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说课(8篇)
1.人民版高中历史说课 篇一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他们思维较活跃、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进行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文理分科,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学生顺利通过会考。如何让理科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读法等自主性学习。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学习要求:列举明清时期主要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通过对这些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学习,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思想文化的变化。【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教学流程】
投影:
请阅读以下故事片断,结合书本内容找出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 投影:
明朝,番禺秀才吴必中带着书童正走在赴京考会试的途中。他是家中独子,但是他天生愚笨,多次考县试都不中,于是老爸吴老爷拿钱为他买了个秀才的头衔(政治腐败;社会拜金风气盛行),这样,吴必中带着全家的希望上京了。
他们走到湖南时,他们先是看到一些衣服破烂,瘦得只剩下骨头的难民坐在路边,接着又看到一大帮农民手拿着锄头和大刀,一边大喊:“狗官钱弓梓,拿命来”。他们赶紧避开。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土地被钱弓梓给强行霸占了(政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
吴必中一边赶路一边还不忘死记硬背四书五经,把要考的文章死死的记住。终于来到北京,他看到大街上很是热闹,大街两边都是做买卖的(商品经济发展)。最吸引他的是地上摆卖的西洋玩意,他实在爱不释手,于是买了一个望远镜(西方文化传入,开阔眼界)。
来到客栈,他看到有很多像他那样的考生,有的在高声谈论科举考试,有的埋头苦读(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因循守旧,束缚思想),他也不甘落后,吃完饭早早地回房看书。
(板书)
一、背景
⒈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⒉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⒊思想: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摧残人性 ⒋外部:西方文化传入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自主学习:
问题一:李贽是如何批判程朱理学思想的?你如何看待李贽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问题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如何批判传统儒家思想的?提出了哪些新主张?有何影响?
投影:
明代万历年间,李贽在麻城著述、讲学。虽说他是有大学问的人,却也开荒、种粮、种菜,勤快得很。李贽讲学跟别的先生不一样:别的先生只收男生,李贽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别的先生要求学生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学生们蹦蹦跳跳翻跟头,大声读书像打油;别人教书要白天,李贽白天要学生们帮家里种田、种地,夜晚听他讲学;别人教书是在学堂里,李贽要学生在钓鱼台上听;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李贽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经常出谜语逗学生们玩:
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 公公拉着媳妇手,细伢打破老子头。
学生们猜来猜去,都猜不出来。李贽笑着启发说:“你们不是猜不着,是还没有长这个胆量。要干大事,就得敢破旧规矩,敢想,敢说,还要敢干。”
接着,李贽解释说:“第一句‘皇帝老子去偷牛’是君不君;第二句‘满朝文武做小偷’是臣不臣;第三句‘公公拉着媳妇手’是父不父;第四句‘细伢打破老子头’是子不子。”学生们听了以后,就到处传播。气得那些官老爷和封建卫道士们连连骂李贽是“盗教”、“邪教”、“异端”。
(板书)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⒈李贽——“离经叛道”
投影:
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75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于监狱割喉自杀而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
投影:
当时反传统的异端思想家李贽活到了七十岁,这在以前的任何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李贽的书在当时是畅销书,几乎人手一本,以至于某些书店印刷工场,为了赚钱,居然把一些书冒充为李贽写的拿来卖,其盛况可想而知。
投影: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请思考: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什么样的“异端”思想? 答:⑴反对盲从孔子;⑵反对礼教虚伪;⑶倡导个性自由发展。(板书)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⒉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投影: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宁波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羲成年以后加人复社,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亡后拒绝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
投影:
材料三 ……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请思考:材料三、四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 答:⑴批判封建君主专制;⑵主张“工商皆本”。
补充:黄宗羲的其他思想:⑶提出君臣平等;⑷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投影:
为了配合维新变法运动,《明夷待访录》被大量秘密印发、传播。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深!”又说:“此书乾隆年间入禁书类,光绪间我们一班朋友曾私印许多送人,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板书)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⒊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各地,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
投影:
材料五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材料六 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顾炎武《日知录》
请思考:材料五、六反映了顾炎武怎样的思想主张? 答:⑴反对君主专制;⑵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⑶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投影: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板书)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⒋王夫之
投影: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1644年,清兵入关,王夫之和友人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晚年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著作现存《船山遗书》。
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投影: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第五目“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可以省略。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19页“学习思考”
答:李贽在这里强调的是坚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主张承认个性的意见也是有意义的。李贽所说的“私”和“心”的关系,实际上也肯定了思想的独立性。
课本第21页“学习思考”
答: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启发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人民版高中历史说课 篇二
一、历史地图的定义与分类
( 一) 定义
著名的学者谭其骧先生有言: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 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到的戏剧! ”(2)由此可见,历史与地理的紧密关系,历史研究一定要放在特定的地理时空中去考察。《辞海》将历史地图解释为“专题地图之一。反映人类某一历史时期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状况的地图。如历史事件的地点、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历史政治形势、国内外战争、民族迁徙、经济和文化发展等。”(3)
( 二) 分类
历史地图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以人教版和人民版历史教材的必修一为例进行探究,那么就将其根据政治史专题的特点分为政治类、军事类、对外关系类三种。
政治类: 主要有《西周分封示意图》、《秦朝疆域图》、《古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等。
军事类:《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等。
对外关系类:《罗马扩张示意图》等。
二、历史地图在教材中的作用
( 一)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这一显著特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靠文字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直观的感知,历史地图则恰恰做到这一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对后世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针对这一内容的讲解,教师就应该将历史地图合理的运用起来。通过《西周分封示意图》,学生不仅能够清晰的看出周武王对其同姓和异姓分封的不同之处,而且也更容易体会分封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知识学习的目地。
( 二) 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的发展观
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历史地图可以“运用视觉手段来突出变化、扩展和收缩”、它能够“体现历史进程的连续性”。(4)仔细观察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一第54 页的《太平天国形式示意图》,关于黄河入海口在地图上标注了两条,分别是1855 年以前黄河注入黄海,1855 年以后黄河注入渤海。可能在众多的中学生的认知里一直以为黄河的入海口只有一条而且是没有经过变化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线索,以该幅地图为出发点,提出进一步的假设,长江是否也这样呢? 或者,除此之外,设问我国各地的地理名称或行政规划是否也同样经历了变化。最后经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来加强学生对纵向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发展观。
三、教材选用的历史地图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历史教科书由专家精心编制而成,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然而,笔者探究学习中不可避免的发现了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关于《秦朝疆域图》,个人认为人民版的历史地图更为全面一些,它不仅将疆域图清晰的展现出来,而且也将疆域的接壤地区标注出来。这种呈现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秦的疆域及秦统一前的六国分布,而且也能够了解秦朝以外的世界,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
再者,人教版必修一第27 页的《罗马扩张示意图》同样也有问题,罗马的扩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十分清晰明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地图的各个地区的名称却是不统一的,比如在欧洲的西部和北部,它用日耳曼人、斯拉夫人这两种人种的概念来等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区名称,这就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极大的误解,以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是地区的名称。
四、选用的历史地图中较为优秀的方面
( 一) 人民版必修一第51 页的《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图( 1911) 》运用十分合理。武昌起义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次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 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者土崩瓦解。而该幅图也用红色清晰地标示出确切的独立省份,使得学习者在学习时能够清晰的观察到当时独立的省份主要在南方,而在北方却寥寥无几。由此观察到的结果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袁世凯之所以成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 二) 人民版必修一第68 页《中国民族分布图》全面的将我国民族的多元化呈现出来,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清楚的了解各个民族的区域分布及所占区域的大小,同时也更容易理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意义。
总之,本文选取两种版本的历史教材为例,分别从其定义、分类、作用、及其运用中的优缺点一一来加以探究,其目的并不是比较孰好孰坏,而是旨在从中发现问题、最终达到服务学生的目地。
参考文献
[1]郑樵.通志总序.图谱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葛剑雄.看版图学中国历史[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
[3]夏征农.辞海(上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07.
3.人民版高中历史说课 篇三
关键词: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特点
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提高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根據社会环境改变教学方法,改变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有高素质的编写团队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团队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历史系教授、博导、科研组组长等来自祖国各地历史学的顶尖人才组成,这就使得人民版历史教材在教学内容以及知识方面具有极高的质量和准确性。
二、具有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1)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以毛概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等伟大思想作为基础,正确阐述我国的历史发展,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2)人民版历史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3)人民版历史教材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提高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4)人民版历史教材的编写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但是并不被陈旧的教学方式所约束,注重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且具有多学科渗透性,知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5)尽量减少以往历史教材知识内容复杂烦琐的弊端,使描述及内容尽量生动简洁,使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加积极,并且充满兴趣;(6)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在保证按照规定进行设计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更良好的教学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严格遵循新课程改革标准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人民版历史教材严格遵守新课标的规范,并且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教材内容的改革。课本的内容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照片等内容,以多彩的视觉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对知识的内容进行理解。除此之外,还设置有图表,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的能力,教材边框处的资料卡片等的设置,则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让学生主动思考。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的内容也要进行改革,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为我国历史教育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君燕.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材分析与对策[J].学周刊:C版,2013(04):112-113.
4.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问题解答 篇四
■一 百家争鸣■
[议一议] 法家怎样论述改革的意义?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文化意义? 答案提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通过变法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改革的思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
[想一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答案提示: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国迅速发展,出现了争霸的局面。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变成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诸侯争用客卿,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政治上的宽松,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学移民间,大批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站在各自的利益上发表论说,传播著述,以求他们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于是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最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
[自我测评]“六经”包括哪些典籍?答案提示:《诗》、《书》、《礼》、《乐》、《易》、《春秋》。[材料阅读与思考] 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对于推行改革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提示:他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古,“不循其礼”。反驳了“法古天下,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大胆破除传统的禁锢,从而促使秦孝公确定变法图强的决心。
2.商鞅既然批评效法古人,为什么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呢? 答案提示:商鞅在论辩中所列举的古人的事迹,都是古人不因循先人的典型事迹,可以反证他“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理论。他要效法的是这些古人的做事原则而非具体做法。另一方面,商鞅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也说明我们民族尊古的传统有十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即使改革家也难以彻底摆脱这种影响。而论辩中用古人事迹说明问题,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也是一种有利的策略。■二 儒学的兴起■
[想一想] 1.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2.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何关系? 答案提示: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
[议一议] 1.《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2.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我们今天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答案提示: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惟一理想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我测评]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答案提示: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材料阅读与思考] 谈谈你对“焚书坑儒”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
答案提示: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学在秦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三 宋明理学■
[想一想] 1.《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载:“(二程)昔见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答案提示:理学家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的境界。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应当就是所谓“孔颜之乐”。而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这体现在传统儒学家的言行中。
2.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是“自胡来入我中国”? 答案提示:石介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儒学学者有意将在文化渊源上原本属于中原文化的道家之学及道教归于与中原文化有本质区别的蛮夷文化的范畴之内,以贬低道家文化,进一步抬高儒学的地位。
[议一议] 1.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答案提示:朱熹的思想,与当时官方所尊奉的传统儒家思想不一致,所以被诬为“伪学”;而实际上他对儒学的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发展,他的理学思想逐渐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2.王守仁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表明了他对于文化作用的认识。我们今天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种忧虑? 答案提示:他肯定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这种作用,但是他的忧虑又是有道理的。实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否定和轻视文化的作用。
[自我测评] 简要说明韩愈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关系。
答案提示:韩愈激烈地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并最早提出重视太学,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韩愈的思想是宋明理学创立的先声,为理学创立打下了基础。
[材料阅读与分析]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答案提示:“良知”的说法,出自孟子。王守仁借用“良知”一词,又指出“良知即是天理”(《与马子莘》,《明儒学案》卷一○),又是对孟子的发挥。他认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体者也。”“良知”就在人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他还强调“良知”就是基本的“是非之心”,“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所谓“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王守仁“致良知”的命题,是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然而更加明白简易,因此也容易获得更多的信徒。■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想一想] 1.李贽认为自私心是人类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我们今天应当怎样看待李贽的这一认识? 答案提示:李贽在这里强调的是坚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同时,主张承认个性的意见,也是有意义的。李贽所说“私”和“心”的关系,实际上也肯定了思想的独立性。
2.明清之际,从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百王之弊”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皆为贼”论,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有的学者认为,上述命题不仅展示了思想家们丰富多彩的个性,也为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资源。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答案提示: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启发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材料阅读与思考]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于易白沙所代表的清末民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影响? 答案提示:结合明清启蒙思想家对专制帝制的批判,予以说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议一议]
1.鲁迅在《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他在《随感录》中还写道:“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我们在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时候,应当怎样理解鲁迅的话? 答案提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虽然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但是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却阻碍了科技推广和进一步的发展,使近现代中国的科技落后于先进国家。
2.有哪些原因促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取得领先于世界的重大成就? 答案提示:国家的统一;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文化传播的需要;教育的进步;个人对科技的探究等。
[自我测评] 简要总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科学成就和文化教育。
