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2024-09-16

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精选13篇)

1.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篇一

一、前言

从汽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看,电子控制技术是支撑现代汽车发展的基础技术之一。随着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技术已从单个部件电子化发展到总成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智能化、综合化控制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

对汽车维修业对维修人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必然会对培养汽车维修实用人才的职业学校的“汽车专业”的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汽车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课程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如何设置提高其教学质量,如何设置课程内容等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论述与探讨。

二、高职汽车电控发动机课程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实践性、技术性、综合性很强,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将本课程定位为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按职业岗位需求,参照《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认证标准》,美国ASE认证体系等要求,使课程内容具有适用性与前瞻性。探索从原有的按知识的相关性传授知识的学科型课程转变为从实践、工作过程的相关性引导出知识的学习方式,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桥梁,充分吸收行业企业人士意见,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与设计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通过专业委员会、企业技术人员对本课程进行行业实际情况和岗位调查,并与汽车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制订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确定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形成了具体工作任务,设计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过程,在具体任务中说明任务对象、工作的方法与组织、对技能、对知识的要求等,实行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便于教、学、做相结合,突出工学结合与职业素质的培养。

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合理安排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三、对高职汽车维修专业电控发动机原理与维修课程设置的探讨

1.课程培养目标设计

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适应汽车后市场行业岗位任务和项目对人才的要求。通过项目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电控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自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安全生产知识能力,创新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的工作作风,具有小组团结合作和协作能力,良好的诚信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和继续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潜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设置及内容

根据汽车维修工实际进行发动机电控系统维修时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汽车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设置工作任务,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维修工所需要的能力划分成工作项目:如电控发动机电子控制装置基础、电控汽油发动机进气系统检修、电控汽油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检修、电子点火系统检修、电控汽油发动机辅助系统检修、电控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电控柴油机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检修等等。每个项目下又开发了工作任务技能训练项目,在劳动部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的基础上,广泛征取了修理企业技术专家的意见,做到训练项目和真实的工作岗位要求相一致,以提高学生“零距离”上岗的能力。 3.课程衔接

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上,根据汽车维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以任务驱动与项目导向为宗旨,进行课程设计,参照国家汽车维修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具备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在《电控发动机原理与维修》课程之前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和《汽车电器》等专业课程作为基础,后有《汽车底盘车身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和汽车维修工级别考试等课程进一步提高认识。

4.教材的选取

选取适用的教材是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好的教材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教材的选定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贴近实际需求,避免教材内容过于笼统简单或太杂乱;强调实践技能的培训,因此,一定要以能够指导生产实践为选择原则;发动机电控系统包含了高新技术理论和知识,体现了最新维修技术和最新维修设备的应用,因此,一定要以前沿性为原则。

5.考核方案设计

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检验,要严肃对待。它不仅考核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

对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建立过程考评(项目工单考评)与期末综合考评(或技能竞赛)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过程考评针占70%,期末综合考评占30%。

四、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电子技术在汽车上广泛应用,这使教学难度大大的增加。在这种新形势下,本文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要求与相应的同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并覆盖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能否满足使学生学会动手、探究、创新能力培养,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有待于专家们的进一步探讨。

2.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篇二

一、识图技能的训练

电子电路离不开电路图。电路图是人们为了开发和制作的需要, 用约定的符号绘制的一种表示电路结构的图。常遇到的电路图有原理图、方框结构图、印制板 (PCB) 图和装配接线图。通过电路原理图可以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 信号的产生与传输过程、电流与电压的变化情况、元器件的作用。通过方框图可了解电路的框架结构, 信号产生及传输方向。通过印制板图可知道实际电路的路径及元器件的分布情况。通过装配接线图可清楚外设、机箱、部分电路的装配情况等。这样, 我们在分析实际电路时, 就只要看图纸就可以了, 从而很方便地快速找出故障原因, 排除故障, 提高工作效率。如有一台松下M25彩电图像颜色正常无伴音, 这台电视经几个维修点维修都没修好。用户送修时, 又没有电路图, 我就在网络上搜到本机的电路。随后打开电视机用万用表检测伴音电路, 没有发现故障所在。此时维修陷入困境。正在此时眼前一亮, 心想电路这么庞大又是进口的, 会不会是多制式彩电, 就仔细识读电路图发现它的确是一台多制式机。于是我就用面板键试探性改变制式, 彩电立刻发出了响亮而清晰的伴音。此例说明能否正确识读电视机电路图, 特别是电路原理图是电视机维修的关键所在。为什么别人没有修好呢?主要是电路太复杂太庞大了, 看到它就害怕了。由于电视机电路复杂, 各种各样的电路符号密密麻麻的混杂在一起, 连线纵横交错, 让人看了眼花缭乱, 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感到非常困难, 不知从何下手。因此, 必须强化识图技能的训练, 为以后维修奠定基础。

1. 化整为零, 理解记忆方框图

彩色电视机电路虽然复杂, 但就其基本组成来讲, 不外乎是由公共通道电路、伴音电路、彩色解码电路、扫描电路、电源电路、遥控系统等六大部分所组成。将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 并利用方框和标志线来表示彩色电视机接收、处理信号及各信号流经单元电路的直观图形, 这就是彩色电视机的整机“方框图”。它能生动地表现出各电路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方框图和原理图相对照, 并用彩色笔在原理图上圈出对应的部分电路。通过化整为零, 划分为功能模块电路。学生既掌握了方框图又熟悉了原理图, 何乐而不为呢?

2. 疏理信号流程, 掌握信号的变化

在熟记整机方框图基础上, 这一步就是要对信号流程进行梳理, 了解信号的来龙去脉, 信号的变化情况, 为以后快速寻找和判断故障进行维修打基础。梳理信号流程一般是从高频全电视信号输入端 (天线) 开始从前往后经---高频调谐器---预中频放大级---中频放大级---视频检波级---预视频放大级 (以上为公共通道;此级后分作四路) --- (其中一路为视频通道) 视频放大级---显像管。 (第二路是伴音通道) 预视频放大级---6.5M第二伴音中频放大级---鉴频器---低频放大器---扬声器。 (第三路扫描电路控制信号) 预视频放大级---同步分离级---积分电路和微分 (AFC) 电路---分别送场扫描振荡器和行扫描振荡器---场、行扫描激励---场、行输出---场、行偏转线圈。 (第四路AGC部分) 预视频放大级---AGC放大及高放延迟---中频放大级和高频放大级。信号的变化情况是高频头将几十兆赫到几百兆赫的高频信号变为38兆赫视频中频和31.5兆赫第一伴音中频---经中放限制带宽放大检波器检波后变为图像信号、6.5兆赫第二伴音中频---放大检频后变为音频信号。其他信号变化就不再赘述。如:预中放电路, 它的作用是预补偿视频经声表面波滤波器滤波损耗的, 可见他的位置是不能随意放置的。否则什么信号也将得不到, 影响了整机的工作。

二、元器件认知实训锻炼

我们知道, 电视机等电子产品中的各元器件一般是通过插接的方法焊接在印制电路板上, 元器件、铜箔 (导线) 、焊点等, 他们的排列、分布不象电路原理图那么有规律, 似乎显得“杂乱无章”, 而且经常遇到多条铜箔并行排列情况, 给观察铜箔线路的走向造成不便。印制电路的设计是从效果出发的, 印制板上的元器件有它的特定位置而不是随便放置的, 如相邻两个变压器铁芯必须相互垂直、高压包在印制板正面右下角、高频调谐器必须远离高压包、中频放大器在屏蔽罩内等等。这样一来抓住这些特征后, 电视机电路“杂乱无章”也就不足为奇吧?要维修电视机, 又必须在实际电路板上找到电原理图中任一元器件的具体位置, 这样才能进行各种检测和维修。所以, 能准确看懂印制电路板图, 快速找到某个元器件是电视机维修者的又一项基本技能。

1. 印制电路板识图方法和技巧

在识读印制板图之前, 首先告诉学生有关PCB板的一些常识。比如, 通常PCB的颜色都是绿色或棕色, 这是阻焊漆的颜色。是绝缘防护层, 可以起到保护铜箔作用, 也可以给零件粗略定位。在阻焊层上还会印刷上一层丝网印刷层。通常在这层上印有文字与符号 (有白、黄、黑三种颜色) , 以标示出各零件在板子上的位置等。其次, 是PCB板识图技巧训练, 主要掌握:

(1) 元器件的分布、排列有一定规律, 同一个单元电路中的元器件相对而言是集中在一起的。

(2) 根据一些元器件的外形特征可以找到的元器件, 例如高频头、集成块、功率管、开关、高压包等。具体某个集成块可根据它的型号可以找得到。

(3) 某些单元电路是有特征的, 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方便地找到它们。如整流电路二极管比较多, 大功率管有散热片, 滤波电容体积大、视频中放电路在屏蔽罩内等。

(4) 找某个电阻器或电容器时, 不要直接找它们, 因为电路中的电阻器、电容器很多, 体积又小, 找起来很不方便, 可用间接方法先找到与它们相连的特征明显的元器件, 再找到它们就比较容易了。如有意识的让学生找原理图上集成电路U1 (1) 脚上R215的具体位置, 看谁先找得到。这样一来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学到了方法。另外, 观察线路板上元器件与铜箔线路连接情况及观察铜箔走向时, 俗称“跑电路”, 让学生用照明灯放置在电路板焊接面, 在元器件面可以清晰方便地观察到铜箔与各元器件的连接情况, 这样可以省去线路板的连续翻转, 否则极易造成折断连线的麻烦 (只适用于透明印制板) 。还有, 当遇到铜箔密集, 线条较细的情况时, 可借助于放大镜来观察, 这样就不至于“跑丢”。

(5) 找地:地就是零电位参考点。

1) 冷地 (称地线) , 一般印制板上电源以外铜箔面积较大的是地线, 一块线路板上的地线是相连的。通常一些元器件的金属外壳散热片是接地的, 可借助于这些器件找到。有一些电视机由多块电路板组成, 各块线路板之间的地线也是相连接的。接插件没有接通时, 各块之间的地线是不通的, 插接件接触不良也能造成此情况, 这一点在检修时值得注意。

2) 找热地, 大部分电源单元的地是热地, 特征和冷地一样, 但它与冷地绝对是不相连的, 冷热地不是同一电位, 它们之间一般用一小电容相连。

2. 元器件认识技能训练

让学生认知哪些是常用元器件, 哪些是专用元器件, 并掌握它们的特殊性。如:常用件有:普通电阻、普通电容、通用二极管、通用三极管等。专用件有:高耐压电容、续流二极管、延时保险管、消磁线圈、磁屏蔽扬声器、集成电路、高压包、显像管等。

三、检测技能的训练

检修彩色电视机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还需要掌握判断、检查和排除故障的方法, 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清楚故障机的电路结构, 才能在检修时根据故障现象进行分析, 判断出故障原因找出故障的部位, 从而排除故障。

1. 利用万用表的检测训练1、用万用表进行检测独立元器件。

万用表是最常用的检测工具, 它具有功能多、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等特点, 利用万用表能方便、快速地检测各种元器件的质量。因此, 学会正确使用万用表的检测,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又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如用万用表测电阻的阻值、判断电容及二极管极性和质量、判断三极管引脚及放大能力等。

