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共12篇)
1.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 篇一
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认为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遵照新教材的特点,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大胆整合,使教材适用于不同层面的学生,这样不但会提高课堂效率,还会减轻学生负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教材整合的思考与方法:
1教材整合的思考
1.1明确课程标准,理清学科体系是教材整合的前提。
教师首先要对初中历史学科体系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抛开教材原有的体系和结构。常用的做法就是选择和划分一些重要的领域,或者以地域、国家为依据,依据时间顺序,将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网罗进来,形成一种与教材编排不同的认知结构。
1.2教学要体现主题是教材整合的原则。
教师能否提炼出覆盖教材核心内容、体现鲜明的主题,是有效整合知识关键所在。因此课堂用鲜明的主题来贯穿、归纳、组合历史材料。
如: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①经济结构:近代工业兴起。②能源消费结构:煤炭逐步成为主要能源。(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经济结构:重工业成为主导。②能源消费结构:电能、石油、天然气成为新的重要的能源。(3)第三次科技革命:①经济结构: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②能源消费结构:以核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广泛发展。
1.3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是教材整合的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是整和教学内容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提炼教材精髓,充实课堂容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材整合的方法
通过合理的教材整合,精心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了机会,实现了有效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下面我就谈几点关于自己教材整合的方法。
2.1课内整合。
将本课学习的内容按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重新建构,使其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从而实现对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及对零散的知识进行串接整合。如:字目顺序调整,字目间的整合,以人物、时间等为线索整合全课。就如:初二上册民族经济的发展,可以打破常规,先讲中华民族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然后讲张謇实业救国,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2.2单元内整合。
理解教材中整个单元与各课之间的联系,大胆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以一条主线进行全局的设计,是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如:人物事件等为线索同和单元内容或整合单元各课内容,解决问题。就如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教材而言,由于缺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使得学生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很大的难度。因此,为实现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整合。一方面,适当补充中华民国政府临时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另一方面,将第 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一部分内容与本课进行整合。通过这些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3单元间整合。
按时序整合各单元内容,或按中外历史整合。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之中,进行中外历史的整合,既能时刻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又凸显“世界史”的真正含义,以弥补过去教材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对分裂的不足,使学习历史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体现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发展历史的尊重和认同。例如:在教学《文化大革命》时,学生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下一单元的内容《民主法治建设》提前来讲,这样学生就很好的掌握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2.4学科间的整合。
历史学科综合性强,包容了其他学科的历史发展,特别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是教材内容跨越学科的界限,最大限度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实现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学科间的整合是很有必要的。就像在教学历史的过程中可以渗透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奋发图强 艰苦创业》一课时,学生们学习了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三人的先进事迹后总结出了先进人物的精神: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这是教师随机出示问题。在你们的身边还有那些先进人物?作为新一代的你们你将怎样做?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光举出了身边的人物事迹,还举出了一些国家级、市级、县级的先进妇女代表、先进个人等。这样就很好的将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了,而且渗透了思想教育。
总而言之,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虽然教材的编写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它给我们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任何教材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有些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我们应分清地区差异,不能生搬硬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2.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 篇二
综观他们的课, 给我影响最深的是都在中规中矩地教教材, “总觉得书一定要教, 才是教”, 这个痕迹还很明显。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也主要是为疏理教材线索服务的。在学校教育中, 教科书是该学科基础知识最简洁、最清晰、最准确, 也是最经济的载体, 是学生学习最方便的学习工具。所以, 我们把历史教科书放在课程资源的核心、历史教学的基础地位, 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新课程理念教学的今天, 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历史教材观: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依据课标、依托教材, 大胆合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 微观上适当进行取、舍、增, 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教材即材料, 是我们引领学生, 去解决诸多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真实依据, 是学生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养成的借助平台。它的作用是被我们“用”, 而不是用来束缚我们的教学。一句话, 要科学合理地整合教材, 变“教”教材变为“用”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教材就意味着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的教学依据, 除此之外, 还有众多的资源可以选用,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把教材和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 这对教师来说是个考验。教师第一步要搜集材料, 接下来要考虑教学设计的需要, 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材料, 把它恰如其分地嵌入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依托课标, 灵活取舍
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例, 教师可结合前一单元内容, 为讲述本节内容的背景服务。其中一位历史老师利用课件展示如下内容:材料一:“大战方告终结, 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 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 共定大计” (蒋介石邀毛泽东电文节录) 。材料二:1945年10月13日, 蒋介石给陆军司令何应钦密电:“抗战胜利, 日寇投降……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 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 遵照中正 (注:蒋介石) 所定剿共手本, 督励所属, 努力进剿……”材料三:“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 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 俟飞机到, 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 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毛泽东) 依据教材和材料回答: (1) 蒋介石为什么邀请毛泽东赴渝商谈? (2) 蒋介石对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在材料中找出依据; (3) 如果你是毛泽东去还是不去呢?为什么?显然, 这位老师他吃透课标, 围绕重庆谈判向学生补充了一些课外“史料”, 扩展学生学习视野, 帮助学生更加透彻、更加深刻、更加容易地理解教材内容, 从而扩展了学生讨论时发言的内容。可见, 适当补充课外史料, 就会为历史课堂讨论注入新的血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个问题上, 教师选用材料需要宽阔的视野, 广博的学识, 这样教师才有居高临下的优势, 才能找到最具代表性的材料;教师还需要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视角来审视、甄别材料, 以便与教学的主题实现无缝衔接, 达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否则, 就可能因为选取的材料不恰当, 或与教材若即若离, 不能充分说明问题;或引发歧义, 学生如坠入云里雾里;或材料光鲜、生动, 但冲淡、偏离教学的主题。
二、紧扣教材, 合理整合
