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岗位的认识和理解怎么写(17篇)
1.对岗位的认识和理解怎么写 篇一
尊敬的校团委:
我志愿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由于我接触共青团的时间较晚,导致我申请入团的时间也比较晚。但是当我接触到共青团时,我就已经坚定了信念,我希望能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歌德曾说过“人不是靠他生来就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在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任何人或组织都要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而中国*是一个在成立之初就具有先进性的政党,一直以来领导着中国的革命走向成功。在成为执政党之后,也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先进特质。
共青团是中国*的助手和后备军,所以共青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其中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团和党的章程,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领着我们实现的远大理想和祖国的统一,为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最后,我恳请组织能批准我的入团请求!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20xx年xx月xx日
2.对岗位的认识和理解怎么写 篇二
一、创新和技术
1. 创新一词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 (J.
A.Schumpeter) 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 或者说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新思想、新方法。”并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刊》一书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创新理论。他对“创新”的独特理解, 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极大影响。按照熊波特的观点, 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 产品创新——引入或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或者赋予现有产品一种新的特性; (2) 工艺创新———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它主要体现为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工艺或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3) 市场创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 资源开发利用创新———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 (5) 体制和管理创新———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形式。
2. 技术———不论是当代的网络技术还是近代的传统技术都体现着人类对自然的关系。
技术一词的原意就是“熟练”, “熟”能生巧, 巧就是“技术”, 是人类为实现自身需要而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际经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它既包括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物质手段, 如工具、机器设备等, 也包括运用各种物质手段以达到一定目的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如工艺流程控制、加工方法、操作的技术、组织与管理经验等。正如英国技术史家查理·辛格所说:“技术是人类能够按照自己愿望的方向, 来利用自然界所储存的大量的原材料和能量的技能、本领、手段和知识的总和。”
二、技术创新研究的回顾
1. 技术创新这一个独特的理论概念是在熊彼特于20世纪初创立的创新理论基础上演绎而来的, 90多年来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 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复兴, 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和束缚, 形成了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过程与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专门的技术创新研究领域逐步形成, 对创新相关问题多从创新主体 (企业、公司和社会团体) 的组织结构变动、风险决策行为及管理策略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研究涉及了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和创新环境等, 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主要以厄特巴克、索罗、曼斯费尔德和迈尔斯等为代表。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 这是技术创新研究的兴旺阶段。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体系;研究的具体对象开始逐步分解, 出现对创新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内容的比较全面的探讨与争鸣, 如技术创新的分类、R&D系统、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多种理论和方法在技术创新的研究中开始应用。
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技术创新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对以前的观点进行协调、总结和系统化归纳, 研究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已有的研究范围中, 选出或新提出有关重点专题深入研究;注重研究内容和成果对社会经济技术活动的指导作用, 并力求将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社会经济技术行动计划中去。代表人物主要有缪尔塞、弗里曼和斯通曼等。
2. 上世纪50年代技术创新学派 (熊彼特学派) 在技术创新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 从而对技术创新理论的本质有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认识过程。
对技术创新本质第一阶段的认识, 其特征是把技术创新看作是技术从新设想到应用的过程。尤其把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应用看作是技术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方面强调了技术只有植入经济才能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也将技术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从宏观效应层次推进到了微观机制层次上。但它只强调了技术成果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 没有把技术创新看成是一种遵循经济规律, 并为经济目的而发生的经济行为。
对技术创新本质第二阶段的认识是与经济有机结合的过程。它拓展了技术创新的研究领域, 使技术创新研究不再简单局限在R&D (研究与开发) 活动上, 从而使许多为实际推进技术创新活动所必须进行的重要研究———如关于作为技术与经济结合过程中薄弱环节的中间试验研究, 关于制约技术与经济结合深层因素的制度问题研究等都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开展。对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认识也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因为技术创新所要实现的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其主要不是科研机构, 更不是行政机构来完成, 而是依靠作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来实现的。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以企业等私人部门为主体的经济活动, 是企业为响应与满足市场需求并诱导和重创市场需求, 从而把创新与市场需求能动地、有机地、动态地结合起来, 创造出体现这种结合的新产品与新工艺并开拓新的市场, 以获得更大效益的创造性行为。因而技术创新的作为首先是寻找机会, 建构起某种把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新的可能性;然后再创造条件, 使这种可能性在产品、工艺和市场上得以实现。这便是技术创新这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的实质内容。
3. 几十年来有关技术创新概念或定义有许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表述, 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很大, 而又十分复杂的过程。从不同角度去研究技术创新, 就会赋予不同的定义。经济学家分析技术创新主要着眼于技术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即技术发明到运用, 新产品出现到扩散, 生产到获取利润。科技专家分析技术创新主要着眼于科技进步对物质性生产力的影响:即发明构想到产品设计, 中间试验到生产试制, 不断改进到商品化。企业家或厂商分析技术创新主要着眼于技术创新对生产过程和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即技术的获取及掌握到扩散和渗透, 商业化到创造利润, 建立新的生产体系到产业结构变革的整体过程。尽管人们对技术创新有不同的表述, 但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六种论点: (1) 认为技术创新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创始、演进和开发; (2) 认为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首次商业化应用; (3) 认为技术创新包括发明构思、产品设计、试制生产和商业应用等所有环节; (4) 认为技术创新泛指从新思路的形成, 到向市场推出适销产品的整个过程; (5) 强调以新的技术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 并获得最大的企业利润; (6) 认为技术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或者是对企业、产业的生产函数做出某种改变。
三、技术创新的主要研究内容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 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对技术创新进行了的大量研究, 其内容相当丰富。概括起来有10个方面: (1) 技术创新含义的研究; (2) 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 (3) 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 (4) 技术创新动力与源泉的研究; (5) 技术创新推动宏观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 (6)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的研究; (7) 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8) 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 (9) 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 (10) 国家总体技术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四、理解技术创新的界定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