2. 用万用表在路测元器件或电路。

它是利用电阻档、电压档、电流档等对故障电路各关键点进行测量, 并作记录, 把所测的电阻值、电压值、电流值与正常值相比较, 经过理论分析判断故障部位及故障元器件的一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路测元器件和独立侧元器件的数值是有很大出入的。如测一独立电阻10千欧姆, 在路测很可能是几百欧姆甚至更小, 但不可能大于10千欧姆。电容、二极管等也是一样的。其二是使用万用表测电路, 主要针对两个方面, 一是对正常电路的检测, 二是对故障电路的检测。其目的是积累各种检测的正常数据, 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路检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查处故障做好准备。如整流输出即开关管集电极电压正常值是310伏;+B电压110~140伏;行输出电流150~250MA等等。

3. 示波器关键点波形检测波形法是

彩色电视机维修中又一重要的方法, 它是用示波器来观察信号通路各关键点的波形, 通过测量知道波形的有无、大小和失真情况, 从而判断出故障部位。部分型号彩色电视机电路检测关键点在电路原理图中标出, 波形的形状可从信号流程图中得到。

四、综合维修技能的训练

在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 《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中级维修工。实践能力才是验证学生对知识是否掌握的唯一标准, 学以致用才是《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 在学生掌握了以上维修彩色电视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后, 可具体安排让学生维修三无故障的彩电来观察学生综合能力发挥情况。检修这类故障, 第一要看学生是否从电源入手。第二用什么方法下手。从中发现学生的分析思路是否符合彩色电视机的工作原理, 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否行之有效。通过综合维修训练实践, 能进一步锻炼和检阅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用示波器修彩电从入门到精通》罗维亮.国防工业出版社

[2]《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技术》章夔.高等教育出版社

[3]《电视机原理与维修》邱勇进.高等教育出版社

[4]《电视机原理与维修》韩广兴.韩雪涛.电子工业出版社

3.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篇三

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电视机教学模块构建

一、在《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受高校的扩招以及家长望子成龙的观念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状况日渐窘迫,各中职院校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生源素质普遍不高,一般来说,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才来读中职学校。综合素质偏低,学习成绩落后或自身缺点较多的后进生。

传统教学模式一方面远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远离生产实际;另一方面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习教师注重实际操作,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也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而中职学校需要将学生培养为职业人,其教师更应该针对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即“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项目教学法是最新颖,最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一般经过以下五个阶段:明确任务—制定计划—教师示范—实施计划—评价总结。

二、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项目的构建

《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校本课程以“项目”为核心,形成专业模块。在构建《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首先对学校的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是需求分析和资源调查,通过分析可得出校本课程的实际需求;其次对电工电子专业岗位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提炼出从业必备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形成可操作的项目和子项目,再结合学生特定的角色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从中筛选出操作性强的项目和子项目,将其按工作过程、项目本身的难易程度或其他参考指标进行编制,相应形成以项目为核心的实训模块;最后通过模块化的教学和技能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该项的技能水平。以掌握家电维修技能水平为例,对照其岗位主要的工作内容以及相应的岗位能力要求,我们可以筛选制定以下的项目和子项目,构成校本课程模块。《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校本课程划分为9个项目; 26个小模块。如下表:

电视机原理与维修项目表

项目编号项目模块

1电视机原理框图及整机信号流程图1、电视机原理框图

2、电视机整机信号流程图

2开关电源电路的检修1、电源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电源电路的检测

3、开关电源常见故障的维修

3公共通道、末级视放、显像管及附属电路的检修1、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无图、无声及蓝屏保护的检修

3、缺色、偏色的检修

4、色纯、会聚和平衡不良的调整

4伴音通道的检修1、电路特点及检测

2、无伴音或噪声

3、有伴音但有噪声

5同步扫描电力的检修1、电路特点及检测

2、一条水平亮线的维修

3、有伴音、无光栅的检修

4、三无、烧保险的检修

6I2C总线控制电路维修1、I2C采用总线控制彩电出现场幅压缩的检修;

2、I2C采用总线控制彩电出现指示灯亮,无光栅的检修

7电视机工厂调试1、进入工厂调试状态的步骤

2、调试的项目

8电视机遥控系统的检修遥控失灵的故障维修

9整机电路常见故障检修1、“三无”故障的检修

2、无图、无声、有光栅蓝屏保护检修

3、缺色及偏色故障检修

4、有光栅、有图像、无声音的检修

5、无光栅故障的检修

6、跑台、收台少及存不了台故障的检修

7、遥控失灵的检修

三、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确定以后,就要制定项目教学实施方案。下面结合“CL-B2988机芯行扫描电路维修”的项目教学实践,谈谈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明确任务

这是项目教学法的导向阶段,由教师提出项目任务:CL-B2988机芯行扫描电路维修;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最后确定该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能够熟悉行扫描电路结构、原理及其特点;2、解决实际行扫描常见故障的同时,学生有所收获,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提高本专业的学习兴趣;3、掌握行扫描电路故障的维修方法。工作任务:1、根据实物图绘制电路原理图、并标出各元件的参数,进一步熟悉电路图;2、学会检测、选择电子元器件如行激励管、行输出管等;3、测量行扫描电路各特殊元件引脚正常工作电压;4、学习假负载的应用与连接;5、行扫描电路常见故障检修;6、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

(二)制定项目工作计划

项目教学的关键在于项目计划的设计。本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为完成项目而开展自主性地学习,对学生在设计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辅导,做到精讲点拨,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开展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笔者让学生充分利用从各种渠道搜集的资料,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然后通过组内同学充分讨论和交流,取长补短,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使学生明确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练习哪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和怎么做,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

为了让学生在整个项目进展中能自主参与项目的实施,教师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明确项目完成的进度时间表;要求小组长对该组项目实施过程做详细记录,如人员分工,具体进度安排,出现的问题,问题解决的方法等;教师跟踪每组的学习情况,参与讨论,及时进行技术技巧的辅导,协调小组中出现的分歧;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新思维,对学生中出现的“主见”给予充分肯定。

(三)教师示范

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完成项目的过程。例如,教师通过示范测量行扫描行输出管三个极的正常工作电压,使学生很快掌握用万用表测量行扫描电路各有关点的电压方法和注意事项,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实施计划

项目实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阶段,此阶段教师一定要提示学生认真对待,注意安全。学生根据项目工作计划,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去完成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自主的完成项目。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互相合作,互帮互学,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教师要参与其中,对于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要求学生尽量从教材和维修手册等资料中获得答案。但对于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必须作必要的讲解或提示,对学生出现较大错误,教师必须进行干涉和纠错,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知识、技术问题,督促检查项目的顺利完成。

(五)评价总结

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和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这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评价总结包括: 1、互评。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互相打分并展开讨论。谈心得体会、操作流程、步骤,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2、教师总结。指出作品中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指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们采用多种方法完成项目,对没完成或完成得不成功的学生让他们下去继续完成作品。

四、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效果

项目教学法一改过去单纯的“教师中心说”或“学生中心说”,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各类学生都能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及分析问题的构建过程;把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结合在一起,采用“项目”方式,从实际操作入手,围绕一定的模块,讲授相关的知识内容,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的适当指导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降低了课程的难度,同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其远. 项目教学法在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中的应用[J]教研类 , 2011-01-18

4.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篇四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动物遗传育种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生命科学专业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该门课程是动物遗传学与育种学的综合,一方面研究动物生长发育中遗传与变异的现象和规律,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研究动物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是后期动物生产各论课的铺垫。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获取遗传学及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掌握一些必备的动物遗传实验技术和育种实习技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遗传育种理论和措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动物生产各论课的学习及从事相关的科研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基因、基因型、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遗传力、重复力、遗传相关、品种、品系、性能测定、选择差、选择反应、育种值、选配、近交、杂交、专门化品系、杂种优势、遗传多样性等动物遗传育种学基本概念;

2.深刻理解遗传学三大遗传定律,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遗传参数估计,品种标准,生产性能测定,选择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个体育种值估计,品种选配与亲缘选配,品种与品系的培育,杂种优势利用等基本理论和方法;

3.熟悉动物染色体核型、遗传定律验证及其实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遗传参数计算,常见家畜品种的特征和生产力类型,熟练掌握系谱编制、综合选择指数制订、近交系数与亲缘系数制订、个体选配等必备的家畜育种措施;

4.能运用遗传学定律解释基本的生命现象,评估动物群体的遗传结构,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设计育种方案并确定相关的育种措施,并能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解决动物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绪论(1学时)

(1学时,了解)

1.动物遗传育种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2.动物遗传育种学的发展简史 3.动物遗传育种学与动物生产的关系

第1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6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基因、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之间关系,显性原理,复等位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定律;难点是三大遗传定律的实质与验证,互换率计算与三点作图。

1.1 几个基本概念

(2学时,理解)1.1.l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 1.1.2 显性效应及原理 1.1.3 复等位基因

1.2 分离定律

(4学时,掌握)1.2.1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2.2 分离现象的假说与验证 1.2.3 分离定律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3 自由组合定律

1.3.1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3.2 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

1.3.3 自由组合定律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4 连锁定律 1.4.1 连锁与互换 1.4.2 互换值的测定

1.4.3 基因定位和遗传连锁图谱

第2章

群体遗传学基础(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计算,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的实质,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难点是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的实质及其影响因素。

2.1 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

(2学时,掌握)2.2 群体基因频率的计算 2.3 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 第3章 数量遗传学基础(6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生产性能测定的内容和方法,性能测定的形式;难点是性能测定的方法。

3.1 数量遗传的遗传

(2学时,掌握)

3.1.1 数量性状的概念及特征 3.1.2 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 3.1.3 数量性状表型值与表型值方差的剖分

3.2 数量性状的遗传力

(2学时,掌握)

3.2.1 遗传力的概念 3.2.2 遗传力的估测方法 3.2.3 遗传力的主要用途

3.3 数量性状的重复力

(2学时,掌握)

3.3.1 重复力的概念 3.3.2 重复力的估测方法 3.3.3 重复力的主要用途

3.4 性状间的遗传相关

3.4.1 遗传相关的概念 3.4.2 遗传相关的估测方法 3.4.3 遗传相关的主要用途

第4章

家畜的起源、进化与品种(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家畜的驯养与驯化,家畜在驯化下的变异,品种的概念及标准,家畜品种的分类;难点是家畜品种的概念及标准。

4.1 家畜的遗传与进化

(2学时,理解)

4.1.l 家畜的祖先

4.2.2 家畜的驯化及其在驯化中的变异 4.2 家畜的品种

4.2.1 品种的概念及标准 4.2.2 品种形成的条件 4.2.3 品种的分类

第5章 家畜的生产性能测定(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生产性能测定的内容和方法,性能测定的形式;难点是性能测定的方法。

5.1 生产性能的测定

(1学时,理解)

5.1.1 性能测定的概念及重要性 5.1.2 性能测定的目的和内容

5.2 性能测定的形式

(2学时,掌握)

5.2.1 测定站测定与场内测定 5.2.2 大群测定与抽样测定 5.2.3 个体、同胞与后裔测定

第6章 选择的原理与方法(5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人工选择的实质与作用,质量性状的选择,数量性状的选择反应及选择效果的影响因素;难点是对显性基因的选择方法,选择反应及提高选择效果的措施,相关性状的选择反应。

