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公开课教学方案设计

2024-10-11

作文公开课教学方案设计(精选20篇)

1.作文公开课教学方案设计 篇一

作文讲评

——写作立意升格要略举隅 上海市扬子中学 黄滔

教学目标:

1、明确使立意优化升格的意义。

2、初步掌握使文章立意升格的方法及策略。

3、通过学习提升和加深学生对文章立意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在写作中,灵活运用纵深思维的方法使文章立意升格。教学设计说明:

本堂课是基于高一作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习作立意的背景下所设计的。以高一学生习作中所发现的问题为设计的缘起。针对学生习作中表现出的问题,从文章立意的层面试图以适切的指导加以校正。学生习作中所表现出的立意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文章立意失之于俗;二是失之于浅:三是失之于乱。有鉴于此本堂课将重点定位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以学生的习作文本为本,通过对习作标题、学生习作选文的分析、讨论与交流,最终达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交流讨论法、提问引导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以学生写过的一篇作文入手,明确讲评的重点和主题——如何使文章的立意升格。

[ppt]展示:

1、出示课堂教学主题。

2、回顾上次作文的题目“假如——”

3、展示上次学生习作的部分标题。(1、假如我们失去家园

2、假如缺少了书

3、假如我是孤儿

4、假如我们退一步

5、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6、假如人与机械完美结合

7、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8、假如我是孙悟空

9、假如今天就是高考

10、假如我是天使)

二、审视标题,明确立意提升要略之——“ 想人所未想 ”。

1、切入点问题:

请学生细读所选录的学生习作标题,选出自己认为最心仪的标题,同时要求揣测所选标题背后可能的立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三分钟后交流。)

2、比较分析学生所选标题的共有趋向:

问题设置:为何有些标题备受青睐,而有些则少人问津?(学生思考,交流见解。)

问题明确:选题立意讲究新颖,言人所未言,力避老生常谈、人云亦云。归纳:立意提升要略之一:想人所未想

三、细读学生习作选文(1),明确立意提升要略之二——“纵深思维,加深立意”。下发学生习作选文

1、切入点问题: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学生习作选文(1)——《假如我们失去了家园》,要求从文章立意的层面为选文(1)提出修改意见。(要求学生在明确原文立意的基础上,为选文确立更为优化的中心论点,表述要清晰。)

(学生阅读思考,着手修改。)

2、师生互动,讨论使原文立意升格之策略。

问题设置一:原文在立意方面存有什么问题?能否再深入挖掘一层?

问题明确:原文的立意比较浅显,将标题中的家园定位在地球家园这一层面。

问题设置二:有没有比失去地球家园更为可怕的事情?如果有,那会是什么家园? 问题明确:引导学生进行纵深思维,引出“精神家园”之定位。

问题设置三:失去地球家园与失去精神家园之间有无内在之联系? 问题明确:引导学生廓清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明确修改立意较之原文立意更优的原因。

归纳总结:纵深挖掘,层层剥笋使文章立意加深一层。引出立意升格要略之二——纵深思维,加深立意。

四、细读学生习作选文(2),明确立意提升要略之三——“关注人生,烛照当世,提亮立意”。

1、切入点问题: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学生习作选文(2)——《假如我是孙悟空》,要求从文章立意的层面为选文(1)提出修改意见。

2、师生互动,讨论使原文立意升格之策略。问题设置一:原文在立意方面存有什么问题?

问题明确:原文的立意比较浅乱,未能从“孙悟空”的特点出发为文章设定集中而深刻的立意。

问题设置二:“孙悟空”有什么特质、特点?

问题明确:引导学生从标题中的关键词着手,有理有据的为文章立意。

问题设置三:“孙悟空”身上的特点对人生,对社会能派上什么用处?

问题明确:引导学生将题目置于人生、社会的背景下来思考,从而使原文的立意再推进加深一层。

归纳总结:将题目放到人生、社会的大背景之下考虑,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出本质性的东西,从而使立意再提升一层。引出立意提升要略之三——“关注人生,烛照当世,提亮立意”。

五、课堂总结:

庄子有言“语之所贵者,意也。”立意的高下是写作的重中之重,希望学生能运用课堂推荐的三种方法要略,经过一段痛苦并幸福的构思旅行,做到作文立意的升格与优化。

六、作业布置:

完成对下发学生习作(3)——《假如今天就是高考》一文立意的修改,同时重新对自己所写的文章之原有立意做优化修改。

2.作文公开课教学方案设计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新课改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教师以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同时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和热情,把培养人、发展人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学设计的内容则涵盖了以上的课改理念和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每位教师在上课之前必做,并且必须做得好的事情,教师将依据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教学设计必须在上课之前由教师进行认真、充分的准备, 既得考虑教材教法、还得具体分析学习者的相关情况,教师既是编剧、导演,还是演员,要将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到位,才能达成预期目标,实现有效课堂。那一次是我的一堂公开课,引发了我对教学设计的重新思考。

1课前准备

精心完成教学设计是上课的前提。 校长告诉我,下周教育局组织一次优质课展示活动,点名要听我一节课,我既兴奋又紧张。既然是公开课就得必须使用多媒体,我选的教学内容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我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借鉴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精心制作了课件, 无论是课件的精美程度还是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都考虑的非常细致,经过一周的准备终于“杀青”,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具体实施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要通过课堂效果来验证。我任教的班有两个,在教育局领导和兄弟学校的教师们听课之前,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我先在一个班进行试教,看一下效果是否像想象的那样完美?我信心百倍的走上讲台,按照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几个教学环节下来都非常顺利,可是正当我要安排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练习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起,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怎么会这样,我百思不得其解。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我才发现,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但是犯了新课改一个大忌,就是只考虑了教师如何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在前面的试教课堂上教师上演了精彩的 “演讲”,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和练习效果,不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一个个听客,三维目标落实相差较远。

3打磨修改

教学设计要兼顾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发现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我马上找到教学经验丰富的张老师给我出谋划策,对先前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教学设计的主方向是减少教师的讲解,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减少幻灯片的数量,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和学生活动,放手发动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相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情景状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已知甲、乙的速度和相遇的时间, 求距离 ;二是已知甲、乙的速度和距离, 求相遇的时间 ;三是已知距离,相遇时间和甲 ( 或者乙 ) 速度,求乙 ( 或者甲 ) 速度。以上三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在导学案和学生活动中做了精心设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通过一段录音,创设生活中的场景,作为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来解决,不明白之处可以邀请教师参与讨论,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这样的方式方法比教师反复讲解要好得多。讨论的过程也是对新知识练习和理解加深印象的过程,学生们通过教师精心制作的Flash课件和小组讨论,整理、展示,再加上之后的课堂练习,课堂效果肯定大好于上节课。

4公开展示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保证。 我信心十足的走上讲台,按照修改后的教学设计逐步展开每个教学环节,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导学案的安排和我的引导下积极行动起来,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按照平时惯例,小组成员之间组织、记录、总结、汇报、展示各有分工,学生讨论问题非常积极,思维灵感的火花不断绽放,在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学生们个个凝神静气,奋笔疾书,可以看得出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关键所在。课后面对教育局的领导和兄弟学校的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我恳请他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5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对教学设计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撰写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不但要照顾到教师怎样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照顾到学生怎样有效的学好基础知识,增加基本技能,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更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

3.《埃及》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三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是学生走进国家之后的第二个国家。主要介绍了埃及的概况(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埃及是北非最重要的国家,了解埃及对于深入了解非洲地理特征有重要意义,也为学习其他国家做出铺垫。

在我看来,一节好课的成败大多数都取决于课前的备课。在备课过程中着重考虑以下三点:

一、教材知识的梳理和教材的二度开发

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中,“地跨两洲”和“沙漠广布”属于自然地理范畴,“发展中的工农业”和“富有特色的旅游业”属于人文范畴。但是教材在安排上又把一部分人文特征穿插在自然环境中,为了内在逻辑的完整性,我打破了教材内容的顺序,把“地跨两洲”中的人文特征方面放到了“沙漠广布”的后面,继而连接后面的学习。为了时间的连贯性,把“富有特色的旅游业”放到前面,通过引入文明古国之后再讲述“发展中的工农业”。

二、教学重难点的设置,争取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课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苏伊士运河及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因为学生有学习国家的基础,所以放到最前面学习,也比较容易掌握。另一个是尼罗河,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尤其是对埃及古代文明及现代经济的影响。所以本节课后半部分以尼罗河为主线,通过旅游资源分布图及埃及矿产和物产分布图来讲述尼罗河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资料及小组讨论以便有个整体的认识。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最后要求学生来总结教学内容,从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能力水平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习了日本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国家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同时,通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大多数学生也掌握了读各种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材料归纳问题的能力。

4.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四

学前数学《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 余湾小学 赵丽

设计意图: 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是大班初期幼儿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法,将两个两个数,正好数完的那个数是双数,两个两个数,剩下一个的那个数是单数等抽象词句让幼儿记背区分,虽然幼儿反复记背后,说得十分流利,但一遇到实际区分某数是单数还是双……

设计意图:

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是对学前班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法,将“两个两个数,正好数完的那个数是双数”,“两个两个数,剩下一个的那个数是单数”等抽象词句让幼儿记背区分,虽然幼儿反复记背后,说得十分流利,但一遇到实际区分某数是单数还是双数时却十分困难,不是胡乱猜测就是茫然不知所措.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活动融入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来感受单双数的概念,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是本次活动设计的主导.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初步体验,感受单双数,理解单双数的含义.活动名称:区分单双数

活动目标:

1、理解10以内单双数的含义,知道两个两个的数数,正好数完的数是双数,两个两个的数数,还剩下1个的数是单数。

2、能进行10以内的单双数的相互转换,感受事物的多变性,锻炼思维的可逆性和灵活性。

3、能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单数、双数,快乐的参加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1、实物:一双袜子、一个沙包

2、幼儿每人1张五角星练习纸,每人10块插花

3、PPT图片(练习10以内的单双数)、钢琴曲《雨的印记》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单双数的实物,让幼儿感知“单”“双”数的概念。

1.出示沙包

提问:几个沙包?用数字几表示?他有好朋友吗?