“用”教材教, 还可以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内部整合。教材内容包括正文部分、小字部分、补充资料、图片资料等等, 这些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进行整合, 要求教师既要胸中统揽教材, 又要在教学设计上匠心独具, 才能奉献一堂好课。如《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这一节课, 可以把文本中第三自然段国民党发动内战, 对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被人民解放军粉碎作为材料一;补充有关解放战争中土地改革的一段资料作为材料二, “三大战役示意图”作为材料三;陈毅曾说过, “淮南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作为材料四。然后教师可提出系列问题, 如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条件是什么, 三军挺进中原战略意图和作用, 为什么1948年秋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时机成熟了, 从示意图看三大战役各有何特点, 三大决战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初三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 引起他们的兴趣, 也能培养学生识图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这样的能力: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环境, 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发起并维持课堂的多向活动, 运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 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 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 捕捉教学信息的能力等等。尤其是在备课前, 教师的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要求凸显。过去教师的课程资源来源主要是教材和教参, 知识结构就是教材先后编写顺序, 对新教材来说, 这一套已经是行不通了, 因为内容已经大大增加, 教师首先必须学会选择, 然后教会学生选择。
3.关于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整合的尝试 篇三
一、整合教材的必要性
1.整合教材是优化复习内容的需要。整合之前,教材内容庞杂,有近100多万字,图片、表格、注释、地图等信息量很大。而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照应到教材内容的方方面面,必须通过整合舍弃教材的枝节内容,保留教材的骨干内容,使教学内容变得简约而集中。这样既有利于教,也有利于学;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复习效率,帮助学生减轻负担,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整合可以使复习内容变得有序、完整而系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宏观历史,便于学生加深对具体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
2.整合是高效复习的迫切需要。整合教材使复习的角度和内容有别于新授课,可以有效避免雷同与重复,可以产生对学生的“新异刺激”,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整合,把零散的历史知识纳入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记忆保持,整合把对教材内容的平面叙述变成对教材内容的立体分析,而从不同的角度组合教学内容,又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而,整合特别有助于发展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3.整合教材是提高应试水平的现实需要。高考非常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发展过程、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宏观历史的认识,要求学生从整体上、结构上把握知识内涵,认识历史知识的价值。既不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低层次要求,也不仅仅是再认、再现孤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是强调了再认、再现的系统性、完整性、透彻性。高层次的“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更是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整合教材的要求。教材本身是平铺直叙的平行系统,而高考命题思路则是专题形式的立体系统,因而复习过程中不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就无法适应考试要求。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问答题,就可以看出这种要求是非常明确的。高考试题对整合知识的具体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要有比较精巧的、有别于原教材的整合角度;②要有鲜明的历史基本主题。
整合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整合得好,复习就抓住了基本主题,揭示了历史知识内在联系,反映了历史知识的核心内容。整合好教材,教师必须做到高屋建瓴,深刻理解各章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深刻把握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就学生而言,必须学会在教师指导下,建立自己的历史学科体系,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应试能力。
二、整合的原则
1.主题原则。能否提炼出覆盖教材核心内容、体现高考能力要求的鲜明主题,是决定整合质量的关键所在。复习课必须用鲜明的主题来贯穿、归纳、组合历史材料。
如: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①经济结构:近代工业兴起。②能源消费结构:煤炭逐步成为主要能源。(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经济结构:重工业成为主导。②能源消费结构:电能、石油、天然气成为新的重要的能源。(3)第三次科技革命:①经济结构: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②能源消费结构:以核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广泛发展。
复习过程中,师生要把提炼历史基本主题作为备课或复习的先导工作。
2.学科知识排列规律原则。教材知识内容尽管庞杂,但教材在知识内容类型的排列上却都有着自身的规律,而这又往往不为学生掌握,这就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于知识只会简单堆积,而形不成规律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
例如: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一般思维规律
(1)人员往来;(2)经济交流①物产交流;②技术交流;(3)文化交流(语言、文字、音乐、宗教、风俗);(4)政治关系(遣使、战争、管辖、册封、和亲)。
认识了这一点学生在整合知识时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3.层次原则。这是指整合内容可以是多层面的,师生可以根据复习要求分层次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可以先从史实角度,再从理论角度整合,可以先整合单一历史现象,再整合复杂的历史概念体系。总之,整合要遵循由史实到史论,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4.思维原则。整合不是简单地对历史知识的堆砌和罗列,要使整合的内容具有内聚力和生成力,离不开用思维主线贯穿材料,离不开对历史材料的归类、概括,离不开对历史材料的综合分析和深刻比较。思维原则还要求师生带着观点去整合,以求使整合内容涵盖知识、观点、历史思维方法三方面要求。
如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变革”,就必须带着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观点,概括原因,指出生产关系变化的三个方面,并让学生在教材中加上标记。“由公田到私田生产关系的变革: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根本原因),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私田主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产品分配形式变化)。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阶级关系变化)。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带着观点和思维要求去整合,可以使整合的内容更深刻,更有力量,更能说明问题。
三、整合的方法
1.以章节为单位整合历史知识,层层整合。①把一章里各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如“国民大革命”涵盖四节内容,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复习。可以重点考察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大革命的含义,大革命的过程、结果、历史影响以及各阶层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态度、政治活动;可以分析产生大革命最终结果的原因。②抓住重要历史现象产生的背景条件来聚合内容,或者抓住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影响来发散内容。如考察“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就可以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作为它的政治基础,把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作为它的思想基础,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作为它的组织基础,把“新政”“预备立宪”失败,“保路运动”作为它的社会基础。再如复习1931--1937年的历史,可以抓住“九•一八事变”、“—•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四件大事分别考察共产党、国民党亲英美派、国民党爱国将领、工人农民、学生、英美等各种政治力量对待四大事变的政治态度、政治活动及政治影响。
2.以重要历史事件为核心。①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概括各种历史事件的背景并总结出各类历史事件产生的社会条件的一般思维规律。②通过人物、内容说明其历史影响。③以历史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核心。可以从点、线、面三个角度去整合。如整合“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脉络的演变”,“英、法两国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美国与欧洲关系的演变”、“一战后、二战后、本世纪六十年代、九十年代世界格局的演变”等。
3.以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为核心。如1912—1928年的历史可以作为北洋军阀史来复习。
从不同派系掌握北京政权的角度看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内容包括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建立,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内容包括北洋军阀的分裂,段祺瑞把持中央政权,直皖战争皖系战败。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内容包括第一、二次直奉战争和冯玉祥北京政变等。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内容包括张、段、冯的短暂联合,直奉联合反对国民军,北伐成功,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回东北。
这样对北洋军阀史有了明确的认识后,抓住这一特点,可以概括、串联若干历史材料。
4.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篇四