6.1 选择的概述

(2学时,理解)

6.1.1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6.1.2 人工选择的实质与作用 6.1.3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选择的区别

6.2 质量性状的选择

6.1.1 对隐性基因的选择 6.1.2 对显性基因的选择

6.3 数量性状的选择

(3学时,掌握)

6.3.1 选择差与选择反应

6.3.2 选择反应的影响因素 6.3.3 相关性状的选择反应

第7章

个体的遗传评定(5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育种值估计原理,单一亲属信息来源的育种值计算,综合选择指数制订,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LUP)的基本原理及优势;难点是多种亲属信息来源的育种值计算,相关性状的选择指数制订,BLUP法估计育种值。

7.1 个体育种值的估计

(1学时,掌握)

7.1.1 育种值的概念及实质 7.1.2 育种值估计的基本原理

7.2 单性状的育种值计算

(2学时,掌握)

7.2.1 单一亲属信息来源的育种值计算 7.2.2 多种亲属信息来源的育种值计算

7.4 多性状的育种值计算

(2学时,理解)

7.4.1 综合选择指数与简化选择指数

7.4.2 不相关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制订 7.4.3 相关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制订

第8章

个体选配(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同质、异质选配的实质及用途,近交、杂交选配的实质及用途,近交系数与亲缘系数的计算。难点是各种类型选配的实质,近交系数与亲缘系数的计算。

8.1 选配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2学时,理解)8.2 品质选配

8.2.1 同质选配的实质及用途 8.2.2 异质选配的实质及用途

8.3 亲缘选配

8.3.1 近交选配的实质及用途 8.3.2 杂交选配的实质及用途

8.4 近交系数的计算

(1学时,掌握)

8.4.1 个体近交系数的计算 8.4.2 群体近交系数的计算 8.4.3 亲缘系数的计算

第9章

家畜品系与品种的培育(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品系培育方法,专门化品系结构及培育,杂交育种的步骤,畜群杂 交改良方法;难点是群体继代选育法,专门化品系结构及培育方法,杂交育种与杂交改良。

9.1 品系培育的概念与发展

(2学时,掌握)9.2 品系的培育

9.2.1 系祖建系法 9.2.2 近交建系法 9.2.3 群体继代选育法 9.2.4 专门化品系的培育

9.3 品种的培育

(2学时,掌握)

9.3.1 杂交育种方法分类 9.3.2 杂交育种步骤

9.4 畜群的杂交改良

9.4.1 引入杂交及其注意事项 9.4.2 级进杂交及其注意事项

第10章

杂种优势及其利用(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杂种优势的来源及度量方法,杂交方式,杂种优势利用的几个主要环节;难点是杂种优势的计算,杂种优势效果的预测,配合力测定。

10.1 杂种优势概述

(1学时,掌握)

10.1.1 杂种优势的概念 10.1.2 杂种优势学说 10.1.3 杂种优势的计算

10.2 杂交的方式

(2学时,掌握)

10.2.1 固定杂交方式 10.2.2 轮回杂交方式

10.3 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环节

10.3.1 亲本群的选择 10.3.2 杂交效果的预测 10.3.3 配合力测定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方式:专题讨论,课程考试。

课程成绩评定:专题讨论(40%),闭卷考试(60%)。

五、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网站

[1] 吴仲贤主编,《动物遗传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 [2] 李宁主编,《动物遗传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家畜育种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4] 张沅主编,《家畜育种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 张劳主编.动物遗传育种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6] 刘榜主编.家畜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待出版

[7] Bourdon RM.Understanding Animal Breeding.Second Edition.Prentice Hall, Inc.2000.[8] Spike PL.Applied Animal Breeding.Iowa State University.2002.[9] Sharpiro LS.Introduction to Animal Science.Prentice Hall, Inc.1998.[10] Stufflebeam CE.Genetics of Domestic Animals.Prentice Hall, Inc.1989 [11] Animal Breeding and Genetics group http://

5.《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篇五

一、现代课程典范――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于1949年发表了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研究范式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此书的影响,从瑞典学者胡森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评论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因此,学界往往把此书看作“达到了课程编制纪元的顶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二十世纪初,泰勒提出了 “科学管理”原理,强调彻底的实际效用。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工厂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运动,很快作出反应,把它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竞相仿效,并把 这种“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继而又把它推衍到课程领域本身,把企业会计原理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目中。这样,学校课程的核心――学科也围绕“效率”这个轨道运转,效率等同于科学,这些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泰勒,结合课程实践活动,形成了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围绕着四个中心问题运转:即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围绕这四个问题,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制订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需要认真考虑来自学生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以选择大量适当的目标,再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进行筛选或过滤。当目标确定后,需要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是每一个教育目 标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以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

2、选择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并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学生与环境中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的任务则是通过构建情境来控制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泰勒认为,为了使学习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使它们起相互强化的作用,并提出了三项主要准则:连续性 (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整合性(intergration)

其中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课程要素;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续经验要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整合性是指协调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4、评价结果。泰勒认为,以上过程中已经具有了中介或初期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较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走向所期望的那种结果。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凡是能获得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是合适的评价方法。

二、对泰勒课程理论的评价

1、泰勒的突出贡献无疑在于他创造性地以 “教育目标”为核心,构建了课程与教学原理的体系。但是,由于泰勒课程编制过程的直线性性质,使得课程目标与实施和评价方法脱离开来,因为评价涉及的仅仅是成功与否,而不涉及目标的适应性问题。而且目标是预先精心设计选择的,它往往被提升而超越于或外在于教育过程本身。由于学校课程过分局限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致曲解了目标设定、意义构建和有目的规划:一是假设个体发展规划技能是通过被动地接受或模仿他人的计划,而忽略了主体积极参与规划过程来接受和发现知识的建构意义;二是假设建立于秩序稳定基础上的宇宙观,忽略了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课程大纲或课程规划时应采用一种一般的、宽泛的,多少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方式,来构建一种无限地受到情境影响的,因此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应性的方式。其中转化这一概念是课程的核心,即转化课程材料、过程、思想和参与者,这意味着鼓励、要求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

2、对于泰勒原理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根据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泰勒原理体现了一种外在的控制观,即把教师的控制作为扭转局面的外在强加力,由此确定了教师的外在权威角色。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控制和权威是内在养成的而不是外在强加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权威和控制的概念是必要的,教师的角色应由他人价值的强加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 席”,其作用也得以重新构建: 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程序、方法论和价值的问题,不再以脱离实际生活的抽象来界定,而成为涉及学生、教师和地方规范与传统的地方决策。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而是要求保持对权威的怀疑,与教师共同探究,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建议的涵义,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各自内在的理解。与教师外在控制和权威角色相联系的是知识的旁观者理论,即现实是外在于我们、需要用某些方法予以发现的。泰勒理论模式强调陈述目标和经验的精确性,以及对这些目标和经验进行评价的、设计的精确性,都体现了对这种观点的认同。在形而上的水平上,这种观念的基本假设是观察和思想的精确性是进入外在于我们个人经验而被视为“真正知识”领域的敲门砖。泰勒用秒表精确地计算施米特操作的步骤和他完成每个任务的时间,强调教师通过要求学生“注意”、“仔细听”、“认真观察”以达到精确性,这种理论基础就是假设学生与知识之间是旁观者,知识被假定在那里,而学生则是准备按照传递的方式接受知识的人。这种观点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者的强烈批判。他们认为,知识的旁观者理论支持的是一种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在课堂则是追求一种分析的、说明的教学方式以获得精确性,但另外一种互为补充的方式――隐喻的、描述的、存在主义的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话和构建的基础。作为教师,需要把这种相互作用引入到课程建构中。

3、在课程评价上,后现代主义者并不对课程评价表现出关注。

在他们看来,评价总是与等级相联系的。而从本质上说,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化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核心的作用,但并不是排外的评价者。评价是共同进行的,是作为“做一批评一做一批评”这一循环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三、总结

6.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篇六

近年来, 电视发射机在不断发展下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黑白到彩色, 从模拟到数字, 在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后, 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电视播放质量, 而当前在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的推动下, 更是为我国的电视播放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此, 为了更好地促进其在工作的过程中良好地运行, 因而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相关的系统原理和维修等方面的分析, 为此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2 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系统原理

目前, 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由多个硬件组成, 并且组件之间都是较为独立的, 发射机在符合行业技术标准的情况下, 其信号的输出在功率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因而这就为相应的图像画面的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 以下是对相应的部分组件的具体工作原理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为后期的维护工作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2.1 监控单元分析

在全固态电视发射机当中, 监控单元在工作中相对以前来说有了很大的改善, 其智能化的集中管理对发射机的控制和显示功能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在很大程度上将检测、控制以及通信技术进行了相应的融合, 为此能够有效地对发射机进行控制, 并且还具备参数设置、故障告警保护及状态显示等诸多功能, 其在很大范围内对发射机实施监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外, 监控单元还在很大程度上对输出功率、主备激励器的切换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 并且其在监控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实现无人值机, 达到自动化的标准。

2.2 电视激励器

电视激励器在全固态电视发射器当中, 其图像、伴音性能较高, 且功能电路较为齐全, 电视激励器在功能上近乎完善。电视激励器当中主要包含有中频小环和射频大环两个控制电路, 分别是对非线性校正和激励器相应的输出电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使用电视激励器的情况下, 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变频, 且能够有效地提高载频精密度。电视激励器在实现人工、自动及遥控三种功能, 对观察和工作参数的设置都是十分的方便。

2.3 功放单元的分析

功放单元主要是由三个部分组成, 即合成器、分配器以及功放模块组成, 而功放模块由于其存在诸多的优点, 因而其具有热插拔的功能, 其在运行的过程中可对反射功率、模块的输出功率以及工作温度等方面进行直接的观察, 在此基础之上, 其还具有对故障的告警功能, 一旦出现险情就会将其自动传输给主机进行相应的控制和保护。除此之外, 其还具有维修方便、损耗小的特点。

另外, 输出滤波器主要是针对领频道干扰加以改善控制, 而定向耦合器主要分为三个耦合端口, 对功率指示进行反射和输出, 并对主机射频进行输出监控。然而同轴开关最大的特点就是保证播出的质量, 使得播放的过程中更加的稳定。对于冷却系统而言, 顾名思义也就是对发射机进行相应的散热工作。而电源和接地能够对发射机进行自动保护, 并且能够保证相关操作人员的人生安全。

3 系统维修实践

(1) 当电源和接地出现故障时, 首先应当对相应的接线端子进行检查, 如果发现有松动现象的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紧固处理。如果在对发射机进行开机后, 出现不工作的现象, 为此要对相应的三相输入电源进行相应的检查, 分析其出现故障的原因, 并根据相应的故障原因进行相应的排除工作。如果在进行检修的过程中, 发现风机不工作, 对此这就需要对相应的交流接触盘中的电压进行检查, 如果没有发现相应的交流电压, 则需要按照供电原理图对其进行彻底的检查, 并及时地对故障进行排除。

(2) 当散热通风系统出现故障时, 应对相应的功率放大器进行检查, 并对出风口的灰尘进行清除。为了保证发射机良好的工作环境, 因而这就需要对相应的通风设置进行调配, 在发射机开机前要对风机进行检查, 并疏通相应的通风道。

(3) 监控系统故障维修。由于监控系统有三种开关机形式, 因而在对监控系统进行维修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对各个接口的电压进行检查, 并且要对接触是否正常进行检测, 在对智能化监控单元遥控进行检查的过程中, 要检查电路的运行是否完好, 如果不正常要检查不正常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相应问题解决后, 要重新对发射器开机, 开机后如果还存在问题, 因此就要对天馈线以及耦合器进行检测, 并对相应的问题按照相应的运行图进行处理, 以此确保监控系统的有效性。

(4) 当信号通路与切换发生故障时, 在未发现故障原因前, 需要打开发射机对相应的输出功率进行检查, 并对视频输出端口进行信号探索, 当处于断视频状态时, 则说明此时无功率输出。若有功率输出, 则应当对激励器进行相应的检查, 而对于一些带有双激励器的发射机, 在故障出现时, 要采用应急开关进行开关机, 在应急开关出现问题时, 要对相应的切换器的电源开关进行分析检查, 看其保险丝是否存在异常, 如有损坏, 要及时进行更换。

4 结束语

目前, 在全固态发射机被广泛运用的环境下, 为了有效地对相关的维修作出正确的处理, 因而这就需要明确发射机的系统原理, 并根据其原理对相应的故障进行综合的分析, 以此更好地为发射机的使用做好维修服务工作, 从而更好地推动发射机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宫宝文.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系统原理与维修实践[J].广播电视信息, 2011 (01) :63-67.

