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农业发展情况(精选12篇)
1.节水农业发展情况 篇一
电话录音
深圳建节水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情况分析
从市节水办获悉,自2004年年底,深圳市全面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近六年来,经过几个阶段的持续创建工作,深圳目前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自评得分已达到104分,圆满完成了各项创建任务,为全面达标通过国家验收奠定了扎实基础。经我市自查,已达到申报要求,深圳决定正式申报国家节水型城市。
市水务局、市节水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既是响应国家活动号召,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建设部、发改委《关于全面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的通知》的要求,也是深圳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意义深远,影响重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经过近几年创建工作的全面发动,持续推进,在全市范围内广泛而深入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节水创建活动,节约用水已形成了气候,达成了共识,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响应。
如今,深圳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的基本条件已全部满足要求,法规制度基本完善,城市节水管理机构健全,重视节水投入,节水统计制度已建立,并已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节水宣传和全面开展创建活动,收效显著。在法规方面,我市陆续出台了《深圳市节约用水条例》、《深圳市计划用水办法》、《深圳市建设项目用水节水管理办法》、《深圳市
电话录音
节水专项资金管理若干规定》、《深圳市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奖励办法》等法律法规,起草了《深圳市雨水再生水利用条例》和《深圳市节约用水奖励办法》、《深圳市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随着节水法规的不断完善,单位用户计划用水、水量平衡测试、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工作的深入开展,初步形成了覆盖节水各环节,法规、规章与规范性文件互为补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法规体系,为节水型城市建设提供了较完备的法律保障。我市一直重视节水工作的资金投入。根据有关规定,2009年,市水务局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深圳市节水专项资金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从而为我市的节水专项资金的管理提供法律保障。2008、2009年节水资金分别投入2.45亿元和2.96亿元,主要用于节水宣传、节水奖励、节水科研、以及再生水利用以及水质改善工程项目建设等。
基础管理指标全面达标。规范了节水业务管理,完善节水政策法规体系,建立节水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体系,全面提升节水服务保障水平。在技术标准方面,我市组织完成了《深圳市行业用水定额》、《深圳市水量平衡测试技术指南》、《深圳市再生水水质利用规范》、《深圳市雨水利用设计规范》和《深圳市建设项目用水节水报告编制规范》等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完成了建设部《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南方地区用水定额的参编工作。节水管理规范化工作迈上新台阶,我市基础管理指标已全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技术考核指标基本达标。通过近几年的专项行动,我市重点、难点技术考核指标已经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其他技术管理指标也已达到国家考
电话录音
核要求,特别是综合类技术指标是我市创建节水型城市的基础和亮点。我市万元GDP取水量指标连续五年下降率接近10%,目前我市万元GDP取水量指标是21.89立方米/万元,居国内领先水平。我市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指标是14.36立方米/万元,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国家严控的重点行业,我市仅有啤酒和纺织两个,其工业取水量指标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鼓励性考核指标也是全部达标。全市居民生活用水已全部实行阶梯水价;非常规水资源替代率已经达标;节水专项资金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1%。以上,均已达标。按照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全面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的通知》以及《关于印发<节水型城市申报与考核办法>和<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的通知》(建城〔2006〕140号)的要求,深圳市申报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指标自查评分中,基础管理指标40分,技术考核指标58分,鼓励性指标6分,总计104分,已超过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申报要求。
通过对创建节水型城市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已初见成效。自2004年我市全面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全市每年新增节水规模1亿多立方米,供水增幅由10%以上大幅回落至3%-
5%;2009年,全市万元GDP耗水量21.89立方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2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市民节水认知率达90%;各行业用水、节水、排水行为日益规范,市民更加关注节水工作,节水意识不断增强,节水型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电话录音
改革开放30年来,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30年来,作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七成以上饮用水源来自市外的深圳,不但以充足可靠的水源供应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坚强的用水支撑,同时,也以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循环用水、万元GDP水耗连年下降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道路,不断迈向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
今年以来,深圳已积极开展申报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市检相关工作,自查已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现正接受省级考核验收。省检验收合格后,将向国家建设部、发改委申请进行最终验收。
电话录音
2.节水农业发展情况 篇二
盐池县地处宁夏东部, 南靠黄土高原, 北依毛乌素沙漠。境内气候干旱, 降雨稀少, 水资源贫乏。干旱缺水是盐池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缓解供需水矛盾, 多年来, 我们坚持“三水” (即天上水、地下水、黄河水) 综合开发利用,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 面对水资源仍然十分短缺的严酷现实和严峻形势, 建设节水型社会将成为缓解当地供需水矛盾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一条根本途径。
一、盐池县社会经济状况及水资源概况
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盐池县地处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的过渡地带, 总土地面积为8661.3平方公里, 总人口16.09万人, 现有农耕地90万亩, 其中水浇地25万亩, 草原面积689万亩, 羊畜80万只。
盐池县乃半农半牧区, 是有名的“滩羊之乡”。农业和畜牧业是盐池县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2011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98817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149元, 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
㈡水资源概况
盐池县当地水资源量少质差, 时空分布不均。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296毫米, 且7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年平均蒸发量为2180毫米。境内无地表水。地下水可利用总量为1800万立方米/年, 全县人均不到120立方米/年, 是我国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 全国人均的1/80, 而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 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10位,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扬黄水是盐池县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 根据黄河可用水分配方案, 盐池扬黄年用水量约在8000万立方米左右。
㈢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盐池县干旱少雨, 水资源贫乏。农牧业经营的主要方式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靠天养畜。时至今日仍无法全面摆脱被制约的被动局面, 经济发展缓慢。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进步, 各方面的用水量在不断增加。水资源总量不足与发展需求之间、生产发展与生态用水之间、黄河水量分配指标、渠道断面输水能力与县域经济发展用水之间都存在着极其尖锐的矛盾。特别是近几年, 我国西北地区持续干旱, 降水量减少, 人畜饮水困难, 草原生态退化, 旱情加剧, 供需水矛盾更加突出。盐池县资源型缺水是长期的,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实现小康目标的主要“瓶颈”。二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缺水, 水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又存在着相当普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扬黄灌区水利设施老化, 排水设施不完善, 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68左右, 灌溉效益不高。井灌区随意开发, 土渠灌溉, 大水漫灌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农田灌溉方式落后, 节水意识淡漠, 经营管理粗放, 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下、效益不高是灌区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传统的用水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盐池县工业基础薄弱, 城市化水平低, 全县可用水量绝大部分用于农田灌溉, 区域用水结构单一, 且内部比例也不合理, 用水效益不够显著。而一些用水效益突出的其他行业和领域用水问题没有解决, 缺少相应的水资源支撑。传统的用水结构、经济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在农业节水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996年, 盐池县已被列为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之一, 在农业节水方面我们做了许多的工作。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节水的认识和理解, 强化了人们的水危机意识, 增强了全社会节水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推动了农业节水全面开展。二是过去曾对农业灌溉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研究, 并积极开展探索, 摸索总结出了扬黄灌区、井灌区、窖灌区以及不同的地形条件、不同的作物种植类型适宜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配套措施, 为节水农业的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建立了较系统的科技支撑体系。三是通过项目的带动, 实施了中北部井灌区低压管灌、西部扬黄灌区砼农渠配套加三分以下小畦田、南部山区打窖蓄水, 发展点、穴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设施配套体系。2011年全县已累计完成各类节水灌溉面积14.6万亩。四是经过十几年的农业节水社会实践, 我们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的节水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建立了自己的农业节水科技服务队伍。
