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原文及翻译(12篇)
1.春望原文及翻译 篇一
原文:
天津桥望春
唐代: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译文: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注释: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xiá)。
风丝:微风。
翠辇(niǎn)不来金殿闭,宫莺(yīng)衔出上阳花。
翠辇: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宫莺: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赏析: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2.春望原文及翻译 篇二
1 及物性理论简介
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 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 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 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Halliday:1994, 228)
韩礼德认为, 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1) 物质过程;2) 心理过程;3) 关系过程;4) 行为过程;5) 言语过程;6) 存在过程。其中前三种过程是主要的。
及物性分析的目的是分析语篇的经验意义, 通过分析过程、参与者的类型, 来发现语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胡壮麟, 朱永生:1989, 122)
2 原诗的及物性分析
《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春天, 全诗集国事、家事于一体, 抒发了国破家何在的感慨, 表达了思家亦爱国的深情。全诗感情深沉, 语言工整, 形象鲜明,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优秀代表作之一。
从全诗的意境来看, 诗人前四句写景, 后四句抒情。笔者将全诗按照及物性理论划分为12个小句。
下面就从及物性的角度对全诗的各个小句进行分析, 结果如下:
(1) 国破 (2) 山河在 关系过程, 存在过程
(3) 城春 (4) 草木深 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
(5) 感时 (6) 花溅泪 心理过程, 行为过程
(7) 恨别 (8) 鸟惊心 心理过程, 行为过程
(9) 烽火连三月 物质过程
(10) 家书抵万金 关系过程
(11) 白头搔更短 物质过程
(12) 浑欲不胜簪 物质过程
3 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关于这首诗的译文, 可收集到的版本甚至有几十种。笔者从不同译本中挑选了一个国外译者的译本 (Rewi Alley译) 和两个国内译者的译本 (许渊冲译和杨先益, 戴乃迭译) , 以便于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者是如何理解原诗的。现对比分析各句的及物性过程。
3.1“国破山河在”
Alley译:Even though a state is crushed;Its hills and streams remain;
许译:On war-torn land streams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
杨戴译:Our country has been completely crushed;And only rivers and hills look the same;
Alley译将“国破”理解为关系过程, 许译将其理解为后一过程的环境成分, 杨戴译将本小句划分为物质过程。关系过程是一种表示“存在”的过程, 是一种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 (胡壮麟, 朱永生:2008, 203) 。在这里诗人侧重描写国都被攻陷后惨不忍睹的状况, 用关系过程能够较好地再现诗人的本意。但由于“国破”属于背景描写, 所以许译将其划为下一小句中的地点类环境成分, 也有其合理性。将第一小句理解为物质过程的杨戴译选择过程动词“crushed”, 重在表达国都遭受摧残的过程。
下一个小句“山河在”虽然在汉语中为存在过程, 但在译文中, 如果照搬原句的过程类型, 需要使用一个不承担语义成分的“there”来做主语, 这样表述就会很牵强, 不够流畅。所以以上三个译本中除了许译采用两个物质过程来使动作者更有动感外, 剩下的两个译本都采用了关系过程来表明“山河”的状态, 是比较合适的。
3.2 城春草木深
Alley译:Now inside the walls of Changan;Grasses ride high among unpruned trees;
许译:In vernal town grass and weeds are overgrown;
杨戴译:The city is filled with tall trees and the high grass of spring;
Alley译和许译将“城春”理解为后一小句的环境成分。这里许译采用归属类关系过程, 用“overgrown”来描述草木的属性, 符合诗人的原意;杨戴译采用识别类关系过程“is filled with”再现城中杂草遍布, 人烟稀少的惨景。
3.3 感时花溅泪
Alley译:Seeing flowers come, a flood of sadness overwhelms me;