答案提示:以纸的发明为例,从现有资料看,纸的发明和普及是在汉代。应当启发学生通过课外阅读,重视纸向世界其他地区普及的历史过程。有关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应当提示学生注意相关发明对世界航海技术进步的意义。关于火药的发明和使用,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有关论述。对于印刷术的发明,应启发学生通过相关课外资料说明问题。
[材料阅读与分析] 应该怎样理解李约瑟的这段话? 答案提示:儒家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二 中国古代艺术■
[想一想] 1.《淮南子•本经》中这段话记录的传说有什么意义? 提示:“天雨粟,鬼夜哭”,说明文字的巨大威力。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的经验得以流传,使得人类的智慧得以发挥。人类将摆脱以往的愚昧和黑暗。有关“仓颉作书”而导致异象的传说,说明了文字出现在文明史上震撼性的冲击,也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景仰和钦佩。
2.下面《韩诗外传》中记载的一则故事,请你读后谈谈自己的感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擗琴决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也。
提示:高山流水觅知音,是两千多年来广为传诵的一段友谊佳话。表现了对友情的一种美好而高尚的理解和追求。而其中的媒介,是音乐。可见,音乐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抒发人的情感,沟通人的心灵。音乐有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净化人的精神世界的神秘功效。3.为什么中国戏曲表演具有强烈的舞蹈美感?发达的古代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中国的戏曲表演从艺术渊源来说,与舞蹈有紧密的文化联系。发达的古代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在戏曲产生和成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议一议] 1.在当今汉字输入有电脑、美术字库丰富多彩的时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有,其价值何在? 答案提示:有。中国传统书法不仅有传递知识文化的功能,还有修身养性的价值。有助于提高人们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有助于潜移默化增加自身修养,提高品德的功效。中国传统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舍弃的民族文化遗产。
2.下面这段文字蕴涵什么哲理?它仅仅说的是一种绘画艺术观点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答案提示:董其昌的这段话,强调读书实践的结合,强调感受自然,感受社会,感受人生,对于艺术创造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种绘画艺术的观点,同时也包含着人生哲理。
3.为什么戏曲产生后能够取代乐舞,在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答案提示:戏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灵活,形式多样。表演方式继承了音乐、舞蹈以及传统百戏的诸多手段,因而受到民众的喜爱。市民经济的发展,也为戏曲的完善和普及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统治者因个人喜好为基点的提倡,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材料阅读与分析] 《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段话的意思是:音乐和政治是相通的。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答案提示:同意。艺术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形式,必然会对当时的社会存在有所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说法是成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议一议] 1.屈原所说的香草、众芳,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提示:屈原所说的香草和众芳,象征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有益社会的贤才。这段文字,姜亮夫的译文是:“我既种了九块地的兰蕊,又种了百亩的芳蕙。也种了五十亩的留夷与揭车,连马蹄香与白芷我也为你收集。”“我希望的是枝枝叶叶长得茂盛而美丽!等到了成熟之时我将量材采取。虽把我自己弄病倒了,又有甚么关系呢?我最哀痛的是这些众芳枯萎污秽!”(姜亮夫:《屈原赋今译》,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至第10页)袁梅的译文是:“我已栽种了春兰九畹,又种植了香蕙百亩。我一畦畦地栽种那留夷、揭车,又杂植那杜蘅与芳芷无数。”“希望它们枝叶繁茂,长得高大,待其长成之时,我将收获而归。虽则枯萎零落又有何妨,哀伤的是众芳竟然荒芜杂秽。”(袁梅:《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5页至第6页)[想一想] 1.赋是一种延续相当久远的文体。你读过哪一时期哪位作家的赋? 答案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时,不必受时代的限制。2.杜甫吟诗说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想一想其中的深意。
答案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这样两个思路考虑:1.应当怎样看待逆境;2.应当怎样看待声名。
3.探究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思考当今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前景。
答案提示:元代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开封、大都、杭州等城市兴起以及勾栏瓦肆繁盛为杂剧提供了依据;农村的节日和庙会是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这样就保持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百姓怨怒已极,有口难言,要求在艺术上得到反映;元初废科举,许多文人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从事杂剧创作;元杂剧本身是—种很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形式。这些都为元杂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今中国戏剧艺术能否有新的发展,除了经济条件而外,国人对民族文化是否真诚地重视,以及戏剧艺术本身的因时变革也是重要的因素。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习质疑]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在西方的冲击下才开始现代化的,结合林、魏的思想,评价一下这种说法。
答案提示: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其实是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的影响,但他们力图变革的思想还是积极的、主动的。
[想一想] 1.康有为为什么要借“托古改制”的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 答案提示: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和学说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局势,但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为了寻求支持变革的合理依据,康有为就把孔子描述成一个主张“托古改制”的人,想利用孔子削弱反对势力。
[自我测评] 2.康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康有为的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答案提示: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正确的。康有为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不仅仅在于武器和—些民用工业,而是政治制度。所以,清政府购买和制造武器,设邮使、开矿务,都没能找到落后的真正原因。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就要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从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看,中国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的确也经历了—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先是学习制造武器,接着要改变政治制度,后来又要接受西方的文化。所以,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二 新文化运动■
[想一想] 1.为什么说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答案提示: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复古尊孔,就要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而这些礼仪和制度,和封建君主制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2.你认为新文化运动批判尊孔复古思潮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提示:孔子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精神的象征,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的学说因帝王的推崇而定于一尊,皇权则借助孔子的学说而合法化。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眼里,孔子就是专制帝王的护身符,批判尊孔复古就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什么关系? 答案提示: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两回事,而且彼此没有多少关联,因为在他们看来,五四运动并不是由新文化运动直接引发的。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也不曾领导过五四运动。在他们看来,新文化运动只是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制造了一些便利的条件,而五四运动反过来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和扩展。
但也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二者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他们也坚持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不是一回事。他们认为,新文化运动是独立存在的。胡适是这种看法的代表,在他看来,五四运动是一种学生爱国运动,而新文化运动则是一场文化革新运动。相比之下,文化运动要比这种运动和社会运动更为重要一些。
有的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在他们看来,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个方面,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对学生们的启蒙,也就很难说会有五四运动。冯友兰和周策纵是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周策纵还在他的《五四运动史》一书中对此予以详细的论述。他的理由如下:第一,那些鼓励大众游行、示威、罢课、罢市、罢工和抵制日货的领导人物,有不少正是那些提倡新文学、新思想和社会改革的新兴分子。而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反对者则是中国固有传统的代言人,或自称为固有传统的代言人。其次,当时思想改革家的反军阀、反强权活动的根据,乃是早期一群知识分子所鼓吹普及的民主思想。由此看来,五四示威活动实在是那早两三年前就开始的新思想运动顺理成章的结果。第三,许多与示威运动有密切关系的学生领袖从一开始就觉得,五四的真精神并不只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对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他们活动的宗旨不只是要推翻军阀的统治;他们所关心的也不只限于外交问题。在示威事件发生以后,他们对社会和思想改革,与对爱国运动一般,付出了同样多的心血。结果自1919年到1920年间的运动给人最深刻而磨灭不了的印象,就是他们在思想界造成的革命和社会上引发的种种改革,这一切活动的中心思想则是对社会上、对思想上和政治的偶像破坏。所以,五四运动应该包括新文化运动。
[自我测评]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太激进了,完全割裂了传统,是应该否定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答案提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从历史上看,新文化运动虽然有它自身的缺陷,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思想解放所起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现实看,中国传统思想的余毒仍然时时在社会中出现,传统并没有消亡。
[材料阅读与思考] 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答案提示: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为辛亥革命补课,补思想启蒙的课。■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想一想]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中国的知识分子?(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救亡,通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机会;
(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4)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5)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2.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会不会参加工读互助团? 答案提示:此题可作为开放式问题,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机渗透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里提供两种参考答案:(1)会参加。因为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与工人阶级打成一片;工读互助团自食其力;用亲身实践检验和推进认识。
(2)不会参加:因为工读互助团不会成功。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没有严密组织基础和科学的思想基础。它只是一种欧文式的空想社会主义。
[学习思考] 无政府主义为什么会在五四时期流行? 答案提示:(1)中国本来就是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有传播无政府主义的土壤。
(2)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小生产者日益陷于破产,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使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感到绝望,他们反对专制,而无政府主义所主张的恐怖、暗杀等就成为他们选择的手段。
(3)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尚未得到广泛传播,人们将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混淆,无政府主义就大行其道了。
[自我测评] 1.胡适认为:“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你怎么评价胡适的这种思想? 答案提示:生物进化有渐进和突变两种,用于解释社会发展就是改良和革命。胡适主张渐进、改良,有合理的一面,有许多社会问题不是通过革命就能得到解决。比如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使中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巨大进步;但是另一方面,胡适所处的时代正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其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的各种社会问题只有通过革命来解决,而改良主义思想是不可取的。
2.从五四时期新思潮的引进来看,中国人对社会主义充满了好感。想想这是为什么? 答案提示:可参考“想一想”1的答案。[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案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因为是胜利国而有所提高,充分说明北洋政府的腐败和软弱;作为协约国的成员国,中国曾派十五万华工前往法国挖战壕、当搬运工而参战,显示了中国劳工的力量(文中列举的官员、商人、议员等腐败的事件,说明这些人无法使中国强大。列举的劳工,包括知识分子的爱国行为,说明他们是中国的希望。)这给中国知识分子以启发。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欧洲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鼓舞,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注意同劳动人民的联系。认识到劳工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自我测评] 1.简述孙中山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答案提示: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其基本精神是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建立民族独立的中国,完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完成政治革命。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实现平均地权的办法是“核定天下地价”。
2.为什么说孙中山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请从其思想理论发展的角度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孙中山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不仅表现在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是适应时代的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提出的,而且还表现在孙中山的思想理论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他对三民主义作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使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其基本精神是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建立民族独立的中国,完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完成政治革命。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实现平均地权的办法是“核定天下地价”。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经过十几年奋斗,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即中华民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工农民众决定性的表现,使孙中山毅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援助,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作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提出争取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由和独立;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在民权主义中,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明确指出其含义: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和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和个人的自由权利。要建立一个最新式的“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的共和国。民权主义还强调使政治机构民主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真正能够参加管理政权。在民生主义中,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原则,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使新三民主义较之旧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进步。孙中山和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为主体的大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的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以下材料,谈谈孙中山主张三民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它是孙中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因此又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它作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测评]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毅然举起了武装起义的大旗。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并率领部队走上井冈山,创建了第—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严重挫折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最卓越的贡献是:他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创造了坚持并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最完整的经验,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了说明。他在这一时期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强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革命道路,以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所探索出的这条道路,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为什么说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与确立时期?试结合史实说明。
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及其成功与挫折的经历,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大后方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使毛泽东有条件总结过去的革命斗争经验并进行了新的理论研究。在陕北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大量文章,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前途、领导力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阶段。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毛泽东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来进行,即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已经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在特殊条件下还联合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孤立并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材料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文,说一说毛泽东在文中说的“本本”指的什么?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是针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内的什么倾向来说的? 答案提示:《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重要文章。毛泽东在这里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书籍,它对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本本主义”则是指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一度盛行的教条主义倾向。当时,中共临时中央不顾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的客观情况,片面照搬从巴黎公社到俄国十月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经验,主张“城市中心论”,这是一种教条主义,它使中国革命遭受到巨大损失。■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自我测评] 1.邓小平在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提示: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还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指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篇讲话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它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拥护,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之后,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2.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进入关键时期。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视察途中,邓小平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判断实践的标准等问题,做了深刻的阐发。他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南方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挠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材料阅读与思考]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说说你对“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案提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逐步发展到城市的经济体制;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到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中国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伟大变革和革命。它从实践上充分证明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想一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内容上:“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方针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式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第一次高峰。
[议一议]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艺事业遭到怎样的摧残?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文革”期间,中国文艺事业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大批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劳动,遭到政治批判,甚至被迫害致死。文艺作品遭到封杀,仅留下“八个样板戏”,文化园地百花凋零。原因是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说一说] 你知道在影视戏曲方面政府奖项的名称是什么吗?你能说出其中一部作品的名称吗?