小结:像这样没有好朋友的数字,自己很孤单,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单数(幼儿学说)

2.出示小袜子

提问:几只袜子?他有好朋友吗?我们通常说一双袜子。

小结:像这样成双成对的数字我们也给他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双数。

二、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认读。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数字宝宝吗?一起来读读。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做几个游戏,想不想做?看看谁最聪明?

1.教师出示星星表,幼儿先观察后做题。

小朋友你们真聪明,认识了这么多的数字宝宝,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仔细看,每个数字下面都有相应数量的小星星,请小朋友把星星两个两个的圈起来,看看哪个数字下面的小星星没有好朋友了?(幼儿做题)

小结:1、3、5、7、9

刚才我们说了没有好朋友的数字是什么?(单数)2、4、6、8、10是什么数?(双数)

2.请小朋友拿出数字卡片把单双数分出来,看谁分的快又对?(幼儿操作)

小结:小朋友你是这样分的吗?教师出示“小房子表”幼儿检查。

3.教师出示综合图幼儿找数字宝宝,并说明谁是单双数。

三、游戏《数插花》

1.提供插花,幼儿自由抓一把,两个两个得计数,判断单双数,可反复练习。

2.启发幼儿操作思考:怎样才能把单数变双数,双数变单数?如:添上一个或去掉一个。

四、游戏《找一找》

幼儿照照自己身上或周围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

五、游戏《抱一抱》

1.听音乐学小鱼在大海里游泳,当听到老师说单数就自己抱自己,双数就两个好朋友抱在一起。

2.可以加深难度,当说出一个数字,先判断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再决定抱一抱。如“7”幼儿就自己抱自己,“4”就好朋友互相抱一抱。游戏反复进行。

活动反思:

5.公开课设计方案及教学反思 篇五

《小蝌蚪找妈妈》活动设计

科目:体育游戏 年龄班:小班

幼儿教师:张玉勤

课题内容:《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1.幼儿会向指定的方向跑,并锻炼幼儿腿部肌肉力量。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听觉记忆能力。3.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1.青蛙头饰一个 2.熟悉的儿歌《小蝌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告诉幼儿今天学做小蝌蚪,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戴上青蛙的头饰)

2.启发幼儿一起在场地上练习小蝌蚪游泳和小青蛙跳的动作。

二、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怎样找妈妈,对幼儿说明向指定的方向怎样跑。(提醒幼儿跑时要注意安全)

2.幼儿扮小蝌蚪,教师扮青蛙妈妈,幼儿和教师分散在场地上,边游边念儿歌:“小蝌蚪,游啊游,圆圆脑袋黑黝黝,细细尾巴扭呀扭,小河里面游啊游,游来游去想一想,妈妈、妈妈你在哪儿?”

3.当念到“游来游去想一想”时,幼儿要闭上眼睛蹲下,教师立即跑到场地一端;当念完儿歌时,幼儿就睁开眼睛,迅速跑到教师身边,教师也招手说:“孩子,妈妈在这里。”(当念到“游来游去想一想”这句话时,教师可以变换音调、适当停顿,提醒幼儿做出正确的反应。)

4.游戏重复进行,在幼儿熟悉后,可请几个幼儿同时扮青蛙妈妈进行游戏。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和幼儿交流心情,与幼儿亲一亲,抱一抱。2.让幼儿找同伴乐一乐。

3.教师小结,对那些遵守游戏规则的小朋友,给予言语表扬,对几个没有按照游戏规则的小朋友,进行言语提醒,鼓励他们下次有好的表现,能够按照游戏规则玩。

活动延伸:

改变游戏中动物的角色,让各种小动物去寻找自己的妈妈,增 加游戏的难度。

活动反思:

户外体育游戏《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活动开展之前我便给孩子们讲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同时,让幼儿了解故事的情节和儿歌的内容,以及让幼儿学会了儿歌《小蝌蚪》。活动中教师带青蛙头饰,激发了幼儿游戏的热情和兴趣。

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及发展水平,首先我为孩子们创设了游戏的环境,并根据小班幼儿的模仿性强,喜欢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适合开展集体性的游戏,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教师也和幼儿一起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带领幼儿活动,以角色的情绪影响着幼儿情绪,使幼儿自然而然的跟着活动,活动的情节性既主动的迎合幼儿又不失教学目标,活动中有一定的运动量,强度适合小班,整个活动中幼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情绪参与游戏。游戏中的儿歌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听觉记忆力,激发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6.小巷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以“小”为线索,以“变”为突破,体会环境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重点)2.以“灯”为入口,把握文章的主题。(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评选“课堂明星、优秀小组”的活动 要求:

1.回答问题加1分,当堂课累计分数最高者为“课堂明星”; 2.小组同学累计总分最高组为“优秀小组”; 3.由课代表做好分数统计。一.导入

中国文坛有这样一位“独行侠”,喜吃杂粮野菜,不动山珍海味。行走于当今文坛,让人们在美丽的《月迹》下抚平内心的《浮躁》,在深沉的《废都》里品味人性的酸楚,在高亢的《秦腔》中玩味《丑石》的精彩,在《腊月正月》时寻觅《爱的踪迹》,他那对美的追求及坦诚的性格,倍受亿万读者亲睐。他就是——(贾平凹),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这位大侠的作品——《小巷》。二.初解课题

1.“小”字应怎样理解?

明确:与“大”相对;平凡,不起眼;细微之处。2.说说文中有哪些小的、平凡的东西?

明确:小巷、小草、盲人、灯、竹棍······ 三.“小”与“变”

1.这些小的、平凡的东西当中有哪些发生了变化?勾画相关语句。明确:小草:漫——踏

小巷:潮湿、遗忘——光明、人来人往

盲人:绝缘体——精灵 备注:先找句子,再抓关键词 2.分析变化 小草之变

品味“漫”与“踏”二字的妙处,如果将二字分别换成“长”和“少”好不好? 明确:“漫”写出草的茂盛,人迹罕至,说明小巷被人遗忘的程度深,时间久;

“踏”写出了草一天天少了起来,又写出了少的原因。环境描写

a对小草的描写同时也是对小巷的(环境描写),你还能在文中找到更多环境描写的句子吗?

明确:2段:“甬道永远是潮湿的,阴暗的,白日没灯,黑夜没灯”

3段:“偶尔有三只蝴蝶形的风筝飘进巷子,却挂在了巷子深处的屋檐上,无人去取,就一直倒吊在那里了。巷道里草漫了上来,渐渐覆盖了那古老的四方砖块。” 4段:“今年春天,城市的上空又飞起了蝴蝶形的风筝,寂寞了一个冬季的天空,显得明快了。”

b这些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呢? 明确:2段:体现他们生活环境的恶劣,渲染凄凉、沉重、灰暗的氛围; 3段:侧面烘托盲人居住环境的冷清寂寥;

4段:渲染明快的氛围,为下文写小巷的热闹非凡作铺垫。小巷之变

在文中找出表现小巷变化的句子,并思考:小巷的改变源自什么的改变? 明确:(句子略)

小巷之变源自盲人的改变 ④盲人之变

作者在写盲人的改变时用了两个什么句子?有何作用? 明确:比喻。

“绝缘体”,形象地表现了盲人们被遗弃的境遇,令人心生悲凉之情; “精灵”,表示对盲人的赞美。四.以“灯”突破,分析主题

1.如“绝缘体”般的盲人会是怎样的心境?“精灵”般的盲人心境又是如何? 明确:前者悲观失望,后者充满希望。

2.盲人这种心境的变化我们可以用文中哪一句来总结? 明确:“过去是一样的黑暗,现在是一样的光明 ”。

3.为什么他们的心境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齐读9-18段,理解“灯是我们的眼,所以我们看不见,但它却看见了别人,别人也看见它了”这句话。

明确:“灯”比喻瞎子们的美好心灵,自己的美好心灵看见别人也就是自己为他人作贡献,在盲人们看来,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乐于奉献。4.如何理解最后一段?

