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工业园新区建设(共11篇)(共11篇)
1.加快工业园新区建设 篇一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调研报告
新型工业化是一个地区的实力所在、支撑所在。加快培植和壮大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是园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近期,按照市委政研室的要求,X组织有关科室对园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以规划设计为龙头,明确新型工业发展布局。按照“大园区”和“错位发展、集约发展”的思路,突出规划龙头作用,聘请专家对园区产业规划、布局进行全面、系统地修订完善,规划了建成区、西区、北区、空港产业片区、文化创意产业片区、海曲新城片区等六大片区,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解决园区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集聚不强的问题。其中,建成区重点发展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西区重点发展“四新一海”等新兴产业;北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汽车配件等产业;空港产业片区着重发展空港工业及临港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片区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海曲新城片区重点发展研发、旅游、商贸及高端居住项目,初步形成了以园区为主的新型工业经济“隆起带”的发展格局。
(二)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打造新型工业发展平台。坚持“规划先行、高点起步、综合配套”的原则,按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布局,高标准做好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搭建园区发展大框架,全面建设现代化、多功能、综合型工业发展园区。近年来,累计投入建设
—1—
资金近20亿元,硬化道路100公里,铺设管道390公里,安装路灯2300基,完成孵化及公共服务楼房23栋、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水、电、气、讯等“九通一平”。特别是2012年,投资1.67亿元,对204国道以西山海路、学苑路和两条园中路等4条道路进行了配套建设,对园区北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并对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配套,对建成区市政设施进行了全面检修,新建公租房1座、研发楼2座,其中1#研发楼已建成启用,吸引了中国首个蓝色经济引智试验区入驻经营,搭建起了园区乃至市、区招商引资的新载体、新平台,奠定了在全区新型工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
(三)以项目招引为抓手,增添新型工业发展动力。始终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坚持规模与质量、内资与外资、引进与服务“三个并重”,围绕新型工业发展、产业集聚、上下联动,集中精力攻难点、破重点。2012年,新招引到位资金项目35个,考核到位资金7.1亿元。引进了像世界500强企业——甲骨文公司投资的云实训基地、残友科技、电信枢纽楼、旭龙光电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促成了青岛华仁与洁晶药业、兴业汽配与青岛海立美达的合作、重组。其中,重组后的华仁药业计划投资2.2亿元,新上3条生产线,投产后,年可实现新增利税8000万元。近年来,园区累计入园项目179个,投产企业110家,经重新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高新技术产品有100多种。
—2—
(四)以产业集聚为重点,提升新型工业发展水平。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和“一个功能区、一条产业链、一个增长极”的发展目标,对各园区实行规划、配套、管理、政策“四统一”管理,着力提升园区承载力,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海帝、思科骋创、蓝晶易碳为主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以健元生物、华仁药业为主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以七星汽配、兴业汽配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以荣信、佳食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华伟纺织、东利地毯、锦绣纺织为主的现代纺织业,以凌雪糖业、红星美凯龙为主的现代物流业,以及以山东大学实训基地、甲骨文云实训基地等为主的创意服务外包产业等特色产业集群。
(五)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培育新型工业发展优势。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围绕园区五大主导产业,积极鼓励企业挖潜改造,加大技改投入,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生产流程,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科技含量,降低消耗,不断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012年,投入技改资金20亿元,重点抓了美佳、兴业汽配等41个技改项目。其中海恩锯业圆锯片基体热处理回火炉集中智能化控制系统、金禾生化航天诱变选育优良柠檬酸菌种研究等项目,被列入2012省经信委第一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由荣信水产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完成的“水产品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通过了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另一方面,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国蓝
—3—
色经济引智试验区”等平台,完善“政府搭桥、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2012年,组织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12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申报并获批市级以上研发(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8家,全区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中心分别达到4家,省级14家、市级30家;专利申请量99件,专利授权量68件。
(六)以政策扶持为支撑,优化新型工业发展环境。将突破新型工业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的核心任务之一,明确了未来五年工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在政策扶持上,出台了一些列扶持发展政策,统筹安排工业扶持专项资金,设立了工业企业过桥资金、助保金铺底资金和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建立了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健全完善工业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实行工业金融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近年来,金融机构先后为中小企业发放助保金贷款9640万元,累计发放“过桥资金”7250万元,全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到6家,58家企业申请AAA级信用等级。在管理服务上,成立了区工业发展工作指挥部、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行个性化服务,并对重点产品进行全方位推介。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一手抓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全力加快“转、调、创”步伐。连续筛选出几十家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高、成长性好的工业企业进行重点培植,建立完善了规模企业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使一批传统企业实现了规模的扩张
—4—
和层次的提高,提升了产业发展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工业总量、企业规模较小。截至2012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家、分别占全区的25.6%,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和利税分别占全区43.6%、65.2%、62.6%、65.7%。园区内过亿元企业21家,仅占入园投产企业总数的19.1%。过10亿元的有4家,仅占企业总量的3.6%。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竞争力亟待提升。目前,园区拥有市级以上技术中心的企业仅占园区内生产企业的43.6%,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仅占40%左右。部分企业重生产、轻研发,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较低,生产产品多属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初级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境地。
三是产业层次、产品价值较低。园区食品加工、纺织抽纱等传统行业仍占园区的55%以上,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虽已起步,但尚未形成规模,整体产业层级相对较低,还没有形成叫得响、影响大的产业集群;园区工业产品多以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初级加工品为主,产品结构单
一、利润微薄、层次较低。
三、下步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一)围绕产业升级,在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上求突破。统筹考虑政策导向、发展趋势、未来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研究论证产业定位、发展重点和推进措施,围绕装备制造、电子
—5—
信息、服务外包、海洋生物医药、食品深加工和纺织抽纱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培植5个以上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一方面,坚持走“改造提升、创新驱动”的路子,引导食品深加工、纺织抽纱、木器加工等资源加工企业加大生产工艺和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资源加工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在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同时,切实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引擎,统筹推进“四新一海”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华仁药业、洁晶药业、兴业汽配、海帝电器、百瑞特电气等项目,推动全区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围绕产业集聚,在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上求突破。市、区明确提出“要聚力突破园区发展”,并将香店河开发建设作为重点工程项目。要紧紧抓住这些机遇,把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放在提升园区承载力上,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原则,高起点完善建设规划,高标准整合园区资源,从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园区发展。要按照城镇化、生态化的理念,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统一政策,不断提升开发层次、优化空间布局。同时,要实施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规模小、质量差、回报率低的项目一律不得单独供地;对入园企业要制定奖优罚劣政策,对那些长期占而不用、不能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要坚决予以退出。
(三)围绕培大育强,在壮大工业企业群体上求突破。大企业、大集团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区域发展的“推动器”。推进新型工
—6—
