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经》教学设计(共11篇)
1.语文《诗经》教学设计 篇一
诵读欣赏 《诗经》二首
基本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默写本诗,读懂诗歌内容。2.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饱含的感情。
提升目标:了解《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默写下列词语,并能给加点字注音。
睢鸠 窈窕 逑 荇菜 寤寐 芼 .........
二、读一读
这两首诗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设计目的: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建议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完成基本目标1。
预设:《关雎》讲述了一个男子思慕 一个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蒹葭》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三、想一想
1.《关雎》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品读分析。
设计目的: 解决基本目标2及提升目标。教师给学生补充介绍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让学生再圈划出重点语句,随文批注,选择一例写在横线上。
预设:主要手法是“起兴”,第一章写河边邂逅,一见钟情;第二、三章写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第四、五章写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2.《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设计目的: 解决基本目标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语句,分析这些景物描写对表达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以及不能和心上人倾诉衷情的怅惘情怀的作用。
预设:这首诗每章开头写景,描写主人公渴望会见心爱人在河边所见的景物,这种写景与写人是密不可分的。这点明季节的景物描写,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情和 景是相和谐的。
四、练一练
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五、课后作业
课后搜集《诗经》材料。
2.语文《诗经》教学设计 篇二
(一)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 掌握《采薇》中出现的基础知识。
2.探讨《采薇》的思想内容以及重章叠唱的艺术特色, 感受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二)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积累相关字词, 理清诗文大意。
2.以诵读为主线, 从音读、意读和情读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感悟诗文情感。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采薇》中主人公情感的领悟, 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诗经》中独有的人文关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稿设计】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 选自《诗经》, 也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按照传统的教学要求, 本首诗以追忆的方式, 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情感即可。但是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有着如下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更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基于此, 我在备课初期, 设计将课堂分割为以下六步: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宋代画家李唐的《采薇》图。教师简单介绍图中伯夷、叔齐采薇充饥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诗经》, 穿越时空, 一起去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 走进《诗经 采薇》 (板书课题) 。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过程
在前一节《卫风 氓》的学习中我们知道, 《诗经》中的语言生动朴素, 自然而又富有韵律。古人读诗谓之“吟”, 谓之“咏”, 今天我们就通过“音读-意读-情读” (板书) 的方法来品读《采薇》。
三、学生“音读” (多媒体出示本阶段诵读要求)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顺语句, 读出节奏。
1.学生尝试自己“音读”《采薇》。
2.小组成员互读互听, 把握“音读”要领。
教师作诵读提示:注意生字;注意古今读音不同的字;注意通假字。
学生诵读障碍情况预测:对生僻字的识记。 (教师通过课件对生僻字作强调)
3.学生齐读诗歌。
四、学生“意读” (多媒体出示本阶段诵读要求)
诵读要求:准确理解文意, 概括全诗的梗概。
1.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圈点重点字词和疑难字词。
2.小组互助解决疑难字词。
师生共同总结重点字词范围:通假字, 古今异义字;动词;词类活用;课文注释中强调的字词。
学生疑难字词情况预测:止 莫 启 孔 尔 路 腓 弭 思
3.小组合作进行文白对译。
4.学生设计板书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抽1~2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五、学生“情读”
多媒体出示对《诗经》的评论:《诗经》独有的高度人文关怀、率直大胆的内涵, 实则是对自己生命要求的尊重, 是在追求自己生命性灵的完整。
讨论: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呢?请结合本诗或者《诗经》中其他诗歌谈谈你的感悟。
(在探讨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关注前三章重章叠唱的手法和最后一章中借景抒情的手法)
参考:通过一个戍卒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 我们越过几千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 他有思念家乡的痛苦, 也有征战胜利的自豪。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这才是真实的人物的心灵写照。
(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采薇》)
六、小结
这就是《诗经》, 富有魅力的《诗经》, 真实的《诗经》。
教学反思:1.课堂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的诗歌教学步骤, 从学生的认知顺序, 逐步深入, 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对诗歌进行把握。
2.导入部分较为生硬, 有些“为导入而导入”。
3.在“意读”部分的教学时, 教师的主体意识太强, 完全以教师自我的预设把控课堂, 置学生于被动的地位, 无法体现学生的开拓思维和理解的多样性。
4.在教学的设计中没有体现学生的层次性,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没有不同的层次要求。
【第二稿设计】
根据第一稿的教学反思, 第二稿的设计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的修改:
1.导入改为由《诗经》中的常见植物导入, 更贴近教学目标中体会《诗经》独有的人文关怀这一点。
2.“意读”部分采用“示范模仿”的教学方法, 教师示范用现代诗歌的形式翻译《采薇》, 然后学生从内容、形式和韵律进行模仿, 更侧重于对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和探究进行引导。
3. “音读”“意读”“情读”三个部分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选择完成目标, 使得课堂讨论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性。
3.《诗经》的吟诵教学实践与反思 篇三
【关键词】《诗经》 吟诵 教学 反思
【课题项目】此文为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师范技能创新——“中国古典诗文吟诵及创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75-02
一、吟诵概说
