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图画教学片段及反思(精选20篇)
1.秋天的图画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一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秋天的图画》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有绘画和讲述的形式表现秋天的色彩和主要特征,看图感知和讲述秋天的色彩和主要特征。学习用“金黄色”、“金灿灿”、“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等词语讲述画面的主要内容,积极参与讲述,能耐心倾听同伴的讲述,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语言公开课《秋天的图画》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看图感知和讲述秋天的色彩和主要特征。学习用“金黄色”、“金灿灿”、“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等词语讲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2.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有绘画和讲述的形式表现秋天的色彩和主要特征。
3.积极参与讲述,能耐心倾听同伴的讲述,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秋天的图画》ppt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
教师:今天,除了老师来上课,还来了一位动物老师,你们看它是谁?(熊猫)熊猫老师带来了它的动物学生,看它们来了。
出示ppt:熊猫、小猴子、小松鼠、小兔、小花猫。
教师:熊猫老师说:“今天,我们上节图画课,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小动物们一听愣住了,秋天的景色该画什么呢?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秋天应该画什么?
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小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可以画香香的水果,五颜六色的花朵。
二、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内容:
教师:小动物们听了你们的话,有了灵感,现在已经将画画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图一:
教师:这幅图画是谁画的?(小猴子)画的是什么?(苹果、梨子等)苹果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说完整话)这些水果看上去真好吃,看的叫人怎么样?(直流口水)幼儿用动作表示一下。
教师小结:这幅画是小猴子画的果山,黄黄的梨子,红红的苹果,橙色的橘子,紫色的葡萄,看的叫人直流口水。
出示图二:
教师:这幅图画是谁画的?(小松鼠)画的是什么?(大树)你认识这些树吗?(梧桐树、红枫树)你们说小松鼠画的是秋天的景色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们看这些飘落的树叶像什么?(蝴蝶)幼儿用动作表示树叶向下落。
教师小结:小松鼠画的是树林。梧桐树变黄了,枫叶树变红了,像蝴蝶一样从天上飘落下来,真好玩呀!
出示图三:
教师:这幅图是谁画的?(小兔子)画的是什么?(花)这是什么花?(菊花)这些菊花漂亮吗?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请你来学一学菊花盛开的样子。
教师小结:小兔子画的是花园。美丽的菊花开放了,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真是漂亮极了!
出示图四:
教师:这幅图是谁画的?(小花猫)画的是什么?(玉米、稻田)他们分属于哪一类?(农作物)玉米是什么颜色的?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稻田是什么样子的,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农作物等着谁来收割?(农民伯伯)教师小结:小花猫画的是田野。农作物成熟了,金黄色的稻谷,金灿灿的玉米,等着农民伯伯去收割。
教师:熊猫老师看见这些美丽的图画心情会怎么样?它会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熊猫老师高兴地说:“秋天的图画,多么美丽呀!”
三、完整讲述画面内容。
教师:老师把这四幅图编成了一篇散文叫《秋天的图画》我们听一听。
教师完整讲述散文教师:听了这首散文,你觉得秋天美吗?哪里美?
教师小结:秋天有黄黄的梨,红红的苹果,像蝴蝶一样飘落的树叶,千姿百态的菊花,这么美的秋天,你们想不想学。
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地讲述散文。
四、绘画结束:
教师:待会儿我们进班将这么美的秋天画下了,好吗!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的实施,让幼儿看图感知秋天的主要特征,学习用“金黄色”、“金灿灿”、“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等词语讲述画面的主要内容。并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讲述的表现秋天的色彩和主要特征。在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还发现孩子的目光被紧紧的吸引住了,也能有感而发的讲述自己认识的秋天,并发现秋天的美。但在最后两幅图上我的图片效果做的不够好,不能使孩子清楚地感受到秋天田野的美。
本文扩展阅读: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从现代气象学上划分,北温带的秋季在8月23日(处暑)~11月20日(小雪);南温带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满)。在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至立冬结束。
2.秋天的图画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二
精彩片段
师: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电脑逐一出示奖杯、窗户、蜻蜓、运动场、平行四边形等图片, 速度由慢到快, 当学生判断到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分歧意见)
生:“是!”“不是!”
师: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请起立。
(这时一大半同学站了起来)
师: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生:动手折。
(这时好多学生动手折起了平行四边形。折着折着就有二十来个学生陆陆续续地坐了下去, 还有十来个学生站着不动)
师:通过折大家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已有自己的看法, 下面就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 你们看, 我把平行四边形横着折、竖着折、斜过来折, 不管怎么折, 两侧的图形都不能重合, 所以, 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时六七个学生坐了下去, 还有3个学生站着不动)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因为沿着它的高剪开, 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所以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你说得不对,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是对折, 不能用剪刀剪。
生:我是对折, 也不用剪刀剪, 你们看我把平行四边形对折以后再对折, 两侧的图形就能完全重合了, 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还是轴对称图形。 (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 坐着的学生都皱起了眉头, 站着的学生看到坐着的同学无话可说, 显得特别高兴)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好多同学点点头, 就在这时, 一个学生理直气壮地站了起来。你听)
生:我认为折两次是错的, 你们看老师黑板上写的:轴对称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既然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就只能折一次, 不能折两次。 (这时站着的学生都坐了下去)
师: (我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 我欣赏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也欣赏同学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更加欣赏大家给我们带来的一场精彩的辩论。正是由于大家的辩论, 我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才会理解得这么清晰, 这么深刻。我们应把掌声送给他们。
话音刚落,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学反思
一、为学生构建争辩的平台
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为他们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上述教学片段中, 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有意识地构建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争辩的平台。开始让学生判断几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速度由慢到快, 当学生判断到类似于轴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时, 形成了认知的冲突, 这时老师及时地抓住这一契机, 以一句“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激起千层浪, 拉开了课堂争辩的序幕。
二、给学生提供争辩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 当预设与生成产生分歧时, 教师应及时、机智、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上述教学片段中, 当学生通过折并清楚表达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 课堂上就有3个同学持反对意见。这时, 教师并没有急于求成, 而是果断地丢下预设的教案, 不吝啬时间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学生也更加珍惜这一次机会, 思维活跃, 发言积极, 演绎出了课堂的精彩。
三、让学生品尝争辩的成果
3.秋天的图画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三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数学课本第39页例1场景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出已知条件与问题,整理成下题。)
李叔叔正在看一本书,看了两天。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师: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做。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反馈交流。)
生1: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168-34
=134(页)
师:谁能解释一下吗?
生2: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去昨天看了的66页,等于168页,再用168页减去今天看了的34页,就求出还剩134页没有看。
师:怎么知道昨天看了66页?
生2:“看到第66页”就说明看了66页。
师:理解得好!还有与他的算法一样的吗?
(许多学生举手示意算法相同。)
师:还有与他的算法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师:谁看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呢?
