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5年某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精选4篇)
1.20212025年某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篇一
2021--5 2025 年 某 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 和 “十四五”初步规划方案 两套合编
某 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0 3480 字文
“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是 XX 县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 XX 县抢抓发展机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五年。为切实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准确研判未来一个时期 XX 县发展的基本趋势和阶段特征,科学合理的提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编制工作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五个扎实”要求,注重规划统筹衔接,突出问题导向,认真总结分析 XX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短板、弱项和优势,准确把握好“十四五”期间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任务,使“十四五”规划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符合 XX 发展实际,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规划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目标导向。立足我县发展实际,谋划好“十四五”期间必须完成的目标任务,从我县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打好发展基础。
(二)坚持统筹协调。在规划编制中,要进一步厘清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注重规划衔接,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
(三)坚持务实管用。在规划编制中,对规划编制目录进行严格遴选,确保规划接地气、可操作。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规划的内容要明确思路方向、重点任务、空间布局,既要加强对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谋划,又要突出规划的针对性和约束力,做到可操作、能落实、易评估。
(四)坚持民主开放。扩大规划编制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平台,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深、研究透,广开言路、问计于民,使规划编制过程真正成为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共识的过程。
三、规划体系 。
(一)总体规划编制。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县委、县政府对未来五年的战略部署和安排,是全县各级各单位的行动纲领,是编制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计划的重要依据。全县“十四五”规划纲
要由县政府组织编制,县发改局牵头,县级各有关部门、各镇全力配合、共同完成。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实施,并报市政府备案。
(二)空间规划编制。空间规划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细化落实发展规划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由县政府组织编制,县自然资源局牵头组织起草。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按程序报批。
(三)专项规划编制。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该领域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专项规划由县级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专项规划报审前须送县发改局、自然资源局,与总体规划和空间规划进行衔接,编制完成后,按程序报县政府审定并发布。未纳入重点专项规划但是需要编制的行业专项规划,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并实施,报县发改局备案。
(四)区域规划编制。区域规划是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各镇政府组织编制本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县总体规划在各镇的细化和落实,是指导各镇发展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区域规划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前,应报送县发改局与总体规划衔接,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实施,并报县政府备案。
四、进度安排 为确保按期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任务,根据我县实际,规划编制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一)重大项目谋划及重大问题前期研究阶段(9 2019 年 年 X X 月 ~2020年 年 X X 月)
2019 年 9 月份,县发改局启动了“十四五”重大项目谋划工作,目前已征集到“十四五”项目 X 个,总投资 X 亿元。各镇、县级各部门要对拟列入“十四五”规划的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进行再梳理、再论证,尤其是紧盯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债券投资及社会投资新方向,谋划上报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带动力强的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重点围绕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旅游、通讯等领域谋划项目,要加强项目的前期研究论证及手续办理工作,为做深做实“十四五”规划编制打好基础。同时着手开展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本行业领域对“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找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县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实施举措等建议。2020 年 X 月 X 日前,将各自研究成果、基础设施工程、重大项目汇总表,经主要领导审签后及时报送“十四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重大项目基础设施专班办公室,各单位报送质量将是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重要支撑。承担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任务的部门和单位 4 月底前要将各自“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初稿一并报送。
(二)拟定纲要框架阶段(0 2020 年 年 X X 月0 ~2020 年 年 X X 月)
2020 年 X 月底前,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在研究课题和各专项规划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形成全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报县委、县政府审核。全县各规划承担部门和单位组织开展县级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并做好与中省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形成空间、专项、区域规划初稿,并报送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就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初稿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将重要的内容纳入到县“十四五”规划纲要。2020 年 X 月底前,根据中央和全省、全市关于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建议,结合 XX 实际情况,开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研究起草,形成纲要框架,并与中省市发展规划、有关专项规划相衔接。
(三)纲要起草审定阶段(0 2020 年 年 X X 月0 ~2020 年 年 X X 月)
在 2021 年县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形成全县“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听取各镇、县级有关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代表意见,修订后报县委、县政府审定,提请县人大审议。县“十四五”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原则上与规划纲要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编制,2021 年 X 月前全部出台。
五、保障措施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质量要求高,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保障规划工作有序推进和顺利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十四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主要职责是负责统筹协调“十四五”规划编制各项具体工作。各
专项规划由县级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同时为了做好“十四五”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谋划工作,县政府成立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十四五”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工作专班。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主要职责是负责统筹协调“十四五”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谋划申报等各项具体工作。各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及时成立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班子,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并确定联络员与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联络和协调,同步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各镇、各部门联络员名单及联系方式于文件下发 2 日内,报送县发局。
(二)组建专家委员会。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组成“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参与规划编制咨询和研究,对规划重大课题组织评审验收,对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进行评审论证。
(三)落实经费保障。规划编制经费由县发改局向县政府专项申请,专项规划的编制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以确保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六、编制要求 一要加强谋划,突出项目。全县各镇、县级各部门要认真梳理“十三五”期间项目进展情况,依据“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中省市战略部署,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认真梳理提出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突出政府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民生工程等领域履行公共职责的作用,力争更多的项目纳入中央、全省、全市相关规划之中。
二要积极对接,有效衔接。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增强规划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县发改局要协调好总体规划与上级规划的衔接,各镇、各部门要主动做好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衔接工作。专项规划须在全县“十四五”规划纲要审议批准后公布。
三要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各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统筹力量、形成合力,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各项工作任务。县级财政做好配套保障,保证编制工作顺利开展。
2021--5 2025 年 “十四五”初步规划方案 0 10000 字文稿
今年是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的关键一年。“十四五”和未来的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将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挑战因素不断增多,国际贸易和投资也可能受到从未有过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更依赖创新累积形成的新动能。
在此背景下,我国应如何寻找科学合理的出路,保持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持续增长和繁荣现状?
一、合理确定未来增长预期
(一)从供给侧宏观增长模型看趋势
按照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描述,经济增速是由技术进步增速、资本投入增速和劳动力投入增速共同决定的。
从我国目前趋势看,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超过 18%,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接近15%,在上海等超大城市,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 30%以上。
由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集中影响,这一比例还在快速上升。预计到 2025 年,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 20%以上,65 岁以上人口比例将接近18%。
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直接后果是储蓄率逐渐下降。事实上,我国总储蓄率过去几年已经由 51%左右下降到了 48%左右,虽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属较高之列,但下降速度比较明显。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 2025 年,中国的总体储蓄率会进一步下降至 40%左右。
储蓄资源增速下降,加之资本产出率增速也在下降,使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近几年逐渐下降,由过去较长时的两位数增长下降到 6%左右的个位数增长。
从劳动力供给看,老龄化毫无疑问会降低劳动力供给增速。事实上,过去几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60 岁)平均每年净减少 200万-300 万人。
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使得我国过去十年劳动力成本年均提高约 12%左右,迫使不少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退出或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
不仅如此,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也开始下降,由过去 10 年年均增长 9%左右下降到过去 5 年年均增长 5%左右。
从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看,也存在下降的趋势。
(二)从供给侧部门模型看趋势
从增长的供给侧部门模型看,GDP 是由各部门国内生产增加值+净出口构成的。各部门增加值的增速及其权重共同决定了 GDP 的增速。
从不同产业门类变动看,考虑到制造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出清,制造业传统部门和农业生产增速会比较稳定甚至有所下降。
在制造业众多门类中,过去五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年均增速的只有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和通信类电子产品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与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应用相关新兴部门或新经济部门增速也相对较高,甚至超过两位数增速。但由于对同一领域的传统模式具有替代效应,未必会产生对整体行业增速的实质性提升。
服务业表现出高于制造业和农业的增速,特别是服务业中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体育健康等部门增加值增速超过两位数。
增长的收入弹性很高,具有持续稳定的扩张性,这与居民消费结构中服务消费比重提高的升级趋势是一致的。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过去五年的年均增速超过了 18%。
(三)从需求侧宏观模型看趋势
经济学教科书描述的宏观模型十分简单,GDP=C+I+(_-M),其中 C 为消费,I 为投资,_为出口,M 为进口。这说明支撑 GDP 增速的是所谓“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增速。
