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24-09-30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共18篇)

1.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一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离不开创造性人才,创造性学生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还存在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三是外语实践的量少、内容死、面窄,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当今的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迅速,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创造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面对新的对象,新的学科教材,新的质量要求,教师需要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去处理一些问题:

一、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组织活动,如英语小品、英语演讲、英语故事会、英语晚会、学唱英语歌曲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强化,听说能力得到提高,必然会间接地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这些活动中,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毫不吝惜地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英语的情感,使学生逐渐把读英语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笔者认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会读英语书”,读英语要持之以恒,也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学生要会读英语,教师和家长应相互配合,持之以恒,加强对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于读英语。总之,让学生在良好的、轻松的、身心愉悦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学习,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巩固并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把好阅读理解的基础关

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量是有效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词汇量的制约是学生阅读理解速度的“限速器”。因此对于初中生学生来说,扩充和掌握词汇量是“第一要务”,我们必须首先按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词汇,在课本教学时加强对学生词汇的考查,通过听写、替?Q、造句等手段,促进学生牢固记忆基本词汇,并适当教给学生构词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快速高效地积累词汇,为学生猜测生词词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便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时能观其形、知其意。另外,可以在泛读教学时,指导学生适度阅读英语课外资料,使学生在持续阅读中复习词汇、巩固词汇、增加词汇,并将补充词汇纳入考查范围之内,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三、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例如。给学生介绍国外风土人情.以此来学习英语的小知识,让参与者既感到新奇又感到满足;在各种有趣的图案上填入所缺的字母或字母组合;适当组织一些英语竞赛活动,如书法竞赛、知识竞赛、朗诵竞赛和讲故事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从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新。

四、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竞争,充满了走上台来推销自己的时机。这种竞争应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成为习惯性意识,随时准备着抓住机遇去迎接挑战。

教师在教学中,要纠正学生的保守态度和嫉妒心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念,高尚的思想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发动学生,促成他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勇于表现,不怕竞争的作用,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具体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如教单词可竞争谁读得又快又好又准;教会话时,可竞赛谁对话正确、流利;竞赛哪个组,哪个同学先背出来。这样竞赛项目一出来,同学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五、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堂高质量的英语前提

卢梭说的好“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是教育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几年来,本要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的改革,立足素质教育,讲究实效技能,总结这套教学方式,使历届学生对英语兴趣倍增,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觉性,扩大了知识面又提高了英语水平和素质。学生由“要我学英语”变为“我要学英语”,为今后学业的发展扎下良好的基础。

2.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二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心理,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标新立异。善于抓住学生所提疑问中的创造和探索火花并及时给予启发、诱导、点拨和鼓励性的评价,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 在教《小站》这篇课文中, 在指导学生理解“月台上有个小小的喷水池, 显然是精心设计的”这句话时, 就特别强调理解“精心设计”一词。“小站上的工作人员精心设计了喷水池, 给过往的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那么, 你能不能再为小站设计几样设施呢?”问题提出后, 学生们积极思考, 有的说:“我给小站设计一块‘娃哈哈’饮料的广告牌, 当列车一闪而过时, 车上的旅客看到这个深山中的广告牌, 心情就会轻松一些。”有的说:“在小站上养些小鸟儿, 特别是信鸽、百灵鸟、黄雀、鹦鹉等, 当列车疾驰而过时, 旅客们看到这些跳跃、起飞的鸟儿, 也会开心些。”还有的说:“在小站的栅栏外, 竖上几根木桩子, 好让进城卖山货的农民拴牲口。”学生的这些回答都很有新意, 笔者也给予了极大的鼓励与肯定,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体验探索的乐趣。

二营造发展创新思维的环境氛围

人的创造性只有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在愉快乐学的心境下, 才有可能产生。教学活动是师生协作并通过知识与情感相互作用的过程。知识常常是通过情感的感染与激励探索而产生的。如果学生兴趣盎然, 则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显得异常活跃, 学生思考问题的情绪就会越来越高涨。例如, 在教学富于情节的故事篇目时, 教师在学生学完生字, 读完课文后, 便将学生分组分角色排演课文中的故事, 然后, 让学生对不同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这样, 学生既是导演、演员, 又是观众, 有时还要做评论员, 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艺术殿堂, 学生也从中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思维也进入积极、敏捷和高效的状态。

三鼓励质疑, 培育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会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创新教育素材, 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 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 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 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 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 有创新价值, 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 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与表扬, 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 《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 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 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 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能简单地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判定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 马上引起了争议。经过讨论交流, 学生充分认识到, 在当时的这种情况下, 胡屠户由于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 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 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 而不能有其他想法等。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 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还活跃了思维, 激发了创新意识, 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营造美的氛围, 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 展示美的境界, 用美来熏陶学生, 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 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 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 创设感人的情境, 让学生诵读文章, 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动静结合写景状物, 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 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 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 《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 《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 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 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 对真理的追求, 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总之, 作为语文教师, 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抓住文本, 创设情境, 讲究方法, 因“文”明“道”, 因“道”悟“文”, 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励他们的精神, 提升他们的素养, 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 健康茁壮地成长。

五改革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 应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如果教师对学生帮助过多, 学生就会无事可做, 缺乏思考的动力。因此,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而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正是“有所教也有所不教”的道理。例如, 在课堂上, 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内容自己去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内涵, 复述课文内容, 编讲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地听并有意识地组织、归纳、整理, 发现结论。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 还可以用巧设难题, 鼓励突破;迁移知识, 达到内化;跳出课文, 评价人物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