明确:小巷的灯光,也就是盲人们的美好心灵,给了病患以希望,引导和鼓舞他们充满信心地投入新的生活。

5.结合最后一段,说说盲人为病人作出了什么贡献? 明确:一是治病救人,二是点燃希望。

6.以前我们有句俗语叫做“瞎子点灯——白费蜡”,学完本文,给这句俗语赋予新的含义。

明确:瞎子点灯——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7.结合全文,说说通过本文,让你认识了一群怎样的盲人? 明确:乐观向上、身残志坚、热爱生活、乐于奉献······

小结:盲人们日日夜夜亮着灯,照亮小巷,而这盏灯同时也代表者他们心中的灯——乐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要让自己的生命发出光芒,同时要点燃病人们生活的希望,引导和鼓舞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健康、快乐、充满自信地前进,小巷虽小,但盲人的精神不小!(板书:以小见大)五.课外拓展

有这样一个孩子,命运给了他一个美妙的开局,却迅速吹响了终场哨。10岁那年,因触电意外失去了双臂,他的天空因此充满了阴霾,他的生命因此而暗淡,他„„

他会因此而萎靡一生吗?请看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的精彩片断。请用对比方法,来书写课堂收获(可以是心得或是文中一物,一人)。我原以为 就是,而今却明白 也可。

例:我原以为伟大就是惊天动地、万人景仰,而今却明白伟大也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

六.统计结果,选出“课堂明星”和“优秀小组” 七.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评选“课堂明星”更让我们明白,为小组争得荣誉,那平凡也伟大!通过今天的课文学习我们也明白平凡的付出能为国家,为他人作出贡献,平凡即伟大;我们的身边也有大量这样的凡人小事,他们是普通人,做的也不是大事业,但他们的工作与国家、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他们的奉献精神是可贵的,他们的人格也是高尚的!

板书:

小草: 漫——踏

小巷: 潮湿、遗忘——光明、人来人往 盲人: 绝缘体——精灵

7.作文公开课教学方案设计 篇七

一、选课——方向已定, 思路过关

作文教学虽说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但因在职教教育教学中, 语文本是公共课, 课时少, 加上学生基础差, 教学时间长, 见效慢等特点, 写作教学地位尴尬, 始终处于被弱化的边缘。所以这次市级公开课鼓励作文教学展示, 也是呼吁全市老师重视作文教学, 寻求突破创新。

申报课题时, 我在想, 要叫学生写什么?翻开中专教材第三册, 即将开幕的第三单元《生命的芦笛》, 《记念刘和珍君》、《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亡人逸事》、《把栏杆拍遍》和《北大三老》, 这些都是记事写人的散文, 如果教教学生如何写人, 不也是针对第三单元的提前预习, 为日后课文的教学打下基础嘛?由此课题定位于人物描写。

二、第一稿——全盘皆否, 脱离学生

方向一定, 翻课文, 找资料, 洋洋洒洒, 原始稿两天搞定。第一稿, 各类花招, 无所不用。教学目标定为掌握人物描写七种方法, 且每种方法都能在《亡人逸事》中勾画相对应的段落语句。具体教学流程为, 亡人逸事课文导入, 通过猜关羽、猜鲁迅和猜同学的游戏环节介绍肖像描写并课文勾画, 介绍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理论知识并课文勾画, 通过模拟二单元口语交际新生接待的小型情景剧活跃课堂氛围, 并以此为练笔素材, 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方法描写演员。最后再次介绍侧面、细节描写的理论知识并勾画课文, 以自编的人物描写方法小口诀为结语。当初想着, 又有游戏又有表演还与课文挂钩, 不是亮点嘛?拿到孙主任那里一看, 全盘否定。她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公开课并不是个人表演秀, 如果你的学生一无所获, 你上的就是烂课。于是我拷问自己, 短短四十分钟, 怎么可能让学生掌握那么多方法呢?不如只选取一个方法, 讲深讲透, 因而有了第二稿。

三、第二、三稿——取其一招, 浓墨重彩

第二稿以让学生回忆三单元目录课文为导入, 引出何谓人物描写。猜关羽猜鲁迅后, 展示学生肖像描写的片段作文, 后在罗贯中描写关羽外貌的文字与阿累描写鲁迅外貌的文字比对中总结出肖像描写四大招。最后修改作文片段, 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一稿请教了吴路平老师, 她指出, 思路过关了, 但是课堂太平没有出彩点, 所以提出一人也可写出千面的亮点, 特地向我推荐了唐弢的《琐忆》和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鲁迅的肖像描写。还指出其中一招注意顺序过于抽象, 不如让学生排个序, 得以直观理解。

修改过后的第三稿成了我的第一次试讲课, 教学内容得到了认可, 但是教学设计还得修改。作文课肯定还是要以写作评讲为主, 只是修改作文无法体现作文课的特点, 所以前面的理论讲解必须压制为二十五分钟, 最后留有十五分钟给予写与评。当时组长秦老师和吴老师除了给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后还讲了重要的八个字:删繁就简, 理清线索。

四、第四、五稿——精心布局, 环环相扣

第二次试讲第四稿却失败了, 除却PPT不规范这个因素外, 现在想来最大的原因还是我并未真正理解“删繁就简, 理清线索”这八个字的真谛。教学环节应该是编织的过程, 不仅要求一环套一环, 环环相扣, 更要求具体教学目标为经度, 教学环节为纬度, 有隐有现, 有深有浅。而我的第四稿只是教学环节做了减法, 根本没有排列布局, 我只是做了形式上的调整, 本质上线索依然混乱。还是孙主任给我开了小灶, 她说, 你设计的每个教学流程是不是和你的大目标相关, 很有用的就留下, 又点用的或根本没用的全部都不要, 你的教学语言亦是如此。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 只有学生最需要的才是我们要讲的。临下班前, 同办公室的汪园园老师给我出了个好点子, 不如你把学生无特征肖像描写的片段作文作为导入吧, 既可省一个教学环节又能引出如何写人。灵光大现, 我着手于教学环节的重新整合, 去粗取精, 果然使得整个理论知识的介绍大放异彩, 第五稿和第三次试讲差强人意。

五、课成——设计提问, 水到渠成

这次试讲借用了我师父张琳老师的班, 课后她指导我, 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顺其自然, 讲究水到渠成, 如果在注意顺序这个环节上先加上错位的原文呈现, 再接上排序的环节就不会那么突兀了。当然这次试讲的不足之处还是在于最后的评讲阶段, 点评不到位, 和学生互动少。第六稿又再次做了教学环节的微调, 为增加互动, 不仅特添了让学生起立坐下以区分特征与典型特征的环节, 还增加了学生自评环节, 把前半段的理论介绍更是精压为二十分钟, 留有充足的时间写评。这一稿大体可定, 但还有一难关尚未攻克, 即不太简洁的教学语言。感谢张老师帮我一句句推敲、指正, 她让我认识到我之所以语言啰嗦, 归根结底还是提问不到位。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又需要你再用话去解释去引导, 凭借着张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她能预判出学生会怎样回答, 所以每个提问都是精心设计, 如果是学生实在无法回答的问题, 就需要老师自己承上启下地解说。

由此看来, 不仅仅教学环节需要编织, 教学语言也需要编织, 可以织成一张网, 最后一拉, 大功告成。

摘要:编织, 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 把细长之物纵横交错, 钩链而成。这种技法亦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这也是我磨课过程最大的体悟。本文主要介绍了课堂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 运用合理的教学语言来编织一堂有质量的公开课。

8.作文公开课教学方案设计 篇八

【关键词】课例 阅读教学 设计 有效性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教学活动形式不够新颖,活动缺乏思维含量。

2.重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缺少阅读策略的指导。

3.重视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忽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课例探讨

1.读前环节。

(1)游戏热身,增进师生了解。由于是借班上课,执教教师与学生互不了解,因此师生先互致问候,再通过Listen and Respond游戏来了解彼此信息。游戏做法是:学生仔细倾听教师描述自我外貌特征和行为能力的话语,如果与教师有共同点,则起立并重复教师的话;如果与教师有不同点,则起立并描述自己的外貌特征和能力。

(2)互动猜测,导入本课话题。执教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只兔子的模糊图像,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句型“Maybe it has…”和”Maybe it can…”来猜测它的外貌特征和能力,并即时对学生的猜测进行反馈。猜测完毕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完整的兔子图片,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句型:“It has…”和“It can…”对其进行描述。之后教师引出本课的课题和学习目标:

【设计分析】执教教师设计的Listen and Respond游戏活动,节奏明快,新颖有趣,能调动学生思考与表达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随后的猜测活动与文本主题紧密联系,既帮助学生架起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为正式的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又在猜测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辨析和推理能力。

2.读中环节。

(1)聆听录音,了解大意。在引出本课课题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文本中的四个人物的头像和动物名称,让学生先预测这四个人物的动物朋友,再整体聆听文本录音,核对自己的预测,并将人物与对应的动物单词连线。在听录音之前,教师还向学生渗透听力策略,指导其根据录音的整体大意进行匹配连线活动。最后,学生用新句型“…has…”汇报答案,教师在黑板上粘贴人物头像和动物单词卡。

【设计分析】执教教师设计了听录音连线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听力活动捕捉文本关键信息。首先,预测动物朋友的活动能激活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其探究新知兴趣。接着,教师向学生渗透听力策略,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将课文录音与活动单上的图文建立联系,发展了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2)自主思辨,理解细节。

①Read and Discuss。学生了解故事大意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刘涛描述动物朋友的文本和三张兔子的图片,要求学生同桌合作阅读文本,根据描述讨论并选择正确的图片。

在反馈环节,教师先出示单词卡rabbit的反面图片,与学生核对答案,然后引导学生从故事文本中找出选择的依据。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图片教学新词leg 和tail,同时在黑板上粘贴有关兔子外貌特征的词组,教师还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其它选项错误的原因。

②Read and Choose。学生仿照上一环节的阅读活动,自主阅读剩余的三段文字,并根据人物的描述选择正确的动物图片。在此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如借鉴mother朗读词组one…,the other…,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强化对已学语言知识的理解,还向学生呈现描述动物朋友的Tip1:在介绍动物朋友时,要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

③Read and Put Them in Order。学生理解文本细节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Liu Tao和Mike的两段话,让学生两人一组对比两段话,选出语言表达较好的一段,并尝试说明选择的理由。之后呈现描述动物的Tip2:在介绍动物朋友时,要有序组织好语言。

④Read and Imitate。执教教师播放课文动画,要求学生跟读录音,并模仿人物描述动物朋友时的语音、语调和语气。

【设计分析】执教老师设计了图文匹配的活动,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描述,选择相应的动物朋友的图片。该活动有利于学生将文本情境与图片情境建立联系,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语言背景,洞悉语言功能。执教教师还通过对比语段和阅读排序的活动帮助学生把握故事文本语言的内在逻辑,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读后环节。

(1)梳理板书,复述短文。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文本时,教师并未有序地板书描述四种动物外貌特征的短语,而是将单词条粘贴在黑板上,板书所呈现的信息是零乱的。在复述环节,教师让各组学生任选一种动物,从板书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借助核心句型有序地复述故事文本。随后,教师依次让四个小组上台向全班进行复述展示.