三、农业节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节水涉及面很广, 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 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农业节水搞好了, 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有基础。就当前而言, 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还要解决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 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一是民众的节水意识不强, 自觉性不够, 节水需要全社会广泛积极参与。二是水资源利用开发的随意性还很大, 利用效率和效益都不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三是用水结构单一, 不合理, 限制了一些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行业的用水及发展。四是农业节水的投入跟不上。农民是农业节水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 又是投入的主体。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 其资金筹措能力十分有限。由于国家投入相对较少,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节水工程体系的配套建设。
四、农业节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盐池县农业节水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树立科学发展观, 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 以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农业节水运行机制、工程体系、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 切实转变全社会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㈡基本原则
一是制度建设与工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树立新的治水理念, 通过制度建设,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从过度依靠工程建设扩大供给转向主要依靠制度建设激励节水, 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 把制度建设和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二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引导水资源向节水、高效领域配置,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使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套。重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制定一系列保障农业节水的政策、法规和规则, 使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配套。
㈢统筹兼顾与协调一致的原则
坚持以水定产业结构与布局, 以水定发展方向, 合理配置水资源, 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 把农业节水与建设节水型社会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㈣重点建设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农业节水涉及千家万户, 且又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必须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要在扬黄灌区和井灌区取得突破, 建立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 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
五、农业节水的目标和措施
㈠总的目标
经过5年~10年的努力, 在全社会建立起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农业灌溉节水运行机制以及科学用水监督保障和农业节水的工程、技术、管理服务体系, 在灌区乃至全社会形成关心水、节约水的社会风尚, 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自觉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良好风气。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到2015年, 扬黄灌区全部配砼农渠, 实现三分以下小畦田灌溉, 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0, 综合灌溉定额下降到360立方米;井灌区全部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90以上, 综合灌水定额降到300立方米以下。
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还要调整用水结构, 在满足农田灌溉节约用水、保证人畜饮用的同时, 供水尽可能向工业、生态、城市化以及效益高的区域和行业倾斜, 为附加值高的领域提供水资源支撑,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使盐池县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㈡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以总量控制下的取水许可制度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同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根据价值规律、市场供水关系、产业调整方向、用水户实际承受能力和供水成本, 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实行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 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以及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制度, 逐步建立不同水平年、季节、地区、用水量、水质、行业差别收费政策。农业灌溉用水推行“一票到户”、“终端水价”制度, 要依靠价格杠杆调整用水结构。二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建立节水教育基地, 普及节水知识, 强化依法取水, 依法管水, 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在全社会树立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责任感、紧迫感, 转变用水观念, 提高节水意识。三是拓宽筹融资渠道, 确保节水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 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筹集、市场运作的力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确保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各项资金投入支持。四是加快农业节水工程体系建设的力度。制定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 为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加快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体系的建设。通过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方面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 提高灌溉水的整体利用率效益, 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五是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保护建设的正常程序。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 强化监督, 依法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为农业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法律保证。
总之, 农业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涉及面广, 任务重, 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政府主要领导带头, 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成立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确定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安排建设资金, 及时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对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加以正确领导和宏观调控。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干旱缺水的盐池县来说,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建设节水型社会, 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节水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农业工程;节水;措施;方式
1.工程措施节水
1.1渠系输水过程节水
渠道防渗和改渠道输水为管道输水节水的主要措施。渠道防渗包括预制混凝土板防渗、现场浇筑混凝土防渗、塑料薄膜或土工布防渗、粘土防渗、灰土防渗、石料浆砌防渗。防渗渠道与非防渗渠道相比,可节水10%-15%。管道输水分为低压管道输水和高压管道输水。高压管道输水主要是指喷灌的高压输水管道。低压管道输水是利用低压管道代替土渠道输水到田间地头的一种地面灌溉技术,低压管道主要有钢管、铝合金管、混凝土管、PVC管、田间塑料软管等。管道输水比土渠道输水可节水35%-40%。
1.2田间灌水过程节水
田间灌水过程节水主要是改进地面灌水技术。如改大畦为小畦、改长畦为短畦、平整土地、在缺水地区推广膜上灌或膜下灌、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等灌溉技术。
畦灌是一种应用面积比较大、节水潜力也比较大的传统灌溉技术,畦长35-50m与畦长80-100m相比,可节水20%-25%。
膜上灌和膜下灌是1986年诞生于新疆,在地膜栽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灌溉方式,适用于特别干旱地区,一般可节水20%-30%,增产10%-15%。
喷灌具有输水损失小、节省劳动力、占地少、对地形和土质适应性强等优点,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灌水方式,直接从井渠取水,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9以上,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30%-50%,增产15%-25%。
微灌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泉灌、小管出流灌、渗灌等。微灌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比地面灌省水50%-70%,比喷灌省水15%-20%。
1.3渠井结合应用节水
将大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田间水利用系数提高到一定水平,在短期内实现比较困难且投资较大,采用渠井结合的运行方式,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可以起到开源节流的作用,达到节水的目的。
2.农业措施节水
农业措施节水主要包括耕作措施节水、种肥措施节水和化学制剂措施节水。耕作措施主要以蓄水保墒为主,特点是能利用土壤积蓄降水,减少土壤表面无效蒸发量,改善作物根层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状况,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耕作措施包括:免耕、深松、耙耱、秋耕地、秸杆覆盖、塑料薄膜覆盖等。