总之, 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只要教师用创造性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去研究、设计、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就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三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发表独创见解,形成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篮球》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检测内容:利用篮球场地,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做往返运球、转身、上篮的测试。其中,在往的过程中,做2次转身——上篮;在返的过程中,再做2次转身——上篮。标准计分为:每次转身计10分(共40分);每次上篮投中计30分(共60分)。在宣布完标准计分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很多学生都积极地分组准备练习。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可以不做第二个转身,直接运球上篮吗?”此言一出,立即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我一愣,没有及时表态,而是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做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运球上篮,提高投篮的命中率,从而争取高分。我当场支持了那位学生的想法。这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表现,教师应该予以支持。

二、内容求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目前,体育活动多采用“准备活动——基本训练——结束”的结构,这种结构对体育教学也是比较适用的,但是不能把它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模式。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创新教育内容的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教材内容,而是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活动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改变或增加一些有生活性、社会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轻松的活动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难度要适当,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如在“练习平衡”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将高度不同的平衡木摆放在同一条平行线上,让孩子尝试着从上面往下跳,体会不同高度的平衡感。

三、形式灵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利用尝试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滚动自如。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我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再让学生去实践,结果90%的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这就是尝试、实践的结果。

教师还可以把发现法应用于体育教学,即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的技能和动作要领。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在“助跑跨跳”的教学中就采用了发现法教学。教师预先不告诉学生正确的技能概念,而向学生提问:“原地起跳跳得远?还是助跑跳跳得远?”学生通过练习发现:助跑起跳比原地起跳跳得远。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助跑的快慢与跳的远近有关系吗?”让学生通过练习和比较,得出最后的结论。

此外,还有情境教学法,即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活动环境中,使情、景、人物在活动中融为一体,让学生达到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如“织鱼网”游戏,教师先创设情境:“海中有很多鱼,我们要去捉它们,怎么办呢?”有学生说用鱼网捕捉,于是我就说:“我们一起来‘织个鱼网’捕鱼。”学生们跃跃欲试。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人数相等的六个小组,进行织鱼网游戏:学生每人手拿一根布条,我预先拿两根标枪插在泥地上,上面平行地系着两根绳子,让学生听到口令后,跑过去织鱼网,最先把布条系完又结实的那一组为胜,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织好的鱼网捕鱼,最后庆祝,分享收获的快乐。情境教学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并获得了主动发展,使学生在现实和生活场景中,培养了思维、想象和创新能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

四、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和激情,如果没有适当的机会表现出来,一切也会等于零。而创新总是和自主学习结合在一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敢于放手,给学生适度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自我锻炼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支配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和充分展现自己的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如:在游戏教学中,我分给每个小组一个小胶球,定出一定的活动范围,要求每组学生以小胶球为中心,创编出大家喜欢的、具有新意的、有利于锻炼身体的体育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交流和选择,同学们创编了“投球得分”“双腿夹球比快跑”、“叫号接球”“打活动目标”“接球击人”等多种游戏方法。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4.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创新教学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创新的能力。为此,本文特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居高临下,引导学生站在高处观察事物

教学就象登山一样,只有攀登到最高处,眼界才放得开,才能看到壮阔无比的大千世界,才能领略无穷的风光。站得高,想象才能丰富,思维才开阔。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不论长文短课,都应有个制高点,并且引导学生在这个制高点上,鸟瞰全文,驾驭全篇,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被错综复杂的.事物所迷惑,才能有所发现。《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写得很简练的散文,课题以“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作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这个回答百分之百的准确,而在于形成这个答案的过程:为什么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呢?这便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制高点),从这一点出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才被一一地发掘出来。可见,引导学生站高望远是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思维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就有事倍功半的可能。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有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诗句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能力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

四.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

[1][2]下一页

5.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五

杨庄中学王绪文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是教师的职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老师不讲,学生就不可能会;老师讲了,学生 就应该会;老师讲得多,学生掌握得就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使整个教学过程总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知 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变“填鸭式”的消极单 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老师为中心 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 展的时空,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弟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 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也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其实这里的“建造大厦”的过程和“点燃火把”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情境引入,启动探求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客观世界,都有一种力求探索、研究、认识所有现象的需求,对周围的一切都企图问一个“为什么?”这种潜在需求,也正是学生头脑中潜在 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能适时“点燃火把”,它就可以释放出巨大能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新课开始前坚 持了“五分钟时政演讲”或“十分钟社会问题讨论”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就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社 会问题发表演讲或进行讨论。这些活动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 创造性思维。

2.自学答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独立性,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学生是否能独 立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是其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指导课堂

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以培养其独立解决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一般分三步走: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知识点,先进行自学或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用问答 卡反馈给老师;老师归类整理后予以集中解答。

3.归纳总结,构筑知识体系。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解答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本节或本课所学内容做 归纳总结,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后,都要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进而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 析问题。以上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自己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变 成了自己的东西。

4.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以巩固和检查本节所学内容。“课堂练习”在学 生间相互交换批阅,相互启发、讨论,遇到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评。有时也让 学生走上讲台,就教师拟定的问题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解、分析,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密切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解答,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 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学生,“havea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应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绝非仅仅是做练习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学实际和

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取演讲比赛、小记者招待会、时政小论文竞赛、大家谈、社会调查等

