些 篇二
1、珠江三角洲位于 广东 省东南部, 珠江下游,邻 港澳 ,与 东南亚 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 “南大门”。
2、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特区是 深圳 和 珠海 ,沿海开放城市是 广州 。
3、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都是高温多雨的 热带季风气候 ,但夏季风的风向不同。
4、珠江三角洲的产品以 港、澳 为贸易渠道,出口至 东南亚 、欧洲 、非洲 、美洲 和 大洋洲 等地区,20世纪末,这里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和日用消费品 出口基地。
5、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与港澳合作的基本模式是“前店后厂” 。
6、近年来,外商投资的热点由 珠江三角洲 转移到 长江三角洲 。
7、珠江三角洲 加工制造业 的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外地
劳动力,加快了城镇化速度。
8、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不到 40% ,与发达国家的70%有一定的差距。
9、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横断山脉的南部,南邻缅甸、老挝,有澜沧江流过。
10、西双版纳是我国除海南省以外,热带雨林保存最完好的地方,雨林植被种类多,有层次性 。
11、西双版纳主要少数民族是傣族,住竹楼,吃竹筒饭,过泼水节,跳孔雀舞。
3.八下社会期中复习提纲 篇三
(二)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
(一)提出:2012年11月习近平提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基本内涵:国家富强(前提)、民族振兴(核心)、人民幸福(根本)。
(三)实现途径: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四)“两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二)影响: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一)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
(二)应对举措
1.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2.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影响: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强大)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二)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实施: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四)意义:
①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 1.措施:因地制宜、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3.各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4.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5.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孔繁森)
6.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二)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三)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一)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二)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三)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一)对台政策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合湾;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③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二)两岸交往的史实
1.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2.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3.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4.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6.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7.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第15课钢铁长城
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一)陆军: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二)海军 1.部队建设: ①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②三大舰队: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2.装备建设: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后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3.兵种建设
①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②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三)空军:
1.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空军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
2.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1.组建: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2.任务: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3.组成: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
三、新时代强军之路
1.政治保障: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强军改革:调整组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五大军种。成立了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3.指挥体系: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一)外交政策
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2)推广: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一)万隆会议的召开
1.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2.地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方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4.影响: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一)史实: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二)影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美、中日建交
(一)中美建交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
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2.建交过程: ①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二)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影响: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全方位外交。
三、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四、外交策略
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2.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4.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外交成果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多次举办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两弹一星 1.成就: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航天成就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一)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影响: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3.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
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3.改革开放后:2012年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一)概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二)表现: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
1、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2、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3、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4、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5、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信事业: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2、互联网: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4.初二上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三 篇四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19,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2)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多人队伍,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7月中旬,攻陷天津,8月中旬,攻陷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2、《辛丑条约》
(1)时间:199月
(2)李鸿章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签订。
(3)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知识联想: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6课 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代表人: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他们被称为“洋务派”。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
(3)时间:他们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内容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如:1861年, 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
(3)为实现“自强”的目的,积极筹建海军,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3、评价洋务运动
(1)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3)作用:①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③客观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7课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
(2)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时间:1895年春
(4)意义: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5)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2、百日维新
(1)时间:186月至9月,前后103天,“百日维新”。
(2)内容:①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④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3)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4)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5)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杀了谭嗣同等人,戊戌变法失败。
第8课 辛亥革命
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2)成立中国同盟会。
①时间:198月。②地点:日本东京。③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
④性质: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⑤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⑥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⑦革命旗帜(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机关刊物:《民报》
⑧影响: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武昌起义
(1)时间:1910月10日晚
(2)过程: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湖北独立。
3、中华民国成立:
(1)时间:19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辛亥革命的意义:①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②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前期背景: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欢迎,而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倒行逆施,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后期背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2)兴起的标志:19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3)宣传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4)两面大旗:民主和科学
(5)代表人物: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胡适, 鲁迅,李大钊:19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扬马克思主义,这年年底,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
(6)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意义:①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②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④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爱国运动
(1)背景(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时间:195月4日
(3)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4)两个中心:北京(前期5月4日)、上海(后期6月5日)
(5)口号: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取消“二十一条”③反对在对德“和约”签字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6)经过:前期: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口号) 大罢课;后期:上海工人大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7)领导人:陈独秀 李大钊
(8)结果: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9)五四精神: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10)意义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共的诞生
(1)标志:197月2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的召开
(2)人物: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共产国际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
(3)一大的内容: 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③党的当前任务:组织工人运动;④党的机构: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4)一大的意义: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5.八下社会期中复习提纲 篇五
基本观点:
1、当我们有了共同的目标后,我们就拥有了团结奋斗的不懈动力。
2、彩虹的美丽在于它的七色光彩,班级的美丽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
3、共同的集体目标是“起音”,发挥每个人的才能是“专业音”,同心协力、团结奋斗是“团队音”。
基本问题:
1、如何创建优秀的班集体?(如何创建新集体?)p7—8
2、创建优秀班级体为什么需要团结协作?p8
团结协作的名言警句:1、团结就是力量! 2、众人拾柴火焰高!