生4:这种算法是先算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也就是先算出66+34的和,再用总页数减两个数的和。因为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百数,这样计算简便。即,234-100=134(页)。
师:计算时认真观察,就能做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师再次呈现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继续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生5: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师:请你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今天看了的页数,也就是先算234-34=200(页),这样相减正好得到一个整(几)百数。一个整(几)百数减一个两位数比较简单,容易口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这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6:我喜欢生1的算法。因为这样列式,计算过程清楚。
生7:我喜欢生3的算法。他是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用总页数减去两天所看的页数的和,而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几)百数,这样计算非常简便。
师:从上面的算法看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那两个数,或者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减去这个和,也可以先减去两个数中的一个数,再减去另一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的数字特点恰当选用。生3的算法是今天新学的,生5的算法也很巧妙,能使繁杂的计算变得简捷。请同学们仔细比较辨别,何时用何种方法,要依据具体题目确定。
(独立完成“做一做”。4人小组讨论交流,突出生3的算法。)
反思:
“简便计算”是运算定律(或性质)的简单应用,是提高学生运算技能和增强数感的重要内容。本教学片段体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把简便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通过计算,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3.尊重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提问、列式、计算等形式自主探索出计算“连减”的几种简便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运算定律(性质)的理解,展示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4.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究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所学知识;注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让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参与意识;利用与同伴交流、比较异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培养优化意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祥云县城区四小祥云县芮家小学
4.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篇四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给孩子一个充满秋意的课堂。
1.教师引述:老师这儿有几幅图画,同学们想欣赏一下吗?(《语文园地二》习作要求: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并把它按必须顺序写下来)
2.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色的几幅图画,选一幅图画让学生按必须的顺序,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说一说,然后生生评价。
3.同桌相互介绍自己的画,师生评价。
因为是学生自己作品,这本身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直接感受秋的情境。我从唤起学生已有生活感受,激起学生情感需要入手,让学生容易走近文本,愿意走近文本,理解美的感染,为整节课铺设一个“美”的基调。学生结合平时积累的语言,说一说有关秋的词语和古诗。
二、走进教材,超越教材,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改反复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高明的教师,在于能透过教材上例子,巧妙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在生活中,学生无时无地不在运用语文,学习语文。将课堂与生活相联系,用联系的观念来处理教学,教学必然由单元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浅薄走向厚重。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开放性、选取性、适应性的特点,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去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大语文观、大课堂观和新教材观,把语文教学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不要隔断语文教学的生活地联系,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教材成为心中的活教材,这就是我对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正确处理教材,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思考。
三、关注语言积累,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语文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构成良好的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只有积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谈不上有真正的听说读写潜力,当然学不好语文。课标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子,以及在生活中和课外阅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力,极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出示了几句描述四季的诗句让学生猜,再听一首秋天的歌来引入新课,配上舒缓音乐,问:“能说一说你积累有关秋天的词句或诗吗?”“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背过的描述秋天的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吗?”学生结合平时积累的语言,说一说有关秋的词语和古诗。即检查了学生平时积累状况,又将积累与课堂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也激发了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四、锦上添花与画蛇添足,预设与生成。
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一一出示秋天的图画,学生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走进了文本描述的情景中,学生兴致浓厚,效果超出了想像。
课堂需要反思。在遗憾中反思。在遗憾和反思中,带着新的收获,让我们再次走进课堂。
5.秋天的图画的教学反思 篇五
重回二年级,尽管有许多的不适,但我还是努力改变着自己,处处适应学生,使自己的教学即扎实又有趣。因此本课教学伊始,我和学生以谈话展开,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使学生一下子走进了课堂,和老师一起感受秋天的美丽,感受语文的魅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遵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每个环节都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欣赏图片,游戏识字等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本课要求一节课认识8个字。我采用领读、开火车、摘苹果游戏等趣味性很强的活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认识了汉字,真正做到了寓教自乐。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识字环节。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坚持“生字从文中来,再到文中去”的识字顺序。课堂上首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遍课文,把文中生字圈出来,体现了生字从文中来。先学字再学词,学生在文中能认识绳子后,引导学生把文中的绳子提出来,强化生字的读音,然后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把生字又放回文中。同时又创设了新的语境,使学生加深了生字的印象,巩固了生字。
三、识字和语言思维训练结合在识字教学中,指导学生把识字个语言训练思维结合起来。如:在学生认识“梨”时,学生说:“我喜欢吃梨。”就记住了“梨”字。随即提出“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梨?”学生说说出了各种梨,这样即认了字,也把说词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再如说“勤”字时,学生说“勤劳”,就启发学生用“勤劳”说一句话。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拓展了识字。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文朗读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练习,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本节课处处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开始时是自由读课文,同桌对读。大声读文来初步感知课文,待生字学完后,又回到文中。喜欢哪句就读哪句,想怎样朗读就怎样朗读。同时分句进行朗读指导。有指名读,自由速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尽管有一些收获,但也存在这不足:比如生字的指导方面,由于课堂读书时间长,写字知道没有进行,而是放在第三节写字课指导。以后我会更加合理安排时间,在有效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反思范文二: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文质优美的写景文章,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感,积累语言材料,真正做到积累应用,扎扎实实的学语文,成为我设计这篇文章的理念。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遵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每个环节都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欣赏图片,游戏识字等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本课要求一节课认识8个字。我采用领读、开火车、摘苹果游戏等趣味性很强的活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认识了汉字,真正做到了寓教自乐。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识字环节。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坚持“生字从文中来,再到文中去”的识字顺序。课堂上首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遍课文,把文中生字圈出来,体现了生字从文中来。先学字再学词,学生在文中能认识绳子后,引导学生把文中的绳子提出来,强化生字的读音,然后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把生字又放回文中。同时又创设了新的语境,使学生加深了生字的印象,巩固了生字。
三、识字和语言思维训练结合在识字教学中,指导学生把识字个语言训练思维结合起来。如:在学生认识“梨”时,学生说:“我喜欢吃梨。”就记住了“梨”字。随即提出“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梨?”学生说说出了各种梨,这样即认了字,也把说词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再如说“勤”字时,学生说“勤劳”,就启发学生用“勤劳”说一句话。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拓展了识字。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练习,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本节课处处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开始时是自由读课文,同桌对读。大声读文来初步感知课文,待生字学完后,又回到文中。喜欢哪句就读哪句,想怎样朗读就怎样朗读。同时分句进行朗读指导。有指名读,自由速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6.《秋天的图画》教学案例和反思 篇六
【教学案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1、感受美: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自由读、默读、同桌互读、表演读等。)
⑵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⑶读句子,师生欣赏、评议、练习朗读。
2、小黑板出示句子,重点指导:
⑴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梨树挂起金色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笑脸,秋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⑵读了这个句子,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
3、交流:
⑴多彩的秋天:
金黄的灯笼,红红的苹果,金色的麦浪,火红的高粱,蓝蓝的天……是呀,这是一个多彩的秋天,谁想再试一试,读出秋天的美。
⑵丰收的秋天:
梨子香了,苹果熟了,秋谷黄了,高粱笑了……这是一个丰收的秋天,请你用朗读来表达这果实累累的景象吧!
⑶有趣的秋天:
挂起灯笼,露出笑脸,翻起波浪,举起火把……这是一个有趣的秋天,连果实都开起了丰收的晚会,请读出秋天的勃勃生机吧!