“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的区别在于基本手段,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和经济、技术社会活动中, 存在着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 它们都可能产生商业价值, 但为避免混淆, 还是宜将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区分开为好。这并不是说技术创新不涉及管理、组织、制度的变动, 相反, 技术创新往往要有相应的组织、管理甚至制度的变动相配合, 但在概念上应将其涵盖的范围加以限定, 不能将其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包含在所定义的概念之内。
2. 技术创新所依据的技术变动允许有较大的弹性。
在所给出的有关定义中未强调技术突破 (根本性变动) , 允许将技术的增量性变动包括在技术创新的概念之中。在概念的外延上, 不仅包括新产品、新工艺, 也可以包括对产品、工艺的改进;在实现方式上, 可以是在研究开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 也可以将已有技术进行重新组合 (并没有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 实现技术创新。
3. 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概念。
技术创新不是纯技术活动, 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活动。从本质上说, 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活动, 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 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因此, 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商业化, 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商业价值 (也包含社会价值) 。
五、结论
综合以上观点, 本文认为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应当掌握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应具有较充分的理论依据, 这对于相对拓宽和明确技术创新范畴尤为重要。如果将技术创新概念任意扩大, 认为只要导致最终经济收益增大的所有方面的积极创新活动均是技术创新, 就容易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混淆起来。二是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相结合, 力求使技术创新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有更普遍的意义与作用。如果将技术创新的“新”严格限制在“首创”, 特别是导致技术根本性变革和经济收益超常增长的“第一次”上, 这就可能过分地限制了技术创新研究领域, 同时也将大大降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推动作用。
结合我国国情和现实当中的—些实际做法, 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 以其创造性的构思和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技术经济活动的综合全过程, 它由新设想的产生 (获取) 、研究与开发、中间试验、商业化生产、市场销售与扩散等一系列环节构成。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 (方法) 的创立和改进; (2) 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3) 新技术 (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 的发明和应用; (4) 新需求与新市场的开拓和占领。
摘要: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新形势下, 进一步再认识和再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文章回顾了技术创新研究发展的历程, 归纳、总结了几种不同的观点和表述, 进而提出了理解技术创新需注意的问题和应掌握的原则, 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技术创新,概念,认识,理解
参考文献
[1].董景荣著.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理论、方法及实践
[2].傅家骥等著.技术创新学
3.对岗位的认识和理解怎么写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认识
一、提倡数学素养的培养,强调数学的工具性和思维性功能
数学不仅能为物理、化学等学科提供语言、思想、方法,而且还与经济、生物、金融保险、投资等融合,出现了经济数学,生物数学、金融数学、保险数学等相关学科。计算机的程序语言也与数学相关,特别是数学的机器证明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更体现数学学科的技术力量。同时,数学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学习提供了必需的工具。例如,土地的丈量,存款利息的计算,福利彩票的发行等都需要数学工具。数学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数据的能力,掌握计算、推理的方法,学会利用数学模型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因此,让学生掌握数学的语言、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除此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准注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以学生主体参与、互动探索为显性标志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希望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逐步提高创造能力,从而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强调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数学教学观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只有学会了才能做,因而教师一般是先讲授概念和原理,然后让学生做一定数量的练习,熟练某一题型的解题模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就显得举足轻重,教师的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自然下降。而现代教学理论首先关注学生的学,认为教师传递的仅仅是知识的信息而不是知识本身,知识要靠学生主动构建才能获得,因此先鼓励学生做,通过做来学习,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要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作出合理的选择和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四、突出多种价值取向的数学教育评价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进行评价时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自主的空间。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可以将测验、实习作业、撰写论文及日常观察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机制。
总之,新课程的思想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强烈地冲击并震撼着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它通过对教学本职、教学规律的重新认识,确定了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进而构建一个新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钱佩玲.如何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J].数学通报.2003,10
4.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和理解 篇四
鲁冰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就是做到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即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到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课堂气氛要融洽,课堂节奏要明快,要注重课堂效益。
对“高效课堂”老师的困惑很多,其中之一是授课时怎样操作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和网络的学习,我认为高效课堂在具体实施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三环六步教学”模式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
1.“三环”即预习探究、交流展示、拓展巩固三大环节; 2.“六步”即模式“六大方面”: ①自主预习②探究质疑③交流解惑④成果展示⑤迁移提升⑥知识回顾
具体解读:
一环:预习探究
第一步:自主预习。
预习题是教师“导”的体现,预习题的设计要依据学习目标和教材,应体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体现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要简洁明白,抓住关键,揭示知识间的练习,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具体操作:这是一个学生自主预习的环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提前把精心准备的预习提纲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课前一段时间独立完成预习提纲中的内容,所以第一步主要是在老师的预设中完成对将要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这是一个让学生提前热身的一步。
第二步:探究质疑。
这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这个环节的学习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查询各种资料,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圈点勾画,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等待小组合作研讨时再解决。具体操作:学生根据自己完成预习提纲的情况提出疑问,各小组长汇总本组成员存在的问题。
二环:交流展示
第三步:交流解惑。
交流本课学习中对所遇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这是一个共享学习成果的过程,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解答学生所提的疑难问题并积极鼓励学生提出富有创新性和思维含量的问题。
