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

2024-10-23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13篇)

1.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 篇一

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对于中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进行一次信息技术游,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教学设计前,先要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什么是教学艺术?简单地说就是高明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乐学、易学,使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培养,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等等,总之让学生能有所得。 教学艺术来自于每个方面。一个老师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即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把握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对教学内容良好的把握,便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着力难点,阐释疑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有条理地让学生掌握熟练了,学会应用了。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

2.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 篇二

随着我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 针对现有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与此相应的课程改革也随之出现。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 其相互之间存在的素质教育也出现了巨大差异, 这不得不要求学校应针对学生差异采取分层次教学, 实施因材施教。因此, 所谓的分层次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以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接受能力、以及个人性格特点等为依据, 将学生分为几个或多个层次, 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具体有效的指导, 让每个学生得到更为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模式。就拿信息技术教学来说,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 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这给信息技术教学也带来一定的难度。基于此, 实行分层次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将学生进行分层, 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这是解决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二、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

受地域、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学习基础、操作能力、接受水平以及生活体验的各个方面。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大多采取统一的教学手段, 这会导致原本信息技术基础较为优秀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表现较为突出, 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表现出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 不但不利于课堂的学习, 久而久之, 会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表现出厌学的情绪。实践证明, 若要使信息技术教学达到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水平, 就必须直面学生的客观因素,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另外, 通过一些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分层次教学能极大的刺激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性, 不仅对信息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让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都有所提高,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成绩。

三、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分层教学的实施建议

1.对学生基础进行调查, 实行动态分层。

实行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建立在了解、熟悉以及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之上。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分层时, 首先应运采用调查、谈话以及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进行摸底调查。在具体了解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基本情况之后, 再以学习基础为依据进行接下来的分层。

2.教学分层。

在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后, 应对学生进行分层, 如把学生分为ABC类, A类属于优等生, 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B类属于中等生, 各个面都较为一般化, 但有一定的上进心;C类属于后进生, 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都较为薄弱。基于此,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教学活动分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将同一问题设置多个并且难度不同的问题, 不同难度的问题,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能力选择感兴趣的问题, 以通过问题与内容结合的教学手法, 激起每个层次学生学习兴趣, 使全部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及时评价, 有效反馈。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 其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计算机的操作, 因此, 在实施分层教学中, 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评价 (如表2) , 通过建立课堂教学信息反馈表, 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 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的效果评价, 引导学生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向学生提供反馈意见, 有效地解决课堂上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 同时, 也可以看到分层次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 因势利导。在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后, 都用以上表格进行填写,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 并建立反馈调控。

总之, 在新课改中,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达到素质教育的尊重性、差异性提出了要求。分层次教学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这不仅符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改要求, 也提高了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

摘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这大大增加了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难度。本文从分层次教学的内涵出发, 分析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提出采取分层教学法来改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以此希望对教学实践有所借鉴。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小学,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倪光一.“班内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 (6) .

3.新课标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三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1.游戏入门,自觉学习。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创设情景,积极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3.学科整合,促进学习。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信息的下载”伊始,我结合语文课中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播放有关维也纳的文字、图片的PowerPoint的幻灯片,再结合数学课中的“年、月、日”播放有关年月日知识的电子报刊,学生通过观看,了解了学习信息下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想学的感情。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够唤起学生原始的学习动机,不要教师进行过多的激励,学生都能自觉地进行学习。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技能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三、鼓励创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例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记千万别要求统一,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在英特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更加要注意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教育学生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高档的游戏机。在教“规范使用计算机”时,教育学生要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应负责任地规范使用计算机;教育学生要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教育学生要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仰慕电脑“黑客”。例如,在教《遨游英特网》时,学生面对浩瀚如烟、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教育学生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进网吧,不沉溺于虚拟空间。

4.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 篇四

高县胜天镇中心小学校李绍杰

内容摘要:农村小学计算机数量不多,课时安排少,间隔周期长;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层次差异明显,课堂教学难度大。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尝试探索,努力构建一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探索,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较好的效果。关 键 词:新课标、信息技术、想法

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比过去的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结构体系,教学观念和方法都有全新的突破。信息技术课更加重视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教材在强调体系同时, 又注意到了阶段总结与首尾呼应,因此新课改对学生计算机操作基础有了一定的要求。但由于我校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使得我校信息技术课按现有的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根本无法实施。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则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变通的教学设计,怎么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及动手操作能力,为将来学生学习计算机,自由地在信息技术王国中驰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把握教学内容是前提

首先要深刻领会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理解,建立起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螺旋式上升,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每一章节、每一课时的具体知识点。其次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具体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准确把握本章节、课时的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应用要求,从而确定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这些知识点中再分析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如何让学生逐步通过实践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要求。以上的两个个方面主要是指在备课过程中准确把握知识点的方法,要想使每一节课都做到知识点明确,并且紧紧围绕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启发学生在攻克一个个知识点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学会学习,持之以恒,学习效率就会不断提高。

如我们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幻灯片的一些工具栏按钮的基本运用时,其实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接触WORD时,大部分都已经学会了。所以我们没必要讲解得太透彻,否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假如我们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在记忆的海洋中找寻相似的模块,反而更能激发起他们“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在教学设计前要兼容各学科特色

信息技术的整合可分为本学科内部的整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种方式。

1、本学科内部的兼容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本学科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对信息技术有较深一部的认识。

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辅助本学科教学。这种情况多为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对课件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课件接受学习任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如在四年级上册《名片DIY》教学生制作名片时,我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能够吸引小学生心里的名片,然后利用课件演示一两种名片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再教授制作名片的技能、技巧,这样