答案提示:影视戏曲方面的政府奖项有:百花奖、金鸡奖、梅花奖等。《开国大典》获金鸡奖。
[自我测评]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简析产生这两个高峰的主要原因。答案提示:两个高峰:一个是指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一个是指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主要原因:(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开始,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概括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3)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中国从被西方人指为“东亚病夫”到确立世界体育大国地位的历程,写一篇随感。
答案提示:(1)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落后,国际地位低下,体育事业难以发展。(2)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建设基础薄弱,国际环境恶劣,中国体育历经波折,但地位有所提高。(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居世界前列。(4)从“东亚病夫”到世界体育大国的历程,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体育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是新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想一想]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答案提示: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时期,1957年由毛泽东提出。
2.中共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答案要点见相关“内容分析”。
[议一议] 比较“文化大革命”前后两个时期的教育改革有何不同? “文革”前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彻底改造旧教育体制,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新型的人民教育制度,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革”后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发展现代教育,为社会主主义建设培养科技人才。从内容上看,“文革”前教育的发展注重基础教育,属于起步阶段,“文革”后教育的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更为科学合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显示当前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文革”后的教育发展方针的日趋成熟。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材料,说说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答案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因此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主要内容”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想一想]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有哪些科技成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答案提示:(1)原子能: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核国家,打破了少数大国的核垄断。(2)航天器:1970年,中国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太空研究和探索领域。(3)医学: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4)农业:1973年,袁隆平为首的科技攻关组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谈一谈] 请你查找资料,或访问相关专家,了解目前中国科技领域在哪些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并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提示:虽然建国以来中国科研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科研经费投入过低、科研人员比例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以及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等许多差距。无论是在许多尖端科研领域,还是在与社会生产直接相关的领域,中国科研水平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感想可以围绕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改革教育、重视知识产权的立法和保护等方面来谈。(对于学生提供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都应给予充分肯定)[自我测评] 1.联系时事,接着本文续写中国在各领域新近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答案提示:(两院院士评出的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科学家揭示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和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超级杂交水稻示范田平均亩产达800多公斤;中国抗击非典科研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中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取得突破性进展,在300摄氏度的温度环境中成功实现纯铁块的表面氮化,研制成功一种新纳米材料——全同金属纳米团簇;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列车示范线并运行成功;三峡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中国科技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为未来远距离量子通信等奠定了基础;中国百万亿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研制成功;中国科学院等离子所可控热核聚变实验研究获重大突破,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发现长着4个翅膀的恐龙,为鸟类飞行起源于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材料阅读与思考] 1.你如何认识中国在振兴科技的道路上海外华人的帮助和依靠自身力量之间的关系? 答案提示:在振兴科技的道路上,作为一个主权大国,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无疑是正确的。当然,海外华人在过去和现在,都给予了中国科技事业极大的支持,甚至是直接参与。随着国家吸引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优惠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相信这一股热潮还会持续下去,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直接体现。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应当走自力更生和吸引海外华人、加强交流相结合的路子,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科技事业上少走弯路,而且更有利于中国科技事业融入世界和走向世界。
2.搜集整理相关事例,证明本文的论点:“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
答案提示: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基因技术应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核能开发与国防建设,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纳米技术运用等。其他可支持这一论点的事例均可。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 “人是万物的尺度”■
[议一议] 1.你怎样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含义?黑格尔说:“这是一句伟大的话。”你同意这个评价吗? 答案提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否定了“神是万物的尺度”的可能性,从而冲破了传统的人与神关系的思想束缚,否定神的存在,肯定人的存在价值,强调人的存在价值,强调人的自我意识,把人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心,提高了人的地位,肯定了人的作用。
2.斯多亚学派与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系吗? 答案提示: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所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政治主张可以追溯到斯多亚学派所主张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读一读] 你能想出智者诡辩的特点吗? 答案提示: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自我测评] 从智者学派到苏格拉底,再到斯多亚学派,西方的人文精神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答案提示: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首次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第一次让人们意识到了人的尊贵与价值。接着,苏格拉底又提出了人要“认识你自己”这一至理名言,意在教导人们,人之所以为人在于灵魂的求善,在于认识自己的理性和智慧。最后,斯多亚学派认为人具有与上帝共同的理性因而人人都具有同样的精神自由,由此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并无等级贵贱之分,由此西方古代的人文精神达到了高峰。
[材料阅读与思考] 1.根据斯多亚学派的主张和这段文献,你如何理解斯多亚学派的人类平等思想? 答案提示:斯多亚学派注重内心生活,把人类的精神特征置于首位。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们发现了人都是平等的,从而产生了对人在类上的认同。他们不但将平等原则适用于奴隶,还将其运用于外邦人或野蛮人身上,是一种普世性的平等。2.斯多亚学派的人类平等理论与中国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有何区别? 答案提示: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是一种普世主义的平等观,它不仅适用于奴隶,还适用于外邦人和野蛮人,指出了人都应一律是平等的,而无所谓等级贵贱之分。而中国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虽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伦理观,但其思想却是从君本位出发的,它所论及的人都是一种宗法制下的社会的、等级的人,因而隐含着等级观念的偏见。
[知识链接] 这种崇尚智慧的倾向与后来西方科学的发达有关系吗? 答案提示: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的发达与西方社会自古以来就热爱智慧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西方思想大抵上是属于主智主义的。在其古代,“哲学”一词,就是爱智慧的意思。正如像苏格拉底那样有着浓厚的伦理色彩的哲学家也提出了“知识就是德行”、“美德即知识”的口号。而且,在西方古代,哲学主要是指自然哲学,而即使是近代以来,它的哲学和自然科学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些伟大的哲学家,都是一些一流的科学家,如培根、笛卡尔、莱布尼茨、康德等。西方的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都注重探寻宇宙的奥秘,这无疑是有助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的。■二 人性的复苏■
[想一想] 1.“文艺复兴”是一场复古运动吗? 答案提示:文艺复兴运动从表面的含义来看,是一种复兴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的活动,是一种复古运动,但从其深层的含义看,它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次思想领域里的变革。这是因为,它是新兴市民阶级借复兴古代理性主义文化来反对非理性主义、神秘主义宗教文化的运动,是一场以人本主义反对神本主义的运动。
2.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对人性的肯定有哪些发展变化? 答案提示:薄伽丘主要关注的是人的本能,而莎士比亚则更注重人的理性。[议一议] 1.马丁•路德主张的“信仰得救”在当时的德国和欧洲意味着什么? 答案提示:“信仰得救”,即人只要认真研读圣经,在灵魂深处虔诚地信仰上帝,就可以得到上帝的承认与恩典,成为无罪、得救的、永生的人。而宗教律法、宗教礼仪以及各级神职人员都是多余的,根本无需这些中介。这样一来,也就从内部摧毁了教皇或教会作为精神权威存在的传统根基,把基督徒从天主教会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为其反对罗马神权、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纲领提供了神学的依据和武器。
[自我测评] 宗教改革的作用和意义有哪些? 答案提示:由路德首先发起的这场宗教改革,造成了基督教世界不可挽回的分裂,打破了基督教在欧洲一统天下的局面,意味着中世纪走向了终点。而在另一方面,伴随着宗教统治模式的瓦解,近代民族意识开始真正觉醒,民族国家迅速成长起来。它激发了人们恪守天职、勤俭生活、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的世俗热情,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精神文化方面,宗教改革使人们放弃了中世纪统一教义的愿望,人们的思想由此得到解放,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自由,从而造成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对象的理性主义时代崛起在欧洲,以上帝为一切尺度的信仰主义时代终于在历史的舞台上拉上了帷幕。
[材料阅读与思考] 1.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请你谈谈马丁•路德对赎罪券的态度。
答案提示:赎罪券并非救赎的凭借,只不过是天主教会掠夺钱财的一种手段而已。2.通过阅读这些文献,你能回答马丁•路德对教皇持怎样的看法吗? 答案提示:路德在论纲中,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而是提出教皇并没有免除任何人罪恶的权力,因为免罪权属于上帝。论纲的意义也在于对天主教关于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的说教予以公开的否定。■三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议一议] 1.科学与理性是什么关系?是科学的发展导致对理性的崇拜呢?还是对理性的崇拜导致了科学的进步呢? 答案提示: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必然导致人们对社会的进步充满信心,随之而来的是对人类理性的崇拜,认为人类只要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整个世界。对人类理性的追求,又必将进一步推动科学的发展。由此,科学与理性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至于是谁导致谁的问题,正如争论“先有鸡蛋还是先有小鸡”一样毫无意义。
2.“理性是激情的奴隶。”你如何评价这句话? 答案提示:过分的理性必将导致非理性,从而走向浪漫主义,这是对理性主义的一种反动,也是对理性主义的一种补充。
[自我测评] 什么是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提示:在哲学层面上,启蒙就是思想解放,是主体的觉醒,人的成熟。启蒙运动就是思想解放运动。浪漫主义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贡献和影响是:它极大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凸现了人的情感和个性;它把人从冷冰冰的理性原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让人全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它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密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了对自然的尊敬态度;它让人们善于发现发展中国家和所谓落后民族的长处,教导人们对不同文明胸怀一种宽容的心态。浪漫主义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个人主义的膨胀,为张扬个性而造成的混乱和无序;对现代科技的排斥和拒绝,文学作品中的无病呻吟和生活中的情感泛滥等等。
[材料阅读与思考] 1.如何解释和处理个人意见与国家法律和公共规章制度之间的关系呢? 答案提示:只有遵守国家法律和公共规章制度下运用个人自由,这一自由才可能有保障。2.在自由的含义中,你认为言论自由应该占据怎样的位置? 答案提示:言论自由是民众追求和表现自由的最直接途径,在自由的含义中应占据首位。■四 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
[议一议] 1.“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案提示: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平等实乃天经地义,然而不合理的旧制度以及维护这一制度的专制暴君、贵族乃至僧侣却剥夺了这一神圣不可侵犯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将人们套在了枷锁之中。
2.康德的思想主张是否代表资产阶级的真正利益? 答案提示: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蕴涵着自由和平等的观念,表明了他及其所在的时代对和平与进步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想一想] 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区别? 答案提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追求的是现世幸福,其矛头主要是针对宗教的神权主义。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主流是提出了以人的理性和社会必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追求的是人的全面自由与平等。其矛头直指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2.你知道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有哪些吗?举出实例,并说明资本主义政体的实质。答案提示: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前者以英国为代表,后者又具体分为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分别以美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3.洛克的主张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何联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提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正是现存的国王及其政府威胁了大多数人民的生命、财产及人身自由的产物,因而人民奋起而推翻它,这正是洛克思想的实践。说明了思想启蒙在革命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读一读] 1.材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那些思想主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主要反映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以及分权思想。[自我测评] 1.你认为近代自然科学与人类思想进步有何关系?请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必将冲破宗教与封建的藩篱,导致人类思想的进步。如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就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学的“人类中心论”,使人们对万能上帝的信仰发生动摇。
2.在启蒙运动中,众多的启蒙思想家的共同思想主张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何继承和发展? 答案提示:启蒙思想家在政治上,鼓吹“主权在民”理论,认为各级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一旦政府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推翻它。在宗教上,主张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启蒙运动发源于英国,在法国达到了顶峰,而法国也继承了英国的启蒙思想,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理论上直接继承了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在哲学上汇合了大陆的理性主义和英国的经验主义,而平等原则更使他们的理论带有世俗化的特色。正是借助了这一点,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才能在广大人民当中,在比较广泛的领域里得到普及和发展。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想一想]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什么会引起人类认识上的巨大飞跃? 答案提示:①牛顿的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作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②适用于整个太阳系、一切天体运动以及宇宙中的所有物体。③使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同时也在生产和科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④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
[议一议] 有人说,人类可以认识任何比已知更高一个层次上的事物,但我们永远不能认识宇宙的全部。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请结合你了解的知识,谈谈支持你的观点的理由。
答案提示:正确。提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自我测评] 简述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包括: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影响:①牛顿的运动三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②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作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③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材料阅读与思考] 1.材料中说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同意。提示:用相对论的重要意义来说明。2.你如何看待1921年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时所发生的事? 答案提示:①“科学无国界”精神:应尊重真理,而不应有任何歧视和偏见。②让学生了解爱因斯坦的犹太人身份和当时德国的反犹太气氛。■二 追寻生命的起源■
[想一想] 1.古代没有形成真正科学而系统的生物学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原因有: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神学、宗教、传说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近代科学认识和方法还未出现。其中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受宗教神学的影响。
2.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给我们的启发有哪些?达尔文在考察中得出的结论和林耐的结论有什么不同? 答案提示给我们的启发是:科学探索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达尔文与林耐结论的不同之处在于:林耐认为生物是神创的,因此物种是不变的。达尔文则认为自然界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议一议] 有人说,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神)”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这种说法对吗?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对。说明理由时要联系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给神学的打击。如进化论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一击。它证明了今天的整个有机界——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延续亿万年的发展过程的产物。
[自我测评]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进化论怎样传入中国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自然界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94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国闻报》增刊上发表,系统地介绍了进化论。进化论传入中国,震动了中国的思想界,对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阅读与思考] 1.上面两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案提示:反映的是达尔文进化论从出版后到20世纪以来遭到巨大的抵制。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宗教习惯的影响很大;科学的发展是艰难而曲折的;要学会分辨真理,相信科学。
2.从时代背景分析,你认为上面两段文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否存在差别?为什么? 答案提示:有差别。材料二中所表现的反对和抵制较之材料一要小一些。说明随着时代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的世界观也在进步。■三 人类文明的引擎■
[议一议] 1.大机器工厂与手工工场有哪些区别? 提示:用机器进行生产;实行工厂制管理;使用蒸汽机作动力。2.蒸汽机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从生产力进步、生产关系变革、国际格局变化和科学文化事业进步等方面分析影响。如经济上: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迅速推广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3.“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看的? 答案提示: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艰辛历程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它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就必须依靠勤奋的努力。
[想一想] 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 答案提示:发电机、电灯、电话、电车、电影、内燃机、柴油机、电报、塑料、人造纤维、人造染料等等。
[自我测评]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各有哪些特点? 答案提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①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②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材料阅读与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两个材料都提到棉纺织业的原因,当时英国的棉纺织业对19世纪中期的美国、中国和印度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棉纺织业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工业行业。美国:南方种植园大量种植棉花,大部分销往英国,美国北方新兴纺织业对棉花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南北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内战爆发。中国:鸦片战争,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印度:在英国棉纺织品的打击下,印度传统的棉纺织业迅速衰落。