⑷美丽的秋天:
山野的野菊花,金色的稻田,还有丰收的果园里结满了颜色、形态各异的果实,多美的秋天啊!让我们做一次深呼吸,去美美的地领略一下秋之美吧!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的第三个部分,我就是采用了个性化教学,没有过多的讲解与分析,而是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我在设计时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主张张扬学生的个性,这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引导来代替指导,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展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通过朗读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从金黄的、红红的、火红的、蓝蓝的学生能回答这是五彩的秋天、多彩的秋天等。又从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说出秋天是有趣的。这是引导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秋天的雨》的朗读教学片段 篇七
(生自由朗读)
师:你喜欢哪一句?请你来读一读,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写银杏叶的这句:“你看,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我在学校的银杏树下捡来了银杏叶, 我觉得它真的就像一把小扇子, 刚好夏天过去凉爽的秋天来了, 好像是这些小扇子把炎热扇走的。
师:被你这么一说, 我也喜欢这个句子了, 还有其他喜欢的句子吗?
生:我喜欢写果树的这句:“橙红色是给果树的, 橘子、柿子, 你挤我碰, 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我觉得“你挤我碰”这个词把果子们写得像小朋友一样, 争先恐后地让我们去摘它们。
师:我也觉得这个词写得很有趣, 想象一下果子们可能会怎么说, 怎么做?
生: (捂着嘴笑) 我觉得苹果可能会说我的脸红红的, 一看就知道很香甜, 一定要先来摘我呀, 它可能还会去挤开其他果子呢!
师:很有想象力, 还有没有更有创意的说法?
生:石榴挤来挤去把肚皮都给挤破了, 露出了红红的牙齿。
师:哈哈!果然有新意。
……
师:刚才大家都读了自己喜欢的句子, 在这一段文字里还有秘密, 请大家两句两句读, 看能不能发现这个隐藏的秘密? (生读)
生:我发现每两句的写法都是一样的。
师: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比较一下。
教师出示课件, 大家一起读: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你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来写一写?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 让学生用“它把___给了___, ___的______像___”的句式说话。
……
师:不用老师给的图片, 自己再来造一个这样的句子。
生:它把红色给了高粱, 红红的高粱像一把把火炬, 烧啊烧啊, 烧来了秋天的美酒。
……
[设计意图]
8.秋天的图画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八
Step 1. Lead?鄄in
T: Hi, everyone.
Ss: Hi, Mr. Lu.
T: Its quiet. There is no noise any more. No one is speaking. There is no noise. There is no whisper.(迅速地板书whisper) No one is making a noise or a whisper. A whisper is a very low sound. It means soft noise. As we al?鄄ready know, Jiangxiang school is a most unusual school. It is quite unlike any other school in Sichuan. It is quite un?鄄usual, not the same as usual.(板书unusual)Where do you have English class, in Chengdu or in Yangzhou?
Ss: Chengdu.
T: Todays classroom is quite strange,(板书strange) so it is quite unusual for you.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Ss: Yes.
T: Where are you going? Shall we go to the park?
Ss: Good idea.
(Show the picture of the park.)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b: I can see the bushes.
(Present the new word—bush.)
T: Who are they in the park?
Ss: They are Millie and Amy.
T: Are they happy?
(Play the scream.)
Ss: No.
T: Have a guess. What happened?
Ss:...
T: You didnt reply, didnt answer me quickly.(板书reply, quickly)What did you hear?
Sc: I can hear something unusual that is unusual sound.
(Teach the new word—miaow.)
T: How did you feel?
Sd: I felt afraid.
T: Is there anything unusual in the park?The ghost in the park?(Write down the topic on the board.)Whats this?Ghost.
(Teach the new word—ghost.)
Step 2. Pre?鄄reading
T: Now Daniel put the story here. Read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or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Who were they?Where were they?When did it happen?What did they see/hear?How did they feel?Why did they feel so afraid?
Se: They are Millie and Amy.
Sf: They sat under a big tree.
Sg: On Sunday morning.
Sh: They saw nothing.
Si: They heard a whisper from the bushes behind the tree.
Sj: They were very afraid.
T: Which sentence tells you?
Sk: They left the park quickly.
T: What did they do then?
Sl: They told Andy everything.
T: Would you read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ory and find out what happened actually?Shall we play a game now? Id like some students to stand in two circles like this... When I play the music, the students in outer circle walk in a clockwise direction, and the students in the inner circle keep still. When I stop the music, you can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card.
Q1:What was in the park?
Q2:How does the cat make sounds?
Q3:What was the ghost?
Q4:What was there behind the bushes?
Q5:How was the ghost? Was it very strong? Which words or sentences tell you?
Q6:What kind of sound did it make?
Q7:Then what did Andy do?
二、教学反思
这次课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我能够吸引学生认真地倾听,投入教学活动中来,达到了预设教学环节的目标: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经历自然地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切入点小巧,学生容易回答,过程自然平滑,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突出整体教学思想。追问需要重复,学生才能听懂。有少数学生的语音面貌很棒。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点在于使用一个独特的游戏,不足之处是,在游戏活动之后再设计一个学生反馈活动会更好。
9.《秋天的图画》活动反思 篇九
这个时候,我牵着孩子们的小手,一起去散步,走进秋天的怀抱,聆听秋天的声音,感受秋天的气息。在我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自然界的这些变化的时候,孩子们都觉得秋天很神奇,都迫不及待的问我:“秋天为什么会如此的神奇?秋天还有怎样的秘密?”我神秘的笑了笑,不给他们答案。我想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当我带领着孩子们来到大树下,一看,哇!只见一片片金黄的树叶随着秋风轻轻的飘落下来。孩子们的眼里满是惊喜,情不自禁地做着叶子飘落下来的动作。孩子们捡起那些漂亮的叶子,都说要藏起来,并开心地讨论着保存好的方法。于是孩子们开始了吹画――美丽的树林。我为孩子们准备了黄色、红色、巧克力色等颜料,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充分体验吹画的乐趣和掌握吹画的技法,我采用了分组的形式。孩子们吹的时候,都发现了用力吹这个画很快就吹好了,不用力反而吹的慢。最后孩子们为树林添画上了丰收的果实。每个孩子都用心地将秋天留下来,都在为美丽的秋天惊呼。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既留下了秋天又学会了一种新的绘画方式。可有的孩子说我们捡的叶子都不好了,怎么办呢?孩子们讨论起来,最后决定把树叶画下来。首先将树叶浸在颜料里,再拿出来,印在纸上。一张清晰可见的树叶印在了纸上,孩子们都欢呼起来。孩子们对秋天有了更深的认识,越加喜欢秋天了。
秋天的天气变幻无常,我请幼儿观察天气的变化,天天注意天气预报,报告天气的气温,我就将他们纪录下来,再请幼儿数一数这个星期晴天、阴天、多云、下雨各有几天?预测一下明天天气是怎样的,想一想根据气候的变化自己该穿什么衣服?从中让孩子们不断了解天气的变化,学会观察的技能,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为了让幼儿了解秋天的蔬菜,我请家长带幼儿到农贸市场上去看一看,认一认。回园后请幼儿说一说:秋天有哪些蔬菜?你喜欢吃什么蔬菜?你知道蔬菜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孩子们都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趁此机会,我教育幼儿:小朋友多吃蔬菜,才能长的健康!少生病!同时也告诉幼儿蔬菜里有很多的营养,都是我们人体所需要的。孩子们听了,都直点头,都说以后要多吃蔬菜。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仅会让孩子发现秋天的秘密,还培养了幼儿的绘画技能、观察能力,更让幼儿明白了多吃蔬菜的好处,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0.《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篇十
教材分析 :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段儿童的朗读训练。特别是中间四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不仅读来有滋有味,它整齐对仗的句式,更是孩子们进行模仿说话写话极好的训练点。
课标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对一至二年级学段有以下要求: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学情分析:
1、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同时本班的学生缺乏合作意识,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并划分好学习小组,给学生创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习惯。
2、学生朗读课文有拖长声的习惯,不注意语气的变化。在朗读过程中应加强指导。
3、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理解了课题,整体感知了课文,认识了生字,学习了要求会写的生字。但有部分学生对生字还没有完全掌握。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复习巩固生字,交流生字的识字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通过看图想象和朗读体会,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收。
3、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景色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
4、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理解“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的含义,明白劳动的可贵。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朗读感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让学生欣赏秋天的图片,问:你们喜欢秋天吗?谁能用一个词语来赞美一下美丽的秋天吗?
