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同伴教育讲义资料

2024-09-04

艾滋病同伴教育讲义资料(共4篇)

1.艾滋病同伴教育讲义资料 篇一

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初级中学校 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总结

按照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通知要求,我校大力开展了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确立了活动主题:

“预防艾滋,人人参与 ; 珍爱生命,从我做起。”

二、主要开展的工作

1、成立了学校领导和工作机构。

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瞿泽华(校长)

副组长:李卫(副校长)

成员:肖秀梅(德育主任)马小洪(体艺组长)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工作小组:

组长:马小洪

成员:李宁许科许为民雷泽敬

2、组织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教师到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参加骨干教师培训会。

3、收集整理艾滋病相关教育知识,并发布在学校校园网上,供全校教师和学生使用。

4、学校召开了预防艾滋病专题培训会,并要求全体

健康教育课教师严格按照保健所和学校方案要求开展同伴教育活动。

三、活动效果

通过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了艾滋病的生物特性和传播途径,掌握了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相关生活技能;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了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当然,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做好教师与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努力推进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工作。

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初级中学校

二0一三年八月三十日

2.艾滋病同伴教育讲义资料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某中医院校大学生500名,年龄在18~24岁之间,其中女生426名,男生74名;医学专业学生402名,非医学专业(法学、英语、公共事业管理)学生98名。

1. 2 方法

1.2.1社团与同伴教育员挑选

与该院校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合作,开展“青春健康伴我行,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利用社团招募大学生。选择6名艾滋病同伴教育员(3名男生,3名女生),均经过北京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有艾滋病同伴教育经验。

1.2.2艾滋病同伴教育实施

2014年10月8日至11月22日,每周三、周六和周日14:30—17:00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每次受众人数为25人,活动地点为教室和校园操场,由同伴教育员带领进行,具体活动内容有:(1)自我介绍15 min,使成员相互认识,并共同制定本次活动的规则。(2)脱敏游戏15 min,有猜字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目的使受众对艾滋病与性等活动内容脱离敏感,活跃现场气氛。(3)学习有关艾滋病的知识45 min,内容包括艾滋病的来源、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艾滋病的预防、传播和治疗,之后休息10 min。(4)小组讨论45 min,观看短片,对艾滋病,婚前性行为等问题进行讨论,针对异议较大的问题组织小组辩论。(5)安全性行为知识20 min,使用道具演示安全套的使用方式。

1.3统计方法

结合中医院校特点并参考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相关文献[5,6,7]制定艾滋病同伴教育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安全性行为、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意向以及对同伴教育的评价等。在每次活动前15 min,参加活动的25名大学生填写问卷。活动结束后,该25名大学生于下周相同时间和地点再次填写内容相同的问卷,每次问卷填写均由同伴教育员监督,大学生独立完成,采取不记名方式填写,填写完后进行回收和统计分析(问卷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

单项知识知晓率=正确回答某项知识的人数/应回答某项知识的总人数×100%

总知识知晓率= 正确回答知识的总人题数/全部应答题的总人题数 × 100%

正确态度持有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计算方法与知识知晓率计算方法同理。

2 结果

2.1同伴教育前后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总体水平比较

同伴教育后总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持有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均有提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知识问题总答题人次为11 500次,态度问题总答题人次为4 000次,行为意向问题总答题人次为3 000次。同伴教育前后总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持有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分别提高了11.26%,10.52%和11.07%。见表1。

2.2同伴教育前后相关知识比较

问卷中艾滋病知识问题共23条,同伴教育后知识知晓率全部提升。提升前5位的知识条目为:(1)艾滋病病毒的检测时间;(2)蚊虫叮咬是否感染艾滋病;(3)未检测出期间内是否具有传染性;(4)一旦感染HIV是否即是艾滋病病人;(5)共用餐具是否感染艾滋病。教育前知晓率依次为52.2%,70.4%,61.4%,63.8%,68.2%,教育后依次为78.8%,93.4%,82.2%,83.2%,85.6%。后5位为:(1)HIV母婴传播;(2)性传播;(3)血液传播;(4)共用马桶是否传播;(5)安全套是否有避孕作用。教育前知晓率依次为93.8%,98.2%,99.6%,95.4%,97.8%,教育后依次为96.4%,99.6%,100.0%,98.2%,99.2%。

