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变异专题(共13篇)
1.生物变异专题 篇一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教案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4、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遗传现象和遗传的一般规律有了大体的了解但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日常生活积累的经验发现生物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变异现象。本节就是通过对一些日常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对变异现象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花生果实变异类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变异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遗传物质方面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遗传物质引起的变异是能遗传的而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可以俗语或故事引入。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或讲述双胞胎的故事别人看两人难以区别但母亲却不会认错。也可以复习提问关于遗传的知识然后指出同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的现象在自然界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从而引出课题。
2、新授 一变异的普遍性 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课前所收集的有关性状并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小组交流后再组织全班进行叙述初步认识变异现象。教师再提问“变异是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呢”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课本的图片及例子从而得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注意要强调变异应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差异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差异不能叫变异。四幅图的参考分析如下 菊花和玉米是植物安康羊和果蝇是动物分别代表了自然界的两类牛物四种菊花同属一个物种但花瓣、颜色等性状各异五种玉米也属于—个物种玉米粒的颜色的性状不同三只安康羊同属一个物种但—只有角另两只无角二只果蝇同属—个物种但复眼的颜色性状有差异。这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差异就是生物的变异。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
1过渡 再提问“生物的变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入探究活动。探究大小花生的变异现象 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完善计划、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几 大步骤。A提出问题各小组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探究。如同是花生这个物种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吗 B作出假设根据自己的问题进行假设。如同是花生这个物种大花生和小花生的大小这个性状存在着差异。C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方案。参考方案如下 一目的要求 1探究生物性状的变异。
2认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3理解生物的变异和环境的关系。二材料准备 包括大小花生数量不少于30粒。圆规、直尺等。
三实验步骤 :1把所分发的花生粒用所做工具测量所测花生粒要从中随机抽取测量时测花生的长轴的长短长短以毫米计四舍五人如115毫米可算作12毫米。
2所测结果填人表格中。测量结果 1 2 3 5 6 �6�7 28 29 30平均值 大花生的长轴大小mm 小花生的长轴大小mm 3根据所得数据在坐标纸绘制曲线图水平轴为果实的长度纵轴为样品的个数依据两数的相交点连成曲线。
讨论题提示如下: 1用语言描述两个品种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状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果实的 1
长度也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影响所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计算并比较两个品种花生果实长度各自的平均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两个品种的平均值可从探究过程中的表格算得。比较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平均值。在相同条件下种植的大小花生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3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把小花生种到肥沃的土壤中它们结出的果实会怎样呢你作出推测的根据是什么 答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地上其果实将会变小小花生的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中其果实会长大。因为环境的变化影响生物的性状表现。
4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都是大的吗为什么 答不一定要看控制花生大小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组成来确定。假设A为显性基因控制性状“大”a为隐性基因控制性状“小”。大花生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如果是从其后代均表现为大如果是Aa其后代就有大和小两种可能。也可回答不一定。如果大花生的大小是一种数量性状则大花生中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有大有小但平均值仍和原大花生品种相近若不考虑环境因素的话。板书设计
一、变异的普遍性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结论生物性状的变异决定于遗传物质也受环境的影响。变异产生的原因遗传物质基础环境因素。
1、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2、不遗传的变异由环境条件决定的
2.生物变异专题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CVA患者共95例, 男32例、女63例;年龄发布16~19岁12例、20~29岁14例、30~39岁24例、40~49岁35例、50岁以上10例。生物节律组60例、普通组35例。治疗前病程均在1~4个月。2组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而且治疗前病程也无显著差异 (χ2=1.33, P>0.05) 。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入选前1个月内未经过任何途径用过糖皮质激素 (CG) , 并做胸片或肺部CT检查排除其他肺部疾病。诊断标准均符合钟南山等[1~2]提出的标准。
1.3 治疗方案
生物节律组于每晚10时服茶碱缓释片0.1、扑尔敏4mg, 每晨8时服茶碱缓释片0.1;普通组每天三餐后服喘定0.2和酮替芬1mg。2组患者疗程均>30d。
1.4 疗效判断标准
(1) 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消失; (2) 显效:白天基本不咳嗽, 晚上偶有轻咳嗽; (3) 好转:咳嗽明显减少, 白天偶有咳嗽; (4) 无效:咳嗽明显或治疗前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2 结果
2 组疗法的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CVA是一种以EOS为主的多种炎性细胞浸润、气道高反应性 (AHR) 、末梢气道痉挛性发作为主的一种疾病。CVA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 是典型哮喘的前期表现[3], 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临床大宗病例的前展性分析可以看出, 成人CVA的患者中, 约占1/3者最终发展成典型哮喘, 约占1/3者长期稳定在CVA状态 (1至3年内季节性、规律性发病, 病程及程度大致相同) , 还有1/3者经过短期疗程治疗后痊愈。
时间治疗学是指研究某种药物与某一疾病的生物节律性相互关联的科学。它的目的是使某一药物在治疗某一种疾病时, 以该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为依据, 达到最佳疗效, 减少副作用, 增加效价比[4]。CVA也是一种有生物节律性的疾病, 绝大多数患者表现夜间发病或/和夜间加重[4]。本实验结果表明, 根据生物节律性的规律给药治疗CVA, 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而且起效时间短暂、副作用少、相对于对照组经济, 效价比高。
CVA是哮喘的特殊类型, 相对于哮喘, 其炎症程度、发病程度等均较轻, 故治疗选择上与哮喘应有所不同。本研究发现, 治疗CVA应用茶碱缓释片和扑尔敏既能收到良好治疗效果, 约半数病人在1周内起效, 2周内起效的超过70%, 1个月内的总有效率达80%。停药后于本年度内的复发率<5%。因为无长期随访, 远期病情不甚了解, 此为今后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 多位学者[5~7]研究节律疗法治CVA时, 选用了凌晨6时顿服强的松加支气管扩张剂疗效显著。但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CVA的治疗, 大多数非GC类、非强效支气管扩张剂类治疗仍然有较好效果, 从而避免了GC及强效支气管扩张剂类的副作用, 值得提倡。
有人[8]设对照组观察松果体素水平昼夜规律性变化与哮喘的相关性, 发现松果体素在哮喘的急性期和缓解期的基线值、峰值及振幅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或者P<0.01) 。松果体素是由松果体产生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 它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物学功能, 但最重要的功能是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参与人的昼夜节律调节。由此推理, 若对松果体激动剂或/和松果体素替代物的研究, 有可能是治疗哮喘或/和CVA的方向之一。
摘要:目的 探索生物节律法治疗CVA的优势。方法 设立对照组, 选用非GC、非强效支气管扩张剂, 应用节律疗法治CVA。结果 将95例成人CVA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2组临床控制和总有效率 (55%、23%和80%、51.4%) 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本研究发现: (1) 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起效时间短、副作用少、经济、效价比高; (2) 治疗方法 简单, 未用GC和强效支气管扩张剂, 效果仍较好。
关键词:生物节律,CVA,治疗
参考文献
[1]钟南山, 林江涛, 朱玉钰, 等.咳嗽的诊断与治疗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5, 28 (11) :738~744.
[2]Fuiimura M, Ogawa H, Nishizama Y, et al.Coparison of atopic cough with cough varant asthma:is atopic cough aprecursor of asthma[J].Thorax, 2003, 58:14~18.
