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素材(15篇)
1.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素材 篇一
面对文化类节目的集体走红,《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论:“一条街上如果只有一家饭馆,这家饭馆的生意肯定不行。如果是饭馆一条街,可能大家生意都好。这是一个行业的生态。
包括各种娱乐节目在内,从不同层次共同满足观众需求的娱乐努力,都是一种生态,文化节目也开始产生了某种生态,因为它有了一定数量上的积累。“但在视频节目整体占比上,我觉得文化节目的数量,其实远远不足。文化类热播节目,还是凤毛麟角。”
同时,关正文认为,这些文化节目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的一种努力。“有一些节目更能满足大众的情感需要,有一些满足知识传播型的,也有一些趣味性的,还有一些是智慧型的等。它们属于有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最终合成一种叫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景观。各种层次没有所谓高低,大家都应该去努力,生态越丰富,产品成长的可能越健康。”
有评论指出,《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生逢其时,它们成功激活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那股无处释放的热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看来,要理解文化节目走红的当下,必须了解中国综艺节目模式的变迁过程。
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2.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素材 篇二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 丰富政治教育资源
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在发展过程中, 注重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注重发挥传统文化, 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使大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 能够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精华, 增强民族自豪感, 并能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我国传统文化中, 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例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见利思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等等。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牢牢地把握这一点。
(二)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精神
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文化产业的继承, 可以让大学生产生一种较强的民族归属感。山西临汾党校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 注重于当下自身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结合, 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弘扬, 这样一来, 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浓烈的民族归属感, 注重考虑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把国家和个人的前途牢牢结合在一起,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形成社会认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的继承, 可以让大学生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博大精深, 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而让大学生形成共同的社会认同。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 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都有着明确的认同, 这就在主观上形成一种规矩和社会生活准则, 这对于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
二、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及文化产业继承的途径
就现阶段山西临汾市委党校教育发展情况来看, 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及文化产业继承, 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可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 注重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要想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和传承, 必须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能够积极、主动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 这样一来, 才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此, 在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过程中, 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第一, 要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的生活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 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在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得以体现;第二, 加强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讲解, 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从而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第三, 在教育过程中, 要注重将传统文化教学情感融入, 采取启发式教育模式, 活跃课堂, 让大学生主动地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3]。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就现阶段山西临汾市委党校的发展情况来看, 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以及文化产业传承, 要注重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 能够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传承问题, 进行有效解决。对此,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可从以下两点进行考虑:
1.注重党校内部的培养, 引进人才。在进行传统文化弘扬和文化产业继承过程中, 要注重对党校内部人才的培养, 对教师队伍结构进行改善, 使师资队伍更好地满足现阶段临汾党校发展情况。
2.注重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在进行传统文化弘扬及文化产业继承过程中, 要注重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保证教学方法适合自身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 要注重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使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知识讲解过程中, 能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 有针对性的对知识进行传授, 让学生更好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学习。同时, 要注重教师传统观念的转变, 使教师的观念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从而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及文化产业知识进行传授, 帮助大学生形成较好的文化观念, 并能够对文化产业进行传承。
综上所述, 通过本文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 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 要注重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吸引优秀教育人才两个方面, 更好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弘扬, 让大学生形成较好的民族归属感, 从而对文化产业进行传承和发展。在对这一问题处理过程中, 山西临汾市委党校还要注重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以新的方式, 实现这一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莫继承, 谢群.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08:92-94.
[2]王贝贝, 张景书.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3, 01:48-51.
3.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素材 篇三
关键词 出版 文化传承 “南京学” 全民阅读
分类号 G239.275.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1.0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stinctiv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Nanjing, Nanjing Publishing House regards reserving, inheriting and creating Nanjing local culture as its own responsibility. Through building up a publishing system named “Nanjingology”, establishing national reading space and playing an active role in nationwide reading, Nanjing publishing house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in excavating, arranging and promoting Nanjing local classical works.
Keywords Publish. Cultural inheritance. “Nanjingology”. Nationwide reading.
南京是世界瞩目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在2500年建城史上,留存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献遗产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南京出版社自1988年成立以来,依托南京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立足南京,面向海内外,上下求索,自觉承载起贮存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重任,在挖掘、整理、弘扬地方历史文化典籍方面,通过出版图书、构建阅读空间和开展“南京传世名著”评选和阅读等系列活动,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1 创建以“南京学”为核心的图书出版体系
“南京学”,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南京为中心,研究其自然、社会和人文的一门综合性学问。它涉及地理、历史、政治、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科技、语言、建筑等学科。据此,我们系统地梳理了南京历史文化资源,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率先建立起“南京学”出版体系。
“南京学”出版体系,就是以出版南京地方历史文化图书为核心,由辞典图录类、文献档案类、学术研究类、大众普及类和文创产品类五大板块构成的“五位一体”的文化传承体系。
对于纳入这一体系的图书,我们要求必须至少满足以下五个标准中的一项:(1)代表国家意志;(2)代表中国当代最高学术水准;(3)传承历史文化具有地方特色;(4)展现当代风采;(5)适宜国际传播。
基于上述标准,我们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和需求层次,将南京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梳理,从而形成了由浅入深、由普及到提高、由大众化到专业化的地方文化出版体系,更好地发挥出版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以“南京学”出版体系五大板块之一——“文献档案类”图书中的《金陵全书》为例,这是南京建城近2500年以来,第一次对以南京为题材的历史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和弘扬。这项工作自1999年启动,至2016年10月已出200册(计划出400册),涉及方志、史料和档案三大类。在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图书馆等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影印出版,使大量藏之深闺或束之高阁的历史文献化身百千,不仅起到了传承保护的作用,也方便了读者的阅读。
2014年,为迎接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年,我们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共同启动了《中国战区受降档案》(12册)的历史档案资料的整理出版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在2015年8月日本投降日之前出版。这套档案资料的出版,让海内外华人乃至全世界人民得以全面、系统、完整地了解中国人民在抵御外侮历史上曾经经历过的辉煌和荣光。
2016年,我们又与南京市档案局(馆)、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和中山陵园管理局合作,将在今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前夕,首次采用全彩影印的形式,出版《中山陵园档案》(5册),以缅怀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和民族英雄。
2 构建以“最南京”为中心的公共阅读空间
自2014年起,我们陆续创建了金陵书苑——太平门书吧·墨香缘店、武定门城墙书吧·垣里书香店、河西金陵图书馆书吧·滨江书苑和玄武湖书吧·樱洲书房。
在书吧里,我们将历年出版的南京地方文献典籍,如《金陵全书》“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等,设置专门的书架进行展陈,供读者阅读和购买。我们通过举办文化沙龙、专题读书讲座等系列活动,扩大金陵书苑的影响,力图为读者提供购买地方文化图书的平台,同时为读者提供免费的“最南京”阅读空间,让读者在咖啡、茗茶和轻音乐的伴奏下,可以尽情享受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我们的目标不仅要将金陵书苑打造成像伦敦莎士比亚书店一样的文化场所和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而且还要通过转型升级,提高金陵书苑自身的造血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南京出版社在淘宝网建立的“最南京”网络图书销售平台,将为南京历史文献典籍的传播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渠道。
3 举办“南京传世名著”评选、阅读等系列活动
为了弘扬南京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南京市的全民阅读活动,营造“书香南京”的文化氛围,同时展现南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我们在南京市全民阅读领导小组指导下,组织策划了“南京传世名著”评选等系列活动。
2015年4月23日,在首个江苏全民阅读日暨第11届江苏读书节、第20届南京读书节开幕式上,正式启动“南京传世名著”的评选活动(包括评选、讲堂、阅读、出版、树碑、征文、网络视频、电视专题片、全民阅读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截至当年10月底,参与线下投票的达5万余人,网络投票累计约20万票次。“南京传世名著”评选等系列活动成为南京市民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2015年11月在经历了可行性调研论证、专家初选、名家推荐、大众点赞后,我们组织召开了专家评选会,结合线上线下的大众评选结果,采用大众点赞与专家推荐相结合的形式,最后评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24部南京传世名著,并于2015年12月29日在江宁织造府红楼剧场正式向全社会公布。
与此同时,评选活动还带动了江苏省其他12个大市传世名著的评选,2015年7月在徐州第五届江苏书展期间,正式启动江苏传世名著100部的评选。2016年4月和6月,镇江、扬州也分别启动了“镇江传世名著”“扬州传世名著”的评选活动。“南京传世名著”评选活动还被列为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数字阅读重点专题活动”中加以推广。
至2016年4月,我们已经出版《南京传世名著推荐手册》和《南京历代名著》大众读本,目前正在对24部“南京传世名著”进行梳理,拟重新整理出版,以期使之成为与《金陵全书》并驾齐驱的、南京人引以为豪的一张文化名片。
围绕“南京传世名著”,官方和民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题读书会,不仅带动了南京地方文化图书的销售,推动了“南京传世名著”系列文创产品的开发,而且扩大了南京地方文化在全国的影响。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忆旧邦。”南京出版社通过坚守出版主业、主动构建全民阅读空间、积极参与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全民阅读活动,不仅表达了对南京这座城市的敬意,更好地传承了地方文化,提高了出版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了出版社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而且也给出版社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自身的应有价值。
4.关于文化传承500字作文 篇四
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再到今天的行书,楷书,汉字经历了重重演变,拥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如一颗耀眼的明珠,为中国文学添了一抹光辉!如今,当我们看到这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构出来精巧美妙,变化多姿的汉字,并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和文化的魅力时,不禁从心底发出赞叹!
