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快跑 读后感

2024-12-06

罗拉快跑 读后感(精选6篇)

1.罗拉快跑 读后感 篇一

命运和什么

──《罗拉快跑》观后小感

首先我得承认我脑海里就是这两个词在光芒万照,可是迫于语文学习荒废已久,又想不起来该用个什么词语加以连接,思前想后,就只能用这个万能连接词了。其次我想对罗拉的扮演者Franka Potente女士的体力表示下敬佩。恩,现在进入正题。

罗拉快跑!一个很明显的祈使句。听到这个题目,我以为无非是羊入虎口,险象环生,险中求生,置之死地而后生,“跑”出险境,如此这般云云。恩,当然,我的这些低俗的猜想对应的得是一个低俗的片子。而罗拉快跑这部带些文艺色调都带些写实风格的电影,着实让我产生一种自从知道电影这两个字以来从未有过的冥想,以及很多我自己都无法确定的感觉,因为我发现很多道理真的是需要一定的阅历才能知道,或者说现在最能确定的一件事是:生活真是好不确定啊。

好吧,我的疑问俨然也是相当的废话和空洞。不过还是列出来吧。

人在命运前算什么?

尘埃?米粒?还是蚂蚁?那么多不确定性因素,纵然你坚持了选择,即使是自己认为对或者会让自己无悔的选择,可结果就是无法达到预期甚至非常糟糕。而在这之中,你甚至连带动它发展趋向或者扭转其颓势之时都是显得如此的无力。被警方包围后,罗拉投降了,却被一名警察误杀;或者,拿到钱了,叫住了正要去抢劫的曼尼,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男友被车撞死;再或者,能像那么诡异的运气,那么完美的结局,曼尼神奇地遇到拿他钱袋的乞丐,罗拉更加神奇地能在赌场瞬间赢得10万马克。可是如果我这么觉得,貌似陷入了这样一种悲观主义的漩涡:悲剧总是难以抗拒,幸运却是不可思议。也许,呼天抢地的悲伤和欣喜若狂的兴奋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吧。当有了足够的生活阅历后,应该也就释然了。所以我最能想得通的地方也就是:生活真是太不确定了。

人在命运前能做什么?

急需金钱但没钱,于是去偷去抢去赌?于是,希望就彻底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上了。我在想,要是罗拉的老爸不是银行老板,是一个下水道工人或者一个失业者,那她该又去哪里筹集那一大笔钱呢?不过要是这么假设,那么也就可以自然假设罗拉不会有曼尼这么一个惹了这么大麻烦的混混男友,也就不会有她这么疯狂的筹钱行动了。可是现在命运既然已经被如此设置,那么罗拉就必须得面对这么一个艰巨的任务,在二十分钟之内筹集10万马克,也许到银行取的话还会因为排队不止二十分钟——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命运就是要求她这么去做。我得说,人能做什么?也许有人可以以电影虚构论来推搪,幻想着美好的现实总不至于这么刁难人,只是在这一刻来临之时,好吧,就只能寄托于充满斗志和气势的词汇安慰:尽力而为,全力以赴,谋事在人云云。人呐,多么弱小。

人是为了命运的什么?

啰嗦了一系列累赘式的假设,我陡然想起有一点不可忽略。罗拉为什么一定要去这么奋不顾身呢?哦,为了爱情吧。二十岁的爱情,也许就像她火红的头发一样,热血澎湃,热情似火,然后,单纯,执着,不顾后果。或者说,为了改变命运,罗拉选择了不顾一切。改变自己深爱的男友曼尼就要丧命的命运,改变自己就要失去爱人的命运。电影中曾分别穿插了两段罗拉和曼尼的对话,我是觉得这段对话好有意识流的风采,貌似不着边际,但隐隐地仿佛就是有那么一只手在触摸着我们观众的思维,引领着我们去挖掘其中的内涵。我只是觉得,罗拉真的是很重视这份感情,她的话透露着内心的不安,惶惑和迷茫,显示出来俨然已带上了点神经质一般。也许她越是这般迷茫,越是可以突出她对曼尼的爱吧。从而也解释了她这如此疯狂的二十分钟的不顾一切。为了爱情的命运。为了命运的爱情。我很严重地怀疑,三十岁的罗拉要是回忆起二十岁的自己,难道还是无怨无悔么?

特定的背景,特定的人物,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这四大元素于是推出特定的事情。这

样说来,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应该是集万千巧合于一身而成的吧。咳,这该是多么纠结的生活。不过我还是觉得,阅历不够,这生活的眼界还是好狭小。继续套用那句万能的理论:阅历够了,就释然了。

老规矩,每部好电影都该留下些经典语录吧。罗拉快跑的开头倒是让喜欢天马行空的人思维过了一把瘾:

人类也许是这个星球最神秘的动物,一个充满疑团的奥秘。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怎能确定自以为是知道的是什么东西?为何会相信事物?数不尽的没有答案的疑问,即使有答案也会衍生出另一个疑问,下一个答案又衍生出下一个问题。但最终是否与原来是同一问题,同一答案?球是圆的,游戏只有90分钟。其他一切均属理论。