许译:Grieved over the years, flowers make me shed tears;
杨戴译:Even flowers seem to shed tears for the sadness of our time;,
原句包含两个过程, “感时”为心理过程,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花溅泪”为行为过程, 描述诗人的主观感受。但Alley译却都忽略了“感时”这个过程, 只译了“花溅泪”三字, 属于漏译。在原句中, “感时”的感觉者是隐形的, 许译采取了与原句对应的译法, 使用了隐去感觉者的心理过程“grieved”, 很好地还原了原句中的意境。在杨戴译中, 这个过程被理解为环境成分。由于汉语注重形合, 虽然在原句中没有明确指出感觉者, 但通过分析, 隐性的感觉者应该是“I”, 而不是“flowers”, 所以杨戴译把“感时”译为“flowers”的环境成分属于误译。
“花溅泪”这三个字的含义是“见花使我落泪”。在Alley译中, 译者采取了意译的方式, 用物质过程, 将动作者“tears”改译为“a flood of sadness”, 较多地更改了诗人的本意, 使读者无法体会诗人悲痛的程度。杨戴译虽然使用了行为过程, 在过程类型的选择上和原句保持了一致, 但由于将行为者“I”误译为了“flowers”, 不能说很好地理解了原诗。许译在这里使用了行为过程, 还原了诗人悲痛难抑, 老泪纵横的愁苦。
3.4 恨别鸟惊心
Alley译:Cut off as I am, songs of birds stir my heart;
许译:Hating to part, hearing birds breaks my heart;
杨戴译:The very birds grieve at the sight of people parting from their beloved;
首先看“恨别”二字, 这是一个心理过程, 表达了作者因被迫与家人离别而产生的伤惘情绪。Alley译和杨戴译都选择了物质过程, 生动地再现了作者与家人离别这个动作, 对诗人的状态做了客观叙述, 但在表达“恨”字上似有不足。因为“物质过程反映了物质世界的真实性, 不掺杂个人的情感, 好恶, 观念, 评价等主观因素, (胡壮麟:2008, 185) ”, 但诗人这种“恨”的情绪是主观的, 使用物质过程必然无法很好地还原诗中的愁苦情绪。许译虽然使用了较主观的心理过程, 但原句中的“恨”并不是“hating”的意思。
“鸟惊心”这三个字隐含了“听到鸟叫令我惊心”这样的含义。有的译者将其理解为“鸟的叫声令我惊心”也是可以的。“惊心”二字在过程的界定上会比较模糊, 既可以理解为客观的物质过程, 也可以理解为主观的心理过程。Alley译, 许译选择物质过程来让“惊心”二字更生动, 都是比较可取的译法。杨戴译采用了心理过程, 表达了悲伤的情怀, 但在环境成分上使用的不是“I”, 而是“the people parting from their beloved.”这句诗虽然省略了主语, 但从整首诗的背景和上下文来判断, 诗人抒发的都是自己的情怀, 而不是泛指与家人分开的人们, 所以杨戴译对环境成分的翻译不太恰当。
3.5 烽火连三月
Alley译:Third month and still beacon fires flare as they did last year;;
许译: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杨戴译:Now for these three months the beacon fires have flared unceasingly;
原句只含一个物质过程, “烽火”为动作者, “连”表过程, “三月”是表示时间的环境成分。根据笔者在判断原句过程类型时所做的分析, 这里表示战火从去年蔓延到今年三月, 在译出“三月”的四个译本中, 虽然“三月”均被译为环境成分, 但只有Alley译把握了其正确意思, 其它两个译本均误解为“三个月”,
而在许译中, “三月”这个环境成分根本没有被译出, 出现了信息空缺, 对本句原意改动过大。三个译本均保留了原句的物质过程。因为这句诗除了在“三月”一词上会出现不同理解外, 本身的过程类型是很清晰的, 所以译者对过程类型的改动也不会很大。
3.6 家书抵万金
Alley译:To get news from home would be worth a ful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许译: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杨戴译:While a letter from home is as precious as gold;
这句诗原句可理解为归属类关系过程。在这三个译本中, 不同的译者都选择了相同的过程类型:关系过程。由于关系过程体现了某一事物与现实世界中其它事物之间的关系, 或体现某一事物本身的属性, 特征等。 (胡壮麟:2008, 191) 在这里保留关系过程, 能使读者更真切地领悟到对于诗人来说一封家书有多么珍贵。
3.7 白头搔更短
Alley译:I find my hair grey;
许译: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ed hair;
杨戴译:And, when I scratch my head, I find my gray hair grown so sparse;
这句诗所使用的过程类型为物质过程, “搔”字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愁苦无奈的心绪, “更短”二字是表示程度的环境成分。Alley译用了一个物质过程, 但没有将“搔”字的神韵译出。剩下的两个译本均选择使用和原句一致的物质过程, 并采用了相同的过程词“scratch”来还原诗人万般无奈, 唯有挠头的愁烦。
3.8 浑欲不胜簪
Alley译:It is too thin for my pin to hold it together.
