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2024-06-24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6篇)

1.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篇一

前瞻“十二五”规划的四个“大方向”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指标确立,应当“好”字当头促发展,重速度更要重质量。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以“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十二五”编制的关键一年。为此,记者近期调研采访了国内多位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主管官员和权威学者,倾听他们对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期望和建议,对“十二五”规划进行前瞻性的探讨。

理性确定经济增速

山东经济学院教授李新运承担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课题——《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定量测算》。他说,经济增长速度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指标,但确定“十二五”经济增速,“需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趋势性、必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经济增长的连续性保证了合理增速。”李新运分析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平均增速为9.8%。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十一五”前4年我国GDP平均增长10.7%。虽然2008年和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随着国家4万亿元投资和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显现,2010年GDP增速会有明显回升。他的分析结论是,“十二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速确定为9%左右较为合适。

“能源环境的可承受力决定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应适度控制经济增速。”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分析说,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每年30亿吨原煤的开采量,已达到开采极限。按照8%的适度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量将达到60亿吨标准煤。如果保持10%以上经济增速,资源和环境的代价都太大,“建议‘十二五’年均经济增速控制在8%左右。”

不过,保持就业稳定对经济增速也提出了客观要求。我国现阶段社会事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定的GDP增速做基础,而就业问题事关民生之本和社会稳定。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只有经济增速达到8%左右,全年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供如此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

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受访专家都表示,“十二五”规划应当理性对待增长速度。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当前阻碍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地方政府根深蒂固的“GDP情结”,“国家规划目标几乎成为各省市增长目标的底线。”他举例,“十一五”规划各地区制定的GDP增长率平均值为10.1%,大大超出全国GDP增长率7.5%,而且层层加码,地市级平均值达到13.1%,县级平均值达到14.2%。“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表明,地方经济发展仍是“GDP挂帅”的思路。

因此,胡鞍钢强调,“‘十二五’规划制定经济增速目标,应吸取前几个五年规划的经验和教训,防止掉入‘低质量高增长模式’,即片面追求GDP规模扩张、数量驱动,盲目攀比高指标、高速度,而忽视提高增长质量和降低发展成本,导致经济结构调整滞后,投资消费比例失衡,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压力加大,宏观经济大起大落。”

“在转变产业结构方面,应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告诉本刊记者,2009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与此同时,应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十二五”期间把居民消费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50%。

“这就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梅松、山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鲁仁等专家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走低消耗、低排

放、高附加值、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强结构调整指标执行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回顾道,“十一五”规划中的主要经济结构指标有4个,分别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城镇化率,都是预期性指标。

他具体分析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预期目标为43.3%,但到2009年只达到42.6%,和2005年相比增加了2.3%,慢于每年增长0.6%的预期;2008年的服务业就业比重虽然比2005年提高2%,但在余下的两年里再提高2%仍有一定难度;2009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2005年提高0.32%,达到1.62%,比预期目标仍然低0.38%,如果按照过去4年的速度增加这一方面的支出,到2010年很难完成预期目标,这说明和GDP总量的扩张相比,在科技进步方面的投入仍然相对偏少和缓慢。此外,“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的目标也难以实现,2008年这一比重仅达到3.48%。

胡鞍钢认为,从定量评估的角度看,反映经济结构类的指标很难如期完成,这表明中国已经持续两个“五年规划”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可以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具有路径依赖的习惯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向传统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老路回归。”“从2000年到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1%,整个经济增长是由工业主导、工业带动的。”受访专家分析指出,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998年的50.8%提高至2008年的70.8%,甚至高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最高水平。从各地情况看,除了北京等少数地区之外,几乎全国各地都在推行“工业强省”、“工业强市”、“工业强县”,甚至是“工业强镇”的主导战略,“这是典型的GDP挂帅、投资挂帅的传统增长模式。”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告诉本刊记者,2009年我国GDP重新核算总量增加了5000亿元,多数来自服务业,也许到明年这个时候才能知道服务业指标最终能否实现。但即使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我国服务业相对制造业的规模也是明显落后。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8.5%;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规模的16%左右,为全球第二。但服务业占比和发展水平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因此,“十二五”规划的结构调整指标,多位受访专家都认为必须加强各级政府执行的力度和考核约束,否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就有因之失败的可能。强化减排指标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一五”规划前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幅达15.69%。据测算,2006年至2009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3.1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9.66%,两项减排目标分别提前超额完成和完成在望。

何建坤说,虽然与“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预期目标相比,目前实现的节能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要求今年必须下降5%,难度很大。但预计到今年底,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还是能够基本实现。

杨伟民认为,“单位GDP能耗取决于分子和分母的相对关系,虽然我国单位GDP能耗逐渐下降,但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速度太快,按这个速度下去,国内自有资源和国外进口资源都是不够用的。”

因此,在他看来,仅靠降低单位GDP能耗是不够的,还应从能源消耗总量来进行控制。同时,可考虑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两个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促进由“高碳增长”向“低碳增长”转变。来自专家的建议包括:

其一,建立“低碳化”能源结构。我国应逐步建立“低碳化”的能源结构,建议新增包括“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等“绿色指标”,积极出台财政激励和扶持引导政策,鼓励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使用,改变当前大量使用煤炭的传统能源结构,增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

其二,改革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与价格政策,让“市场手段”发挥更大作用。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电价政策,对高耗能行业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引导全社会合理用电、节约用电;加大力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利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灯等。

其三,实行鼓励企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的政策。允许企业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费用,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并计入成本,专款专用。在银行业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绿色信贷”战略,严格限制向高污染、高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项目和纳入违规排污“黑名单”企业贷款,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企业及项目加大信贷支持。

其四,适当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指标种类。我国仅对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种主要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是不够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适当增加氨氮、氮氧化物类以及重金属等其他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指标,以增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

倾力补足社会建设“短板”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被置于“十一五”规划重要位置的民生和社会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与高速增长的经济目标相比,社会建设仍显薄弱。和超额完成的经济增长类指标相比,反映经济结构类的指标进展较慢,要达到预期目标有一定困难,同时社会建设的力度和效果尚显不足。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社会学家陆学艺教授认为,“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社会结构却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可以说,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滞后了15年。”以社会阶层结构为例,工业化中期阶段,中产阶层应该达到40%以上。而2008年中国只有23%,离现代化国家应有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还有很大距离。