业化,必须在培大育强上下功夫,倾力打造一批能够影响全局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骨干企业群体。一要着力打造龙头企业。对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成长性强的企业,要按照“一企一策”的办法给予重点扶持,实行个性化服务,争取培植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小巨人”。二要积极扩大企业群体。加快实施成长型企业“倍增计划”,在政策引导、环境创造、技术支持上予以倾斜,鼓励企业扩大生产、扩张规模。要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和规范对中小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帮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努力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三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要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资源整合、开拓市场、企业维权等方面的作用,避免盲目竞争、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加快形成众多企业“抱团”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围绕加大投入,在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上求突破。一要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围绕重点产业,主动寻求战略投资者,盯紧国内外龙头企业、知名公司,积极创造条件让大企业、大集团来园区落户。二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大力弘扬创业精神,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即帮”原则,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准入门槛,大张旗鼓地支持创业,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三要大力发展融资服务体系。鼓励银行扩大信贷规模,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金融组织,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尽快形成强势突破、全面开花的融资局面。
—7—
(五)围绕自主创新,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求突破。坚持传统产业“高新化”,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依托国家级孵化器、中国蓝色经济引智试验区和48处技术实验室等载体平台,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引进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扶持壮大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积极营造支持名牌建设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项目,申报专利产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赢得行业话语权。要切实加强人才资源开发,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职工技术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培训,做活培训开发和引才借智文章,为全区新型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8—
2.加快工业园新区建设 篇二
一、郑东新区金融城建设战略意义
(一) 加快金融城建设是建设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载体。
当前, 我国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全国主要城市都在大力推进金融中心建设, 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金融中心, 中西部地区的武汉、成都、重庆已初具区域性金融中心雏形, 同为中西部城市的长沙、合肥、西安也都提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 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 要把郑州市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就必然优先发展金融产业, 持续推进金融城建设。金融城建设将进一步强化郑东新区金融行业基础设施, 创新金融发展机制, 发挥资本市场的核心作用, 完善金融市场, 集聚金融机构, 优化金融环境, 加快形成金融市场中心、金融产品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金融人才聚集中心, 成为建设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平台和载体。
(二) 加快金融城建设是郑东新区升级发展的战略选择。
郑东新区在开发之初就提出了“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新区”的奋斗目标。继而提出了“建设三化两型新区” (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的战略任务和“两心两区” (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中原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样本区、中原经济区最佳生态宜居区) 的战略定位。面对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新形势, 2013年郑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 (扩大) 会议作出“建设以郑东新区为主体的金融城”的战略决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 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当前, 河南省和郑州市都进入了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新阶段, 郑东新区也进入了产业集聚、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的新阶段, 加快以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为主体的郑东新区金融城建设是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是实施“双核驱动、六城支撑”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 是坚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具体实践, 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依托郑东新区现实基础和优势条件, 高起点规划和建设金融城, 促进金融资源集中布局, 发挥金融集群发展优势, 增强金融业发展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对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推动金融产业深层次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
(三) 加快金融城建设是打造新型城镇化样本的现实需要。
李克强同志对郑东新区的发展寄予厚望, 曾多次对郑东新区作出重要指示:“要以推动郑州市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 以强力开发郑州的新区建设为重点, 拓展城市框架, 加快人口集聚”, “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必须协调一致, 实现双轮驱动”, “河南在协调推进‘三化’过程中, 扎实建设郑东新区, 一张蓝图正步步变为现实, 使百姓受益, 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增强, 令人欣慰。请继续打造好郑东新区这个上亿人口大省推进城镇化的样本, 为探索走出符合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创造经验。”当前, 河南省进入城镇化加速期, 郑东新区的建设、开发, 对于郑州市的发展, 对于河南的转型, 乃至于在全国的城镇化建设当中, 都具有重要价值。郑东新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和方向选择产业集聚、产城融合、互动发展, 以打造金融城为目标, 大力发展金融业, 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对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人员就业、产业构建问题, 实现从“建城”向“兴城”的嬗变, 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承载和推动作用, 也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郑东新区在我省乃至全国的城镇化进程先行区、试验区和样板区的作用。
二、“双核驱动、六城支撑”战略背景下加快郑东新区金融城建设步伐策略分析
(一) 积极对接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主体的航空城。
航空城依托航空货运网络, 构建以航空物流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航空经济产业体系。郑东新区金融城与航空港综合经济试验区之间是相互协同、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关系, 金融城建设过程中所集聚的金融人才、机构、产品和服务等金融资源将对航空城的贸易便利化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而助推航空城产业的集聚和升级;航空城的大发展将会给金融城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 郑东新区金融城应当积极对接航空城, 在为航空城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实现共赢发展。积极推进金融城与航空城的良性互动发展, 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的“产业粘合剂”作用, 推动郑州东站综合交通枢纽与航空城等的“一网两链三港一体” (“一网”是以郑州机场为核心构建轮辐式航空运输网;“两链”是航空生产供应链和销售供应链;“三港一体”就是综合发挥“铁公机”复合优势, 将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口岸优势连为一体) 的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 实现关联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向航空城整体转移, 为航空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保障, 加快航空城枢纽建设、产业集聚和功能完善。
(二) 主动对接以高新区为主体的科技城。
电子信息等高科技新兴产业是高新区科技城的主导产业。郑东新区金融城与科技城应不断深化合作, 鼓励金融城内商业银行先行先试, 进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创新, 开展科技部门与银行之间的科技金融合作模式创新试点,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 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促进金融城与科技城互动发展。
(三) 主动对接以经开区为主体的汽车城。
汽车城正在实施汽车支撑产业发展计划, 形成以新能源汽车为引领, 以大中型客车、乘用车整车生产为主体, 零部件制造配套完备的综合性汽车产业体系。郑东新区金融城应主动融入汽车产业链, 支持金融城金融机构开展汽车金融服务, 协助汽车城企业进行资金融通、金融租赁、抵押贴现以及相关保险、投资活动, 并不断进行业务产品创新, 积极拓宽合作领域, 为汽车城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实现融合发展。
(四) 主动对接以绿博产业园为主体的文化城。
中牟绿博文化产业园区致力于打造以文化创意、时尚旅游、高端商务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城市组团。郑东新区金融城与文化城两者之间在功能上具有高度差异性, 金融城可以利用自身优势, 鼓励驻区内金融机构创新文化产业信贷产品, 探索联保联贷等新型产品;鼓励驻区保险机构开发适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保险产品;鼓励驻区民营资本等成立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公司, 直接投资文化项目;鼓励建立文化项目信托产品,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文化企业以版权、著作权等在产权交易所进行知识产权交易;加快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私募债、中期票据等方式协助文化城企业筹集资金。郑东新区金融城应大力支持金融机构产品服务创新, 为绿博文化产业园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实现差异化发展、互动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五) 主动对接以二七商圈、华南城为标志的中心城区商贸城。
商贸城致力于打造千亿级商圈、千亿级商品交易市场、千亿级赢商网电子商务产业链。郑东新区金融城应积极对接中心城区商贸城建设, 融入商贸产业链。金融城驻区内金融机构应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 开展企业联保贷款、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及供应链金融服务, 解决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资金融通问题。金融城可鼓励驻区内金融机构及民间资本为商贸城市场建设发行信托计划、定向募集私募基金, 为商场运营、管理提供资金保障。金融城还可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总部入驻, 发挥其中介、服务外包集中的优势, 为商贸城提供相关中介咨询和外包服务。金融城与商贸城在功能上互补, 在业务上互惠, 二者应加强合作交流, 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苏玉峰.郑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现状与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12.4.
[2]周淼.金融业集聚理论研究及其对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区建设的启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院学报学报, 2013.8.
[3]张学仁、宋绪钦.加快建设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策略探索[J].决策观察, 2012.3.
