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1篇)(共11篇)
1.《爬山虎的脚》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
[案例一]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大声地)圆片!
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全班站起来一大片)
师:(故意失望地摇头笑)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站起来的学生有的愕然,有的沮丧地低头不语,有的困惑地看着老师。)
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加重语气)这,指什么?
生:(纷纷小声地)细丝。
师:(追问)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异口同声地小声说)细丝。
师:(满意地)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案例二]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吵起来)圆片!
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
生1:是细丝。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不动声色地)是吗?
生2:(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
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证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
(师继续不动声色地倾听)
生4:(激动地)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爬山虎的腿。是这样:爬山虎先长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细丝。腿长长了,能够触到墙的时候,腿上再长出圆片脚来,巴在墙上。细丝够不到墙的爬山虎就长不出脚来,最后连细丝腿也退化了,书上说:不几天就萎了。(全班笑成一团)
师:(故意惊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学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觉得呢?(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困惑不语。)
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都非常认真,也都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实,爬山虎能爬墙,全靠它茎上长出的那──
生:(齐答)六七根细丝!
师:对!如果没有那六七根细丝,爬山虎就根本没有机会去触墙,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于作家管它叫脚,我们班有同学认为应该叫腿,我看这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你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叫。腿也好,脚也好,都是拟人化的写法。科学的称呼应该叫茎,属于攀援茎一类。大家看呢?(生满意地点头)
[反思]
案例一中,老师确实想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理解含糊点进行提问。但是,老师太着急了,学生一答错,就等不及地提醒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了:老师代替学生读课文,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诱导学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老师最后的满意,是因为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殊不知: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
案例二中,老师的宽容、等待,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一个学生精彩的发言激起了更多同学思维的火花。最后那个同学的发言尤其精彩!想象合理,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老师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又提醒了学生注意文学的形象性与科学的严谨性之间的区别。由此我们得到了两点启示:
一、探究时,要在时间上等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
二、探究时,要在评价上等待,等待学生的众说纷纭。对学生的发言要暂缓评价。案例二中的老师就做得很好,当第一个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时,他并没有趁热打铁地肯定学生,结束探究,而是进行了冷处理,让有疑问的学生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互相探讨、争论的互动过程中,激活了思维。因此,最后那个学生极有创意的发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表现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方法】
疑、探、展、评、用(五元)教学法。
【教具】
小黑板,卡片,一节爬山虎。
【教学过程】
疑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老师手里的这个植物,谁认识是什么(爬山虎),对,今天我们继续了解这种植物爬山虎,学习《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我要考考大家,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出示卡片)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茎。
师:看来你们生字词掌握得挺好,那你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1.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
2.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探
老师把你们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归纳出了探究提示。
出示探究提示: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一画描写爬山虎脚的样子的句子(包括形状、样子、颜色等)。
2.找到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文中运用了哪些动词?
3.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描写得如此细致?
师: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读文,自己解决问题,然后把你的收获和同学交流一下。把你不懂的地方和组内同学探讨一下。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探,然后小组合探。教师巡视,不懂的地方及时给予帮助。
展 评
学生小组展评(边回答边互评)
第一个问题,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子?它的形状、颜色、位置。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嫩红色的。
老师把爬山虎递给展示的学生,让他们边展示,边举起爬山虎让同学们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样子。
师:像蜗牛的触角,你见过蜗牛的触角吗?用比喻形象逼真地告诉我们爬山虎脚的样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反面,作者都看见了,说明了什么?
你喜欢爬山虎吗?我们带着喜爱之情齐读第三自然段,我相信爬山虎的样子一定会展现在你的面前。
第二个问题,他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用了哪几个动词?
师:作者通过触、巴、拉、贴几个动词形象展现了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你们向老师做一做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好吗?用我们的右臂作一面墙,左手臂作为爬山虎的茎,左手指就是爬山虎的脚,用我们的手指尖触到右臂上,然后用力的巴住墙一脚一脚向上爬,慢慢地拉着我们的左手臂就贴在了右手臂上。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时候它的茎就贴在了墙上。
师:爬山虎强有力的爪子就像( ),再形象不过了。现在我有点敬佩爬山虎了,你呢?
我想把对他的敬佩之情朗读出来,师范读第4自然段。
你想不想把你的感情表达出来,那你也读读,好吗?
师:爬山虎不仅向上爬,它也向左爬,向右爬才有叶圣陶爷爷第二段的( ),既写出了爬山虎的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
第三个问题: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描写得如此细致?