一是财政投入不足。据有关机构统计,中等收入国家在基本保障方面的平均财政支出大约占GDP总量的10.3%,我国这一数值只有5.4%。教育、卫生、住房、社会救助、社会养老5个方面的财政支出比重,均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受体制因素制约,财权、事权划分不清,财权上移、事权下沉,加上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削弱了地方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能力,影响了民生政策的落实。

三是公共政策仍需加强民主化、科学化、透明化以及必要监督,干部考核体系往往更看重经济增长而忽视了民生目标。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为本刊记者讲述了一件事:他前不久受邀参加了一个地方“十二五”规划编制研讨会,发现参与者基本都是经济部门,大家热衷讨论的也都是经济增长,“在一些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民生保障和改善类指标只占到20%左右。有限的民生指标还存在重保障面轻保障水平、重人均水平轻社会公平等问题。”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十二五”规划应该在社会建设方面作出强有力的政策部署和明确的战略目标任务。(记者 刘雅鸣 王志 李江涛)

1.“十一五”发展成绩奠定城市“十二五”发展基础

1.1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1.2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1.3 保障和改善民生

2.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标示城市“十二五”发展高度

2.1 科学总结建国60年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经验

2.2 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

2.3 城市体系显著完善

2.4 城市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2.5 城市管理体制显著优化

2.6 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3.“十二五”及更长时间内我国城市发展呈现新趋势

3.1 区域一体化与城乡一体化

3.2 科学发展与以人为本

3.3 集群化与网络化

3.4 构建新型社区与市民社会

3.5 文化特色与品牌塑造

3.6 城市群与区域协同

4.中国城市“十二五”时期的基本特征

4.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承前启后”的关键点

4.2 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攻坚”的新阶段

4.3 城市化进程进入“内涵发展”的战略期

02 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趋势及任务分析报告

1.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1.1 从三个角度理解城市内涵式发展

1.2 准确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实践结果

1.3 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是城市“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2.城市软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1 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最优方式

2.2 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

2.3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3.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抓手

3.1 城乡一体化制度极大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2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3.3 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意义进一步凸现

4.1 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推进深层次改革的重要举措

4.2 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迈向“深水区”

4.3 滨海新区: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

4.4 深圳: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新经验

4.5 重庆:为推进城乡统筹提供新动力

4.6 成都:“全域成都”构建城乡体系新框架

5.城市群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5.1 城市群是推进区域协作联合的重要发展模式

5.2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

5.3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区域一体化

03 中国城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矛盾和问题研究报告

1.国际经济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深刻调整

1.1 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1.2 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1.3 拉动内需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1.4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2.各类民生问题备受关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

2.1 当前面临的不和谐问题更为广泛和深刻

2.2 当前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多元

2.3 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更高

2.4 统筹兼顾成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3.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任务艰巨

3.1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管理面临新课题

3.2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成为“十二五”时期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4.社会阶层结构深刻变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课题

4.1 阶层结构变化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深刻体现

4.2 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4.3 “十二五”时期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两个切入点

5.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5.1 竞争与合作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5.2 我国城市竞争日趋激烈

5.3 制度创新是“十二五”时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

6.城市面临各类风险增多,城市治理任务更趋繁重

6.1 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6.2 我国城市治理模式亟待转型

6.3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城市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篇二

关键词:十二五,水利发展目标,对策

2012年3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讨论通过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水利部、住房和建设部以发改农经[2012]1618号文件印发了《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是“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提出了“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改革管理举措, 是指导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

1“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到2015年, 基本建成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 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基本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 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m3,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6.67万hm2;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m3以内,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km2, 初步改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及重点河湖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 基本健全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 初步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2“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主要任务为:一是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强化农业节水。二是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洪非工程措施。三是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强水资源配置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四是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保护与河湖生态修复, 优化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 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 有序发展小水电, 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3“十二五”期间水利改革管理的主要任务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改革管理主要任务为:一是创新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水资源管理、流域综合管理、水利投融资等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加强依法治水管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河湖和水土流失监督管理, 加强水利防灾减灾管理, 健全水法规和水利规划体系。三是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健全和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深入开展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研究, 加强成果推广与普及, 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4“十二五”期间农村水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根据《规划》, 国家提出“十二五”期间, 要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 使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供水排水处处长张敦强透露, “十二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上的资金投入大约需1600亿~1700亿元资金, 将以中央投入为主, 地方配套为辅, 再加以农村自筹。

4.1 标准提高:供水不安全人群增多

根据《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 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55%, 力争用两个五年计划时间, 解决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截至2010年年底, 累计完成投资1053亿元, 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58%。尽管“十一五”超额解决了5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但是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依然形势严峻。

4.2 五年投资1600亿元:三分之二由中央出

根据《规划》, “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优先解决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涉水重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

同时, 常务会议指出, 国家将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 并将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分散式供水或分质供水。

对比2010年的数据,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集中供水人口目标再提高22%。“这一目标的实现, 主要通过改善旧有集中供水工程和新建集中供水工程来实现的, ”王毅分析, “2005年国家启动集中供水工程后, 目前全国共有52万个集中供水工程, 这一数字还将大大提高。”

“十二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上的资金投入大约需1600亿~1700亿元资金。“其中, 中央将总共投入2/3, 其余由省级政府配套。”张敦强透露, 中央财政的投入将向中西部倾斜, 中央拨款东部占30%、中部占60%、西部占80%。

5“十二五”期间解决农村安全饮水的主要对策

要完成这一规划目标,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 至少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 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 落实各项责任制。2011年,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 保障饮水安全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了落实这一要求, 水利部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 与有关的省人民政府签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目标责任书, 这项工作最近就要开展, 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地保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的责任给各省人民政府加以明确。同时, 根据分级管理原则, 各省人民政府也将和各市人民政府、各县人民政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通过目标责任书的签订, 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领导责任、部门责任、技术责任逐步落实到各单位以及个人。水利部和有关部门将会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政策, 加强监督和检查, 实行严格考核, 兑现奖惩, 同时按照国务院的要求, 实行严格的问责。

第二, 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工程是需要花钱的, 钱不到位, 就很难谈起。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 要在“十二五”时期全面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共需要投资1750亿元。这个投资按照目前的投资管理体制, 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受益农户共同负担, 中央拿大头, 中央的补助比例是68%。这个补助比例, 按照全国各地方财政状况的不同、经济发达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对于东部地区而言, 经济发展比较快、财力状况比较好, 中央财政补助三分之一, 对于中部地区而言, 经济发达水平中等, 中央财政补助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 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财力状况不是很好, 所以中央财政补助的比例达80%。对西藏自治区而言, 中央财政全部拿, 达到100%。这样一来, 全国平均的资金比例, 中央补助68%, 也就是要拿1750亿元中的1188亿元。