[3]黎少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治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 2001, 6 (3) :43~44.
[4]黎少林.哮喘的生物节律与治疗对策[J].中华临床医药, 2001, 2 (11) :83~84.
[5]张继弘, 常青, 冯仪.生物节律疗法治CVA的初步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 2002, 20 (5) :290.
[6]吴小挺, 陈丽惠, 李花英.CVA生物节律疗法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 2004, 24 (8) :51.
3.生物实验——遗传与变异 篇三
一、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通过观察多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断出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原理: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方法步骤: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成装片→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染色体形态较好的分裂相。确认某个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后,再用高倍镜观察)。
实验的一般程序:分组编号→设置对照→条件处理→观察变化→得出结论。
结论:适当的低温可诱导细胞中染色体的加倍。
三、调查人类常见的遗传病
原理: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
一般选择单基因遗传病来调查,如:红绿色盲、白化病。
包括调查发病率(发病人数/调查人数,调查人数要尽量大)和遗传方式(一般在家族中调查)。
实施调查过程: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统计人群中的发病率)和家系调查(分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确定调查课题→调查小组→实施调查→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例题精析
题型1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例1. 在适宜时期取材,能观察到植物细胞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的实验材料是()
A.根尖B. 茎尖C.花药 D.种子
[解析]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才出现的过程。花药中的花粉母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根尖、茎尖只进行有丝分裂。
[答案]C
题型2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例2. 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低温诱导能抑制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B. 改良苯酚品红液的作用是固定和染色
C. 固定和解离后的漂洗液都是95%酒精
D. 该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纺锤体的结构
[解析]实验中几种常见液体的作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95%酒精→冲洗附着在根尖表面的卡诺氏液;解离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清水→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液→使染色体染色,便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与行为。
[答案]A
题型3 调查人类常见的遗传病
例3. 某研究性实验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XX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调查的遗传病与选择方法最合理的是()
A. 白化病 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 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
D. 青少年型糖尿病 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解析]遗传病有家族性的特点,所以要研究遗传方式时,一般要选择单基因遗传病、而且在家族中调查,而不能随机抽样。但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群体发病率较高。
[答案]B
模拟操练
1.在显微镜镜下,观察到人体内的某一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其内有44条常染色体和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此细胞不可能是()
①初级精母细胞②次级卵母细胞
③初级卵母细胞④次级精母细胞
⑤卵细胞⑥精细胞
A. ①⑤⑥B. ②③④C. ①④⑥D. ②③⑤
2. 用显微镜观察某组织,发现一部分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一部分细胞只有1个染色体组。这种组织可能来自()
A. 绵羊胚胎B. 人的肾脏
C. 牛的卵巢 D. 根尖
3. 用秋水仙素和低温都可以诱导多倍体形成,起作用的时期是()
A. 有丝分裂的间期 B. 后期
C. 有丝分裂前期D. 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
4. 在自然界中,多倍体形成的过程顺序是()
①减数分裂过程受到阻碍②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加倍③形成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生殖细胞 ④有丝分裂过程受到阻碍⑤形成染色体加倍的合子⑥染色体复制过程受到阻碍
A. ①②⑤③B. ④⑤③⑥
C. ⑥②③⑤D. ④②③⑤
5. 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可诱导形成多倍体植物。该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
A. 使染色体再次复制
B. 使染色体着丝点不分裂
C.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D. 使细胞稳定在间期阶段
6. 原发性低血压是一种人类的遗传病。为了研究其发病率与遗传方式,正确的方法是()
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②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③在患者家系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④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7.黑蒙性痴呆是在北美犹太人中较常见的一种遗传病,为研究其发病率,应该()
A. 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统计
B. 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C. 先确定其遗传方式,再计算发病率
D. 先调查该基因的频率,再计算出发病率
8. 下列是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人类遗传病调查的基本步骤。其正确顺序是()
(1)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
(2)汇总结果,统计分析
(3)设计记录表格以及调查要点
(4)分多个小组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A.(1)(3)(2)(4)
B.(3)(1)(4)(2)
C.(1)(3)(4)(2)
D.(1)(4)(3)(2)
答案点拨
1. A (细胞内有44条常染色体和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可以是44+XX或44+YY。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44+XY,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X,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X或22+Y。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染色体加倍,由22+X→44+XX,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染色体加倍,由22+X或22+Y→44+XX或44+YY)
2. C(动物的卵巢、精巢,植物的花的器官在成熟形成配子时,要进行减数分裂)
3. C( 秋水仙素和低温都可以诱导多倍体形成,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达到目的,而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前期)
4. D (多倍体的形成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5. C
6. D (人类遗传病情况可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进行,但是统计调查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某个典型的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7. A
8. C (人类遗传病的调查,首先要确定调查的遗传病类型然后制定表格以及调查人群和调查点,各小组通过调查获取各种数据,最后汇总分析,得出结论)
4.生物的变异教案 篇四
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实例,探究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原因,意识到应该科学地描述生物的变异现象。
重、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实例,探究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原因。
一、导入
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 遗传----亲子代间的相似性
变异----亲子代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二、新授
生物的变异导致 不同种类的生物千差万别
同种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观察P40图Ⅶ-18~21
说说你所知道或了解的变异的事例。
变异事例:
1.如牛的后代中有白化病的个体。
2.紫茉莉中有黄色品种等,但个别枝头上花色不同。
3.玉米的糯与不糯。
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㈠提出问题
本组提出的问题:
㈡作出假设:
本组作出的假设是:
㈢制定计划并实施
注意点:
①随机取样,样品要有足够数量。
②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测果实长轴并以四舍五入的方式记录,毫米为单位。
③ 测量结果绘制成曲线图。
㈣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
① 用语言描述两个品种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状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 计算并比较两个品种花生果实长度各自的平均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③ 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把小花生种到肥沃的土壤中,它们结出的果实会是怎么样呢?你作出推测的根据是什么?
④ 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都是在的吗?为什么?
综述遗传和变异
生物的遗传特征,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征,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至形成新品种。
三、练习P45练习1.2.
四、小结
不同种类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
五、作业
完成课课练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举例说出可遗传和不遗传的变异及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及应用。
教学重、难点: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方法及应用。
一、复习
举例说说可遗传和不遗传的变异及原因。
举例说说生物的性状即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解析:可遗传的变异主要为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变异主要是环境的影响。
如:花生的大小,主要是遗传物质控制,同时肥力、土壤等又影响着花生大小。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
我国饲养家禽和家畜有悠久的历史, 这与长期的驯化和选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想一想:野猪和家猪、原鸡和家鸡等之间有什么差异?现在的家禽、家畜是否与其祖先完全不一样?
提示:外形、行为特征等方面。
㈠高产奶牛的选育
高产奶牛的选育过程,想一想该过程让你去处理的话会是怎样的?
原理: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㈡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
为什么会培育出高产抗倒伏的小麦?
原因: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
㈢太空椒的培育
观察普通甜椒和太空椒,有何区别。为什么有这么大区别?
原因: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一、练习
P45练习34
二、讨论
你认为还有哪些方式培育新品种?
