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hr法务专题讲座(精选9篇)
1.高端hr法务专题讲座 篇一
高端讲座介绍
欧洲有一个说法:过去人们把“城门”和“教堂”看成国家形象和实力的象征;在当代,“飞机场”取代了“城门”,而“博物馆”取代了“教堂”。欧美诸国重视发展艺术博物馆,恰因为艺术品最能反映一个民族在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积淀与创新、独立与包容,亦即所谓“软实力”,这与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至为相合。近年,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事业发展很快,但在观念与经验上与国外同行相比,尚有不小差距。本系列主讲人2004年、2008年两次访欧,对巴黎、柏林、慕尼黑、德累斯顿、维也纳、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马德里的50余所艺术博物馆作了全面考察;2010-2011年赴哈佛-燕京访学,到访全美重要的艺术博物馆40座,行程跨越东、中、西部。本讲座除直观体现三次考察艺术博物馆所得到的讯息、见闻和感受,更深入浅出地讨论了“博物馆学与艺术博物馆”、“博物馆与美术史”、“欧美博物馆收藏的不同起源”、“作为博物馆的美术馆”、“博物馆与特展”等相关问题,最终落脚于讨论艺术博物馆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艺术院校及艺术教育在其间的作为。
总标题 缪斯的神坛 — 欧美艺术博物馆概论
第1讲 从卢浮宫三宝谈起:博物馆与博物馆学
第2讲 沿塞纳而行:艺术博物馆的类型
第3讲 博物馆岛的变迁:博物馆与美术馆
第4讲 哈布斯堡的背影:艺术博物馆与皇家收藏
第5讲 大师的踪迹:博物馆与艺术史
第6讲 新大陆的收藏:美国博物馆的兴起
第7讲 策划博物馆:博物馆的规划与特展
第8讲 博物馆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中国
董捷,黑龙江宁安人,1980年生于浙江杭州。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10年晋升为副教授。长期随导师范景中教授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史、版画史研究,代表成果有《明清刊〈西厢记〉版画考析》、《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等,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曾获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10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是2010-2011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艺术史专项”访问学者。在中国美术学院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艺术史》、《晚期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与个案》、《艺术博物馆概论》等课程。
中华艺术宫教育部
2.聆听专题讲座 篇二
聆听专题讲座
下午4:00整,鲁河乡中心校小学部全体教师在学校孙世岭主任带领下,在电教室聆听了濮阳市教育技术应用指导团的专题讲座。讲座过程中,指导团专家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教育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着重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两个方面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和解决运用现代科技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问题。专家们的讲座观点新颖,精彩语句不断,聆听讲座的全体教师受益匪浅。
鲁河乡中心校小学部张红星2011年4月15日
3.名师专题讲座 篇三
名师成长规律及其启示
孔凡哲(东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
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在本专题中 , 我们将围绕时代呼唤名师、教师的几个层次与境界、名师的含义、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以及名师的成功机制展开阐述。
一、时代呼唤名师
名师,就是知名度高的教师,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有相当的名气和威望。
其实,教师职业生涯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如下表所示):
表中所表现的正是名师成长的阶梯发展律,即名师发展是一个艰难的曲折的复杂的不断拾级而上的专业发展历程。
二、教师的几个层次与境界 .教师的含义
关于教师的含义,在古代,以韩愈在《师说》中的表述为代表,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近现代 , 教师特指专门学科的讲授者,而前苏联的加里宁认为,教师就是有威望的、明智的、对人们有巨大影响的人。
针对教师的这些刻画和描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职业内涵。2 .教师的专业特点
一般地,教师的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教师的工作完全是为了学生,教师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专业经验、专业判断,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培训、严格的资格考核,教师的工作需要有充裕的专业自主空间,教师的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监察与纪律,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教师劳动的特点
首先是复杂性,即教师劳动的目的和任务,与教师劳动的对象-学生,是复杂的,劳动方式和影响因素也是复杂的。
其次是创造性,具体先在:需要对不同对象的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遵循与运用。第三是示范性,即身教胜于严教。
最后是长期性,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的周期长,教师劳动成果显效时间长,劳动成果的效用十分长久。4 .教师的知识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理论方面的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二是关于实践的知识,即,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包括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与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除此之外,条件性知识与底部宽厚的文化知识,也构成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将外在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反思转化为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就教师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来说,需要细于留心,善于积累,乐于交流,勤于反思。. 现代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现代中小学教师,其专业能力应该包含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如上图所示)。6 .教师人格的三境界
(1)经师 ——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经师是指教师就像传道士一样,严肃、严格、严谨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一位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2)能师——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出色的教学效果,对教育教学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3)人师——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人师以自身独特、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该境界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教师的几个层次
有学者认为,教师分为若干个层次:大教师,好教师,教书匠,以教谋生者,与因教误人者。这是有道理的。
而名师就是介于大教师与好教师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8 .优秀教师的几个特质
首先是经师与人师。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即标示了两种教学境界的明显区别。
其次,他(她)能够教人以道义,包括理想之道义,信念之道义,思想之道义,修养之道义,生活之道义。
第三,他(她)能够教人以知识,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应该能够: •
对过去具有诊断性; •
对现实具有指导性; •
对未来具有预测性; •
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
能够提出一些问题; •
能够遗留一些问题。
第四,他(她)能够教人以智慧。一位伟大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W.W.叶兹说,“教育不是把一只水桶注满,而是点燃一堆火焰。”智能表现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智能体现在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之中。
第五,他(她)能够教人以发展。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自觉地激励学生形成生活的勇气、学习的兴趣、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社会的责任感。
总之,优秀教师具有一些特质,即他(她)能够传授: •
做人的本领; •
生存的本领; •
求知的本领; •
发展的本领。
三、名师的含义
名师特指那些具有先进、独到的教育思想,突出的教学业绩和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且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育教学专家。.名师应该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终生学习者
名师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尊重的教师,是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创造力最强的教师。.名师的标志在于人格完善、学识渊博、教艺精湛、业绩超群
而名师的责任在于,他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心理保健医生,教育事业的毕生追求者,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 .名师是人师与经师的良好结合 我国东晋时期的学者袁宏在《后汉纪》中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而《资治通鉴》指出,“经师,谓专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人师,谓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
人师近乎精神领袖,必须是身正、品正、行正、德正。而经师近乎学术导游,必须是学深、学高、学精、学通。4 .名师是有层次的
一个“经师”是可以成为名师的,但是,我们认为,名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再成长为“大师”。5 .名师是有境界的
崇高师德是名师的基本条件,德能并重是稍高的要求,名师还应有教育智慧,进而走向师魂之境界。师德、师能、师智、师魂,是名师走向成长的四个台阶。总之,名师是经师、能师、人师的融合体。6 .名师与名校相互依存
名师发展学校。名校之所以为名校,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名师云集,而名师就是本学科教学的学术前卫。一批名师的成长,可以影响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名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支撑,名师效应也是一所学校的效应。名校造就名师。在名校里,由于优良传统,由于学校文化,由于成才机制等等,有利于名师的成长。名校往往会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平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成为名师成长的摇篮。
名师要走“学习—— 实践 —— 研究”之路。不读论语,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是成不了名师的,名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名师还要深入实践,因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名师还要善于研究,要走进教育科研,“只有踏踏实实地沉下去,才能萧萧洒洒地浮起来”。教育科研,名师的发展之本。
名师的成长关键在“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基础和根本;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关键;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是成为名师的永不满足的目标。
名师要奉献、要求真、要创新。不仅在于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且在于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同时在于教育是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
名师要不断超越自我: •
新的目标——超越自我的方向; •
新的学习——超越自我的基础; •
新的平台——超越自我的挑战; •
新的形式——超越自我的要求。
四、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 .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变化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谱系,伴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实践智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基本分为三大类,即:
原理知识(学科的原理、规则,教育教学的一般知识)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
初职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原理知识为主,包括学科的原理、规划,还有一般教学法的知识,我们称这种可以言传、可以用文字表达的知识为明确知识(书本知识)。经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案例知识,主要是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
专家教师则还具备丰富的策略知识,也就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于特殊案例的策略,其核心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很大部分是教师的亲身体验,我们称这种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达的知识为默会知识,人类的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专业成长阶段越高,默会知识占的比例就越大。这种能力除了要有坚实的明确知识作为基础外,最主要的是须具有丰富的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这种知识只能产生于处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进程本身,特别来自”行动中的反思”。这对个人而言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经验不断得到提练和升华,才可生成强大的理性力量,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2 .好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对比研究 世纪 70 年代初,库密斯安(N.W.Kusmian)曾经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发现,从如下几个方面很难区分好教师与一般教师: •