2.两个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都真实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真实。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工业生产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世界上占据了领先位置,同时也说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是建立在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
■四 向“距离”挑战■
[想一想] 1.你见过哪些交通工具?还听说过哪些更先进的交通工具?对未来的交通运输有什么新奇的设想吗? 答案提示:第一问可列举汽车、轮船、火车、飞机、地铁等交通工具;第二问可列举磁悬浮铁路、航天飞机等等;第三问可让学生进行开放性设想(略)。
2.你还知道哪些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成果呢? 答案提示:赫兹发现电磁波,无线通讯技术迅速发展起来,为了纪念他,人们将电磁波频率的单位命名为赫兹。另外,电流单位“安培”、电压单位“伏特”、功率单位“瓦”、能量单位“焦耳”等,都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
[议一议] 因特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请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从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如电子商务)、信息传递快捷(如电子邮件)、知识容量大等方面分析其优点;从网络空间虚拟性会导致人孤独、青少年对网络痴迷影响学习、网络中一些内容不健康影响青少年心理成长、长时间上网影响身体健康等方面分析不利影响。
[材料阅读与思考] 1.你认为专利制度是鼓励科学技术的发明还是鼓励发明人垄断科学技术成果,为什么? 答案提示: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行。如,鼓励科学技术的发明,因为它保护和承认发明人的发明成果及利益,有利于发明积极性的提高。
2.贝尔因其众多的发明成果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尊敬,但他因此而获得专利,并建立公司来从事赢利的商业活动,这会影响你对他的尊敬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不会影响。理由是:①贝尔发明电话机紧密了世界的联系。②贝尔获得专利后建立公司,对普及电话和电话技术的继续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③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让科技转化成效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想一想] 1.阅读拜伦的诗,体会诗人的精神。答案提示:拜伦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同时他还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并亲身参加了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最终死于军中。教科书中引用的诗句出自《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这是一首反映19世纪初期英国社会生活及南欧一些国家民族斗争的长诗。透过诗句体现的是一种反侵略、反暴力、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感情。
[谈一谈] 你读过《巴黎圣母院》吗?结合雨果的话谈谈你对美与丑的看法。
答案提示:在《巴黎圣母院》中主要描述了三个主要人物:外表美丽且内心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外表体面但内心险恶卑劣的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外表丑陋但内心却善良纯真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因此,所谓的美和丑都不仅仅是外在,更重要的是内在。美与丑始终都是并存的。
[议一议] 你是如何理解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的? 答案提示:这部油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人民为推翻波旁王朝而进行的“七月革命”。其中的女性形象象征着自由,她呼唤和引导起义者冲锋。她左边挥舞着手枪的少年和右边戴高筒帽子的大学生以及后面高举军刀的工人,都象征着革命的有生力量,他们冲出硝烟,踏着同伴的尸体勇往直前。这幅画歌颂了人民群众争取自由的斗争,鼓舞着人们斗争的勇气和决心。整幅画场面气势磅礴,用生动的人物造型,丰富炽烈的色彩烘托出一种斗志昂扬的气氛。
[自我测评] 请列举浪漫主义文化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答案提示:可从课文中总结。
[材料阅读与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以及本课中学的内容,简要分析一下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背景及欧洲出现大量浪漫主义作品的原因。答案提示:参见课文中的相应内容。■二 碰撞与冲突■
[想一想] 1.你能从这一时期作家的作品中归纳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吗? 答案提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与揭露,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第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题材上以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为主,强调真实地再现人物和景物。
2.你能分析一下民族乐派音乐产生的背景吗? 答案提示:可从课文中自行总结。[议一议] 你认为“思想者”在想什么? 答案提示:可让学生适当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再结合图片进行总结归纳。[自我测评] 1.B 2.你认为谁说得更正确?请针对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乙的看法更正确。在资本主义进行全球扩张的同时,给被侵略的国家、地区、民族带去了许多东西,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然而,无论哪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中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而任何国家、地区、民族要想取得发展都必须不断地在对外交流中充实和发展自己,文化也同样如此。因此,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材料阅读与思考] 通过上述材料,你知道为什么《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吗? 答案提示:《人间喜剧》由法国社会一个又一个悲剧组成,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三 打破隔离的坚冰■
[想一想] 1.请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的特点。
答案提示: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欧美国家的文学继续发展,并且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更为紧密。尤其是美国,德莱塞和海明威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第二:除了欧美国家,这一时期亚、非、拉等国家的文学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印度和日本。
2.请阅读鲁迅的《自嘲》,分析其中的含义。
答案提示:这首诗前四句揭露了国民党白色恐怖的统治,后四句抒写了作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这首诗文字风趣,而内容严肃,讽刺幽默中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自己的不屈情怀。
[谈一谈] 请谈谈你对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理解。答案提示:这幅画是毕加索为了抗议1937年4月法西斯空军对西班牙北部重镇格尔尼卡的轰炸而作的。反映了法西斯的残酷、野蛮,体现了毕加索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反抗法西斯的战斗精神。
[自我测评] 1.C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化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提示:略。可根据课文自行总结。
[材料阅读与思考]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近代工业革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答案提示:工业革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外扩张,寻找广阔的殖民地,企图建立一个世界市场。正是这种扩张,加速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与交流,也促使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渗透与融合。
■四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议一议] 1.以中国绘画为例,谈一谈东西艺术的交流。
答案提示:中国绘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国外,有不少画家在学习中国的国画艺术。而在国内,则有一批著名的国画艺术家将国外的绘画艺术积极融入到自己的艺术风格中,开创了一种既保持独特中国风格,又吸收西方绘画特点的新的国画艺术形式。
3.你觉得电影和电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电影和电视艺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和电视以其特有的方式带给了人们欢乐,让人们更便捷地了解世界。思想内涵深刻的电影电视艺术可以向人们宣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电影和电视也是国家进行政治宣传的好途径。因此,电影和电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将人类带入了一个高度文明的新世纪。
[自我测评] 1.D 2.请谈谈“解冻文学”的主要特点。答案提示:“解冻文学”是50年代以后出现在苏联文坛上的一种文学流派。这种文学比较关心和重视人的价值,进一步发展了文坛上的人文主义倾向。作品突破了斯大林时期那种只描写工业成就、歌颂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材料阅读与思考]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现代世界文学艺术交流的特点。答案提示:现代世界文学艺术交流的特点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交流越来越多,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在融合的同时,各个国家、民族、地区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2.科学技术对世界文学艺术交流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5.人民版高中历史说课 篇五
主编 朱汉国 副主编 马世力 编委 王子今 刘 军 郝瑞庭 本册主编 王子今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古代中国曾经有许多发明创造,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四大发明”等贡献,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放射着永久的光辉,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丰富多彩、成就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都创造出灿烂的精品。本专题的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领略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在初步了解中国科技史和文化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科技和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应当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科学技术后来发展滞后的原因。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突出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主要成就,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注重文物资料的利用。
难点:是涉及范围比较宽阔,如对于古代文化的介绍,既要涉及先秦散文、《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时代特征的区别,又要关照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以及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的不同。
■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判断分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科学技术发展曾经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教材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课文通过大量的考古材料、文献资料等概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历程。◆首先,教材从总体上概括了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接下来,教材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几方面介绍了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
[纸的发明] 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新的造纸术使旧的不便书写的麻纸变成了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工艺。在蔡伦造纸术出现之前,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牍、缣帛作为记事材料。汉代,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缣帛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造纸术就因此应运而生。据20世纪中叶以来在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出土的麻质古纸,专家确认为西汉麻纸的片状纤维物,说明造纸术可能出现在蔡伦之前,而且可能与人们对纺织用麻的处理过程有关。但这些西汉麻质古纸上都没有发现可以辨识的书写文字,加上对化验分析结果解释不同,对西汉是否已出现了造纸术学术界尚有很大争议。《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准确记载造纸术发明的文献记录,有比较大的影响。《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记载:蔡伦造纸之前,书写记事的纸实际上是丝织物(缣帛),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艺加工,制造出植物纤维纸。蔡伦造的纸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八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才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
战国时期,已发现磁石吸铁的现象,并用天然磁石制造“其柄指南”的“司南之勺”。此后,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了更高一级的磁性指向仪器。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四《杂志一》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录。西方直到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发现晚了四百年。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第三卷的《药议》中又记载道:“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沈括不仅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了四种放置指南针的方法:第一种是“水浮法”,就是把灯芯草剪成几小段,横穿在指南针上,让指南针浮在水面上。第二种是把指南针放在指甲上,叫做“指甲旋定法”。第三种是把指南针放在碗边上,叫做“碗唇旋定法”。第四种是把指南针用线吊起来,叫做“缕旋法”。此外还有所谓“指南鱼”,就是把人造磁铁片做成鱼形,放在水面上指示方向。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使用“针盘”导航。这种针盘还使用“浮针”,元朝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经盘。由于宋代期间与阿拉伯地区海上往来频繁,指南针很快就传到阿拉伯地区,其后又传到了欧洲。欧洲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最早见于1190年。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火药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炼丹家在长期的炼制丹药过程中,发现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够燃烧爆炸,由此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581—682)在《孙真人丹经》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
人类最早使用的火药是黑火药,黑火药主要是硝酸钾、硫磺、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遇火易燃,燃烧起来相当激烈。燃烧时发生的主要反应是:2KNO3+S+3C=N2↑+3CO2↑+K2S。体积很小的火药点燃后,由于氧化还原反应迅猛进行,在短时间内放出的热量,使产生的大量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增至几千倍,假如反应发生在密封的容器中,就会发生爆炸。易燃烧能爆炸的混合物为什么又称为“药”呢?这是由于它的主要成分硝石(硝酸钾)、硫磺是古代中医治病用的重要药材,火药在发明之后亦被列为治湿气、避瘟疫、治皮肤病的药类,更重要的是火药的发明来自长期炼丹制药的实践,因而被称为药是十分自然的。
人们发明了火药,很快在军事上发挥了它的作用。在北宋初年火药技术已较完备,并开始使用在军事方面。最初研制推广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药武器。稍后,曾公亮、丁度等人编著的《武经总要》中记录了多个制造火药的处方,根据不同的军事需要,配制不同的火药。比如有所谓毒药烟球火药法,蒺藜火球火药法,火炮火药法等等。这些处方非常具体、详尽、实用,这些处方与后世黑火药的处方已十分接近。
自宋初开始,火药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许多史料都有关于火炮的记载。北宋末年,在宋、金战争中发明了“霹雳炮”、“震天雷”等杀伤力较大的火炮。据《金史》记载,“震天雷”威力很大,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到了元初,出现了铜铸火铳。这种武器具备了炮的雏形,有较大威力。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元朝至顺三年(1332年)铜火铳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铳。明代以后,火药兵器有了更大发展,出现了具有手榴弹、地雷、水雷等现代武器雏形的兵器,以火药作为推进动力运送火药至敌方爆炸的火箭也出现了。火药及其武器最初是被宋兵使用,稍后,金兵也研制发展了自己的火药武器。蒙古人在同金兵的战争中俘虏了金国工匠之后也掌握了火药及其武器,并且在西征时把火药传到阿拉伯地区。大约在8、9世纪时,中国火药的主要原料——硝石传到了阿拉伯、波斯等地。在12世纪后,阿拉伯等国的书上才提到硝石。阿拉伯人叫它为“中国雪”,波斯人则叫“中国盐”。欧洲人是在13世纪从阿拉伯人那里知道了火药,他们学会制造火药是在14世纪中期以后的事。
火药的发明开始了军事方面的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和战术革命,各种各样的火器被制造出来了,火器的强大威力改变了战争的面貌,改变了军队的编制、战法和整个指挥系统。火药的发明对经济、社会生产和文化娱乐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印刷术的进步]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又一伟大发明。印刷术的发明对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宣传普及,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在进行文化学习时首先要互相传抄教材,这样做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为了提高效率,避免抄错,汉灵帝的大臣蔡邕借图章的办法,把文章刻在石上,再涂上墨,然后用纸拓印就成为书了。这是最早的印刷术。但是,拓印有很大局限性,不仅费时费力,且难以存放保管。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的迅猛发展,对印刷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石版拓印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当时的印刷品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宣传品。隋唐时期佛教盛行,佛像、佛经需求量很大。二是刻印诗集、音韵书和教学图书。唐代诗歌盛行,流传甚广,男女老少十分喜爱。三是历法、医药等书籍的印刷。唐代农业已有很大发展,各地农村出于掌握农时的需要,民间刊印的历法书十分盛行。医药在唐代也得到发展,有关书籍也大量刊印发售。另外科举考试已制度化,社会对书籍需求量非常大。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之后,逐渐发明了“刻版印刷术”(亦称“雕版印刷术”)。这种技术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
宋代的雕版印刷术更加发达。宋代刻工技术优良,纸墨装潢精美,后世藏书家对宋版书十分珍视。宋初,最艰巨的雕版工程是太祖开宝四年(971年)于成都开始版印全部《大藏经》,计1076部,5048卷,历时12年才雕印完工,雕版有13万块。可见,雕版印刷虽然是印刷术中一项重大的技术发展,但仍然是费工费时。大部分书往往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完工,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大量地方。印量少又不重印的书,版片印完后便成废物,造成了人力、物力、时间浪费。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雕版印刷的缺点。据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曾采用泥活字排版印书,这是现知活字印刷的最早记载。因此,史学界都把毕升当作活字印刷的发明人,庆历年间为中国(也是世界)活字印刷之始。毕升用胶泥制成泥活字,一粒胶泥刻一个字,经过火烧处理使之变硬,成为供排版用的活字粒。毕升的活字印刷术以边上有框的铁板为版,铁板上放入松香、蜡以及纸灰的混合物。排版时字粒就排放在铁板上,排满一版即在火上加热。松香、蜡等遇热融化,然后用手板将排好的活字粒压平,冷却后便成为可供印刷之用的字版。印完后,松香、蜡再加热融化,将活字取出以备再用。从沈括记载的毕升泥活字印刷工艺看,毕升采用的泥活字印刷,从活字制作、拣字排版、印刷,到拆版还字,工艺相当成熟。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与二十世纪盛行的铅字排印方法完全相同。它较之雕版印刷既能节省费用,又能缩短印刷时间,非常经济方便。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印刷技术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影响十分深远。
本课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难点: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知识、资料等内容,科学技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都需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双重性问题(如核技术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三)问题解答
[议一议] 1.鲁迅在《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他在《随感录》中还写道:“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我们在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时候,应当怎样理解鲁迅的话? 答案提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虽然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但是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却阻碍了科技推广和进一步的发展,使近现代中国的科技落后于先进国家。
2.有哪些原因促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取得领先于世界的重大成就? 答案提示:国家的统一;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文化传播的需要;教育的进步;个人对科技的探究等。
[自我测评] 简要总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科学成就和文化教育。
答案提示:以纸的发明为例,从现有资料看,纸的发明和普及是在汉代。应当启发学生通过课外阅读,重视纸向世界其他地区普及的历史过程。有关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应当提示学生注意相关发明对世界航海技术进步的意义。关于火药的发明和使用,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有关论述。对于印刷术的发明,应启发学生通过相关课外资料说明问题。
[材料阅读与分析] 应该怎样理解李约瑟的这段话? 答案提示:儒家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知识链接] 建议启发学生发现其他类似的资料。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评价学生对科学技术史领域中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重点评价学生参与的过程。学习科学技术史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要注意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智能表现差异进行观察和评价,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
评价学生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精神、价值观、方法。如:评价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积极竞争的精神;崇尚科学,观察、实验的方法;发展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感等。[评价方法] 观察法、活动法、问答法、个人作品档案法、测验法、学生自我评价法、课堂教学评估记录法等。
[评价过程] 通过观察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力是否强烈;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像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能不能关心科学技术,热心参与有关活动,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通过活动评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通畅;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动手能力、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如何;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通过让学生回答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的问题,评价学生阅读和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实践活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择评价的方法和过程,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尤其要注意对过程的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五)历史问题注释
[蔡伦] 蔡伦(62—121),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入宫为宦。章帝章和元年(87年)任尚方令,掌管宫廷手工作坊。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发明造纸术。安帝元初元年(114年)封龙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去世,葬在封地。
[放马滩纸] 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幅纸质地图。这幅纸质地图的纸质薄且软,纸面平整光滑,用黑色线条勾绘出山脉、河流、道路图形。因墓内积水受潮,已残破成为有规则的碎片,现碎片长5.6厘米,宽2.6厘米。放马滩出土的麻纸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实物纸张,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目前,史学界、科技界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定,大家一致认为,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张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张实物,这比蔡伦造纸要早300多年。