三、作业
完成课课练相应练习
板书: §2.5生物的变异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高产奶牛的培育
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
5.生物的变异(1课时) 篇五
课题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2、区别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3、举例说明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体会规律之美。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2、正确区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3、举例说明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难点: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准备教材分析:通过学习,感情地认识人体的各种变异现象,进一步理解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1、教师准备有关图片、动画及影视资料。2、学生课前预习有关内容。板书设计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一、常见的生物变异现象1、变异的概念2、遗传——相对变异——绝对二、变异的类型1、可遗传的变异2、不可遗传的变异3、意义
教学后记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畅,举例多,易于学生理解,但是课外拓展部分可以介绍一些,介绍的简单一些。这部分要多做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6.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篇六
我是08级学生XXX,今天我说课我题目是《生物的变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的《生物的变异》
本节课是在学生们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后,对基因决定生物性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知识的延伸。并为下一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答案,并能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之情。
基于对教材啊分析和《课标》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明遗传变异的在实践中的运用。
难点:探究花生两个品种的变异实验。
二、学情分析
(心里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探索精神。(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对生物的生殖发育,生物的性状以及决定性状的因素有所了解。但对生物变异方面还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变异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究变异的原因。
结合教学内容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里特征,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变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了解遗传变异在实际生活中运用。3.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变异的存在及变异的普遍性。
2.以花生果实大小变异为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探究答案、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生物的变异及原因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力量,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2.通过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并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我选择下面的教法学法。
四、教法学法
本着《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等方面得到提高”的要求,以及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我采用了:1.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创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讨论法.围绕“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和“影响变异的因素”这些核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和辩论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3.谈话法。通过询问学生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间性状特征和他们身边动物、植物上下代间性状特征等问题的方式认识变异,充分启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此外,我还运用了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等教法,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小不同的花生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观察材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观察实例、分析原因、弄清本质→自主学习、课外拓展、增长见识四个方面来展开新课。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这节课有直观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了,洛阳牡丹以其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而闻名天下,已知洛阳牡丹有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同样是牡丹,同学们知道其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原因吗?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生物的变异”
这样的导入从学生们熟悉的花卉入手,进而过渡到生物学知识,引起学生们的好奇,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兴趣,符合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2.观察材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能够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我将这样来开展以下的教学活动。“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菊花有不同的品种,玉米的果穗也多种多样,绵羊的体型千差万别,即使是果蝇的眼睛也有红白之分。这些都是与生物的变异有关的。变异:即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变异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们大家都爱吃的花生是不是也存在变异呢?这里有些花生,现在发给大家,大家观察以下他们有什么不同呢?对,它们有大有小,形态各异,但是不是外壳大的花生籽粒就一定饱满呢,外壳小的就籽粒就一定小了?其实,定义花生的大小是要通过它们籽粒的大小平均值来衡量的。同学们还按八人一小组,按照课本提示分组探究一下这两种花生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的NO.1。等会儿每一组要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等探究实验完毕之后我还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想一想,为什么有的花生能长大,而有的花生不能长大呢?是不是把小的花生种在肥沃的土壤中也能长成大的花生呢?”
通过共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变异是由环境改变和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并使他们了解哪些变异是可遗传的,哪些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这样的课堂设计真正地做到了还课堂给学生,充分展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符合课标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的要求。3.观察实例、分析原因、弄清本质
为了让学生弄清处变异的本质和遗传变异原理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应用,我采用谈话法,询问学生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间性状特征和他们身边动物、植物上下代间性状特征等问题,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变异是普遍性;并以多媒体为媒介,向他们展示一些例如高产奶牛、高产抗倒伏小麦、太空椒等图片,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最终使学生弄清楚“变异是环境和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这一本质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了其思维的完整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论断。4.自主学习、课外拓展、增长见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生物变异的知识,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的书籍和网站,并向他们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并以“了解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其它方法”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 1.变异的含义。
2.探究性试验→花生的一种变异现象。3.变异的本质(1)环境的改变(2)遗传物质的改变 4.变异是普遍存在啊。
5.遗传变异原理在培养新品种方面的运用 高产奶牛→
高产抗倒伏小麦→ 太空椒→ 6.作业:
7.优化生物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对策 篇七
出现上述这些问题, 多与教师的思想观念、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以转变学习方式为起点,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并将这样的思想融入网站设计之中。
一、设计效果取决于教学设计系统化程度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 在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媒体等) 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运用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 设计规划学习的程序、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具体而言, 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根据课程理念、学科内容、师生特点、实际环境, 进行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活动设计、实验设计、语言设计、媒体设计、课程资源设计、评价设计、板书设计等, 最终达到学的最优化与教的最优化的统一。
在评价设计时, 要既重视过程性评价, 又重视终结性评价;既重视基础性评价, 又重视发展性评价;既重视自我评价, 又重视他人评价等。例如《毒品不是儿戏》专题学习网站中的评价方式就初步实现了多样化 (表1) 。
二、科学建构生物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框架和结构框架
在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结构时, 要注意在网站性质、结构、框架、内容、功能、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规范操作, 建成的网站要便于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设计专题学习网站内容框架时, 把专题学习网站分成六大模块, 即情境模块、任务模块、资源模块、过程模块、评价模块、总结模块等。其中, 任务模块、资源模块、过程模块和评价模块是重点。
界面清晰、图文并茂、链接合理、互动便捷的专题学习网站,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一般来说, 专题学习网站的结构包括结构化知识、扩展性资源、讨论区和评价区。
结构化知识指的是通过收集整理并开发建设的与本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分类和组织, 并以网站形式予以展示。本部分应该构成专题学习网站的主干知识,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扩展性资源体现出与专题相关的其他扩展性综合知识, 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获得发展性知识。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是结构化知识还是扩展性资源, 都必须与网站的“专题”密切相关, 要注意科学性、层次性、时效性、典型性和趣味性。要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坚持“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的原则, 建设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生物学科专题学习网站, 逐步建立起以学生及其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讨论区要能够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专题, 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评价区便于展示各项任务的评价标准, 构建基础性强、覆盖面广、难度适宜的题库, 收集与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总结性考查等资料, 让学生能够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 不仅包括基础知识, 还包括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从而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与人文精神。
三、精选平台, 帮助教师摆脱网络技术的束缚
生物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 脱离不了网络技术。寻求先进的教学软件和网络平台, 发挥其功能优势, 能够帮助教师摆脱网络技术的束缚。
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教育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的数字化教学平台, 提供模板式教学设计、向导式教学设计和自主式教学设计等多种现代教学设计功能, 提供多种模块。利用这样的平台, 可以设计基于网络的实时交流响应、数据统计分析、即时评价反馈等专题活动 (表2) 。
对于生物学科而言, 数码生物显微镜及其网络系统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让教师摆脱光学显微镜的局限, 方便地将微观现象转换成图片、视频等, 实时展示到大屏幕上,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 轻松而细致地对微观世界加以定点观察、分析、测量等。
教师要及时了解这些先进的教学软件与网络平台的功能与特点, 并灵活自如地运用于网络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目标和方法[DB/OL].http://202.116.45.198/xxjsjy/webcourse/ztyx1.htm
8.生物变异难与易的迅速转化 篇八
1.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例1 央视一则报道称,孕妇防辐射服不仅不能防辐射,反而会聚集辐射.辐射对人体危害很大,可能导致基因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B).
A.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都是由辐射引起的
B.环境所引发的变异可能为可遗传变异
C.辐射能导致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定向改变
D.基因突变可能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
解析 引起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如果环境引发了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就成了可遗传的变异;辐射能导致人体遗传物质发生不定向改变;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内部分子结构的改变,不会导致某个基因的缺失.