教师应该能够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工作; •
教师应该预先设计相应的教学结论; •
所教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成绩; •
教师应该得到学生的认可。他的研究结论表明:
(1)优秀教师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取决于他们所受的关于普通教育的教与学知识与心理学知识;
(2)优秀教师的组织性活动主要表现在,教师能组织班级学生相互帮助,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分配与安排;同时,组织家长共同关心学生成长;(3)优秀教师成功的交往性活动应该体现在,教师敬业,对教学活动热情,善解人意,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严格把握学生提出的要求的界线,尊重个性差异,能表现自己的幽默和自然本性。.特级教师学习过程与成长轨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特级教师的学习过程
大量实践(特别是特级教师的个案)表明,特级教师的学习普遍具有如下共性规律:
按照原有经验与知识设计教案:
→反思,特别是对照理论,吸取集体智慧; →按照新的认识设计教案; →对照实践结果再次反思; →按照学生行为调整教案。(2)特级教师的成长轨迹
大量实践(特别是特级教师的个案)表明,特级教师的成长轨迹,具有如下共性规律: 日常工作→发现问题→思考,解惑,知不足→学习→试验→总结→在日常工作发现新问题。
事实上,特级教师、名师都是实践出身。(3)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
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
强烈的成就动机和专业意识; •
同伴互助; •
专业引领;
反思的意识、能力、时间、空间。
因而,名师应该是: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天之师。名师的产生,经个人努力奋斗,逐渐被大家所认可,教育行政部门评选、培养认定。正如上海学者顾泠沅教授所言:“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
五、名师的成功机制
名师的成功机制包括人格机制、行为机制和环境机制。其中,人格机制是内在的精神层面,而行为机制是外显的行为操作层面,环境机制是外部影响层面。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对成功共同发生作用。
(一)名师的成功机制——人格机制
人格,心理学上称其为个性。它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该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思想品质,反映了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它具体包括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名师应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
1.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 2.本体性知识:在大学学习的学科专业知识; 3.扩展性知识:本学科以外的广播文化知识;
4.实践性知识:从事本专业教育学科的具体案例知识、策略知识等。教师人格 —— 专门针对教师这一群体而言的一种人格,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各个个体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特征。
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 ”。
能师——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出色的教学效果,对教育教学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人师——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人师以自身独特、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该境界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教师人格的构成因素:
爱国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力充沛、不怕困难、公道正直、实事求是、宽容理解、竞争意识强、善于合作、耐心细致、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勇于创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穿着整洁、举止文雅 ······ 人格机制的三大构成要素:(1)崇高的职业理想(2)真诚的爱心
具有爱心,这是教师的美德、天职,是开启青少年心灵的金钥匙。
教育是一种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职业本身是爱的化身,爱的体现,爱的发扬,爱的延伸。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的爱具有特定的含义:
①建立在高尚师德基础之上的爱;②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爱;③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的爱。
特别地,教师的爱包含两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方面表现为爱事业——把教师工作看作是一项事业,而不是当作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另一方面表现为爱学生——关心、关注、关爱每一位学生。而教师的爱有诸多具体的行为体现,诸如一个微笑、一声暖语、一次表扬、一句鼓励,都可以体现教师博大精深的爱。(3)对事业的执着
执着是与人的意志相关的一种个性心理品质,是健康人格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心理学将”执着”描述为:具有明确的行为目标,有主见和不易受暗示;对个人行为有强的控制力和主动性;在紧急关头或遇到困难时沉着镇定、勇敢果断;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恒心、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而理想与执着有着密切的关系:理想是前提,执着是基础,两者密不可分,互相作用。
(二)名师的成功机制 —— 行为机制
行为是人的外在的行动表现,是人的主观见诸于客观的一种方式,是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外显。
人的任何思想、任何意图要变为现实,都要经过人的行为。
普通教师要成为名师,要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必须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行为机制,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成为一种有明确目的自觉的行为,一种指向事业成功的善的行为,是需要经过长期努力的行为,同时又是一种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行为。
具体说来,名师成长的行为机制包括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三个方面: 1 . 善于学习—— 做终身学习的示范者
学习是人永无止境的需要,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
而学习的两大特征,一是学习的产生,这是由学习者的经验而引起的;二是学习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行为的改善、能力的提高、心理倾向的改变。
因而,名师的学习,通常是树立学习意识、改善学习方法、精选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一是向书本学习——教师学习的主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十分强调教师的读书学习,他指出,教师的教育素养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读书,他提倡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知识就是力量”。
而学习的内容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新理念)、专业知识、博览群书。学习的结果就在于促使教师尽快成为 教育理论的实践者、课程资源的整合者、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全面育人的合作者、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学校组织的维护者、教育科研的引领者。二是向同事学习——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向同事学习需要坚持一些基本原则,这就是:
解剖自我,发现不足;了解他人,吸取精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创设氛围,共同成长。
三是向专家学习—— 及时得到引领、点拨。特别地,专业引领是名师成长的催化剂、助力器。
四是向学生学习—— 不容忽视的教师学习的新渠道。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使学生(教育对象)成为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这就需要抛弃陈旧的师道尊严,放下架子,学习学生某些方面优秀的东西,丰富自我。同时,向学生学习本身给学生树立一个谦虚好学的榜样,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勤于反思 —— 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 正所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区分经验型教师与学者型教师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勇于实践 ——做教育科研的引领者
国际教师专业化理论中专门命题之一:教师即研究者。教育科研是名师与普通教师(专家型教师与教书匠)的分水岭。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说,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所教育的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充满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很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可能变成教育的能手。”
实践表明,成为研究型教师起码要做到:树立科研意识;学习科研理论;掌握研究方法;精选科研内容;细化科研过程;提炼科研成果。处理好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关系:一方面,需要在工作中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在研究中工作。只有将两者融为一体,互相促进,才能消除搞科研而影响教学的旧理念。
(三)名师的成功机制 —— 环境机制
首先,人格机制和行为机制是人的主观方面的内容,这是名师成功的内因;而环境机制是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这是名师成功的外因。
事实上,环境机制是名师成长、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容忽视。当然,也不能片面强调环境机制对教师成长的影响。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对环境的影响。魏书生对环境的影响有精辟的论述:“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自己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太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 在现实中,环境机制包括家庭、组织和社会。1 .家庭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家庭成员的支持,家庭背景和家庭文化的影响(每个家庭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文化)。2 .组织的作用
表现为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和行业风气等等。而学校的影响体现为:同事、校长的关心、支持、帮助、点拨、引领,以及学校文化的影响(办学理念、规章制度、文化积淀、学习氛围等)3 .社会的作用
4.中心学校校长专题讲座 篇四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作业管理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厘清了在作业问题上教师、学生和家长各自的角色定位,明确了学校与家庭的责任边界,对落实作业管理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为中小学作业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是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作为提高作业质量的突破口。
作业具有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应用拓展、发现“盲区”改进教学的功能,为达到不同目的,需要进行不同的作业设计。
教师布置作业,看似是一项常规而简单的工作,实则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只有吃透课标和教材,深刻认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改革理念,以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为出发点,才能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业,通过布置少而精的作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作业、编题命题的能力,是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把作业研究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重点。
很多学校认为作业问题没啥可研究的,不重视,或者直接拷贝某某名校的课外辅导材料给学生布置作业,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每个学校的校情、学情不同,直接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可能造成“水土不服”或“消化不良”。
学校应该把作业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方向,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教师们集体研究,分工协作,以一个单元、一个学段、一个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具有校本特色的作业,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作业的难度与数量,必要时还可以依据因材施教的理念来布置个性化作业。
不同学科的备课组或教研组,应该集体研讨,探索最符合本学科特点、最能体现本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作业。
学校可通过设置研究课题、给予经费支持和奖励等方式,引导教师统筹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进行系统化、一体化研究,通过作业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理解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作业反馈为依据,改进教学内容设置及课堂教学方式。
