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关材料

2024-08-18

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关材料(共15篇)

1.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关材料 篇一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辅导材料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9月15日—9月18日,为期三天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全文约1.6万字,共分8个部分。决定从6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决定强调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

决定分别从农村基层、国有企业、街道社区、机关、高等学校党组织,科研、文化、卫生、体育和中小学等事业单位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等不同层面,分别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以利于各类基层党组织,准确把握工作职能,更好发挥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基础不实,地动山摇,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使之更具生机活力,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讨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全会对如何进一步构建基层 党建新格局上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大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以及各类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基层,打牢基础。

(二)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人才队伍、党员队伍、职工队伍和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贯穿国有企业党组织活动始终,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街道社区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贯穿机关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完成本部门各项任务中的协助和监督作用。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高等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事业发展贯穿科研、文化、卫生、体育和中小学等事业单位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本单位履行职责中的政治核心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要围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发展等职能探索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要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普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

(三)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改进发展党员工作,加强思想上入党教育,加大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高知识群体、在大学生等各领域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积极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健全党内表彰制度,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落实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基层党员轮训制度,拓宽党员受教育渠道。鼓励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推广党员承诺制等做法,探索建立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民主评议党员,表彰优秀党员,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

(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鼓励转业退伍军人到乡、村工作,及时调整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选好配强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国有企业党组织书记,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企业董事长。以明确责任、考核监督、保障服务为重点,加强对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管理。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力度。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障问题。

(五)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实行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普遍推行机关、企业、社区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做法,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相促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二〇一〇年底基本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任务。加强条条为主管理和条块共管单位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支持。

2.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关材料 篇二

一、充分认识团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切实增强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方面, 共青团是党开展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面对新的形势, 共青团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责任更为重大、任务更为艰巨、要求更为迫切。当前团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主要来自于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方式的变化和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对青年的生活交流影响等三个方面。这些新挑战也给共青团的建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1.在基层有组织无活力、有青年无组织的情况比较普遍。大部分农村青年纷纷流向企业、自谋职业或外出经商打工、求学, 使对团员管理的难度加大, 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村团员, 流出地团组织管不到, 流入地团组织管不了, 成为流失团员;部分学校团员毕业后不转组织关系, 成为“隐形团员”、“口袋团员”;另一方面由于就业观念取向的变化, 很多人的团员意识淡薄, 疏远了团的组织, 脱离了团组织的管理。

2.基层组织不活跃。农村团员外出多, 人员难集中, 活动难开展, 经费无保障;城市社区建团率不高, 活动覆盖面较小;“两新”组织面广量大、成立速度快, 而团建跟进慢。基层组织薄弱, 上面红火、下面熄火。

3.活动阵地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团建工作普遍存在活动阵地少、经费缺乏的问题。阵地和经费的缺乏, 致使团工作难以开展。团员失去了荣誉感, 团组织失去了应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团干队伍建设问题突出。团干编制少, 兼职多, 工作量大。据调查, 基层团干绝大多数为兼职, 甚至是身兼数职, 而且团内职务也多是挂个名而已。团干待遇未被重视, 较大地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

5.团组织的服务能力与青年的服务需求不匹配。当代青年在学习、就业、维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对团组织的服务要求也不断提高。但部分基层团干未能及时适应新时期青年思想观念的变化, 导致基层团的工作陷入停滞半停滞状态。特别是村级团组织工作水平亟需提高。许多村级团组织的工作方式单一、工作内容陈旧, 无法很好地激发青年参与的热情, 导致团组织团结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5.团的基层工作缺乏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团工作存在“三不够”:重视不够、指导不够、帮带不够。村级党组织对团建工作关心和指导力度不够, 团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得不到落实, 致使团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 动力不足、信心不足, 少有成果。

这些问题既有经济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和挑战的原因, 又有自身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不够, 上级团组织对下级特别是基层团组织的支持、指导不够等原因。因此, 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要紧紧围绕团的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狠抓不放、常抓不懈。

二、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

我们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对于加强团的建设和工作的重要意义, 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的“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 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等重要要求结合起来, 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 与大力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结合起来, 与切实加强青年思想引导工作结合起来, 以全会精神为指导, 努力推动团的自身建设实现新发展, 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

(一) 加强团的思想建设, 努力把团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我们要深刻理解全会提出的“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放在首位”的重要内涵, 充分认识到保持共青团的吸引力、影响力、生命力, 首先要靠广大团员和团干部的共同信念;充分认识到要完成好引导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任务, 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必须带头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加强团的思想建设, 归根结底要靠学习和实践, 要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努力把共青团建设成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学习型组织。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努力提高理论素养。要有针对性地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要深化主题教育实践等活动, 切实做到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

(二) 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 着力增强对青年的吸引和凝聚。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 团的基层组织处在共青团与广大青年的边界上, 切实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是关系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责、实现各项职能、保持自身活力的“生命力工程”。我们必须从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战略高度、从巩固基层人民政权所需要的群众工作的战略高度, 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我们要勇于探索创新, 努力探索组织建设的新载体、形成团建新格局。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 牢牢把握农村、企业、学校、社区等各类组织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功能, 找准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 切实增强对广大普通青年的吸引和凝聚;要善于用青年喜欢的沟通、交流、聚集和联络方式, 探索新的组织载体。社区、“两新”组织团建要努力跟上党建步伐。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 探索联系和动员团员、团干部的新方式, 推进团建和团内动员方式的创新。坚持重心下移, 继续集中力量推动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三) 加强作风建设, 使团干部队伍健康成长。

团干部的作风, 直接影响到共青团能否成为党的合格助手和后备军、能否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直接影响到团组织与广大普通青年的关系, 直接影响到共青团的生存基础。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要始终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政治上要过硬、作风上要扎实、自律上要严格”, “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的要求, 大力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 做广大团员青年的表率。

3.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关材料 篇三

一、把握精髓,明确任务和目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一个重要议程,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了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传递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贯彻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决心和信心。

(一)把握六条基本经验。全会认真总结了我党执政60年来的六条基本经验。这六条基本经验是:①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②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③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⑤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⑥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这些经验,是系统总结了党执政60年的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是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自身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二)深刻认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并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四个“着眼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的再推进,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同时提醒全党,“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得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的重大判断。四大“考验”,警醒全党居安思危,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努力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三)掌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首先,全会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四项要求:“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出的目标,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指明方向。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我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组织。

其次,必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全会把党内民主放在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孜孜探索的发展目标。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全会提出,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并为此提出了“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三)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使之更具生机活力,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讨论研究的一个重点。所以,全会对进一步构建基层党建提出了具体要求,“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展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

(四)牢记四个“大兴”。全会指出,“当前,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确保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大兴”,以推进全党的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这四个“大兴”和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弘扬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一脉相承的。

同时,《决定》中对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等,都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强的,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这些精髓,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学习和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加以应用。

二、对照精神,学用结合,指导实践

农发行系统特别是各级行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按照全会《决定》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创新实践,求真务实,不断增强各级行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为迎接新挑战和实现向经营强行转变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4.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关材料 篇四