3.加快工业园新区建设 篇三
今年肇庆高新区工作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中央“主题主线”要求,围绕“建设现代科技工业城、引领全市新型工业化”核心任务,狠抓招商引资、环境建设、项目“三促”和科技创新,更加注重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努力保持经济高速、高效和可持续增长,全力推动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幸福大旺,为肇庆加快建设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肇庆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GDP15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增长30%;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增长2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7亿元,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103.2亿元,增长30%;外贸出口5.45亿美元;新批注册合同外资5.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9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单位GDP能耗下降任务、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和人口控制指标。
龙腾大旺气象新,日前,肇庆高新区召开区委(扩大)会议,总结去年工作,部署今年工作,吹响新一年“进军号”。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刘龙平在会上强调,全区各级各部门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加快我区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幸福大旺,加快建设现代工业城,引领全市新型工业化。
刘龙平主持会议并代表区委作工作报告,区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栋才总结去年经济工作,部署今年经济工作。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区管委会主任助理,区属及驻区各单位、各居委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当天的会议。
刘龙平指出,过去一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加快转型升级中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强劲态势,实现了国家高新区建设和“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全区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科技创新作为“二次创业”的主要任务,加快抢占高新技术的前沿领域和制高点,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追赶战略”向“领先战略”转型,努力建设国内一流高新区。
刘龙平强调,新的一年,我区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项目“三促”,着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要把项目“三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双挂钩”政策,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促进税收应收尽收和可持续增长,切实提高经济发展效益,推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为全市加快发展多作贡献;二是抓好择商选资,加快培育四大产业集群,要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工作的“生命线”抓紧抓实,努力打造国家级的创新产业名片;三是抓好环境建设,全力打造创新创业高地,要把环境建设作为营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进一步打造高标准、高质量、高品质的投资环境,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四是抓好科技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五是抓好社会建设,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要把社会建设作为维护群众利益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战略任务,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六是抓好党的建设,争当造福人民的开拓者,要进一步加强全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刘龙平强调,区属各部门、各单位要迅速传达学习会议的精神,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谋划好全年工作,实现一季度“开门红”,为完成全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尤其是要抓好大项目的招商引进工作;要健全机制,进一步明确工作的时间进度要求,狠抓工作落实,扎扎实实推动全年的工作;要加强宣传,努力营造全力以赴抓落实、聚精会神谋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江栋才在会上强调,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和高效的执行力,创新实干,切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确保经济社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加快建设现代科技工业城、引领全市新型工业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肇庆高新区网站)
4.加快工业园新区建设 篇四
一、园区规划情况
宝鸡高新区汽车工业园规划总面积25平方公里,规划目标是把汽车工业园建设成关中西部制造业基地,国内载重汽车制造业基地和西北地区汽车零部件加工配送中心、宝鸡市域经济副中心,现代化生态型工业新区。人口在2015年达到10万人,2020年达到20万人。到2012年园区将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汽车工业园功能结构分为:“一个核心、两大景观带、七大功能区”。“一个核心”是以千亩人工湖、大绿地为特色的大型生态汽车文化主题公园,集综合行政、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为一体、形成都市核心区。“两个景观带”是指南塬生态景观带和渭水南岸绿化景观带。“七个功能组团”包括以陕汽集团30万辆轻微型车为主的整车生产组团、三个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组团和三个生态人居组团。汽车生态公园、汽车研究院、汽车展销中心、汽车试车场将与大型商场和超市、二甲以上医院、省级重点中学、高档住宅小区一起构筑西部最具影响力的汽车城。
二、园区项目建设情况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汽车工业园规划设计已经完成,陕汽集团30万辆微型车项目2.3万m的总装车间、2.9万m
2的涂装车间、1.3万m的冲压车间、1.5万m的焊接车间主体建设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四大工艺的设备安装和相关的水、电、气等配套完善,计划6月份工程全部竣工并进行试生产及新车下线。陕汽集团通力公司3万辆工程车项目也已完成地探和围墙砌筑,工业厂房等已经全面开工建设。
围绕微型车、工程车项目的道路、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正在加快建设进度。汽车大道已经完成部分排水工程和路基工程。给水管道已经铺设到微型车项目用地范围,五月份已经完成并投用。天然气管道已经和厂区管道接通。供气由岐星热电厂提供热源,高新区与岐星热电厂共同投资建设管网。现在跨渭河桥墩已经完成,桥架和管道正在抓紧时间进行施工。供电工程已经完成110KV变电站的地基勘探,临时变电站设备已经安装,近期可以完成建设并带电运行。
千亩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千亩人工湖环境配套建设、园区道路建设、水电气配套建设、农民安置工程、商住配套工程等六大配套项目年内也将全面开工建设。我们将以汽车产业链为核心,打造研发、试验、整车、总成、零部件、检测、材料再生等汽车产业集群及汽车物流、服务业等,将汽车产业、配套服务、生态人居、汽车文化休闲娱乐等诸多功能融入高新区汽车工业园。
在陕汽集团微型车项目、工程车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的同时,优化汽车配套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制定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目前汽车配套产业园区已签订入区投资建设合同15个,总投资30亿元,需用土地1800多亩。仅陕汽金鼎铸造项目就投资10亿元,还有给陕汽汉德车轿配套的浙江永康鸿运实业公司、给微型车配套的宝鸡鑫龙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十堰东风求实汽车配套有限公司、安徽长润集团公司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等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计划在近期在高新区千亩零部件园开工建设。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汽车大道、站前大道、孔明大道、学方路、陕汽路、奔驰路、曹五路、滨江路已经完成施工图设计。汽车工业园内63米宽汽车大道土地已经征用,土方回填和排水工程基本完工,路基工程已经开始施工。
5.加快临潼渭北工业新城建设步伐 篇五
西安渭北现代工业新城建设步伐 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位于临潼渭河以北,距西安市新行政中心18公里,距阎良航空城10公里,距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新丰编组站5公里,距西安国际港务区1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40公里。新城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公路、铁路交通便捷,即将建成的行北渭河特大桥、秦汉大道将其与西安经济开发区、西安国际港务区、临潼新区连为一体。今年以来,临潼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落实《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精神,全面加快渭北现代工业新城启动和建设步伐,各项前期工作有力推进,成效明显。
一是规划功能合理完善。工业新城已批准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分为工业区、生态居住区、商业区三部分。工业区位于现代工业新城的北部,将建成为集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科技研发、新能源、商贸物流及产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现
代工业城;生态居住区位于新城的中南部,将建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商业区位于新城的南部,将建成为集商务、办公、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区;规划中的大型水面,将为渭北新城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水上乐园。目前,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方案调研已完成,项目的设计方案已进入评审阶段。
二是产业布局前沿科学。工业新城区域内实行项目审批、规划、土地、建设等环节封闭式管理和一站式服务。招商以低碳经济为前提,以现代高科技装备制造业为主,将成为集研发、生产、商务、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工业基地,主要承载东南沿海一类工业企业西进及西安市三环以内工业企业的外迁。目前已完成了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内20平方公里地形勘探、测绘工作,汇编了基础资料,绘制了1:1000比例地形图,20平方公里已调整为允许建设用地,其中7.5平方公里已转化为可建设用地。
三是基础设施启动迅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将达到“五通”,即路、水、电、气、热。区域内交通路网规划为“八纵十横”,将现代工业新城区域全面覆盖。今年计划投资5亿元以上,完成东西南北两条主干道20km的城市交通干道建设工作,初步达到“三通一平”的要求。目前,行北渭河大桥道路衔接问题、各专业管线的随路建设问题及规划区域内的总体环评工作协调已完成。正在进行道路放线、东西和南北20公里主干道路征地拆迁、路网及各专业管线建设工作。7月初可全面开工20公里主干道路建设。
6.加快工业园新区建设 篇六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明确园区发展思路
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是打造园区平台、发展园区经济的基础和导向。要依托区位、特色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明确园区发展思路。一是加强分类指导,在产业布局上定向。按照“突出特色、通盘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实行“一园三区”(桃花工业基地和雨溪、面铺、板桥工业小区)的园区发展模式,增强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桃花工业基地要充分发挥城区优势,重点围绕满足城市需求的要求,大力发展以商贸为主体、物流业和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项目,千方百计吸引相关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努力建设现代商贸流通区。雨溪小区要按照位居城市上游的环保要求,重点围绕提高对城市的供给能力,大力发展无污染的加工制造业和清洁能源业,努力建设环保产业示范区。面铺小区要发挥远郊的中心带动作用,重点围绕新兴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化工、制药业,努力建设新兴生物医药区。板桥小区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围绕开发绿色食品,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努力建设生态产业区。二是培育支柱产业,在产业规模上定位。要发展产业集群,按照“三高一低”(高科技、高利税、高就业、低污染)的要求,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重大项目、壮大骨干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抓好机械制造、汽车配件、食品加工、商住物流、生物医药、能源建设等六大优势产业,加快园区工业建设。像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引进世界500强中的81家企业,经济总量保持50%的增幅,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0%。要突出特色,像温州、邵东不起眼的小企业组成了大集群,不起眼小商品拓出了大市场。因此,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型、服务生产性工业,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是大祥推进新型工业化最现实的选择。要发展中