三是鼓励教师创新作业形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转变育人方式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育人方式变革要求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学科割裂走向学科整合,从静态知识传授走向实践教学,从被动听讲学习走向自主探究学习。
与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STEM综合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相适应,作业的布置也应该创新形式,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
为此,首先,在作业类型上要多样化,比如小课题研究、艺术赏析、体育锻炼、社会实践、职业体验、创意制作等都可以成为作业,特别是要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其次,在内容上要注重贴近生活,尽量将知识嵌入生活情境或学科探索情境,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掌握学情,将统一作业与个性化作业相结合,鼓励教师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分层作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作业分析、诊断、批改和讲评,这样不仅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还能提高辅导的针对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四是家校协同,共同落实作业管理相关要求。
家庭和学校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学生很多作业是放学后或双休日在家完成的,同时多数家长给孩子报了课外辅导班,课外培训机构也会布置作业。
要切实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家校协同机制,一方面学校在布置作业方面,要做好年级组、学科组、同一班级任课老师等各层面的协调,做好各学科作业比例结构的统筹安排。教师布置作业要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出发,有大局观、整体观。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将《通知》传达给家长,还可以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等通道,向家长宣讲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家校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把作业管理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既充分发挥作业温故知新、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的功能,又为学生的睡眠、体育锻炼和课外阅读腾出时间,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五是改进考试命题,通过评价改革引导作业减量、增质、转型。
中小学生的作业,不可避免要受到考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的影响。
要改变当下大量刷题、重复训练以提高熟练程度的不良倾向,必须从考试命题上下功夫,为作业设计、作业布置树立正确导向。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指出:“中考试题命制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性、记忆型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的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亦指出,高考应该考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这“四层”知识,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体现在高考命题中,就是要考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中考和高考命题改革趋势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小学的期中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的命题,也应该从考查知识走向考查能力和考查素养,进而带动作业减量、增质、转型。
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死记硬背、“题型+套路+大量重复练习”的模式不灵了,作业设计和作业布置不进行相应的改革,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做无用功。
只有牵住考试命题这个“牛鼻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一些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将作业管理的十条要求贯彻落地。
当然,从长远看,我们还要提倡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要完成日常教学的各类小作业,更要完成好素质教育的大作业。
5.专题讲座学习心得笔记 篇五
作者:胡华平创建时间:2012-10-01编号:100181309
我近期听了北京市教育学院汤丰林教授《自主发展取向的教师专业成长》的专题讲座。汤教授以《自主发展取向的教师专业成长》为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各种参与式体验与我们共同分享了他的人生体验,鲜活的实例、精辟的人生哲理,给了我强烈的震撼,从中受到很多的启发和感悟。
1.教师是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主体。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研究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已成为中小学日常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面。为了更好地营造良好的心态,汤老师还主张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就会产生任何自己想要的心境或感受!如果你要想成功或幸福,那么现在就即刻做出选择,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生命中美好而积极进取的一面,集中在你想要达成的目标上!教师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体表明教师的研究意识、主体意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2.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更多的是个人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学校教师发展计划的一般程序,教师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受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师个人自愿、自觉的行动,它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教师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可以说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师范院校可以直接造就出来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3.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这个现实土壤中成长的,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把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置于鲜活的现实之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意义的主动探求,将提升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使教师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而这种不断加深的理解就是教师工作创新与教师获得发展的首要条件。
6.环境教育专题讲座 篇六
创建《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申请报告
县语委会: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体育局迎接扶风县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依据《陕西省中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估标准》,我校对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工作做了认真、高效、有序地部署。
我校组建了“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魏新怀担任组长,由副校长孙宏发、周乃林、刘永林、周宝侠担任副组长的领导队伍。全校师生在“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方针指导下,积极投入到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活动中。学校为此强化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工作,将语言文字规范化深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对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估指标,较好地落实了各项标准,教师在普通话培训考核中,成绩显著,校园内已形成人人说普通话,人人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我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创建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我校全体师生为创建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正努力学习,不断实践,我们真诚地期待着上级领导来我校检查、指导。
特此申请。
7.环保教育培训专题讲座 篇七
主讲人:
地点:
时间:
老师们,下午好!
环境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善环境、自觉养成和选择绿色行为为目标的终生教育。它借助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由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适宜地进行学科渗透,成为了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下面就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谈点个人看法。
一、在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的要求
(一)语文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语文学科中要通过名人、名言、名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情景教育,对一些典型课文中的环保科学知识有侧重地讲解。还可以开展多种活动进行,如演讲、故事会、建议书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并在生活中成为保护环境的实践者和倡导者。
(二)品德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品德与生活课要在爱护家乡、学校一草一木,净化、绿化、美化学校的环境,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方面进行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环保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品德与社会学科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别是近代,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环境问题随之出现并日益恶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工业文明的进程成为一个过度利用资源使之趋于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人口爆炸等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三)数学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让学生初步了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到的环境科学知识,了解当前重要的环境问题,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发展学生的环保技能,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科学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科学学科就是培养学生注重对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事物的探究,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五)音乐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培养学生从艺术角度考察和理解环境,一方面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听唱、评述,引导和启发学生对艺术所反映的主题产生一种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促使学生对周围环境和大自然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从而最终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
(六)美术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的知识,又能学习环保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旧物资制作一引动有趣的小作品,对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是很有裨益的。
(七)体育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体育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科学锻炼身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能力,加强学生关于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危机,社会发展受阻,运动形式减少等不良后果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在户外去运动,野外郊游时采用一些合理的健身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提问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游戏法等渗透环境教育。
(八)信息技术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信息技术课不仅仅要成为学生掌握信息与传播知识的一门学科,而且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意识,促进学生们的环境素质的发展,最终促进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在信息技术课上,通过教会学生使用因特网,让学生能更好的在网络上寻找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学习,也为其他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能将自己的传绿护绿作品传上网与人共享。
(九)英语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每一课都有一个完整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意境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每一节课,教师都可以画出图,每一单元都配备一幅挂图,在利用这些图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进行环保渗透。