政之举,进一步发挥民政工作改善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性保障作用。

李明正结合自身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提出,民政工作要紧密结合全会精神的六大关键词,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要围绕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继续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慈善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管理。

二要围绕文化服务惠及民生,以民政工作为平台,充分凝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帮困助残、慈心济人、善举济世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教育、服务功能。

三要围绕扩大内需持续发展,突出民政民生工程项目和民政基础设施项目的拉动内需作用,逐步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影响面广、形象良好的“民心工程”;加快民政事业城乡一体化步伐,突出抓好城乡和谐社区建设,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为广大城乡居民打造生活便利、服务完善的美好家园。

四要围绕执政能力全面提升,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民政部门干部队伍建设,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五要围绕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加快民政事业改革创新力度,扩大社会参与,特别是在一些涉及需要用市场机制配置和获取资源的工作上,如福彩、慈善、地名、社区服务、社会组织等方面,要充分发掘、引导和利用好社会资源,进一步提高民政工作的社会化水平。

六要围绕把握和平发展主题,进一步要加强城乡基层民主建设,推广社区居委会全面直选、村务公开“6+4”工作法等**特色经验,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强化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弘扬爱国拥军的优良传统,更好地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会上,还就做好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5.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感想 篇五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分析了当今的世界的形势,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对之中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最有感触。

时代在进步,在改变。马克思主义是绝对正确的,但历史教育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生硬地套用,不联系时代,中国的国情,这是绝对错误的。也是违法了马克思主义中实事求是这一个活的灵魂。在以前的一段时间,我党就是犯了这个教条主义的错误给我党造成了沉痛的伤害。以历史为鉴,从中国第一代领导集团把马克思主义联系中国国情提出毛泽东精神,到第二代领导集团提出邓小平理论,到第三代领导集团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理念。这些无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理论的深化。马克思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学习中成长。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的理论进行深化,以适应时代的进步,客观形势的改变。我党一直在学习和成长着,这种学习的精神应该继续保持下去。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6.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发言提纲 篇六

一、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面对措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结合国内自身环境,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为了提高党在新时期内的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3、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党的建设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新的国际环境及国情党情下,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身建设才能使党一如继往地保持先进性。

二、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中结合实际岗位工作如何履行好党员义务和职责

1、新时期下我们共产党员同样要一如继往地加强学习,永保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党员干部要务真求实抓好基础管理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认真落实好干部作风制度。

3、在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吃苦耐劳精神,以身作则影响和带动身边职工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

4、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克已奉公在职工中作好表帅,团结职工群众树立安全压倒一切的理念,消除后勤安全无小事的错误观点,以一个党员的理想信念和职责为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发言稿

近期通过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让我们党员干部受益非浅,让我们党员干部在精神上、工作风貌倍受洗礼,重新认识到党员就是应该与众不同,要永远走在群众的前面、要永保党员的先进性首先从思想上就得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其次从行动上要认真履行党员的义务,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中克已奉公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真正体现党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现在就对《决定》的学习谈谈心得体会,说得不对及不足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及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通过对《决定》的学习首先我们明确了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新形势、新时期下,面对措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结合国内自身环境,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只有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才能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为了提高党在新时期内的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是当前我们党内出现了一些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的党员干部,有的党员思想觉悟降低到了和普通群众在一条线上,认为理论学习走形势、学与不学一个样,二是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损于党的先进性;三是弄虚作假欺下瞒上,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由小到大的贪污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严重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3、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党的建设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新的国际环境及国情党情下,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身建设才能使党一如继往地保持先进性。

所以在新形势下面对以上这些情况,我们党作为一个七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来说,是不得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二、《决定》中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把我们党所取得的执政党建设经验高度概括为“六个坚持”。和四个“着眼于”。“六个坚持”科学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了“如何建设执政党”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重要指导原则。四个“着眼于”是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的新部署和新要求。

三、《决定》中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四、《决定》中指出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要求: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五、《决定》中指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举措: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主,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六、通过对《决定》的学习我们党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履行好党员的义务和职责

1、新时期下我们共产党员同样要一如继往地加强学习,永保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我们共产党员只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时实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才能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理念,消除学不学、干不干一个样的误导。学习能使人进步还能净化人的心灵,学习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动摇,才能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保党的先进性,才能攻坚克难完成共产主义事业,我们党才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党支部书记一是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及报刊杂志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把理论知识、事故案例及宣传教育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学习,深刻领会相关文件精神,二是要认真对待“三会一课”及各类阶段性的宣传学习教育活动,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克服自己的短处,学会用科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使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有效的发挥和应用,并适应新形势下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的新要求。三是树立大局意识,统筹安排好党支部“三会一课”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做到学习生产两不误,做到在安全中讲形势讲政治转观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讲安全讲教育作宣传,在使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责任感得以提高的同时,解放思想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确保“安全、稳定、经营”工作有效持续和谐发展。

2、党员干部要务真求实抓好基础管理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认真落实好干部作风制度。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首先要认真落实好干部作风,破除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的现象,定期沉到班组主动参加班组劳动,加强与班组职工的交流沟通,一是在职工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充分体现党员干部务真求实、深入群众、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及时发现问题、动态掌握各班组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做好阶段性重点工作的安排和落实,有利于制定相应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三是把“依托主业服务内部”提高公寓后勤服务水平作为重点工作,认真查找自身不足的不足之处,在支部内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鞭策党员干部增强党性修养,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对近期的几项重点工作(恶劣天气应急工作安排、冬季公寓供暖工作、甲流预防工作)我们党员干部要紧紧围绕实质性方面的工作措施,以点带面全员行动起来,群管群防,把工作做细、做实,在确保劳动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生活后勤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3、在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吃苦耐劳精神,以身作则影响和带动身边职工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作为共产党员自入党的一天起,就申明了入党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念,这就是从思想上入了党,所以说共产党员就是与众不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发挥吃苦耐劳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共产党员要从大局出发永远走在群众的前面,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感化身边的职工群众,从自身的本职工作出发率先垂范做好公寓后勤的服务工作,结合自身岗位做好食堂党员示范售卖、客房党员示范客房整容、值班室的党员示范叫班工作。为身边的职工群众树立典范,为提高公寓后勤服务工作做好一个党员应尽的义务和履行的职责。

4、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克已奉公在职工中作好表帅,以一个党员的理想信念和职责为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作为后勤单位我们有的党员和职工往往存在“后勤工作安全无大事”的错误观点,这种观点的存在会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麻痹大意,不知不觉中出现看惯了干惯了的两违现象,增添了新的安全隐患,为事故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说我们党员首先要带头扭转“后勤工作安全无大事”的错误观点,树立安全压倒一切的理念,通过日常工作中的交流及交接班工作,要时刻提醒职工遵章守纪、按标作业、安全生产。其次要树立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食堂要杜绝食物中毒现象的发生,客房服务员要杜绝不良反映的发生,叫班员要杜绝责任叫班晚点事故的发生,党员干部在安全生产中要严格自控互控和他控的措施,杜绝和减少劳动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团结职工群众共同扭转不良工作习惯,时刻为安全敲响警钟,杜绝和减少两违现象的发生,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7.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关材料 篇七