小企业,树立分工协作、集聚增效的观念,把中小企业作为大祥工业集聚发展的主体和突破口,引导中小企业加速裂变扩张,培育发展一批有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群体。三是促进科技创新,在优化结构上定型。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优化工业结构的强力引擎,把科技创新型产业作为发展的先导产业。浏阳的花炮产业一度因安全因素,几乎面临关闭停产,在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后,火药摔不会炸,撞不会炸,并开发了感应烟花,保证了燃放安全。目前全市的烟花企业达924家,安排40万人就业,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烟花炮竹生产基地。我们要以此为鉴,发挥辖区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攻关能力,建立企业研发、技术创新、信息交流、人才服务的技术创新平台,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以统筹发展为目标,提升园区发展潜力
工业园区建设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要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着力打造园区平台,努力构筑城乡经济高度融合、工农联系高度紧密、三次产业高度协调的新型园区发展格局。具体说来,发展园区经济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用园区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用园区就业吸纳农民,用园区科技力量培训农民,全面建设新农村。具体来讲,要用足用活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实现“三个一批”:按照市场化需求,围绕粮肉鱼、果蔬菜、竹木药等优势产业,发展园区加工型经济,带动一批品牌型的订单农业生产基地;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扶持神骏菌业、华立竹业、汉龙水电等一批龙头企业进园区扩大生产,拉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按照规模经营的要求,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培育一批特色产业村、专业户和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园区发展与农业集约经营的对接。二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要坚持园区规划与城镇功能提升并举,把工业园区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工业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同步协调发展。雨溪、面铺小区要以现有建制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城镇规划建设范围;板桥小区要依托连接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重点发展邵板、邵毛两个工业带,形成集镇加工业带的发展态势。要坚持园区建设
与城镇建设用地利用并重,可以将园区建设用地作为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进行报批,或是通过土地流转报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型园区用地,建立灵活机动、高效节约的土地使用机制。要坚持园区产业规划与特色产业培育并行,依靠工业园区的发展活力和扩张力,发挥园区集聚产业、集聚人口的“洼地”效应,带动城镇扩张和功能完善,带动一、三产业的发展。三是与项目建设相结合。项目是园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载体,也是实施“兴工强区”战略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园区建设,一方面,要以重点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凡属省、市、区实事项目和重点工程,都要尽可能纳入园区建设范围;凡是重点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都要优先考虑园区建设需要。另一方面,要以项目招商为牵引,大力实施“出路和希望”工程。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以亲招商、以节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途径,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和拉动园区经济,靠项目优化结构,靠项目增加效益,靠项目增强后劲,靠项目加快发展。
三、以强化机制为支撑,提供园区发展保障
7.加快工业园新区建设 篇七
一、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定位
目前, 安徽汽车工业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拥有奇瑞、江淮、华菱、合力、扬子、飞彩、合肥昌河等一批国家定点汽车生产企业, 具备生产轿车、重型车、轻型车、微型车、客车、专用车、改装车等多个品种汽车的能力;同时, 也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和有较强竞争力、能参与国际国内分工的零部件制造群体[1~2]。安徽省、市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为我校“车辆工程”这个新办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大舞台,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 所培养的人才也理应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但如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地方汽车工业的发展要求, 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也是我们专业定位的依据。
对我校而言, 车辆工程新专业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只有办出专业的特色优势,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3~4]。据此,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应该适应当前我省汽车工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大胆创新, 与地方汽车工业充分融合发展, 积极面向汽车制造业和销售服务业, 立足安徽, 辐射“长三角”, 面向全国;拓宽专业面, 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 培养宽口径的应用型车辆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从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 我们的定位是准确地、可行的。
二、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发展目标和步骤
1. 发展目标。
我校建立的车辆工程专业的前身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个方向,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 国家级特色示范专业, 其在机械制造、机械设计和机械自动化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基础和优势。因此,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确定为: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平台, 逐步体现车辆工程专业特色, 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方向, 以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育才理念, 注重与新技术和交叉学科的融合。争取在“十二五”末, 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支梯队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建立起完整的车辆工程实验室;在四个研究方向 (汽车造型与车身设计、汽车CAD/CAE工程、车辆系统动力学及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和汽车电子与故障诊断技术) 上力争取得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逐步快速地将车辆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品牌专业。
2. 发展步骤。
着眼于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立足于安徽汽车产业的人才需求, 以应用型车辆工程为专业发展方向, 培养宽口径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心。用“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来实现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第一步, 在实现硕士点突破的基础上, 集中力量, 以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国家级教改示范专业为依托, 充分、高效地利用本学院现有各种教学资源, 如技术基础课中有多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实训工厂、省级和校级重点实验室等等, 加速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方面建设。第二步, 争取达到重点建设专业的验收标准后, 在不断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和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 实现本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点的突破。
三、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经验
为达到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 全面进行教学支持系统建设,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条件建设等。
1. 教学观念转变。
高等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后, 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更加理智, 主要表现在对学科和专业的选择、所学专业对今后就业的直接作用或帮助、就业岗位变化后的适应能力等等。这就使得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车辆工程专业知识的培养时, 按“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原则进行教学, 努力为学生服务。
2. 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 加强技术基础课和实践课的建设, 培养车辆工程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为龙头, 以计算机辅助技术为主线, 强化基础, 注重素质提高。具体做法是: (1) 将大型机械CAD软件的应用作为学生的素质学分, 鼓励学生掌握1~2种大型CAD软件的应用, 将CAE软件作为专业选修课; (2) 建立开放的专业教学实验室, 尤其是充分利用我校的汽车新技术安徽省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AD/CAE/CAM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省重点实验室等的资源, 建立起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制造的创新实践基地; (3) 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利用高度概括、归纳总结等方式, 将各种复杂汽车零件的设计制造方法总结为各种框图, 纲举目张, 使授课具有条理化、逻辑性、重点突出等特点; (4)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 对有关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综合处理, 演示完整的整车拆装和各分总成的拆装步骤与方法, 并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的音乐,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 (5) 在车辆专题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利用三维工程软件, 把传统的设计内容通过三维模型表现出来。
3. 实验室建设。
对于车辆工程专业来说, 实验、实习所需的实验设备数量较多, 更新换代频率快, 需要各种实验车辆、拥有各种实验路面的实验场地, 投资巨大, “一步到位”难以实现。为此, 我校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某些方面利用机械制造专业的实验设备开展学习, 进行分期、分批地投入;注重汽车实验教学设备的高起点和高科技含量, 弱化其数量, 以保证有限的资金用于“刀刃”上。
4. 课程体系优化。
第一, 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 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及安徽省汽车人才市场供需关系分析, 削枝强干, 体现加强基础理论 (包括专业基础) , 突出主干学科和一定的知识面, 设立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试验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第二, 注重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以及现代车辆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第三, 增加实验教学课时, 让学生掌握实际本领, 缩短所学理论和实际操作之间的距离, 同时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5. 专业师资梯队建设。
建立“应用型”教师队伍, 我们主要采取这么几个方面的途径:一是从社会上汽车设计、生产和服务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二是送教师到大型企业 (如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兼职锻炼和通过横向合作提高和丰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三是进行智力引进, 采取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 如由奇瑞公司和其他汽车公司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员, 做讲座, 开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选修课程。通过以上途径, 形成一个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群体, 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
6. 科研方面建设。
以科学研究为学科建设支撑, 构建一个有较强实力的科研团队。具体做法是:形成一个核心:产品开发 (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设计) ;两个载体: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和车辆工程;四个研究方向:汽车造型与车身设计、汽车CAD/CAE工程、车辆系统动力学及现代设计制造技术、汽车电子与故障诊断技术这四个方向。融合我校三个优势专业:检测技术及其自动化 (汽车测试与检测技术) 、艺术工业设计 (车身造型及通用产品造型设计) 、材料学 (新材料、复合材料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 , 着实提高车辆工程学科专业科研能力。
四、结束语
深度融合地方汽车工业需求, 以发展车辆工程专业为目标, 在教学观念和方法、科研条件、课程设置、师资梯队、科学研究和高层次教育等诸多方面形成综合优势, 使专业的发展能够保持持续的优势积累和优势增长, 最终将车辆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品牌专业。
参考文献
[1]曾凡银.打造技术创新平台促成安徽汽车工业奋力崛起[J].中国科技论坛, 2005, (6) :32-36.