二、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
(一)课堂内外结合。课堂教学中将学科教学的知识与环保知识相结合,课外将实践活动与环保行为的养成结合。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不仅要有对语文素养的培养,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尚情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学习表达,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科教育知识点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不能为了渗透而渗透,事事牵强附会,而是应将学科教学的内容与环境教育的知识点、渗透点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周围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让学生们对环境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多种角度的参与和实践,并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环境问题里的数学问题。
(三)知行统一。我们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内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很多学科的内容就是和环境有关系的,更是要求孩子通过学习后自觉养成绿色行为的。对于影响生态环境的复杂的制约因素有一个辨证的认识,由此还可以对其他生态问题举一反三,从而规范自己的日常环保行为,使学生们积极、轻松、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并变为自觉的行动。
综上所述,学科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环保教育同样也离不了这块主阵地。只有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挖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环境教育,才能让学生的生命在学科学习中浸染绿色
环保教育培训专题讲座
主讲人:洪叶奎
地点:会议室
时间:2014.4.14 老师们,下午好!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环境教育的渗透,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我们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
一、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伴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环境恶化问题这个现代化进程的幽灵,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水资源的枯竭、污染,建筑用地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森林减少,草场退化,沙尘暴频繁肆虐,酸雨,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将毁灭在自己的手中。但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却相当淡薄,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塑料袋铺天盖地,随处可见的臭水沟,水资源浪费数字触目惊心,工厂里浓浓的黑烟遮天蔽日。解决环境问题,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已成为新世纪的主要任务。初中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社会经验少,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地理教学中涉及的环境内容
初中地理教材告诉我们:自人类生存于地球的第一天起,就与大自然息息相关,适当的日地距离、地球质量决定了地球为我们人类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可供呼吸的大气,地球才成为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所以,我们应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遵循自然规律,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我们将会失去这样的家园。我国虽然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而实际上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并不多,所以我们同样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与环境的关系相辅相承,假如人类自身的繁衍,经济建设的社会发展超越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后代人获得发展的能力就会受到损害。那么,最终毁灭的还是人类本身。人类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任意排放有害物质,过度开采矿藏、地下水等,使环境遭受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值得我们担忧和深思。教师可以针对有关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环境与生存的联系,从而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尤其要把环保意识落到实处。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不使用一次性日常用品,爱护花草树木等,并努力带动对社会的影响。
三、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环节
1、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环境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单凭口头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或在他们心中产生震撼,那么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具,如把有关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播一些录像,加深学生的印象。多媒体能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能力,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学生学习兴
趣浓厚,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可播放“长江特大洪涝灾害”、“北京沙尘暴”等一些录像,观看了形象生动的视频材料,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破坏环境所导致的恶果。然后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形成灾害的根本原因,明白人类滥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当灾害发生时,它给人类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惨痛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呼吁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在班级里倡导节约用纸,积极回收废纸,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植树造林”。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再结合实际,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教学效果。
2、通过分析有关地理数据,绘制地理图表,使有关问题更直观、更突出,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地理课堂中,当分析有关地理问题时,可通过阅读、绘制地理图表来解决,这样能为我们发现环境问题或解决环境问题带来许多方便之处。如在讲解“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从其覆盖面积、储量、水循环方面上看,可以说水是取之不仅,用之不竭的,但当我们把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按所占的比例用扇形统计图绘制后,再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其实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微乎其微的,又加上人类肆意污染水、浪费水,导致全球水危机,可再生的水资源最终也会变成不可再生资源,从而导致地球水枯竭。地球上的水资源除了储量有限外,在地球上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通过计算各地人均占有的水资源,再结合当地的工农业发展概况,就可以发现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不乐观,华北地区缺水相当严重,可以这样比喻:如果全世界平均每人拥有一桶水,那么中国平均每人只有一盆水,而中国的华北地区平均每人只有一杯水。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我们应该关注我们的水资源问题,讨论缺水的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呼吁大家要节约用水,不污染水,采用跨流域调水等方法来解决缺水问题。学生思维活跃,再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好行为。如洗手时水龙头开小,涂肥皂时关上水龙头,洗完水后把水龙头关紧,节省用水量。又将洗手水积在水盆里冲厕所,重复用水。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并发动他们把这样的好方法加以推广。
3、通过组织学生课后查阅有关环保资料,结合课本内容,在课堂进行讨论交流,有利学生增进环保意识
在我们的地理教材中,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介绍得面面俱到,有许多内容必须靠我们课后去查阅,去拓宽。课前我们可以分问题类别发动学生分小组查找,可以从网上、报刊杂志、课外书或询问大人、老师、调查等渠道来获取有关资料,人多力量大,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有丰富的内容可供学生交流、探讨。如我们讲解长江、黄河,我们把黄河比作母亲河,黄河水就是母亲的乳汁,千百年来,黄河孕育了中华大地灿烂的文化,但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泛滥曾给我们的中华儿女带来深重的灾难,现在靠我们的智慧黄河泛滥得到了有效治理,但黄河又有了新的环境问题,就是黄河断流。通过发动学生课后查找相关内容,就可以让学生交流黄河的区域环境、水土流失现象、“地上河”的形成、灾害情景、断流原因等,同学会发现许多黄河问题都与我们人类破坏环境有关,再探讨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发学生思考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必要性。再联系我们身边的“母亲河”——长江,我们生活在长江之滨,但近年来,长江洪涝、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通过调查讨论河水能否饮用?水质是否污染?采取哪些防止水污染的措施?讨论分析在我们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水污染问题,绝不能用破坏环境这样的沉重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应该走可持续道路,在发展工农业的同时,一定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通过知识的扩展、延伸,学生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了,并可以用他们的思想去影响家庭甚至社会。
4、在地理课堂中,可结合某些环保专题,组织学生撰写环保小论文、绘制漫画,开展
交流、评比,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气象日、水日等,都是世界组织或国,家指定或联合国确认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我们良好的生存条件而呼吁人们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当我们把《地球上的水》、《天气与气候》、《自然资源》等一些单元或课题结束后,可结合某些纪念日的主题、,组织学生积极撰写小论文或绘制漫画、拍摄身边环境的有关照片等,在课上进行交流、探讨。如“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生命之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绿色家园”等,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评比,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进行环保行为的自觉性。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环境教育迫在眉睫,我们地理教育在教育中应担当重要的责任。因为地理教育有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中学环境教育中担负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丰富的环境知识内容是中学地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重要渠道。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他们对环境的认识能力,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做出一定的贡献。
环保教育培训专题讲座
主讲人:张丽
地点:会议室
时间:2014.10.13
环境---1989年12月我国颁布施行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第二条将环境界定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未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有些活动对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甚至是破坏,如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枯竭、水土流失等等;这种环境的破坏又反作用人类,产生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种种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保护---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类的意愿,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
环境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计划生育、土地管理)之一。
环境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培养环境意识,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
绿色学校---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学校以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的学校。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密不可分;代际公平;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珍重自然爱护自然。
二、环境教育的知识问答
1、绿色学校的四个标志?
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师生环境意识较高;积极参与面向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校园清洁优美。
2、创建绿色学校的意义?