注: ( ) 内数字为百分率/% 。

2.3同伴教育前后相关态度比较

问卷中相关态度问题共8条,同伴教育后7条问题的正确态度持有率上升,1条下降。上升幅度由大到小的问题依次是:(1)认为艾滋病离大学生很远,教育前38.2%,教育后77.2%。(2)对艾滋病患者避而远之,教育前57.0%,教育后75.0%。(3)会同情艾滋病患者,教育前83.6%,教育后97.8%。(4)自己不会感染艾滋病,教育前81.4%,教育后90.2%。(5)艾滋病教育对大学生有必要,教育前92.2%,教育后98.6%。(6)如果身边的人感染艾滋病不会歧视他,教育前92.2%,教育后98.2%。(7)安全性行为对大学生很重要,教育前95.4%,教育后98.8%。同伴教育后正确态度持有率下降的问题为“婚前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就可以发生性关系”,由68.6%下降至67.4%。

2.4同伴教育前后相关行为比较

问卷中行为问题共6条,同伴教育后正确行为形成率均提升。提高幅度由大到小依次是:(1)是否会与恋爱对象讨论使用避孕药或安全套的问题,教育前58.2%,教育后82.2%。(2)如果发生婚前性行为,是否会说服对方使用安全套,教育前69.4%,教育后81.4%。(3)如果有可能发生性行为,是否会事先准备好安全套,教育前71.6%,教育后82.6%。(4)在大学期间是否会发生性行为,教育前62.6%,教育后73.2%。(5)如果发生婚前性行为,是否会使用安全套,教育前66.4%,教育后74.8%。(6)是否会在婚前发生性行为,教育前65.8%,教育后67.2%。

3 讨论

同伴教育后,总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持有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呈依次递减的趋势,分别为93. 46% ,86. 65% ,76. 90% ,但正确态度持有率与行为形成率仍低于90% ,原因在于对大学生态度和行为进行干预难度较大,单次的同伴教育无法达到理想效果[8]。因此,长期的同伴教育和多次的交流、参与和互动对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态度行为是十分必要的。知识方面,各类知识知晓率提高幅度的较大差异显示出中医院校大学生对与实际有关的艾滋病知识掌握不足。中医院校大学生熟悉艾滋病病理知识,对于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好。艾滋病传播的三大途径与安全套的作用等知识在日常宣传中较为常见,所以大学生对此类知识知晓率较高[9]。而蚊虫叮咬、共用餐具、艾滋病病毒的检测时间等知识虽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但在日常宣传中极易混淆,传播的错误率较高,因此同伴教育前相关问题的正答率较低。故在中医院校的同伴教育活动中应重点讲解此类知识。由同伴教育前后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医院校大学生缺乏艾滋病预防意识。大学生长时间处于相对安全和封闭的校园环境中,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有限,并且不关注艾滋病在高校中的情况,很难对艾滋病与其自身产生联系。因此培训前“认为艾滋病离大学生很远”这一问题的正确态度持有率仅为38. 2% 。行为方面,同伴教育具有性健康教育的作用[10],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引导正确行为方式,因此教育后正确行为形成率明显提高。然而笔者发现受试者较为保守和传统,对有关性的问题敏感,同时又缺乏系统、全面的安全性行为知识,活动内容进行至性行为教育时,受试者的参与度与讨论热情降低。