第三, 强化项目管理,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主要是把握好三个环节, 这三个环节非常关键、缺一不可。一是严把工程的设计、审批关。要强调对水源工程进行水量、水质的可靠性论证。在供水方式上, 我们强调要优先采取城镇供水管网的延伸, 延伸不到的地方, 我们建议应该集中建设跨村、跨乡镇的集中连片规模化的建设模式, 这样可以提高农村供水工程的保证率。二是把住建设质量关。对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需要的投资、材料、设备, 必须采用集中公开招标采购。同时, 对规模以上的供水工程, 也就是日供水1000t或受益人口1万人以上的供水工程, 必须采取四项制度: (1) 项目法人负责制; (2) 招标投标制; (3) 建设监理制; (4) 合同管理制。对于规模以下的供水工程, 采用用水户参与和社会公示制, 广泛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三是把好工程验收关。水利部门和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验收单位, 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对于验收不合格的, 要进行整改, 对有关责任人员要进行处罚, 实行工程建设质量的终身负责制。

第四, 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工作。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 要求在水质保障和水安全措施方面, 有以下几点一定要做到: (1) 划定水源保护区, 保护农村集中饮水工程的水源安全。 (2) 实行生态小流域治理、综合环境治理, 防治面源污染。 (3) 在规范要求和设计要求上, 一定要安装和使用水质净化和消毒设施。 (4) 强化县级水质检测中心的建设, 对水质进行按规范要求的检测, 确保水质达标。在国务院批准的规划里, 特别强调对县级水质检测中心的建设, 并且保证了足够的投资额度。

3.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篇三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云南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紧抓难得机遇,增强科学发展的信心

(1)“十一五”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时期是云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严重影响,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严峻考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省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奋力克难攻坚,不断开拓创新,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全省生产总值实现翻番,人均生产总值接近翻番,粮食连续8年丰收,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旅游等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8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2倍,发展基础更加牢固。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左右,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改善民生取得重大成效。城乡居民就业不断扩大、收入持续增加,城镇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面加强,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加快,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10万人,全省各族人民居住、生活、交通、通讯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重大成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深入实施,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和重点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云南”建设有序开展,森林覆盖率达到53%,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今天的云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五年来,在推进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始终坚持增强后劲提高质量,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维护稳定。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2)“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我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促进生产要素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云南发展,作出了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大部署,为我省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全面发展、实现跨越提供了重大契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重视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为我省进一步打牢基础、培育产业、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增长动力更加重视内需拉动,生产要素更加突出技术创新,为我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营造了良好环境。尤其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云南进入了厚积薄发新时期,支撑发展的产业平台更加扎实,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各族人民群众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内在要求不断增强,为我省加速发展积蓄了强大能量。

(3)全面做好“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省加速发展、进一步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时期。必须认清形势,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建和谐,使云南丰富的资源优势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优越的区位条件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多年积累的基础条件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激情和干劲迸发出巨大的活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着力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

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特殊省情,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集中表现为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支撑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少数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等。必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更加准确地把握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我省资源富集、市场广阔等潜在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加快改革创新,加大开放步伐,加强统筹协调,强基础、快发展,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促和谐,不断推进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迈上新台阶。

——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发展是解决云南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在新形势新阶段条件下,我们要争取一个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发展,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使云南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走得更好更快,走出一条更有效率和更富活力的科学发展之路。

——必须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我省经济发展层次不高、环境约束较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尤为迫切、尤为重要。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任务,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要下更大决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解决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突出问题,着力提升我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必须突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这个抓手。云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是因为“四化”进程缓慢。要更加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努力形成“四轮驱动”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必须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发展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

——必须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个重要保障。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巩固云南生态优势的必然选择,是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有效办法。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必须突出改革开放这个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适应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创造参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两强一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就业持续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确保实现两位数增长,力争实现翻番。

——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消费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业基础更加牢固,传统产业得到优化提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贫困人口比例明显降低,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持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江河湖泊水质进一步好转,“森林云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持续降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循环经济取得新进展,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桥头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合作平台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大通道建设全面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重大突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牢“三农”发展基础

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对“三农”的投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6)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产业、农民基本素质、农民基本保障、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基本队伍建设。推进“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提高单产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兴地睦边”农田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增加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和生态畜牧业的比重。加强农业良种基地建设,发展现代种业,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山区综合开发,大力推进中低产林改造和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引导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7)加快农业产业化。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完善和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引进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广泛推广订单生产,完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链条,形成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8)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基层科技推广、动植物防疫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农村危旧房和林区、垦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力度。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垦改革、供销社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

(9)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实施“农民收入翻番计划”,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建立和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建立健全大宗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

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经济竞争能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必须选准突破口,抓好具有支撑作用的大产业,培育具有领军作用的大企业,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继续发挥烟草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深度开发糖、茶、胶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特色鲜明、市场广阔、吸纳就业人员多的食品、药品、生活用品、石材和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有色、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方向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完善矿电结合政策,加快发展现代新型载能产业。统筹发展配套产业,增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配套能力。

(11)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准确把握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确定重点领域,加强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子及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12)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重视企业在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增强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鼓励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发展更多拥有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强与国际大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央企入滇”取得更大成效,积极引进知名民营企业来滇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五、进一步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以内需促发展的内生机制,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13)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提升传统商贸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拓展新兴业态。着力抓好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推进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规划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大型商业中心。加强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建设。

(14)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培育文化、体育、保健、旅游、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

(15)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旅游业“二次创业”,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资源整合、项目开发、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推动云南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省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和大型商品集散市场、专业市场,把云南建成连接国际国内市场的重要物流枢纽。坚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科技、商贸、服务外包、会展以及社区、餐饮、家政、养老等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大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的要求,以产业为依托,以城镇为载体,加速人口、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有序集中,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布局得当的区域发展格局。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科学定位城镇功能,推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16)完善生产力布局。加快实施滇中城市经济圈规划,将其培育成全省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聚集区。重视建设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通过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园区和重要交通沿线聚集发展,形成一批辐射力强的增长极和对内对外开放的经济走廊。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突出区域发展特色,防止同质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逐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标志的特色经济区域。着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培育一批经济强县。进一步开展扩权强县试点,扩大县级管理权限。

