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个人自我批评(共13篇)
1.意识形态个人自我批评 篇一
个人信息泄露案件取证困难重重,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论文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或者被侵害会对公民个人的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何在信息被泄露的时候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显得尤其重要。对此,大成律师事务所的专职律师苏治吟从法律的角度作了详细的分析。
对于苹果iCloud艳照泄露事件,苏律师也十分关注,她告诉记者: “这一事件说明了苹果的iCloud服务还是存在一定的漏洞。至于苹果公司在法律上应承担怎样的.责任?从法律角度看,主要是看苹果公司在用户信息泄露过程中有没有存在过失。如果有证据证明苹果公司事先知道iCloud服务存在漏洞或者说在黑1客攻击的时候,苹果公司没有采取防范的措施。这样就可以推定苹果公司存在过失。苹果公司就应承担与过错相对应的责任。但是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苹果公司存在过失。需要后期的一些相应的报道和证据才能进一步对这个事情作界定。”
当记者问及如果在中国发生类似信息泄露事件,中国用户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时,苏律师表示:“虽然目前中国在法律层面上,有相当完整的相关法律规定保护民众的个人信息隐私权,比如宪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刑法修正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者陇不同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很多个人在信息被侵犯的时候,很难认定是谁侵害了他们的个人隐私息,在调查取证的时候,证据的收集,相对主体的锁定是比较困难的。”
“即使法律定得再详细,也不可能触及到方方面面,所以个人信息的保护,个人一定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苏律师说,用户应慎重考虑是否有必要在网络区域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为保障个人的隐私及安全,个人在网站的帐号资料应用密码保护。个人切勿泄漏密码及帐号资料给其他人,否则责任只能自己承担。
如果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形,苏律师表示:“首先修改登录网站个人信息页的密码;报警并备案,为将来维权保存侵权事实记录;对于个人或企业重大信息泄露时,及时咨询专业律师,了解具体侵权形式应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再进一步搜集和完备证据;同时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苏律师在采访的最后意味深长地说:“要使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得到充分的保护,需要包括提高网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制定网络信息(隐私)保护法、实行行业自律、采取技术保护措施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2.意识形态个人自我批评 篇二
《中国合伙人》采用线性叙事方式,在表现三个主人公人生故事的同时始终围绕着新时期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变迁而展开。
黄晓明扮演的成冬青是一个出生贫苦,学习刻苦的学生,一如改革开放初期贫病交织的中国,自卑、忍让、渴望有一天能出人头地、扬眉吐气。影片结尾,成功后的成冬青坐在美国餐厅里享受着美国人的服务,在美国的谈判桌上舌战群儒,语惊四座。导演将成冬青的个人故事和中国重大年事穿插剪辑,且在情绪上达成一致,有意通过人物的命运起伏来暗示国家的兴衰强弱。
电影《中国合伙人》借“新东方”的躯壳,演绎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迁,表面讲的是一个“中国人”的故事,实则是关于“中国”的宏大命题,着重展现了中国的崛起与发展。
二、“美国梦”幻灭
中国在90年代出现留学热潮,美国在中国人眼中代表着自由、民主、勇气、理想,《中国合伙人》里的孟晓骏不仅家庭优越,个人也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拥有远大志向的他将留学看成家族荣耀,希望走出去改变世界,为华人赢得尊严。
然后电影让我们看到:那一代中游得最好的,在美国沉了下去。孟晓骏等人历尽艰难抵达美国后,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幸福,他们在实验室喂小白鼠,在餐厅做小费最低的杂工,过着卑微又屈辱的生活。孟晓骏最终决心回到中国,加入“新梦想”,追寻“中国梦”。
正是借助于“美国”这个他者,电影将在美国底层的辛酸奋斗经历和“新梦想”内部的权力利益纷争成功转化为中美两国不同的发展道路之争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使个人遭遇、单个企业发展上升到民族国家层面,从而以“中国梦”取代“美国梦”,以“民族主义”收编了“自由主义”,以“集体主义”收编了“个人主义”,弥合了“中国”的裂痕以凝聚、推进“中国梦”。
三、中国式成功的集体无意识认同
在后现代理论发展时期,一些学者将精神分析、女权主义、社会学等内容融合到意识形态研究中去,比如法兰克福学派将意识形态的研究由政治领域扩展到了大众文化领域,他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貌似中立的大众文化也具有意识形态性,历史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认同、集体无意识都是一种意识形态,它通过日常叙事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
电影《中国合伙人》里主要讲述了成冬青、孟晓骏、王阳三个人的人生故事,三种典型性格对应了三种典型命运,看似偶然却又充满必然,这实质上也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内敛低调方有可能成为“领袖”,恃才傲物难免遭遇背后插刀,狂放不羁终会落入柴米油盐。但在电影里他们无疑都是成功的代名词,也是“中国式”成功最典型的体现:
(一)复制式成功。成冬青式成功是中国价值认同中最为接受也最为推崇的一种成功方式,即草根的终极梦想——出身贫苦,勤奋好学,甘为人下的谦卑态度、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终于换得扬眉吐气、衣锦还乡的成功,在大多数人看来他属于成功的模板,是可以复制的。
成冬青心灵鸡汤式的成功符合观众对于梦想、励志、成功模式的想象和认同,并慰藉了大多数仍在底层苦苦挣扎的迷茫青年们,给予他们“可复制”的希望。
(二)复仇式成功。影片最后孟晓骏带领好友们去自己打工的餐厅,他依然谨记当年所受到的屈辱,所有的羞辱都在他的脑子里存档,成冬青为了要回兄弟的尊严,说要攻陷美国。当孟晓骏站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以前供职喂小白鼠的实验室前的时候,他眼里饱含热泪,不再斥责成冬青不清楚他真正想要的。可以说孟晓骏一直的动力和努力就是为那一箭之仇,显然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思维。
只可惜电影《中国合伙人》简单地将梦想以及这些成功者的身份标签实体化了,金钱和名誉就代表了成功和尊严,所塑造人物及人物的成功之关键词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走向人生顶峰或是一雪前耻的满足。
这两种概括性的中国式成功,都属于中国集体无意识,也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所以《中国合伙人》中的意识形态性处处可寻。同样,电影不仅仅反映着某种意识形态,同时也再生着意识形态,以隐秘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观众产生影响,电影里类似于以金钱和名誉置换成功和尊严等价值观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审视。
摘要:电影《中国合伙人》通过对中国式成功的呈现,不仅反映着某种意识形态,同时也再生着意识形态。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电视中以金钱和名誉置换成功和尊严的价值观需要被重新审视。
3.意识形态个人自我批评 篇三
关键词:自主意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渴望介入生活,渴望自己的才干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渴望自己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下面就日常的班主任工作谈谈这方面的感触。
一、参与制订班规,激发自主意识
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后一种能力是自我约束的能力。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具体谈到自治的四点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作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因此我在刚接手新班级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以法治班的做法。具体操作如下:
1.明确班规的意义
先向学生讲述班规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区别,它具有可操作性、互制性、灵活性。
2.全体学生参与制订班规
让每个人都成为“立法者”,征集“金点子”,然后确定班规,使学生觉得这不是老师在管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
3.强调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挥班规的作用
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行起来效果还不错,学生也没有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
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坚持自我管理
许多人说班级难以管理,其原因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缺乏主人翁意识。若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作为班级主人应有的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要想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全体参与,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集体自我管理机构,体现管理的主体性。
1.组建责任心强的常务班委
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老师不必事事躬亲,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工作胆大的班干部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是班集体的核心,是凝聚班集体的纽带,有了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班级管理就成功了一半。具体做法如下:
采取学生民主选举班委会,班委会民主选举班长的做法,由班长组织班委会,制订班干部工作的责任目标和职权范围,向全班同学公布,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由全班同学负责监督和评价,班中的一切日常管理,全部由班干部负责。而此时,班主任是不插手的,只作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
2.轮流执政的值日班长
一个班级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班干部队伍,可这个组织不能是静止不变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当干部的锻炼机会。
值周班长是经民主推选产生的临时班长,每五位同学一组自由结合,组成一届,负责本周班级的日常事务。其中一位同学总负责,其余四位学生分工负责。这种形式为每一个同学提供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了每位同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主人翁意识。
3.灵活多样的自治小组
班级除常务班委,还有“轮流执政”小组,形成了一个有层次的管理网络。而要建设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的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就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和建立多样化的自主自治小组,如学习督导组、纪律监察组、卫生监督组等小组。这些小组吸收了全体学生参加,且每个小组各不相同,每位学生有自由選择的权利,从而使全班同学人人有责任、个个担担子。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管理与被管理的相结合,提高了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使他们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们不仅能管理别人而且能自觉地管理自己。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管理的手段,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信任感,提高了班级的工作效率。
三、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实现自我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况且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希望通过展现自身的能力和才华,获得认可与成功。如何引导使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是班级工作的重点。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内外大事,开展相应的演讲赛、辩论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工作的参与者、主持者和班级的主人。
长期以来,班主任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起早摸黑、事必躬亲、苦口婆心、终日琐事缠身、疲惫不堪,究其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把原本属于他们的事代劳了,剥夺了学生经历磨练的机会。要摆脱这种局面,班主任应改变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淡化“管理者”意识,敢于让学生摸索,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学生也获得了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
4.自我意识,心里论文 篇四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说实话我总觉得对自己不够了解,自己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或许这个谜底永远在我内心深处。但是我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毕竟旁观者清,当然我也能感觉到自己也是这么一类人。
我够自信,乐观开朗,每天你都可以听得见我独特的笑声,感受我一天的喜悦。我总认为自己不是最差的,相反,还可以是最好的。还有就是我够果断,但我觉得这是建立在我自信的基础上的。我做事有个特点,那就是当我真正决定做某件是后,不管己做的对与错,我都坚持走下去,而且永不后悔。或许是我自己逃避吧,我不喜欢总是幻想“如果我不去做这件事情我现在会怎么样”。我一直认为,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还有就是当你选择了一方后,必然会有失有得,所以我们要学会舍得。我另一个特点就是我积极主动。说实话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我只是觉得我做的是我分内的事,我只是将我自己的事情做好而已,或许这跟我做事风格有关。我喜欢做什么事情都要在工作日之前做好,而且追求完美,力争做到最好。我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人,为了我的奋斗目标我一步一个脚印,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我坚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自信,有目标造就了我如今工作狂的我,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之下,我总是以工作为先,学生工作中我能感受到以后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让身心疲惫的我可以继续保持一点点的活力。