具体操作:经过预习和探究两个环节,对于仍未解决的问题,需要合作交流,实行组内同伴互助的方式,即实施兵教兵、兵帮兵的合作探究样式,要发挥好组长的作用,当好小老师。组内可以两人研讨,也可前后左右研讨,组内研讨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以请外援实行组与组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时可以下位到认为能帮助解决问题的同学那里寻求帮助,此时课堂不怕乱,但要追求一种乱中有序的效果。
第四步:成果展示。
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根据组内同学的共同探讨,争取用各种形式展现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成果,如好思路、好方法、好结论等及在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组内、组间进行展示、讨论、分析与评价等。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导”的作用,适时的进行引导、调控和激励。既要让课堂富有激情、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秩序井然,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操作:这是一个展示学习成果,出彩出色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一个暴露问题的一环,其目的就是通过展示,进一步明确答案,梳理知识,强化重点,规范做题,训练技能。这个环节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说、唱、写、表演等。这个环节老师要讲,要精讲,适时评价,可以对个人,也可以对小组。
三环:拓展巩固
第五步:迁移提升。
根据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认知水平,设计一些体现能力、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在利用所学知识,在思考、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时,达到迁移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具体操作:这个环节是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环节。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使学生熟练运用,提高目标达成度。
第六步:知识回顾。
这是一个检验学习成果,弥补学习缺失的环节。具体操作:一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的学习收获,学生谈收获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再巩固的过程。二是教师下发当堂达标测试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个环节要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几块黑板,让一部分同学拿着测试题直接做到黑板上,完成后在下面做的同学改黑板上学生所做的题,这样人人都有上台的机会,之后教师适当点评,回顾所学。
教师个人简易思路: 六步(独学、互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整理导学案)
三查(一查:在学生独学时,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三查:在整理导学案时)
2.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体现教师服务于学习主体的主导作用,要把“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吗”等问题明确的摆在学生的面前。
“学什么”要具体告诉学习内容,如:请学习第二节内容,回答以下问题并完成练习1至3题。等等。
“怎么学”就是告诉学生采用什么学习方式,使用什么学习方法等。如: 先个人阅读第五节内容,再通过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学会了吗”是对导学案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课堂交流、讨论、展示、反馈的主要内容和渠道。
导学案的结构:
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自学内容】、【应用与拓展】、【概括总结】、【当堂检测(高考考链接)】几个部分。
1.学习目标:
依据学情、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制定。制定学习目标,一是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层次性需求。
2.自学内容:
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包括基本知识、例题、方法;实验、社会观察与思考等内容。对自学内容的要求:一是能够引导学生自学;二是通过自学内容的学习,能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3.应用与拓展:
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4.概括总结:
在大组讨论后通过概括总结完成知识建构,形成自己新的观点、经验和知识体系。
5.当堂检测:
(也可以另附)依据目标和内容编制检测题。通过迁移炼习,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当堂检测”是获取反馈信息,为制定下一节课教学目标提供依据的重要环节,不能忽略。
3.导学案的使用
1、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学习任务,包括提出自己或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
2、课堂上围绕导学案进行小组互查、大组讨论、概括总结,完成对导学案的学习。
3、每个教师在使用导学案后都要形成“教学反思”意见,其中涉及导学案修改的意见,应及时反馈到该导学案编制人手中。由导学案编制人综合各位老师的意见,完成对该导学案的修正或集体反思意见,形成电子文稿,并上交学科教研组,方可视为导学案编制工作的完成。学科教研组每周末将当周完成的所有导学案电子稿上传学校教科室,作为考评导学案编制情况的依据。
5.对“中国梦”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篇五
身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身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勤学习,铸信仰,将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目标,将中国梦作为我的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信仰的带领下,以更坚强勇敢的姿态迎接成长。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现代化。这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何“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华夏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目标,也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愿望和梦想。“中国梦”能够凝聚全国人民共同为这一目标共同奋斗。所以实现中国梦事关全党上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切实利益,作为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
“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有三大来源: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在三大动力来源的基础之上,中国有远见、有胆识、有智慧、有爱国情操的公民、团体及领导人,应该及时准确地找到整合协调这三大动力源的共同支点,形成发展进步的兼容合力,造就托起“中国梦”的众志成城。
中国梦的实现主要有三项要求:一是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是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道路”、“精神”和“力量”是执政党、各级政府和每位民众在为中国梦奋斗时都必须注意的环节。此外,三项要求都突出了“中国”二字,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注意保持中国梦的中国特色和属性,不能随波逐流。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政府是否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是否有能力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关系重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需要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政府为人民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政府切实负起责任,规范自身职权;需要政府完善法治管理,保障公民权益;需要政府廉洁透明,值得人民信赖。这既需要政府管理自身的不断革新、创新,也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监督和支持。
进一步赋予“中国梦”丰富的内涵。任何一个能够引领民族发展进步的梦想都是美好的,任何美好的梦想都必然伴随时代的节拍、顺应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同样如此。在民族独立的梦想已经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得以实现之后,我们又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社会更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我们的生活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等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对国家、民族、人民生活的这些美好愿景,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进一步展现了“中国梦”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进一步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
6.我对设备巡检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篇六
我作为一名老工人,深知巡检工作对生产的重要性,巡检工作做好,就可以提早发现在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就可以很好的预防各种设备事故和人身事故的发生。所以巡检工作做好才是避免事故发生的最有效途径。
为了防止因突发故障造成的停机损失,应像人身体的定期检查一样,尽早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并及时排除进行维修,我厂对设备的巡检一直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得以体现,作为流水线的一个关键环节——生料车间,为了保证其顺畅的运行,全车间的员工都应该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要把巡检工作做到位,不给工作留一点暇疵,我作为车间的一名班长,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学习总结,对于巡检工作做如下的理解:
首先,一定要提高工人对巡检工作的重视程度,经常开展一些安全会议或活动,多学习和领会会议精神,做到安全于我心。接着,要把精神落实到实处,切记纸上谈兵,一定要对自己工作岗位的一切环境和设备了如指掌,并知晓其动态,比如,明白设备巡检点检的部位,了解设备基本结构和部分功能,如果出