多种形式。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 练,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创新和发展,不断更新自我,不断吸收新知识,是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基本特征,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已成为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不断探索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新途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涉。当然,突出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 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艺术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重在指导,不包办代替;重在疏导,不任其自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这才是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王绪文

6.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六

【摘 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创新与实践巧妙地融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并努力构建平等、自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交流合作、勇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创新能力途径方法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创新与实践巧妙地融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并努力构建平等、自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究、交流合作,勇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途径

1、从儿童的身心实际出发,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了解学生情况要“清”。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认识心理,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参与的主体性、环境影响;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只有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清楚,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因势利导,取得良好的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实施21世纪的体育教学目标,首先树立学生全体性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生理-心理-文化”结构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某个方面或部分的局部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素质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素质。所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创新意识是实现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创新意识才会激发出来。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新颖有创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学生都能够运用足够的体育实践活动时间充分参与体育练习过程。通过各种形式多种、生动活泼、层次分明、结构紧凑的身体练习。实现学生自身创新能力。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手段。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发展。

首先,教师应善于通过平时观察、个别交谈、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去了解,发现学生的直接兴趣,进而有针对地激发诱导;其次,教师应对学生加强体育与健康意识的教育,使学生把体育学习与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形成长远的学习动机,以此来激发其间接兴趣;再次,由于体育与健康本身具有直接性、外在性,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综合考虑学生的不同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在运动中更好的认识自我,找出适合学生自己练习的项目和锻炼的方法和手段,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中练,练中学,练中学变,学生可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各种练习。 2、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疑点,启发学生思考,并且,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不同的方向性,既要启发学生顺向思考又要有逆向思考,既要有纵向思考又要有横向思考。教师要因势利导,释疑的重点应放在“二点”(重点和难点),“二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二联”(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上。例如:在弯道速度跑练习时,提出:为什么右臂比左臂要摆得快?“在投掷实心球练习时,让学生回答,如何能使实心球抛掷得更远?让学生结合其它学科的知识去分析,去思考,找出答案,从而更能投入到练习中去。

3、为创新活动留有余地,鼓励学生用语创新

没有自主就没有创新,自由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营造积极创造的环境。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给学生自主发展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让我们去发挥,去创造,去想象。一种创新活动可以派生另一种创新生活,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引导另一种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术技能,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

4、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产生探索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于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教师还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清净性问题,并为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计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另外,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5、创新式的教学,带动学生的创新理念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关系,从学生的学习角度讲,教师必须提高教学的艺术性,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继承性学习转为创新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只有运球的篮球比赛,或进行只有传接球的篮球比赛;在足球”三过一“教学中,可引起鼓励机制,对在比赛中采用了这种技战术的小组进行加分奖励。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对一些运动项目进行改编,如足球比赛可采用”五人赛“比赛形式。另外,也可对体育器材进行创新性使用。例如:栏架可用来跨栏,可用来投射门,也可以作障碍游戏中的”战壕“等。

6、培养情商,奠定学生的创新基础

传统体育教学中”一个哨子一个球,学生教师都自由“的局面,不利于师生、同学间的交往和合作与竞争意识有体现,不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情商,同时要结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7.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七

一、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要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 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成为创造型的教师。

首先, 确立创新理念。要正确理解创新教育, 并不是人们认为的抛弃教材, 不同于别人。要最终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了解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 营造创新的氛围, 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给学生留有自己的空间, 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 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进行探索和研究。

1. 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是主导,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多与学生沟通, 营造和谐、乐学、民主的学习氛围, 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典型例题, 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 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一题多解, 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培养创新意识

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 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 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 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 化枯燥为乐趣, 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恰当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要勇于实践、验证, 寻求解决的途径。还可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 让学生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同时注重知识的小结, 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总结完后, 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进一步延伸, 拓展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行为

1.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促进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学生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促进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意:

(1) 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基础。以问题吸引着学生, 引发其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学习, 自觉地去解决, 去创新;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 培养创新的兴趣。

(2)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创造性的人格。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培养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 形成具有独立, 冒险和挑战精神的创造性人格。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2. 重视提出问题, 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 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 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其创新能力, 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 改正错误, 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 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总之,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 让每位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 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 优良的思维品质。教学实践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 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 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 才能教学相长, 共同创新!

8.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八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培养

一、体育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体育教学的开放性、超越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石。体育教学场景开阔,组织灵活,学生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与自由。尤其在分组活动或自由活动中情绪更为高涨,思维更为活跃,想象更为丰富,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表现欲望得以充分的挖掘和体现。

体育教学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最适宜生命力旺盛与好动的中学生的“口味”,能充分地满足他们的好奇、探究、体验以及创造的心理。最后,体育活动崇尚“更高、更快、更强”,通过不断挖掘和发挥自身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去挑战自我、挑战他人。这些特点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石。

体育教学的活动性、练习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时机。创新能力是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活动才能了解人的能力和发展人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平衡发展。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树立以健康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的的教育理念。体育教育应身体力行,转变观念,从单一的体育教学观转变为多维的、健康的体育教学观,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让学生树立起自理、自制、自练、自评的思想,只有让创造者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才有可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的心灵互动,教师不断进行创新性教学,学生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生理—心理—文化”结构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素质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素质。所以,要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体育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创新意识是实现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习创新意识才会激发出来。教师在构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时,既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和学两者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产生良好教学效果。