第二课 把握学习新节奏
基本观点;
1、我们对初中的学习生活有不同的感受,关键是我们面对新的学习的时候,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2、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结合老师的教学实际,就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同方式各有特点。
4、初中的学习是人们一生学习中的黄金时期。
5、学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苦乐交织的过程。
6、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青少年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7、初中三年的学习将是我们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把握好初中的学习生活,将使我们终身受益,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基本问题:
1、怎样做学习的管理者?(搞好初中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有哪些?)p14
2、如何提高学习效率?p13
3、如何理解学习中的苦与乐?(如何理解学习是苦乐交织的?)p18
4、学习的价值是什么?p21
第三课 珍爱生命
基本观点
1、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生动和精彩。
2、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
3、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4、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5、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6、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基本问题:
1、 生命为什么需要相互关爱?p25---26
2、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的表现有哪些?p28
3、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p28
4、 如何珍爱生命?p29---31
5、 如何肯定生命,尊重生命p30---31?
6、 如何延伸生命的价值? p32+p30
生命箴言: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第四课 欢快的青春节拍
基本观点 :
1、 青春期时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关键期。
2、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都属于正常的现象。
3、彼此尊重是我们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4、决定青春的最重要因素是心境和心态。
基本问题:
1、 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35
2、 如何认识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或烦恼?p37
3、 如何解决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或烦恼?(解决内心矛盾的方法)p38
4、 如何理解个性和独立?p40
5、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意义是什么?p40
6、 青春的含义(如何理解青春?)p42
7、 青春的意义是什么?p42
8、 如何理解青春更多的是梦想、激情、幸福?(青春的幸福从哪些方面体味?)p43
9、 如何珍惜青春?p44
6.八下社会期中复习提纲 篇六
动
第13五四运动一、五四运动
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⑵经过:①爆发:1919年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②高潮:上海等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工人阶段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⑶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
⑷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a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b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⑸五四爱国运动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⑹“五四”精神内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核心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从自身做起,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
7.八下社会期中复习提纲 篇七
第一单元民族危机与晚清时期的救亡运动
第1课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原因: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2、时间:1839年6月3日 地点:广州虎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
3、影响: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时间:1840-1842年
3、内容:①开放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②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③割香港岛给英国 ④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4、影响:①《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开眼看世界
1、魏源和林则徐是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代表;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联军侵华
1、时间: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2、起因:英不满足即得利益,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3、开始: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炮轰广州。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4、结果: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奕䜣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5、《北京条约》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増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赔款。
二、俄国趁火打劫: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皇俄国利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机会,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割占中国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1858年《瑷珲条约》: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万多平方公里,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在内40万多平方公里 1864年戡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等: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金田起义
1、原因:(1)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导致传统的手工业破产。(2)巨额的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3)1849年,广西发生了饥荒。
2、过程:1851年1月金田起义。太平军,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1853年3月定都天京,正式与清政府对峙。
3、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意义: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
4、北伐失败;西征胜利,1856年上半年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二、天国悲歌
1、洪秀全和杨秀清权力之争导致的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天京事变后,清军(李鸿章、曾国藩)加紧进攻太平军。1864年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它建立了政权,提出了鲜明的纲领,坚持战斗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在华势力。
第4课洋务运动
(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
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䜣等王公大臣主持者。负责外交与通商、开矿、筑路、办学等。
评价:是清政府专门的外交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洋务运动
主张师夷长技,建设近代国防。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1、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 2
3、内容: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1865年李鸿章江南制造局。1866年左宗棠福州船政局。(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1893年张之洞汉阳铁厂。1876年唐山开平矿务局。1873年李鸿章轮船招商局。(3)积极筹建陆海军。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4.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作用(影响):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三、民族企业的出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卖和手工业主也开设工厂,雇佣工人进行机器生产。著名的有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械厂、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一、黄海海战:
1894年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战斗中殉国。
二、中日马关条约 1、1895年威海卫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的内容: ①时间:1895年
②中方代表:李鸿章;日方代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③条约内容: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④影响: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的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瓜分形式:对华商品输出的同时,设立银行、兴修铁路、开矿办厂;建立“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
危害: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
一、公车上书
背景: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揭开序幕: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
1、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积极宣传维新思想。
2、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
三、百日维新
1、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内容:
经济:发展农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4、结果: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保留京师大学堂,废除新政。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被捕牺牲。
5、意义: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6、失败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力量强大。
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1900年-1901年)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兴起的地点:山东、直隶等地(纲领口号):扶清灭洋 清政府的态度:镇压-招抚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因:镇压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
