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教案设计(8篇)
1.集合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过程。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最后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认识矛和盾。
2、出示课题。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板书:矛进攻
坦克
盾自卫)
2、学习第五自然段,理解“大显神威”。
①找出形容坦克威力大的词语。(大显神威)(板书)
②读课文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句子。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③齐读。
3、学习1-4自然段,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坦克的?
②轻声读1-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发明家思考过程的词语和句子。
③交流、发言
(比赛-难以招架-盾太小-铁屋子-开小洞-装上轮子、履带-坦克)(板书)
④根据所画的词语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
⑤朗读。
4、句式练习
①出示例句: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
②仿写:如般。
5、学习第六自然段,明白道理。
①从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对你有哪些启发?
②齐读。
三、作业
1、阅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搜集其他发明家的故事。
板书: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 进攻
坦克 大显神威
盾 自卫
比赛-难以招架-盾太小-铁屋子-开小洞-装上轮子、履带-坦克
[矛和盾的集合2 教案教学设计]
2.集合教案设计 篇二
1 自定义控件——导航条的设计
1.1 总体结构
文中的导航条控件Navigate Tool Bar, 底层父控件是继承.NET自带的Panel控件, 相当于整个控件的容器, 可以存放多个主按钮, 每个主按钮下可以添加多个子按钮。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 主按钮在本文中称NaviPanel, 是继承自Panel的自定义控件, 有两部分组成:按钮区域和工作区域, 按钮区域是采用GDI+绘图[2]产生, 能实现和按钮同样的功能, 工作区域相当于子按钮的容器, 可以存放多个子按钮;子按钮控件是继承Button的自定义控件, 增加了一些原有控件所没有的属性。
1.2 自定义设计器
设计器在协助安排和配置组件、设计模式中为组件启用正确的行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些控件可能在设计模式中需要可视化提示, 以使配置更加容易, 如果不用设计器, 只能在运行时才能对组件启用正确的行为, 达不到理想效果。.NET框架2.0提供了一个强大而灵活的设计器主机基础架构, 具备了为处于设计模式中某种类型的组件提供自定义行为的功能。设计器提供逻辑的类, 该逻辑可以在设计时调整类型的外观或行为, 实现 System.ComponentModel.Design.IDesigner 接口, 通过 DesignerAttribute 与类型或类型成员关联。当创建了与设计器关联的组件或控件后, 设计器即可在设计时执行任务。
导航条的主要组成部分:主按钮和子按钮都是基于自定义的设计器来设计的。这里就以主按钮NaviPanel为例介绍子控件的设计。NaviPanel的类结构如图2所示, 作为主按钮的设计器NaviPanelDesigner, 是继承自ParentControlDesigner类, 它为包含子控件的控件设计器提供基类, 可在设计模式下扩展关联组件的行为, 也可在要扩展的控件中添加、移除、选择和排列子控件。例如, ParentControlDesigne类提供空的 IDesignerFilter 接口实现, 可以重写该实现的方法, 从而在设计时调整关联组件的属性 (Attribute) 、属性 (Property) 和事件。
完成主按钮的设计器NaviPanelDesigner之后, 将控件类NaviPanel和设计器关联起来, 实现了主按钮框架的设计, 对于主按钮中包含的数据集ChildButtonCollection将在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1.3 集合编辑器