[2]苏瑞侠.全固态发射机控制系统原理与检修[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 (12) :26-26, 249.

[3]吴承琴.TS-03C全固态PDM发射机电源监控原理及故障剖析[J].东南传播, 2012 (05) :131-133.

[4]叶晓倩.TS-03C 3KW全国态PDM中波广播发射机主电源控制与监控系统原理介绍以及故障分析维修[J].东南传播, 2009 (12) :133-134.

7.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篇七

【关键词】中职学校 任务驱动 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08-02

中职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分为15章,有各种电热电动器具的拆装与维修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章节顺序教学,理论教学占大部分时间,学生实践时间少,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上课打瞌睡、玩手机等现象多,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不到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各种电热电动器具维修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中,设计实践任务,每个任务包含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完成任务就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课程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分析任务、明确任务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任务涵盖绝大多数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一)设计的任务要有层次性。课程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有难易,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层次的形式进行突出。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应该是知识和技能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的过程,以让学生一层层、一点点地去掌握知识和技能。一个任务能分解成几个子任务,子任务之间要有层次性,子任务的顺序要先易后难,层层推进,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

(二)设计的任务要有可操作性。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难度,如果太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还是无法完成任务,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如果任务太容易,学生会觉得缺乏挑战性,失去兴趣,不想动手训练。

(三)设计的任务要从日常生活中来。真实的、经常遇到的任务能够将学生引入生活的情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例如,在教授电磁炉拆装与维修内容时,任务是“电磁炉不加热,如何检修”,这个任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能将学生带入生活情景中,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真正掌握技能。现以电磁炉拆装与维修的教学为例,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一)设计任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个实践任务。学生对贴近真实的或亲身经历的实践任务,比较容易理解,更感兴趣。学生学习掌握了维修电器的技能后,以后家里或亲朋好友家的电器出现类似的故障,就能维修好电器,使学习更有动力。在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电磁炉拆装与维修内容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家的电磁炉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故障,你懂得维修吗?紧接着提出“电磁炉不加热了,如何检修”的任务。任务具体要求是电磁炉拆卸,需要螺丝刀;拆卸、替换电子元器件,需要电烙铁;检查电路故障,测量电压、电流、电阻,需要万用表。告诉学生要维修好电磁炉,需要具备一些知识,要懂电磁炉拆卸方法,要懂电磁炉各个关键元器件,要掌握电烙铁使用、万用表使用、元器件好坏检测,以及元器件替换方法等,让学生明白学好这些基本知识,才能维修好电磁炉。明确任务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学习主动性更强了。

(二)分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决定任务能否被正确有效地执行,其关键是教师能否合理恰当地对任务进行分析,学生能否接受教师创设的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工作任务的步骤。“电磁炉不加热了,如何检修”的任务,检修步骤是:

1.根据任务要求,准备维修电磁炉所要用到的工具。

2.拆卸电磁炉,并把螺丝钉收集好,用笔给导线做好标记,防止安装时误插,出现新的故障。

3.用万用表检测关键点电压,判断是否正常工作。

4.通过电压检测,判断关键元器件可能损坏了,要用电烙铁把元器件拆卸下来,再通过万用表再次判断元器件好坏。

5.若元器件已经损坏,就用电烙铁焊接一个新的元器件回电路。

6.焊接好后,用假负载法试机。

7.若万用表检测后没有问题,就可以安装好电磁炉,加热食物。

根据上面步骤,涵盖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拆分为5个子任务:用螺丝刀拆卸电磁炉;用万用表检测关键点电压;用万用表检测关键电子元器件,判断好坏;焊接电子元器件;用假负载法试机。在完成维修电磁炉不加热故障前,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各个子任务,再完成“电磁炉不加热了,如何检修”的任务。

(三)完成任务。根据“电磁炉不加热了,如何检修”的任务,学生通过自由组合,每组5个人,分成5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步骤,在家电维修实训室操作。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逐组巡查,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以及进度,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改正。如拆卸螺丝钉是否收集好,导线是否标记好,关键点电压是否测量准确等,实施任务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如何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引导每组学生之间团结协作。

(四)评估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及时组织进行评价,采用小组之间互评与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各小组组长均由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担任,他们对万用表使用、电烙铁焊接、关键元器件好坏检测等相对熟练。首先由小组互相评价,A组评价B组,B组评价C组,C组评价D组,依此类推。小组长根据老师制定的评分标准评分,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纠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做中学”的乐趣。然后老师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学生操作过程的优缺点和实施任务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分,最后进行小组排名,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课程中应用后,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上课打瞌睡、玩手机的人少了,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了,学生维修技能得到了增强;教师经常鼓励与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社会服务,为附近居民提供电器维修服务,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但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教学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引导不当或者对整个过程的设计不够理想,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其次,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也会出现问题,在分组时教师未充分考虑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其他成员完成任务,造成其他成员搭便车,蒙混过关,达不到既定教学目标。对此,教师要自觉加强学习,完善任务设计各个环节,保证任务完成;学生分组前,教师要提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个摸底测试,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按照“组内异同,组间同质”原则,使学生分组更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2]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7)

[3]钱晓菁,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9)

【作者简介】李绍文(1978— ),男,广西贵港人,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

8.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篇八

化学概念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化学概念因其抽象性使教学难度较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死板、乏味,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新课

程教学中要求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挖掘概念原理的多重功能,注重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和认知功能,需要我们从以下几点入手: 1.准确把握两大反应内容的深广度

在化学1中的概念知识同以往的较大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分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教师在进行某概念知识的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清晰地知道该内容在化学1中应该处理到何等程度,更深入地介绍分布在哪个选修模块。这样,实施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

2.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如在建立电离的概念时,利用学生已知的的酸碱盐溶液具有导电性、阴阳离子形成的知识,让学生一步一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新概念,从而解决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建立,也是让学生分析他们熟悉的化学反应,从而发现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情况,进而建立概念。教师要让学生从熟悉的现象或事实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认识。

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激活学生的已有认识,如让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等,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上,让学生参与概念理论观点和建立,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和假设,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建构概念,使学生了解化学概念的实际用处,使学生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与未知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3.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种栏目

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种栏目,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录像、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验事实或实验数据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的过程图,使本身肉眼不可见的现象或事实在学生面前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数据在概念教学中也使学生的认识不是仅仅停留在感觉,而是有客观的数字作为判断的依据。

概念知识在化学1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同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是单一的文字的描述,而是通过微观示意图、真实的实验现象,加以数据和活动栏目等,共同帮助学生建构认识。即凸显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呈现终态,静态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概念知识的抽象性,便于学生理解。4.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 化学1概念教学强调观念建构(包括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比较观等),改变原来概念教学存在的过多关注具体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忽视概念的认识功能和指导作用,导致学生记得具体的概念知识,不会应用概念分析、解释问题或现象。因此,概念教学要重视学生观念的建立,重视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概括地说,就是要从具体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

观念构建为本的教学在内容上也选择和讲授事实性知识,但事实性知识的作用更多地是观念建构的工具和载体,最终目的是要在这些事实性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概括提炼而形成深层的、可迁移的观念或观念性知识。由于观念的整合作用,能很好地把本来孤立和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与此同时,观念建构为本教学强调要把学生置于真实有意义的学习环境里,通过问题解决和活动探究去建构观念而不是仅仅记忆事实。

观念建构为本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关注学生深层思维技能,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等综合思维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超载事实的思维方式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思考。

如在“氧化还原反应”内容中:可分6个环节让学生建构“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物质的性质,实现物质间的转化”这一基本观念。

①你知道吗?:在氯气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中,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提出问题思考)

②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电子转移的情况 ③结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④概念引出:人们把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

⑤问题解决:

⑥拓展视野: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简单了解: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和卤素离子的还原性)

5.运用探究活动实现整合教学

探究教学运用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比较容易,教师常觉得在概念教学中很难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也常常觉得概念学习比较抽象难懂。以“离子反应”概念教学为例:

① 活动与探究:物质量浓度相同的盐酸、醋酸、氢氧化钠和氨水进行导电性实验 ② 概念引出: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的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

③ 交流与讨论:碳酸钠溶液分别与澄清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的现象,说明反应的实质是否相同?

④概念引出: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⑤信息提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⑥问题解决: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训练 6.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

由于受传统的习题教学和训练模式的影响,加之教材中个别习题的表述和问点与教材正文内容之间的跨度偏大,市场上的习题教辅资源往往偏难、繁、旧,所以出现了学生“学得高兴,做题痛苦”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改变原来的习题处理方式。

首先:要关注习题教学,不能将习题课简单处理成练习课,要将典型的习题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中的迁移能力。

其次:教师要将习题的处理和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应该将运用新知识的重要习题放在新知识获得后处理,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巩固,及时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教师要对习题教教辅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难度适合、考点适合的题目,要对新型题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认为在习题中出现的信息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有些综合题目,总是给出情景信息,而这些内容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并且这些综合题目也是习题发展的趋势。7.坚持不懈做好教学反思:

提倡教师要建立教学工作档案,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可包括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学处理精彩的片断、教学后的反思等。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化学1中概念原理知识的教学工作档案的内容范畴:(1)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或设计片断(2)学生的问题:

①学生对元素物质关系的已有认识;

②学生在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相互关系的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

③学生如何理解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④学生在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过程中的模糊认识; ⑤学生在书写离子方程式中存在的主要错误; ⑥学生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时存在的困难(3)教学反思:

① 在本章教学中提出的哪些问题具有驱动性,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② 在这些概念原理教学中,哪些教学方法比较有效? ③ 哪个核心概念的课上得最成功?为什么?

