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粽”思亲祝福语(共11篇)
1.每逢佳节“粽”思亲祝福语 篇一
【成语】每逢佳节倍思亲
【拼音】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简拼】mfjjbsq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解释】倍:更加;思:思念。每到节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成语出处】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节日
【例子】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四回:“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
【英文翻译】at festivals everyone thinks all the more of his loved ones.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2.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二
源于祭祀“大火”之仪
中国的人文节日大多依托着一定的自然时序,在岁时节俗中,人们融入了较多的时季意识,因自然物候的变化,而兴起对社会人生的感怀。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宜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民国《乌青镇志》)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已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晋人葛洪《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正值暮秋时节,处在寒露与霜降之间,此时在蒙古形成的冬季风开始自北南侵,气候明显转凉,寒风乍起,草木黄落,人们明显感受到了九月的秋寒,江苏常熟白茆等地农民将重阳视作寒气新到的节点,名为“重阳信”,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寒信;南京人有这样的俗谚:“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入室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为何登高?
登高野宴,是重阳节俗的中心内容。登高的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重阳为何登高,登高何以能避祸,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重阳时节,天气初寒,人们不仅在肃杀秋风中感受到季节的冷暖变化,而且在夏冬时气的升降中,难于适应,人们容易感染时疾。这样,重阳时节在古代被视为危险的季节。在神秘的阴阳观念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九九重阳意味着阳数的极盛,凡事盛极必衰(在古人心目中,“大火”的隐没可能作如是想)。因此,九九重阳之日,有如五月五日是令人生畏的灾日。人们为了避开这一不吉之日,就采用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行为,以出外登高野游的方式,脱离有可能发生灾祸的日常时空。在具有原始信仰的古人那里,由室内到室外的空间移动,即能禳解生存的危机,这种登高避祸的方式在古代节俗中常常出现,有九日登高、正月十五日登高等。登高习俗可能最初起源于平地居民,异于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观念中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意味着接近了天神,因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这种登高习俗后来随着文化的移动,播布全国。
重阳登高大概萌芽于汉代,杜公瞻在《荆楚岁时记》注文中说:九月九日宴会,不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引证了一则传说,解释重阳登高习俗的起源。汝南人桓景跟随方士费长房游学。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降临,赶快通知家人缝制布囊,在布囊里装上茱萸,然后将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听信了费氏之言,举家登山。傍晚,桓景一家归来,见鸡犬牛羊全都暴死。费长房得之此事后说:“这些家畜已经代人受灾了。”吴均接着这个故事说,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重阳野宴三大佳品
菊花酒。菊是应时的花草,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并且由于菊之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白居易曾引元缜诗云:“不是花中唯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在萧瑟秋风中,百草凋零,唯有菊花,凌霜开放。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那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它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寿客”、不老草。因此,赏菊与饮菊花酒成为重阳的主要节俗。晋朝隐士陶渊明爱菊之高洁,以菊明志。九月九日这天,他虽家贫无酒,但依然出门坐进宅旁菊花丛中,久之,满手把菊。突然,江州刺史王弘送来了重阳酒,陶渊明“即便就酌,醉而归。”陶渊明所饮之酒大概就是用去年菊花酿成的菊花酒。