还记得,我第一次开始认识汉字,是在上小学一年级时。在老师娓娓动听的讲解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汉字的美妙,后来,渐渐地,我学会了写汉字,并骄傲地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大字:我爱祖国!还在爸妈眼前炫耀了一番,得到了他们的表扬,心里甜滋滋的。从那时候起,我便深深地爱上了汉字,爱上了这四四方方的方块里蕴含的多姿多彩的人生!
每个国家的语言,就像一个国家的灵魂。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多少诗人的笔下,描绘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文化!有“细叶不知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绵绵春意;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荷塘。
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日美景;有“孤坐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万籁寂静这一句句绝妙佳句,是一种代表着美的语言,文化!滋润了人的心田!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现在的笔下生花;从一个个陌生的文字到现在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我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汉字的熏陶!
5.高考话题作文素材:传承 篇五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的情形?对此,你有哪些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题目自拟;③角度自选;④立意自定;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立意
6.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素材 篇六
六月来临,端午节就在眼前,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关于端午节文化范文:展望端午节的“文化传承”,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一
步入新时代,山青了,水秀了,党风政风清新了,就连节日也更加让人充满憧憬、充满希冀、充满幸福感了。粽香浓、雄黄烈;龙舟竞逐、吟诗折柳;插艾条、菖蒲辟邪,带铜钱、肚兜祈福……送走了党的十九大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和第一个五一节,端午节也正迈着新时代的喜步向我们走来,“端午节未到,上海粽子市场提前一个半月启动”、“端午出游高峰将至”的字眼已经映入我们的眼帘。
如果说今年清明节的标志是“清明”,五一节的标志是“奋进”,五四青年节的标志是“青春”,那么,端午节却是一种乡愁记忆,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珍宝。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涵却失落了。因此,千万不能用舌尖上的享受而稀释了文化的结晶,淡漠了端午节的文化传承。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几千年来,围绕端午节已经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陆游笔下的《乙卯重五诗》:“重午山村好,榴花忽已
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把端午欢乐极尽铺排。唐代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作者端午时节对屈子的怀念之情,对昏君奸臣的憎恨鞭挞。毛泽东以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赞赏屈原文如匕首、以死醒世的献身精神,一部《离骚》终生喜读。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家国文化。遍寻中华史书典籍,字里行间凸显的尽是“家国”二字。屈原“行泽吟畔”、“上下求索”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匡扶天下济世情怀;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忧国忧民;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决心……都需要我们借端午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做到与时俱进,赋予其现代价值,才能让端午节魅力无限、丰富多彩,让爱国主义精神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深深的烙印进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灵魂最深处,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代代流淌,绵延不止。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孝道文化。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就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
“纪念曹娥说”多种说法。但很少有人知道,端午节还被称为孝亲节。端午尽孝的风俗虽然如今提得不多,但其实也还有所表现。比如,每逢端午节,街道社区都会给孤寡老人送粽子,送绿豆糕和鸭蛋,就体现出了现代人对传统美德的期盼和回归。“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弘扬孝道也变得日益迫切。青年人更要继承发扬孝道文化,感恩父母、孝敬长辈,不妨就从端午节做起,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用实际行动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以及《弟子规》、《二十四孝》等中华传统优秀孝道文化、故事、典籍传给小孩,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廉洁文化。扶正祛邪是端午节廉政文化的又一亮点。屈原是最早提出“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思想的爱国诗人。郭沫若考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卜居》和《招魂》:“宁廉洁正直以自清”、“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司马迁撰写《屈原列传》:“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见,屈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政
倡导者。我们必须扶正祛邪,坚决刹住节日送礼不正之风,把日常监督与阶段检查相结合,用共产党员纯洁的党性之风吹走一切歪风邪气,让全国人民过一个欢乐祥和、风清气正的节日。要把屈原 “勤政为民”的廉政思想与悠久的端午节文化资源紧紧结合起来,颂“屈原名句”、讲“屈原故事”可以弘扬“推行美政、忧国爱民”的爱国精神;“修明法度、德政惠民”的民本思想;“修身励志、廉洁清明”的高洁品性;“刚正不阿、敢于斗争”的行为原则,充分展示屈原爱国、勤政、为民、廉洁的高尚情操,丰富端午节廉洁文化的核心内涵。
篇二
步入新时代,山青了,水秀了,党风政风清新了,就连节日也更加让人充满憧憬、充满希冀、充满幸福感了。粽香浓、雄黄烈;龙舟竞逐、吟诗折柳;插艾条、菖蒲辟邪,带铜钱、肚兜祈福……送走了党的十九大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和第一个五一节,端午节也正迈着新时代的喜步向我们走来,“端午节未到,上海粽子市场提前一个半月启动”“端午出游高峰将至”的字眼已经映入我们的眼帘。
如果说今年清明节的标志是“清明”,五一节的标志是“奋进”,五四青年节的标志是“青春”,那么,端午节就是一种乡愁记忆,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珍宝。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
涵却失落了。因此,千万不能用舌尖上的享受而稀释了文化的结晶,淡漠了端午节的文化传承。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几千年来,围绕端午节已经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陆游笔下的《乙卯重五诗》:“重午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把端午欢乐极尽铺排。唐代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作者端午时节对屈子的怀念之情,对昏君奸臣的憎恨鞭挞。毛泽东以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赞赏屈原文如匕首、以死醒世的献身精神,一部《离骚》终生喜读。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象征,更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精髓所在,了解固然重要,但拿出行动,来保护和传承,不要当有一天周围已经变成了文化的沙漠时候才来后悔,因为,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家国文化。遍寻中华史书典籍,字里行间凸显的尽是“家国”二字。屈原“行泽吟畔”“上下求索”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匡扶天下济世情怀;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忧国忧民;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决心……
都需要我们借端午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做到与时俱进,赋予其现代价值,才能让端午节魅力无限、丰富多彩,让爱国主义精神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深深的烙印进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灵魂最深处,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代代流淌,绵延不止。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孝道文化。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就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说”多种说法。但很少有人知道,端午节还被称为孝亲节。端午尽孝的风俗虽然如今提得不多,但其实也还有所表现。比如,每逢端午节,街道社区都会给孤寡老人送粽子,送绿豆糕和鸭蛋,就体现出了现代人对传统美德的期盼和回归。“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弘扬孝道也变得日益迫切。青年人更要继承发扬孝道文化,感恩父母、孝敬长辈,不妨就从端午节做起,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用实际行动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以及《弟子规》《二十四孝》等中华传统优秀孝道文化、故事、典籍传给小孩,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7.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素材 篇七
一、日记是生活的第一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第一素材,是创作的宝藏,任何伟大的创作都离不开生活。但无论喜悦还是忧伤,无论绚丽的彩虹还是密布的乌云,如果不及时记下来,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所以要及时地把对生活的感悟写下来。很多伟大的作家都有写日记的好习惯。比如鲁迅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写日记,有的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但日积月累,到去世时竟达几十万字。巴金经常在日记中反思自我、净化灵魂。从高一起,我就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开始时,学生不愿写,水平一般,但坚持一年后,成效就有了,对生活场景有了详尽生动的描写,对生活现象有了自己独到的评论,对生活情感有了自己的抒发。而且在选取生活片段的写作中,学生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生活这个大米缸,学生很容易做出各种香喷喷的米饭。
二、广博积累,广泛阅读
创作不是凭空的想象,肆意的写作,它离不开广博的积累,战国时期的作家荀况在《劝学》中说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一篇好的文章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积淀得越多,养分越充分,创作的思维就越活跃,创作的热情就越强烈。学生要写出好的文章,一定要在平时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积累途径如下:
1. 研读经典,汲取养分。
经典是大浪淘金,前人留下来的都是宝藏。研读经典,对人生有启迪作用,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欣赏的品位,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孔子曰:言而无物,行而不远。胸中没有学问,自然写不出好的文章。唐朝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积累的素材多了,写时才能随心所欲、应对自如。我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三本名著,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好随感。两年下来学生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写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 巧妙进行课前三分钟。
课前三分钟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最多素材的途径之一,更适合学习紧、任务重的高中生活。以前学生也进行课前三分钟,但收效不是很大,怎样使收效更大呢?我反思,寻找原因,发现:(1)故事没有分类,学生运用时,各类故事都有,记忆又不深刻,头脑中一片凌乱;(2)故事没有很好地记下来,只知道大概,有的连题目、主人公等都忘记了;(3)缺乏运用,有的学生尽管积累了很多素材,但是不会应用。
基于以上三点我做了以下调整:(1)调整了“课前三分钟”的形式。按主题分类演讲,比如勤奋、信心、勇气、智慧、换位思考等,每个主题一星期,也就是说一星期内每天学生演讲同一主题,要求演讲学生在上课之前,把演讲的题目、主人公写黑板上,方便学生记录,并写下自己的评论。(2)每周根据演讲主题写一次作文,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材料,在不断地应用中,会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理解创作,最后沉淀为自己的智慧。(3)在笔记本上列目录分类,把目录储存在大脑中,学生用时很快地把同类信息从大脑中调集出来。坚持了两年,学生通过“课前三分钟”积累了五百多个故事,受益匪浅。