④ 学生学习物质的量相关概念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9.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篇九

茅靖峰,吴爱华,吴

(南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摘要:“DSP原理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具有知识面宽、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是一门较为难教难学的课程。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DSP技术应用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教学研究和探讨,对电气控制类DSP技术的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DSP原理;运动控制;教学研究;任务驱动法

中图分类号: G642.3;TM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86(2007)01-0008-03 Teaching Research of “DSP Principle and Motion Control Systems”

MAO Jing-feng , WU Ai-hua , WU Xiao(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China)

Abstract:“DSP Principles and Motion Control Systems” is a course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knowledge, extremely strong integration and practicality.The course is generally difficul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In order to train student to good DSP technology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to achieve satisfying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helpful course teaching research experiences in teaching goal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method.These experiences may hav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DSP technology educa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jor.Keywords:DSP principles;motion control;teaching research;task-driving method

DSP课程的专业知识背景深、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根据本校电气控制类专业的实际培养需要,开设了“DSP原理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经过几轮的教学,总结了一些经验。以下介绍对这门新课程的实践和探索情况。

一、课程特点分析

已经出版发行的多数DSP教材较适用在通信与信号处理领域的应用,而适合于电气控制类专业的DSP运动控制类教材和教学资源相对较少,我院开设的“DSP原理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知识面宽:DSP在体系结构、硬件接口设计和软件编程思想等方面较之前续微处理器(MPU)课程,有着一定的继承性和相似性;运动控制是电气控制类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由这两部分组成的“DSP原理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涉及知识面较为广泛,学习起点较高。在课程的教学上,不仅需要学生必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例如:微机原理、单片机技术、运动控制、特种电机、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技术、C语言编程等。而且在课堂上也需要教师经常对这些内容进行简要的穿插回顾。因此,需要在整定课程教学内容和应用先进教学手段上下功夫。(2)综合性强:基于DSP的应用控制系统是集器件原理、专业知识、算法软件与硬件设计为一身的紧密结合体。“DSP原理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的两大组成部分应该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些DSP在运动控制中的典型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DSP控制器的整体理解能力,还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调速系统、检测技术等诸多专业领域知识的再认识,增强学生的“系统”感念,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系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践性强: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电气控制类学生的DSP器件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分析、设计和调试DSP系统的工程应用能力。但是,在目前专业课普遍缺少课时的情况下,本门课程的实验环节课时规划和实验内容选材也是课程教学研究的关键。

二、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针对电气控制类DSP课程的以上几方面特点,我们在进行“DSP原理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中明确:以培养DSP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中心,把学习器件的理论知识与控制背景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学思路。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

我们考虑到市场占有率和器件生命周期,选择了TI公司C2000系列的TMS320LF240x DSP作为教学的目标芯片。

开设的这门课程由TMS320LF240x控制器原理与基于DSP的交、直流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两大部分组成,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实例。

在具体的DSP原理教学内容上,我们突出总体结构、事件管理器、中断管理系统和指令系统的讲解。这一部分宜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即将LF240x的相关内容与学生们熟悉的MCS-51内容相穿插,进行比较对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例如,在讲授LF240x存储器结构时,我们可首先回顾MCS-51的存储器结构,即程序与数据总线合一的冯诺曼结构,它在寻址过程中,总线使用ALE信号实现分时复用,显然工作效率不高;然后我们引出DSP处理速度快的一个原因就是,芯片广泛采用了程序与数据空间分立的哈佛结构,指出这种结构不仅较MCS-51增大了存储器空间,使DSP芯片具有了独立的16位程序、数据与I/O空间,而且配合多总线技术和并行工作机制,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处理速度。此处还可以为DSP汇编指令所具有的多步操作能力埋下伏笔。接下来我们再进一步说明,由于LF240x存储器结构的改进(多空间的分立),导致了DSP存储器接口的复杂度增高,使芯片具有与MCS-51不同的数据线、地址线及片选信号线(DS、PS、IS、BR、STRB等),因此要在DSP存储器扩展时多加注意。显然,采用“比较法”教学方式可将复杂的内容逐步分解,陌生的概念被已知的内容类比(替代),如此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新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具体的运动控制系统实例教学内容上,我们突出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接口,二是软件框架。前者需要结合DSP原理部分讲解在具体的电机控制应用案例中各引脚资源的合理使用方法;后者应就具体案例讲解DSP应用控制程序的整体结构、各功能寄存器的配置顺序、算法编写技巧等。这一部分宜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即将一个典型DSP应用案例,按所学的DSP知识要点细化分解为多个控制任务,通过教师逐步引导,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并找出解决方案,以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DSP知识的能力。以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为例,当电机原理讲述完毕后,我们可以依次向同学提出如下问题:对于电机的位置闭环问题,我们需要使用那些DSP片内外设?若使用捕获引脚进行转速测量,应采用什么捕获触发方式?与捕获相匹配的定时器采用什么计数模式?分频系数如何设定?转子定位的计算式如何推导?对于转矩闭环,DSP需采集什么反馈量?电流反馈信号如何调理?ADC模块如何合理配置?

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重点突出基本应用技能的掌握。我们采用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的实验方式,如从必选的仿真器使用、数据运算及传送、定时器及I/O使用等,到选做的频率计、可控正弦波发生器、数字PID算法等。让学生真正学会一些基本的DSP开发调试方法,为将来的毕业设计和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在课堂理论教学上,非常有必要花一定的精力对课程第一章的概述部分进行较生动充实的讲解。向同学们讲明诸如:DSP的定义、特征、历程、分类及主流芯片等问题。并应用实例法,给出DSP三种典型应用:图像处理、语音处理和电机控制的整体系统功能图、实物照片以及样品PCB板,力争勾勒出一幅DSP器件应用、发展和前景的全貌,以使在本课程的起始阶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快速地进入角色。

2、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够简单明了地概括出各章节的知识要点,还大量运用网络资源,将DSP的新技术、新应用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表格、图形、图像和动画搬进课堂,创造出一个图文井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DSP器件原理介绍时,我们把总线结构、中央处理单元、程序/数据存储器配置、各模块内部结构以及控制寄存器功能等重要的图和表,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很好的展示;把复杂的汇编指令执行时序和影响状态位的变化过程等,不易单纯用语言文字讲清楚的内容,用动画演绎的形式表示出来,以使教授内容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易于学生掌握;在DSP运动控制应用中,我们将直流电机的H桥逆变电路开关工作状态和电流响应时序、交流异步电机SVPWM控制的空间电压矢量合成原理、开关磁阻电机的转子位置与相电感变化趋势等抽象内容,用图形和彩色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力争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这些已学知识有个快速回顾。

对于DSP汇编程序设计和开发环境使用这一章节,仅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是不够的,描述程序编写和调试流程不如在课堂进行现场演示。因此,针对这一章节,我们采用将实际DSP开发环境搬入课堂的办法进行讲授。首先,让同学们对DSP开发套件的三大部分(调试软件CCS、仿真器TDS和评估板EVM)进行实物接触,然后,教师以一个流水灯实验为例,通过直接操作CCS软件,讲授DSP工程的建立方法、三类文件:头文件(F2407REG.H)、配置文件(LED.CMD)和主文件(LED.ASM)的功能、结构和编写方法,以及具体调试方法等基本概念和操作。进一步通过更改诸如:头文件的宏指令定义、配置文件的“段”定位配置、主文件的延时常数等参数,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实验结果的变化。

3、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在授课过程中,加强了师生互动的交流环节。其具体措施不仅是在课堂上老师多提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任务驱动),课间多请学生提问题,还将教学小组成员主持和完成了多项DSP控制系统课题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通过参观和现场讲解DSP应用案例的成果实物[3,4],如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系统和磁悬浮数控系统等,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

我们将“DSP原理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的考核方式定为平时成绩+期末笔试的综合方式。平时成绩来自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师生问答、作业成绩和实验技能等方面的综合。期末笔试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在120分钟时间内独立完成诸如:功能寄存器的模式配置、中断服务程序框架的编制、算法软件的编写、硬件接口的设计和运动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应用型考核试题。这一部分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体现。

三、结束语

“DSP原理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是电气控制类一门涉及多类课程、知识背景深、实用性强、技术更新速度快的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我们需要明确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切实培养控制类学生的DSP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邹彦.DSP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 周云松.《DSP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5,12:159-160 [3] 茅靖峰,赵德安,刘羡飞.基于DSP的车用开关磁阻发电机控制系统研究[J].中小型电机, 2005,32(1):46-48 [4] 吴国庆,张钢,张建生,等.基于DSP的磁悬浮电主轴数字控制系统研究[J].电气自动化, 2005, 10(3):12-13

作者简介:茅靖峰(1976-),男,浙江宁波人,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mao.jf@126.com;TEL:***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教改课题,南通大学课程群建设课题,南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基金课题(05010)

10.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

【关键词】广播电视;固态发射机;信息技术产业

在广播电视的信号发射领域里,伴随全固态发射机技术的迅速改善、发展,同时这种全固态发射机具有巨大的优势如成本低、效率大、性能好、使用寿命长以及日常维护少等,使得老式的电子管以及速调管发射机已经逐步被全固态广播电视发射机所取代,这是电子制造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也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因为老式的电子管以及速调管发射机相对于全固态广播电视发射机问题过于突出。因此,本文将对我们当前使用的这种全固态广播电视发射机进行原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维修策略。

一、分析电视广播全固态广播电视发射机的内部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GNE1133类型(由同方吉兆有限公司生产)的UHF3kw大型功率的合放式全固态广播电视发射机主要是由如下结构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激励器、功率放大器、无源部件、供电控制结构、风冷系统以及计算机的监控系统。

全固态广播电视发射机的无源部件结构基本上包括合成器、分配器以及带通滤波器等方面的设施装置。

在GNE1133类型(由同方吉兆有限公司生产)的UHF3kw大型功率的合放式全固态广播电视发射机中,处于这个系统核心地位的是激励器部件,它是由主激励器和备激励器两部分共同构成的,利用发射机进行发射电视信号对其工作运行实现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控制作用。而发射机的激励器结构部件则主要是由控制主单元、开关电源、激励功放装置、上变频器、互调校正、群时延校正、DG与DP校正、以及视频与音频中频调制器等等结构共同组成的。在发射机的正常运行过程中,激励器里的预校正指数主要是经过计算机远程操控下设置实现的,将用于把信息源局部所送的视频以及音频信号数据送达至确定的频道载波上,与此同时,把载波电平实现调整放大,以此推进发电机整体实现正常工作运行。

此外,GNE1133类型(由同方吉兆有限公司生产)的UHF3kw大型功率的合放式全固态广播电视发射机为了达到正常发电机的运行工作,系统内部还设置了8个550W的功放和x4x2的合成方法,这也就实现了发射机的输出功率达到3kw以上。上述的全固态广播电视发射机,对每个功率放大器都设置了4只大型功率场效应管的末极结构。与此同时,在发射机功率放大器的每只效应管和与其相连的输入或是输出电路整体结构下,组成了发射机内的单管放大器,而且由两个效应管和电路构成的单放大管与3dm电桥的整体影响下,又形成了发射机内的平衡式放大器和同向的二合成器来实施功率合成。它的输出功率一般大于550W。这个功放模块是具有宽线性、高增益的宽带功放,在发射机运行工作利用中具备较好的线性,而且功放的一致性也是很强的,在进行功放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互换利用,其在数字化升级的便捷性方面也是比较突出的。

