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学习计划

2024-09-20

爱心与教育学习计划(13篇)

1.爱心与教育学习计划 篇一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还生动具体的列举了自己对后进生的转化,以及对优生的培养。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同样感人至深,发人深省。这一个个成功的事例背后隐藏着李老师一颗为人师表的爱心与执著,耐心与机敏,当然,在书中作者还不无忧虑地剖析了当代中学生心灵的另一面,发出了沉重的思考,特别是书中所列举的宁小燕自杀这件事例,读后让人为汗颜,一个纯真而又优秀的花绣少女最终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读后我产生了深深的感想:当今的学生缺乏的不是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关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德育教育。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教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也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快快乐乐守在学生身边,也是我具备了一颗童心,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幸福与快乐;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离的接近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写下美妙的诗行,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

在一次学生的作文中,我发现他们真的可爱,它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了,“老师,我谢谢你教会了我许多本领,我从一字不识到现在我可以写作文了,真的谢谢你!那是我心中最好最好的人。”看到这些话语,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面面俱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指导,鼓励与关心。让学生感到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

当然,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就涉及到李老师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民主教育,懂得互相尊重,宽容学生,我们才能获得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抓住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取得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课堂,而不是只有老师是权威的一言堂。在讨论课文题的理解时,同学们的理解是多种思路的,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之,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我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养具有远大理想是后一代而努力工作。

2.爱心与教育学习计划 篇二

在班级工作中, 除了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团结合作教育、意志力的教育等以外, 对学生的爱心教育尤为重要。一个班级里如果学生对集体、对老师缺乏爱, 就不可能形成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因为现在的青少年学生, 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备受父母老人的宠爱娇惯, 不论做什么, 都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全家围着他们转。而且生活条件的优裕, 更滋长着他们的骄纵任性, 固执蛮横。如果把这样的品性带到学校班集体里来, 同学之间就十分缺乏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 不利于班集体的正常管理和教学, 也碍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心呢?首先, 我认为师爱是对学生爱心教育的示范。爱, 它不会自发产生, 一个人的爱总是先从接受别人的爱开始。儿童从小开始被动地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爱, 这些爱的积累, 使儿童感受到爱, 懂得了什么是爱, 以及爱的意义, 于是进一步意识到自己该怎样对待人, 对待社会, 对待人生,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回报爱的需求, 最后将这种爱的态度、爱的需求付之于行动, 建立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

一个人会从一个消极爱的接受者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爱的胸怀和爱的能力的给予者。一个学生如果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 这不仅有利于他形成爱老师、爱班级、爱学校, 对人生满怀希望的愉快个性, 而且更重要的是, 他通过自己所感受到的爱护, 更容易懂得并信任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真实关系, 形成与人友爱、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因此, 师爱在学生爱的能力发展中, 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它的作用不可低估。其次, 用点滴小事来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冰心曾说过:“对孩子进行爱祖国的教育, 就不能抽象的。孩子们爱祖国、爱人民总是从身边感受到, 如爱自己故乡的一草一木, 爱自己的教室和校园, 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和老师, 也爱自己养殖的小动物。”像这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爱。

另外, 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心,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引导他们为集体争荣誉, 为他人服务。如学校各项活动, 我都组织班上学生积极参加, 在“捡回一个希望、创造一个明天”收集易拉罐活动中, 每个同学积极参与、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寒假开学共收集了一百多个易拉罐, 成绩显著。在去年国庆文艺汇演排练过程中, 教育学生只有团结合作, 人人拿出热爱集体的精神, 才能演好节目, 为班级争光。因此, 在学生们取得荣誉时, 个个兴高采烈, 在活动中了解到了爱心的作用。所以, 把一个班级培养成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 其中培养学生的爱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3.成长.爱心.教育与批判 篇三

杜梅的《爱我的人请起立》以独特的儿童视角来反观社会和人生,以一少年在日常生活的见闻与思索来真实再现他们成长中的欢乐与烦恼、追求与困顿,探讨个人成长与家庭空间、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与龃龉,文字清新、细腻,发人深思,极富教育意义。