(2)总结提炼,自主表达。

(3)学生复述完故事后,执教教师先引导学生总结描述动物朋友的方法。在展示汇报环节,教师设计了“听描述,选图片”的游戏,用实物投影仪同时呈现汇报小组的四张动物图片,让四个组员依次描述自己的动物朋友,每个组员在描述时都不能说出动物的名称。每当一名组员描述完毕后,台下学生要根据描述从四张动物图片中选出该组员的动物朋友,并说出选择的理由。

9.美术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九

科 目:美术

教 者:谭 艳

时 间:2007年5月23日

【课

型】新 授 【课

题】 星 空 【教学目标】

1、了解星空的有关知识。

2、能从星空图片中获得某种美感启示,借助合适的材料和手法表现星空。【教学重点】绘制、表现星空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能借助合适的材料和手法表现星空。

一、谈话导入

1、播放歌曲《Twinke,Twinkle,Littlestars》

2、聊天引入

二、星知博览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关于星空的故事、传说,以及宇宙知识,激发学生对星空的探索欲望。

三、星图览胜

欣赏星空的图片,从星空的色彩,星空的形状与布局,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形态与明暗的对比等方面是,进行交流,从而获得色彩、节奏、造型的美感启示。

四、星图赏鉴

1、展示用三种特殊技法表现的画面,介绍方法和要点。

2、展示吴作人的《无尽无极》,经电脑处理的《银河系图片》,皮尔-门德尔的《平面设计》等作品,并分析其表现手法。

五、尝试表现

1、结合星空的图片资料,借助合适的材料和表现手法绘制一幅表现星空的美术作品,可以合作完成作业。(鼓励学生尝试创造新的表现手法)

2、教师个别辅导。

六、课堂小结

1、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师生评价分析。

2、布置下节课的准备工作,收集与星空有关的科幻画、绘制工具。

《星空》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星空》是七年级美术第6课的内容,教材从认识星空入手,展现了各种形态的行星、闪烁的恒星、一闪而过的彗星,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视觉艺术的角度认识星空,感觉星空的美丽与神秘,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有丰富的想像能力,但大部分学生对于星空的知识有所欠缺,且平时对星空的观察也不够,绘画时所选取的材料和表现手法非常有限,通过本节课希望能够引导学生认识星空,开阔艺术视野,拓宽美术的表现题材。

三、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以歌曲引入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关于星空的故事、传说以及宇宙的知识。再以星空图片的欣赏,让学生获得色彩、节奏、造型的美感启示。然后进一步欣赏表现星空的作品,介绍表现技法,接着让学生尝试创作。在创作中鼓励学生尝试创造新的表现手法,以小组合作开工,以集中智慧培养合作能力。教师则努力做好指导工作。

10.《北京》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带生字的新词,积累四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也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情感。通过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抓住课文重点词句,通过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重、难点与关键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教学准备

有关北京的图片、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14个字。

2、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北京的美丽。培养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与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唱一唱:随音乐齐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2.找一找:出示中国地图找到北京的位置。

3.说一说: 说说你知道的北京。

4.小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她深深地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课件出示:美丽的北京。展现北京古老的文明和现代的文明

5、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北京看一看,玩一玩.6.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先自由读课文,然后小组练读,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用生字卡片互相检查。

3过字词关: 当”小老师”领读等形式进行正音,重点读准后鼻音“央 庄’’, “拼、案”是前鼻音,翘舌音‘‘周 似 厦”。

巧记字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把生字记住? 4.我们认识了这些生字,现在我们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课件出示词语:

中央 城市 旁边 花坛 祖国 庄严 图案 立交桥

风景优美

绿树成阴

高楼大厦

名胜古迹

5、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北京的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同学们的生字都记得不错,下面带你们到北京去看一看,大家高兴吗?

二、感知课文内容,走入文本

1、听课文朗读,看课件:

问:游览了北京,你认为北京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板书:美丽 首都)简介首都:首都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家最高权利机关的所在地。

2、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首都,我国的首都北京非常美丽。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来体会北京的美丽?

3、认真读课文,看看北京有哪些美丽的地方,一边读一边用铅笔做上记号„„

4、生汇报: 读出自己划的句子。

三、品读课文 理解词句

1、分组讨论:你认为北京哪个地方最美,是从哪个词或哪句话读出来的,然后再把找出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2、学生在组内讨论并读句子。

3、学生交流汇报:

⑴品读第二自然段: 天安门:

① 请你把写天安门的句子读出来。

② 说天安门庄严.课件展示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画面,看图体会天安门的美丽和庄严。

③ 理解“庄严”,你见过哪些庄严的场面?

⑵ 品读第三自然段:柏油马路

立交桥:

A课件出示北京马路和立交桥画面以及第三自然段文字。

B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文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C解答疑难:看课件理解“绿树成阴”。看图体会“鲜花盛开”、“又宽又长”。“川流不息”是什么意思?课件播放桥上桥下车辆来来往往的画面。D比较句子:

立交桥四周有草坪和花坛。

立交桥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说说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想想立交桥四周的花坛会有哪些图案? 课件出示各种图案的花坛。

欣赏了天安门和马路,我们还想去哪儿呢? ⑶ 品读第四自然段:名胜古迹和公园:

① 学生读出写名胜古迹的句子。

② 你知道北京有那些名胜古迹?

③点击课件,播放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画面,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四、课后延伸,提升情感

1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如今新北京新奥运也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2、课间出示鸟巢体育场馆图片。

3、这就是我国迎接2008年奥运会新建的体育场馆,那时候北京吸引了无数外国朋友来旅游。如果请你当小导游,你准备介绍哪个地方? 听了你们的介绍,你最想对北京说什么-----(学生接读)”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

4、师生再次共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六、板书设计:

(天安门、广场、纪念碑)

10、北京——美丽(马路、立交桥)爱

11.《国殇》公开课教学案例 篇十一

【关键词】国殇;教学案例;小组合作;爱国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选课意义

《国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选修》中“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模块的推荐篇目,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吟诵”上,在诵读过程中掌握声律,体现其韵律美,然后通过诗歌的节奏展现诗歌情感美。

教材在诗歌内容前面给出了以下信息:

1.诗歌两部分内容概括:奋勇杀敌,为国捐躯,歌颂爱国精神。

2.《国殇》的写作内容属于祭歌,表现爱国主义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坚毅刚强的民族品格。

选择本诗作为公开课讲授,首先是因为其在主题上具有时代意义的情感教育目标,整体上的格调是积极昂扬的,体现气魄非凡的艺术魅力。另外在知识层面上,诗中再现了古战场中激战交锋的场面,战争的组成中所包含的敌军,战士,主帅,装备均有触及,但是在排列和组合具有典型性,所以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值得揣摩学习的。

二、课前预设

(一)平行班学生学情分析

1.爱国主题在高中语文课本教育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于爱国教育甚至有些麻木,唤起学生对爱国这一民族精神的重新认识可以说是我构课的主要目标。

2.《国殇》是楚辞体,理科班的学生因为其佶屈聱牙的古字加上楚辞的阅读普及性上远低于唐诗宋词等,所以对于楚辞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所以对于文本的解读上要设立兴趣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应对措施

1.预习任务要细化明确

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我运用了学案,对学案的设计我采用了分组学习法,每个组的学习内容是不同的,再给每个组组长布置任务分配给组员。

之前我给学生讲过鉴赏诗歌的步骤,所以每个组员负责相应步骤,其实这首诗歌不长,分配到每个学生手中的学习内容就很少了,但是少而精,他们负责的那一句诗里涉及的文言知识也得到解决,同时让每个学生对在课前对每个知识点都深入了解和拓展。

2.兴趣点设置

首先我把爱国主义这一主题进行扩大化,延伸到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联系当下时代背景和学生热衷的时事热点对本诗进行思考,这样在学生心里缩短历史距离。

另外在爱国情感的体会上,我联系了授课日期不久后的国家第一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唤醒学生爱国精神。

在对诗中战士形象的分析上和诗人情感的把握上我利用了战国末期楚秦战争的背景资料,学案中提供的背景资料里用伤亡人数让学生去想象战争的激烈程度,并且让学生用散文或者诗歌的形式介绍屈原,深入了解屈原的爱国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理想。

一、教学设计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影视作品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知人论世,让学生以他们选择的方式带同学了解作者。

第三环节:吟咏诗歌,掌握声律,以读促悟。

第四环节:赏析诗歌:①解题目②说方法③析内容④挖内涵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在小结设计里我制作了一个关于战争对人类伤害的视频,给学生思考空间。