为让全体高一一线教师深刻领悟新教材,贯彻新教材当中的编写理念和国家意志,xx省于2019年x月xx至xx日召开了新教材专题培训。为期三天的培训早已结束,回顾这三天的培训,收获满满。在这三天培训中,我聆听了名师精彩的讲座,感受了教学名师的风采,也更新了教学观念。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理解了新教材的主要导向,一是要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三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四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总而言之,新教材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时代性。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将初高中课程相衔接,避免出现初高中课文跨度太大而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学的情况。新教材继续采用历史时序的编排,逐渐铺展历史的脉络。必修课程多为基础知识,又比初中有所提升。新教材既求贯穿整个通史,也要求全面覆盖各个重要历史节点,这就导致教材存在总体容量偏大、知识点密度大,课文较为浓缩等状况,迫切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
新教材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发展。历史教学的价值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促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而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教材的教学任务就不再是让学生记住繁杂的历史知识,而是要学会运动历史知识去解决问题。适当的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没有必要再从头讲到尾。
此外,这次培训还让我认识到,历史教学的目的的贯彻新课标,因此,我们教师要专研和把握课标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家教学任务。而对于内容及其丰富的必修教材,我们可以适当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一是可以对每节课的内容加以整合,强干弱枝,突出重点。二是对单元内容整合,按朝代按专题等。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当中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在这次培训中,既解决了我的一些困惑,而又产生了新的困惑。比如在面对教材内容较多和课时量较少的情况下,叶小兵教授给出的建议是整合课程资源。我的困惑在于,若是按专题如政治、经济、文化这样来整合是否违背了通史教材的初衷,回到过去老的专题教学中去。
最后,对于新教材的教学设计,我简要的谈谈对于第一单元第二课的教学思路。第二课的标题为“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段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说是相当的熟悉及感兴趣,许多典故他们的都耳熟能详。因此这节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历史具体的知识点形成更上位的历史认识,通过争霸战争和商鞅变法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并且在教学当中贯彻唯物史观。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什么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这个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导致的井田制瓦解产生了变法革新的需要。而变法革新又需要大量士人,这催生了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通过这次教材培训使我对一堂课有了重新思考、一个知识点呈现方式的灵活多变也比以前思考得更深刻、更透彻些了。但我认为,要把培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去实践和沉淀。目前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很多时候让我们基层老师无所适从,我们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其实,培训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培训学习是短暂的,但是给我的记忆和思考却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把培训学到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思想应用到自己实际教学中去。
培训是结束了,但是真正的历程才刚刚开始,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是无止境的,这还需要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5.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 篇五
摘要:历史上,技术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能施展它的魔力,如此迅速而广泛地改变着社会。以计算机和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似乎缩短了“未来”与“现实”的距离。而从2006年秋季开始,浙江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时代要求我们重新考虑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教学的关系。本文拟就高中历史新课程环境下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思考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计算机普及程度迅速提高,Internet以惊人的速度走近民众,一场信息技术革命正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知识获取的途径,在传统的文化教育中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革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等全方位的变革。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学科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对于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又为这一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记忆型向能力发展型转变,掌握收集、组织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用系统、整体的观念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这一点在高中历史学科课程的改革中也应该体现出来。
在新课程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如何运用的问题上,当前的历史教育面临着两大课题。其一是现代教育技术对历史教学改革能发挥哪些作用,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能否创设更理想的历史教育,以克服传统教育难以解决的某些困难?其二是信息革命对历史与历史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或者说历史教育应该进行哪些改造才能满足信息社会的需要?
下面,本人就这两个方面并结合自己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面的实践谈谈感想。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程中的作用
就其功能看,历史课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事物、情境、过程全部或部分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固有的信息,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信息的抽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它能再现和创设新的历史情景,能提供替代的经验,使抽象的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较容易,既容易转向具体化、形象化,也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
就其作用来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励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方面,正确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地帮助学生分辩是非,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如,在讲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用影像显示中国人民抗战的场景和民族英雄如邓世昌、杨靖宇等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事迹,使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到蕴藏其中的民族精神,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其民族自豪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讲授司马迁、范缜、李时珍、曹雪芹、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相关的内容时,我们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充满激情地把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就史学巨篇《史记》,范缜为坚持真理,不畏权贵著《神灭论》,1
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二十七个春秋完成《本草纲目》,曹雪芹在贫病饥寒交加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等坚强的意志,以及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格魅力等等,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养成高贵的品质,树立以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通过媒体手段,可以直观的将历史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逐步而自然地进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智育方面,正确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因为现代媒体生动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现代教育技术也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素质教育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利用现代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搜集,然后通过对其的整理、分析、判断、运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文化的传承,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在CAI软件中我们不应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应该强调创造性素质目标,如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精神和创造性人格。因此在软件中我除了尽量搜集一些原始的图、声、像等资料外,更多的是设定了一些情感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人格塑造目标等。从而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实践知识的迁移,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优点是多方面的,只要运用合理,必将给新课程注入新的生机。
但是在新课程实施的半年多中,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教学以实现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具体如下:
二、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程运用中产生的问题的思考
1、对创设历史情境的思考