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更感兴趣,同时教学任务也能够很好的完成。这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2、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兼容

课程整合是使各学科分化了的各要素形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并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处理信息,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用”这个字上来。

例如在学习艺术字的过程中,给学生几篇短文,让学生掌握方法后去给这些文字归纳标题,并把标题用艺术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修饰短文。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审美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例如数学课上经常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多方法解决问题,同样,信息技术也可以要求学生多方法、多途径去完成某一任务。如插入艺术字,可以让学生利用绘图工具栏来实现艺术字的插入,也可以利用插入→图片→艺术字,来实现艺术字的插入。又如在教学多张幻灯片的插入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多途径来尝试,如在大纲视图中单击右键,实现新幻灯片的插入,或单击插入→新幻灯片,等等。

信息技术课上的画图程序、金山画王等哪一个不是与美术学科息息相关的。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画图有关内容,在我们教学完画图中的有关工具的使用之后,在讲到综合方面,我们可以将美术课上的一些教学内容利用过来。比如《缤纷花布》这是低年级美术教程中的一课,但也可以利用到计算机画图课程中。而且通过画花布的过程中,把画图中的所有工具都综合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综合利用画图进行创作的能力。又如在金山画王中,缩放图片时要根据远小近大的透视原理来进行创作。

三、在教学中要渗透情感教育

学生的情感领域是丰富而复杂的,还会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时,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坐立不安、睡觉等情况,自制力弱的学生还可能发出怪声、扮鬼脸或做其他调皮动作。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情感需要上去作考虑,则易于一味地责怪学生不听话,简单草率地认为他们是不守纪律的孩子。如果是学生喜爱的活动,他们乐此不疲,能够自发地进行行为调试,协商解决矛盾,想办法克服困难,活动结束时还恋恋不舍。所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重视学生的积极情感教育。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精彩照片剪辑》时,我给了学生好多张校园的照片,照片上有一些缺陷的地方让学生自己观察照片,需要裁剪哪些部位,然后提问为什么要裁掉这些地方,引起学生的思考,最后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达到教育学生要好好保护自己的校园,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变得非常的美丽。这就对学生起到了爱护公物的情感教育。

就如我们平常上信息技术课时,教育学生要爱护设备设施,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如不能随便移动显示器,不能非法关机等等;为了让计算机教室看上去整洁,离开之后要记得做什么事,如把键盘、鼠标归位,把凳子整齐的放好。

四、在教学过程的落实后应做到以评促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和落实“以学论教”的管理思路,即以学生的学业表现和能力发展,来

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作业绩。按照这种思路,我也实践了“以评促学”的教学思路,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把教学工作和学习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效率、作业质量和特色展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采用等级量化的办法给每位学生评定每节课的得分。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学习变化及其进步情况。我还发动骨干学生参与到这种学习评价中来,使他们逐渐认同并在乎自己每节课上的评价表现,并把进入典范水平、奖励加分当作努力目标。平时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得分也就成为评定学生综合成绩的重要依据。

新课程教学关注学生对技术与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技术应用思想方法的渗透,着力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目前很多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策略性思维以及良好品质行为的关注和培养,这些恰恰是现代人极需具备的核心内涵。在新课程推进期间,师生发展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在各种操作层面上应予以充分关注。只有借助丰富生动的教学设计、精细实施的课堂教学和高效和谐的研修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师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3-6年级课本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2、省编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五个特点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5.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 篇五

江西省乐平四中魏文斌

摘要: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即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实践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与数学新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的有机部分,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教学中,盲目使用教学课件进行“电脑灌”的现象,违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宗旨,与新课程改革极不相符。因此教学中必须强调恰当、适时、灵活地使用多媒体,准确把握好使用的“度”, 以实现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标数学教学整合度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即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实践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与数学新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的有机部分,对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交流和创新能力,培养协作意识,促进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探索和实践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不能使用过量,不能什么情况都依靠多媒体网络。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如基本运算、直观想象、画表作图、逻辑推理、数学证明等,学生自己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等都可以依赖自身来完成,不提倡采用信息技术代替完成。然而,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盲目使用教学课件,出现了把过去人为的“满堂灌”变成了现今的“电脑灌”,违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宗旨,与新课程改革极不相符。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增加,但过量的信息无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学生无法把握,反而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信息技术,但我们不可过度依赖,教师要在实践中逐步学会把握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的平衡教学之间的一种平衡,注重整合的实效,以达到最好的整合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呢?我认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恰当、适时、灵活地使用多媒体,准确把握好使用的“度”是关键所在。现就信息技术如何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度”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 准确把握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辅助作用。教学中教师绝不可为了使用教学媒体而使用教学媒体,勿要刻意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繁华” 、“热闹”,要分清主次,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及使用教学媒体的目的。同时也不能简单地把多媒体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融合”,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

二、 准确把握多媒体作用的“度”

多媒体的作用有下面几点:

1、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学科的教与学中,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信息收集、筛选、分析、评价和利用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借助网络资源和各类信息资源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的合作交流,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开拓视野,有助于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数学学科的推动作用。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机的融合,为数学课程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调整提供平台。

4、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数学实验提供可能。“数学的创新教育,更需要数学实验、猜想在数学实验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如《直线与圆锥曲线》中有关存在性问题,可先给学生实验、演示,再进行证明,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建立关系,处理数据、发现规律,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但是,如果只注重多媒体的正面作用而忽略其负面效应,教学中使用不当或过“度”,如教师将其变成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师的活动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所取代,学生本来可以在教学媒体的帮助下通过自己努力完成的学习任务,领略学习的快乐,教师却没有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等,课堂上仅仅是表面的繁荣,学生也只是看看热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各种能力的提高。