“吟”与“诵”都是古已有之的教学、读书、创作方式和表达情感的方式。《说文解字》:“吟,叹也,呻也,从口今声。”《增韵·侵韵》:“吟,哦也,咏也。”《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咏),律和声。”《说文解字》:“咏,歌也。从言永声。”“永”即长言之,把声音拖长地读。《毛诗序》云:“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唐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简单而言,“吟”与“咏”类似,都是拉长声音歌唱的意思。屈原《渔父》言:“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又《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周礼·春官·宗伯》:“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讽、诵经常互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即以声音来分辨掌握句读的节奏韵律。具体而言,“吟”、“咏”、“歌”的音乐性旋律性更强,“诵”则声清而义明,类似于今天的朗诵,又比之多了节奏性和韵律感。
具体到《诗经》,它作为周代礼乐文明的体现,一开始是周王朝及各诸侯国[3]的乐官和乐工们在各地采诗、公卿献诗的基础上,加以收集、整理、编订、入乐,在各种典礼仪式和朝廷上奏乐演唱,以观风俗之盛衰,政治之得失,这是《诗经》之用。到了春秋后期,礼崩乐坏,诗歌逐渐不用于各种典礼仪式的演奏,也逐渐与繁复的音乐相分离,变成一种具体的学习用书,即《诗经》之学。在《诗经》的传承流播中,孔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史记·孔子世家》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墨子·公孟》也说孔门弟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诗经》作为教学用书,可以一般地诵读,可以配乐诵读,可以吟咏歌唱,还可以边唱边舞。从诵读到吟咏、弦歌的过程一直遵循的是汉语本身的读音,沈括《梦溪笔谈·协律》:“古诗皆咏之, 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 谓之协律。”后人将此特点概括为“以字为谱”或“依字行腔”。时代久远,语音早已变迁,我们无法窥见孔子当时如何教学《诗经》,只能从历代传承的前人处觅见一缕芳踪。中华吟诵学会的老师们在采录了近千名上过私塾的老先生,整理了上万字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其总结为:“一本九法”,“一本”是声韵涵义。“九法”包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今天大中小学所学的普通话吟诵之法大都本于此。
二、《诗经》吟诵教学实践
一般而言,世上先有声音后有文字,吟诵便是古典诗歌的声音形态。《毛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嗟叹、永歌便是拉长声音地读或唱。宋代真德秀《读书记》:“读诗之简要真诀,学者不可以不知也。又曰,读诗正在于吟、咏、讽、诵其委曲折旋之意,正如自家作此诗相似,自然能感发人之善心。”足见吟诵是学习诗词的重要方式,通过吟诵,读者能够“因声入境”,体会“意在言外”,“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一)有助于把握《诗经》的整体风格
《诗经》中国风很多采自民间,但应该是经过乐官们加工整理过的,而大雅小雅、颂诗则更具庄重典雅的贵族风貌,因此吟咏时也须有贵族文质彬彬、温文典雅的特点。其次,周人是个农业民族,带有浓厚的农业文明色彩,安分守己、安土重迁是其主要特色。《诗经》整齐平稳的四言结构,犹如周代整齐划一的“井田”,象征着周人端庄方正的性格和精神。又孔子曾言“诗三百篇,思无邪”,评价《关雎》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之美,且《诗经》历来是作为“温柔敦厚”的教化用书和礼乐文明的载体传授给贵族子弟的,故吟咏时应该把握节奏简单舒缓、中正平和的感觉。具体而言,《诗经》结构大致是二/二划分的,第二字和第四字拉长,韵字最长,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是声音和内容的节奏。吟诵雅诗和颂诗时更应有端庄沉稳、恭敬肃穆的感觉,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吟诵时能把这些感觉带给学生,基本上就把握了《诗经》的大体风格,而吟诵本身也是教育感化的方式,使学生养成徐而不急的君子之风,若能配以雅乐,则效果更佳。
(二)有助于更好地感受《诗经》的音韵美
《诗经》属于最古老的四言诗,格律对仗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和工整,基本上只要符合“依字行腔、韵字拖长”的规则即可,如此我们吟诵时会很容易感受到《诗经》的音韵之美,所谓重章复沓大致也是声音和韵律的回旋往复。如《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我们会觉得这首诗很啰嗦重复,三章十二句,就换了六个字,这六个字还容易混淆,可是我们一吟咏时,整个采芣苢的过程和画面感就出来了,无怪乎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繍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1]20在方先生看来,此诗无需繁琐的考证注疏,只需平心静气反复吟咏,就能体会诗篇的优美画面和意境了,自然带给读者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
《诗经》中还有一部分诗是复沓的,今人称之为叠句,所谓反复咏叹、一唱三叹是也,如《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其中“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就属于复沓,或叫复歌,可以是一个人不停地吟咏歌唱,也可以是合唱,以此来反复咏叹由于宽广的河水的阻隔,所求之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落、哀伤、惆怅之情。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说:“诗者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2]。
(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容和情感
《诗经》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词比较繁复古奥,且其读音和辞义还有很多争议和分歧,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古今隔阂,让学生重新感受领略《诗经》之美,是为师者需要认真考虑的教学难点。诗歌的内容决定了吟诵的主旋律和基本调,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理解品味、加深记忆的过程。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唯有曼声长吟,才会有苍茫的画面感浮现于眼前。首章押ang韵,这个韵有种深沉、高亢、壮阔之象,拖长声音吟咏时有种广阔苍茫之感,诗人上下求索的身影在浩淼宽广的天地中显得渺小孤寂,“伊人”的身影是那样的飘渺模糊。第二章的韵由开口音变为细口音,情感发生了变化,更有一种若即若离之感。第三章不仅押细口音的韵,连声调都变成了仄声,更添一种焦急绝望之情。程俊英的《诗经注析》说:“首章‘蒹葭苍苍,由露为霜,写的是秋晨露寒霜重之景,二章‘蒹葭凄凄,白露未晞,写的是旭日初升,霜露渐融之状,三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则已是阳光普照,露珠将收的时刻了。三章兴句,刻画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地,渲染出三幅深秋早上河边不同时间的背景,生动地描写了等待伊人,由于时间推移而越来越迫切的心情。细细吟哦,余音是隽永的。”[1]346此处的“吟哦”即低声吟咏,有余音袅袅之感。方玉润说:“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絶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1]345这是从声音上传递出来的感受,而非字词的含义,很显然,《蒹葭》是秦地音乐的异类,如此缥缈、浪漫和缠绵。从吟咏的音乐感知角度看,《秦风·无衣》应该是秦地的代表音乐,代表着《秦风》的典型风格,全诗充溢着同袍共衣,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积极豪迈精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首军中战歌,气势高亢雄壮,可以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在锣鼓号角声中放声歌唱的情形,有长虹贯日,气吞日月之象,故钟惺云:“(此诗)有吞六国气象”,吴闿生则认为此诗“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能及。”[1]357这是声音带来的深刻感发和直接触动。
又如《诗经》中的名篇《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自汉以来,学者对这首诗的主题和作者就颇有争议。《毛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1]194此说影响极大,“黍离”或“黍离之悲”已成为后世文人感慨亡国时常用的典故。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举《黍离》的复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胸中有种种甜酸苦辣写不出来的情绪,索性都不写了,只是咬着牙龈长言咏叹一番,便觉一往情深,活现在字句上。”[1]194-195