我想知道爬山虎向上爬离不开谁呀?那它与墙有什么关系呢?分男女生朗读它们的关系。
是啊!把触着墙的与没触着墙的对比体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作者是一天两天就发现了爬山虎的这些秘密吗?
小结:作者是经过连续的观察才有如此细致的描写,才有爬山虎的变化的描写。我们在平时生活和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仔细观察,并且能连续观察,才能发现更多奥秘。
用
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生出題。
师补题。
照样子写句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着墙,不几天就枯萎了。
要是……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五元教学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这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但是自己还没太把学生放开,这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3.《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三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在教学这一自然段的时,为了较好的处理重点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课上让学生默读课文后,画一幅简笔示意图。
我提出要求后,学生不屑一顾,认为很简单。可当我巡视时,竟发现全班没有一个画对的。于是,我找了三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当三个同学板演完后,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我给了大家几分钟,等他们议论得差不多时,我请同学评议。大家很快找到了出错的地方:孙金诺、李晨曦没有把“叶尖一顺儿朝下”画对;吴楚怡没有“细丝”画到“长叶柄的地方”;孙金诺没有把“细丝”画到“长叶柄的反面”。这时,我出示了同学们课前采集的爬山虎让大家观察,使大家体会到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我表扬了那些画出“叶尖一顺儿朝下”的同学能联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能画出“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的同学读书认真仔细,提醒大家读书要仔细,理解内容要联系上下,抓住重点的词句。
在这一环节,我比事先的安排多花费了一些时间,我认为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他们自己会学习。
4.《爬山虎的脚》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一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二是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灌的形式。课前,我要求孩子们去找爬山虎,仔细观察爬山虎爬在墙上的样子。并叫学生采集爬山虎的标本。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拿出爬山虎,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5.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五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第七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有针对性地编排课文,所选课文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讲了爬山虎这种非常有特色的植物的叶子,还写了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对课文内容、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进而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而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则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就发动学生去观察、甚至种养爬山虎,有一个同学还真的把一株爬山虎搬回了课室里来养了,这大大地方便了学生对爬山虎进行观察。
有了这一观察基础,我开始有针对性地设计我的教学环节了。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就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6.《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及反思 篇六
生: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
师:从这句体会到什么?
生:体会到很美。
师:怎么体会到的?
生:我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我从这体会到叶子很美。
生2:我从“均匀”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看起来叶子很美。
生3:我从“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很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师:“一顺朝下”我们可以看图理解。请大家看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4:我看到叶尖都朝下。
生5:我看到叶子长得很茂盛,油亮油亮的,很新鲜。
生6:叶子在墙上分布得很均匀,一片挨着一片,没有缝隙,也没有重叠起来的。非常美。
师:这样的叶子确实让我们感到很美。这么美的叶子我们怎么读才体现出美呢?
一生读。
师:感受到美了吗?
生摇头。
师:老师读一读吧。
师配乐范读。
师:你们想读吗?好,和着音乐读一读吧。
生读。
反思
这段教学是高秀艳老师执教的,它具有以下特点。
1、训练重点突出学科性。《课标》指出: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任务。教者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点,通过对“均匀”、“新鲜”、“一顺朝下”几个词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感受到了叶子的美,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7.《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七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爬山虎图片;小黑板和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设计理念: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理念: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理念: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理念: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A、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1)着重理解:新鲜、舒服 感受静态美
2)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B、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1)着重理解:漾起 感受动态的美 2)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C、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1)嫩红嫩绿绿得很新鲜
2)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
3)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设计理念: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
(1)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
(2)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画图帮助理解
明确: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理念: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设计理念: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1)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2)“……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明确:爬山虎的脚巴住墙牢固,像蛟龙的爪子。风不能掀下它;雨不能阻挡它向上攀登。这种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让我们由衷赞叹!
请读出这种赞叹!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理念: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理念: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资料
(设计理念: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8.《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能流利得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也是奇妙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欣赏了理想的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荚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齐读课题思考: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4、质疑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一些什么呢?(学生自己提问)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与我们人的脚是一样的)
(3)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二、总体感知,明确重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的!
2、再一次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解决新词的读音问题
均匀(junyun)空(konhg)隙茎(jing)柄(bing)蛟(jiao)龙
三、重点讲解学习3----5自然段
1、解决第一个问题
(1)让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让我们来找一找课文中哪一部分内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把这一段找出来,读一读
(2)说说你找出的这段话中哪一句准确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认真读一读(2—3遍,个人读,齐读)——————原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3)我们已经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那么,如果让你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你还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来找一找这些信息!