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而历史感会强化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素质。
但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存在。过去性是其特点之一。学生要认识、理解那些远距现实生活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就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使历史情境化,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活动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回溯历史,畅游历史长河。学生只有充分感知了历史,才能充分地理解。
创设历史情境可以用录象、图片、音乐等来完成。如,在讲必修一专题二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内容时,因为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沉重的历史。因此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页面配以暗黑色的底纹,加上有裂痕的仿宋字体,配之以低音鼓或大提琴等低沉浑厚乐器的乐曲,再配合战争影像的放映,从而创设出一种沉重的氛围,表达出悲愤的感情,使学生融入到这段历史的情境和基调中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
无论用什么方法创设历史情境,其功用均在于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之打破时空界限,感知“历史的真实”,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从这个角度讲,历史情境的创设和再现是认识、把握历史的起点,也是历史概念形成的基础,更是教学效果提高的有效手段。
2、对教育观念转变的思考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几百年了。从17世纪30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历代众多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使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基于“人——机”关系或“人——机——人”关系的新教学模式还缺乏比较成熟的、可操
作性强的理论和成功而又具普遍意义的示范。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担心现代教育技术会削弱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重视了学生的智商而忽视了情商。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问题,我想要改变首先应该是对自身教育观念进行转变。
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在教育改革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一般书架型、工匠型的人才已经不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则更适应时代的激烈竞争。所以教育家们提出要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这一类的观点以往很难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而先进的技术则可以促进先进思想的实现。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便可以应运而生。所以,教育家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进行多媒体教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重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我们应据此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性。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发展是必然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处理新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对于旧的传统的教学要继续借鉴其经验与长处,同时,必须改革那些陈旧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式、方法,要转变观念,用现代教育观念武装自己。
3、对主体确定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前提的,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因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时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毕竟只是“辅助教学”,它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全过程做成多媒体的一统天下,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的机会、联想的空间、质疑的余地、发言的权利,帮助学生增强和发展其主体性,教师的讲应该更多地由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替代。
4、对多媒体运用度的思考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应提倡使用。但要讲究“度”的原则,并非越多越好,要根据内容合理安排。像欧洲殖民扩张一节,奴隶贸易中的三角贸易较难理解,这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下,其它部分则不是很必要。而有的内容本来就是要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如果再用多媒体课件使它变得十分直观那就适得其反了。所以在使用它时应该充分遵循教学规律,注意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
适时,就是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时,要确立最佳的切入点,把握最佳时机。当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释抽象的疑难问题、传递一定的情感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就会使学生对学习材料和解决教学难点产生兴趣,并使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巨大的共鸣。如,上课开始,学生情绪尚未稳定时,课堂中,学生对有些知识感到枯燥时,课将结束时,学时开始疲劳,使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适当,这包括教师运用多媒体要适当,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表现要适当。首先,教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实现。如那些简单易懂的概念、原理,通过多媒体手段反而会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其次,可以用黑板讲清内容,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小题大做。多媒体技术虽然具有集成性特点,能将图文、声音和视频并用以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教师能否把教材的内容通过多媒体适当地表现出来,这还需要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探索和不断提高。
适度,干任何事都要辩证地分析,要有一个“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过”与“不
及”都是不可取的。一堂课,如果多媒体表现种类用的过多,时间过长反而会有负效应。如一节课时,投影、录相、录音、电影„„纷纷登场,教师有条不紊,学生却眼花缭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散了教学重点。课后回忆教学内容,除了精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外,实在的语言文字内容大概没有多少痕迹。所以,把握运用多媒体的“度”也非常重要。
5、对CAI软件交互性运用的思考
交互性是现代教育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它使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优势更突出,功能更强大。一个多媒体教材的应用价值,是否能被其它媒体所替代,是否是高层次高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材,也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功能。目前,相当比例的历史多媒体教材,对交互性开发应用的不够,或者说,只是广泛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信息的控制、组织、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新建,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并从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的知识或验证知识。这是其它媒体难以做到的。其核心意义是可改造可新建的可变性。与信息的灵活呈现,简单的判别等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而且交互性起到的作用,也不仅仅是节省学时,减轻教师劳动,丰富信息量和表现力等一般的意义。
运用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运用计算机课件时,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和情感交流务必要坚持,同时要注意设计良好的人机对话,使课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6.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 篇六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 研究性学习资源整合一、缺乏网络信息资源支撑的研究性学习的局限性
(一)难以开展真正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必须有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基础;二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式的、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从这种定义来看,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必须有丰富的资源基础。从历史科目所具有的特点来看,这些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展研究性活动所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包括开展活动的教室、电脑等;二是研究所用的“资料”。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研究非常强调占有研究“资料”。历史研究资料有很多种类,有历史文献、历史档案、历史文物、历史遗迹、音像资料、研究著作和论文等。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研究资源,但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几个大城市中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中小城市的高中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所需的研究资源只能是主要依靠网络信息资源。现在,各类网上图书馆、专业历史研究网站、历史博物馆等提供了大量的网上电子图书、研究论文、音频、视频等网络资源。为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条获取研究资料的便捷途径。
目前,从一些地方开展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来看,由于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找不到相关资料,因而教师往往自行选一个课题(其实是布置一篇论文),再把自己所拥有的研究资料给学生,让学生去做。由于研究课题完全由教师决定,同时,由于研究资料的贫乏,学生的独创性、探究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往往东拼西凑一篇论文,教师则随便给学生一个分数,使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的研究性学习中相当普通。由此可见,没有广泛的研究资源作为基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研究”意义可言。