我是一个优点不少,缺点也很多的这么一个女生。我做事情很强制,同时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强压灌输与他人。还有就是我做人做事很少关注细节,很少关注别人的想法,简言之就是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还有一点不知道是优点还是缺点,我不喜欢将自己喜怒哀乐全部表现在脸上。但是恰恰相反的是我就是很明显的显示在我的脸上。我喜欢一个人默默的承受,然后找一种方法将自己的不开心的事情散去,比如逛沃尔玛等等。
我有时候在想,为什么我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我发现,这可能和我生活的环境有关。学校、家庭、社会等等对我影响是在不小。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轻松的家庭环境中,我的爸妈从来不会要求我做什么,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玩上面。整天不见人影,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给我一直营造一种那个轻松的氛围,而且是随心所欲,者可能和我后来养成的缺点有很大关系,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最近我的好朋友对我评价说我太善良了,不会拒绝别人,朋友哪怕是很普通的朋友让我做件事,我总是觉得我应该竭尽全力去做,而不是拒绝。可是我发现这个存在很多问题,因为有些时候有些忙我不应该帮,而且应该制止。针对这一问题我现在非常后悔,我将是这改变自己,学会拒绝,但是这个问题的存在可能与我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有关,从小我找别人帮忙他们每次都是义不容辞,尽量帮我,在我的观念里我找他们帮忙他们找我帮忙都是一个观念,我们是好朋友,只有朋友才会提出请求,求助。而卧自己也是尽可能不要麻烦别人,自己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到玩不得以就不要。
从小到大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我一路走来的老师,特别是高中三年的班主任。我现在的一言一行跟我的老师的教导师离不开的。记得我高中三年的班主任他一直对我要求很高。他不仅要求我学习成绩好,还要求我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要得到锻炼,因此学生会是他给我报的名,他还为我创造舞台,让我自己尽情发挥,参加给类演讲比赛和主持活动。这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解释了很多好朋友,还让我体会到了痛并快乐着的感受,在高三的学习压力下我要坚守学生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事实证明,我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我让热爱紧张的充实。“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让我感受颇多,也真是这句话也是的我让成了现在做任何事情我都要自己脑子里过一遍的习惯,虽然细节还是不那么关注。“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伴随了我高中三年,一直到现在。这也是我高中班主任教导的,感谢您,老师!
我觉得我现在的个性的养成与我结交的朋友有很大的关系。我认识朋友每一位都是那么善良,简简单单,质朴。他们的思想方式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感谢我的朋友。
5.大学生自我意识 篇五
大学生 自我意识
大学生自我意识存在多种冲突,为了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并采取策略,使自我意识趋于成熟与完善,本文将从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以及培养策略入手,希望可以使大学生整合自我意识并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期,自我意识发展到了新阶段,经历着明显的分化、整合和 转化过程。归纳起来,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抱负水平较高,成就欲望较强,但由于他们生活范围相对狭 窄,社会交往比较单一,缺乏社会阅历,对自我认识的参照点较少,因此,不能很好地 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使“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产生的较大差距,这
种差距在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不满的同时,也会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如 果这种矛盾与冲突过于强烈,不能及时加以调适,则会导致自我意识的分裂,从而带 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2.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希望能在生活、经济、思想等方面独立,摆脱成 人的管束,自主地处理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但他们在心理上又依赖成人,无法真正做 到人格上的独立,这种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也一直困扰着他们。
3.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
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希望能向知心朋友倾吐 对人生的看法,盼望能有人分担痛苦,分享欢乐。但同时他们又存在着自我闭锁的 倾向,许多人往往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公开场合很少发表个人的真实意见。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存有较强的戒备心理,总是有意无意地保持一定距离,正是 这种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倍受“孤独”的煎熬。
4.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大学生刚刚考上大学时受到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赞誉,同辈人的羡慕,故而优 越感和自尊心都很强,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未来都充满了自信。然而进入大学后 ,许多大学生发现“山外有山”,尤其是当学习、文体、社交等方面显露出某些不 足时,有些大学生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不良情绪中,产生自卑心理。在这 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自信心和自卑感常常处于冲突状态。
5.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
许多大学生都有较强的上进心,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在追求上 进时,困难、挫折在所难免,不少大学生常常出现情绪波动。在困难面前望而生畏 ,消极退缩,但又不甘放弃,依然想追求,内心极为矛盾,困惑、烦躁,不安也由此而 生。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1.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评价自我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是塑造、完善自我意识的基础。然而真正地认识自己,全面评 价自我并非易事,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大学生
可以从这些关系中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 己的前途。确立合理的参照体系和立足点对自我的认识尤为重要。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成败得失,其经验的价值也 因人而异。对聪明又善用智慧的人来说,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可以促他再成功,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有坚强的人格特征,善于学习,因而可以避免再失败;而对 于某些自我比较脆弱的大学生,他们不能从失败中学到教训,改变策略追求成功,甚至挫败后形成怕败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去应付困境或挑战。因此一个大学生 由成败经验中获得的自我意识也要细加分析和甄别。
(3)内省法――从我与自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内省是指通过反省自己,分析自己来进行自我认识。《论语》中孔子说要“吾日 三省吾身”。早晨起来,想想今天的生活内容有哪些,应该怎样安排时间,在与 人相处时应该注意调整、改正自己的哪些问题;白天有时间静下来的时候想想自 己已经过去的这段时间做了什么,接下来的时间应该做什么,注意保持平和的心 态,对自己言行保持知觉;晚上睡觉前,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完成了任务等。大学 生应该经常检查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正确与否,结果如何,有何收获与缺憾,从中 有所发现与领悟,以便有的放矢的进行自我调整。
对大学生来说,认识自我固然不易,接受自我和展示自我常常更难。欣然接受自我 ,就是对自己本来面目的认可、肯定和喜悦的态度,欣然接受自我有助于维护和增 进心理健康,有助于密切人际关系,努力进行自我修养,谋求自身的发展。
2.塑造自我,积极超越自我(1)积极的自我提升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对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当大学生期 望自己成功时,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当面临挑战性任务时,会表现出更 强的坚持力,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团体活动提高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关注自我成长
6.自我意识的三个方面 篇六
2、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
3、儿童自我评价的途径:掌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社会比较性。即从别人比较中对自己做
出评价;自我检测或狭义的自我评价。
4、确定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原则:目标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时
代性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
5、确定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目标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强化性原则 一
致性原则
6、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常用的活动形式:参观 社会实践 游戏 谈话 综合活动
7、个性包含:能力气质性格
8、社会行为根据目的和动机可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9、家庭教养方式:民主性 专制型溺爱型 忽视性
10、社会学习理论中模仿作为主要的途径有四部分组成: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表征过程
动机过程
11、简答:
1、幼儿期兴趣房展的特点
兴趣比较广泛,但缺乏中心
直接兴趣比较多
兴趣表现出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
兴趣比较肤浅,容易变化
兴趣有不良倾向
2、运用谈话法注意事项
教师要在儿童社会教育重点核心处采用谈话法
谈话的问题是儿童熟知的问题提出后应留给儿童一定的思考时间
谈话的最后,教师应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总结
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社会现实
儿童本身的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幼儿的社会教育目标
4.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语句
依据纲要中的有关要求,初步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
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灵活的设计调整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内容
根据发生的当前时间时事新闻设计出新鲜的社会性教育活动载体
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指导策略
建立平等互动的积极有效师幼关系是是是学前教育社会的前提
创设使学前儿童感受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
6.确保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的实现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教师应合理的分解目标
选择利用科学的有效活动
7.教师运用参观法应注意的事项
参观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参观中要指导要注意儿童的安全
参观后要做好总结,巩固工作
8.组织儿童社会领域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组织的活动应尽量使幼儿有动手的错做的主动参与
给幼儿活动机会,尽管幼儿的经验少能力比较低但是教师要引导
教师要精心准备提高语言如何提高不够具体,幼儿很难被引导着思考相应的问题 就教育活动中就会出现时有沟通不顺畅而导致无法互动的现象
7.教师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篇七
一、加强学习, 懂得法律。
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进行的。首先, 要求每位教师务必认真学习法律法规, 特别是《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 做到不违法、不违纪。
二、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
要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学艺术水平, 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 防止好心办坏事。
三、加强安全知识、自护自救
常识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坚持预防为主, 对事故隐患早发现、早排除;要树立安全无小事的意识, 对学生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要多过问、多关照, 不能袖手旁观、若无其事、麻木不仁, 尤其是与学生相关的安全事故要及时汇报。
四、要抓好细节, 做好纪录, 警钟长鸣。
教师要做好每一次安全教育的记录, 尤其是晨会安全教育、班队会安全教育, 每天做好点名工作 (对于学生缺席要及时进行家访或电访以了解原因) , 留存自己进行安全教育的证据。这样做, 可以让教师在日后出现的安全责任追究中规避责任, 甚至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为此, 教师要填写《班主任晨会、班会记录卡》, 将自己的安全教育活动记录下来。
五、要负起责任, 做好巡视, 确保安全。
每天辅导教师要准时到校, 做好巡视工作, 对于责任区内学生追逐打闹, 以及正发生的不安全行为等要加以制止与教育, 确保责任区内学生的安全。
8.罗清:自我意识的越位 篇八
1986-1990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90-1994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
