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大本科培养

2024-12-15

理工大本科培养(共10篇)

1.理工大本科培养 篇一

理工自考本科论文

一、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教学现状

1.单独设置的实训课程较少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高校的实践训练主要来自课堂和社会实践,教师能把握实训效果的部分主要来自于课堂。考虑到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虽然大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体现了实训环节,但是单独设置的实训课程较少,实训课程大都套嵌在理论课程中,或者放在课堂之外,需要学生自主自觉地去践行实践任务。但是实际上,很多市场营销理论课程在教授过程中,考虑到课时及资源条件的限制,最终都让实训环节流于形式,实训的效果当然也无法有效把握。

2.课程实训时间较为分散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训大多数停留在单项训练的项目上,如谈判技能,推销技能,市场调查技能等,而且这些实训内容往往与课程配套,当专业课程设置的学期间隔较长时,这些实训项目的时间就非常分散了,学生在实训室完成这些单项训练,每个训练都是独立的片段,一个学期甚至几个学期之后,才开展下一个项目的实训,因此造成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训往往是理论课程的附属品,实训的技能要求相互脱节,难以保证实训的整体效果。

3.实训教学案例的“仿真”程度不高

在大量的实训课程教学设计中,利用案例教学进行“仿真”实训的做法较为普遍。但事实是再详尽的案例也无法达到完全仿真的效果,加之有些案例过于老旧,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缺乏相关的企业背景资料,而且实训受到场地、经费等的限制,学生较难体会到真实情景下的技能需求,基本上是在老师主导的既成案例环境中,静态地走马观花式完成实训任务,因此在实训操作中的模拟效果不明显。

二、市场营销专业学科竞赛现状———以湖南女子学院为例

学科竞赛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程度,对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把握程度,竞赛结果直接体现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人协作等课堂教学检验不到的方面,从而为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经验。以湖南女子学院为例,适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学科竞赛有利于实训课程开展教学改革。

1.竞赛门类多样化

自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升格为本科专业以来,院、系领导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竞赛门类较多,主要有以下竞赛项目。这些竞赛项目,我校学生多有参与。竞赛考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综合性考量学生实践能力的,也有针对某个营销专业技能点的,对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强调综合素养很有帮助。

2.竞赛层次多样化

上述列表仅仅是一部分全国性的赛事,同时,校园内还有很多学生社团,他们往往会经常性地开展多样性的社团活动,其中就有一些适合学生参加的技能性竞赛。比如我院有市场营销协会,她们曾经举办过“推销大赛”、“商务谈判大赛”、“广告创意大赛”、“营销技能大赛”等赛事,这些比赛吸引了大量的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参加。还有ERP沙盘协会,学生自发组织成员,自觉地按照想要参加的赛事来安排老带新,组队进行赛前训练。

3.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较高

我院高度重视专业学科竞赛,采取精神和物质奖励正确引导学生参加比赛,并配有专业教师进行参赛指导,因此,本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较高。有着相似想法的同学会积极组成团队,乐意利用休息时间去商议比赛内容。在比赛的过程中,既运用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又认识更多兴趣相投的同学,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讲,这些经历是非常可贵的。

三、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依托学科竞赛,增加市场营销综合性实训课程

在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坚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指导下,依托学科竞赛平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综合性的市场营销实训课程。可以将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学科竞赛的门类挂钩,从而能够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如针对企业竞争模拟类型的竞赛,可以设置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课程;针对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可以设置市场调查实训课程;针对品牌策划专业竞赛,可以设置营销策划实训课程;针对市场营销大赛,可以设置市场营销综合实训课程等。综合性实训课程的增加,基本可以做到与课程同步,与竞赛同步,先分项训练,再综合训练,逐步、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2.围绕学科竞赛,安排市场营销实训课程内容

大部分学科竞赛在赛事设置过程中,都会模拟设置企业背景,部分比赛甚至是企业直接冠名的。学生参与比赛时,会面对企业真实的一手资料,身临其境的感受诸多企业汇集的市场竞争环境。学生参加一项学科竞赛的全过程,相当于参加了一个真实企业的开发项目,这与企业注重的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在市场营销实训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完全可以借用部分学科竞赛的背景资料,用竞赛环节作为实训授课的内容。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竞赛,学生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既能够学以致用,又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检验到自己所学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学生继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自我培养专业技能,起到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3.结合学科竞赛,改革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教学方法