(二)选题面窄。许多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选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时,往往要求学生以地方历史作为研究的首选的课题,把历史研究性学习同地方史研究等同起来。教师这么做主要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寄希望于地方史资料容易获得和其相对独有性,期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具有创新性;二是担心教材上的问题研究的比较“透”,同时,资料不易获得,不易出“成果”。其实,只要很好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即使是根据历史教材选定的课题也可以“创新”。比如朝鲜战争研究,国内外对其研究的很多,相关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网上仍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志华教授利用其从原苏联购回的大批原始档案资料,翻译了大量与朝鲜战争相关的资料并发布在个人网站上,所有研究历史的人都可以免费利用,其中一些资料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国内首次发布。利用这些资料研究朝鲜战争,仍然可以研究出“新意”。现在,许多历史教师成天沉浸于教材之中,科研素质不高,对历史研究的动态与状况了解甚少,欠缺网络信息资源搜索、整合能力,因而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选题面非常窄,限制了学生研究性思维的发散。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很好地
用心爱心专心 1
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大大地开拓学生的研究视野,使其选题面可以从古至今,得以极大的拓展。
(三)互动性、情境性差。传统的历史教学内容狭隘,缺乏现代化技术含量,师生的互动性差。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则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忽视体验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等,因而不能开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信息时代,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丰富性,对其进行筛选、整理、提炼,创设新情境,可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实现人机交互沟通。这样灵活高效地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空间得以极大地扩展,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
二、网络信息资源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整合网络信息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重复信息与无用信息多,可利用率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产量迅猛增长,泛滥成灾,导致大量的信息资源得不到组织和控制。使缺乏历史专业知识的高中生在搜索、选择相关网络信息时的负担大为增加。其次,网络信息资源的学术水平平均质量比较低。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容易受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而异化,导致网络上充满虚假信息、冗余信息、垃圾信息。某些图书情报专家尖锐地指出:“Internnet上的信息如果有一英里宽的话,则只有一英寸深”。再次,网络信息的组织处于无序状态。不同网站的信息组织方式,类别的设置各不相同,并且随时发生变化。比如对四大门户站的统计发现,由于时间的变化,分类引擎类名和类序都发生了变化,很多信息瞬息即逝。这种情况常使中学生在检索信息时无所适从。
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网络信息资源搜寻的效率与信息的效用,是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必要步骤。所谓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研究性学习课题目标的需求,对网络上无序、质量参差不齐的动态变化着的信息资源加以过滤和筛选、归纳,最终整合成高质量的、可供利用的系统研究资源。
(一)对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定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研究性学习的第一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知识及情报检索知识讲座。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确定一个网络信息检索的范围。此外,在学生查找一段时间后,可通过校园网师生互动交流系统进行交流,对网络资源的检索进行定位。这一过程对教师的科研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同时,教师应该牢记指导者的角色定位,不能越厨代庖,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信息资源查找定位,真正融入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之中来。
(二)建立共享资源库。在正式搜寻网络信息资源前,可利用校园网建立一个研究性学习资料库。然后学生分工合作,把网上能找到的资源下载到数据库来(不能下载的可以建立链接)。这个数据库应对所有参加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生实行开放式的共享,使研究资料的查找情况对教师与学生都保持高“透明度”,减少重复性劳动。同时,每个学生都可为研究资料的查找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使共享资源库得以最大程度的充实。
(三)进行信息组织筛选。在资源库建立后,就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筛选。首先依据信息的重要程度、知识含量、网站的权威性等情况对数据库中的资源进行重要等级排序,同时将那些与课题关联性不大的信息删除。其次进行分层。把网上的事实性、数据性、档案性的资源归纳为第一层。此层信息具有原始资料的性质,几乎可以不经二次加工即可使用。第二个层次是研究性质的专著、论文等资源。第三个层次是综合性的研究资源。对第二、第三个层次资源的筛选需要比较高的知识与专业水平,教师应与学生开展互动,指导其对信息进行组织筛选和信息重组。
(四)对研究资源进行解读。经过前几个步骤后,所查找的网络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系统的可利用资源。这时,需要对资源库中的资料进行解读,指导学生根据选题,对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归纳、分析、概括,论证论点或假说。教师可利用校园网和多媒体技术,以论坛形式
用心爱心专心
2开展对资料的解读。通过这种形式的解读,学生可把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之内和个人之间充分交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对资源库中的资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这一个步骤写成以后,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就基本完成了。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有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的设计是与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及网络资源的现状相联系的,其中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对研究资源的查找与搜寻、解读和利用能力,从而实现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目的。
7.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 篇七
一、关于小字的整合
所谓小字是指历史教材中的阅读部分, 因其用楷体字且学号比正文小, 故称为小字。这一内容在教学中不做统一要求, 只作为学生阅读参考之用。因此, 许多学生都对它熟视无睹, 不阅读不记忆, 谁知有些高考题就是从这里出的, 比如2012年全国文综卷第23题中D项“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但教材里的小字内容很多, 不可能全部识记, 在教学中教师可这样进行整合:
(一) 在老教材中是重点内容但在新教材中被压缩为小字, 如洛川会议后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等。
(二) 对正文部分的关键补充说明要求学生熟记, 如苏美两国在雅尔塔会议上背着中国政府签订的秘密协定, 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小字等。
(三) 有趣味性且能增长学生见识的, 如“三大战役的作战过程”等。
以上三种情况的小字部分教师要告诉学生多关注, 有条件的还可以把这类内容分类打印出来, 分发给学生, 让他们经常翻阅熟悉, 从而使其在高考中能够从容应对。
二、关于注释的整合
教材中的注释数量不少, 几乎每节课都有, 类型也多, 不可能要求学生全部掌握, 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重点把握以下注释:
(一) 在老教材中是正文到新教材则被压缩为注释的, 如世界史下册第81页关于四次中东战争的注释等。
(二) 在教材中出现且为生活常识类的, 如“四书五经”、“五谷”等。
(三) 职官名称, 如“秦朝诸卿分掌政事”、“尚书台”、“刺史”等, 尤其要注意某些官职在不同朝代其职权范围的变化。如在秦朝国家的监察事务由御史大夫兼理, 而到汉武帝时期则专门设置刺史来主管, 到东汉刺史不仅名称发生变化, 其职权范围也较之西汉扩大了。
(四) 在正文中出现内容解释的, 如“辉格党和托利党”;对小字重要内容进行补充的, 如“毛公鼎铭文”;对教材引用史料进行补充说明的, 如“外寇、内匪”等。
(五) 对重要水利工程、重要生产技术和工具的说明, 如“芍陂”、“铸铁柔化处理技术”、“耧车”等。
(六) 重要地域名称类, 如“幽云十六州”、“东方战线”等。
(七) 对重要帝王在位时间、年号的解说。如秦孝公、永乐年间、嘉靖时期、拿破仑三世等。
对于此类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同一种颜色标注好, 每天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浏览, 考试的时候如果遇到这类内容的考题就可以“手到擒来”。
三、关于插图的整合
教材引用的插图数不胜数,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重视对如下插图的学习。
(一) 人物图。
注意区分人物的服饰、形貌特征, 并关注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及其相关评论等, 力求做到一看到图、看到事迹、看到评论即知所讲人物是谁, 这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如:2012年全国文综卷第16题中就以张謇的评论来考查李鸿章, 这个内容在教材中没有涉及, 但教师如果能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补充、引导, 学生还是能解答的。
(二) 实物图。
教材中的实物图类型多, 包括文字、货币、生产工具器皿, 以及考古出土的文物如甲骨、陶俑、画像砖石等等, 其中要特别注意一些对课本内容起到补充说明作用的实物图。比如文字, 从《中国古代史》第4页甲骨文中有关奴隶的字, 到第8页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和西周铜器铭文, 又到第24页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 再到第64页《兰亭序》 (摹本·部分) , 然后结合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叙述, 可以知道汉字发展的历程, 也表明在纸笔没有发明之前, 古人使用专门的工具分别在动物骨头、青铜器、竹简上刻写, 了解这一内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12年全国文综卷第12题关于“刀笔吏”的称谓会选择A项。又如“商鞅铜方升”, 依图可知商鞅第二次变法的时间始自公元前344年, 这在课本中没有提及,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克伦威尔 (1599~1658) 在纳西比战役中”。此外, 还可从“秦半两钱”以及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和钱范图, 略知货币发展的简单过程。