推进环境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绿色学校的创建过程,是学校各方面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环境教育,学生们将了解到当地的、地区的、乃至全球的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生们也可以将自己的学校建设得更好,更适于学习。
3、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
加强环境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环节。通过环境教育,使人们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接受环境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培养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其成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
4、当前国家对环境教育有什么新指示?(本校如何落实)
2002年朱镕基总理做了关于加强环境教育的指示,教育部很快进行了落实,2003年3月教育部颁发实施《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2003年温家宝总理又对环境教育做了重要批示。2003年10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要求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各相关学科内容的设计中部渗透环境教育,同时将环境教育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主题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环保教育培训专题讲座
主讲人:胡卫东
地点:会议室
时间:2016.3.1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材料不断地诞生,促进了工农业的逢勃发展,大大提高了生活水平,使社会迈向飞跃发展的历史新纪元。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问题是其中之一。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分析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几个环境问题。
一、空气污染问题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没有被污染的空气对人类是友好的。但是,现在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加速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如:SO2、CO、NO2等)未经处理就排放而引起的空气污染速度。
空气污染的后果是:
1、空气能见度降低,使天空从早到晚就是灰蒙蒙的天,不再是往日的蓝天白云。太阳就像月亮,没有往日的灿烂。
2、形成酸雨,导致江、河、湖水酸性化,使某些水生动植物死亡,土壤酸化,农作物产量降低或死亡,腐蚀树木、建筑物等。
3、影响人类健康。
4、臭氧层破坏甚至造成空洞现象,导致很多有害的紫外线来到地面上,伤害地球上的万物生灵。
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也是防止酸雨的措施):
1、减少使用含硫、氮的燃料,这样就减少了SO2、NO2等易形成酸雨的有害气体的排放。
2、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因为植物的叶面能吸附空气中的粉尘,而且有的植物具有处理有害气体的功能。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名叫夹竹桃的这种植物就因为具有非常强的加工有害气体的能力而被誉为“废气加工厂”。
3、对煤、石油进行脱硫、氮处理后再使用,就不会产生SO2、NO2 等有害气体。
4、开发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氢能、潮汐能等)。
5、机动车辆安装尾气处理器,是利用化学物质作催化剂,使机动车燃烧石油产生的CO和NO气体在还未排出车外就及时在车箱内转化为可参与大气体循环的N2和CO2后再排放。
二、水源污染问题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有广泛的用途,在生活中用来洗涤和饮用,在农业中进行灌溉,在工业中做化工原料或冷却用水。但是,如果人类对水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不幸。因为水是能溶解很多物质的一种具有流动性的物质,包括很多有毒有害的物质都会溶解到水中,使水变成有毒有害的污水。能使水源造成污染的因素可以分为:
1、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生活污水包括洗衣物后的水、人畜粪便、洗碗筷后的水等。
2、工业三废(废气、废液、废渣)未经处理就排放,使三废中能溶于水的有害甚至有毒的物质溶于水,使水被污染。
3、不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不合理使用具体表现在等大雨来临之前就使用农药和化肥,使刚刚施下去的农药和化肥还来不及被农作物吸收和固定就被大雨冲刷入河水中,造成水源污染。不合理使用还表现在超量使用,使农作物吸收后还有剩余的使水源污染。不合理使用也可以表现为在水源边配制农药和化肥溶液,使农药和化肥不小心直接流入水源中,造成水源污染。
水污染的后果:
1、水质恶化,影响人畜饮水。
2、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赤潮、水华现象。
3、造成某些水生动植物灭绝。
防止水污染的措施:
1、生活污水处理后再排放,处理生活汗水的方法可用过滤、木炭吸附、氯气消毒等方法。
2、工业三废处理后再排放,对工业三废的处理当中用得最多的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处理法。3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合理使用具体表现在不在大雨来临前使用农药和化肥,不在水源边配制农药和化肥溶液和适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种类很多,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由废话塑料引起的“白色污染”,由废弃电池引起的汞、隔等重金属污染。
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因素:废旧塑料随意丢弃。“白色污染”的后果:造成水源污染和土壤结构发生严重的破坏。防止“白色污染”的措施:
1、不随意丢弃废旧塑料。
2、对不可降解的所有废弃塑料制品进行回收处理。
3、某些方面减少使用塑料制品。
4、寄希望于科学家或同学们立志自己将来要发明可降解的新型塑料。
废弃电池引起的汞、隔等重金属污染是很严重的。据统计,一节手电筒中的电池若丢入大河中,那么这一节电池中的汞就能把一个人一生能够饮用的水被全部污染。可见废弃电池对环境的污染是不可估量的,同学们应予以重视。
防止废弃电池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措施:
1、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2、废旧电池集中回收到环保部门指定的地方。
四、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全球性的环境疑难问题。
什么是温室效应呢?当大气中CO2或是某些其他气体的含量升高时,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后果:
1、地球气温上升,气候变暖,出现暖冬现象,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被淹没的面积增大。
2、有的地方热得人无法居住。
3、加快土地沙漠化。
防治“温室效应”的措施:
1、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
2、禁止乱砍滥伐,防止森林火灾。
3、减少使用含碳化石燃料。
4、开发新型能源。
5、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一次性手纸,提倡使用手绢,木筷多次洗涤重复使用。
6、提倡使用双面纸。
7、施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环境及环境污染问题在我们的身边举不胜举,要使人类和环境能和谐共处,只有人类善待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获得环境对我们人类的最好回报。大家都快快担负起这份责任来,为还人类洁净的环境,保证全人类的健康献上一份力吧!
环保教育培训专题讲座
主讲人:李厚军
地点:会议室
时间:2016.9.28 老师们,下午好!
众所周知,环境是一切自然资源的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我们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加速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所有的进步,很多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正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护环境已经成了全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成了全世界的共同行动,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人们的共识。
树立环保意识,掌握环境基本知识和技能,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是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危机的教育,就是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型的自然观。要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人也是一种动物,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是地球进化运动的产物。从生物种群的角度看,人与其他生物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任何生命都具有同样的尊严和同样的价值。人与自然之间应当是和谐平等的关系,而不应当是掠夺和被掠夺的关系,更不应当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转变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惟有此举,才能拯救地球,才能继续人类的自身发展。
教师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力量。在进行“环保”教育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师要不断学习,了解当前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之一是保护环境。了解当前对环境保护的几大问题:如保护水源、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平衡、净化空气……不断提高认识,增长知识。有机地与日常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将环保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以加强品德教育促进环保意识的提高。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在小学众多学科中,都注重了环保教育的有机渗透,如科学课中《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环保教育跨学科的特征,它可以将教育内容化整为零地渗透到各学科中,使同学们在各学科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如在语文教学中,在教授《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就可以渗透环境教育。问一问学生,为什么漓江的水那么清?与我们身边的水进行一下比较,为什么我们家乡原本清澈的河流现在变得这么黑?我们应该怎么办?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可爱的地球》、《许多物种消失了》等许多课中,教师通过一些图片资料的收集展示,让学生了解许多物种的消失,与人类环保意识淡薄,对地球的资源认识不深有关,总以为地球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当然,在其他的学科中也不乏一些环保主题的内容,数学中的工程问题,英语中的阅读理解等只要教师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并进行合理的整合,就会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也能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
另外通过开展环保主题班队课,是渗透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班队课是队员们最喜欢的活动课程之一。在一个民主、融洽的班级小集体里,队员们更能各抒已见,各展才华,在这样的氛围下,展开环保主题活动,往往能使队员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小队、班级,甚至全校师生参与的少先队大队主题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例如我校老师组织本班学生结合6.5 “世界环境日”,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同学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扮演各种角色,通过同学们生动的表演,深刻地揭示了保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为配合学校参加绿色学校的创建评比,少先队也可以开展了一系列的绿色环保活动,如通过组建“手拉手地球村”进行废品回收、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环境保护主题队会、各班开展的护绿活动、环境保护黑板报比赛等等,使学生明白保持环境整洁、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人人有责,并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学们还走上街头及社区,向周围的同学及家长们宣传环保的意义,号召大家“从我、从现在、从身边、从小事做起”,大家一起来支持并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共同为常州争创全国园林城市作贡献,使大家个个成为“环保小公民”,人人争当绿化保卫者,用自己的双手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增添新的色彩。
这些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科技实践活动为突破口,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在校园内外蓬勃开展,达到大家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
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环保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整个民族的环保意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娃娃抓起,让环保意识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灵。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环保教育培训专题讲座