王正喜局长强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遵循的行动纲领。全系统必须把学习贯彻落实这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 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 牢牢把握全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和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上来, 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王正喜局长就全系统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提出三点意见:

一是深刻学习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对这样一次重要会议的学习, 作为自身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来对待。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按照袁纯清书记“领导干部要有世界眼光”的要求, 通过反反复复、认认真真学习, 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形势, 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 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把握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机关党委要结合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 将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近期各级党组织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 认真组织好全体党员学习。

二是将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与服务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结合起来。省委7月29日召开的全省领导干部大会提出, 我省“十二五”时期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质监部门服务全省转型发展, 就是要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部署要求, 以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为努力方向, 进一步找准和明确质监工作服务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充分发挥质量、名牌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技术基础工作的战略性、支撑性作用, 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8.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关材料 篇八

文化厅党组对举办这次省直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及经营管理高级研讨班十分重视,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省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在我们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院团改革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举办这样一个高级研讨班,邀请专家学者与我们的院团领导同志就院团经营管理进行认真研讨,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对文艺院团下一步的繁荣发展、改革创新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时刻牢记文艺院团肩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使命

国有文艺院团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个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从历史上看,国有文艺院团产生于解放初期,由两个方面组成,一部分是部队上的文工团,服务于解放战争、革命战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发动群众;另外一部分是私营剧团,也是社会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解放之后,把部队文工团和私营剧团合二为一,形成国有院团。从1952年开始改革和组建到现在,国有文艺院团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一直承担着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对民族精神培育、国民素质提高、道德风尚培养,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一系列的经典剧目,都是这一个时代创造的。在新的时代,文艺院团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从六个方面做出工作部署,提出重大举措,每一项文艺院团都担负着重要的职责、重要的任务。

(一)创作生产艺术精品。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重要的标志是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怎么创造的呢?必须有一批专门的艺术人才;去精心打造,十年磨一剑。精品戏尤其得磨,急功近利是不行的,真正能够传之久远的艺术精品,必须经过长期的打磨,经过艺术专业人才的精心打造,文艺院团恰好承担着这方面的任务。就是说,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打造文化精品,特别是精品剧目,这应该成为我们院团的一个重要使命。

(二)培养聚集高素质人才。全省文化系统拥有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包括演艺人才,音乐、舞美、编剧人才等等。文艺院团担负着培养聚集艺术人才的作用,这方面和艺术院校不一样,艺术院校是带有学院性质的。我们是在长期艺术演出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培养、造就这样一支人才队伍和人才梯队。能够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培养造就一批顶尖艺术人才,这是其他文化单位和部门很难做到的。

(三)弘扬引领社会主义新风正气。陶冶道德情操、弘扬新风正气、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是文艺院团的一条重要使命。宣传教育、引领风尚,培养审美情趣、弘扬社会正气,是自古以来文学艺术所承担的重要功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倡导礼乐文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必须在礼乐中才能健康成长,才能够立而为人,礼和乐是不可分割的。文艺院团的这些使命在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明确。文艺院团创造着反映时代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弘扬社会新风、培育精神文明的鸿篇巨制,培养造就一大批群众欢迎、在社会上闪耀着德艺双馨风采的文艺大家、大师。

(四)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省118家国有院团中,80%以上是戏曲院团。有的地方戏曲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真正是文化艺术的活化石,每一个曲牌,每一个剧目,都是历史的积淀,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都沉积着重要的文化基因。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们传承下去,而不至于在我们手中消亡。其他20%的院团,有歌舞,有杂技,有曲艺,也都发挥着重要的传承作用。山东民歌、山东民间舞蹈是一个丰富的宝库,亟需发掘和保护。山东民间器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山东杂技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山东曲艺深受群众喜爱,济南就有曲山艺海之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文艺院团都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二、正确认识文艺院团属性、功能和定位

文艺院团应该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阵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器官,弘扬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培育文艺人才的重要窗口。总之,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

(一)公益性。从性质、地位方面讲,国有文艺院团具有浓厚的公益性,不管是什么艺术样式的院团,歌舞、话剧、杂技、曲艺,还是京剧、吕剧、柳子、茂腔、五音戏等,不管是代表国家水准、民族特色,还是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的院团,都带有公益性质。第一,必须生产精品剧目、精品力作;第二,必须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第三,必须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必须传承优秀文化。公益性应该是文艺院团的一个基本属性。我们党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利用文艺院团宣传、发动、组织、教育群众。战争年代,以部队的文艺院团为主,地方也有,在延安有评剧院,1944年1月,毛泽东同志就给延安评剧院作过重要批示,那个时期山东也有这样的剧团。最重要的是全国解放之后,党和政府大规模建立国有文艺院团,国有文艺院团发展到现在,它的这种作用功能,这种公益属性是不可忽视的。

(二)经营性。除了完成公益性文艺演出、政治演出之外,还有面向市场的演出,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演出。建国初期,国有院团从一开始成立就带有经营性。我们生产的艺术精品也有很多是在面向市场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且是通过长期的市场检验立起来的,是通过长期的市场运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精品创作出来不能仅仅为了参加评奖,更重要的是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三)两种属性辩证统一。国有文艺院团的市场性和公益性并不矛盾,往往是市场中有公益,公益中有市场。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要求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用低票价或者优惠票为基层人民演出,就是一种公益活动,这其中有一定的

市场性,更有公益性,公益和市场是结合的,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公益活动政府采购就带有市场性。解放初期国有院团建立时,就确定必须在市场上有半年到几个月的商业性演出,文化部1953年《关于调整和加强全国剧团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国有戏曲剧团每年至少应有六个月在剧场公演;国营话剧团、歌剧团每年至少应有四个月在剧场公演。”并同时要求“国营院团应采取企业经营的方针,使其逐步达到自给”。所以国有文艺院团一开始就有两种属性,公益性和经营性,是二者的统一体。

(四)院团改革坚持两种属性。目前进行的院团体制机制改革,有的保留事业体制,保留事业体制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市场性,也需要搞经营,也需要有市场成分;有的要转企改制,转企改制的文艺院团也有公益性,而且这种公益性还很强。既然有公益性,政府就要支持;既然有经营性,就要走市场,二者无法截然分开。所以,不能以是否转制来硬性把国有文艺院团的这两种功能、两种属性割裂开来,分离开来,如果机械地、绝对地、形而上学地硬性分开,对院团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也产生认识上的错误。如果说,保留事业单位的院团只有公益性没有市场性,那院团发展就不能享受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也享受不到进入市场后的成果,同时也无法运用市场杠杆调动多方面积极性,这样,院团发展将会受到严格限制。如果说,转制院团完全是市场性没有公益性,就会失去政府的支持,失去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包括政府采购等各方面的支持,院团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从目前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国有文艺院团完全依靠市场是难以存活的、难以为继的,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正是考虑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党和政府对转制院团采取了大力扶持的政策,加大而不是减少财政投入,增强转制院团的发展后劲和内在活力,同时为了改善院团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不遗余力。