免耕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不耕地直接播种,免耕有省工、省时、节能、保持土壤水分等优点,一般可提高土壤含水量30%左右,增产10%-15%。
深松是建立旱地合理耕作制度的核心,是提高土壤调控水分能力和管理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经过深松的土地贮水深度一般可达1.0-1.5m,而未深松的土地仅为0.6m左右。
耙耱是指翻地后用齿耙或园盘耙进行碎土、松土、平整地面,使地面形成一个疏松的覆盖层,减少蒸发。耙耱地比非耙耱地一般可提高土壤含水量20%。
秋翻地即在秋收后适墒早耕,起到“春墒秋保、春苗秋抓、秋雨春用、春旱秋抗”的作用。秋耕地可提高土壤含水量17%-20%。
秸杆覆盖系指利用农业副产品如茎杆、落叶、糠皮或绿肥为材料进行的地面覆盖,覆盖秸秆后:①可使农田土壤表面免受风吹、日晒和雨滴的直接冲击,保护土壤表层结构,提高降水入渗率;②可隔断蒸发表面与下层毛细管的联系,减弱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的交换强度,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可达20%。
塑料薄膜覆盖的主要优点是能显著抑制田间土壤水分无效蒸发,保水保墒,提高耕地地温,改善作物中下部光照条件,缩短作物生长期,避免冷冻灾害,抑制杂草生长,塑料薄膜覆盖一般可提高水分利用率0.82-0.89 kg/m2。
另外,种肥措施和化学制剂节水也是不可忽视的节水方式。节水抗旱品种,具有节水抗旱性强、高水分利用率的节水高产稳产等综合性状的优良作物品种,与一般品种相比,水分利用率可提高10%以上。平衡施肥比不平衡施肥作物光合作用速率可提高25%-30%。增施有机肥主要是改变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水、持水能力,有效调节土壤水分。化学制剂节水可以进行化学保墒,提高光合效率,减少无效蒸腾。
3.管理措施节水
管理措施节水主要包括加强工程管理、改进灌溉制度及栽培技术、加快政策法规建设、改革水管理体制、完善服务体系。
3.1加强工程管理
(1)加强水源工程管理,做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监测和调度,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产生地下漏斗;统一规划使用地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的用水关系,做到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因地制宜发展集雨、集水、截流工程,充分利用土壤水库、地下水库、沟渠河塘集蓄降水和径流,减少地表水无效流失;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步伐,提高工程标准和供水保证率,增加控制水建筑物,减少渠系输水损失,降低用水成本。
(2)加强骨干和田间工程管理,加强骨干和田间工程管理包括设计管理、施工管理和运行维护。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贯彻节水农业方针政策、确定建设标准的关键环节,其内容也比较广泛,包括灌溉制度设计、增产指标设计、工程建设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及施工设计,只有加强设计管理,提高设计产品质量,才能保证工程效益的发挥。施工管理就是要严格按首选设计方案施工,采用优质材料与设备,严格按照规程、规范施工,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检查监督,不留工程隐患、确保工程质量。运行维护首先要确保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安全操作,其次建立建全运行维护组织,落实责任人和制定规章制度,对设备和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
3.2改进灌溉制度,加强墒情监测
大量试验显示,作物的产量与田间耗水量之间的关系并非唯一性,同一作物相同产量情况下,实测的田间净耗水量可相差1-2倍。耗水量相差悬殊的原因是作物各生育阶段供水状况的影响。供水次数多、供水量大,作物蒸腾量和土壤表面蒸发量也就越大,反之越小。供水次数和供水量取决于灌溉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因而合理的灌溉制度可起到节水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广改进型高效节水灌溉制度,这种灌溉制度的设计以不影响作物正常光合速率为原则,通过控制土壤水分下限指标(含水率由70%降到60%),以达到较大幅度降低农田无效耗水量而不影响作物正常光合产量。
推广改进型高效节水灌溉制度,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做好墒情监测和预报。墒情是农田耕作层土壤含水率的俗称,墒情监测即直接监测农作物当前土壤水分的供给状况。墒情监测是农田用水管理和区域性水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根据墒情监测资料发布墒情预报,对指导抗旱服务和适时进行节水灌溉意义重大。改进型节水灌溉制度科技含量比较高,大面积推广应用必须有相应的农业栽培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相配套。
3.3建立建全水管理法规,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国家已颁布《水法》,并且正在逐步完善。各地应根据《水法》,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有关规范,重点是限制地下水超采、防治水污染及节水用水奖惩制度,用法律手段达到节水和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4.节水“三同时”制度实施情况汇报 篇四
根据关于印发《岐山县建设项目节约用水“三同时”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应当采用节约用水的技术,选用和建设节水器具和节水设施,降低水的消耗量。我校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节水“三同时”工作的重要意义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县水资源严重缺乏,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水环境形式日益严峻,资源性、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尤为严重,用水矛盾将更加突显。节约用水“三同时”工作,是加强节约用水工作的源头措施,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具体体现,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好水资源,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认真贯彻执行节水“三同时”制度
我校改扩建工程从2012年年初开始建设,2013年4月竣工,在建设初步设计时,设计书将节水设施作为一个重要的篇章,其中包括设计依据,采用的节水设施及其预期的效果。设计书节水设施的相关内容通过了审计单位的审查。工程施工时,严格按照节水设施的设计进行,安装的所有用水器全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节水设施和器具,保证了节水设施的工程质量并将节水设施纳入竣工验收内容。
三、推广使用节水型设施。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统筹考虑安排节水改造项目,充分利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设施改造和维修等契
机,健全用水计量设施,更换国家明令淘汰的老式、旧式用水器具和老旧供水管网,推广节水型器具,杜绝跑冒滴漏。如校园公厕高位自动冲洗水箱改造为感应式冲洗,将教学楼直径为20mm的非节水型水龙头通过变径改造,改为直径为15mm的符合CJ 164-2002《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规定的陶瓷片密封水嘴(节水型水嘴)等,不仅有利于节水,而且延长了水龙头使用寿命。
5.单位节水工作情况的优秀自评报告 篇五
我单位按南水发(20xx)48号文件要求,组织人员对单位节水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责任,加强领导
政府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工作,把节约水资源作为建设节约型单位的头等大事来抓,并纳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安排。一是成立了节水工作领导小组。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各科室主任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统筹、协调节水工作,办公室主任为责任人,具体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主要是:全面领导本单位节水工作,制定节水的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增添措施,确保单位节水目标的实现。二是坚持以完善节约措施、加强制度建设为抓手,努力形成崇尚节俭、拒绝浪费的`良好风尚。三是明确了由办公室负责单位节水的日常管理工作,切实抓好节水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一)为切实强化全体职工的节约意识,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善用资源,努力营造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形成崇尚节约的良好风气,使职工进一步增强节约意识,自觉养成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的良好习惯,切实做到人人节约、事事节约、处处节约,努力成为节水型单位建设的倡导者、实践者、推动者,将厉行节约的要求落实到单位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从而有效遏制单位浪费现象,形成崇尚节约的良好风气。
(二)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用水管理规定》,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全面启动创建节水单位工作。
(三)组织全体职工召开节水动员大会,向职工宣传介绍水资源的严峻形式,使职工了解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初步形成“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的观念,使职工自觉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四)在用水之处张贴节水标牌。
(五)利用公示栏开展“珍惜点滴珍惜生命之源”的主题宣传,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
三、严格管理,推进工作
坚持紧紧抓住我单位节水的重点环节,严格要求,强化管理,有效推进了节水工作的开展。
一是加强用水管理。做到了使用水龙头尽量开小,用水后及时关好阀门,杜绝长流水的习惯。
二是打扫卫生等坚持不用长流水洗拖把,注重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修,杜绝了“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6.农业节水灌溉与合同节水管理 篇六
1.农业用水情况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但是,其中真正被农作物用到的还不到30%。大量的水在灌溉过程中蒸发了,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在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的同时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但是由于多年来农业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措施不配套等原因,使得农业灌溉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灌区大部分道路窄而不平,田间桥涵较少且破损严重,不能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灌溉以宽长畦大田漫灌为主,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加之灌溉水源的不稳定,灌溉困难且成本较高,抗旱排涝能力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及生产条件的制约导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渠(沟)系建筑物老化,渗漏损失大;农业灌溉用水价格远低于供水成本,有些地区甚至不收水费;用水计量设施不全,无法准确统计用水量;农田水利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管理手段落后等等种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及推广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灌溉以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为主,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相对较少。同时,在农业节水推广方面也存在许多技术问题:(1)区域性的农业节水试验与监测网络还未形成,缺乏农业节水发展的基础数据积累和对农业用水状况的有效监测与控制。(2)农业节水基础研究薄弱,特别是对农业节水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还很欠缺,在农田尺度水分高效利用的应用基础、区域节水高效和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用水优化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深度还很不够,影响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节水效益。(3)根据不同地区特点研究的单项农业节水技术较多,但如何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合于不同地区采用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定量化、集成化的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仍然是制约农业节水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4)农业节水设备与产品功能单