现问题,要按照规定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能动手处理比较简单的隐患,必要时上报;
其次,要做好交接班工作,认真反省换班前的工作是否做完,仔细检查设备是否安全,为下一班减轻负担,同时也给自己安心,只有互相的配合,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要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巡检工作;
负责 ——满怀责任心的做好巡检工作;积极 —— 主动在巡检工作中不断提高能力水平。
确保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
杨晓岚
7.关于色彩的认识和理解 篇七
1 色彩的来源
色彩来源于光, 光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视觉要素, 没有光线就没有色彩。我们将太阳作为典型的光来分析, 发现其中包含着各种色彩的光线, 能够找出连续的波长顺序, 牛顿发现了这个可视的光谱。1666年初, 牛顿做了一个实验, 他把一间屋的所有窗户、门等透光的地方用厚实的布遮挡起来, 屋子里什么也看不见, 这就制造了一个暗室。在暗室向太阳的一扇窗上开一个小孔, 让一束窄的太阳光通过这个小孔进入室内, 在光束经过的路径上放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棱镜。小洞对面的墙上就会观察到一个由各种颜色的圆斑组成的像, 颜色的排列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偏离最大的一端是紫光, 偏离最小的一端是红光。牛顿又将各种颜色的光线通过三棱镜合在一起, 结果又复原成接近太阳光的白色光线。对色彩的科学研究, 就是从这个发现开始的。
2 色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的作用
色彩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受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生理效应, 形成丰富的联想、深刻的寓意和象征。
2.1 色彩对人的心理产生的作用
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黄色给人以温和、纯净、豪华、高贵之感, 但是在丧礼上, 黄色的花却使用十分普遍。橙色给人以庄严、华丽、高贵、明亮及卑俗之感。白色有纯洁、神圣、轻盈及不详之感。红色给人以光明、热情、温暖、幸福活力及恐怖、危险之感。黑色有威严、不幸、含蓄、黑暗、坚实、神秘的感觉。绿色给人以舒适感。紫色有华贵、幽雅、典雅、娇艳之感。蓝色有深远、秀丽、清新及压抑之感。色彩给人的这些心理感觉是极其复杂的, 人对色彩产生的感觉还会受到特定环境条件的影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宴会时打开黄色的灯光, 菜肴立刻呈现出鲜艳可口的颜色, 宾客们会食欲大增;如果关掉黄色的灯光, 打开蓝色的灯光, 这些菜肴好像顷刻间霉烂变质, 用餐者便会食欲大减。这是因为橙色能刺激人的脾胃而增强食欲。
2.2 色彩对人的生理产生的作用
科学家的实验表明:美丽和谐的色彩, 会使人分泌一种有益生理健康的物质, 可以协调人的血液流量和神经通络, 使人生机勃勃、精神愉快;相反, 杂乱的的色彩, 会使人分泌一种对人的健康和情绪有副作用的物质, 使人精神不振、情绪波动, 健康受到损害。一个健康人的体内色谱是平衡的, 反之, 色谱失衡, 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人类自古以来就认识到了色彩对人生理产生的强大作用, 印度草医学中的“色彩疗法”便是古人利用色彩治疗疾病的典型事例, 通晓草药学的治疗师把色彩与七种主要的脉轮相关联, 每一种脉轮都有其主色, 都和一个特定器官或体内系统相连系。色彩中绿色可以降低眼压, 减轻视觉疲劳;可以降低血压, 使呼吸和缓, 减轻心脏负担。红色能够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 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和增强血液循环;但接触过多, 会产生焦虑和身体受压的情绪。黄色可以刺激神经系统提高功能, 使人思维敏捷;橙色可以启发思维、激发情绪、促进消化功能;蓝色可以松弛神经、调和肌肉, 改善血液循环, 影响视觉、听觉和嗅觉, 可以减轻身体对疼痛的敏感作用。紫色可以治疗大脑疾病和精神紊乱, 并对运动神经、淋巴系统和心脏系统有作用, 可维持体内钾的平衡。黑色可以促使血压升高。[1]
3 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
3.1 习俗中的色彩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 黄色是一种高贵的颜色, 红色是一种吉祥的颜色。黄色被认为是天地的根源色, 象征着中国的大地;在封建社会, 黄色是皇家御用的颜色, 一般百姓不允许使用。红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觑, 过年过节、结婚嫁娶等喜庆日子都离不了红色;传统文化中还用红色表示女子, 如“红颜”、“红装”等。在美国, 有用颜色来表示月份的习惯。一月份到十二月份用12种不同的颜色表示, 如黑色表示1月份、粉红色表示6月份等。美国大学自1893年就有让人们根据不同颜色来识别不同专业科系的习惯, 如绿色表示医学系、紫色表示法学系等等。在泰国, 许多人还沿用着传统的“星期色”习惯。一个星期中的七天穿七种不同颜色的衣服, 每天换一种, 不重复。如周一黄色、周二粉红色、周三绿色等。[2]还有许许多多的国家它们的一些习俗当中都涉及到了色彩, 而且这种色彩习俗根深蒂固、不容改变, 逐渐成为了一种能够影响到人的心灵、思想、生活的文化。
3.2 商业文化中的色彩
现代商业设计在强调设计的功能性及实用性的同时, 也愈加重视设计的人性化和审美情趣, 色彩在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紫藤色是资生堂的企业形象色彩。在百货店的化妆品柜台里, 有穿着紫藤色制服的资生堂店员, 资生堂的化妆瓶贴着优雅的紫色标识。资生堂选择确定这种颜色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调查研究出主要顾客层的嗜好色, 再用做企业色彩。此外, 色彩在医药产品包装上和商业广告中应用较明显, 用蓝色的包装表示是镇静消炎类药品, 用黑色表示药效强烈、副作用较大的药品等等。[2]矿泉水的广告用蓝绿色, 以突出水的清冽、纯净和无污染的主题;大豆油广告以橘红、中黄等为主色调, 再搭配上蔬菜、肉类、水果, 就营造出一种香味扑鼻的厨房氛围。商业中的色彩运用较多, 提到哪种商业品牌, 人们马上会联想到它的标志性颜色, 可见色彩的魅力。在商业中, 运用好色彩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
3.3 流行中的色彩
与社会上流行的其他事物一样, 流行色是一种社会心理产物, 它是某个时期人们对某几种色彩产生共同美感的心理反映。巴黎是流行色的发源地。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色彩研究机构国际流行色委员会总部设在这里。这个机构每年的一月、七月召开两次选定流行色的会议, 确定第二年的春季和秋冬季的流行色, 然后, 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采用、修订, 发布本国的流行色。如中国2014年春夏流行色为薄荷绿、裸粉色、电光蓝和柠檬黄。在这里所发布的颜色, 不久一定会在大众市场上出现, 影响着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各个领域, 如服装、绘画、建筑、化妆品、汽车等等。如, 80年代初, 法国流行黑色, 以黑为贵, 竟然出现了黑色格调的女用化妆品。在现代社会的人们, 每天的生活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颜色, 适当的选择流行色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时尚、更加有情趣、有品位。
4 小结
色彩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魔力, 会给人的感觉带来巨大的影响。了解它的来源、理解它的作用会帮助我们更好的运用它。生活离不开色彩, 色彩在不断改变着生活, 改变着我们。正确运用色彩知识, 发挥色彩的无限潜能和魅力。
摘要:本文从色彩的来源、作用和色彩的运用三个角度阐述了对其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 色彩来源于光, 没有光就没有色彩, 对色彩的研究是从这个发现开始的;其次, 色彩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强大的作用, 会让人产生联想, 通过色彩还可以治病;最后, 色彩运用领域较广, 在传统习俗、商业文化、流行事物中都有涉及。
关键词:色彩,来源,作用,运用
参考文献
[1]徐东.色彩学导论[J].辽宁大学学报, 2006 (1) :93-96.
8.浅谈对孙子“奇、正”的认识理解 篇八
【关键词】孙子;孙子兵法;奇正关系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一部兵书,它以精炼的文字论述了兵法战略,度量了战争的利弊,进而分析了战争中取胜的谋略,详尽地推演了兵法的刚柔、奇正、进退以及攻守的变化。
一、“奇、正”的提出,以及对其的解读
《孙子兵法》中提出 “奇、正”的概念是在《势篇》中,共提及五次。古今对奇正的注解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曹操“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正者当敌,奇兵从旁出不备也。”李筌“当敌为正,旁出为奇。”梅尧臣“动为奇,静为正。用正合战,用奇胜敌。”李卫公“兵以前为正,后却为奇。”“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杜佑“正者当敌,奇者从傍击不备;以正道合战,以奇变取胜也。”王皙“奇正者,用兵之钤键,制胜之枢机也。”尉缭子“正兵贵先,奇兵贵后。”何氏“兵体万变,纷纭馄饨,无不是正,无不是奇。”张预“两军相监,先以正兵与之合战;徐发奇兵,或捣其旁,或击其后以胜之。”
古来的解读多是把“奇正”分开、对立起来理解,还有认为“奇正”是无法区分,馄饨一体的。
现代对“奇、正”一般理解为古代兵法常用术语,认为常规的、一般的为正;特殊的,变化的为奇。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正面为正,侧击为奇,明战为正,暗袭为奇。人们意料之中为正,出乎人们意料为奇。
“以正合,以奇胜”正者实力也,奇者随机、灵活也。在与敌人对阵时要以实力常规战法来对抗、制衡,要取得胜利就要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正”指实力,根基,主干。“奇”随机,灵活是树枝、树叶。平时有雄厚的实力,根干强壮,才能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具备决战决胜的基础。《太宗答对》引用《孙子兵法》原文的地方还有很多,但大都属于策略方面的语句,丝毫没触及《孙子兵法》的主干。当然不是说枝叶没有价值,随机应变当然不可忽视。随机应变的能力必定来自雄厚的实力,没有根干的枝叶很可能在一朝之间枯死。“战势不过奇正”这战势的势就是趋势的势,势或为正,有利于己;或者为奇,不利于己。处于不断变化循环之中,就是“循环之无端”,决不能分成正兵、奇兵,二兵并立。 “奇、正”应是个整体。是一个物体俩面性或多面性的表现。
二、《孙子兵法》其内容与自身结构具有的“奇、正”关系
《孙子兵法》其内容是越靠近卷首越正,越靠近卷末越奇,是似彩虹分不清奇正界限,但奇正二势总是由正向奇的交织在一起。《孙子兵法》十三篇自身之间也存在着“奇正”关系。《孙子兵法》就这样从卷首到卷尾,由正向奇推移发展。并且任何单篇之中,也可以发现既有正又有奇。各篇一面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一面又放射出奇正的两种光彩。
《孙子兵法》中第一、二篇讲的是国家的人和物的大计,起着总论的作用。为进一步具体了解各卷间的“奇、正”关系,下面一边概括各篇大意,一边简述各篇奇正排列。
第一篇“始计”,是讲确立国家大计,是最根本的正;第二篇“作战”,是讲国利民富的大事。因而也是最根本的正。两篇都是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区别在于第一篇谈人的精神因素,第二篇讲物的经济因素,孙子排序精神第一,物质第二;第三篇“谋攻”,讲使用计谋攻击敌人。第一篇的“计”和第三篇的“谋”虽有相似点,但谋比计规模要小,不属于国家大计。孙子因此将谋攻放在第三位;第四篇“军行”是讲战争进入准备阶段。本篇强调“战”是从战前准备的程度就可知胜负;第五篇“兵势”是第四篇的延续与并行,第四篇“军行”的“行”是静止的形状,“兵势”的势是战争即将发动的潜势;第六篇“虚实”是第四、五两篇的综合,是讲避敌实而击其虚的变化;第七篇“军争”讲主力军的正规战,这关系到全军的命运和国家的存亡,危险性具增;第八篇“九变”是七篇的反衬篇,与七篇是表与里的关系;第九篇“行军”是对第七、八两篇更加的详论。本篇比上两篇的奇变色彩更浓;第十篇“地形”是讲利用地形,构筑阵地与敌对峙;第十一篇“九地”讲到九种情形,其着眼点是讲深入敌国不幸陷于穷地时不惜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的战法;第十二篇“火攻”其危险性比“九地”篇更大。这是因为火的性质过于剧烈的缘故;第十三篇“用间”是讲如何使用间谍的问题。如果说火攻是危险的阳性,那么用间则是危险的阴性。