(17)优化城镇体系和管理。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加快构建大中小并举、分布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镇,做美乡村,加快推进城镇村落一体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培育发展城市群、城镇带和组团型城市,促进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重视集约、节约用地,多利用荒坡荒地、缓坡丘陵搞建设,强化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要素保障。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注重从制度上维护好农民工权益,研究解决农民变市民后的土地、山林、宅基地、生育及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实际问题,力争“十二五”时期末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着力构建城镇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规范发展住房市场,有效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18)推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把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先安排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性项目,不断壮大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有效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境地区、高寒山区和石漠化地区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内在发展动力。加快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以扶持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为突破口,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扶贫工作,重点解决深度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加快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步伐,推进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整体脱贫。

七、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

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增加对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的投入,7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功能完善、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19)突出加强水利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继续推进“润滇工程”建设,以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农田水利配套、城镇用水供给为重点,完成一批骨干水源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推进滇池补水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滇中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滇中地区的缺水问题。开展地下水普查和规划,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继续开展六大江河干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和防洪体系建设,提高重点城市和农村集镇、粮食主产区的防洪保障能力。加强跨界河流防护治理,确保国土安全。

(20)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铁路新通道,大幅增加铁路营运里程和运输量,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努力构建完善的铁路运输体系。继续完善公路网络,提高等级和路网密度,基本建成连接各州市、通达周边的高速公路网和覆盖全省的高等级公路网,实现州市高速路、县县二级路、县乡柏油路、乡村硬化路的目标。完成昆明新机场建设,扩建、迁建、新建一批支线机场。加强港口、航道等航运设施建设,增加通航里程,提高通航能力。

(21)推进信息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宽带网络、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普及水平。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突出抓好城镇路网改造、通讯、能源、给排水、防灾减灾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积极开展园林绿化,加强城镇绿化体系建设。

(22)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快清洁能源开发,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地。积极开发利用水电,提高火电清洁化水平,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探索发展核电,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沼气等农村新能源,大幅提升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全省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完善省内城乡电网,提高西电东送、云电外送能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滇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及省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才基础。

(23)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推进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共 性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加强科普工作。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积极推进质量兴省战略。

(24)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以巩固义务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积极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探索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制度。加强教师队伍能力培训和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努力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4.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篇四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卫生信息化而言亦不例外。据悉,“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以“3521工程”为总体框架,即建设国家、省和地市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对此,有研究机构认为,国家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资将成为今年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主要增长动力。

投资总额增长

据统计,2010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资总额相比2009年的增幅有显著上升。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2010年是实施新医改方案3年投入资金8500亿元的第二年,通过中央及地方安排专项资金投入来支持医院医疗卫生改革,推进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其二,为配合新医改政策,国内在2010年建立了一批关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试点,由此推动了医疗信息化发展。分析人士认为,2011年作为新医改方案实施的收官之年,这一年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投入仍会增加,但增速将会减缓。

有信息通信技术(ICT)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入总额相对2010年将增长25.5%。其中,将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进行重点投资。

记者从一位从事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多年的医院人士处获知,目前国内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尚未出台具体的实施步骤或计划,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还需要国家投入较大的资金,对医疗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投入,例如推广通用性的系统给医疗机构”。

上述机构预测,在医疗卫生行业投入方面,医院信息化资产投资总规模将超过30亿元,较2009年增长23.3%以上,其中绝大部分将主要投入硬件。尤其是基础硬件条件薄弱、网络条件有限的西部地区,将成为2011年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有业内人士表示,上述分析有一定依据,目前城市医疗机构,尤其三级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程度,但区域发展依然不平衡,不发达地区医疗机构的发展程度依然较低。因此目前,有不少公司把目光投注到基层,如GE医疗日前就宣布要全面启动“春风计划”,建立全方位基层医疗支持体系。

患者主索引困惑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整个区域的患者、政府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无疑是一个发展的大方向,但就目前而言,首先要完成的是一些根基性的工作,如制定相关标准、解决患者主索引等。

患者主索引,即电子病历系统同患者身份匹配,进而才能实现各医疗机构共享患者信息。据了解,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也遭遇类似难题:在保持原有的IT系统和病历管理部门完整的情况下,多家医院被要求有效地整合在一个IT网络系统里。当时解决的办法是开发了名为企业级个人主索引的新系统,该系统用于整个医疗信息网络跨系统、数据记录识别和应用的参考。患者进入医疗机构的那一刻,网上即生成一个新的企业ID或者与现存身份识别系统

作一个链接,同时通过对新建或者旧有系统患者身份识别的管理,访问和吸收来自多个不同数据源的患者信息。

广东省中医院信息处傅昊阳处长告诉记者,由于相关标准不完善,目前医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完成院内患者身份主索引的工作方面。据了解,目前大多医疗机构有类似共识,即先完成院内患者的身份辨识(患者身份主索引),待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相关项目推行时,再把数据接上。

方案落地仍需时间

推行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还应实现诊疗信息共享,包括此前的就医记录、曾做过的治疗检查、出生到生命终结的诊疗信息。但目前该类信息的共享,遇到相关标准、法律上的许多问题。有研究者建议,组织专家深入研究“信息如何共享”、“共享到什么程度”等系列问题,并制定相应标准。对此,傅昊阳也提醒,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卫生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方案,但真正落地仍需时间。如卫生部去年10月下发的《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就在全国2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遴选了96家医院,作为卫生部直接联系的电子病历试点医院,同时确定上海、厦门和无锡等3个城市为区域试点城市。记者留意到,方案中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仅提到“逐步建立区域内安全共享的电子病历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体系”。

分析人士还指出,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而言,检验方面也存在壁垒。主要是由于检验仪器设备不同,造成检测方法不一,得出的数据自然也不一。研究者提醒,在信息共享之后,若需要解读不同系统的检测数据,就需要有确定换算公式来进行,否则共享后的检验数据未必成为医生诊断的依据。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整个区域的患者、政府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无疑是一个发展的大方向,但就目前而言,首先要完成的是一些根基性的工作,如制定相关标准、解决病人主索引等。

本文转载自企业级IT信息服务平台-网界网-CNW.com.cn

5.青岛的十二五规划 篇五

青岛市“十二五”规划纲突出民生优先、产业强市、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社会管理和项目支撑六方面特点,共分四篇,十七个章节。