许译: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pin.
杨戴译:The pin will no more hold it.
因为原句中有表示动作的“胜”字, 对这句诗的过程判断也不会出现太大困难, 所以不同的译者都选择了和原句一致的物质过程来表示“不胜”二字的含义。而且因为在叙述上, 这一句和上一句是有因果联系的, 所以有的译者将两句合并, 译作一句话。这都是可取的译法。
4 结束语
本文从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角度对《春望》原诗及其五种不同英译本做出了分析, 发现不同译者在翻译同一个小句时, 会选择不同的及物性过程来阐释自己对原句的理解, 而不同的过程类型又会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由于英语和汉语在结构上的差异, 原诗和不同译本所采用的过程类型未必完全对等, 甚至不同译本在对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选择上都各有优劣。因此, 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 如果能考虑到原诗的过程类型并思考采取何种过程类型才能与原诗达到最大程度的契合, 将会更好地译出原诗的意境。
摘要: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框架严密的理论体系。及物性理论是系统功能语法中三大元功能之一的概念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试从及物性角度入手, 对杜甫的《春望》一诗及其三种不同英译本进行分析。力求在及物性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不同译本的得失, 并通过分析验证及物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可应用性。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古诗英译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2]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3]李国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
[4]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高民.汉英双讲——中国古诗100首[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3.
3.《春望词》原文及赏析 篇三
春望词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古诗简介
这首《春望词》写于薛涛隐居浣花溪时期。此时,她虽刚年过三十,却已饱经人生沧桑。十二年屈辱的乐伎生涯中,她曾被罚往荒蛮边关,也曾拥有过节度府校书郎的尊贵地位。在终于脱离了乐籍恢复了自由身后,她一身素淡的女冠服,在浣花溪畔开始了新生活。本该是高兴的事,但是若无那有情人分享,便成了那“幽谷空兰”“栈桥梅花”只能孤芳自赏,活脱脱透着一股凄凉。
赏析/鉴赏
诗句融情于景,开头四句描绘花开花落之景,抒发相思之情。“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不管是花开还是花落,薛涛之情惟自知,此时最相思,相思无人解,何处话凄凉?悲矣!再看“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一句,“结同心”“遗知音”坦诚而直率地表露出薛涛渴求觅得有情郎“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的心迹,可见其寂寞成殇飘零无依的现状。紧接着又写“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仅一个“复”字,叫人不由得心生怜悯,对春光易逝的.忧愁正要慢慢消退,奈何那无知春鸟又要在枝头鸣叫提醒着世人又是一岁春光蹉跎,何其哀愁啊!从结构上看,词句回答了上文的相思之所在,又很好地将下文过渡到描述感慨时光荏茬,待字闺中容颜老去的苦闷之情。薛涛通过“风花”“同心草”“花满枝”“春风”等景物,看着枝头最美的花朵,数着指尖流走的时光,就像看着自己的美丽在徒劳地开放,兀然地凋零,却还是“佳期犹渺渺”一次次让“结同心”的美梦幻灭,沉浸在知己难求、知音渺渺的痛苦里。
4.春望原文及翻译 篇四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译文
渭水萦绕着秦关曲折地东流,黄麓山环抱着汉宫长年依旧。
皇辇远出千重宫门夹道杨柳,阁道回看上林百花恰似锦绣。
帝城高耸入云的是凤阁凤楼,春雨润泽千家树木美不胜收。
为了把住春光时令出巡民忧,不是因为玩赏春光驾车逛游!