《孙子兵法》一书就是这样从开始到结尾由正向奇推移发展,它一面保持各篇自己独特的光彩,一面又围绕着“始计”和“作战”两篇的“正”从多个不同角度阐释着“奇”变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黄朴民译注.白话孙子兵法[M].湖南岳麓书社,2001.10.
[2]郭化若译.十一家注孙子(附今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新1版.
9.对“五位一体”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篇九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位一体”是党的十八大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确定的新举措之一。“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一起抓,并列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这一重要政治表述,透露出重大政治信号,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位一体”是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体现在各个方面建设上。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以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主要集中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到十七大的时候,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就是加了一个社会建设,所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过去的三位一体变成了四位一体。这次十八大报告上又从四位一体拓展到了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提法是党的理论体系的又一次重大创新。这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总体布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的深度挖掘,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和发展,是指导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
“五位一体”是实践的创新。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提出经 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五年前的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生态建设越来越被引起高度重视。胡锦涛于2012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首次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阔步前进。
“五位一体”是民意的期盼。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在中国发展历程中,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和期盼不断变化,为我党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由于一些地方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已经让老百姓不堪重负。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已经成了老百姓的迫切期盼。事实上,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迫在眉睫的挑战。今年7月以来,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镇海陆续发生民众因担心环境被破坏而反对工业项目上马的群体事件。环保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年均增速约30%。十八大报告中表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的这种观念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始终,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里面。我们要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是得民心顺民意的科学判断和决策。
10.我对银行工作的几点认识和理解 篇十
我认为在银行工作,要接触成百上千的客户,工作中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工作认真,态度谦和,客户就是上帝的原则。因此,银行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服务、质量、素质,现就针对这三个方面制定出在银行工作的几点认识和理解:
一、工作计划中的重点仍以客户为中心,客户是我们的生存之源,作为在银行驻点又是对外的窗口,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北大荒粮食电子交易的信誉。
1、根据驻点行提倡的“首问责任制”、“满时点服务”、“站立服务”、“三声服务”也是我们所借鉴执行的,并做到每个员工能耐心对待每个顾客,让客户满意。
2、随着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客户对银行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不单单在临柜服务中更体现在银行和我们投资的服务品种上,更要为做好我投资公司将要新兴的品种类等多种服务品种,提高我投资公司的竞争能力,打开我公司的知名度。
3、以银行为课堂,增加人们的金融知识,让客户多了解银行同时,贴近银行从而融入到我我投资公司的业务中。
4、主动加强与个人业务的联系,参与个人业务、熟悉个人业务以更好为客户服务。
二、保证工作质量。熟悉投资公司对客户开户程序的流程。
1、对将要投资的客户,一定认真的讲解投资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
2、办理好投资客户的建帐户手续。
3、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三、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1、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不断补充自身不足的地方,在做好本公司业务的同时,还要虚心向所在行的同仁学习他们的业务,以便更好的开展客户。
2、积极的与所在行的人员搞好关系,不要与所在行有利害冲突。
11.对岗位的认识和理解怎么写 篇十一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对一个政党来说,是精神上思想上举什么旗帜的问题;对一个民族来说,是铸造什么样的灵魂,有没有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用先进文化武装广大人民群众,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只有这样,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才不会受阻,民族精神才不会被污染被瓦解,人民才不会失去正确的思想支柱和精神动力。
二、改革文化体制。推动文化创新
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改革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改革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理顺国家、单位、个人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国家保证重点、鼓励社会兴办文化事业的发展格局。文化企事业单位要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建立健全既有竞争激励又有责任约束的机制。一是在体制机制上,要紧紧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切实解决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人员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难点问题。要紧紧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切实解决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人员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难点问题。要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体制机制。二是在内容形式上,尊重艺术家的创造精神,保护艺术家的创新成果,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艺术创造、尊重艺术人才、尊重创作权益的良好氛围。建立引导有力、激励有效、宽松和谐、活跃有序、不同主体踊跃参与的艺术创新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深受人民欢迎的艺术精品,涌现更多的文艺大家,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善于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我们的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三是在传播手段上,要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推进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升级,不断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技进步,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把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作为推动文化建设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另外,在所有制形式上,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事业和企业,逐步形成国家保证重点,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体制办文化的格局;在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逐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文化经营机制上,要以“面向市场、适应市场、进入市场”为原则,改革文化企事业单位,扩大文化主体自主权。同时,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有序高效的运营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深化文化企业改革,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以文化企业的做强做大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和魅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要广泛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才能在民族大众中人耳、人脑、人心,用新的时代精神推动民族创造新的辉煌。