1996-1998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2000-2007 任教于北京中国戏曲学院
现生活与工作在北京
众所周知,中国的绘画正处于裂变与新生之中,近十多年来浮现出大量从事绘画媒介扩展的艺术家,将绘画语言、绘画观念、绘画方法、绘画体系推向一个新的时代景观之中。也因为此,中国的绘画艺术成为国际艺术体系中特殊现象,包孕了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内涵和意识观念。
罗清即是这近十年来新潮流绘画中涌现出的一位优秀艺术家,他既在艺术界的视野之内,如参加了众多的艺术展览和艺术活动,又远距离地处在社会媒体的焦点之外,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创作思考与探险中。这种情况也是中国的当代艺术普遍状态:一方面,很多艺术家默默地创作着,另一方面又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注意,这既是传播的原因,也有社会资源的缘故,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是艺术批评的视角关注不够。艺术经常如同社会时尚一样,不断地被流行的样式牵引着,又不断地被社会俗见所遮蔽。而真正的艺术,就其当代特征而言,就是不断地超越自身,既超越于艺术自身的陈规,也超越于艺术家自我的自控。
罗清的个性使得他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这样的状况,所以他并不急躁,匆匆忙忙地追逐流行;也不一味地专攻技术的高级精湛,这方面常常使画家屈从于社会的小趣味小情调,稍一不慎即落入行画的类型中。罗清时时警惕自己,在独言孤语中体味着绘画与自我的关联,面对画面画架,他仿佛回到学院,那里是他的梦想曾经被激活的地方,但他不是返回学院主义,而是要在寂静中在内心世界里一遍又一遍地演绎那些曾经的艺术史历程、那些曾经的艺术经验、那些曾经的艺术范式……因为他知道经过多年的实践磨练,那些潜藏在意识深处的教育痕迹是最需要面对的,是最需要超越的,这就像离开了习武练功的精武门之后,要全凭自己打天下了,艺术在历史上成为自觉的艺术概念之后,就一再地要求着那些艺术的习武者要脱离规范、要穿越一招一式的起承转合地带,向着艺术自由的天地间进军。
这就是罗清的内心深处时时激辩的问题,所以他逐渐从自我的检讨中来重新发现绘画的意义,而不是从绘画的技术上去回应绘画面对的压力。时代在变,我们的自我意识也在受到巨大的压力——它像一条无形的巨链锁住了我们的肢体、牵制了我们的意识,常常使人有莫名的张惶和无奈的愤怒,而艺术也就成了艺术家的一门武器,它将繁花簇拥的形式迷恋闲置一边,做好一切准备要击破那些意识中的帷幕、潜意识的惊恐。罗清重新以绘画的方式来迎接这些来自滚滚红尘中的图像迷雾。他不再纠缠于生活的表象细节上,那是已经过去的一种表达程式,因为学院痕迹终究是要抖落的。事实也说明,这几年来,罗清就是为了抖落这些程式痕迹而奋战,越能够抖落得干净,就越能够确立自我的存在价值。因此,自我意识就成为他获得艺术自由的一道门槛,他要逾越,他深知这是一股被制约了艺术自由的自我意识,它常年被习俗、陈见、偏见、专断、强制、影响等所规约,变得既顽固又强势,要超越它就像攀登珠峰一样充满挑战和艰险。它时而平静,有若田园风光之美,又时而处处遍布着险峻陡立的峭壁,令观者畏葸退缩。这股压抑艺术自由的被训规了的自我意识是如此强悍和有力,它从内部攫取了肉体行动的能力,驱使着卑微的血肉之躯,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一步。但是,所谓艺术就是要击破这个控制了肉身与自由的自我意识,而要焕发、激活自由的意志,向意识控制之外的广袤天地飞去。这就是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罗清,就是要努力超越这样被训规后的自我意识,要让自我意识真正地越位。于是他现在观画、作画不再和形形色色的表象计较,也不在乎形制的大小,也不怕打乱画面的固定视角。他将越位后的自我意识调整为自由、自主的意识,然后重新上阵,直面那些规约了我们行为的对象。当拥有了自主自为的意识后,看山不再是山,但解决之道仍然要回到山就是山之路上。因此,罗清有了他选择中的视像,有了他任意发挥的另类阐释。他不再拘泥视觉的对应,而是拉大与缩小任意组合,生活之态进入到两维的重新编码中,从城市废墟到聚焦的一瞬间、从物品的凝视到人物的孤立镜像、从私密到公共性等等,都一一摄入镜头。这个无处不在的镜头有时是来自远方的窥视与凝视,有时是来自一种微观放大、以求检验出真理的欲望。罗清希望他的绘画变得模糊,它不再是画照片那样,混合历史的真实界与符号界的区隔,比如里希特的影响,而是直接进入想象界,进入意识的深处,在那里开进和挖掘,让视觉成为人类无穷的欲望的镜像。当灰暗降临、当夜晚沉入天际,一切隐匿的秘密似乎都要魑魅鬼魉地出现,一切不合规约的神灵都要现身……
9.2015个人意识形态报告 篇九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不同核心价值体系的较量。习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指示中肯而剀切。医院领导干部同样有责任抓住管好意识形态工作。
做意识形态工作,重要的是宣扬党的科学理论,使广大医务工作者了解并接受。今年来,通过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使医院职工进一步形成共同的信仰,使意志更专注于党确定的奋斗目标,调动职工为医院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积极性。
10.留守儿童面临的自我意识 篇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大量中青年人外出打工,将子女留在家乡,由此在农村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而被留在农村就学的少年儿童(这里主要指处于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自我意识问题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如果说“自我”是我们人格的必要组成,是行为的最终指令官,那么“自我意识”就是“自我”的观察、评价与监督者,是对自我的一切认识、体验及调控。
“自我意识”从结构上分析一般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层意义,也像意识一样表现为知、情、意的统一。自我认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是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自我体验是自我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情绪体验,即自己对自己是否满意、是否悦纳的问题,“满意”则自我肯定,信心十足,反之就自我否定,垂头丧气。自我控制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控制,它包括了两层含义,其一是自己对自己的设计,即“我应该做什么、我不应该做什么”;其二是自己对自己的指导,即“我可以怎样做”。我们常说的“自制力”就是指自我控制的能力。总之,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中最基础的部分,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以及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识,决定着自我控制的行动力度;自我控制则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径,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都有着调节作用。三方面整合一致,便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1]
(二)留守儿童面临的自我意识问题
留守儿童大都处于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是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儿童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体现为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成熟两个方面的发展。青春期生理成熟的标志显而易见,而心理逐渐成熟主要是由于儿童的个性倾向和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与童年期截然不同的心理特点,其中自我意识的发展应该说是青春期个性发展的核心内容。据调查,由于生活、成长环境的不健全,导致种种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除了学业成绩不佳、性格孤僻不合群、逆反心理严重外,他们在自我意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学习中存在某些情绪或行为问题以及社会适应不良,有自信心不足、自我贬低或自暴自弃等不良倾向。他们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知难而退,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
1.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
华中师范大学周宗奎、孙小军、刘亚、周东明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年龄较小的孩子表现较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2]
2.意志薄弱,容易迷失
留守儿童受父母的教育很少,学校里的思想教育又存在不切实际的说教问题,于是他们就成为了“问
题儿童”。有研究对某镇848名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有346人,占总数的40.8%。有违法现象(打架、旷课、小偷小摸和撒谎欺骗行为)的28人中,23人是留守儿童。[3]一些留守儿童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乏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问题的原因
(一)自我认知偏激
自我认知是个人看待自己的方式,包括个人如何从不同角度看自己、评价自己,即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优缺点和我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等等。自我认识和学业成就、身体意象、人际关系、心理适应等有密切关系。而个人自我认识是经由与他人互动发展而形成的。[4]因此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兄长、友伴团体、师长等对个人的接纳与否,对个人的自我认识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的内容很受社会称许性的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感到家庭气氛变得更加冷清了,由于得到的关爱减少,他们大都感到特别孤独,尤其是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陪伴时,心理上容易产生压力和不安全感。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等因与父母缺乏交流而发生不良变化。据最新统计,留守儿童的父母中,60%半个月或一个月和孩子联系一次,10%平时很少联系,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看。长期不在孩子身边,42.9%的父母感觉孩子由于缺乏父爱和母爱,与自己产生了隔阂;28.6%感觉孩子变得不爱说话,性格孤僻;21.4%发现孩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经常惹事;7.5%感觉孩子明显不爱回家,大多数时间在外面;43%的父母认为外出务工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5]另外,因为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因父母外出而失去了学习上很好的监督,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有些甚至出现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现象,在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其自尊、自信受到严重影响,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没有人疼爱,只有缺点没有优点,是个孤独的人。他们往往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认识问题过于偏激。
(二)自我体验消极
自我体验属于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指一个人关于自身的情绪、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它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个体对自身所持有的态度,如自爱、自尊、羞愧、委屈、自责、自怜等都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自我体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消极的体验严重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自大狂妄、自暴自弃均与不良自我体验有关,以致于难以合群和适应现实。美国心理学家帕奇(Parkey,1970)曾收集了很多资料,分析学生自我意识与学习成绩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较自尊和自信的学生学习成绩较佳;反之,自卑自弃者学习成绩较差。[6]
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并喜欢具有自豪感,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常常感到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在与同学的关系上,因为儿童能否与其他儿童友好相处,主要在于儿童的内在因素,即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7]社会交往能力强的儿童易受同伴的欢迎。留守儿童因为自卑情绪,绝大多数内向、抑郁、敏感,他们不愿也不敢和同学交往,交往能力不强,所以在班里朋友很少,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当他们对自己作出消极的、负面的体验和评
价时,则产生自卑感,往往因为自卑而感到孤独与苦恼。他们会自我排斥、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心。由于缺乏自信心而回避有竞争评比成分的活动;无论在家或是在学校,只要别人话语稍重了点,就会引起他们的极端、过激行为,对别人的批评十分敏感。长此以往,留守儿童除了学习成绩不佳之外,个性发展也渐渐出现扭曲,导致心理障碍。
(三)自我控制失调
自制力是对自己思想、语言和行为的控制。也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制约作用。学会控制自我,虽然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真正做到却有难度。
留守儿童的行为发展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留守儿童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由于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教育,他们很容易从其他渠道接受并养成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导致行为偏差。久而久之,对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无法控制。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如果教师忽视了对他们的管教,加上没有父母的监督,结果他们只能是放任自流。
由此可见,对留守儿童除了给予物质上生活上的照顾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从培养他们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入手,学校和家庭应重视学生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师长尤其要尽量客观地、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防止他们形成扭曲的自我意识。
三、留守儿童自我意识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形成积极自我意识的外部条件主要是父母和家庭、教师和学校的温暖及对儿童的尊重和信任。而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所以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势必把此重任交给了老师。(这里不是说家长们可以不管,把全部重担交给老师,应该强调的是家长的关爱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给出几点培养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建议。