[宋水浮法指南针] 据有关资料记载,指南针的发明年代很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关于指南针的用法,他曾经做过关于指南针的4种试验,其中就有水浮法(即把指南针放在有水的碗里,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可以说是世界上指南针使用方法最早的详细论述。北宋晚期的寇宗爽所编的《本草衍义》中详细地讲到在指南针上穿几根灯草,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水浮法,在中国指南针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已经发现的古代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物可以看出,中国从两宋起,历元、明到清初,水浮法指南针在航海上和堪舆上都一直使用,有的还使用到清代的中后期。沈括的方法,仍然为近代罗盘和地磁测量仪所采用,就世界范围来说,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而现在航空和航海使用的罗盘,就多以水浮磁针作为基本装置。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这是记录在《论语•为政》中的孔子的话。全句是:“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大意是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施行,就能减少懊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说的话,见于《论语•为政》。原文是:“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意是说,由啊,我告诉你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中国古代农学] 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农业科学技术理论是最丰富的,农业科学技术始终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唐代光是关于畜牧兽医、园艺、经济作物、农具的著述就有20多种。明清两代的农学著述更是空前,共有250多种。中国古代有些农书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例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得到达尔文的高度评价,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在一部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指《齐民要术》)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至于农业科学技术实践也是最丰富的,实践的领域是最宽广的,实践的社会效应是最大的。
[中国古代医学] 成书于战国晚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为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奠定了基础,其后各代的医书都是沿着这一方向和道路发展的。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此后很多朝代都有医学家对中医药学进行科学的总结。明代李时珍是集大成者,他的《本草纲目》对世界医药学和生物学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达尔文在自己的名著《人类的由来》中也引用了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材料。中医学的医疗技术更为世所称道,历代名家辈出。例如汉代的华佗以精巧的外科手术和先进的麻醉术而闻名历史,他还精于针灸,提倡体育锻炼防病治病,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世各朝代也相继产生了一些突出的医家,他们为中医学的发展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二 中国古代艺术■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知识与能力] 以文字、画面及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应当比较全面地体验古代艺术的各种形式,认识其丰富内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教师应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情绪。
可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挥学生艺术方面的潜力,利用讨论、分组表演、自由创作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发挥和展示才华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内心的艺术情操。
通过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古代艺术种类繁多,名家辈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到书法、篆刻、绘画、雕塑,艺术门类齐全。这些艺术门类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借鉴、融合、吸收,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教材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着重介绍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方面的内容,勾画出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总体脉络。
[“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书法已经开始用抽象、简化的线条描述事物,具备了运笔和结构的意趣,初步确立了汉字书法空间的结构美,与绘画拉开了距离,决定了书法艺术发展的方向。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也更加均匀对称。金文的线条能较多地体现书法笔意。
战国最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是体势方整、笔画圆活、雄浑古朴的石鼓文。石鼓文是刻在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南发现的10个鼓形石上的书法作品。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后来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石鼓文的书写者在字形结构各部分之间的组合规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使它成为书法艺术空间塑造在早期的第一批理性成果,其审美指向至少决定了往后数百年的秦汉书法发展的轨迹。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过整理规范后推行全国的文字,所以也称秦篆。小篆是在大篆基础上发展简化而成。其结体圆长、笔画粗细匀称、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线条非常美观。代表作有秦李斯所书《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
隶书盛行于汉代。隶书有古隶和今隶之分,古隶即汉以前的隶书,又称秦隶。今隶即汉以后的隶书,亦称为“汉隶”。隶书打破篆书屈曲圆转的形体结构,变纵势为横势,成宽扁状,左右舒展,笔画讲求波磔,横画为蚕头燕尾形状,是一种具有浓重装饰趣味的字体。隶书艺术以两汉成就为最高,今遗存有不少这一时期的碑刻和简牍书作品。《张迁碑》、《曹全碑》为其代表。汉代书法的雄强朴茂之风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汉代隶书蕴涵着一种博大的气势,充溢而涌动着雄健的力量。精美绝妙的汉隶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隶书的产生,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属隶书的变体。其形体方正,笔画有严格的法度,点画、钩弋、撇捺构成长短正斜、俯仰照应,比篆隶更富变化。楷书名家有曹魏的钟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钟繇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八分开张,左右波挑,势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写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在他的楷书中,还有隶书的笔意。王羲之世称王右军,其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也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其《乐毅论》、《黄庭经》等,是楷书杰作。
唐代是楷书的鼎盛时期。唐代书法,各体皆备,名手辈出,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完全可以和辉煌的唐诗相媲美。欧阳询(557—641)是唐初十分重要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用笔峭刻劲绝,法度森严,笔画瘦硬,结体平正而险绝,端庄严整而不呆板,所以,他的字为后来学书者所重视。他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他们的字都深受王羲之的影响,风格偏于瘦硬。
盛、中唐之际,书风发生了改变,代表人物是颜真卿。颜真卿—改先前书风,开创了深厚雄健、气势磅礴的书体。他的用笔以中锋铺毫,沉稳厚重,点画刚峻丰满,如浇如铸。挫折方笔峭劲,捺画力运奋拔。字的结体左右向内抱合,劲力内充而气象开阔,以拙为巧,风格雍容大度,宽博雄伟,称为颜体。颜真卿是唐代的史臣,为国捐躯。后人评他的字时,以为同他的人格一样,正直忠烈,刚胜于柔,内美外溢。
唐代后期的柳公权创瘦硬挺拔、结体遒媚的柳体。柳公权出于颜体,但避开颜体的肥壮,而变为瘦硬森挺,多方笔而斩钉截铁,中宫收紧,四维开放,使人感到既紧峭,又舒和。于是,柳公权又开了新体。唐代楷书,特别颜体和柳体,世称为颜筋柳骨,是对王羲之书体的一种突破,它的最大特点是充盈其中的力量感和外在形式上表现的峻峭严谨、刚劲果断。
宋代楷书名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此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元代赵孟fu用笔圆转秀劲,风神妍媚,一变宋代书法风尚,后世称为赵体。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fu并称为中国古代“楷书四大家”。
草书独立成体是在汉代,其发展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个阶段。章草产生于隶书盛行的汉代,横画和捺笔保持隶的波磔,它是由隶书简率的写法演化而来,所以又称为“隶草”。章草结体简约,一字之中笔画牵引相连,但字字之间彼此独立,章法取直行纵势。章草名家西晋有陆机,其代表作是《平复帖》。著名刻帖有三国时的《急就章》、西晋的《月仪帖》等。今草又称小草,是在章草基础上,采用楷书体势笔意发展形成。历史上很多人认为,今草为后汉张芝所创,尊他为“草圣”。事实上,今草于魏晋发展至东晋趋于成熟,东晋王献之在继承他父亲王羲之草书基础上,创造了今草的新风格,且流传至今。王羲之的《十七帖》和王献之的《鸭头丸帖》都是今草的传世名作。今草的明显特征是:以圆转的笔势取代章草的方折;脱去含有隶意的章草波磔,加强点画之间、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引带,连绵不断。
狂草又称大草,始于唐代,较今草更为狂放,其用笔大起大落、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骛,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他的楷书亦有相当高的成就。张旭传世的作品不多,可见到的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怀素的书法热情奔放、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当时的诗人李白、钱起等都有赞美他书法的诗篇。把他的字与张旭的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
行书介于楷、草之间,书写时简易、流畅。行书的结体有的近于楷书,有的近于草书,近于楷书成分多的称为行楷,近于草书成分多的称为行草。行书的点画常常强调游丝引带,而笔锋使转遒丽明快,活泼自然,好像行云流水一般。行书经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变革,使其达到非常完美的境界。王羲之的行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特色,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历代书法家都推它为“天下第一行书”。通篇写得从容不迫,章法自然,气韵生动。《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被元代鲜于枢评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宋代四大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都擅长行书,并往往在行书中流露自己的感情和意趣。元代赵孟fu的行书风格温文尔雅。明代董其昌的行书则章法疏朗、风格淡雅秀逸。
[画中有诗]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即中国画)。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非常丰富的装饰纹样。如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掘出的人面鱼纹盆。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已有了相当的进步。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发现的一幅《人物龙凤图》帛画,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杰作。后来又在附近的一座墓葬中发现了另一幅帛画,即《人物御龙图》。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绘画大致确立了中国工笔画的基本表现手法。
秦汉王朝,绘画艺术走向繁荣。汉代宫廷官署及政治性建筑物上多有壁画,用以宣扬礼教,褒扬功臣,如西汉麒麟阁,东汉云台画功臣像、鲁灵光殿壁画包括天地神灵历史人物等。汉代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画像砖,特别是陆续出土的帛画,对了解此一时期的绘画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处于长期分裂混乱之中,绘画艺术仍在曲折中得到发展。佛教美术勃然兴盛,遍及南北。中原地区寺庙壁画现虽已荡然无存,但石窟壁画如新疆克孜尔石窟,吐峪沟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特别是敦煌莫高窟都保存有大量的这一时期的壁画,展示出高超的艺术造诣。这一时期,山水画和花鸟画开始萌芽。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追求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突出体现了这一时期绘画的水平。这一时期的绘画以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最具有代表性。顾恺之是中国著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作品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幅卷轴画摹本了。它们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卷轴画。
隋代画家展子虔以《游春图》这—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卷而被载入史册。《游春图》的出现,对唐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被视为“开青山绿水之源”,在山水画发展上具有奠基意义。唐代是中国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唐代绘画体裁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变题材,在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有流行。但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的优势,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人物画家吴道子,是盛唐时期中国最负盛名的画家,被历代誉为“画圣”。《送子天王图》是宋人对他作品的临摹本。继吴道子之后,在唐代中期又产生了两位重要的人物画家,这就是擅长描绘宫廷女性的张萱和周方。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是描绘天宝年间杨贵妃的妹妹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带随从出游的场面。周方绘画曾受张萱影响。他的肖像画颇能传神,善于抓取对象的神态特征。《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都是他的代表性作品。萌芽于东晋南北朝的山水画至此时有了明显的进步,富丽精工而富于装饰性的青绿山水得到社会的欣赏,水墨山水也相继开始抬头。
宋代绘画是继唐以后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座艺术高峰,可以说宋代是中国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宋代有国立画院,是全国绘画创作的中心。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群彩纷呈、多方发展的局面。最有建树的是广泛表现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和《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就是宋代画院的画师。《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同《清明上河图》一样气势宏大的还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最为显著,宋代山水画家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以赵佶为代表的院体花鸟画都具有高度水平。南宋梁楷、法常的花鸟画已开水墨写意之先导。文人学士中流行的墨竹、墨梅、墨花、墨禽更着重表现主观情趣,与民间画工及宫廷花鸟画的高度写实、刻画入微的画凤迥然不同。与宋王朝先后并立的辽、西夏、金等王朝统治下的多民族聚居的中国北部地区,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涌现出一批少数民族画家。辽金地区的文人土大夫绘画在北宋文人画传统基础上加以发展,对元代文人画有着直接的影响。
元代山水花鸟画则有较大的发展,其中著名的书法家赵孟fu是一个代表。他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他还强调书画同源,书法入画,这是中国画在形式美方面的重要开拓。他在这方面的提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中、晚期具有影响力的是所谓的“元四家”,即黄公望、倪瓒、吴镇和王蒙。他们的山水画代表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高峰。“元四家”的作品更注重笔墨技巧,更讲究意境神韵,使山水画的美学价值更加提高。他们的作品偏于淡远、萧疏、幽深,对后来的明清山水画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代画家中最强大的画派是吴门画派,即苏州画派。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同他的学生文征明、唐寅,再加上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沈周的大幅画如《庐山高图》,长林巨壑,一气呵成。唐寅字伯虎,是沈周的学生。他多才多艺,疏狂放任,不墨守成规,山水、花鸟、人物皆精,工笔写意俱佳。他留下的作品较多,如《孟蜀宫妓图》、《桐阴清梦图》等。吴门画派的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以及对意境的创造,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清代前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朱耷和石涛。朱耷又名八大山人,是一位极富个性的画家,他画的鱼、鸟等动物个个桀骜不驯,他画的景物也都是荒山怪石,松枝败叶,表现了他孤高冷傲和对现实不满的情绪。石涛自称苦瓜和尚,在山水画方面成就卓著。清代曾经崛起一个革新画派——“扬州八怪”。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而且大都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扬州八怪”中最有名的是郑燮。郑燮,号板桥,擅画竹、兰、石。“扬州八怪”的艺术大都取材花鸟,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方式。他们在创作中重视个性,力求创新,不同程度地突破传统美学规范,带有某些反传统的意义,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明清绘画中另一值得瞩目的发展是民间绘画的书籍版画插图和年画的繁荣兴盛。书籍刻印精益求精,借插图以吸引读者,绘形写景,备极生动。年画则由于雕版套色技术的成熟得以进步推广普及。明清年画继承了宋代绘画的传统,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法,描绘社会生活,表现神话传奇及英雄人物,反映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手法活泼自由,色彩红火热烈,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金声玉振]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当最早的人类开始制造原始工具和进行集体劳动时,原始音乐便在他们的劳动节奏和劳动呼声中萌发。原始时代的古乐表演形式常是诗歌、音乐、舞蹈不同程度的结合体。
传说中夏代的代表性乐舞是《大夏》,又称《夏八佾》。夏代的乐舞还有《九招》和《九歌》。《招》即《韶》,可以说《九招》就是《韶》在夏代的发展形式。传说夏的末代王桀有歌舞伎三万余人。
商代的代表性乐舞名大huo又称《韶huo》或huo。商代另一乐舞是在“桑林之社”中用的《桑林》。“桑林之社”既是祭祀祖先,也是男女聚会结交的活动。此外,商代还有一种求雨的舞蹈,称《雩》。雩(yu),是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仪式。周代的代表性乐舞有《武》和《象》。《武》又称《大武》,歌颂周武王伐纣战争的胜利和国家在周、召二公辅佐下得到有效治理的情形。《象》又称《三象》,歌颂周成王讨伐殷人叛乱的胜利。西周这些与礼仪结合的音乐,被称为雅乐,其基本风格特征为庄严肃穆。周王朝已建立了庞大的音乐机构——大司乐。
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编定《诗经》。其中300篇是可唱的民间歌曲,流传于民间。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了《楚辞》中的《九歌》,是中国古代大型的声乐作品。《九歌》里的湘君、河伯、水鬼等都是神的名字,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祭神宗教歌曲。
秦朝设置了管理国家音乐文化的机构——乐府。这一机构在汉武帝时又得到加强。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都曾经亲自作歌。乐器进一步发展是秦、汉时期音乐的又一特点。
西晋时形成南北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民族的融合。5世纪末,南方的清商乐流入北朝;6世纪初,南方的鼓角横吹曲被称为“北歌”。
383年,前秦的吕光征龟兹,龟兹乐被带到凉州,与中原音乐结合成“秦汉乐”(后称“西凉乐”)。4世纪中叶更有天竺国(印度)音乐传入,高丽音乐等也于5世纪中叶陆续传入。频繁的音乐文化交流,对当时的音乐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甚至将音乐看成为精神寄托的避难所。三国阮籍的古琴曲《酒狂》即是一例。清商乐与琴曲占主导地位,音乐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
唐朝政府设立了庞大的音乐机构,同时执政者也曾致力于制订雅乐。燕乐又称宴乐,即宴饮之乐。是隋、唐时期汇集在宫廷里的俗乐的总称,它包括汉族、少数民族、中国和外国的音乐。从隋初的七部乐到唐贞观时的十部乐,包括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天竺乐和高丽乐。不入十部乐的还有扶南、百济等和属于鼓吹系统的鲜卑、吐谷浑等多种伎乐,十分丰富多彩。燕乐包括各种声乐、器乐、舞蹈乃至散乐、百戏等多种体裁、形式,而其主体则是歌舞音乐。歌舞音乐中,当时的雅乐,实际已受燕乐颇大影响,具有多种成分交融的特点。像《秦王破阵乐》等著名乐曲,既用于燕乐,也用于雅乐。宋元时期主要的说唱音乐是鼓子词、诸宫调。鼓子词的音乐是用一首曲子反复咏唱,中间插入散文讲说,以说唱故事。诸宫调是用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子联成一个套数,把不同宫调的若干套数或单曲连接起来,用以说唱长篇故事。如董解元作词的《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的形成和发展,为戏曲音乐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宋元时期的音乐,形成了以杂剧、南戏为中心的南北曲音乐系统,成为影响到歌舞、说唱、以至器乐等多种音乐体裁的巨流。
明清两个朝代是中国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明中叶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催化剂。这一时期,民歌、说唱音乐、器乐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明清时期曾有许多杰出的音乐理论家。他们宝贵的音乐艺术论著为音乐艺术和音乐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朱载育的十二平均律理论,在世界音乐史上记录了光辉一页。
[宫廷舞和民间舞] 中国古代的舞蹈与音乐往往结合在一起。音乐、舞蹈最早产生于生产劳动之中。但远古的乐舞和巫术也有密切的关系,远古人以为通过乐舞可以得到神灵的庇护和赐福。在甲骨文中“舞”和“巫”是一个字。殷商尊神,祭祀是头等大事。巫师也就是职业的音乐家、舞蹈家,地位显赫。他们对中国远古的音乐、舞蹈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周朝建立与宗法制相一致的礼乐制度,确立宫廷雅乐体制和乐舞的教育体制,以强化其统治。西周制定了十分严格的乐舞制度,如对参加祭祀乐舞的人数,也明确规定了各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如“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如有违反就是“僭越”或是“非礼”,要受到谴责和制裁。但是到了东周“礼崩乐坏”,“雅乐”逐渐丧失了活力,民间乐舞以其清新活泼,富有生命力的锐气,取代了僵化了的雅乐。
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崩乐坏”给民间舞蹈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民间群众舞蹈和贵族士大夫家女乐(专业艺人)的兴盛,使舞蹈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诗经》中的《国风》绝大多数是北方的民歌。南方的民歌,则保存在伟大的诗人屈原整理的楚国的《九歌》中。这些民歌在演出时,据说有舞蹈相伴。秦始皇创设乐府,并首倡“角抵”之戏。角抵的起源为原始社会的格斗游戏——武舞,反映了黄河流域黄帝领导的氏族与蚩尤领导的氏族间的一场激烈战争。汉代宫廷乐舞汲取了民间乐舞鲜活生动的风格,有很显著的发展。武帝时,专门设立官署乐府机构。乐府的工作人员和歌舞艺人达800余人,负责收集和改编散见于民间的歌舞。由秦的“角抵”发展而来的“百戏”是汉代盛行的大型歌舞,集中体现了汉代音乐、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的水平。
三国时代,曹操统治的北方,杂技百戏仍盛行不衰,曹丕设立了“清商署”。此后魏晋、南朝的俗乐总称之为《清商乐》。
两晋南北朝继承了汉魏乐舞贴近社会生活的传统,西曲、吴歌、杂舞等盛行一时。
唐代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如太常寺、梨园院、教坊司等,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舞蹈家公孙大娘、杨贵妃、梅妃、谢阿蛮、李可及等如群星丽天。唐代宫廷伎乐除《清商伎》为汉族乐舞外,《西凉伎》则为西域乐舞和中原汉族乐舞的混合体,其他如《龟兹》、《安国》、《疏勒》、《康国》,都是少数民族乐舞。外国乐舞则有《天竺》、《高丽》两部。西域少数民族乐舞中以《龟兹乐》最为重要,《龟兹乐》指今新疆库车一带的乐舞,至今库车仍被赞之为“歌舞之乡”。唐代乐舞最著名的是歌颂帝王功德业绩的《秦王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等。唐代用于宫廷宴会的乐舞称燕舞,分堂下(立部伎)和堂上(坐部伎)两种。燕舞要比雅乐有更多的娱乐成分和更高的观赏性。其大曲,是最辉煌的部分,代表了燕舞的最高艺术成就,把中国宫廷乐舞推向了顶峰。其中《霓裳羽衣曲》,把传统的清商乐和印度佛曲糅合在一起,集中了唐代和前代的音乐舞蹈精华,令人叹为观止。
宋代的宫廷乐舞为诗歌、舞蹈、大曲结合起来表演的“队舞”,有72人表演的《小儿队舞》和153人表演的《女弟子队舞》。元明清各代虽也有燕舞,尽管规模可观,但是已无昔日辉煌。宫廷演出,逐渐让位于戏曲了。
[戏曲] 中国戏曲有久远的起源。
有的学者认为,戏曲最初的源头,可能与汉代的一些民间“百戏”表演节目有关。杂剧、南戏是宋元两代新兴的戏曲。杂剧在北方,经过宋金时代的发展,到元代达到鼎盛时期。杂剧和南戏到明代出现不同趋向,杂剧渐趋衰微,南戏转向兴盛。由于南戏在中国南方不断流传,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并根据各地语言音调不同,而不断派生出多种南方戏曲声腔,有: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江苏的“昆山腔”等。
“昆山腔”亦称“昆曲”。它的音乐绝大部分是经过长期积累的南北曲曲调,并非昆山一地产物。南北曲在明代已走向融合,而昆曲就是南北曲的集大成者。但由于昆曲适应上层观众需要,创作和表演上过分追求文雅和雕琢,到明末清初便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地方戏曲声腔兴起的新局面。
明清时期,杂剧、南戏都有所发展,新兴起了多种戏曲音乐。
本课重点:通过学习古代艺术的内容使学生逐步理解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本课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艺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加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1.《淮南子•本经》中这段话记录的传说有什么意义?