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①【介绍作者】穿越时空,会语汨罗

②【分析诗歌】狼烟再起,沉吟殇歌

③【主题拓展】把握情感,传唱殇歌

二、课堂实录

【导语】

(播放《红高粱》主题曲)这段熟悉的旋律大家不陌生,正是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为纪念抗日胜利70周年重现银幕的红高粱,再现齐鲁大地热血儿女之风采,在两千多年前在这沃土之邻的楚地也有这样一群血性好汉,以身殉国,在所不辞,为祭鬼雄,一位诗人行吟泽畔,他的泪和他无限愁绪一起在汨罗江畔,化为一曲殇歌,成为古典的永恒。

(一)【介绍作者】穿越时空,会语汨罗

屈原我们并不陌生,我们都用什么词概括屈原呢?那今天我们班有几名同学要以另外一种方式带我们回忆屈原,大家欢迎(学生带来诗朗诵《祭屈原》)。

[一个同学扮演屈原,一个同学对话(配乐)]

教师点评

(二)【朗诵诗歌】狼烟再起,沉吟殇歌

1.首先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歌,注意本单元诗歌朗诵的方法,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掌握声律,体现韵律美,把握情感,展现情韵美。

配乐朗诵《国殇》

教师点评

2.解读标题:大家请看殇字形,歹字旁往往与死亡有关,说文作者郑玄给出如下解释:殇者,男女未冠笄而死,什么意思?大家齐读这句话“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何为国殇?

那么这是一场怎样激烈的战争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诗歌。

3.诗歌赏析方法:老师之前讲过品味诗歌的四个角度:明句意、析手法、摹形象、悟情感(板书),在以往的诗歌学习中同学们也经常运用这种步骤鉴赏,现在就是看大家对此掌握的程度了,预习中我们把全诗分为了三个层次,下面我们按照班级座位分为三个大组,每组分析一层,请每组成员分别从以上四个角度解读诗歌。请组长组织组员开始讨论(5分钟)。

4.【诗歌赏析】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第一组】: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学生A明句意: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战士们手持吴戈身披犀甲奔赴战场,楚军战士非常勇敢,一上战场,就和敌军展开了白刃战。车轮交错,刀剑相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尽管敌人旌旗蔽日,兵士密集如云,但楚军战士仍冒着敌人发来的箭矢,向前冲杀。

学生B析手法:旌蔽日兮敌若云这一句作者运用的是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侧面表现了敌人之多,一开始就交战激烈,但我军临危不惧仍奋勇向前。

学生C摹形象:通过这种手法表现了战士们勇敢无畏的形象。

学生D析情感:诗人此时的情感应该是崇敬。

教师评价:同学们认为这一组同学分析的如何?

教师补充:作者开篇就非同凡响,直入战争场面,日月无光给人以窒息感紧张感。同时不忘塑造战士们形象。大家看战士们的外在形象是手执吴戈身披犀甲。

①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吴国以制造锋利武器著名。

②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周礼》犀甲寿百年。

所谓宝刀配英雄,写如此精良之装备正突出战士们的威武雄姿。

师:此时战争已近尾声,战况如何呢。我们请第二组继续解读。

【第二组】(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学生A明句意:由于寡不敌众,楚军阵地被冲破了,驾战车的骖马(战车两边的马)被打死打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学生B析手法:“天时怼兮威灵怒” 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战争场面的惨烈震天动地,侧面表现出战士们牺牲时候的悲壮。

学生C摹形象:这六句话表现了战士们英勇牺牲、浴血沙场的悲壮形象。

学生D悟情感:诗人对敌人侵略领土的情感是愤慨的,对战士们舍生救国还是崇敬的,对他们生命的逝去和国土的沦丧是痛苦的。

师生点评

教师补充:

①我个人认为较难理解的是这一句“霾两轮兮絷四马”,这个举动的目的是什么?

这句话提到了古代战术方马埋轮:在《孙子·九地》中解释的是:“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意思是:在敌人进攻时,绑住马,埋车轮,表示固守不退。用绳索将驾车战马羁绊在一起的战术,其实这是一种破釜沉舟的战术,表现出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决心。

②后面一句紧承“援玉袍兮击鸣鼓”这句话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师:在同学对整个战争场面的分析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沉闷战车的撞击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可谓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折江河,势甭雷电。

当大地一片沉寂,诗人此时的情感又是如何呢,我们请第三组进行解读。

【第三组】(出不入—为鬼雄)

学生A明句意:

壮士这一去,永远不复返,平原苍茫茫,离家路遥远。身带长宝剑,手臂挟秦弓,身首虽分离,忠心永不变。

真是既英勇,更兼有武功,意志多刚强,敌不可欺凌。身躯虽已死,精神却永存,魂魄真坚毅,做鬼也称雄!

学生B析手法:这一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中的直抒胸臆。

学生C摹形象:诗人通过出不入往不返,表现出战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的形象。

学生D悟情感: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战士们战死沙场是带着哀悼之情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所以诗人也带着对后人的激励之情。

师生点评

教师补充:那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手握琴弓这一句是对战士生前场景描写还是死后场景描写?

这一句应该是写战士们牺牲后化为魂魄的形象,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想象表现手法。

执着的爱国精神依旧不灭,李清照有一句诗恰如其分的体现了这种精神,也是出自于此,同学们知道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三)【主题】把握情感,传唱殇歌

教师:刚才三组同学对我们整首诗做了很好的诠释和注解,那么我们一起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主题,诗人要传达的主旨同学们都可以想到哪些词呢?(爱国、悼念、歌颂)

教师:同学们通过国殇,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我们伟大民族永垂不朽的爱国精神。

可以说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只有生,没有死,生命就算不上完整。然而死的方式有各种各样,其意义也未必单一。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国而死,身虽死而精神不灭, “魂魄毅兮为鬼雄”。我们不仅要秉承这伟大民族精神,更要身体力行,明天也就是12月13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日子吗?

(投影展示图片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问题:前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的一句话“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就此话题,同学们有何感想?

学生联系时事热点讨论

教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真的为你们身上的正义感点赞。将战争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是可耻的,爱国是为了创造和平而不是滋生杀戮!警钟长鸣我们要时刻捍卫祖国的尊严,同时我们也要维护和平,因为一场战争的输赢付出的代价却是无法估量的。

老师最后给大家也带来了一首反战歌曲,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即是诗人又是音乐家的教父级的人物,鲍勃迪伦的《Knocking On HeavenS Door》(视频播放)。

作者简介:杨帆,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二级中教,2013年于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

12.浅谈数学公开课的设计策略 篇十二

一、分析教学内容

首先, 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时, 要注意分析它的前后章节的知识, 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对后续学习的作用.然后, 结合学生的实际, 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重难点.

二、充分估计学生的学情

公开课通常是借别班的学生上课, 授课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以及他们的数学老师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上公开课的教师按低、中、高三个层次做好三份提问预案, 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修正.这样既可以避免出现所提的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对答如流, 下课时间未到, 教学程序已经全部完成, 课堂教学达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又避免因高估学生, 所提的问题过难, 学生答不上来, 出现课堂气氛沉默的尴尬.

三、提出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且具有数学味

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公开课要以问题作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刺激因子, 促使学生产生合理的认知冲突,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源于生活, 符合学生的实际, 如:针对农村学生, 提出的问题要有农村气息;针对城市学生, 提出的问题要有城市生活的味道, 并且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另外,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数学味.教师千万不可追求花哨, 切忌引导学生探究与数学无关的问题.在探究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引导, 保证学生的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四、尊重教材, 但不拘泥于教材

教材经过学科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等共同努力、多方考虑、多次实验、多次修改, 最后才与广大师生见面.教材的编写凝聚了编者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其中的内容值得教师去钻研.教师要理解教材内容, 就要以尊重的态度去对待教材.细心的教师一定不难发现, 现在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 所设的问题情境少了偏颇, 实现了大众化.我们不应完全抛弃教材中的内容, 自搞一套, 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整合教材, 创设问题情境, 添加一些更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问题.

五、尊重答题学生

在一些公开课上, 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 有些教师由于担心如果让学生继续回答会拖延时间, 影响后面的教学进程, 便中断这名学生的发言, 让其他学生集体说出正确答案.虽然这样做不会拖延时间, 但是会挫伤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自尊, 学生可能因此对教师和数学学科产生厌恶情绪和逆反心理.而其他学生也会担心回答出错, 得不到尊重而胆怯, 导致教师提问时, 学生不敢再举手, 接下来教师只能自问自答, 唱独角戏.教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耐心听完学生的回答, 然后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举手回答, 再由全体学生评价这两名学生答案的对错, 并分析错在哪里.这样, 回答出错的学生就能坦然接受同学们的指正, 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而对于因为回答问题而拖延的时间, 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调整后续教学来弥补, 或在计划中预留答题时间.

六、把握好表演与实效的权重

作为赛课性质的公开课, 有别于平时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好表演与实效的权重, 不能只顾展示师生的表演, 而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既要展示师生互动表演的过程, 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同时, 教师在表演中要把控好“度”, 千万不可逾越师德权限, 不能背离学生的认知规律, 杜绝做无数学味的、虚假的、庸俗的表演.

从上述六个数学公开课的设计策略中, 我们不难发现, 要使数学公开课达到优秀绝非易事.教师既要认真备教材, 备学生的学习情况, 还要多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 做足预案.这样, 才能在数学公开课上做到游刃有余, 提高公开课的教学质量.