所谓集合编辑器[3], 允许创建和编辑集合中的各个成员。在使用“属性”窗口并单击某个集合的属性字段中的按钮时, 所显示的对话框即为集合编辑器对话框。集合编辑器允许用户增加或删除项, 新的项被添加到“成员”列表的底部, 并被赋予一个默认的名称。若要编辑某一特定成员, 可在该列表中选择此成员, 然后使用右侧的“属性”网格进行更改, 可以编辑的特定属性取决于正在编辑的集合。集合编辑器中包含当前已定义的所有成员, 每项旁边的数字指示该项在集合中的位置, 可以对集合中的成员进行重新排序, 即在“成员”列表中选择一项, 然后单击向上或向下箭头将该项移动到需要的位置。在某些情况下, 当前成员的属性包含其他集合。这时, 可以为该集合打开“集合编辑器”对话框的嵌套版本, 如在导航条控件中存在编辑主按钮的集合编辑器, 而每个主按钮又对应一个子按钮的集合编辑器。主按钮的集合编辑器对话框如图3所示。
导航条控件是采用内置 CollectionEditor 用作属性编辑器, 用自定义的Collection数据集类来管理数据。从控件的整体框图, 如图1所示, 导航条可以包括多个主按钮, 而每个主按钮又可以包括多个子按钮, 所以对导航条控件来说有两个数据集类:包含所有主按钮信息的数据集NaviPanelCollection和每个主按钮所对应的子按钮数据集ChildButtonCollection, NaviPanelCollection和ChildButtonCollection都继承自IList、ICollection、IEnumerable接口。子按钮数据集ChildButtonCollection的类结构图, 如图4所示。对主按钮控件来说, 在主按钮控件类NaviPanel中定义一个ChildButtonCollection的属性, 指定此集合类ChildButtonCollection的集合编辑器为CollectionEditor, 即在主按钮中定义为ChildButtonCollection类的属性都会把CollectionEditor作为它的编辑器。
1.4 智能标记面板
智能标记功能使组件和控件能够为用户区分上下文的信息和命令。在Visual Studio 2005中, 可以将智能标记视为设计器谓词的替代技术, 它能够在智能标记面板[4]中显示智能标记项, 也可以在与组件或控件相关的快捷菜单中显示智能标记项, 在控件的生命周期内时钟保持可用。用户通过单击组件的智能标记符号 (◄) , 从智能标记面板中选择一种提供的操作来进行访问。
添加智能标记可以有两种方法:
(1) 直接在控件的设计器中重写Verbs属性, Verbs属性可以获取与设计器相关联的组件所支持的设计器谓词。因此, 只用将要添加的设计器谓词添加到Verbs中, 所返回的谓词将被添加到控件的快捷菜单。当选择其中一个谓词时, 将调用相应的事件处理程序。
(2) 从 DesignerActionList 基类生成一个派生类, 用派生类来填充智能标记面板, 此面板表示类似菜单的用户界面 (UI) 。
在导航条控件中采用的是第两种方法, 具体操作如下: (1) 在派生类重写GetSortedActionItems方法以返回从DesignerActionItem 派生的对象集合。DesignerActionItem为智能面板上的一项, 各项按照其类型显示在面板中, 操作列表的 GetSortedActionItems 方法, 可以实现按照在智能标记面板中显示的顺序返回属性和方法。 (2) 创建派生类后, 采用拉取模型将DesignerActionItem添加到控件, 即将派生类的实例添加到ComponentDesigner 类的 ActionLists 属性上。
2 结束语
自定义控件导航条采用内置 CollectionEditor 用作属性编辑器, 用自定义的Collection数据集类来管理数据, 使数据结构清晰, 便于管理。同时, 增加了智能标记面板选项, 使控件使用起来更直观、方便, 还存在很大的可扩展空间, 增加供用户选择的属性, 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摘要:导航条控件的设计采用了内置Collection Editor用作属性编辑器, 用自定义的Collection数据集类组织数据结构, 其特点是数据结构清晰、简单直观、易于实现。导航条控件能有效的添加二级子项目, 增加了原有控件所不具备的属性, 使控件能有效、直观地和用户交互。
关键词:导航条,集合编辑器,数据结构
参考文献
[1]周鸣扬, 赵景亮.精通GDI+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怀特.GDI+程序设计:使用C#创建自定义控件[M].杨浩, 张哲峰,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郑健.庖丁解牛:纵向切入ASP.net3.5控件和组件开发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3.非空间 新锐设计师集合店 篇三
李佳凝:非空间品牌概念店成立于2009年,最开始非空间的店在798艺术区,里面涵盖一些欧美时尚设计师,还有一些艺术品,比如欧洲古着家具。非空间一直以来在798里面位置隐蔽,但在国际时尚界声誉很高,也被纽约时报、英国、法国版VOGUE报道过。
《时尚北京》:为什么非空间会引起国际媒体的关注?
李佳凝:我们自己分析是在外国人眼里非空间所传达的品牌经营理念和店里的设计师品牌,包括店面形象、布置、环境,是可以和欧洲买手店比肩的。纽约时报就把我们与Opening Ceremony(美国著名买手店)相提并论。
《时尚北京》:非空间与TOPSHOP的关系?