三、有意识地积累一些经典语句、古典诗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背诵一些诗词歌赋,经典语句。时间久了,这会不自觉地影响一个人的气质、写作水平。对于考场作文,诗文名句引用得多而且合理,能体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显露非凡的才华。
8.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素材 篇八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公共艺术教育逐渐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开始被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需要得到继承与发扬,让其在历史的舞台上永葆青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创新,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使之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本文主要探究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遗产传承与发展教育的对策,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
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融合 传承 经验
中国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147-02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一直是普通高校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普通高校将其作为公共教育课程,所以公共艺术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课程结构方面、教学形式方面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都迫切地需要进行相应的深化改革。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肓过程中应该将一定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从而树立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思想理念,使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中华文化。同时,也保护相传承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一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团队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艺术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一门重要学科。
为了促进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我国教育部先后颁布实行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意识课程指导方案》等条例,加快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进程,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们在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取得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基本上都设置了相关课程,但是得到的重视程度却比较低,甚至没有配备专业的老师,存在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的情况。另外,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落后,只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的环节,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上课的目的主要是凑学分或者是单纯地觉得好玩,很难达到艺术教育原本的教学效果。
二 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以一个悠久的国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从古代中国到现在经济、综合国力等方面都很强大的现代化的中国,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的国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社会礼仪、节日、风俗等方面,与艺术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我国国务院于2005年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这样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述、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普遍热衷于追求快节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少,如果任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无法体会到优秀非物质文化带来的民族自豪感。保护与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之魂在世界上长盛不衰。
三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引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还能发挥艺术的熏陶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应当实现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让文化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艺术教育的效果。
(一)树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理念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比较强,主要引用的是一些正统的文化和艺术,忽视了对本土非物质文化的引用,还没有正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程体系中,因而造成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脱节现象。高校公共艺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逐渐养成“文化自觉”的思想,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出现代价值,不断丰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实现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二)构建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
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劳动人民生活与劳动的积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针对性,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提炼,挖掘其中的艺术内容和教育价值,并融入到高效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可以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继续发扬光大。高效公共艺术教育要实现与民间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等的融合,不断拓展其题材和内容,吸引更多学生的眼球。
(三)建设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队伍
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来看,他们大都毕业于正规的艺术院校,正朝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他们掌握了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较少,很难实现文化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针对这样一种情况,高校要加强对艺术教师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鼓励他们深入研究与文化遗产有关的课题,不断提升教学素养和能力,为艺术教育效果的提高打下基础。
(四)实现课堂教学与参观实践的结合
非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其艺术载体展现出来,如果单纯依靠老师的讲解或者是欣赏图片、观看影响的形式,则不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走出课堂的限制,让学生近距离与文化艺术进行交流,在辅助以必要的讲解,把遗产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艺术思想传达给学生,教会学生一些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新颖的看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于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融合的实际教学中总结出如下一些经验。
1 将公共艺术教育当作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平台,并将其纳入专业课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陕速发展,这个教学平台必须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知道,知识应该更新换代,并不等于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遭到抛弃,与之相反,对其传承与发扬理念应当贯穿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始终。
2 在教学中抓住校内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践基地作为教学的基础元素,积极践行设计实践、采风实践以及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并且带率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这样可以将民间工艺美术在校内外得到广泛传承和发扬。
3 使用多媒体以及校内刊物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交流和专业教学的平台,配合与公共艺术教育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窗口和栏目,征集理论上有创新学术上价值的观点和论文,以便辅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设计的教学效果,达到设计的教学目的。
4 老师可以利用假期或周末,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者拜访一些民间艺人,让学生记下心得体会,鼓励学生发掘更多的本地文化遗产。
结语
9.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素材 篇九
皮影戏,又叫“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而我,更爱称其为驴皮影戏(想到驴皮每每还感觉有残忍的味道),因为最早知道皮影戏里的影人是用驴上半身最特殊的一块皮子做的。家里有一个皮影道具,是邻居家在唐山皮影剧团做道具的儿子送的,每每拿在手里都会感叹,这影人怎会这样鲜活:媚眼、四肢、手足、躯干、服饰、头饰,一根线穿起来,各个关节灵活自如,尤其红绿相间的颜色,都有唐山皮影独特的味道。
皮影戏的表演,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四周都是围挡好的,看皮影戏时,你就只能看到影幕上一出出活灵活现的故事在演绎,因此,听着看着戏里的喜怒哀乐,常常还是溜号,去揣测银影幕后边该是怎样的表演,有时真就离座跑到幕侧,从连接处扒开缝,去瞧艺人们掐着嗓子(早些年是没有女生唱影的,男生是掐着嗓子唱女声的)唱戏文和表演艺人手中翻飞自如的影人。如今想想还觉得神奇,皮影戏台影幕后,艺人站着用两根小棍操作的皮影人,影人就紧贴在幕上,一切都与观众看见的是反向的,唱念做打的家伙什儿,有四弦、扬琴、二胡、锣、镲儿、小鼓、皮鼓、云板、唢呐等等,一样都不少。收纳了大千世界、人间百态的皮影戏台,更是个能够随时拆卸、机动性极强的剧团,哪里有需求就会出现在哪里。皮影戏每每锣鼓镲儿打过三遍通儿后就是开台,尤其在农村,只要听到第一遍通儿,就知道庄里今天要演影了,而这皮影戏的通儿声能够传的很远达四里八庄,到第二遍通儿,听到的人们就会放下手里的活计,自带板凳,紧忙着去看影,第三遍即是开台正式演出啦(在详细了解乡村演皮影的细节时,老领导宋金岭的回忆和描述甚是动人)。走街串巷就是皮影戏曾经最基本的生存方式,风吹雨打,辛苦自知,可给广大百姓带去的却是无尽的欢笑和业余生活的文化丰享。
现如今,年轻人对皮影戏没有多少兴趣了,皮影戏渐渐失去了市场,也许在山村的集市或办庙会时才能一睹风采吧。想想,真是怀念过去隔三差五就能看见的皮影戏,因为观影人大多相熟,乡里乡亲的味道很是浓厚。不过,除了皮影戏,热爱皮影的人们却以另外一种形式延续着皮影戏故事,这就是“皮影人”被装裱起来,成为墙上的艺术走进民族风的宾馆、饭店和家庭住宅,这也不失为一种古风的传承。事实上,“皮影人”精致的做工,本身就是漂亮的工艺品,能够作为上好的家乡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那一年,女儿送给举家迁到北京的韩裔同桌同学的纪念品,就是从唐山皮影剧团觅得并亲自装裱好的唐山皮影人,镜框里色彩艳丽、神态灵动的影人,满满都是同桌之谊、同学之情,而得之者也甚是喜爱。演绎皮影戏故事的,更有“唐山大妈”的皮影舞,不仅以堂会形式曾一度活跃在传统婚礼上,成为助兴曲目,并且于舞动到了央视的春晚舞台,舞蹈着的唐山皮影“俏夕阳”征服了亿万观众,是唐山皮影的另一个生命存在。
寻觅有唐山皮影的夜晚,总会闪回出曾经热闹的场景。而眼前快节奏的社会,谁会是那个有耐心再侯一场的人呢?是否唐山皮影就真会随著时间的流逝,慢慢淡出历史视线呢?一个电话知道,唐山皮影剧团依然存在并坚持着,虽然没有往昔密集的演出,企业经营的他们,每每有百姓需求,比如家里老人寿诞等等,皮影剧团就会应约前往,家中喜庆的同时,左邻右舍也都图个乐呵。还有,喜爱皮影戏的人们,还可以上网下载曲目在家观看,不过没有了露天剧场大家聚集在一起热闹的乐趣了。