茱萸佩。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在古代民众知识中,茱萸到九月九日“气烈成熟”,因此人们习惯在这天,“折茱萸房,以插头”说是可以辟恶气,而抵御初寒(晋周处:《风土记》)。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够驱风逐邪、消积祛寒的茱萸在民间成为驱病疗疾的巫术用品。《杂五行书》说:在屋合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而悬茱萸子于室内,即有“鬼畏不入”的效果。重阳成熟的茱萸具有如此神奇的驱邪效用,人们自然会对它另眼相看,将茱萸称作“辟邪翁”。在重阳节这天,人们或佩茱萸囊,或茱萸插头,以驱邪求吉。
重阳糕。九月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糕”之名,虽然起于六朝之末,但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说文》“饵,粉饼也。”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黍米有黏性,二者和合,“合蒸日饵”(《周礼·天官·笾人》郑玄注文)。黍为五谷之长,黍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六朝时期登高古俗得到光大,重阳节俗形成,糕类自然成为节令食品。在中国节俗中,节令食品往往占有特殊的位置。人们总是以岁时节日作为向神灵献祭的专门时间,新收获的食物自然是最好的祭品,用新获的黍稻作的糕类是重阳秋祭的祭品,也是民众以分享祭品的方式,分享神惠的时节佳品。唐宋时重阳食糕俗流行,唐称麻葛糕,宋人已习称“重阳糕”。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重阳在后世成为祝寿节、老人节。在壮族,人们将农历九月九日称为“祝寿节”,壮族老人在满六十岁生日那天,子孙都来庆贺,并且为老人添置一个寿粮缸,此后,每到九月九日,晚辈都要给寿缸添粮,直到添满为止。这缸粮米,称为“寿米”。平时不能食用,只有老人生病时才煮给老人吃,说此米能帮助恢复健康,延年益寿。缸里的米不能吃完,否则老人不长寿,所以晚辈要在重九这天给老人添满米粮。
在目迷五色的当代社会,我们应从传统的节俗中汲取有益的成分,返璞归真;借重阳这一秋高气爽的秋游时节,离开喧闹的都市,登上高山,体验孟嘉“龙山落帽”的野趣,神会李太白“登高望山海”的胸怀。实在地说,“籍野饮宴”的啸咏高歌远胜于吧厅的浅斟低唱,祈寿的菊花酒香过美味咖啡,杜牧九日登高所赋:“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虽然情调有些低沉,但未尝不可以作为我们秋节登高的勉励。
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三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4.<<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四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课前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我姓什么吗?你好!×××(好,唐老师) 唐老师课前已经了解到了,班里有好几位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在家,不在建于湖,在外工作的,哪几位的?你愿意谈谈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感受吗?生1说: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我感觉很孤独。生2说:看到别人家热热闹闹,我心里更难过,有时有种想哭的感觉。老师非常能 理解你们的感受,我有个弟弟远在西安读书,很少回家,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看人家家家户户团圆,欢聚在一起,就更加想念我的弟弟,思念亲人的滋味还真不好受。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每逢佳节倍思亲,指板书: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23)师:谁来读读题目,你来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师:一下子就把题目读准了,请坐,还有谁愿意读?生:…… 师:声音很响亮,尤其是他强调了“倍”,还有谁来试一试?生:…… 师:不同的人,因为感受不同,会有不同的读法,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思念亲人的心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生:悲伤,难过与忧愁为伴,孤独……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读课题(齐读)师:这课题是千古佳句,还记得它出自哪首诗吗?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演示:诗师:作者是唐朝大诗人――王维 师;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里是山东地名,“山”其实是指华山,板书画“ ”山东,山东指的是华山的东西,而王维的家乡就在华山的东面,谁来读读这首诗?生读师:我想再请位同学读一读,把题目和诗人一起读进去生读师:我听出来了,不仅读的正确流利,而且读出诗的`节奏来了你真面目了不起,还没有学习古诗,就能读这么好,你叫什么名字?老师要把你的名字记在书上,永远记住你 师:孩子们,诗是伟大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想把诗读得更好,我们就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灵想通,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到129页,自由大声地再读读课文,将自己的感受最深的地方,圈圈、画画、写写。学生自由地大声读。师:现面谁来说说看,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在哪?生1:王维158岁那年就已离开家人来到京城长安。生2:王维来到长安不觉两年了。 师:是啊,同学们感受可真多,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此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重阳节又是个怎样的节日呢?