提示:“天雨粟,鬼夜哭”,说明文字的巨大威力。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的经验得以流传,使得人类的智慧得以发挥。人类将摆脱以往的愚昧和黑暗。有关“仓颉作书”而导致异象的传说,说明了文字出现在文明史上震撼性的冲击,也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景仰和钦佩。
2.下面《韩诗外传》中记载的一则故事,请你读后谈谈自己的感想。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擗琴决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也。提示:高山流水觅知音,是两千多年来广为传诵的一段友谊佳话。表现了对友情的一种美好而高尚的理解和追求。而其中的媒介,是音乐。可见,音乐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抒发人的情感,沟通人的心灵。音乐有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净化人的精神世界的神秘功效。
3.为什么中国戏曲表演具有强烈的舞蹈美感?发达的古代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中国的戏曲表演从艺术渊源来说,与舞蹈有紧密的文化联系。发达的古代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在戏曲产生和成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议一议] 1.在当今汉字输入有电脑、美术字库丰富多彩的时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有,其价值何在? 答案提示:有。中国传统书法不仅有传递知识文化的功能,还有修身养性的价值。有助于提高人们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有助于潜移默化增加自身修养,提高品德的功效。中国传统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舍弃的民族文化遗产。
2.下面这段文字蕴涵什么哲理?它仅仅说的是一种绘画艺术观点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答案提示:董其昌的这段话,强调读书实践的结合,强调感受自然,感受社会,感受人生,对于艺术创造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种绘画艺术的观点,同时也包含着人生哲理。
3.为什么戏曲产生后能够取代乐舞,在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答案提示:戏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灵活,形式多样。表演方式继承了音乐、舞蹈以及传统百戏的诸多手段,因而受到民众的喜爱。市民经济的发展,也为戏曲的完善和普及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统治者因个人喜好为基点的提倡,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自我测评] 中国古代的书法和绘画有哪些名家名作? 建议启发学生除教材中涉及的代表作者和代表作之外,列举若干其他的名家名作。
[材料阅读与分析] 《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段话的意思是:音乐和政治是相通的。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答案提示:同意。艺术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形式,必然会对当时的社会存在有所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说法是成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师可举例说明。例如:周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礼”和“乐”相结合,成为政治规范的象征。“乐”,也是政治文化构成的一部分。
[知识链接] 鼓舞
可以指导学生举一反三,提出其他类似的例证。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评价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评价学生有关书、画、乐、舞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情况。
重点评价学生参与的过程。学习中国古代艺术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要注意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智能表现差异进行观察和评价,发挥每位学生不同的优势。
[评价方法] 观察法、活动法、问答法、个人作品档案法、测验法、课堂教学评估记录法等。
[评价过程] 设计观察表格来记录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等方面的变化,观察的项目可以预先设计在表格里,也可以随时择取。表格可以与学生档案放在一起,也可以挂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
对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表现,如探究问题、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方式方法、想像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以及对中国古代艺术理解的程度和学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的能力进行评价,及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记入表格,作为整体评价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依据。
[评价总结] 评价的方法有多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各种办法,来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变化和学生不同的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老师可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对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发挥他们的长处,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自豪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历史问题注释
[书法] 书法,是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
西汉著名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唐代书法艺术的鼎盛,书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法理论也兴盛起来,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论著述陆续问世,对细部技法的探讨和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剖析逐渐代替了对书法艺术总体印象的阐述,涉及了书法艺术的各方面,体现了唐代“尚法”的风气。
由于各种原因,宋代的书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一时帖学盛行。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所革新和发展。宋人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较于点画、布置等具体方法,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它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映。
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没有多大发展,帖学仍然盛行,尚未走出书法创作的低谷。在书论方面,由承继晋唐之法,对宋人“尚意”书风进行否定,进而重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标举魏晋风格。
清代是书法艺术发展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从清中期开始便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促进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并对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法重视对审美风尚的总结与引导。如汉魏时书论中的“尚象”、晋时书论中的“尚韵”、唐时书论中的“尚法”、宋时书论中的“尚意”等等,无一不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实践中审美风尚的总结,而通过总结反过来又指导书法创作的实践,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古人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全面而系统。有关著述论列了从上古至清末书法发展的历史,保存了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完整面貌。又如对书体演变历史的研究,论及了大篆、小篆、八分、楷书、行书、章草、今草等书体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概念、特点等各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再如对书法技法的研究也是极为深入、全面,大凡用笔、用锋、执笔、结体、用墨、布白等等,皆有详细而精到的研究。
重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也是中国书法的传统之一。扬雄所谓“书为心画”,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格的直接反映。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书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就认为,一个人书法艺术的高下与他的品格修养有很大关系。近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明确地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认为通过书法不仅可以看出书家的“学”、“才”、“志”,而且可以想见书家其人。人品好书品必定好。
东汉蔡邕的《笔论》中,曾经运用丰富、美好的比喻,来强调书法创作的体势应融入大自然各种生动的形态。自此,历代书论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如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在这里,作者就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实际上是博喻,来比拟钟繇、张芝和二王书法的神妙景象。中国书法的自然主义传统,由此也可以得到体现。
[仓颉作书] 相传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只因有了汉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才得以延续传播,世界文化才显丰富灿烂。
[郑燮] 郑燮,江苏兴化人,字克柔,号板桥,乾隆进士,著名诗人、书画家,作品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名列“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蝉(shan)、汪士慎八位画家。乾隆八年,乾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乾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
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词:“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中国画]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民族特征,并被历代艺术家发扬光大。中国绘画的强大生命力,首先在于历史上优秀的画家(包括民间劳动者出身的工匠)适应本民族的审美要求,不断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魏晋以后,出现了有文化素养和优越条件的专业画家,但多数作者仍在一定程度上与人民群众保持着联系。中国传统绘画不仅注重画品,而且注重人品道德,郑燮画竹,声称以慰天下之劳人,他又题诗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显示他对人民一定程度的同情。不少画家在民族危难之际,大义凛然,宋代李公麟家小吏赵广,虽画名不显,但靖康之难,金兵迫令其画所掳妇人,赵广宁肯被割断手指也决不屈从。他们用画笔赞颂正义、歌颂自由,在不同程度上发泄对腐败黑暗势力的不满,歌颂大自然的壮美或秀丽,借描绘花鸟虫鱼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高尚的情操。
中国绘画艺术从一开始就不单纯拘泥外表形似,而更强调神似。形似只有外表的逼真,神似才能表现内在的本质精神。汉魏绘画擅长表现动态气势,已神气迥出。一些文人画家侧重于神似而不拘泥于细致刻画,苏轼甚至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元明以后写意画勃兴,实践上有了更多的创造探索。如朱耷花鸟画的奇特变形,石涛等人山水画的蓬勃生气,都达到以神造形、表现强烈鲜明的主观感受;齐白石则坚持似与不似之间,也极为强调神似。
中国传统绘画重视笔墨,以线作为塑造形象的基本手段,不仅表现对象形体,而且具有形式美感,能体现出不同的气质和个性,从而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东晋顾恺之作画如春蚕吐丝,纤柔优美,紧劲连绵。吴道子的线描豪放健美,笔不周而意周,画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唐代即提出书画用笔同法,元代以后,更重视吸取书法用笔入画,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直至清代扬州八怪及吴昌硕所表现的金石气到了高峰。
中国传统绘画既要求画家重视修养,读万卷书;同时又要重视丰富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行万里路。要求诗、书、画的完美结合,要有诗一般凝练而富有感情色彩的形象和意境。元代以后,更注重书画题跋,以诗文抒发情感,唤起观赏者的联想和共鸣,使画面境界因诗而丰富提高。如王冕题画:“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徐渭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齐白石题不倒翁:“白面乌纱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倏忽将尔来打破,浑身何尝有心肝。”都达到借物抒情言志、诗画珠联璧合的境地。诗、书、画多种艺术形式的聚合,是中国传统绘画独具的特色。
[工笔] 中国画种类很多,以题材来分,有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以表现方法来区别,则可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
工笔用细致的笔法作画,着重线条美,丝毫不苟。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都是工笔画。[写意] 在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中,凡粗略简化用笔,或点染,或浓墨,笔随意走,称为写意。写意画不重视线条,只重视意象,强调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志神韵,如南宋梁楷的减笔人物,明代徐渭、清初八大山人朱耷以及现代的齐白石等人的作品都是写意画。所谓兼工带写,是工笔、写意两者兼有的画法。由于工笔画耗时多,现代画家多喜欢采用兼工带写。
[山水画] 以描绘自然风景为主体的绘画称为山水画。山水画根据技法的不同,可分为水墨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和浅绛山水等形式。山水画中多以石青、石绿为主色的画称为青绿山水。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青绿山水。青绿山水又分大青绿和小青绿两种。前者设色浓重,装饰性强,看上去辉煌庄重,有欣欣向荣、草木华滋之感。如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后者在水墨淡彩基础上薄罩青绿,如南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卷》。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先以石青、石绿为基础,最后在轮廓处勾金,通过这道金线,把山水画装饰得更加绚丽辉煌。唐朝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就很有特色。浅绛山水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元代以后山水画家多以此为宗。水墨山水,即是用水墨而不着色而画的山水画。五代后梁画家荆浩的全景式山水画《匡庐图》即是水墨画。中国历代文人画家崇尚水墨,随着中国文人画的发展,由此水墨画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代晚期董其昌的水墨山水画《赠稼轩山水》是其中一例。
[伯牙] 伯牙,是中国春秋时代的乐师。《荀子•劝学》中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说。《吕氏春秋•本味》的记载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者。”后世小说言伯牙姓俞,实无根据。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琵琶大曲,又名《淮阴平楚》。乐谱见于明代华秋苹所编《琵琶谱》。系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最后决战时的情景,全曲最初为13段,后为9段。《十面埋伏》是中国十大古乐曲之一。其他九种是古琴曲《高山流水》、古琴曲《胡笳十八拍》、楚调组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古筝及琵琶曲《汉宫秋月》、古琴曲《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三六》)、古琴曲《渔樵问答》、古琴曲《平沙落雁》、琵琶大曲《春江花月夜》(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
■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认识文学领域中诗词曲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风格和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色。
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并对学生在参与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要求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并对作者和作品加以介绍,说明推荐的理由。利用学生出于爱好而积累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加强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亦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赏析文学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文学家、诗人的艺术创作,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全面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文学体裁丰富,佳作迭现。上古的神话,先秦诗歌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相继,又一脉相承,各领风骚数百年,构成中国文学的壮丽画卷。
[诗的经典]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产生于3000年前的周代,成书干春秋时期。《诗经》收集的是中国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的诗歌作品,共收诗三百零五篇,都可以合乐吟唱。《诗经》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国风》,指地方乐调,是从周代十五个地区采集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周代王畿之地的音乐,大多是宫廷宴饮的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皇家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全方位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诗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获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赋”是直接的叙述和抒写,“比”是比喻或比拟,“兴”是起兴发感,多用于一首诗的发端。“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是《诗经》中创作形象思维的重要表现手段,对后人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的魅力] 先秦诗歌的另一辉煌成就是楚辞。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地区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具有鲜明的南国地方风格特征,它突破了《诗经》的四言为主的格律,代之以参差错落,更为灵活的长短句式。有别于《诗经》现实主义的艺术倾向,“楚辞”以其想像的丰富,情感的炽烈,语言的瑰丽,开辟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广袤天地。
屈原是楚辞创作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其中《离骚》2490字。共373句,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因此又名“骚”。《离骚》是屈原用他整个生命熔铸成的伟大诗篇,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执著的个人追求融会成激越的精神力量。《离骚》中奇特的想像和瑰丽的语言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楚辞的其他作者宋玉、贾谊等的作品都继承了屈原的传统,使“楚辞”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独特文体。
《诗经》、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2000多年来一直被历代诗人视为学习的典范。
[汉赋的风采] 赋,从骚体演变而来,是一种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
西汉早期的赋,以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最为著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汉文帝以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听说长沙卑湿,自以为寿命不得长久,于是为赋以吊屈原。又著《服鸟赋》,发抒内心的怨郁哀伤。据《汉书•艺文志》著录,贾谊的作品中有赋七篇。
《汉书•司马相如列传上》记载:“(司马相如)以訾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严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得与诸侯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汉赋名家司马相如的创作条件,是由梁孝王提供的。《西京杂记》卷四又写道:“梁孝王游于忘忧之馆,集诸游士,各使为赋。”所附诸游士的赋作,有枚乘《柳赋》、路乔如《鹤赋》、公孙诡《文鹿赋》、邹阳《酒赋》、公孙乘《月赋》、羊胜《屏风赋》、邹阳《几赋》等。枚乘的《七发》,开汉武帝时代长篇赋的先河。
汉武帝时,赋的创作走向全盛阶段。名家名作迭出。汉赋文辞华丽,用语夸张的特征在这时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扬雄。东汉时期,则班固、张衡的作品地位最高。
除了他们之外,两汉时期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大多都是赋的重要作者。收入《文选》,归入“赋”类的汉赋,有贾谊《服鸟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王褒《洞箫赋》,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班彪《北征赋》,傅毅《舞赋》,班固《西都赋》、《东都赋》、《幽通赋》,班昭《东征赋》,张衡《西京赋》、《东京赋》、《南都赋》、《思玄赋》、《归田赋》,马融《长笛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祢衡《鹦鹉赋》,曹植《洛神赋》等。今人辑《全汉赋》,收录83家,293篇。
有些赋作家期望以这种文体作为讽谏的工具干预政治,例如司马相如作《大人赋》,就有批评汉武帝神仙迷信的意图,不过,这种讽谏往往并不能真正发生实际的效用。
江苏东海尹湾汉墓出土《神乌傅(赋)》,被看做中国古代文学史资料的重大新发现。全赋约六百六十字,以其风格之独特,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李杜诗篇万口传”]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据《全唐诗》及其有关补遗所载,现存诗有52000余首,作家2300多人。数量之多,内容之广,风格流派之繁,体裁样式之全,均堪称空前。唐诗发展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
初唐诗坛是一个变革、创新和逐步成熟的阶段,一扫以往浮艳之风,走向反映社会现实的道路。广为传诵的诗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涛声”等。其代表人物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鼎盛时代,诗星璀璨,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有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注重山水景物,风格色彩清丽。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诗篇以清新秀丽的语言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注重战争和政治斗争题材,描写奇丽、寥廓的边境景色,抒发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壮志和慷慨从军、抗敌御侮的豪情;同时也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风格豪壮雄放。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等诗篇描绘了边塞雄奇壮丽的风光景物,表达了边关将士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最能代表盛唐时代气息的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李白的诗作现存900多首,表现了盛唐时代社会生活风貌。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潇洒飘逸,想像丰富。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批判精神。李白的诗篇是我国诗史上不可多得的浪漫主义杰作。《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都是千古绝唱。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所以他的诗中饱含忧国忧民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杜甫的诗为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那个时代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画卷。他的诗被后人誉为“诗史”。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真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杜甫一生作诗1400首,名篇有《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中唐是唐诗的繁荣时期。此时的风格流派比盛唐更多。著名的有韩愈、孟郊、柳宗元、元稹、刘禹锡、李贺、白居易等。白居易是杜甫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具有正视现实、抨击黑暗的精神。在艺术上语言通俗流畅,风格平易近人。其中《长恨歌》、《琵琶行》、《秦中吟十首》等是他的代表作。