据资料介绍,在中国,皮影戏流行范围极为广泛,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河北唐山的皮影久负盛名,又名冀东皮影,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是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它发源于河北冀东地区的滦州,由当地艺人黄素志发明,盛行于乐亭,故有“滦州影”、“乐亭影”之称。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镂刻并着色而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皮影”。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与现在的皮影戏一脉相承,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1966年,乐亭县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皮影之乡”。而唐山市皮影剧团,成立于1943年,其前身是冀东军分区领导的抗日影社、长城影社、滦东大众影社合并而成的唐山专区实验影社。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剧团始创灯泡布景、移入动物生活的童话戏、创新道具、丰富操作表演,为皮影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又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者:王红
10.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素材 篇十
一、《天长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天长孝文化》始于宋代,源自朱寿昌弃官寻母故事。朱寿昌,天长秦栏人,其弃官寻母事迹发生于宋熙宁初年(1067年),距今已有940多年历史。《宋史〃孝义传》记载:宋。朱寿昌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复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谓不寻见母。誓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已七十有余。朱寿昌母亲在世时怕打雷,去世后每逢下雨,朱寿昌总是打伞守护在母亲坟上,后官复原职赴任前亲手在母亲坟前栽下一棵松树以代替他日夜陪伴母亲,世称“孝子树”。朱寿昌七十而卒,安葬故里,世称“孝子坟”。元代郭居敬根据朱寿昌等孝行故事,编著了《二十四孝》一书,朱寿昌弃官寻母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
在孝文化物质遗产方面,天长宋代存有孝子坟、孝子树;元代建有“二贤祠”,立有“孝节碑”(安乐孝四庄);明代立有“孝子碑”(秦栏),建有“孝子祠”(秦栏),“孝子庵”(石梁孝庵);清代建有“孝牌坊”(万寿忠孝村);现代重建“二贤堂(暨二贤祠)”。1996年,天长市委统战部成立“天长孝文化研究会”,在全国率先开展孝文化研究,结集出版了《秦栏寻孝》、《秦栏孝谈》、《孝行千秋》等三书。
在朱寿昌孝亲思想的影响下,天长历朝历代孝星辈出。元代有孝女刘翠平、夏梅花、夏桃花、夏荷花;明代有孝子王枝,孝女杨兰花;清代有孝子戴兰芬(状元);现代有“中华孝亲敬老之星”朱元良(朱寿昌后代)、“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获得者胡兰、“安徽省十大孝星”刁朝岗、董登岭,“安徽省十大孝星提名奖”获得者李宏祥(全国公安系统爱民模范)、刘恒群及市级孝星近200人。
二、《天长孝文化》的资源价值及影响
“孝”从它本身意义出发,所包含的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人、爱人、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在因素。因此,孝道已被列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孝文化既是永恒的课题,也是世界性的课题。
1、社会价值。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85亿,预计“十二五”末可达2.21亿。孝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强调幼敬长、下尊上,使老人能够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弘扬孝文化,是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
2、文化价值。孝文化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对于祖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经济价值。未来城市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孝文化是一种无可复制替代的地域文化资源。孝文化盛行,说明民风淳朴、环境之祥,而环境之祥亦可增加外来投资者的信心。经济的境界是上升为文化,文化的腾飞起源于经济。经济学家认为未来的经济将由文化和产业两部分组成。曲阜藉孔子文化而名,运城藉关公文化而名,丰都藉“鬼文化”而名。文化对经济的介入,目的是把人“介”来、把商“介”来、把要素“介”来,经济藉文化而发展,文化藉经济而振兴。
4、国际影响力。《天长孝文化》为增进两岸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台湾《民情》杂志主笔、《前途》杂志顾问邬荣昌先生系天长平安人,1984年起七次返乡探亲。籍于此,天长市人民政府、天长市政协,于2007年成功举办“百名台商寻孝看天长”活动和“中国●天长两岸经贸合作洽谈会”。2008年1月,邬荣昌先生出版了《故园情诗文选》,抒发故乡情怀和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期盼,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致信祝贺。《天长孝文化》暨朱寿昌孝亲思想流传全国,影响东南亚及全球华人。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建有朱寿昌雕像13尊、历代存留建造载有朱寿昌“弃官寻母”事迹的石刻壁画26处、载有朱寿昌“弃官寻母”事迹的物品及书画作品49件。
三、《天长孝文化》的资源保护及开发愿景
1、基础条件。天长南临长江,北枕淮河,东临高邮湖,西傍京沪铁路。除西连滁州来安外,东、南、北三面为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所环抱,区位优势独特,交通条件便利,城市辐射影响带动能力较强。《天长孝文化》也已被省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名录,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孝文化建设方面,秦栏现存孝子坟,千年古柏“孝子树”,孝文化广场、寿昌公园也正在规划建设中。同时,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有汊涧马家墩文化遗址、石梁三角圩汉墓群,唐代御赐寺庙宝林寺,宋代胭脂山,明代杨将军墓、沃公祠,清代二贤祠,民国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群和高邮湖风光带、釜山卧龙公园等历史遗产和自然风景等等。这些优越的条件,为《天长孝文化》的挖掘和开发,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存在的问题。从上述的分析来看,我市挖掘建设《天长孝文化》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孝子坟”年久失修、杂草丛生,为垃圾场所环抱,管理极不规范;原规划建设的孝文化广场和寿昌公园,至今没有正式启动;孝文化硬件设施不足,朱寿昌雕像、碑刻、石刻、木刻等作品没有一件;规模性的孝文化节虽提议多年,但至今没有实施;“孝子之乡”的宣传力度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省级乃至全国性效应。
3、意见和建议。一是外树形象,内抓导向。通过网络、宣传片、宣传册等强化天长“孝子之乡”的对外宣传力度,通过地方媒体、户外广告等做好“孝子之乡”对内宣传,通过成立孝文化研究会、举办孝文化主题活动和拍摄朱寿昌弃官寻母电影或电视剧等宣传天长孝文化,让中华孝道深入人心。二是建设孝主题旅游景点。建议以红草湖公园南园为主体,建设国家级孝文化主题公园——中华慈孝园,建有寿昌园、孝亲园、孝文化博物馆、生态园、休闲园、寿星园等六个单元;加快秦栏孝文化广场建设,对孝子树、孝子亭、孝子坟等景点进行规划和修缮,筹建寿昌公园。三是谋划发展节庆经济。建议每年“重阳节”、“老人节”、“千秋节”、“孝文化节”四节合办,以
11.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素材 篇十一
[课堂缘起]
这天,又是一节阅读课,我给学生发了一些往年高考的优秀作文,希望他们能够通过阅读,从中取得一些“真经”。看完之后,学生发表的意见竟出乎我意料的一致:“这些作文中运用的材料我都知道,但是让我自己写的时候,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就算想到了也不知怎么用。”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干脆就挑了几篇进行讨论研究。在阅读了《赤兔之死》、《刺秦》、《宝钗的哭诉》等高考优秀作文之后,我和学生共同总结如下:这些优秀作文中的素材并非凭空臆造,它们大多来源于我们的课文,来源于一些经典名著,或来源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史实,只是它们早已散落在记忆的角角落落,被我们暂时地遗忘或尘封,所以,我们需要一点火星,让记忆之火重燃,让尘封的历史片断重现眼前。
[课堂设计]
为了寻找点燃灵感的火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以话题为触发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联想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每个人都在头脑中搜索与话题有关的素材,每人至少讲一句。
2以上一个步骤为基础,在所搜索到的素材中进行纵深与理性的分析判断,然后对材料进行归纳与挑选。
3进行片断再训练并完成一篇完整的习作。要求在运用素材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所知所学,扬长避短,融入自己的个性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课堂训练一] 搜索经典中的“思念”——
学生:思念是余光中笔下那张破旧的船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学生:思念是地坛中史铁生对母亲无声的叹悔。
学生:思念是女词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沉吟。
学生:思念就在东坡先生幽梦还乡相顾无言的千行泪中。
学生:思念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无奈,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悲哀。
学生:思念带着摩诘先生每逢佳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
[课堂训练二] 搜索经典中的“感动”——
学生:感动是朱自清眼中父亲爬过月台的身影。
学生:感动是刘兰芝“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坚贞。
学生:感动是虞姬挥剑热血洒的坚毅,是孟姜女恸哭长城倒的震撼。
学生:感动是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情与信念。
学生:感动是杜子美“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遥想与牵念。
[教师小结]
果然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一个话题打开了记忆大门的重锁,思想驰骋在“经典”广袤的土地上,令同学们浮想联翩,灵机闪现。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围绕以上这两个小话题,我们都联想起了把一些经典著作、诗歌及历史史实作为素材,但这些素材却都缺乏一定的深度,如果将它们组合,也不过是单纯的堆积材料而已。我们可否先勒住思想奔跑的缰绳,好好地驻足留意一番,对我们所搜索出来的经典碎片做一些理性的、纵深的分析呢?同时,我们还应当充分注意到,我们所想的必须是别人没想到的,或别人没想过的。我们不做人云亦云的人形鹦鹉,我们要做富有个性的自己。
随之,一个新的话题抛了出来——经典中的“火”。
[课堂训练三] 纵深分析经典中的“火”——
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火烧尽了人民几百年的精神财富,目的是为了雄霸中原,专制独断于天下,这是一把自私、愚昧、偏隘之火。
项羽打败秦军后,又以一把火烧毁了阿房宫,以为自己是彻底毁灭了敌人的根基,哪知阿房宫本无罪,它是千万名能工巧匠几十年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所以这把火亦属愚昧、鲁莽、无知之火。
学生:邱少云大火焚身,苦不堪言,惟将嘴唇咬破,惟将十指深扎土中,依旧稳如磐石。你是否可以想像,大火由衣服烧到皮肤,由皮肤烧到原本鲜活跳动的经脉、血肉,直至烧到骨髓,这是怎样一种痛不欲生、生不如死的体验?这样的苦痛非钢铁般的意志不能坚持,非群山般厚重的信念不能支撑,非海洋般深邃的灵魂不能承载,非天空般高远的品格不能抒写!
学生:林冲风雪中于山神庙中求一线生机,逆来顺受,忍辱偷生,哪知仇家斩草还要连根拔,一把火一直追烧到草料场,欲置林冲于死地。但天不遂恶人愿,林冲不但没被烧死,相反的,这把火点燃了他内心潜在的愤怒的火苗、复仇的火苗、反抗的火苗。正是这把火重塑了林冲的性格,也正是这把火将他带到了梁山水泊,成为一百单八将中的一个传奇。
[课堂总结]
一、运用联想延展阅读面的宽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发挥我们的联想能力,将存储在我们头脑中的典型、丰富的文化信息展示出来,既为写作文章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素材,又展示了我们宽广的阅读面与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正是考场作文受到青睐的有力保证之一。
二、运用辩证法展示对素材理解的深度
“理性阐发可以使文章染上浓烈的思辩色彩”,适当地运用一些辩证法于文章当中,可以展现作者对素材理解的深度,从而展示出你思想的独特之处。如矛盾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外因与内因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等,都是我们可以用来挖掘文章深度的极好工具。
三、扬长避短,发挥个性,写出特色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或特长,在考场作文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优势,张扬个性,或反弹琵琶,对古人的说法提出质疑,为经典中的人物翻案辩说,或结合自己的理解,补充完善他人的认识与看法,或联系实际,挖掘出崭新的含义,将自己独特的认识,鲜明的观点与爱憎都融入其中,写出独具特色的创新作文来。
目前,考查考生阅读的宽度与思想的深度,考查文章内容的思辩性与灵动性已成为了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也是评判一篇考场作文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生活不够丰富,如果我们的素材肤浅而单薄,那么请将目光转向我们的经典著作吧,因为,精彩源于经典!