(大屏幕展示)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让同学注意标号的词)
(4)动手画,比一比
(5)肯定同学的正确答案,再引导大家注意划线的词,读一读
2、解决问题三
自然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那几根细丝,可是你们看(出示爬山虎爬满围墙及高楼的图片),学生惊
(1)大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内容,让同学们找找动词,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2)看到这些动词,你的脑海中战线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形象吗?
(3)学生困惑
(4)课件展示动画[爬山虎其中一只脚巴在墙上的过程,仔细观察脚的变化]
(细丝由直到弯曲,到长出小圆片,最后巴在墙上)
(5)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3、如果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到墙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1)生齐读第五段,在读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读一读,比一比连痕迹也没有——巴在墙上非常牢固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没触墙萎了
变化
9.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九
1.能流利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彩笔
3.爬山虎图片或实物
一、认识叶圣陶(5)
同学们,先看老师写三个字(叶圣陶),一看就知道这是人的——名字。
有关叶圣陶,你们都知道他哪些方面的事呢?
(出示课件)是啊,叶圣陶是我国现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又是有名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和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贴近,所以大家都很喜欢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虎”是我们今天要会写的字,仔细观察,写的时候要注意哪个笔画。我们一起写一下。边板书边解说:先写虎字头注意第三笔是横钩,第四笔竖撇要写长,“七”的横要向上斜。再写“几”字,横折弯钩要写潇洒,钩要竖直向上才好看。)(师范写,生在本子上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
大部分同学的字都写得那么漂亮,真是虎虎生风啊。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课文了,下面我们就开始读课文吧。听清要求:自由朗读,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到字就问一问组里得得同学。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就多读几次。读完课文后拿出学习单,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的词语。
2、学习生字词:(5)
引人注意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蛟龙 铺开 触着墙 嫩茎请个别学生读词,分小组朗读词语,不会读的字请教小组内的同学。
(1)同桌互读。
(2)小组齐读或开火车读。
3、还有不认识的词语吗?检查怕不怕?
4、我们全班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0)
1、字词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课文内容我们了解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边思考边完成学习单第二题的填空,填完后小组内讨论。
课文第一自然段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第三至五自然段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3)
1、课文从这三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爬山虎长在哪里?请找出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出示课件“操场北边墙、小院的西墙”变红。
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茂盛、能爬)
明确:从“满是”、“一大片”可以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是呀,爬山虎真是茂盛,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那我们快来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么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自由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这一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你知道每一句话都写了什么吗?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思考。
生13: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师追问:你找到的这句是写爬山虎的什么?
生13:叶子的颜色。(板书颜色)
师再追问:什么颜色?生13:嫩红的,嫩绿的。(板书嫩红嫩绿
师:她不光发现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还发现了颜色的——生:变化!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请两位学生读)(课件点击,这句变红。)
师:只有这一句在写叶子的颜色吗?
师:说的真好,他不只写了颜色的变化,还写了看到这些叶子人的感受,什么感受?生:很舒服的感受。
师:谁来舒服地读一读。(两位学生读)(课件点击此句变红。)
师:叶老先生除了写到叶子颜色,还写到了什么?
生19: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你们觉得这句是在写爬山虎的什么?生19:爬山虎叶子的均匀。
师:那是指所有叶子的——形态!
师:对呀。如果就在这句里找一个词来描绘爬山虎叶子的形态,
你想用哪个词?
师:“均匀”什么意思?(生找不到语言描述,沉默了。)用文章里的话来说“均匀”什么意思。
师: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让斑斑驳驳的破墙,变成一片盎然绿色。一起读。
生齐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再找一个词,还在这句里找。还有哪个词是它的形状。生23:叶尖。
师引导:叶尖怎么样?生23:朝下的,一顺儿朝下的。
师:你知道什么叫“一顺儿朝下”吗?生23:叶子顺着墙往下。叶尖对着地。师:还有补充吗?什么叫“一顺儿”朝下?生24:就是很多叶子的叶尖都一块儿朝下。
师追问:很多朝下,一部分朝上?(生摇头)那是什么意思?生25:全部都朝下。
师:这就叫一顺儿朝下。
师:这些一顺儿朝下均匀排列的叶子是十片吗?(生摇头)
师:是一百片?生(小声):不是。
师:一千片?一万片?生(大声,极肯定):不是。
师:那是多少?