主讲人:程新民
地点:会议室
时间:2017.3.10 我们都知道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不重视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的日益恶化,空气、水资源的严重污染,能源、资源的严重浪费。长此以往,人类又何以生存?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环境保护势在必行。“环境保护”不再是一种口号,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状况。而作为学校教育的教师,环保教育则是关系到今后环境保护是否会真正坚持下去,公民环保意识提高是不可缺少的关键。我们有责任去做这件关乎民生的大事。美术教育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并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美术实践活动,学生更能直观地、形象地、具体地、潜移默化地得到一种由完全说教所无法感知的教育。它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形象化的动态、形象化的思想,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的信息和重要性,无疑比来自于语言的说教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通过课堂主题性绘画创作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以环境保护主题性绘画创作,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一次环境保护的教育。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由电视上录制的《环保万里行》的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的资料片段,或者图片投影、幻灯的形式等等,让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面对环境污染,你会怎么做?”、“我们需要不需要保护环境?”、“如果今天我们放弃保护环境,会造成今后怎样的后果?” ……针对环境保护的主题性绘画中,利用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各种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主题性绘画:《我们的家园》、《青山.绿水.蓝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母亲河》等。在这些课堂的美术活动中,学生得到了一次次深刻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二、利用主题性的广泛的宣传活动,以及参与各级的少儿绘画竞赛,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利用各种全国性的、国际性的环境保护日,组织广泛性的美术活动:如科幻绘画、现场作画、专题性环境保护书画展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除了能展示自己的绘画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趣味性、有益的、有创造性的、快乐的美术活动,更直观地感受到环境保护地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参与全国各级各类的环保绘画比赛,让学生了解环保是国策,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了解和重视地,并且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三、利用手工课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美术教育中手工课是必不可少的。而我们则利用手工制作的特点,以及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手工课堂教学中,坚持一个主题:“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现在的环保理念是“节能减排”。可以通过回收生产再生材料,或者利用这些材料制作高档的手工艺品直接创造价值,而且又节约了大自然的有限的资源。既保护了环境,又减少了污染。我国是个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的国家,“节能减排”可以减轻资源的浪费,又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我们让学生有意识地收集挂历纸、纸盒、各种可乐瓶、可乐罐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基本都是利用生活的废料以及植物的茎、叶、花、树皮等进行手工制作。我们坚持教师的直观演示以及启发性教学和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制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应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手工制作。
学生在手工制作中,体验了制作的快乐,更让他们了解原来这些生活垃圾等同样可以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而我们在课堂的手工制作中,渗透了节约能源、再生回收、减少排放、保护生态的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逐渐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节能减排”可以创造一个绿色的环境、蓝色的天空、清澈的河水……
8.机械工程前沿专题讲座 篇八
机械工程前沿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听了机械工程前沿专题讲座后感触还是蛮大的,机械工程这个领域的技术发 展的真是快。从小到一粒纽扣上的字到航空领域中设备无不与机械工程有关。同 时使我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很多。了解了数控机床的应用,知道了激光的形成及 用途。机器人--特别是对自重构的机器人印象最深,机器人能变形,以前一直以 为只是在动画片里才有的。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加工技术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没 有这些先进的加工技术就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高精度,高难度的产品。也就不可 能制造出先进的设备。其实在我平时的工作中也经常会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到这些机械工程技术。只不过不太注意或是因为这方面知识的缺乏而根本不知道。就如在工作中用到的一 些金属工具,通常上面都标有字,图标等。之前我一直认为是用特殊的工艺打印 在上面的,从没想到是用激光刻出来的。还有我们单位有一个靠四个装在一起的 吸盆来搬运纸箱的机器。以前没有多想过,只知道是一个机器而已。现在想想应 该是一个简单的机器人手,而且是运用了四连杆机构的原理,它能够视物体的远近高低在操作员的控制下调节位置。这或许跟我从事电器维修的工作有关吧,平时没有太关注机械方面。但我想既然我选择了机电一体化这一专业,而且当今的 电气或仪表跟机械已经是息息相关的了,两者几乎是不可能分开的。我坚信,有 了机械方面的知识对我的电气维修是非常有帮助的。使我考虑问题时更全面,更 深入。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的学习以弥补在这方面知识的缺乏,落后,在平时的工作中多观察,多思考来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总之,这次的讲座对我来说是有收获的。不仅使我知道了当今机械工程发展 状况和前景,更重要的是对我个人的鞭策,意识到我现在所学到的知识只是冰山 一角。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不至于被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抛弃。
9.国家公务员法专题讲座 篇九
一、公务员的概念
(一)公务员的定义
也就是什么叫公务员?1.依法履行公职。2.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二)与西方的区别
既然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从西方学来的,那么我国的公务员与西方国家的公务员是不是一样呢,或者说有什么区别呢?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相比,具有根本的区别,其显著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 5 个方面。
1.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非政治中立;而西方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问,要保持“政治中立”
2.西方公务员与”党派脱钩“。我国公务员制度根据党的组织人事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的国家公务员由各级常委及其组织部门负责考察,依法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决定任免。西方文官制度对公务员的管理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3.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德才兼备,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并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非仅强调个人能力;西方文官制度缺乏统一的,全面的用人标准。公务员在录用中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对思想政治方面要求严格。在晋升中注重思想政治表现和工作实绩。因此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特色。
4.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一个独立利益集团,而西方文官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奖惩、晋升等都要考察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公务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会等组织同政府谈判,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
5.我国的公务员坚持统一管理,强调公务员是一个整体,不存在西方意义的“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
(三)与传统的区别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与传统的人事制度比较,也是有差别的: 1.公务员制度在科学化、法制化上比传统的人事制度有很大的提高。2.公务员制度在管理机制上比传统人事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强化。一是公务员制度有竞争择优机制。二是公务员制度有廉政勤政保障机制。三是公务员具有能上能下、新陈代谢机制。另外,还实行人员交流、竞争上交、职位轮换、和职务聘任制,打破终身制,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力。
3.公务员制度在队伍优化上比传统的人事制度有新的突破。一是公务员制度是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推行的。二是公务员制度是在人员精简基础上建立的。
二、公务员的范围按照《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含义的界定,那么目前,我国哪些人可以划入公务员的范围呢?
公务员的范围包括下列七类机关的工作人员: 1.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2.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3.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4.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5.审判机关的工作人员。6.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7.民主党派的工作人员。
三、公务员的条件
要成为公务员应具备什么条件?也就是说担任公务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基本资格。根据《公务员法》规定,我国公务员应具备以下7个基本条件:
1.要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必须年满十八周岁。
3.必须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要具有良好的品行。
5.要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6.要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7.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为适应一些特殊职位的要求,其他法律对公务员规定除公务员法规定之外的其他资格条件。比如,法官法规定法官职务的最低年龄是二十三周岁。
四、公务员的义务
公务员的义务,是指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和强制。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我国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9项义务:
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7.遵守纪律,格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是指要求公务员办事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努力为人民服务。
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五、公务员的权利
公务员的权利,是指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在履行职责、行使职权、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可以作出某种行为,要求他人为或者不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公务员享有以下8项权利:
1.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2.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3.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4.参加培训。5.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6.提出申诉和控告。7.申请辞职。