2.罗拉快跑 读后感 篇二

第一轮比赛是800米。四组学生不约而同达成一致意见:12位学生平均分成三组, 四人一小组, 首先将400米分成两段距离与30米搭配进行接力, 然后再重复一圈。第一组与第三组学生的组织形式与人员分配:男生分成两组, 一组同学跑200米, 另一组准备最后蛙跳, 女生在中间跑200米;第二组与第四组的组织形式与人员分配:两组男生准备200米跑, 女生准备最后蛙跳。

比赛开始了, 哨音还未响起, 参加第一棒的学生已经站在各自的位置了, 哨音一响, 参赛队员一溜烟地冲出起跑线, 等待接力的同学的欢呼声顿时响成一片, 跑步的学生实力差距还是存在的, 但他们的信心十足, 互不相让, 在欢呼声中同学们都竭尽全力, 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第一轮比赛结束, 第二组拿了冠军, 第三组虽然竭尽全力还是跑了最后一名。尽管这样, 学生们仍不气馁, 教师还未发言, 学生们已经纷纷讨论自己失败的原因了, 跑得好的学生也不敢大意, 也在小声商量下一轮比赛的对策。

我看到此情景不由心中暗喜, 学生果然中招, 平时跑步都是叫苦连天, 甚至有的人装病逃避, 今天看来个个拼劲十足, 就连平时最不爱运动的柔弱女生也积极策划比赛。于是, 我便一声哨音召集他们来到身边, 鼓励失败的学生:失败了并不要紧, 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出失败的原因, 争取下面会跑得精彩些, 罗拉最后的成功也是来自前两次的失败, 同学们说是不是?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特别是失败的学生回答得更有力。

第二轮比赛是1000米与20米蛙跳。总结第一轮比赛的经验与教训, 四组学生早已经安排好自己组内成员各自的任务, 他们仍然信心十足, 个个都攒足了劲, 等待哨音响起的一刹那的释放。这些情景我都看在眼里, 喜在心里, 平时那种不想上课的心情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我吹响第二轮比赛的哨音, 学生们也像是脱缰的野马飞奔出去。经过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第三组同学最终拿了小组第二, 小组成员个个欢呼雀跃, 释放成功的喜悦。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活动, 我进行了认真而又深刻的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方式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新课程标准”“三案六环节”到“六模块”的节节转换, 教学课堂也接受着重重洗礼, 如今课堂由“教学模式”升华至“建构课堂”。我也本着“六模块”的主题思想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3.电影《罗拉快跑》观后感 篇三

影片从一开始就把罗拉的坚强和镇定表现出来了,她和男友在痛电话是,可以看出她也很恐慌、无助,但她还是竭力让自己保持平静安慰他的爱人。她说:“等我,我有办法。”于是开始了狂奔,为爱奔跑!一个女孩子去哪里找那么多钱呢?但她抱着一丝丝的希望找任何一个可以帮他的人。我想当时的罗拉已经忘记了一切,她唯一的目的和想法就是找到钱去救他的男友。画面里一直出现的罗拉奔跑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也改变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女性的看法,男人可以做的女人也可以,不只是男人才坚强敢于和困难斗争,女人也一样不逊色。罗拉的这一奔跑的形象也塑造了新的女性形象,跑出了女性新的出发点。《罗拉快跑。》的诞生对电影界来说是一件幸事,从创作理念上来说他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给以后的电影创作拓宽了道路,是新的电影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世界在改变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也希望看到更新颖、独特、又有观赏价值的影片而《罗拉快跑》就是极佳的参考方案。

在看影片的时候我一直被罗拉表现出来的对爱的执着和坚强而感动着。纵观世界上的众多名着,很多都离不开爱,大多以爱情为题材,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处在不同国度和时代的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以爱情为题材呢?我想应该是因为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拥有美丽的爱情也没有人不期待得到爱情,与其他的相比爱情更有震撼力也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吸引人们的注意。

罗拉,为爱奔跑!罗拉是为了他的爱人奔跑,而我们则为奔跑着的罗拉而感动。为她对爱的执着和流露出的坚强而折服!也为导演的跳跃的思维而赞叹不已!

4.一场游戏一场梦,罗拉快跑影评 篇四

——论电影《罗拉快跑》的版块式结构

电影结构是指电影中故事情节的组织排列方式。导演根据影片的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的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将各诸要素合理、有机、完整地组成一个视听整体,达到艺术上的统一。电影的结构一般可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叙事方式。自电影诞生之初结构相对简单,按照时空和因果等传统叙事通俗易懂,赢得受众。1941年美国电影《公民凯恩》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好莱坞戏剧性叙事,为版块式结构提供典型的范例。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非线性叙事结构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其中的板块式结构,更是佳作频出,呈现出一派堪与传统线性结构平分秋色的热闹局面。1998年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作为非线性叙事的典型代表使这一时期的电影艺术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板块式叙事结构属于现代电影结构的一种。“它打破了传统电影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单一时间顺序构建情节的常规模式,采用“非时间顺序”(如时间的回溯、时间的重复、时间的跳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客观的表达。”电影《罗拉快跑》整体结构分为开头讲述曼尼丢钱,然后进入罗拉为救男友三次奔跑。罗拉的三次奔跑进程看似一致,银幕时间与现实时间同为20分钟,最终结果却大相径庭。第一次罗拉按照正常时间奔跑,凑钱失败,她赶到电话亭时曼尼已经进入超市抢劫,逃离现场时罗拉身亡。第二次罗拉奔跑时间推迟,罗拉银行抢钱,最终汇合时曼尼身亡。第三次罗拉奔跑提前,赌场赢钱,曼尼遇到捡钱袋的拾荒者追回钱财交给贩毒头目,最终事件圆满结束。