目前的市场营销相关学科竞赛,往往涉及到知识、技能的多维度考核,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借助团队协作的力量。学生需要组成团队,甚至是跨专业的团队,以团体的形式参与竞赛,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在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因势利导,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如采用探究式的项目教学法。随着团队工作方式的推广,社会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营销实训课如果能结合实训项目,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践技能,对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是非常有意义的。项目教学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学生需要自主完成项目信息的收集,设计适合项目的方案,促进项目实施并最终通过评价,检验项目实施效果。学生通过对该项目的整个过程的把控,了解并掌握项目开展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这个方法强调先练再讲,老师引导为辅,学生参与为主,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已经开展六届了,每年都是真实企业冠名,并提供企业资料,要求参赛选手针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市场调查,并进行实际销售,撰写营销策划方案等一系列竞赛环节。营销实训课程完全可以以竞赛产品作为一个实训项目,学生组成团队,围绕该竞赛项目开展实训。这样一来,实训课程内容不再空洞,实训考核有据可循,实训过程就是真实企业的模拟检验,团队成员就是工作伙伴关系,从而利于实训课程落实实训效果。

4.利用学科竞赛,促成营销实训课程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学科竞赛都吸引了高等院校的广泛参与,社会关注度也很高。有些企业会通过比赛环节,了解参赛选手,最终有可能选拔优秀的选手去就职。在进行学科竞赛的过程中,赞助企业也会通过赛程的安排,发现企业所需的人才。因此,学校可以主动联系企业,将营销实训课程引入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即企业提供产品运作平台,提出产品营销策划目标等要求,学校利用实训课程,组织学生开展适合企业工作需要的实训任务,如销售产品,进行市场调查,设计产品广告宣传语,策划新产品上市营销方案等活动,既得到来自企业的丰富的实训资料,满足实训教学要求,又对接企业的真实工作需求,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营销工作活动的开展。

2.理工大本科培养 篇二

2003年以来, 北京市高等教育财政实行的是“生均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预算管理模式。在这种预算管理方式下, 最关键的是对生均综合定额的合理确定。目前, 生均综合定额的确定是以高校历年的实际支出为基础进行测算的。北京市财政局在2000年预算的编制过程中, 收集了10余所市属高校1996年至1999年的支出数据, 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测算得出生均综合定额, 虽几经修订但仍然未能充分反映学科之间的差异。在高等教育办学市场化没有放开的背景下, 各高校的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性拨款, 预算管理都采用以收定支的零基预算, 在不提倡事业结余的政府预算管理思路下, 各高校整体的实际支出必然和其财政性收入保持一致。采用以收定支、财政性收入主导的前提下得到的高校财务数据进行的生均综合定额的测算, 一是客观上承认了历史支出的合理性, 掩盖了历史支出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未能反映出高校的实际成本行为, 也未能反映出高校之间的差别, 尽管已经考虑了学科门类之间的差异, 但各学科间的实际培养成本差异依然未得到充分体现;更为严重的是, 该模式把在校生人数作为唯一的自变量, 受经济利益驱动, 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现象便在所难免, 同时在专项补助经费的核定上依然没有脱离“基数+发展”的思维定式。对国家来说, 这种拨款模式失去了政府在经济上对高等教育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功能,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低下。因此, 本研究对北京市属高校理工类和人文类学科本科生生均培养成本结构差异进行分析, 具有如下几点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 有利于体现不同类型专业之间培养学生的真实成本差异, 为生均综合定额的优化提供支持,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 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之间生均培养成本及构成差异分析能够明确高校的职能定位, 鼓励特色办学;第三, 有利于体现不同职能高校当前较为合理的教育经费需求, 从而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第四, 有利于评价学校的办学效益, 提高办学水平。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基本假设。

前面提到各高校预算管理都采用以收定支的零基预算, 在不提倡事业结余的政府预算管理思路下, 各高校整体的实际支出必然和其财政性收入保持一致。但目前市属高校已经普遍具备了较高的预算管理水平, 因此, 可以认为教育资金在高校内部的二次分配过程基本能够实现在各部门之间按需分配。即假设有限的财政拨款, 在各高校内部的实际运行过程中, 达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此假设前提之下, 虽然不能说不同学科之间实际支出绝对数差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说服力, 因为其毕竟受到教育拨款总量的限制, 但学科之间支出结构的差异应该是一个可信的指标, 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不同的学科对于教育资金的结构性需求。