在第一篇发展目标中,规划纲要提出了经济发展、科技教育、城市功能、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五大类共27项指标。“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1%,总量力争达到一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7%,提高十个百分点以上,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争取达到1000亿元。规划纲要还首次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年均增长11%。

在第二篇空间布局中分为城市发展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和生态建设布局三个方面。在城市发展布局中,围绕构建“环湾型、组团式、多层次”的大城市发展格局,提出加快七区城区融合,适时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打造环湾型城市框架。在产业发展布局中,重点发展环胶州湾的东海岸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北部高端产业聚集区和西海岸经济新区,加快平度和莱西等五市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在生态建设布局中,将围绕宜居城市建设,构建“一核、三区、三廊、多点”的生态网架。

在第三篇战略任务中,规划纲要提出了增强经济增长内动力、打造蓝色经济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文化青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在第四篇支撑保障中,重点从人才、环境、水资源、能源、土地、信息化和规划实施机制等方面提出支撑保障措施。

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青岛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机遇,同时也是今后进一步落实温总理报告精神的行动纲领。

未来五年,蓝色经济将成为推动青岛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青岛将紧紧抓住这个重大历史机遇,统筹海陆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优势,借此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青岛拥有众多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青岛应充分发挥好在海洋科技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夏耕表示,未来五年,青岛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为:到2015年,青岛海洋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550亿元增加到1150亿元,年均增长16%,基本建成“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到2020年,青岛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14%,使青岛成为区域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成为充满活力、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特色典范城市。

夏耕说,2011年青岛将认真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蓝色经济发展试点方案。开工建设国家深海基地,加快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科考船等创新载体建设,建立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库,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规划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和海岛保护区。并着力办好2011年蓝色经济国际高峰论坛。

夏耕最后强调,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制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关键一年,青岛将全面落实温总理报告精神,努力实现良好开局。(完)

青岛市政府下半年主要工作举措

我市将重点抓好重点板块建设,包括加快红岛经济区建设。一批大项目进展顺利

报告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市一批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全域轨道交通网规划修编完成,新机场规划选址和空域论证加紧推进,流亭机场挖潜改造工程即将实施,地铁一期、青龙高速、铁路青岛北客站、青荣城际铁路、海青铁路等工程进展顺利,青岛港集团30万吨级矿石码头完工,重庆路改造已启动地下管线工程。梳理了青连铁路等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29个重大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支持,青钢搬迁项目已上报国家审批,地铁二期、华电热电联产三期获批建设,大唐青岛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已上报省审批。

在重点板块建设上,西海岸经济新区区域总体规划和分功能区规划编制全面开展,中心区核心区开发建设启动。蓝色硅谷10平方公里核心区和30平方公里配套区建设全面开展,海洋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一期建成,新签约落地国家水下文化保护青岛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5个涉蓝大项目,硅谷核心区孵化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项目有序推进。

在社会民生实事推进上,计划新建、改扩建的200所村镇幼儿园,已开工96所、完工17所;在35所中小学率先启动现代化学校建设试点,对600辆农村专用校车实施政府补贴。新增更新800辆节能环保型公交车。第三人民医院迁建和市妇女儿童医院二期进展顺利。开工建设市盲校新校和市中心聋校综合楼。

加快重点板块建设

根据报告,市政府下半年将抓好重点板块建设。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争取国家批复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规划,推进中心区中央商务区建设。编制董家口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上报国家获批。推动中德生态园1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建设,加快青岛德国中心等项目建设。

积极推动保税港区率先与日本神户港、韩国釜山港建立自由贸易港伙伴关系。承办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第二次副部长级筹备会议。

加快蓝色硅谷建设。完善蓝色硅谷核心区总体规划和启动区控制性规划,启动核心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硅谷大厦和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启动20万平方米孵化器建设。

加快红岛经济区建设,力争10月底完成总体规划。配租配售保障房9000多套

下半年,市政府将推进地铁一期建设,争取地铁二期建设,加快青龙铁路等重大项目实施。推动青岛炼化液化气综合利用项目尽快上报国家核准,完成青岛石化异地搬迁改造项目规划方案论证等工作。全面落实世园会、大沽河治理、青龙高速、轻轨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重大项目市场化运作方案。

下半年,市政府将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出台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意见,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畅通住房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加大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加大筒子楼等危旧房拆迁改造力度,计划启动主城区20片危旧房改造;加快13个未开工“两改”项目拆迁建设和1960户农村危房改造,全力推进安置房建设、回迁工作,年内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房不少于9000套。加快推进书城停车楼等6处大型停车场规划建设。

红岛经济区约160平方公里

红岛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青岛高新区、青岛出口加工区及城阳区红岛街道、河套街道,占地面积约为160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腹地空间开阔、景观资源丰富,是城市发展重要的战略储备空间。经济区内除了规划配置一些为大青岛所服务的会议中心、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及旅游休闲活动区等功能用地,如蓝海国际会议中心、奥林匹克运动中心、高端商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以及辐射北部的区域性健康、教育园区以外,也要规划配置其自身的行政中心、市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作为一个独立城区应有的功能。按照独立城区的建设标准,在红岛南部及周边滨海沿岸较为开敞的区域,规划配置商务、会议、文化、体育中心等重大公共设施。在交通方面,红岛经济区将结合新空港城与青日连铁路线的选址论证,优化完善新城区综合交通体系,梳理区域主干路网,注重新城区轨道交通、快速路、主次道路的规划配置,并与大青岛交通系统相融合。(完)

青岛十二五塑造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青岛市将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上,着眼于事前防范、风险控制和及时处置,全面强化应急预案、应急值守、救援队伍、应急储备、宣教培训、预警预测、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指挥协调、联动响应等长效机制建设,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骨干队伍每年至少集中轮训2次,公众应急知识培训率达到75%以上,全面建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共同参与、处置快捷高效、程序标准规范的“大应急”工作格局。在食品安全保障上,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依法强化农产品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全覆盖、无缝隙、常态化监管责任,切实抓好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整治,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努力建成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