2、谈话:从同学们的赞美中我们感受到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更是一个美丽多彩的季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走进“秋天的图画”。(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巩固生字。
1、听课文录音(或师范读)。
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录音,感受课文是怎样用美丽的语言描写出这幅美丽的图画。
2、生自由读课文。如果还有那些字不认识的问问小组内的同学。
3、检查认读生字情况。(摘苹果游戏)
4、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秋天很美?看看图,再默读课文,边读边与小组内的伙伴讨论。
2、用课件展示课文中出现的图画,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
3、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秋天的勃勃生机和秋天色彩的美丽。
4、仿写句子:
枫树举起火红的手掌,菊花顶着彩色的卷发,棉花露出雪白的肚皮,田野铺上金黄的地毯。……
5、理解“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一句的含义。是的,是劳动创造了美。只有勤劳的人们,才有瓜果的香甜,才有粮食的丰收。所以如果让你在这幅图上再添点什么的话,同学们觉得应该画上谁?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练习背诵课文。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画秋天。
2、捡几片美丽的树叶做书签。
3、用金黄的玉米(或黄豆等)粘一个“丰”字。
4、读一读课本168页选读课文《秋天》。
板书设计:
梨树 挂 灯笼
秋天的图画 苹果 露 脸颊 大雁排“人”字
稻海 翻 波浪 勤劳的人们
高粱 举 火把
教学反思
《秋天的图画》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描绘了秋天的美景,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秋天的田野,感受真实的大自然中秋天的景色,学生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再出示图,使枯燥的语句更加形象,学生乐学、爱学。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读的情境,重视朗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感受阅读乐趣。
二、注重识字写字教学
我还注重了识字写字教学,采用了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意识。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认生字、找生字,读生字,进行多种游戏巩固生字。并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培养课外自主识字意识,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我真切地感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使教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封闭转向生成和开放,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多样化,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给学生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11.秋天,美丽的图画 篇十一
听,“沙沙,沙沙……”那是树叶们在进行狂欢派对。(一段一个中心句,总领全文,使得后面的描述不跑题,点赞!)银杏树的叶娃娃们穿着漂亮的黄色蓬蓬裙,在空中一边跳着优美的舞蹈,一边“哗哗,哗哗”地唱着歌。而枫树的叶宝宝呢,在畅快地喝酒呢,喝得脸红扑扑的,还一边跳着扭腰舞,一边拉着小提琴。(不同的树叶,不同的姿态,相同的美,用拟人手法描写出来,一边听秋天,一边想画面,点赞!)
看,小动物们正忙着准备过冬呢!(总起句又出现了,这样的写法,紧扣中心)褐色羽毛的大雁,排成“人”字,正忙着挥动翅膀,跟我们说了几声“再见”,就匆匆向南方飞去。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背着粮食,向蚂蚁洞爬去……(看大雁,看蚂蚁,看秋天,点赞!)
瞧,果园里长出了丰盛的果子。苹果树上的苹果娃娃,掀开了“小被子”,露出了红彤彤的小脸,正冲着我们笑呢。柿子树穿着绿色的连衣裙,上面还镶着一颗颗橘色的珍珠呢!(“小被子、绿色的连衣裙”,看见了吗?这就是拟人的魔力,点赞!)
秋天,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结尾呼应题目,一赞到底!)
12.秋天的图画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十二
我执教的是《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二课时, 努力达到此种教学追求, 并践行此种教学行为。现就部分教学片段进行了记录与反思。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细读课文, 看看小女孩第一次看到爱因斯坦, 心里想到了什么。小女孩为什么这样想呢?找一找具体的语句, 告诉同学们, 好吗? (生投入课文阅读之中, 课堂上一片阅读之声。)
生:老师, 我觉得这句话是小女孩心里的想法:嘿!这个人简直是从我的童话书里走出来的!
师:和这位同学找的一样的举手。 (学生大都举起了手, 师将此句话抄写在了黑板上。)
师: (指着“童话”二字) 同学们, 你们都看过哪些童话?
生:《犟龟》。
生:《猜猜我有多爱你》。
生:《爷爷一定有办法》。
师:哦, 这么多。
生:《苹果树上的外婆》。
生:《白雪公主》。
生:《绿野仙踪》。
生:《丑小鸭》。
师:新教育实验真好, 同学们能有机会读这么多的童话。那老师想问一下:你觉得童话里的人物是怎样的?
生:有的人物很有趣。
生:有的人物会动脑筋、很聪明。生:有的人物意志很顽强、有理想。
生:有的人物还怪怪的。
……
师:那你觉得小女孩所说的爱因斯坦是从她童话中走出来的人物, 是属于哪种类型?
生:很有趣。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 同学们能将句子找出来吗? (生相互交流)
生: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生:衣服又肥又大, 整个人像裹在一个大被单里。
生:脚上趿拉着一双拖鞋。
师: (师板书) 这样的穿着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有趣。
生:滑稽。
生:很可笑。
生:穿得太自由。
生:衣着随便。
师:所以, 爱因斯坦给小女孩的印象是——
生:嘿!这个人简直是从我的童话书里走出来的!
师: (让生齐读) 小女孩什么神情?
生:惊讶。
生:惊奇。
生:奇怪。
生:不理解。
师:为什么不理解?
生:一个大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好, 就用惊奇的语气读一读此句话。 (尝试读, 交流读, 展示读, 每一边进行简单的评议。)
师:同学们, 老师一开始在介绍爱因斯坦的时候, 就告诉你们: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对于人类贡献太大了, 无人能及。可他穿着为什么会这样呢?文中的小女孩很不理解, 教师出示语句:
这个人连衣服也穿不好, 怎么谈得上伟大呢?
(老师、同学们细读此句, 品评此句。要求学生读好反问语气, 知道小女孩的态度。抓住“连、能“两词读出坚定的语气。)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找出相关的语句, 试着解开小女孩心中的疑惑。 (生投入课文再阅读之中, 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
生:老师, 我觉得爱因斯坦之所以这么不讲究穿戴, 是因为他太珍惜时间了。
师:哦, 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他一边走路, 一边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师:同学们, 你们也找到了吗?一起读一读, 说一说爱因斯坦可能在思考什么。
生:思考一道题目如何解。
生:思考一个实验怎么做。
生:思考原子弹如何制造。
师:说得好, 那书上为什么用“好像”一词呢?