3.创设出适合创新的环境

作为体育教师,如果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并需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自己解决问题。把教知识和教方法结合起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大胆地想象,这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动机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在成就动机上,而成就动机由三个组成部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掌握知识、技能,阐明和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一求知欲,它表现为好奇的倾向以及为应付环境而提出众多的各种问题。

4.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它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促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体育课堂教学,因其活泼生动的特点符合学生好奇探索的心理而深受学生喜爱。由于体育课上师生处于动态之中,所以学生和老师的接触更为直接和密切,因此酷爱体育活动的学生大都喜欢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作风专制、态度蛮横、方法粗暴,甚至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反感和不满情绪,进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厌烦。在一定程度上课堂教学与其说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不如说是师生之间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唯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5.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挖掘其潜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中领略运动与锻炼的价值,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娱乐、休闲结合起来,为终身锻炼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宁.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历史变迁路径与特征[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2).

[2]于素梅.走进新课标,确定新内容:如何合理把握新课标对不同水平段提出的教学内容建议(一)[J].中国学校体育.2013(04).

9.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九

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创新,文章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深化产学研结合、推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了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思路.

作 者:杨晓静 尹忠东 吴志明 李广森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北京,102206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40-012关键词:实践 创新 开放式

10.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十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方针,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需要。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本文就针对该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8

一、目前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问题

在美术教学中如果忽视对小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美术人才,对于推动美术艺术的发展也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对小学生创造思维的遏制 美术教学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小学生专业的美术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美术教学中无论要实现何种目的,都必须要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美术思维,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1]。但是,在当前美术教学中教学目的异化,导致美术教学不仅没有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美术创造思维,反而压抑了小学生的个性,使小学生在美术领域的自由发展受到严重压制。在美术教学中对小学生美术创造思维的遏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对小学生的新奇思想不仅不会进行积极引导,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照美术传统教学,缺乏突破。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利于养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加深小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通过美术的形式将自己的内在和价值观念表达出来,充分发挥美术在推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这样才能达到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在美术教学中重视小学生的个性,加强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美术意识,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素养。首先,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独特的美术视角,体现小学生对美术的独特理解,推动美术教学的发展。其次,加强小学生美术创新能力培养,能够使小学生内在情感以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使美术这一艺术充满活力,推动小学生和美术艺术共同发展。最后,加强小学生美术创新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美术审美意趣、审美观[2]。

(二)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传统美术教学中以模仿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导致小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不足,小学生的美术作品也会落入传统美术作品形式的窠臼之中。这一方面影响了小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另一方面对美术的发展也十分不利。不同的小学生由于不同背景,对于美术艺术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差距,对美术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有不同的理解,这对于丰富美术艺术形式,促进美术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加强小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培养,能够将小学生的内在潜质激发出来,使小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美术的理解进行创作,使小学生内在的对美术艺术的情感能够通过不同的美术载体展现出来,提高美术作品的价值,提升小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使美术艺术从各种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精心设问,激发求知欲望

所谓精心设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吸引小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给小学生设问时应注意以下原则:第一,不能随意,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置问题。第二,问题有新鲜感,能促进小学生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第三,问题应注意广泛性、知识性、趣味性,要面向全体小学生,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参思维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扩展更大的教学空间。例如,在进行《降落伞》一课的教学是,先通过降落伞幻灯片的观看,使学生了解到: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降落伞。不同的降落伞有各自不同的作用,降落伞的丰富的色彩和降落伞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多媒体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降落伞的构造及降落伞的升降原理……在对降落伞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以往我们只是了解或知道降落伞起到降落的作用,竟然还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简直太神奇了。那你想怎样来设计出更新颖、神奇的降落伞呢?”有的说:“要用各种材料设计成一个美丽的降落伞。”有的说:“我要设计一个能升能降的降落伞。”有的说:“我要在降落伞上设计一组色彩艳丽的精美图案。”“好,那受上面资料的启发,你还能设计出其他方面的降落伞吗?”有的说:“我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叔叔设计出能隐形的伞。”“好!我就是要同学们展开丰富想象,敢于求新,独树一帜,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表现出来吧。”课堂上,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计并制作更新颖、更神奇的降落伞学习活动中,分工明确、各尽其职,课堂学习氛围非常踊跃。由于受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影响,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而且很多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发,进而促使每位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激发创新,培养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时代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必须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地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潜能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引导小学生进行创新与实践,倡导小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小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必须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素质教育。为了提高美术教学水平,提高美术人才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认真分析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美术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1.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十一

创新意识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这门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通过语言描述、提问、绘画、多媒体等方法,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启发展开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是在客观事物影响下,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无数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现在的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和爱护学生大胆而新奇的想象,使想象成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永不枯竭的动力。1.紧扣词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2.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3.朗读优美语言,诱发学生想象。4.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象。

三、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四、提供表现舞台,为学生创造参与条件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或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形成的,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给学生自己表现的机会,没有尽量给他们提供探究的渠道和活动的舞台,创新教育无从谈起。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以下创新平台:1.要为学生提供观察、调整研究的机会,尽量让学生参加各种观察调查活动。2.提供表达的机会。经常为各类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到的允许再想;不明白的允许随时发问;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3.提供操作的机会。如教《乌鸦喝水》,就让学生去做做乌鸦怎样喝着水的试验,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演一演。4.提供表现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小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凡是学生能够操作的,就尽量让学生操作;凡是学生能够讨论的,就尽量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思考的,就尽量让学生思考;凡是学生能够归纳的,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让学生参与平等地讨论各种问题,为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五、注重教学效果,养成创新习惯