一、性能不稳定和耐久性差,严重影响其大面积的应用。(5)农业节水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节水管理信息采集、传输的可靠性差,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投入与产生节水效益之间的不匹配,成为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常规节水技术水平的重大技术障碍。(6)农业节水发展政策和制度研究方面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和提高效益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节水的必要性与意义
1.建设必要性(1)符合国家政策
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宗旨,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严格水资源管理,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转变农业用水方式,完善农业节水机制,着力加强农业节水的综合措施,着力强化农业节水的科技支撑,着力创新农业节水工程管理体制,着力健全基层水利服务和农技推广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促进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今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农田水利条例》,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发展农田水利,要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节水高效、建管并重的原则。专家们认为,条例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农田水利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有助于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基本制度和长效机制,为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水利部正在实施四大节水灌溉工程:一是东北节水增粮工程,覆盖农田3800万亩,投资380亿元;二是华北节水压采工程,到2017年前要发展3000万亩节水高效灌溉,投资313亿元;三是西北节水增效工程,到2017年前要发展2600万亩,投资361.6亿元;四是南方节水减排工程,涉及16个省市,到2018年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850万亩,初步测算总投资1180亿元。
(2)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大力推广农业节水,实现有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资源,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增强优势农产品的竞争能力,稳步夯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基础。选择适宜有效的灌溉方式,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使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和谐统一起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使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提高当地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项目的实施,对项目区内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新设备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及科技的嫁接,全面提高了项目区内农业生产力水平。使农业节水项目成为科技的载体和成果转化的平台,使项目区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的展示基地、辐射源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培训课堂。
2.意义
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对供水保障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特别是加强水生态系统建设,加强建设民生水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为了更好的管好用好现有的水源,加强对农业用水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水利发展的战略意义。
三、合同节水管理模式介绍
合同节水管理是指节水服务商通过合同管理的方式,对特定项目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实质上也是募集社会资本,集成节水技术,投入节水改造,用获得的节水效益支付节水改造全部成本,分享节水效益的一种投资方式。合同节水管理能够有效的突破原有节水工作瓶颈,合理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政府、市场及用水主体三方共赢。
合同节水管理属于第三方节水服务,是节水投融资机制的创新。其核心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社会资本先期投入资金和技术,开展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待项目完成后收回治理成本,分享节水效益。
中国合同节水管理网是全国首家生态化互联网合同节水服务平台,致力于开启“互联网+合同节水”全新市场化商业节水模式。
中国合同节水管理网借助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将节水产业从线下转移至线上,服务内容贯穿全产业链。从项目挖掘、信息发布、技术咨询、金融支持、运营维护全部环节提供服务保障,真正实现节水产业集成。便捷的金融服务渠道,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优质的金融服务产品。配合合同节水管理合同期限较长的特殊情况,我们将提供完整的长效运营服务,对合同期内的节水改造运营维护提供全方位的后期保障。
四、农业节水项目实行合同管理的优势 1.行业分析
水利部正在实施四大节水灌溉工程:一是东北节水增粮工程,覆盖农田3800万亩,投资380亿元;二是华北节水压采工程,到2017年前要发展3000万亩节水高效灌溉,投资313亿元;三是西北节水增效工程,到2017年前要发展2600万亩,投资361.6亿元;四是南方节水减排工程,涉及16个省市,到2018年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850万亩,初步测算总投资1180亿元。另外,通过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有力缓解肥料与节水农业设备间的对接障碍,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再次提速。水肥一体化项目的体量大约在2000多亿,它的实施必须以农业节水灌溉实施为前提,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农田水利条例》就有效动员组织各种资源,通过一定的投入保障,使工程得到良好的维护,保障良性运行作出了规定。专家分析,条例的实施会带来两方面的利好:一是鼓励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并组织灌溉排水试验研究推广,能够使节水灌溉企业将产品和解决方案广泛运用到实地。二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提供农田灌溉服务、收取供水水费等方式保障合法经营收益,此举将使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有助于真正形成农田水利“有人建、有人管,费能收、坏能修”的运行模式,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真正实现政府、群众、企业共赢。
2.合同节水管理优势 合同节水管理作为一种新的节水模式,对于农业节水项目的建设实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从用水户来看,可以享受专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和长效节水管理服务,降低节水技术改造的资金、技术和管理风险,产生节水减费的效益。从节水服务机构来看,可以使其资金、技术和管理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产生投资效益。从政府来看,可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弥补财政资金不足,通过市场化运作来有效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从全社会来看,可以促进节水产业发展,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目前,善治合同节水公司已经整合了产业链,与近千家节水企事业团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覆盖合同节水管理全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相关单位,包括咨询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招投标单位、节水服务商、节水产品企业、金融方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组织并筛选各类优秀合作伙伴,建立强大的全方位的保障体系,为项目提供一体化、一站式解决方案,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7.节水农业发展情况 篇七
甘肃是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80.6 mm。甘肃河西内陆区位于甘肃西北部,东起乌稍岭,西至甘新交界,南至祁连山、阿尔金山主分水岭北坡,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边界,处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土地总面积24.4万km2,包括疏勒河、黑河、石羊河三大内陆流域。区内气候干旱,季风强烈,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内陆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32.5 mm,不到全省平均降水量的一半,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于灌溉,是一个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的地方。河西走廊位于河西内陆区中部平原地带,著名的丝绸之路贯穿全境。
河西内陆区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灌溉农业发展历史悠久。虽然蒸发强烈,降水稀少,走廊区平均降水量不足100 mm。但受祁连山水源之泽被,灌溉农业十分发达,在甘肃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占全省1/3的土地生产着全省2/3的粮食,是甘肃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甘肃粮仓”之美称。近年来,虽大力实施农业节水措施,但农业灌溉用水高达整个河西地区现状水资源利用量的87.3%,而生态环境用水尚不足5%。
2 河西内陆区农业节水现状
节水是水资源短缺地区解决水危机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河西内陆区,农业作为水资源利用大户,占水资源总利用量的87.3%。为此,农业节水被认为是实施节水战略最为有效的途径。
渠道防渗作为重要的节水措施,在水利建设中占有很大比重。在河西内陆区,通过渠道防渗技术、畦田灌溉以及高效节水技术的运用,渠系水利用系数从20世纪50年代的0.35左右提高到了2009年的0.63。同时,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渠道防渗节水的潜力已经越来越小;而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以降低灌溉定额为目的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也使得农田灌溉定额大幅度降低。随着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农艺综合措施的实施,农业用水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从灌溉角度出发实施节水的空间相对增大。目前,田间灌溉环节的节水潜力已取代渠道防渗的节水潜力,成为农业节水的主要环节和节水取得显著效果的新的增长点。
