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视台的新闻管理

2024-07-29

浅论电视台的新闻管理(共12篇)

1.浅论电视台的新闻管理 篇一

县级电视台作为基层的主流媒体,肩负着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职能。就县级台如何提高新闻栏目质量,近半年来,我台通过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绩,现就我台在新闻栏目管理及质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性的作法及取得的初步成效反映于后。

一、原自办新闻节目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

我台自办新闻节目,近些年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节目质量总体不断上升,但与周边区(市)县先进台相比,质量仍不理想,究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内部管理方面

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是造成自办节目质量低的主要因素。

一是没有完善的个人绩效考核办法。由于考核体制的不合理,部门内部存在严重的吃“大锅饭”现象,个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实绩对工资收入没有太大的影响,工作成绩突出的与一般的仅有几十元的差距。

二是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从内部看,同样的岗位,同样的工作,正式人员月工资为1300元/月左右,而招聘人员却只有900元/月,有的甚至更低。招聘人员大部分是业务骨干,由于同样的付出,得不到同样的回报,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一但有了其它更好的选择,他们就会离开。从外环境看,成都各频道的新闻从业人员月收入大都在三、四千元以上,而我台新闻从业人员月收入还不及他们的一半,对于这样大的反差,难以留住优秀人才。近几年,我台已有几名骨干被省市台“抢”走,就是很好的证明。

三是部门负责人难以行使管理权。由于管理体制的束缚,责、权的不平衡,部门负责人的管理权限很弱,对内部员工管理较为困难。有的员工不服从部门负责人的工作安排,部门负责人也无可奈何,一来没有扣罚工资的权利,二来更不可能让员工离开本部门。

(二)在节目表现方面

自办节目在开拓创新上办法不多是造成节目质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是新闻内容和表现形式陈旧。每组新闻除了会议报道、领导活动的消息外,其它类的新闻很少。节目的播报方式单一,节目的编串生硬,主持人没有说新闻的感觉,新闻编排也没有体现编辑思想。

二是充分体现“三贴近”的民生新闻太少。由于对每组新闻中的民生新闻数量没有硬性规定,记者很少去采访民生新闻。虽然也开通了热线电话,但因为节目中就很少有反映老百姓的事,群众有线索也不想打来热线电话,即使个别群众打来热线电话,而我们的记者却借故没有去,有的去采访了稿件又没有播出来,久而久之,我们的热线成了冷线。

三是主持风格较为呆板。主持人不注意去理解新闻内容,往往是一个语调读完一组新闻,既没有个性化体现,更没有语透荧屏的感觉。久了,观众当然不愿看,也不想看我们的节目了。

二、对创新改革管理新闻栏目的几点做法

要真正提高办台水平,就要在新闻栏目的定位和管理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我台通过近一年的积极探索,制定并经县人事局批准后实施了较为成熟的《郫县广播电视台部门绩效管理考核办法》,现归纳出如下几点有效的做法:

(一)彻底改变分配形式

过去对节目的考评体制,已严重制约自办节目质量的提高。对此,我台班子从2005年初开始就着手研究部门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含工资制度改革方案),通过长达半年多的反复研讨和广泛征求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12000多字的《郫县广播电视台部门绩效管理考核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现正式准执行的该《办法》彻底改变了过去分配形式:一是对各部门实行月标准分百分制考核,优可超,差可降;二是绩效工资上不封顶,保底绩效工资为本人标准绩效工资的30%。

(二)严格考核和监督

对新闻部的节目实行等级评比制,共分三等九级,对每一个等级均有考评细则。评分由编委会确定的资格人员组成,即分管副台长、当天值班编委、总编室、办公室负责人共四人打分的加权平均分为本组节目得分;台长抽看的节目,打分后加入考核之列。每组节目的得分在第二天上午(周五节目得分在下周一)公示。部门如有异议,可在公布得分当日,告知分管副台长或总编室主任,经分管副台长认定,可提交下周一的编前会裁决。为了让《办法》有条不紊地得到贯彻执行,我台成立了目标考核小组,对涉及各部门的若干项考核指标逐条进行定性或定量考核,如出现重大争议问题,由台主要领导裁定,严格按考核得分情况发放工资。

(三)强化部门负责人权力

实行逐级考核,台考核部门,部门考核员工,工资采取部门总额控制,根据考核情况上下浮动,部门根据员工考核情况明确个人工资发放金额报台审核后发放。考核情况和工资发放情况在本部门中公开,接受上下级监督。《办法》中明确规定新闻部部门负责人全面管理考核本部门员工遵守日常工作制度情况和业务实绩,对不服从工作安排或者安排的工作没有按时完成,都可以按规定扣分或扣款。部门负责人管理上无重大失误,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不去干预。

(四)对招聘记者实行评级定薪

为了遵循新闻媒体的发展规律,创新留人环境,我台对现有招聘记者实行了等级评定,其等级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半年评定

2.浅论电视台的新闻管理 篇二

电视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要增强新闻采访的艺术性,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问的艺术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人们只有遇到性情相投的人才会愿意敞开心扉,因此,记者在新闻采访时需要注重提问艺术的修炼。首先,记者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提问,可在采访对象心情平静时进行沟通,这样采访对象才能更客观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若被采访者哭得伤心欲绝或暴跳如雷,此时就不适合接受任何采访。其次,要选用适当的方式进行采访,记者在电视新闻的采访中一定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选用恰当的采访方式,从浅入深进行采访,这样不仅可使采访对象更愿意回答问题,也能引起受众对采访的关注。

1.2 采访的语言艺术

在采访中,相对于肢体语言,记者的话语更直接,更能感染采访对象,因此,记者在电视新闻采访中一定要注重语言艺术,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言说出来,给采访对象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记者在采访时,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进行采访,在采访中体现人文关怀,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这样就会使采访更为顺利。

2 注重新闻采访的细节

细节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因素,在新闻采访中,细节决定成败。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要具有很强的职业敏感度,要能把握新闻事件的细节,针对细节进行采访,这样才能使采访资料更为真实可信。具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不仅要求新闻记者文字功底强,更需要其能增加报道的深度。因此,新闻记者要坚持修炼,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扩大视野,才能在新闻采访与报道中把握细节,增加报道的深度。

2.1 勤于观察

新闻采访者要想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能从各方面细节出发,探索出有价值的内容,从小事件里发现大新闻。然而,观察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新闻采访者后天的积累和培养。因此,新闻采访者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养成多角度分析和观察世界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以独特的新闻视角,挖掘出新闻的价值。

2.2 明确采访目的,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事件一旦发生,就会迅速被多种媒介广泛传播,这必然会对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新闻采访者做好采访准备、端正采访动机,在采访前应该就采访的主题深入了解被采访人的具体情况,进而确保在采访过程中可以把握采访节奏。同时,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尽量不带有个人色彩,不带有明确动机,这有这样才能真正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面目。

2.3 认真倾听

在采访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倾听被采访者的表达,让当事人对新闻事件给予充分还原。此外,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应该用合理的提问方式来引导和激发当事人的表达欲望。同时,还应该注重眼神、表情、手势等副语言符号的应用。

3 增强采访的贴近性

电视新闻节目是为受众服务的,不仅要传播最新的新闻事件,更担负着引导民众的重任,因而增强新闻采访的贴近性势在必行。随着受众的评判意识与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电视新闻采访首先要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报道,不仅要报道新闻事件,更要报道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对社会的意义,这才是受众最希望看到的;其次,记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挖掘出新闻事件的价值,增强新闻的舆论引导力,如报道社会道德模范这样的先进事迹,引起受众的共鸣,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4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对公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强,电视新闻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访的效果直接关系新闻的影响力和对受众的引导力,因此,要增强新闻采访的艺术性、细节性与贴近性,这样才能使电视新闻采访更客观、真实,进而增强新闻的舆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秀红.浅谈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4).

[2]王瑜.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采访的技巧与创新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6(5).

[3]程艳华.浅谈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新闻传播,2011(6).