生:因为爱因斯坦想什么, 想没想, 谁都不知道。
师:对, 我们又不是孙悟空, 能钻到铁扇公主的肚里。如果能钻到爱因斯坦的肚里, 一定知道他在想什么, 想没想。那他想没想呢?
生:想了, 他将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包括走路。
师:说得好, 应该是这样, 应该去掉“好像”一词, 表示我们的肯定语气。来, 去掉以后一起读一读, 读出对爱因斯坦的敬佩。
他一边走路, 一边在思考。
师:同学们, 这就是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 他一生惜时如金, 爱时如命。
接着老师白板出示三个带有图片的故事, 讲爱因斯坦如何珍惜时间。 (一是带小孩时, 边带小孩边看书, 居然将摇篮车撞上了马车;二是在桥上等人时, 边看书边等人, 结果别人迟到了很长时间也不知道, 忘记了自己是在等人;三是临终时说的话。)
师:能说出珍惜时间的成语吗?这可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
生:争分夺秒。
生:不分昼夜。
生:尺璧寸阴。
生:时不我待。
师:说得真多, 愿同学们都能像爱因斯坦一样对待时间, 不, 要超过他。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不过, 取得的成就也要超过他, 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出示学校的训词:坚信自己是最棒的。 (生读)
师:同学们真厉害, 这么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从珍惜时间开始, 以后就要好好地做一做时间的主人了。不过, 老师提个建议, 再珍惜时间也不能像爱因斯坦那样, 走路都在看书, 走路都在思考, 因为那样太危险。如果从生命的角度来讲, 生命比一切都重要, 都宝贵。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 一起读一读爱因斯坦的成功名言: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时间。 (生读)
师:世界上任何一种成功, 都是以时间作保证的, 不珍惜时间一切都是空谈, 爱因斯坦也不例外。此时的我们, 想对爱因斯坦说句什么?
生:爱因斯坦先生, 你珍惜时间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生:爱因斯坦先生, 我也要珍惜时间, 改掉浪费时间的坏毛病。
生:爱因斯坦先生, 我要向你学习, 学习你勤于思考的精神。
师:同学们, 爱因斯坦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尤其是珍惜时间的品格。好,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现在还有话要说吗?
这个人连衣服都穿不好, 怎么能谈得上伟大呢?
生:衣服穿不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利用时间好好学习、好好思考, 爱因斯坦真伟大。
生:如果人都将时间花在穿戴上, 哪里有时间学习思考呢?我觉得思考比穿好衣服更重要。
生:老师, 我有不同的观点, 我觉得思考固然重要, 可如果能在思考的同时, 穿好衣服不是更好吗?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一个人穿得好好的来到人面前, 精神, 好看, 多好的一件事啊!
生:对, 我支持他的观点, 科学发展, 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吗?包括穿好衣服嘛!
师:给点掌声, 说得太好了。最近老师在国外考察, 也听到了这样的一句话, 出示在黑板上:
穿着与化妆是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重。
师:你们说是不是呢? (生答略)
师:同学们,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 就应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贡献点什么, 不然, 白白地来这世界上走上一遭, 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过, 也要注意自己的生活质量, 包括穿衣。那么, 爱因斯坦明不明白这个道理呢?他后来有没有变化呢?这堂课我们就感受到这里, 下节课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 走进爱因斯坦的故事, 再来感受爱因斯坦的伟大。下课。
总结与反思:
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语言作为技术工具的达成训练任务, 而且肩负着人文情怀的熏陶与养成任务。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 就是结合得很好的课例。我在教学中, 以思想达成教育为突破口, 切实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 让学生不仅能获得语言文字的训练, 也将“伟大”一词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
1.将“伟大”思想植根于语言训练的内容之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并在训练中使学生获得与提升语文的能力。不过, 理解、分析、积累、迁移这些语文工具性的训练都可以结合思想教育进行。 (1) 体现在词语的探求上。比如“蓬乱”“一塌糊涂”等词, 都是课文中学生必须知其意的词。教学中, 我通过比较、观察图片, 让学生充分理解“蓬乱”和“一塌糊涂”等, 并在理解中知道爱因斯坦是由于将时间看得太重要了, 时间大于他生命的其他任何内容。同时, 我还通过词语拓展训练,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爱因斯坦的伟大。关于“时间”一词, 是本课训练的一个重点。我通过列举法、事例法、典故法, 让学生获得关于时间的大量词语, 知道“惜时如金, 爱时如命, 不分昼夜, 争分夺秒, 一寸光阴一寸金”等词, 并从词语的理解中, 感受爱因斯坦不放过点滴时间的伟大。 (2) 体现在句式训练上。我让学生进行反问句式转换训练, 进行了“去词后句意是否变换”的训练, 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爱因斯坦的伟大。 (3) 体现在描写训练上。我抓住爱因斯坦的外貌和小女孩的心理进行对比训练, 让学生在观察中、在比较中, 感受课文的语段描写方法。
2.将“伟大”植根于语文训练的方法之中。 (1) 用解决“认知冲突”来完成训练。本课教学中, 我在两处有意运用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认知需求, 经历认知过程, 从而获得认知。一是让学生思考“他一边走路, 一边好像在思考什么”一句中可不可以去掉“好像”一词, 使师生共同在人物性格与气质解读中, 感受爱因斯坦是思考的人;感受爱因斯坦最大的成功之处, 就是在于无时无刻的思考, 在于思考的着迷。这种思考的持续与着迷正是爱因斯坦的“伟大”所在。二是理解“这个人连衣服也穿不好, 怎么能谈得上伟大呢”这句话时, 要学生正确看待“穿衣与伟大”的矛盾冲突之处。伟大是源于思考, 而穿衣偏偏要花费时间。让学生首先知道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爱时如命的时间态度, 抛开这一点, 伟大并无可能。
(2) 用“换位假设”来完成训练。爱因斯坦的伟大, 光靠单向训练是难以一下子达成训练目标的, 要让学生在文本探寻中学会换位思考与理解, 从深度理解爱因斯坦的伟大所在。比如, 在对爱因斯坦的外貌把握上, 我让学生进行假设。一是如果爱因斯坦过于注重打扮与整理, 他还能拥有多少时间, 由此设计了一个表格, 让学生填写一天24小时的时间划分, 看看可利用的时间有多少。二是如果自己是爱因斯坦, 在穿着打扮与时间思考研究分别选择的结果。我还让学生针对“人人都爱美, 世界会怎样”的话题进行讨论, 知道“美”是共同的, 不是纯粹个体需求与喜好的。
13.《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篇十三
秋姑娘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
1、先同桌交流自己课外在小道旁、广场中、公园里、草地上观察到的秋天景象。
2、在音乐声中,让孩子们画、剪、贴,自己动手装扮教室。成熟的瓜果,金色的稻浪,南飞的大雁……
3、就让我们在这喜人的丰收图中学习《秋天的图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画画生字,把生字读准确;
想想生字,把生字认一认;
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同桌互读、表演读)。
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句子(读哪句,课件演示哪句),师生欣赏、评议,练习朗读。
对“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一重点句,不仅要进行朗读训练,还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很美?(课件:黑白色的秋天的图画),你觉得美吗?对,色彩不仅使图画变美丽,而且使句子更生动。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能不能用它来说一说你的同学、教室、家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劳动创造了美”。
5、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可看深件背,同座位互背,下位找好朋友背……)
四、各展所长,赞美秋天
1、启发谈话:小朋友,你眼中的秋天美吗?你喜欢它吗?勤劳的人们用双手画出了秋天的图画,我们也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秋天,好吗?