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采用样本高校不同院系的会计数据和统计数据对样本高校理工类和人文类 (1) 专业的生均培养成本进行测算。在测算过程中, 采取将样本高校会计决算报表中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各种支出 (如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支出, 以及固定资产折旧) , 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调整, 剥离出与培养每位学生无关的非教育教学费用, 区分本期费用与非本期费用, 确定能够直接计入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支出项目, 再把这些成本支出项目按照相应的分配标准进行分配。学院内部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之间的成本分配, 对于有明确划分界限的支出按自然人数分配, 没有明确划分界限的支出, 则通过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之间的成本比例作为折合系数进行分配 (1) 。最后计算一个标准本科生承担的相应支出, 进而得到各学科培养一名本科生所花费的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

三、理工类和人文类专业生均培养成本的差异分析

1. 样本学校的基本情况。

本课题组选取了北京市属高校中比较具有代表性, 财务管理水平较高, 且本科招生规模基本相当的4所高校, 包括理工类为主的高校两所, 人文类为主的高校两所 (2) 。4所高校共计有45个学院, 其中理工类学院23个, 人文类学院22个。虽然数据量有限, 但是从学校的办学层次、规模和学科类型而言, 在市属高校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4所高校的本科生招生规模相当。如表1, 高校A和高校B的研究生规模相近, 其研究生规模远远高于高校C和高校D。根据各样本高校人文类和理工类在校生的总比例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可以认为高校A、高校B、高校C、高校D分别代表4种类型的高校。高校A为理工类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校B为人文类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校C为人文类教学型大学;高校D为理工类教学型大学。

2. 理工类和人文类专业生均培养总成本差异分析。

根据表2的结果4种不同类型的高校生均培养成本都以工科类专业为最高, 理科类次之, 人文类专业最低。各类高校不同专业之间的总成本比较结果, 理工类教学研究型大学工科类生均培养成本为人文类生均培养成本的140%, 理科类生均培养成本为人文类的115%。

人文类教学研究型大学工科类和理科类生均培养成本分别为人文类的112%和110%。人文类教学型大学工科专业的生均培养成本为人文类的119%。理工类教学型大学工科类生均培养成本是人文类的112%, 理科成本与人文类基本持平。

根据2008年北京市普通高校生均综合定额 (表3) 标准, 算得工科类和理科类专业生均综合定额标准分别仅高出人文类专业10个和4个百分点。而实际测算得到4类高校工科类生均培养成本平均高出人文类21个百分点, 理科类生均培养成本平均高出人文类8个百分点。其中以工科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工科类生均培养成本更是高出人文类40个百分点。可见高校的类型不同, 办学层次不同, 其内部各学科之间成本存在很大差异。

3. 理工类和人文类专业生均培养成本结构差异分析。

将样本高校中工科类、理科类、人文类学院的生均培养成本数据分别进行归类整理得到表4。

根据上表分析, 所有专业的培养成本结构中, 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人员支出 (3) , 商品和服务支出, 折旧和科研支出。

工资福利支出从高到低分别是人文类、工科类、理科类。人文类高出理科类21%, 高出工科类9%。商品和服务支出数从高到低分别为工科类、人文类、理科类。科研支出数, 工科类最高, 是人文类的10倍。折旧方面, 理工类专业明显高出人文类专业, 平均1.7倍。

综合以上分析, 不同学科的生均培养成本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 人文类专业的人员支出比例较高, 平均高出理科类11个百分点, 高出工科类5个百分点。 (2) 工科类专业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科研支出高于理科和人文类专业。理科类专业的科研支出低于工科类专业, 高于人文类专业。但各学科科研支出占总成本的比重都不超过5%。这说明科研支出在总成本中占的比重较小, 但相比之下理工类的科研经费多于人文类专业, 这也符合当前国家纵向科研经费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理工类科研活动过程对于仪器设备、实验材料、测试化验的需求远远高于人文类专业, 因此当前国家纵向科研课题经费规模, 一般情况下理工类学科远远高于人文类学科。