3.浅论新闻标新立异 篇三

何为“标新立异”? 从字面上来看,标,即:提出或写明;异,即:不同的,特别的。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样式。新闻标新立异所指得是,新闻立意新颖,在事实基础上有一定的独创性。标新意味着破旧,立异意味着除同、立新。或者说,新闻采写的思维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

新闻标新立异是众多新闻媒体与记者编辑共同关注与研究的业务课题之一。从新闻报道形式的演变来看,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新闻在报道社会经济的同时,增加理性的思考。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从多侧面、多角度地考察经济事实的内在与外部的联系,描绘和剖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和回答经济改革进程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从新闻采写业务来看,新闻性消息通讯侧重于标新立异(意),调研理论文章侧重于框新得体。既要考虑突出主题又要考虑有所创新。比如,新闻标题制作要求立意新、立意奇、立意巧,淡化了朴素、庄重、典雅的书卷气,讲究用新奇扎眼的词句并运用动词制作标题,以打动读者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觉得清风扑面。

(二)新闻采写标出哪方面“新”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关注新政策、发现新问题、选取新角度、运用新方法。

关注新政策

记者新闻稿件能否采写到位,体现一定的思想性,关键在于记者政策水平高低,接受新理念的程度。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 “三农”,是2004年以来中央第6次将目光聚焦在“三农”领域。而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的情况下,稳定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国内消费,成为决策层维稳中国经济寄予厚望的政策取向之一。

2009年三农政策的十字方针: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新一年,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稳定粮食生产(稳粮),确保13亿人的粮食自给率达95%;通过对农民增加粮食直接补贴、良种和农机农具的财政补贴,扶助农民增加收入(增收);增强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强基础),坚持重农政策,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重视改善民生(重民生),缓解农民困难,释放农村民怨。

2009年中央采取的新举措:投资将重点投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等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社会事业等5个方面。在今年第4季度中央新增1000亿元投资计划中,农村沼气、重大水利工程等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央投资340亿元。而在中央公布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更是达到了3700亿元,这些大手笔投资直接惠及“三农”,让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此外,中央还决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四个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明日报》社现有专业记者22人,每次国家有重大政策出台,省市委有重要部署,我们都组织记者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关注新政策、新提法、新举措,并结合新闻业务学习与研讨,落实到新闻采写工作中去,体现在新闻报道上。

发现新问题

发现新问题是一种敏感力、一种判断力、一种开掘事实的技巧,更是对新闻事实存在规律、存在价值的探询,以期实现新闻价值量的最大化。

当记者的最大本事在于发现新问题,其难度在于选题、分寸、时机、效果上的把握,这一点新闻人都有共同的体会。新闻采写的“标新”:突出一个“新”字,报道新现象、新问题;体现一个“析”字,剖析得当,以理服人。记者发现新问题,应该把中央关注的重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难点,同民众关注的热点结合起来,作为新闻报道的兴奋点与着力点,从报道内容上增强了同受众的“贴近性”,发挥新闻舆论引导的作用。

新闻事实或新问题往往呈现出多面性。报道对象本身具有矛盾的对立统一性。记者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思考某一问题或观照某种事态,在采写的过程中,辩证思维应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思维形式。

笔者在新闻论文《客观辩证地报道新农村建设》(刊发在《中国地市报人》杂志2006年第12 期)一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报道新农村建设也要全面、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只报道成就而掩盖存在问题,也不能以问题抹煞成就,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事物的表象,又要看到事物的本质;既要看到事物的现在,又要看到事物的将来。在看到事物存在着“两点”的同时,区分出重点,抓住重点带动全面。只唱赞歌的新闻报道是没有生命力的。

在采写新农村建设稿件时,笔者注意掌握“问题报道”的原则,一是农村干部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重视并正在或着手解决的问题。二是报道所选择的问题,既要有解决的必要性,又要有解决的可能性。三是报道既要敢于触及农村工作中的新矛盾,又要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特别是要着眼于政策大局,善于从大量的具体事件中见微知著,选择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进行报道,多从建设性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方法。

选取新角度

《新闻学大辞典》将新闻角度表述为“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新闻报道的角度不同,读者对问题的认识也就不同,这就是“舆论引导”。选取新角度是激发文章活力的有效途径。采写新闻不能局限于就事想事,要力争立足于全局的角度,以开阔的视野去审视、思考和处理问题。

笔者认为,选取新角度关键是要把握好新闻的主题角度、新闻的选材角度、新闻的报道角度这三个要素。

1995年12月11日和12日,中共三明市委书记黄贤模和其他市领导,先后在三明钣店召开两场市民座谈会,恳请头上没有“乌纱帽”的职工、居民、个体户和退休干部提意见和建议,目的是迈好“九五”第一步。

黄贤模在开场白中首先声明,这次座谈不是请大家来唱赞歌,而是要讲缺点、摆问题,以达到沟通思想、增长共识、找出差距、改进工作的目的,大家尽可放心,决不会“扣帽子、打棍子、装袋子”。听此一说,会场马上活跃起来,市民代表抢着发言,大到全市发展战略,小到修建公共厕所,提了许多“剌耳”的意见和建议。市领导全神贯注地倾听,还不时做了记录。

对同一主题、同一材料如何表达呢?三明的媒体参会记者大都写成会议消息,笔者在写稿时,跳出会议程序,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满足读者的需求,撰写了现场新闻,题为《(引题)忠言虽逆耳但是利于行,(主题)三明市委恳请市民揭短》。这消息被《经济参考报》头版采用,并被评为1996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三等奖。

运用新方法

□巧用思维方法。新闻采写贵在“新”,其核心是思维新。表现形式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变形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呈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记者不依常规,让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从多方面寻找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探求多样性的结论。

逆向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反其道而行之”,求新、求异,“与众不同”,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记者常叨的一句话:“反常背后有新闻”。新闻是变动的事物,有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它具有“反常”特征。记者要从思维定势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平常事物中大量潜藏的“反常”现象中捕捉新闻。

□运用新闻跳笔。新闻叙事所追求的简约明快的风格,造就了一种新闻写作的独特笔法——跳笔。“跳笔”是指在写作过程中,不必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脉络展开情节,而是根据主题的需要跳来跳去。新闻跳笔符合新闻的个性,在有限的篇幅之内,尽可能地多提供新闻信息。

改革开放30年时间跨度大,经历不同的阶段,记者如何用发展的视野,总结、观察、俯瞰改革开放30年巨大成就,把30年发展巨变宣传好、报道好,的确是要动点脑筋,花点精力。笔者撰写通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孟宗笋业”----访建宁孟宗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品贵》时,就运用“新闻跳笔”,力求写出“新意”。先提炼出“观点”,不按年间顺序,避免记流水帐、就事论事,为什么要运用“新闻跳笔”呢?“跳笔”写法能带来快节奏的叙述,使得新闻的表达更富有成效。

在分析素材提炼观点之后,笔者分别写了4大变化,即:农民观念发生变化(从浅叙跳到深揭);政府行为发生变化(以反面跳到正面);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从现象跳到本质);企业经营发生变化(从某一时段跳入另一时段)。

(三)新闻采写应如何“立意”与“立异”?那就是“立意”求深刻、“立异”求个性。

“立意”求深刻。俗语说“千古文章意为高”。“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新颖别致的立意能反映记者对生活的独到认识、深刻理解,使整篇文章意蕴隽永。立意就是立思想、立见解。记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透过生活的现象,以小见大,揭示反映时代风貌的本质。消息靠事情的大、奇来引人,言论靠道理的高、深来服人。消息一定要采写到别人没有用过的最引人的材料,写言论一定要提炼出别人没有想到的最深刻、最新颖的观点。新闻在于思想点化,如果新闻作品的文采、意境被思想点化了,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新闻作品的立意是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材料中形成的观点,现象中发掘的本质。在采写新闻时,记者要善于思考,对新闻事实作出理性分析,从中选择最好的立意。

采写新闻的立意一定要新。它不仅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最好是通过事实给人们以新颖的思想。记者在采写中提炼主题的时候,一定要寻找别人没有写过的主题,选择别人容易忽视的题材,方能写别人没有写出的报道。新闻的立意要深化,还需要在采访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努力挖掘出现象背后的症结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立意要新颖但并非猎奇,关键的是要抓住新的人物,选择新的事物,提出新的问题,捕捉新的经验,从而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去传播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意识。“立异”求个性。抓事物个性。采访时,记者要留心“反常”现象,从反常事物中找出事物个性特点;从不同角度发现新的个性特点;从事物变动的起因中突出个性特点。写作时,要围绕着新闻事件的独有的特点展开,挖掘事件的新闻内核,因为每一新闻事件都存在有别于其他新闻事件的个性化的特点,抓住了这些个性化的东西,就自然能找到不同其他新闻稿件的写法。

用群众语言。群众的语言来自生活,极富感情色彩。群众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与人民群众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特别是农村经济报道,恰当地引用群众语言,讲出朴实的道理,不仅会使报道增加真实感,易于被农民所感知、理解和接受,而且可以使经济报道“活”起来,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写感人细节。一位外国新闻学者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报纸版面上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新闻作品中的细节,其内涵与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新闻中的细节必须真实而不能虚构。