2、自由组合,赞美秋天
画画组:画秋天
写作组:写秋天
表演组:演秋天
歌唱组:唱秋天
14.《秋天的图画》教学计划 篇十四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它是由一幅色彩鲜明的秋景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的。图画反映了课文的内容,课文运用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描绘并丰富了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这篇看图学文既能让人具体感受秋天的美丽,又能受到热爱劳动的熏陶。
[教学要求]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秋天的色彩美。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语。
2.体会秋天的色彩美。
[课前准备]
1.放大的教学挂图或幻灯片或CAI课件。
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学习生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美丽的景色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想去看看这美丽的图画吗?(想)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欣赏吧!
板书课题:秋天的图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3.教师领读,纠正读音。
4.开火车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联系句子想想它们的意思。
5.认清字形,指导书写。
6.完成我会写,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7.书空。
三、再读课文,积累语言。
请学生再读课文,用线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读给小组的同学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观察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人。
这节课我们来欣赏美丽的《秋天的图画》。
二、指导看图。
1.出示教学挂图或放映幻灯片或CAI课件。
2.由上到下,由远及近地观察画面,说说图上都画了哪些景物?它们是怎么样的?
(蓝天一大雁一山一村庄一稻田一池塘一高粱一梨树一苹果树)
3.谁能按上面的观察顺序把图上的景物和它们的样子连起来说一说。
4.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幅秋天的图画?
三、学习课文。
l.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想课文是怎样描绘这美丽的秋天的图画的?
(天空万里无云,大雁排成人字,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池塘鱼儿跃出水面嬉戏,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2.通过读,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3.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美丽的图画是勤劳的人们画出来的。)
4.小组各抒己见,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指名回答。
6.交流。
(勤劳的人们在田野辛勤的劳动,才会有秋天的丰收景象,所以说是勤劳的人民画出秋天的图画。)
四、小结: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五、背诵课文。
六、课外延伸。
秋天里还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你能把它变成美丽的图画吗?
板书设计: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15.秋天的图画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十五
教师课件出示:●表示红花,你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
生:不能,因为不知道蓝花有几朵。
师:那你们先猜一猜,蓝花可能有几朵,红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
生:2朵。
生:3朵。
生:5朵。
生:4朵。
生:8朵。
师:大家的猜想有没有道理呢?这样吧,请你们在练习纸上用O表示蓝花先画一画,再圈一圈,看看红花的朵数是你画的蓝花的几倍。
数分钟后,教师展示四种情况:
教师逐一让学生说出红花的朵数各是蓝花的几倍。然后,提出:还可以怎么画?
学生感到有困难,教师提出:如果蓝花是一朵呢?(边说边出示表格左半边)
师:蓝花是一朵,我们要把几朵看做一份呢?
生:1朵。
师:这时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生:12倍。
师:蓝花还可以是几朵呢?大家再想一想。
生:蓝花还可以是12朵。(教师出示表格右半边)
师:这时要把几朵看做一份,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生:把12朵看做一份,红花也是一份,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1倍。
师:好,请大家比一比,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没有变化,而两种花的倍数关系却会是1倍、2倍、3倍、4倍、6倍、12倍呢?
生:因为蓝花的朵数不一样,所以每一份就不一样了。
师:嗯,红花和蓝花比,蓝花有几朵,我们就把几朵看做一份。
课上到这儿,教师随即进入下一个环节。
[教学反思]
上述片段中教师故意不提供蓝花的朵数,让学生先猜一猜,再画一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变式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每份数的重要性,使学生对倍的认识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很显然,这段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笔者却对开始的猜一猜环节中教师的处理产生了一点遗憾。先猜一猜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蓝花可能有几朵。学生的猜想有2朵、3朵、4朵、5朵、8朵。应该说这些想法并不奇怪。因为学生刚开始学习倍的概念,对倍的认识还很肤浅。然后教师借助画、圈两个动作,让学生自主探索出蓝花的朵数可以是2朵、3朵、4朵、6朵。那么,教学到这儿,是不是一定要出现1朵和12朵这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否需要对猜想中5朵和8朵的情况进行讨论,在听课当中,笔者非常期待教师能关注一下学生提出的5朵、8朵这两种猜想的现实性,但遗憾的是,教师将5朵、8朵这样的情况排除了。
可以看出,教师把这节课的教学局限在整数范围里。但教学是否应只停留于此?我们知道,教学是有阶段性的特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对倍的认识,小学阶段其实也是按照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过程进行,最后将倍的认识全部纳入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知识体系中,即被比量和比较量不仅仅是整数倍的关系,也可以是分率关系。它们的关键都是确定比的标准,将被比量看做一个单位,通过比较量有几个或几分之几个这样的单位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倍比关系。比如,蓝花有5朵,就把5朵看做一份,红花有12朵,可以圈出2个5朵,还多2朵,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比蓝花的2倍还多2朵。到了高年级,学过分数知识后,还可以说成红花朵数是蓝花的二又五分之二倍,或者说成五分之十二倍;如果蓝花是8朵,也可以把4朵看做一份,蓝花有2份,红花有这样的3份,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二分之三。
由此来看,学生出现5朵、8朵的猜想,不仅不能被排除在倍的认识讨论之外,相反是教学走向深刻的一个契机。如果我们能抓住学生猜想中的5朵和8朵进行适当的辨析,在展示学生中出现的2、3、4、6朵这几种情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猜想,让学生对蓝花是5朵、8朵的情况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认识到如果蓝花的朵数是5朵或者8朵,红花的朵数刚好不是蓝花的整数倍,那么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我们以后再进一步讨论,今天主要讨论红花的朵数正好是蓝花整数倍的情况。笔者以为这样的处理,既可以使学生对一份数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体会,也可以为今后的学习留下一粒种子。这不也是一种教学的深度吗?