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公务员除享有公务员法规定的权利外,还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法律规定的一般公民的权利,一部分是法律所特别规定的机关工作人员应享有的权利。
六、成为公务员的途径
目前看,成为公务员的途径主要有四个:
1.考试进入。关于公务员考录,大家要注意几点:
一是公务员考录的基本条件是要求年龄3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
二是公务员考录的主管机关是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也就是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所属的省公务员局和省委组织部,其他部门是无权考录公务员的。(如果省里授权,地级市也可以组织)
三是少数民族报考者给以适当照顾。
四是公务员考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办法进行。2.机关外调任。3.公选任职。4.政策性安置。
七、公务员管理的环节
(一)考核
1.定义:考核是指公务员主管部门和各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所管理的公务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目标的情况进行了解、核实和评价。
2.内容:德(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能(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勤(事业心、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勤奋精神)、绩(工作实绩,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和产生的效益)、廉(说法自律情况),重点工作实绩。
3.方式: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定期考核采取考核的方式;领导成员为届中、届末)
4.等次:优秀(圆满完成任务,成绩显著)、称职(能很好或比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基本称职(能基本完成工作任务)、不称职(不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有重大失误)
5.程序:个人总结、主管领导提出建议、机关负责人或考核委员会确定等次,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6.结果:公务员法规定,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的职务、级别和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二)职务任免
1.定义:职务任免就是关于公务员职务任免形式、任免机关、任免权限、任免职务情形以及相关事宜的管理制度。包含任职与免职两个内容。任职:任免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定程序,任命公务员担任某一职务。
免职:任免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定程序,免去公务员担任的某一职务。
2.任免方式:按我国现行的干部任用制度,公务员职务的任用方式有三种:(l)选任制:(2)委任制:(3)任期制:
3.兼职:公务员原则上一人一职,因工作需要可以兼职。有两种情况:一是机关内兼职不受限制;二是机关外兼职作出适当限制。
(三)职务升降
1.定义:职务升降是公务员升职和降职的简称。
升职,是指根据工作需要和公务员个人表现,将公务员的职务从较低层次升任至较高层次;
降职是对不称职的公务员,依一定的程序,降低原有职务,从较高层次改任至较低层次的职务。
2.晋升条件和资格:对公务员晋升标准作出规定。
(1)基本条件:侧重对公务员素质提出要求,主要包括拟升职务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水平等。(理论水平、理想信念、开拓创新、事业心和责任感、正确用权、民主作风。)
(2)资格:侧重对公务员资历提出要求,主要包括工作年限、经历、任职年限、文化程度、培训情况、健康状况等方面。除上述之外,还需在近两年考核中定为优秀或近三年考核定为称职以上的规定
3.职务晋升程序:民主推荐一组织考察一讨论决定一按照规定履行任职手续。4.职务晋升形式:逐级、越级和破格。
逐级是从低到高,一级一级地晋升,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应逐级晋升职务。越级是按规定的职务序列跨越一个层次晋升职务。
破格是指晋升时放宽资格方面的要求(工龄、基层工作经历、文化程度、任职年限等)。
5.职务晋升方式:竞争上岗、公开选拔。6.任职前公示制度和任职试用期制度:
7.降职:在我国公务员制度中,降职不是处分,是一种公务员任用行为。对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按程序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
(四)奖励
1.定义:奖励制度是指机关依照法律规定或有关章程的规定,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工作业绩或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给予一定荣誉或物质利益以示鼓励的制度。
2.奖励条件:公务员法规定了十种情形。(看法的第49条)3.奖励种类:嘉奖(工作表现突出,取得优良成绩)、记三等功(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取得显著成绩)、记二等功、记一等功(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取得优异成绩)、授予荣誉称号(成绩卓著。有特殊贡献的)等五种。
4.奖励权限:《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规定
(1)嘉奖、记三等功,由县以上政府或市地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批准。(2)记二等功,由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省以上政府工作部门批准。(3)记一等功,由省级以上政府或国务院工作部门批准。
(4)国务院授予荣誉称号,经国务院人事部门审核后,由国务院批准; 省级政府授予荣誉称号,经省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后,省级政府批准。
国务院工作部门授予荣誉称号,经国务院人事部门审核后,由国务院工作部门批准。
(5)给政府领导人员的奖励应报其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对政府工作部门领导人的奖励,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6)审批机关在给予公务员奖励时,应征得主管机关的同意。
(五)惩戒
原为纪律,纪律是惩戒的标准,处分是惩戒的形式
1.纪律内容:指机关为保障实现其职能,维护机关秩序和正常运转而制定的、要每一个公务员遵守的行为规范。义务和纪律都是公务员的行为规范。义务是从主动的为方面提出的要求,纪律是从消极的不作为的角度提出的要求。主要是四个方面:政纪律、工作纪律、廉政纪律、社会道德纪律。
公务员法第53条列出了16种公务员不得有的行为:
(1)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活动;
(2)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罢工;(上述为政治纪律)(3)玩忽职守,贻误工作;
(4)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5)压制批评,打击报复;
(6)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
(7)贪污、行贿、受贿,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8)违反财经纪律,浪费国家资财;
(9)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10)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工作秘密;
(11)在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
(12)参与或者支持色情、吸毒、赌博、迷信等活动;(上述为道德纪律)(13)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14)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上述为廉政纪律)
(15)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上述为工作纪律)
(16)违反纪律的其他行为。2.处分定义:公务员违反纪律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一种惩戒形式。
3.处分种类及期限:六种:警告(6个月,警戒性的纪律制裁方式,最轻的一种,可以书面、可以口头)、记过(12个月)、记大过(18个月,警戒性的纪律制裁方式,程度上比警告严厉,书面的)、降级(24个月,降低级别纪律制裁方式,待遇受损)、撤职(24个月,撤销担任的职务纪律制裁方式,同时降低一定级别)、开除(解除与机关的人事关系纪律制裁方式,也是最严厉的方式。)
4.处分的程序:初查~立案一调查取证~如实告知本人,听取其陈述、申辩一作出处分决定一书面通知本人告之救济权利。
5.处分的法律后果:受警告处分的,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可以晋升工资档次。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仅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也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受撤职处分的要降低一定职务层次任职,降其级别。受开除处分的,自决定生效之日起,退出公务员系统,不得再被录用为公务员。
6.处分的解除:
(1)受到开除处分的不适用解除处分。(2)解除处分的条件:其他五种处分可以解除。但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处分期满;二是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并改正了错误;三是处分期间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
(3)解除公务员处分的机关:只能是作出处分的机关。如果原机关没了,谁承接谁负责。(没有提前解除处分的规定)
(4)解除处分形式要件:应以书面形式作出,并送达公务员。
(5)解除处分的结果:解除处分后,晋升职务、级别、工资档次不受景晌。受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恢复处分前的级别和职务。
(六)培训
1.定义:机关根据公务员工作职责要求和提高公务员的素质的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公务员进行的,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教育和训练活动。
2.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3.种类:公务员培训分四种类型。
一是对新录用人员的培训,即初任培训,一般在试用期内进行,主要目的是提高新录用公务员适应职位要求、胜任本职工作能力。
二是对晋升领导职务公务员的培训,即任职培训,一般要求先培训后到职,特殊情况也可在到职后一年内进行;重点提高任职公务员的综合管理能力、行政决策能力等新任职务所需要的能力。
三是根据专项工作需要进行的专门业务知识培训,主要是指公务员被抽调或临时指派从事某项工作任务,比如人口普查、工作督导等,根据该项工作的需要进行的相关专门知识培训。
四是对全体公务员进行的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的在职培训,也叫轮训。这类培训面向全体公务员,以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内容,开阔公务员的视野,使其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4.内容和形式:公务员培训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为基本内容,能力培养贯彻培训的全过程;
培训形式多样,如脱产、半脱产、在职培训、自学、研修、见习锻炼、实地考察、实际操作等。5.培训机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培训要建立专门培训机构,主要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中心、管理干部学院,培训基地等等。国家三大培训基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6.培训结果的应用:公务员培训实行登记管理。公务员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七)交流与回避
1.交流定义: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或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调任、转任、挂职锻炼等形式变换公务员的工作职位,从而产生或变更公务员职务关系或工作关系的一种人事管理活动与过程。
2.交流范围:一是内部交流,在公务员队伍内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和同一部门内部不同职位的交流;二是外部交流,与公务员队伍以外的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
3.交流形式:公务员交流法定形式,有三种:(l)调任(仅指调入):(2)转任:(3)挂职锻炼:
4.回避定义:通过对公务员所在职务、执行公务员和任职地区等方面作出限制性规定,减少因亲属关系等人为因素对工作干扰,保证公务员公正说法地执行公务员的法律制度。
5.回避种类:公务员法规定了三种:
一是任职回避。二是地域回避。三是公务回避。
(八)工资福利保险
1.工资:是指公务员在依法履行职责、完成本职工作后,国家以法定货币支付给公务员个人劳动报酬的制度。
2.福利:是指国家和单位为保障和解决公务员工作、生活及家庭中的基本需要和特竣困难,在工资和保险之外给予经济帮助和生活照顾的一种保障制度。
3.保险:是指国家对生育、生老、疾病、伤残等,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公务员给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保障制度:
(九)辞职辞退
1.定义公务员辞职,指公务员根据本人意愿提出,并经过任免机关批准,依法解除其与机关的职务关系(失去公务员身份,与公务员机关职务关系消灭),或者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辞去所担任的领导职务(失去职务,没有失去公务员身份)。
辞退公务员,指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在法定的管理权限内作出解除公务员全部职务关系的行政行为(解除了公务员与机关的工作关系)。
2.公务员辞职(1)辞职程序:首先要公务员提出书面申请。二是要由任免机关负责审批。三是在规定期限内审批完毕。
(2)辞职条件:肯定性条件和限制性条件。肯定性条件就是公务员自己不在机关干了:限制性性条件就是从反面排除辞去公职的条件,就是有一定的法律限制,这种限制主要表砚为五个方面不得辞职:一是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公务员法尚未作出具体规定.下一步由单项法规进行规定);二是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三是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困是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五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
3.辞去领导职务