李佳凝:非空间在2011年10月拿到了TOPSHOP在中国唯一的销售许可。这种销售许可和国内很多人理解的品牌代理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和TOPSHOP的关系,在订货方式上和代理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是我们要把TOPSHOP的产品放在我们的的多品牌集合店中销售, 而不是为TOPSHOP单独开设专卖店.
《时尚北京》:请您介绍一下非空间里的品牌吧。除了TOPSHOP和TOPMAN,我还看到剑桥包,还有很多不同于TOPSHOP,比较小众的品牌。
李佳凝:剑桥包(THE CAMBRIDGE SATCHEL)其实火了至少有三年了,最开始是由海外街拍的潮流带动起来的,因为出镜率特别高,再加上互联网的传播,所以就像星火燎原一样一下子就变得不可收拾了。但是这个品牌本身还是一个很新的品牌,创立的时间也很短,是一个家族式的生产模式。
《时尚北京》:就是说它是手工的吗?
李佳凝:它是手工的,纯牛皮制,所以它的生产规模有限。而英国人和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做事情不那么激进,。比如说中国人创立一个品牌,有这么大的市场需求,肯定就批量化了。但他们就守着他们的那点儿产量。所以每年这个包都是供不应求的,我指的是真正的Cambridge Satchel。据我所知剑桥包在大陆只接受两家公司的订单,一个是连卡佛,一个就是我们非空间。但是无论互联网还是实体店,甚至知名的实体店,都有他们的山寨版。
《时尚北京》:那店内售卖的其他的品牌呢?
李佳凝:这一季我们主打的是Victoria·Beckham的牛仔裤。还有Edun的男装,它是英国U2乐队主唱Bono和妻子Ali Hewson, 以及设计师Rogan Gregory一起创建的时装品牌,Edun的服饰有百分之九十的棉纱质地服装由祕鲁和坦桑尼亚的劳工制作,一半以上的原料来自于非洲及南美贫困地区。Bono希望大家用消费来表达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工的支持。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品牌是Casely-Hayford,这个品牌由曾任Gieves&Hawkes创意总监的Joe Casely Hayford和他的儿子Charlie创建,非常英伦风,衬衫的细节做得特别丰富,但并不是花枝招展型的丰富,而是内敛的细致,比如彩色的拼接、袖口或领口特殊的设计,看起来非常优雅,穿出去让人一看就会觉得与众不同。这一季主打这三个品牌,其他的设计师品牌也非常有趣。
《时尚北京》:通常你们的怎样运作订货的?
李佳凝:设计师品牌我们每年两季订货,主要是在伦敦时装周,通常设计师品牌需要提前三到六个月下订单。这里的行业规则是,并不是你有钱就能直接跟品牌订货,所有品牌都要看买家是谁,是否能把品牌形象保护好。这种买卖关系没有绑定的协议,所以对于买手店而言也是一个灵活的操作方式,比如非空间这一季签了10个品牌,如果某些品牌销售并不是很好,那下一季就不订它了。因为这个原因,非空间前前后后累积起来签约过一百多个品牌,每一季都会有变化,每一季都会有调整。现在实体店卖得比较好的还是价格相对更容易被大家接受的高街时尚品牌,TOPSHOP、TOPMAN、Cheap Monday。
《时尚北京》:您刚才提到你们都是去巴黎时装周或者伦敦时装周先看秀然后订购,你们会比较中意哪种品牌呢。
李佳凝:这也是非空间和市场上现存的其他买手店在市场定位上的区别,像一些大型买手店所做的欧洲的品牌往往是已经比较成熟的国外的设计师品牌,它们很少做新锐的、刚刚冒出头的设计师,但是非空间还是倾向这些刚刚崭露头角的设计师。
《时尚北京》:您说的“新锐”指的是?
李佳凝:所谓的新设计师并不是说他们毫无名气,也许这些品牌对国内的消费者来说认知度还不是特别高,但他们往往已经在时尚界受到相当程度的瞩目,或是设计师本人已经是业内声誉极高的人,他们的作品可能没有完全被消费市场和趋势过度左右,而是更充分的在展示设计师本人的设计理念及才华,非空间对这样的品牌会倍加留意和关注。
《时尚北京》:看到好的设计就会订购,还是有固定风格的倾向呢?