注解
⑴渭水:即渭河,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中部。秦塞:犹秦野。塞:一作“甸”。这一带古时本为秦地。
⑵黄山:黄麓山,在今陕西兴平县北。汉宫:也指唐宫。
⑶銮舆(luán yú):皇帝的乘舆。迥出:远出。千门:指宫内的重重门户。此句意谓銮舆穿过垂柳夹道的重重宫门而出。
⑷上苑:泛指皇家的园林。
⑸双凤阙:汉代建章宫有凤阙,这里泛指皇宫中的楼观。阙:宫门前的望楼。
⑹阳气:指春气。
⑺宸(chén)游:指皇帝出游。宸:北辰所居,借指皇帝居处,后又引伸为帝王的代称。物华:美好的景物。后两句意谓,皇帝本为乘此顺应时令,随阳气而宣导万物,并非只为赏玩美景。
赏析:
鉴赏
蓬莱宫,即唐大明宫。唐代宫城位于长安东北,而大明宫又位于宫城东北。兴庆宫在宫城东南角。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从大明宫经兴庆宫,一直到城东南的风景区曲江,筑阁道相通。帝王后妃,可由阁道直达曲江。王维的这首七律,就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所谓“应制”,指应皇帝之命而作。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诗一开头就写出由阁道中向西北跳望所见的景象。首句写渭水曲折地流经秦地,次句指渭水边的黄山,盘旋在汉代黄山宫脚下。渭水、黄山和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出现,不仅显得开阔,而且因为有“秦”、“汉”这样的词语,还增强了时空感。诗人驰骋笔力,描绘出这样广阔的大背景之后,才回笔写春望中的人:“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因为阁道架设在空中,所以阁道上的皇帝车驾,也就高出了宫门柳树之上。诗人是回看宫苑和长安。这里用一个“花”字渲杂繁盛气氛,“花”和“柳”又点出了春天。“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这两句仍然是回看中的景象。经过三四两句回旋,到这里再出现,就更给人一种高峰突起的.感觉。云雾低回缭绕,盘亘在广阔的长安城上,云翠中托出一对高耸的凤阙,像要凌空飞起;在茫茫的春雨中,万家攒聚,无数株春树,在雨水的沐浴中,更加显得生机勃发。这是一幅带着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由于云遮雾绕,其他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模糊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雨,满城在由雨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相互映衬,更显出帝城的阔大、壮观和昌盛。这两句不仅把诗题的“雨中春望”写足了,也表明了这个春天风调雨顺,为过渡到下文作了铺垫。“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古代按季节规定关于农事的政令叫时令。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本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并非为了赏玩景物。这是一种所谓寓规于颂,把皇帝的春游,夸饰成顺天道之举。
5.《马说》原文及翻译 篇五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而:表转折。可是,但是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6.《望岳》《春望》教学案例 篇六
于是, 围绕“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感受诗人的伟大人格,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我设计了四问:
一.起:自读, 《望岳》中杜甫望到了什么?