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依法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形成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组织、制度、内容和服务体系。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和网上办公系统,完成存量信息梳理,严格新增信息补充更新机制,建立内容完整、分类准确、更新及时的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目录及数据库,完善网上查阅和依申请公开信息受理功能。建成市、区(市)两级统一的网上执法平台,编制行政执法权力目录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建立规范的执法流程,实现90%以上的行政执法事项网上登记、管理、运行、发布和监督,推动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公开。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统一监管体制改革,推进市、区(市)一体化,将我市各类公共资源逐步纳入统一的市场进行规范配置。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增强网上服务功能。“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提升电子政务水平,建设完善的网上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为全体市民发放社会保障(市民)卡,实现市民办理就业、就医、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等事务一卡通。为我市所有企业发放“e证通”企业数字证书,实现企业办理税务、工商、环境保护等事务一证通。发挥统一网上审批平台的优势,全面实现市、区(市)两级行政许可和非许可审批事项网上流转、联动审批。争取100%的社区、90%以上的村庄实现电子政务宽带网络接入,推进信息传递、事务管理、信息整合、村务公开和公共服务网络化。同时,全面深化政务服务热线“一话通”功能,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声讯服务。

创新公众参与模式,拓宽政民互动渠道。“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创新发展“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进一步完善以公众满意度为导向、以市民广泛参与为依托的政府工作评价机制,使政府绩效考核更加贴近民意,更加具有公信力,激励各级各部门不断创造经得起群众检验的政绩。

青岛十二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青岛市将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市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青岛“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10个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些领域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主要包括: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加快投资体制改革。

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全面完善并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重点是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金融服务和财税支持政策。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加大国有资本退出力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资本优化集中、资产集约经营、资源有效集聚,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加快培育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建立完善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适时推行行政区划调整,促进区域内均衡协调发展。重点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建立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稳步推进城镇化和小城市改革、加快实现七区一体化发展。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强化财政预算约束,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优化政府理财机制和创新财源建设机制。

加快要素市场改革,进一步培育资本、土地、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完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是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资本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进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改革。

6.铁路“十二五”规划 篇六

近日,铁道部印发《国家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铁路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有序推进铁路建设;坚持安全发展,确保安全持续稳定;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推进铁路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重视铁路经营效益;坚持协调发展,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坚持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规划》提出“十二五”铁路发展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左右,其中西部地区铁路5万公里左右,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达到50%和60%左右,初步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绿色的铁路运输网络,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铁路网;建设大能力通道,完善区际干线网;建设以西部为重点开发性铁路,优化路网布局;加强国际通道建设,逐步实现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强化枢纽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运输效率。

《规划》中,我省列为国家“十二五”铁路网规划的新线路共八条(三纵五横):(1)温州-福州-厦门(已建成)和厦门-深圳(在建);(2)、赣州-龙岩(在建)和龙岩-厦门(在建);(3)合肥-福州(在建)和福州-平潭;(4)向塘-莆田(在建);(5)浦城-建宁-龙岩-梅州;(6)南平-三明-龙岩;(7)衢州-宁德;(8)长汀-永安-泉州、等铁路。其中:列为国家快速铁路网的线路有5条:温州-福州-厦门-深圳、合肥-福州、向塘-莆田、赣州-龙岩-厦门、南平-三明-龙岩;列为铁路煤运通道线路的有4条:向塘-莆田、厦门-龙岩-赣州、鹰潭-南平-漳平-厦门和福州至南平。

陕西部分

近日,铁道部正式公布了全国《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以建设发达完善铁路网、确保运输安全、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任务,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左右,基本建成规模超4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铁路复线率和电化率达到50%和60%左右,形成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铁路运输网络。同时,该规划还突出了加快西部铁路发展精神,明确西部铁路将由2010年的3.6万公里提高到2015年的5万左右。

规划共涉及我省14个项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形成快速铁路骨架,加快建设西宝、大西、西成和宝兰等快速通道;二是完善干线和能源通道,实施西康复线、西合复线、宝中复线和阳安复线,建设黄韩侯、西银铁路以及蒙西至华中运煤通道;三是增强西安枢纽配套能力,进行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实施枢纽四大基地项目;四是启动关中城际铁路网的部分路段建设。上述项目建设规模约2500公里,总投资约2000亿元,除部分项目结转到“十三五”初期建成外,大部分项目将在2015年前建成投入运营。

新疆部分

从新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新疆有13条铁路项目、8条铁路煤运通道项目纳入已印发实施的铁道部《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

据介绍,新疆有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快速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至阿克苏铁路、库车至俄霍布拉克铁路、哈密至罗布泊铁路、兰新线西段电气化改造、阿克苏至喀什铁路、哈密至额济纳铁路、库尔勒至格尔木、北屯至富蕴至准东、哈密至将军庙铁路、中吉乌铁路(喀什至吐尔尕特段)、乌鲁木齐集装箱中心站、新和至拜城铁路等13条铁路项目纳入《发展规划》中。

此外,《发展规划》围绕新疆境内准东、吐哈、伊犁、库拜等4大煤炭能源基地进行铁路运煤通道规划,将既有兰新线、乌鲁木齐至小黄山至五彩湾至将军庙铁路、将军庙至哈密、哈密至额济纳铁路,精河至伊宁至霍尔果斯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至阿克苏铁路、库车至俄霍布拉克铁路、新和至拜城铁路等8条铁路项目也纳入其中。

新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部门表示,《发展规划》就建设发达完善的铁路网络,从发展高速铁路,基本建成快速铁路网;建设大能力通道,完善区际干线;建设以西部为重点的开发性铁路,优化路网布局;加强国际通道建设,逐步实现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强化枢纽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运输效率等5个方面对新疆铁路建设进行了规划。

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新疆铁路网结构将更加完善,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此外,对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提升新疆煤炭战略地位,实施新疆煤外运战略,促进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十二五”期间,新疆铁路建设投资规模将达1200亿元人民币至15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5年,新疆铁路营运里程可翻番,达到8200公里。目前,新疆铁路营运里程已突破4000公里。未来新疆铁路建设主攻方向为:加快新疆连通内地、新疆与周边国家以及新疆区内共三个方面的大通道建设。川渝部分

铁道部印发《国家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有关川渝部分,建成成渝高铁、兰渝铁路、渝利铁路、渝遂二线、三万南改造、成绵乐城际,建设西成客专(江油-西安段)、渝黔新线、成贵铁路、成兰铁路、渝万铁路、成雅铁路,开工建设成昆扩能改造、渝怀复线、阳康复线、郑万铁路、黔张常铁路,规划绵遂内宜城际、安张铁路,改造重庆北站、成都东站、达州站等枢纽,有关川渝部分计29项。