从目前态势看,我国国内消费增速逐年下降,已经由过去 10%以上两位数增长下降到 8%左右的个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由高点期 30%左右的增速,下降至如今 6%左右的增速。
由于投资收益总体上趋于下降,市场投资增速难以出现新动力。净出口因贸易环境和贸易条件恶化,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总体呈下降趋势。
再加上世界经济在未来几年仍有较大概率出现周期性回落,恐难有大的作为。
制造业景气的逐渐收缩会逐步蔓延至服务领域,从而导致就业增速的进一步转弱,失业人数可能会有所增加,会使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下降,并进而使消费变得更加谨慎保守。
因此,未来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似乎也在进入弱化的通道。
总体结论:综合上述多重因素、相关约束条件的变动趋势,得出的基本推论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具有下降趋势。
如果我们假定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速基本稳定,综合考虑我国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变动趋势,未来 5-10 年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会下降至 5%-6%的区间内。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客观接受在未来 10 年,我国经济只能取得6%以下的年均增速。
国家五年规划预期增长目标的选择是否合理,对各地设定各自的五年规划预期目标具有重大导向性影响。
从过去的经验看,过高的预期目标一般会使各级地方规划预期目标跟随性加码提高,最终会导致因整体目标过高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不必要的刺激性政策,产生杠杆攀升、违约增多、产能过剩、泡沫加大等副产品,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二、稳定经济中长期增速的主要出路和举措
既然未来潜在增长率已经落入 5%-6%的区间,如何更多向 6%左右靠近,稳定并延长经济增长平台期,是制定新的五年规划时需要认真考虑的政策和改革重点。
从中国目前的基础条件看,我们有较大空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更长时间的经济稳定增长,并通过更好的创新激励,延缓因要素红利逐步减弱、外部环境更加恶化导致的降速压力。
(一)以全方位创新为核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规划明确的发展主线,这一任务不可能在五年内完成历史使命,需要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深入推进。应该在一下几个领域采取措施,深度发力。
1.努力稳定劳动力供求关系。
化解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延长退休年龄至 65 岁,这是很多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减轻社保支出压力的通行做法,我国也到了采取类似做法的时候;
二是让进城农民工和城市间流动就业人口落户,我国有 2.7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各类城市就业,近1 亿在城市间流动就业的城镇人口,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就业所在地户口,农业转移人口一般在男 50 岁、女 40 岁左右就离开工作岗位回到老家并逐渐退出劳动力队伍,如果能让这批人获得就业所在地户口,一般能延长劳动年限 5-10年,可以有效增加城市的劳动力供给;
三是让体制内退休官员和科技人员更好发挥作用,我国现行制度对退休官员特别是高级退休官员再就业有严格的限定,不允许他们退休后被企业等有关机构有偿聘用,这导致很多有很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经验积淀的政府精英人才,也包括部分体制内高级科研人才被闲置浪费。这些措施从反腐角度看似乎有合理性,但制度设计过于粗暴简单,如果对相关制度进行细化完善,允许他们在符合一定条件下被
企业或相关机构有偿聘用,而不是一刀切地被禁止,完全可以增加我国的高素质劳动力供给;
四是在一对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政策基础上,尽快实施自主生育政策,必要时视情况采取措施鼓励年轻人多生育,以扭转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国家人口结构失衡问题。
2.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质量。
应对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另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以质量提高弥补数量不足。这需要强化实用型技术教育和培训投入,为更多劳动力提供更高质量的免费技术培训和技术教育,通过更专业的技术培训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题。
应该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教育能够针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员工教育和培训服务,并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缓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导致的人才浪费。
要全面提倡专业精神,减少教育的功利性,真正培养个人专业兴趣,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能人文化。
提高各领域专业人员、技术工人的社会待遇和认可度,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使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的专家和工人都能成为更受尊敬和尊重的职业人士。
3.强化全方位科学技术创新。
以研发投入规模和专利申请数量看,我国算得上一个研发大国,我国也是一个产业体系门类齐全的大国,但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来说还远不是强国。
从创新效果看,我国虽然专利数量虽然名列前茅,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大致只有 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40%左右的平均水平。
从产业体系看,我们很多产品和服务在品质上不能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和消费多样性、精细化的需求,很多领域不具备与海外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竞争的能力,一些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还完全不能自主研发并生产,必须高度依赖进口。
在自由贸易环境下,通过互通有无和比较优势形成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这原本不是问题,况且我国还属于贸易顺差国。
但不幸的是,我国还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国家安全保障、意识形态差异、制度体制差异、获得竞争优势等为借口的高技术封锁和禁运且这一和平时期不应该出现的美国主导的技术禁运还在进一步强化。
在外部压力遏制下,任何对全球化产业链和技术链抱有期待和幻想的技术和产业政策政治上都不容易被接受。
我们还不得不在关键领域继续采取以进口替代为目标的产业政策,加强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国内研发和进口替代,以摆脱对进口产品和技术的严重依赖。
鉴于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激励体系,强化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更多投入资源用于研究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激励,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依然需要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更好利用国际上最优秀的研发资源,形成更具激励性的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环境,以及推进研发成果商业化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环境。
4.深度推进全面对外开放。
过去中国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对外开放,未来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对外开放。但是,今后的外部国际环境对中国可能会带来诸多挑战。
这些新挑战可能要求我们的对外开放不能仅限于货物与服务市场的扩大开放和准入,可能还涉及体制机制的与国际接轨。
这是因为更开放的中国经济需要中国企业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投资往来,这涉及到跨国间基于规则的公平竞争和对参与主体法律保护的一致性。
这可能会颠覆我们过去一些传统的习惯思维。比如,我们过去常说制定产业政策是一国主权,不容别人说三道四。
这一听起来合理的论断在新环境下可能恰恰是不尊重国际规则的表现,因为一国在使用产业政策工具时,所使用的政策手段特别
是政府补贴等手段,极可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反补贴协议,使受补贴企业相对于不接受类似补贴的企业形成不公平的贸易竞争优势。
所以,在一个开放环境下,如果尊重国际规则,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基于国际规则对他国可能扭曲贸易的国内政策说三道四。
因此,从产业政策角度看,出于对国际规则的尊重和提高政策手段实际成效的考虑,我们需要更好发挥竞争机制对市场主体的激励作用,而不是简单利用政府补贴予以支持,避免给别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或反补贴、反倾销措施留下话柄。
在服务领域,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通过国外先进和高品质服务模式的引进,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高水平竞争,通过竞争尽快提高国内服务业的服务品质和服务能力。
在城市开放发展方面,中国需要加快沿海城市群和重要都市圈的全方位开放,特别是改善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更好吸引国外创新性资源和高品质企业参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培育形成几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都市。
5.优化能源结构并强化节能。
能源是现代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燃料,能源革命和创新对中国的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资源的人均自然禀赋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为 3 吨标准煤左右,与美国人均 11吨标准煤、俄罗斯 13 吨标准煤的水平有很大差距,只相当于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日本和德国人均消费水平的一半。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行为会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居民消费行为趋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也会趋同。
我们不能向美国和俄罗斯趋同,但即便是向日本和德国趋同,我国人均能源消费还将提高约 1 倍,但前提是达到日本和德国的能效水平。
这也意味着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最终会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这将给中国带来能源安全和减排方面的双重挑战和压力。
2018 年,中国原油进口 46190.1 万吨,总金额 15881.7 亿人民币;天然气 9039 万吨,2551.8 亿元,总价值约 3000 亿美元。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 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45%,而且还在进一步上升。
相对于粮食安全而言,中国的能源安全更具有风险敞口的特点。解决能源问题和挑战的出路只有两条。
一是全方位加大节能力度,特别是在建筑领域和制造领域加大节能力度,用更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类用能主体加大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国家整体能效水平。
二是优化能源结构,重点提高清洁能源比重,特别是要加快推动电气化和电动化,减轻对原油和天然气的持续上升的进口依赖,降低进口依存度。这是因为我国在风能、太阳能、核能发电方面,还有较大空间通过技术创新和开发模式创新扩大电力供给能力。这一替代不仅是绿色低碳的,还具有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提高能源自主安全保障能力的长远战略意义。
6.深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
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核心最关键最复杂的内容。
一是更好依法保护各类产权特别是私有产权,我国民用经济占比已经大大超过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对就业、创新的贡献日益显著,都达到了 70%左右。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后,民营经济和企业家的作用将变得更加重要,通过加强产权保护和产权激励,可以稳定私营部门企业家的长期预期,更好激励民营企业和研发人员投入创新、投资未来。在实体经济并为资本市场造就更多面向未来、创新驱动、依法经营,更具创新动力和竞争力的百年老店。
二是要创新性化解主流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基础的民营比重还在继续提高,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发行主体越来越多是民营企业,但由于主流意识形态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且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的理解依然是传统的最终要革资本家的命,这使得部分民营企业家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对未来的信心。越来越多民营企业选择海外上市,或在国内上市后变现部分资产转移出境,是这类担忧的一种表现。
过去,执政党创造性提出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部分民营企业家的顾虑,缓解了主流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但并未从根本上化解这个矛盾。对这一结构性矛盾,需要执政党进一步予以重视并实事求是、创新性地加以探索解决。这是一个十分敏感但又不容忽视、无法回避的历史性话题,值得立足长远、认真研究,找到可行的根本出路,否则我国资本市场的微观基础是不稳固的,以资本市场作为资产配置场所的资产安全也是不可靠的。
三是强化统一市场制度建设,扫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内要素自由流动、企业公平竞争的任何不合理规定和做法,规范地方政府补贴招商引资的不合理竞争行为,废除各类地方政府实施的地方保护和区域分割行为,使我国具备的大国经济统一大市场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
四是依法行使政府治理和管制,减少政府决策、监管和管制过程中的不透明性和随意性,减少政府对微观主体市场经营行为的随意干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真正改善基于规则和法治的可预见的政府监管,促进形成更加便利可靠的营商环境。
((二))如何更有效促进内外需增长
从需求侧提高内外需对增长的贡献度,发力点不见得就在需求侧,也不在于简单增加消费补贴和扩大政府支出,很多功夫实际上在供给侧,与供给侧的改革、开放、创新密切相关。
1.基于就业和收入预期稳定的内需扩大。
国内需求总体上是就业和收入的函数。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根本措施是保持就业的持续稳定增长,而稳就业的根本措施在于在制度上放水养鱼,养活更多的企业。
这需要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和创业就业环境,特别是城市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环境。
在中国,尤其要注重发挥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带来的创业和就业效应,一些城市试图通过赶人的做法控制城市规模,实际上扼杀的是城市内生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从企业税费负担来看,在前期降低企业税负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降低企业社保和公积金负担,并通过更多划拨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以更好地通过稳定就业、优化保障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减少居民扩大消费需求的后顾之忧。
从长远财税制度建设和财税制度国际竞争角度看,应该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税收结构,改变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逐步向以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过渡,使企业税费负担具有国际竞争力。
为了使降税具有可持续性并不对政府民生支出形成挤压,需要进一步优化并精简政府支出项目,削减不必要的政府支出。
特别是削减那些锦上添花的政府支出项目、面子工程和政府自身的行政管理开支,逐步降低预算内经济建设支出比例,提高民生福利支出的比例,政府要带头勒紧裤带过紧日子。
2.基于深度城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
我国较大的城乡收入和福利差距、明显的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依然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从国际国内经验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于 2 倍后,城市化动力才减弱并趋于稳定。
我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还在 2.7 倍左右,落后地区城市人均收入与发达地区城市人均收入的差距更大,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差距还十分明显。