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就象毛泽东指出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中华文化胸襟博大、海纳百川,因兼收并蓄而丰富多彩,因博采众长而永葆活力。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更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要积极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着眼于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既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又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信念和原则,使中华文化不仅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五、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保证。随着信息传播技术迅速发展
和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复杂,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舆论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的状态。能不能坚持正确导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直接关系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领域都应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推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型经验,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生动和谐的社会主流舆论。要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思想疑虑,主动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充分反映党和政府的积极努力,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要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表明政府部门的立场态度和处置意见,切实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有效引导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保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和谐,最大限度地压缩噪音、杂音的传播空间,努力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好互联网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功能强大的“第四媒体”,成为我国1亿多网民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诉求的平台,对社会舆论态势和走向产生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要认清互联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坚持趋利避害,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正面宣传,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引导网民理性讨论问题、表达意见,有效引导网上舆论,使这一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六、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
12.对高考选考题阅卷的认识与理解 篇十二
在实际高考中,语文、数学、文综与理综的试卷中,都存在选考题。 选考题如果当做普通试题来处理,在评卷中就需要阅卷教师快速转换思维,给评卷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这种把选考题当做普通试题处理, 对于试卷的阅卷前准备的处理简单了,但对改卷的老师来说麻烦了,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改卷的速度。 因此, 在正式的高考阅卷中是必然按选作的分类处理的。 正是出于对选考题的评卷过程的简化,同时也想让学生得到这方面的训练,我产生了对选考题进行规范处理的想法。 在我校2015年的高三适应性考试的阅卷工作中, 经过研究与咨询,我首次对选考题采用了高考的规范阅卷方式。 在操作阅卷系统进行阅卷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关于选考题的问题。 由于这次适应性考试, 对选考题的规范处理, 我第一次尝试使用,其中存在操作缺失的问题,同时发现有学生在应答方面的问题。 以学生填涂的结果为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1.填涂要注意多涂
这个同学应该是先涂第35题,又在做题过程中重新选择第33题。 在擦除过程中,没有擦除干净,以致计算机在识别过程中识别为“多涂”的情况。
2.填涂要注意错涂
选择填涂第22题,卷面上就只能书写第22题的答案,如果书写的是第23题的答案, 这样的结果就可能被阅卷教师评为 “0”分 ,也可能被阅卷教师提成问题卷 。 这种情况在这次阅卷过程中,发现错涂的两份试卷,为让学生知道后果的严重性, 几个阅卷教师统一意见后,一致同意给评为“0”分。
3.填涂要注意漏涂
在答题区域上书写了解题的过程, 就一定要注意在填涂区域上标清所选题目的题号, 否则试卷根本没有送到阅卷老师的手中,结果自然只能被判为空白分,即没有分数。 在下面的这份试卷中,原本可以拿到满分10分的,由于没有填涂,最后在统计表没有看到该题的得分, 一查竟然是三个选择都没有填涂,因此,可以说明,在实际阅卷过程中,这份试卷根本没有被计算机送到阅卷教师的手中, 而是被计算机确定为没有作答处理了。
4.填涂要注意选用的铅笔
在这次适应性考试后复查中, 下面这份试卷看起来填涂很规范,但是被计算机识别系统识别为没有填涂的情况,结果是没有教师评过这份试卷,得分统计为空白,最后被计算机以 “0”分统计。后来是该生与任课教师找到我查证核实 ,经过对扫描结果的查询核对,就是以下类似这份的试卷,以至于该任课教师对计算机阅卷的工作提出了疑问。出于对这件事负责的态度,才有以上的分析与说明。针对这一份特别的试卷,我分析估计是使用劣质的铅笔的缘故,记得看到过类似的说法。
13.结合实际对四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篇十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13亿中华儿女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物质基础。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论经济发展的速度,可谓中国这边“风景独好”,但是,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由于底子薄,人口多等多重不利因素的连环影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仍居世界后列。虽然我们很自豪地宣布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但是,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谓任重道远。因此,我们的工作必须更多地“接地气”,人民群众的生活才能有底气。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人民群众的最大需要作为我们工作的第一需要,以人民群众的最大满意为我们工作的第一目标,努力解决好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金钥匙”。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必须一百年坚持不动摇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是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因此,改革就是经济振兴的关键,必须牢牢抓住这个“牛鼻子”不放松。
“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定海神针”。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过去那种拍脑袋决策的人治行为必须要被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的法治行为取而代之。只有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我们才能真正从人治走向法治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上,人民群众才能真正享受到法治精神的阳光雨露。
14.对岗位的认识和理解怎么写 篇十四
20094327王雅忻
国际学术界把依靠科技创新技术战略,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定义为创新型国家。美国、日本、韩国都是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之一。我国在创新能力在2004年时居世界第24位,缺少国际竞争优势。针对当前的战略发展机遇,我国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
我国在科技创新发面比较落后。从技术层面分析,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于50%,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22%左右,从人才分布结构看,根据中国科协的调查,中国科技工作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国科研事业单位,企业科研工作人员比较少,这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借鉴科技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经验,研究适合中国科技发展的创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国要发展创新模式,要先完善科技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分工。也就是说要加强对基础研究,尤其是提升高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大学之间科研活动的高效合作,以及科学技术成果的快速转移和流通;积极参加世界主要科学的科研分工,加强国际交流。在国际科技进程中提高我国技术。然后就是优化创新战略,建立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即逐步转变创新模式,使我国从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转变为以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相结合的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再来就是优化创新链,形成有序的创新生态结构。简单来说,就是使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从事不同层次的研发工作,形成有序创新链,最终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综合创新能力。最后就是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布局。
15.对岗位的认识和理解怎么写 篇十五
关键词:档案灾害,整体性,层次性,优化管理