“人面临新问题时,如原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必须把原有的知识重组和加工,找出解决办法,这就是创新思维。”而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性思维,形成创新习惯就是当前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个目标,我们教师应具有高度的事业心,注重创新发展,讲求个体成才。

六、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转换学习角色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本来是平等的,但是当某些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表率时,则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竞争意识。教学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谁的课文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讲解。这样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教学中,让学生从学习的角色转换为文中的角色,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心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发挥了出来。

12.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十二

一、营造创新氛围, 为创新意识提供物质条件

首先, 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艾伯特吉奥说得好:“发明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 却能想出不同的事情。”所以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够发现常人不注意的、容易忽略的问题, 善于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创造性, 承认每个学生皆有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 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因此, 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 形成发展规律, 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 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 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 捕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次, 融洽的课堂气氛, 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备条件。过去, 我们着重培养重复性人才, 把学生看作储藏知识的容器;而如今, 应转变过去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 实现由“教”向“学”的过渡, 要求培养善于思考, 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所谓的“真理”, 而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自学、去研究、去争论、去自己推理归纳、去做探究性实验,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大胆的尝试和奇思妙想,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并适时地鼓励学生去寻找到新的解题思路, 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 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 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让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发展。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给学生创造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开路先锋, 问是深耕之犁。教师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能提问, 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 也是学生勤于动脑, 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 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 使学生在探索中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精于分析问题, 巧于解决问题。打破常规, 突破思维定势, 使学生敢想敢做, 这样才能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鼓励学生求新立异,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有求异, 才会创新, 有创新, 人类才会进步。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引导学生打破常规, 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 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例如简算:25×24, 可以改造成25×4×6, 也可以是25×8×3, 还可以是 (25×4) × (24÷4) ……学生是有创新潜能的, 他们喜欢标新立异, 喜欢当众说出不同的见解。只要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完全会说出多种思路,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 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更强烈, 从而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加强小组合作, 增进交流, 提高创新意识

合作交流能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通过沟通信息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 还可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协作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 我先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 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几个面组成, 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各个面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 接着小组动手剪、拼课前准备的学具。学生自主探索规律, 小组内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规律。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 还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

五、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 不但来自于课堂, 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 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数学贴近生活,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 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 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 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 产生创新的火花。

13.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十三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初探

四川省盐源县盐源中学 谢春琼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在此希望能和大家切磋。

一、合作互动,活化课文插图,拓展创新思维

新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即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那么课堂会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可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即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进行表演。在合作制图中,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制作并组合插图部件,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制作插图时,要求:①制作灵活。②美育教育。③广泛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教师指令摆放小拼图到指令位置,进行大量的听说,有益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立足双基,精心设置学案,激发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只有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质的飞跃。学生学习英语也是如此。首先,他们要把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学好,奠定知识基础,因为基础知识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即“知识提供的是思维的原始材料”。在英语教学中,要立足于双基教学和训练,力求做到学生学有发展、学得活、学得透。①要求学生在联系应用中学知识,要求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②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方法,用思维方法指导知识学习。

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与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由于学生在高中起始阶段的自学能力较差,笔者所在的备课组全体教师深入开展“建立学生主动学习机制,培养学生自学英语能力”的课题研究,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针对此课题,笔者与备课组全体成员一起协商,为学生精心设置学案,对每单元的课文阅读采取“自学”、“共学”和“练习”的方法。 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不是学少了,而是学多了、学活了。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时,教师结合目标教学,要求学生针对目标,做到读思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也无疑使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三、课堂中巧设疑问,引导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在课文教学时,常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不断改进教法,开发创新思维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开拓未来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的教材和科学的教法。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大量生动有趣的题材去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刺激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

1.创造性复述。复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因此,笔者在课文教学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在对原文内容和形式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创造性复述可分为三种:①变更复述。②续篇复述。③概括性复述。

2.发挥性演讲。在上听说课时,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争取说话的机会。

综上所述,复述和演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语言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层次,选用适当方法,灵活使用,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以及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非常离奇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就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评价中,笔者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评价:①鼓励性评价。②分层次评价。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指导。

14.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十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很强,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正确的引导。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要加强实验教学,应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增强教师自我的创新意识,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学习习近平面镜成像时,可采用探索性的分组实验,由学生提出问题,要探究些什么内容,怎样设计实验,选择恰当的仪器而且就地取材学生自己准备:用平面镜还是用玻璃板好呢?像的位置怎样确定,有的用一张白纸,有的画好了格子,有的用坐标纸。怎样保证镜子垂直,学生也想了很多办法五花八门的,真有趣。学生探究出来,探究实验记录表格也由学生自己根据需要设计。这样老师只是参与者、合作伙伴,学生的热情很高,兴趣很浓。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创新思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同时在做实验时善于发现问题,凭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并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大胆怀疑。如做电学实验时,串联电路两个灯泡的规格都是“3.8V”但实验时为什么会出现一亮一暗?两灯两端电压是不是相等呢?学生思考讨论,反复实验发现有盏灯接触不良,导致电阻增大,从而解决了问题。我一直要求学生除作完规定的实验外可创造性的玩一玩,如做题的过程中发现短路难于理解,通过做实验解决了问题,先把电路串联好,灯正常发光,用导线在一灯的两端一搭,灯不亮了,而另一盏灯更亮,很直观形象,短路的问题也理解了,学生很有成就感。我说电路哪处断开,哪两端电压就接近电源电压,学生开始不相信,通过实验发现:果然是这样的,心服口服。