[教学感悟]
一、注重作文思维方式和能力的训练
本节课试图以多样化的话题为引子,结合学生学过的课文内容,读过的经典名著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通过回忆与联想、分析与归纳,去开启他们厚重的写作思维的大门。
1建立发散性思维与求同存异的思维品质。学生在话题的启发下,回忆联想之机开始运作,或沿着时间、跨越空间,回溯历史的天空与大地,或寻求逻辑、探索心理,追求不同素材、不同人物身上的异同点,真可谓
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思维的火花向着四面八方喷洒.照亮了一方夜空。
2建立不懈探索和创新性思维品质。为了完整的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必须多视角、多侧面、多因素、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做出最终的抉择。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本节课专门针对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进行了训练,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对有关素材进行客观、理性、纵深的分析,从而使文章充满思辩的色彩。“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是高考作文创新性的一种体现,而另辟蹊径,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作独到的思考则是文章具有个性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本节课要求学生扣紧话题,抓住一个最能体现自己非凡见解的突破口,深入挖掘,“推演”出新的思想闪光点,然后再对学生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与反馈,真正做到让学生有理可依,有法可循,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写作习惯
经典著作中的内容或史实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很强的故事性及可读性,从这些经典中搜集素材并加以运用,无疑为平时“不知道写什么”的学生的作文增添了人文色彩与历史的厚重感,并使其文章富有灵性与新意。同时,他们逐渐会对这些经典产生兴趣,会去阅读,去留意,去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看到自己的知识面宽了,写的文章也像样了,如此再去引导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通过这堂课,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要学生明白写作的意义,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情感表述的习惯。一味地注重理论的灌输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要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困,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训练思维,指出方法,这才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发现不足之处,努力探索作文教学新历程
12.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素材 篇十二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的历史回顾
1.1 民俗节日传承方式
中国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多民族国家。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越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祖先从渔猎向农耕生产的过渡的历史风貌。在畜牧农耕的社会环境下随四季气候的变迁各民族产生了许多的民俗节日,如汉族的二十四节气、哈尼族的捉蚂蚱节、云南广南壮族的扁担节、彝族火把节、云南麻栗坡彝族的荞菜节、傣族泼水节等。在传统的民俗节日里,村民们往往要放下手中的农活而进行一系列的民俗体育活动,以求来年庄稼长势良好、牲畜健壮、五谷丰登。而在民俗节日里举行的体育活动因节日轮回的固定性而使其间的体育活动得到传承。民族传统的民俗体育传承方式往往具有强烈的稳定性,如汉族端午节的龙舟竞赛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九九重阳节登高也有上千年的历史;彝族火把节的彝族摔跤等各项民俗体育活动已伴随火把节这项古老的民俗节日而享誉千载。
1.2 宗教祭祀传承方式
远古时期体育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需依附于其他学科发展而发展。宗教是体育寄生和依附的重要沃土之一,在宗教祭祀过程中人们为了取悦神灵,向神灵表达自己的虔诚,以求神灵降下福祉而达到消灾免祸的目的,而使用各种各样的肢体动作。在方式各异、动作奇特的肢体动作中不乏体育的内容,有的体育项目顺应宗教的需要,沐浴着宗教的春风而得到传承。“历史上一些国家、地区和民族传统体育中,都具有强烈的宗教特征,而宗教的存在会对体育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依附宗教而生存的体育活动都能得到宗教的支持,获得良好的传承机会,最终传承下来[1]”。例如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瑜伽术、中国道教里的导引养生术、佛教的少林拳术,以及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情结下的斗牛、磨秋、剽牛等体育活动都是顺应宗教需求的背景下而得到传承,随宗教的发展而传承千载。
1.3 教育传承方式
历史上教育一直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效的传承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就不乏体育之内容,在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教育体系中的体育内容虽然受到很大了削弱,但是在许多教育家的教育体系里不乏体育之内容;宋代武举制度的完善为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现了历史上的武术大繁荣;鸦片战争后西方现代体育伴随着西方的船坚炮利对我国民族传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为此国内产生了学校教育应注重德、智、体三育并进的教育理念。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更是将体育放在了德、智、美、劳的前面,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认为德、智、体三育中中国人最缺者为体育。充分肯定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取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变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基正日益遭到侵蚀,传统的民俗传承方式和宗教祭祀传承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教育的传承方式由于学校体育存在误区,民族传统体育不受重视,使得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无法在学校体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排挤而无法进入学校体育课堂,导致学生从小就学习西方现代体育,对本民族传统体育和传统体育文化却知之甚少。为进一步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视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校体育传承机制势在必行,本文系在阳光体育的大背景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理论构建。
2 阳光体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2.1 阳光体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在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体能素质、肺活量水平连年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力量和速度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经达20 %。视力不良率也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 ,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这一结果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如何通过开展有效的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北京朝阳公园宣布“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阳光体育运动一系列政策、思想基本定型,其主线是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2 阳光体育的文化内涵
阳光体育是新形势下学校体育的新形态,它具有学校体育的内涵和特点,但也不完全局限学校体育,它还应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前瞻性特点。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多重层面对阳光体育进行研究。如杨贵仁从战略高度论述了阳光体育的重要意义。首先,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其次,要认真开好体育课,切实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第三,深入持久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掀起群众性的体育锻炼热潮;第四,要确保开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的必要条件;第五,要积极主动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关心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2]。刘英杰从阳光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角度阳光体育的本质。“阳光体育是指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3]”。徐学勤从理论构建的角度对阳光体育进行了研究,如果理论上不弄清楚阳光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系与区别,势必在实践中陷入学校体育代替阳光体育的误区,从而阳光体育失去应有的价值[4]。
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相互关系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庭、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等[5]。那么从制度层面上看,阳光体育是在全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目的的体育运行机制。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阳光体育机制构建
15世纪以来西方现代体育的全球化传播,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以至于在当今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里很难有民族传统体育的立足之地;而在民族民间随着社会变迁、城市化化进程不断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基正日益受到侵蚀。因此为保护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机制,进一步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制度层文化体系势在必行。随着国家对阳光体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规定青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必须达标国家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人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入校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然而就目前国内学校大多以西方现代体育为主的现状,笔者认为文化具有可整合性。“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是思想和行为的一个或多或少一贯的模式。每一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并不必然是其他社会形态都有的独特的意图。在顺从这些意图时,每个人群都加深了其经验,与这些驱动力的紧迫性相适应,行为中的各种不同方面也取一种越来越和谐一致的外形[6]。”只要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阳光体育背景下的学校体育传播做了足够的努力时,当前的学校体育文化可以被整合。我们将体育文化设想成一条巨大的弧,在这条弧上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所形成的文化旨趣,当某一地区的某一个群体对体育文化弧上的某个文化旨趣做出了足够的努力时,这个群体就适应了这个文化旨趣,形成了以该文化旨趣为特色的文化模式。然而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阳光体育机制构建首先应积极做到以下三点。
3.1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系列
课程体系是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它是实现人才培养日标的首要保障,是教学的内容,也是实施评价的依据。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是人才培养工程的施工蓝图,是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所以,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校体育传承,就必须强调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系列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民族地区的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要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体育课中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的教学。
民族传统体育要经过课程“筛子理论”的筛选,才能成为课程资源。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要求被选中的运动项目必须有利于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被选择的运动项目在教学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被选择的运动项目要有利于教师实施教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7]。经过这三个筛子筛选后留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具备了在现实体育课中实施的前提条件。
3.2 课外体育活动
阳光体育是一个目标十分明确、要求非常具体、措施强有力的系统工程。阳光体育是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用3年时间,达到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所以阳光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新形态。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应积极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购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器材,将体育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勤加练习,以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3.3 课余运动竞赛
体育竞技是体育发展的高级形态,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园里健身的老人,即使在医生的再嘱托下不能参加高强度的体育运动,然而当他们在公园健身时往往“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体育竞技中来,将医生嘱托抛之脑后,最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正是因为受到竞技体育的感召,竞技是体育发展的高级形态。“体育无不具有游戏性质,而游戏越紧张激烈也能吸引观众,参与游戏体验的人越感到刺激[8]”。因此通过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体育运动艺术文化节等形式,让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人倍感刺激,印象深刻,也使旁观者身临其境地融入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校体育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在社会变迁、城市化进程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机制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内青少年体质的持续下降,导致了国家阳光体育机制的产生,本文从制度文化的研究视角出发,从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竞赛等方面探究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阳光体育机制的有机结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阳光体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文化学体系的制度文化研究视角出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制度与阳光体育的实施制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的民俗节日、宗教祭祀、教育的传承机制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家阳光体育机制的实施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带来了新的生机,本文从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竞赛等方面实现阳光体育机制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相衔接,旨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阳光体育实施提供裨益研究。
关键词:阳光体育,体育文化,民族体育
参考文献
[1]周山彦.古滇民俗体育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4).
[2]杨贵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加强体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3]刘英杰.试论高校阳光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对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0).
[4]徐学慧.阳光体育研究评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
[5]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6][美国]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译.文化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
[7]褚远辉.教育学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8.