第三,在上面提到的全固态广播电视发射机的无源构件结构部分里,分配器与其合成器的装置设备皆是应用了吉赛尔原理方法或者是利用了悬带的结构形式,利用同向的一次分配合成的方法在发射机的运行工作里保证合成与分配的完成。这一种发射机的无源结构构件分配及其合成形式,在发射机正常工作运行的期间,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其它全固态发射机数次合成导致的损耗极大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也使得合成器与分配器的构成形式达到了相对简单的效果,不至于像其它发射机构件那样,具有较强的复杂性。由此同时,在发射机的各端口处,还拥有一定的分离特点,这样就可以使其保证在26dB以上的隔离状态,发射机的无源结构部件构成相对紧密,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及保证发射机运行工作过程中输出的功率。

最后,全固态广播电视发射机全机设备在运行工作中,全部的运行工作情况都能够利用主操控的单元显示系统来进行显示,主控制单元则是由单片机、数码表以及功率测量板等结构构成的。

二、广播电视固态发射机的日常维修策略

(一)关于发射机的日常工作

1.对于发射机要进行定期、适时的除灰尘工作,避免出现灰尘积攒过多,将排风口堵塞,最终排风扇无法正常工作以及内部功放过热、受损。2.要将工作机房的室内温度控制在5℃~40℃的范围内,温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否则都将极大地影响相关工作设备稳定、安全地运行。3.做好定期针对发射机设备的各类功能参数实施检测工作,定时、定点对相关设施进行巡视工作,与此同时也要认真做好激励器的输出功率、驻波比值反射功率以及发射功率等有关数据信息的记录工作。定期对激励器及其功放的工作参数进行详细的记录,以备将来将来出现事故问题时,通过对比分析数据信息来找出事故的起因。4.要对天馈线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认真观察天馈线是否存在显著的变形现象,馈线以及相关接头是否出现断裂或受潮、进水情况等。同时,要针对天线的驻波,比实施定期的检测工作,特别是对大风或者雷雨天气过后,为了确保相关设施长久稳定工作、运行,必须保证驻波比数值不能大于1.25。

(二)发射机的一般故障现象

自动开关不能正常使用,而手动开关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电控单元以及主控单元通讯工作不正常,检测485通讯口、连接线和通讯芯片;电控电源(正常数值应为±9V)显示不正常,查看其显示正常与否;认真检查电控板以及主控板上全部的集成块管脚的接触是否良好且电路板是否存在明显的焊接点。

(三)排查发射机的故障问题

主控单元LCD上显示出HIGH VSWR,表明该单元发生过过载保护现象。检测驻天线的驻波比情况。先将其连接到假负载诊断该天线正常与否,然后用扫频仪来扫频,正常数值应为1.1,绝不能超过1.5。查看馈线进水与否,腐蚀与否。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将导致反射过大现象。查看发射机设施与馈线间以及馈线与天线间接触是否良好。

(四)发射机存在输出功率低的故障现象

查看射频的输入电缆是否接触良好。接触不良就会导致功放的电路输出及输入参数出现变化,输出功率的数值变小。此外,相关的合成器的电容以及电感元件出现异常,输出功率值也会变小。

结语

随着电子制造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广播电视的发射机设备变为了现在常见的全固态广播电视发射机,熟悉其工作原理及日常维护有助于实现将其全面应用,并充分的使这种发射机安全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学新等.液冷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的系统构成和性能浅析[J].电视技术,2012(20).

[2]戴广明等.一种新型固态钢管调制磁控管发射机[J].现代雷达,2010(7).

[3]刘宏杰.固态调频发射机特性及典型故障处理[J].中国有线电视,2010(11).

作者简介

11.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一

关键词:生产式管理,课程开发,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汽车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而产业人才的短缺成为了突出矛盾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一批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尤其在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 如何真正地将学生学习过程变成汽车维修的工作过程, 如何把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嵌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如何正确选取教学内容, 如何有效地用汽车专业理论指导汽车维修实践,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为此, 本课题组选择了“嵌入‘生产式管理’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原理与维修课程开发与研究”这一课题作为汽修专业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课程改革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通过对高职高专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结合本校课程建设实际, 在总结国内外关于汽车电控发动机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分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汽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构建以应用为主旨, 与汽车行业和企业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形成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 具有时代性、特色鲜明和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具体目标及课改研究思路

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核心, 以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作为切入口, 在分析本校课程建设实际的基础上, 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课程建设成功的经验, 调研了解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汽车维修的七个流程, 将原来分散在“汽车构造”、“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检修”、“汽车电控发动机检修”、“汽车发动机故障检测方法”等课程里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和长治圆通奥迪4S店共同开发出一门全新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原理与维修”课程, 该课程具备“双向性”, 既能提高学生技能, 又适用于企业员工培训。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嵌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现场6S管理模式, 把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嵌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真正地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汽车维修的工作过程,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

课题研究内容

(一) 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既定的课程具体目标, 对汽车行业职业进行分析, 并将该行业工种、岗位所要求的操作技能、技术知识、操作顺序、工作态度等内容列出来, 编成任务目录, 根据任务目录行进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内容要以职业素质为培养导向、职业技能为培养重点, 与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任务相匹配, 以任务引领学习, 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主线,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嵌入企业现场6S管理模式, 融入企业文化, 对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 构建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检测、服务、营销的课程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 分析并参照汽车维修岗位能力, 以“工作岗位群和工作过程”为课程开发理念, 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原则, 以汽车技术服务为主线, 开发“典型工作岗位”———汽车检测维修、汽车维护保养环节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 构建“任务引领、岗位对接”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二) 课程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本着“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 以汽车维修岗位的七个流程为主线, 围绕汽车维修的七个流程展开。每一个流程都以工程项目为引领, 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是每一个流程上真实的、典型的工程案例, 每一个工程案例都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确定, 体现了在工作岗位上真实所需的汽车维修理论和操作技能。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把此项目作为必修项目, 反复操练, 到工作岗位上就能够熟练应用。同时, 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体现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还将添加如何更加高效、安全开展工作的教学内容。此外, 对一些过时的课程内容予以摈弃, 及时添加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 使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同步更新, 使学生紧跟主流车型, 保证课程内容的“新鲜”。如表1所示。

(三) 课程组织实施

在课程组织实施中, 拟引进不同企业的一线维修主管和本校教师共同授课, 把先进的维修理念和技术、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带进课堂。通过授课既能促进本校教师自身成长, 也可以完成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任务, 实现企业教师校园化, 学校教师企业化, 达到校企互补。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双重身份, 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师傅, 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员工。教学中拟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代表一个维修小组, 每个小组设组长一名。学生在听完教师讲完每一个流程、布置完工程项目后, 身份立刻转变, 完全按照企业的6S管理模式进行维修工作。在师傅指导、组长带领下和企业文化的熏陶下, 结合6S模式的管理, 学生边查资料边学习, 边学习边实际操作, 理论实践穿插进行, 做学一体, 边学边练;教师则通过现场点评的形式, 激励各个小组进行相互竞争。七个流程完成之后, 学生能掌握就业后工作岗位上所要求的各种技能和能力, 同时也能熟悉和适应不同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 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教学目标。

(四) 教学方法创新

该课程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与实用性, 既要将知识能力全面地传授给学生, 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拟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通过QQ、E-mail等现代通讯手段, 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联系, 构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充分利用仿真模拟教学软件和各种实验台架, 模拟设置各种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故障, 让学生在仿真模拟教学软件和台架上反复操练, 直到熟练掌握其操作流程和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降低实训成本;采用与工作环境一致的实训场景, 根据企业实际操作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要求进行严格的实操训练, 使学生掌握的技能与企业要求一致, 同时进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 实现“零距离”上岗。

(五) 转变考核方式

在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中, 取消以往一份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 全部采用过程考核方式, 同时采用第三方 (企业人员) 介入参与考核的方法。由于和我院深度合作的企业有几十家, 企业的技术经理同时担任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除共同确立课程内容外, 也参与到该课程的具体考核当中。如表2所示。

课程改革成效

从近几年的模块教学过程和结果来看, 此课程改革无论从学生的感受和评价, 还是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的专业教学技能方面, 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任务引领型的模块化教学比较适合我们培养一线应用技能型技术人才。

(一) 促进了课程建设

本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尤其是“嵌入‘生产式管理’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原理与维修课程开发与研究”成功申报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12年度立项课题, 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 树立了榜样, 更好地促进了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二) 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得到校内外的良好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明显地提高, 进一步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学期学校教务处组织的学生教学评价, 课程组教师优良率都名列前茅。2012年, 在长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大赛中, 我院代表队在所参加的三个比赛项目中获奖, “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荣获二等奖, “汽车检测与维修”和“汽车自动变速器拆装与检测”荣获三等奖, 同时师资力量得到了提升, 学生技能水平得到了强化。

(三)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精诚办学的理念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整体提高了就业率, 我院毕业生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2010—2012年连续三年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 形成了该专业学生在本地区供不应求的局面。

课程改革特色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 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评价, 还形成了一些改革特色: (1) 提出以工作过程引领课程改革;以工作典型案例架构课程内容;以企业式现场化模式建设教学环境;以工作能力目标作为课程培养目标的教学理念。 (2)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引领, 整个教学过程嵌入“企业生产式”管理模式, 融入“6S”管理方法, 过程中学生既是学员又是员工;学习过程又是工作工程, 缩短转型期, 形成了“工学结合”的课程特色。 (3) 提出培养“三项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立“四种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 (4) 该课程具备“双向性”, 既适合在校学生学习, 又适合企业员工培训。

结语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主干专业课程, 采用嵌入“生产式管理”的教学模式, 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项目教学课程, 切实提高了学生与社会岗位的贴近程度, 从而培养出更多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高素质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人员。同时, 对其他主干课程的改革也起到了促进及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树平.项目教学法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机械职业教育, 2009 (33) .

[2]崔树平.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开发和项目教学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8) .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5]幺居标.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6]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2) .