三、创设实验问题,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因此在初二进行了噪声污染的调查,初三进行空气污染、水污染的调查,通过上图书馆查资料,网上查找资料,或实地调查、测量、观察。走亲访友,写出调查报告,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因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同时培养了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开辟了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进行了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评比活动、物理科学知多少的演讲比赛,游戏式物理课,物理应用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也参观了水厂和请专家进行了物理知识讲座等。因而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很浓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得以升华。

积极一点,你就领先一步,领先一步,你就领先了一个时代。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研究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积极讨论,发现问题,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

2、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积极主动参与老师的实验,与同学上台操作表演,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成就感。

3、做好课外小实验。积极参与各项物理活动,碰到问题善于通过实验来解决,充分利用身边的实验材料。

4、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最好准备一个物理常识记录本,养成随时留心观察的好习惯。随时有心得有灵感,马上记录下来。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物理实验教学,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保护创新的火种。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15.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十五

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有必要具备的一种能力。所谓的创新能力, 就是指不拘泥于教材, 也不拘泥于教师的思想和主张, 是在借鉴别人思想的基础上, 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创新能力可以使小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可以使小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先进,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那么,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关于这个问题,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让小学生打好数学基础

我认为, 在数学的学习中, 打好数学基础可谓是重中之重, 可能很多人都能感觉到,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如果有一节课或者是两节课没有听课的话, 就会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了, 所以说, 打好数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我建议如下。

1. 小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时, 上课一定要注意听讲, 把教师所讲的内容都听明白, 理解透彻。小学数学教师也要适当的监督和测试一下小学生是否把知识都学会。小学生正是打基础的时候, 千万不要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一定要让小学生学会。

2. 重视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的理解。很多小学生都认为数学公式和数学概念没有多大的用处, 或者是对数学公式和数学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的意思, 更有甚者, 会觉得不学数学公式和数学概念也无所谓, 只要会做题就好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因为数学语言具有精确性的, 是前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结论, 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更何况也有人说, 记忆是理解的基础, 所以, 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的时候, 一定要把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的学习重视起来, 要把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烂熟于心, 当然, 我所说的烂熟于心并不是说要死记硬背,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下来。教师也要正确地去帮助和引导, 只有把公式和概念记住了理解了, 才能够在做题时中达到熟练的应用。

3. 小学生要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不要认为自己上课听懂了就不去做练习题, 有时候听懂了不一定就会做题。学校在一般情况下都会给小学生订一些教学辅导书和练习册等书籍, 小学生或者教师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书籍,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起这些书籍, 要监督或者带领小学生对那些书籍进行学习, 这样有助于小学生打好数学基础, 还能学到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讲到的知识点, 有助于为小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时, 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在新课改中, 也是非常提倡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让小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 只有这样, 才有助于小学生创新。我认为如下几点。

1. 教师要在教学模式上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是课堂的主宰, 所有的知识都是由教师传授, 学生只负责听, 小学数学教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让小学生做课堂的主宰,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 自主学习。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有自主学习的意识, 才能自己去规划自己的学习, 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要太注重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 要重视学习技巧, 在给小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 主要是传授学习方法, 不要把问题的答案看得太重, 从而忽略了过程。教师要多让小学生思考, 多尊重小学生的想法和思路, 不要什么问题都帮小学生解决, 要多给小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让小学生摆脱对数学教师的依赖, 自己独立自主地去学习, 只有这样, 小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长, 才能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 才能创新。

三、培养小学生积累的好习惯

无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 积累都是非常必要的, 有些人认为只有文科的东西才需要积累, 像数学这样的理科学科是不需要积累的, 我觉得这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俗话说得好,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 所以,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也不要忽略了积累。我建议如下。

1. 小学生要准备错题本, 要把自己的错题都积累下来, 这样有助于复习和进步。

2. 小学生要多读书, 读书的同时要记得积累新的知识, 这样才能让知识更丰富, 才有助于创新。

3. 小学生要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在平时, 要把所学的知识和题目都归纳分类, 这样对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16.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十六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能力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为此,教师教学时必须转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刻板做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信任,把学生当作交流、合作的伙伴对待,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保护学生好奇心,支持他们发表不同意见,鼓励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展开活动,时时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敢问、敢说、敢想。同时因自己的创造性行为或见解得到积极的评价和帮助而乐于创造。为此,我在教学中提倡五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有分歧允许争论;老师有错误允许提意见,允许“打破沙锅问到底”。相反,学生如果总是怕出错,怕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怕老师批评,怕同学笑话,缺乏宽松、自由的心境,就没有了学习的激情、愿望,怎能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了。

二、激发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对语文教师而言,一是学会尊重和宽容学生。这不仅仅是教学艺术,而且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二是珍惜学生的独特和创新,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甚至力排众议,标新立异,独特中往往蕴含着创新。三是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学生学习母语,不是从零开始。他们既掌握了大量的口头语言,又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可以通过语言实践自主感悟、自我体验。在这里,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思想的转变,主要是教学重心的转移,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从以教定学转变到以学定教;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就要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中激发兴趣,唤起形象,引发情感,体验情境,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感悟语言,在揣摩、探究中学语言、用语言、积累语言和发展语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取决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而后者涉及教学目标的复合型(三个维度的统一)、教学过程的规律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评价的激励性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思维的惯性,这种转变时很艰难的,且容易反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其次,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同时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多向思维,开发创新能力