摘要:时下, 数学公开课成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渠道之一.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 并借鉴同行的教学经验, 积极探索有效的数学公开课的设计策略, 提高数学公开课的教学质量.

13.公开课《窗》教学设计 篇十三

言菊香

2016-4-1

教学目标:

1、探究构思,体会人性美丑;

2、品读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3、激发善心,感悟人物内涵;

4、比较改写,掌握小说写法。

教学过程:

一、读者评价导入《窗》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的译文版在1987年7月的《外国小说选刊》发表后,不久就选编进了中学语文教材。

有人这样评价泰格特的《窗》:初读此文,觉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读之,则如橄榄在口,愈嚼愈有滋味。发人深思,富有内涵。

从这句话里,你读到了什么?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二、推开故事之窗

小说第1-3段,什么事情几乎成了两位病人生活的全部内容? 为什么?

三、感受美好之窗

1、靠窗病人描述的窗外景色有怎样的特点?朗读第4段,用下面的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 的(颜色),我仿佛听到了 的(声音),我心中有一幅 的画面。例如:

我仿佛看到了玫瑰花的红色,我仿佛听到了年轻情侣的私语,我心中有一幅美好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湖水的蓝色,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戏声,我心中有一幅欢乐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牡丹花的五彩斑斓,我仿佛听到了网球场上的欢呼声,我心中有一幅热闹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天鹅的白色,我仿佛听到了野鸭翅膀拍打湖面的哗哗声,我心中有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2、靠窗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圈出关键词句分析。

明确“很显然”三个字说明窗外的场景是通过靠窗的病人的口述推测得来的,不是对客观环境的描述,此处是伏笔。“仿佛”说明不靠窗的病人的感受确实是听过别人转述之后的心理活动,此处艺术效果是继续铺垫,“只是”揭示答案,说明只有一堵墙,别无他物。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强烈。

3、他自身的身体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还要这样做?他这样做的目的达到了吗?

小结:开启一扇窗,就会有一幅永远看不够的风景,在眼前,更在心里!心有多善,窗外的景色就有多美!如果心灵的窗里有阳光,即使阴雨天,他的人生也是灿烂的!

四、品读冷漠之窗

可当我们怀揣着一份美好,读到文章最后,那些美景瞬间破灭。是谁摧毁了它?不靠窗病人为什么要亲手摧毁这个爱心公园?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病人的心中去看看。

1、对占据窗口的病人,不靠窗的病人有什么想法?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用浪线划出描写不靠窗病人的心理的词语或句子,概括不靠窗病人的心路历程。从中你能看出些什么? 明确:

“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口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窗外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机会呢?” “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从中你能看出些什么?

看出他的冷漠,他的自私,他的嫉妒,他的贪婪。

2、在靠窗的病人病情危急时和死后,他有什么表现?(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受和心理?

明确: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见死不救、立刻、十分痛苦地挣扎、用一支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探头。

从第8段、第11段中的“盯着”看出他只盯着自己的欲望,只能看到自己的欲望,而看不到别人的痛苦与生于死的挣扎。由此,我们也能感受到一种恐怖和可怕,被欲望吞噬与奴役了的人是多么的让人胆寒。

当他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时候,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贪念。此时的他已全然不顾自己昔日共同度过了无数美好时光病友的安危,他的心变得冷漠无情,所以才会对于病友的死视若无睹,如此的冷漠与无情。

3、他“只看到了一堵光秃秃的墙”。你对此有什么想法?这个结尾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含蓄显示了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作者借墙讽刺了自私的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反衬了无私的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这个结尾是文章最具震撼力的部分,给读者留下了心灵的震撼和思考的余地。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我们把这种结尾叫做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是美国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与俄国的契科夫、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很多小说的结尾都有“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的特点。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他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和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俄国的契科夫的《变色龙》,进一步品味这种结尾的无穷魅力。

4、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那你觉得这个不靠窗的病人最后的结局会怎样?你从文中哪里发现的? ——第1小节交待病情重,第7小节交待病情加重,课文结尾看到的是一堵墙会大受打击。

5、透过窗,其实是一堵墙,但是在靠窗的病人的眼里是一个公园,给不靠窗的病人享受。纵观全文,重新审视不靠窗的病人,他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他即使看到了真的花园,或许有一时的兴奋,但却失去了友情和良心,失去了人生真正的意义。

6、从不靠窗的病人身上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明确我们往往能够分担别人的痛苦,却常常不能忍受别人的幸福,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嫉妒之火就会熊熊燃烧。关键是如何去控制。

五、呵护心灵之窗

1、他是一开始就有这种想法的吗?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明确: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从享受——嫉妒同伴感到羞愧——私欲膨胀极力克制——为达到目的见死不救。写出不靠窗病人的人性的自私与卑劣。很显然,不靠窗病人最初是善良的。在他的心中,也曾筑起属于他的心灵之窗。私念或嫉妒也许是人的一种本能,关键是如何去控制。

2、读到这里,文中留给我们的就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一个自私冷漠的灵魂和一个没有人性的躯壳。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光秃秃的墙时,他会怎么想?怎么做?请大家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情节,要注意做到通过描写他的心理、动作和神态来重塑他的心灵之窗。范例:他突然醒悟:“原来靠窗病人是用这种方式来安慰我、鼓励我、而我却„„我真是该死啊!”他无力地躺了下去,眼角留下了一滴泪。窗外,更加安静了些......六、结束语

打开窗户,阳光不止一种颜色。窗昭示着人性的光辉和暗淡,其实也是告诉我们:人性的高贵和丑恶,其实只隔着一扇小小的窗。

七、教师赠言

心有多善,窗外的景色就有多美!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让我们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八、赏析精彩之窗

作者讲述的这个故事精彩吗?为什么? 预设问题:

1、(1)假如把结尾一段删去可不可以,为什么?

(2)将结尾换成“他看到的是一座美丽迷人的公园”好不好?(3)、加一加:“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他会怎么想怎么做?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他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将你写的与课文的结局进行比较,哪个更好?

2、既然文章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两个病人,那文章题目为何不叫《两个病人》而叫《窗》呢?

——《窗》更简洁含蓄,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一语双关,既指病房的窗,也指心灵之窗(美好、丑陋);以窗为题,更能突出主题—— 如果心灵的窗里有阳光,即使阴雨天,他的人生也是灿烂的;如果心灵的窗里没有阳光,即使他站在阳光下,他的人生也是晦暗的。

3、、因为受篇幅的限制,小小说一向是惜墨如金的,可我们的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窗外的景色。研读一下课文的4、5两小节,想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作用。作用:

1、突出靠窗的病人的心地善良、品德高尚。

2、花园象征了他美好的心灵。

3、公园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我们越信以为真,就越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加强了悬念,造成了一种落差。

(芮建民)校长听课个人感受:

教学细腻,目标清晰。但是还要进一步锤炼问题的设计,每个问题设计应该精炼、指向性明确,问题也不宜多;板书要有重点地设计、概括要点;引导学生的感悟要进一步联系生活。

板书设计

泰格特

小小说

公园

(景由心生)

秃墙

美(享受→惭愧→嫉妒→冷漠→虚伪)丑

14.语文公开课教学观摩 方案 篇十四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以打造实效课堂为宗旨,按照“立足岗位、全员参与,有机整合、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扎实有序地开展“人人上公开课,校校评优质课”活动,大力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标

按照“改进完善、巩固提高”的要求,培树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全面铺开。通过教师人人执教公开课活动,进一步将有效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推向高潮,切实引导广大教师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依赖、教师包办、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能力差等突出问题,深入探讨课堂教学规律,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进一步焕发激情与活力,努力打造实效课堂。

三、活动步骤:

1、教师根据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与理解,设计并展示一堂语文课;

2、其他教师听课、观摩,进行评课;

3、共同反思,提出解决策略,同时写出个人反思。

四、具体操作流程:

1、执教者定课题。

2、定方案,即进行备课。执教者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新理念的理解程度,认真分析教材与学生的现实水平,设计教学流程。

3、执行方案,即进行课堂实践。

4、课堂观察,即听课。教师集中进行听课,记录课堂,寻找问题。

5、评价方案,听课教师进行评课交流活动,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6、写出听课反思。

五、活动成果表达形式:

1、上课教师提交教案一篇

2、听课教师认真记录在听课本上。

3、教研组长在教研组记录本上认真记录评课

六、具体活动安排

15.历史公开课教学听课启示 篇十五

一、听课准备什么

也许有人会认为, 听课评课虽然很重要, 但并不是很难.只要是带上笔记本, 走进课堂认真听, 认真分析就可以了, 没什么复杂的.其实不然, “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 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听课评课虽不需要像上课那样精心策划, 严密组织, 但是要听出特点, 抓住实质, 评出水平, 令人心悦诚服, 发挥出听课评课的多项功能, 并非是件易事.在学校里, 我们不是常看见, 有的教师盲目听课, 统计听课节数也不少, 可是其收获并不见得怎么大.这样看来要想在听课评课中有收获, 也不完全取决于听课节数, 还要看听课评课的质量, 而要提高听课评课的质量就应做好每次听课的准备.

通常作为听课者应具有: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实践经验;先进的教育思想;专一的心力四个层面的素质.

那么, 教师听课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呢?