(三) 地图。
这是最常见也是高考最爱考查的内容, 比如统一王朝的疆域变化图, 分裂割据政权的对峙图, 重要水利工程图 (如:2012年全国文综卷第39题中就考到了灵渠) 、手工业分布图、对外交通 (陆海路) 及对外贸易港口、重要地名的古今演变 (如六朝古都、台湾、南海诸岛等) 、民族分布 (2012年全国文综卷第39题就考到了汉朝对岭南地区的政策变化) 等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仍旧是教学重点。把春秋、战国、秦统一等图与正文结合, 可反映分裂到统一的过程;拿隋、元运河等图与正文对照可看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四) 彩图。
在每册教材的头几页都有本册的一些彩图, 对于这些彩图我们也要识记, 因为这些彩图所反映的史实都是对正文的有效补充。如一战时的空战, 飞机等新式武器被运用到战争中, 可想而知当时交战双方伤亡惨重和战争的激烈程度了,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一战的影响。还有些甚至是正文中没有明说的, 如唐墓壁画《礼宾图》, 是唐朝官员接待少数民族首领的场面。
图形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表述, 但教师要把这些图像按以上四大类进行分类, 教会学生理解、掌握不同图形的内涵和分析方法。
四、关于大事年表的整合
每册教材的最后几页都配有大事年表,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重视对大事年表的学习、记忆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下列几种情况需重点把握。
(一) 在老教材中是正文但在新教材中归属大事年表的。如:1911年的保路运动, 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和十九路军抗战等内容。
(二) 教材正文没有叙述事件起讫时间或叙述不够清楚但在大事年表中列有的。如:1919~1922年土耳其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等。
(三) 通过中外大事年表的对照学习, 可知道同一时间在不同国家发生的大事。如:1861年时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 发生辛酉政变, 安庆失陷及安庆军械所创办等, 世界近代史上则有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等事件。
教师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大事年表进行整理, 按年代从古到今进行排列, 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正文对包括小字、注释、插图、大事年表在内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讲解, 以夯实学生的基础,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做到有备无患。但整合的内容不能太偏, 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不要花过多的精力去拣芝麻, 免得拣了芝麻却丢了西瓜, 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史 (选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中国近代现代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8.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 篇八
关键词: 古代小农经济 高中历史教材 整合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高中历史教材的版本越来越多,历史这一门学科,涵盖的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要让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能点与线相结合地学习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进行历史教材整合的时候要考虑的方面比较多,同时也要结合高中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进行编排,因此需要一定的编排技巧。
一、高中历史教材整合的必要性
尽管多个历史教材版本被广大教师应用于授课,但是这些版本的教材中基本都是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编排,然而这样的编排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第一,高中生在初中对历史这门课程有一定的学习,但总体而言他们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而且较零散,而专题形式的教学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的储备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所以老师要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就需要课前进行大量的铺垫,一步步带领学生进入专题。第二,专题形式的编排往往将古今中外的历史进行混编,虽然这样有助于综合各种新的历史史观,但是也会出现割裂同一时期、统一国家或者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这样使得学生只看见历史沿革的“线”而不见时代特征的“面”。第三,专题形式编排虽然内容全面但是遗漏一些内容例如清末新政涉及较少,这样的遗漏对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影响,还会使得知识的过渡不流畅。
无论是完全以教材为依据进行教学还是脱离教材将教材边缘化的教学都不是好的教学方式。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的重要资源,教师在使用的时候需要优化教材,整合教材,结合学情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就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而言,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特征、劳动工具类型和耕作方式等,这就需要在教材整合的时候归纳概括,或者用图表的方式进行编排,便于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高中历史教材整合案例分析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在对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古代劳动主体“男子”为例。说到男子在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的时候,可以从“男”字的结构入手,中国古代男子就是在田地里出力气的人,他们是经济发展的主导者,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综合分析。
古代男子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享有家庭的主要权力,给予男子非常多的权利,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可以拥有户籍,而女子却只能三从四德一生围绕男人生活和成长,甚至还要忍受“裹小脚”这一残酷的封建习俗,这种不平等的制度成了中国古代妇女沉重的精神枷锁,这种不平等的制度使得农民的目光短浅,一味追求多子多福,自私地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些绝技有传男不传女的观念。还有统治者只能是男性,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子的强权又进一步制约女性的发展,拉大男女的不平等差距。这样一些落后的观念造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滞后,人们思想保守、闭塞。
另外,可以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集中存在方式以时间为纽带进行授课。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国家屯田经营、地主庄园经营、富农经营、自耕农业经营等,而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经营形式。小农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天吃饭,春怕洪涝夏怕旱,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制约农民经济的发展。
通过以上对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中经济主体是男子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小农经济基础的薄弱反映出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同时也反映在一定时期内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三、高中历史教材整合的反思
教材是一种材料和资源,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不必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授课,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开展一些探究访问、调查等实践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带领学生慢慢地养成乐于探究、主动参与的习惯,增强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运用教材的时候不是向学生“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高中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就需要教师有非常厚实的历史知识底蕴,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时代还对高中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需要教师了解史学发展的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给学生提供最真实准确的历史史料。但是我国教师现状出现令人担忧的状况,老教师面临知识老化,年轻的教师知识面不够广阔,学科渗透力不够强,而教师的继续教育又明显滞后,所以整合教材对教师能力是一种考验。
对于历史这门学科,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史实发生的各种背景,理解之后再记忆,然后用记忆中的历史知识反观当时的社会现状,在整合教材的时候就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例如在谈中古古代小农经济的章节的时候,就需要结合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情况和劳动力情况进行编排。在原始农业阶段的生产工具主要是使用木石工具,刀耕火种,传统农业是以畜力牵引或者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综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整合教材,点和线相连接,这样反复教学和带领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科学合理地运用好教材,才能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及分析能力,从而扩大学生的历史纵向和横向知识面。
历史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要求是真实的、准确的记忆,尤其是在时间和事件及人物的记忆上,需要记忆但是又不同于数学公式那样可以一个公式走天下,也不同于化学各种公式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历史是培养一个人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的学科,基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内容论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就需要有一定的必要性和不断的反思,希望本文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菁.谈高中历史教材的再整合——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内容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2).