此诗对后人影响极大,后世诗篇,写家国兴亡之感,或得其神,或效其形,如杜甫的《哀江头》,姜夔的《扬州慢》等。千百年来,此诗以其缓慢、悲怆、忧伤的曲调和旋律感动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华锋教授的《吟咏学概论》举过一个例子,《光明日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说著名教授郭绍虞先生七七事变后在北京教书,当时日本人让他到日本人所办的学校任教,郭先生断然拒绝,日本人便断其从教之路,先生给学生上了最后一课,临下课时,郭先生动情地吟咏了《王风·黍离》,吟者泪流满面,听者更是泣不成声,这就是吟咏的感人力量[3]。
《诗经》中还有无数的经典篇章都是通过声音传达出情感的,唯有曼声长吟,细细诵读,方能呈现出感人的力量。朱自清《论朗读》总结道:“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诗歌很多无法言语的内涵只有文字是表达不完整的,必须加上声音,才能补充完整。所以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诗经》声音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大于辞义,我们用解释辞义、逻辑推理的方式论述《诗经》,其价值减半矣。
三、《诗经》吟诵教学反思
笔者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吟诵教学后,发现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可能这些问题可能其他老师们也会遇到,在此提出,以待前贤共商:
(一)如何处理《诗经》中的古今异音字
由于《诗经》年代久远,关于其字音和辞义千百年来有成百上千本专著对其进行不同层面的解释和笺注,历来众说纷纭,单说语音,历史上就存在上古、中古和近古之别,因此如何处理其中的古今异音字就体现出一定的难度。当今吟诵界的前辈大多赞成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各家的注音版本都不同时,就用普通话吟诵。于是就会出现古今异音字,如“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其中“采”和“友”,“芼”和“乐” 在上古是押同一个韵的,然而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是不押韵的,我们也无法恢复古音,只能在这几个字的位置上明显拉长,表示押韵的特点。
(二)吟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
因为吟诵是读书调,不需要过分夸张的肢体语言,一般都是素读清唱的,没有各种乐器的伴奏和优美的音乐旋律,也没有纵情高歌的舞台表演感觉,而且《诗经》节奏比较缓慢庄重,四平八稳,同一个调子读多了,学生也会产生倦怠之感。这里涉及到对吟诵“美不美”“好不好听”的评价和认识问题,有的老师比较重视吟诵的美感,如刘亮老师就认为:“教师在进行吟诵教学时,还特别要重视方式方法的创新。具体的手段可以有这样一些:如请音乐家到课堂上来,用古筝、琴、箫、笛等乐器给吟诵进行伴奏,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强化吟诵的美感。”[4]事实上,若有音乐元素加进去,确实更能吸引学生兴趣,如北京景山中学的朱畅思老师便以吉他伴奏来吟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有大批的受众群。古人也经常自弹自唱,或朋友相聚,有人弹琴,有人吟咏歌唱,就像《论语》中的《侍坐章》和《兰亭集序》中描写的那样,整个场面充满了美感,遗憾的是我们普通文科老师很少精通音乐,自然也就减损其审美感受。当然,也有专家如华锋教授和叶嘉莹教授就认为吟诵就是传统的最基础的读书方法,无需加以繁复的音乐形式及舞台效果,若太注重音乐与旋律的美感,反而喧宾夺主,失却了读书真正的意义。
总而言之,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吟诵之法确实有助于改善当今古典诗文教学枯燥无味之弊,也已收到些微的效果,只是后续需要更完善。希望有更多的师生能加入吟诵的队伍,传习雅言之道,养成君子之风;继承经典诗词,传播礼乐文明。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沈德潜.说诗晬语[M]//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专著选辑[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87.
[3]华锋.吟咏学概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124.
[4]刘亮.吟诵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2(2):60.
作者简介:
4.高考语文《诗经》经典名句 篇四
1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桃之夭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3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诗经·召南·草虫》
4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5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6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7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9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是好也。《诗经·卫风·木瓜》
10知我者,谓我心忧;·王风·黍离》
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3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
1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6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语出《诗经 郑风 风雨》。
17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小雅·伐木》
18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19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诗经·国风·陈风·泽陂》
20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21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22 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2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24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2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26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27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28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出自《诗经·小雅·棠棣》。
30靡①不有初,鲜②克③有终。 出自《诗经·大雅·荡》。
关雎《诗经·周南》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qiú)。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2]。
5.语文《诗经》教学设计 篇五
棠棣花
学习目标:
.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隰则有泮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言既遂矣
躬自悼矣
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6.高二语文试卷诗经三首随堂练习 篇六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 诗歌总集,通称为 或,共 首,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全书收集了从 到近五百年间的诗歌,分、、、三个部分,其中“风”指15国风,“雅”分“大雅”、“小雅”。以 诗为主,普遍运用、、的艺术手法。
2、《诗经》六义:、、、、、。
二、通假字:
1、于嗟鸠兮:
2、于嗟女兮: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4、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6、与子同泽:
7、爱而不见:
8、说怿女美:
9、自牧归荑:
三、词类活用: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2、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四、解释加点的词语:
1、氓之蚩蚩:
2、匪我愆期: ....
3、乘彼垝垣:
4、体无咎言: ....
5、无与士耽:
6、以我贿迁: ..
7、不可说也:
8、其黄而陨: ..
9、自我徂尔:
10、渐车帏裳: ..