首先, 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 了解到诗人望到了泰山的雄浑高大和神奇秀美以及云层、归鸟等景物。
二.承:思读, 通过《望岳》, 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有了前面的铺垫, 学生纷纷说, 他们望到了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杜甫;望到了一个乐观向上的杜甫;望到了一个豪情万丈的杜甫;望到了一个英姿勃发的杜甫……此时, 我抓住时机, 讲述了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 并加以巧妙渲染, 青年时代意气风发的诗人形象便渐渐凸现在学生眼前了。
三.转:比较读, 望岳和春望同是“望”, 但所望之心境有什么不同吗?请找出最能表现这种心境的词句品析。此问由《望岳》自然过渡到《春望》,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 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学生发言异彩纷呈:《望岳》中“割”字形象而有气势,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而《春望》中“溅”则极言诗人心中的悲痛, 泪作倾盆大雨, 飞溅而下。“破”与“在”鲜明对比, 又有许多物是人非的凄凉和无奈。“抵”足见战争持续之久, 家书则显得尤为珍贵。还有“短”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悲苦等等。此时, 我引入背景介绍:天宝十四载 (755) 十一月, 诗人赴奉先探家, 未几, 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 贼破潼关, 诗人被迫北上避难, 安家于州。七月, 肃宗即位于灵武, 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 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 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 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春望》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有了细至字词的品析, 《春望》的内涵已呼之欲出, 再进行第四问。
四.合:小组合作读, 《春望》中杜甫望到了什么?你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前面《望岳》的教学已给学生作出了示范, 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读《春望》。
在这首诗中, 没有过多的景物描写, 诗人所望不再只是眼前破败荒僻之景, 经过启发, 学生认识到诗人望到的更多的是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他望到了历史烟云、战争的残酷、人生的无常……学生说, 他们望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渴望亲人团聚的杜甫……
最后, 我作了课堂小结:从《望岳》到《春望》, 我们望到了杜甫诗歌从雄豪到沉郁风格的变化, 望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宽广胸怀, 也望到了杜甫所处的那个令人痛心的时代, 由此可见, 杜甫是一位心系天下, 名副其实的诗圣, 其诗更是一部令世人惊心的诗史。
7.机缘原文及翻译 篇七
作者:佚名
8.《论语》原文及翻译 篇八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八佾篇原文翻译: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这首诗歌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说的‘诸侯都来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求形式上的豪华,不如俭朴一些好;治丧,与其在仪式上面面俱到,不如内心真正悲痛。”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中原之地的没有君主而讲礼节哩。”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宋两国的历史资料和知礼人才不足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和懂礼的人才,我就可以验证这两代的礼了。”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举行禘祭的仪式,从完成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内容,孔子说:“不知道。知道的人治理天下,可能像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说的时候,指着自己的手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祭了就跟不祭一样。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上天,到什么地方去祷告求情也是无用的”。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订的,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接受周代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进入太庙,每遇到一件事都细细地询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呀?他进到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人。”孔子听到这话,说:“这正是礼嘛。”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比射箭,主要不是看否射穿皮做的箭靶子,因为各人力气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则。”