在比较早期的时候档案灾害现象就已经被发现了, 并且始终存在着, 但是一直到现在, 档案灾害这个名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大多都是由“灾害”这个词语对它进行笼统的概括, 一带而过, 提及率和关注率都非常低, 这说明, 人们对于档案灾害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在国际档案理事会编写制定的《档案馆灾害预防指南》中对于档案灾害也没有相关概念性的阐述, 只是用了档案、档案馆、灾害还有紧急状况这四个词汇对其进行了定义和概括。明确的定义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和认识的第一步, 由此可见, 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档案灾害的概念和内容进行细化和梳理, 明确档案灾害的实质, 这对于档案灾害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关于系统论及其内涵的分析
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 (L.Von.Bertalanffy) 在他1932年发表的“抗体系统论”中提出的一个思想, 并在1937年的时候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 这就为系统论这门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里, 系统论作为一门学科, 它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 主要探讨的是结构和规律的学问。1945年贝塔朗菲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公开发表, 但是直到1948年这篇论文才开始在学术界得到人们的重视。1968年, 贝塔朗菲发表了他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 这部作品从真正意义上确立了系统论在学术界的地位, 并且这本书被公认为是系统论的代表作[1]。在贝塔朗菲的系统论中, 他试图给系统一个能够描述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定义, 由此他提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 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共同构成的, 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所有系统都具有开放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层次性以及自组织性等基本特征, 这些不仅体现了系统论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 同时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充分说明了系统论是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一般科学理论, 其中, 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观念。在贝塔朗菲的理论中,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缺乏任何一个要素都会使这个整体遭到破坏, 这体现了系统论的整体性观点;各个要素以一定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体现了系统论的关联性观点;系统有很多种, 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角度来对其进行分类, 这体现了系统论的层次性观点;系统论不只是在于对系统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其最终任务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对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控制、管理和改造的行为, 使它的存在和发展能够满足人们的目的需要, 即系统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对系统结构进行调整, 协调好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系统实现优化目标, 这体现了系统论的优化管理观点[2]43。
二、从系统论整体性观点角度看档案灾害
系统论整体性观点的主旨就是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进行分析和认识, 从事物的整体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联系以及相互作用等方面对这个系统的特征以及运动、发展规律进行揭示和认识。档案灾害的构成中主要有档案灾害孕育的环境、导致档案灾害发生的因素以及承受档案灾害的受体这三个要素。其中档案灾害孕育的环境主要有档案馆、档案室、天文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以及城市等。导致档案灾害发生的因素主要有政治因素、技术因素、地质因素、天文因素、气象因素、生物因素以及水文因素等, 其中水文致灾因素包括洪水、涨潮等, 地质致灾因素包括滑坡、地震、泥石流等, 生物致灾因素包括虫害、霉感染等;气象致灾因素包括暴雨、台风、海啸、雷电等;天文致灾因素包括陨石等;技术致灾因素包括设备操作有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落后淘汰等;政治致灾因素包括武装冲突还有战争等。承受档案灾害的受体指的是受档案灾害的影响和损害的对象, 从不同的角度, 档案灾害的受体也分为不同的类型[3]。首先, 档案灾害要对档案造成毁坏和损害, 就必须要破坏档案馆以及档案室等初级保护环境, 从档案灾害的直接影响和损害对象来看, 档案灾害的承载体是光盘档案、纸质档案、胶片档案以及数字档案等各种类型的档案, 从档案灾害的间接影响和损害对象来看, 档案灾害的承载体是档案室、档案馆等这类专门对档案实施保存和利用的机构。档案灾害缺少孕灾环境、致灾因子以及承载体三种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是无法产生的, 只有在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档案灾害才会发生。档案灾害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灾情的出现, 这是导致档案损失和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情况下的档案损失包括档案馆的建筑损坏、设备以及设施的损坏、档案的损失和破坏还有人员的伤亡等。档案灾害的三个因素在其发生过程中缺一不可, 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单独拿出来独立地看待是不能对档案灾害有正确的认识的, 需要从整体性观点的角度, 对档案灾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素以及承载体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档案灾害系统的特征及其运动、发展规律[4]。
三、从系统论层次性观点角度看档案灾害
任何一个事物整体都是可以分为若干个层次的, 而每一个层次自成一个系统, 并且还与其他层次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相互作用的联系, 其层次性主要可以表现在发展和构成上。其中在档案灾害的发展中, 它不是孤立的, 而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比如档案馆所在的地区如果发生台风, 可引起暴雨, 暴雨引起洪水, 洪水可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 档案馆不能承受其中任何一种灾害就会受这些现象的作用对档案造成损坏。在档案灾害的构成中, 其系统中的孕灾环境、致灾因素以及承灾体的构成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它们又可以由若干个子系统结合在一起构成, 而每一个子系统中又包含有若干个范围和内容更小的系统, 故而档案灾害的构成表现出层次性的特点。比如档案灾害按照其发生的因素可以分为人为档案灾害、自然档案灾害以及人为+自然档案灾害三类, 其中自然档案灾害又包括气象档案灾害、生物档案灾害以及地质档案灾害等, 而地质档案灾害又可以分为滑坡档案灾害、地震档案灾害等。由此可见, 每一个档案灾害系统中的子系统都有其自身运动的特殊性, 我们在认识档案灾害的时候可以从层次性的观点, 根据事物的一般规律, 从小到大, 从个体到总体, 从局部到整体对其变化规律以及相互联系进行分析和研究。
四、从系统论关联性观点角度看档案灾害
档案灾害的发生不是由独立的因素引发的, 而是由一定的档案灾害链和档案灾害群形成的, 在这个灾害链和灾害群中, 每一个要素都是以特定的目的而组成的综合体, 并且其组成部分中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我们在对其进行研究的时候必须要从其成分、结构、相互联系、功能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的考察, 只有这样才能从客观的角度对不同种类档案灾害之间的联系性进行分析和总结。一般来说, 档案灾害链是由一种档案灾害引发的一系列档案灾害的发生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 档案灾害以其主导性和从属性、发生时间的早晚而被分为原生档案灾害和次生档案灾害[5]。原生档案灾害在档案灾害的预防和防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次生档案灾害也会对档案产生很大的危害, 因此, 次生档案灾害的防治工作与原生档案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必须要得到同样的重视。
五、从系统论优化管理观点角度看档案灾害
优化管理是档案灾害系统研究的最终目的, 根据对其优化管理的研究, 确定最优目标, 通过最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的运用, 将整个系统分为不同的等级和层次, 对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动态关系进行协调, 充分发挥其部分的功能, 使系统从整体上达到最佳的状态和最佳目标。档案灾害的发生是在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不过其中一定存在着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要对档案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进行探究和深入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档案减灾对策。在这个过程中, 档案灾害发生、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和掌握起着关键作用[6]。比如在避免和减少地震档案灾害发生的工作中, 档案馆应该从建筑设备等硬件设施入手, 加强档案馆的抗震能力, 这对于预防和减少档案灾害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系统论作为对事物进行系统研究的一般模式, 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事物的一般结构和一般规律, 在研究过程中, 系统论将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 对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 同时分析系统、要素以及环境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层次等规律。档案灾害有许许多多的种类, 并且在发生、发展以及演变中也有着非常复杂的变化, 因此, 若是从单纯、简单的角度对档案灾害进行分析, 就不能对档案灾害以及其防治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只有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档案灾害进行分析和研究, 构建档案灾害系统, 才能为档案灾害的优化管理提供客观、有力的参考和意见。
参考文献
[1].朱宏余.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的效益管理研究[J].中国新通信, 2013 (19) .
[2].黄南凤.档案数据安全视角下档案数据库容灾系统的建设[J].云南档案, 2008 (1) .
[3].王熹.难忘的盛会难忘的经历——2012年国际档案大会掠影[J].中国档案, 2012 (10) .
[4].王良城.自然灾害对档案的侵袭与应对策略[J].档案学通讯, 2010 (3) .
[5].张淑霞.影响录音档案数字化优先次序的非技术因素研究[J].数字与缩微影像, 2013 (2) .