4.浅论电视台的新闻管理 篇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台作为传统媒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但是随着各类电视台的不断发展,新闻电视台也需要采用恰当的新闻宣传方式来提高基层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新闻的传播也需要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在对新闻策划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守新闻的特点和要求,选择的新闻热点应该贴合群众的生活,从而更好的发挥基层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作用。本文将结合新闻的特点对基层电视台新闻策划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提高电视台竞争力的途径。

二、做好基层电视台新闻策划的途径

基层电视台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新闻也可以给人们传递一种精神,所以做好新闻工作对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进行新闻策划的时候需要遵守新闻的特点,从而做出更多更好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这样才能不断的带动基层电视台的发展。

(一)结合新闻的特点进行有效策划

在进行新闻策划的时候,需要结合新闻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新闻策划。在进行策划的时候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新闻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策划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新闻策划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策划小组,策划小组的成员需要具有多方面性的特点,这样才能策划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新闻。在进行新闻策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社会的情况以及我国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制作出更具有价值的新闻资讯。

(二)不局限于新闻的形式进行策划

在进行新闻策划的时候,不要完全局限于新闻的形式进行相关的策划,应该策划出更多具有针对性和价值的新闻,所以在新闻内容和价值方面来看,新闻的采集形式也可以具有多样化。建立相应的策划小组之后,相关人员应该充分的走进社会,集思广益的发表自身对新闻的看法,寻找更多有针对性的素材,从而更加直观的指出问题所在,从而充分发挥新闻的价值。新闻的策划设计不仅仅可以在策划阶段进行设计,还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深入社会,在社会中了解和掌握社会不同层次人民群众对新闻的看法,从而策划出适合更多人群的新闻,提高整体新闻的价值。

(三)重视新闻整体的连贯性

在进行新闻策划之前是需要对新闻进行发现和分析,这一过程离不开现场的调查和采访,而这两个步骤都决定了新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新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也决定了新闻的价值,只有兼具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新闻是有价值的新闻,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很多新闻工作者都将新闻策划与这两个部分分离来分析和整理,这种情况下,新闻的价值就有待考量,同时新闻的深层价值很可能被掩埋。所以在进行新闻策划的时候需要结合现场的`采访,双向进行,这样不仅仅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还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另外,新闻与现场采访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可以更容易打动观众,同时也可以提高新闻的整体效用。想要提高新闻整体的连贯性,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有的时候进行的现场采访会较为混乱,所以新闻策划者需要在混乱中分析出问题的重点,在新闻播报的时候突出新闻的特点,从而更好的将新闻与现场采访结合起来。另外,新闻策划需要更吸引观众。所以在将重点凸显出来之后,也需要相应的分析和整合,怎幺播报才能更好的吸引观众。现场采访不仅仅突出了新闻的特点,同时策划是更好实现新闻价值的途径,所以在提高新闻策划的有效性的时候也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

(四)提高自身的新闻素养

在进行有效的新闻策划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新闻素养才能具有更准确和独到的眼光。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在对新闻进行处理的过程并不是很困难,重点是如何发现新闻并且发现新闻背后所反映的深刻意义,而新闻素养也就决定了新闻工作者的这一能力。所以在进行新闻策划的时候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策划团队,同时要鼓励策划团队更全面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从而在对新闻的处理上也会更加专业和独到。新闻素养的提升不仅仅需要新闻工作者的不断学习,还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思考,对小事和小问题的不断反思和思考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更深入的分析问题。

三、结语

随着信息的不断增多和膨胀,我们更需要新闻来对社会和生活进行指引。只有正确和实时的新闻才更具有新闻的价值,从而对人们也更加有意义。由此需要基层电视台不断的完善丰富策划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来提高新闻策划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整个新闻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传媒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维亚.怎样做好基层电视台的新闻策划[J].中国传媒科技,.

[2]卫晓兵,范晓格.浅析电视新闻如何做好新闻策划[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

[3]连丽萍.浅谈县级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首要素质――新闻策划[J].大陆桥视野,2013.

5.电视新闻的特点 篇五

(1)传播迅速。电视的传播速度同样惊人,虽然它没有广播制作简便,但它的迅速如今已不容忽视,范文《电视新闻的特点》。

(2)形象生动。电视以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直接作用于听众的感知器官,在多数情况下,易为人们接受。

(3)立体作用的方式。图、声、字是电视传播的三大元素。图像与文字作用于眼睛,语言、音乐、音响则首先作用于耳朵。

(4)传播内容丰富。电视具有最宽宏的度量,它兼容天下事,凡涉及人类应该了解而尚未知晓之事,一概纳之无误。

(5)空间无远弗界。电视同样可以使真实的视听符码跨山越水,翻山渡河,使之到达每一个空间。

6.浅论电视新闻制作改革措施 篇六

一、前期拍摄

新闻事实是由记者通过观察、调查而发现的, 事实是新闻得以形成与成立的基础, 新闻是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归纳而获得的, 新闻依赖于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存在。电视新闻的画面不仅需要尽可能地反映事实的过程, 更主要的是要以实现的细节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内容, 为观众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提供最直接的依据。除了抓拍好现场外, 要运用好现场声, 同期声也表现的是新闻的现场感, 电视新闻能正确地运用好同期声, 就会使新闻增强现场感, 给观众带来真实感。也能更强化新闻的主题。现场的同期声, 必须为表现新闻主题服务, 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要做相对完整连贯的报道, 做到声画同步。同时, 要与环境声互不干扰、突出主体。现场感强的现场报道特征是由记者出镜作报道, 但更重要的特征是, 让观众看到、听到的是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报道过程。记者应当在现场随着事态的发生和发展, 边观察、边采访、边叙述, 同时还要重视现场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 运用他们在现场的同期声通过屏幕传达给观众, 使观众感到更加亲切、真实、可信, 也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视性。

记者偏爱自己发回的消息, 编辑更看重多条新闻排列与组合, 摄像师对于画面的讲究不亚于一个严肃的画家。他们在本岗位上都付出了汗水, 付出了心血, 但他们很难独立地将微观的实践转化为宏观的理论。媒介文化正在经历着从偏重单一教化到促进多元沟通的转变。这种转变如此深刻而迅猛, 以至于一贯以承载意识形态教化为己任的电视新闻也无法逃避。在平等参与、尊重差异的传播理念下, 将谈话与沟通机制引入到电视新闻中就多少带有了必然性。画面信息常常要求每条新闻 (以每分钟的新闻提供10个镜头为标准) 能够提供4个左右的“可看镜头”, 其他7个系为“基础”性过场镜头。所谓可看镜头, 是指信息意蕴饱满、直指新闻要素的镜头, 这类镜头可以转变观众的注意;所谓“基础”性镜头是指背景性和过程性的。观众对这类运动方式 (推拉摇移) 镜头的感知, 其注意力是处于“无意状态”的, 此刻他们的兴趣大多是在“听”播音传递的主体信息。目前许多画面的可看性与基底性之比在0∶10至2∶8。造成这种画面信息缺省、无可看性, 与记者任意推拉摇移镜头密不可分。

记者采访时, 根据视觉的选择原理及其新闻现场的条件 (光线、距离、物象、环境、时间) 等要素, 总是先寻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单纯构造或“形”加以感觉, 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点, 追求一个“完形”。而且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对其加强、减弱或修正, 再逐步加深或淡化, 这就是单纯性的基本特性。视觉力求以简单、符号的形式表现深刻而丰富的内容, 通过精炼集中的形式和易于理解的秩序, 传达预想的意义。

二、后期编辑

电视人除了认真拍摄好每一幅新闻画面外, 还一丝不苟地运用动画、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术, 制作好每一幅与图像新闻相关的画面, 以准确的文字、图表等细节语言补充图像语言叙事含混的弱点, 力求使画面中的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 最终保证信息得以清晰地传播。电视新闻的声画是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 声画传播的滚动性无疑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就声画两者的难度比较而言, 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和播音语言逻辑表述的明晰性来看, 显然画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因此, 努力结构电视新闻画面的突现性, 是电视记者、编辑提高电视新闻信息质量的重要内容。

电视新闻应强化后期编辑策划, 由编辑根据记者选择的题目, 确立报道选题, 记者主要负责采访素材, 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写解说词, 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报道包装, 可以减少个人因素对电视新闻作品的, 有效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整体编辑力度, 落实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 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现在, 电视特技手法增多, 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 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 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 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 画面的分割, 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特技与字幕的运用, 能在节目播出时, 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 随时插播传回的消息, 强化感观效果等。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 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 确定报道思想, 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 把握舆论导向。