(一) 目的准备

显然, 走进课堂听课, 校长、教导主任、教研员、教师每个人有不同的角度.其听课的任务、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总体讲听课评课的目的应是一改、二促、三提.即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出问题讨论, 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教学境界.也就是说听课目的不应放在衡量、区分一节课的好中差, 而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

那么作为教师的角度听课评课更应该把自己摆进去:假如“我来上这一节我应该怎样上”, “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的失误对我而言应该怎样避免”.也就是说教师听课评课应以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更为好些.

(二) 教学内容准备

常言说, 有备无患, 上课教师要备课, 听课老师也应备课, 听课老师应在听课前, 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 在听课前最好能认真地浏览一下上课的内容, 并且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做一番粗浅的思考, 如就开课内容而想想哪些是重点, 执教者是否达到了这些重点, 诸如此类.

这样既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又便于听课后取长补短、比较提高.特别是跨学科听课, 更是应该熟悉教材, 否则听课时定然将不知所云, 收获甚微.

(三) 学生情况准备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一个老师一种教学方法, 而他的这种方法又总是和他们的学生相适应的, 所以听课也要适当了解任课教师的学生, 以便自己做个对照.对于班级情况了解得多,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评判的失误, 平日我们说备课要备教材、备自己、备学生, 因此, 了解学生是十分重要的.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班级的类型, 还要了解班级的特点, 更要了解班级的水平.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预习状况不同, 学生的课堂反应显然也是不一样的;某些章节内容倒过去上与顺过来教, 学生的接受情况同样也是有区别的;来自农村中学的与来自城镇学校的学生, 学习习惯自然也有差异.

二、听课的方法

我们知道, 新课程要求我们听一节课成功与否, 关键不是听教师如何讲, 重要的是看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如何学, 所以听课应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 做到既听又看, 听看结合, 注重观察.有人把听课又说成看课,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 看什么

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

1. 看教学目标设计与达成是否准确、合理、全面、有差异性等.

2. 看教材处理的重点、难点、特点是否抓住;看开发课程资源, 创造性使用教材思路是否清晰;看教材呈现方式, 是否化难为易, 以简驭繁等.

3. 看教学方式组织是否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 灵活多样性, 体现在教师引导组织下, 学生充分的参与、体验、合作、探究等.

4. 看教师课堂的学习指导, 是否以自己的学习经验给学生以启发.

5. 看教师如何驾驭课堂, 看对节外生枝问题的巧妙处理, 看应变能力.

6. 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策略, 以及学生对评价的反应.

7. 看教师课堂教学激情、教态、板书,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教学基本功.

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1.看课堂上的宽松民主气氛.学生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 还是静坐呆听、死记硬背.

2.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这里包括学生参与的时间 (如是全程参与, 还是偶尔参与) 、参与的人数 (是局限少数尖子学生, 还是面对大多数, 特别要看学困生的参与) 和参与的方式 (如动手、动口、动脑, 或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 .

3.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课要看学生课堂上举手发言讨论、练习、板演、作业等反映出来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5.看学生的自学习惯、思维习惯、书写习惯、语言表达习惯以及课堂常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训练.

(二) 听什么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看, 还要听.

1. 听教师的教学激情是否有感染力.

2. 听教师讲课是否讲到点子上, 知识是否准确, 重点是否突出, 难点是否突破, 详略是不是得当.

3. 听教师讲课是否言简意赅, 思路清楚明白, 说普通话, 学生是否明白.

4. 听教师的范读.

5. 听学生课堂对问题的回答等.

三、重视听课后反思

16.语文公开课教学应保持课堂本色 篇十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在语文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教师上课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脱离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习惯,一心为迎合听课人的心理,刻意追风赶时,改变平时上课的方式,不注重语文教学的实效,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新奇;评课缺乏科学性、严谨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刻板 缺乏灵活性

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前,要把很多精力和时间花在备课上,导语怎样设计,教学的逻辑顺序怎样安排,结尾如何收束等。一切安排妥当,在课堂教学中一成不变地按预设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惟恐稍有改变,犯评课者之忌。其实,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师意料之外的种种情况,这就需要教师临场应变,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但一些教师却不敢越雷池半步,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备课或仅为备课而备课,或为投评课者之所好,却忽视了备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变化,不能灵活驾驭课堂。

二、盲目效仿 缺乏实效性

一些教师盲目效仿时髦的讨论式教学形式,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该形式,也不去研究讨论教学中学生素质及问题的设置、过程的引导和调控艺术等方面的因素,为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盲目效仿,其结果是整个课堂一锅粥,学生七嘴八舌,一片混乱,教师对课堂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预定时间一到,教师急于“抬”出自己的答案,使讨论早早收场,又转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这样的课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值得怀疑。此其一。

其二,不少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为了调动所谓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热闹、新鲜、刺激,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盲目效仿运用多媒体教学。为了准备一节课,通常要花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中可谓图片丰富,资料详实,拓展宽广,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听课者也不禁为教师如此精心周到的设计而暗自惊叹。但请问:这样做才是上好课的唯一手段吗?当然,我们提倡在需要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形式辅助教学,但不能主次不分,使语文教学变味。

其三,盲目追求高节奏、高效率。很多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为表现自己上课的效率高,一改平时的上课习惯和节奏,把原本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硬是浓缩为一节课完成,这样必然造成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限之间的矛盾,教师手忙脚乱,时间仓促,往往一个问题没弄透彻,又急于转入下一步活动,其结果是教师什么东西都提到了,学生却什么东西都没弄明白,还必须不懂装懂地努力配合教师。这样所谓高节奏、高效率的课真正的效率有多高,只有上课教师自己知道。

三、听课评课 缺乏科学性

一些教师上公开课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怎样更为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为了宣传自我、评定职称、调动工作等,没有丝毫的教研目的。上课的指导思想、目的不端正,其他一切也跟着变了味。这样的教师从备课开始,一心只想着如何打动和吸引评课人,得到评课者的好评。评课时,多数人都是点评教师的教学设计怎样,表现怎样,却忽视了至关重要的一点——了解学生到底听得怎么样。按理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而在教学过程中或听课后究竟有多少评课人真正关注过学生呢?充其量只是看看课堂上的表面气氛而已。其实,作为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不管凭经验还是教学中的蛛丝马迹,一定能感受到学生学得怎么样,能了解到教师上课最真实的一面。因此,评课还必须重视一点:应关注学生。

当然,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在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我们提倡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但坚决反对打着“新理念”的旗号,为自己的一己私利或其他目的搞“花架子”教学,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

综上所述,语文公开课要返璞归真,反对华而不实。当然,这并非说语文课不要好的形式,而是说教学形式应与教学内容相统一,不必刻意追求新奇,要注重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严防形式主义教风的形成和泛滥,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正确对待语文公开课教学,形成科学、民主、务实的教风。

17.《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十七

授课班级:八(6)班

授课教师:孙秀壮

授课时间:2016年11月15日

[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

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导拨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作者

(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认识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

①蹊跷②嫣红③山坳④玛瑙⑤胡同⑥依恋⑦匀称⑧国籍

⑨不约而同⑩故弄玄虚

(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

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

(投影出示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后回答,每人一处)

3、用简洁的短语,对每件事进行浓缩、概括,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每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明确:作者开篇先写朋友要枣核,接着写朋友托枣核,如获至宝,最后在参观后花园时谈枣核。

4、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并且把它看得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己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5、文中写友人“事业和家庭都如意”,“可心上总像缺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哪些语句能表明这一点?

明确: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都表明他心上缺点什么,因为“都如意”也难补他远离故士的缺憾,这里不是他心灵的归宿。

6、友人用哪些行动表明他在思乡?

明确: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试种家乡的枣树。

7、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本文中心?

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士的。

五、揣摩语言,体会游子心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

语言看似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六、深度拓展

1、老师设疑: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分小组讨论,结合各小组发言内容,教师进行总结、明确)

枣核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上说,枣核是行文线索

从表情达意上说,“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思乡感情的寄托

2、设疑激趣: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本文作者构思非常精巧,用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那么,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学生继续讨论,师可给予以下提示)

[投影]

1、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

2、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枣核的原因?

3、为什么要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

明确:作者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七、质疑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联想、赏析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现在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名段赏析、口味,如学生列举不热烈,教师可把自己准备好的录音片断放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板书设计

六枣核

索枣核---再三托付

见枣核---如获至宝思乡、恋国

议枣核---为解乡愁(民族之情)

封志莉

18.长城教学设计(公开课) 篇十八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组成的词语,生开火车认读。

2、师谈话:同学们读得很棒,老师带了一幅图来送给大家。想看吗?(课件出示)这就是长城。我们知道,“长”指物体形状的长度,“城”特指城墙,那么多长的城墙才被称为“长”城,这长城又是什么样的“城”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长城的特点

1、看第一幅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抓住“长”谈感受)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指名读文)文中哪些词写出了长城的长。(引导学生回答,说出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方法。)完成板书:像条长龙

2、过渡:通过比喻、列数字的方法,作者突出了长城的长、弯的特点,让我们捧起书,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出它的特点。(课件出示近看长城图),这回作者是怎样看长城的?(近)课文第二自然段就是在介绍作者在长城所看到的,请你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你从那句话知道作者的观察角度发生了变化——由远到近了?