(五)厘清文艺院团功能定位。只有厘定清楚,才能为院团改革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对院团的领导同志来讲,应该进一步从根本上去明确院团的性质,为院团下一步的发展做出努力。其实,国有院团的经营管理研讨班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来举办的。院团既然既有公益性又有市场性或者经营性,那么就有一个经营管理的问题,保留事业体制的院团要加强经营管理,转制院团更要加强经营管理。所以,我们必须把经营管理这一课补上,把经营管理学深、学透、学好,这样院团发展才有根本保证。

三、加快推动文艺院团改革发展

文艺工作者期盼关注改革,又害怕改革,很矛盾很纠结,实质上是对改革有一些误解,就是说,对改革需要全面认识和把握。

(一)科学认识文化体制改革与院团改革的关系。为什么一些同志怕改革,据了解和分析,是因为存在这样一种逻辑、一种认识,即“把文化体制改革仅仅等同于文艺院团改革,把文艺院团改革又仅仅等同于转企改制,把转企改制又仅仅等同于政府撒手不管,认为转企改制就是把院团推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方式的改革在今天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也是党和政府所不同意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到了一种“我们一感冒世界就打喷嚏”这么一个程度,我们今天能够享受到这样的文明成就,很重要的是得益于我们国家进行了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党和国家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小平同志是带头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的伟大政治家。还有实行民主选举和领导干部任期制,我们党的总书记、国务院总理连任不超过两届,这在世界上都是了不起的成就。非洲、中东一些国家出现的政治动荡,很重要的应该归咎于他们的终身制。文化体制改革:首先是宏观管理制度的改革,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从“办文化”走向“管文化”,“管办分离,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省文化厅理想的管理体制不是按照行政的办法去管理六大院团,应该是“管办分离”,文艺院团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省文化厅与院团的关系应该是行业管理关系。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主要通过运用法律的、财政的、土地的、税收的政策等手段来支持或扶持文艺院团。因此说,文化体制改革不只是针对院团,首先改革的是宏观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包括副省级以下城市文广新局的合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的建立。

(二)充分利用院团兼具的两种属性。对院团的公益性,要继续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继续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办好惠民、利民文化工程,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人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戏,都应该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这些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保障。谁来买单呢?政府来买单。人民的政府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这是改革的方向。当然了,政府买单也和过去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计划经济时期不一样,讲求调控性,就是说公益性也必须有一定的市场性,这种市场性就是谁的产品质量好,群众欢迎,而且服务态度好,政府就找谁去演。这就是政府采购,阳光采购,政府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艺术作品,什么样的演出,列出菜单,文艺院团进行申报、投标,说明你有什么优秀的产品,可以向政府提供。政府支持不可能是撒芝麻盐,也要进行改革,这也是文化体制改革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面向市场,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更是院团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也不是说把院团推向市场不管不问,省里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根本目的就为改制文化企业、改制文艺院团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持,一个好的剧目要投向市场,政府就把它作为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支持;一个重要的演出,可以作为产业项目进行支持,一个好的人才引进计划,也可以作为产业项目进行支持。作为签约演员,成立一个工作室,或一个项目公司,就能够申请产业项目支持。总之,文化产业资金应该发挥出重要作用,不就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吗?

(三)积极主动地进行院团改革探索。院团改革包括顶层设计和院团自身改革两个方面。顶层设计包括中央院团的顶层设计,各省、各个单位、各个地方院团的顶层设计,包括成立大的演艺集团,大的演出公司,这些确实不是文艺院团自身能够完全说了算的。但是院团自身的改革是院团可以自己说了算的,是能够自己主动进行探索的,不一定非要等到顶层设计方案出来。而且,院团自身的改革会推动顶层设计,有利于顶层设计更加科学务实。院团根据自身特性进行的自主改革创新,对壮大实力,发展文艺事业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在各个方面支持力度相当大的情况下,院团利用改革去有效吸纳有利资源,是大有作为的。一方面,院团有公益性,政府会逐渐加大支持力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特别是省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之后将会出台一系列文化强省的重要政策,对院团公益性方面的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院团有经营性,对院团经营性方面,扶持意见里面也会有一些重要的政策规定。省文化产业扶持基金将会大幅度地增

加,文化事业经费的规模也将会加大。就是说,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投入,各级政府,包括中央、省、市、县,增加的幅度都不会太小,如果我们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能就会丧失机遇。希望文艺院团的负责同志,尤其是一把手,一定要从现在开始高度关注,抓住机遇,千万不要等、靠、要,不要等着改革的顶层设计,等着什么时候改,什么时候转,这些思想都要不得。对于政府公益性支持,厅机关会全力以赴地去争取,院团自己也要争取;对于政府产业支持,也要去努力争取,把产业性的文章和公益性的文章做大、做实、做优、做好。这样,院团的发展才会有基础。院团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探索应该是全方位的,团中团,院中院,事生企,一团两制,甚至一团多制都可以。譬如,可以成立文化演艺公司,院团为什么不能成立演艺公司呢?省京剧院虽然是保留的院团,成立山东京剧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又有什么不可以的?省话剧院也可以成立山东话剧演艺公司。这些工作可以抓紧行动,为什么不可以做?打造一个剧目,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它的市场性,拿到它的知识产权,成立项目公司进行市场运作,这个公司可以面向社会聘请人才,我们有的院团已经进行了这样的探索。就是说,院团创作生产的剧目,从一开始就要讲究投入和产出。不要老搞一下子几千万、几百万的这种大投入,这种投入确有必要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要考虑怎么在市场上通过盈利收回成本。尤其是围绕着承办十艺节,全省文艺院团将会打造一批文化精品,要从一开始就要有这种市场意识。创作生产艺术精品不仅可以申请文化艺术创作资金,还可以申请文化产业资金,取得重要支持的,为什么不可以去争取呢?我们要搭好平台,抓住这个机遇,准备用好这些资金。产业资金花不出去的可能性是有的,院团要不到钱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让这笔钱花到我们的艺术事业上,演艺产业上,这样,院团的发展才能有一个足够的保障。实际上,团中团,事生企,一团多制,应该说这是一条很成功的经验,低成本,少震荡甚至零震荡,高产出。好多院团自身和企业进行合作、联盟、挂牌,也都是重要的经验。企业愿意支持,院团可以为他们提供艺术服务,为什么不可以啊?在这方面鼓励大家进行探索。