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生说:(一大早……游玩)点击课件师: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重阳节的快乐的呢?生: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点击课件师:知道“扶老携幼“吗?生:…… 师:是啊,扶着老人,带着孩子,这就叫――“扶老携幼”,你们家有过这样一家人团团圆圆,扶老携幼去逛街吗?(有)师走到一生问:那我现在采访你,你们全家扶老携幼去逛街去干吗呀?生1:我们全家人扶老携幼去超市购物。生2:我们一家人扶老携幼去旅游。师:心情怎么样:生:十分高兴,像吃蜜一样开心,甜滋滋的。师:像这样十分高兴,格外兴奋就是“兴高采烈”谁来读好这个词:一生读,读出就兴。师:家家户户欢聚在一起,多么幸福快乐啊!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节日的欢乐的气氛来?生读师:我们一起读,如果你的表情出能表达出高兴就更好了。齐读师:还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节日的快乐呢?生读:“每逢重阳节……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师:你看(点击课件),兄弟们来啦,你的头上插着茱萸,我的头上…他的头上…人人都插上了茱萸,这就叫――“遍插茱萸”。生读:遍插茱萸。师:大家头插茱萸相聚在一起,可能在――猜猜。生1:弟们一起喝酒。生2:一起吟诗。师:是啊,登高游玩,饮酒作诗,这日子多么让人高兴啊!我们一起来读读句子,读出这种高兴的劲儿来。生齐读师:在这样的佳节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而这快乐属于王维吗?生摇头 师:是的,兄弟们在山东,而他身处异乡――京城长安,他此刻更加思念亲人,读读课文,再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你感受到王维在思念亲人(用“WW”画出)。生圈画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生:我从“王维看着……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看出来他在思念亲人。师:点击课件。“更加”变成红色。 诗句中哪个字让你读出了更加的意思?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倍”字。师:对!“倍”就是更加,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王维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齐读师:还有谁想说的?(还有哪些句子出看出来王维在思念亲人)生“如今……” 师:点击课件。 师:“天各一方”是什么意思?指板书,王维的家乡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现在长安,在华山的西面,隔着那么高的山,王维要回家容易吗?生摇头 师:两地间仅仅隔着一座山吗?(不是)两地间千里迢迢,不知隔着多少山山水水呢?像这样的两个地方相隔十分遥远,这是――“天各一方”,课件突出这个词。师:大家发出了没有,这句中有个省略号,这里的省略号多么像王维的一声长长的叹息啊!唉……来加上这个词读一读。(生加上“唉”读)指了名学生读。师:你读出了无奈心情。 你读出了思念。 你表达得很好。师:点击课件:(此时此刻……)师:此时此刻,你们就是王维的兄弟,王维的亲人,你们在这重阳节登高西望长安,想对远在他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师:如果你是王维的哥哥…… 生1说:我想说:亲爱的弟弟,你过得好吗?生2说:亲爱的弟弟,你在今天有没有想我呢?你要保重身体啊!师:如果你是王维的妈妈…… 生1说:孩子,你身体好吗?生2说:孩子,在外要吃好穿暖啊!要记得写信回家啊! 师:思念之情如此之深、如此之浓,王维想到家,想到兄弟,他思绪万千。点击(思绪万千),他情深意切,即情路遥遥、水迢迢,无法相聚,他只能把这一层深情凝聚笔端,化作这首千古的诗。点课件,音乐师范读师:诗是讲究韵味的,诗也是有节奏的。(点击课件)现在再来读一读师: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院子里,淋浴轻柔的风,你情不自禁吟诵着―― 生读师: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 师:多么深切的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师指课题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师:王维情真意切,古今往来,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有不少诗人也把这人间真情化作一首首动情的诗呢!点课件生读师:孩子们,就让我们把这人间真情珍藏心间吧!下课!
5.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 篇五
玉盘般的月亮吐洒着清辉。每每坐在月光下,一边吟诵着这首诗,一边沐浴着月亮那柔和的光芒,泪不知不觉地流下。
在以前,每年的中秋,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月光下,一起吃着月饼,看着中秋晚会,心里不知不觉地漾开幸福,传到全家人的心里,一起说说笑笑,开心极了。
可是今年大不一样。爸爸去了响水,第一个中秋就没有爸爸的陪伴。爸爸是一个温和风趣的人,每年中秋,全家总被他逗得开开心心的,总能度过一个愉快的`中秋。
没有了爸爸的陪伴,我心中空落落的,只要门发出一点响声,我就朝门口望去,多么希望爸爸此时站在我面前,对我说:“中秋节快乐!”
没有了爸爸的陪伴,我与妈妈寂寞地看着电视,似乎节目也索然无味,少了爸爸带来的欢笑,我呆呆地望着月亮,此时的嫦娥,是否也在冷清的广寒宫中流泪?
收到爸爸寄来的月饼,我赶忙拆开,闻着那香喷喷的味道,仿佛看见了爸爸那熟悉的脸庞,我不知不觉地拨通了爸爸的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想我了吧?哈哈!中秋快乐!”我捂住话筒,轻轻抽泣起来,爸爸,是啊,我想你!