重庆部分

成渝客专时速350公里

307公里,总投资425亿元,渝万客专设计时速250公里

246公里,总投资312亿元

兰渝铁路设计时速160-200公里

哈达铺至重庆段385公里,总投资444亿元 渝利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

279.5公里,总投资270亿元 渝遂二线设计时速200公里

131公里,总投资48亿元 三万南设计时速120公里

70公里,总投资32亿元

渝怀复线设计时速160公里

重庆至涪陵段98公里,总投资35亿元

成都部分 成渝客专设计时速350公里

307公里,总投资425亿元 成绵乐客专设计时速250公里

314公里,总投资407亿元 成西客专设计时速250公里

510公里,总投资694亿元 成贵客专设计时速250公里

632公里,总投资780亿元

成兰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

哈达铺至成都段463公里,总投资619亿元 成雅客专设计时速200公里

88公里,总投资63亿元

成昆扩能改造时速200公里

成攀段632公里,总投资552亿元

江西部分

记者从省有关部门获悉,我省已争取12个铁路项目初步列入国家“十二五”铁路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投入1800多亿元新建1900多公里铁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昌吉赣客专及赣州至深圳客专初步列入规划,这标志着江西又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高速铁路大通道。为持续推进我省铁路建设,通过发展高速铁路牵引江西经济跨越式发展,我省在今年初出台铁路建设“863”计划,即确保8个项目列入国家铁路规划,力争6大项目列入国家铁路规划,另有3个项目后备。

目前,我省已争取12个铁路项目初步列入国家“十二五”铁路建设规划。其中“863”计划中确保纳入的8个项目已全部列入规划,这8个项目分别为九景衢铁路、昌吉赣客专、皖赣铁路扩能改造、鹰梅铁路、武九客专、乐德支线延伸线、九江至池州城际、安徽六安至景德镇铁路等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均已启动前期工作。“863”计划中力争列入的6个项目已有4个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分别是赣州至深圳客专、井冈山至赣州铁路、衡茶吉铁路东延工程、合九铁路扩能改造,另有咸宁至吉安铁路和赣韶铁路复线项目拟作为“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予以后备。

据权威部门匡算,上述12条新建铁路总里程约1900公里、总投资约1800亿元。“上述项目顺利建成后,我省铁路通车里程有望达5800公里以上,江西将迎来新一轮铁路建设高潮。”

河南部分

构建“四纵五横四辐射”的“米”字形铁路网路体系。这里的“四纵”为京广、焦柳、京

九、运城-三门峡-襄樊四条线路,“五横”为陇海、侯月新菏、西安-合肥、洛阳-漯河-阜阳、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五条线路,“四辐射”为郑州-重庆、郑州-周口-合肥、郑州-濮阳-济南、郑州-长治-太原四条放射状线路。年底前,郑西客运专线将正式建成通车,力争郑徐客运专线年内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郑渝客运专线河南段前期工作,争取明年开工郑州至南阳段。同时,将加强与国家部委沟通衔接,争取郑州至合肥、郑州至济南、郑州至太原客运专线等项目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让时空距离缩短到半小时以内。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线路全部建成后,郑州至开封、许昌、新乡、焦作等4个城市以及其他紧密层相邻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均可缩短到半小时以内。

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对接”,把郑州建成中西部地区最大,铁路、公路、航空高效衔接的客货运中心。同时,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航空综合运输体系。

湖南部分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应突出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加强对高铁经济的研究,突出加快高铁建设。突出加强省际边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支持东西向铁路(郴州-赣州)铁路建设,支持黔张常、安张衡、长渝客运专线、长常城际轨道延伸至张家界等4条铁路建设,渝长客运专线即将列入湖南十二五规划

山西部分

2012年山西省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5300公里,路网密度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12月6日,铁道部与山西省政府就山西境内铁路建设的有关问题签署会议纪要。据省部间磋商的结果,2010年前,山西境内将新开工铁路建设2000多公里,投资总额1500多亿元。

如果上述铁路投资计划得以实现,山西铁路网将发生历史性变化,不仅数量、规模大幅度扩充,路网质量、通达能力也将有明显提高。据山西省官方人士估算,到2012年,山西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5300公里,路网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今年第四季度新增的150亿铁路投资,目前都已安排到高速铁路、煤运通道等25个在建重点项目上。明年,铁道部还要确保完成铁路基本建设投资6000亿元,并为国家再批复2.5万亿铁路建设投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山西是其不可或缺的战略合作伙伴。

在建项目:包括石太客运专线(全长198公里,山西境内138公里)和太中银铁路(全长944公里,山西段225公里)。双方商定,太中银铁路明年底全线铺通;石太客运专线争取今年建成开通,明年正式运营,届时,太原到北京的车程将缩短为2.5小时。

明年拟开工项目:包括大同至太原至运城至西安客运专线(全长855公里,山西境内715公里)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全长1200公里,山西564公里),这两条铁路目前都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双方商定共同努力,加快进程,争取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拟于明年开工的还有太原环城铁路,该铁路将承担太原城市轨道交通功能;此外,晋南煤运通道侯西铁路的复线工程也将在明年开工。

规划项目:双方正在研究规划大同至张家口客运专线,这是山西北部进京的快速铁路专线,可实现大同到北京的高速客运。此外,双方商定共同建设的邯长、邯济铁路以及运城至三门峡、太原至兴县、和顺至邢台等地方铁路。

这些铁路项目建成之后,太原与北京、石家庄、西安和郑州等周边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形成2小时交通圈。

《纪要》就加快推进山西铁路建设方面达成以下一致意见:

一是加快推进石太铁路客运专线、太中银铁路等在建项目进程,争取2008年底石太铁路客运专线建成通车,2009年正式运营;2009年底太中银铁路全线铺通。

二是加快推进大同-太原-运城-西安客运专线建设有关工作,争取2009年上半年内开工建设。

三是双方共同加快推进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前期工作,争取2009年上半年开工建设,中南部铁路通道北起吕梁兴县的瓦塘镇,经临汾、长治出省跨河南在山东入海,这条铁路主要解决山西省中南部地区煤炭铁路运输问题。四是加快邯长、邯济铁路工程前期工作。

五是建设太原枢纽西南环线工程,这项工程对疏通太原地区南北通道形成合理布局、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功能、促进城市改造规划的实施和旅游资源开发意义重大,争取2009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六是双方共同建设运城-三门峡、太原-兴县、和顺-邢台铁路,加快吕梁-临县(孟门)铁路支线前期工作。

七是为构建大能力煤炭运输通道,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部省合作建设侯西铁路山西境内段复线工程,争取2009年开工建设。