四、明确文艺院团改革发展需要坚持的原则

院团改革发展应当坚持四条重要原则。

(一)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要突破条条框框,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小平同志曾经讲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没有这一股子闯劲,冒劲,是干不成什么事业的,就会非常的平庸,在平平淡淡的日子中错失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我们院团叫冷暖自知。改革一定是我们院团自己的事情,要发挥院团干部职工的主体作用,包括厅里面的同志,只能是给你们出主意、想办法,创造条件搭建一个平台,但是真正的改革,还要靠院团自身。因此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院团改革成功的评价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第一,有利于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通过改革,我们出戏了没有,出好戏了没有,出大戏了没有,出在社会上市场上有影响的戏了没有,出那些能立得住、传得久远的好戏、精品力作了没有。通过改革出好戏、大戏、精品剧目,改革才是成功的。第二,有利于出人才。避免院团还没有进行改革,就已经人才流失的情况。改革是皆大欢喜、多方共赢的事情,通过改革,院团实力增强了,国家财政上给予支持,企业挂名给予支持,市场上也有大的盈利空间,院团实力迅速壮大。第三,有利于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通过改革,职工收入比过去大幅度增加而不是减少,而且通过这种收入的增加,院团各个方面的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这不是双赢的结果吗?这样,党和政府才会高兴。改革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这“三个有利于”应该是院团改革是非得失的衡量标准。

(四)改革目的是发展。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绝对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文艺院团科学发展,是为了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这才是衡量改革的一个根本标准。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文化发展也是硬道理,文艺院团的发展当然也是硬道理。看院团改革,最重要的是看是不是发展了。过去一年排两个或三个戏,改革之后要排好多戏。市场有多元需求,政府公益性演出也有很多需求,一年排两个戏三个戏已经远远不够用。为了在整个政府采购中更有竞争力,必须多排戏、排好戏;面向市场也是这样,青少年喜欢什么,老同志喜欢什么,农民工喜欢什么,公安干警喜欢什么,根据各行各业不同人群、不同群众的各种需求,包括为企业排戏,排各种各样的戏满足不同需求。由此,每年可能排十个,甚至更多戏,院团的同志可能会累并快乐着。文化体制改革一定是为了发展、为了繁荣,这是改革的基本考虑。

五、切实加强文艺院团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重要内容。

首先,改革投入机制。改革要为院团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创造良好的环境,是个什么平台呢?是一个投资平台。文化厅现在缺少一个文化投资平台,省财政事业费要逐年增加,但在产业资金上还是缺少的,怎么给我们的院团包括其他单位的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就是要建设一个好的平台。

其次,创建一条好的院线联盟。我省的院团是好院团,同志们都是好同志,但是演艺产业形不成规模,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省里是省里的,市里是市里的,县里是县里的。省直六大院团也是这样连不起网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电,只有并联或串联才能产生强大的电流。世界上最著名的托拉斯、最著名的商业集团,他们的优势就在于网,电影产业也得益于网,电影院线不就是网吗?没网是不行的。我们的弱势不在每个院团,每个院团拿出来都是好院团,都是一流的院团。但是没有网络,每个院团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是形不成力量的。所以要建属于自己的院线——演出院线和演出联盟,把全省一个个院团连成一串,连成一片,连成一张大网,只有这样,才有产生超出我们想象的巨大力量,才能形成闯荡市场、闯荡世界的足够实力。这不就是改革吗?所以,一定要立即把演出院线建立起来。不光要建我们省的,还要打出山东去,打到别的地方、区域去,应该有这种雄心壮志。

一个投资平台,一张网络,山东的院团改革才能够取得进展,才能够为院团提供一个改革发展的优质环境。

六、坚定不移加强文艺院团建设

国有文艺院团一定要加强经营管理,把经营管理作为院团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面。院团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和细胞,必须加强建设,要把加强院团建设作为省文化厅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全面加强院团建设,包括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

作风建设以及经营管理诸方面。

(一)政治建设。就是要加强院团党组织建设,院团的所有共产党员都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应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的领导作用。文艺战线是光荣而崇高的,作为文艺战线的共产党员,也应该是光荣而崇高的,应该在广大的演职员队伍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要擦亮“共产党员”这个品牌,各级党组织,包括党小组、党支部、党总支、党委等等,都要在凝聚艺术人才,进行精品创作,开拓市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等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组织建设。文艺院团应该成为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一个利益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所有演职员在一起,都是为了一个目标——繁荣发展。我们应该有共同的使命,形成这么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这就是组织建设。党组织,工会组织,妇联组织,各个方面都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思想建设。文艺院团应该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即将召开的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要组织大家认真学,反复学,这关系到院团自身长远的发展,一定学深,学透。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抓住机遇,食不甘味,寐不甘寝,把一天当两天用,抓紧时间去梳理、去研究政策,把这些优势发挥好、政策利用好,要从含金量极高的政策中挖到黄金。思想建设当然不仅包括这些,还要树立服务意识,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二为”方向。事实上,文艺院团服务意识越强,服务越到位,获得的支持力度就会越大,获得的各方面资源就会越多。从这个角度上讲,思想建设应该说也是有效益的,不是虚的,是能够为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只要善于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天道酬勤,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四)作风建设。国有文艺院团一定要加强作风建设,要有团结战斗、奋力拼搏、扎实肯干这么一种好的作风,这种作风我们可称之为团风或者院风。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补台,互相扶持,互相帮衬,形成这么一种良好的氛围,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又不惹事,院团才能够红红火火,我们的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文艺院团的主要负责同志,都肩负着带队伍、抓作风这么一种责任、一种使命。院团长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一定要把作风、把队伍带好,形成独特的有凝聚力的团队精神,这也是院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艺院团一方面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动员群众,另一方面也有一个文化建设问题,自身要形成有别于人的团队文化。一旦形成自己的院团文化,对增强院团凝聚力、战斗力,一定会产生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

9.教师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 篇九

在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季节,中国*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人民欢呼雀跃,大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已成为我们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规定了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

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要达到总体目标,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会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全党的团结,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一定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振兴中华,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作为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党员,应把实际行动落实到“教书育人”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去,只有在各自的岗位上把本职工作干好,为培养更多的复合性的技能人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变得更为顺当。我作为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党员,应该把“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理解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才能打好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教师就要像陶行知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己任,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不断增强业务素质,认真进行教学研究,认真贯彻教学方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职高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帮助职高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为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输送合格的智能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石。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管是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觉得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作为中心议题是绝对正确的,这无疑是我党一个正确且明智的决策,我们相信中国各方面都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10.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篇十

今年‚七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进党内民主进行集体学习,这一重大举措被权威媒体解读为是对十七届四中全会重要主题的释放。在采访中,知名党建专家、中央党校叶笃初教授也对本刊记者表示:党内民主建设是前瞻四中全会的热点议题之一,这应该是无疑义的。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近年来,在发扬党内民主、实行党务公开方面,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效,特别在基层,无论是从干部选拔环节,还是从选举环节,党内民主都有新的发展、新的探索。然而,党内民主建设在各地、各级党组织中的发展状况并不均衡。叶笃初教授认为:现在的党内民主建设,存在着民主和集中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民主发展存有较大空间,另一方面是集中的落实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实践中各行其是、对上级阳奉阴违的情况并不鲜见。‚只有民主和集中兼顾得比较好,才能做点事,做成事。‛因此,无论从党的建设的整体性看,还是从党目前面临的自身建设的重大挑战看,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都势在必行,社会公众对此也充满期待。