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则爱惜那种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按照礼节去侍奉君主,别人却认为这是在讨好君主哩。”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国君役使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各应该怎么做?”孔子答道:“君主应该按照礼节役使臣子,臣子应该用忠心来服侍君主。”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悲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战战栗栗。”孔子听到这些话,告诫宰我说:“已经过去的事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谏了,已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公馆,他手下的人从不兼职,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懂礼仪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了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给鲁国乐官讲奏乐过程:“奏乐过程是可以了解的:开始演奏时,各种乐器合奏,声音宏亮而优美,听众随着乐声响起而为之振奋;乐曲展开后美好而和谐,节奏分明,连续不断,如流水绵绵流淌,直至演奏结束。”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地的一个小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说:“你们几位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天下。”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说:“乐曲美极了,内容还不是完全好。”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9.劝学原文及翻译 篇九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注释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但:只,仅。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像。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开始。
31、与:和。
32、论议:谈论,商议。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今:现在。
36、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再。
38、即:就。
39、拜:拜见。
40、待:等待。
4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4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3、更:重新。
44、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5、邪(yé):通“耶”,语气词。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以:用
48、见事:认清事物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0.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十
瑶池
朝代:唐朝
作者: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译文及注释:
韵义
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
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
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
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注释
1、瑶池阿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2、黄竹歌声:《穆天子传》卷五:“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
3、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
4、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满,传说他曾周游天下。
此诗讽刺求仙之虚妄。首句写西王母倚窗伫望,候穆王而不至。次句借黄竹歌声暗示穆王已死。三四句则写西王母因穆王不来而心生疑问。斥神仙而以神仙(王母)的口气写出,句句对比,以见长生之虚妄,求仙之荒诞。《李义山诗集笺注》引程梦星曰:“此追叹武宗之崩也。武宗好仙,又好游猎,又宠王才人。此诗熔铸其事而出之,只用穆王一事,足概武宗三端。用思最深,措辞最巧。”
赏析:
11.硕鼠原文及翻译 篇十一
硕鼠,《诗经》中的一篇,收于《诗经·国风·魏风》,是魏国的民歌,人民用硕鼠讽刺当政者,表达了奴隶的反抗和对理想国度的向往。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
①三岁:‘泛指多年。贯:事,侍奉。女:同“汝”,你。②顾:顾怜。 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逝:用作“誓”。去:离开。④德:这里的意思是感激。
⑤爱:乃。直:同“值”,代价。③劳:慰劳。① 号:感激
译文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的黍。
多年一直侍奉你,
你却从不顾怜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
去那安逸的乐土。
乐土乐土真安逸,