这说明我国还远未到逆城市化的阶段,需要继续消除城市化的体制障碍,为城市化的自然发展创造条件。
以人为核心推进深度城市化本质上属于供给侧改革和创新的内容,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还具有扩大国内需求的积极效应。
我国现有统计制度下的城市化水平并不能真实反映城市化实际水平,很多城市常住人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应该采取措施允许2.7亿进城农民工和近1以亿城市间流动就业的城镇人口自主选择获得就业居住所在地户籍并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
政府相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多用于进城落户人口的城市保障房建设和公共服务支出。
这有利于稳定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形成政府支出与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效应要强于简单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对社会结构的改善和公平正义的维护也具有积极作用。
考虑到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服务业就业机会都在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应该完善城市社会治理模式,禁止城市政府采取限制外地人流入或是以疏散为名驱赶外地人的错误做法,还城市社会应有的开放包容姿态。
这在经济减速、失业增加时显得格外重要。在深度城市化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用地供地机制和农村建设用地的高效配置机制。
使建设用地特别是住宅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城市常住人口特别是落户人口的增加相适应,使进城落户农民工的农村闲置宅基地有更好的入市变现通道和市场化权益价值实现机制。
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也要与人口流入地的人口流入规模特别是流入人口落户规模相适应,形成对吸纳转移就业人口落户的正向激励机制。
在城市房地产调控模式方面,要改变目前通过行政管制限购限价的扭曲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的不合理做法,通过税收手段调控抑制不合理炒作行为,使正常的房地产需求得到有效释放。
3.基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我国未来城市化率将达到 80%以上,主要城镇人口将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 20 个左右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地区,这主要是由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的。
如果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的协调发展做好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就形成了。
以往以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的四大板块区域战略,加上点菜单式的碎片化区域政策,经过 20 年左右的实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考虑到任何一个板块内部不同省区市之间的较大差异,延续如此大尺度的区域战略或过于碎片化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指导,实际操作性、指导精准性和市场统一性都面临挑战,最后极有可能沦为不同板块之间争相寻求中央优惠政策的政治借口。
我国作为一个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区域差距甚至远远大于许多市场经济国家,这本身就有值得检讨的制度原因。
事实上,从他国以及我国部分地区的经验看,真正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恰恰是市场机制,因为市场机制会允许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并产生要素报酬均等化的趋同效应。
而我国最大的不同就是户口制度制约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的平等配置。因此,区域战略和政策应该基于统一市场下的要素自由流动和要素聚集机制,做顺势而为的引导而不是逆势而为的干预。
因此,应该根据人口流动的趋势,将原有的以四大板块为主要构架的区域战略和政策,转变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空间单元的城市化空间格局优化战略,通过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网络共建、生态环境协作补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机制。
促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不同规模城市和城镇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会实现真正有市场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在要素分布和经济分布空间协调基础上实现区域人均收入差距的收敛,而区域人均收入差距的缩小最终会有利于内需的稳定扩大。
从大的城市群格局看,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群主要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这些城市群中,只有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京津冀地区、辽宁沿海地区、山东半岛地区)未纳入国家规划视野。
这个行政区经济总量达到 18.7 万亿元,占全国的 21%,值得在“十四五”时期作为国家战略,像“十三五”时期谋划粤港澳大湾区那样来予以认真研究、全面谋划。
在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持续加大的背景下,环渤海大湾区可能是中国北方地区基础条件最好、创新能力最强、集聚效应最显著、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这一地区有北京、天津等超大城市,还有大连、沈阳、青岛、济南、滨海新区等知名中心城市和新区,以及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如果在这一地区结合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实施深度对外开放,将是缩小国内南北发展差距最值得发力并取得成功的地区,具有缩小区域差距和南北差距的全局性战略意义。
4.基于宏观审慎的财政货币政策优化。
在面临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导致的外部需求剧烈萎缩时,为了避免对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强烈冲击,可考虑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对冲外部冲击导致的明显波动。
但在考虑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时,依然需要顾及我国经济的货币累计发行量偏大、债务杠杆率偏高的隐患,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中让财政政策扮演更积极的主导作用。
货币政策主要是在流动性供给方面保持适度宽松的配合,使债务工具的发行利率保持在合理较低水平,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到期债务置换创造条件。
要避免过于宽松的货币放水导致地方政府、企业、居民杠杆率的再度攀升。
在金融监管和金融工具为实体经济服务方面,一方面要通过强化监管防范可能出现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还要细化优化金融监管举措,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服务。
特别是提供有利于降低债务杠杆率的股权融资服务,为各类股权投资机构的市场化募资和投资运营提供更好的发展和激励环境。
要进一步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将更多支出用于与深度城市化相关的大城市住房保障、城市地铁网络、城市群都市圈快轨、生态环保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依据区域人口密度完善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和建设,减少在偏远地区和人口稀少地区的不合理基础设施投入和浪费,减少锦上添花类基础设施项目。
5.基于深化开放的出口稳定增长。
深度对外开放不仅是对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放开,还包括国内有可能导致贸易和投资行为扭曲的制度改进并与国际规则接轨。
这有利于为企业的全球化经营营造稳定友好、安全可靠的外部营商环境。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扩大出口规模,是企业国际化经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努力方向和职责。
对政府来说,更重要的是努力为企业营造公平稳定友好的贸易环境。面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新变化,中国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多边、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和投资体制的建设,为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和经营创造更加稳定可预期的公平竞争环境。
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国内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进一步降低产品关税、扩大服务业对外资的市场准入,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相关格局。
要认真研究主要贸易伙伴对我国贸易和产业政策的重点关切,基于国际规则做出相应调整和改革,以提高产业政策实效为出发点,避免对我国产业和贸易政策的“重商主义”指控或不对等开放的指控。
有了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出口企业才能更好地专心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提升,稳定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结语
总的来看,“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可能会难于以往,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复杂国内外环境。从国内条件看,今后甚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呈现潜在增长率下降趋势。
这需要我们不满足于近三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成果,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与短期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配合,形成供需两侧更有利的增长支撑。
从国际看,我国经济的开放度和信息化世界的形成,使得我们即便是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也离不开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努力维护友好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自由贸易体系。
尽管如此,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包括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在内的全方位创新,来更好激发国内微观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增长能力,进一步改善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更平缓并延续更长的增长平台期。
因此,相对于“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十四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涵应转变为全方位创新,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全方位创新实现上述目标情景,中国就可以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稳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都会有新的提高,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2.20212025年某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篇二
某 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编制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总体要求和《中共 XXX 市委 XXX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枣发〔2017〕17 号)有关精神,根据省国资委工作部署,特制定 XXX 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编制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坚持把政治思维、创新思维、改革思维、底线思维贯穿“十四五”规划编制全过程,并在谋划2021-2025 年发展规划的同时,做好与 2035 年远景目标的衔接。
(二)基本原则
1.突出战略性。要将国资国企发展规划放在全市经济总体规划和国有经济转型升级的全局中来思考和谋划,对“十四五”期间国资国企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进行通盘思考和总体规划,充分体现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
2.突出前瞻性。要对全市国资国企内外部环境变化趋势进行综合研判,加强对系统及非系统性风险的分析研究,把握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国企发展动力、增长速度、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新要求,对“十四五”的发展作出前瞻性安排,提出具有指导性的目标和措施。
3.突出创新性。要在推进全市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方面有新思路、新举措和新突破。特别是要聚焦战略性、功能性和支柱性作用,着重突出国资国企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着力体现规划的新意和特色,全面提升规划的内涵。
4.突出务实性。立足于“十三五”发展基础,紧密结合国资国企自身优势和资源现状,务实规划“十四五”发展,防止简单堆砌和脱离实际。同时,要确保战略规划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工作安排 根据规划编制程序,衔接省市总体安排,全市国资国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如下:
1.前期组织与准备(2020 年 3 月 24 日前):成立 XXX 市国资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建起草工作班子;起草《XXX 市国资国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
2.规划研究动员(2020 年 4 月 10 日前):委机关各科室、各区(市)国资监管机构、市管国有企业分别结合实际,对“十三五”发展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提出“十四五”发展规划有关重点问题,初步草拟书面报告报“十四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
3.重点排查调研(2020 年 4 月 17 日前):“十四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梳理汇总有关情况,对部分区(市)国资监管机构、重点国有企业现场调研,完善“十四五”规划调研报告。
4.规划起草(2020 年 4 月 30 日前):由市国资委改革发展与产权管理科牵头根据前期研究和各区(市)国资监管机构、市属企业上报的规划纲要初稿,列出规划起草重点内容。
5.修改完善阶段(2020 年 5 月 15 日前):由“十四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分别征求专家、各区(市)国资监管机构和市属企业的意见建议,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通过评审论证后报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议。
6.备案发布阶段(2020 年 5 月底前):XXX 市国资国企“十四五”发展规划定稿,报编制工作小组备案,并正式发文颁布。同时,对市属企业“十四五”规划纲要实行审核管理,审核同意后由市属企业正式印发。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实施,成立由市国资委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委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改革发展与产权管理科牵头,抽调各有关科室人员和公开选聘课题服务机构共同组成。
(二)深化研究论证。按照省国资委精神要求,深入一线,加强调研,摸清底数,掌握实情要情,确保规划立足点客观实际。要深度思考,科学研判,综合分析,抓住主要矛盾,确保提出的对策举措科学合理。要坚持开门搞规划,发挥智库、专家、学者作用,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三)规范编制程序。要按照规划编制时间表的要求,规范立项、起草、初审、会审、专家评审、发布实施等环节,实现程序规范化、制度化。要认真做好全市国资国企“十四五”规划编制总体部署,各区(市)国资监管机构、市属企业规划编制须与市国资委做好衔接论证,要加强信息沟通、数据交换、材料共享,切实履行好规划编制职责,为规划编制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四)落实督导调度。规划编制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时间跨度大,市国资委机关各科室、区(市)国资监管机构、市属企业要按照总体进度安排,细化工作方案,严格把握时间节点,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情况请于每周三下午 4:00前报市国资委改革发展与产权管理科。
附件:
1.XXX 市国资委“十四五”规划(2021-2025)编制工作小组 成员名单 2.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调研报告提纲 3.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大纲
附件 1:
XXX 市国资委“十四五”规划(2021-2025)
编制工作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XXX 市国资委主任 副组长:XXX 市国资委副主任 成 员:XXX 市国资委政策法规科科长 XXX 市国资委统计评价与业绩考核科科长 XXX 市国资委改革发展与产权管理科科长 XXX 市国资委办公室主任
XXX 市国资委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科副科长 XXX 市国资委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改革发展与产权管理科,X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 2:
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报告参考提纲(国资监管机构)
一、布局概况 (一)基本情况。包括经济总量情况,监管企业规模、性质效益,行业分布情况等(二)对标分析。与先进地区对标,竞争优劣势、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差距,制约布局优化的主要因素等(三)工作措施。当地支持推动国有资本布局调整提出的重大举措、政策,成效如何 二、思路目标
瞄准布局结构不断优化的目标,研究谋划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提出“十四五”期间本地区国有资本布局调整方向与目标。
三、推进措施 围绕加快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研究切实可行的推进实施路径,明确相关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等 四、有关建议 研究分析内容不限于本参考提纲,可结合实际进行调整,鼓励积极探索创新,推出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也可对全省国资布局调整,相关企业、产业整合重组提出意见建议。
附件 3:
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大纲 一、企业现状及发展环境(一)基本情况 1.概况 包括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现状综合描述,重点包括产权结构、业务范围、经营业绩、行业地位等。
2.组织机构
文字叙述及图表说明企业组织机构、管控模式现状。
3.法人治理机构 文字叙述及图表说明目前企业组织形式、法人治理结构状况,包括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咨询层的层级和权责关系等。
4.资源状况 文字叙述及表格说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重要矿产资源、人力资源、研发资源、营销资源、财务资源、品牌与企业文化等战略资源。
5.主要经济指标 文字叙述及表格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包括本规划期之前五年的主要财务数据等。
主要财务数据(金额单位:万元,下同)
年 度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年均增长率(%)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净利润
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经济增加值
资产总额
国有资产总量
所有者权益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
成本费用总额
人工成本
在岗职工人数
技术投入比率(%)
资产负债表
总资产报酬率(%)
净资产收益率(%)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
(其他个性化指标)……
6.业务构成
文字叙述及表格说明企业现有业务构成情况。
2020 年业务构成表 业务名称 权属企业 资产总额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净资产收益率(%)
在岗职工人数(人)
户数 比重(%)
金额 比重(%)
一、核心业务小计
1.XX 业务(按业务分列)
……
二、发展业务小计
……
三、培育业务小计
……
四、限制业务小计
……
合 计
各类业务主要指标对比—资产总额 主要指标(资产总额)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 年平均增长率(%)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一、核心业务小计
1.XX 业务(按业务分列)
……
二、发展业务小计
……
三、培育业务小计
……
四、限制业务小计
……
合 计
各类业务主要指标对比—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等(略)
文字说明及表格说明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金制造业布局发展情况。
2020 年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构成表 业务名称 权属企业户数 资产总额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净资产收益率(%)
在岗职工人数(人)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小计
1、XX 业务(按业务分列)
……
二、现代服务业小计
……
三、先进制造业小计
……
合计
占企业总量比重(%)
7.权属企业情况(1)权属企业构成 文字叙述及表格说明权属企业构成、产权属性、产业与地域分布、财务状况等情况。
2020 年权属企业构成情况 权属企业 户数 比重(%)
企业户数 国有法人独资 国有资本控股 国有资本参股 其他 二级企业
三级企业
四级及以下企业
合计
(2)权属企业效益
文字叙述及表格说明权属企业盈亏状况、主要盈利(亏损)企业情况。
2020 年权属企业效益情况 企业名称 企业户数 资产总额 所有者权益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净利润 净资产收益率(%)
在岗职工人数(人)
户数 比重(%)
盈利企业小计
亏损企业小计
盈亏平衡企业小计
(二)上一期规划执行情况简要评价 总结评价上一期规划的执行情况,包括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成就,规划目标达成情况、差异部分及其原因分析,主要经验与教训等。
1.宏观环境分析
主要包括对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国内外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的分析,以及宏观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有利于不利因素等。
2.行业发展分析 针对企业现有业务及可能新进入的行业领域,分析行业特性、发展现状及前景、技术水平、产业政策、竞争环境,以及产业链、价值链分析、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成长空间与行业吸引力分析等。
(1)XX 行业(2)XX 行业 …… 3.行业与竞争对手分析 针对企业各类业务和主要产品、服务,分析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市场竞争力、竞争对手及其对企业发展构成的影响。
(1)XX 业务(主要产品、服务)
(2)XX 业务(主要产品、服务)
(3)……
(四)企业竞争力分析 1.核心能力分析 分析企业资源获取与配置能力、市场开拓与价值创造能力、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控制能力(专利、专有技术、品牌等)、营运与风险管控能力、企业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2.综合分析 综合概括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外部各方面因素,分析企业的优勢与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优势 …… 劣势 …… 机会 …… 威胁 ……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字叙述和表格说明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面临的困难等.二、企业发展战略(一)战略定位与战略描述
高度概括企业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阐明企业的根本任务与存在的理由,表述企业的定位、发展方向和经营理念。
(二)业务战略 文字叙述和表格说明企业产品或服务战略、客户战略、区域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企业核心业务、发展业务、培训业务及机会业务、限制业务的界定,业务发展战略目标和总体要求等。
(三)职能战略 文字叙述和表格说明企业研发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方面的职能支持战略。
三、企业发展规划目标 (一)愿景规划目标(二)五年发展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文字描述和表格包括企业经营规模、效益等财务方面的目标,组织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方面的目标,产业、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与内部流程方面的目标,创新与成长方面的目标等应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创新驱动、培育核心竞争力,设定相关目标。
2.组织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目标
文字描述和图表说明 3.业务发展目标 包括各类业务的市场开拓、竞争能力提升、发展模式创新目标,以及产业进退、区域布局、流程优化等结构调整目标等。文字叙述和表格说明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布局发展情况等。
4.产权结构调整目标 文字叙述和表格说明(权属)企业产权结构调整目标,包括企业重组整合、整体上市、股份制改革、资产证券等。
5.科技创新目标 文字叙述和表格说明技术突破主攻方向、研发平台与人才团队建设目标、研发创新投入目标、新增自主知识产权及高技术企业目标等 6.人力资源目标 文字叙述和表格说明结合企业未来环境变化对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影响,明确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以及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目标 7.风险控制目标(1)资产负债率控制目标
在企业财务状况与投融资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规划期内的资产负债率控制区间目标。
四、战略实施路径与执行计划 ((一))体制机制改革计划 文字叙述说明企业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管理提升等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实现途径与各阶段计划安排等内容。
(二)组织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计划 文字叙述和表格说明企业组织架枃调整、内部资源整合亏损企业治理、压缩管理层级等方面的实施路径与计划((三))业务发展与结构调整计划 文字叙述和表格说明企业五类业务发展调整计划、产业与产品(服务)结枃调整策略与路径,产品(服务)产能计划、质量计划、营销计划、安全生产计划、品牌计划等。
((四))投融资和資本运作计划 文字叙述和表格说明企业的投融资原则、投融资策略与路径、投资定量管控指标(各类业务投资的合理比重、投资规模总量的控制指标、投资最低回报标准)、规划期投资计划与重大投资项目安排等。
((五))研发计划 文字叙述和表格说明企业自主创新与科研工作计划,包括研发机构建设计划、科技投入计划、重大研发项目安排、知识产权获取与保护计划等。
((六))人力资源计划 文字叙述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实施路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开发及激励计划等。
((七))企业文化建设计划 文字简要叙述。
(八)其他计划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文字叙述,包括建立和完善企业战略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估、调整、考核等工作机制,明确工作机构和责任部门等。
0 2020 年 煤炭工业“十四五”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 范文 0 4990 字 稿)
加强煤炭文化建设是构建现代煤炭经济体系、促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为贯彻落实煤炭工业发展总体部署和要求,增强煤炭文化的支撑力、凝聚力、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十四五”煤炭文化繁荣兴盛,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环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入党章,对文化建设、对文艺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及文艺的地位和作用作了重要论述,尤其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战略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煤炭文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态势好,成效显著,在全国产(行)业中始终名列前茅。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煤炭文化蓬勃发展,呈现出队伍壮大、创作繁荣、团结和谐、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为煤炭文化长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煤炭文化发展不平衡,投入不够等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站在新时代的起点,煤炭文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
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足矿区,服务矿工”为宗旨,以满足矿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煤矿职工广泛参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占领煤炭文化阵地,促进煤炭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新发展,为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二)
基本原则。
1、坚持 先进性原则。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贯彻党在文化工作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增强职工凝聚力、激发创造力为目标,加强煤炭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让煤炭行业广大职工群众获得切实的文化成果。体现煤炭文化特色,合理开发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煤炭工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坚持 围绕中心原则。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文化引领经济发展。建设煤炭文化必须与煤炭工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着力于促进煤炭生产力的提高,发挥煤炭文化工作在煤炭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教育、整合、激励和服务功能。
3、坚持 以人为本原则。把文化建设与职工切身利益和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始终把“立足矿区,服务矿工”作为煤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煤炭战线广大职工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 重在建设原则。文化建设有着在积累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渐进过程。煤炭文化必须抓积累、促发展,抓创新、促繁荣。按照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围绕提升区域环境竞争力,完善厂矿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培育,进一步发挥基础文化设施的综合服务作用。利用煤炭文化资源优势,实施重点建设工程。
5、坚持 统筹协调原则。从煤炭工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统筹发展煤炭基层文化、班组文化、安全文化、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企业办文化和民办文化,把握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文化资源的存量改革和增量发展,将煤炭文化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整体文化建设之中,整体推进煤炭文化建设。
6、坚持 开拓创新原则。依赖煤炭厚实的文化积淀和成功经验,不断创新煤炭文化活动的方式、方法,在保持文化活动的经常化、普遍化的基础上,注重实效和特色,以出精品出人才为重点,构建激励煤炭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煤炭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培养有影响的煤炭文化拔尖人才和煤炭文化精品力作。
(三)
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全面落实国家文化改革发展总体部署,打造内容丰富、魅力独特,适合煤炭工业发展的煤炭文化。以“立足矿区,服务矿工”为宗旨,健全煤炭文化工作机制,丰富矿区文化艺术生活,提高矿工文化艺术活动质量,提升煤炭职工综合文化艺术素质,为煤炭工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煤炭文化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创建出一大批独具社会影响力、体现煤炭行业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培养和造就一支德艺双馨、品艺兼优的煤炭文化艺术大军。
——创作生产出一大批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深受矿工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和安全文艺产品。
——将文化产业引入煤炭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煤炭文化工作在全国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三、主要任务