(一)团体心理辅导,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体验
人类成长离不开团体生活,个体的成长与团体的发展息息相关。人无时无刻不与周遭的环境发生关系,别人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我们的举动。[8]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改善社交状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信心。同时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9]团体辅导的特点、氛围使参加者易体验到共性,有被人接纳之感,从而充满希望和改善的力量。团体凝聚力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被他人接受、关心,更进一步增强了信心,并从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和力量。
我们都是生活在团体的世界里,学生接触最频繁的团体无疑就是班级中的同学了,因此,教师一方面要鼓励留守儿童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组织优良的班集体,使留守儿童在良好的同伴交往中健康地成长;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办法,例如把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编在一组或同桌,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手拉手”“小组学习竞赛”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让他们不再有孤独、压力和不安全感。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自我体验和认识,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二)挖掘留守儿童的潜在资源,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自我认识的一种表现。只有学生获得了自我效能感,他才会真正选择和实施某一学习活动,在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下,这一学习活动会逐渐延续;如果在学习中逐渐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那么他的学习行为可能就会中断。自我效能感、成就感和自我表现这三个因素密切相关、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促进儿童自信心的发展。在儿童自信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是在教育活动中激发儿童产生自我表现的个人行为,使他们在自我表现中获得愉快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逐步使儿童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充分地表现自己,如此反复良性循环,增强儿童的自信心。
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就可以发现留守儿童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城市工作,他们可以收集一些打工当地的有关资料,如城市地图、照片、特色介绍、当地风俗的录像等,让留守儿童展示他们父母带回的资料,让孩子们感受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与博大精深,同时也会让留守儿童因自己的父母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突出留守儿童的主体意识,从而克服自卑心理,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从而增强自信心。
(三)实行榜样激励,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
通过给留守儿童树立成功榜样,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组织交流、讨论,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留守儿童自觉地自我强化,自主确立学习榜样和发展目标,促进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还可以通过“实践锻炼”“远足拉练”“行为训练”“学习磨炼”和“体育锻炼”等对学生进行教育,主旨是训练学生的行为,磨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品质,提高抗挫折意识,自觉地增强应对挫折的心理和能力,以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10]
11.从自我意识到实践人学 篇十一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思想;黑格尔人学辩证法;费尔巴哈人学唯物论;实践人学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4-0068-(05)
哲学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一直把人的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具有自己独特的关于人的学说。
一、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出发点:自我意识哲学
1837年夏,从波恩大学转到柏林大学求学的青年马克思投身于黑格尔哲学的怀抱,参加了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博士俱乐部。从那时起,他结合进步思想界对宗教的批判以及博士俱乐部内部对现实问题的讨论,系统地研究并熟悉了黑格尔哲学。1841年3月,他写出了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从根本上论证了自我意识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异常清晰地表明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出发点。
众所周知,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也是神的别名,它是作为自然象征的实体与作为人的象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并居于主宰它们的地位。所以黑格尔极度忽视了人(自我意识)在历史中的作用,人仅仅是历史进步的手段,他对古希腊后期的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派等的自我意识哲学评价很低。而在马克思看来,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发展和黑格尔以后的青年黑格尔运动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在这两个时期,个性自由和自我意识都成了时代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后期的自我意识哲学产生于古希腊衰落时代,那是自由精神遭到残酷禁闭、精神个性被粗暴否定的时代。这些哲学则要使人们在普遍的苦难和压抑中保持心灵的安宁而不受命运的支配,去做一个自由的人。同古希腊衰落时期一样,处于基督教和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德国也面临着如何取得自由的问题。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通过论述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证明了伊壁鸠鲁哲学不是德谟克利特哲学的翻版,而是它的创造性发展,深刻强调了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自动偏斜学说的意义,雄辩地论证了自我意识哲学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原子的偏斜运动表现为自身的一种非物质的主体超越,一种精神本质”。[1]马克思说,德谟克里特只是认识到原子的物质存在(必然性定在),而伊壁鸠鲁才认清了原子的精神本质——偏斜。所以,与西方近代哲学的普遍看法不同,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高于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其中的重要理由就是伊壁鸠鲁为保证人的自由,给主体的选择留有余地,承认自由的自我原因,强调偶然的因素;而德谟克里特则强调具有原子撞击和运动的必然性是命运,是天意,是世界的创造者,人只是命运的客体。这样,马克思在试图对自我意识哲学的研究中,认识了黑格尔哲学之后自我意识哲学的新形态:人的自我意识成了人自身,成为人独立和自由要求的支撑点。这就直接否定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对自我意识的主宰地位,试图冲破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体系,使哲学获得了新生——在这里,哲学变成了以自我意识为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的新哲学。
青年马克思确立了自我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地位,自我意识的人才是哲学的最新形式,是新哲学的合理形式。可以说,在博士论文时期,青年马克思全身心地投入自我意识哲学的怀抱,牢牢地奠定了自己人学理论的出发点。
二、马克思人学理论发展的直接推动原则:黑格尔的人学辩证法
布鲁诺•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的自我意识哲学就是把自我意识提升为实体,用自我意识来代替思维以外的一切实体,把实体看成是自我意识的表象,认为自我意识是世界、天空、历史的万能的创造者,世界是自我意识的生命的表现。这样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就把人的自我意识变成了脱离人的、无限的自我意识,并把这种自我意识硬说成是惟一的、最高的存在和历史发展的动力,把历史看成是精神与存在对立、精神不断克服存在的局限性的历史。而马克思则与此完全不同,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一步步地离开自我意识哲学,走向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走向了自然,走向了感性的人。这就为克服以往传统人学的根本缺陷,创立新的人学理论指明了方向。
为什么马克思人学理论逻辑思路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分歧呢?这种外在观点的差异不能不促使我们思考他们在内在思维结构上的差异。
第一,思维指向的差异。青年黑格尔派在否定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之后,把自我意识和现实世界绝对对立起来,赋予自我意识以无限的创造能力,这样,他们的思维指向即是思维自身。马克思指出:“既然鲍威尔先生在一切领域中都贯彻自己跟实体的对立,贯彻他的自我意识的哲学或精神的哲学,那末在一切领域中他就只应该同他自己臆想的幻影打交道。”[2]这样,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的思维指向实质上是退回到了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
而马克思的思维指向则不同。马克思在否定绝对精神以后,批判地保留了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原理,认为理论批判要在现实世界中引出理性,理性存在于世界之中,事物本身的理性应当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东西来展开,并且在自身中求得自己的统一。这样,马克思就从深层理性思维层面打通了未来直接干预现实、考察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学,并且进一步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逻辑通道。这种逻辑思路的实质,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被自己称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黑格尔“否定性的人学辩证法思想”。可以说,青年马克思正是在黑格尔“否定性的人学辩证法思想”的推动下,扬弃了天上的自我意识的云雾,一步步走向了粗糙的物质世界,从异化史观向实践观点转化,最终导致青年马克思人学思想由抽象的人向现实人的观点转变。
第二,思维方法的差异。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把自我意识和现实世界对立起来,以应有反对现有,专门从事空谈,堕落成玩弄革命词句的空谈家,这实质是一种理想脱离现实、无法沟通的简单化的思维模式。而马克思则恰恰相反。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改造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人的生成时,一下子就敏锐地抓住了黑格尔否定性的人学辩证法思想。这不是偶然的。他深刻地写道,黑格尔“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3]163也就是说,黑格尔辩证法的功绩在于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的“自我产生过程”的基本观点,把人看作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创造出现实的人本身。“辩证法之所以作出这一理论贡献,关键在于它‘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抓住‘劳动’的本质,把人理解为自己劳动实践活动的结果,这是辩证法赖以成立的最为重要的理论前提。”[4]在这里,马克思就通过“劳动”即“对象化活动”向前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摆脱了纯粹的自我意识哲学。
因此,我们说,黑格尔的人学辩证法,准确地说,黑格尔“否定性的人学辩证法思想”,使青年马克思认识到克服意识和自然的对立必须以“劳动”为中介,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而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性改造,以感性实践活动取代了抽象的精神劳动,把现实的“人的存在”确立为辩证法的真实根基,从而实现了人学辩证法的现代变革,这就是马克思在辩证法史上所作出的最为根本的贡献。质言之,通过黑格尔“否定性的辩证法”这座桥梁,马克思扬弃了自我意识而达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人本学的彼岸。
三、青年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立足点:费尔巴哈的人学唯物论
如上所述,青年马克思借助黑格尔“否定性的人学辩证法思想”作为自己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引导自己批判性地扬弃了天上的自我意识的云雾,走向了尘世粗糙的物质世界,走向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学说,强调了现实的、有形体的人的概念在理论体系中的主体意义,这就启发人们把对人的命运和前途问题的探讨紧紧围绕现实的人本身来进行,而既不能求助于神秘的思辨,也不能求助于抽象的逻辑,或者求助于绝对理性的形而上学。这样,人的命运和前途问题,就直接地成为以活生生的人本身为探讨对象的问题。这可以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看出来。费尔巴哈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确立了其以自然的人为出发点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揭露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本质,使黑格尔思辨神学的本质暴露出来。费尔巴哈以人来取代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理念、绝对精神的地位,这就使人从哲学的隐蔽处走向了前台,使人的地位在哲学中凸现出来。青年马克思给予费尔巴哈哲学以很高的评价和热烈的赞扬。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情地写道:“整个实证的批判,从而德国人对国民经济学的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3]46正是以此为依据,青年马克思才把新人学的立足点牢牢地建立在费尔巴哈人学唯物论原则的基础之上。