三、准确把握多媒体课件选择与设计的“度”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学科网站等。如何合理的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我认为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多媒体的效果,选择能直观形象的说明问题,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的课件、网络信息或根据章节内容的实际设计课件、选取信息,要注意把握下面三个方面:

1、实用性:在选择、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时,要考虑到学生,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课件,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提出问题,揭示问题的实质,应考虑到学生能否接受,一切要从学生出发,课件除了一些必要的“润色”加工外,应该做到朴实实用。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一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并不是一节课的全部,通过课件的展示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与思考,而不能用之代替教师的授课活动,因此不必面面俱到。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相互关联的问题,将知识点系统化、网络化,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还应注意,选择、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时,不能一味地去追求使用固定类型的教学媒体,如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自己的板书,例题的讲解,知识点的归纳等,显然违背了使用多媒体的初衷,必将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事实上,多媒体课件更适合于运用在那些现有条件下无法观察到的`,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或动态的内容中,如几何体的切割、移动、翻转、重叠;函数图像的变化;极限问题的引入等。

四、 确把握多媒体在教学使用中的“度”

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热点,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运用“实用性强,效果好的课件、网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素养,培养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握好多媒体运用的“度”,及介入教学过程中的最佳时机。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兴趣,并能点燃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而问题是思维的“体操”,是起点,它孕育着极大的思维潜力和创造性萌芽。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巧妙寻找契机,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思维受阻,排忧解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思维受阻,此时,教师若及时运用多媒体进行点拨、启示、引导将会使学生的思维从“泥潭”走向“光明大道”。

3、揭示概念,再现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的言词都非常精确严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加之纯理论性的术语,学生有时难以理解,信息技术使数学概念、理论及数学问题容易地用数字的、图形的、符号的、语言的等多种方式表达,适时运用多媒体可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从而达到准确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圆锥曲线―椭圆的定义》一节课,利用《几何画板》先在X轴上找两定点F1、F2 ,M点为平面内的动点,再在数值输入栏中输入一个数值,使 定值,激活坐标系拖动鼠标,让学生观察M点动态过程的轨迹,重新输入数值再让学生观察,条件允许下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启发,使学生感悟图形形成过程的实质,从而抽象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4、化静为动,突破重点,分化难点

中学生的思维正在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对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学内容,时间受限时,可适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将重点、难点分解后予以突破,达到其高效性的作用。如《函数y=Asin( )的图像》一节,利用《几何画板》先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如何变化,动画演示先平移再伸缩和先伸缩再平移两种不同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规律得出结论。

5、系统复习,及时小结或练习

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是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复习或练习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教材特点,班级学生的实情等因素综合考虑,找准多媒体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切入点,及时合理的运用以取得较高效益。

另外,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切换和灵活选择的功能,设计出多种授课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一课件在不同班级使用时,也应有所区别,如演示的快慢,内容的多少,重点难点的突破等都应有所变化,真正体现分层教学的特点。

然而,图片、图像给人的毕竟是感官印象,要真正获得感性认识,还要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如:作图,教师不亲自示范,学生不自己动手操作,一味地靠看课件、图片等难以掌握,因此教学中必须安排动手练习,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事物,在实践中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都应从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学生不易想象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把握使用的“度”,注重实际效果与质量,留心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给以纠正,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以上仅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问题作了初步探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作更广泛深入的研究。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并从实践经验上升到数学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去提炼、去反思,才能避免盲目性,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整合之路,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庆祥新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初探

[2]蒋鸣和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两张皮”

[3]张定强数学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4]栾庆芳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5]孙建文浅谈课堂教学改革――谈谈CAI在数学中的运用

[6]周菲菲关于高中数学CAI的几点思考

6.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 篇六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要把新课程各该改革的教学历年真正落实到位,关键是要广大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变革自己,定好自己的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反省自己在传统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念中的角色、作用,他与新课标的要求有什么不同,需要如何改变才能使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面笔者拟对教师作用的传统理解做一些分析,以求就教于方家。

一、教师是园丁

社会一直歌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知道,园丁的作用是培土施肥,修枝剪叶,而在这过程中园丁是主动的,而园中的花木始终是被动的。园丁有怎样的审美标准,那么他对花木就会做怎样的修枝整形,所以花木的生长发育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园丁审美情趣的雅俗、审美能力的高低。而新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念的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它特别强调学生应能独立地、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因此教师不是园丁,而应是根雕艺术家。对待雕的根必须是因势就形。它本身具有什么形体特征,艺术家的任务就是使它能更好地凸显其个性特点。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就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引导、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使学生能充分地发展他们的个性,更好地成才。有文学天赋的就发展其文学素养,有艺术细胞的就发展其艺术禀赋,擅长理性思维的就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擅长动手的就培养操作实践能力;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标准化人才。

二、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

这一观念把教师的工作职责定位在给学生的是具体的东西,即“一碗水”。也就是教给学生的是“死”的知识,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也只是你的知识大于课本知识就行。这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教给学生的如果仅是“一碗水”,远没有达到社会对一个人才的要求。社会是发展的,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仅有老师教的一碗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在终身工作、生活中使自己的“水”源源不断的能力。所以教师教给学生的应是一种探求水源、汲取水流的能力。这样学生的“水”就是“活水”就会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教师要能达到这一目的,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第一,“一桶水”有量的局限性。第二,“一桶水”有质的怀疑。如果一桶水长期不动,它就会是“死水”“变质的水”,这样的水交给学生,只会贻害无穷,如果那样,教师岂不就无异于扼杀幼苗的刽子手。话虽然说得重一点,但理确实如此。因此教师必须始终坚持自我知识的更新、理念的更新,要力争把自己的“一桶水”变为活水、长流水。