小说的主线很简单。因父母工作需要,小主人公大象一直在乡下与祖父母一起成长、学习、生活,后因父母感情的需要——做父母之间感情的“润滑剂”和“消防队员”而回到城市。城市带给他的视觉冲击是陌生与新奇,带给他的情感体验却是冷漠和无助。他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作为插班生如何与同学相处和交流,如何展示出众的自我,如何弥补自己知识上的欠缺,如何应对考试,如何在父母之间虚与委蛇,等等,不一而论。正是在这种略显琐碎却又高度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叙述中,故事缓缓向前推进,而作者的理性思考、批判锋芒与教育意图存焉。

作者既以小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来推进故事、演绎情感、诉诸理性,文本即不可避免地带有了一定的童稚化、个性化与隐私化的色彩。这种“半知不能”的儿童视角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介于懂与非懂之间的世界,它绝不似乡下世界的单纯明朗,城市的生活太繁琐、太复杂、太难于捉摸,成人的世界充满着情感纠葛与危机,同学问的世界亦以家庭地位为纲线,壁垒分明,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与尔虞我诈,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与两极分化,这一切也使得进城后的大象如同初进贾府的刘姥姥一样,充满新奇、渴望与焦虑、疑惧。

在一般人看来,这种似乎是成人才会有的社会焦虑症出现在儿童身上似乎显得不可思议,但杜梅用大象的眼睛透过其遭际清清楚楚地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点,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猜想,当下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其情感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单调而危机重重得多。

《爱我的人请起立》更像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在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展现主人公成长与精神嬗变的过程。大象由乡下进城以后,他成长的焦虑就因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凸显出来。乡村是一个淡泊而又宁静的世界,正如“柳镇”这个名字一样,枝繁叶茂,润物无声,虽有涟漪,却鲜有风浪。“大象像一棵小树在柳镇茁壮成长”,捕知了、游泳、偷黄瓜,生活丰富而充实、平静而有趣,充满古典情致。在那里,没人逼他学英语,爷爷奶奶惦记着的是如何让他玩得更高兴。而一旦掉进城市的泥淖,一切都变得截然不同了。生活方式的不同、生活态度的迥异(26条军规),初来乍到的恓惶与类“血统论”的隔膜(小花老师的特殊作业),学习知识与应对考试问的悖论(乌云密布与期中考),通识教育与学有所用间的偏差(信息课和大象上树),更兼之家中始终挥之不去的父母冷战阴云,这一切,使得年幼的主人公时时都像一张紧绷的弓一样,处处感到撕裂的痛楚。

成长中的大象身上集中体现着三种情感缺失:作为留守儿童而导致的父母之爱的缺失,作为转校生而导致的同学之谊的缺失,作为外来人口而导致的城市归属感的缺失。这三种情感缺失的背后是大的城乡文化的分野。大象勇敢地面对着成长中的种种烦恼与焦虑,以纯真而又善良的心去融化坚冰、唤醒清晨,他努力弥合着父母之间感情的裂缝,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心态对待与同学的交往和交流,以勇于探索的精神来寻找都市中硕果仅存的爱(乞讨的母女和老乞丐)。通过其不懈努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虽经波折、略显疲惫却又满载而归的小勇士的形象。

孩子的教育之于我们,不止是一个问题,更像是一个难题,因为问题可以有清晰而明确的答案,而难题却鲜有正确而统一的认识。青少年教育也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教育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家庭教育是题中之义。青少年教育呼唤着全社会的探索与关注,呼唤着父母的言传身教与情感参与,杜梅用她笔下的文字充分而形象地为我们诠释了这一点。

杜梅在故事中反复为我们宣示了一个稳定而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她看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才是孩子们成长的康庄大道,“好家庭就是好学校”。在故事的最后,大象的努力使他赢得了同学的尊重与爱戴,同时也使其父母本已渐行渐远的身影又重新重叠在了一起,这是作者所希望的,也是读者所期待的,但世事倘这样简单,童话世界不存也。

由大象的所见所闻,作家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社会的不公正、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对于这种种的不公,文本是有所批判的。然而,作者在文本中所表达的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却不是针尖对麦芒的,相反,作者始终以一种较为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现实生活中的林林总总,并以一种无疆的大爱统领一切,显得高蹈大气。

4.爱心与教育学习计划 篇四

(2011—2015年)

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当代青少年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为了能按时保质完成本轮的中学教师继教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这本教材中了解更多关于学生的环境适应、人格建构、阳光心态、自我激励等11个方面的知识,方便我们学校非心理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管理。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深入了解和理解学生。为了更好的学习好此学科,特拟本轮的中学教师继教“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学习计划如下:

一、学习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

二、学习形式

(1)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2)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

(3)作好学习笔记,做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把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生的学习目标。

(4)认真总结,认真体会,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三、学习思路:学习期间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和创造,要从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走出来,要主动的把自己教学经验与同事分享,合作探究,采取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参与性、操作性和体验性的多种方法教学和学习。实现自己时时学习,处处学习,高效率学习,高质量学习,真正把继续教育变成自己的终身学习,为追求个人发展创造最大限度的资源条件。

四、个人达标计划: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

2、作好学习笔记,做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把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生的学习目标。

3、学习结束认真总结,认真体会,积极撰写中继教学习心得体会。

4、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打造自己成为新一代的具有新思想新教学理论和丰富经验的合格中学教师。

一句话,我一定在新的一轮学习中战胜一切困难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文化修养,为我县的教育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5.爱心与教育 篇五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要说这么本为什么这么吸引我,我想唯一的原因只能是他的故事让人感到真实,而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我一直认为,最有资格评价一名教师好坏的只有他的学生。书中的学生是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李老师的:“是啊!我们尊敬李镇西老师,但决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老师,更在于他是我们的“镇西将军”,是我们的“老李”。我们因为他具有正直、纯朴、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等实实在在的品质而尊敬他,因为他那杰出的才华而佩服他,因为他那令我们折服的教育思想感激他,当然,还有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孩子气”„„都让我们感到亲切因而敬重他。但这一切决不是对他的顶礼膜拜,而是在三年朝夕相处、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朋友般的真挚情意。我们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甚至有缺点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一个至高无上、完美无缺的神;我们更多的是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而忘了他是老师。正因为这样,我们将永远拥有一位实实在在的朋友——老李,而不是只在高中三年拥有一个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要高中毕业了,李镇西老师将不再是我们的“老师”了,但他将永远是我们真诚的朋友!”我想作为一名老师,能够得到学生这样的一段评价远远比一张荣誉证书来得不易,而文中的“老李”这一称呼应该比“优秀教师”这样的称号来得更让人觉得心暖吧!

书里面的故事都渗透着李老师的汗水,我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与他的学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级搞得有声有色。

6.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六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

走进《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我们收获了感动,得到了启迪,好像有人给我们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你我的教育之旅。阅读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我要有这样的老师多好!”,同时我也在暗暗下决心,我要向雷夫老师学习,做一位对孩子充满爱,对工作充满热情与智慧的老师!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们看到了对孩子爱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这才是不断创造奇迹的根源。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

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捉一只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面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第56号教室因雷夫.艾斯奎斯的工作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孩子们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师而学会了遵守规则、为他人着想、自我计划、自我教育。而这一切的获得并非教师最初的目标,他也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后才渐渐明白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当我们越是想让孩子们达到我们设定的目标时,我们往往离目标越远。所以作为教师有时要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为了课堂纪律,为了应试教育,许多老师使用的是“下马威”,并佐之以“小

红花”的激励,“逻辑后果”的制约等措施。其实在无形中降低了孩子的水准。我们常把老师是否“用心”只是理解为态度专注与否,并以此评判一个人事业上的得失。而雷夫老师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却不断告诉我们:有热

情和态度还不够,还要运用智慧,乃至一个小小的鬼点子!巧妙地做,坚持不懈的做,才会充满力量,令人叹服。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讲到了品格教育的六个阶段。原来信任孩子,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根本!是我们父母、老师由于没有认识到教育的根本,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发展,要知道孩子原本就是可以做到的!

雷夫.艾斯奎斯在培养孩子品质的六阶段中细致地描写了每一阶段的目标、做法、结果,同时也不断地提出“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带着自己的学生走到了第六阶段。当我们读完了这六个阶段就会给自己一个新的目标,并

且确信自己的学生也可以做的这么好,因为我们都有一个教室,在这个教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一样细心观察,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那么我们也会有自己不一样的教室,就让我们从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开始,让我们的教室变成孩子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

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

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欲速则不达发展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的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

“总以为教育有爱心就足够了,可是当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的想法就彻底改变了。”这本书没有深邃的语言,有的只是对学生无尽的情感和最真实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是万同的故事。“这长达50页的转化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见过最感人的后进生日记,在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这样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 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天赋倾向、性格特征等,当一个教育者能够真正地了解学生并在与学生交流中获益而提升自己的时候,他的所得将要比他所付出的多得多!