策略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变异类型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因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此变异可在其后代中再次出现,即能遗传.若是染色体变异,可直接借助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结构是否改变.另一方面是仅由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则不能遗传给后代.所以,可以用自交或杂交的方法确定变异的原因;或者将变异个体和正常个体培养在相同的条件下,两者没有出现明显差异,则原来的变异性状是由环境引起的.
2.“可遗传”与“可育”
例2 图1所示某生物细胞分裂时,两对联会的染色体(注:图1中姐妹染色单体画成一条染色体,黑点表示着丝点, 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出现异常的“十字型结构”现象.据此所作推断中,正确的是(B).
A.此细胞可能正在进行有丝分裂
B.该生物产生的异常配子很可能有HAa或hBb型
C.此种异常源于基因重组
D.此种变异可能会导致生物体不育,从而不能遗传给后代
解析 同源染色体在减Ⅰ一定会发生联会,非同源染色体不能联会,但如果发生了图2所示的变异,也可能会发生图1所示的情形.即:非同源染色体的某些区段发生“易位”,而不是基因重组;随着易位后的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该生物产生的异常配子很可能有HAa或hBb型;此细胞正联会,说明是减数分裂.这种变异的结果可能有很多,也可能会导致生物体育性下降,但育性下降不代表不能遗传给后代,该变异还可能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给后代.
策略 “可遗传” ≠“可育”:如三倍体无籽西瓜、骡子、二倍体的单倍体等其遗传物质已发生变化,它们都属可遗传变异,但都均表现“不育”,而无子番茄等的“无子”是因植株未授粉,是因一定浓度生长素促进了果实发育,这种“无子”性状,这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但可育.
3.不同生物的可遗传变异
例3 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下列不属于细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有(C)。
①基因突变;②基因重组;
③染色体变异;
④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染色单体互换;
⑥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
解析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主要进行二分裂,因此细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没有其他类型.
策略 自然条件下,病毒和原核生物只有基因突变.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可进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进行无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可进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减数分裂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但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和受精作用均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4.基因突变概念与类型判别
例4 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
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
解析 该突变可能是显性突变,也可能是隐性突变,无论是哪一种突变,其自交都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只有染色体变异才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离体培养,必须经秋水仙素等处理,使染色体加倍后,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个体.
策略 基因突变概念的核心是基因结构的改变,而不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基因突变≠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也可发生碱基对的改变.有些病毒(如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改变引起病毒性状变异,广义上也称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最易发生在分裂间期.这是因复制时分子结构的稳定性较低.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新基因”.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质内的基因突变是产生了一个新基因,而对于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基因突变可说产生了它的等位基因.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判别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突变体与其他已知未突变体杂交,通过观察后代变异性状的比例来判断基因突变的类型.二是选取具有突变性状的个体与原始亲本进行杂交(植物可自交),若子代只有原有的性状,则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突变是隐性突变;若子代既有原有的性状,又有突变性状,则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
5.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判别
例5 图3是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请根据图像判定每个细胞发生的变异类型(A).
nlc202309082017
A.图3中①基因突变②基因突变③基因突变
B.图3中①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基因突变③基因重组
C.图3中①基因突变②基因突变③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D.图3中①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③基因重组
解析 (1)由题干图3中获得的信息有:
①和②均为有丝分裂,且A和a为同一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图,A和a所在染色体原为姐妹染色单体,并未发生交叉互换.
故造成①②和③中A和a不同的原因都是基因突变.
策略 一是根据亲代基因型判别: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或bb,则引起B与b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则引起B与b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二是根据细胞分裂方式判别:如果是有丝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所致的结果.如果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所致的结果.三是根据染色体图示判别:有丝分裂后期图中两条子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如果是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中,两条子染色体(同白或同黑)上两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如果是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中,两条子染色体(颜色不一致)上两基因不同,则为基因重组的结果.可根据姐妹染色单体中等位基因来源的判断.如图4所示.
6.可遗传变异的实质与判别
例6 经权威遗传机构确认济南发现的一例染色体异常核型即46,XY,t(6;8)为世界首例,该例异常核型属于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染色体平衡易位是造成流产和畸形儿的重要因素,由于没有遗传物质丢失,患者表观及智力均与正常人一样.某女性患者的第1和5号染色体易位,染色体异常核型可表示为46,XX,t(1;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易位
B.46,XY,t(6;8)表示某男性患者第6和8号染色体易位
C.只有缺失和重复这两类染色体结构变异才能导致基因数量的改变
D.染色体易位不属于基因重组,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
解析 染色体易位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但需要染色,A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推出46,XY,t(6;8)表示某男性患者第6和8号染色体易位,B项正确;能导致基因数量改变的不只有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和缺失,还有染色体数目变异,C项错误;染色体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项正确.
策略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都是可遗传变异,但不一定遗传给后代,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若把基因视为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染色体视为点所在的“线段”,则基因突变是“点”的变化(点的质变,但数目不变);基因重组是“点”的结合或交换(点的质与量均不变);染色体变异是“线段”发生结构或数目的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异是个别线段增添、缺失或线段成倍增减(点的质不变、数目变化).染色体结构变异是线段的部分片段重复、缺失、倒位和易位(点的质不变,数目和位置可能变化).DNA水平上判别:一是DNA分子内的三看:看基因种类,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是否发生改变,若发生改变,则为基因突变,由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或增添所致.看基因位置,若基因种类和数目未变,但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改变,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或“倒位”.看基因数目,若基因的种类和位置未改变,但基因的数目改变,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缺失”.二是DNA分子间的三看:看染色体数目,若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可根据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确定是染色体数目的“整倍性变异”还是“非整倍性变异”.看基因位置,若染色体的数目和基因数目均未改变,但基因所处的染色体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应为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看基因数目,若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不变,则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结果,属于基因重组.
7、变异交联的四问题
例7 图5是某个二倍体(AABb)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D)
A.图5中甲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B. 图5中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
C.图5中丙细胞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
D.图5中甲、乙、丙所产生的变异均可遗传给后代
解析 据题意分析,图5中甲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上基因A与a不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图5中乙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染色体上基因A与a不同,没有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的特征,只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图5中丙细胞也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B与b所在的染色体颜色不一致,则染色体上基因B与b不同是交叉互换造成的;图5中甲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产生的变异一般不遗传给后代.
策略 一是“互换”问题: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二是“缺失” 或“重复”问题: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或重复属于染色体变异;DNA分子上碱基对的缺失或重复,属于基因突变.三是“变异水平”问题: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染色体变异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四是“质”和“量”问题: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质,不改变基因的量;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质,一般也不改变基因的量,但转基因技术会改变基因的量;染色体变异不改变基因的质,但会改变基因的量或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
总之,生物变异教学的内容是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进行组织的,较为抽象,而且知识复杂程度、知识点关联度和应用度都较高,要畅通学习的通路,实现难与易的迅速转化,就必须清除这些拦路虎.