费尔巴哈坚持以自然为基础的人,否则就是抽象的人。马克思转到唯物主义立场以后接受了这个观点,他把工人、资本家等等现实存在的人看作是抽象的人,而把理想的人看作是现实的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持这样的观点。不过,与费尔巴哈把人仅仅看作有意识的生物实体、仅仅从两性关系上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不同,青年马克思深入考察了社会经济领域和历史领域,从而对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把劳动的产物当作人的对象化了的本质。由于在人对自然的关系上提出了以劳动为中介,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感性受动原则就得到了根本的改造和扩大,被赋予了主体的能动原则。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然制约性具体地表现为人的社会制约性,人是能动的社会存在物。这个新观点使青年马克思对于人的理解在内容上更加具体和现实,尽管在形式上暂时还没有摆脱费尔巴哈抽象人道主义的羁绊。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在《神圣家族》中开始了。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现实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个人,如具体的工人、农民、资本家等等。脱离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人是抽象的人。费尔巴哈以自然为基础的人是抽象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进了劳动和社会,但从抽象一般的劳动和社会出发仍然会引出抽象一般的个人,只有对现实的劳动和社会作出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才能把握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的人。《神圣家族》有时仍然把现实的人即丧失了自己的对象和自己的物质生活内容的工人叫做抽象的人,而把抽象的人即重新争得实物世界、实现自己本质的人叫做现实的人。这说明马克思科学的人学思想还没有最后确立。但是,马克思已经逐渐向这个出发点接近,日益摆脱抽象人的观点。这一转变的突出表现是:
第一,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青年马克思指出,所谓自由的人性不过是承认利己的市民个人以及构成这些个人的生活内容;所谓普遍人权不过是承认利己的市民以人权的形式宣布对自己自然基础即市民社会和市民社会中的人的确认。
第二,马克思把目光转向了“居住在英国地下室的和法国库房阁楼里的经验的人”,并且认为正是他们才是使用实践力量创造活生生的历史的人。
第三,马克思强调人的“实物本质”,用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需要来说明人的本质。马克思把人的生存资料的丧失看作是人本身的丧失,而消灭人对自己的“实物本质”的实际异化关系将使人重新占有实物世界,这就把现实的人与其社会生存条件直接联系起来。
第四,马克思接近制定出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概念,开辟了用生产关系的总和说明人的本质的道路。在《神圣家族》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基本原理已经先于整个理论体系而得到最初的阐明。这些都无疑地促成了青年马克思抛弃对抽象人的崇拜而转变到对现实人的分析。
四、马克思人学的制高点:实践人学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了哲学逻辑的格式塔转变,一个全新的哲学逻辑在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发展中出现了,在这个哲学革命中,青年马克思才最终确立了其人学思想的制高点:实践人学。从当时的理论背景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这一点:马克思为了彻底地批判青年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唯心主义哲学,首先清理了自己的哲学信仰,特别是向自己曾深受其影响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作了告别。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马克思把批判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内容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章。这表明,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是在彻底清算并走出旧唯物主义之后,以全新的姿态和面貌来超越自我意识哲学的。
第一,实践人学是对传统人学思想的批判。传统人学思想,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缺点是明显的:不能把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因而不理解实践对于哲学、对于人类的根本意义。传统人学把人的现实自然仅仅理解为先在自然,而不能把它们理解为“人化自然”,它们推崇作为自然的自然,而不懂得历史的自然,即处于一定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圈内并打上人的烙印的自然。它们也不懂自然的历史,不懂由于人的参与而发生的自然界的变化。它们把自然与人的活动分离开来,一边是人,一边是自然,采取的是人与自然二元机械对立的原则。而包括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的内在唯心主义,同以往的唯物主义仅仅从客体把握自然不同,它们从主体角度把握自然,但它们以“自我意识”、“先验自我”、“绝对观念”名义确立的主体,是无人身的主体。从这种主体把握客体,只能给自然和历史罩上抽象而空泛的主体性外衣。
第二,实践人学对传统人学思想的扬弃,其实质是扬弃片面的客体性原则和片面的主体性原则,而实现二者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5]54实践人学对人的存在的理解与把握,也就同对“对象、现实、感性”的把握一样,既不能像旧唯物主义哲学那样,仅仅诉诸一种纯客体的、直观方面的理解,也不能像旧唯心主义哲学那样,仅仅诉诸一种主体的或主观的理解,而必须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当马克思将人的存在诉诸人的实践活动时,呈现在其视野中的人的存在就既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也不是一种纯主观的存在,而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相统一或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存在。他不再像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们那样,将人视作纯粹的自然物,或将人视作是“感性的对象”(费尔巴哈)、“视作是机器”(拉美利特),也不再像旧唯心主义哲学家那样,沿着主体即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思路,将人的存在视作是一种纯主观或纯思维的存在。深刻的原因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既不同于自然界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之类的运动,具有纯粹客观的性质,也不同于人的思维活动,具有纯粹主观的性质,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感性活动,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活动。“正因为人的劳动、实践是人作为人诞生的基础,是人作为人存在的方式,因此,人作为人存在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双重存在。”[6]45
第三,马克思的实践人学将对人的理解诉诸一种实践的理解。这包括既对人的生成诉诸一种实践的理解,也对人的存在诉诸一种实践的理解。作为一种以实践方式存在的存在物,实践、劳动就是人存在的本质。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实践着,劳动着,他们就是怎样的人。或者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在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生成转换中,充分贯彻着一种辩证思维,即将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视作是一种辩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反对脱离任何现实存在去先验地悬设一种人的普遍本质,另一方面也反对悬设一种没有任何本质性规定的抽象的人的存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里,人的本质不能存在于人的存在之外,而只能存在于人的现实存在之中。同样,人作为人存在不能没有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的前提与根据,没有任何本质规定性的存在是一种非存在。人的现实存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感性形式的现实表现。”[6]48
第四,在马克思实践人学历史观的视野里,人性、人的本质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同时也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前,资产阶级的人性理论,大部分从抽象的方面去理解人性与人的本质,片面强调人性与人的本质的不变性与永恒性,并将这种不变性与永恒性作为假设性逻辑前提,论证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合理性与永恒性。马克思的实践人学强调人是一种以实践方式存在的存在物,人性与人的本质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而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变化与发展的,从而,受制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人性与人的本质也必然具有发展变化的特征。
第五,实践人学的本质特征是,不仅要对人所面对的现存世界作出哲学层面上的科学解释和理论批判,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指导人们对现存世界进行实践的批判,从而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57马克思实践人学取向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活动出发,找到了人的实践性的物质基础,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实践动因与根本规律,从而证明:人类历史就是人类以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己超越人的依赖关系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并使自己获得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的过程。
综上可见,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达到了对人的科学理解。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既不是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纯粹思维、理性、自我意识的“化身”,也不是旧唯物主义者所讲的只有生物肉体的,而没有社会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自然人”,而是有形体、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同时更有意识的、社会的、能动的、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实践主体。青年马克思人学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传统人学思想的变革,完成了对新人学思想制高点的占领,标志着一个新的哲学时代的到来。
五、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方法论特征:主客体相统一的原则
从主客体的交互作用和对立统一来考察和研究现实的人及人的实践活动、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论原则,贯穿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生成的始终。运用这一方法,青年马克思阐明了人的存在与本质、人的创造性与历史规律、科学精神与以人为本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一,马克思人学历程先后经过自我意识哲学主体性原则的洗礼、费尔巴哈人学唯物论思想的浸润,然后以扬弃的形式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二者的统一,革命性完成了对新人学制高点的占领。从这一哲学发展的逻辑来看,实践人学的实践原则是客体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对立统一,在马克思实践人学的视野里,人是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而存在的,是既包含着人的自觉能动性、又体现着客观规律性的,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人的统一。所以,完整的人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人是一个客体化了的主体,也就是说,当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创造着社会历史的进程时,他们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他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这种客观规定性的范围内或前提下进行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因而,他们的活动才是有规律可循的。另一方面,人又是一个主体性的客体,他们处处以主体的姿态出现,按照自己的需要追求自己的目的,追求自由和幸福,因而,他们并不因为自己的任何追求都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放弃追求。
第二,实践人学的形成是以扬弃的形式包含主体性原则和客体性原则,而不是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所说的与旧哲学“断裂”之后所建立的一个无主体的过程。阿尔都塞反对把抽象的主体当作社会历史的基础,但是用另一种同样抽象的东西,即脱离了人、脱离了主体的不变的客体结构取而代之,结果,个人和主体在历史中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个没有主体的结构。在实践人学中,马克思既批判了把抽象的主体当作社会历史的基础,又批判了离开人的感性活动、离开实践去理解现实、事物和客体,他是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角度,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内在本性、人的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关系,把哲学的视野开放性引向未来。
第三,马克思人学思想生成路径既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更向我们昭示了一个哲学的永恒主题,这就是支配马克思不断超越自我的要求:主客体相统一的原则,即一方面针对着现实,解放世界使之合理化;另一方面针对着人的哲学现状本身,使之获得新生。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的必然要求。这样,首先,作为马克思人学思想制高点的实践人学,既不是片面地强调人的主体性原则,也不是片面地强调人的客体性原则,而是以扬弃的形式包含这二者。其次,人学思维的辩证原则,即把主体性和客体性在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研究和探讨社会历史的方法论原则,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永恒主题。这一主题是支配马克思不断超越自我的原则要求,同样也应该成为当代人学建构不断发展的原则要求。因此,实践人学中所蕴涵的主客体相统一的原则才是马克思人学思想仍然“在场”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6.