后期编辑、制作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文字的编辑,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 有些重要消息, 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 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 与受众之间沟通, 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 由播音员 (主持人) 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 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镜头的剪辑;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上;画面的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这些繁琐的工作, 经常是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如遇插播消息, 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 在什么时间插入, 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 否则就有可能乱方寸。时间就是空间, 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 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通常情况下, 重要的新闻先抢发消息, 来不及配制图像或制作“成套新闻”的, 就采用“独白式报道” (记者拿话筒在现场直接播报) , 或者根据电传文字稿由节目主持人口播。在播发消息的同时, 最好预报一下在什么时间播出相关的新闻专题、跟踪式报道或现场直播等。这种方法, 专业术语称之为“立体式报道”, 即轻重武器同时“攻击”目标。这些特点, 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电视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艺术”的追求, 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

电视新闻既要有规矩, 又不能墨守成规, 有成就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 除了必须有其他新闻媒介的编辑相同的思想、文化素质以外还要有组织、协调能力。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 而且每天都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话, 那么, 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是乐队指挥, 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 既接受指令, 又发布指令, 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 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3个部分, 有利于“分秒必争”;要有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同社会各个层面接触得越多, 越能及时获取新闻信息。这对于编辑们制定报道计划、编写播出大纲是极为有益的。这些基本技能, 是衡量一位编辑能否胜任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尺度, 但我们不能用“基本技能”来决定一切。随着传播观念的深入发展, 电视新闻的可看性已作为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质量的形式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

7.浅论电视台的新闻管理 篇七

(女)观众朋友,晚上好,(男)晚上好,(女)欢迎收看第249期《仪校新闻》,首先为您播报这次新闻的主要内容:(出相)

(出主要内容画面)

(男)中国四联集团公司领导来我校与2011级定向班学生交流

(女)元旦文艺汇演晋级名单已出炉

(男)第二十四届篮球比赛圆满结束

(女)好,下面请看详细内容(出字幕播音)

一、中国四联集团公司领导来我校与2011级定向班学生交流

12月21日下午,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人力资源部袁处长一行三人来我校看望2011级定向班的全体同学。

首先,人力资源部的袁处长通过一些视频材料为同学们介绍了四联集团在十年来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前景,他针对同学们在工作后的薪水以及今后个人在企业的发展空间进行讲解,并对同学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解答。他要求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学习阶段,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多了解企业,了解社会,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最后秦校长对全体同学提出了希望。

通过此次交流会,让同学们对企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加深了对企业的信任度,使同学们对今后的工作岗位更加放心,再无后顾之忧。(学生记者:庹娇报道)(配画播音)

二、元旦文艺汇演晋级名单已出炉

12月20日下午,校团委、学生会在活动中心组织开展元旦文艺汇演最后一次节目选拔。本次选拔节目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校学生会文娱部部长蔡秋香主持。(出相)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节目丰富多彩,主要有:民族舞、歌伴舞、小品等文艺节目。比赛开始不久,几个优美的民族舞映入眼帘,参赛选手们将柔美的舞姿展现在舞台上,紧接着,一段快节奏的舞蹈轰动全场,欢呼声、呐喊声响彻了整个活动中心。

随后,新颖,富有创意的小品华尔兹,也相继表演,洪亮的歌声将活动中心渲染。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同学都非常关心和重视此次比赛,他们表演之后都到前台去询问评委,让他们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此,各评委做出了相应的指导。

据悉,进入本次元旦文艺汇演决赛的班级有:10级仪表3班、10级仪表4班、10级仪表7班、10级电子班、11开专班、11网络班、11级仪表5班、11级光电1班、11级光电3班、11级仪表6班和11级商务软件班等班节目,还有学生武术协会、吉它协会的节目。

12月28日下午6:00将进行彩排,12月29日晚上进行正式演出,请全体参与演出同学的做好相关准备。

(学生记者:谭湘湘报道)(配画播音)

(出片头:仪校焦点)

三、第二十四届篮球比赛圆满结束

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激烈角逐,篮球赛终于在12月20日迎来了最后的冠军争夺赛。进入此次男子篮球赛的班级有:10仪表7班、10仪表2班,女子篮球赛的班级有10仪表4班、11光电3班。(出相)

记者在现场看到,比赛开始前,双方队员整装待发,伴随着裁判员的一声哨响,比赛立刻进入了白热化状态,男子篮球队员们熟练的运球,精彩的投球赢得了在场观众的欢呼与喝彩。与此同时,女子赛场上的球员也不逊色于男生,积极投入到了这场篮球比赛中,她们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表现出强烈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了在场的观众,呐喊声、欢呼声连成一片。

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比赛,男子篮球队10仪表七班以19比31的比分赢得了男子篮球的冠军,女子篮球队10仪表4班以12:8的比分赢得了女子篮球的冠军。(学生记者:李小林、庹娇报道)(配画播音)

四、四联光电公司代表与我校同学面对面交流

12月22日上午,我校组织11级光电一班、光电二班、光电三班以及光电高中班的八十几名同学与四联光电公司的代表在报告厅开展了一次面对面交流会。(出相)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四联光电公司韩部长一行迈进报告厅第一步的时候,热烈的掌声有如潮涌式地袭来。首先,为同学们先后播放了两段视频。通过观看两段视频,让在场同学了解到了加拿大LED的产业,以及现处于重庆市北碚蔡家的四联光电公司员工的工作面貌和公司的环境状况。之后,四联光电公司韩部长为同学们讲述了关于四联集团的制作产品、销售营业和前景规划,同时,要求在场同学应该有吃苦耐劳的意识,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对自己目前的学习要有规划。

最后,一些同学们向四联光电公司的领导提出了不懂的问题,他们耐心地进行了讲解。通过本次面对面交流,定向四联光电公司的同学更有信心了,立志通过在校认真学习锻炼,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记者:沈紫薇报道)(配画播音)

五、2010级仪表2班团支部开展迎接春节联欢晚会

“激流勇进,奋发图强,激情似火,展现自我”,一直都是2010级仪表2班的激励口号。12月17日下午天,2010级仪表2班的全体同学在3-35教室隆重举行了本学期最后一次团组

织生活暨班级春节联欢晚会。(出相)

联欢晚会在《好运来》这首喜气洋洋的歌声中拉开了帷幕。晚会由黄伟、刘爱义同学担任主持人,刘丽梅同学以一首《靠近一点点》的动听歌曲点燃了全体同学的热情,拉近了同学间的距离;刘爱义同学演唱了一首《国家》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祖国伟大,体会到了祖**亲那无私的爱。

紧接着,一部川普小品更是让在场同学开怀大笑,兴奋不已。幸福洋溢的氛围布满全场,在欢快的气氛过后,全体同学们观看了《千手观音》这部举世之作,并被台上的舞蹈人员的那股勇气可嘉的精神所震撼和感动。

其次,在场的全体同学一起做了一个名叫“传话”的技能游戏,让我们从中去体会到人生的美好。最后,全体同学齐唱《相亲相爱一家人》为本次联欢晚会划下了圆满的句号。(学生记者:宋红兰报道)(配画播音)

六、各班班长、生活委员及学生会正副部长给学校各部门评分

12月20日下午,各班班长、生活委员及学生会正副部长在报告厅填写了《四川仪表工业学校2011年部门工作调查表》,其主要根据学校各部门即党政办、财务科、教务科、专业科、总务科、专业科、招分办、培训科、学保科以及团委这9个部门的师德师风、态度与服务、办事公道、办事效率和管理规范方面进行了评分。(出相)

据悉,此次评分时间仅十几分钟,主要由党政办副主任肖成英老师负责组织,评分过程中,肖老师给在场同学介绍了各部门的主要工作,讲解了评分的要求,并强调同学们要认真负责、如实评分。(学生记者:袁利报道)(配画播音)

七、校团委、学生会学生干部交流会暨庆元旦迎新春

和谐创建校园美,发展奉献万象新。12月22日下午,教学楼1-12教室热情似火、欢歌笑语,团委学生会全体干部干事欢聚一堂。(出相)

庄严宏伟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为此次活动拉开了序幕。一首《幸福拍手》活跃了气氛,幸福的气息渲染了全场。紧接着,各部门依次表演节目,歌曲、街舞、笑话、朗诵、武术历历在目,让在场同学激动不已。学生会宣传部成员周娇、沈紫薇演唱的一首节奏欢快的《樱花草》调动了全场气氛,给本次活动开了个好头,文娱部成员冯玉琴火热的舞蹈,宣传部成员李召丰快节奏的街舞,体育部部长周淇献上的武术,将活动一次次的推向了高潮,展现了团委、学生会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一面。

办公室成员何腾芬朗诵《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学习部全体成员演唱的《朋友》拉近了全体学生会成员间的距离,让在场的同学们感受到了友谊的珍贵和美丽,体会到了“患难见真情”的真谛;纪检部成员刘泽康带来的笑话,让同学们开怀大笑,展现了团委、学生