三、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

过去为了强调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就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但我以为这还是有局限性的。我以为应该是师傅指指门,入门在自身。严格地讲,师傅是很难把学生引进门的,老师只能起引导的作用。老师教给学生的应是找门、入门的能力。要真正达到进门的目的,达到进门后能够识宝、取宝的目的,这都应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否则,学生尽管可能会进得门去,但不一定就能真正体味到门内的精彩,不一定能取到其中的精华。

我一直认为教师不应是放牛娃,而应是牧羊人。小时侯放牛时,总要拉着缰绳,走在牛的前面,不然,要吗它不走,要吗它不按你的意图走。以故就常常羡慕牧羊

[1] [2]

7.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 篇七

一、完善课堂教学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完善课堂教学的方法。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 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使学生昏昏欲睡, 甚至开始厌倦学习, 课堂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鉴于此, 教师应当完善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 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积极探索, 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难题, 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知识比赛、创意比赛等, 给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品, 以激发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 在学生进行指法练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打字游戏的训练, 如“吃苹果”“青蛙过河”等, 让学生完成相应的打字任务, 之后根据游戏记录的时间评比名次。由于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 所以教师要认真探索, 大胆创新, 并针对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课堂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采用统一的方法进行教学, 并希望学生能够获得同样的进步。但是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不同, 因此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更是如此, 每个学生的天赋、理解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不同, 导致学生在计算机方面存在很大的悬殊。因此,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充分了解学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A、B、C三层,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授课。例如, 在教授打字时, 要考虑到有的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脑;有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打字的速度非常慢;有的学生打字速度非常快等情况进行分类教学, 并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其实, 基本可分为三层目标:A层学生要学会打字;B层学生要学会使用功能键, 并且加快打字速度;C层学生要学会盲打。这样,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可使每个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每个学生无论成绩的好坏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进而主动探索, 大胆创新, 不断进步。

三、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

新课改下,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逐渐受到重视。由于单调枯燥的课堂学习只会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丧失兴趣, 甚至感到厌倦, 最后放弃学习这门课程。而且信息技术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没有实践只是空谈理论, 没有任何意义。因此, 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信息技术课程,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 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让学生多接触计算机。即是说,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大商场进行计算机的销售, 以便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从设计到销售的每一个过程。或者, 带领学生参观广告设计中心, 了解计算机在生活中的用处, 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计算机。所谓实践出真知, 只有通过实践, 学生才能发现自己学习中的缺陷和不足, 知道自己的薄弱区, 从而向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努力。

四、丰富课堂授课模式

新时代教师要不断改变授课思路,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中。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形成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 教师的授课形式变得丰富多彩,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 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电脑作品, 引导学生学习, 开阔学生的视野, 开拓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虽然现在大部分家庭中都有电脑, 但是其功能多是上网和打游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 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 让学习小组通力合作, 共同努力解决难题。当然, 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其主体地位, 提高其学习效率,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8.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探究 篇八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信息技术作为人类最新的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活等领域,也促进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课也成为高级中学的必设课程和重要课程,它以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应用性,趣味性的特点为广大学生所喜爱,但它又以高速发展性、综合性成为制约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难点。如何才能更好的搞好信息技术课教学呢?作为一名从事本学科教学的教师,我就简单论述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一、要利用多媒体,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和教改发展的需要,先进的教学思想与落后教学手段的矛盾更加突出,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进入教学课堂,以发挥计算机的“特有功能”。“多媒体教学”就是使用多种传递信息的载体与现代教法的最佳结合。多媒体教学强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而且更要通过多媒体生动有趣的展现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出结论,即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用多媒体有以下优点:

(一)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内容,直观新颖,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教学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多媒体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在教学时事先设计好当堂课的教学课件,并设计相应的试题,课堂上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边学习,边做相应生动有趣的练习,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PHOTOSHOP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图形处理的基本方法时,可同时演示给学生,并让学生看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帮助理解,加深记忆。

(三)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感到教材中练习多,课时少,在课堂上书写的内容多,重复的多,利用了多媒体,可以简化教学中的繁琐,加快教学节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节省时间,集中解决教学重难点,即提高课堂了教学效率,也节省教师的力量。如一个教师若担任三个班的同一门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同一节课,他要重复在黑板上书写三次,而利用多媒体,则只需设计一个课件,节省了劳动力和时间,使教师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设计好教学模式。

二、教师要认真分析所担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基本情况

根据所教课程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目前高中学校信息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基础课程,如:DOS,WINDOWS,硬件组装与维修等,主要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技能基础课程,如:五笔录入,OFFICE,INTERNET等,主要训练学生基本的技能。

(三)技能课程,如PHOTOSHOP,DREAMWAVER,FLASH,3DMAX等,主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如何运用计算机软件,掌握相应专业技能,如以下几种方法:1.一边讲、一边演示。这种教学模式应有一定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网络教室等。适合于软件的操作的教程,如技能基础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教学。2.以上机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上一节的理论课为基础,布置好上机的作业和练习。让学生以独立的性质来完成。教师从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实践问题,以待下一节课的说明解释。适合于程序设计课程。3.在以网络教室为主的机房中上课时,对较难的知识点,教师讲解后学生可实践操作,并能上网查找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适合于技能课程。4.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软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CAI和相关软件,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但要选择合适的课件和软件,可尝试使用市面上常用的教学演示光盘,如开天辟地、洪恩软件等,帮助教师搞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也可结合自已的教学内容,编制适合教学的课件和软件,但课件的制作要生动,有趣,且忌照搬课本,呆板低调。