晚唐是唐诗逐渐衰落期。最有影响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时称“小李杜”。李商隐在七律诗上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形成了一种富艳精工和深于情韵的风格,尤其是几首表现爱情的《无题》诗,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感情缠绵,意象朦胧,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杜牧的七绝以清新峻逸,流走明快,语浅意深见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都是杜牧的名句。
唐末,出现了皮日休、罗隐等诗人。他们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精神,用诗歌针砭时政。唐诗,就在这一批现实主义诗人手中落下了光荣的帷幕。[宋代词苑] 宋代是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词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1330多家将近20000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北宋初期,词的创作主要是小令,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追求深婉精致、含蓄蕴藉的风格。北宋前期在创作风格上与晏、欧—派完全不同的词人是柳永。柳永采用民间新兴的曲调作词,大量写作篇幅较长的慢词,扩展了词的体制,改变了宋初以来以小令为主的单一格局。柳永词的内容、风格和形式体制,都突破了宋初以来词的狭小格局,突破了士大夫自我欣赏的范围,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当时—位西夏归宋官员的话:“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永词影响之大。
到北宋中期,苏轼进一步变革了北宋前期以绮艳婉约为主的风格。词被苏轼当作了抒写主体心志性情的体裁,可以用来言志说理,探究人生意义,表达哲理思考,容纳更为广阔的生活内容。这种以诗为词的创作特色,不仅大大扩展了词的抒情功能,而且提高了词的艺术地位,对宋词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苏词的艺术风格也非常丰富,有的缠绵深婉,有的飘逸洒脱,有的清新明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开创了豪放清旷的新词风,从内容到风格都使人耳目一新。他的这类风格的作品虽然不很多,但在绮艳婉约之外另立一体,显示了新的发展方向,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北宋中后期,词的创作十分繁荣,名家辈出,风格多样。稍早的晏几道上承花间、南唐的词风,而以清新优美的笔调抒发男女间的离合悲欢,别具深挚哀婉而风流蕴藉的个性,其音调之和谐优美,文字之清丽精工,代表了北宋中期小令艺术的最高成就。另一大词人秦观,慢词深婉缠绵,小令凄清妩丽。晏几道和秦观都真正做到了抒情内容与形式及文辞的完美结合,而他们词中浓重的感伤情调,又充分体现了词体的抒情特长,因此他们向来被看做“古之伤心人”,而他们的词则被视为婉约词正宗。由于众多词人的努力,北宋中期以后词坛多种风格竞相发展,形成了歌词制作的一个高峰。
北宋最后一位大词人是周邦彦。周邦彦集北宋词之大成,言情体物更为精巧、缜密、典雅。周邦彦词在南宋受到普遍的喜爱,特别是他在音律和词法方面的成就,更受到南宋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张炎一派词人的推崇,对南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周邦彦又被看做是北宋和南宋之间承上启下的词人。
李清照是南宋初的杰出词人。她的词带有多愁善感的气质,早期作品多写闺阁生活、离愁别绪,南渡之后,连遭乱离,她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词作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后期作品低回婉转,凄切哀伤,内容、声调、风格都与清新明丽的早期词有了很大的不同,虽只是个人的悲痛,却是国破家亡现实的真实写照。她的女性的感受与笔触,与词体的婉约柔美的本色风格天然契合,在抒情的真切自然这一点上,具有别的词人不具备的优势和成就。
南宋前期影响最大的词人是辛弃疾。辛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词史上向来以“苏、辛”并称,把他们看作宋代豪放词的代表。苏词高旷,辛词沉郁;苏词多表现对历史、现实和人生的超越,辛词更多体现对社会、功名和事业的执著。他们是宋词中并峙的两座高峰。在辛词的影响下,南宋词坛上出现了一批学习辛词风格的爱国词人,形成了所谓“豪放词派”,或称“辛派”。代表人物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南宋另一位大词人姜夔则在辛派词之外另立一宗。姜夔是著名音乐家,能自作乐曲,现存80多首词中,有17首注有乐谱,这是迄今仅存的一批宋词乐谱,是十分珍贵的古代音乐文献。姜夔为人性情孤高,作风清雅,不随流俗;姜词的优秀之作具有明静幽冷、清空深远的意境,是高度诗化的精神世界的写照。在语言风格上,他追求清冷的色调和瘦硬刚健的力度,既不同于传统婉约词的软媚,也不同于辛派词的雄放,在南宋词坛独树一帜,产生了很大影响。经过两宋词人的不断努力,词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中走向了全盛。到了宋末,由于词乐和文辞都趋于僵化,创作失去了新的活力,词终于走向了衰落,其地位就被另一种从民间兴起的音乐文学形式散曲取代了。
[元曲与市民社会] 在文学史上,元曲与宋词并称,因为在宋元时期词与曲是两种独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样式。曲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金代以至北宋,走向繁荣是在元代。曲在元代发展为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可以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散曲按其体裁分为支曲和套曲。支曲又称“小令”,是只用一个曲牌填制的单—曲词。套曲是指两个以上的支曲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成完整的一套,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一韵到底。《金元散曲》共收元人支曲3800多首,套曲400多首。这些作品题材广泛,举凡抒情、怀古、写景、咏物、叙事、谈禅,以至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间疾苦等无不入曲,但是更多的是表现闲适隐逸和男女风情。元代散曲传世作家有200多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是在中国古代多种表演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形式,有一套严格的体制。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关汉卿是元杂剧成就最高的戏剧家,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近七十种剧本,留存下来的有十八种,代表作为《窦娥冤》、《蝴蝶梦》、《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调风月》等。王实甫是元朝前期与关汉卿齐名的戏剧家。《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此外,还有《丽堂春》和《破窑记》等作品。
元代前期是杂剧的黄金时代,除了关、王之外,还有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优秀作品,主要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杨显之的《潇湘雨》,石君宝的《秋胡戏妻》,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尚仲贤的《柳毅传书》等。元前期的杂剧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期逐渐转移到南方。元后期的杂剧不如前期繁荣,呈现衰微的状态。而产生于南方的体制比较自由的“南戏”迅速发展起来,取代了杂剧的地位。
[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已经粗具规模。当时小说分“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两大类。历史发展到唐代时,人们将小说称为“传奇”,其情节更为曲折完整,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文辞更趋华丽铺陈,结构更显宏阔架巨。内容大体为神怪故事、恋爱故事和侠义故事等三类。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崭新阶段,自此开始,通俗、生动的语言得以广泛应用,结构布局与人物刻画中的现实手法较之前期的小说有了较大进步。元末明初,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一大批长篇章回小说问世。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惟一形式,其人物与内容依托历史,《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此后,从《开辟演义》、《水浒传》至《清官演义》,历史小说大量兴起。继《西游记》之后,神魔小说风靡一时,较成功者为《封神演义》。明清时期中国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当推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清代的蒲松龄以《聊斋志异》将中国文言小说推至高峰。此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一批经典之作问世。《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成为中国历史小说的四大名著。
明清小说对世俗人情的描写,十分真实生动。这与市民社会关注和热爱这种文学形式是有关系的。
(三)问题解答
[议一议] 1.屈原所说的香草、众芳,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提示:屈原所说的香草和众芳,象征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有益社会的贤才。这段文字,姜亮夫的译文是:“我既种了九块地的兰蕊,又种了百亩的芳蕙。也种了五十亩的留夷与揭车,连马蹄香与白芷我也为你收集。”“我希望的是枝枝叶叶长得茂盛而美丽!等到了成熟之时我将量材采取。虽把我自己弄病倒了,又有甚么关系呢?我最哀痛的是这些众芳枯萎污秽!”(姜亮夫:《屈原赋今译》,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至第10页)袁梅的译文是:“我已栽种了春兰九畹,又种植了香蕙百亩。我一畦畦地栽种那留夷、揭车,又杂植那杜蘅与芳芷无数。”“希望它们枝叶繁茂,长得高大,待其长成之时,我将收获而归。虽则枯萎零落又有何妨,哀伤的是众芳竟然荒芜杂秽。”(袁梅:《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5页至第6页)2.查询三句引用词的出处,思考其中蕴涵的哲理。
答案提示:人欲成就大事业,必然经过彷徨、执著、成功的三部曲。必须先有所思考确立方向,再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在不经意间取得成功。前二者是成功的基础。所引的三句诗分别出自于: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凤栖梧》(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选择一部(篇)你最喜爱的古代白话小说,写一篇鉴赏短文,或是做一场鉴赏演讲。
答案提示:应当提醒学生,尽量不选择人们过于熟悉的篇目。作文和演讲,可以参考别人的文章,但是不允许从报刊和网上全文移用现成的成果。[想一想] 1.赋是一种延续相当久远的文体。你读过哪一时期哪位作家的赋? 答案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时,不必受时代的限制。
2.杜甫吟诗说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想一想其中的深意。
答案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这样两个思路考虑:1.应当怎样看待逆境;2.应当怎样看待声名。
3.探究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思考当今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前景。
答案提示:元代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开封、大都、杭州等城市兴起以及勾栏瓦肆繁盛为杂剧提供了依据;农村的节日和庙会是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这样就保持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百姓怨怒已极,有口难言,要求在艺术上得到反映;元初废科举,许多文人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从事杂剧创作;元杂剧本身是—种很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形式。这些都为元杂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今中国戏剧艺术能否有新的发展,除了经济条件而外,国人对民族文化是否真诚地重视,以及戏剧艺术本身的因时变革也是重要的因素。
[自我测评] 你能够分别举出唐诗、宋词、元曲中三组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吗? 答案提示:必要时,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
[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案提示:应当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启发学生找到其他与所举材料观点类似的古人言论。
[知识链接] 答案提示:可以启发学生用所学的文学作品为例,就对“境界”的理解发表意见。(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评价学生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评价学生有关诗、文、词、曲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情况。
重点评价学生参与的过程。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要注意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智能表现差异进行观察和评价,发挥每位学生不同的优势。
评价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积极竞争的精神和能力;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化的能力;评价学生在学习和参与活动时的心理变化和内心体验。
[评价方法] 观察法、活动法、问答法、个人作品档案法、测验法、学生自我评价法、课堂教学评估记录法等。
[评价过程] 通过观察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想像力是否丰富,是否勇于创新,观察评价学生合作交流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活动评价学生参与中国古代文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通畅;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通过学生的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过程,获得参与与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学艺术素养。
通过让学生回答课上和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的问题,评价学生阅读、理解等能力。
通过让学生实践活动,考查学生欣赏及运用文学知识的能力,以及表现出的精神和面貌。
[评价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择评价的方法和过程,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尤其要注意对过程的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五)历史问题注释
[屈原] 屈原(前339?一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位深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中后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春望》等。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土,下邦(今陕西渭南)人。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忆江南》等。
[柳永] 柳永(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存世。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于四川)人,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在当时文学艺术界很有名气。
苏轼是一位全才,在诗、词、文、画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喜欢用夸张比喻手法,在艺术表现方面有自己的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对后来文学界很有影响;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属于豪放一派。苏轼,以他广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给当时的词坛带去了新鲜的空气。他有意以诗为词,终于从他开始打破了词坛婉约一统天下的局面。苏轼在词史上的另一贡献是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把词发展成了独立的抒情诗。他最早倡导文人画,开创了湖州画派。他擅长画竹子,作品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擅长行书、楷书,他的书法吸取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等各家之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创造,不是简单机械地去学习古人。他在拿笔上运用不同于常人的特殊方法,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总而言之,苏轼在诗、书、画、印等几个方面中都流露出传统的思维观念,提倡发自内心的艺术创作道路。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79—1368),元代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一说祁州(在今河北)人,或说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中的悼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昌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6.人民版高中历史说课 篇六
编写人:(历史101班)翁琳娜
时间:2013年5月15日
【课程章节】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第一节《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和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通过“蔚蓝色的希腊”、“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希腊的公民”三个子目来阐述的。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便利的经济文化交往条件,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基本条件。这部分内容有些难度,注意体会、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了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2、学生能掌握古代希腊城邦的特点及政治经济文化特色。
3、学生能归纳古希腊公民素质的表现。
4、结合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的影响的学习,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学科能力。
5、通过对古希腊城邦特点和公民素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爱琴文明的发现与成就。
2、运用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和合作学习交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通过学习希腊地理环境对对外贸易、殖民扩张以及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体会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2、学生能通过对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思想文化繁荣的学习,体会古希腊文化的博大精神。
3、学生能通过学习本课,培养自己勇敢、民主、追求科学的精神以及重视集体荣誉感、追求智慧与平等的高尚情操。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史部分内容感觉离得太远,加上是外国的历史更不熟悉,故心理上有些排斥,对这些历史不感兴趣。因此授课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心理需要,按照他们乐意的学习方式,将历史呈现在他们面前,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智慧。
【教学重点】
希腊民主政治诞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教学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教具】
教法:讲授法、材料分析法、启发导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课本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上的课是专题六第一节——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可能已经有一些同学看过很多希腊的传说了。不知道这个传说大家有没有听过,它是这样的:古时候在地中海东岸腓尼基,有位美艳的公主,叫欧罗芭。有一天,她和一群少女一起出去玩,在海边摘取水仙花、紫罗兰。这个时候,天神宙斯刚好从奥林匹斯山俯瞰大地,他发现了欧罗芭,并不由自主地被欧罗芭的美色所吸引。于是摇身一变,成为一头靓丽的公牛,来到了她身前。欧罗芭上前抚抱它,并骑上了牛背。公牛就踏着爱琴海的浪花把欧罗芭带到了克里特岛,并与欧罗芭结了婚,于是任命把克里特岛命名为“欧罗芭”。同学们,欧洲的英语单词怎么念呢? 生:Europe 师:是不是和“欧罗芭”的音很像呢?所以,根据这个神话,欧洲人认为“欧洲”(Europe)最早是指爱琴海(Aegean Sea)南端的克里特岛。当然,传说毕竟只是传说,然而虚虚实实的情节中却也可以反映出一些历史的真相,那就是爱琴文明(前2000年-前12世纪)是地中海东端的希腊文明开端。它包括克里特、迈锡尼与小亚细亚的特洛。而希腊文明也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古代希腊。请同学们课本翻到102页,开始我们的新课。
教授新课: [蔚蓝色的希腊] 师:看本节课的标题,我们称古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那何为民主呢?大家讨论。生: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师: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古希腊为什么会形成民主政治呢?我们说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天然物质条件就是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早期的历史活动更是受到各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古希腊文明也是如此。(多媒体显示:古希腊地图)大家观察大屏幕,思考就地理环境而言,希腊有何特点? 生:地处地中海中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师:那么从这张看呢?
生:被爱琴海、地中海和爱奥尼亚海包围,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
师: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曾说过 :“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非常的形象。那这张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希腊半岛崇山峻岭,沟壑交错。
师:希腊这种地理环境对它的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呢?讨论回答。生:①有利,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丰富营养。
②有利,海岸线曲折,有很多优良的天然海港,可以航海业。
③有利,通过发展航海业,可以加强对外界的联系,发展海上交通。④不利,海洋阻隔交通,会比较闭塞,容易形成独立的王国。⑤不利,土地贫瘠,耕地缺乏,限制了粮食生产。
⑥有利,冬季多雨,夏季干热,季风气候,有利于葡萄和橄榄的生长,通过海外贸易出口葡萄酒、橄榄油等,可以换回粮食,他们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⑦有利,优越的航海条件(海湾良港,晴朗的天空,风平浪静的海洋,温和的地中海气候)为希腊人的海外活动提供了便利,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殖民。
师:大家的讨论说明希腊地理环境独特(多媒体总结)古希腊濒临海洋,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国家联系,形成了较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所以我们说自然地理环境和一个文明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自然地理环境与世界各地区文明有何关系呢?前者和后者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呢?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生: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很大,例如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最主要的是收益于尼罗河。这条大河一方面给予古希腊充分的水源,另一方面也冲击出了广阔肥沃的平原,所以才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古埃及文明。但我们肯定地理环境作用并不意味着人类一切事物都受制于自然。就如同古埃及人能创造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主要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 师:不管如何,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人的力量也是不可忽略的,有时甚至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希腊人赖以生存的城邦的大体情况。城邦即城市国家,是古希腊基本的政治单位。大家要注意古希腊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这片土地是由大大小小的城邦组成的。大家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三个问题,1、什么是城邦?