4. 各高校实际成本结构与2008年生均综合定额比较分析。

下面将不同类型高校的经费支出结构与2008年北京市普通高校生均综合定额进行比较。由于2008年北京市高校的生均综合定额分为人员定额和公用定额, 为统一口径, 我们对测定的生均培养成本做必要调整。由于各高校的科研经费由各学院项目组单独申请, 科研经费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学科的性质和科研能力的强弱, 科研经费来源于国家各部门、基金、企事业单位, 与生均拨款没有直接关系。而根据北京市基数加发展的拨款模式, 固定资产购置资金主要来源于专项财政资金, 而财政基本经费仅用于维持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行。因此, 将生均培养成本与生均综合定额比较前将科研支出和折旧剔除, 如表5、表6、表7。

(1) 各类高校工科类专业成本结构与2008年生均综合定额比较分析。除理工类教学型大学外, 其他类型高校工科类专业生均培养成本结构与2008年工科生均综合定额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理工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实际人员支出比例低于定额10个百分点, 相对应的实际公用支出比例高出定额10个百分点。人文类教学研究型大学和人文类教学型大学的实际人员支出比例分别高于定额13个和8个百分点, 相对应其公用支出比例分别低于定额13个和8个百分点。支出结构比例最高和最低的高校之间相差23个百分点。

(2) 各类高校理科类专业成本结构与2008年生均综合定额比较分析。样本高校中只有三种类型的高校存在理科类专业设置, 人文类教学型大学没有理科类专业。理工类教学研究型大学和理工类教学型大学的人员支出比例分别低于2008年理科类生均综合定额中人员支出比例15和6个百分点, 相对应的公用支出比例分别高于定额15和6个百分点。而人文类教学研究型大学人员支出高于定额11个百分点, 公用支出则低于定额11个百分点。支出结构比例最高和最低的高校之间相差26个百分点。

(3) 各类高校人文类专业成本结构与2008年生均综合定额比较分析。如表7, 理工类教学研究型大学人员支出占比低于综合定额17个百分点, 公用支出占比则高出定额17个百分点。相比之下, 人文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员支出比例高于综合定额9个百分点, 公用支出比例低于综合定额9个百分点。支出结构比例最高和最低的高校之间相差26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 不同的学科门类的实际支出结构与生均综合定额之间均存在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根据高校类型的不同表现得更加明显。总体而言, 理工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各学科实际人员支出和实际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与生均综合定额出现倒挂现象。即生均综合定额中人员经费的定额高于公用经费的定额, 而以理工类为主的高校, 特别是以理工类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实际人员支出比例低于公用支出比例 (1) 。

我们选取的样本高校在北京市都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校, 具有较高的预算管理水平, 因此可以认为, 各高校内部在学科之间的实际预算分配和执行都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能够充分反映各学科的经费需求之间的结构差异。在此前提下, 人文类高校各学科的生均人员经费比例都高于生均综合定额10个百分点以上。据此认为, 在现有的生均综合定额标准拨付的财政资金公用经费指标完全能够满足人文类学科的正常运转。而根据理工类大学, 特别是理工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实际支出结构, 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的比例却与生均综合定额出现种倒挂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 理工类专业对于公用经费的实际需求较高, 现有的拨款模式下, 理工类高校优先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转的公用经费, 导致其人员经费比例相对较小。

四、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预算经费在高校内部实际二次分配的过程中, 不同学科门类、办学层次的高校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生均综合定额的设置并没有充分反应培养成本的总体差异和结构性差异。

(1) 生均综合定额未能充分反映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生均培养总成本的差异。经测算发现, 各样本高校的生均培养成本均以工科最高, 理科次之, 人文类学科最低。理工类教学型大学的工科类与人文类专业的生均培养成本差异最为显著, 达到29个百分点。文科类高校的上述差异也平均分别达到了16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而根据2008年北京市普通高校生均综合定额标准, 工科类和理科类专业生均综合定额分别仅高出人文类专业10个和4个百分点。因此, 当年生均综合定额未能充分反映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生均培养总成本的差异。