16.“生活化”教学片段的分析与反思 篇十六
在教学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老师听说:咱们班上有个小朋友今天生日,请这个小朋友站起来接受大家的祝福,好吗?老师有个小小的礼物送给你(卡通小图片),喜欢吗?为了庆祝这位小朋友的生日,你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听说要请大家出出主意,学生可乐意了!他们跃跃欲试,不一会儿就自主的讨论开了。有的说要搞一个诗歌朗诵会;有的说要举行一场歌舞晚会……于是老师趁热打铁,提出:那我们就举行一个小型的庆祝会吧(多媒体播放载歌载舞的庆祝会现场)。你们小组里商量一下看看表演什么节目?(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彩色纸片,用于写节目之用)顿时,课室像炸开了的锅,有的讨论、有的争议……随着一个个小手纷纷举起,各个小组的节目已跃然纸上。接着教师把学生交上来的节目条子装在一个漂亮的盒子里,提出:“如果随意抽出一张,请你猜一猜会是什么?”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反思:新课伊始,教师将“可能性”这一抽象的教学内容还原于生活,从学生喜欢“过生日”这一特点切入,采用多种教学媒体(课件、彩色纸片、漂亮的盒子等)综合应用,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消除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活跃了思维,激活了探索的欲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魅力所在,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片段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教学九义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时,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师:百佳超市的日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商品,胡老师摘录了其中几种商品的价格,请看:(多媒体播放超市的热闹情境,并抽象出8种商品:大可乐5.80元、手套4.50元、毛巾6.70元、保温杯12.80元、铁锅10.50元、一次性杯子5.20元、牙刷2.60元、茶杯6.20元。提出:请小组里任选自己喜欢的三种商品,算出它们的总价。(学生挑选商品,合作算出总价。)
师:哪个小组愿意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选了哪三种商品,总价是多少?你们是怎样算出总价的?(问题刚出,唧唧的讨论之音已遍布各个小组)
(先后请三个小组的代表板演)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讨论的声音又一次传出)
……
师:假如妈妈给你20元钱,你觉得够吗?如够,请你算出还余多少钱。
(学生又自觉地讨论开了,他们互相用自己的方法说服对方,并会用验算的方法证明自己。)
反思: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发現的。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教学媒体辅助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这种富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胜心强并爱表现自我个性的特点,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购物场景,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再让他们小组合作算出“总价”与“余额”,很好地将枯燥的小数连加与整数部分得“0”的小数减法有机地沟通了起来。整个过程,学生的探索欲望强烈,合作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有利手段。
教学片段三:问题解决生活化
还是以上面的“小数加减法”一课为例。在学生算出余额后,我又提出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师:20元钱不够的同学,请举手。你们打算怎么办?(播放购物不够钱的情境)
(小组里传出了嗡嗡的讨论声,接着纷纷举手)
生1:换货,把贵的换成便宜的。
生2:我觉得换货不一定好,因为便宜的东西可能现在并不需要。
生3:我也有同感。假如说,便宜的东西,刚好需要,换一下也无妨,但假如不需要,换了反而是浪费。
生4:我觉得退货好。
生5:不行!假如这东西妈妈正急需用,退货怎么能行呢?
师:你真是个一心为妈妈着想的好孩子!你打算怎么办?
生5:我把自己的零用钱先垫上,将东西先买回去再说。
生6:假如身边没有零用钱怎么办?
生7:如果相差不多,找他们经理去,请求打折。
师:你有这样的经验吗?
生7:(摇摇头)但我一直有这个想法。
师:有机会,去试一试,好吗?(生7微笑着点点头)
反思:数学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应是数学教学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创见,让他们在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潘孟良
17.秋天的图画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十七
设计思路:
这节课是在游戏导入的情景下展开活动的。针对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圆形物体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激发幼儿的思维想象活动。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活动中以游戏法,启发联想法,实际操作法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大胆想象并进行创新。本节课为幼儿创新很好的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创新思维。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兴趣。
2.引导幼儿能用线条对泡泡进行想象装饰添画。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引导幼儿根据泡泡的数量多少来进行创新思维。
活动准备
1.吹泡泡的玩具,颜色﹑大小不同的圆形。
2.图画纸、油画棒、胶水。
活动过程
1.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现在先把眼睛闭上。老师吹出好多泡泡.让幼儿睁开眼睛观察泡泡。可让幼儿接泡泡,玩泡泡。在游戏中感知泡泡的特征。
2.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刚才你们看到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有大有小,还有一串串的)。那你们看到泡泡后想到了什么哪?引导孩子大胆想象。
3.发散思维,让幼儿根据数量进行视觉想象泡泡能变成什么。教师提问:一个泡泡能变成什么?鼓励幼儿大胆回答。(扣子﹑太阳﹑西瓜﹑篮球﹑地球仪﹑苹果)。两个泡泡能变成什么?(眼睛﹑眼镜﹑鼻孔﹑葫芦﹑小鸡﹑车轱辘﹑数字8)。很多泡泡能变成什么呢?(毛毛虫﹑奥运五环﹑糖葫芦﹑葡萄﹑荔枝)。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
4.我们的小朋友刚才说了泡泡会变成很多有趣的东西。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也来做一副泡泡图画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可以画泡泡变图画,也可以用老师剪好的圆形粘贴添画做图画。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教师巡回指导。
5.作品展评。请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鼓励。
教学反思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首先以幼儿感兴趣的吹泡泡,玩泡泡的游戏形式导入,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整个活动中,通过游戏﹑启发想象﹑实际操作等形式,让幼儿动手﹑动脑体会创新的过程和快乐。在创作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很感兴趣,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较好的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前准备活动需要再丰富一些,这样便于幼儿更好的想象和创新。在最后的展评活动中,应尽量照顾到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18.秋天的图画反思 篇十八
《秋天的图画》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描绘了秋天的美景,赞美了劳
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秋天的田野,感受真实的大自然中秋天的景色,学生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再出示图,使枯燥的语句更加形象,学生乐学、爱学。在教学
中我努力创设读的情境,重视朗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感受阅读乐趣。
二、注重识字写字教学
我还注重了识字写字教学,采用了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意识。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认生字、找生字,读生字,进行多种游戏巩固生字。并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培养课外自主识字意识,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我真切地感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使教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封闭转向生成和开放,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多样化,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给学生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19.秋天的图画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十九
【片段描述】
在讲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时, 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物理学是认识自然界的基础, 是当今众多技术发展的基石。所以每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都非常地引人关注。大家知道2014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是谁吗?我以为有人知道, 结果有人摇头说不知道, 更多的人沉默。我告诉学生们是日本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天野浩、赤崎勇。三位获奖者在发现新型高效、环境友好型光源, 即蓝色发光二极管 (LED) 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在蓝光LED的帮助下, 白光可以以新的方式被创造出来。使用LED灯, 我们可以拥有更加持久和更加高效的灯光来代替原来的光源。我的想法是借助世人关注的诺贝尔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兴趣引入新课, 结果在这个班发生了我没有想到的事儿。
当看到我展示的日本科学家及他们的成就时, 学生们表示了他们的态度———
学生1:“去年我国有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学生2:“为什么是日本人获得这个奖?”
学生3:“我不喜欢日本人得这个奖。”
学生4:“日本人获得这个奖是不公平的。”
学生5:“评委是不是偏心, 他们是不是偏向日本人?”等, 从这些学生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是明显地对日本科学家获奖不满, 甚至是讨厌日本人。
我问学生:“你们为什么对日本科学家获奖如此不满?”
“老师, 你懂的。日本人杀了很多中国人, 所以我们不喜欢他们。”
“老师, 日本占着钓鱼岛不归还。”
“因为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所以你们就排斥它。这个我们理解, 可是你们连日本的科学家获奖也不愿看到。”我决定转移下注意力后接着说“我觉得你们这就是盲目排外, 是不理性的。历史上就有盲目排外的不理性的爱国者, 也有主动向西方学习的理性的爱国者。大家想想, 都有谁?”