会人才济济、才华横溢的一面。

此次活动在《相亲相爱一家人》优美的旋律中圆满落幕!通过本次活动,让团委、学生会的成员再一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谐;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和欢乐;倾听到了团委、学生会全体成员的心声和节日的美好祝愿。(学生记者:袁利报道)(配画播音)(女)观众朋友,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次新闻的主要内容:

(男)中国四联集团公司领导来我校与2011级定向班学生交流

(女)元旦文艺汇演晋级名单已出炉

(男)第二十四届篮球比赛圆满结束

(女)以上是2011年12月25日的第249期《仪校新闻》,谢谢收看,(男)同时,我们热诚欢迎全校师生给我们提供有奖新闻线索,联系

电话:内线8045,8037,(女)再见!(男)再见!(出相)

责任编辑:雷鸣

编辑:薛千万袁 利

导播:张琥

播音:谢娇刘学超

摄像:张亚东

字幕:杨盾

制片:张亚东

总制片人:钱华军

联系电话:(内线)80378045

四川仪表工业学校

电教中心

2011年12月25日

8.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 篇八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试题

课程代码: 0065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香港地区目前的广播电视体制为()A.公私并存制

B.完全私有制 C.政府管辖下的私有制

D.公共事业制 2.在我国,广播、电视的属性()A.是舆论工具,不是信息产业

B.是信息产业,不是舆论工具

C.既是舆论工具,也是信息产业

D.既不是舆论工具,也不是信息产业 3.录音采访的基本类型有现场录音采访和()A.面对面采访

B.非面对面采访 C.非现场录音采访

D.不使用器材采访

4.下列关于采录音响要绝对真实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A.只要是所报道的人或物发出的声音就是真实的 B.场景已经消失但令其再现后采录的音响也是真实的

C.采录音响要绝对真实和对被访问者适当导演是不矛盾的 D.采录音响一定要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作同步录音

5.摄像机始终跟随运动着的被摄对象而拍摄的镜头是()A.跟镜头

B.移镜头 C.摇镜头

D.拉镜头

6.广播消息的传播优势,除了广阔的反映领域、广泛的适用范围、众多的听众外,还有()A.强烈的现场感

B.便捷的消息形态 C.传真性

D.充分的背景资料 7.纪实性是新闻画面的()A.特征

B.功能 C.表象

D.门面

8.新闻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在一定的新闻观念和活动准则指导下,经过自觉选择的()A.报道

B.展开 C.挖掘

D.揭示

9.中央电视台被誉为“直播年”的时间是()A.1992 年

B.1997 年 C.1999 年

D.2001 年

10.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多数属于事件仍在发展变化之中的()A.异步报道

B.现场报道 C.同步报道

D.综合报道

11.北京电视台首次播放的由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节目是在()A.1958 年6 月1 日

B.1958 年6 月4 日 C.1959 年6 月3 日

D.1960 年3 月1 日 12.电视新闻,30 秒以内为()A.专题

B.简讯 C.速写

D.消息

13.1958 年11 月2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口播《简明新闻》,每次约()A.3 分钟

B.5 分钟 C.8 分钟

D.10 分钟 14.广播必须把现场场面转化为()A.有声语言

B.同期声 C.音响

D.同步报道

15.专稿讲究对新闻内容的分析,即通常所说的有()A.浅层报道

B.深度报道 C.追踪报道

D.解释性报道

16.广播通讯对于主题的要求是:更加集中、单纯和()A.鲜明

B.动听 C.规范

D.悦耳

17.如果说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材料就是通讯的()A.血肉

B.结构 C.外衣

D.导语

18.电视访谈性专题,根据访问内容和对象,可分为人物访问和()A.跟踪报道

B.系列报道 C.专题新闻

D.专题访问

19.电视新闻专题虽然也注意题材的广泛性,但更加重视()A.精选题材

B.编织细节 C.营造情节

D.铸造结构 20.新闻性专题节目目前较常用的可分为()A.二大类

B.三大类 C.四大类

D.五大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电视的符号系统包括()A.声音

B.电波 C.图像

D.屏幕文字 E.音乐

2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台经常播出有质量的广播新闻评论,这体现了()A.充分发挥电台的舆论导向功能

B.充分发挥声音传播的特长 C.这是电台成熟的根本标志

D.充分发挥广播记者的基本功 E.这是广播改革的重要成果

23.电视评论的常用形式有()A.口播评论

B.字幕评论 C.图像评论

D.专访评论 E.座谈评论

24.著名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有()A.唐·休伊特

B.爱德华·默罗 C.沃尔特·克朗凯特

D.丹·拉瑟 E.詹宁斯

25.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主要任务是()A.发布新闻

B.传达政令

C.报道新成就、新发明、新创造

D.表彰先进人物先进单位 E.报道世界各地重大新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26.什么是非现场录音采访 ? 27.什么是电视摄像采访 ?

28.怎样恰当选择广播评论的角度?

29.新闻性专题节目在选择题材上要着重把握哪些要点? 30.新闻性杂志节目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31.试例举几种新闻性杂志节目的耦合方式。32.节目主持人的定义是什么?

33.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34.为重大广播新闻配发的新闻资料起什么作用?

35.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前期策划外,日常案头工作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36.试述广播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37.试述新闻性杂志节目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三者间的关系。

五、分析与写作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38、39 小题各 4 分,第 40、41 小题各 6

分,共 20 分)

认真阅读下列素材,并根据广播新闻写作要求,完成第 38 至 41 小题写作任务。

湖南省娄底市孟公镇现年 34 岁的刘俊勇,从小孤僻,逞凶斗勇,从 1995 年开始,他与人合伙在镇上开了一家当铺,兼放高利贷。他有了一些经济实力后,开始招兵买马,将孟公镇、西河镇附近的 60 多名社会青年纠合在一起。

2000 年以来,刘俊勇为武装其组织,打造了 30 余支火铳,用发令枪改制小口径步枪 10 余支,打造砍刀 47 把。由于兵强马壮、出手毒辣,刘俊勇迅速成为当地的“黑道霸主”。

除了“狠”,刘俊勇还善于“拉”。他通过请客送钱以及合资办矿等手段,拉拢腐蚀了当地公安局中的害群之马。这期间为该团伙提供“保护”的人有:新化县公安局原副局长、刑侦大队长、副大队长等人,而关系最“铁”的是原孟公镇派出所所长胡能喜。刘与胡一起吃喝玩乐,喝酒打牌是常事。一次刘俊勇喝醉酒后,竟大言不惭:“派出所是我开的!”从此,刘俊勇的手下与喽罗们都喊他“刘所长”。

2005 年 3 月,专案组基本掌握了刘俊勇团伙的犯罪事实。3 月 26 日 凌晨,专案民警将熟睡在家中的刘俊勇抓获。又经过一年多时间,专案组辗转北京、新疆等 8 省市区,陆续将涉案的 90 多人抓获,彻底摧毁了刘俊勇苦心经营的“湘中第一黑帮”。

这一特大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自 1998 年以来进行各类犯罪活动 150 多次,造成 1 人死亡、7 人重伤、20 多人次轻伤等恶果。

昨天,湖南省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以刘俊勇为首的特大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宣判刘俊勇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恶魔终于得到应有的惩处!38.指出上述稿件的优缺点。39.改写上述稿件的导语。

40.将上述稿件改写成 300 字左右的广播稿。41.为上述稿件配写 200 字以上的新闻评论。

全国 2007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试题

课程代码: 0065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A.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

C.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A.美国

C.英国

A.文字

C.图像

B.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D.交通部天津广播无线电台 B.德国 D.苏联 B.声音 D.没有共同符号 2.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是()

3.广播、电视表现内容的共同符号是()4.在新闻音响的质量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是()A.力求自然

B.尽量清晰 C.完全真实

D.捕捉特点 5.访问摄像采访的对象是()

A.新闻事件

B.新闻人物 C.体育比赛

D.音乐会 6.能从细微处揭示事物的内部特征和本质内涵的景别是()

A.全景

B.近景

C.中景

D.特写 7.与口播消息相比较,录音消息由于运用录音材料,往往更富于()

A.快捷性

B.新闻性 C.时效性

D.传真性 8.电视新闻的表现弱势,首先在于视、听符号的()

A.暂留性

B.灵活性 C.局限性

D.表面性 9.现在的电视口播新闻常常利用抠像等()

A.直播方法

B.电视特技 C.录播手段

D.传播手段 10.1958 年11 月2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口播《简明新闻》,稿 件来自中央电台,由(A.广播主持人播报