[2]张艳芹.浅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J].新课程(教师版),2016(1).
9.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 篇九
随着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后,极大地改善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模式,给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全新的学习机制。改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整合历史教学资源,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在整合过程中,尽可能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最大化效果,同时通过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教学恰当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0.英语教材整合 篇十
一、整合起始年级教材,确定与4A衔接目标。字母提前,单词拼写早渗透。把提前到3A第七至十一单元的字母集中到开学初四会掌握,并且在初教字母时就渗透单词的拼写。例如教了字母A—G后,教师可以出示单词bag,当学生读出该单词中的每个字母时,教师重复B-A-G, bag, 并且说,“真棒!这几个字母我们都学过了,那谁愿意像老师那样来拼拼看?”当学生正确地拼出该单词后,教师可以奖励一张写有该单词的贴纸给他,让他贴在书包上。这时,其他学生一定也会跃跃欲试的。当然,教师还可以经常出示一些含有未教过的字母的单词,如 desk, 在教字母Kk时再出示此单词,由此能大大提高单词的复现率,也增加了学生对需要识记的单词的熟悉程度。通过这种方式,在三年级阶段可以让学生掌握如dog, cat, egg, apple, tea, cake, bed, desk, box, car, bus 等B板块的三分之一以上的词汇,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脱离图片的情况下认读单词和句子的能力,而且为学生跨入四年级高高的门槛前预先铺设了一级台阶,使学生不至于跨不过去而摔倒,从而使他们对继续学习4A 充满信心和期待。
二、适当地补充和删减 教材内容进行 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因而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取舍和补充。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学习英语,词汇是基础。如果仅凭教师上课反复出现,学生还是未必能记住他们。牛津教材那么多的单词如果靠死记硬背,那也只会前背后忘。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因此,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记忆单词的方法,从而降低活动难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巧用迁移,用拼音的方法建立部分辅音字母与发音的对应关系先帮助他们找到辅音字母与发音的对应关系就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可以结合单词,把汉语拼音中的声母与英文字母比
较,实现拼音到英文字母的正迁移。如听到单词中有[b]的音,就联想起字母b,并使用chant的形式加强学生记忆,如[b][b]bus, [b][b]bed,[b][b]bike, [b][b]book 等。用以上方法,学生不难联想单词dog中的[d]就是d发的,[g] 就是g发的。象 ch, sh , th等辅音字母组合发音与字母的对应也可以让学生逐步知晓。这样,拼单词 dog,bed,pen,fish等单词时,学生只要记住其中的元音字母就行了。当然,辅音字母也有好几个字母并不是音形一一对应的,如[k]就有三种可能:c, k, ck,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自己发现在词首的[ k]大多数是c发的,碰到诸如单词key时,教师只要提醒学生该词首字母是 k。而在词尾发[k]的以 k, ck居多。
三、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 教学内容和活动同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适合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例如:“Act it out”这一活动,由于很难创设场景让学生表演,就可换成猜谜游戏。由学生把学过的学习用品藏在教室内,用“Where is the...?”提问,其余学生用“Is it in the...?/Is it on the...?/Is it under the...?”句型来猜,同样可以达到巩固应用in,on,under三个介词的目的。
四、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 在某些教材中,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认为某个活动太难,就可以扩展活动的步骤,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教师还应设法拓宽教学资源的途径。比如:英语电视节目,如“Outlook English”、音像资料,如“Gogo Englilsh, Disney English”、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以及报刊杂志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及其运用。
五、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模块之间的调整:模块之间的调整是指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对各模块的顺序进行调整。例如:模块与模块之间有相关的内容(比如:家人、工作、喜好等),如果教学时将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就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再如:教材中某个模块的内容恰巧与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些事情相关,如果在语言知识的衔接方面没有太大问题,就可以提前教学这个模块。
2、模块内的调整:英语教材每个模块都有三个单元,模块内的调整指教师根据模块内的逻辑
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11.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 篇十一
同时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来编排的,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但不能因重视教材而限制了教师本人的创造力。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把握教材课堂使用现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实情,深入研读教材教法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灵活使用教材将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知识更具有逻辑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以川教版的教材为例分享一些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资源重新整合的案例。
一、对历史教材课程子目的重组
在上到川教版初一下《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时,本节课分三个子目展开: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本节课最好的导入方式就是通过唐僧取经的故事,但导入新课后如按教材编写的顺序讲解就会先讲遣唐使来华,这会让学生觉得思路是混乱的,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打破原有的教材格局,直接先讲玄奘西行:“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唐僧取经的故事,那么,知不知道这个故事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事件呢?大家一起到‘玄奘西行’这一子目去寻找答案吧。”这样由导入到讲授玄奘西行水到渠成,也体现了教学环节的连贯性。
二、对历史教材内容的重组
上初一下册历史《辽、宋、西夏、金的并立》这节课时,教材的安排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展开的,它分三个子目展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南宋和金的对峙。如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学生很容易将朝代的建立更替混为一团。因为本课内容多,涉及的政权多,它们之间相关的战与和也多,同时由于初一学生梳理知识、线索的能力还不强,如按教材的编排来设计这节课,那么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所以在本节课的教材处理上我完全打破了教材的格局,直接采用三个步骤展开:一是找辽、北宋、西夏、金、南宋是如何建立的;二是看他们之间有哪些战与和;三是看这几个政权是如何被灭的。这样线索明了,内容言简意赅,课堂教学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历史教材学习主题的重组
川教版初三历史下册包括两个世界近代史两个学习主题和世界现代史七个学习主题,教材的编排先后顺序是这样的:世界近代史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六学习主题“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世界现代史第一学习主题“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线索”,第二学习主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第三学习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四学习主题“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初三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面临中考的压力,因此给学生一条清楚的线让学生对世界的发展进程有清晰认识是很有必要的,在上这本教材时我把教材内容进行了一个很大的调整,即通过两条线来展开:一是资本主义发展线,二是社会主义发展线。围绕这两条线对学习主题也进行了重组。第一轮:最先讲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讲完后直接跳到世界现代史第二学习主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再到第三学习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就是讲一战后对战败国的审判以后产生的影响以及随即引发的二战,刚好一条线。第二轮先讲“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再讲第四学习主题“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刚好社会主义一条线。第三轮讲“近代科学和思想文化”。我认为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学习阶段的实情,使知識更具有逻辑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改要真正落实,必须实施有效课堂教学。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理性地看待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较为落后的教学实践落差,因此从真实的课堂教学上看,我们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合理巧妙地整合教材资源,保持合理的张力并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才能够实现灵动的、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阮清暖.整合资源: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中学教学参考,2010(09).