(收稿日期:2016-10-21)
9.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环节 出示几张学生与家长的照片,让学生找出相似于不同,引出新课。
2、出示几组图片认识人的各种性状:能卷舌、不能卷舌,单眼皮、双眼皮,有耳垂、无耳垂等。
3、小游戏,调查班级内不同性状同学的人数,引出相对性状。
4、基因与性状的遗传。实例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遗传过程中,传递的是性状还是基因?进一步得出结论: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在遗传过程中,传递的是基因。
5、合作探究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课件内容学习。利用遗传图解分析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6、学案巩固练习题。
优点:1.对概念及概念教学有了新的理解。概念本身虽是抽象和枯燥的,但对概念的诠释和理解可以是生动有趣的。概念教学可以通过合理的建构变得面目可爱、趣味盎然。
2.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大思路、大启发,只不过因为教材面对的是广大受体,未必能够很好地适应每个人的具体实际情况。在个人使用时,可以对它进行个性化、具体化处理。
3.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是令人亲切的教学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内在学习动机、建构学习意义的切入点。
导入环节新颖,学生一下就能被图片吸引住,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今天的学习。
4、教学过程严谨,实例恰当,学练结合,知识迁移;环节多样,自学讨论,调查游戏等环节的设计,学生能区快速分出遗传性状、相对性状
5、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课堂资源,直观形象,利于学生学习,激发兴趣。
6、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正确的解释遗传和变异。
7.教师群体的合作和真诚互助是个人进步不可或缺的保障。
缺点:
1、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的染色体数量要是点一下就好了。
2、定义部分,可以给几个关键词,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3、上课时,那种和数学相仿的基因遗传图解写法很好,但是我说成数学中的十字相乘,有些不准确,而是整式和整式相乘,如果想要学科整合,就要确保它的正确性。
10.《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 篇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猜一猜(根据明星小时候照片猜一猜她是谁)以及帮孩子找父母两个环节,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具有遗传现象,我们可以根据遗传现象来初步探寻孩子像父母之处。
二、通过大量资料来进一步认识
遗传现象不仅是人类特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是有遗传现象的。植物: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及生活中留种子的经验和ppt的图片资料,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动物:通过可爱的动物家庭图片和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发现遗传现象。
三、拓展迁移,学会应用
根据生物的遗传特性,布置学生课后调查“人的性格、脾气是否也能遗传?”。
四、缺陷与不足
11.生物变异专题 篇十一
1.混淆“可遗传”与“可育”
(1)确认是否为可遗传变异的唯一依据是看“遗传物质是否发生变化”.
(2)“可遗传”≠“可育”
①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单倍体等均表现“不育”,但它们均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其遗传物质已发生变化,若将其体细胞培养为个体,则可保持其变异性状——这与仅由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有着本质区别.
②无子番茄“无子”的原因是植株未受粉,生长素促进了果实发育,这种“无子”性状是不可保留到子代的,将无子番茄进行组织培养时,若能正常受粉,则可结“有子果实”.
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混淆(表1)
表1
内容物种形成生物进化
标志生殖隔离出现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二者联系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
②新物种的形成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3.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易错问题
(1)关于“互换”问题.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2)关于“缺失”问题.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DNA分子上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3)关于变异的水平问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4)病毒和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进行无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4.育种的有关试题中,考生存在的误区
(1)育种原理和育种方法分辨不清,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原理是育种的理论依据,如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
(2)单倍体育种和花药离体培养相混淆.花药离体培养只能获得单倍体,而单倍体育种最终要获得正常个体.
(3)不同育种方法获得的新品种能否遗传的问题.凡是依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原理获得的新品种都是可遗传的,如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的无子西瓜的“无子”性状属于可遗传变异,而通过涂抹生长素获得的无子番茄是不可遗传变异.
二、纠错训练
例1 科学家做了两项实验:(1)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没有接受花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子房发育成无子番茄.(2)用四倍体与二倍体西瓜杂交,获得三倍体西瓜植株,给其雌蕊授以二倍体花粉,子房发育成无子西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无子番茄性状能遗传
B.若取无子番茄植株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中有种子
C.上述无子西瓜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中有种子
D.若取上述无子西瓜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子房壁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
解析 番茄雌蕊柱头经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后,发育成无子番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进行无性繁殖时可正常开花结果,所以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中有种子.而且这一变异不能遗传;无子西瓜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进行减数分裂时,因染色体联会紊乱而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中没有种子;进行无性繁殖时遗传物质不变,因此子房壁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答案:B
例2 如图1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 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1
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外因是存在地理隔离
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
D.判断d物种是否是不同于b物种的新品种的方法是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解析 A正确,a物种分布在黄河两岸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错误,b物种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与c物种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而是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D正确,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B
例3 下列情况可引起基因重组的是 ( ).
①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②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染色体上;③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交换;④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⑤正常夫妇生出白化病儿子.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③⑤
解析 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③)和后期(①).②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④属于基因突变,⑤属于性状分离.故C正确.
例4 如图2表示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方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图2A.培育品种⑥的最简捷途径是Ⅰ→Ⅴ
B.Ⅱ→Ⅳ过程的原理是诱变育种
C.Ⅲ过程表示单倍体育种
D.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解析 通过植物自交获得符合要求的种子是最简便的方法,A项正确;由①→④属于基因突变,这种培育方法叫诱变育种;Ⅲ表示花药离体培养,Ⅲ→Ⅵ表示单倍体育种;单倍体高度不育,过程Ⅵ只能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答案:A
例5 (海南高考)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
B.基因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基因B1和B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D.基因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
解析 基因突变是由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引起的,A项正确;突变后的密码子可能与原密码子决定同一种氨基酸,故基因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B正确;自然界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C项正确;正常情况下,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B1和B2基因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D项错误.答案:D
例6 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如图3).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图2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
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
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解析 该植株的基因型为Bb,其配子的基因型为B或b,而含B的配子由于染色体缺失而不育,所以,这种个体作为父本只能产生b的可育配子,如果产生了红色后代,可能是基因突变,但基因突变的频率太低,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有交叉互换会导致该个体产生一定量的B可育配子.B项叙述是产生配子过程中的正常情况,不会导致变异出现;C项中的现象不会存在.答案:D
(收稿日期:2016-05-20)
1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导学 篇十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是学习的重点内容, 也是高考中的核心知识考点, 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把握住重点知识, 对于提高应试非常重要, 下面就对有关的知识进行分析, 以飨读者。