11、女也不爽:
12、无毫发爽: ..
13、爽约:
14、屡试不爽: ..
15、士也罔极:
16、靡室劳矣: ..
1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18、奢靡: ..19风靡: 20、所向披靡: ..
21、咥其笑矣:
22、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
23、隰则有泮:
24、言笑晏晏: ...
25、静女其姝:
26、俟我于城隅: ..
27、搔首踟躇:
28、静女其娈: ...
29、贻我彤管: 30、作《诗说》以贻之: ..
31、彤管有炜:
32、说怿女美: ...
33、自牧归荑:
34、洵美且异: ..
五、填出古代年龄称谓:
1、少年时代把头发梳成髻:
2、女子十三岁:
3、女子十五岁:
4、男子二十岁:
5、三十岁:
6、四十岁:
7、五十岁:
8、六十岁:
9、七十岁:
10、八九十岁
11、一百岁: 六、一词多义:
1、言: 载笑载言: 静言思之:
2、女: 静女其姝: 匪女之为美:
3、见: 爱而不见: 不见复关:
4、罔: 士也罔极: 置若罔闻:
5、夙: 夙兴夜寐:平生夙愿
6、载: 载歌载舞: 千年万载: 车载船装:
7、体: 体无咎言: 四体不勤:
身体力行: 体贴入微
七、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他当职员时对小丽还是一片真情,炒股发财后就二三其德,与别的女子打得火热。.... B、提及廉洁奉公,王厂长上任之初信誓旦旦,可没过一年便开始贪污公款。.... C、灯光照耀下的T型台上,模特们在欢快的乐曲中搔首踟蹰,与服装的明快风格十分和谐。
7.《诗经》“穀”字解 篇七
一、谷类的总称
由谷类到谷类作物到粮食这一系列的意义都很好理解。在《诗经》中“穀”这一意义的用法比较多, 而且通常和表示量多的数词“百”联在一起, 组成“百穀”一词, 如《豳风·七月》中有“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穀”;《小雅·信南山》有“生我百穀”;《大雅·大田》《周颂·噫嘻》《周颂·载芟》《周颂·良耜》都有“播厥百穀”句。
二、养、养育
在《诗经》中, 这一意义运用也较多, 如《小雅·甫田》有“以祈甘雨, 以介我稷黍, 以穀我士女”。《诗集传》和《诗经全译》都将“穀”释为“养”。又有《小雅·蓼莪》中有“民莫不穀, 我独何害!民莫不穀, 我独不卒!”句, 《诗集传》将前句中“穀”释为“善也”, 因此《诗集传》对前句的解释是“民莫不善, 而我独何为遭此害也哉。”根据这一解释, 我们还是不能知道“善”的具体所指, 但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相对的特点判定“善”和“害”相对的, 据《诗经选注》解释:害, 祸害, 指父母死亡。那么“善”即是父母健在, 即是可以尽赡养父母的责任。又《诗集传》将后句“民莫不穀, 我独不卒!”中的“卒”解释为“终也, 言终养也。”“卒”是“终”的意思, 我们都明白, 但“终养”的意思我们却没见过, 原来“终养”中“养”是前面“民莫不穀”的“穀”的意义在后面的延续, “穀”即“养”之义, 可见, 朱熹《诗集传》对“民莫不穀”的“穀”的理解便是:养, 赡养 (父母) , 使 (父母) 善也。郑玄笺对此句中“穀”的释义也是“养也”, 《尔雅》则训为“生也”, “养”是“ (使) 生也”, 二者不相冲突。
三、生、活着
《王风·大车》中有“穀则异室, 死则同穴”, 根据对文的特点, 我们可以理解“穀”与“死”是相对的, 即“生, 活着”。《诗集传》对此的解释也为“生”, 《王风·大车》是一位妇女对男子表达爱情忠贞的诗歌, 故《诗集传》对此二句的理解为“生不得相弃以同室, 庶几死得合葬以同穴而已。”此第三个义项与第二个义项有内在联系, 即前者由后者引申而来, 其引申关系为“养”是“使生, 使活着”, 引申为“生, 活着”。
四、善、良好
这一义项在《诗经》中运用最多。如《小雅·小宛》中有“教诲尔子, 式穀似之”, 《诗集传》释为“穀, 善也。教诲尔子, 则用善而似之可也”, 此中之“善”, 即今言之“善道”;同篇又有“握粟出卜, 自何能穀”, 《诗集传》对此话的理解为“握持其粟出而卜之日, 何自而能善乎”, 《诗经全译》翻译为“握着小米去问卦, 能从何处得吉利?”此中之“善”即今言“吉利”, “好运”。又《小雅·小弁》中有“民莫不穀, 我独于罹”, 《诗集传》的解释是“穀, 善。罹, 忧也, 民莫不善, 而我独于忧”。《诗经全译》翻译为“人们都过好生活, 独有我的忧愁多”, 《诗经选》的理解也大体相同, 即“穀, 善。人人都过得很好, 只有我被忧伤撂倒”, 在这里, “善”又是指好生活, 过得好。《小雅·黄鸟》有“此邦之人, 不我肯穀”, 《诗集传》即释为“穀, 善”, 诗名的意义为“苟此邦之人, 不以善道相与”, 后世大都遵循此说。余冠英《诗经选》则认为“穀, 善, 或训养, 也可以通。‘不我肯穀’就是不肯善待我 (或不肯养我) 的意思”。这里, 余冠英的观点也有一定道理。《黄鸟》一诗是离乡背井的游子因在异国遭受剥削和欺凌, 而怀念邦族的吟咏, “不我肯穀”即异邦之人“不肯养我”, 即不能让我在此邦生活, 也即“不肯善待我”, 只是在表述上有着委婉与否的区别, 又《陈风·东风之枌》是有“穀旦于差, 南方之原”, “穀旦于逝, 越以鬷迈”, 《诗集传》释“穀, 善”, “穀旦”即善旦;《汉语大词典》则释为:“良晨, 睛朗美好的日子。”又指出“旧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 《诗经全译》对这四句诗的翻译即为“选择吉祥的一天, 聚在南方那平原”, “选择良辰同去乐, 会合前往多又多”。《诗经选》循朱说, 释:“穀, 善。穀旦, 指好天气的早晨。”无论将“穀”释为善道、善待、吉利、好运还是好生活、过得好、吉日、良辰, 它们都有一个语义特征, 就是良好, 让人的内心感觉愉快。
五、禄
《小雅·正月》有“佌佌彼有屋, 蔌蔌方有穀”, 《诗集传》解释“穀, 禄。”《诗经全译》将此句译为“小人也给他房屋, 鄙陋之人给爵禄”, 《诗经选注》则解释为“朝廷所任用的都是一些委琐鄙陋的人, 这些人拥有大量财产, 享受高官厚禄。”可见, “穀”在这里作“禄, 俸禄”解是既普遍, 又通顺, 而余冠英《诗经选》中则把此“穀”简化成“谷”, 解释为:“粮, 财产”, 这句话也译为“猥琐的人都有房, 鄙陋的人都有粮。”在古时, 以谷物计禄的情况是存在的, 所以“禄”的这一义项由“谷, 粮”的义项引申而来的关系也很明白, 因此在这把“禄”解释为“粮, 财产”也有他的合理性, 但是因为这“粮”是以俸禄的形式出现的, 所以译为“ (俸) 禄”更易让有着年薪、月薪概念的现代人理解诗歌的意思。《辞海》中“谷”是“穀”在“庄稼和粮食的总称”意义上的简体字, 却不是“穀”其它义项的等义词, 因此, 此处的“穀”不宜简写成“谷”, 还是保持原状为好。又《小雅·小明》有“嗟尔君子, 无恒安处。靖共尔位, 正直是与。神之听之, 式穀以女”。《诗集传》解释:“穀, 禄也。此章又戒其僚友曰:嗟尔君子, 无以安处为常, 言当有劳时勿怀安矣。当靖共尔位, 惟恐天下不乱正直之人是助, 则神之听之, 而以穀禄与女矣”, 今人译得直白些, 将“穀”直译为“好处”, 如《诗经全译》将此章后两句译著为“神明听见了这些, 定用好处赐给你”。把“穀”作“禄”解的在《诗经》中还有《小雅·天保》中的“天保定尔, 俾尔戬穀”, 毛传曰:“戬, 福;穀, 禄。”《诗集传》解释:“穀, 善也。”《诗经全译》则曰:“穀、禄、善”, 两句译为“上天为你安基础, 使你群臣齐受福。”无论是毛传、《诗集传》还是现代的《诗经全译》, 对“穀”的解释虽说字面不同, 但实质是一样的, 即都含有“好处”一意, 因此, 这里的“穀”作“禄”解是说得通的。《汉语大词典》“穀”的第二条解释便是“官俸。古代常以谷物计禄。”
8.语文《诗经》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静女》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2.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3.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采薇》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由学生盼望放假回家导入《采薇》,一个回家的故事。
二、文本探究
(1)前三章诗句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a.戍边时长、生活艰苦、音讯不通;b.思乡思亲之愁苦(2)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a.重章叠句;
b.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思乡之情;
在音节上,一咏三叹,音节和谐,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3)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a.战马肥壮、战备精良、一月三捷;b.克敌卫国之豪迈(4)多角度鉴赏末章之美。
a.对举句式整齐美;b.过渡总结结构美;c.情景交融情感美。(5)归纳诗歌主旨。
《采薇》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旅生涯的艰难困苦,反映了服役士兵思家与卫国的矛盾心理;体现了士兵为国舍家、舍生报国的高尚情操;揭示出在反抗异族侵犯的正义战争中,士兵们的牺牲精神。
三、发散思维(1)由戍边战士的家园之思联想到游子思乡情结,继而体会奔波在外的父母对家人的牵挂。(2)感受现代中国军人热爱祖国和人民,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坚定的感情立场。
【附】《诗经·小雅·采薇》译文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9.语文《诗经》教学设计 篇九
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B.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D.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秋以为期
A.以尔车来
B.以望复关
C.