[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80.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贺来.人本源性的生存方式与辩证法的真实根基——对马克思一段重要论述的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03(6):28.
[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林剑.马克思人学四辩[J].学术月刊,2007(1).
12.儿童自我服务意识培养探究 篇十二
关键词:幼儿,服务意识,评价机制,发展
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意识、发展思维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不仅有助于幼儿提升自我服务能力,也有助于幼儿独立意识的发展,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形成完善的人格。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的方法。
一、结合一日常规,渗透自我服务意识培养
幼儿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结合幼儿园一日常规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幼儿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学习常规、生活常规抓起。(1)学习常规。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学习生活,根据学习常规要求,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渗透在一日学习常规中,将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细化。例如,要求幼儿有序、分类摆放学习用品,自己的学习用品自己准备,自己用卷笔刀削铅笔等。(2)生活常规。幼儿园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结合幼儿园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具有很强的辐射效果。幼儿园教师要结合值日生制度,安排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值日任务,包括打扫教室,午休完穿衣服、叠被子、系鞋带、倒垃圾等。在结合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时,要尽量使幼儿园生活模拟现实生活,提升幼儿园处处育人的宗旨。
二、借助活动载体,强化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大多数幼儿生性活泼好动,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借助活动载体,如游戏、唱歌、表演等,在丰富的活动中强化幼儿自我服务意识。(1)游戏是幼儿园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幼儿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活动载体,根据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游戏互动,在生动的游戏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2)音乐、表演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一,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节奏、音乐表演中的情感投入等,都有助于强化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教师要有目的地选一些简单的儿歌、情境表演剧等,引导幼儿在儿歌、情景剧表演中强化自我服务意识,用意识引领幼儿自我服务行为。
三、树立学习榜样,引领幼儿自我意识发展
幼儿教师要善于借助榜样的力量,为幼儿树立学习榜样,引领幼儿发展自我服务意识。(1)自己树立榜样。教师是幼儿接触较多的人物之一,在长期的幼儿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幼儿对教师具有一种无法比拟的榜样效应。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自身的榜样资源,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幼儿现身说法,做幼儿自我服务的好榜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幼儿、引领幼儿,帮助幼儿培养自我服务意识。(2)树立身边榜样。实践表明,选、树、学是教育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挖掘幼儿身边的榜样,在班级积极开展选树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幼儿喜爱动画片的特点,选择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为榜样,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四、运用评价机制,激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积极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尚不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来自于外界,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幼儿意识发展与行为实施。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优化评价艺术,引导幼儿培养自我服务意识。(1)评价要具有激励性。批评与表扬都是评价方式,教师在实施评价引领幼儿培养自我服务意识时,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教师即使需要批评,也要进行委婉的批评,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表扬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有信心为自己提供自我服务。(2)评价要具有导向性。目前不少幼儿园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评价缺乏导向性,主要表现在评价模糊,不具体,没有细化。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评价时,从细处入手,将评价具体化,让幼儿明白老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从而在老师的评价下调整自己的行为,培养自我服务意识。
五、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幼儿因材施培
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时,要加强学情分析,从幼儿自身以及生活的环境对幼儿的实际能力进行充分估计,实施因材施培。(1)尊重幼儿实际能力现状。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显著的能力差异,如果不尊重幼儿的实际能力,就不能对幼儿作出客观的认识。高估幼儿实际能力,容易挫伤幼儿自我服务的积极性,甚至带来严重的安全事件;低估幼儿实际能力,则不利于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提升,影响幼儿的自我发展。(2)重视幼儿家庭教育考量。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幼儿能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考量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认识幼儿,根据幼儿能力发展实际采取科学方法,做到因材施培。
六、结束语
总之,幼儿园教师要将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培养的路径,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进而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守凤.运用音乐活动提高托班幼儿入园适应性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10).
13.自我意识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篇十三
一、相识与信任
【活动构想】
人需要交往,但只有互动与合作才会充实提高;人渴望交往,但只会向具有安全感的人打开心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借助小组活动,营造安全氛围,使交往对象逐步由少到多,通过渐进的自我袒露,帮助学生在小组团体里感到自在与自然,彼此间形成融洽气氛,彼此的认识逐渐深入,彼此的相似点被发现,信任感渐渐建立,凝聚力不断增强。
【活动目标】
(1)可以在两人小组较仔细地描述自己的特点与期待;(2)每个人可以说出每个成员的名字和每个人至少两项特点;(3)发现自己和其他成员共有的担心或问题;(4)增加自己和小组成员相处时的自在感;(5)组建心理活动小组;
(6)了解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及方式。【活动准备 】
指定或自愿担任小组长,召开小组长会议,建议跨寝室、性别成立合作小组,每组6~8人,并公布于众。
指导者事先要选择好盲行路线,最好道路不是坦途,要有阻碍,如上楼、下坡、拐弯,室内室外结合。每人准备蒙眼睛用的毛巾或头巾。足够的空间,可以挪动的椅子。音乐背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实施程序】
活动一:喜相逢
(一)热身活动(进化论)
全体活动,在空地或草地上,每人以“石头一剪子一布”定胜负,按“鸡蛋一小鸡一凤凰”进化。胜者进一级,负者倒退一级(最低级不用退一级)。开始时全部都是“鸡蛋”,但活动中找人决胜负只能找同级的猜拳,如“小鸡”只能找“小鸡”。活动中要模仿充当的角色的动作:当“鸡蛋”要双脚下蹲,双手下垂贴住身体;当“小鸡”要半蹲,手背放在身后行走;做“凤凰”就要双手展开,直立行走,就算是完成,取得胜利。
(二)相逢与互识
1.最佳搭档。
先准备彩色纸剪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并一分为二。把裁好的彩色纸由学生自由抽取。每人找到与自己同色且形状相匹配的另一半,组建成两人一组。
2.两人一组自我介绍,时间约8分钟。介绍内容包括姓名、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特点、家庭情况,以及个人愿意让对方了解的有关自我的资料,如最引以为自豪的成就,曾遇过的最恐怖事件等。每人限时3分钟。当对方自我介绍时,倾听者要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观察,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
3.六人一组互相介绍。刚才自我介绍的三个组合并,每6人一组,每个组员将自己刚才认识的朋友向其他新朋友介绍。介绍完毕后,新朋友可以向被介绍者提一个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被介绍者立即回答,当然,如果认为别人问的问题自己不想说,可以表达出来。这样,回答者因被全组其他组员关注而增加信心。
4.六人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个人开始,按顺时针进行。每个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一句话中必须包含三项内容:姓名、所属、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规则是:当第1个人说完后,第2个人必须从第1个人开始讲起,第3个人一直到第6个人都必须从第1个人开始讲起。如第1个人介绍:我是来自湖南工业大学包装学院的、性格比较外向的王一兵”。第2个人则说“我是来自湖南工业大学包装学院的、性格外向的王一兵左边的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酷爱读书的刘力。”以此类推,每个同学都从第1个人说起。有的同学一时记不起太多的信息,全体成员可以一起帮他。当最后一个同学介绍完毕,全组为之鼓掌。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完成。
(三)分享与交流
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把全组成员一一向全班介绍。大家评议给分,教师将得分写在黑板上。统计各组的成绩,得分高的一组获胜,得分低的一组唱一首歌或做其他活动。
活动二:信任之旅
(一)暖身活动(棒打薄情郎)
选出一位执棒(模拟棒)人站在圈内,由他所面对的人开始叫出一个人的名字,执棒者马上跑到那位被叫的人面前,此时如果他无法叫出另一个人的姓名,则执棒人可一棒打下,将他打醒。他如能叫出另一个人的姓名,则执棒者就再跑到另外那个人面前,如他无法马上讲出另外一个人的姓名,也照样一棒打下。如此继续下去。可由3~5人轮流出来执棒。(二)无家可归
大家随意站着,主持者口令:“变!五人一组……七人一组……三人一组……八人一组……”
说明:大家根据口令要求的人数组成小组,剩余的且不足一组的人(即无家可归者)为“孤儿”,要求他们谈内心的感受。
(三)盲行
从刚刚的热闹中让学生先平静下来,然后开展“信任之旅”。先由表现积极的小组示范;后各组展开。具体如下:
参加活动的组员中,一半扮演盲人,一半扮演向导。
先让一半学生蒙住眼睛,其他组员则任选其中一个作为同伴,站在旁边引导他,但不可说话,不可让他知道是谁。这样两人一组,一位做盲人,一位扮演向导。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3圈,向前走5步,暂时失去方向感,然后在向导的搀扶下,沿着指导者选定的路线,带领“盲人”绕室内外活动。期间,“向导”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不能讲话,只能用手势、动作等非言语方式,帮助“盲人”体验各种感觉。角色互换,最好换新同伴,重复上面的活动。全部做完,指导者带领大家讨论以下几个重点: 作为盲人与向导,心情如何? 在带领过程中发生过什么事? 双方如何传达信息,如何沟通? 扮演盲人及向导后,是否更了解他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小结:此活动目的在于协助组员了解彼此的信任,需由自己先做出使对方信任的行为才会产生信任感。另外在互动过程中,沟通会有误解及扭曲,需要彼此调整,多去体会和反馈,沟通才能顺利进行,并且使组员体会到同情心的意义与功能。回到班集体,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各自的感受与体会15~20分钟。
(四)效果评估
1、请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收获。
2、请用一两个字眼形容自己在小组中的感觉。若用1~10(非常不舒服~非常舒服)的分数来评价你的舒服程度,现在你会用哪个数字表示你的感觉。
(五)课外作业
1.天使行动。
每位组员用抽签的方法决定自己去当另一位组员的“天使”,而那位组员并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天使”,之后要保证不把你的天使对象告知任何人。“天使”的角色是在以后的几天活动中去关心所抽到的那位组员,使你的对象能感受到你天使般的善良的心。
教师及小组长可与组员一起简单讨论如何去帮助自己的天使对象,即关心别人的方法,如适时称赞别人,或在活动中和生活上帮助别人,或送礼物给别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爱自己的天使对象。
一个月后进行检查。组员要猜出自己的“天使”,并分享“天使”替自己做的事及自己当“天使”的感想。2.自画像。
指导语:“请画出你自己。”若有人迟疑不愿意动手,或说:“我画画很差。”对他可以这样鼓励:“我不是考察你的绘画技巧,我只对你画的人感兴趣。”“不用担心绘画技巧,你想怎样画都可以。”(指导语不宜给予太多的指引,太多的指引与提示会影响作画者的思路)
二、描述自我
【辅导目标】
促使同学们做到了解自己、关心别人;建立自信,探求自身的潜能。【辅导过程】
活动一:我是谁?