据有关统计资料[1],截止2009年底,河西内陆区总灌溉面积51.413万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4.245万hm2,占灌溉面积的86.06%;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27.838万hm2,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54.15%。喷灌0.707万hm2,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2.54%;微灌1.651万hm2,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5.93%;管道灌溉4.203万hm2,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15.10%;常规节灌19.037万hm2,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68.38%;其他节水2.241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05%。
3 农业节水途径
河西内陆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用水矛盾十分突出,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的现象比较严重,实施节水是贯穿水资源利用全部过程的基本策略。农业节水途径主要包括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降低灌溉定额[2],农业作为河西内陆区水资源利用的绝对大户,实施农业节水对缓解河西内陆区的水资源危机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建设高标准防渗渠道
如前所述,农业节水的目的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需要从水源开始,对输水系统、田间灌溉系统以及作物对水资源的吸收利用等环节采取一系列的高效利用对策。就目前水资源的利用过程来看,输水系统的水量损失无疑成为整个水资源利用中水量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从强化渠道防渗功能入手,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无疑成为农业节水最为关键的环节。
建设高标准防渗渠道,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的节水量可按式(1)计算:
式中:Wq为规划建设高标准防渗渠道节水量,亿m3;W为现状农业灌溉供水量,亿m3;ηq、ηh分别为规划实施前、后渠系水利用系数,用小数表示。
据有关资料,目前河西内陆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只有0.63左右,也就是说,约有37%的水在渠道输水环节被白白损耗。河西内陆区现状农业用水量67.16亿m3,如能将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1个百分点,则仅输水环节年可节水0.67亿m3;按“十二五”期间每年提高1%计算[3],到“十二五”末,渠系水利用系数将达到0.68,则年可节水3.36亿m3,与本区现状年工业用水量大体相当。由此可见,渠道输水过程的水量损失是整个用水环节水量损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据黄羊灌区资料分析,随着渠道级别的降低,虽然渠道输水过程的绝对水量损失逐渐减小,但消耗水量所占的比例却逐渐增加。为此,在注重高级别渠道防渗建设的同时,小型渠道的防渗衬砌也不容忽视。
依靠渠道防渗环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需要从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农渠的整体配套入手,需要对一系列的渠道进行高标准衬砌。但是,在渠道输水过程中,由于包括蒸发在内的其他无法通过渠道衬砌减免的损失的存在,使得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受到一定制约,甚至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很难取得大的突破,从而使得单纯依靠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愿望落空,但也迫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节水的途径,为发展管道输水提供了良好发展前景。
3.2 实施高效节水灌溉
据2009年甘肃省水利统计资料,河西内陆区喷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仅占总灌溉面积的11.22%,有接近90%的农田仍采用大水漫灌,灌溉定额高,灌水质量差,水量损耗大,水资源利用率低。为此,面对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供水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推行高效节水技术,建设节水型社会势在必行。在降低农田灌溉定额的同时,通过提高灌水均匀度,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河西内陆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的节水量可用式(2)计算:
式中:Wx为规划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节水量,亿m3;S为现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hm2;Kxq、Kxh分别为规划实施前、后节水灌溉面积占农业灌溉面积的比例,%;mxq、mxh分别为规划实施前、后灌溉定额,m3。
有关研究表明[4],喷灌、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的节水率均在10%以上,部分节水效果较好、适宜性较强的灌溉技术,节水率甚至可以达到30%左右。与大田漫灌相比,喷灌、滴灌、管灌的节水分别可达1 500 m3/hm2、2 250 m3/hm2和750 m3/hm2左右,综合平均节水指标约为1 500 m3/hm2。据此推算,推广6.67万hm2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每年可节水0.1亿m3。“十二五”期间,如果能够在河西内陆区有效灌溉面积442.45万hm2农田的灌溉中,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面积从现状的11.22%提高到20%即可增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8.7万hm2,则年可节水0.58亿m3,这对干旱缺水的河西内陆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另据甘肃省旱作农业需水研究[5],小麦、玉米作物全生育期总需水也仅为350 mm、440 mm左右,折合需水3 495 m3/hm2、3 585 m3/hm2,远低于河西内陆区现状净灌溉定额6 465 m3/hm2的水平。从河西内陆区农业灌溉平均水分生产效率1.2 kg/m3来看,与全国平均1.6 kg/m3仍有一定差距。这说明,一方面通过田间灌溉和作物对水分的有效利用环节实现节水的潜力仍然很大,而另一方面,河西内陆区作物水分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有很大空间。
3.3 推广精细水平畦灌技术
水资源短缺的事实迫切要求实施农业节水,但高效节水技术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大规模实施是到技术、经济、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针对目前河西内陆区农业灌溉大多以大块条田漫灌为主的事实,精细水平畦灌以投入低、不需要专用设备、容易实施等特点,无疑成为河西内陆区目前实施农业节水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畦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土地平整度差、地块宽度大、灌水流量不协调等问题,导致灌水均匀度低,灌水效率不高。为此,应进一步平整土地、规范条田规格与配水方式,大力推行精细水平畦灌技术。
推行精细水平畦灌技术的节水量可用(3)式计算。
式中:Wq为规划发展精细水平畦灌面积的节水量,亿m3;S为现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hm2;Kqq、Kqh分别为规划实施前、后精细水平畦灌面积占农业灌溉面积的比例,%;mqq、mqh分别为规划实施前、后畦田灌溉定额,m3。
根据河西内陆区畦田现状,畦面长度一般在60~80m之间,畦宽一般在30m左右的实际,优化设计结果为采用精细水平小畦灌灌水效果最佳。具体标准为:畦田长度维持在60~80 m之间,畦宽控制在6~8 m左右,畦田坡度采用小于1/3 000,单宽流量6 L/(s.m)。与常规大块条田漫灌相比,可节水750~900 m3/hm2,节水率超过10%。河西内陆区现状畦灌面积约占灌溉面积的20%左右,“十二五”期间,如果有效灌溉面积的50%采用精细水平畦灌,则年可节水1.0~1.2亿m3,相当于河西内陆区工业用水的1/3。由此可见,在合理确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面积的同时,大力推广以平田整地、划大为小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精细水平畦灌,是缓解河西内陆区水资源紧张的又一重要途径。
4 农业节水潜力及对生态系统的支撑能力
4.1 节水措施及节水水平设计
目前农业节水措施主要包括建设高标准防渗渠道、实施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推广精细水平畦灌三种。为进一步研究不同节水水平下的农业节水潜力,根据《甘肃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河西内陆区每种农业节水措施考虑高、低两个发展水平。具体方案设计及发展指标见表2。
4.2 节水方案组合
根据拟定的节水措施及不同发展水平,可组合形成“十二五”期间河西内陆区8个不同的节水发展方案。具体见表3。
4.3 各方案节水量
在拟定的组合方案基础上,按照现状河西内陆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4.245万hm2、灌溉用水67.16亿m3进行计算,具体结果见表4。由此可见,在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精细水平畦灌面积等的高、低不同发展水平下,不同节水方案组合下的总节水量在2.63~5.04亿m3之间。
4.4 各方案可支撑生态系统面积
在现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四大用水结构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中,受水资源短缺影响最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用水,而且其他用水对生态环境用水的挤占,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损失。根据目前实施节水战略以及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初步构想,从农业灌溉用水中节约的水量将重点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河西内陆区农业节水将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进行。
根据有关规划,目前,河西内陆区林草植被等生态灌溉定额一般控制在3 000 m3/hm2左右。据此计算,在不同节水方
案组合下,由此可增加灌溉的生态面积将在8.77~16.80万hm2之间,相当于现状河西内陆区人工灌溉林草地面积的1.3~2.5倍。由此可以看出,实施以高标准渠道防渗、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精细水平畦灌为主的农业节水,对由于水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供水严重不足引起的植被萎缩、土地沙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河西内陆区来说,不仅战略意义深远,而且现实作用更加显著。
注:生态灌溉定额按3 000 m3/hm2计算。
5 结 语
甘肃河西内陆区尤其是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分析结果表明,在总水资源量有限的情况下,在高标准渠道防渗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精细水平畦灌技术等方面,通过采用高、低两个方案的节水发展力度,结合其他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为目的综合农业、农艺节水技术,其农业节水潜力在2.63~5.04亿m3之间,支撑发展生态面积在2.63~5.04亿m3之间,这对缓解河西走廊水资源危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水资源公报.2009.
[2]张龙,张娜.新疆农业节水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7):43-45.
[3]甘肃省水利厅.关于“十二五”及2011年全省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的说明.甘肃水利,2011,(2).
[4]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民勤生态-经济型绿洲技术集成试验示范[R].兰州.2010.