在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

育》中,我深深的懂得,做一个教师,爱心更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一路伴随他们成长。纵然不能给予鸟语花香,也可以带来些微绿;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成为画中和谐的一味色彩,即使不是画龙点晴的神来之笔,也不会是大煞风景的涂鸦之作;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回报爱;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地久天长。最后,我想用一首曾经读过的小诗来表达我的情感:书是一扇沉重的门,它垂青于每一个敲门者。它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是一片看不够的景,是一腔抒不倦的情。走进书里去,从书里走出来,让知识浪花滋润你的肺腑,让动人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目标。让阵阵馥郁的书香在校园萦绕,陶冶你优雅的气质,不俗的谈吐,自由的精神,高尚的情操。一路书香,一生辉煌!

让读书成为人生的追求,让读书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酒泉育才学校马建东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借助学校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之际,花了一些时间,捧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读完了一部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 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

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

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 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

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

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

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

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7.爱心与教育学习计划 篇七

【关键词】小学生;爱心教育;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适应价值。它在儿童社会能力、认知、情感、心理、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仍具有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因此,一个儿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是影响其同伴接纳的重要动因。本文着重通过培养小学生的爱心意识,强化爱心行为,提高同伴接纳性,发展良好人际关系。

一、同伴交往的作用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群体内发生的人际交往。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从动态说,是个体与同伴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的交换;从静态说,是个体与同伴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即同伴关系)。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首先表现在量的增加,这也是同伴关系一个突出变化,更是同伴关系质的变化的基础,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同伴交往满足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而同伴是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源泉。通过对方的反应态度,进行信息交流。良好的人际交往促进依恋情绪的正常发展,维持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同伴交往满足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源泉

人都有被关注、被赞赏的本能,自我概念是由个体的社会关系塑造的。通过与同伴交往获得重要的信息,形成自我的基础。儿童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通过不断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巩固适宜的交往方式。

(三)同伴交往是发展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

儿童从童年期过渡到少年期,父母的作用日益减弱,同伴关系愈发重要。不同于与父母、教师的交往,儿童在平等地同伴交往中更主动积极。他们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正是在此阶段深层发展的,获得同伴交往能力。

(四)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榜样

同伴关系有利于学习社会要求和规范。通过同伴交往可以使儿童将自己与参照群体进行比较,习得并强化亲社会行为,摒弃反社会行为,确定自己稳定的社会角色与地位,以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行为模式。

二、爱心教育的途径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伴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小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同伴接纳主要取决于儿童的外在特征及行为。通过爱心教育,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学科渗透

在日常的学科教学和教学活动过程中,善于发掘教学教材中的内容体系。利用教科书和相关文学作品把学生引入相关情境,通过组织生动鲜明、积极向上的教学设计,对整个班级进行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爱心意识和爱心行为习惯。

(二)活动课程

学科教育和活动教学历来都是教学方法的热点讨论话题,通过活动,为学生创造自主参与的实践体验。学生不仅能系统学习有关认知,更能通过同伴交往,在矛盾统一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对自己的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强化亲社会行为。

(三)因材施教

每个儿童爱心行为的发展成因不尽相同,通过了解儿童的内心体验,因材施教。儿童在道德品质上容易出现知行脱节,激发爱心动机,创造条件实践爱心行为,培养爱心品德,使小学生的爱心意识和爱心行为从表面的、他律的阶段逐步地过渡为本质的、自律的发展阶段。

三、爱心教育与同伴关系发展

中国是个文明大国,古往今来,仁爱教育和爱心教育在我国的各个教育等级中都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爱心教育对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通过爱心教育引导小学生发展同伴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爱心认知

爱心认知对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起指导作用,因此在日常的教材体系和班级活动课中都能渗透着对小学生是非善恶的判断和取向引导。在同伴关系中不仅能够促使小学生遵守同伴交往规则和准则,控制儿童的情绪,来约束自己的反社会行为,形成亲社会行为。发展社会认知,行为习惯的形成对小学生今后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等都产生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爱心教育的诸多策略教会小学生在同伴关系中自己有些主见,学会分享与合作,习得积极的爱心观,以后他们将能够较顺利地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进程。通过爱心教育,切实提高小学生对是非善恶事理的判断,并在爱心教育中学习成长。