(2) 生均综合定额未能充分反映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生均培养总成本的结构差异。2008年北京市普通高校生均综合定额标准, 理工类的人员定额和公用定额分别占比56%和44%, 人文类的人员定额和公用定额分别占比58%和42%, 即各专业类型的人员定额都高于公用定额。可是在经费的实际执行过程中, 工科类专业却出现了公用支出与人员支出结构倒挂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按照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分析时, 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说明了理工类专业, 特别是工科类专业对于实验业务的物质需求 (实验材料、加工、测试等费用) 高于人文类专业, 支出结构差异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北京市属高校校内预算对于公用经费的控制比较严格, 利用效率比较高, 以此为前提, 若商品和服务支出是高校的一种刚性支出, 那么人员支出的多少就取决于高校能够实际调配的非刚性资金的多少。工科类专业与人文类专业生均人员经费的差异也正反映了在当前的拨款模式下, 工科类高校财务所能灵活调配的资金相对较少。换言之, 即拨给理工类院校的财政资金相对不足。这种差异也导致了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增开人文类专业 (如经管专业等) , 增加人文类专业的招生人数,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专业设置的趋同, 不利于高校坚持自身的办学特色。

2. 对北京市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调整建议。

为充分发挥政府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为鼓励高校的特色办学, 发挥高校和教师的积极性, 政府有必要对当前的拨款模式进行调整。

(1) 重新测算标准生均培养成本, 作为生均综合定额设置的基本依据。生均培养成本的准确测定是生均综合定额设置的基础和依据, 而北京市当前生均综合定额设置的依据仍然是市财政局2000年的生均培养成本测算结果。经上文分析, 证明10年前的测算结果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教育财政拨款过程, 有必要对标准生均成本进行重新测算。在测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层次的高校, 不同专业间办学成本的真实差异。为消除以收定支、不提倡结余的拨款模式对于测算准确性的影响, 建议以学院而不是以学校作为测算基本单位。因为在当前北京市属高校普遍较高的预算管理水平下, 教育资金在学校内部各部门间的二次分配过程基本能够实现按需分配, 有效利用。

(2) 采取多因素拨款, 引入除学生人数以外的其他因素, 建立并完善绩效考评和问责制, 确保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经济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是政府实现高等教育宏观发展目标的重要调控方式。当前, 北京市财政拨款模式下的基本经费拨付以在校学生人数为唯一因素, 导致了各高校重视办学规模, 相比之下却忽视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应有的质量;纷纷开办人文类专业, 追求经济效益。因此, 为充分发挥教育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 鼓励特色办学, 引导市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教育财政拨款过程应综合考虑多种办学成本因素。比如, 应保持适当的生师比, 高校应在严格控制管理、后勤人员的基础上扩大教师、特别是高层次教师的规模, 同时相应的财政拨款也需充分考虑高层次人才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 鼓励高校特色办学、抓质量、控规模。

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最大的不足在于样本量有限。本研究对数据的要求较广、较细, 基本包括了样本学校、学院教学、行政、后勤、资产、科研的所有数据。本文虽然样本量有限, 有可能影响具体数据的精确性, 但由于样本高校在北京市属高校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因此并不妨碍我们上述结论的正确性。而且本文在采用测得的折合系数计算生均培养成本的同时, 也把我们的结论与折合系数采用国家发改委的比例所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虽然具体数值存在差异, 但结论的基本方向是一致的。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以获得更大范围的样本数据, 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摘要:通过对北京市属高校中较具代表性、财务管理水平较高、且本科招生规模基本相当的4所不同类型高校的生均培养成本分析, 并将其与北京市高等教育财政生均综合定额进行比较, 发现当前以生均综合定额为基础、学生人数为唯一因素的拨款方式过于简单, 未能充分反映不同学科门类、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下的生均培养成本差异, 其结果不利于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不利于促进特色办学。样本研究表明, 不同学科门类、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高校之间标准本科生的生均培养成本存在总体差异和结构性差异。