(四)建立强有力的文化工作机制。
加强文化建设规划。在全面掌握各类信息的基础上,以科学的策划理论为指导,搞好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规划。建立反馈评估系统,确保创建效果。把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干部任期目标,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任务一道部署,一起实施,一并检查,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收入相挂钩,作为考察政绩得失、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从而使管人、管事、管思想、管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保证文化建设工作流程的全过程优化控制。
(五)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大力发展煤矿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广大职工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不同类型的文化基地,不断改善职工文化活动条件,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各专业协会的组织功能、管理功能,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煤炭文艺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让职工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煤炭文化成果。
(六)
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力度。用安全文化筑牢安全防线,传递行为有度、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为煤炭工业持
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实现安全文化系统推进,全力打造出行为即安全、“本质型安全人”。加大煤炭安全文化宣传力度。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安全文艺汇演,向全社会宣传、唱响煤炭安全发展主旋律,推出呼吁关注安全、讴歌生命至上的优秀文艺作品。配合安全生产月,举办全国煤炭安全书画展览、安全摄影大赛。紧扣安全主题,利用歌舞、小品、曲艺、戏曲等文艺形式,开展“安全文艺下基层”活动。重点做好安全行为习惯的培育和养成,加强安全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育想安全、能安全、会安全的高素质安全人。
(七)
积极开展文明矿区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贯穿到企业规章制度之中。弘扬煤炭行业优良文化传统,加强“特别能战斗”和“石圪节精神”的教育和传承,积极开展“爱矿山、做主人、献身煤炭事业”教育,搞好“全民
阅读〃书香煤海”读书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家庭创建,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在矿区形成“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提高矿区的文明程度,铸造新时代煤炭工人新形象。
(八)
造就 一支优秀的煤炭文艺队伍。树立文化人才、艺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同样都是企业宝贵财富的观念。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较高素质的煤炭文化工作者队伍;一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煤炭事业、德艺双馨的文艺创作队伍;一支煤炭文化理论研究队伍。增强煤炭文化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继续做好“百矿千名”煤炭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形成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专业培训与基层培训相结合的新格局,增强培训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造就一批在行业文化研究、文化艺术、体育等各领域有影响的领军人物。
(九)着力打造煤炭文化活动优秀品牌 。以大型煤炭文化体育活动为龙头,以煤炭企业具有区域特色的矿区文艺活动为基础,逐步打造具有鲜明煤矿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开展寻找感动中国的矿工活动,做大做好中国煤矿艺术节,做实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论坛,全方位、多角度探讨文化艺术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煤炭文化艺术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打造煤炭文化艺术“乌金奖”品牌,巩固和完善中国文艺家看煤矿、6S 管理文化、乌金杯体育赛事等具有
影响力的大型文体活动。提高春节、五一、国庆、中秋节等节庆文体活动的水平。研究开发新的具有鲜明煤矿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加强文化品牌的策划、运营和推广工作,形成煤矿文化品牌集群,提升煤炭行业的文化品位。
(十)
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讲好煤矿故事。扶持原创性作品,着力打造一批代表煤炭工业形象、具有煤矿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具有煤炭工业文化标识意义的艺术精品。培育一批体现煤矿文化水准、具有相当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创作出一批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影视戏剧、曲艺、舞蹈、集邮等文艺门类的作品,力争获得国家级奖项。
(十一)
提升 煤炭文化新传媒影响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推动矿区网络数字文化服务,拓展互联网空间,促进煤炭文化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以国家煤炭工业网、中国煤矿文化网、《阳光》杂志为核心的覆盖全行业的新闻舆论艺术传媒信息平台,修改和完善煤矿文化网的各项功能,建立和培养煤矿文化网络通讯员队伍,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煤炭企业集团报纸、电视、网络和文艺团体等资源,努力打造全国煤炭行业最大、最全的文化艺术资讯平台。使其成为煤矿文化艺术重要的服务窗口和阵地。提高《阳光》杂志的品牌意识,提高办刊质量。要联手全国煤炭企业文艺期刊,形成合力,使之成为培养文艺创作人才、推出优秀文学作品的园地。
(十二)加快文化产业建设。提高对在煤炭行业内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确立煤炭生产与文化产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新观念。同时积极探索生产经营与文化
产业共赢发展的模式与规律,加快企业文化产业市场的培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煤炭行业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注重对矿山历史文化的收集、整理,深挖资源,拓展范围,促进文化产业进一步延伸,构建一批富有现代煤矿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四、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党对煤炭文化工作的领导。煤炭系统各级党组织切实加强对煤炭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文化自信。自觉将煤炭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明确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企业文化工作组织机构,密切文化组织机构和工团组织等有关部门合作,形成上下合作的煤炭文化工作网络。
(十四)构建完善的煤炭文化服务体系。各单位将煤炭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单位的年度财务计划,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起完善、固定的煤炭文化建设资金。对于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代表煤炭行业水平的文化艺术产品,给予足够的经费保证,并探索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和资金增长机制。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要建立文化艺术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大文化艺术活动经费的募集和投入力度,逐步设立“文艺创作基金”,为煤炭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奖励在煤炭文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和组织者。设立“乌金奖”和“乌金大奖”,奖励在全国煤炭文化活动和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的煤炭文化工作者和文化艺术作品、文化理论研究成果。设立“乌金文化群星谱”,重点推出百名文化之星。设立“乌金文库”和“乌金艺苑”,收录文学精品、艺术精品、理论精品,建设煤炭文化精品宝库。评选煤炭文化工作十大阵地,设立百佳文艺工作者、十佳煤矿文联组织、十佳煤炭文化工作领导干部。组织煤炭文化考察团出国考察,扩大视野,加强对外煤炭文化交流。
(十五)完善制度 体系。加强煤炭文化艺术管理、考核评级、培训、评奖、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等制度建设。完善各专业协会管理和活动制度。制定工作目标责任制,按期对文化艺术工作和文艺活动进行考核,表彰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增强文艺评奖的权威性、科学性、导向性,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舆论环境。
(十 六)
加强组织协调。煤矿文联要深刻理解文联工作“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新职能新定位,充分认识文联在煤炭文化运行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强化煤矿文联的业务指导、组织协调、宣传推广、团结服务等功能,加强自身建设,发挥组织作用,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充分发挥协调组织功能、业务辅导功
3.20212025年某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篇三
2021--5 2025 年 “十四五”初步规划方案 0 10000 字文稿
今年是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的关键一年。“十四五”和未来的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将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挑战因素不断增多,国际贸易和投资也可能受到从未有过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更依赖创新累积形成的新动能。
在此背景下,我国应如何寻找科学合理的出路,保持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持续增长和繁荣现状?
一、合理确定未来增长预期
(一)从供给侧宏观增长模型看趋势
按照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描述,经济增速是由技术进步增速、资本投入增速和劳动力投入增速共同决定的。
从我国目前趋势看,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超过 18%,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接近15%,在上海等超大城市,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 30%以上。
由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集中影响,这一比例还在快速上升。预计到 2025 年,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 20%以上,65 岁以上人口比例将接近18%。
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直接后果是储蓄率逐渐下降。事实上,我国总储蓄率过去几年已经由 51%左右下降到了 48%左右,虽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属较高之列,但下降速度比较明显。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 2025 年,中国的总体储蓄率会进一步下降至 40%左右。
储蓄资源增速下降,加之资本产出率增速也在下降,使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近几年逐渐下降,由过去较长时的两位数增长下降到 6%左右的个位数增长。
从劳动力供给看,老龄化毫无疑问会降低劳动力供给增速。事实上,过去几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60 岁)平均每年净减少 200万-300 万人。
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使得我国过去十年劳动力成本年均提高约 12%左右,迫使不少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退出或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
不仅如此,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也开始下降,由过去 10 年年均增长 9%左右下降到过去 5 年年均增长 5%左右。
从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看,也存在下降的趋势。
(二)从供给侧部门模型看趋势
从增长的供给侧部门模型看,GDP 是由各部门国内生产增加值+净出口构成的。各部门增加值的增速及其权重共同决定了 GDP 的增速。
从不同产业门类变动看,考虑到制造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出清,制造业传统部门和农业生产增速会比较稳定甚至有所下降。
在制造业众多门类中,过去五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年均增速的只有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和通信类电子产品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与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应用相关新兴部门或新经济部门增速也相对较高,甚至超过两位数增速。但由于对同一领域的传统模式具有替代效应,未必会产生对整体行业增速的实质性提升。
服务业表现出高于制造业和农业的增速,特别是服务业中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体育健康等部门增加值增速超过两位数。
增长的收入弹性很高,具有持续稳定的扩张性,这与居民消费结构中服务消费比重提高的升级趋势是一致的。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过去五年的年均增速超过了 18%。
(三)从需求侧宏观模型看趋势
经济学教科书描述的宏观模型十分简单,GDP=C+I+(_-M),其中 C 为消费,I 为投资,_为出口,M 为进口。这说明支撑 GDP 增速的是所谓“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增速。
从目前态势看,我国国内消费增速逐年下降,已经由过去 10%以上两位数增长下降到 8%左右的个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由高点期 30%左右的增速,下降至如今 6%左右的增速。
由于投资收益总体上趋于下降,市场投资增速难以出现新动力。净出口因贸易环境和贸易条件恶化,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总体呈下降趋势。
再加上世界经济在未来几年仍有较大概率出现周期性回落,恐难有大的作为。
制造业景气的逐渐收缩会逐步蔓延至服务领域,从而导致就业增速的进一步转弱,失业人数可能会有所增加,会使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下降,并进而使消费变得更加谨慎保守。
因此,未来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似乎也在进入弱化的通道。
总体结论:综合上述多重因素、相关约束条件的变动趋势,得出的基本推论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具有下降趋势。
如果我们假定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速基本稳定,综合考虑我国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变动趋势,未来 5-10 年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会下降至 5%-6%的区间内。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客观接受在未来 10 年,我国经济只能取得6%以下的年均增速。
国家五年规划预期增长目标的选择是否合理,对各地设定各自的五年规划预期目标具有重大导向性影响。
从过去的经验看,过高的预期目标一般会使各级地方规划预期目标跟随性加码提高,最终会导致因整体目标过高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不必要的刺激性政策,产生杠杆攀升、违约增多、产能过剩、泡沫加大等副产品,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二、稳定经济中长期增速的主要出路和举措
既然未来潜在增长率已经落入 5%-6%的区间,如何更多向 6%左右靠近,稳定并延长经济增长平台期,是制定新的五年规划时需要认真考虑的政策和改革重点。
从中国目前的基础条件看,我们有较大空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更长时间的经济稳定增长,并通过更好的创新激励,延缓因要素红利逐步减弱、外部环境更加恶化导致的降速压力。
(一)以全方位创新为核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规划明确的发展主线,这一任务不可能在五年内完成历史使命,需要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深入推进。应该在一下几个领域采取措施,深度发力。
1.努力稳定劳动力供求关系。
化解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延长退休年龄至 65 岁,这是很多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减轻社保支出压力的通行做法,我国也到了采取类似做法的时候;