(二)爱心情感

情感是人对事物是否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体验。爱心是一切道德教育的基础,爱心情感对于同伴交往所产生的体验,是产生交往行为的内在动力。培养儿童学会同情他人,并发展成爱心,分享、助人、合作、安慰与保护,让幼儿学会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爱心道德价值取向,唤起小学生的移情力,体验他人的情感。由于小学生爱心情感的发展方向是对别人的移情关心和法律规范等,因此要逐渐发展为坚持按照内化的道德标准与准则而表现出的利他行动,提高同伴关系的质量,巩固同伴交往的稳定,促进小学生道德行为的社会化,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

(三)爱心实践

小学生的爱心价值取向是由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向和实践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原则,这些原则长期影响小学生的社会化和个人品德的发展。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健全,因此要不断强化使得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适应学校生活,以至今后适应社会生活。

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管理中表达爱心,学校还应创设各种条件与情境,使学生去获得体验,让小学生们深入体会助人和爱人的乐趣,从而以关怀之心对人,激发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自觉追求上进的动力。对于学生的向善之心,教师或家长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和强化,培养他们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品格,同时,教师要适度地传授小学生帮助他人的策略,强化体验式的教育,使得孩子们在快乐与满足中形成爱心的品格特质。

(上接第26页)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10:457.

[2]高琨,邹泓.处境不利儿童的友谊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52—55.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85.

【作者简介】

8.读《爱心与教育》心得 篇八

——今天怎样做教师刘香字

俗话说,最是书香能致远,作为一线教师,我选择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读后真是满心的感动。

李老师这本书,用我所熟悉的文笔,流畅中渗透着忧虑,舒展中流动着智慧,不仅让我看到了一位教师的爱心和真心,更多的是看到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一切都需要提高的今天,似乎教师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让我们许多的教师面对自己的工作不知所措,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就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我一路阅读着,也不断的被感动着;一路反思着,并不断的追问着:自己有多少耐心来对待班里的问题学生,来对待他们身上那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我会容忍问题学生犯错误的反复吗?我想我不会,我会伤心,会放弃,会以“教育不是万能的”为自己的不负责任寻找着措辞。但书中李老师的话语,无时无处不体现着他的睿智和深邃,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些教师所欠缺的。人们给予教师很多神圣的称谓,像“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等,然而今天,社会的大环境考验着我们每一位教师,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教师该怎样做,李老师给我们迷茫的心灵以鸡汤似的同化,让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使我认识到学生是教师的幸福之源。很多时候我总感觉,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含蓄而明朗的暗示,以及暗示之后充满信心的期待。

9.爱心与教育读书摘抄 篇九

袁敬耀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认为在每一页中除了写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以外,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也是除了“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很热爱学生”以外,还有“很有智慧”这一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个充满智慧的老师。

当前众所周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正确方式方法的选择就要靠我们的智慧,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育,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理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而交流是教育的前提。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改正他的缺点 „„但是有许多时候,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从李老师的教育手记中我知道了要教育学生得学会尊重学生、表扬学生。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今天的孩子就如春天里需要滋养的禾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涓涓春雨,要比电闪雷鸣倾盆暴雨更能渗入土壤。还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多一点人情味,大人有时也会犯错,何况是还是孩子的学生呢。因此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许多时候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强很多。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十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

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读完李老师的书,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之爱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而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教育智慧流淌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我们这一代成长于一个物质、精神都比较平淡的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游戏,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也没有更多的诱惑。在传统家庭的“双目”和“书中既有黄金屋,书中又有颜如玉”世俗观念的监管下,使我“安心”地读了一些书。读书时句须一句句去理解,意要一段段去思索,思想也一步步地提高。没有精彩画面,也没有伴奏音乐,更没有旁白点拨,靠的是自己不断读、反复感、努力悟,终于成长为一名能引领他人走上阅读之路,培养读书习惯,丰富精神生活,使他们继续乃至终身阅读书籍而不断成长的“灵魂的工程师”。

执著的爱 满心的感动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读书的时间虽长,读出的结果却是满心的感动。

李老师认为,一名优秀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童心、爱心与事业心。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实践的。读完这本书,我被他的爱心所感动,被他与学生交往中一幕幕真实的、真诚的故事所打动,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所震撼,也深深地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与骄傲,由此,也撩起了我“想做一名李镇西式的老师“的想法。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放下姿态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完全相信我们,乐于和我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朋友的爱。正如李老师所说的,“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没有爱心,我们谈何去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与童心,又何来与孩子交心,打成一片,成为朋友呢?所以,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一点也不为过。