一、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1.培养基的分类和应用
2.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3.三种常用灭菌方法的比较
4.微生物的纯化培养及菌种的保藏
(1) 原理:在培养基上将细菌稀释或分散成单个细胞, 使其长成单个的菌落, 这个菌落就是一个纯化的细菌菌落。
(2) 方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例1 (2011·新课标卷) 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 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 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在筛选过程中, 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 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培养基。
(2) 纯化菌种时, 为了得到单菌落, 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 即_______和_______。
(3) 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 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 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_______。
(4) 通常情况下, 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 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_______和_______。无菌技术要求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_______附近进行, 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解析 (1) 欲筛选出能降解原油的菌株, 则培养基中应只含有原油而无其他碳源。不能降解原油的细菌则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存, 这类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 (2) 分离纯化菌种时, 接种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 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以便于纯化菌种。 (3) 降解原油能力越强的菌株, 在菌落周围形成的分解圈就越大。
答案 (1) 原油选择 (2) 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3) 强 (4) 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火焰
【知识拓展】 (1) 高温加热灭菌, 其原理就是使细菌体内蛋白质变性, 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2) 化学药剂的灭菌消毒方法, 其作用原理是使细菌体内蛋白质变性, 但是化学物质很难透过孢子或芽孢的坚硬外层进入细胞内, 因此化学方法难以消灭孢子和芽孢。
(3) 体积分数为70%~75%的酒精杀菌效果最强。浓度过低, 杀菌力弱;浓度过高, 使菌体表面蛋白质凝固形成一层保护膜, 乙醇分子不能渗入其内, 杀菌效果受影响。
二、特定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1.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1) 直接计数法:常用的是显微 镜直接计数法。
(2) 间接计数 法:常用的是 稀释平板 计数法。
2.测定微生物数量方法的实际应用
(1) 土壤中好氧型细菌的计数。
1制备土壤稀释液:取土壤表层3~5cm处的土样;制备系列稀释液。
2取样及倒平板:该实验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3培养。
(2) 检测天然水源中的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菌落数。
细菌总数通常是指1g或1mL检测样品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大肠杆菌菌落数通常是指每100g或100mL检测样品中所含大肠杆菌菌落的实际数值。
(3) 检测某种食品中的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菌落数。
一般说来, 大肠杆菌菌落总数越多, 说明食品的卫生质量越差。
(4)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
某些细菌中含有尿素分解酶, 能将培养基中的尿素分解成氨, 该物质的水溶液会使酚酞指示剂呈现红色。
例2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 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 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 正确的是 ()
A.涂布了一个平板, 统计的菌落数是230
B.涂布了两个平板, 统计的菌落数是215和260, 取平均值238
C.涂布了三个平板, 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212和256, 取平均值163
D.涂布了三个平板, 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240和250, 取平均值233
解析在设计实验时, 一定要涂布至少3个平板作为重复组, 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所以A、B项不正确。C项虽涂布了3个平板, 但是, 其中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两个相差太远, 说明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错误, 此时, 不能简单地将3个平板的计数值用来求平均值。
答案D
【知识拓展】 (1) 为了保证结果准确, 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2) 在同一稀释度下, 至少对3个平板进行重复计数, 然后求出平均值, 并根据平板所对应的稀释度计算出样品中细菌的数目, 如果某个平板的菌落数与其他差别甚远, 说明该平板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 应舍弃。
(3) 统计的菌落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 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 统计结果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三、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分析
1.分离微生物的方法
从混合样品中获得某种微生物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1) 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一营养物质有“嗜好”的原理, 专门在培养基中加入该营养物质, 从而使它成为一种加富培养基。
(2) 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种抑菌物质的抗性, 在混合培养物中加入该抑制物, 经培养后, 原来占优势的微生物生长受抑制, 而分离对象却可乘机大大增殖, 在数量上占优势。
2.选择培养基及应用实例
(1) 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 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促进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目的是从众多微生物中分离所需要的微生物。
(2) 选择培养基应用实例。
1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
2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3培养基中缺乏氮源时, 可以分离固氮微生物, 因为非固 氮微生物 不能在此 培养基上生存。
4当培养基的某种营养成分为特定化学成分时, 也具有分离效果。如石油是唯一碳源时, 可以抑制不能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的生长, 使能够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生存, 达到分离能消除石油污染的微生物的目的。
5改变微生物的培养条件, 也可以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 如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只能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
例3下列关于微生物分离、培养和计数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分离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 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
B.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活菌数目, 常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C.提纯和分离严格厌氧型微生物, 一般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 要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氮源
解析土壤中含有多类微生物, 因此在分离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时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 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培养条件。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不能区分活菌与死菌, 要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活菌数目通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提纯和分离严格厌氧型微生物时, 一般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因为在涂布平板时容易接触到空气。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时, 要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
答案B
【知识拓展】自养微生物与异养微生物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能否以无机碳作为生长的主要或唯一碳源, 而与氮源无关。自养微生物以CO2或碳酸盐为唯一碳源进行代谢生长;异养微生物必须以有机物作为碳源才能进行代谢生长。
三、跟踪练习
1. (2013·东城区检测卷) 下列关于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微生物培养前, 需对培养基进行消毒
B.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 常用菌落计数法
C.分离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 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
D.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 要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氮源
2. (2013·广州模拟卷) 消毒和灭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灭菌是指彻底杀灭微生物使其永远丧失生长繁殖的能力。消毒仅指杀死一部分对人体有害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病原菌。下列适用于消毒处理的是 ()
1皮肤2饮用水3牛奶4注射器5培养皿6接种环7培养基8果汁9酱油10手术刀
A.12389B.456710
C.12568D.以上全部
3.下列有关刚果红染色法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刚果红可以在倒平板时加入
B.刚果红可以在菌落形成后加入
C.在倒平板时加入刚果红不需要灭菌
D.在菌落形成后加入刚果红不需要灭菌
4.下列关于大肠杆菌的培养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在大肠杆菌培养过程中, 除考虑营养条件外, 还要考虑pH、温度和渗透压等条件
B.在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中, 为防止杂菌污染, 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消毒
C.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 数大肠杆菌活菌的个数, 要想使所得估计值更接近实际值, 除应严格操作、多次重复外, 还应保证待测样品稀释的稀释度合适