公务员法规定了四种公务员辞去领导职务的情形。
一是因公辞职,指担任领导职务主要是担任选任制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依照法律或章程的规定,向任免机关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二是自愿辞职,指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自愿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三是引咎辞职,指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四是责令辞职,指任免机关根据领导成员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己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包括领导成员应引咎辞职而不辞职以及根据领导成员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等两种情形。
4.辞退公务员条件
公务员法规定,有下列五种情形之一的公务员,机关可以辞退: 一是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二是对不胜任本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三是对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四是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五是旷工或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5.不得辞退公务员条件
公务员法还从保护公务员合法权益,特别是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退公务员:
一是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二是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是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四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6.辞退的程序
所在机关提出建议,报任免机关审批,书面通知被辞退者本人。
(十)退休
1.定义:公务员退休,是指公务员达到规定年龄,工作时间达到一定年限,或者丧工作能力,办理有关手续,离开工作岗位,由国家或工作单位给予生活保障,安度晚的人事管理制度。
2.退休方式结合公务员退休条件确定的两种退休方式: 一种是应当退休,义务退休。
一种是申请退休,即提前退休。3.退休条件
应当退休的条件:是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男60,女55周岁)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提前退休的条件:有三条: 一是工作年限满30年;
二是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
三是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条件(高度危险、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等特殊岗位)。
三条具备一条即可办提前退休。
4.退休后待遇和管理服务
公务员退休后,除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金外,还按照规定享受政治待遇和为保障其晚年生活所必需的其他方面的物质待遇。
公务员退休后,主要由国家和其原来所在机关单位负责管理和服务。
(十一)申诉控告 1.申诉
(1)定义:申诉是指公务员对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向有关机关提出意见,要求机关变更或者撤销原处理后予以重新处理。申诉的主体是权益受到侵害的公务员,申诉的客体是机关的人事处理决定。
(2)范围:《公务员法》规定了八项:处分;辞退或取消录用;降职;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免职;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
(3)时间规定:对公务员来说,从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4)程序:申诉的程序共有四种情形:
一是一般程序。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一申请复核(向原处理机关)一公务员对复核决定不服一申诉(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上一级机关)。
二是径直申诉程序。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一申诉(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上一级机关)。公务员认为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不能解决问题,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时,可以不提出复核,直接提出申诉。
三是二级申诉程序。对于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决定,公务员如果还不服,可以向作出申诉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进行再申诉。
四是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申诉的特别程序。本程序仅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就处分不服,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的情况。
2.控告(1)定义:控告是指公务员对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向上级机关或其他专门机关提出指控。控告的主体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公务员,控告的对象是机关及其领导人员。
(2)程序:提出控告、受理机关立案、受理机关调查、作出处理决定、执行处理决定。
《公务员法》未对控告的程序作出规定。公务员提出申诉、控告,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申诉、控告的受理机关应按规定及时处理。
(十二)职位聘任
1.定义:职位聘任是指机关与所聘公务员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通过签订聘任合同,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一种任职方式。
2.适用范围:聘任制适用于两类职位: 一是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二是辅助性职位。3.聘任人选的产生方式
公务员法第96条规定,机关可以采取两种方法选拔合适的聘任人选:一种是公开招聘的方法,另一种是直接选聘的方法。
4.聘任合同的签订及合同内容签订,聘任合同应当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采取书面形式进行。非书面的聘任合同无效。
聘任合同应当具备以下几个必备条款: 一是合同期限。
二是职位及其职责要求。三是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四是违约责任。此外,聘任合同还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为一个月至六个月。当然,在聘任合同中约定试用期,并不是强制性规定,当事人双方可以约定,也可以不约定。
5.聘任制公务员的管理为了稳步推行聘任制,公务员法规定了加强监督管理的措施。
八、法律责任
(一)定义
公务员法律责任是指相关主体违反公务员法规定的规则、义务或纪律时,必须承担的不利后果。
(二)理解法律责任,要重点把握四个问题
1.公务员管理中的各种违法情形及其处理和责任追究。有七种情形:
(1)不按编制限额、职数或者任职资格条件进行公务员录用、调任、转任、聘任和晋升的;
(2)不按规定条件进行公务员奖惩、回避和办理退休的;
(3)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公务员录用、调任、转任、聘任、晋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以及考核、奖惩的;
(4)违反国家规定,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待遇标准的;
(5)在录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中发生泄露试题、违反考场纪律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开、公正的;
(6)不按规定受理和处理公务员申诉、控告的:
(7)违反本法规定的其他情形的。有上述违反本法规定情形的,由县级以上领导机关或者公务员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区别不同情况,分别予以责令纠正或者宣布无效;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后的从业限制及对违反从业限制行为的制裁。
适用对象。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其离职后的从业活动须受到一定的限制。讨于公务员因其他情形,如被辞退、被开除而离职的,公务员法未作规定。这主要是考虑到被辞退和被开除的人员,己经失去了良好的个人声誉,其离职后,即使到与其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组织任职或者从事营利性活动,也难以利用其原所在机关的影响:同时考虑到被辞退和被开除的人员在重新就业方面往往有一定困难,对其重新就业不作限制,也是贯彻“给出路”的政策。
适用时间。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其从业活动受到限制。超过法律规定期限的,公务员的从业不再受到限制。
适用行为。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对违反规定行为的制裁。对于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后的情况,其原所在机关应当做好了解和相关的跟进、调查工作。如果发现其有上述违反本法规定的情形,应当及对向其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公务员主管部门有权责令离职公务员改正其违法行为。
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后违反规定从业的,公务员法授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有上述违法行为的人员,给予罚款的行政处罚,即没收其从业期间的全部收入。这里的违法所得,是指离职公务员违反本法规定,在营利性组织中任职所获得的报酬,或者从事营利性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对于接收单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责令其将离职公务员予以清退,并根据情节轻重处以被处罚人员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3.机关因错误的具体人事处理对公务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一般来说,“错误的具体人事处理”即为违法的人事处理包括: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主体资格不合法,或者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超越权限,或者人事处理的内容违反法律规定,或者作出人事处理的依据有问题,以及人事处理的程序不符合法律的规定。“错误的具体人事处理”会给公务员的权利、义务带来实质影响,因而应当撤销。
机关对错误的具体人事处理,首先,应当予以纠正。第二,机关应当根据错误的具体人事处理对公务员合法权益造成的侵害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划分,行政责任分为:(1)行为责任,包括停止违法行为、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履行职务或法定义务、恢复原状、返还原物等;(2)精神责任,包括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3)财产责任,包括赔偿损失、罚款;(4)人身责任,例如行政拘留。
机关对错误的具体人事处理承担责任的形式包括: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以及对造成的经济损失依法给予赔偿。赔礼道歉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当面道歉或采取一定形式公开承认错误,并向受损害人致歉;恢复名誉一般是在与造成名誉损害相同的范围内,宣布撤销或纠正原处理决定,澄清事实真相;消除影响是采取一定措施消除原处理决定造成的负面影响。上述三种纠正错误的方式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混合使用。关于赔偿经济损失,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受错误人事处理的公务员必须是在经济上受到了损失,比如工资、福利待遇降低了,工资停发了,取消了奖金,等等;二是这些经济损失是因错误的人事处理造成的,二者有直接联系。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机关必须依法赔偿。
4.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的责任。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公务员事务综合管理工作,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公务员法关于公务员管理的规定。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如果知法犯法,将对公务员制度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对于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公务员法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询私舞弊的,必须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九、公务员法立法背景及意义
(一)立法背景
1.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2.是深化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3.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二)立法宗旨
立法宗旨也称立法目的,是对为什么要制定该法律的回答。立法宗旨是一部法律的基点,它为立法活动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据。
公务员法的立法宗旨,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规范公务员管理,提高机关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2.加强对公务员的依法监督,同时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3.为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提供制度保证。4.保证机关有效运转,提高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