想想自己的工作,我就觉得很汗颜。刚开始工作时,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对待学生也很严厉。虽然在工作上有点小成效,但总觉得和学生之间隔着点距离,走不到学生中间去。现在想想,我是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没能放下老师的姿态去感受学生的内心情感。李老师的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其实,李老师做的很多事都很普通,我们也可以做到。可为什么他能成为名师?而我们一直在默默无闻着?我想这是因为他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李镇西老师让我明白,只有爱心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

10.爱心与教育看书心得 篇十

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星族”一员,而我则是李老师的粉丝之一。看了其书好几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一遍都在引发我的思索。

送生日礼物,学生收获满满的爱,老师也收获沉沉的爱。由偶然到必然,李老师把每一位学生的生日记在纸上,记在心里。生日礼物多种多样:书、文具、生日蛋糕、真诚祝福……每一样礼物都充满鼓励,都代表着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而这样纯洁无私的爱必然会赢得学生爱的回报。学生进步了,班级更和谐,更加充满了爱。这就是一种超越三尺讲台的魅力,这就是爱,真心拿学生当孩子待的爱。当学生家长对他说:“您对我们的孩子太好了!”他却说:“那是因为你们的孩子对我太好了!”多么真诚,多么无私的语言啊,它深深得震撼了我的心灵。

把更多的爱投向后进生。李老师对后进学生特别关注,研究颇深,从产生的原因到具体的教育方法都一一罗列。纵观全文,其实最好的方法还是——爱。文章对后进学生万同的故事记载详细,从15个连载小故事中,我清晰地看到一个缺少爱、缺乏教育的孩子,李老师倾其所有精力去帮助他、感化他、教育他。不仅关注他的课堂,还关注他的家庭,甚至于私生活。慢慢地一步步地让这样一个既偷又暴还差,人人闻而骇之的学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树立了自己的目标,最后成为了一名军人。试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爱,万同会这样吗?也许早入社会,偷鸡摸狗,或许成为一个大恶不赦的混混,这是多么可怕!所以,没有绝对的黑暗,只要有爱,光明的希望就在前方。

“程桦、王铜”这些李老师班级里的优生的名字已经印入我心,看似不让人操心的优生,其实李老师也费尽了大量的心血引导他们、教育他们,使他们扬长避短,成为成绩、品德、人格上真正的优生。这又源于什么?爱。只要有爱,才会有教育。

和学生去旅游,给仰慕者回信……文章的故事太多太多,文中的爱太多太多……

11.《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篇十一

我很庆幸在我最浮躁最没有方向的时候读到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尤其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的时候,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学校如同军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当老师的一生教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们经常会听到退伍的老兵怀念和感谢自己在军营里度过的岁月,因为那是他们最受益匪浅的时光,毅力、勇气、忠诚、友情等等等等都会在当兵的时候得到。那么我们的学生呢?我们的学生在若干年后还会怀念甚至感谢他们在学校里、在我们的班级里所度过的岁月吗?肯定有,但是苦涩、后悔甚至怨恨的人也大有人在。这是为什么?我相信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话扪心自问:我有让每一个从我手中走出的学生都幸福地过一生吗?或者退一步,至少要问问:我有没有可能让每一个从我手中走出的学生都幸福地过一生呢?

要实现让每个学生幸福的教学目标,做一个好老师,我觉得教师迫切要做的就是自我认识与反省。

一、教师要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

要让学生感觉到幸福,就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老师自己都是不知所以,整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只为拿点工资打发时间的话,又怎么谈得上教育别人呢。作为老师,我们也要经常给自己充电,多看有益的书籍,多做有益的事情,多思多想,让自己作为一个老师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同时老师也要有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不要仅仅局限在物质方面,可以更多地去考虑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有的理想,淡泊名利,活得开心充实就行。并且老师也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地追求并奋斗着,言传身教,给学生们树立榜样,促动孩子们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二、要有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决心和信心。