三、要搞好教学,教师要有所转变

(一)思想观念要转变,要有锐意改革和创新的意识和决心。多数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法——黑板加粉笔教授知识。在现代社会这无异于赶着驴车上高速公路去和奔驰竞争,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提高认识,要不苦,不怕难,努力学习信息技术,迎接教育革命的到来,为适应新型教育模式,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做好准备。

(二)角色要转变。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则要转变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发现、探究新知识的学者。

(三)教学观念要转变。

1.变知识传递型为引导型。师要由知识的重述者和经验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作者。

2.变知识复制型为知识创造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条条框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必然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强烈的感召力,善于质疑,引发学生思考,能设计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模式的创造型教师。

3.变知识单一型为通识型。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一瓶水,教师不仅要会一门课程,更要与信息社会相接轨,要掌握多种知识,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全面发展,通识型教师才能真正搞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才能在教育的中发挥重要作用。

4.变专制型为朋友型。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主,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是一节课的专制者,信息时代的课堂教育要充满生机与活力,要求教师成为与学生和谐相处、平等、互爱的朋友型教师。我们学校施行的关爱教育和教师找学生谈话制度,已经在实际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不仅在学习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并且可以把自己的烦恼和困难告诉老师,与老师成为好朋友,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以上是我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起到一点帮助,同时,有不对之处也望大家多加指教。

【参考文献】

[1]陈清.如何搞好计算机教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

[2]郭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九

【关键字】

大胸怀、高境界观念新、素质高阅历广、知识多有胆识、开放型民主型、有魅力

现在,全国教育界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教学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无疑是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新编订的实验教科书,也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谓“人本”,即指“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而“人文”即指“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那么,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体现人本思想,发扬人文精神,委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具性知识,它还负载着丰富的人文性内涵,它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水平。为了避免学生厌恶自己的母语学习,避免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不融洽和“学生学得很苦很累很厌倦,教师也教得很苦很累很厌倦”的现象,全国各地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对此,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它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课改后的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课改后的语文教师,应具备并提高怎样的素质,如何去准备、去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呢?—— 一句话,课改之后,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呢?

一、一个具有大胸怀、高境界的教师

市场经济之下,作为个人,“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教育”也不过是一个行业。但不管是职业定位,还是行业管理,其直接指向的,都是“功利”。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只简单的要求教师“无私奉献”,歌颂“蜡烛精神”,未免太苍白,太说教,太小儿科,且有“骗人”的嫌疑。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功利”并非教师造成的,而是社会——我们有一些领导,不是屡次呼吁教师要好好对待家长,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吗?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一种乞怜,甚或一种交易,而教育的精神何在,灵魂何在?教师的光荣何在,高尚何在?

教师,应该具有一种“大胸怀”、“高境界”。“大胸怀”,即心怀高远之心,不坠青云之志;“高境界”,即“位卑未敢忘忧国”;于天地间,有一种悲悯情怀,有一股浩然正气——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未曾泯灭的良知。这绝非形而上的高调,也非脱离现实的清谈,而是针对那些鸡零狗碎,斤斤计较,功利实足的流俗之态的真实的感慨。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只停留在婆婆妈妈的说教上,稍高一点层次,也不过是“为你好”的“恩威并施”,且冠之以“爱”的名义。而千千万万的中学生早就不满于“你还考不考大学”的训诫。教师亦多黔驴技穷,一筹莫展。

有人说,“应试教育”如此,奈教师何?考试制度不改,奈学生何?其实,应试与育人,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如果教师能有那种“大胸怀”、“高境界”,能给学生以灵魂的教育,能让学生从本质上成熟起来,那么,他们的考试又能差到哪去!更何况考上大学的绝非都是人才,而没有考上大学的,说不定就会有伟人和大师。

二、做一个观念新、素质高的教师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这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就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就是当代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过去的教师,在他们脑海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开放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然这对教师的挑战也很严峻。

不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比如教材中给有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这是一道新的课题。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老师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应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为此,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应尽早列入教师的阅读计划。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书籍,也应成为教师案头的必备书籍。

三.做一个阅历广、知识多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正处在青春勃发的时期,如果你只是一味的陈旧甚至陈腐,就无法与学生沟通,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非现实所需,更为时代所弃。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现实,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是追求理想课堂的前提。要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就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主持人”。作为知识型主持人,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也提高了语文课的品位,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可在新课标下这已远远不够,教师需要有几桶水,甚至是活水,长流水。课改使我们又有了新的认知: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几十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连通器。老师通过提问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的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会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化。这种互动的开放教学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给老师创设无限的研究空间,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备课、组织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紧紧围绕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让学生感兴趣。“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是否感兴趣,是否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成为我们衡量本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去创新、去实践。

四、做一个有胆识、开放型的教师。

以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惟恐学生学得不懂,学得不够,总是滔滔不绝地讲,生怕知识点有什么遗漏,这样一来,学生只是厌烦地记,被动地学,没有主动权。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在此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发现真理,去学会自己找路、走路。从此,也学会了总结。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要让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应当统筹全局,在准备这节课时,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充分而科学的处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其实,合作学习不仅是很好的学习形式,也能体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当然,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必须作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从而避免课堂“放羊式”教学。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有了价值观的熏陶。从这种课堂,这种新的理念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享乐是“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享受语文了,语文老师的自身素质也提高了”。