多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精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促进学生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多向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激活创新的灵魂。例如《从“牛”想到的》这个作文题,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启发引导学生:a.从牛的雄壮形象落笔。写出人们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像牛一样充满活力,体现出时代精神。b.从鲁迅先生自比作一头牛,郭沫若自比牛的尾巴,茅盾先生自比牛尾巴上的一根落毛,写到伟人的谦虚。c.从牛的性格写起。它平时温和,有时也会有一种“犟劲”,从而指出人们在学习中也应该有一股牛劲。d.从牛默默无语为人类拉车耕田做贡献谈起。写到人也应该具备这种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实干精神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e.从牛的一个生理特点——反刍引申到学习也应用此法——温故而知新。这样紧扣文题,给学生展示多种题目信息,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作文也就可以写活了。这样的思维训练,是为了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打破常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写出有创新的作文来。

四、正确评估,提升创新能力

17.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十七

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把创新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无论是从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还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都需要生物教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我在七年级所任教的班级中,安排七(一)班作为实验班,七(四)班作为对比班。对比班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常教学,实验班进行生物创新实验教学。实验时间为9月至6月,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统计教改结果。在这一年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消除学生对创新的心理障碍。

谈起创新,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无能去创新。我告诉学生,人人都有创新的潜力,只要根据自己已学的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或做法,就是创新。在授课中我列举了许多事例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如17世纪的解剖学家为分离人的颅骨,向颅骨腔装满干燥的种子,然而让种子吸水膨胀,巧妙地将颅骨分离。这种简易的做法,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通过这些具体实例,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创新,从而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重大方法。但只要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展现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能这种见解对整个人类来说不是第一次,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教师应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以科学精神和科研成果激发创造动机 。

采用黑板报、墙报、观看录像、观看多媒课件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史上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如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遗传规律的发现者孟德尔等,他们那种大胆假设、严格求证的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另外利用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科技动态和成果,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转基因作物,以及目前市场上推出的生物保健品,以科研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三、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对于刚接触生物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千奇百怪的生物一定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若转化为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要做前人和别人没有想、没有做或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并对学生的好奇心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促进其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同时我也竭力为学生创设产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如用生物标本吸引学生;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以生物史实来开拓学生的视野等。对于一些淘气、顽皮、不受约束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所作所为常不合情理,超越常规;平时好提“怪问题”,爱出“鬼主意”;对事物常常持有怀疑态度。其实,就在他们的“点子”和“问题”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他们的怀疑态度中,也可能引出新的发现。

四、创设疑境、疑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

生物教学中的满堂灌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我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联系实际和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如讲述“蜜蜂”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问:“蜂王产出未受精的卵,为什么能发育成新的个体――雄蜂?雄蜂跟蜂王交尾后为何不久便死亡?”又如,讲述线形动物时,向学生提出:“蛔虫寄生在小肠内为何不被人体的消化液消化?它的体表和其他的动物相比有何特点?”再如“对于雌雄同花的植物能进行自花传粉,而对于雌雄同体的动物为什么不能自体受精呢?”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学生课堂上提出“苍蝇喜欢往肮脏的地方钻,但它为什么不生病?”“蜘蛛在捕捉昆虫时,为什么不被自己所吐出的蛛丝粘住?”“在菌类中有的霉菌对人类有益,可提取抗菌素,酿酒制酱,制作食品,可这种霉菌人是否能直接吃下去呢?”“植物在光下通过叶绿体自己制造有机物,能否将植物的叶绿体转移到人体内?那时人只要喝点水,晒晒太阳,就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命。”……对于学生的大胆提问和猜想,我从不嘲笑,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去讲、去做。营造一个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知识探究的良好气氛。

五、利用生物实验,诱发创造兴趣 。

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实验中,我力求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思考等机会。对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本实验为何要采用这种方法?能否采用其他方法来完成?实验材料是否可以替代等等。同时还进一步鼓励学生设计出相关的实验来进行探索、尝试、验证。如讲述植物感应性知识时,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观察含羞草受到碰撞后叶片的变化。实验中小叶的闭合现象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都想试一试。于是我让他们在我演示的基础上,设计出多种方法来测定含羞草对刺激产生的反应。学生讨论很热烈,他们提出了多种设想:用光照、声音、温度等刺激方法,然后通过实验得出“植物具有感应性”的结论。又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中,为了使实验观察明显,常常在载玻片上加上碘酒溶液,我趁机启发学生是否可以用其他有颜色的溶液来代替。有的同学发现用蓝墨水来替代,显微镜视野中色彩柔和,赏心悦目,使实验得到了同样的效果,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参与了探究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生物实验提倡创新才是教学的真正要求。我将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按课文要求只需要发给学生鳞茎,但实验时我不仅发给学生洋葱鳞茎,还发给他们多种植物叶片,如菠菜叶、蚕豆叶等,让学生通过实验自行选择最易作临时装片又能观察清晰的材料。实验结果证明,洋葱鳞茎表皮较薄,最易制成装片且观察清晰。通过实验,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获得了启发:实验不只是验证,还可以进行一些改进甚至创新。通过探索活动,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经过两学期的创新教学实验,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七年级实验班学生的论文、实验、考试成绩总分明显高于对比班。