作为老师,我们要不仅仅会纸上谈兵,叫学生积极向上,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们自己也要切实地实践起来,争取做个“品教兼优”的好老师。在工作方面,我们应该本着为学生负责,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的基本原则,认真备好、教好我们的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争取在成绩方面让班级的学生处在同龄儿童的前列。正如我们教育学生“也许你不是天生资质聪慧,但是你一定要尽力”一样,虽然我们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能把自己的班级教到名列前茅,但作为老师我们就要尽力,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即使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再怎么不理想,都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一旦放弃,可能就改变了某些孩子一生的命运。同时我们也不要吝啬自己的优点,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我们作为老师的优点,也要让孩子们看到我们作为大人表现出来的成熟、稳重等优点。总之,要让学生从你的课堂上学到东西,也要让孩子从你这个人身上学到东西。

三、要为自己是个老师而自豪。

如今社会“利”字当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就代表着地位和权力。教师的工资和待遇不算很高,虽然现在国家出台政策不断在上调教师工资,

但是一些中小城市教师的工资基数本身就小,上调的幅度相对物价飞涨的生活来说也是杯水车薪。所以我们老师如何自处,是个很重要的问题。90年代流行下海,现在很多老师又蠢蠢欲动,看到周围的人都发达了,也想搞点副业。心不大的做做家教,搞搞补习班,心大的利用课余时间自己也开个店。另外一些老师自己不会去做,但是看周围的人发财了,不禁开始抱怨学校,抱怨政府,教学的积极性也慢慢减退。更有甚者发展成为“混日子”的。这些都只能证明我们有些老师思想认识不深刻,不明理。从公了讲,教师教学,根本目的在育人,商人经商,根本目的在盈利,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老师和其他人的目的不一样,没有可比性,要想发财,干脆学前人下海经商,不要做着教师,学着商人,两头误,自己误了不说,最重要误了学生;从私了讲,商人接触的环境使得商人有机会赢取更多的利润,老师呢?老师周围的书香之气也是旁人无法企及的,我们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个优势继续读书深造,我们可以在职读研,可以深造,往一线城市去发展,待遇也会相应提高,又何必怨天尤人!老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当我们桃李满天下的时候,那种快乐应该比金钱带给我们的快乐更持久更有意义。

12.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十二

李老师的一个一个鲜活的故事,记录着一名教师的生活细节,他是我们老师的典范,我们的学习楷模,学生能有这样的老师,是学生之福,学校又这样的教职工,是学校之福,我们祖国有多点这样的老师,学生何愁学不好,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决定未来,,古人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祖国的强盛,孩子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想想责任重大,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唯有向李老师学习,热爱教育,用心做好教职工作,方能对得起自己的本职。

就爱心与童心论具备这样的素养

我们都从孩儿时期到现在的过来,都晓得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自己的心理变化,孩时期,大人的话大多都是生硬的,没得味,孩时的同龄人之间方才是经常玩乐学习,相互之间交流才没得隔阂,现如今,作为基层教职工,能亲近孩子的心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亲近学生,这样才能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主的学习,提升学习的热情,培养学习的兴趣,万事皆是如此,只有自己有了兴趣,才能更加投入从而学而不厌,爱是长期的,当然了,正如李老师说言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因为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已经现出成功的曙光

与所谓“后进与优秀学生“对待

其实我们人人都想受到关注,不光是学生,人人亦是如此,只是每个人所使用的方式表达不一样而已,但是每个人又有私心往往自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有些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追求与现实中往往会比较重失去追求更多关注的动力,有受同学之间的排挤,评价,有受老师的评价,有受家庭的教育,在如何其中一环幼小心灵受到打击都会产生不确定的情绪,小小问题长期积累从而带来对学习的厌倦,所谓后进生便产生了,为此得孜孜不倦的走进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只有学生知道,我们还是重视TA的,在排除孩子的心里的导致厌学的初始缘由,能够有定期的心灵沟通很重要。好的评价,多多的鼓励,从而心灵上是积极的,阳光的,优生自是,分数并不能代表综合,正如李老师所言教育也不能太过注重分数,只有德智体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多才性,发掘孩子的兴趣所在加以引导,这才是我们所要的。

13.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十三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一: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二: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调皮”,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李老师则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芒,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着他的教育实例,我也在心里记下了他所说的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的几点:

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

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

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

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

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李老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当下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唯分数论”的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随着课改的春风吹进,很多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视,德育问题也毅然被摆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许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对教师考核方面的条例欠缺,抑或是教师本人对理论认识的不到位,总之,也还存在着“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

在轰轰烈烈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李老师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三: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借助学校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之际,花了一些时间,捧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读完了一部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

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上一篇:保险基础练习题下一篇:年度IT售前工程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