下面学生议论纷纷, 很快有人说出理性的爱国者。有人说“孙中山”。其他的学生受到提示接下来说还有林则徐、毛泽东, 周恩来, 邓小平等, 并认识到孙中山等爱国者是理性的, 他们主动学习西方, 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和道路。他们没有盲目排斥源自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
不理性的爱国者有谁呢?看着大家的反应, 我开始提醒:“义和团运动在民族危机加深之时, 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灭洋’不仅仅是反帝还排斥西方一切文明。他们是爱国者, 但却是不理性的。”
有学生说:“有人破坏日系车, 甚至焚烧, 这种行为就是不理性的。”
“有人排斥日本科学家获奖, 我觉得实际上排斥科学, 他们研究成果将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进步, 降低人类生活成本。我们今天开始学习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就是要崇尚科学, 热爱科学, 了解每项重大成果背后科学家的努力探索和奉献精神。”
【教学反思】
反思1:“导入”没有最好, 只有是否合适。杜芳教授在《新理念历史教学论》一书中讲到“无论选用何种导入法, 均应注意:一是要避免毫无历史感的、牵强附会的、为导入而设计的导入;二是导入必须符合中学生年龄、年级、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否则会弄巧成拙, 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三是导入要尽量避免平淡刻板, 演独角戏;四是导入不要拖沓、冗长, 要简明扼要, 在历史的感悟和起兴中迅速步入正题。”用这四条对照我的此课导入———用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个事件作为导入新课, 我这个导入问题在哪?找到我的问题了, 那就是导入不符合文科班思维!授课的班级是我校高二的一个文科班, 这个班女生偏多。文科班的学生对科技前沿发展成就不怎么感兴趣, 他们更感性。
如果换一种导入, 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激发科学兴趣, 能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又不会激发他们的偏激, 让课堂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 文科班的导入重新设计为:展示19世纪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悼念席勒的诗:我们全都获益不浅, 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 早已传遍广大人群。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 光华四射, 把无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连结。
1955年4月18日在美国新泽西州特伦顿的小火化场教堂里, 这首诗再度响起是为了纪念一位科学巨匠。
后来到另一个理科班讲授这节课, 根据理科班的学科特长, 我的导入新课的方式, 让学生来举例说说物理学的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做简要的总结说明物理学的发展在通信的便捷、医疗水平的提高、自动化的程度完善等方面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经过这样处理后, 我发现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参与他们的积极性也是蛮高的, 虽然七嘴八舌, 但基本上能说出物理学的发展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这种导入符合高二理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
反思2:引导学生成为“奋青”而不是“愤青”。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日本科学家获奖非常排斥?因为他们是一群单纯可爱的孩子, 他们有着朴素的爱国情怀。他们痛恨日本历史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种种罪行, 他们痛恨当今日本政府对历史不愿反省不愿正视的态度, 痛恨日本占着钓鱼岛不归还!他们是祖国的脊梁, 对他们的爱国情怀我们要保护要珍视, 但是要引导他们理性爱国, 而不是泄愤式的爱国。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 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理性是科学精神的表现之一, 面对爱国热情高涨的中学生, 我是不是可以从环境营造上引导其理性接受日裔科学家获奖事实。如何处理呢?我从中外比较入手来解决。
先前讲授本课时, 结尾从近代经典力学和现代物理学两个方面进行小结, 我重新处理本课的结尾:“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吸取教训, 开始以各种方式向西方学习现代科技, 1900年从日文翻译的‘物理学’出版, 我国正式有‘物理学’这个学名。1919年我国首次在北京大学设立物理学系。在近代史我国物理学发展异常艰难而缓慢。新中国成立后, 物理学发展非常迅速, 但是目前, 我国物理学的总体水平离国际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然后展示不同国籍包括日本裔的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他们的成就。这样介绍同时期中外科技的差距让学生了解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奋起直追, 自觉地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在展示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时, 从学生专注的思索的表情可以知道, 他们接受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各国科学家努力创新共同推动的。
近代国民党人戴季陶先生在1928年写的《日本论》一书中讲道:“‘中国’这个题目, 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 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 再也不肯下研究工夫, 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 日本话都不愿意听, 日本人都不愿看见, 这真叫作‘思想上的闭关自守’, ‘智识的义和团’了。”看着这番话想想我们可爱的学生, 他们是生活在全球化的中国, 为了中国的未来我们需要他们面向世界, 而不是自守、狭隘的心界。
20.“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二十
生:我想大约要80元吧!
生:我认为一件上衣大约55元,一条裙子大约30元,那么一套大约85元吧?
师:猜得真好,你们猜得是否准确?请大家听一听舞蹈老师怎么说:(多媒体出示:舞蹈教师说:“一件上衣55元,一条裙子是35元。”)
师:那么,舞蹈队有40人,每人要买一套,请大家帮她算一算,要用多少钱?(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计算,然后汇报交流。)
生:我先算出一套服装的价格,再计算40套的价格,即(55+35)x40=3600(元)。
生:我是先分别计算出40件上衣和40条裙子的价格,然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出总价。55×40+35×40=3600(元)。
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
生:不管是先求一套服装的价格,还是先分别求出40件上衣和40条裙子的价格,最后求得的40套服装的价格都是相同的。
生:它们的得数相同,也可以用等号连接这两个算式。即(55+35)×40=55×40+35×40。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特征,你能不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呢?(要求学生列举后算出两个算式的得数,看计算结果是否相等,然后指名汇报。)
生:(18+32)×30=18×30+32×30。
生:(15+3)×4=15×4+3×4。
生:(20×4)×5=20×5/4×5。
生:我发现最后一个例子中的算式与前面列举的不一样。这个例子左边的算式是三个数连乘,而其他算式的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并且这个算式左右两边得数不能相等。
师:讲得好。大家可以通过计算进行验证,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师:刚才列举的这些算式都有些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生:我发现它们左边的算式都有一个小括号。
生:我发现小括号里的是加法,求两个数的和。
生:我发现左边的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的算式都是求两个积的和。
师:谁能用字母或符号表示出来?
生:可以用(a+b)xc=a×c+b×c。
生:还可以用(□十△)×○=□x○十△x○。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谁能把它概括成一句话。
生: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和里面的每个数分别去乘这个数。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用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数相加:
师:这个规律谁能给取个名字?
生:乘法分配律。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为此,在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使流、探究以及运用的机会,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贴近生活——学习现实的数学
数学教学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本节课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创设购买服装的生活情境,并要求学生帮助教师算一算,要用多少钱,从而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亲切感与数学的价值。
二、主动建构——学习有意义的数学
建构主义教学论把“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教学的“灵魂”,对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新知识”,不少内容是“旧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数学经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鉴于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在引出 “(55+35)×40=55x40+35×40”这个特殊的等式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特征,写一个和它类似的等式,在反馈中,教师把学生所举的等式写下来,让学生观察、思考,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号左、右两边算式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的联系,探究其内在规律,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去发现、去获取,并在主动建构中学习新知。
【秋天的图画教学片段及反思】推荐阅读: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0-15
《秋天的图画》教学方案08-03
二年级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08-27
秋天的图画课件07-13
秋天的图画作文300字06-29
秋天的图画课文教案设计认识秋字08-23
幼儿园大班教案《秋天的落叶》及教学反思11-16
冰心:《图画》及赏析07-12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秋天》及教学反思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