D.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丢弃
5. (2013·深圳调研卷) 某学者欲研究被石油污染过的土壤中的细菌数量, 并从中筛选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利用平板划线法对细菌进行计数
B.用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
C.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菌种
D.称取和稀释土壤样品时应在火焰旁
6.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的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 其中错误的是 ()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 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 37℃恒温培养24~48小时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 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7.下表为某培养基的配方,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在此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 拟核上有抗青霉素的基因
B.此培养基是天然鉴别培养基
C.此培养基可以用来检测自来水中细菌含量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
D.此培养基可以用于选育转基因大肠杆菌菌种的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中
8.苯酚是工业生产排放的有毒污染物质, 自然界中存在着降解苯酚的微生物。某工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苯酚, 为了降解废水中的苯酚, 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了只能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 筛选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1为土壤样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2培养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加入苯酚作为碳源
B.如果要测定2中活细菌数量, 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C.若图中4为对照实验, 则其中应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
D.使用平板 划线法可 以在6上获得单菌落
9.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是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在患者体内采集样本并制成菌液后, 进行分离培养。实验基本步骤如下:
请回答:
(1) 在配制培养基时, 要加入尿素和酚红指示剂, 这是因为Hp含有_______ , 它能以尿素作为氮源;若有Hp, 则菌落周 围会出现_______色环带。
(2) 步骤X表示_______。在无菌条件下操作时, 先将菌液稀释, 然后将菌液_______到培养基平面上。菌液稀释的目的 是为了获 得_______菌落。
(3) 在培养时, 需将培养 皿倒置并 放在_______中。若不倒置培养, 将导致_______。
(4) 临床上用14C呼气试验检测人体是 否感染Hp, 其基本原 理是Hp能将14C标记的分解为NH3和14CO2。
10. (2013·如皋中学质检卷) 某学校打算开辟一块食用菌栽培基地, 以丰富学生的劳动技术课内容。首先对食用菌实验室进行清扫和消毒处理, 准备食用菌栽培所需的各种原料和用具, 然后从菌种站购来各种食用菌菌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配方如下:
其中提供氮源的是_______ ;提供碳源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
(2)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各种成分所需量不同, 配制培养 基时各成 分要有合 适的_______。在烧杯 中加入琼 脂后要不 停地_______, 防止_______。
(3)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试管中, 加棉塞后若干个试管一捆, 包上牛皮纸并用皮筋勒紧放入_______中灭 菌, 压力100kPa, 温度, 时间_______。灭菌完毕拔掉电源, 待锅内压力自然降到0时, 将试管取出。如果棉塞上沾有培养基, 此试管应_______。
(4) 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注意, 先向锅内倒入_______ , 把锅内水加热煮沸并将其中原有冷空气彻底排出后将锅密闭。
(5) 从一支试管向另一支试管接种时注意, 接种环要在酒精灯_______ (填“内”或“外”) 焰灭菌, 并且待接种环_______后蘸取菌种, 试管口不能离开酒精灯火焰附近, 将接种的试管在适温下培养, 长成菌落后放入_______℃冰箱中保藏。
1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 (含氮有机化合物) 在土壤中不易降解, 长期使用可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 可按下面程序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 (已知该除草剂在水中溶解度低, 含一定量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 。
(1) 制备土壤浸出液时, 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 需将浸出液进行_______处理。
(2) 要在长期使用该除草剂的土壤中分离目的菌, 从物理性质、用途方面来看, 上述培养皿中培养基的特点是_______。
(3) 在划线培养时, 只有很少菌落出现, 大部分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或有氧条件抑制了这些细菌的生长。
(4) 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中, 无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_______, 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_______ , 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5) 科研人员用放射线处理该细菌获得两个突变株A和B, 然后对突变株A和B进行实验, 结果如下表所示:
突变株A不能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突变株A和B混合在一起接种于一般培 养基中能 生长的最 可能原因是_______ 。
参考答案
1.A2.A3.C4.B5.A6.D7.D8.C
9. (1) 脲酶红
(2) 接种涂布单 (个)
(3) 恒温培养箱无法形成单菌落
(4) 尿素
10. (1) 牛肉膏、蛋白胨牛肉膏
(2) 比例用玻璃棒搅拌琼脂糊底引起烧杯破裂
(3) 高压蒸汽灭菌锅121℃15~30min废弃
(4) 适量水
(5) 外冷却4
11. (1) 稀释
(2) 在无氮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了该除草剂
(3) 培养基中缺少这些细菌可利用的氮源
(4) 氮气该除草剂
(5) 突变株A缺乏合成营养物质甲所需要的酶突变株A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甲, 突变株B可以提供;突变株B生长需要营养物质乙, 突变株A可以提供
13.练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测试题 篇十三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海南模拟)“基因型身份证”主要是利用现在国内外最先进的DNA指纹技术,选取若干个固定的遗传基因位点进行鉴定。身份证上的18个位点的信息主要来自人的体细胞的哪一结构
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壁D.细胞核
2.(枣庄学业考)科学家将一只苏格兰雌性白脸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到黑脸羊去核的卵细胞内,待发育成早期胚胎后植入另一只黑脸羊的子宫内,该黑脸羊产下的小羊的脸色和性别分别是()
A.黑色雄性B.黑色雌性
C.白色雄性D.白色雌性
3.(巢湖学业考)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B.狗的卷毛和黑毛
C.狐的长尾和兔的短尾
D.人的身高和体重
4.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A和a控制,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表现出来
B.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可以表现出来
C.能卷舌的基因组成不一定是AA
D.不能卷舌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
5.(2012德州模拟)下面列举的各种细胞中,细胞核内基因成单存在的是()
A.子房壁细胞B.珠被细胞C.受精卵D.卵细胞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的受精卵里有23条染色体,肌肉细胞里有46条染色体
B.控制生物性状的成对基因在形成生殖细胞时要彼此分离
C.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都是一样的
D.受精卵只含母方基因
7.农业上用射线或药物处理农作物种子,从而获得新品种。其原理是:射线或药物()
A.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B.直接改变了农作物的某些性状
C.改变了农作物种子中的营养成分
D.淘汰了农作物的某些不良性状
8.转基因技术是将高产、抗逆等已知功能性状的基因,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转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受体生物在原有遗传特性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特性。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
B.高产、抗逆等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C.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9.生物同步练习绵羊的白色由显性基因(R)控制,黑色由隐性基因(r)控制。现有一只白色公羊与一只白色母羊交配,生了一只黑色小羊。这对白色羊再生一只雄性小白羊的概率是()
A.37.5%B.75%C.100%D.50%
10.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育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双眼皮是显性性状
B.单眼皮是隐性性状
C.单、双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
D.双眼皮性状是不可遗传的
11.人的虹膜有褐色和蓝色,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基因(A)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基因(a)控制的。某家系三代六人的虹膜遗传情况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祖父祖母儿子儿媳孙子孙女
褐色褐色褐色褐色蓝色褐色
A.儿子、儿媳的基因型都为AA
B.祖父和祖母虹膜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前两代人虹膜的基因型不可能完全相同
D.如果儿子、儿媳生育第三个孩子,则该孩子虹膜褐色和蓝色的机会相等
12.一对夫妇婚后生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该女孩体细胞内决定性别的是()
A.性染色体B.Y染色体C.细胞质D.细胞膜
13.在人类社会中,男女性别比例大致是()
A.2∶1 B.1∶1 C.1∶2D.3∶1
14.下列需要进行遗传咨询的是()
A.亲属中有生过先天性畸形孩子的待婚青年
B.得过肝炎的夫妇
C.父母中有残疾的待婚青年
D.得过乙型脑炎的夫妇
15.下列与遗传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男生女完全取决于女方,与男性无关
B.水稻体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其精子内染色体数目也是12对
C.兔的白毛和狗的黑毛属一对相对性状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属遗传现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7分)如图描述了人的一些性状,据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中任意两对相对性状:
①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拇指的性状符合图中哪种情况?写出你可能具有的基因型。(分别用E、e表示显性和隐性基因)