12.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二

1 现状与分析

《数字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许多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1-3].该课程是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等为先修课程,又为后续的《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其理论性强、数学公式推导多,抽象概念多、实践性强、覆盖面广、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4-7].目前,我院的教学情况是,受课时的限制,教学安排相对紧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不够、兴趣不浓,很难达到该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何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理论课课堂中较好地掌握数字通信原理的理论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改革和优化数字通信原理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势在必行。

13.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三

一、点滴式显影方法

点滴式显影方法是利用显影旋转组件的旋转来完成显影工作的。双组分磁性显影彩色激光打印机的结构如图6-1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结构图.jpg

点滴式显影方法是双组分磁性显影,如图6-2所示。显影器中的显影剂被一个叫做螺旋推进器的螺旋搅拌器搅拌,然后提供给一个靠近感光鼓表面的磁性辊。构成显影剂的碳粉和载体通过搅拌来摩擦生电,碳粉带负电,载体带正电,它们的极性不同,所以相互吸引。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双组分旋转式显影方法.jpg

显影旋转组件和碳粉仓的结构如图6-3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3 拷贝.jpg

图6-3 显影旋转组件和碳粉仓的结构

由于载体是一个磁性物质,它将吸附于具有磁力的磁性辊,并且通过调整器叶片形成均匀的一层。磁性辊表面涂有一层半导体套层,半导体套层从高压电源板提供显影偏压。显影偏压是一个反向直流电压叠加上一个交流电压。直流偏压使磁性辊保持与感光鼓层的反向恒定电压,因此感光鼓表面负电荷不减少的地方(未曝光的地方),其电势变得比磁性辊上低;而在感光鼓表面负电荷减弱的地方(已曝光的地方),其电势变得比磁性辊上高。交流电压使显影剂贴在磁性辊的表面旋转,使碳粉喷到感光鼓上,将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变成可见的碳粉图像,完成显影工作。在使用中由于碳粉的污垢等弄到载体的表面上,或者由于搅拌等原因使载体性能下降,显影剂的静电特性将会逐渐减弱。为了保持它的静电特性,原装粉盒中是将少量的载体混入碳粉盒中,然后,当分配碳粉时,同时提供载体和碳粉。

另一方面,将显影器中的载体重新提取放到碳粉盒中一个特定的腔中,一次只能放一点。用这种方法,显影剂(大多成分是载体)的成分每次改变很少,因此能够保持静电特性,这叫做点滴式显影方法。其工作示意图如图6-4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5 拷贝.jpg

图6-4 点滴式显影示意图

点滴式显影系统工作流程如下(如图6-5所示)。1.一个L形导管插进显影剂。2.极小量的显影剂进入导管。

3.一部分显影剂被装入导管深处。

4.显影剂被回收到碳粉仓。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6 拷贝.jpg

图6-5 点滴式显影系统工作示意图

二、碳粉分配

随着打印机打印次数的增多,显影剂中的碳粉被逐渐消耗。为了保持合适的显影剂浓度,显影器需要从碳粉盒中补充碳粉。碳粉的补充量与消耗量的一致,叫做碳粉分配。碳粉分配是通过两种控制来实现的,即PCDC和ADC方式。

PCDC方式是通过统计输入到打印头中的视频信号个数,来计算显影过程中消耗的碳粉量。为了补充碳粉,打开分配离合器一段时间(分配时间),显影器中的螺旋推进器开始旋转(其动力来自定影器电动机),从碳粉盒中开始向显影器中提供碳粉。在PCDC方式中,计算视频信号数目的方法是计算电容器充放电的次数。在ADC中,“BIAS显影波段”由每种色彩(黄、品红、青、黑色)通过不同基准的“BCR”显影电压形成。当在感光鼓上打印时,ADC传感器测量显影波段的密度,并将测量数据与标准数据比较。如果碳粉的量正在减少(显影剂中碳粉浓度低了),分配离合器将打开一段时间(分配时间),通过定影器的电动机驱动,开始从碳粉盒中向显影器中供应碳粉,螺旋推进器在显影器中开始旋转。如果碳粉的量太大了(显影剂中碳粉的含量太高),显影器开始消耗留在显影剂中的碳粉直到碳粉量恢复正常。

第2节 图像生成过程及图像转印带的清洁机构

图像生成过程 图像转印带

相比一次成像与四次成像的图像生成过程,双组分磁性显影与它们最大的区别就在显影方法上,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图像生成过程。

一、图像生成过程

图像生成过程共有10个步骤,分别为:

1.充电。充电偏压给感光鼓表面充电,使感光鼓表面均匀地布满负电荷。2.曝光。激光束照射感光鼓表面,感光鼓上有图像的部分被激光曝光形成静电潜像。

3.显影。静电潜像被碳粉显影形成可见图像。

4.首次转印。感光鼓上的碳粉图像被转印到转印带上。

5.鼓清洁。清洁掉在感光鼓表面上的不需要的碳粉和残留的静电,以备下次曝光。通过清洁器叶片与感光鼓接触,残留的碳粉被清洁器叶片刮掉,刮掉的碳粉被螺旋推进器传送到硒鼓盒里,并且回收放在废碳粉仓中。残留的静电用清洁灯组件中的LED光线曝光去除。

6.循环。在彩色打印中,每一种色彩重复上面的①~⑤步。在转印带上形成一个由四色碳粉生成的图像(在单色打印模式中不执行这个步骤)。

7.二次转印。二次转印辊给打印纸施加电压,并将在转印带上完成的碳粉图像转印到打印纸上。

8.放电。放电装置中和打印纸背面的残余静电。

9.转印带清洁。转印带清洁刮片从转印带上去除残留的碳粉。10.定影。定影组件通过加热加压将碳粉定影在打印纸上。

二、图像转印带的清洁机构

前面介绍的图像转印带清洁都是通过静电将残粉送到感光鼓上来完成的,在彩色激光打印机中,使用图像转印带清洁刮片清洁图像转印带的也为数众多。下面来介绍这种方法。

1.转印带清洁刮片。清洁刮片可刮除掉图像转印带表面上的所有残留碳粉。

2.转印带清洁刮片的缩回。打印机侧的凸轮的旋转使得图像转印带清洁刮片与图像转印带接触或分离,此凸轮是随着清洁器电磁离合器的通电或断电而旋转的。当凸轮旋转到突起位置时,清洁刮片与图像转印带接触,刮擦转印带表面上的所有残留碳粉,清洁转印带。当与凸轮联动的传感器遮挡片旋转到遮挡住转印带清洁定位传感器位置时,便检测出图像转印带清洁刮片位于其缩回位置,清洁刮片与图像转印带分离,下一个打印开始。

转印带清洁刮片工作原理如图6-6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8 拷贝.jpg

图6-6 转印带清洁刮片工作示意图

第3节 拆卸流程

外壳拆卸 控制面板拆卸 激光器(以C1100机型为列)

EPSON C1100打印机外观如图6-7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2 拷贝.jpg

图6-7 EPSON C1100打印机外观图

一、外壳的拆卸

外壳的拆卸流程如图6-8~图6-18所示。

在拆左侧盖的时候一定要先拆下它上面的小盖板,否则整个盖板是不能取下来的,如图6-

8、图6-9所示。在拆上盖时,取卡销的时候注意卡销不要掉到机器里面。在安装粉仓的仓门时注意左侧的卡扣位置正确后,再拧右侧的螺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3 拷贝.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4 拷贝.jpg

提示:要看见激光器清洁刷,需要打开右侧盖上的小挡板,打开换粉盒的仓门,从里面向外拉出内部遮挡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5 拷贝.jpg

二、控制面板的拆卸

在只取控制面板的时候可以不拆开两侧的侧盖,只要拧下相关的螺钉后,轻轻把两侧的盖板向外面撬就可以取下。其拆卸步骤如图6-

19、图6-20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6 拷贝.jpg

三、激光器的拆卸

在拆卸激光器的时候要注意,此机器的激光器在机器的底部,拆卸起来是比较麻烦的,要注意所拆下的部件和螺钉的位置,以方便安装。同时要注意不要碰伤显影磁辊,在安装之前,要清理机器里面的废粉和激光器上的废粉。

先拆外壳,再拆下控制面板,之后进行下面的操作。其拆卸流程如图6-21~图6-32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7 拷贝.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8 拷贝.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9 拷贝.jpg

四、进纸器的拆卸

拆进纸器的时候需要拆下前后左右四侧的外壳并取下后面的输纸组件(见图6-27),再拧下固定进纸器的左右两侧各三颗螺钉,之后将进纸器向前拉出一段距离,这时候再拔下相关连线最方便。安装的时候要注意如图6-34所示的螺钉,一定要拧紧,不要脱落,防止掉到电源板上造成短路,烧毁机器。还要注意将进纸器的线插好。

拆掉外壳后,按照以下步骤拆卸进纸器,如图6-33~图6-36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10 拷贝.jpg

提示:左侧进纸器不好分辨的两颗螺钉,如图6-

34、图6-35所示。

五、显影器的拆卸

一般来说,只有当载体污染严重或被大量消耗不能正常使用的时候,才需要更换显影器。在单独拆显影器(载体仓)的时候,可以不用拆外壳。拆卸显影器的时候注意不要碰伤显影磁辊,也不要用手去摸显影磁辊。还要防止卸下的小螺钉吸附到显影辊上,如吸附上后没有发现,运行后会损坏显影磁辊。

下面以拆品红色的载体仓为例介绍,拆卸步骤如图6-37~图6-41所示。先取出品红色的粉盒,然后关上仓门,转动旋转组件使载体仓位于后上方的位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11 拷贝.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12 拷贝.jpg

六、显影旋转组件初始位传感器的拆卸

一般来说,只有在打印机报“E527”错误的时候,才需要拆卸显影旋转组件初始位传感器。

拆卸显影旋转组件初始位传感器需要拆下左侧盖,拆下电源板,拆下电源板时一定要记住两个红色和一个蓝色的高压插头的位置,绝对不能插错。拆卸步骤如图6-42~图6-45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13 拷贝.jpg

现象描述 故障分析

一、EPSON C1100打印机开机后,报“E511”错误

现象描述:打印机开机后报“E511”错误。

故障分析:这个报错是报“第一电机故障”。但实际上是转印带初始位不能被检测到。

打印机报“E511”错误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 转印带初始位传感器脏(如图6-46所示),不能接收转印带初始位反射回的信号。

② 转印带上的初始位标记(银色反光亮点)被碳粉污染。转印带初始位传感器检测不到这个初始位。转印带反光片如图6-47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14 拷贝.jpg

对以上两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是,将转印带初始位标记用棉花蘸些酒精擦干净,清洁或更换转印带初始位传感器。

③ 转印带转动中横向错位,使转印带初始位传感器无法检测到转印带初始位标记。处理方法是重新安装转印带。

二、EPSON C1100打印机报“E527”错误

现象描述:打印机开机后,报“E527”错误。

故障分析:打印机报“E527”错误,含义是“显影组件初始位传感器故障”。旋转滚筒式的打印机在开机时都要进行显影旋转组件初始位的检测,以便在打印时每一个粉仓的显影辊能与硒鼓正确地接触。在显影旋转组件(大滚筒)的一侧有四个标记,其中较宽的是显影旋转组件初始位标记。当这个标记遮挡住显影旋转组件初始位传感器的时候,直流控制板认为显影旋转组件正确到达初始位。如果检测不到这个标记,或在不应该被遮挡的时候遮挡住了显影旋转组件初始位传感器,则打印机会报错。这个案例是因为加粉后,粉仓漏粉,将显影旋转组件初始位传感器弄脏,传感器不能正确接收信息。因此,打印机报“E527”错误。

显影旋转组件及其初始位传感器如图6-48所示。

处理方法:将显影旋转组件初始位传感器取下,用酒精清洁干净,装好即可。如清洁后无效,就更换传感器.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15 拷贝.jpg

三、EPSON C1100打印机每次打印完成后,面板就显示“E526”错误 现象描述:打印机每次打印完成后,面板就显示“E526”错误。不管是打印一张还是多张,只要这个打印任务完成后,面板就会显示“E526”,一定要重新开机,才能再打印一次。

故障分析:彩色激光打印机为了保证打印图像的质量,在每次开机或更换彩色耗材后,都要进行ADC检测,即碳粉浓度自动控制。通过ADC传感器,对转印带上检测图样的亮度进行检测,把检测信息与打印机内存储的标准图样信息进行比较。如果数值有偏差就会报“E526”错误。

处理方法:一般来说ADC传感器出现损坏的情况不多。大部分是由于传感器脏了造成的,特别是使用加粉的粉盒后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只要用酒精棉将传感器擦拭干净就可以了(传感器位置在二次转印辊下面,如图6-49所示,圈中所示为ADC传感器)。如擦拭后还不行,就要更换ADC传感器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16 拷贝.jpg