不以物喜
D.以我贿迁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岂不日戒,狁孔棘
B.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5.下列各句中,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A.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B.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C.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D.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B.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部分,其中“雅”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它们合称为“诗经六义”。
C.
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是指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也用“风骚”泛指文学。
D.
《诗经》又简称《诗》,《尚书》又简称《书》,“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二、语言表达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桥从《诗经》里延伸开来,横跨在岁月的河流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仰看日月星宇,承载着所有人的脚步,谦卑地迎来送往。任时光的流水从脚下消逝,让胸膛里带着菜花香的习习河风,去抚慰岁月的苍凉。桥下是潺潺流水,水中是参差荇菜,古代的月亮照着今人。谁是那窈窕淑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还在溯游从之,寤寐求之?谁还在水边寄托着相思?走进水乡,不经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列句子。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学完这两首诗后,老师要求任选其中的一首诗,写一篇赏析文章,并且拟了一个标题作为示例:《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诗经·采薇〉赏析》。请你模仿这种形式为《诗经·氓》拟一个题目。
答:
三、诗歌鉴赏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上面这首诗歌是怎样以乐景写哀情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以下各题。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嗟我怀人,置彼周行②。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③。我姑酌彼金罍④,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⑤。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①采采:不断地采;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花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②彼:指顷筐。周行:大路。行,道路。③虺隤(huī
tuí):马疲劳生病。④金罍: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⑤玄黄:生病。
1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人因思念远方的人儿走上高高的山岗。
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说文中的“我”以斟满酒杯来消除对远方人的思念。
C.诗人用了“虺隤”“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马的疲劳的神情刻画了出来。
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
12.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
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中并不常见。
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
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
1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
B.该诗多处运用反复,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反映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C.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
D.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总结,点名“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14.对于“我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我马”是想象的,并非实际存在,作者想以此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
B.作者通过“我马……”的反复,意在刻画怀人思归的惆怅。
C.古人外出皆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
D.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以马的疲劳和生病来说明女子寻找心上人的辛苦。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芣 苢①
采采,薄言②采之。采采,薄言有③之。
采采,薄言掇④之。采采,薄言捋⑤之。
采采,薄言⑥之。采采,薄言⑦之。
注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5.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
16.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愿,请。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登上
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耽:耽搁
D.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悼:伤心
19.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怎样的人?
四、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日夜操劳,勤奋不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不再存有想法,对婚姻果断作了结的刚强性格。
(3)《采薇》中形象地揭示了征人的内心世界的名句是“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于兴师②,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③。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④!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①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②兴师:出兵。③泽:通“”,内衣,指今之汗衫。④作:起。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共三章,均以“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
B.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C.“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2.该诗每章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诗歌中的人文传统、人文关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作品或表现出对生命的关爱,或表现出对民族的忠贞,或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或表现出对亲情的怀念,或表现出对友情的珍爱……这些诗歌都蕴含着巨大的人文内涵和人格魅力。
请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为话题,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匪”通“非”,不是。C项“于”通“吁”,感叹词。D项“说”通“脱”,脱身。
2.【答案】D
【解析】D项与例句都是介词,把。A项用。B项连词,表顺承。C项因为。
3.【答案】D
【解析】D项均为名词,道路。A项动词,愿,请/名词,将领。B项同“暮”,年末/副词,不要。C项动词,说/名词,话。
4.【答案】C
【解析】A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雨:名词作动词,下雨。D项黄:形容词作动词,变黄。
5.【答案】C
【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即“以秋为期”。
6.【答案】B
【解析】“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7.【答案】(示例)①俯听流水淙淙 ②谁是那在水一方的伊人 ③就走进古人为今人设计的梦中
【解析】
8.【答案】(1)女子没有什么过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2)(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凶恶起来了。
(3)四匹马行列整齐动作熟练,还有用象牙装饰的弓,用鲨鱼皮制作的箭袋。
(4)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下着大雪,雪花纷纷扬扬漫天飞舞。
9.【答案】(示例一)《一曲妇女的悲歌〈诗经·氓〉赏析》
(示例二)《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解读〈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
【解析】为赏析文章拟写标题。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可以从形象、意旨、情感、语言、表现手法等角度任择一点,其次要注意标题的语言要简洁明确,另外,还要注意与题干中所给的示例相符合。
10.【答案】“归”字点明这是一首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诗,感情基调应是哀婉伤感的,但诗的前两句分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这么美的景色,非但不能引起作者游玩的兴致,反而更勾起他漂泊的感伤,岁月荏苒,归期遥遥,思乡哀婉之情更加浓厚,这就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11.【答案】D