与其他非中医院校大学生同伴教育效果比较,在知识方面,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总体知识知晓率高于非中医院校大学生[7,8,9,10,11]; 在态度方面,对艾滋病患者的正确态度率高于非中医院校大学生[12,13]; 然而,在行为方面,正确行为的形成率低于非中医院校大学生,显示出中医院校大学生安全性行为意识不足的特点。中医院校学生学业较重,校园氛围传统保守,对于性相关问题有抵触心理,缺乏接受性教育途径,匮乏安全性行为知识,因此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安全性行为意识低于非中医院校大学生。

3.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篇三

2017年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

一、感染艾滋病毒有哪三大途径?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径主要有三条:血液途径传播,性途径传播,母婴途径传播。

二、如何确认一个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特异性外表及症状,不能根据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必须经过国家确认实验室的实验室诊断。当国家确认实验室血液检测证明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阳性HIV(+),才可以确认一个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三、哪些人群是感染艾滋病毒的高危人群?

凡与艾滋病病毒感染有关的人群都是高危人群。大致可分为3类:(1)、有高危性行为史者。其中包括男性商业性行为、女性商业性行为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性伴侣、异性多性伴者、男同性恋者、性病患者。(2)、有不安全血液及制品接触史者。有过有偿供血(浆)史者,公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者,怀疑接受过不安全的输血及使用不安全的血液制品者,生于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使用未经严格消毒器械拔牙、美容、纹身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物品的人员。(3)、职业暴露者。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头或手术器械刺破皮肤、黏膜的医生、护士等,接触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血液样本的实验室人员,公安、司法部门监管人接触在押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四、下列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食物、饮水、空气;礼节性亲吻;礼节性拥抱;双方手部皮肤完好时的握手;公用马桶、浴缸;蚊虫叮咬;纸币、硬币、票证。公共场所的一般日常生活接触,如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座位、扶手,办公室的办公用品,工厂车间的工具,以及影剧院、商场、游泳池等场所的接触。

五、作为个人,如何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

1、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和性病的根本措施;

2、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避孕套),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3、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4.艾滋病同伴教育讲义资料 篇四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参与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学校预防艾滋病项目的北京市东城区和朝阳区, 分别选择1所项目学校和1所非项目学校。每所调查学校选择高一年级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学生584名, 其中项目学校学生282名 ( 男生140名, 女生142名) ;非项目学校学生302名 ( 男生149名, 女生153名) 。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问卷为教育部统一设计, 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统一收回, 调查人员经培训后, 指导学生在不记名的前提下作答。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以及教育部规定的青少年预防艾滋病8条基本知识 ( 以下简称“国八条”) 。取基本测试题的21题至26题作为不歧视态度测试题, 总分为18分, 取总分的60%作为衡量学生得分合格与否的标准, 即高于10.80分为及格 ( 不歧视) 。

1.2.2健康教育方法在项目校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项目, 包括对健康教育师资的统一培训和同伴教育一对一活动, 每学期开展1次主题班会, 持续5 a; 在非项目校, 落实教育部关于在高中开设艾滋病专项课时的要求。

同伴教育者的筛选与培训: 在项目校每个高一班级筛选热心预防艾滋病宣传、思想活跃、有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4名同伴教育者, 经学校审核后, 统一对同伴教育者进行系统培训; 之后同伴教育者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班为单位, 以主题班会、一对一教育等方式开展同伴教育活动。主要内容包括艾滋病流行概况、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活动过程中辅以提问、趣味游戏、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形式。

1.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 3.1录入问卷, 通过录入前人工核查、录入中计算机逻辑检错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 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一般情况北京市高中生艾滋病基本测试题项目校学生总分为 ( 75.82±11.48) 分, 明显高于非项目校的 ( 61.60±18.16)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t=11.39, P<0.01) ; 知识、态度、行为得分项目校学生均高于非项目校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1) 。见表1。

2.2高中生国八条知晓情况项目校全部知晓“国八条”的学生占80.5%, 高于非项目校的5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72.596, P<0.01) ; 由表2可见, 除第1条知晓率非项目校高于项目校外, 其他7条项目校的知晓率均高于非项目校,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1) 。