处理方法:将上盖重新安装。如图6-50、图6-51所示,松开圈中所示螺钉将上盖向上轻提,重新拧紧圈中所示螺钉

四、EPSON C1100打印机,打印彩色有拖尾,刮花,黑色正常

现象描述:打印机打印出来的纸上刮花了几处,显现为一个小圆向下一拖的效果,但黑色打印正常。

故障分析:这个问题在EPSON C1100型和施乐C525A型打印机中比较常见。C1100型打印机的鼓和转印带是一体的,这个组件有一个大的黑色上盖。这个上盖的位置有时会错位,上盖如刮蹭转印带会造成图像拖尾。因为黑色图像在经过上盖之前已经转印到纸上,所以不影响黑色。而彩色图像要经过四次转印才能在转印带上形成完整图像,转印带上的图像经过上盖时就有被刮花的可能。打印机感光鼓组件俯视图如图6-50所示,侧面示意图如图6-51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17 拷贝.jpg

处理方法:将上盖重新安装。如图6-50、图6-51所示,松开圈中所示螺钉将上盖向上轻提,重新拧紧圈中所示螺钉.五、EPSON C1100打印机出现“calibrating printer”提示,开机转个不停

现象描述:打印机开机或接收打印任务时,液晶屏长时间提示“calibrating printer(打印机校准)”。大概有10min还没有完成校准。

故障分析:打印机执行“calibrating printer”操作,可保证图像打印密度保持在设定值,以得到准确可靠的打印样张,校准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3min。如打印机提示“calibrating printer”长达10min之多,就有问题。

打印机长时间执行“calibrating printer”,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

1.装碳粉操作错误,打印机检测密度达不到设定值,造成打印机长时间校准碳粉密度值。

2.使用非EPSON正品碳粉造成飞粉,污染了ADC传感器,打印机检测密度达不到设定值,造成打印机长时间校准打印机碳粉密度值。

处理方法:

1.重新安装碳粉盒(使用带有载体的碳粉)。2.清洁ADC传感器,见图6-49。

如果还不行,需要更换EPSON原装碳粉盒

六、EPSON C1100打印机报“E537”错误

现象描述:打印机开机报“E537”错误,机器不能自检。

故障分析:EPSON C1100开机报“E537”,含义是“定影组件错误”。但此案例中定影组件是正常的(将其放在正常的机器上可以工作),故怀疑打印机电源有问题,但测量定影组件接口输出电压也正常。后来发现在打印机上插接定影组件接口的铁板下面,有一个检查定影组件是否锁住的机械开关(机械传感器),如果定影组件没有安装好或定影组件锁杆没有使机械开关关闭,会造成“E537”报错。这个传感器的位置比较隐蔽,不太容易被发现,具体位置如图6-52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18 拷贝.jpg

处理方法:重新安装加热组件。

七、EPSON C1100打印机报卡纸

现象描述:打印机发送打印命令后,面板报卡纸,但走纸通道看不到卡纸。

故障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第一种可能是搓纸轮没有动作。这是因为发生进纸卡纸后,一般是要打开后盖,从后面沿着出纸方向取出卡纸,但有时为了方便,用户会从进纸口把纸拉出来。这会造成搓纸轮倒转,使搓纸轮所连接的凸轮顶死了进纸牵引电磁铁的挂钩。当再发出打印命令的时候,虽然电磁铁通电正常,也能产生对挂钩的吸引力,但由于凸轮与挂钩卡得过死,挂钩不能被电磁铁吸引下去,凸轮不能被释放。搓纸轮因此也不能转动,没有纸被搓起,故造成卡纸故障。这种故障只需关机后用手转动搓纸轮几下,重新开机就可以了。

造成此故障的第二种可能是纸张刚过搓纸轮一点就被卡住。原因也是由于从进纸处拉出卡纸造成的。因为这样拉出卡纸的时候可能会造成辅助搓纸轮(在搓纸轮下方,如图6-53所示)下的塑料片变形。一旦塑料变形,每张纸都会卡在基本相同的位置。

处理方法:拆下进纸器,更换这个带塑料片的组件。

八、EPSON C7000打印机报“6833”错误(C8600型报“E833”)

EPSON C7000打印机没有液晶屏,它的报错信息是通过计算机来显示的。

故障分析:EPSON C7000打印机报“6833”错误,含义是发生多功能纸盒不能抬起故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19 拷贝.jpg

这种故障在EPSON C7000型中比较常见(EPSON C8000/8200/8500/8600型也常出此故障,只是通过打印机的液晶屏报“E833”错误),这个问题大多数是由于多功能纸盒上纸电动机的齿轮损坏造成的。齿轮损坏导致电动机的动力不能传递到进纸齿轮上去,进纸板不能抬起,纸张不能搓起,对位传感器在规定时间内检测不到纸张,故报错。

处理方法:一般更换电动机后(齿轮和电动机是一体的,不能单独更换齿轮),故障就能够解决。但有时更换新的电动机之后仍然报错,这时就要检查与电动机齿轮啮合的扇形齿轮是否损坏。如损坏,也不能把动力传输出去,只要更换扇形齿轮就可以了(纸盒上纸电动机齿轮位置如图6-54圈中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20 拷贝.jpg

九、EPSON C7000打印机报“6526”错误

现象描述:打印机开机就绪后,打印一张作业后报“6526”错误(只能打印一张作业,继续打印需要关机再开机,并且还是只能打印一张作业)。

故障分析:为了保证打印图像的品质,彩色激光打印机都有对图像密度的检测。EPSON系列彩色激光打印机都是通过ADC检测来完成的。开机时,先在硒鼓上打印各个颜色的色块(检测图样),通过ADC传感器对其照射,并让反射的亮度转变成一定数值的电压信号,将这个检测电压与机器内存储的标准电压进行比较,符合要求的就通过,如果差异较大就会报“6526”错误。处理方法:一般来说,ADC传感器很少损坏,只是会被碳粉弄脏,只需要清洁一下就可以了。ADC传感器位置如图6-55所示,其组件结构如图6-56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21 拷贝.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22 拷贝.jpg

十、EPSON C7000打印机报“6511”错误

现象描述:打印机开机后,报“6511”错误。

故障分析:查相关资料,EPSON C7000型彩色激光机开机后报“6511”错误,应该是“第一电机故障”。但实际是转印带上的初始位传感器的问题,大部分是因为传感器脏了。

处理方法:将传感器取下,清洁干净,重新装回即可。图6-57圈中所示为转印带初始位传感器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23 拷贝.jpg

十一、EPSON C7000打印机套色不准

现象描述:打印机打印图像套色不准,打印联机自检的时候也会套色不准,彩色与黑色应该完全衔接的地方会出现1~2mm的间隙,或彩色与彩色之间出现间隙。

故障分析:这个问题主要是转印带上的初始位标记脏造成的。

处理方法:将转印带从打印机上取下,转印带右侧有一个银色的标记,将其用酒精棉球擦干净就可以了。最好同时将转印带上的初始位传感器也一起清洁一下(见图6-57)。

十二、EPSON C8600打印机开机报“E525”错误

现象描述:EPSON C8600打印机开机报“E525”错误。

故障分析:EPSON C8600打印机开机报“E525”错误,是报“碳粉浓度过高”。一般使用原装耗材的时候不会报这个错误。这个问题绝大多数是由于使用了兼容耗材或非原装碳粉引起的。这类机型的显影剂是由碳粉和载体构成的,而这类机型的碳粉中也会有载体。许多非原装粉里面是没有载体的,这就会使碳粉与载体的比例失调,造成检测图样信息与机器所存储的标准信息产生较大差异,因此报“E525”错误。

处理方法:将原有碳粉清除干净,换上相应的带有载体的碳粉。同时将废粉也清理干净。如还有问题,说明载体污染严重,这时就必须更换原装的载体(载体不能单独购买,只能买一套组架一起更换)。

十三、EPSON C8600打印机黑色打印正常,彩色没有或一片模糊

现象描述:打印机黑色打印正常,彩色没有或一片模糊。

故障分析:EPSON C8600是四次成像系统的彩色激光打印机。黑色打印正常,说明感光鼓、激光器、一次转印、二次转印都正常。彩色打印不正常,可能是清洁一次转印带的清洁刮片出现了问题。清洁刮片与转印带的离合是通过一个凸轮、一个光电传感器来控制。如果凸轮不能正常复位就会报错。但清洁刮片是通过弹簧控制的,清洁刮片不能正常复位是不报错的。如果清洁刮片不能正常复位就会将转印带上的图像刮擦掉或刮蹭模糊(在二次转印时,按照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顺序转印到打印纸上。这个顺序正好与一次传输的顺序相反,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在深色上面打印浅的颜色时,不会受深色的影响)。黑色打印时在清洁刮片刮擦一次转印带之前的黑色内容就已经转印到打印纸张上。因此,黑色打印正常,彩色打印没有或一片模糊。

处理方法:重新安装清洁刮片。转印带清洁组件结构如图6-58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24 拷贝.jpg

十四、EPSON C8600打印机报“E532”错误

现象描述:打印机报“E532”错误。

故障分析:EPSON C8600打印机报“E532”错误代码,资料显示是报“P/H2第二电动机错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打印机引擎部分驱动力的来源是各种电动机,电动机通过齿轮组传递动力,一旦显影旋转组件、转印组件、显影器、定影组件中有齿轮被卡住或转动吃力,都会报这个错误。有时甚至进纸电动机出现问题时,也会报这个错误。在维修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是定影组件被卡住。这时可以取下定影组件,用手按正常出纸方向转动它,看看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就进行定影组件的维修。再有比较常见的是显影器(载体架子/粉架子)旋转异常。多数情况是因为显影器没有安装好造成的,通常重装显影器就可以解决。如不能解决,就只能更换新的显影器了。电动机驱动齿轮组件示意图如图6-59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nap25 拷贝.jpg

十五、施乐C525A打印机打印色块右边有空白

现象描述:一台施乐C525A型打印机,打印色块右边有空白。

故障分析:这个问题在施乐C525A型和EPSON C1100型打印机中比较常见。这款机型的激光器是在显影旋转组件下面。如果不能正确地安装粉盒,粉盒的右侧就会遮挡住一部分激光束,这使得激光束不能完全照射到感光鼓上,当然会出现打印空白。空白位置出现在右边是因为安装粉盒时,左侧先装进去,卡到位后,右侧才能装进去,并且要向下旋转粉仓手柄打开出粉口。在打开出粉口的时候右侧是需要受力的,这就会使粉仓位置有时发生偏移,导致上面的故障。

处理方法:重新安装粉仓。

十六、EPSON C1100打印机黑色打印有一部分浅

现象描述:一台EPSON C1100型打印机,黑色打印有一部分浅。

故障分析:黑色打印有一部分浅,怀疑是黑色粉盒有问题,更换后问题依旧,又怀疑是黑色载体有问题,更换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最后发现是黄色粉仓没有安装到位,打印彩色不受影响,而打印黑色的时候,黄色粉仓正好遮挡住部分激光(这款机型的激光器是在显影旋转组件下面),造成打印黑色图像右边浅。

上一篇:bring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是什么意思下一篇:经理助理求职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