师:无数的叶子呀,这么多的叶子让你去摆,你能摆得均匀吗?生:不能!
师:可是爬山虎做到了。这哪里是叶子啊,这简直就是一片片绿色的精灵。一起读。
生齐读(更有感觉了):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叶老还写了什么?
师:那你觉得这句话是写叶子的什么?生26:写叶子在风中的动态。
师:一阵风拂过,这一墙爬山虎的叶子就怎么样?生:漾起波纹。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课件点击此句变红。)
师:“很”字读得好。不是好看哪,是好看得很!一起读一遍。生齐读: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动情引读:是呀,就是这一墙的绿意盎然的叶,当一阵风拂过——
师:就是这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的叶子美得让人流连忘返。当一阵风拂过——
师:这哪里就是一墙叶子啊,这明明就是一座叶之湖,明明就是一片叶之海。所以当一阵风拂过——
师生共读: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在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如果你有个别句子已经会背了,就动情地背诵。
(配乐播放开头视频,生动情朗读。)
例证提升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如此生动呢?
师(板书):而且他的观察是细致有条理的。他发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所以他一定是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
师:你们看叶圣陶老先生就通过对颜色、形态、动态三个方面细致的`观察就把爬山虎的叶子写进了我们的眼里,也揉进了我们的心里。其实不只这一篇文章,(课件出示《诗的材料》中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绿色的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随教师叙述依次点击变红。)这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诗的材料》写荷叶的一句。他也同样通过荷叶的动态,荷叶的形状,荷叶的颜色三个方面为我们呈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这个是我们这学期刚学过的郑振铎的《燕子》。(课件出示《燕子》中的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随学生回答点击变红。)它也通过三个方面,燕子的——(生接答羽毛),燕子的——(生接答翅膀),加上燕子的——(生接答尾巴)为我们凑成了——(生接答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看来通过三个方面描写一个事物就能把它写得形象生动引人注目。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师:下课!
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范文) 篇十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3、4、5自然段,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2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第4自然段爬山虎是如何爬行的,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顺序的写下来的。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的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背诵课文)
爬山虎整整一墙,确实好看。他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但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那同学们能不能快速地默读课文,找一找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指名回答)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三----五段,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三----五段。
二、直奔重点段,精读课文
1、质疑。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认真读书并思考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
1爬山虎的脚长在哪,什么样,什么颜色? ○2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
2、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问题。
1请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吗?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
2(出示爬山虎实物)老师今天从佳明家带来了爬山虎的枝条,请同学们先来仔细看看○爬山虎的脚是不是这样的,然后看着实物再说。
3、学习爬山虎的脚什么样,什么颜色。
1读第3----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板书: ○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
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由直变弯--------灰色的
再来和实物对照一下好不好?和实物对比。2同学们看过实物了,○请一部分同学画出刚长出来的没触着墙的脚。(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
请另一部分同学画触着墙后的脚。3讨论画的情况。○展示画的有问题的图画,学生再说明错因。
4、小结。爬山虎真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地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呀!
5、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1自学第4自然段,学懂了可以汇报,可以读,可以说,也可以表演。
○2学生汇报:谁可以有感情的读?
○
谁来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谁来给大家表演表演?
3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我也有过问题想请教大家,这里的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
○步一步?(不行,一步一步是两脚交替,像人走路,一脚一脚是一个脚一个脚地走,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4对,同学们说的真好,现在来看(出示卡片)○,卡片上的这些词都是与爬山虎的脚怎么爬有关的:触、变、巴、弯曲、拉、紧贴。请同学们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背诵第四自然段。1课文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想我们介绍
6、小结:○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 它是什么样子的;c 它是怎样在墙上爬行的)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对,作者之所以能将爬山虎的脚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就是因为他细致、连续的观察。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们要想作者那样养成细心观察、不断观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把事物介绍清楚。
四、课外拓展
我们对《爬山虎的脚》这一课的学习就结束了,而在这一课学到的方法我们要变成自己的,所以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一个片段。板书:
爬山虎的脚
长在哪儿
叶柄的反面
脚
什么样
细丝 圆片
怎么爬
触 变 巴 弯曲 拉 紧贴
11.课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十一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爬山虎的脚》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阅读:
《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反思11-30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1-06
第6课《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1-18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0-09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12-25
《爬山虎的脚》读后感09-26
爬山虎的脚阅读答案10-10
爬山虎的脚获奖说课稿08-07
教学设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07-29
爬山教学设计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