6.《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师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好看;分析“幼”的结构,认识“幺”字部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透过文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的方法,深入理解关键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以及相关句子、段落的意思。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3、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认识重阳节习俗感受中国的佳节文化。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2.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自古以来有许多许多传统节日,你们喜欢节日吗?(喜欢)你们知道有哪些吗?在这些节日里你们都做些什么呢?
2、在这些节日里面啊,大家都是开心愉快快乐的,那么,我们称这种快乐的节日叫什么呀?(板书:佳节)
3、下面我想请你们猜猜看,所出示的日期和哪个节日有关?(中秋节)中秋节时,有什么习俗?
3.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度过令人难忘的快乐时光。在大家看来,过节总是开开心心的,可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并不开心,发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好,那么我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他会这么发出这样的感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翻到129页,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开始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好,大家读完了,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词呢,老师在这里准备了一些词语,请大家认以认,自己先读一读,等会儿啊,我可是要请同学们来读的呢。
3、生字词:
好下面谁愿意读第一行,一人读一行,纠正错误。开火车读:一个人领读一行。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刚才不认识的?
我们学完了这些词语啊,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再读一遍,这次老师要求同学们读通读顺了哟。开始吧
相信大家已经把它读得不错了,那么谁愿意来试试,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请你们当小评委来评判一下。
读古诗:大家都读得非常好,最后一小节可是王维写诗的过程,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离家两年的王维的心声,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好,下面大家一起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指导朗读古诗:指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下面听一听别人怎么读的(放古诗朗读)要静静地感受哟。下面谁愿意来试一试,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哟。
读了课文后,我们知道,“佳节”在这指什么节?(重阳节)那么。这首诗,你能读懂吗?或者,你能读懂哪一句呢?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了呢?老师建议你,再读一遍。读懂的地方用括号划下来。
这篇课文有大家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或者有没有其他不理解的地方。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个问号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祛邪避灾。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还有不懂的,大家可以查一查字典,查一查资料;或者下课去问问同学们,再有不懂得啊,老师下节课在回答你们,好不好?
下面我们要写字了,重新看下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注意偏旁结构,这些字啊大部分是什么结构啊(左右结构)左右结构需要什么呀(左窄右宽)很好,重要的我们看下这几个字。
下面大家拿出自己的本子来,用钢笔写一写这些字把,注意老师所说的哟。练字之前在注意姿势,看看自己的身体姿势和握笔姿势都对不对呀。
身正,肩平,足安
我们快要下课了,下一节课要好好梳理课文并且理解古诗,不仅如此啊,我们还要学习王维的其他古诗。下面,老师给大家留个家庭作业:
1.自学、练写课后生字词语。2.思考同学们上课所提出的问题
3.找一找王维的其他诗,再找一找有没有其他描写思念亲人的古诗
第一自然段:
问题一:交流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能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2、“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为什么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却写别人欢度节日的情景呢,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书中是怎么描写人们如何欢度节日的?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其中的哪个词深深吸引了你,看到它时你的眼前浮现了
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些什么?
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惟妙惟肖,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把这个句子再来读一读。
6、指名读、齐读。
7、大家的朗读声情并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沉浸在热闹欢乐的气氛中。我猜,王维看到这种情景一定也很开心,也是兴高采烈的,你们同意吗?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指名读。齐读。
9、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看着别人秋游赏菊,与同窗好友吟诗作画,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介绍王维家乡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一座高耸入云、难以翻越的华山。一处在山的东面,一处在——山的西面,真是“天各一方”。
2、配乐范读
3、你听出了什么?
4、与他天各一方的是谁?仅仅指兄弟们吗?还有谁?