13.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素材 篇十三
为了继续响应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让大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石油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继续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来为大学学生提供一个平台,激励大家认识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系列活动是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组织开展的。目前已举办至第二届。一年一度,包含了“北京地域文化学习研讨”,等活动。在整个学院除毕业年级外基本上每一个学生都会参与其中。也得到了院系领导的倾力支持,正努力逐步推广到全校范围内
“北京地域文化学习研讨”是独创的历时四五个月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大型文化类活动,是以社会实践主要活动形式,让大学生组成小组,深入北京文化的门门类类。一大学生的视角,了解和学习这些北京文化,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以照片视频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组成PPT。在统一的时间,向广大同学们做汇报表演,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文化的魅力。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征文”是一个命题征文活动,围绕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出命题,激发同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促进同学们关注传统文化
14.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素材 篇十四
江西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孕育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大家熟知的革命精神。在我们所处的新余,同样有许许多多的革命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现在我所处的就是位于水西镇沙陂村的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今天我要讲述的是水西红色名村沙陂的革命故事。
1930年10月25日至30日,毛泽东同志在距此14公里外的新余陈家闹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与江西行委的联席会议,史称“罗坊会议”。罗坊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会议及时纠正了红军和江西党内的“左”倾错误,统一了红一方面军和江西党的思想,使红军从理论和实践上摆脱了“左”倾错误,停止了进攻南昌、九江等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行动,确定了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罗坊会议对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红军战略战术原则的形成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罗坊会议的顺利召开,离不开红三军团在沙陂的革命活动。1930年10月初,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抵制中央负责人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行动方针后,因二攻长沙未遂,决定移师江西,经萍乡、宜春沿河两岸而下。在宜春召开袁州会议后,另一军团攻打吉安,三军团在袁河北岸主要渡口阻击援敌,沙陂村渡口作为袁河在新余境内的一个重要渡口而被选为红三军团的指挥部。沙陂闹也为三军团筹粮筹款、招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三军团在沙陂期间,留下了许多暖心动人的小故事,比如《一件棉大衣》的故事。红三军团当时在彭德怀的率领下驻扎沙陂,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和欢迎。有一位叫顾厚英的农户在欢迎红军返回家中的途中,突然晕倒在自家门口。当时正值秋冬,寒冷的气温加上饥饿使得顾厚英站立不稳、晕倒在家门口。正好彭德怀深入农户调查路过这户人家,看到晕倒的顾厚英,立即叫来卫生员为她诊断,并叫警卫员拿上自己的棉大衣给她披上。面对陌生人为她披上的棉大衣,顾厚英热烈盈眶连忙推辞,彭德怀安慰她道:“大嫂,你好好穿上吧,你的家人们还等着你的好身体哦。”第二天,彭德怀还放心不下,请了卫生员到顾厚英家去看一看,又过了一天,又带着卫生员亲自到顾厚英家来询问病情。得知眼前多次关心自己的彭德怀是个当官的,顾厚英感激的热泪直流、说不出话来。在军团医生的悉心照顾下,顾厚英很快痊愈了,可以参加劳动了。当红三军团离开时,她提着鸡蛋、蔬菜来到彭德怀三军团驻地,把鸡蛋和蔬菜放在驻地,不顾红军的推辞、拒绝了警卫员的给钱,顾厚英对彭德怀说:“怎么能报答您的关怀,我永远不会忘记您和红军的”
今天我们重温沙陂革命故事,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我认为沙陂革命故事给了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和内部冒险主义左倾路线影响,红军当时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红三军团在沙陂反复侦查,最终选择在此地驻扎,顺利的保障了袁州会议、峡江会议、罗坊会议的召开,实现了战略思路的扭转。红三军团的革命故事,体现了共产党人对于革命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对困难和危险始终坚定不动摇。这对于当前我们税收事业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新时代的税务人,面对当前国内国际复杂形势,首先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信各项税收改革一定能取得胜利,在各项税收改革中做示范、勇争先。
二是要不忘初心使命,以民为中心。
通过《一件棉大衣》等革命故事,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和爱民思想。作为税务干部,学习为民情怀就是要胸怀群众思想,牢记习总书记说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服务好纳税人和缴费人。要把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和“我为群众办实事”、以及便民办事春风行动等活动相结合,在纳税服务、减税降费等各项工作中,千方百计的维护纳税人和缴费人的利益,增强其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开新局。
15.浅谈兰花的文化传承 篇十五
1 兰花历史文化
1.1 国兰与洋兰
我国习惯将栽培应用的兰花分为中国兰和洋兰, 但是植物分类学中并没有这样的划分。根据王利民等定义, 中国兰是指原产我国、日本及朝鲜的陆生种类中花小而具有香气的兰花种类[2], 主要是指兰科兰属 (Cymbidium) 植物, 包括春兰 (Cymbidium goeringii) 、蕙兰 (C.faberi) 、建兰 (C.ensifolium) 、墨兰 (C.sinense) 、寒兰 (C.kanran) 、莲瓣兰 (C.tortisepalum) 和春剑 (C.longibracteatum) 等7大系列我国传统的观赏兰花[3]。因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所以称中国兰, 简称国兰, 国际上又称国兰为东方兰。洋兰通常是指花大色艳、姿态秀雅的兰花种类, 常见的有卡特兰 (Cattleya) 、大花蕙兰 (Cymbidium hybridum) 、蝴蝶兰 (Phalaenopsis) 、万代兰 (Vanda) 、石斛兰 (Dendrobium) 和文心兰 (Oncidium) 等。但国兰和洋兰并没有截然的区分, 例如大花蕙兰的亲本主要是大花腐生兰, 如虎头兰和独占春等, 也有少量的陆生兰, 如蕙兰、墨兰、建兰和寒兰等。
从生态习性上讲, 陆生兰类主要生长在林下土壤中;附生兰类主要附生在其它树木或岩石缝中;腐生兰类寄生在其它腐败的植物残体上吸取营养, 而自身不具有绿色的叶片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 只有少数;陆生和腐生兰类常具根状茎或块茎, 陆生兰类假鳞茎较小, 叶片狭窄而薄, 花序直立, 如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和墨兰等, 是我国主栽品种, 亦称为中国兰;而附生兰类具有膨大成钟形的肉质变态茎———假鳞茎以及肥厚而有根被的气生根, 叶片宽厚, 花序弯曲或下垂, 如蝴蝶兰、卡特兰和万代兰等, 称之为洋兰或热带兰;有些兰科植物介于陆生兰和附生兰之间, 兼有这两类的形态特征, 如虎头兰和兜兰等;有些是杂交品种, 如大花蕙兰[4]。
从地理分布上讲, 绝大多数洋兰的原产地在赤道中心和南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的热带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部, 以及美洲的巴西、秘鲁、墨西哥、巴拉圭、厄瓜多尔和哥斯达黎加等。在非洲则主要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和南非等国。由于洋兰普遍缺乏耐寒力, 只能适应温暖的气候, 如果没有温室设备就难以移植到温带地区进行栽培。因此不少专家把洋兰家族泛称为“热带兰花”。中国兰则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 我国华北地区的泰山、崂山也有野生种类的分布[5]。该文中所指的兰花是广义的概念, 即兰科植物的总称。
1.2 有关兰花的最早记载
提到兰花, 人们时常会想到《易经》里“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 《离骚》的“纫秋兰以为佩”“余既兹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畮”以及“国香”“王者香”等旧记载里对兰花的称誉, 而此处的兰并非现在的兰花, 根据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先生的考证, 古代的兰有兰草、蕙草和泽兰三种, 都是菊科植物。现在的兰花是北宋诗人黄庭坚首先记载的, 他在《书幽芳亭》一文中说:“一干一华 (花) 而香有余者, 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 蕙。”此处黄庭坚认识的两种兰花, 与古代所说的兰有些混淆。直到后来大理学家朱熹在《楚辞辩证》一文中才把古代的兰与黄庭坚所说的兰明确区分开来:“兰蕙, 名物, 《补注》所引《本草》, 言之甚详。……其与人家所种叶类茅而花有两种如黄说者, 皆不相似。……大抵古之所谓香草, 必其花叶皆香而燥湿不变, 故可刈而为佩。若今之所谓兰蕙, 则其花虽香, 而叶乃无气, 其香虽美, 而质弱易萎, 皆非可刈而为佩者也”。作为理学家的朱熹识别兰蕙肯定是实事求是:所谓兰蕙, 就都指兰科植物, 而非菊科的兰蕙。此外, 最早明确记载兰花栽培的是黄庭坚:“余居保安僧舍, 开牖于东西, 西养蕙而东养兰。”这“兰”应该是现在的“春兰”;“蕙”可能是指“蕙兰”或者“建兰”, 此处无从悬揣[6]。
1.3 兰花观赏性及其文化意蕴记载