B.电视主持人播报 C.广播播音员播报

D.电视播音员播报 11.有人戏称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中国电视新闻为()A.旧闻报道

B.新闻报道

C.旧事报道

D.专题报道 12.下列 不属于...广播新闻专稿的是()A.广播通讯

B.广播特写 C.广播消息

D.录音访问

13.录音访问又称()A.录音报道

B.广播访谈 C.广播专访

D.广播通讯 14.录音访问不像文字报道那样,可以一次、二次地补充采访,它只能()

A.一次采录

B.前期访问 C.后期制作

D.后期合成 15.广播通讯首先要集中笔墨写好()

A.开头

B.过渡部分 C.结尾

D.关键情节 16.广播通讯的通俗化不是庸俗化,口语化也不是()

A.概念化

B.大众化 C.土语化

D.民族化 17.在人物通讯里,如果没有情节,那就可能把通讯写成())A.人物传记

C.人物鉴定书

A.1990 年3 月1 日

C.1995 年3 月1 日

A.1980 年10 月1 日

C.1994 年10 月1 日

A.包含信息的内容

B.不包含信息的内容

B.人物特写 D.人物专访 B.1993 年3 月1 日 D.1998 年3 月1 日 B.1985 年10 月1 日 D.1996 年10 月1 日

18.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实现整点播出与滚动播出是在()

19.我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新闻纵横》评论节目的开始时间为()

20.必要冗余,是指新闻节目中那些()

C.包含信息也对理解信息有帮助的内容 D.不包含信息却是理解信息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新闻现场摄像采访的具体要求是()A.内容配套成龙

C.景别配套成龙

E.任何情况下保持画面稳定

22.录音消息除解说词以外,还运用实况音响传递()A.资讯

C.事实

E.现场气氛

23.广播评论独特的评论形式包括()A.广播谈话

C.人物专访

E.录音评论

24.电视评论的主要形式有()A.图像评论

C.口播评论

E.串连词

25.新闻性专题节目可分为()A.公众性节目

C.对象性节目

E.文艺性节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26.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群体观念指什么 ? 27.新闻音响的作用有哪些 ?

28.为什么要在摄像采访前进行先期采访 ?

B.教育性节目

D.服务性节目

B.旁白

D.画外音

B.口头评论

D.现场录音

B.信息

D.情景

B.客观报道与主观评价相结合 D.拍摄角度配套成龙 29.广播消息导语的写作要求有哪些 ?

30.电视直播新闻的题材范围大致有哪些方面 ? 31.录音访问的表现优势是什么 ? 32 电视新闻专题拍摄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

33.录音评论与录音报道在运用音响方面有何不同 ? 34.新闻性专题的定义是什么 ?

35.广播新闻稿件的编辑手段主要有哪些 ?

四、论述题

(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36.在录音采访中,如何把握音响的客观性和采录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 37.新闻性杂志节目在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需要注意哪些要求 ?

五、分析与写作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38、39 小题 4 分,第 40、41 小题 6 分,共 20 分)

认真阅读下列素材,并根据广播新闻写作要求,完成第 38 至 41 小题写作任务。

考唐诗“锄禾日当午”竟对出“泪滴禾下土”

“周杰伦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名称《头文字 D 》”,正确率 6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纪念周年数”,正确率仅为 10%。今天上午,本报第二届小记者选拔夏令营测试阅卷现场发回消息,中小学生普遍关注流行趋势,而对时政热点、历史典故知之甚少。

文学常识差

精通流行文化

考题一:今年是郑和下西洋几周年 ? 答案: 10 周年

此次本报小记者夏令营的选拔形式为一份综合试卷,内容涉及最新的时政、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流行文娱内容等,旨在测试小记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25 名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

阅卷组工作人员说,从选拔结果看,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对娱乐界的流行趋势颇为关注,而对社会热点、古典文学和历史知识却相对冷漠。“今年是郑和下西洋 __________ 周年”的错误答案五花八门:从 10 周年至 500 周年应有尽有。另一道时事题“今年 4、5 月份,台湾地区的两位重要人物前来大陆,分别是 ____________。”正确率也只为 43%。考题二:“锄禾日当午”的下句是什么 ? 答案:泪滴禾下土

这道题目共有 60% 的人答错。

当学生被要求写出“锄禾日当午”后面一句诗时,答案更令命题者 和阅卷老师惊诧。“泪滴禾下土”、“汗滴河下土、“汗滴荷下土”、“汗滴何下锄”等古怪答案让人大呼看不懂,该题正确率仅为 33%。“真可怕!讲出来我都觉得坍台,参加小记者选拔的同学大都是喜爱语文的孩子,他们的书写能力和古诗文水平都这样,其他学生会怎么样 ? ”命题老师痛心地对记者说。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考阅卷作文中心组负责人周宏对记者说,今年高考阅卷也有相似情况,在高考名句背诵题中,许多考生的错别字“错得莫名其妙”。周教授说:“这至少显示了中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真的令人忧心忡忡!” 对于测试结果,周教授认为,一方面学生们具有上海小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同时也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学生们喜爱周杰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文化,但对周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对连宋访大陆,却又暴露出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不少中小学生似乎更喜欢接受通俗易懂、娱乐性更强的信息,而不愿主动关心需要认真思考的信息。这需要学校家长有意识地引导。38.指出上述稿件的优缺点。39.改写上述稿件的导语。

9.浅论电视台的新闻管理 篇九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作为县级电视台宣传功能的主体, 新闻节目的受众多寡、宣传引领作用对电视台的兴衰成败起着决定作用。作为县级电视台, 面对中央、省、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高速发展, 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并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则必须制作出符合国情、县情, 解读百姓生活的全新的电视新闻节目。此外, 不断努力探索符合自身经济条件与区域影响的发展策略, 进行节目定位与创新, 提高自办节目的质量, 是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发展所要面临的挑战。

县级电视台首先就要做好新闻定位, 努力突破“三条新闻, 两条是领导”的瓶颈, 改变县级电视新闻“领导去向板”的局面。要深入挖掘政务新闻背后的故事, 透过会议发现并传达利民、惠民的政策, 采取接地气的方式展现普通群众最真实的生活以及最想表达的意见。

以为展现普通民警的一天为例, 记者在拍摄的两天时间里, 全程跟踪拍摄巡特警贾巍巍, 利用手中的摄像机, 记录他从起床、上班、出警、值班的画面, 向观众展现一名人民警察的实际工作。他会为家事夫妻争执, 为工作奋勇争先, 为业务苦练基本功……全程摒弃过往的摆拍, 成功地利用新闻的方式向受众展现了人民警察的普通生活, 并得到一致好评。

又如, 本溪满族自治县作为全国林业产权改革的试点县, 林权究竟怎么改?改什么?如何改?林农的得与失?记者在深度挖掘试点背后政策的同时, 通过深入林农家中、山场, 面对面地与林农进行交流, 邀请专业人员现场解答, 并真实记录林农的感受, 从而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中积极发挥电视舆论引导的作用。最后, 以本溪满族自治县连山关镇中河村于洪洋创业为例, 于洪洋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经营多年的银锌矿, 转身回乡从事肉牛养殖产业。在填补本地区肉牛养殖空白的同时, 消化大量当地产生的秸秆, 不但推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更有益于环境保护。通过深度采访, 在剖析于洪洋创业心理历程的同时, 也将他与时俱进的创业理念及先进全面的管理方法进行了推广, 为其他创业者提供了创业新思路。

综上所述, 在数字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电子设备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点滴中, 人们不但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使用频率及传播速度也与之形成正比。观众可以将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类新鲜资讯通过手机、电脑等客户端及时上载, 广而告之, 还可以通过电视新闻关注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小情。因此, 县级电视台在面临央视及部分省级电视台处于大众传媒主导地位的背景下, 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为保证节目质量, 必须要以严谨的态度、积极创新的观念和开拓的思路, 努力解决新闻节目中遇到的问题, 实事求是, 进而促进县级新闻节目健康有效的发展。

针对如何行之有效地抢占舆论主阵地, 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抓准新闻节目的受众定位。每个节目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受众群, 只有真正明确观众群体, 了解了受众的特征, 才能做到从节目的内容、表现形式到发展目标的明确与定位。明确受众对象的定位, 要清楚节目是做给谁看的, 要充分考虑到受众, 这要求县级电视台对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 分析受众特点, 了解受众的需求。

第二, 立足本土, 凸显地域特色。“在现代传播学中, 所研究的‘本土化’观念是指节目以‘本土’为追求的观念”。县级电视台处于基层位置, 离人民群众的距离近, 对本地区比较熟悉, 能够充分把握“本土化”这一概念。因此, 县级电视台要充分发挥自身长处, 立足本土, 根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努力挖掘新闻资源, 提高节目的质量和宣传水平, 增强吸引力, 办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代表性电视新闻。

第三, 突出主功能, 办好新闻节目。新闻节目在县级电视台的自办节目中是必不可少的, 这是因为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挖掘有价值的基层新闻事件, 宣传国家政策、关注民生、贴近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闻报道, 是基层新闻节目的发展方向。

“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构建公信力的重要基石, 决定着媒体舆论引导作用能否发挥及发挥的程度。”在电视新闻迅速发展的今天, 县级电视台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发展, 只有走进基层, 走向群众, 才能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博弈中求真、求变, 才能通过不断探索发展和改革采访报道的方式, 真正做到传党声、诉民情、解方针, 并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主力军作用。

参考文献

[1]付晓光, 陈妍凌.“电视新闻”如何用好社交媒体——以“央视新闻”微博的融合实践为例[J].新闻与写作, 2013 (06) :70.