8.节水农业发展情况 篇八
农业节水首选抗旱型玉米
玉米是高光效和抗旱节水型作物,玉米的光合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其它作物。玉米是北京市第一大作物,种植面积最大,实施玉米节水种植效果最显著。
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因物种、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的差异而有显著变化。玉米等C4作物因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又有较好的气孔蒸腾控制,故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水稻、小麦、大豆等C3作物。田间试验证实,不论以生物产量或籽粒产量计,C4作物玉米、高梁等水分利用效率三倍于C3作物。玉米还是光、热、水生态要素同步作物,能够充分适宜和利用北京地区的光照、热量和降水资源,春、夏播均可。
北京市是我国东华北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这两大玉米主产区的交界地带,春、夏播均可,自4月上旬至7月上旬,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范围内均可种植玉米,为玉米的抢墒播种、等雨播种等节水抗旱措施提供了非常好的先决条件。
农民在不灌溉条件下种植生产玉米,除可节约水资源外,还可省去灌溉设施,如打井、渠道和喷灌大额固定投资和节省人工、水电费,降低成本,可提高玉米的纯收益。
目前,北京已初步具备抗旱节水、高产、稳产型玉米品种和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只待有关部门组织、协调和实施,进行试验示范。
抗旱节水栽培的技术要点
抗旱节水栽培关键是利用抗旱品种和适时土壤墒情,一次播种拿全苗和过卡脖旱这一关。
通过遗传育种选育和筛选鉴定出一系列早、中、晚熟期配套的高产、稳产、抗旱节水型玉米新品种。如目前北京市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已选育出的“京科9”和“京科238”等品种,就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在一水不浇的条件下,常年可达亩产千斤,偏旱年份可获亩产800斤的产量。
采用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包括秸秆还田、免耕覆盖、深松蓄水、化肥底深施、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等。
抢墒播种。北京地区自4月上旬至7月上旬均可播种玉米,根据小气候和土壤条件,在四月份播种的可充分利用土壤返浆水,抢墒播种,争取一次拿全苗。
等雨播种。在“五一”以后播种,如土壤已失去返浆水,墒情不适宜播种,则需要等雨播种。整好地后,一直等到下一次透雨后,及时抢种。自5月初至7月初,这两个多月时间常年至少要有一次透雨,总能等到透雨播种。但晚播的要使用中早熟品种。因此,今后以选育中早熟高产抗旱品种为主。
如果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年,在整个玉米适宜播种期内均无充足降雨,不灌溉造墒不能播种,则也不必强求非种上玉米,可等播种小麦或其他作物或休闲土地一季。国外许多国家由政府鼓励休闲土地,给予补贴。我们虽不必鼓励休闲,但也不必非得种上不可,并可适当提倡休闲这一理念,以利下一季更高产。
一次播种出全苗之后,采取配套的旱作技术,如化肥底深施、深松蓄水等。但关键是在严重夏秋旱年份,度过卡脖旱这一关,这主要就靠抗旱玉米品种的抗旱潜力了。在播种至成熟各个环节,既有抗旱品种的作用为主,也有旱作耕作技术和栽培措施的辅助。
一方面需要深入开展抗旱、高产、稳产品种选育和筛选鉴定,同时需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试验示范。并且有些环节需政府组织、协调和政策导向,如控制农业用水,早、中、晚品种的种子供给和等雨播种的提倡以及休闲理念的引入等。
节水效果
9.节水农业 篇九
农业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标就是农作物高产与高水分利用效率相结合的节水型农业。节水农业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水分(包括降水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量的80%左右,其中90%的种植业用水都需经过土壤水的转化而被植物吸收利用。如何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水高效利用的综合农艺措施,已成为当前农业用水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下面介绍节水农业中调节干旱的几项措施:
一、减少不必要的降水流失,保住天上水。
丘陵山区要大力加强工程措施和耕作技术措施建设,工程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平梯田,沟坝,水窖等。耕作技术措施有水平沟种植、垄沟种植、蓄水聚肥种植等。通过深耕或深松,耕深15-20厘米,打破犁底坚硬土层,降低了土壤容量,增加了孔隙度,从而增加了降雨的入渗速度和土体的蓄水容量。少耕免耕对减少风蚀、水蚀、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表径流起到良好作用。免耕可使降水流失量减少,土壤流失量减少,土壤含水量增加。
二、选择避旱和适应土壤干旱的措施,巧用土壤水。
根据不同地区土壤特点,选耐旱优良品种。通过一些耕作措施,减缓干旱时期的旱情如延长蹲苗时间以错过旱情期;在限水灌溉条件下,磷肥集中深施效果最好。有地表水源的地区,限额灌溉,以水防旱。
三、防止不必要的蒸发,减少消耗,多用土壤水。
防止不必要的水分蒸发可采取覆盖、应用抗旱保水剂等措施。(1)覆盖。有麦糠覆盖、生物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留高茬覆盖、沙石覆盖等几种方式,保墒增温效果好。生产实践证明,麦田采用麦糠覆盖蓄水量提高20-44.6毫米,比对照增产23.2%。覆盖栽培具有明显而稳定的聚水、保墒、增温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及其有效性,提高作物有效耗水比,抑蒸减耗,节水抗旱,促进早熟和增产等作用。(2)利用抗旱保水剂,延长土壤水分持续供应。抗旱保水剂可直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在旱作大田上,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平均可高出5 个百分点以上,在灌溉地上,可明显可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延缓灌水时间,减少灌水1—2次。
四、提高土壤现有水分的利用效率,用好土壤水。
土壤深层贮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在作物生育期降水不足时,可通过毛管运动或根系的吸收调节水分的供应。采用轮作平衡调水,推广良种,间作套种,铺膜提高地温增加水分的有效性,增加施肥量,合理利用N、P配合,无机
10.农业节水措施 篇十
一、节水灌溉方式
1、田间地面灌水: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
2、管灌:是利用低压管道(埋没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节水、省工、节地和节省能耗等优点。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管灌可省水30%―50%。
3、微灌:有微喷灌、滴灌、渗灌等微管灌等。是将灌水加压、过滤,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水于作物根系附近,微灌属于局部灌溉,只湿润部分土壤。对部分密播作物适宜。微灌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80%―85%。微灌与施肥结合,利用施肥器将可溶性的肥料随水施入作物根区,及时补充作物所需要水分和养分,增产效果好,微灌应用于大棚栽培和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上。
4、喷灌:是将灌溉水加压,通过管道,由喷水咀将水喷洒到灌溉土地上,喷灌是目前大田作物较理想的灌溉方式,与地面输水灌溉相比,喷灌能节水50%―60%。但喷灌所用管道需要压力高,设备投资较大,能耗较大,成本较高,适宜在高效经济作物或经济条件好、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应用。
5、关键时期灌水:在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应选择作物一生中对水最敏感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灌水,如禾本科作物拔节初期至抽穗期和灌浆期至乳熟期,大豆的花芽分化期至盛花期等。
二、节水抗旱栽培措施
1、深耕深松:以土蓄水,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加厚活土层,增加透水性,加大土壤蓄水量,减少地面径流,更多地储蓄和利用自然降水。玉米秋种前深耕29厘米加深松到35厘米,其渗水速度比未深耕松地快10―12倍,较大降水不产生地面径流,使降水绝大部分蓄于土壤。据测定,活土层每增加3厘米,每亩蓄水量可增加70―75立方米。加厚活土层又可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2、选用抗旱品种:称为作物界骆驼的`花生等作物抗旱性强,在缺水旱作地区应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间抗旱性也有较大差异。
3、增施有机肥:可降低生产单位产量用水量,在旱作地上施足有机肥可降低用水量50%―60%,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合理施用化肥,也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4、防旱保墒:用中耕和镇压保蓄土壤水分。
5、覆盖保墒:一是薄膜覆盖。在春播作物上应用可增温保墒,抗御春旱。二是秸秆覆盖。即将作物秸秆粉碎,均匀地铺盖在作物或果树行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蓄水量,起到保墒作用。
三、化学调控抗旱措施
1、保水剂:能在短时间内吸收其自身重量几百倍至上千倍的水分,将保水剂用作种子涂层,幼苗醮根,或沟施、穴施、或地面喷洒等方法直接施到土壤中,就如同给种子和作物根部修了一个小水库。使其吸收土壤和空气中的水分,又能将雨水保存在土壤中,当遇旱时,它保存的水分能缓慢释放出来,以供种子萌发和作物生长需要。
