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场乏力现象的思考与探究(精选2篇)
1.对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究 篇一
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育教学 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66-0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单方面的教育培养,再组合是达不到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需要有的放矢,有的结合。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来看,其国民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当然也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小学生个人的成长与思考、学习习惯有着很大的联系。其他小学学科在审美能力的教育上存在严重的缺乏判断,提升审美能力就需要有作为基础的小学美术教育,为此,笔者以下就小学美术教育为题材探讨小学美术教学法。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课堂上有一点新鲜的事都会令他们激动不已。在课堂教学备课环节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教学精神和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完成作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才会对美术课产生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水平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课堂上,要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美术课的教学尤其要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要针对每一个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地教育学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那里。由此,产生强大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这样一来,学生们才会沉浸到美术中来,感受到美术教学的魅力,才会全身心地去学习美术。
二、运用想象和联想开发学生潜能和智力
想象和联想思维在视觉艺术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是决定艺术创造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视觉艺术思维的训练首先要从想象和联想的训练入手。学生的想象力除了天赋之外,后天的训练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让学生们积极地开动脑筋,针对美术创作中的主题、类型、手法、思想内涵、形式美感和色彩表现等方面,打开思维,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美术创作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们的思维遨游于无限的未知世界之中。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与科学一样,没有想象力的艺术创造,是不可能有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在美术教学中,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手段和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这样一来,优秀的作品才会层出不穷,学生们自然就会积极地参与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来。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美术教学都是以学习知识技法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多以临摹成年人作品为主,所以形成了一套模仿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而近年来,大家逐步认识到儿童的稚趣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儿童的天性和个性不容抹杀,学生和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倡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导致教学方法的深刻变化,逐步由注入式、满堂灌向启发式、活动式、创造式方向发展;从以教师教为主变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结合。还要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不断地进行教法上的改革和创新。教师既要研究如何教,同时也要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
老师通过营建美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见诸于活动,如园艺活动、课本剧、邮票设计、美术教室的布置、张贴名人名作,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作,举办各种展览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校园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起着陶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会使学生“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同时,活动要兼顾美术学科和青少年中心的思想,融美育、智育为一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积极进行各种美术创造,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重视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画是他们的个性表现,有粗犷的、有精细的、有生动的、有形象的、有想象的、有色彩单调的。这些画均是小学生情感的宣泄。是优是劣,教师都应该多给予鼓励表扬,少指责批评。多加以讲评,多选些优秀作品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本人的鼓励,又可以使其他学生意识到绘画的确不难,从而树立信心,及时正确地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在教师的正确评价下看到自己的进步,让他们在进步中巩固与培养兴趣[
结语: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美术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努力探索课外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和开展,凭借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促进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另外,只有小学美术教学不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丽.如何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3.(21).
[2] 郝晶晶.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
2.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文化
美术新课标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的人格。”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力求通过创设文化情景,让学生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由于各地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例如,“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课的人文色彩就比较浓郁,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或灯节,在民俗中是很重要的节日,已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在元宵节各地民俗活动丰富,更是带给学生一份独特的欣喜和感受。这节课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做好课前准备是课堂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布置和指导学生就元宵节感兴趣的方面,利用查阅资料、访问、上网、调查等形式进行了解。通过课前的准备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感受,而且使学生的自学、调查、社会交往等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将学生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有哪些传说故事?当地有哪些风俗?你参加过当地的灯会吗?是怎样的场面?见到哪些花灯样式?等等,这些问题的设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教师再补充一些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内心的审美感受。例如,用花灯装饰新年联欢会的教室,会使学生感受到设计活动的意义,感受到动手美化生活的乐趣,这种活动的意义远比完成一件花灯更有价值,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又展示了学生的特长,还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底蕴,传承和发扬民族的宝贵遗产。
二、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对他们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良好的环境意识,关注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美术的教学应该时刻保持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充分感受着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更是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不论是旭日和风,还是狂风暴雨,不论是浩渺的太空,还是微生物世界,学生总会睁大自己的双眼,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感受、去探寻。
例如,在学习“多变的大自然”这一课时,大自然中的地震、暴雨、雷电、沙尘暴等自然现象,对于知识储备还很有限的学生来说,显得那么紧张和恐惧,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从小要爱护自然界的生命,关爱小动物,爱惜花草树木,我们的生活必需品都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大自然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教师选取典型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哪些自然变化感兴趣?这种自然变化是什么样子?有哪些特点?你认为是怎样形成的这种变化?人们对它的科学认识是什么?一些灾难性的自然变化发生时,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和他人脱离危险?有过哪些让人感动的事情?你和周围的人有过亲身经历吗?结合自己印象最深、最打动自己的地方谈谈。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很容易理解,尤其是近几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学生都是有目共睹、深有体会的。为了增加学生的内心感受,利用直观真实的画面,给学生的视觉和心灵的触动会更加深刻,对于一些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自然现象,要对学生渗透防灾减灾的意识,当灾难来临时我们要勇敢面对,全力保护自己、家人和朋友。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自然景观是容易引发学生对大自然关注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恶化等背景下,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外,还应该设法拉近自然景观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原生态自然景观越来越来受到珍视和保护。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是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一切。
三、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问题是欣赏课中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我们平时的教学除了要鼓励学生要敢画、敢想、敢评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描述与思想的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在平时的美术评论活动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这种能力。
1.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学生对美术作品没有感受就不会“有感而发”,当教师让他们谈感受时,他们只能无言以对,这是许多教师在欣赏课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教师只怨学生不会表达,殊不知原因出在自己身上,平时根本不注意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力的培养,特别是他们对学生的感受能力没能引起重视,才出现课堂上“卡壳”的情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教师平时的“造型·表现”课上培养学生对色彩、沟通、造型、材质、明暗、肌理等语言的理解和关注,并有计划地按不同年龄段,让学生接触一些美术语言,有利于他们的表达,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欣赏课上对美术作品就有了一定的感受,表达的内容也会“言之有物”了。
2.学生有了感受,缺少足够的语言学习和积累,还是不能进行理想的表达。在小学低年级段,教师通过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有意识地用一些学生能接受的词汇和短语,如“金黄色的秋天”“强烈的明暗对比”“画面是多么明亮”“构图是那样饱满”等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
在小学中年级的欣赏课中有民间美术的内容,学生表达对民间艺术的感受,是需要另一种语言的。教师首先要学习、了解民间艺术的美术语言,只有教师的语言得到提升,具有艺术感染力才会使学生的语言学习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小学高年级的语言培养,应当更重视运用美术语言,教师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在经过两三分钟的准备之后,就能对被欣赏的美术作品进行描述。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各个学科中都能涉及,对每个年级提出的要求也不同,语言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今后发展很重要。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美术学科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要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紧跟时代的教育核心,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场乏力现象的思考与探究】推荐阅读:
对开展小学美术彩色线描装饰画教学的认识08-12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的教学案例10-16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09-16
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探究11-14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12-02
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08-02
美术教育中的合作教学小学美术教学反思10-29
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06-22
关于农村小学校长对学校管理的探索与思考11-15
小学美术 夸张的脸 教学设计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