[2]肖明超.电视节目:没有社交媒体, 就没有影响力[J].广告大观 (综合版) , 2013 (06) :120.

10.浅论电视台的新闻管理 篇十

2007年6月27日(星期三)

节目:新闻天天看

嘉宾:刘实(内大招生办公室主任)、马广路(考生)

主持人:《天天看》这段时间一直在关注着考生该如何填报志愿的事情,昨天二本志愿填报已经结束了,可一本志愿填报仍在进行,今天《天天看》要帮助的这位考生刚上一本线。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一类的考生该如何填报志愿。记者:你今年考了多少分啊? 马广路:579分。

主持人:内大的刘主任和小马仔细分析了该如何填报志愿的问题。

马广路:我比较喜欢土木这一类专业,准备报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学院。但我这个分数比较低,不能一步到位,现在我想先去它的公路系,然后再考研究生,或者是在上的过程中再转专业,这个想法不知对不对?

刘主任:如果通过高考报考一步到位进入到重点大学最强势的学科和专业,也是你最喜欢的专业,这是最理想的。假设进不去,我认为你了解一下他允许不允许你转专业。

主持人:那转专业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呢? 刘主任:要了解清楚转专业的时候有没有比例;转专业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要求,你在很短的时间内能不能达到他这样的要求。你要是一年之后转的话,或者是当年转的话,可能基础课都一样,对你的教

学来讲,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如果要在高年级转的话,就会有影响,因为他课程设置不太一样。记者:他这个分数报内大的土木能上吗? 刘主任:按照往年的情况来讲,应该是问题不大。主持人:虽然能上内大,可小马却充满了矛盾,因为他还看上了一所学校——重庆交校。

马广路:我不知道是该走一个好学校里面可能不属于太主要的专业,还是走一个普通学校的重点专业。

刘主任:如果能上重点就不要上一般,从教学条件、教学质量肯定要优于一般学校。从他的就业来讲,好多大的公司,还有一些国家机关,他要的大学毕业生都有一个门槛限制,这个最低门槛就是211工程。

11.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深度挖掘 篇十一

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深度挖掘
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创新,各类型节目纷纷亮相荧屏,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就 是其中重要的一类。它以新闻为由头和内容,以访谈为形式,灵活性、可塑性强 使之成为媒体竞相采用的节目样式。这种类型节目可深可浅,但其深度挖掘则不 外乎两条途径,这可从《新闻调查》和《名人面对面》有关陈丹青辞职的同题材 节目中窥见一斑。

深度的向度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人是事的主体,因此新闻离不开人和事。有人将新闻简化为以下三个公式: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新闻,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新闻,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新闻。由此可见,在人+事=新闻这个等 式中只要人、事其中任意一个因素具有显著性、不平凡性就可成为新闻,虽然这 样的表述过于片面和简单,但以此探析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深度颇具启示意义。从

等式中可以看出挖掘新闻深度有两个渠道:着眼于人,着眼于事。电视新闻 访谈节目的深度开掘相应有两个走向,以人为中心,以事为中心。人、事并非对 立和孤立的,而是紧密相联,因此任一向度都不是绝对的,只是在关注人和事的 同时各有侧重。以事件为中心着眼于广延性,要以人见事,而以人为中心则侧重 于纵深性,要以事显人。

《新闻调查》是央视创办的深度报道类栏目,其选题原则是具有新闻性、社 会性和故事性;《名人面对面》是凤凰卫视的一档人物专访型电视谈话节目。单

从名称就可看出前者以事件为中心,后者以人为中心。以事件为中心要挖掘新闻 背后的事实,其深度就是一种展现社会关系的事实,而以人为中心则要挖掘人物 背后的事实,其深度就是一种展现人物经历、人物性格的事实。

在以陈丹青辞职为题材的节目中,《新闻调查》将与陈丹青相关的人物列入 采访的行列,落榜学生、老师、官员等,他们的经历和讲述充分展现了事件始末; 《名人面对面》只以陈丹青为访谈对象,在陈丹青对自身经历的回忆、叙述中展 现他的个性,由此窥视“此人为此事”的特殊性。这两种视角所挖掘的深度不一 样,前者展示出事件的广度,旨在揭露新闻事件发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而后者 展示出人物的主观性和事件的特殊性,旨在揭开新闻人物造就新闻事件的原因。

深度的开掘

1.背景材料的运用

深度靠事实来支撑,背景材料是拓展深度的重要事实。背景材料的穿插可以 增加新闻的立体感。新闻背景材料依据深度的向度也可分为关于人物的背景材料 和关于事件的背景材料。

人物背景材料要充分展现人物的个性,事实背景材料要探究新闻背后的

事 实。《名人面对面》重笔着墨于陈丹青本人的背景,包括他上山下乡的经历,从 农民一跃成为大学生再到留学生的经历,以及他喜穿中山装的情结;而《新闻调 查》则呈现的是有关事件的背景资料,包括落榜学生的叹息,美院老师的看法,教育部门官员的态度。

节目中,《新闻调查》和《名人面对面》都用到了简介陈丹青身份、经历的 背景资料片,真正体现节目个性,展现节目深度的背景材料是主持人在访谈现场 挖掘的事实和信息。《名人面对面》中许戈辉不断询问陈丹青文革经历对他的影 响,对“反”的理解以及他个人对辞职的感受,这些内幕性的资料勾勒出个性鲜 明的陈丹青;《新闻调查》中柴静调查到陈丹青一连四年未招收到研究生,采访 了数位落榜学生,听取了教授对英语考试的批评意见,这些事实展现出事件发生 的深层次社会原因。

2.提问的方式

访谈是节目的主要形式,人物式访谈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景中,以有限的嘉 宾为访谈对象; 事件式访谈的场景随事件解疑的推进而异,嘉宾也随之变化。《名 人面对面》只有陈丹青一个访谈对象,而《新闻调查》的受访者涉及学生、老师、官员、自由画家。

事件深度型的提问策略集中表现为不断质疑,刨根问底。《新闻调查》中柴 静追问,“很多人也都批评体制,但是没有人因为这个辞职,您为什么这么做?” “到底是体制不对还是您不对?”“最后是什么让您不能忍受?”质疑是《新闻 调查》的生存方式。质疑要循着问题的指向有疑而问,并且把质疑作为寻找新线 索的契机,根据回答找到其它线索拓展访谈对象继续发问。柴静在陈丹青的回答 中找到他曾经看重的几个落榜学生,他们对英语考试弊病的痛陈给现行考试制度 有力的一击。

人物深度型则在于激问,不断制造矛盾,调动被访者的积极性,暴露他们的 情绪和情感,展现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名人面对面》中许戈辉问道,“您说是 不是搞艺术的人会经常处在这种状态下(大惊小怪,过于敏感)。”“艺术家不 都是自恋的吗,不都是希望名垂千古的吗?您例外吗?”这样的问题迅速调动陈 丹青的情绪,进入状态,陈清事实。正是在不断的激问中人物访谈克服了单一场 景的乏味,把访谈引向高潮,在现场气氛张弛有度的情况下走向内容深刻。

3.叙事结构的安排

《新闻调查》采取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强调“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 事人物化”,所以制造悬念和解开悬念构成它的叙事过程。《新闻调查》不断揭 秘未知,由浅入深、步步为营。陈丹青为何辞职――招不到合格的学生――学生

素质如何?(英语未达标)――考试制度的弊端(以文化成绩定生死)――学者 /学生/画家解读英语考试、教育体制。由此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由表及里,最终 深入新闻事件的内核。