兰花在我国之所以源远流长, 深受喜爱, 与我国特有的兰文化现象密不可分, 而兰文化也是伴随古人对于兰花的栽培而产生。据史料记载, 中国兰的栽培历史始于唐末至五代十国期间, 至宋代相当普及。特别是在宋代, 养兰、赏兰之风盛行, 艺兰技术日渐普及, 咏兰、画兰之风也随之兴起, 且出现兰花品种分类和兰花专著。南宋理宗绍定六年 (1233) , 赵时庚撰《金漳兰谱》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兰谱。还有王贵学的《兰谱》 (1247年) , 两书共记载30多个兰花栽培品种形态特征, 并总结了兰花分类、栽培、施肥和灌溉等方法。至明、清两代, 兰花栽培进入了昌盛时期, 艺兰专著逐渐增多, 艺兰名家辈出, 也积累为数可观的兰花珍品和丰富的栽培经验。清代, 兰花种植技术大有长进, 江、浙、沪成为全国兰蕙种苗销售及种植养护的中心, 兰花花市与花会在苏州、上海等地兴起。有关兰蕙的专著激增, 据初步统计, 各种印本与抄本近40种, 多记载江浙一带的兰花名品与艺兰经验;比较著名的有《艺兰杂记》《第一香笔记》《兰蕙镜》《艺兰四说》和《北京顺天养兰经历略法》等。这些著作大多仍流传于世, 成为中国农业宝贵遗产的组成部分[7]。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艺兰事业有了更大发展。朱德同志视兰如宝, 大力提倡种兰, 并向北京、上海、苏州、南昌、广州、长沙、成都、福州和贵阳等城市植物园、花圃多次赠送自己培育出来的兰花珍贵品种, 倡导在公园、花圃、风景名胜区与植物园辟兰花专门种植园, 以便搜集兰花品种, 进行兰花研究, 供群众观赏, 推动艺兰事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 爱兰养兰人越来越多, 兰事活动日趋活跃, 整个兰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兰圃纷纷建立, 兰花药用价值、食用价值逐渐得到开发, 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显著, 兰花市场逐步形成。每年都有多部兰花专著出版, 把兰花研究提高到了现代科学新水平[8]。到了现代, 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物阜民富, 民风闲逸,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层次愈来愈高, 兰花被视为一种有生命的艺术品, 被人们赏玩和收藏。
自宋代以来, 画兰名家迭起辈出, 相继以兰花为主题, 佳作不断。其中尤以画兰深得其妙。我国最早的兰花画卷是北宋蕙兰水彩工笔纨扇画 (现存于故宫) 。真正赋予兰花成为洁净、忠贞、高尚的象征意义的画家是宋末元初的郑思肖 (1241~1318年) , 他画兰以无根、无土象征元朝南侵不能长久[9]。到了清代, 画兰、写兰最著名的应属郑板桥。他自称“七十三岁人, 五十年画兰, 任他雷雨风, 终久不凋残。”他以兰自律、自趣、诲人、官志、处事等, 写下了七八十首兰的诗词, 亦画下了几十幅的兰画, 成为国家瑰宝。近代画家画兰脱俗的还有吴昌硕的繁笔兰、潘天寿的豪笔兰、齐白石的秃笔兰, 刘昌潮的断叶兰等[10]。
近现代, 也有许多爱兰名人如鲁迅, 1931年反动派残杀左联作家及进步青年的险恶时代, 书赠友人的七绝:“椒焚桂折佳人老, 独托幽岩展素心。岂惜芳馨遗远者, 故乡如醉有荆榛。”诗中托兰诵贤, 把兰花的“芳声”比喻革命者的伟大精神, 寄情于深山幽谷中的“素心”佳兰。用荆刺榛木丛生的险恶环境来衬托兰花的高洁、素雅。清代名将左宗棠赞诵兰花:“质秀气清, 王者这草, 翰墨留香, 我赏而宝”。爱国将军张学良赞兰为:“王者之香, 是宝贵之极;客古流芳, 是隐逸之最出淤泥而不染, 经岁寒而不凋, 乃清介坚劲之美”。陈毅元帅的“幽兰生山谷, 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 求者遍山陨。”朱德元帅的“越秀公园花木秀, 百花齐放各争春。唯有兰花香正好, 一时名贵五羊城”[11]。
中国兰文化还反映在兰饮食文化、药用文化、装饰文化上。在《神农本草经》《本草拾遗》和《本草纲目》等中医药书中都有兰的药用记载。兰花纹为传统装饰纹样, 纹样高雅纯洁, 是常见花卉装饰纹样图案之一。
2 上海辰山国际兰展中的兰花文化传承
2.1 国际兰展的现状与趋势
站在植物演化史顶端的兰花, 广布于全球, 每年新品种以数百计递增。它以奇特优美的形态, 美幻的色彩、诱人的香味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感官, 世界各大城市每年都争相举办盛大的兰花展, 品味兰花已成为生活的时尚。
目前, 国际上兰展大致分为4个层次:最高为世界兰展 (World Orchid Conference, WOC) , 作为一个综合性兰展, 其学术和商业开发并重, 不仅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展示兰花研究和栽培最高水平的舞台, 同时也为普通大众提供观赏品析兰花的窗口。其次是亚太兰展 (Asia Pacific Orchid Conference, APOC, 亚洲太平洋兰花展暨兰花会议, 起源于亚洲兰展 (Asean Orchid Conference, AOC) , 其宗旨是透过兰花领域的栽培学术研讨及展览, 来发掘兰花被广泛利用的新方向;作为区域性兰展, 更注重商业开发, 通过举办亚太兰展, 能提供趣味栽培者及商业生产者对于兰花知识的提升和积累。再则为国家或地区性的兰展, 如代表日本的东京兰展、代表台湾地区的台湾兰展等, 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育种和生产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地方性兰展多数在各植物园举办, 如2013年分别在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纽约植物园和长木植物园等举办的兰展, 其目的主要是展示本单位收集的独特原种, 用于科普教育。
从兰展的规模和水平而言, 不同层次的兰展并非直接对应其规模和水准, 可能国家或区域性的展览规模更大, 展示水平更高, 商业开发也更趋于完善, 社会反响更强烈。如日本兰展和台湾兰展等, 因为所在区域性的兰花产业发展水准高且均衡, 同时群众基础也比较好。总体上, 兰展基本要围绕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方面要有最基础的学术做支撑, 不断开发新品种;另一方面要发挥兰花商业开发平台的重要作用, 赢取更多兰花育种者、生产者和兰花爱好者的支持。上海辰山植物园在分析自身优劣条件的基础上, 顺应国际兰展的发展潮流, 更加理性, 更加时尚。
2.2 上海国际兰展的规模与定位
上海辰山植物园由上海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以及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 以保护植物资源和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为己任, 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植物园, 自2011年1月正式开园以来,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2012年春节期间, 辰山植物园初步尝试举办了上海热带兰展, 取得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 辰山植物园积极调整研发布局, 开始在兰花上投入力量, 争取把兰花作为辰山的一大特色。2012年4月, 即开始对2013年上海国际兰展进行思考以及筹划与布置, 经过一年的努力, 2013年3月29日至4月22日, 首届上海国际兰展如期在辰山植物园举办, 兰展期间, 展出面积近15 000 m2, 展出兰花近1 000种、约50 000株, 25d的展览, 累计接待游客近28万人次, 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这一届兰展的成功, 可以说是辰山植物园在进行花卉展示领域的创新之举。首次与上海知名媒体“新民晚报”合作, 充分显示了两个行业优势互补后带来的巨大效应。在总结2013首届兰展成功举办的经验基础上, 2014年3月29日至4月20日期间, 第二届上海国际兰展在辰山植物园再次成功上演, 该届兰展规模、水平都高于上届。展出面积达20 000m2, 共展示约1 200种、数量近70 000株兰花。通过两届兰展的举办, 辰山植物园不仅为游客呈现了精彩的兰花盛宴, 向人们传递了全球范围内丰富多彩的兰花文化, 自身也积累了很多花展经验, 特别是同国际兰花团队的协调、兰花养护等各方面保障措施, 同时还学习、提升了兰花研究及栽培水平, 为以后承办更高水准的兰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辰山植物园以“精研植物·爱传大众”为使命, 以创出自己的兰花品牌、举办国际一流兰展为目标, 将坚持以每2a一届, 举办国际性的特色兰花展览, 以促进兰花的保育、科普以及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2.3 兰展中的多国兰花文化展示
2013首届上海国际兰展, 以“赏兰, 品质生活的开始”为主题, 吸引到了厄瓜多尔、法国、德国、印度尼西亚、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西班牙、泰国、美国、英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共14个国家及地区的兰花专业团体、组织及公司参展, 结合自身兰花文化各参展团以“兰之乐章、兰之姿态、兰之气息、兰之魅力”为篇章进行布展, 主办方上海辰山植物园以“兰花竞赛”“兰花论坛”“兰花科普”“专场活动”以及“兰展剪影”等活动, 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为一体, 向外界全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多国兰花文化。
2014第二届上海国际兰展, 以“梦幻之兰品味之选”为主题, 以倡导植物文化、引导人们亲近植物, 陶冶情操, 提升品位、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为宗旨。在原有的3个温室展馆基础上又新增了4个展馆, 展出面积达20 000 m2, 近7万株兰花。无论是参展国、展出面积、景点数、兰花布展数量都超过首届兰展, 也是辰山植物园自建园以来举办规模最大的一次花展。包括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厄瓜多尔、秘鲁、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和日本等1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兰花展区以兰展介绍厅、主展示厅、兰展园艺竞赛获奖作品展示区和互动活动区组成, 对东西方兰花的文化、艺术、生态的和谐进行展示。温室展区的3个馆将艺术形式引入自然景观之中, 利用空间环境, 将植物意境、植物花语, 以艺术视觉的方法予以呈现, 以此来诠释自然。景观布展上以故事为起点, 以“兰亭序”“幽庭芳兰”“迎狮呈祥”“壮乡歌海”“幻想之翼”“亚马逊边的丰富生活”“花园城市-新加坡”“凤凰”“拾贝”“幽兰小筑”“奇幻森林”“千纸鹤”“南洋寻宝”“非洲的珍珠”“兰姿蝶舞”和“兰之韵”等32个富有东西方文化及传奇特色的主题景点铺开, 给中外游客奉献了一场鲜花烂漫的视觉盛宴和文化盛会。
2.4 国花文化之兰花
古往今来, 在全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心目中, 兰花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深受五大洲人民的喜爱。当今不少国家的兰花事业都发展较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英国和日本养兰居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的兰花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兰花成了美国人民最喜爱的花卉之一。从文化角度上讲, 不少国家对兰花也是十分崇尚。