[2]杨皖苏, 连瑞瑞, 严鸿和“.十一五”时期安徽省汽车工业发展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6, (11) :43-46.
[3]赵伐, 俞建伟.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7) :48-51.
8.加快工业园新区建设 篇八
作为长吉一体化重要节点和未来长春市副中心的双阳,地处长春东南部,幅员面积广阔、人口密度小、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命名的“中国梅花鹿之乡”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素有“天然氧吧”、“长春南花园”之称。
双阳位于长春生态轴线,是长春城市水源地。多年来,双阳坚定不移地履行水源保护地职责,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坚持不以青山绿水为代价大力发展洁净工业,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
2011年,双阳区四次党代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双阳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了“打造三城一区,建设幸福双阳”战略,进一步把建设低碳环保、集约高效的洁净工业城确定为双阳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全面吹响了打造长春南部“工业绿洲”的号角。
一、大力招商引资,为洁净工业城建设增强动力
双阳区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打造洁净工业城的重要举措,在全区范围内不断掀起招商引资高潮。全面采取领导带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全民行动的引资办法,积极推广叩门招商、以商招商、主题招商、峰会招商等模式,主动邀请省内外知名经贸团组来双访问交流,以央企、强企、名企等大的战略投资者为主攻方向,着力引进培育一批打基础、增后劲、强支撑的大项目,百威英博、中冶京诚等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落户双阳,为构建新型洁净工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2012年,吉通机械等重大项目开工或投产,特别是成功签约了世界500强企业正威国际集团,实现了引进工业项目的新突破。
二、主攻重大项目,为洁净工业城建设增强后劲
双阳区始终把“投资拉动,项目带动”作为打造洁净工业城的重要手段。紧扣壮大工业总量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度谋划包装一批支撑洁净工业城建设的产业项目,仅2012年就包装储备超亿元项目60个。积极实施项目建设百日会战活动,帮助项目单位完备前期手续,着力解决融资筹资、土地征收等各项制约项目开工建设的难题,最大限度地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积极推行重大项目监测预警、责任包保和挂牌保护等制度,及时化解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正常情况及影响制约因素,形成了开工一批、竣工一批、达产一批的良性滚动建设体系。2012年全区开工工业项目117个,占全区开工项目数量的57%,完成投资79.1亿元,占全区年度完成投资总额的59.4%,大力纳米低碳产业园、铸诚工业园、通用机械等项目部分竣工投产,国药一心制药、金冠电气等项目达产达效。
三、加快开发区建设,为洁净工业城建设搭建平台
为了履行水源保护地职责,双阳区始终坚持工业项目进园区原则。以文化印刷产业开发区和长春双阳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为平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洁净工业。目前,双阳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已达4.5平方公里,电气设备及汽车配件制造园、门业加工生产园、纳米低碳产业园已初步形成;文化印刷产业开发区建成面积已达3.92平方公里,洁净工业、装备制造、能源产业等功能区初具规模。两开发区驻区企业已达126户,其中规上企业17户,产值超亿元企业7户,拥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家。
四、培育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为洁净工业城建设提供支撑
9.加快工业园新区建设 篇九
工业园区是工业企业相对集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和生产性配套服务体系较为齐全的工业聚集区。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有利于高标准、高效率地集聚人才、市场、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有利于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和谐推进和持续发展。
渭南县域工业园区起步于2002年,快速发展于2008-年。止2009年底,渭南市有11个县域工业园区被陕西省确认为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区,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面积累计达68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多亿元,水、电、路、气、讯等硬件设施基本配备到位,入园企业达549户,其中投产企业432户,完成总投资559.9亿元,年实现总产值396.3亿元,上缴税金18.9亿元,安置就业6万多人。园区总产值占到全市工业产值的54.82%,支撑起渭南工业经济的半壁河山。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配套服务不完善,目标任务不明确,主导产业不明晰,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体制机制不灵活,招商引资难,土地拆迁征用难。为了全面提升我市工业园区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使工业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承载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集中区、特色产业的示范区、财政收入的主产区,一定要做好园区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基础配套,培育特色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一、完善园区发展规划。一是要做好园区新一轮规划修编工作。在原规划基础上针对各园区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实际,以园区管理机构为主体,做好新一轮规划修编工作,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和特色产业集群。二是要重视产业发展等专业规划。在做好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环保和生态规划、服务业发展规划等专业规划,并与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三是要严格执行园区规划。园区发展规划编修完成,经专家讨论评审通过,县(市、区)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要严格执行,坚决克服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企业布点中的随意性,确保各项建设和布局的合理规范。
二、明确工业园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按照“一县一园、一园一业”的要求,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为依托,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渭南工业园区建成城镇建设的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工业腾飞的基地。到2015年,全市力争省级和国家级园区争取达到5个以上,园区力争实现产值120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70%。园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主导产业的产值比重达60%以上。
三、提升工业园区的承载能力。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基础先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尽快完善水、电、路、讯、热、气等管网建设,实现“七通一平”。二是完善园区服务配套。加强学校、医院、银行、市场、公交、休闲娱乐等社会事业建设,大力发展咨询、评估、金融、物流、中介等生产性服务配套,建设服务园区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加强园区小企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在园区投资建设小企业孵化基地,支持采取建设标准厂房、代建、合建工业用房等多种方式加快小企业孵化载体建设。四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争取更多园区列入中省重点园区和“13115”科技园区,整合部门水、电、路、气、讯、热等建设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组建园区投资开发公司,实行园区开发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增强园区滚动开发能力。
四、培育主导产业创办特色园区。一是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每个园区都要明确1-个主导产业作为发展方向,通过产业链的配套和延伸,助推主导产业快速裂变扩张,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二是努力创办特色园区。坚持重点领域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的原则,重点抓好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带动和促进上下游企业的集聚与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一批产业集中的专业化特色园区。三是建立“飞地工业”区。各园区可划定一定面积的区域作为“飞地工业”区,鼓励各县(市、区)、各园区因区位不同、资源制约、规划限制或产业配套等原因不能在本区域实施的项目到其他地区落户建设,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整体产业分工格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应预算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和小企业孵化基地建设补助。对社会资本在园区投资建设工业标准厂房可按每平方米100元进行补助,对入驻孵化基地小企业可按每户入驻小企业不超过200平方米进行贴租,不断培育新企业。二是加快园区投融资机构的建立。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在园区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三是处理好产业输出地和接受地的利益关系。鼓励和支持跨县市、跨地区的产业合理转移,实行“产值分计、税收分享”政策,对迁入企业所缴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从纳税起迁出地与迁入地前3年按6∶4的比例分成,第4年以后按4∶6的比例分成。对企业实现的产值、销售收入、招商引资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等经济指标,也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纳入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统计口径。四是支持园区骨干企业不断催生新企业。鼓励园区骨干企业将上下游主副产品交由园区企业供应和生产,对于将产业链上的小项目让渡给园区小企业组织生产,吸引外地供应商和生产商在本地园区建设生产线,年催生新企业5户以上的企业家,应由市委市政府进行表彰和奖励。五是积极做好园区土地储备工作,保证入园企业用地需要。
六、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一是明确园区管委会必要的管理权限。园区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主管工业园区的派出机构,行使同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自主式开发”的运行模式。二是理顺园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条件成熟的园区,政府相关部门要设立职能分支机构或业务办事窗口,在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办理有关手续,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加强园区管委会自身建设。完善园区管委会内设机构及内部管理制度,实行园区负责人任期责任制和工作人员聘任制。对投资强度达到每亩150万元,年营业收入3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主要负责人,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优先提拔使用或破格提拔重用。
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坚持优质服务。入园项目,从洽谈、建设到建成投产营运后,一切外部事务由园区管委会代为企业办理,坚持“厂内的事情法人办,厂外的事情管委会办”,管委会免费为投资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二是实行入园检查审批制度。园区内实行封闭式管理,有关部门进入园区一切检查必须经同级监察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到企业检查、收费或评比,不得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八、加强组织领导和考核评价。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渭南市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园区的规划、管理、协调、政策制订与落实等工作。二是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将园区建设纳入县(市、区)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在对园区开发面积、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入园企业投入与产出等内容进行考核的基础上,逐步将工业集中度、产业集聚度、标准厂房建设等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坚持月通报、季点评、半年观摩、年终考核工作制度,促进园区加快结构调整,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