2、八国:俄、英、美、日、德、法、意、奥
3、时间、过程:1900年6月。
4、结果: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失败。
三、《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9月。签订的双方:清政府(李鸿章)——俄、美、英、日等11国。
2、内容:
(1)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税收作担保。本息共计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3)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影响:(1)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2、中国同盟会创立
①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②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③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④革命目标: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⑤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核心)、民生)
二、武昌起义
1、概况: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起义的第一枪。2结果:首先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接着占领武昌城,取得胜利
3、影响:武昌起义胜利之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三、中国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号,孙中山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
2、中国民国成立的意义:①推翻了满清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②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北洋军阀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4、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换算: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年 第9课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
一、袁世凯专权
政治:控制内阁实权,1913年制造宋教仁案。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镇压二次革命。
外交: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
二、“二次革命”
背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组成由北洋军阀掌握实权的内阁。导火线: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结果: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由于国民党力量分散,“二次革命”失败。
三、复辟帝制
1、独裁:(1)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会。(2)1914年5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3)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4)1915年5月,部分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复辟: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自封“中华帝国”皇帝,准备元旦登基。
3、结果: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去世。
四、军阀混战
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
2、派系:直系:(冯国璋、曹锟)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皖系:(段祺瑞)安徽、浙江、山东、福建。奉系:(张作霖)主要盘踞在东北。
3、影响:军阀在帝国主义扶植下,为争夺地盘和政权,进行连绵不断的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第10课新文化运动
1、背景:袁世凯掀起封建复古逆流,使民主共和理想成为泡影,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新出路。
2、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3、宣传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4、两面大旗:民主和科学
5、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6、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向封建礼教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打孔家店”口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明确提出“文学革命”口号)
7、意义: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给出了专制主义以空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与进步,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1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五四运动
背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时间:1919年5月4日;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过程:运动前后两个时期中心与主力的变化
初期:北京学生罢课。后期:上海工人罢工、罢课、罢市。
结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革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介绍十月革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2、陈独秀发表《劳动者的觉悟》《谈政治》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理论。3、1920年5月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各地陆续成立。
4、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内容: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中共一大的意义: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第12课国民革命
一、国共首次合作
背景:孙中山深感工农群众力量之伟大,决定以“以俄为师”。
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了《》《宣言》《党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国党。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开始。
黄埔军校创办: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岛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著名的黄埔军校。特点:黄埔军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出师北伐 时间:1926年
目标:打倒帝国主义,打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敌 概况:叶挺独立团。取得成功。
思考: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原因?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国共合作破裂:革命阵营出现了危机,蒋介石军事实力急剧膨胀。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分共。国民革命失败了。
1928年,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和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八一南昌起义
背景: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清共”
概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意义:南昌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8月1日,定为建军节。
二、井冈山会师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
10月,在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道路的开始。
三、红军长征
革命力量的发展:根据地创建,军队数量。
1930年到1933年,国民党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红军占领遵义。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长征进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奔卢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于1935年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8.八年级上册生物期中复习提纲 篇八
1、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 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或行为的获得途径),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3、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4、 后天学习行为::学习是指动物借助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是自身的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它以先天性行为为基础,不仅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还要受环境的影响, 学习行为更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5、 动物行为的意义: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节 律行为、社群行为。
1) 取食行为:动物要生存,要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动物的食性不同,取食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动物还具有初步 加工食物和贮食的习性。
2) 领域行为:动物通常使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占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即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可取食、繁殖、抚育后代等。如狗走路撒尿和狐狸散发难闻的气味等。
3) 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而相互攻击和争斗。它的特点是双方的身体很少受 到致命的伤害。
4) 防御行为:动物通过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假死、断尾、释放臭气、喷洒墨汁等来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 行为。
5) 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主要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及对 后代的抚育等。如失去雏鸟的亲鸟给池塘里的金鱼喂食。
6) 节律行为: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也有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称为节律行为。有日节律(公鸡报晓, 蝶类白天活动,蛾类夜晚活动)、月节律(灵长类雌性动物的月经周期)、年节律(动物的迁徙、繁殖,鸟类换羽,兽类换毛等)。
7) 社群行为:一起生活的动物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甚至有的有等级制度。各成 员之间可互相通讯。如蚂蚁(有蚁后、雄蚁、工蚁、兵蚁)、蜜蜂(有蜂后、雄蜂、工蜂)、狮子和狒狒等。社群行为使动物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注意: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为同种动物。防御行为发生在不同动物之间,并且是被捕食一方所发生的行为;攻击行为都发生在同种动物之间,是双方共同的行为。社群行为(判断动物群体是否是一 个社群:群体中是否有首领、分等级,群体中是否有分工合作)
【八下社会期中复习提纲】推荐阅读:
八下历史复习提纲06-19
八下语文期末复习提纲10-02
人教版八下历史与社会12-15
八下思品知识提纲09-02
八下政治复习要点11-20
八下历史复习专题总结08-16
苏教版八下语文复习07-01
仁爱英语八下复习题07-02
苏人版八下16课复习资料10-29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