2、抗旱剂:属抗蒸腾剂,叶面喷洒,能有效控制气孔的开张度,减少叶面蒸腾,有效地抗御季节性干旱和干热风危害。喷洒1次可持效10―15天。还可用作拌种、浸种、灌根和蘸根等,提高种子发芽率,出苗整齐,促进根系发达,可缩短移栽作物的缓苗期,提高成活率。
3、种子化学处理:可提高种子发芽率,苗齐苗壮。
主要方法有:
(1)用1%浓度的氯化钙溶液拌种,液种比为1:10,拌匀,堆闷5―6小时后播种。
(2)用0.1%浓度的氯化钙溶液浸种,液种比为1:1,浸种5―6小时后播种。
11.新疆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模式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新疆; 高效节水灌溉;模式
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主要粮食作物滴灌关键技术与装备(2011AA100508)
中图分类号:S2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51-2
目前,我国水资源年均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2亿公顷,其中606.7万公顷,坡度在2度左右,大部分耕地缺乏足够的水源保证,且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有40%的耕地因缺水严重退化。对于这些地区耕地面积的保持和维护,农产品与经济作物的增产增收,绝大部分依赖于水供给,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1]。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一直在大力发展农业节水,2014年全国将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00多万亩,将全面推进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1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现状
1.1新疆农业水资源现状
新疆水资源总量832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仅为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位于全国倒数第三位。目前新疆经济社会用水总量达617亿立方米,开发利用率达74%,超过国家下达新疆2015年515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也超过了国际上干旱区半干旱区水资源利用率不宜超过60%的原则。一方面新疆水资源十分匮乏,另一方面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而新疆农业产值占全疆GDP的比重不到20%,形成了巨大的反差[2],发展农业高效节水、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成为新疆农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1.2新疆农业高效节水应用现状
新疆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具有典型的“绿洲经济、灌溉农业”特征,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87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2470万亩,已占全区灌溉面积的35%,仅2013年就新增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20万亩,15年间面积增加了28倍,发展速度很快,引领了全国高效节水灌溉的推广。目前,该技术已从棉花、加工番茄等经济作物向玉米、小麦、水稻及核桃、红枣、葡萄等特色林果业规模化推广应用,牧草浅埋式滴灌也正在逐步推开。到2015年新疆80%以上耕地和果园实现田间高新节水灌溉,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到2020年,新疆农业高效节水面积累计达到4300万亩以上。预计在“十二五”末,智能滴灌技术应用面积在新疆也将超过150万亩。
2 新疆各区域节水灌溉的发展模式
目前,通过建成引额济克、引额济乌、南疆阿尔塔什等水利枢纽、南岸干渠等一批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使其成为充足水源的保障[3]。同时,在用水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调整用水比例结构、合理规划,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针对新疆各区域农业发展对灌溉的需求,综合考虑自然地理、干旱缺水程度、灌溉技术水平等情况,把全疆分为4个分区,并提出相应的因地制宜的节水灌溉发展模式、技术措施和农业重点发展方向[4-6]。
2.1 天山北坡及塔额盆地区
本区位于天山北麓、准噶爾盆地南缘、西部、北部、塔额盆地和博乐河谷平原,包括昌吉州、博州、塔城地区、乌鲁木齐市等地州,是新疆粮食和棉花基地,也是最早发展滴灌技术的区域,经济发达、工农业并重,水资源较为短缺,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渠道防渗率及灌溉水平均较高,今后应做好已有防渗渠道维护、更新,积极发展滴灌技术;在前山地带粮油作物种植区可适度发展自压喷灌技术,同时应加强部分井灌区的超采治理工作,严格控制开采量,提高滴灌的自动化控制与信息化技术,带动全疆智能滴灌技术推广应用,本区农业主要发展方向应以棉花、枸杞、加工番茄等经济作物,葡萄、蟠桃等园艺作物和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
2.2 东疆吐哈盆地区
本区位于天山南麓东部,北靠天山,南临戈壁沙漠,包括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是新疆重要的园艺、瓜果生产基地。本区经济较发达,气候干燥使得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需全面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今后应在做好开源节流、对已有防渗渠道维护、更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发。本区农业主要发展方向应针对瓜果、园艺比重大及地下水利用量大的特点,重点推广特色林果业节水灌、设施农业的滴灌技术,在条件适宜的巴里坤——伊吾盆地区适度发展自压喷灌工程,并以发展林、牧业为主。
2.3 塔里木盆地内陆河区
本区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南缘,昆仑山北麓,西为帕米尔高原,包括巴州、阿克苏地区和南疆三地州,水资源较缺短。本区经济相对落后,引水工程简陋、节水设施不配套、渗漏严重和水资源利用率低,是新疆重要的棉花和果林基地,本区应主要发展渠道防渗技术和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地形平缓或田面平整度不高的地块应推广精细平整地技术,同时在盐渍化较重的区域加强排水工程与引水工程,本区农业主要发展方向应推广特色林果业滴灌技术,提高果子品质和发展膜下滴灌棉花、辣椒等经济作物。
2.4 北疆河谷国际河流区
本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西部,包括伊犁州、阿勒泰地区,本区是农、林、牧全面发展的区域,水资源丰富,地形复杂多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渠道防渗率低,田间灌溉技术水平较低。本区河谷平原应以渠道防渗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主,推广盆、滴灌和标准沟畦灌,同时加强灌溉用水管理,提高灌溉管理水平。本区有以霍尔果斯为主的口岸,可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及薰衣草、啤酒花、油料作物为主的特色农业;前山区及低山丘陵带是发展自压喷灌技术,结合坡耕地改造及草场改良建设,可稳步发展林、牧业。
3 结论
新疆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地区,是我国往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在全疆各区域发展因地制宜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和农业重点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同时应全面推进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降低农业用水比重,从农业灌溉定额入手量化管理,深入研究农业节水的机理与机制,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低耗农业,大幅度地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灌水保证率,缓解了灌区缺水矛盾,保障粮食安全;形成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用水,以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的良性运行机制,为建设繁荣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疆提供更加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世英.对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几点思考[J].排灌机械.2000,18(1):6-8.
[2] 康绍忠,李水杰.21世纪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1997,13(4) : 1-7.
[3] 钱翌,李君,赵华.新疆节水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新疆农业科学,2002, 39(2):128-130.
[4] 丁新利.新疆干旱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发展模式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25(5):53-56.
[5] 邓依萍,刘涛.新疆节水农业区划及分区对策研究[J].节水灌溉,2008,(10):8-12.