10.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十
近期,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市发改委会同市委政研室、市商务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发展情况
目前,全市已发展形成15家重点产业园区,包括市级层面主抓的6个重点园区,即淄博高新区、淄博经济开发区、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齐鲁化工区(一区四园)、市主城区南部区域、淄博新城区;区县层面主抓的9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即五区三县省级经济开发区和桓台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区。20xx年,全市重点产业园区(数据不含市主城区南部区域、淄博新城区)共完成规上主营业务收入9225.94亿元,占全市77.5%;固定资产投资1914.69亿元,占全市61.8%;高新技术产值3979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41.5%,高于全市水平8.4个百分点。重点园区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各方面发展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园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淄博经开区与北郊镇实行“区镇合一、统筹资源”扁平化管理机制,打破层级部门界限,行政管理得到优化。齐鲁化工区(一区四园)推行“市级协调小组+产业园(区)+开发公司”管理模式,实现“一区四园”的协调、互动发展。9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基本完成从“区镇合一、以镇为主”向“区辖镇”的转变。博山、沂源、临淄经济开发区实行“管委会+公司+基金”运营模式。
(二)园区规划编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淄博经开区委托新加坡裕廊公司编制完成“三规合一”总体发展规划。齐鲁化工区(一区四园)委托罗兰贝格公司编制了园区发展战略规划。市南部区域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园区发展规划。淄川、博山、高青、周村等省级开发区分别委托北京北达、安永咨询、罗兰贝格等知名机构编制园区发展规划,为园区今后发展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三)园区主导产业培育成效显现。
各园区把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作为工作重点,打造优势产业链,壮大主导产业集群。齐鲁化工区(一区四园)初步打造形成千亿级石油炼化产业集群、500亿级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淄川经济开发区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超过650亿元,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区构建7条完整产业链条,形成项目间、企业间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良好发展态势。
(四)园区公共设施配套日益完善。
各园区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完善园区路网、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绿化、双创平台等公共服务配套,大力提高园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承载力。
(五)落后产能淘汰工作推进顺利。
市南部区域大力开展落后产能淘汰,各项工作推进顺利。
一是着力推动建陶行业精准转调,已完成就地提升改造建陶企业26家、建陶生产线61条。
二是全面启动建陶产业创新示范园、中铝齐鲁工业园建设,为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优质载体。
三是全力开展建材、化工、物流及其它行业综合整治工作,按照“一企一策”建立工作台账,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下一步园区建设工作思路及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园区发展建设工作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部署,深入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个定位、三个着力”总体思路,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目标,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园区转型发展,努力将重点园区打造成为全市改革创新试验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引资引智示范区和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区。力争到20xx年,全市重点园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省级经济开发区在全省排名大幅前移,发展壮大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园区经济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比重达到80%以上。
(一)进一步完善园区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做大做强园区开发公司,实现“责、权、利”相统一。
二是创新园区开发运营机制。积极鼓励引导外资、民营资本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在各园区策划实施一批标准厂房项目,对接引进国内知名工业地产商进行投资建设与开发运营。
三是创新用人机制。在园区管委会探索实行职员制改革,实行身份档案制、全员聘用制、绩效工资制,激发工作人员干事创业活力。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一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强力推进园区内低重差企业关停淘汰,为高端产业发展腾出要素资源空间。加快推进齐鲁化工区(一区四园)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在市南部区域加快推进建陶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工作。
二是实施新一轮技改计划。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对各园区化工、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
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深度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增材制造装备等高端制造产业,支持发展大数据、电子商务、设计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壮大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生力量。
四是推进智能化改造。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装备的应用,建设一批智慧车间和智能工厂,提高智能制造能力。
(三)提升产业集群集聚水平。
一是明确主导产业。进一步编制完善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园区产业定位,避免园区间陷入同质化发展和无序竞争。
二是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把每条产业链都打造成为龙头企业领军、骨干企业参与、小微企业联动的“航母战队”。
三是提高园区创新能力。探索通过专家劳务派遣、企业技术服务外包、科技服务购买等方式,为园区企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园区内每个特色产业至少对接一所高校、一个科研机构、一个行业协会,积极创建产学研示范基地,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
(四)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梳理产业链招商项目。建议各园区分别确立首位产业、首位产业链,集中力量主攻首位产业和首位产业链项目招商,建立招商项目库并制定招商手册,积极引进一批高端优质项目。
二是实施精准招商。围绕招商项目库,瞄准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聚焦世界500强、国字号、中字号和行业领军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招商、资本招商、以商招商。
三是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每个园区都分别成立专业招商小分队,形成以专业小分队招商为先锋、市领导“高位招商”为攻坚的组合联动招商模式。
四是完善招商项目落地服务机制。强化从重点项目的策划走访、洽谈推进、签约开工到投产运营全过程跟踪服务,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五)强化资源整合和区域统筹。
一是整合全市热电资源。建议尽快编制完善全市热电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上大压小等方式,建设大型热电机组,并在齐鲁化工区(一区四园)等园区实施直供电,降低企业成本。
二是统筹整合全市创新资源。充分发挥淄博高新区在新兴产业、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采取“科技研发+区内孵化+产业基地”模式,与其他园区实行联动发展。充分利用淄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5家国家级孵化平台,扩大对全市产业孵化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推进相邻园区协同发展。建议市政府成立专门协调机构或明确协调部门,加强对市内相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布局、产业协同等方面的协调。建议研究出台我市“飞地经济”政策,妥善协调平衡项目飞出地、飞入地所在区县间权责利益关系,引导产业项目突破行政区划,向各类专业化园区集中。
(六)进一步优化园区发展环境。
一是加快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推进园区道路、能源集中供应、污水处理、危废处置、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创业创新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园区配套功能。全面提高园区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齐鲁化工区(一区四园)智慧园区工程建设。
二是健全园区高效服务机制。在园区推行“一个窗口受理、内部代办服务、网上并联审批、限时高效完成”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按照“三最城市”标准,制定园区管委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和收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确保涉企收费标准和审批流程公开透明。
三是用足用好有关优惠政策。建议各园区结合创新创业、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等工作,提前谋划涉及到园区的发展规划和开发时序,密切关注国家和省政策动向,研究吃透政策精神,争取更多企业、项目获得上级政策扶持。
(七)集成各类政策支持园区发展。
一是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研究制定针对园区特色产业的差别化扶持政策,对园区新上符合主导产业的优质项目在土地供应、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
二是强化财税扶持。研究设立产业园区发展基金,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采取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支持园区发展建设。
三是完善投融资机制。积极采用PPP等市场化融资建设模式,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为园区内各类企业提供高效、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
四是加强园区土地保障。积极推动园区“多规合一”,确保园区规划开发区域土地全部合规合法。鼓励各区县开展存量挖潜,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对企业因停产、半停产等造成土地低效利用的,积极引导用地单位转让土地使用权。推动园区开展合村并居、村庄搬迁工作,并对符合建设用地条件的土地提前进行收储,为园区产业扩张和项目落地提供良好条件。
(八)健全完善园区考核激励机制。
11.加快福州新区开放合作的政策建议 篇十一
一、福州新区开放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港口腹地规模小
沿海城市依托港口,形成港口—城市—腹地良性发展互动机制,是港口城市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天津港、大连港、青岛港、上海港、广州港等都通过在内陆地区建设“无水港”,拓展港口腹地。但福建直到2010年初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才出台了扶持“无水港”发展的政策。厦门港已与海峡西岸经济区进入中西部的桥头堡——江西赣州达成了建设无水港的协议。但到目前为止,福州港还尚未在中西部腹地建立“无水港”,通往中西部腹地的通道也刚建成通车,港口腹地仅限于福州市及周边区域,规模小,影响了港口功能发挥和福州新区的发展。
(二)与周边地区合作不够紧密
21世纪以来,为提升区域在全球的竞争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福州虽然参与了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但从泛珠三角着力建设的西电东送能源传送网、区域交通运输快达网、区域旅游营销网、区域农产品销售网、区域劳务流动网、区域信息交流网、区域文化和人才交流网、区域环保协作网、区域卫生防疫协作网等九大协作网络上看,福州与泛珠三角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社会、环保、医疗卫生等领域,而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合作还非常松散。