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的黍。
多年一直侍奉你,
你却从不顾怜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
去那安逸的乐土。
乐土乐土真安逸,
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禾苗。
多年一直侍奉你,
你却从不犒劳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
去那安逸的乐郊。
乐郊乐郊真安逸,
谁会长叹加哭号!
现代翻译: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拼死拼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安乐地。安乐地呀安乐地,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插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自由自在乐逍遥!
赏析
这首诗选自《诗经·魏风》,是《伐檀》一诗的姊妹篇。《伐檀》写的是一群觉醒了的奴隶们,在伐檀运木、砍辐斫轮造车的时候,因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对奴隶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而《硕鼠》则是由思想上对剥削阶级的不满发展到行动上进行反抗了。
这首诗是《诗经》中少有的几篇纯乎比体诗之一。比体诗的特点是全诗“以彼物比此物”,诗中描绘的事物,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描绘的形象没有独立的意义,而是以打比方来表意说理,通过“咏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这首诗着重描述令人憎恶的偷食老鼠,但一望而知,是比喻不劳而食的剥削者。通过这个比喻,把剥削阶级贪婪、残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识,作了集中、形象的表现。
这首诗共分三章,每章八行。采用重叠递进式的咏唱,表现了十分强烈的抒情性。第一章,首二句是对“硕鼠”的希求,希求它“无食我黍”。再下两句,指责“硕鼠”的刻薄。三岁,指多年。多年来我用粮食养活你,你却只管自己不顾我的死活。下四句,表示不能再忍受下去了,我发誓要离开你,到那安乐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感情有三次变化,一次比一次强烈!各节之间,由“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象征奴隶主的硕鼠,由食黍、食麦到食苗,一层比一层残酷,因而,奴隶们反抗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也一层比一层递进,一章比一章更为强烈!各章均重叠“硕鼠”,对剥削阶级贪婪、残酷的本性揭露无余,也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切齿痛恨的仇视情绪与反抗行动。令后世读者为之叹息掉泪。它的思想性、战斗性都是十分强烈的。
这首诗的主要价值和意义,还在于它表达了一种向往、追求没有剥削、压迫的人间“乐土”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的提出,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硕鼠》的“适彼乐土,爰得我所”,“适彼乐国,爰得我直”的社会幻想,到后来儒家在《礼记·礼运》篇中提出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想,再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提出的“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理想,再到康有为《大同书》提出的“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社会理想,在我国二千多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否定阶级压迫和剥削、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思想传统。“尽管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它启迪了劳动人民的思想,诱导了劳动人民的追求,鼓舞了劳动人民的斗争,其价值和意义是无论如何不能低估的”(张树波《名作欣赏》)。恩格斯在高度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时,曾称颂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是“属于一切时代伟大的智士之列的”(《〈德国农民战争〉序》)。应当说,《硕鼠》一诗的作者、我们的这位先辈诗人,也是理应列入“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
这首流传千古的`比体诗,在艺术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喻体(硕鼠)选择得好。一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的。二是贴切、生动。所谓贴切,就是认真地概括喻体——老鼠和本体——奴隶主的共同点,抓住了二者的共同特征。因此,一提到老鼠,人们便自然会联想到剥削人民的奴隶主,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又加以夸张,突出了“硕鼠”由于贪吃而体态肥硕,借以突出了剥削阶级的贪得无厌,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三是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用老鼠比喻剥削者,与作者的爱憎感情相一致。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在一辈辈的读者群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一成功的艺术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鉴赏