2、城邦的特点有那些?
3、古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有何不同?
生:城邦即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小国寡民。
特点:①政治上独立自主,每个城邦都是一个政治独立体。因此古希腊未象东方国家一样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帝国,但是因为各城邦商品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都有面向市场的特点,古希腊城邦之间和城邦与海外城邦之间的贸易十分活跃。②希腊城邦在政治上彼此分立,但文化上又保持认同。他们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因素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希腊世界,称自己为希腊人。③实行民主政治。古希腊公民都是统治者,他们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集体掌握国家权力,因此公民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多媒体总结:①小国寡民;②独立自治;③文化认同;④民主政治;⑤商品经济发达;⑥思想文化繁荣)
师:发达的商品经济、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希腊人创造出的思想文化。例如史诗《荷马史诗》,出现了各类雕塑作品,绘画作品,此外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数学家欧几里德、阿基米德、泰勒斯等都生活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令人瞩目而且一直影响到现在的史学,哲学、数学成就。
师:第三个问题较难,大家可从经济基础、政体和发展趋势来分析一下。生:古希腊城邦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不同之处在于:(1)希腊城邦商品经济发达,农、工商并重;中国重农抑商。(2)希腊城邦王权衰微,实行较民主的政治;中国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为君主专制制度。(3)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独立于希腊世界;中国各诸侯国有同管他们的宗主,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珍惜自由的希腊公民] 师:刚才我们具体分析了古希腊城邦的大体情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公民的具体情况。阅读课本第104页思考:(多媒体显示:(1)什么是公民?(2)希腊公民有何特征?)
生:公民由一个城邦的成年男子组成。公民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有资格参加各种公共活动,有权利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
师:城邦公民从小接受系统训练, 以使身心全面发展。既要头脑灵活,又要四肢发达,身体健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城邦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这样合格的公民。
师:希腊公民通过系统的训练具备了较高的素质,包括哪些方面呢?
师:首先,希腊公民具有参政素质,他们接受各种训练目的就是参政素质的培养,对不对;其次,珍视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权威;善于从事政治和文艺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我们来看一下每天雅典人是怎么生活的。(多媒体显示)他们出入会堂、广场、剧院、法庭等公共场所,倾听演说,发表政见,参与表决,观看表演,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城邦事务中。此外希腊公民还具备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那些为自己城邦赢得荣誉的人被视为英雄,而背叛者将被予以重罚。师:为什么他们具备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生:希腊公民相对于非希腊公民及外邦人而言,他们享有各种独特的权利,但这种权利的获得需要以保证城邦的集体权益为前提。因此他们为了获得自己的权利,竭尽全力为城邦的发展贡献力量,争得荣誉。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集体荣誉,使得希腊公民在公共场合不仅仅代表他自己,而在代表他所在的城邦。师:正如亚里士多德才说“人是城邦的动物。”即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
【板书设计】
一、蔚蓝色的希腊——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小国寡民的城邦
2、气候、土壤——商品经济活跃——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
3、海洋资源——航海、海外贸易、殖民——宽松的政治氛围
二、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城邦——社会条件
1、城邦的概念
2、城邦的特点:①政治:民主政治;②经济:商品经济;③文化:繁荣
三、珍惜自由的希腊的公民——人文条件
1、公民的概念
2、念民的权利
3、公民的义务
4、公民的素质
【课堂小结】
7.人民版高中历史说课 篇七
希腊神话和早期希腊历史进程也紧密关联,它不但传递着希腊悠远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而且与文明初期希腊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轨迹同步并行。所以,希腊神话实际上也包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希腊神话作为一种美妙的传说和富有诗意的幻想,它深受中小学生甚至成年人的喜爱。正因为如此,如果能将希腊神话适度引入高中相关历史教学,将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下面,笔者以《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为例,拟作这方面的尝试。
人民版《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世界史部分的第一课,然而,由于这段历史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较为久远,加之学生受其知识结构、历史修养水平等限制,对这一部分的史实较为陌生,理解掌握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本课的导入方面,笔者选择了学生相对较为熟悉的两则神话,以激发学生对世界史尤其是世界古代史的学习兴趣。神话一:传说在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叫欧罗巴 (Europa) ,万神之神宙斯早就被她的美貌打动。有一天,宙斯趁欧罗巴和女伴在海边沙滩上玩耍之际,幻化成一头健壮而温顺的白色公牛来到欧罗巴身边,示意她骑到它的背上。欧罗巴刚骑上牛背,牛就飞也似地离开了亚洲大陆,驮着公主来到了欧洲的克里特岛。这时公牛还原成了天神宙斯,他向欧罗巴求爱,并和她结婚生子。据说,欧罗巴是第一个来到这块土地上的人,后人为了纪念她,就把这块土地命名为“欧罗巴”──即今天的欧洲,这就是欧洲名称的由来。神话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是在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古老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Olympic Games) 遗址举行的,这种神圣的典礼仪式虽历经沧桑而绵延不息。奥林匹克运动会就诞生在这块圣地上,它起源于公元前776年,为纪念天神宙斯 (Zeus) 而设立,每四年举办一次。举办期间,各城邦通常会达成“神圣休战” (Sacred Truce) 的协议,届时各城邦停止战争,以便通过维护城邦间的暂时和平来保障运动会的顺利进行。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维系希腊社会的内部团结,促进希腊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城邦归属感,同时还是希腊人进行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对整个希腊世界都产生了悠久而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历经了近3000年历史变迁的奥林匹亚运动会依然在延续,“更快、更高、更强” (拉丁语:Citius、Altius、Fortius) 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光辉依然沐浴着今人。
以上两则神话可以把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开始意识到这是一节兴味盎然、生动而有趣的历史课。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几组课件图片向学生展示希腊文明在文学、史学、哲学、雕塑、建筑、科学等方面的典型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希腊历史概况,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求知欲。
如果说前面的课堂导入仅是本节课的开幕式的话,那么下面的内容则是本节课内容的主体。
本课第一目的标题是“蔚蓝色的希腊”,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在这一目的授课中,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希腊的海洋性地理特征。围绕这一重点,笔者设计了这样两则神话:神话一:在古希腊神话中影响最广泛的神灵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而在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中,地位最为尊贵的是天神宙斯 (Zeus) 、海神波塞冬 (Poseidon) 和冥王哈德斯 (Hades三兄弟,传说他们在推翻了他们的父亲克洛诺斯 (Cronus) 的统治以后,划分天空、海洋和地下为各自统治的领地,宙斯主掌天空,波塞冬主掌海洋,哈德斯主掌冥府,而大地则为众神共同的场所。实际上,在神明权力的划分上,海神波塞冬的威力和权能仅次于天神宙斯,而且还是唯一一位能与天神宙斯相抗衡的神明。传说,他曾经和宙斯进行了一场恶战,试图争夺神界中的最高统治权。神话二:在古希腊众多的宗教节日庆典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奥林匹亚运动会 (Olympic Games) 、地峡运动会 (Isthmian Games) 、皮提亚运动会 (Pythian Games) 和尼米亚运动会 (Nemea Games) 。这四大宗教节日定期举办,在整个希腊世界影响深远。其中,奥林匹亚运动会和尼米亚运动是为纪念天神宙斯而设立,皮提亚运动会为纪念太阳神阿波罗而设立,而地峡运动会则是为纪念海神波塞冬而设立,它起源于公元前582年,每两年在科林斯地峡的波塞冬圣地举行一次。
从这两则神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海神波塞冬在希腊诸神中的尊贵地位。由此可知,海神(代表海洋)受到希腊人普遍而广泛的崇拜,而在农业文明的国家,如古代中国,权能最大的海神可谓东海龙王,但是他在中国诸神中的地位却是较低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也正是从神话的角度表现出了希腊人的海洋民族意识,凸显出海洋在希腊人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第二目的标题是“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该目的标题重点介绍了希腊城邦的特征,即这些城邦政治上一般实行民主体制,相互间彼此独立自治;经济上普遍注重工商业的发展;思想文化上各城邦保持着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文化事业较为繁荣。但是“小国寡民”则是希腊城邦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围绕这一特征,笔者选用了这样一则神话:智慧女神雅典娜 (Athena) 和海神波塞冬 (Poseidon) 曾为雅典城的统治权进行过激烈的争夺。传说雅典娜在和波塞冬争夺雅典城的控制权时,包括万神之神宙斯 (Zeus) 在内的诸神都被他们请来当裁判。众神决定让他们进行一场比赛,评判原则是谁能给这座城市带来更珍贵的礼物。波塞冬举起三叉戟往岩石上刺了一下,顿时不毛的山岩上就涌出一股又凉爽又清澈的咸泉。头戴战盔、手执盾牌的雅典娜则抖了抖长枪,将其深深地扎进地里,地里瞬间长出一棵橄榄树。众神裁定雅典娜得胜,认为她给雅典的礼物更珍贵。从此,雅典娜成为雅典城邦的保护神。事实上,在古希腊,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城邦通常是由不同的神明来保护,而不是由一个共同的或最高的神明来保护,这也从一侧面体现出希腊各个城邦的相互独立性。所以,从神话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希腊城邦为什么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一直没有能够像东方国家那样发展成为统一的帝国的重要原因。当然,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关于这一原因应该更多地从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希腊历史发展的特征来阐释。
第三目的标题是“希腊的公民”,主要介绍希腊公民的素质和享有的权利。为了能从这一侧面说明希腊的公民特征,笔者选择了这样一则神话:希腊的神界在作出重大决定时,往往由天神宙斯主持召开众神圆桌会议,诸神充分发表意见后,通过相互辩论而彼此妥协,会议的最终结果通常由众神投票决定,更有甚者,众神有时甚至需要同凡界的人间英雄进行谈判。很显然,希腊的神明并不具备中国的神明所拥有的那种绝对的权威,即使天神宙斯也不例外。而中国的玉皇大帝一发话,便是神间圣旨,天生就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希腊神话只不过是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在天上的夸张反映,这种神界投票议事的决策程序实质上只不过是希腊人把他们的民主政治生活搬到了天上而已,这也折射了希腊公民不屈从于权威,敢于表现个性,敢于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的民族性格。
8.人民版高中历史说课 篇八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整合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66-02
教学整合,即把一些零散的历史事实、结论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通过教学达成教学目的。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材自2009年秋季学期起在云南省内推广以来,教材本身的编排、叙事方式引发了较大争议。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人民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存在以下问题:切断了历史发展的事实联系,将互有因果关系的时间分散于不同章节中;同一内容在不同章节、教材中反复出现;部分内容表达有待商榷。在教学中的内容整合也重点表现为事实整合。
一、教学整合中采用的方法
(一)以说明高中知识点为目的的整合
正如上文中所言,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更注重结论性阐述,史实部分有所削弱。而“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对部分内容要加以强调,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
如:必修一专题七第三节《民主政治的扩展》子目——《震荡中的法国》,编写者对1789年—1870年的法国历史一笔带过,“大革命”“巴黎公社”等概念在作为历史背景介绍时略显不足,尤其是“巴黎公社”这一知识点,与第三共和国建立有密切联系,但被置于专题八第二节《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中。笔者将法国大革命的大致历程、巴黎公社运动与普法战争的关系作一简单阐释,使学生能了解其相互关系与第三共和国建立初期的政治形势。
(二)以对比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整合办法,一般采用列表比较。其好处在于可以把纷繁的头绪化为对比性强的条目,知识点的有序可以加深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
如: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涉及英、美、法、德四国的最高权力归属、各行政部门的权责关系、国家权力来源,在结束专题教学后,我加以列表:
(三)以突出核心问题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般对常规考试中不常出现的知识点加以处理,目的既是为了缩短学时、突出主干,也是将相对更重要的知识点进一步理清与突出。一般来说,常常把某些教材内容处理为另一部分教材内容的背景材料,或让学生自主归纳。
比如:在讲授《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一章时,笔者对近五年来的省会考、全国及各省高考题做了一个统计,得出结论:本专题的教学重点侧重于三次奴隶制改革与罗马法。第一节内容仅作为选择题考察,且多识记考察。在请教老教师后,大胆将《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作为《卓尔不群的雅典》的历史背景,且引领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学生加深了认识,即: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了经济结构变化,成为古希腊民主制度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这可以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进一步推论。
(四)以加强时序联系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时间是历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在教材编写中,为了适应专题的分类,具有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往往被切割开来重新归纳。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看清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关系,故按时间顺序加以重排。
如法国共和史(含普法战争史、巴黎公社运动史、德国宪法史),但被分裂置于两个专题中。在教学中,笔者按时间顺序加以梳理重排,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二、各种教材整合法的弊端分析
(一)背景介绍整合的弊端
背景介绍整合可使历史背景复杂而又未得到详细介绍的事件有一个良好的知识铺垫,但其弊端在于,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所引入知识的“量”和“度”,所讲授知识点的重要性就会被削弱。大部分引入知识点的能力要求应仅限于“了解”,若能力要求过高,学生就很难分辨课内外知识点的重要性,难以有效把握主干知识。
(二)对比整合的弊端
对比整合的弊端在于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对比整合的过程中,背景因素容易被忽略,做表比较往往只突出易混淆部分。但事件的发生发展有其原因,脱离原因分析的比较很难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掌握表面的差异性。要将之导向深入仍然需要教师进行背景铺垫。这就要求表格必须在具备一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三)突出重点整合的弊端
突出重点有利于将大量现有教材中的非重点内容淡化。虽然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但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后遗症。如《珍惜自由的希腊公民》一目,虽然在《教师用书》中“知识与能力”中提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人文条件”,但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指出,在《2012年高考大纲》中也仅模糊提及。从而在教学中一般将之淡化,不做重点阐释,学生很容易将之忽略。但察看2008—2012年各地高考卷,2008、2009、2011年都考察了这一知识点。虽然仅作为选择题考查,但也值得重视。且新增的知识点以后的考查力度恐也非现有考题所能说明,若不引起重视、在考试中“冷门”变“热点”,将增大失分率。
(四)时序整合的弊端
时序整合有利于同属一历史时段内、具有前后关系的部分联系起来,但存在的问题是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讲解。按时序连接内容往往将不同专题之间的内容关联到一起,揭示因果。但在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专题内容已由特定的教学目的与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在讲授若干时序不清又相互无直接因果关联的内容时,若采用时序整合,在教授到每一具体章节时,必然要将抽离出来的内容还原回去重新阐释。同一内容反复强调固然有利于培养多视角分析的能力,但也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前后重复。这一问题在日后的选修课教学中恐也难以避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汉国,马世力等.历史·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
【人民版高中历史说课】推荐阅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试卷09-18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综合作业(三)人民版必修1课件07-01
高中人民公园作文600字01-15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08-21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案 华东师大版06-17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政府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政府1政府:国家行政机关学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06-22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