榕台合作具有地域特色,经贸、文化、直航等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许多成效,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如在榕投资的台资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根植性”差,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农业领域、医疗卫生领域、环保领域等的合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开放合作平台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福州新区内已拥有许多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但经济实力并不强。2013年,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结果显示,福州新区内的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131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排名第36位、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列第60位。实际使用外资方面,2011年,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2.8亿美元,在东部6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列37位,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东部6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列52位。除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实力不强外,福州新区合作开放其它平台建设也相对滞后。如,福州新区内国际性组织、国家级展会、区域性组织的数量都比较少,这也影响了开放合作水平的提升。
(四)对外开放程度相对偏低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对27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在内的32个城市用经济开放度、技术开放度、社会开放度等3个一级指标,贸易往来、人员交往、要素流动等9个二级指标以及金融机构外币存款占比、外商直接投资新签合同数等36个三级指标计算得到的结果显示,福州2012年的综合得分为63.53,位列第10位,刚刚迈入第二梯队的行列。在沿海的深圳、广州、厦门、宁波、大连、青岛、福州、海口等8个城市中,福州对外开放度得分仅比海口高,比厦门综合得分低近10分。表明福州在全国范围看,开放程度比较高,但与其所处的沿海城市相比,开放程度依然偏低。
从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两项指标看,福州在沿海10个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直辖市中仅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比海口市高,而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沿海10个城市中最低,表明福州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还是偏低。
二、福州新区开放合作的总体思路
(一)内联外拓,深化合作
从整合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出发,兼顾区市县利益和发展要求,采用产业飞地、产业互动直至行政区划调整等方式,建立新区联动发展的新机制。在充分考虑各自产业发展基础和适宜条件的前提下,通过统筹规划,实现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使各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能够形成产业集群。明确新区内各个工业园区的定位,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加强园区的协调管理。
积极利用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结合部的优势,加强同日、韩、欧美国家和台湾地区合作,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机遇,积极引进产业资本和技术,大力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高素质人才。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联系,强化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合作。以政策、基础设施、环保等领域的对接为切入点,加强与平潭岛的合作。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区域合作,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不同地区的资源配置和优势互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二)构筑平台,扩大开放
充分发挥和利用福州口岸对外开放的优势,依托优良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发展大物流,吸引更多的外资参与现代物流设施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港区联动和港区一体化建设,将保税区的部分功能向腹地延伸,构建陆路扇面的物流网络体系。用足用好福州保税港区的政策,力争把福州新区建设成为区域性货物的分拨、中转、配送中心。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州保税区、元洪投资区、罗源湾省级经济开发区、福州滨海工业集中区等重点区域的开放合作为载体,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使之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大力引进国际性、区域性的组织,积极发展国际商务会展,构筑开放合作新平台。
(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依托福州新区机械装备、冶金、食品、纺织、塑胶、医药、石化等八大主导产业,进一步明确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突出引进外资的重点领域,建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集群。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通用设备及成套设备、机械装备等先进制造业,着重发展石化、冶金等产业链长的外资项目,支持医药产品的研发,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结合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各国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依托市场和人力资源优势,引导外资投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关联度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鼓励设立研发机构,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标准,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开放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准入限制。
(四)借鉴经验,创新机制
在保税港区推广“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模式,以及凭借进口舱单先入区再报关、适当放宽进出口检验等多项具体操作方法,降低保税港区的交易成本。借鉴上海自贸区的外资管理制度,建立福州新区的负面清单列表、备案制管理、安全审查制度等,明确非公经济不能进入的领域,对没有禁止的领域、对所有市场主体同等开放,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降低企业注册门槛。抓住《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署的机遇,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取消部分资质要求等准入限制,加快新区服务业发展。改革重要开放平台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统一的服务模式,推进执法体系和信息公开机制建设。
三、促进福州新区开放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对接平潭
深入推进福(福州新区)平(平潭)合作,强化生态环境联防共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互联共享,联手打造生产生活便利、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福平优质生活圈。重点是推进长乐至平潭高速公路、福州至平潭铁路建设,实现平潭和福州新区共荣共兴。深化福(福州新区)平(平潭)信息产业交流合作,努力构建电子商贸服务平台和智能化生活信息平台,为两地民众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延伸平潭岛的优惠政策,着力构建具有比较优势、体现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加大两地在海洋环境整治、空气质量监测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建立生态环境共同保护长效机制,努力控制和减少海洋环境和大气污染影响。
(二)强化对台合作
充分发挥对台“五缘”优势,培育独具特色的交流交往品牌和平台,强化对台经济、社会、文化合作。围绕ECFA早期收获清单,引导企业扩大进出口列入ECFA早收清单的产品,将福州建设成为“大陆对台贸易中心”。巩固和提升福州至台北、桃园、高雄、台中等空中客运直航的常态化运作能力,培育发展福州新区至澎湖客运航线,拓展两地旅游客源市场。发挥“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作为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对台经贸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窗口作用,扩大商品交易,提高展会水平,提升海交会品牌效应。
(三)深化与内陆腹地合作
紧紧围绕建设“海上福州”的总目标,提升出海通道功能,完善合作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合作基地,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增强新区对内陆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陆海统筹发展。重点是加强对中西部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拓展新区港口腹地。支持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开展跨区域口岸合作,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充分发挥国家电子口岸作用,强化港口、铁路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设具有通关、物流、商务等应用功能的大通关信息平台。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加强东中西跨区域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服务项目跨区域布局。探索“产业飞地”新模式,鼓励和支持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建进口资源加工基地和出口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承接国际国内重化工业转移,建设临港产业基地。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对中西部地区服务能力。
(四)加强与沿海地区合作
紧紧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以产业合作发展为平台,以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核心,深化与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合作,构建东南沿海联动发展格局。以旅游、物流等产业的合作为突破口,以共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合作。积极开展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合作,建立区域技术、人力资源等合作平台,共同构筑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创新体系。主动消除行政壁垒,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联合执法机制和检测结果互认制度,支持加快形成公平开放、规范统一的大市场。
(五)积极开展对外开放新门户建设
深化福州新区对外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升对外开放门户功能。利用ECFA早收清单的关税优惠,扩大对台贸易。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搭建与东盟、南亚、欧美等地区在投资贸易、文化旅游、临港经济等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制定吸引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战略规划和法律框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大力吸引国际组织、知名机构进驻。发挥福州侨商优势,积极而广泛开展民间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在继续办好国家级展会的条件下,积极主办或承办大型国际性会议以及商业旅游、展览、论坛、体育赛事和大型文化活动等对外交流事项,建设东南沿海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借鉴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开展负面清单管理和准入前国民待遇试点,率先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充分利用福州港的区位优势,推进与东盟国家、台湾港口之间的对接,将福州港打造成联接东盟、台湾和内陆的区域性国际航运枢纽。推广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完善行业信息跟踪、监管和归集的综合性评估机制,健全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黄征学,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房地产经济)
(四)借鉴经验,创新机制