5、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
6、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起了过去的欢乐,也想起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的太多太多„„真是——思绪万千。于是他提起笔,将浓浓的思念寄予四句诗中写下这传诵千古的名篇。(回到第三页)
(三)再读古诗,情感升华。
1、诵读、背诵
3、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为什么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却要写别人欢度的节日的情景。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再次出示课题)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7.《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篇七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二、教学目标:
由于故事发生在作者回忆年少时的事,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大,容易把握对文本的情感理解。特别是文章中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为此,我在第一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其中,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是重点,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流程: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既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又能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呢?我试着努力创设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王维的内心,在步步推移的说一说、读一读、听一听、评一评等学习活动中,体会诗人重阳佳节,身居外地,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统佳节,(板书:佳节)“佳节”什么意思?(美好的节日)像这样美好的节日有哪些?你喜欢这些佳节吗?选择一个说说。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度过令人难忘的快乐时光。
在大家看来,过节总是开开心心的,可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课题)
3、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补充: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
(从“佳节”入手,回忆学生欢度佳节的情景,然后,笔锋一转,揭示王维在重阳佳节的感叹,引出课题,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出示词语: 单独 异乡 回忆
思念 兄弟 挽着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文中理解)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一行、齐读(适时正音:兴,在这指“高兴”,所以读第四声。)
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刚才打小问号的?(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 头插茱萸“偏旁、插图” 眺:从高处往远处看,然后拓展举出表示看的词语:“俯视、注视、仰望、紧盯、瞧”)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
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
(指导朗读古诗:指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5、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离家两年的王维的心声,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在这指什么节?(重阳节)现在,你理解课题的意思了吗?(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课本,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以读为主,通过个别读、评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扫清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精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精读课文,情感涌现
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佳节如此思念亲人呢?读读课文1―3小节,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2、组织交流。
(第一自然段)
A: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5岁”说明王维很小便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你们几岁了?15岁,正需要父母的关心与照顾。而王维却远离了家乡,而且这一走就是两年。)你们从两年,又有何感受?
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心情如何?(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它的家乡在华山东边的太原,长安在华山西面,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叫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
(此环节,抓住两个具体数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王维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
第2自然段
过渡: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还有原因吗?
B: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
(1)、重阳佳节、合家团聚的日子,王维漫步街头,看到了什么?(人们扶老携幼,……)王维还可能会看到什么呢?
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出示句子)谁来读?(指名读)
(2)别人欢度重阳都喜气洋洋,非常热闹,而王维却独自一人,当他看着(引读下一句)
平时常想家的王维,此时更加思念亲人,谁来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再读)
触景生情,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谁再读?
你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3)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此刻却孤身一人,独在异乡,怎能不思念家乡、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
(此环节,由文本拓展到生活,感受重阳佳节的热闹情景,正好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照,触景生情,睹景思人。)
C:第三自然段
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预设: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和亲人过重阳节的快乐情景;由过去的快乐想到了现在的天各一方;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
面对此情此景,王维浮想联翩,以前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眼前:(引读第1、2句)而如今(引读第3句)王维思念着他的亲人,他的兄弟们一定也在思念着他。(引读第4句)
文中的……,更让我们知道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文中有个词语就是这个意思,是哪个词?(思绪万千)你理解了思绪万千,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思绪万千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
(此环节,启发学生想象以前和兄弟们登高远眺的情景,联系生活的实际,深切体会到现在的遗憾,感受诗人内心的激情与神往。)
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摆正姿势,指导写字
8.《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篇八
同时,一开始就指出这节课的主要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更好地上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仍不容忽视,所以在第一课时必须先把字词的教学解决掉。由于我所执教的班级课前没有接触过课文,在民主导学部分,首先,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根据自学要求进行预习,初步学习字词,为读文扫清障碍。其次,主要是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生字的读音、认清生字的字形、理解生字的字意,并且教给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生词。最后,变换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课文。这样很好的完成开课时定的学习目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
感到不足的地方:
9.《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篇九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全校刚刚进行了古诗文检测的活动,你们还记得这句诗吗?(——记得)。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里有三个生字,注意把字音读准。(——齐读)
2、谁记得它的出处?(——这句诗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王维】
3、师:让我们先来认识王维。
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这首千古流传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3课就用这首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让我们一起读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样的疑问?(——生质疑:
1、佳节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佳节指美好的节日。在这首诗中指哪一个节日?——重阳节。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九月九日。农历的九月九日就是重阳节。)
2、王维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板书:重阳节】
5、师: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度过难忘的欢乐时光,可是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走近王维,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
1、提要求: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注意把字音读准,词儿连读;句子读通,不错不断。
2、要想读好课文,我们先得把词语读准确。
【出示字词:自己读相互提醒指名读齐读】
3、读准词语,我们再来读好课文。同学们昨天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这篇课文总共几个自然段?
【学生有不同意见:为什么是四小节而不是五小节?那第四小节为什么会这样排版?学生自己说原因。——古诗这样排版比较美观。】
4、请四个孩子读课文,开火车读课文。
三、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过渡:读完了课文,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是围绕课题中的哪个词来写的?