五、做一个民主型、有魅力的教师

当代的学生知识面广,个性也更突出,老师应顺应时代与学生的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中,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宽容学生。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苛,过于统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尤其当前独生子女多,他们既早熟又依赖,他们自尊、好强、知识面广,个性强。对于学生的个性特点,老师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社会化的标准去评价他们的品德,只能把学生已有的个性当作教育培养的出发点。只有宽容,才能有教育(而不是指责、训斥、惩罚),才能有更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人生最难得遇到的是一个好的老师”。是呀,学生们在教室里学过的东西也许会完全忘却,而老师的教育会在他们的心里永远留下痕迹,甚至生根发芽。这,应该就是魅力。宽容是种博大的胸怀,宽容学生就是循循善诱,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宽容能拉近师生距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宽容能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在广阔天地自由飞翔。只有这样,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创造性才能获得更好地发挥,而你的魅力,实现了你的教育。

10.新课标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塑论文 篇十

可以这样讲,在语文课堂上,没有一位教师不倡导自己的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然而,笔者却发现,在日复一日看似热烈的思考、讨论、交流中,学生逐渐弱变成了教师手中的木偶,教师只能寄期望于木偶们的手脚动作整齐好看,又怎能责求它们跳出奔放的舞蹈?

爱因斯坦的老师海因里希·韦贝尔曾经对爱因斯坦说:“你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小伙子,可是你有一个毛病,就是你什么都不愿让人告诉。”在这里,海因里希·韦贝尔老师说的“毛病”,恰恰是爱因斯坦可贵的优点——思维品质的独立性。正是这个优点,使他敢于突破牛顿力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了相对论,做出了划时代的卓越贡献。当我们的教师慨叹自己的学生缺乏爱因斯坦那种独立思考的品格时,又有多少教师想到自己却正扮演着爱因斯坦的老师的角色呢?

将独立思考的权利彻底交还学生,应成为每一位走进课堂的语文教师必须恪守的第一要旨。这种彻底交还,意味着完全还原学生为思考的主体,让他们拥有作为独立思考者的最大权限——思考方式的自由和思考内容的无限。而教师呢,首先应该是一个聆听者,而不是一个发问者;应该是一个解惑者,而不是一个质疑者。发问质疑的优先权应当归属于学生。教师更像是学生思考路途上的交通指挥,将学生自由的思考引入合理有序,将学生无限的思考导向主次分明。当一个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这种角色转换时,就会时时感受到,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所闪现出的思维亮点,常常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将原本中规中矩的课堂学习,引向精彩与深入。

笔者在讲《窦娥冤》时,学生蓦地询问:“这出戏剧老师你会演吗?”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汉魏诗歌时,一个学生提出:“曹操的(短歌行)怎么反而比汉乐府的(长歌行)还长呢?”两个曾引起周围同学哄堂大笑的问题,教者并没有轻描淡写地带过,而是适时地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元代杂剧的音乐体制特点和汉代诗歌的音乐属性有了明晰的了解。所以,当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某些看似荒唐好笑的想法其实并不是“胡思乱想”,甚至是“奇思妙想”时,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思考不仅变成自觉,而且其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也会同时得到加强。

二、营造课堂平等开放的话语空间

当教师在课堂之上给予了学生最大的思考权限之后,接下来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以怎样的心态和方式来接纳和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对于那些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表述清晰的学生,教师自然会欣然嘉许、怡然称道,而一旦学生的观点有悖于教材注解,和教师的理解相忤,甚至有些“不着边际”、“没头没脑”时,课堂话语权这颗至重的砝码又该加在教师和学生这架天平的哪一边呢? 笔者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内容是讲授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在课堂教学中,当笔者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时,有几个学生理解为:体现出词人对前途未知的茫然失落,这和笔者精心准备的“表现寓愁、感伤”的授课内容不尽吻合。在课后的听课教师座谈会上,一位教师提到,“那几个学生的理解角度其实很独特,如果当时授课教师能够就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完全可以挖掘出该词更丰富的意蕴”,另一位教师尖锐地指出:“授课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却没有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利,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从何谈起?”这堂公开课留给了笔者深刻的记忆,它使笔者意识到,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思维表述的充分尊重,师生之间知识交流的完全平等,才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

三、激发学生个性自由的创造活力

明代著名教育家王守仁的一段名言:“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残之则衰痿。”其大意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折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这番话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李商隐有诗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对于具备一定知识修养和思维技能的中学生而言,一旦教师的课堂任务转化为依据较多的经验和较成熟的学识来指导点拨学生,而不是以强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控制和灌输,学生自由的创造活动,自会像开闸的水一样,汩汩而出。

11.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 篇十一

关键词 新课标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十一五”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目前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高中一门独立的具有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必修基础课程。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已成为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瓶颈。突出表现就是还未形成适合本学科个性特点的基本教学模式和结构,沿袭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这一矛盾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为此,经过几年的大胆探索,结合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现象,笔者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基本想法。

一、合作、自主性教学

自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以来,教学实践中明显中存在诸多不足。所以在新课程下,我们强调要采取自主、合作性学教学。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又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班学生依照男女生比例、学科知识水平高低搭配、自愿组合、5--6人为一小组的原则分为若干组,每组设组长一名。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各小组在课前进行学习资料的搜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入课堂,马上发动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协商、交流、会话”,提出本课知识的重点、难点,教师马上针对重点、难点借助校园网、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为学生“传道、解惑”,并对各个知识点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总结;然后,教师提出学习小组学习成果评价表,该表主要由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作业、学习体会等几部分组成,然后由各学习小组组织学习评价。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也大致基本完成。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更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思考、广泛交流、主动探究。该教学模式可以看出:

学生搜集信息(课前) 学生协商、交流、会话,提出重难点 教师释疑 讨论总结(先学生,后教师) 学习小组填写学习成果表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被证明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任务驱动,强化实践”基本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具体实施步骤是:教师首先将要讲授的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巧妙地孕涵在一个任务之中,然后交给各小组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解决办法,并上机实践,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讨论和实施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这就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小任务的设计比较适合每个模块开始的基础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所学模块的功能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操作,让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小;大任务的设计适合于每个模块的后期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所学模块的知识完成一个电子作品,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由创作的余地较大。这种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模式大致如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心理变化→ 任务驱动→ 强化实践→ 复习整理→ 融会贯通。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边讲边练、精讲多练教学

这是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使用最简单也最为容易使用的一种教学法。既结合传统的教学理念,又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设计方法。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得到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比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所以一堂课应该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讲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熟悉掌握。但要注意精讲多练。该教学模式较为简单:

教师讲解 学生练习 教师总结

最近发展区教学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

将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在设置课堂任务时,前进的步伐要适当,既不能跨度太大,也不能原地跑步。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当前的水平上适当超前,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能自然流畅的到达下一个“最近发展区”。这里的关键点就是要科学地确定一个个最近发展区。

要科学地将一个知识模块的教学任务划分成一级一级台阶那样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当前已有的水平,精心设计任务和教学过程,使学生经过一番努力,绝大多数都能顺利地登上一级台阶,并为登上更高的一层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该教学模式为:

一级知识点 二级知识点 三级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将各种教学模式用于信息技术学科,包含了创造的因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十分有利。同时,學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同步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以上模式的作用下,自己所教学生在每次信息技术要求的必修和选修模块的测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 篇十二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每个人在信息的吸收能力与撷取能力越来越重要,对于学生们的未来而言,信息能力的养成教育就益发值得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应落实于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们在信息环境中学习到即时、宽广的知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透过信息设备即时、便利、互动等特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过程更活泼,继而增进学习成效,使教学更有效率。

1. 整合多媒体资源,并将抽象化教材转化成视觉具象化教材进行教学。教学者可将大量多媒体资源,如FLASH动画、影音、网际网路线上资源,整合成有意义的教学素材,并藉由这些丰富的资源来教导抽象的教材或概念,使其具象并有可操作性,来帮助学生理解。

2. 增加师生互动。藉由电子白板,教师可不需为了操作软体被绑在电脑前,而可以直接到台前进行操作,也更能与学生有眼神上的交会和互动, 学生也会因为能上台操作,而提高课堂的专注力,增进教室内的互动气氛。

3. 提升教学效率。能够直接快速的呈现电子化的教学内容,而省去教师张贴挂图或一字一字板书的时间,若需板书也能透过电子白板快速开启空白新页面进行书写,写满后亦可擦拭或垃圾筒的功能,直接清空书写画面,提高教学效率。

4. 教材资源的重复使用。不仅是指汇整好的多媒体素材于每次相同主题课程中重复使用,还有在课程中录制的教学过程,可供学生下载自行复习,也可提供缺课学生自我学习,甚至是在教师下一次课堂中作为辅助使用。

5. 创造干净健康的环境。传统黑板在粉笔书写及擦拭时总会扬起漫天烟尘,而电子白板是干净的教学工具,相较之下对于教师及学生的呼吸系统更不具危害,教室的环境卫生也大大加分。

二、新课标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程之间相整合的探讨

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相结合,的确把课堂效率提高了许多,这样的教学模式必定成为以后的教学方式。不是所有的手段都是有利的,他也有很多弊端,我们要时刻保持一个清晰的头脑,信息技术毕竟只是教学辅助手段,它不能左右我们的常规教学,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它不是很容易结合的,也不是普通的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我们要将音乐的思想、 方法、知识等,将这些有关音乐方面的学习用有关的科学技术表现出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两者之间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音乐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整合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案,而是将现代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优势互的结果。

1. 信息教学要用在合理的时间,这样才能发挥出其独有的教育效果。 整个小学音乐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过多,应该在合适的时间使用。 我们应该明白一些教育技术是为教学做辅助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以这些为主体,他们只能作为辅助,在合适的时候使用,才能完全达到其服务的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课件来创造课堂学习环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 我们还可以利用课件把一些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特殊标注下,利用相关信息技术给予学生一一展示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理解; 为了提升学生对音乐技能以及相关思维的养成,我们在课堂上要适当的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是老师还要给学生留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

2. 深刻理解教材,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课堂上离不开教材,信息技术只是一种依托。必须根据教学目标,使用有效的方案,学习任务要鲜明, 创造出质量高的问题意境,指引学生进行思考和质疑。教科书、教学挂图、 报刊图书、影像资料、生活中的实例等丰富的教学资源,都能达到获取信息、解决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的。不要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更不能抛开课本去教学。在教学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教育方法是否能够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帮助。作为一个教师,其精力要放在学生的学习上,集中培养学生的独立的音乐技能,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3. 提高运用技能,凸显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优势

教师不仅要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还要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改变教学理念,把握好小学音乐教育的重难点,使用信息技术展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对于教师来说, 他们必须时刻牢记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就是要知道教学的内容才是重点; 其次,就是要知道那些知识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手段那些不能使用,应该选择那些恰当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把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完美结合在一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音乐教学信息资源库,能及时更新软硬件资源。

资源库应以自己学校的老师开发的为基本,只有这样校内的其他老师才能实现资源共享,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仅为老师提供了信息,还可以让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从而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整合水平。如果条件可以的话,还可以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发出不同的学习信息资源,以便学生课外进行远程的自主学习。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快速、 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更要切合教育实践,着眼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具体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学习科目的不同产生的,但是所有的科目都是具有一定的联系的,他们之间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针对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程整合问题进行探讨。