12.发展节水农业路在何方? 篇十二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以有限的水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已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农业节水迫在眉睫
我国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6%, 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加大农业节水力度,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措施, 既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又能提高化肥、土地等利用效率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既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需要, 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的战略性措施。
农业灌溉是“第一用水大户”, 也一直是水资源“第一浪费大户”。虽然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但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仍然存在。笔者走访了解到, 因为持续干旱和农民粗放式浇水等原因, 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以至于造成水库一个个干涸, 河水一条条断流。用一位当地农民的话说, 只有看到铁路桥与公路桥时, 才知道那下面原来曾是一条河, 可是河里早已没有了水。农业节水水平, 是经济实力、发展方式、科技水平、管理能力以及劳动力素质的综合反映。
目前, 我国9 亿多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占45%, 微灌、喷灌面积仅占8%, 且区域发展不平衡, 存在着工程设施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 部分生产经营主体节水动力不足,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近10 年来, 全国平均每年旱灾发生面积4 亿亩左右, 是上世纪50 年代的两倍以上, 平均每年成灾面积2 亿多亩, 因旱损失粮食600 亿斤以上。因此, 必须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 探索一条合理用水、高效节水的水资源利用途径。
同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节水灌溉发展也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工作, 多年来发展节水灌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产业和专业人才基础。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加速, 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也为发展节水灌溉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关系条件。
农业节水潜力巨大
据测算, 我国目前单位用水的粮食产量不足1.2 kg/m3。体积1m3的水, 质量为1 000 kg。简单换算后可知, 我国生产1 kg粮食耗水量高达800 kg。而世界先进水平单位用水的粮食产量为2 kg/m3左右, 生产1kg粮食耗水量约为500 kg。巨大的差距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 我国农业节水大有潜力可挖。
相关资料显示, 目前, 在全国9.05亿亩灌溉面积中, 工程设施节水面积仅占44.3%;在23亿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中, 农艺节水面积仅占17.4%。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 据有关专家测算, 通过推广农田节水技术, 在灌区小麦和水稻生产上具有节水360亿立方米的潜力, 相当于新增灌溉面积8 200万亩, 按每亩增产150 kg粮食计算, 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3亿公斤。在旱作区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 具有260亿立方米的潜力。同时, 通过推广农田节水技术, 将灌溉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 kg/m3, 旱作区每毫米降水的粮食生产每亩提高0.1 kg, 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 000亿斤以上, 相当于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量目标。
这些年,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 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立下了大功。然而, 我们依然要正视其“欠账”多、基础弱的现实, 特别是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卡脖子”的问题十分突出。
山西省长治县韩店村杨玉庭家田边的灌溉渠道去年砌护好了, 整齐的防渗渠道替代了弯弯曲曲的土渠。“土渠漏水太严重, 水还没淌给庄稼, 就浪费掉了大半。”杨玉庭说。渠道的不健全、不完善, 导致水从干渠、支渠下来, 未到田里就已经在末级渠系里损失、渗漏、蒸发。
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目前仅为0.51, 这一数字是指水灌到田间作物利用量与出水口引水总量之比, 世界先进水平约为0.7 到0.8。农田水利基础的薄弱, 导致灌溉用水浪费严重。
除此以外, 我国目前的农业用水方式全球节能环保网还比较粗放, 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不高。一方面, 大水漫灌的做法依然在一些地方存在。另一方面, 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还相对滞后。据统计, 我国9.05 亿亩的有效灌溉面积中, 节水灌溉面积只有4.3 亿亩, 还不到一半的比例。
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被认为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方式。前不久, 一农场副场长张某给笔者粗算了一笔账:一亩玉米, 如果用漫灌的方式, 年用水量大概在200 m3左右, 而采用膜下滴灌只需要30 m3。膜下滴灌让水通过细小的管道直接浸润农作物根系的发育区, 用水少, 产量却能大幅提高。然而在我国, 这样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还不到2 亿亩。
减少灌溉用水的浪费, 提高每滴水的利用效率, 我国农业节水的潜力需要在“精打细算”中挖掘。
节水农业缘何推广难
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 另一方面是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过低。据山西省壶关县环保及水利部门的调查显示, 截至目前, 全县几乎所有的农田灌溉仍然采用传统大水漫灌的方法来进行灌溉, 有时甚至因为渠道年久失修、土地坑洼不平, 跑水积水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水资源浪费。
按理说, 农业节水技术理应受到相关部门与农民的普遍重视, 可为什么却备受冷落呢?究其原因:
一是水利工程重建轻管, 质量差。在农村不少地方许多古老的灌溉工程得不到及时维护, 长期带“病”运行;不少工程与机电设备设计标准不配套, 许多土法上马和群众运动搞起来的项目占据相当份额, 工程质量达不到原有设计要求, 一些灌区工程自竣工之日起就是“病号”。由于过去我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开源轻节流、重骨干轻田间等倾向, 工程基本建设资金容易到位, 而正常的工程配套、维修、管理等资金难以落实, 小缺陷渐渐变成了大隐患。
二是节水技术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和农民的重视。对农业节水而言, 技术节水成效明显, 且前景光明。但长期以来, 财政资金投入主要以农田水利为主, 田间农艺节水技术推广投资却很少,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再就是引入节水技术的费用与现行水价反差太大, 农民难以接受。现在农业灌溉用水水价普遍较低, 1 t水大都在0.03 元到0.1 元之间, 而采用节水灌溉技术1 公顷农田的灌溉费用在1 万元至1.5 万元之间, 如此高的费用, 农民当然不愿意接受。
三是缺乏市场机制影响了节水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如今, 农业科技市场在我国得到巨大发展, 但其中却极少涉及节水技术的推广。发展农业节水技术中没有引入市场机制, 致使农业节水问题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发展。
另外, 缺乏激励机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农村地区, 每年都要评选劳模、先进, 但基本上都是以经济指标为标准, 人均收入为主要内容, 很少听说哪个地方因节约用水、推广节水技术而被评为劳模、先进的。
农业节水潜力如何挖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紧张形势, 我国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到2015 年, 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 350 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到2020 年, 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 700 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 以上。这些“硬杠杠”对农业节水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么, 在不断增长的粮食产量与农业用水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当下, 怎样才能加快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 更好地实现农业节水?
节水灌溉是节水农业的中心, 抓住农田节水就抓住了节水农业的根本。为此, 必须根据水资源状况、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等, 制定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按照耕地土壤类型、气候特点、作物需水规律等, 加强分类指导和科学管理。必须抓住农田水利建设有利时机, 改善农田水源保障条件, 配套田间节水基础设施, 加强田间节水微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 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把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等相结合, 全面提升农田抗灾减灾和耕地持续增产能力。各级政府在发展节水农业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牢固树立“节水增产、节水增效”的理念, 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统筹多项资源, 发挥项目资金综合效应。鼓励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示范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建立和完善基层节水农业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形成节水农业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和工作体系, 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水分生产效率。
今年, 我省已出台了农业用水定额, 对灌溉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 农民用IC卡先购水后浇地, 在分配水权范围内所购的水量, 节约归自己, 并可在同业间自由转让。
未来, 我国将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加强量水设施的建设, 同时改进水费计收手段, 以先进的管理模式, 适当使用经济杠杆, 充分调动农民节水的主动性。
【节水农业发展情况】推荐阅读:
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01-02
广东节水农业的制度保障06-27
家庭节水情况调查报告10-07
有效节水措施06-22
节水知识答题08-07
节水知识08-18
校园节水标语08-20
节水计划09-29
节水小方案10-01
节水高手作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