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否会在党内民主的表述上有重大突破?叶笃初教授认为:从中央全会文件起草的惯例来看,四中全会对党内民主问题仍然将着重于原则的阐明和可行性制度规定。与此同时,要强调‚民主‛,也要注意‚集中‛,使二者达到有机结合。在中

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就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讲话强调:‚坚持在实践民主中学习民主、在学习民主中实践民主。‛‚学习民主、实践民主,这很有新意,不妨说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一种新思维。发展民主,一方面是保护党内生活有序进行,不能搞乱了;另一方面是要反对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家长制作风’。‛叶笃初教授谈到:十七大修改通过的新党章中增加的党务公开、巡视制度等内容,也应该会有下文。

此外,据《望》新闻周刊披露:在党内民主一个核心的内容——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激活党员主体意识方面,让7000多万党员真正参与到党的自身建设中来,让全体党员成为党内民主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四中全会可能对此作出新的重要部署。

而在党内民主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上,即理顺和完善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等党内‚三会‛的关系方面,基层的相关工作也已经向前推进。据上海市委组织部同志介绍,以闵行区为代表的对全委会决策机制、规范常委会运行等方面的积极尝试,可以视为本市近年来开展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探索,而兄弟省市的探索也从未止步。有关专家表示:各地党组织已有的实践和探索,或将在四中全会的宏观视野内集中表述,从而在发展党内民主的宏大背景下,进一步审视和把握党内民主发展的高度以及发展节奏。关键词之二:反腐败与作风建设

在近年来爆发的数起腐败大案中,严重的制度漏洞和违纪违法干部的嚣张气焰,令社会公众愤怒,令有识之士痛心。

腐败分子虽然是少数,但对我们党、对国家、对事业造成的危害却相当巨大,上海市纪委的一位领导就曾感叹:党内腐败,足以令党和政府的公信度遭到严重破坏,而公信度的修复将是一个相当痛苦和长时间的过程,这才是最惨痛的伤害。不仅如此,党内腐败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影响到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的生存发展问题,这也足以给我们敲响警钟。以公权与私利的不法结合为其基本特征的腐败问题,毫无疑问是党与人民群众之间一个最不和谐音,也是有可能动摇党的群众基础的一个最大隐患。因此把反腐败归为公众最热切关注的问题之一,并不为过。社会也十分期待,党在反腐败上有更有效的办法出台,在保持对腐败‚零容忍‛的前提下,着力研究让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预防制度体系建设,充分运用一切有利于铲除腐败的成果,比如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等。对此,十七届四中全会又会有怎样的表述?

叶笃初教授认为:群众对反腐败有期待,有呼声,这一点必须看到。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干部队伍的建设,历来从严要求干部的作风问题、廉洁问题、能力问题等。党也历来警惕干部队伍出现脱离群众、追求享乐、以权谋私等问题。应该说,党执政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真心拥护,与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是分不开的。全党对此保持高度的戒备,从不断严惩发现的腐败分子就不难看出,腐败在党内无藏身之地。叶笃初教授也表示,最近反腐败案件的增多,归功于社会公众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的扩大,归功于媒体、网络对民主的推动。

和腐败问题一样具有‚杀伤力‛的是,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同样会严重伤害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究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从思想上感情上脱离群众,这不仅是一个作风问题,更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问题。因为党性修养是转变作风、养成作风的基础工程。

叶笃初教授告诉记者:群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在提高,特别是网络平台、网络民主的发展,使我们在工作中既获得了良机也增加了难度。但还不是所有干部都能跟上这一变化,甚至有相当多的干部在这方面还没有觉醒,表现为作风问题也比较突出。有的干部处理问题简单粗暴,还习惯于做官当老爷;有的党员个人主义严重,只要做了事情就要‚回报‛。这些问题我们党并不回避。在今年初举行的中纪委三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曾对党内部分领导干部的个人主义问题、党性修养问题提出了严厉批评。有理由相信,十七届四中全会必将对党性、作风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亲民形象’与其说是塑造的结果,不如说是适应时代大势使然。‛叶笃初教授如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是新词汇,党中央一直用这样的形象比喻来告诫自己的各级领导干部、告诫基层组织——基础必须根植在基层中,基层必须根植在民意中。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调动和整合党的党员资源和组织资

源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

因此可以预见,‚强基‛始终会是新时期党建的一个重要抓手。当前,各地在党员和党组织的管理和建设上也作出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以上海为例,近年来一些地区探索的将基层党务工作者收入纳入财政统筹的做法,实际上就是着眼于基础的牢固,已经引起了专家和主管部门的关注。再比如党组织为党员过‚政治生日‛,强化党员的党员意识;建立党内关怀激励机制,让党员有归属感、荣誉感;开放各类党组织资源,用统筹共建的办法来引导党建要素的流动,实现互联互补互动等。有专家分析,四中全会召开之后,这些领域的工作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然而基层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层出不穷。比如,目前党员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叶笃初教授认为,如何加强新一代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如何加强新领导班子的团队建设,是近年来在干部换代中出现的一个亟须研究的问题。此外,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强不强,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权威媒体评论指出,从当前不断增多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一些基层干部在处理社会矛盾上存在本能恐慌,一些干部甚至到了离开公安武警就无法开展工作的地步,不会做群众思想工作,在利益协调上缺少弹性,有的甚至缺少公正性,其带来的结果是,把小事情处理成大事情,把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问题。可见,提升干部执政能力已经是时势所趋。与之相应的是,从去年底以来,县委书记大培训、公安局长大培

训、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种种迹象表明,党把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来谋划。集中研究党建问题的四中全会,也必将在这个方面作出新的部署。

11.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关材料 篇十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

记者:《网络导报》作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办的一份互联网新闻周报,在积极引导和促进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特别是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十分关注。请结合您从事的思想政治工作,介绍一下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您认为,六中全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公茂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要求的内涵十分丰富,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研究部署,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于我国文化的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中我体会到,全会决定作出的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和明确要求,蕴含着许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为我们始终坚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我体会,这些新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十七届六中全会是研究部署更好地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从根本上看,这一目标是指向进一步提升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我认为,这是六中全会最根本的落脚点。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六中全会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目的所在,同样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努力的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应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2、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抓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根本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摆上突出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系到坚持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方向、维护什么样的价值标准、建设什么样的文化等根本问题,是贯穿六中全会决定的一条主线,贯穿于全会关于文化改革发展战略部署的各个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同样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抓住这一根本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下功夫、见成效。3、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六中全会作出的相关具体部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十七届六中全会紧紧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人才队伍等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其中很多部署,都与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特别是理论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引导、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同样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这些具体部署和要求,纳入明年的工作计划,作为工作重点,切实抓好落实。