八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相关路网建设,部省共同做好大同-张家口客运专线规划研究,加快启动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这条专线可实现大同-北京的高速客运,成为山西省北部进京的快速铁路专线。

九是铁道部支持山西省发展铁路装备制造业,积极利用相关企业的装备制造能力,这些铁路工程项目建成之后,太原与北京及周边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太原至石家庄1小时、至北京2.5小时、至西安2小时、至郑州2.5小时,将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流动,对促进山西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安徽部分 安徽

2020年再筑5大通道

我省17个市将市市通行快速铁路

王玉

记者昨日从省发改委了解到,《安徽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刚印发半年,该委又在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我省中长期

铁路网规划》目标,力争到2020年,我省17个市将市市互通时速200公里的快速铁路,届时我省内的这些快速铁路网,将与周边省份的铁路网密

切相连,安徽将成为我国南北城市铁路通行的重要省份,其铁路网的地位将是任何省份无法替代的。而在2020年完成的,联通我省的5大铁路通

道,也将构筑成全国铁路网的“主动脉”。

“十一五”:

800亿新建铁路1500公里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将发生明显变化,不仅出行次数、距离和时间将持续增加,而且

对出行质量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出行方式的多样性、舒适性、快捷性和安全性更加受到重视,这就对道路的通行状况、覆盖范围、信息服务

及可选择性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

据省发改委相关处室介绍,“十一五”期间,我省铁路发展将呈现快速发展。在“十一五”建设中,我省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将以合肥为中

心,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综合交通通道建设,增强城市交通能力,提升交通技术装备水平,构筑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发挥各种运输方

式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建立全面对接长三角经济圈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交通跨越式发展,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崛起和社会和谐。

目前正是我省铁路建设的重要时期,铁路建设将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加快以合肥为中心,连接东部与中西部的综合交通枢

纽建设,消除国家干线的断头和瓶颈,贯通路网通道,提升现有干线技术水平,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率,扩建改造现有客货站场设施,增加吞吐

和中转能力,逐步确定安徽特别是合肥在国家综合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提升安徽的区位优势。

到“十一五”末,我省铁路投资将超过800亿元,新建铁路1500公里以上,增建复线518公里,电气化改造977公里。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

业里程达到3855公里。其中,客运专线938公里,复线2536公里,电气化线路1977公里,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5.8%和51.3%。

中远期:1335亿元新增5大铁路通道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十一五”期间,我省铁路建设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干支基本协调、连通全部省辖市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铁路网,合肥即成为路网性铁路枢纽。但是这远远不是我省铁路的发展目标,日前我省发改委已经超前谋划出我省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在这份规划中,我省将投资1335亿元修建、拉伸5大铁路通道,贯穿全省各条干线,形成17个地市,市市通行快速列车的局面,同时在全国南北城市连接铁路

网通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届时,我省百姓乘做“高铁”不仅在省内可以自由行走,还可以在全国的铁路网中来去自由。

通道之一:

建立中部地区沿江铁路通道

中长期规划中的首条高铁就是将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延伸至九江。南京-安庆城际铁路是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项目,已由国家发

展改革委批准立项,计划今年内动工建设。将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延伸至九江,并与南昌-九江城际铁路连通,对建立沿江快速客运通道,扩

展长江三角洲城际铁路网覆盖范围,加强东、中部地区经济联系与融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该线路起点接南京枢纽南京南站,终点至昌九城际铁路庐山站,全长410公里,采用城际客运铁路专线技术标准,估算总投资410亿元,其

中,安徽境内全长285公里,估算投资285亿元。

通道之二:

实现华东南北铁路二通道客货分线运输

将合肥-蚌埠客运专线从两头分别延伸至阜阳、商丘和芜湖、杭州。即规划建设商丘-亳州-阜阳-淮南(蚌埠)-合肥-巢湖-芜湖-

宣城-杭州客运专线,实现华东南北铁路第二通道客货分线运输。由于华东南北铁路第二通道运输能力已趋饱和,规划建设该通道内客运专线,并与徐兰、沪汉蓉客运专线及南京-安庆、南京-杭州城际铁路连通,对解决现有华东南北铁路二通道运输能力不足,适应东部地区经济既

好又快地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该线起点接徐兰客运专线商丘站,终点至宁杭城际铁路长兴站,全长750公里,采用客运专线技术标准,估算总投资750亿元。其中,安徽 境内全长677公里,估算投资677亿元。目前,合肥-淮南-蚌埠客运专线已列入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项目建议书已由铁道部和安徽

省联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通道之三:

构筑华东南北铁路第三通道

据了解,中长期规划中不仅要实现华东南北铁路第二通道,同时还将规划建设漯河-阜阳-六安-庐江-铜陵-黄山-金华-温州铁路,构筑华东南北铁路第三通道。

第三通道的建设,对于根本解决华东地区南北向铁路运输压力,保障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增强路网机动和均衡性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阜阳-六安、庐江-铜陵段已列入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项目建议书已经或即将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该线路起点接阜阳枢纽袁寨站,终点至今千铁路千岛湖站,全长630公里,采用单线Ⅰ级铁路技术标准,兼顾200公里时速客运,估算总投

资190亿元,其中,安徽境内全长560公里,估算投资168亿元。

通道之四:

新增纵贯南北快速客运通道

规划中,还将建设合肥-安庆城际铁路,增加全国南北快速客运铁路通道。该铁路南端与南京-安庆-九江,南昌-九江城际铁路相连,北端与合肥-蚌埠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相接,可以形成南昌至北京方向最为便捷的快速客运通道,对以较小的投入加密全国南北快速客运

网,效果十分明显。

该线路起点接合肥枢纽合肥南站,终点至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安庆站,该线全长175公里,采用城际客运铁路专线技术标准,估算总投资

175亿元。

通道之五:

沟通南北普通铁路通道

中长期铁路规划绝不仅仅是完成我省的铁路网,该铁路网的建设还将对全国的南北城市通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规划中还有一条较为重要的

铁路线就是将安庆-景德镇铁路连接,该线的建设将增加国家南北普通铁路通道。

该铁路南端与皖赣、鹰厦、横南铁路相连,北端与合九、合蚌、阜阳-六安-庐江铁路相接,可以形成厦门、福州、汕头等地经景德镇,合肥,至北京方向最为径直的运输通道,对于加强东南沿海与内地的联系非常有益。

上一篇:一件令我激动的事作文500字下一篇:档案管理中的合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