李佳凝:这个是要在消费者需求和潮流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因为如果你的货品来源是时装周的Fashion Show,那就意味着你的可选择余地非常少,因为大部分Fashion Show要传达的都是下一季潮流趋势的一个理念,但是从趋势到流行,这中间是有时间落差的,所以要在Fashion Show里面甄选,要能找到既带有新的趋势元素,又不是特别远离大众的款式。我们希望非空间是站在国际潮流前端的位置上,尽管可能因此会影响相应的市场回报,但这是非空间保持品牌概念定位的基础。我们自己解决方式是用TOPSHOP这样的高街时尚品牌去平衡收益。
《时尚北京》:你们现在在北京有两个店,很多买手店在街上或者在胡同里有独立的店铺,现在你们这家在商场,还会有开其他店的计划么?
4.点的集合教案 篇四
实验学校 王雪峰
点是本课讲解的重点,通过对点这一元素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创作打好了基础。在自然形态中,人既可感知点,也可视之,点是物象的浓缩。康定斯基说:“点是最简洁最坚强的主张,因此点是绘画最初的要素。”点可以是圆的,可以是不规则的,可以是任何形状的。从古至今的艺术家都喜欢用点来创作:古希腊人喜欢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他们的建筑;点彩派画家能够用色点来表现耀眼的阳光;现代派画家用不同形状的点勾画诗一样的图画……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点的美感。
一、学情分析
这是六年级上的第二课,学生对于新鲜的学习内容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爱好将提高学生的美术技巧与修养。六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作品,往往创意丰富。
二、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
1、知道美术中点的概念,知道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认识点、尝试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使画面呈现和谐的色彩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点的艺术魅力。利用儿童的个性特征,通过鉴赏、分析、创作、指导、评价,激发其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提高艺术修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在绘画中点的运用。教学难点:学生创作时如何用点表现完整的画面,有层次的画面,利用点组合规律、疏密变化、色彩丰富的画面。
解决方案:运用大量的生活经验图例及艺术作品冲击视觉, 揭示点的概念.明白点无处不在,可以把大小、形状、色彩、肌理不同的点组合在一起,创作丰富多彩的作品。
四、教学环境
学生座位分为五组,每组六人,设立组长席位,组长帮助我管理每一组的事务,达成学生自主管理。环境的设计营造一种学习氛围,看似无意的布置,实际上在为孩子作画提供适宜的主、客观环境,引导他们从无意观察——有意观察——多角度观察过渡。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今天我请带来了两幅作品对比分析ppt1、2、3,找不同,说说自己的感受,介绍给同学们,点彩派创始人和发扬着。点彩派的原因是—点的密集运用。
今天尝试点的运用,并加入点彩派到此我揭示了课题《点的集合》。(二)解读图形,讲述点的概念。
认识生活中的点:在这里我找了些学生熟悉的图片,ppt4、5、6、7、8明白点无处不在。描述中让学生明白点是在相对空间中较小的物体。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得出:猎豹的身上有斑纹点、彩色的鹅卵石拼成火车是点、马赛克上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点、花园里点点的小花开放着,树叶也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点缀也是点、解放军同志身上的帽子、徽章、枪、衣服、甚至他们本身就是点。楼房、汽车是点、甚至于在中国地图上我们所在的上海它也是点。
经过刚才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辨再加上现在这些图片的出示,学生可以得出:点的形状可以是各种样子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
(三)画面上点的形状:
Ppt4-7认识圆形点,总结圆点的排列规律,出示自己的一幅作品。认识方形点,认识方形点其排列规律,颜色过渡,观看自由图形的点,这个环节中我再出示范画给让学生欣赏,学会用多种点的形式来创作丰富多彩的点的集合作品。学生体验一种点的排列组合及其规律。方形点用不同色彩小块组合而成的画面。不同色彩不同大小不同疏密圆点组成的画面。自由点组成的人物画。
(四)用各种样子的点来做成集合吧。
欣赏作品,感受点的艺术魅力,看看其点在生活中的应用,Ppt9、10、11、12。作品创作需要注意的情况:
1、构图(铅笔勾出图形)
2、设计点的形状
设计点的大小
变化规律
3、选色
建议3-5种颜色上色
完成(五)图乐共赏,学生创作。这里提出作业要求: ★我能点出简单的图形。
★★我的作品点出了疏密(大小、方向)。
★★★ 我最棒!我的造型优美、色彩统一画面、整体感觉和谐。(六)评价互动,展示作品。
在学生绘画创作中,我巡视指导,对于闪观点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这也给创作有困难的学生再一次加强体验感悟。对于率先出色完成绘画创作的同学采用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的手段,再通过奖励机制请这位同学巡视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师生互评,最后同组学生互评。将优秀作品展示在展示板上或相机拍摄优秀作业。
5.孙权劝学 教案集合 篇五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 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孙权劝学 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 教案 篇2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孙权劝学 教案 篇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孙权劝学 教案 篇4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教学设计(B)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教师落实重要词句。可结合教学设计(A)
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外机功学”。
I.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功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允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7是怎样表明的7没有直接表现目获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占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表现了鲁市怎样的感情?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象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孙权动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
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6.关于劝学教案集合 篇六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劝学教案 篇1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的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当堂交流评点。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一、课前三分钟(学生讲三国中的小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一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朗读后合作讨论理清课文情节,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3、课文注释补充。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各段落的重点词语。
4、再次朗读课文,、熟读、读出味道。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1)“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6、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板书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劝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当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当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劝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基础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帮助。
【学法指导】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作者、作品简介,释题: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课时重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课文: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二)有关《荀子》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正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ng)绳 輮.(róu)以为轮