3.理工大本科培养 篇三

[关键词]地方理工院校;会计专业;职业胜任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15-03

1973年,McClelland在美国提出用胜任力取代传统的智力测量,并提出了胜任能力的概念,从此胜任力成了国际上企事业单位用于选拔、考核和评估职员的一个常用指标。如今在教育领域,服务大学生就业成为各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招聘过程中,各企事业单位往往通过各项测试来判断应聘者是否适合该岗位,其实这就是用人单位对学生胜任力的一种判断。会计专业由于就业面广、门槛低的特点已成为各大院校开设最多的专业之一,这就导致会计毕业生供大于求,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对理工类院校来说,会计专业并不是其重点学科,在综合实力上低于财经类综合院校,很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较弱。基于此,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会计专业本科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分析被调查者对自身职业胜任力的认知,结合学校会计教学安排,探讨开发学生职业胜任力的途径。

一、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主要研究会计专业本科学生对自身职业胜任力的了解和评价。调查对象主要是桂林理工大学会计专业本科大三、大四的学生。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是否有工作经验、工作表现及就业意向等,采用选择性问题;第二部分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将职业胜任力划分为知识、技能和能力三类共20项指标进行评价。知识是指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大学本科学习应具备的公共知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等理论知识;技能是指运用知识完成会计具体工作的能力,包括一般性的表达技能和专业性的会计核算技能;能力是指对个人行为和会计工作业绩造成影响的内在素质,包括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也采用选择性问题,选项设置采用Likert五分量表的形式分级,分为“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五级,分别对应1-5的得分。第三部分是两个开放式问题:一是由被调查者将自身较弱的能力按重要性排序,从而了解自身劣势;二是评价会计专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明确本专业的就业特长。调查方式采用对被调查学生集中发放,当场收回问卷的办法,共发放问卷12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93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被调查者中,男生11人,女生82人,大部分是大三、大四的学生,符合会计专业女生比例较大的特点。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有4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一半,出于被调查对象的局限,大多为兼职工作经验,工作时间大多不长(如表1所示),其中,34%的人自认工作过程中表现一般,53%的人认为自己表现较好,13%的人认为自己表现很好,即所有人自认在工作中的表现在中等及以上。而在就业意向调查中,意愿在企业工作的有56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有28人,两者合计达总人数的90%以上。由此可见,大部分被调查者有意向在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且自我评价较为满意。

(二)职业胜任力结构评价

问卷中将会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划分为公共知识、英语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将会计技能划分为书面表达技能、英语表达技能、会计手工操作技能和会计信息系统上机操作技能;将应具备的能力划分为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形象气质、压力承受能力、捕捉机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根据这20项指标的选择结果计算各项平均得分,如表2所示。

1.知识结构分析。会计学生的公共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评价都在中等偏上,而英语知识和前沿知识较弱。这说明,作为会计本科教育的核心,会计学生的公共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比较扎实,而英语知识较弱是大多数专业学生的通病,前沿知识在高校一般作为拓展课程开设,学生修习要求不高,所以多数学生这方面较差。

2.技能结构分析。会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会计学生的会计手工操作技能和会计信息系统上机操作技能评价都在中等偏上,说明作为会计基本实践技能的手工和电算化操作技能较好,而书面表达技能和英语表达技能较弱,尤其是英语表达是弱项,这也与前文英语知识较弱相对应。

3.能力结构分析。会计学生除了创新能力较弱外,其他10项能力得分都在中等偏上,说明被调查者对自身评价较高。

(三)开放式问题结果分析

根据问卷第二部分调查结果,计算各选项占总人数比例得出图1,再由图1筛选出会计学生评价较高和较低的前五种指标。同时根据第一个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也筛选出学生认为较差指标中比较重要的5项。将三者进行对比(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学生对自身职业胜任力的判断存在矛盾之处:在选择式问题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自身的会计知识和技能比较扎实,在综合素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而在开放式提问中,又有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比较欠缺,这说明,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也就不能在学校期间有针对性的培养某种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另外,根据对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的访谈,以及借鉴王发仁(2008)、刘书兰(2008)和姜艳峰(2014)等的调查研究得知,企事业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时,最注重的排在前五位的因素依次为会计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文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如表3所示)。这说明对会计专业来说,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性要远超过其他因素,尤其是作为专业基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应用比较重要,对英语的要求反而不高,而一些管理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受到重视。对比而言,学生的自我评价中也意识到了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但忽视了书面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专业特色评价