二是让进城农民工和城市间流动就业人口落户,我国有 2.7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各类城市就业,近1 亿在城市间流动就业的城镇人口,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就业所在地户口,农业转移人口一般在男 50 岁、女 40 岁左右就离开工作岗位回到老家并逐渐退出劳动力队伍,如果能让这批人获得就业所在地户口,一般能延长劳动年限 5-10年,可以有效增加城市的劳动力供给;
三是让体制内退休官员和科技人员更好发挥作用,我国现行制度对退休官员特别是高级退休官员再就业有严格的限定,不允许他们退休后被企业等有关机构有偿聘用,这导致很多有很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经验积淀的政府精英人才,也包括部分体制内高级科研人才被闲置浪费。这些措施从反腐角度看似乎有合理性,但制度设计过于粗暴简单,如果对相关制度进行细化完善,允许他们在符合一定条件下被企业或相关机构有偿聘用,而不是一刀切地被禁止,完全可以增加我国的高素质劳动力供给;
四是在一对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政策基础上,尽快实施自主生育政策,必要时视情况采取措施鼓励年轻人多生育,以扭转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国家人口结构失衡问题。
2.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质量。
应对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另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以质量提高弥补数量不足。这需要强化实用型技术教育和培训投入,为更多劳动力提供更高质量的免费技术培训和技术教育,通过更专业的技术培训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题。
应该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教育能够针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员工教育和培训服务,并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缓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导致的人才浪费。
要全面提倡专业精神,减少教育的功利性,真正培养个人专业兴趣,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能人文化。
提高各领域专业人员、技术工人的社会待遇和认可度,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使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的专家和工人都能成为更受尊敬和尊重的职业人士。
3.强化全方位科学技术创新。
以研发投入规模和专利申请数量看,我国算得上一个研发大国,我国也是一个产业体系门类齐全的大国,但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来说还远不是强国。
从创新效果看,我国虽然专利数量虽然名列前茅,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大致只有 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40%左右的平均水平。
从产业体系看,我们很多产品和服务在品质上不能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和消费多样性、精细化的需求,很多领域不具备与海外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竞争的能力,一些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还完全不能自主研发并生产,必须高度依赖进口。
在自由贸易环境下,通过互通有无和比较优势形成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这原本不是问题,况且我国还属于贸易顺差国。
但不幸的是,我国还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国家安全保障、意识形态差异、制度体制差异、获得竞争优势等为借口的高技术封锁和禁运且这一和平时期不应该出现的美国主导的技术禁运还在进一步强化。
在外部压力遏制下,任何对全球化产业链和技术链抱有期待和幻想的技术和产业政策政治上都不容易被接受。
我们还不得不在关键领域继续采取以进口替代为目标的产业政策,加强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国内研发和进口替代,以摆脱对进口产品和技术的严重依赖。
鉴于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激励体系,强化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更多投入资源用于研究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激励,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依然需要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更好利用国际上最优秀的研发资源,形成更具激励性的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环境,以及推进研发成果商业化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环境。
4.深度推进全面对外开放。
过去中国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对外开放,未来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对外开放。但是,今后的外部国际环境对中国可能会带来诸多挑战。
这些新挑战可能要求我们的对外开放不能仅限于货物与服务市场的扩大开放和准入,可能还涉及体制机制的与国际接轨。
这是因为更开放的中国经济需要中国企业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投资往来,这涉及到跨国间基于规则的公平竞争和对参与主体法律保护的一致性。
这可能会颠覆我们过去一些传统的习惯思维。比如,我们过去常说制定产业政策是一国主权,不容别人说三道四。
这一听起来合理的论断在新环境下可能恰恰是不尊重国际规则的表现,因为一国在使用产业政策工具时,所使用的政策手段特别是政府补贴等手段,极可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反补贴协议,使受补贴企业相对于不接受类似补贴的企业形成不公平的贸易竞争优势。
所以,在一个开放环境下,如果尊重国际规则,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基于国际规则对他国可能扭曲贸易的国内政策说三道四。
因此,从产业政策角度看,出于对国际规则的尊重和提高政策手段实际成效的考虑,我们需要更好发挥竞争机制对市场主体的激励作用,而不是简单利用政府补贴予以支持,避免给别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或反补贴、反倾销措施留下话柄。
在服务领域,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通过国外先进和高品质服务模式的引进,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高水平竞争,通过竞争尽快提高国内服务业的服务品质和服务能力。
在城市开放发展方面,中国需要加快沿海城市群和重要都市圈的全方位开放,特别是改善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更好吸引国外创新性资源和高品质企业参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培育形成几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都市。
5.优化能源结构并强化节能。
能源是现代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燃料,能源革命和创新对中国的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资源的人均自然禀赋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为 3 吨标准煤左右,与美国人均 11吨标准煤、俄罗斯 13 吨标准煤的水平有很大差距,只相当于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日本和德国人均消费水平的一半。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行为会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居民消费行为趋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也会趋同。
我们不能向美国和俄罗斯趋同,但即便是向日本和德国趋同,我国人均能源消费还将提高约 1 倍,但前提是达到日本和德国的能效水平。
这也意味着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最终会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这将给中国带来能源安全和减排方面的双重挑战和压力。
2018 年,中国原油进口 46190.1 万吨,总金额 15881.7 亿人民币;天然气 9039 万吨,2551.8 亿元,总价值约 3000 亿美元。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 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45%,而且还在进一步上升。
相对于粮食安全而言,中国的能源安全更具有风险敞口的特点。解决能源问题和挑战的出路只有两条。
一是全方位加大节能力度,特别是在建筑领域和制造领域加大节能力度,用更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类用能主体加大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国家整体能效水平。
二是优化能源结构,重点提高清洁能源比重,特别是要加快推动电气化和电动化,减轻对原油和天然气的持续上升的进口依赖,降低进口依存度。这是因为我国在风能、太阳能、核能发电方面,还有较大空间通过技术创新和开发模式创新扩大电力供给能力。这一替代不仅是绿色低碳的,还具有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提高能源自主安全保障能力的长远战略意义。
6.深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
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核心最关键最复杂的内容。
一是更好依法保护各类产权特别是私有产权,我国民用经济占比已经大大超过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对就业、创新的贡献日益显著,都达到了 70%左右。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后,民营经济和企业家的作用将变得更加重要,通过加强产权保护和产权激励,可以稳定
私营部门企业家的长期预期,更好激励民营企业和研发人员投入创新、投资未来。在实体经济并为资本市场造就更多面向未来、创新驱动、依法经营,更具创新动力和竞争力的百年老店。
二是要创新性化解主流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基础的民营比重还在继续提高,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发行主体越来越多是民营企业,但由于主流意识形态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且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的理解依然是传统的最终要革资本家的命,这使得部分民营企业家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对未来的信心。越来越多民营企业选择海外上市,或在国内上市后变现部分资产转移出境,是这类担忧的一种表现。
过去,执政党创造性提出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部分民营企业家的顾虑,缓解了主流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但并未从根本上化解这个矛盾。对这一结构性矛盾,需要执政党进一步予以重视并实事求是、创新性地加以探索解决。这是一个十分敏感但又不容忽视、无法回避的历史性话题,值得立足长远、认真研究,找到可行的根本出路,否则我国资本市场的微观基础是不稳固的,以资本市场作为资产配置场所的资产安全也是不可靠的。
三是强化统一市场制度建设,扫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内要素自由流动、企业公平竞争的任何不合理规定和做法,规范地方政府补贴招商引资的不合理竞争行为,废除各类地方政府实施的地方保护和
区域分割行为,使我国具备的大国经济统一大市场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
四是依法行使政府治理和管制,减少政府决策、监管和管制过程中的不透明性和随意性,减少政府对微观主体市场经营行为的随意干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真正改善基于规则和法治的可预见的政府监管,促进形成更加便利可靠的营商环境。
((二))如何更有效促进内外需增长
从需求侧提高内外需对增长的贡献度,发力点不见得就在需求侧,也不在于简单增加消费补贴和扩大政府支出,很多功夫实际上在供给侧,与供给侧的改革、开放、创新密切相关。
1.基于就业和收入预期稳定的内需扩大。
国内需求总体上是就业和收入的函数。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根本措施是保持就业的持续稳定增长,而稳就业的根本措施在于在制度上放水养鱼,养活更多的企业。
这需要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和创业就业环境,特别是城市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环境。
在中国,尤其要注重发挥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带来的创业和就业效应,一些城市试图通过赶人的做法控制城市规模,实际上扼杀的是城市内生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从企业税费负担来看,在前期降低企业税负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降低企业社保和公积金负担,并通过更多划拨国有资本经
营收入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以更好地通过稳定就业、优化保障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减少居民扩大消费需求的后顾之忧。
从长远财税制度建设和财税制度国际竞争角度看,应该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税收结构,改变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逐步向以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过渡,使企业税费负担具有国际竞争力。
为了使降税具有可持续性并不对政府民生支出形成挤压,需要进一步优化并精简政府支出项目,削减不必要的政府支出。
特别是削减那些锦上添花的政府支出项目、面子工程和政府自身的行政管理开支,逐步降低预算内经济建设支出比例,提高民生福利支出的比例,政府要带头勒紧裤带过紧日子。
2.基于深度城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
我国较大的城乡收入和福利差距、明显的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依然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从国际国内经验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于 2 倍后,城市化动力才减弱并趋于稳定。
我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还在 2.7 倍左右,落后地区城市人均收入与发达地区城市人均收入的差距更大,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差距还十分明显。
这说明我国还远未到逆城市化的阶段,需要继续消除城市化的体制障碍,为城市化的自然发展创造条件。
以人为核心推进深度城市化本质上属于供给侧改革和创新的内容,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还具有扩大国内需求的积极效应。
我国现有统计制度下的城市化水平并不能真实反映城市化实际水平,很多城市常住人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应该采取措施允许2.7亿进城农民工和近1以亿城市间流动就业的城镇人口自主选择获得就业居住所在地户籍并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
政府相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多用于进城落户人口的城市保障房建设和公共服务支出。
这有利于稳定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形成政府支出与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效应要强于简单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对社会结构的改善和公平正义的维护也具有积极作用。
考虑到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服务业就业机会都在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应该完善城市社会治理模式,禁止城市政府采取限制外地人流入或是以疏散为名驱赶外地人的错误做法,还城市社会应有的开放包容姿态。
这在经济减速、失业增加时显得格外重要。在深度城市化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用地供地机制和农村建设用地的高效配置机制。
使建设用地特别是住宅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城市常住人口特别是落户人口的增加相适应,使进城落户农民工的农村闲置宅基地有更好的入市变现通道和市场化权益价值实现机制。
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也要与人口流入地的人口流入规模特别是流入人口落户规模相适应,形成对吸纳转移就业人口落户的正向激励机制。
在城市房地产调控模式方面,要改变目前通过行政管制限购限价的扭曲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的不合理做法,通过税收手段调控抑制不合理炒作行为,使正常的房地产需求得到有效释放。
3.基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我国未来城市化率将达到 80%以上,主要城镇人口将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 20 个左右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地区,这主要是由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的。