①我拇指的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可能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孙悟同学的拇指屈曲,那么他的双亲是否有可能都是拇指直立?如果可能,请画出其遗传图解,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17.(8分)豚鼠的毛色有棕色和黑色之分,现有一棕色雄性豚鼠与黑色雌性豚鼠交配,产生的子代都是黑色豚鼠(如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用T、t表示控制毛色的显、隐性基因)
(1)根据遗传结果可推断出,在豚鼠毛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色是显性性状。
(2)图中棕色豚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子代豚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某同学买了一只黑色雌豚鼠,但不知其基因型。该同学利用上述棕色雄豚鼠与这只黑色雌豚鼠交配,生出的豚鼠有棕色和黑色,该同学买的黑色雌性豚鼠的基因型应是_______________。
18.(15分)科学家将男、女体细胞内的染色体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了下面的排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人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是________存在的。
(2)根据染色体组成可以判断,甲为________性的染色体组成。
(3)乙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
(4)某夫妇生的第一胎是个女孩,假如他们再生一胎,生男孩的可能性为______。
(5)正常人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对恒定的,这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如果人的细胞中多了或少了一条染色体,都可能导致__________。
19.(15分)某班40名同学进行有关“耳垂遗传”的模拟活动。老师告诉大家,耳垂有无是一对相对性状,决定有耳垂的基因(A)是显性基因,决定无耳垂的基因(a)是隐性基因。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蓝色、红色卡片各两张,其中蓝色卡片代表父亲,红色卡片代表母亲。两张蓝色卡片上分别写有A、a,两张红色卡片也分别写有A、a。然后,让每个同学随机抽取一张蓝色卡片和一张红色卡片进行组合。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卡片代表父母体内的____________。
(2)若抽到两张卡片,一张写有A,另一张写有a,则子代的性状为___________。
(3)统计全班40名同学的抽取情况,预期子代无耳垂的理论值为___________。
(4)若某同学有耳垂,则他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___。
(5)若某同学的基因型为Aa,请在如图圆圈中画出其体细胞内A、a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其上的小片段叫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DNA是染色体的成分之一,染色体是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此推出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
2.【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克隆技术。克隆羊的性状与提供细胞核的个体,即提供遗传信息的个体一致。本题中的细胞核由雌性白脸羊提供,所以后代的脸色为白色,性别为雌性。
3.答案:选A。
4.【解析】选A。此题主要考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一个显性基因与一个隐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出来,而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被隐藏,并不表现。但是,这个隐性基因仍然可以遗传下去,当两个隐性基因同时存在的时候,它们所控制的性状就表现出来了。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A和隐性基因a控制。隐性性状(不能卷舌)的基因型一定是aa,而能卷舌这种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可能是AA,也可能是Aa。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基因的存在形式。染色体和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和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内,所以基因在生殖细胞内成单存在。生殖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后,染色体和基因又成对存在。
6.【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染色体和基因的理解。人的体细胞有染色体23对,即46条,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使精子和卵细胞里的染色体各有23条,受精时染色体随着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而结合,使受精卵里的染色体有46条,含父母双方各一半的基因;不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各不相同,同种生物同一细胞内的非成对染色体其形态也各不相同。
7.【解析】选A。用射线处理农作物种子,获得新品种。导致种子内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出现新的性状。
8.【解析】选D。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一个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所以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转基因技术是将高产、抗逆等已知功能性状的基因,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转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受体生物在原有遗传特性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特性。”这说明高产、抗逆等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9.【解析】选A。此题主要考查基因如何控制性状。两只白绵羊交配后,生了一只黑绵羊,说明两只交配的白绵羊基因型一定是Aa,所生白绵羊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AA(白)、Aa(白)、aa(黑)三种基因型的比例是1︰2︰1。这对白色羊再生一只雄性小白羊的概率是1/2(雄性概率)×3/4(白色羊概率)=3/8(37.5%)。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有关性状与遗传过程的知识。眼皮的单双均受基因控制,其中双眼皮为显性性状,单眼皮为隐性性状,当夫妇二人的基因组成均为杂合基因时,后代的性状既有单眼皮的可能也有双眼皮的可能,并不是说该种性状不可以遗传。
11.【解析】选B。此题主要考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人的虹膜褐色和蓝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A和隐性基因a控制。儿子和儿媳都是褐色,孙子和孙女一个为褐色,一个为蓝色,可以推出儿子和儿媳的基因型均为Aa,如果儿子、儿媳生育第三个孩子,则该孩子虹膜褐色和蓝色的机会比为3∶1;祖父和祖母虹膜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还可能是AA、Aa。
12.【解析】选A。此题主要考查人类的性别决定。在人类生殖过程中,女性产生一种卵细胞,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男性可以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另一种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若X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发育成女孩,若Y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则发育成男孩,可见,决定性别的是性染色体。
13.【解析】选B。此题主要考查人类的性别决定。在人类生殖过程中,女性产生一种卵细胞,男性可以产生两种精子,从理论上讲,两种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在人类社会中,男女性别比例大致是1∶1。
14.【解析】选A。遗传咨询的对象包括:委托人已经知道,父母之一、兄弟姐妹之一或近亲之一有遗传病,他或她有继承这种病的危险,并要求知道有什么危险,如何避免。如一对夫妇已生了一个有遗传病的儿童,要求知道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几率有多大,如何避免。亲属中有生过先天性畸形孩子的待婚青年,需要遗传咨询,避免再生育残疾儿。
15.【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遗传的有关概念。男性可形成两种精子,分别含X染色体和Y染色体,女性只产生一种卵细胞,含X染色体,故生男生女取决于男性的精子类型;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水稻体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精子内有12条染色体;兔和狗不是同一种生物,兔的白毛和狗的黑毛就不是一对相对性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描述了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相似,属遗传现象。
16.【解析】本题考查识图理解能力。(1)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如图中的棕眼睛与蓝眼睛、能卷舌与不能卷舌、有耳垂与无耳垂、正常色素与白化、拇指直立与拇指屈曲等均为相对性状。(2)由于拇指直立对拇指屈曲为显性,拇指直立的基因型有EE和Ee两种可能,而拇指屈曲的基因型只有ee一种可能。(3)如果孙悟同学拇指屈曲,说明他的基因型为ee,由于孙悟同学成对的基因来自父母双方,所以,父母如果均为拇指直立,其基因型一定都为Ee。
答案:(1)①有耳垂无耳垂②能卷舌不能卷舌(写出图中任何两对相对性状如棕眼睛与蓝眼睛、正常色素与白化、拇指直立与拇指屈曲都可)
(2)情况之一:①拇指直立②EE或Ee
情况之二:①拇指屈曲②ee
(3)有可能,遗传图解如图
17.【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黑色豚鼠和棕色豚鼠交配产下的全部是黑色豚鼠,可以判断黑色是显性性状,棕色是隐性性状。(2)因为子代都是黑色豚鼠,推出亲代黑色豚鼠的基因型是TT,棕色豚鼠的基因型是tt,而子代黑色豚鼠的基因型肯定为Tt。(3)某同学买了一只黑色豚鼠,其基因型可能是TT或Tt,让其与棕色豚鼠(基因型为tt)交配,若后代全部为黑色豚鼠,则该黑色豚鼠的基因型是TT,若后代豚鼠既有棕色也有黑色,说明该黑色豚鼠的基因型是Tt。
答案:(1)黑(2)ttTt(3)Tt
18.【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染色体的组成。(1)在人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2)男性染色体组成:44条+XY,女性染色体组成:44条+XX。根据染色体组成可以判断,甲为女性的染色体组成。(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内,所以人的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4)根据染色体组成,人类精子染色体组成有两种:22条+X或22条+Y,卵细胞只有一种:22条+X,两种精子与一种卵细胞结合的几率是相等的,因而正常情况下生男生女的几率相等。(5)正常人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对恒定的,如果人的细胞中多了或少了一条染色体,都可能导致遗传病。
答案:(1)成对(2)女(3)23(4)50%(5)遗传病
19.【解析】(1)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随配子代代传递。
(2)耳垂有无是一对相对性状,决定有耳垂的基因(A)是显性基因,决定无耳垂的基因(a)是隐性基因。基因型为Aa时,性状为显性性状(有耳垂)。
(3)由题干信息可知父母的基因组成均为Aa。
本题的遗传图解为:
子代无耳垂的几率为25%,全班40名同学,预期子代无耳垂的理论值为10人。
(4)有耳垂为显性性状,基因型为AA或Aa。
(5)决定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成对存在的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答案:(1)配子(或染色体)(2)有耳垂
【生物变异专题】推荐阅读: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教案11-24
临床路径变异分析研究现状10-30
网络交际中的词汇变异特点09-07
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变异09-23
生物二轮专题复习09-25
初中生物专题复习题07-05
生物教学论专题综述12-13
初中生物专题复习——判断题01-28
2011高三生物综合热点专题复习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