在兰花之国委内瑞拉, 人们把兰花视为“神奇的梦幻花朵”, 是“天使的微笑”, 并把一种他们挚爱的卡特兰 (Cattleya mossiae) 奉为国花, 因其花期在4~5月, 又名五月花或小五月。此外, 这种兰花在委内瑞拉还具备着天主教的精神意义, 用于复活节前一周庆祝和天主教祭祀的主要装饰花卉。伯利兹的国花是章鱼兰 (Prosthechea cochleata) , 原产美洲, 其翼瓣和萼片呈线形, 黄绿色, 稍扭曲自然下垂, 形如小章鱼而得名。哥斯达黎加的国花为葛丽雅兰 (Guarianthe skinneri) ;危地马拉的国花为白花捧心兰 (Lycaste skinneri var.alba) ;洪都拉斯的国花为喙蕾丽雅兰 (Rhyncholaelia digbyana) ;巴西的国花也是一种卡特兰, 其花大而美丽, 花瓣坚实俊艳, 颜色丰富多彩, 整个花朵显得芬芳艳美, 幽香清雅, 十分惹人喜爱,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哥伦比亚也以迷人的卡特兰为国花。因其蕊柱与唇瓣合起来像一只正在飞翔的白鸽而得名的鸽子兰 (Peristeria elata) , 主要分布在中美洲至厄瓜多尔及委内瑞拉, 1980年巴拿马将其列为国花。
在东南亚各国, 兰花通称为胡姬花。1981年, 新加坡政府宣布一种名为“卓锦·万代兰”的胡姬花为国花, 寓意“卓越锦绣, 万代不朽”。这种兰花的瓣呈淡紫色, 中间的深玫瑰色, 花瓣上有深紫红色的斑点, 花朵艳美, 而且一朵谢落, 一朵又开, 以此象征新加坡国家民族的命脉, 源远流长, 具有无穷的信心和希塑。
在我国贵阳市、绍兴市以及台湾的宜兰市均以兰花为市花。
2.5 丰富多彩的兰展活动
2013年首届上海国际兰展期间, 以植物园在兰花研究、园艺和保育中的作用为主题的上海辰山植物国际兰花研讨会在辰山成功举行, 来自海内外近40家单位的12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以兰为媒, 以园为体”开展兰花等专题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研讨, 提高全民生物多样性意识;兰展期间, 主办方辰山植物园还举办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主题活动, 如“新民科学咖啡馆”邀请兰花专家普及兰花栽培和世界兰花多样性知识;“创意押花”邀请台湾花艺专家演示兰花创意押花艺术;“辰山印象·品味兰花”摄影比赛, 收到了2 000余名摄影爱好者有关兰花的摄影照片1万多张;“兰友公益日”以“点蓝星空, 相约辰山”为题, 举办关爱自闭症儿童公益日活动, 共吸引了20多个家庭的积极参与;“春季科普游园会”精选一滴水世界、光合作用、植物叶姿等十个生态观察主题, 鼓励学生在游园过程中主动发现和探索科学现象等10余场科普讲座和专题活动, 累计吸引了5 000多名游客的热心关注与积极参与。
2014年3月29日, 第二届上海国际兰展开幕, 同时, 第二届上海辰山兰花国际研讨会暨第十届亚洲兰花多样性与保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辰山植物园举办, 来自中国 (香港、台湾) 、英国、美国、新西兰、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等17国家和地区, 66家单位的120余名代表参加了学生会议。在此之前, 3月24日, 由辰山植物园主办的兰科植物鉴赏与评审培训班开班, 培训班特邀国际兰花评审和布展等方面6位专家授课, 从兰花鉴赏、评审与兰花布展等不同层面进行理论授课, 通过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指导相结合等方式, 为来自全国17家单位的30余名学员进行兰花专题培训。此外, 整个兰展期间, “辰山印象·写意兰花”———艺陶掇英书画展在兰展D馆国兰展厅同期举办, 汇集了中国内地、台湾地区爱兰、画兰的书画名家的上百幅作品;为响应绿色环保理念, 辰山植物园还推出了“踏青赏兰万步行”“相约辰山”健康跑活动;对于有些“功底”的爱兰者, 提供了“识兰、赏兰大比拼”、家庭养兰讲座等场合以兰会友;针对儿童家庭, 兰展期间每个周末有兰花花瓣拓印、儿童粘贴画、胸花、手环花制作等互动性很强的体验活动, 从手工制作中传递兰花知识, 从小培养“兰气质”。与此同时, 辰山绿色剧场中央的“兰韵舞台”举办各类音乐表演以及“兰越海峡”插花艺术秀活动, 通过兰花人体花饰走秀、插花大师现场表演兰花插花以及花艺展示, 让高雅的兰花花艺走进百姓的视野。兰展G馆科普教室内还安排了科研、园艺养护等领域兰花专家进行兰花科普讲座等互动活动, 游客不仅可与兰花专家面对面, 还能亲自参与兰花花艺制作等体验。此外, 2014国际兰展期间, 辰山植物园还举办“倾辰之恋·相约辰山”活动, 充分利用辰山官网、新媒体为广大单身青年提供接触自然、交友相亲的绝佳平台和机会;“相聚辰山·乐跑”活动, 邀请广大市民共同来辰山植物园, 在绿环上跑步, 弘扬体育精神, 倡导健康生活。盛大的国际兰展, 主题活动精彩连连, 给中外游客意想不到的收获。
3 兰花价值与兰花保护
“挺挺花卉中, 竹有节而啬花, 梅有花而啬叶, 松有叶而啬香, 唯兰独并有之”, 这是宋人王贵学对兰花的赞誉。从中看出, 百花之中的兰花形、色、香俱美。按照中国人长期以来的审美观, 赏花不仅仅是赏花观叶, 还夹杂了很多文化寓意。因此, 兰之花韵就成了赏兰更高层次的精神升华, 兰韵是指兰花的风韵、神气, 赏兰中最重要的是品赏兰花的神韵, 也是一般人不容易体会的。作为高层次的自然艺术品, 兰花不单有外在美, 而且有内在美。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呈现的脱俗、高贵、含蓄等寓意, 以至于历代文仁志士以兰喻志, 以兰抒情, 诗词丹青, 形成了一种融华夏道德修养、哲理于赏兰品兰之真缔的兰文化。
除观赏之外, 兰花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生态价值。石斛 (Dendrobium nobile) 、白及 (Bletilla striata) 、天麻 (Gastrodia elata) 和金线兰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等兰科植物在医药界一直备受重视, 我国特有种硬叶兜兰 (Paphiopedilum micranthum) , 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20世纪80年代曾多次荣获国际兰花博览会大奖) , 而且还有极高药用价值。素有“食品香料之王”的香荚兰 (Vanilla fragrans) , 别名香子兰, 含有香兰素等多种芳香物质, 因其沁人心脾的独特香气, 一直是优良食品工业的调香原料, 常用作调制高级香烟、名酒、冰淇淋、巧克力和糕点等。与其它野生动植物一样, 兰花 (兰科植物) 是生物多样性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由于它的进化水平较高, 在地球生命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兰科植物与动物特别是昆虫的协同进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研究兰花的分类和进化, 揭示其中的奥秘, 对于人类认识地球生命的演化规律, 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被收录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简称公约) 中的物种包含了大约5 600种的动物与30 000种的植物, 中国的野生兰科植物约有1 388种, 全被列入公约的附录I与附录II中, 约占中国所有保护野生植物的90%。
4 结论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兰花, 兰花与文明息息相关。不同主题、不同层次的兰花展示, 使得兰的内涵美、品性美、神韵美、情操美一次次得到了赞赏。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高速发展的当今商品社会里, 探讨兰文化,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特别是兰花等其它极度濒危植物的保育和恢复工作, 弘扬传统, 无异于大漠中再造绿洲,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面对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 思考不断扩张的人类活动和其它生物地盘不停萎缩的事实, 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来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发展”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兰科植物是生物多样性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 全部种类被列入CITES附录中, 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类群之一。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兰花资源丰富, 并集中分布云南、四川、西藏和广西等地区, 巨大的社会发展需求使这些地区的兰花等植物面临前所未有的保护压力, 全球范围或地域性兰展的举办, 有助于推动兰花文化的传承, 更重要的是推动兰花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和知识传播, 交流与积累兰花育种, 提高全民生物多样性意识, 营造保护和谐、稳定和美丽自然的风尚。
参考文献
[1]吴征镒, 洪德元.Flora of China[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王利民, 王四清, 杨玉锋.兰花的种质资源和育种[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 14 (2) :4-10.
[3]罗毅波.国兰产业化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 2006 (15) :14-17.
[4]刘金, 潘光华.兰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
[5]赵九州.兰花的观赏特性及其装饰应用[J].北方园艺, 2005 (1) :33-34.
[6]贾祖璋.花与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33-40.
[7]舒迎澜.兰花史话[J].园林, 2006 (5) :46-47.
[8]彭镇华, 江守和.中国兰花——中华民族浩然正气与优秀品德的象征[J].中国花卉园艺, 2001 (23) :14-16.
[9]程建国, 李敏莲, 杜正科.我国兰花栽培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J].西北林学院报, 2002, 17 (4) :29-32.
[10]张亚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兰花[J].南方农业, 2007, 10 (5) :62-64.
[11]中国林学会,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中国花卉协会.中国名树名花名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129-137.
【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素材】推荐阅读:
关于传承中华文化的征文800字作文10-17
关于文化差异的英文作文01-04
高三文化传承作文07-18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高三作文1000字01-11
弘扬民族传统传承文化精髓作文07-24
民俗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10-20
关于文化的定义10-23
传承文化的典范的事例09-09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11-30
深入孝精神,传承孝文化作文700字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