如果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的协调发展做好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就形成了。
以往以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的四大板块区域战略,加上点菜单式的碎片化区域政策,经过 20 年左右的实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考虑到任何一个板块内部不同省区市之间的较大差异,延续如此大尺度的区域战略或过于碎片化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指导,实际操
作性、指导精准性和市场统一性都面临挑战,最后极有可能沦为不同板块之间争相寻求中央优惠政策的政治借口。
我国作为一个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区域差距甚至远远大于许多市场经济国家,这本身就有值得检讨的制度原因。
事实上,从他国以及我国部分地区的经验看,真正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恰恰是市场机制,因为市场机制会允许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并产生要素报酬均等化的趋同效应。
而我国最大的不同就是户口制度制约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的平等配置。因此,区域战略和政策应该基于统一市场下的要素自由流动和要素聚集机制,做顺势而为的引导而不是逆势而为的干预。
因此,应该根据人口流动的趋势,将原有的以四大板块为主要构架的区域战略和政策,转变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空间单元的城市化空间格局优化战略,通过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网络共建、生态环境协作补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机制。
促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不同规模城市和城镇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会实现真正有市场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在要素分布和经济分布空间协调基础上实现区域人均收入差距的收敛,而区域人均收入差距的缩小最终会有利于内需的稳定扩大。
从大的城市群格局看,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群主要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这些城市群中,只有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京津冀地区、辽宁沿海地区、山东半岛地区)未纳入国家规划视野。
这个行政区经济总量达到 18.7 万亿元,占全国的 21%,值得在“十四五”时期作为国家战略,像“十三五”时期谋划粤港澳大湾区那样来予以认真研究、全面谋划。
在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持续加大的背景下,环渤海大湾区可能是中国北方地区基础条件最好、创新能力最强、集聚效应最显著、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这一地区有北京、天津等超大城市,还有大连、沈阳、青岛、济南、滨海新区等知名中心城市和新区,以及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如果在这一地区结合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实施深度对外开放,将是缩小国内南北发展差距最值得发力并取得成功的地区,具有缩小区域差距和南北差距的全局性战略意义。
4.基于宏观审慎的财政货币政策优化。
在面临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导致的外部需求剧烈萎缩时,为了避免对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强烈冲击,可考虑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对冲外部冲击导致的明显波动。
但在考虑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时,依然需要顾及我国经济的货币累计发行量偏大、债务杠杆率偏高的隐患,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中让财政政策扮演更积极的主导作用。
货币政策主要是在流动性供给方面保持适度宽松的配合,使债务工具的发行利率保持在合理较低水平,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到期债务置换创造条件。
要避免过于宽松的货币放水导致地方政府、企业、居民杠杆率的再度攀升。
在金融监管和金融工具为实体经济服务方面,一方面要通过强化监管防范可能出现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还要细化优化金融监管举措,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服务。
特别是提供有利于降低债务杠杆率的股权融资服务,为各类股权投资机构的市场化募资和投资运营提供更好的发展和激励环境。
要进一步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将更多支出用于与深度城市化相关的大城市住房保障、城市地铁网络、城市群都市圈快轨、生态环保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依据区域人口密度完善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和建设,减少在偏远地区和人口稀少地区的不合理基础设施投入和浪费,减少锦上添花类基础设施项目。
5.基于深化开放的出口稳定增长。
深度对外开放不仅是对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放开,还包括国内有可能导致贸易和投资行为扭曲的制度改进并与国际规则接轨。
这有利于为企业的全球化经营营造稳定友好、安全可靠的外部营商环境。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扩大出口规模,是企业国际化经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努力方向和职责。
对政府来说,更重要的是努力为企业营造公平稳定友好的贸易环境。面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新变化,中国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多边、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和投资体制的建设,为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和经营创造更加稳定可预期的公平竞争环境。
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国内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进一步降低产品关税、扩大服务业对外资的市场准入,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相关格局。
要认真研究主要贸易伙伴对我国贸易和产业政策的重点关切,基于国际规则做出相应调整和改革,以提高产业政策实效为出发点,避免对我国产业和贸易政策的“重商主义”指控或不对等开放的指控。
有了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出口企业才能更好地专心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提升,稳定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结语
总的来看,“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可能会难于以往,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复杂国内外环境。从国内条件看,今后甚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呈现潜在增长率下降趋势。
这需要我们不满足于近三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成果,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与短期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配合,形成供需两侧更有利的增长支撑。
从国际看,我国经济的开放度和信息化世界的形成,使得我们即便是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也离不开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努力维护友好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自由贸易体系。
尽管如此,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包括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在内的全方位创新,来更好激发国内微观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增长能力,进一步改善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更平缓并延续更长的增长平台期。
因此,相对于“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十四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涵应转变为全方位创新,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全方位创新实现上述目标情景,中国就可以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稳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都会有新的提高,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0 2020 年 在全市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0 6550 字文稿
同志们:
下午好!
根据研讨班的安排,我就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这次专题研讨班,是根据市委常委会的决定和 XX 书记指示举办的。XX 书记十分关心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多次就研讨班的组织安排、课程设置作出重要指示。研讨班共分两期,参加人员第一期是各市直机关各部委办局、各大专院校、市管企业的党政“一把手”;第二期是各县区市党政班子成员。在当前疫情“六稳”“六保”各项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把大家集中起来,共同研讨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市委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这次研讨班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认真总结上半年各级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投身一线参与疫情防控,做好群众工作成果,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分析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研究完善做好群众工作的措施和办法,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上午,XX 同志作了开班动员讲话,XX 同志通报了《全市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定坚决打赢新冠肺炎阻击战工作情况汇报》,大家学习了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明天还要分组学习讨论。这次专题研讨班,市委要求各学员带着思考来,带着处理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来,带着成功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关案例来,带着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典型和经验来。通过研讨班的学习,使大家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打牢思想和工作基础。
下面,我就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讲三个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供大家参考。
一、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执政条件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不亚于革命战争年代,而且更直接关系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党执政地位的稳固。政权在手,未必人心在握,党的执政地位不会与生俱来,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这种选择不单单是我们党的主观意志,客观上还要看人心向背。唐代的魏征讲过,“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句话的意思是,民有怨气不在大小,可怕的是人心的背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所以一定要加倍小心。我们党 99 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群众工作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 40 年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充分说明了党在执政的条件下党群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人们也常用古希腊的安泰神话来比喻党和群众的关系。安泰是一个无敌的英雄,他的力量来自大地母亲,每当同敌人决斗而遇到困难时,他便往地上一靠,从大地母亲身上获得新的力量。可是他有一个弱点,当别人设法使他离开大地,那他就会失去力量而被敌人扼死。如果说我们党是英雄安泰,那么,人民群众就是大地母亲。我们党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这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依靠党的群众工作这个重要法宝,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以“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蒋家皇朝的“飞机加大炮”,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十送红军》这首歌就是那个时代党群、干群关系的最真实写照。陈毅元帅也曾深情地说,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米“喂”出来的,用小车“推”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依靠党的群众工作这个重要法宝,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穷二白”和西方国家严密封锁和威胁的艰难环境下,我们党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依靠党的群众工作这个重要法宝,我们开始了改革
开放的伟大历程,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现出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党正在带领人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和疫情防控阻击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全面建设小康合民心、顺民意,决定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然而,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随着群众对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进步的关注显著增加,我国在进入黄金发展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不断深化,环境恶化带来的疾病防控防不胜防,冲突和矛盾也日益增多,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面临新的形势。现代传媒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党联系群众的传统手段和途径带来现实冲击;引发出一系列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等不同群体或社会阶层之间以利益为核心内容的复杂矛盾。从党的自身情况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等,都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群众的现实状况看,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社会变革速度加剧,社会群体分化日益突出,广大群众由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若干不同层次的群体;思想观念呈现出差异性、多变性、独立性、选择性的特点;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利益分配方式复杂多样;就业形式日益多样,人员社会流动范围扩大,职业和身份变动越来越