虽有.(yu)槁.(g?o)暴.(pù)
金就砺.(lì)则利 参省..(s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yú)跂.(qì)彰.(zhāng)舆.(yú)马 生.(xìng)非异
跬.(kuǐ)步 骐骥..(qí)(jì)驽.马(nú)锲.(qia)而不舍朽木不折.(zh?)
镂.(lu)螯.(áo)蛇鳝.(shàn)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
四、根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第二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课堂小结: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正反两个方面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做相关练习,并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特殊文言句式)
劝学教案 篇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板书文题)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辑 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选出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蚓无爪牙之利
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2)从下列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选三名学生回答。
明确:(1)B(A.寄托:托身、寄居,今义多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C.用心: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肯动脑筋。D.卑鄙: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
(2)B(4句都是变式句,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2.选五个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劝学教案 篇5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孙权劝学》是人教社20xx年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选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在孙权劝说下认真读书,才略长进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对话描写生动,既可承担、落实本单元写人的教学重点任务,又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好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设计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练习(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学情学法分析
教学此课前,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八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课的主题与学习有关,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联系实际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在读中质疑文题,圈点勾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感知文本思想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相关学习资料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标点课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板书: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对比)
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板书 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 先叙后议 《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 对话描写)
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习一。(板书:开卷有益)
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
1.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投影练习题)
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2.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一段“就学”时的情况。
3.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4.学完本课,你肯定有所感悟,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孙 权 劝 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对比
(详、正)(略 写)(详、侧)
孙权 劝学 —对— 吕蒙 就学 —话— 鲁肃 赞学
(善 劝)(肯 学)(敬 才)
刮目相待
启示:开卷有益
八、教学后记
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读背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问文题,探究文本,展开与文本的对话,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教学环节如能紧凑一些,将随文练笔放在课堂上练习,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这是值得我今后教学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劝学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用多媒体展示)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课后作业
以《劝学》为话题,结合当前实际,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600字以上。
劝学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5.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6.谈感悟: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7.集合教案设计 篇七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启示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 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合适他认知水平的学习内容, 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 由于巧妙设计, 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自己取得成功, 主要体现了在如下几个环节。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 在认识理解中激发兴趣
多媒体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在激发学生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课依始就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 以课件为辅, 调动感官刺激。
(一) 教学片段
今天, 老师带大家认识一些新事物, 请看大屏幕 (出示多媒体幻灯片让学生观察) 。这是古代的两种武器, 长的是矛, 圆的是盾。我们一起来学写这两个字。 (生边说边书空, 师范写) 矛 (最后的一笔撇, 好锋利啊, 跟图片中的矛一样) ;盾 (开始两撇, 真像勇敢的小卫士, 像图片中的盾, 可以保护自己的主人)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 (板书:进攻、自卫) , 你喜欢哪一个?相继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
(二) 教学反思
课始, 打开多媒体, 学生观察图片, 了解矛和盾的形状和作用, 通过字理分析和书写带动学生认写“矛、盾”。这样的设计, 让学生从字形和字义对生字学习有一种新鲜感, 文化感, 增强了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落实单元目标, 在探究思考中活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 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 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一) 教学片段
1. 阅读思考。
在这场紧张比赛中, 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大家用心读课文第2、3、4自然段, 直到把问题读懂。
2. 小组讨论。
根据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 最后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出示: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______。
3. 汇报交流。