[2]王秀芹.多媒体资源与初中历史的整合[J].新课程:教研版,2009(08).
[3]金培裕.谈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05).
12.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 篇十二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复杂而琐碎的, 笔者认为它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 研究起来难度较大, 难以面面俱到。本文对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 着眼于教材 (现行人教版) 进行研究, 因为教材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是影响教学衔接最直接的因素。本文根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以及相关研究论文, 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教学导入、背景知识、品读赏析、拓展深化、作业布置等环节入手设置初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的衔接点, 这样能够很好地实现语文教材资源的整合和对接。
一、教学导入的整合对接
教学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 在这个环节回顾初中教材的内容, 可以很快地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个环节如何实现初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的对接呢?总体说来就是以旧导新, 把原有知识作为引子, 使得进入新课学习显得比较自然。例如, 必修一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 学生在初中时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戴望舒的《我用残存的手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在导课的时候便可以在课件上展示这些诗歌或是让学生一起回忆背诵, 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高中新诗的学习中来了。再如, 在教学韩愈的《师说》时可以简要回顾初中所学的《马说》《爱莲说》等, 这样学生会对“说”这种文体以阐述事理为主的特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类似的还有“序”“记”等文体均可用这种方式导课。这种以旧导新的导课方法, 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也在新旧勾连中找准了生长点, 让学生在某些熟悉的知识结构中实现新旧知识的平稳对接, 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背景知识的整合对接
在导课之后, 往往还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等必要的知识补充或延伸, 在这里统称为背景知识。作者简介是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有个大概了解, 以达到对其人其作品宏观的把握。写作背景主要是介绍社会环境或是作者的生活心理状态, 有助于作品内涵的解读。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些背景知识时, 往往采用陈述的方法直接告知学生。但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的作家作品, 避免把学生已经接触过甚至熟悉的作家重复介绍, 而应借助其他资料进行补充深入。例如, 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 (其三) 等作品, 对其人其作品风格相对熟悉, 高中教师在教学《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 (其一) 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忆其生平、作品等背景性知识, 教师可以借助钟嵘、苏东坡、鲁迅等人对陶渊明的评价进行深入拓展, 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陶渊明。类似的还有杜甫、李白、孟子、辛弃疾等在初中反复接触的作家, 均可采用提问加补充深入的方式使得初高中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另外, 涉及其他文学常识的地方均可采用此方法。例如,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诗经》中的《蒹葭》《关雎》两篇诗歌, 对《诗经》基本文学常识有一定了解, 高中阶段学习《氓》《采薇》时可请学生说说《诗经》的篇目、产生时代、大概内容等基础知识, 老师则着重讲述“赋比兴”等具有深度的知识, 这样学生对《诗经》的掌握才算真正更上一层楼。
三、品读赏析中的整合对接
对课文的品读赏析是教学过程的重点所在, 因而也是体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最为关键的地方。品读赏析中如何将初高中教材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呢?一般采用的是随文衔接的讲授补充方法, 也就是随文联系学生初中学过的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 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引导生发出新的知识。例如, 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 若学生对“郑既知亡矣”中的“既”字难以翻译时, 可以用初中所学《曹刿论战》中的“既克, 公问其故”启发学生回忆联想其含义, 既教学了新知识, 又加深了学生对“既”字意为“已经”的印象。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还有“何厌之有”这一典型宾语前置句, 若学生一时难以看出这是何种句式, 可联系初中《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和《公输》中的“宋何罪之有”两句极其相似的句式启发, 这样以旧启新纵向联系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另外,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不少的小说、戏剧、散文、诗歌、议论文、说明文等, 已经初步掌握阅读这些文体的方法,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初中水平所要求的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概括主旨等基础上, 进入到语言、艺术技巧、情理意趣等方面的深入鉴赏, 这样初高中语文教学就能水乳交融且相得益彰。
四、拓展与深化的整合对接
在完成课文重难点讲解任务之后, 为了开阔学生的文学鉴赏视野, 使学生对作品认识更加充分、深刻, 教师往往还会安排拓展与深化的内容。那么这个环节如何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与对接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二者结合起来。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 对比着进行阅读, 达到新旧知识双向、反复重构的目的, 以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例如, 将李白的《行路难》 (其一) 和鲍照的《拟行路难》 (其四) 放在一起阅读比较, 让学生体会古人人生之路有才也难行的感慨, 同时也领悟到因时代大背景的不同, 两人的心态也出现昂扬与消极的差异。再如, 可以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 (其三) 和高中阶段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 (其一) 、《杂诗十二首》 (其二) 进行横向联系, 以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形成对陶渊明的一个较为完整深入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中的整合对接
作业不仅可以作为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 也可以成为学生回顾梳理知识的途径。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任务量较大, 课程进度较紧张, 课堂上教师的整合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布置作业让学生梳理初高中相关知识, 以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例如, 在教学完《荆轲刺秦王》后, 可布置学生联系初中文言篇目, 整理“微、既、反 (返) 、尝、使”等实词, 形成系统的作业或笔记。再如, 在学习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后, 可让学生将曹操的《观沧海》与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进行比较赏析, 写成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具体地分析中国诗和外国诗特征的差异, 以达到巩固新课和学以致用的目的。
【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通史课本09-30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11-03
高中历史四单元09-07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09-17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10-04
高中历史事迹表10-28
高中历史六大方法搞定08-18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08-2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08-2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题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