【解析】D项,没有指明表现了谁在旅途中的艰难,同时,诗中也没有反映出采卷耳有多么艰辛。
12.【答案】A
【解析】B项,后半句是错误的,“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是经常出现的,如《采薇》。C项,诗中并没有看出要将采卷耳的筐放在路边去找思念的人,所以是错误的。D项,诗中开头只是运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并未有比的表现手法,更没有将自己比喻成卷耳的意思。
13.【答案】A
【解析】A项,该诗并没有表现女子被丈夫抛弃的内容。
14.【答案】B
【解析】A项,说通过“我马”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是错误的,“我马”应是思家念归男子的马。C项,说“漂泊之苦”是错误的,诗中没有表达出漂泊的意思。D项,说女子骑马远行是错误的,并未说明她要骑马远行,这些都是作者想象的。
15.【答案】赋
【解析】 通过全诗“采”“有”“掇”“捋”“”“”等,可看出本诗在直言采,可判定手法为赋。
16.【答案】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
【解析】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主要体现在“采”“掇”“”和“有”“捋”“”等动词上,通过这些动词来展现妇女们劳动的场景。
17.【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18.【答案】C
【解析】耽:沉溺
19.【答案】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当时,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配偶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配偶,那么她的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并无情地遗弃了配偶。所以说男主人公“氓”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解析】要结合文章的内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从文中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等句可知“氓”的品性。
20.【答案】(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2)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3)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21.【答案】B
【解析】应该是表现了百姓们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22.【答案】属于重章叠句的手法。它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由于更换了词语,内容更加丰富,诗意得到发展。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展现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23.【答案】佳作赏读
悯农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
记得作家李国文曾说过:“在古代,中国的诗坛之所以人才辈出,佳作层出不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人在面临个人伟大抱负与封建黑暗官场现实的矛盾时,良知往往使他们站在了大多数人这一边。”的确,诗人的这种“回归大众”的举动,为中国的诗歌文化注入了太多的活力与精神。而这些在矛盾中作出正确抉择的伟大诗人们,不知不觉中将他们的“悯农”情怀提升到了“人文传统”的高度。他们带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至今还受用无穷。
“悯农”,通俗地说,就是关爱、同情那些在封建势力压迫下过着贫苦生活的劳动人民。而它的内涵,早已通过凝练优美的诗句烙在了我们的思维意识中。在中国,想必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能用稚嫩的嗓音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稍长,我们又学会了白居易的《观刈麦》,至今,“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仍清楚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为表达“悯农”主题,中国的诗人还注意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比如,《病牛》中所描写的独卧残阳的老牛,就象征了奉献一生、劳动一生的贫苦劳动人民。聪明的作者借这个典型形象,将自己的“悯农”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每读这首诗,我们都不由得被诗中流露出的对百姓的赞美和同情所打动。可以说,诗歌在对“悯农”情怀的传承上功不可没。
“悯农”,在另一方面大胆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群众觉醒、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诗人利用诗歌精巧简练、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用朴素的语言为当时的人们揭露着黑暗不公的社会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些诗句我们耳熟能详,有些甚至已内化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古代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这些“悯农”诗在传诵的过程中,很容易将其思想内涵传播给普通民众,从而激发他们的斗争热情和抗争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
“悯农”只是中国古典诗歌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传统之一。即使在现代化脚步日益加快的今天,“悯农”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相信我们在吟诵着“锄禾日当午”时,心里也一定会涌动着关爱劳动人民的情怀,并真诚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名师点评 本文准确理解题意,立意时善于化大为小,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细化为“悯农”。“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构思谨严,层次明晰。开头引用名家名言,自然导出论题;展开时设置层次,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关爱、同情劳动人民,二是大胆地控诉封建统治者,论述深入透彻;结尾收束,警策有力。本文最大亮点是思绪灵动,旁征博引。“念此私自愧”、“十指不沾泥”等诗句信手拈来,准确贴切;李国文、余秋雨等名家名言娓娓道来,含蓄蕴藉。
【解析】写作指向
10.《诗经》中“葛”的意象 篇十
一. 《葛覃》
朱熹《诗集传》以为:“盖后妃既成絺綌而赋其事。追叙初夏之时葛叶方盛, 而有黄鸟鸣于其上也。”故标“赋也。”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亦采之民间, 与《关雎》同为房中乐, 前咏初婚, 此赋归宁耳。因归宁而瀚衣, 因瀚衣而念絺綌, 因絺綌而想葛之初生, 以见一物之感, 亦非易易, 而服之者敢有厌心哉?”如此说, 则葛于黄鸟同为劳动环境, 而葛又是劳动资料。作者写即目景物, 似乎无所喻意。这一意象, 前人也予以注意。引此以说明, 诗中所咏物象都可赋以某种象征、寄托和比喻, 从而关系到对诗旨的领会和理解。
二. 《樛木》
共三章, 只在双句换了第三个字, 字义相近, 句意基本相同。朱熹标“兴也”, 以前两句为兴辞, 以喻“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 故众妾乐其徳而称愿之。”未明其所以然。《郑笺》解释:“木枝以下垂之故, 故葛也得藟而蔓之而上下俱盛。兴者, 喻后妃能以意下逮众妾使得其次序, 则众妾上附事之, 而礼仪亦俱盛。”“盖谓樛木虽高, 而葛藟得以蔓延, 犹后妃至贵, 而众妾得以上附耳。”三家说诗旨都不足取, 但他们已明白指出诗中樛木和葛藟等植物作为意象, 有比喻意义, 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即所谓喻依, 是其外部特征, 诉诸人们感观的色、声、香、味、形体。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观‘累’、‘荒’、‘萦’等字, 有缠绵依附之意, 如葛萝之施松柏, 似于夫妇为近。”着眼在樛木与葛草缠绵之形状。如果说葛藟纠缠、覆盖和萦绕着樛木, 以喻福禄吉祥全都降落到快乐的大人先生身上, 这是说得通的, 很形象的。
三. 《旄丘》
《毛诗序》:“《旄丘》, 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寓于卫, 卫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 黎之臣子以责于君也。”引史解诗, 并无内证, 其说不足取。朱熹说同《毛传》, 而重视兴辞:“登旄丘之上, 见其葛长而节疏阔, 因托以起兴曰:……”。而《国风》中称“叔”的三首, 称“叔兮伯兮”的三首。都是女子称其所爱恋之人, 相当于《乐府》中的“欢”, 近代民歌中的“情郎”之类。那么这种藤绵长而节疏阔的葛的形状正是缠绵悠久的恋情的具象。女子的情感起伏:伤叹、怀疑、嗔怪、怨慕等等情绪, 不但可以从语辞中领会, 也可以从“葛”的意象中体察入微了。这可以叫感情纠葛吧!
四. 《葛藟》
《毛诗序》:“葛藟, 王族刺于王也。周室道衰, 弃其九族焉。”朱熹《诗集传》以为“世衰民散, 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 作此诗以自叹。”虽标“兴也”, 对于兴辞“绵绵葛藟”的意象不置一词。方玉润《诗经原始》则着眼另一方面:“葛藟本蔓生, 必有所依而后附, 今乃在河之浒与涘与漘, 无乔木高枝以引其条叶, 虽足自蔽本根, 而本根已失奈之何哉!故人一去乡里, 远其兄弟, 则举目无亲, 谁可因依。”因而说是伤叹“民穷无依也”, 是可信的
五. 《旱麓》
全篇六章 , 属《大雅·文王 之什》, 朱熹说它“此亦咏文王之徳言旱山之麓, 则榛、楛济济然矣。岂弟君子, 则其干禄也, 岂弟矣。”说的是周文王修先王之徳, 所以享受福祉。末章曰:“莫莫葛藟, 施于条枚。岂弟君子, 求福不回。”茂盛的葛藤, 连续攀附高枝;快乐平易的王公, 继承祖先的徳泽谋求福祉。取象于葛藟的连绵不断的性状和繁荣兴盛的长势, 以喻其不违背祖训而发达昌盛。
11.诗经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专注一个名人:屈原、司马迁、诸葛亮、曹操、陶渊明、苏轼、爱因斯坦、毛泽东、成龙、姚明、韩寒、李清照、武则天、居里夫人等
(二)研究一部名著:《红楼梦》、《史记》
(三)追踪一个热点“龙图腾”“狼图腾”“文化节”等
名人:屈原
一、贡献: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赫尔辛基颁布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
①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②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③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