这首诗出自《国风·魏风》,是一首劳动者之歌。
老鼠偷吃庄稼,因此除掉老鼠是古代先民经常的活动。《礼记·郊特牲》记载,岁末腊祭,“迎猫,为其食田鼠也”。人们呼唤猫的到来,以便把田鼠都吃掉。
这首诗把不劳而获的贵族比作大老鼠,它吞食农奴的劳动果实,对农奴的生活却漠不关心,根本没有感恩之意。在这种情况下,农奴们幻想离开这些吸血鬼,到没有剥削的乐土生活。
老鼠作为负面形象出现,这篇作品首开其例。后来出现的文学作品,大多沿袭《硕鼠》的传统,把老鼠作为揭露鞭挞的对象。《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把依托君主做坏事的奸臣比作社鼠。当然,也有羡慕老鼠那种寄生方式的人,李斯就是其例。《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有感于厕鼠和仓鼠悬殊的生存状态,决心做一只仓鼠,这说明其人格之低下,最终落得身死家破的下场。
《硕鼠》的作者幻想逃离现实的社会,前往没有剥削的乐土。这种幻想在《山海经·大荒西经》已经初见端倪:“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这是人间理想在神话中的呈现。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则描绘出一幅男耕女织、没有剥削的乐土。不过这片乐土却最终没有被找到。
12.《雪赋》原文及翻译 篇十二
《雪赋》原文
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风于卫诗,咏南山于周雅。授简于司马大夫,曰:“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侔色揣称,为寡人赋之。”
相如于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闻雪宫建于东国,雪山峙于西域。岐昌发咏于来思,姬满申歌于《黄竹》。《曹风》以麻衣比色,楚谣以幽兰俪曲。盈尺则呈瑞于丰年,袤丈则表沴于阴德。雪之时义远矣哉!请言其始。
若乃玄律穷,严气升。焦溪涸,汤谷凝。火井灭,温泉冰。沸潭无涌,炎风不兴。北户墐扉,裸壤垂缯。于是河海生云,朔漠飞沙。连氛累霭,揜日韬霞。霰淅沥而先集,雪纷糅而遂多。
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瀌瀌弈弈。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初便娟于墀庑,末萦盈于帷席。既因方而为圭,亦遇圆而成璧。眄隰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于是台如重璧,逵似连璐。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鹇失素,纨袖惭冶,玉颜掩姱。
若乃积素未亏,白日朝鲜,烂兮若烛龙,衔耀照昆山。尔其流滴垂冰,缘溜承隅,粲兮若冯夷,剖蚌列明珠。至夫缤纷繁骛之貌,皓皔曒洁之仪。回散萦积之势,飞聚凝曜之奇,固展转而无穷,嗟难得而备知。
若乃申娱玩之无已,夜幽静而多怀。风触楹而转响,月承幌而通晖。酌湘吴之醇酎,御狐貉之兼衣。对庭鹍之双舞,瞻云雁之孤飞。践霜雪之交积,怜枝叶之相违。驰遥思于千里,愿接手而同归。
邹阳闻之,懑然心服。有怀妍唱,敬接末曲。于是乃作而赋积雪之歌,歌曰:
携佳人兮披重幄,援绮衾兮坐芳褥。
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
又续写而为白雪之歌,歌曰:
曲既扬兮酒既陈,朱颜酡兮思自亲。
愿低帷以昵枕,念解佩而褫绅。
怨年岁之易暮,伤后会之无因。
君宁见阶上之白雪,岂鲜耀于阳春。
歌卒。王乃寻绎吟玩,抚览扼腕。顾谓枚叔,起而为乱,乱曰:
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玉虽白,空守贞兮。未若兹雪,因时兴灭。玄阴凝不昧其洁,太阳不固其节。节岂我名,洁岂我贞。凭云升降,从风飘零。值物赋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雪赋》译文
时值年末,天色已晚,寒风聚积,愁云密布。梁王心中不乐,到兔园游玩。于是摆上了酒席,邀请宾朋好友,请来邹阳,召来枚乘;司马相如最后到来,坐在宾客的首位。
不久小雪粒飘落而下,继而大雪满天飞扬,梁王唱起《卫风·邶风》,又吟诵《小雅·信南山》,并把竹简送给相如,说:“抒发您精密的文思,运用您华丽的词藻,描摹眼前的景色,为寡人作一篇赋。”
相如于是离席而起,向前鞠躬施礼,说:“听说雪宫建筑在东方,雪山峙立在西域。周文王曾吟咏‘今我来思’,周穆王也反复唱《黄竹》之歌,《曹风》曾以麻衣比雪色,楚辞也有《幽兰》《白雪》之曲。雪厚盈尺是丰年征兆,雪深一丈则成灾害,由此来看,下雪的时间和意义可谓深远啊。请允许我从头讲:如果四时将尽,寒气上升,焦溪干涸,汤谷凝固,火井熄灭,温泉结冰,沸潭不再翻涌,热风也不吹送。家家堵塞住北面的门窗,裸体国的人也穿上了衣服,于是河海笼罩起乌云,大漠扬起了飞沙;连延的云气,重重的雾霭,遮蔽了太阳和霞光;先是小雪淅淅沥沥的飘洒,继而大雪纷纷扬扬,漫天飞舞。雪花的形状,散乱 交错,纷纷氲氲,散散落落,扬扬洒洒,翩翩飞舞于天空,回旋堆积于地面。开始时沿着屋脊而覆盖了楼宇,到最后透过门帘而进入室内;起初轻盈回旋于台阶下,后来飘舞萦绕于帷席旁。既可以随方物成为玉圭,又能够随圆物成为玉璧。眺望原野,如万顷缟素铺展;仰望山岭,则千岩银装素裹。这时,楼台就像重叠的玉璧,大路犹如连缀的美玉;庭院陈列着玉阶,林中挺立着玉树。白鹤被夺去了光彩,鹇鸟也失去了鲜艳;纨袖佳人自惭形秽,玉颜美女掩面失色。至于积雪尚未亏损,在朝阳的照耀下,鲜艳如烛龙衔着烛火照耀昆仑;待到雪融结成冰柱,沿着房檐屋角悬挂,灿烂似河伯剖开河蚌排列珍珠。至于那缤纷繁复的气象,明亮皎洁的仪态,回旋聚积的气势,飞舞闪耀的奇观,真是变化无穷,实在难已尽述。如果反复赏玩,意味无穷。夜深幽静,使人感慨,风吹楹柱,呼啸作响,月透纱窗,内外通明。斟出湘吴美酒,披上狐貂皮衣,看庭中鹍鸟双双起舞,望云中大雁孤独飞翔。踏着厚厚的积雪,怜惜飘零的落叶。思想千里外的知己,盼望与其携手而归。”
【春望原文及翻译】推荐阅读:
《天津桥春望》雍陶阅读答案及赏析12-20
《访友》原文及翻译11-02
劝学原文及翻译11-11
赵普原文及翻译11-13
竹石原文及翻译12-19
《月赋》原文及翻译12-27
诉衷情原文及翻译06-29
古文原文及翻译赏析06-29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08-04
沈复《童趣》原文及翻译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