通过一年来的教改实验,我把对比班和实验班的情况进行了综合的考核,把两个班学生的.论文、实验、考试等综合成绩进行了统计,结果对比班的总分为4462.12,实验班的学生的总分为4954.52。从上面的分数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就充分说明创新教育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2、实验班大部分学生能写出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小论文,有的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如学生能根据“顶端优势”的原理,对黄瓜等植物进行打顶试验,使产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根据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由上向下运输这一原理,对桃树、{树做了环剥试验,也同样得到了增产的效果。学生看到高大树木上的叶片被害虫吃光,由于树木高大,难以撒药治疗,他们就根据植物对水分的运输由下向上的原理来进行撒药治虫。做法是:将树木的根部挖几个洞,倒入一些农药,这样农药能随导管中的水分运输到树木的顶部,让害虫吃了含有农药的叶片而死亡,从而解决了高大树木治虫难的问题。

3、实验班学生还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和课余时间,对本地区的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另外也做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的实验有:“生态平衡球”“花卉嫁接”“植物向光性的测定”“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等。还有部分学生对本地区的“野菜资源”进行调查,了解本地区各种野菜的学名和别名,隶属科、目,以及生长环境和经济价值等。

以上是我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步探索。实践证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设想和发表见解。同时,教师要有新的学生观、人才观,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并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优秀学生。 愿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把初中生物教学和教研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简介:

18.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十八

彭文秀(湖南省保靖县清水坪中学)

创新思维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因此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会产生创新的意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和谐的学习的平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把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型变为主动探究型;要通过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动用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自主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究,创造性地去学习,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应倡导合作学习,树立团体精神,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并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1.确定目标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本课要学习什么,想用本课所学习的英语表达什么,要借助本课所学的学习目标。变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需求。

2.预习反馈

此环节为学生提供对新词汇的理解与运用的机会。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分小组进行猜词游戏,每组轮流出一名学生背对投影仪,由其他组学生随机抽取单词,本组学生对投影仪出示的单词进行英文释义猜出该单词。二是对重点词汇及短语依据图片内容进行造句练习。图片内容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发挥。例如学习disappear 一词时,教师展示一张风景图片,画中的天上飘着一朵乌云,让学生想象什么物体在图片中消失了。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造出了 The sun disappears behind the cloud.I think a plane disappears behind the cloud。It’s sad that some birds disappear because of pollution。等等好句子。另外,这一过程可以反映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足,此时学生们可以相互更正和补充。

3.基本技能训练

基本技能训练是以教材内容为主线,以学生为活动主体进行操作。一般分三步:一是跟读课文。全班学生人手一个“随身听”,利用耳机跟读课文,模仿语音语调,强化朗读训练。播放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掌握进度和听多少遍,有效地防止了齐读带来的一些弊端。二是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全班学生互相交流与完善,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三是教师将课文中的各个情节绘制成幻灯片,学生依据图片内容看图说话。这种方法是将图像信息与语言信息联系起来,侧重开发右脑。美丽的图像还会把学生带入想象世界中,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美的感受,使其想象丰富、活跃起来,重新组合构成新意向,促进了解、记忆和创新。

4.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主要采取小组学习方式,包括三项活动:一是互相帮助,探究和解决个人在学习中未能解决的难题。如有难点,在小组内提出,大家分工负责查阅资料,将难点自行消化,既省时省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二是互相交流,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结合课文内容在小组内谈感想,交流心得体会。通过交流树立自信心,为下一个环节的实践活动做好准备。三是依据本组提出的课文学习目标,商定本组用本课所学语言要完成哪项实践活动。例如学习JEFC BOOK 3Unit 5时,该单元的主题是论文旅游。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目睹祖国名胜古迹的想法。其中一个小组将实践活动定为“到新疆旅游”,然后组内明确分工,谁具体负责订购车票、谁负责食宿、谁负责日程安排及旅游路线、谁负责旅游景点介绍等。学生分别准备语言材料,积极性非常高。

5.实践模拟 小组准备就绪后,模拟真实交际,在班上表演。学生的表演涉及到“社会交流”、“态度”、“情感”、“时间”等多种功能意念的学习,每次表演,课堂气氛都十分活跃,有时,其他组的学生也能主动配合。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更主要的是看到了教师和同学们对他们辛勤努力的认可,从而有了成功的体验,萌发出了更高的成就动机,并切身体会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创造意识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6.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学生经过一个阶段学习后有意识地、系统地评估、调节自己的思维、感知、情绪、动机与行为,以达到其目标的活动,包括自我教育和自我强化。每课时的评价基本包括以下四项内容:一是新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意念功能,它们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补充。二是从新的语言材料中学习了哪些好思想、好品质和好的思维方式。三是找出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四是在本课时的学习中自己感触最大的是什么。每个学生都可以谈其中的一两点。

7.布置作业

作业有三项内容:一是巩固性作业,即做课本上的练习题。二是延伸性的作业,如根据课本内容给学生布置一项社会调查,要求学生用英语简单的写出调查结果,最好能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三是预习性的作业,指导学生预习哪些词汇和短语。分清哪些需要认读、哪些需要拼写、哪些需要查字典进一步理解词义、哪些需要练习造句。布置作业这一环节也可以说是新课学习的开始,关系到下一课时是否成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相当重要的。

世事洞察皆学问。在以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应继续沿着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脚步,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二年级计算机信息教案下一篇:《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优秀教学片段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