16.对岗位的认识和理解怎么写 篇十六
(综合办公室 杨洪波)
元月13日,集团印发了《“管理提升重在制度”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泉聚置业按照方案要求并结合生活用纸营销制度体系建设及执行情况,在公司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班子成员、部门两层级的制度讨论活动。通过这次讨论活动,使单位每个人都树立了企业发展靠制度管理,制度管理必须系统化、体系化、科学化、规范化,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抓好落实的共识。尤其是对我们这个新建团队加强制度管理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促进作用,而对我自而言更是加深了对制度、制度体系及建设、执行等相关方面的认识。现将几点浅薄体会作以总结。
一、加强制度建设必须与企业文化同步进行
正如生活用纸制度建设报道中所说,企业发展靠的是团队,如果团队中人员素质、正气、士气等文化做不好,再好的制度落实起来也是一句空谈,所以说抓制度建设必须先抓文化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企业文化,犹如企业里流淌的着一条河,每个员工如一水滴,每个团队汇流成溪,每个部门汇聚成河,整个企业组织便形成了拥有一致目标和方向的河流,同化、督促进入企业内的每个人奋进,其力量不可估不可轻,这就是制度建设的先决条件。接下来,建立制度就必须植根于文化、融于文化,否则文化和制度不能相互支撑,制度是一纸空文,文化则是无力的口号。
二、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必须以人为本,做到公平、公正
制度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管理工具,是所有员工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做准则,建立清晰、稳定、合理、规范、公平的制度体系是企业展的基本行为保障,其建立、健全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尊重公司员工为前提,努力服务顾客并将这种理念清晰、深入地贯彻到企业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之中,以柔性的理念加刚性的制度明确告诉员工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它可以让员工达到企业对员工要求的一个基本底线,经过常抓不懈,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惯性以规范员工行为,保障企业良性发展。
三、制度建设必须有的放矢,执行必须抓监督落实
制度建设不是搞形式、走过场、摆花架子,不能无病呻吟,其建立、健全必须以清晰的部门职责定位、工作标准等为基础,梳理出工作流程,针对每个控制环节明确规定、标准、责任及时限等,即必须要抓住重点、落到实处和细节,否则就是无的放矢,弄出来的制度只是废纸一张。一个制度到底好不好,关键在于执行是否到位并发挥正面作用。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注重执行、不注重执行过程的效果反馈并作以改进、完善,肯定是虎头蛇尾。因为人都有惰性和懒散的特点,要想发挥制度作用就必须要加强宣贯教育和监督检查。
四、制度体系的建设要做到与时俱进
在前期的制度建设工作中,办公室曾借鉴母公司审计部内审办法建立了部门制度(年度)内审规定,对所定制度进行了及时有效的运行分析及改进,确保了制度的时效性、可控性。正如一句话:“世间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任何事物概莫能外,所以制度制定后必须对其执行、落实等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新制度及时查找缺陷、不足作以完善,对老制度要及时审核、分析外部环境适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让制度真正发挥作用,杜绝违规行为。
以上几点是在制度讨论活动中感悟的几点,谬论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二O一四年二月十三日
综合办公室制度运行查摆分析
(综合办公室 杨洪波)
一、部门制度建设及运行情况
综合办公室自7月份成立以来,先后建立制度19项涵盖了人事、安全及办公后勤。其中人事管理类有3项,分别为假期管理规定、高层职员考勤管理、员工培训制度;安全管理类有2项,分别为公司治安与消防管理规定、公司监控系统管理规定;办公后勤类有14项,分别为工装管理规定、印章管理规定、私车公用补贴方案、通讯费用管理规定、夜间值班管理规定、招待费用管理规定、外部文电收发处理规定、宿舍管理规定、公务车调度管理规定、电动轿车使用规定、办公用品管理规定、物料出入库规定、档案管理规定、总经理办公室文件报送及出入管理规定。
截止目前,对夜间值班管理规定修订1次。后勤餐厅有关制度、流程已内部审定试行,未列入部门整体制度计划。
二、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前期管理中存在着沿袭传统造纸行业方面的惯性思维,没能站在房地产行业角度做深入考虑。
(二)制度体系的系统性欠缺,制定方面缺乏长远计划,个别业务管理上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疼治脚的弊病。
(三)个别制度如夜间值班规定未能根据部门业务实际及变化予以调整,造成不接地气情况(目前已改正)。
(四)少数制度落实方面存在监督检查不到位、落实质效不理想等情况,受到了公司领导点评。
三、下一步制度建设、改进计划
根据公司发展形势及部门业务开展需要,综合办公室在制度建设方面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人事制度建设,新建员工岗位调配制度、员工工作激励规定、计算机配置管理规定,完善部门内考方案等。
落实时间:9月份前 责任人:人事岗组负责人
(二)对运行超半年以上的办公后勤类制度,结合公司运转实际进行逐项梳理分析,对不合适宜项目进行调整,确保制度的时效性、有效性。
落实时间:自3月份起 责任人:各制度执行人
(三)通过集中学习、安全例点评等形式加强制度学习教育及引导,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及考核力度,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落实时间:每月部门例会上进行学习,日常中强化监督检查 责任人:办公室各岗组负责人
(四)定期对公司制度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校正制度建设计划确保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另对公司制度建设情况进行统计、汇编并发送到各部门负责人审阅。
落实时间:每半年进行一次制度调研、校正;每年进行一次制度汇编。责任人:人事负责人
以上各项工作由综合办公室负责人进行跟踪落实。
17.对工商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徐昊 篇十七
工商管理隶属于管理类。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她能够培养出各种各样适应当今社会生产活动的管理人才,能够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运营,而以最大效率产出最大的利润和财富。工商管理专业教给我们的东西贯穿于企业的整个活动过程,从对物流的管理到对人员的管理。
老师告诉我们学工商出身的人是很能适应社会的人,因为工商管理涵盖的面非常广,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投资等。它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让我们学生能够全面、多方向发展。
工商管理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一门科学。随着全球经济
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需要大量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管理技能的工商管理人才。这为工商管理专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对于未来我还是充满希望的。因为加入WTO和申奥成功将直接带动我国外经贸的大发展,所以,管理类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大增将指日可待。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转换企业产权、机制以及企业法人实行招标制、年薪制,实际上就是将企业的管理大权交到职业企业家手中。管是外企还是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价值越来越看涨。所以,尽管管理专业的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可能做的并不是管理的工作,但是过几年之后,有管理专业背景的人将会成为抢手货。
【对岗位的认识和理解怎么写】推荐阅读:
对财务岗位的理解认识11-01
对党章的认识和理解07-08
个人对党的理解和认识09-01
我对设备巡检工作的理解和认识10-14
对管理岗位工作的认识07-10
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与理解08-13
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12-17
大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11-21
浅谈对管理体系的认识与理解09-20
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