记者:如何看待当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

12.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关材料 篇十二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工作, 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 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做好当前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站在历史的新高度, 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首钢领导班子在学习中, 首先深刻理解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主要内容。一是深刻认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二是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三是深刻理解“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判断;四是深刻理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深刻理解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六是深刻理解“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七是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十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八是深刻理解《建议》中关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阐述。

在认真学习五中全会文件、深刻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实际, 首钢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要抓住和利用好“十二五”重要战略机遇期, 完成好首钢搬迁调整和在北京地区转型发展的各项任务, 深入推进创新创优创业, 实现首钢又好又快发展。

二、结合制定首钢“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专题研讨

首钢把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过程, 作为系统谋划科学发展、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工作水平的过程。采取集中学习、自学、专家辅导、专题研讨相结合的形式, 在全面把握五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提出了以下十个方面的专题深入研讨:

(1) 首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 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机遇, 还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 如何应对? (2) 根据中央提出的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要求, 首钢如何加大转型升级力度, 提升核心竞争力? (3) 在首钢“十二五”规划中, 如何定位核心产业和相关产业, 如何实现做强做大, 应当确定哪些重要指标, 围绕这些重要指标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4) 如何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根据北京市有关要求, 结合首钢自身能力, 加快土地开发和北京产业转型, 形成首钢新的发展优势? (5) 根据中央提出的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的要求, 首钢如何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 (6) 按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首钢如何加快建设“两型”企业, 如何发展环保产业? (7) 中央提出改革开放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 首钢需要在哪些环节、哪些方面、哪些领域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8) 首钢如何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 如何建设学习型、创新型企业? (9) 首钢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打造企业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10) 首钢如何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人才工作现在存在哪些差距, 还要解决哪些问题?

通过专题研讨, 启发新思维, 拓展新思路、谋划新发展, 把中央的精神转化为企业的具体行动。对每个专题的研究都确定了责任单位和时间要求, 提出研究成果后, 提交首钢领导班子会议进行深入研讨, 进一步取得共识, 将有关内容纳入首钢“十二五”发展规划, 纳入各项子规划, 贯彻到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三、贯彻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坚持”的要求转变为“五个落实”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做到“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结合首钢实际, 贯彻中央“五个坚持”的要求转变为“五个落实”, 可以基本包括上述十个专题的内容。

1. 把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落实到首钢钢铁业搬迁调整和在北京地区的转型发展上。

首钢搬迁调整本身就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项目, 已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是我国第一个从大城市整体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目前, 首钢搬迁调整的新钢厂建设已基本完成, 形成了“一业多地”发展新格局, 并实现了从长材生产为主向高档板材和精品长材为主的历史性转变。首钢搬迁调整不仅是钢铁业搬迁, 在北京地区实现转型发展是首钢搬迁调整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随着2010年底北京钢铁主流程全部停产, 已经进入实施北京首钢工业区土地开发、实施产业转型的新阶段。这对于北京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对全国大城市老工业区改造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期间, 首钢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为目标, 实施“主业做强, 多业协同, 打造综合服务商”发展战略, 做优做强钢铁业, 协同发展矿产资源业、装备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房地产及建筑业、海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实现首钢北京地区产业转型, 打造“首钢服务、首钢品牌、首钢创造”的综合竞争力, 促进首钢集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把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落实到增强首钢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上。

首钢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搬迁调整的中心环节, 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 首钢要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及其优化升级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为做优做强钢铁主业、协同发展相关产业, 实现首钢在北京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要立足自身技术优势, 加强内外合作, 围绕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高端制造业项目, 研发独有产品和自有技术, 在某些领域实现由追赶型向引领型的跨越。首钢在各地的钢铁企业和北京发展新型产业都要体现特色, 体现差异化竞争能力, 并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形成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品牌竞争力。“十二五”期间首钢要按照“企业发展人才优先, 人才发展以用为本, 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改革创新扎实推进”的原则,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六个机制: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人人能够成才、人人能够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用人机制;与工作业绩紧密挂钩、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保障机制;以岗位职责规范和能力素质指标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 形成更加开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3. 把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到首钢全心全意

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上。长期以来, 首钢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做好北京钢铁主流程停产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 把这项工作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做好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首钢职代会已正式讨论通过了停产职工分流安置方案, 这个方案经过了上下反复研究, 充分征求并采纳基层单位和职工的意见, 听取了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建议, 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目前, 正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保证2011年一季度基本完成这项工作。这对于保证首钢搬迁调整任务的完成, 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 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结合首钢“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要坚持通过企业发展从根本上保证职工利益, 不仅是收入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还包括职工的民主权利、在企业获得人生价值的充分体现。二是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基本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 落实职工的各项民主权利, 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利益。三是不断提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按照企业效率与效益与职工收入“双挂钩”的原则, 提高职工收入水平, 改善各项生活服务等。四是做好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 实施帮困救助措施。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对职工遇到的困难,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困难补助、职工互助保险、帮困基金和帮困助学基金, 内退待岗困难职工实施再就业等“五道保障线”。通过企业发展,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企业。

4. 把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首钢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上。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哥本哈根国际会议的召开,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 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首钢多年来坚持“人、技术、环境和谐一致”的理念, 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任务。为促进“绿色北京”建设, 首钢北京钢铁主流程到2010年底已全部停产, 各项污染物排放大幅度下降;同时发展一系列环保产业, 特别是按照国家提出的把首钢京唐钢铁厂建设成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的要求, 节能减排已达到国际同类钢厂先进水平。“十二五”期间, 要树立“大环保、大资源”理念, 发展绿色钢铁。要在节能减排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规划, 加快实施技术改造, 加强能源管理, 确保各钢厂节能减排指标和发展循环经济措施全面达到设计要求。要按计划完成迁安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二期建设, 推进北京循环经济生态园、生物质能源, 水钢、贵钢、长钢循环经济产业化项目建设, 并积极开发外部市场。同时还要注重钢铁产品本身的资源节约, 提高质量和强度, 延长使用寿命。要围绕环保产业化要求, 加强首钢环保设备的研发制造, 环保技术专利的产业化运作, 进入环保工程、技术咨询、设施运营管理等社会领域, 成为首钢新的经济增长点。

5. 把坚持改革开放落实到首钢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开放合作上。

13.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篇十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部署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通过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我深切体会到,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是严峻的。因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就十分紧迫。

“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防治腐败,必须从源头抓起。深化治本抓源头工作,必须进一步发挥制度在防治腐败方面的保证作用。制度不完善、管理有漏洞是腐败滋生的重要原因。要解决导致腐败滋生的深层次问题,必须抓住权力运行中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做到改革发展延伸到哪里,源头防腐延伸到哪里,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机制。

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改善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处于基层的广大农村、城市社区,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群众基础。

我认为:认真学习、贯彻好四中全会精神,应该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反腐倡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决策部署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应该正确判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严峻经济形势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完成好今年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坚定的信心、积极的态度、有力的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的工作部署,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14.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关材料 篇十四