2、走进长城,它有什么特点,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这个特点。

3、汇报交流:

问题一: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问题二:高大坚固

19.初中语文公开课教学要端初探 篇十九

一、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公开课课堂教学目标与相应单元教学目标的关系上。公开课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是相应单元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是为了完成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子目标教学。人教版教材作为“单元合成型”教材, 它的每篇文章在单元内都有其特定的地位, 承担着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某个或某些方面的任务。我们不能随便地改换课堂教学目标, 不能因为某篇文章内容精深、篇幅较长、执教者感兴趣, 就面面俱到地细细分析, 以至破坏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其次, 科学性还体现在课堂教学对文章重难点的凸现上。课堂教学应突出重、难点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但是当局者迷, 执教者面对众多的教学内容难以取舍, 往往会认为甲处不讲存不足, 乙处不讲是缺陷。公开课教学应当对充分体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投入较多的时间、力量, 对于非重点内容作从轻处理, 大胆地舍弃, 因为处理好本节课的重、难点就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笔者有幸参加了由沪、苏、浙、皖四省、市教研室联合举办的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研讨会, 聆听了上海市建平中学特级教师郑朝晖的示范课《老王》, 笔者对于执教者突出重、难点的技艺叹服备至。执教者在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如下重、难点: (1) 文本咀嚼的方法与技巧 (重点) ; (2) 关键语句的发现与分析 (难点) 。执教者在引导学生深入研讨文本阶段, 提出了如下问题: (1) 探寻“交流异常”:发现双方语言交流过程中违反常规的表达背后的心理。 (1) 在这些对话中老王的表达与日常表达有什么不同? (2) 这些不同背后可以看出老王怎样的心理情感? (3) 还有别的地方可以证明你的推断是正确的吗? (2) 探索作者组织语言过程中语言选择背后的心理。 (1) 对于老王这样的一种心理, 作者当时领会到了吗? (2) 除了其行为之外, 还有哪些语言不经意间流露出了作者的心思? (3) 作者作为一个善良的人, 为什么会忽视老王的这份情感? (4) 作者为什么后来又理解了老王的心理并对当初没有理解老王而产生了愧怍?执教者要言不繁, 学生仅用一节课时间就很好地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学习要求。此课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如此的效率, 正是因为执教者胸怀全局, 凸现了文章重、难点, 科学地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

二、具有示范性

示范性首先体现在教学思想导向的正确。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语文公开课应当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 此“三为主”的思想确是课堂教学的指南。然而, 目前仍有人将“以教师为主导”过分强化, 变成了“以教师为一切”。因此, 教师包下课堂、一讲到底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公开课教学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体现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的思想。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从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这样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公开课才是成功的公开课。倘若执教者在课堂上口若悬河, 忽略了学生的活动, 即使讲得再生动也是失败的。

这里以《散步》为例说明。《散步》是一篇略读课文, 一般可以轻易地把它处理成教师主唱的形式, 那样不须大动脑筋, 照本宣科即可。但考虑到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且文质兼美, 可以在公开教学中进行美文美教, 同时把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及文章表现出的“尊老爱幼”的思想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己根据朗读的一系列要求, 读自己感兴趣的句段, 并说出其妙处。这样, 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 而且理解了文章所表现的中心思想。

示范性还体现在公开课教学结构的优化组合上。教学的其他步骤如预习、复习、作业、测试等环节在公开课上难以体现, 听课教师注重的是课堂教学结构。因此,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增大课堂容量, 提高45分钟效率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不同类型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精读课文有“精读”模式, 略读课文应有“略读”模式。上面所举的《散步》就采用了“略读式”课文教学模式。具体到每一篇课文, 执教者应当通过“突破口”的导入, 自然地、迅速地过渡到文章重、难点上, 经过师生双方活动, 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 执教者在完成了简介作家作品、检查生字词之后, 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出现了哪几位主要人物?经讨论后, 学生指出是菲利普夫妇、“我”、于勒四人, 执教者板书他们名字。接着执教者转到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上, 并着重分析菲利普夫妇在于勒出现前后的言行和心理的剧烈变化。在此基础上, 执教者提问:到底谁是文章的主人公?学生众说纷纭, 最终能够归结到菲利普夫妇身上。执教者再问:于勒既然不是主人公, 为什么课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他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学生答出:于勒在文中起一种线索作用, 他就如一面镜子, 反射出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贪婪自私的思想性格。执教者又问:菲利普夫妇并非大奸大恶之人, 作者写此文是否只为批判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无义?学生通过思索, 得出结论:文章并非只为批判这两个人, 而是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 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金钱关系。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样,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出“谁是文章主人公”的问题, 使师生双边活动积极开展起来, 教师讲得轻松, 学生学得主动, 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显得简捷、流畅, 达到低消耗、高效率的标准。这正体现了公开课应具有的示范性要求。

三、具有可操作性

听课老师接受公开课老师的示范, 不但重在听一遍, 更重在借鉴、模仿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如果公开课能够被很好地学习、模仿, 该课就具有可操作性;反之, 该课就不具有可操作性。在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研讨会中, 南京市一位特级教师在上完《济南的冬天》示范课后说:“公开课是很难上得和常态课一样的, 但我要努力上得和常态课一样。”因此, 优秀的公开课应具有可操作性。目前, 某些公开课虽然经过长时间准备, 投入了大量精力, 准备了大量教具, 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乍听上去似乎效果很好, 但仔细揣摩, 听课老师却没有办法借鉴和模仿, 可操作性较差。例如有这样一堂九年级作文复习公开课, 执教者利用幻灯进行教学, 一节课共设计了十几张幻灯片, 每张约200字, 共计达2000多字。试想, 为此课执教者投入了多少时间、精力?一堂课能如此, 十堂课焉能如此?堂堂课焉能如此?这样的公开课显然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公开课应当努力与平常的教学实践贴近, 注重教学效果, 不搞花架子, 使听课的老师能够从课堂上得到教益, 能够将所学到的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摘要:举办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正确的教学思想、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寻求符合教学实际的、高效的教学途径。初中语文公开课教学要具有科学性、示范性、可操作性。

20.作文公开课教学方案设计 篇二十

【关键词】语文 公开课 “沉浸式”教学 特征

一、“沉浸式”教学中教师的基本特征

1. 对语文“沉浸式”教学者的共性探讨

“沉浸式”语文教学提倡课堂因师生共同有效沉浸教学而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接受新知识。因此对教师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其一为理论素养。“沉浸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沉浸的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都全身心投入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沉浸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其二为阅读素养。“沉浸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调动学生阅读积累的能力,教师丰富的阅读积累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因此,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2. 语文“沉浸式”教学者的个性展示

在公开课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缺乏个性,千人一面的教师。经常看到教师们用充满诗意的语句开篇,充斥在耳边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惊人的一致:“你太棒了!”“说得太好了!”“很好!”“大家给点掌声,好吗?”似乎大家都认同了一种教学模式。如果有一位教师用整体把握、局部揣摩的方式上得很成功,那么接下来你听的都是这个格调;如果有一节公开课因讨论而成功,那么接着就刮“讨论风”,如果最近强调从文本出发,那么所有的公开课都会强调“注意从文中找出依据”。你无需听更多的课,因为听不到个性鲜明的课,更多的是重复和雷同,缺乏创新的勇气。

二、“沉浸式”教学中学生的基本特征

1.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和新课程一起成长起来的教师,大多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尽管如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差强人意:共性太多,个性太少;接受有余,创造不足。

“沉浸式”教学则不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他们充分感知,亲身体验,通过自主阅读语文材料,通过文字信息,去体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触摸蕴含其中的情感,把握作者的价值取向,学会鉴赏作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获得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沉浸式教学注重两者的有机统一,善于在教学中将知识学习转化为能力培养的条件。既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又有教师知识的传授点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两大任务,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比如在说明文的教学的过程中,在这类体裁作品的教学起始阶段,学生就应该在有经验的教师引导下学习什么是说明文,并且了解说明文的一些必须掌握的要素,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懂得了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是知识的接受。

而在具体学习说明文的时候,学生在了解相关说明文要素的时候,会被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慢慢地就掌握了学习一类文章的能力。

在沉浸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获得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这是它的又一特征。

三、“沉浸式”教学中课堂的基本特征

1. 重视教学内容的分类研究

语文的教学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文章的体裁不同则教学沉浸效果也不同。譬如诗歌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文章样式,它独特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只需加上一点背景音乐,读者就被深深吸引,欲罢不能了。更不用说简单的文字背后丰富的意蕴和想象空间了。说明文比较严肃,学生更多情况下以旁观者身份学习课文,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客观、科学的认识。因此,教学者要充分认识到各类不同文体的不同特性,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

从文章取材和表达中心来看,有的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似乎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或者自己生活中的事。另有一类文章,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代背景,有的还比较遥远,隔着国度,隔着年代,隔着思想的代沟,学生很难进入作家的内心深处。对于这类作品的处理,教师则应当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间接经验,帮助学生架起通往作品理解的桥梁,消除他们在解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障碍。例如鲁迅的作品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将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情况进行补充,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地认识作者,也能对鲁迅在那个时代的呐喊产生共鸣。

2. 关注教学方式的正确使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来说,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但是,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式,也应占据一席之地,比如朗读、板书、讲析等。

从教学手段来看,新的教育教学形势带来新的教学手段。比如说教学一些课文时用一些视频或者图片可以渲染气氛,特别是一些专题,媒体就可以凸现其专题信息量大、便于整合的特点。对于一些缺乏直接经验的学生来说,现代化媒体提供的视频音频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参考文献】

[1]杜江舟. 追寻我心目中的巾帼英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实验公开课全程实录.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12(4):12-15.

[2]李清臣, 冯娇. 真善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理想追求——以小学二年级A老师一堂公开课为例. 考试周刊, 2012(3):31-32.

上一篇:信息公司关注青年职工成长下一篇:DIY香皂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