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④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二、了解生平事迹、知晓人物点滴
三、记诵关于“屈原”的经典话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与天地兮齐寿,于如月兮齐光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何去何从?世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
四、多角度品读:
文化人生意义:
1、确立了坚持真理、现身理想的人生观价值观,司马迁、谭嗣同;
2、构建了士大夫高洁淡泊、九死不悔的精神人格,李白、陶渊明、文天祥;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寄语国务院参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这不仅应是对文史研究者的期许,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天赋使命的诠释,纵然旧道统已然随着时势变迁荡涤无存,独立的人格与对真理的向往,仍然应该是知识人必备的“身份证”。如果言及于此,自诩为知识分子的您仍不知其所以然,那么,请看屈原。
3、构建了忠君的士大夫道德体系,岳飞;
4、“以身殉道”成为历史的路标,得到死亡的警戒:“达则兼济天下、穷则修身养性”是卑微的活还是高贵的死去,(渔夫:坚强地活着影响世界,不要用死去来震撼世界);
5、开启了文人自毁的绿色通道,王国维、顾城、海子; 五、一材多用
(一)2006年高考题
1、“乌鸦抓羊”材料,2、网络阅读与图书阅读,3、我想抓住你的手(上海)
4、愿景(天津)
5、“走与停”(重庆)
6、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浙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其文学价值远远超过后世的很多爱情诗作。
《诗经》中描述的事情跨越时间很大,达五百多年,因此我们要看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其爱情诗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但从历史整体来看,周代婚姻恋爱的习俗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周初,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恋爱尚少禁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
《周南 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前三章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末二章则写的是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于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有人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并非如此,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这种表现男女相互爱慕的诗,《诗经》中还有不少。
《秦风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中写的是单相思,对于所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几多愁苦,几多思念!这首诗所的内容与《诗经》其它的诗歌并没有什么不同,一样是抒发相思之情。但是,这首诗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在处理所述对象时的虚化。诗中,作者是在寻找着一位“伊
人”,但是这位伊人是谁?她长的是怎么样?她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总是可望而不可及?甚至。连“我”是什么身份?我为什么要追逐她?等等都不让读者知道。这使得作者所描述的一切都变的虚幻起来,而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这就是一种意象上的空灵,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非是真正存在的东西。而是诗人拟化出来的,是诗人在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后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情境,诗中所呈现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是现实中的多个具体事物的虚拟化。《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让读者在读诗的时候,可以给诗中虚幻的事物在自己现实的生活中找到真实存在的影子,从而与诗人的感受产生深层次的共鸣。
《卫风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首诗表达了远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物回赠给心中的姑娘。诗中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色彩,一是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心迹。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
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 静女》中描写男女幽会,由爱慕发展为两情相悦,便有了幽期密约,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这是迄今为止最纯真的情歌之一。少男少女相约幽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真情的野花,把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勾画得栩栩如生。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希腊艺术的魅力
在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是少男少女的纯真的爱恋,没有世事的污染,在今天来说就像是早恋,虽然也许不是最好的,但肯定是最美的。它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以青春年少而值得回味终生。
《郑风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中有很多诗细腻地描写出思念情人的忧郁苦闷心理。《郑风 子衿》和《郑风 出其东门》就是一个绝佳的对比。“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这是多么美好的句子啊!以至于一代英雄曹操也会引用此句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境。“衣着纯青的少年啊,你的身影已投射在我的心湖里,即使我不能去找你,可是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一个音信呢,我无时不刻在想你,即使我不能去找你,那你为什么就不能来看我呢?”这是女子对男子的抱怨,像是在撒娇,一遍一遍的说:“你为什么不来看我啊?为什么不来找我啊?”情人一直不出现,就独自踟蹰徘徊,“一日不见,如三
月兮”我一个孤单地守在城楼上,一日看不到你,就好像三个月那样的漫长.这样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挚缠绵。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专一,在《郑风 出其东门》中,则由男子叙述出来。
桃之夭夭,灼灼其
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也是《诗经》的又一名作《桃夭》,它选自《国风·周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歌诗。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
这首诗非常的出名,以至于许多并没读过《诗经》的人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两句。这首诗用盛开的鲜艳桃花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好。“夭夭”、“灼灼”,一个是写桃花怒放,一个是写花开鲜艳如火,都给人一种明快的的感觉,用
这盛开的桃花将年轻的生命的美好表达的淋漓尽致。以至于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同时,这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反复地说“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他们祝福这对新人幸福,家庭和美。《桃夭》也表达了先秦人美的观念,不仅要有外观之美,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还要有家庭和睦。这就是当时的真善美。以善代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也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邶风 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首诗的理解一直存在争议,不少的人考察后认为这是战场上士兵的相互勉励,约定不管生死都不能丢下对方。特别是联系文章的前三句,似乎更加印证了这种观点。但是,我本人宁愿只看这一句,这平平淡淡但却又是包含着世间最幸福的爱情的一句。没有轰轰烈烈的,只有一生的平淡相依。我赞同的是这样的理解: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 或许这是不对的,但是,我相信,会有许多的人,会坚持和我一样的“犯错”。
《诗经》中的爱情名句
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遇见爱)二: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难爱)
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爱萌芽)
四: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相爱)
五:青青子衿,幽幽我心。纵我不在,子宁不嗣音?(爱怨)
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
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相思)
八: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出嫁)
九: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婚誓)《诗经》中对美好爱情是歌颂向往的,而对始乱终弃持批判态度,并对受害者予深深的同情。
《卫风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
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首诗是弃妇自述不幸的诗作,诗中首先以甜蜜的语气叙述了他们的相恋、嫁娶以及初婚的美好生活,然后又以悲凉的语气,叙述了年华的逝褪以及丈夫的变心和