(思亲)【板书:思念亲人】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离家时间已经两年之久,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补充:王维是山西蒲州人,15岁的时候,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自己的亲人,独自一人来到了华山西面、当时的京城长安求学。那时候,交通不便,华山十分险峻,他没有办法回到家乡,不知不觉间已经度过了两年的时间。)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第一段。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同学们,你离开过你的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吗?你的心情如何呢?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齐读。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
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重阳节是个怎样的景象呢?请你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重阳节景象的句子。(指名读)。边出示句子。
2、大家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样一个节日吗?昨天预习时,我们已经查过了资料。生说(师适当补充:人们会登高、赏菊、吃重阳糕、吃团圆饭、插茱萸等)。
3、说话练习:是啊,重阳节到了,在这样一个节日里,我们开心极了!(练习说话)
4、我们可以感觉到重阳节是一个欢乐、美好、团圆的节日,难怪大家要称重阳节这样的节日为“佳节”了。
5、你能读出这种热闹的情景吗?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通过你们的朗读,让大家都仿佛沉浸在这热闹的“佳节”气氛中了。
6、可是,当每一个人在大街上感受着热闹的节日气氛,在家里合家团聚的时候,一个少年,孤独一个人,在渐凉的秋风中,站在这热闹的街市中,他,便是15岁就离开家乡和亲人的王维。
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自由读,体会王维此刻的心情
7、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进行说话
出示:在热闹非凡的长安街上,王维却孤身一人,所以他——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王维却孤立街头,所以他——
在家家户户合家团聚之时,王维却形单影只,所以他——
这正是,师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8、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9、预设(根据时间安排):
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10、指导感情朗读。齐读段二(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出示。
2、自由读,同桌讨论问题:王维想起了哪些人?哪些事?指名说。教师讲述(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预设(根据时间):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什么呢?
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王维还会想些什么?指名说说看。
师扮演王维引导学生说:
我不由得想起了每逢重阳节——母亲要给我们做香甜可口的桂花糕
每逢重阳节——兄弟们要给爷爷奶奶送寿桃
每逢重阳节——小伙伴们要结伴出去赏菊、游玩
王维还想到,师引读: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就是:师引读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齐读第三段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
1、此时王维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用书上的哪个词表达?(板书:思绪万千)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文诗对照,引导后或小组讨论后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3、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
师小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4、其实,据老师所知,有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在美好的节日里回到家乡,远在祖国边疆的战士们,因为要保卫祖国不能回家,他们会满含深情地朗诵这首古诗(齐读古诗);正在千里之外的南极考察的科考队员们,为了科学研究的工作需要,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他们也会饱含热泪地朗诵这首古诗(齐读古诗);千里迢迢赶赴非洲的医生们,因为医疗救治不能回到亲人的身边,他们正思念着自己的妻子儿女,他们会说(齐读古诗)。
四、拓展诗句,感情升华。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
课件出示:
看,思念,在李白笔下,就是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张籍的眼中,又是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思念,在王安石的笔下,又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思念,在苏轼的笔下,又是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齐读诗句。
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那么,它在我们同学的眼中又是什么呢?好好酝酿酝酿,给你最想念的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吧!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10.《每逢佳节倍思亲》小学语文反思 篇十
第二处对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第三处对比: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11.《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篇十一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了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平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却又极为凝练,诗的首句用“独”字领起,凝聚了诗人客游他乡的孤独冷寂心情;下缀两个“异”字,更加深了这种孤独感。独自漂泊他乡,加上旅途凄苦,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正是这种心情的坦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堪为思亲佳作,如今,每逢佳节,出门在外的游子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首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成了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
在教学时,在必要的讲解“山东”是华山以东,以及古代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饮酒赏菊之外,我打算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的孤独凄苦之感,想象扶老携幼登高游玩的兴高采烈,想象诗人王维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朗读感悟诗人的思亲之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人王维达到心灵的共鸣,从而透彻理解诗句的意思。
【每逢佳节“粽”思亲祝福语】推荐阅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学反思08-09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后反思12-15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后反思08-31
每逢佳节倍思的教学设计10-12
中秋节文章:中秋佳节倍思亲08-25
新春佳节简短祝福语07-12
元旦佳节短信祝福语07-31
中秋佳节领导祝福语08-06
中秋佳节来临祝福语09-30
中秋佳节的温暖祝福语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