频繁;《新民法》的出台,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等等。这些新情况,在给我们党密切和群众的关系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党如何做好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XX 市历届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派出大批工作队和大量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与各族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形成了鱼水关系,也探索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注重群众观教育,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思路、途径和方法,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着力改善人民生活,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实施多项民心工程,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全市进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群众心气最顺的时期之一,全市党群、干群关系较为密切,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大胆探索,创造了许多群众工作的成功经验:如民情恳谈、领导接待日、网上信访、领导干部下访、下派工作队及指导员、企业党组织与职工民主对话,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形式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对复杂信访案件采取听证会制度,等等。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要认真总结、不断完善、加以推广。在充分肯定我市党群、干群关系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党群、干群关系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些地方党群干群之间的思想隔阂不断加深。尽管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但有些地方党群、干群之间在许多重要问题上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和差距,出现了干部感叹“不知道群众在想些什么”,群众埋怨“不知道干部在干些什么”的现象。一些地方基层民主选举受到宗族派别、黑恶势力等因素的干扰而流产或变形,导致一些群众以为基层选举是在“作秀”,是愚弄百姓;少数群众在享受文化改革成果的同时,却对加强互联网管理等措施不理解、不认同。广大群众对官僚主义、执法不公、行政不当、为政不廉、奢侈浪费等不良作风和腐败行为深恶痛绝,甚至有部分群众对某些党员干部、对先富起来的人存在反感甚至仇视的心态。
二是有些地方党群干群矛盾日益复杂化。当前,我市党群、干群矛盾不仅数量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而且矛盾的状态已从单一转向多样和复杂。参与的主体开始由农民、离退休职工,逐步扩大到在职职工、个体业主、退伍军人等。不仅经济领域的矛盾越来越多,而且政治、思想、文化和农村、企业、城市社区等领域的矛盾也逐年上升,由农村向城市社区扩展的趋势也在增加。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参与人数扩大,组织化倾向明显,解决处理的难度增大,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需要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努力解决。
三是有些地方党群干群利益矛盾逐步凸显。以民生为重点的经济利益性矛盾突出,各种经济利益纠纷大量涌现,群众敢于公开直接地表达、提出自己的利益要求。当群众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疏导不及
时就极易采取过激行为。统计表明,近年来我市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和集体上访案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企业改制、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企业改制中的退休人员、解除合同人员以及厂办大集体人员的问题比较突出;②农村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政策不落实,农民增收困难和违规征占土地,强迫农民养这种那,对部分农产品压级压价,以及村组财务管理混乱、村委会换届选举不规范等;③城镇建设问题,一些地方在城镇建设中违法占地且补偿标准低和安置不合理,以及房地产开发不规范等引发群众上访;④涉法涉诉问题,主要是一些积案、旧案虽然“案”已结,但“事”未了,涉法涉诉信访量居高不下;⑤干部作风不正和违法乱纪问题,特别是一些乡村基层干部作风粗暴,干群矛盾突出;⑥社会收入分配问题,社会收入调节机制不够健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呈扩大趋势,一些群众没有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甚至现实利益受到损害;⑦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地方在建设中急功近利、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信访问题逐渐增多。同时,群众对利益部门化、地方化和部门、地方权力特权化、商业化等各种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越来越表现出不满,矛头直指少数司法机关和行政部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权吃权”的腐败行为,直指一些行政主管部门巧立名目、乱发钱物的不正之风,以及各种“变相摊派”等等。
四是有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向心力有所下降。基层干部反映,一些基层党组织经常出现“说话不灵、办事不成”的情况,在执行和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在落实各项改革措施的过程
中,来自群众方面的阻力增大。尽管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但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和“盲区”,党组织对这些新领域新阶层群众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相对较弱。
当前,我市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的种种新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党群、干群双方主体的原因,也有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方面的原因;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革对原有生产关系和利益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而我们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差距。现阶段的改革是我国社会的一次伟大的变革,是对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全面调整,使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一方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策、手段、方式还不太完备,不能完全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利益关系调整中出现分配不公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既得利益和权力受到影响,引起他们的抵制甚至是反抗;一部分新的利益主体利用制度缺失和漏洞获得不公正收益,引发社会不公平;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容易引发社会贫困群体的对立情绪。另一方面,我市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当人民群众的这种不满和对立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情郁于中必然发之于外,导致党群、干群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一些地
方的基层财力相当困难,削弱了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的功能,导致不少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对此有意见,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基层党政组织对群众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二是部分领导干部群众工作意识淡薄,素质不够高、作风不够实。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不够重视或片面理解党的群众工作,使党的群众工作被削弱。有的将群众工作片面理解为“走读”,以为群众工作就是到群众中走一走、看一看,向群众宣读一下党的政策主张即可;有的将群众工作单纯解读为“办事”,以为群众工作就是到基层办几件实事、好事即可;有的将群众工作简单解读为“意见汇报”,以为群众工作就是将一些具体任务或决策交由群众讨论,收集意见后向上级汇报一下即可;有的以单纯的经济指标代替群众工作,片面理解“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为只要经济上去了,群众工作也就好做了;有的强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遇事坚持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不需要做群众工作;有的以依法行政代替群众工作,认为坚持依法行政,也就是做好群众工作了;有的干部习惯于浮在机关、住在城里,靠文件、电话遥控指挥,热衷于迎来送往,忙碌于文山会海,深入群众少、联系群众更少,对基层的情况一知半解,遇事躲、推、拖,在其位不谋其政,极少数基层干部甚至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异化,变成了单纯“为个体私营企业老板服务”;有的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不起考验,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贪污腐化,堕落变质,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往往成为党群、干群之间冲突的最直接成因。
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不适应新形势需要。一些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手段落后、形式单一,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老措施不能用、新手段不会用,存在“粗、浅、哄、卡、压”等现象,不能适应群众思想多元化、宣传手段多样化的需要,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灵活性、针对性;不能与群众平等相待、双向互动、相互交流,仍然习惯于“我说你听”的传统灌输式说教,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互动性、有效性、针对性;有的不熟悉政策法规,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犹豫不决;有的不敢与群众正面接触,对群众能躲就躲、能避就避、能拖就拖,致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矛盾变成大矛盾。少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缺乏洞察民意的敏锐性和处置事件的果断性、科学性。现行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尽完善,导致一些干部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重数字报表轻基础性工作、重显性政绩轻隐性政绩,热衷于搞一些所谓的“形象工程”、“脸面贴金”工程。一些基层干部说,现在摊派的工作任务往往是“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基层也只好“下级骗上级,级级加水,水到渠成”;上级在部署工作和任务时,有脱离实际的现象,是一种“官僚主义”,基层则为了应付检查,只好经常用“形式主义”来对付上级的“官僚主义”。一些干部新到一个地方没几天就异想天开,编出一套思路、设想一幅蓝图,缺乏政策和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一些县、乡干部任职期限过短,屁股没坐热就走人,项目实施不完善,造成不少“工作后遗症”。一些干部“新官不理旧帐”,对前任有关的遗留问题不理不睬,造成一些人民内部矛盾日积月累,越来
越严重。此外,一些地方党群干群沟通机制、联系机制、化解矛盾机制不健全,造成相互之间的思想隔阂不能及时消除,党群干群之间矛盾升级。
四是在执行上级政策过程中“走了样”、有偏差。有的地方在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中实用主义倾向明显,习惯搞“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不执行;有的则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有的则片面强调部门利益,等等。一些协调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政策不配套或不完善,引发群体性事件。由于一些地方在执行上级政策中出现“中梗阻”和“截流”、“走样”现象,使群众不能够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伤害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有时还会激化干群矛盾。
4.县级“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篇四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xxxx”战略,深入实施“xxx”战略体系,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坚持开拓创新,加强战略研究和系统谋划,明确“十四五”发展的战略思路、任务和布局,全力破解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我县“十四五”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xx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时间跨度为两年左右,主要形成三项工作成果,即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课题系列研究报告、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二、总体安排
根据规划编制程序,我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拟定纲要框架、纲要(草案)形成和审议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一)前期研究阶段(2019年x月至2019年xx月)
x月中旬,启动“十四五”规划“六个重大”(重大产业、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谋划工作,于x月底前形成阶段性成果,按要求及时向上报我县希望纳入省以上“十四五”基本思路重点内容的基本考虑。x月中旬,县政府印发xx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x月下旬,经县政府同意,由县发改局印发“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计划;
x-xx月,形成一批前期课题研究成果。xx月,形成“十四五”课题研究汇编。
(二)形成基本思路阶段(2019年xx月至2019年底)
xx月,启动“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起草工作;
11月,起草形成“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初稿),召开各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老同志和乡镇、部门“十四五”规划座谈会,听取对全县“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建议;
xx月,组织申报县级“十四五”专项规划,完成“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并报送县委县政府研究。
(三)拟定规划纲要框架阶段(2020年x月至2020年x月)
x-x月,制定县级“十四五”规划编制目录;
x-x月,成立“十四五”规划纲要起草组,为县委提供支撑材料,配合起草“十四五”规划建议;
x月,起草形成“十四五”规划纲要框架,组织开展公众为“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言献策活动。
(四)纲要(草案)形成和审议阶段(2020年x月至2021年初)
x-x月,根据县委建议,起草形成纲要(征求意见稿),同步完成县级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起草工作;
xx-xx月,召开乡镇、县级有关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征求意见会和专家论证会,修改形成纲要(草案);
xx月,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汇报“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修改形成纲要人代会审议稿;
2021年初,“十四五”规划纲要提交县人代会审议。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县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各规划思路研究及专项规划承担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相应领导机构,主要领导要主动承担“十四五”规划编制总牵头人的责任,层层抓好落实。
(二)强化工作保障。各规划思路研究及专项规划承担部门要进一步充实规划工作队伍,选好配好工作专班,加强向上对接汇报和横向联系,力争在国家及省级层面体现更多xx元素。县财政负责保障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
(三)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开门编制规划,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规划编制手段。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县委书记
副组长县长
成员
【20212025年某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推荐阅读:
2020年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讲话和“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发言稿合编11-08
2020年发展改革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和农村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总结合编08-04
2021—2025年贯彻“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重要指示危机中育新机心得和某镇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调研报告合编07-17
“十四五”市场监管工作规划2021年09-29
十四五规划意见07-11
十四五规划学习心得与感悟01-03
社区十三五总结十四五规划06-13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计划06-26
“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计划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