丈夫对她的粗暴相向,一种含辛茹苦、人生不幸的感叹以及对青春少年甜美生活的不尽留恋,弥漫在了诗的词句中——而古时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妇女生活的不幸,亦由此可见一斑。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的叙述虽是沿着事情的发展经过安排的,但写得跌宕起伏,曲折多变。有初恋的期待,有迎娶的欢乐,有遭虐待的痛苦,有被遗弃的悲哀,更有不堪加回首的叹息。其中又暗用对比,前后的变化,男女人公的性格。这种事态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就是在诗中用语也表现了出来。而诗中又多以各种事物来暗示事情的发展和故事情节的变化,有新婚时的“其叶沃若”最后到忍受丈夫的粗暴时的“其黄而陨”,诗人用一系列的景物事物变化来展示着女子的命运变化。
最近重读了《诗经》,感悟良多。而诗经三百首,我却最爱这首《氓》 虽然《卫风〃氓》距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了,但是如今回顾起来,依然极其富有教育意义。该诗充分地使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将一个女人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展现在世人面前,更是将世间男女的爱恨情仇描写的丝丝入扣,一针见血。不禁感叹,原来现在热播荧屏的《回家的诱惑》,在数千年前,早已被古人载入史册。
开头一、二章,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我和他从小青梅竹马,留下多少愉悦美好的回忆。后来,他们家搬到了很远的复关,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多年后的一天,他突然拿着布到我们家来换蚕丝。看到他憨笑的样子,我知道他是以换丝为由头来见我的。果然,他说这么些年来一直抹不去我的身影,希望我能嫁给他。我家种桑养蚕,他家缫丝织布,都是勤劳人家,他从小忠厚善良,正是我的意中人啊。可是,女孩子的羞涩,让我不能直白地答应他。我说:“还早呢,过些时候
再说吧。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文章的开篇,大灰狼就以买丝的名义向小白兔吐露了爱意,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是蓄谋已久,软硬兼施,而这位单纯的女孩却没有看透他狡猾的本质,反而激动于多年后的久别重逢,随后更是将婚期定在了秋天。单从一句“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就可以看出女孩对恋人的的依依不舍,甜蜜之情溢于言表,而“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则更是说明小白兔已经逐步掉进了大灰狼设计的圈套之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短短几句便将待嫁女子躁动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亲爱的氓,自你走后,我是如此的牵挂挂肚,我每日都站在破旧的城垣上眺望复关,望眼欲穿,等待着你的归来,没有看到你的身影,我就“泣涕涟涟”,看到了你的身影,我就“载笑载言”。至此,我才尝到了思念的苦楚。终于等到了你派车前来迎娶我,我兴奋的带上全部财产就随你奔向了幸福的远方。
那年,你我坠入爱河,我沉溺在你的甜言蜜语之中,就像那扑火的飞蛾,不顾家人的反对,冲破世俗的束缚,放下了一切,只是为了追寻我心中的爱人。你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要爱我一辈子,给我一生一世的幸福,为何如今你却如此待我?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我自认为我对你任劳任怨,问心无愧,而你呢?你是如何回报我的?当我在兄弟的讥讽唾骂声中义无反顾地的随你远走天涯,当我将双手浸在冰冷的水中为你洗衣做饭,当我为你把家里布臵的井井有条好免去你的后顾之忧,当无数个夜晚,我一边轻哄着孩子入睡一边躺在冰冷的床上等待着迟迟不归的你的时候,你,在干些什么呢?是真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
兮,不可说也!”还是应了《蜗居》的那句台词,“我把他收拾体面了,出去风光。别的女人看见了,又有风度,又有温度,马上就有热度,想不到背后还有个女人操劳过度。”呢?我可以原谅你的三心二意,暴戾无情,但是我却忍受不了你和另一个女人拥吻缠绵的画面。那些曾经的海誓山盟还在耳边回荡,为什么转瞬间,就化作了你对她的呢喃细语?至此,我才明白,原来爱情是用来遗忘的,感情是用来摧毁的,忠诚是用来背叛的,只可惜我猜对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曾经真挚诚恳的誓言,如今换来的却是你无情的背叛。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既然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整首诗中,我最爱的就是最后的这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也很庆幸最后女主人公终于做出了大胆的抉择,决定从感情的旋涡中勇敢地走出来,重新找回自己。而她也用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诫天下所有痴情的女子,去爱吧,但不要赌上你的全部!事实上,“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也确是至理名言,女人总是太容易动情,情到深处常常会被爱情冲昏头脑,失去了自我,最终走向万劫不复。诗中的女子便是如此。我们常常会幻想着王子与公主的童话,但事实证明,生活就是生活,它不是童话,而要想得到一段幸福的婚姻,光有爱情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爱情有时就象五彩缤纷的气球,却经不起一根刺的考验。这根刺,也许是金钱,也许是容颜,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男人请用心呵护身边的爱情,而女人,更要谨慎。在爱情中,不能只是沉醉,在感情中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要自强,要那理性下的感性!只有这样爱才会长久,只有这样才不会再有“负心的汉”出现,只有这样有情人才可以白头偕老。”最后,也奉劝各位姐妹们一句:“婚姻有风险,嫁人需谨慎!”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其爱情诗更是体现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言句和辞赋、骈文一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郑风 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按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溱洧》通篇“皆为惑男之语”,实乃“淫声”,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看,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
《召南 摽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有了这样的婚恋习俗,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首出现在千年前的情急大胆的求爱诗了。本诗描写未嫁的女子感叹青春逝去,渴望有男子及时来求婚。诗以落梅比喻青春消逝,尤以落梅的多少暗喻时光变换,层层递进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感情。也有人认为“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
整篇诗文的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一个“急”,而这也是全诗的旋律节奏。从本诗的主角,这位妙龄女子的心态看来,“急”就急在青春流逝,而意中之人却不知在哪里。诗中“庶士”三见,“庶”者,众多之意;“庶士”,意谓众多的小伙子。可见,并不是没有年轻人来向她示好,而是所能让她倾心的人还没出现。诗中用“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梅花由繁茂而衰落。提醒着“庶士”:“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三章重唱,却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三复之下,闻声如见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礼制逐渐森严,男女交往更是受到层层压制。《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孟子·滕文公下》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连“钻穴隙”偷看那么一下,都要遭人贱骂,可见社会舆论已何其严厉。《郑风 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
谁不希望见到自己的恋人呢?这里的哀求是违心的,却又是强烈的;这“将仲子兮”的呼唤声,既无限沉痛,又无限深情;既饱含着对恋人的无限怜爱,又充满了对不得同恋人相见的无限怨恨,其中凝聚着辛酸的泪水,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她的呜咽声。正因为很爱自己的情人,所以又担心他误解,因此立刻起点忙解释。“爱”是惜的意思,就是舍不得。光是解释还不够,最后还明白表示,她是深深爱着他的,只是为了避免父母的责骂,为了不惹出乱子,才求他不要到家里来。也就是说,她的本心仍然是很想见到他的。可以想见,她的内心是多么矛盾。由于封建礼教的宣传,在当时男女私下相会,被看作可耻的事,一经传开,对女子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难怪她一想到这点,就要胆战心惊了。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鄘风 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在《诗经》时代,男女爱情虽还不像后世那样深受封建礼教的压制束缚,但是对婚姻的自由追求,已开始受到父母的干涉。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当时女性追求恋爱自由、自由婚姻的迫切愿望。自己有心仪的少年,“髧彼两髦”,年轻的少年还未加冠,却“实维我仪”,实在是令我心仪,让我向往。但是,这样的爱情是得不到“母亲”也就是家人的允许的,所以女子非常的痛苦,一遍遍地向天呼喊。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礼教,“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封建的礼教已经通过婚俗和舆论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应该是在春天,众多的女子出游于溱水、洧水之畔,在当时这是男女相会的时令。所以,如云的美女衣饰鲜丽,尽展青春的美好和生机。男子行走在这花花的世界,本应沉醉于这世间的美好才对,可是,“虽则如云”“虽则如荼”,却“匪我思存”“匪我思且”,不是我所思念的人,不是我所怀念的人,所以我并不动心。唯有素衣的你,是我所爱,可娱可相爱。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诗经》二首 教学反思07-26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08-24
诗经名句——《诗经·大雅·抑》09-28
以《硕鼠》论《诗经》 读《诗经》有感10-21
诗经采薇朗读06-14
《诗经·国风·周南》06-19
诗经氓 教案07-03
《诗经》两首(关雎)07-04
关雎 诗经赏析07-21
诗经民歌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