13.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 篇十三

盘山县实验学校

陶黎

新课标下小学德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针对传统德育课程的弊端,进行了从目标、结构、内容到评价手段等一系列的改革。小学德育新课程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以及实施复杂性特点。传统教师角色己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角色的转换势在必行。针对德育新课程对教师角色提出的要求,解决角色冲突的有效办法是实现角色转换,可以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改变学校品德评价机制来实现角色转换。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角色 角色冲突 角色转换 【正 文】

小学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观点旨在阐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核心是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直面新课程,思考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使我深深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变化。以前教师“照本宣科”的“灌输者”及忠实的教材执行者的角色已完全不适应新课标要求了,需要彻底地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一般采用的都是从上至下的“灌输式”的全班授课的方式,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学校德育的内容、方法等基本形式,一直重复着,学生就像永不疲倦的容器,反反复复地接受着,无所谓兴趣,无所谓愉悦,学生们实际就成了“容器”。教师对学生的品德考核,指向的不是作为学生情感体验结果的道德信念与行为,而是对书本上条文的记忆,这种方式不但不能强化学生的品德,反而容易使学生更加厌恶德育课,从而降低了德育效果。

新德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主体性德育目标——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完满个性的养成;德育课程内容生活化,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结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德育教学方式关注体验性教学,重视德育实践活动,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对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态度和行为势必与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角色产生矛盾和冲突。传统的教师角色没有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是一味传授与灌输道德知识与规范,这样的角色已不能适应新德育课程的要求,教师要与新的德育课程同行,要适应新的德育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

二、教师角色冲突

在小学德育课程中,教师扮演了多种不同角色;传统的作为学生管理者的教师角色与新课程下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之间产生冲突;小学不同年龄阶段教师不同角色之间也发生一系列矛盾。要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化,不仅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学校还要改变品德评价机制。

1.社会期望与教师主观愿望之间的冲突 社会各方对教师有不一致的期望,有时彼此相互矛盾无法协调,不同人对同一角色的期望存在差异性。虽然近年来频频提倡“减负”,因为不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而作为家长则对减负忧心忡忡,担心学生因此学习成绩下降,在课余找人补习增加学业负担。如果教师对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而去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就会违背国家教育方针;如果完全执行国家政策,又会使家长失望,因此使教师有无所适从的角色冲突感。

校内各方面的不同角色期望也会引起角色冲突。校长希望教师成长,出成果,但教师的提高学习需要经费和时间,这与学校的正常教务工作会发生冲突。学生对教师期望又不一样,他们希望教师是蜡烛、园丁,更是朋友。然而教师是具有个性的群体,他们的活动有不同的意识取向和价值定向,于是便导致教师的角色行为与社会上对教师的影响角色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往往使教师遭到他人的不同评价,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矛盾。2.作为管理者与成为学生朋友之间的冲突

传统的教师作为学生的管理者的角色,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如果教师过分强调这种权威,就会造成师生的对立。因此,教师为了使教育工作深入细致的开展,与学生、家长、同事处理好关系,形成良好的气氛,还要成为他们的朋友、知己。教师在成为其朋友是,不能忘记教师身份,保持一定的距离。教师要想转变这种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与学生推心置腹,必然和传统的作为管理者的教师角色之间产生冲突。3.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角色扮演之间的冲突

教师在小学不同年龄阶段扮演的角色不同,如低年级的学生道德认识还只是比较肤浅的,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强,教师在德育课程中要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到中年级,随着学生自主性的增强,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逐渐地、适当地下放一些权利和任务,让学生有机会自主,根据自己的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开展活动。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解决角色冲突,及时进行角色的转换。

三、教师角色的转换

角色转换是指一个人由一种社会角色向另一种社会角色的变动或更替。教师角色转换,是指教师要及时、准确地由一种角色状态进入到另一种角色中去。要进行德育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担当“学生的楷模”的角色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教师要担当学生的楷模。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

(二)、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是教师职业道德最显著的标志,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新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新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者的主体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教师要走出传统被动的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误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这就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

(三)、担当学生“心理调节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市场经济带来的的激烈竞争,是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课堂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应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过程。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 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师要置身于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诊断、研究和解决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就感。

四、关于批评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一)、明确批评的目的:批评是为了让学生完善自我形象。“责”可指为批评,作为教师,要使批评奏效,既达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对立,首先,要从自身的角度明确地树立起一个观念,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一儆百”,不是为了“一棍子打死”,而是为了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加以改正,并逐步完善自我形象,即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我形象。

(二)、坚持批评的原则:根据不同批评对象和不同批评内容要分别坚持如下两上原则:

1、公开性:可以就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普遍性不良现象或学习中的不良风气开展讨论活动,让正确的集体舆论代替教师单一的批评,形成正气,这样,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惊觉,反省并悄悄地加以改正,从而消除与教师情绪上的对立,达到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2、隐蔽性:对于个别的错误行为,或在公开活动中不能自觉改正的行为,应本着保护学生自我形象的原则,采取一对一的批评教育方式,注意隐蔽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告之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自然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并愿意为了改正错误付出努力,也达到了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总之,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成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是短时期就能做到的,教师要从传统德育课程观向现代新德育课程观转换,教师要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必须在新旧德育课程的转变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必须处理好教师多元角色之间的冲突,加强实践、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德育新课改的成功。【参考文献】

上一篇:军训成果个人总结下一篇:王何必曰利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