(一)轻柔体操
请学生排成两排,后排的同学为前排同学揉肩、敲背。然后互换位置,相互问好。
(二)教师指导语
我现在问你们20个你是谁,请你将头脑中浮现出来的答案写下来(如我是某学校的学生、我是一个爱好足球的人、我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等)。不要有什么顾虑,回答每次提问的时间为20秒。若写不出来可略去,继续往下写。
(三)结果分析
1.答案的数量和质量。一共写出了几个答案,答案中哪些方面的内容为多。如果能写出9~10个答案,则大体上可以认为没有特别的障碍。如果只能写出7个或更少的答案.则可以认为是过分压抑自己。
2.回答内容的表现方式。有三种情况:符合客观情况的,如“我是大女儿”、“我是小学生”等。主观解释的情况,如“我是老实人”、“我胆小”等中性的情况.即谁都不能作出判断的情况。如果主观评价都有,可以认为取得平衡了。如果倾向于主观或客观,则不能取得平衡。3.回答的内容是否涉及自己的未来。哪怕只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如“我是未来的大学生”),也说明自己有理想和抱负,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生机。如果没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则可能说明自己对未来考虑不多。
4.回答的内容涉及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才智、情绪等)、社会关系状况各有几项? 5.评估一下你对自己的陈述是积极、肯定的还是消极否定的。其中,表示积极和消极的句子各有几句。如果表示积极的句子多于表示消极的句子,说明你的自我接纳状况良好。相反,你的消极陈述的句子将近一半甚至超过一半,这显示你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你的自尊程度较低,这时你需要内省一番,寻找问题的根源。如哪一方面过低评价了自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没有改善的可能?
(四)小组分析
1.组长随意抽一份组员的答案,注意不要写出名字,大家对该生的答案进行分析,试着猜出该生是谁;
2.得到确认后,大家对该生再次进行评价,如他的优点、缺点等,如此直至每一份答案都经过分析,每一组员都经过评价;
3.每个学生总结自己的评价和同学的评价,课后写一篇“这就是我”的小文章,文章不讲究形式、措辞,只要求对“我”的各个方面都写全,以达到正确的自我认识。
(五)总结
教师发言,指出正确认识自我的意义。
活动
二、多维的我
(一)心理实验
各个同学全身放松,作表象训练。教师说到某一人物,同学们就闭目再现出该人的音容笑貌和形态特征。要求肃静并集中注意,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进入状态,体悟自我内视的感觉。再现每个人的时间各用一分钟。?(1)电影明星ХХХ?(2)自己的妈妈?(3)自己
同学们会发现前面两个人的音容笑貌很快就再现出来了,而对自己的再现却相当的困难和模糊。这说明一个人认识自己不容易,要以别人为镜,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要经常把自己当作客体来认识。说明了人要“看清”自己是不容易的道理。
(二)多维的我(1)个人作业。
小组负责人为每位组员预备三张白纸。首先请他们在第一张白纸上描述“理想的我”,时间为7~8分钟。然后请他们将已写好的第一张白纸搁置在一旁,暂时不准再观看。接着在第二张和第三张白纸上分别具体描述“别人眼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每次各给7~8分钟的时间。注意,如果可以,在描述“别人眼中的我”时,可以请组员来写。三张纸也可以汇成一张大纸。
(2)协同活动。
当各人都完成前面部分之后,请各人将所有三张纸都放在桌上,各自对纸上的三个“我”作出检查,主要是看看三个“我”是否协调和谐。如果不和谐,则找出差异所在,并尝试找出原因所在。然后,请大家一同探讨,看看怎样可以使三个“我”更加协调一致。重点留意“理想的我”和“现实中的我”是否协调一致。
再理性分析生理我、社会我、心理我中自己感到满意与不满意的地方; 最后小组协商完善的途径与措施。
(三)教师总结活动。
活动意义:多角度描绘自我,感受自我在社会生活中的多重角色意义,并掌握自我评价的具体方法,达到对自我的全面认识。
注意事项:我们不必期待自己的三个“我”百分之百协调一致,因为那是不实际的期望,只会导致负面的影响。
(四)作业:画树木图
指导语:“请每个人画一棵树。”如果有人问:“画一棵自然界的树,还是画一棵想象的树?”可以回答:“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画完后,请每个学生写下画面的基本信息,包括树名、果实名(如果有果实)、季节、作画时的心情。
三、谁塑造了我
【活动目的】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评估。理解千差万别的人生经历,增强对他人的理解。协助成员明确以往的经历对当前生活的影响,并对自己的情绪作出正确的处理。【准备材料】1张图画纸,1支笔 【活动程序】
1.指导者先说明用人生曲线探索自己人生过程的意义。
2.要求大家画1个坐标,横坐标表示年龄,纵坐标表示生活的满意程度。然后找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的转折点,或人生的最重要(最快乐或最哀痛)时刻或事件,连成线,边看着线边反省,并对未来人生的趋向用虚线表示,可以写出你在未来日子里最渴望达到的目的,数目不限。
3.指导者要求成员闭目安静,然后回忆自己人生中最快乐(或最悲哀、最痛苦)的时刻或事件。
4.静思5分钟后,请大家睁开眼睛,请每个人在小组内(5~6人),每位成员以坦诚的心情向
他人介绍自己的人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其他成员则协助讲述者具体界定他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并分析快乐或痛苦的原因,认清过去的经历对现在及生活的影响,并探索每个人目前不同的生活处境与问题。
5.最后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了解每个人不同的人生经历。
6.交流结束时,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在整个团体中交流自己通过活动的感受;
四、客观待我 【活动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客观待我的重要性。2.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和接纳自我。
3.学生明白与重视自我的发展,能够主动调整良好的自我心态。
【实施方式】讲故事、活动、讨论。【准备工作】多媒体材料与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
一个年老的富翁送他的儿子去闯天下。青年来到热带雨林中找到一种树木。这种树木高10余米,在一大片雨林中只有一两株。青年人觉得这种树木木质不错而且稀有,就准备砍去贩卖。这种树木砍下之后,让外层腐烂,留下里层呈黑色的部分,会散发出无比香气,放在水中也不像其他树那样浮在水面上,而是沉到水底。青年人把这种带有香味的树木运到市场出售,更是没人买他的树,倒是旁边卖木炭的小贩生意很火。日子一天天过去,青年人的树仍无人问津。他想:大概我的树真的不及那人的炭。于是他把香树烧成炭挑到市场上,结果一会儿就卖光了。青年人很得意地回家告诉老父。老父听了,忍不住落下泪来。原来青年人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世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一小块,它的价值就会超过一车木炭。
听完这个故事后,学生讨论: 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想说什么? 青年人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与青年人类似的人吗?
这故事又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应该体会到充分客观地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一旦我们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可能会导致我们丢掉自己身上很珍贵的东西。因为人往往容易看到别人身上令人羡慕的优点,却忽略了对自己的认识。当你愿意静下心来好好审视自己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
现自身的潜力与优点
(二)看图想象
我们来看这幅图,根据你所看到的,给这幅图起个名字。(教师将学生起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大家看到了,我们看到的是同一幅图,但是我们起的名字却是千差万别的。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对同一事物,人们的看法却有如此大的差异。(提问学生)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同的人对我们的认识和看法是不同的。我们不可能令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喜欢你、欣赏你。事实上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每一方面,给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别人的评价只是一个参考,我们要想完善自己,首先要自己充分认识自己。
有一位画家把自己的画放在画廊上,请人们点评。第一天请人们把败笔之处圈出来,结果一天下来,几乎画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圈出来了。画家觉得非常沮丧。画家的老师对他说:“不要沮丧,明天依然拿这幅画,让人们将精彩的部分都圈出来。”结果一天下来,又是画的每个角落都被圈出来了。这时候这个画家终于明白了,世人的观点难以统一,最关键是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画自己想画的。
当我们自己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时,就会被别人所左右。
(三)手指比较
现在,每位同学伸出你的右手,看看五个指头。你们说,哪个手指最短?——拇指
数一数每根手指的关节数,有什么不同?——拇指一个,其他手指两个。佩带首饰的机会,拇指与其他四指有何不同? 参与生活和工作的机会,拇指与其他四指有何不同? 我们对比完之后,大家有什么感想?