2.3高中生对艾滋病病人不歧视态度情况项目校学生不歧视态度平均得分 ( 13.18±5.28) 高于非项目校 ( 10.48±3.75) ( t=6.915, P<0.01) ; 项目校学生不歧视态度及格率为75.9%, 高于非项目校学生的5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34.124, P<0.01) 。

注: ( ) 内数字为知晓率/%。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 项目校学生基本测试题得分和国八条知晓率均明显优于非项目校。充分说明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在学校开展的有效性, 同时也说明了同伴教育在高中生中开展的可行性及取得的良好效果。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仅可使青少年及时了解与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 还能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本次调查显示, 北京市高中生对艾滋病病人不歧视态度项目校学生优于非项目校学生。态度与个人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是决定个人行为的关键因素。正确的态度将导致正确行为, 而错误的态度则可能导致错误行为后果[3]。因此, 还要通过多种方式改变青少年对艾滋病人的歧视, 使更多的青年人能够关爱艾滋病人, 形成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同伴教育是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 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由于年轻人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多共鸣, 更愿意从自己的同伴那里获取知识, 特别是在某些敏感问题上, 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和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4]。在青少年艾滋病教育中, 同伴教育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干预模式, 已经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 在我国医学大学生、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中也在开展,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大部分研究为即时效果的评价, 对同伴教育的长期随访尚缺乏[5]。有研究显示, 参加过同伴教育的学生在未来数年间比未参加同伴教育的学生更加倾向于采取预防艾滋病感染的正向行为[6]。也有研究表明, 同伴教育具有较好的近期效果, 但远期效果的稳定性较差[7]。明中强[2]研究了各国对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的成功经验, 认为许多国家和地区HIV感染率下降的关键在于同伴教育项目的实施。本研究也发现, 实施同伴教育的项目校学生艾滋病防控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水平均高于非项目校学生, 且对艾滋病病人的正向态度得分和及格率也较高。可见在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同伴教育是很有效的方法。

青少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 是全社会预防艾滋病的主力军。国外经验证明, 同伴教育在提高人们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知识, 以及转变态度、行为方面发挥着十分有效的作用[8], 以同伴教育方式开展的性教育活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性观念以及在艾滋病/性传播疾病预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同伴教育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 但前提是同伴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表达能力, 并在良好的操作条件下才能发挥优势[5]。因为同伴教育传授的知识远不如专家讲课权威和全面[10]。艾滋病是一种行为病, 只有行为改变才能真正起到预防的效果[11], 同伴教育方法值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知识, 态度, 实践,学生

参考文献

[1]黑发欣, 张启云, 孙伟东, 等.2003—2006年北京市HIV抗体检测人群分布及变化趋势[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7, 13 (6) :509-511.

[2]明中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成功经验[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1999, 26 (5) :193-197.

[3]张胜康.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意向及预防行为研究[J].青年探索, 2007, 24 (5) :78-81.

[4]陈奕波, 邱玲, 卢林榴, 等.广西靖西县中学艾滋病知识同伴教育效果评价[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 30 (2) :254-255.

[5]梁升禄, 陆春, 龙少康, 等.艾滋病预防青年同伴教育及其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20) :3920-3924.

[6]蔡泳, 施榕.上海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随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29 (3) :288-290.

[7]高广胜, 李龙锦, 金周宏, 等.不同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近、远期效果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 2007, 14 (5) :1598-1600.

[8]RICKERT VI, JAY MS.Effect of peer-counseled AIDS education program on knowledge attitued and satisfaction of adolescents[J].Adoles Health, 1991, 2 (1) :38-43.

[9]SLAP GB, PLOTKIN SL, KHALID N.A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peer education program for adolescent females[J].Adoles Health, 1991, 12 (6) :434-42.

[10]钱伯建, 耿柳娜.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 2009, 24 (3) :60-63, 93.

上一篇:土地增值税申报纳税程序下一篇:土特产营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