版块式结构影片各个板块之间在故事、人物、时空上各自独立,但各个部分之间通过一些关键性细节进行关联,或者各部分是对同一主题内容的不同角度的阐释和表达。《罗拉快跑》各板块之间在主题、人物、情节等要素上存在一定的、相当紧密的逻辑关系。电影以“爱情”为主题,以“最后一分钟营救”来构造戏剧冲突,以“冥界谈话”为转场连接各大版块,中间交代了各类人物的不同命运,所有发生的一切事件又最终回归电影开场时所交代的“球是圆的,比赛90分钟后结束,这是不容置疑的,其他一切皆纯属理论”。这类影片打破了传统戏剧式电影的线性结构藩篱,开创了全新的电影叙事方式和技巧,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

5.小鸡快跑观后感 篇五

文法学院09社工邓佳丽11094778

通过观看电影内容我了解到:《小鸡快跑》中整个活动是个社会策划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三次策划及尝试并且最终取得了成功,在整个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姜妹起到的是领袖作用,计划的策划也遇到了一些内部人员的怀疑和阻碍,但最终他们发挥了自身的能力利用自身的资源取得了胜利。

问题分析:一群生活在养鸡场里的小鸡们,每天都重复着生鸡蛋的生活,而且生的少的就会被杀掉,生命没有保障,自由得不到实现,为了更自由美好的生活,他们只有选择逃出养鸡场,摆脱这种命运。

社会策划的目的:逃出养鸡场,摆脱被杀的命运,寻找自由。

过程:第一次:从铁丝网下面挖洞出去;第一次尝试没有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不了解具体情况,然后挖的洞太小有的鸡不能出去,并且在逃跑的过程中被发现了,所以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学习飞翔;从杂技团来的罗德被他们认为是飞过来的,所以就希望向罗德学习飞翔,这是一个增能的过程,但是罗德并不会飞翔,所以最后离开了他们,第二次计划就宣布破产了。大家在学习飞翔的过程中都很认真,但是却不明白自己被骗被利用了,罗德只是利用教他们飞翔作为借口换取好的待遇和条件,他们希望的是增能,但最终没有实现。在计划出现挫折的时候就会有一批人想要退缩,气馁放弃,内部就出现了不团结。

第三次:造飞机;在罗德走之后,面临着即将要被杀掉的危险,他们开始制造自己的飞机,全体成员都背动员了起来参与到飞机的制造过程中,各种材料的准备大家都尽其所能,把能用到的东西都拿出来,并且用鸡蛋作为交换条件得到了老鼠的帮忙,这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利用。并且飞机的起飞和运行也是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的力量是伟大的,大家对老爷爷的充分信任也让计划更好的实施和进行,并且姜妹和罗德为了大家了利益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冒险保护大家,才得以解除了鸡场主人斯蒂太太的阻挠,最后到达了渴望已久的山庄,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活动反思:活动之前要做好调查工作,前期准备工作要做充分不可贸然行事; 领袖的作用是巨大的,并且领袖要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及能力;

增能是一个比较良性的计划,但是实施起来又很难把握,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项目开始实施;

团体成员内部的团结很关键,大家要目标一致并且都愿意为了目标的实现而做出努力的时候离成功就不远了;

6.《巴图快跑》观后感四四田宇鑫 篇六

星期五下午我和同学一起观看了《巴图快跑》的电影,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感情让我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本片讲述,在美丽的草原上,草原少年托雷心怀快马冠军的梦想,骑着一匹上了年纪的放羊马巴图,前往草原深处,寻找最好的调马师扎木苏。巴图为完成主人的梦想,不辞劳苦的训练,最后在比赛中血洒赛场。

其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托雷因扎木苏没能调教自己的马,起了争执,天黑要求回家,在途中遇到了狼群,巴图不为生死抉择,敢于和狼群搏斗,誓死保卫主人。这种忠诚让我非常感动,对巴图的印象更深。

本片电影对我的启发:动物是人类朝夕相处的朋友,与我们一样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同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经常伤害到他们,用老虎的皮毛做衣服,松鼠的尾巴当饰品等很多。如果没有动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单调和枯燥无味。保护,爱护动物等于爱护我们自己,世界因爱而丰富多彩。

在托雷身上我学会了坚持,勇敢,不放弃,怀揣梦想,努力去实现。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现在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梦想迈出一大步。

燎原小学

四年级四班

【罗拉快跑 读后感】推荐阅读:

摩托罗拉技术类职位面试问题07-03

上一篇:焦作大学下一篇:大学俄语第一册第七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