《名人面对面》采用传记式的叙述方式,以人为着眼点,人物的经历娓娓道 来,展现“事在人为”的特殊性,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让观众感触到鲜活人 物,理解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节目从陈丹青辞职回溯到他儿时的经历,上世纪七 八十年代的教育体制下他“进步”为研究生,现今教育体制下他“退步”辞去教 授;文革记忆造就他敏感、愤怒,留美经历促成他好反思、参照;他直言敢谏,追求人格独立,现世沉默畏惧,麻木不仁。在一对对矛盾冲突中,人物立体化,事件明朗化。

综观电视新闻访谈类节目,其深度开掘的两个维度各有千秋。虽然人物维度 较事件维度缺少大视野,并且常常为人所忽视,但是它却为理解新闻事件提供另 一视角。此外人物维度并非要名人才有挖掘价值,“不平凡的人” 只是相对而言,在“平凡人+不平凡的事=新闻”这一等式中,当平凡人做不平凡的事时,他也就 成了不平凡的人。


12.浅论电视台的新闻管理 篇十二

媒介融合, 也可以称为媒体融合, 是指各个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 主要有四种融合方式:内容融合、网络融合、传播平台融合以及接收终端融合。电视新闻栏目一直是电视媒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电视新闻栏目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应对这种冲击, 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 电视新闻栏目实行了全面质量管理。

二、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栏目产生的影响

(1) 传播平台。媒介融合之后, 电视新闻栏目的传播平台不再局限于电视, 还有电脑和手机。传播平台的变化对电视新闻栏目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打破了电视新闻行业的垄断地位, 在新媒体未产生之前, 电视媒介一直垄断着电视新闻栏目的传播, 而且拥有一大批忠实的受众, 在新媒体产生之后, 随着互联网应用范围的变广, 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等都开通了自身的网站、微博等, 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不再忠实于电视媒介, 由此对电视媒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二是促进了电视新闻业务量的增加, 媒介融合产生之后, 电视新闻栏目的传播渠道增多, 从而有效地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消费习惯。

(2) 经营模式。在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介经营模式中, 主要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目的是教化公民。在这种经营模式下, 使得电视新闻栏目离人民的现实生活比较远, 而且记者的采访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 新媒体的出现对电视新闻媒介的经营方式也产生了影响, 新媒体的产生基于网络技术, 而网络具有自由性和公开透明性, 其所传播的新闻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使得更多的受众选择了新媒体。

(3) 受众市场。媒介融合对电视媒介产生的最大冲击就是使受众市场发生了变化, 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利用新问题来收看电视新闻栏目, 导致电视媒介的受众变得越来越少。在媒介融合过程中, 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受众, 这是因为可供受众选择的新闻内容变得丰富多样。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 受众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受众成为用户, 并且实现了分众与聚众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电视新闻栏目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发展困境

(1) 仍然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发展。在媒介融合趋势下, 尽管电视新闻栏目正在积极地调整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是仍然存在两大困难:一是失去了过去赖以生存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栏目在传播新闻事实时, 采用的是图像、声音、文字三者结合的播报方式, 这种特有的方式需要一定的制作时间, 在过去处于垄断地位时, 还存在着一定的时效性, 但是在媒介融合之后, 这种有效性就不复存在了。二是电视新闻栏目的决策者思想落后, 电视新闻栏目具有较强的舆论引导作用, 所以电视新闻栏目要按照一定的规范来制作, 而且即使是创新也是在这个规范的范围之内, 但是在媒介融合之后,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表对新闻事件的看法, 作为电视新闻栏目的决策者, 由于思想上的保守性, 使得电视新闻制作不能很好地完成受众用户的蜕变。

(2) 电视新闻栏目报道比较单一。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三网融合”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网是指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 “三网融合”并不是简单地相加, 而是要实现技术和内容上的融合。但是在当前的电视新闻栏目报道中, 还主要采用单一的电视网报道, 并没有真正做到“三网融合”, 从而阻碍了电视新闻栏目报道的有效传播。

(3) 政策和法律保障的不健全。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 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还受到政策和法律的制约, 当前, 我国所实行的媒介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栏目发展的要求, 而且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 也不利于媒介融合的发展。

四、电视新闻栏目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当前,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 电视新闻栏目变得越来越市场化。因此, 可将电视新闻栏目看作是向受众提供商品, 除此之外, 还要给受众提供信息服务, 由此, 电视新闻栏目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物”, 还包括无形的综合性质量。同时, 还可以将电视新闻栏目视为第三产业, 实质上, 第三产业是人对人之间的服务, 转移到电视新闻栏目, 就是新闻编辑记者对受众的服务。在我国传统的电视新闻栏目中, 制作过程非常的复杂, 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 在进行质量考核时, 考核结果缺乏科学性;存在着部门壁垒;而且管理方法过于单一, 缺乏管理效果。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之后, 能够避免传统电视新闻栏目制作的弊端。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 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要比传统的电视新闻栏目管理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所以, 电视新闻栏目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2)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电视媒介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而且媒介融合之后, 电视新闻栏目制作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所以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具有紧迫的必要性。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 各个媒介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而且新闻内容出现了低俗化、血腥化、同质化的现象, 电视新闻栏目在制作时也缺乏创新性, 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电视新闻栏目的质量下降, 而全面质量管理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 使电视新闻栏目发展出自己的品牌, 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五、电视新闻栏目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构建

(1)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制度设置。质量管理体系中, 建立的前提条件就是有恰当的制度, 在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时, 要坚持三项原则:系统高效、合理优化、切实可行。在电视新闻栏目中,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一定也要设置科学的制度, 来保证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 保证电视新闻栏目的质量。在设置的制度中, 一定要将质量管理放在第一位, 并将ISO9001标准作为管理制度的依据, 在进行制度管理的过程中, 一旦发现质量问题, 就要及时地进行解决, 而且要坚持做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 该环节的质量负责人就要进行及时的解决。

(2) 电视新闻栏目研发过程的质量管理。在电视新闻栏目中, 研发过程包括是否制定栏目、栏目定位是什么、如何定位目标受众、何时播出、时长多少等, 研发过程的质量关系着电视新闻栏目的生命。实际上, 电视新闻栏目的研发过程非常的复杂:首先要根据市场空缺情况确定具体的市场定位。其次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 考虑准备建立的电视新闻栏目是否有发展前景、市场定位是否准确等等, 市场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查目标受众的收视习惯。二是调查播出时间, 看是否有相似的电视新闻栏目也同样在该时间段播出。从电视新闻栏目研发开始, 一直到研发结束, 始终要坚持全面质量管理, 这是保证电视新闻栏目质量的第一步。

(3) 电视新闻栏目形成过程的质量管理。这一阶段的管理主要有两个大方面的管理:一是对形式的管理。电视新闻栏目形式管理包含两方面:整个栏目的表现形式、新闻报道形式, 具体电视新闻栏目形式的确定, 要根据受众的需求来制定, 这样才能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佳。二是对内容的管理。在一个电视新闻栏目中, 会包含若干的子新闻, 要保证这些子新闻内容的质量, 同时还要保证整个新闻栏目的质量。

(4) 电视新闻栏目售后服务的质量管理。在电视新闻栏目中, 售后服务是指要做好受众的反馈工作。作为电视新闻栏目的负责人, 要注意时刻倾听受众的需求, 从而进行有效的栏目调整, 保证电视新闻栏目的质量。受众反馈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收视行为、收视习惯、收视喜好, 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受众在收视方面的变化, 才能根据受众的需求合理的安排和调整电视新闻栏目。

(5) 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电视新闻栏目制作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工作, 需要多部门进行配合。因此, 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 除了保证整个电视新闻栏目制作过程的质量管理之外, 还要对人力资源管理、机器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等辅助过程进行管理。

六、结论

随着网络的发展, 产生了新媒体, 对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媒介融合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 各个媒介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 电视新闻栏目制作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为了适应这个要求就需要加强电视新闻栏目的质量, 而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保证电视新闻栏目的质量。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扩展应运而生, 并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尤其是电视媒体, 影响更是严重。但是从辩证的角度看, 新媒体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视媒体的转型。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 传统的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之间互相吸收和融合, 促进了传媒业的蓬勃发展。在本文中, 分析了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栏目产生的影响, 提出了电视新闻栏目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发展困境, 阐述了电视新闻栏目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适合电视新闻栏目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栏目,全面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尹啸童.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栏目探析[J].才智, 2014 (29) :316.

[2]王大勇.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电视新闻评论创新[J].科技传播, 2014 (15) :25-26.

[3]唐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经营管理者, 2013 (20) :329-330.

[4]刘妞.电视新闻栏目的全面质量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 2010.

上一篇:小班4月评语下一篇:党史国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