近日,××分局组织机关党委、纪委“两委”委员集中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并就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研究部署。大家认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__周年之际,在应对国际国内重大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全会审议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经学习,我认为工商部门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要立足于实践“八个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新”:

一是指导思想要有新提升。要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促进监管理念、服务理念的拓展和创新;

二是理论学习要有新定位。要将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迅速在全系统掀起新的学习高潮;

三是工作职能要有新调整。坚持能动工商,自觉服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四是工作评价要有新标准。坚持从人民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争当人民满意的工商人、争创人民满意的好工商;

五是工作作风要有新转变。结合“两提高、两降低”主题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工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六是监督机制要新完善。形成工商行为社会化、全方位监督机制,提高工商行政管理的公信力。

七是基层党建有新变化。进一步深化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目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5.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关材料 篇十五

关键词: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党内民主建设;新探索

收稿日期:2009-12-01

作者简介:秦慧杰(1961-),女,黑龙江北安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干部制度改革。

一、现阶段提速党内民主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国执政党内部民主化程度不断加强,被学术媒体总结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突出成就。尤其是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民主”一词出现60余次,报告特别明确提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路径。2009年“七一”前夕,胡锦涛突出强调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更是因世情、国情和党情之变,全面提速党内民主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世情上,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但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也在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等基本趋势在深入发展,其特征是:世界经济受到重大冲击,如何发展的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转化,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主要大国对外战略出现重大调整,相互合作与竞争更加明显;国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重大动向,软实力之争更加激烈。国际金融危机使现行国际政治秩序、经济治理结构、文化价值观念、金融体系乃至于人类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愿望增强。在这个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已经开始着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谋篇布局,积极争夺“四大战略制高权”:“以金融体系为突破口的国际秩序变革制高权,以无核世界为标志的国际安全战略变革制高权,以气候变化和绿色经济为标志的经济发展制高权和以发展模式多样化为趋势的全球发展模式制高权”。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发展也带来深刻影响,在这个特殊阶段,我国发展外部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多,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增多;我国整体战略环境进一步改善,但西方国家仍未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能力进一步增强,但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我国对周边事务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但周边地区政治安全形势更加复杂;我国软实力影响进一步上升,但面临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这个特殊阶段机遇稍纵即逝,挑战更为多元,两者的转化也更为迅捷。可以说,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对我国发展和党的执政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世界发展趋势,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化危为机,危中求机,经济转型、企业升级创新等还需要全面推进,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在检验党的执政能力,无疑,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中国深入改革的迫切需要。

国情上,中国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特别是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所以执政党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妥善协调和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此要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干事创业的水平,注意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作为执政党要对目前的状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对策,把中国的改革事业才能推向新的境界。因此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完成党的目标宗旨的需要。

党情上,其一,从党的组织状况来看,党员数量上,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来,与其它执政党相比较,是一个党员数量众多而又发展最大的党,从1949年执政时的440多万党员,发展为今日拥有近7600万党员、370多万个基层组织的大党。面对这样庞大的党员队伍,如何管理、建设好这样一只队伍,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十七大提出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论断,这在中共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是首次出现。标志着党内运转机制从高度集中向民主化转变的开端,从其中可见,党内民主建设的迫切性不可小视。其二,从党的思想状况来看,诚如《决定》的第一部分,提出的“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包括“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这样思想上的问题,也包括“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样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可见,《决定》中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所作出的部署,正是基于党自身建设发展的要求。其三,更深刻的变化是:中共已从一个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的党,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受外部封锁和计划经济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计划经济下,政党变质表现为特权;市场经济下,政党变质表现为腐败。中共今天要破解拒腐防变的难题,也必须建立民主的党内运作机制。

总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今日之执政已不同于昨日之革命,今日之改革开放已不同于昨日之闭关锁国,今日之市场经济已不同于昨日之计划经济,今日之外部考验也不同于昨日之外部考验,新形势必然有新考验,新考验比过去的“拉出去,打进来”,比过去的“金钱”、“美女”更厉害。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认清这“四个考验”的长期性、复杂性、严峻性,并经受住考验。因此,“改革过去以高度集中为基本特点的党建机制,逐步转向以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为基本特征的制度治党的党建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凡是党朝气蓬勃、坚强有力之时,中国的事情就办得好,民富国强,蒸蒸日上;凡是党出问题、走弯路之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民穷国弱,危机四伏。“关键在党”,是事实,也是道理。民族复兴关键在党,祖国强盛关键在党,人民幸福关键在党,对此人们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了。发展党内民主,事关党的生存和发展,事关党和国家政治全局,也事关中国前途命运。

二、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新探索

一是重申“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论断。党的十六大曾对“党的生命”做出定义,那就是“党内民主”。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再度强调这一纲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将党内民主上升至“党的生命”的高度,无疑是执政党面对当今各种问题挑战,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民主的价值以及党员与群众的诉求后,作出的重大创新性表述。在注重创新的同时,党的纲领同样有对既往方针的继承。“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可以视为“民主之后要集中”的更清晰、更具有前提性的表述。

二是践行“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方针。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严把用人关,严格监督干部入口与提拔,严防一言堂式升迁,不仅对避免个人与领导腐败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对于杜绝小圈子腐败、卖官腐败、局部权权相护、利益攻守同盟同样十分关键。

中共十七大后,中共党内民主建设的进展引人注目,初步确立了党内民主的制度框架,党内选举的民主性、公共性明显加强,党的代表大会作用不断增强,党务公开和党内监督也有实质进展。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为全面推行这项制度提供更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深化党内选举改革,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方式,等等。南京市在363个城市社区党委换届中采取了“公推直选”办法,这也是中共执政60年来首次在城市大范围进行党内直选试验,投票率超过90%。“公推直选”,就是让更多群众和全体党员参与公开选拔程序,“海推”产生提名人选,民主推荐出候选人初步人选,直选产生最终班子成员。这是一种平等民主的竞争择优机制,凭这种竞争机制选人,可达到“选拔一人,发现一批,激活一片”之效,赢得的是全体党员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民主方向。

三是提出“扩大选人用人民主”的“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正确分析和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增强科学性和真实性。鼓励多种渠道推荐干部,广开举贤荐能之路,拓宽党政干部选拔来源。健全干部考察制度,完善考察标准,落实领导干部任用延伸考察办法,增强考察准确性。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推行差额推荐、考察、酝酿。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党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增强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活力,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办法,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

四是提出扩大民主监督,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事业愈发展,党的建设愈深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就愈要抓得紧而又紧”。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制度,地方党委常委会要把廉政勤政、选人用人等方面工作作为向全委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健全巡视工作领导机制,选好配强巡视干部,完善巡视程序和方式,提高巡视成效。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健全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的制度。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

五是提出“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

六是提出“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

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和办法,做好代表联络工作,保障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充分反映党员意见和建议。继续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妨碍选举人依照规定自主行使选举权。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维护选举结果严肃性。

七是提出“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本领,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上一篇:四季好景现代抒情诗歌下一篇:环保gis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