在保税港区推广“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模式,以及凭借进口舱单先入区再报关、适当放宽进出口检验等多项具体操作方法,降低保税港区的交易成本。借鉴上海自贸区的外资管理制度,建立福州新区的负面清单列表、备案制管理、安全审查制度等,明确非公经济不能进入的领域,对没有禁止的领域、对所有市场主体同等开放,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降低企业注册门槛。抓住《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署的机遇,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取消部分资质要求等准入限制,加快新区服务业发展。改革重要开放平台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统一的服务模式,推进执法体系和信息公开机制建设。
三、促进福州新区开放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对接平潭
深入推进福(福州新区)平(平潭)合作,强化生态环境联防共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互联共享,联手打造生产生活便利、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福平优质生活圈。重点是推进长乐至平潭高速公路、福州至平潭铁路建设,实现平潭和福州新区共荣共兴。深化福(福州新区)平(平潭)信息产业交流合作,努力构建电子商贸服务平台和智能化生活信息平台,为两地民众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延伸平潭岛的优惠政策,着力构建具有比较优势、体现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加大两地在海洋环境整治、空气质量监测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建立生态环境共同保护长效机制,努力控制和减少海洋环境和大气污染影响。
(二)强化对台合作
充分发挥对台“五缘”优势,培育独具特色的交流交往品牌和平台,强化对台经济、社会、文化合作。围绕ECFA早期收获清单,引导企业扩大进出口列入ECFA早收清单的产品,将福州建设成为“大陆对台贸易中心”。巩固和提升福州至台北、桃园、高雄、台中等空中客运直航的常态化运作能力,培育发展福州新区至澎湖客运航线,拓展两地旅游客源市场。发挥“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作为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对台经贸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窗口作用,扩大商品交易,提高展会水平,提升海交会品牌效应。
(三)深化与内陆腹地合作
紧紧围绕建设“海上福州”的总目标,提升出海通道功能,完善合作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合作基地,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增强新区对内陆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陆海统筹发展。重点是加强对中西部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拓展新区港口腹地。支持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开展跨区域口岸合作,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充分发挥国家电子口岸作用,强化港口、铁路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设具有通关、物流、商务等应用功能的大通关信息平台。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加强东中西跨区域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服务项目跨区域布局。探索“产业飞地”新模式,鼓励和支持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建进口资源加工基地和出口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承接国际国内重化工业转移,建设临港产业基地。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对中西部地区服务能力。
(四)加强与沿海地区合作
紧紧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以产业合作发展为平台,以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核心,深化与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合作,构建东南沿海联动发展格局。以旅游、物流等产业的合作为突破口,以共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合作。积极开展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合作,建立区域技术、人力资源等合作平台,共同构筑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创新体系。主动消除行政壁垒,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联合执法机制和检测结果互认制度,支持加快形成公平开放、规范统一的大市场。
(五)积极开展对外开放新门户建设
深化福州新区对外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升对外开放门户功能。利用ECFA早收清单的关税优惠,扩大对台贸易。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搭建与东盟、南亚、欧美等地区在投资贸易、文化旅游、临港经济等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制定吸引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战略规划和法律框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大力吸引国际组织、知名机构进驻。发挥福州侨商优势,积极而广泛开展民间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在继续办好国家级展会的条件下,积极主办或承办大型国际性会议以及商业旅游、展览、论坛、体育赛事和大型文化活动等对外交流事项,建设东南沿海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借鉴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开展负面清单管理和准入前国民待遇试点,率先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充分利用福州港的区位优势,推进与东盟国家、台湾港口之间的对接,将福州港打造成联接东盟、台湾和内陆的区域性国际航运枢纽。推广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完善行业信息跟踪、监管和归集的综合性评估机制,健全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黄征学,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房地产经济)
(四)借鉴经验,创新机制
在保税港区推广“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模式,以及凭借进口舱单先入区再报关、适当放宽进出口检验等多项具体操作方法,降低保税港区的交易成本。借鉴上海自贸区的外资管理制度,建立福州新区的负面清单列表、备案制管理、安全审查制度等,明确非公经济不能进入的领域,对没有禁止的领域、对所有市场主体同等开放,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降低企业注册门槛。抓住《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署的机遇,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取消部分资质要求等准入限制,加快新区服务业发展。改革重要开放平台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统一的服务模式,推进执法体系和信息公开机制建设。
三、促进福州新区开放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对接平潭
深入推进福(福州新区)平(平潭)合作,强化生态环境联防共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互联共享,联手打造生产生活便利、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福平优质生活圈。重点是推进长乐至平潭高速公路、福州至平潭铁路建设,实现平潭和福州新区共荣共兴。深化福(福州新区)平(平潭)信息产业交流合作,努力构建电子商贸服务平台和智能化生活信息平台,为两地民众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延伸平潭岛的优惠政策,着力构建具有比较优势、体现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加大两地在海洋环境整治、空气质量监测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建立生态环境共同保护长效机制,努力控制和减少海洋环境和大气污染影响。
(二)强化对台合作
充分发挥对台“五缘”优势,培育独具特色的交流交往品牌和平台,强化对台经济、社会、文化合作。围绕ECFA早期收获清单,引导企业扩大进出口列入ECFA早收清单的产品,将福州建设成为“大陆对台贸易中心”。巩固和提升福州至台北、桃园、高雄、台中等空中客运直航的常态化运作能力,培育发展福州新区至澎湖客运航线,拓展两地旅游客源市场。发挥“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作为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对台经贸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窗口作用,扩大商品交易,提高展会水平,提升海交会品牌效应。
(三)深化与内陆腹地合作
紧紧围绕建设“海上福州”的总目标,提升出海通道功能,完善合作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合作基地,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增强新区对内陆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陆海统筹发展。重点是加强对中西部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拓展新区港口腹地。支持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开展跨区域口岸合作,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充分发挥国家电子口岸作用,强化港口、铁路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设具有通关、物流、商务等应用功能的大通关信息平台。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加强东中西跨区域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服务项目跨区域布局。探索“产业飞地”新模式,鼓励和支持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建进口资源加工基地和出口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承接国际国内重化工业转移,建设临港产业基地。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对中西部地区服务能力。
(四)加强与沿海地区合作
紧紧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以产业合作发展为平台,以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核心,深化与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合作,构建东南沿海联动发展格局。以旅游、物流等产业的合作为突破口,以共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合作。积极开展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合作,建立区域技术、人力资源等合作平台,共同构筑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创新体系。主动消除行政壁垒,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联合执法机制和检测结果互认制度,支持加快形成公平开放、规范统一的大市场。
(五)积极开展对外开放新门户建设
深化福州新区对外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升对外开放门户功能。利用ECFA早收清单的关税优惠,扩大对台贸易。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搭建与东盟、南亚、欧美等地区在投资贸易、文化旅游、临港经济等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制定吸引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战略规划和法律框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大力吸引国际组织、知名机构进驻。发挥福州侨商优势,积极而广泛开展民间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在继续办好国家级展会的条件下,积极主办或承办大型国际性会议以及商业旅游、展览、论坛、体育赛事和大型文化活动等对外交流事项,建设东南沿海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借鉴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开展负面清单管理和准入前国民待遇试点,率先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充分利用福州港的区位优势,推进与东盟国家、台湾港口之间的对接,将福州港打造成联接东盟、台湾和内陆的区域性国际航运枢纽。推广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完善行业信息跟踪、监管和归集的综合性评估机制,健全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加快工业园新区建设】推荐阅读: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07-30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08-04
关于进一步调整布局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10-07
加快人材队伍建设08-24
中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07-25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10-02
加快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07-21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08-06
加快开放强省建设学习心得09-27
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