人的手指不一样长短,各有各的优势与劣势。所以我们要开心地接纳自己,因为你的身上肯定有你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台湾文人林清玄说:“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和别人比较。与高人比较,使我们自卑;与俗人比较,使我们下流;与下人比较,使我们骄傲。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也使得大部分人都丧失了自我,屏蔽了自己的心灵原有的氤氲馨香。”
你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所以要充分地认识自己,让自己扬长补短,散发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
五、悦纳自我
【活动目标】
1.发掘自己及他人的正向特质; 2.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优点与长处; 3.培养积极自我评价的习惯。
【实施方式】自我分析、自我袒露、讨论 【准备工作】
1.准备“我很不错”自我分析表和镜子; 2.座位按小组座谈方式排列。【实施步骤】
活动一:我很不错
1.在黑板上示范说明什么是正面评价,然后发给学生“我很不错”自我分析表,让他们填写。
2,请一两名学生朗读自己的自我分析表,其他学生可以补充他的其他优点。3.向学生讲述下述观念——虽然有许多不顺利、悲观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同时许多顺利、喜悦、乐观的事也依然在进行,只是当我们过度悲伤时,常常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只要用心体会,我们依然会发现这些美好的事物。4.手持一面镜子,由教师示范说出自己的三项优点。
5.学生分组围成圆圈,每组发给一面镜子,各组学生轮流用镜子并且说出自己的三项优点。其他学生也可补充说一两项,直到全组说完为止。
6.回到大团体中,由教师指名若干学生说说刚才参加小组活动时的感想。
7.教师总结。
活动结束前,教师可以就课堂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分别给予具体的称赞,也可以补充说明他的优点“我很不错”自我分析表
请依照举例,填入你对自己的看法。你有哪些朋友?你喜欢哪些科目?你擅长什么运动或才艺?你最喜欢哪些家人?你最得意的是什么事? 我的个性
朋友
喜欢的科目
友善、多愁善感 很多,还要多交几个 美术电脑 篮球
爸爸和姐姐 漫画、冠军、奖
状
特长
家人
其他
活动二:独特的我
【活动目的】帮助组员具体界定个人的长处和限制,也学习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同时肯定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人。活动结束,每个人能够做到赞美别人和给别人反馈的技巧。协助组员认识个人的优点与限制,同时让组员学习赞赏别人、接受赞赏、表达负面看法、对质别人和接受别人对自己负面的看法等。【准备材料】准备表格 【活动步骤】
1.以简短话语阐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2.分发表格给各人填写自己的长处和限制。3.小组赞美。
先两两一组,每个人写下他观察到对方在团体里做得很好的行为,比如:“每当你给别人反馈时,你都会好好地看着他。”
写下朋友的赞美之后,小组集中。每次由一个人大声地赞美他的伙伴,其他人则要专心听。然后小组成员再衡量每个赞美是否符合赞美人的标准(具体、真诚、引其向善)。接着,每一个同学讲出关于他的三个优点或他的感人故事,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同学都要讲,熟悉的同学可能讲是深入一些,不熟悉的可以讲得浅显一些。4.小组的希望。
当小组发展已成熟、组员之间的信任已稳固建立之后,组长可邀请大家彼此道出对方的限制。在进行时,也要与步骤3一样,要有事实和有基础地说出自己的看法。5.汇报精彩片断:请任意一号同学,像3号汇报本组讨论的热点及感想一样。【注意事项】
重点注意各人面对自己的弱点所产生的负面反应。如果发现有人所填的长处太少时,就要设法帮助他们具体地发掘、界定和作出肯定。在限制方面,要注意从稳定性、内外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去正确归因。
纵然组员间已有信任和良好的关系,但由于要表达一些负面的事物,组长宜预先提醒大家在措辞与态度上要适当,不可带有攻击、侮辱和嘲笑成分。在必要时,组长也要及时协助甚至干预和制止。
组长固然要协助组员设法表达感受,无论是给意见还是接受意见;在进行步骤4时,组长就更加要谨慎,也要尽力促进组员多作感受上的表达,以期在一种真诚恳挚的关爱气氛中,使
此习作能充分产生预期的功能。
六、挑战自我活动一:特别访问任务
训练背景:一个人的自信心会影响到他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自信程度低,在人际接触时往往会有过敏反应,特别会在自己的想像中把交往的困难、障碍夸大,表现出退缩行为;自信程度高的,则不会过于夸大地想像困难,敢于行动,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以作出积极的适应。反过来,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接触的行为练习,在外控情况下使其主动与人交往,为其过敏反应“脱敏”,减轻以焦虑为主的消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意识,提高自信心。
一、训练目的:降低学生人际交往的过敏程度,增强自信心。
二、活动准备:1.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确定访问题目,最好是调查受访者一些比较个人而没什么价值判断的问题,如:“您最近做了什么梦?”、“您觉得自己最有潜能的方面”等等。2.《勇敢承诺书》。3.《访问记录单》。
三、活动流程:
(一)第一部分。1.教师导语(参考):
同学们每一天都在成长,在进步,“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看。真是不可小看。所以当我拿到一个研究项目,马上就想到要你们帮忙,做一个访问,但这可是个特别的访问任务,你敢接受挑战吗?(目的:引起兴趣。)
2.在讲解访问任务之前,让学生签定《勇敢承诺书》,表示自己会认真、负责地完成访问任务,增强学生对参与这次活动的责任感。3.讲解任务:
(1)采访题目(例如:采访别人“最近做了什么梦”)
(2)采访十个自己完全不认识的其他班的同学(这十人当中不能有三个或以上是来自同一个班的)
(3)详细填写《访问记录单》
(4)完成时间:下周上本课程之前(注:时间可以调整,但建议不要相隔太长)4.教师在讲解任务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然后集体提问学生:
“有把握完成任务吗?”
“觉得有困难吗?会有哪些困难?最大的困难可能是什么?” 让学生把想到的困难列举出来。
5.在第一次课程结束前,鼓励学生课后按要求完成任务,实践承诺。(在前后两部分之间,学生进行访问活动)
(二)第二部分。1.访问成果展。
让学生把自己采访得到的结果在小组内进行汇报,教师请小组代表简练地汇报组内搜集到的答案。2.心情回忆。
让学生回忆自己在这个采访活动中的经历和心情(参考):(1)自己是怎样进行访问的?(如:是如何找访问对象?怎样安排访问时间地点?做了些什么准备?有什么策略吗?……)
(2)被访问者各自有些什么反应?(如:对方的态度)(3)原来设想的困难真的出现了吗?(4)自己当时的感受怎样?(5)后来你是如何面对的?有什么效果?(6)在访问时,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做得略为逊色的方面,你可以怎样改进? 3.让学生与同桌或四人小组成员分享,然后在班上分享。4.收获园。
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吧!?(参考)——我本来觉得可能会…… ——而事实上是…… ——我做到了…… ——使我明白到……
四、附录 附录一: 《勇敢承诺书》
我是勇敢的小记者!我愿意尽我的努力,认真地完成这个访问。我可以很负责地接受挑战就像一个真正的研究人员!
我承诺!承诺人 时间:
附录二
《访问记录单》
受访者姓名 受访题目: 受访都回答内容:
采访后记(包括对方反应自己当时的感受、如何克服困难、效果如何等等)
(一)在第一部分的教师导人中,导入语可因应学生的特点以及当时的反应作出适当调整,务求引起全体学生参与的动机,还可利用团体气氛带动。
(二)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访问前的心情,特别把设想的困难及由此引起的担忧或害怕等描述出来,这个环节想得越细致深入,访问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会越深刻。
(三)学生在访问过程中很可能有他们认为是失败的经历,所以在第二部分的“心情回忆”中注意要做好正面引导。
四、附录: 课外补充活动——
(1)模拟想像:指导学生放松,模拟想像自己在生活中自信、洒脱、走向成功的情景;(2)定向学习与训练,逐步增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
(3)观察自信者的形象,找出可以学和打算学习之处,下决心学习;(4)运用镜子技巧;(5)积极尝试新事物。
活动二:目标搜索
活动四;目标搜索 活动目的
班级
1.和还会树立目标意识,让目标引领自己的行为。2.生澄清并明确自己近期的目标,懂得分清主次。活动时间:25分钟
活动道具:每人一张白纸,笔 活动场地:室内为宜 活动程序:
1.学们在纸上写出你近期内要完成的五件事情,可以是学习、交友、旅游、练字、买衣服、读完一本书或参加某方面活动等。
2.你瑞有特殊事情,必须在五件事中抹掉两项,体验一下你现在的心情如何?你会抹掉哪两项?
3.又有特殊情况发生,你必须再抹掉一项,你的心情又如何呢?你又会抹掉哪一项呢?现在还要再抹掉一项,你又做出怎样决定呢?
4.只剩下一件事了,这就是从近期内你最想做的、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这就是你当前的奋斗目标。
5.家谈一谈你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大家静坐在座位上,候下面三个问题: 我是不是想要实现那个目标?
我是不是一定实现那个目标? 我有没有实现目标的条件呢?
我怎样发挥这些条件呢?
实现目标的困难障碍难以克服吗?
我要不要克服?
【意识形态个人自我批评】推荐阅读:
个人意识形态工作心得体会07-28
意识形态讨论08-20
主流意识形态08-23
网络舆情意识形态07-13
意识形态的研究07-18
意识形态督查报告11-04
坚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06-11
意识形态事件处置预案06-20
中学意识形态专题汇报06-22
街道意识形态自查报告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