(1)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生接读:“盾太小啦!……用几句话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用了几个感叹号?第一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矛队读。第二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盾队读。 (板书:铁屋子) 。 (2) 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 可以吗?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 (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 (3) 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 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 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 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又认真研究了一番:不停地想呀想, 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生接读:对了, 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板书:坦克。 (大屏幕出示装上枪炮的铁屋子又装上了轮子、履带变成了能跑的坦克。)
4. 小结。
这个过程, 就是发明坦克的过程, 就是发明家思考的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 是发明的一种方法, 带着这样的理解, 再来齐读题目。
(二) 教学反思
了解发明过程, 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 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翻来覆去的阅读中, 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 怎么想, 学生在层层深入思考中探究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发散思维, 学会求知, 学会思考, 学会实践。
三、联系生活事例, 在感悟明理中放飞想象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内外结合, 联系生活实际。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 我们把语文教学融入广阔的天地。语文教学的源头就在生活中, 就在学生的知识积累里, 就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中, 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使学生“课结束, 趣犹存”。
(一) 教学片断:联系生活, 感悟道理
1. 是啊, 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屏幕示句, 指名读, 齐读。) 这里的谁不仅仅指物体, 还可以是我, 是你, 还可以是他。我们知道: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所以我们要取长补短。 (示屏幕)
2.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屏幕出示: (%) + (%) = (%) (铅笔+橡皮=橡皮头铅笔;书包+车子=拉杆书包;椅子+车子=轮椅) (“水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电视电话、冷暖空调) (矛队、盾队比赛说。)
3. 指导朗读这句话。
(二) 教学反思
在引入课题时, 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 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
通过学文后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 学生开阔了视野, 拓宽了思路, 发散了思维, 才可学以致用。课后让学生继续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 想想集合的办法, 改变身边的小物品。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 学生体会到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大胆设想, 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让学生学得轻松, 获得发展的教学, 才是有效的教学。其“有效”要体现出对“人本”的关注, 对“语言”的关注, 对“过程”的关注。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巧妙设计, 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呈现实效。
摘要:有效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 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和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 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8.集合教案设计 篇八
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1集合的概念、§1.1.1-2集合的性质表示。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并且介绍了集合的几种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集合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
掌握集合的概念,会用各种表示方法表示一个集合。
情感态度:
通过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培养学生的理解、化归、表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问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20日9点,高一年段在操场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板书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经历的军训引课题,让学生带着对平常熟悉的词“集合”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展示军训图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1.请同学们按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集合。
阅读课本2~3页的内容,看看和你理解的是否有差异。介绍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对重点词加以强调)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并加强记忆,活跃课堂气氛。
2.由此下列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1)的元素为1、3、5、7。
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
……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集合的理解。
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对例题进行分析)
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4.请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5.你能表示出集合吗?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埸A(或a?懿A)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埸(?埸也可表示为 ?懿)两种。
如A={3,4,8,23},则4∈A,8∈A,32?埸A。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课本例2)说明:(课本5页最后一段)
思考3:(课本6页思考)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x2+4x+5}与{yy=x2+4x+5}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这里介绍几个常用数集。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例题,找到集合的元素,并讲解元素与集合的关介绍系,从而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内容:
什么是集合?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常用集合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本节课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锻炼学生归纳知识点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教科书11页的习题1.1A组:1、2。
补充题:有三个元素的集合A,B,已知A={2,x,y},B={2x,2,2y},且A=B,求x,y的值。
设计意图:增加补充题是让基础好的学生得到提高。
【集合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关于劝学教案模板集合06-20
集合的概念的教案08-14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12-03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12-10
幼儿园安全教案小班集合08-16
高中数学必修1集合教案总汇10-29
小学一年级语文部首歌教案精选集合08-22
27ke1课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10-04
高中新课程数学(新课标人教B版)必修一《1.2.2 集合的运算(二)》教案08-15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