根据开放式提问第二题的结果,大多数被调查者比较公认的是: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专业性和应用性都很强,专业优势在于会计基础知识扎实,会计技能较强,就业面广,但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要求具有耐心和细心,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专业劣势在于就业门槛低、岗位少、就业压力大,会计技能较单一,不够灵活,创新、领导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由该项调查显示,会计专业学生基本能了解本专业的特色,但这种了解主要侧重于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比较深入的财务分析、生产管理等管理性技能了解不多,也缺乏锻炼。

三、开发职业胜任力的途径

此次问卷调查显现出目前会计本科学生在职业胜任力上存在的一些问题:①学生基本明确会计专业实践性、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特征,但不清楚整个会计本科教学计划中各项课程的设置目的和学习要求,不能将各课程学习目的与自身能力培养需求相结合,特别是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部分学生得过且过,忽视对自身动手能力的锻炼,导致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知识基础不牢固,实践操作技能不足,就业竞争力减弱;②对自身职业胜任力估计不足,对自身的优劣没有清晰了解,与企业缺乏沟通,不清楚企事业单位的招聘要求,综合素质方面灵活性不足,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较弱。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就业的效率和效果,学校应该将开发职业胜任力与会计教学相结合,提高其胜任岗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一)提高会计学生对专业内涵和职业胜任力的认识

学生有意识地锻炼才是提高职业胜任力的基础,目前各院校基本都有专任教师指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对学生来说,工作经历较少甚至没有,会感觉职业规划很遥远,缺乏紧迫感。没有压力就没有学习的动力。该规划主要是帮助学生摆正就业心态,很少结合整个会计学科的课程安排进行讲解。针对上述现象,学校应该增加会计教师在职业发展规划中授课的比重,由专任教师阐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会计教学计划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的设置原理和培养要求,特别是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发展的关系,例如,财务会计课程对应会计核算岗位,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对应会计管理岗位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晰了解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自己要达到怎样的学习要求。先正确认识自身和职业前景,才会增强学习动力,有意识地积累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二)开展多层次实践教学

作为理工类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就业导向,以应用性、实践性为基本特征,会计专业更体现了应用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既安排有单项实训,包括基础会计实训、中财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也包括综合实训,如模拟实习等。但是这些实践教学在两方面较为薄弱:一是财务分析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方面的训练较少,局限于会计部门的工作内容,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联系不紧密;二是没有企业化的环境,学生不了解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往来和企业与外部银行、税务等部门的往来活动,找不到在企业岗位工作的真实感觉。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有必要增加财务管理案例、ERP沙盘等综合性实验项目;二是引入仿真性实验,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企业真实经营场景,或直接购买仿真软件,让学生在实验中心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的全过程,全面提高会计学生的专业能力、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已经增加了财务管理案例、ERP沙盘这些实训项目,逐步构建一个由“单项实验-综合实验-管理实验-仿真实验”组成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基本核算能力、财务分析管理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

(三)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多途径提高综合素质

在调查中,学生的评价与就业市场上招聘单位的需求并不完全吻合,这是缺乏沟通的表现。会计专业学生由于职业特性导致稳重有余,灵活不足,而对用人单位来说,除了良好的专业技能外,更看重的是就业者的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学校一方面可以多聘请企业家或管理人员到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进行交流活动,以促进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了解,缩短供求差距;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文书写作课程的课时,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小论文的写作或增加案例讨论,开展会计知识竞赛或辩论赛,鼓励学生多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或课外学科竞赛等。通过这些途径,既可以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又可以使自身得到锻炼,提高各项综合素质,合理规划自身学业与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长期以来,地方性理工院校处于综合性大学、财经类大学和职业学院的夹缝中,由于综合实力、师资力量等原因,会计学专业仅仅是管理专业的一个支撑学科,并不处于一个特别重视的地位,其学生的素质、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较弱。会计职业的特点又导致一家企业不可能吸纳太多的会计毕业生,在供给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就业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只有学生清晰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优势和劣势,才会有意识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培养方案,提升自身的职业胜任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发仁,刘泽,徐建平.山东省会计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8).

[2] 刘书兰,甘璐.会计人才需求及职业能力评价社会调查[J].财会通讯,2008(7).

[3] 姜艳峰.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社会需求与供给调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财经界,2014(5).

4.武汉理工财管本科论文质量标准 篇四

毕业论文的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认证高校学生毕业资格与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根据《武汉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的精神,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下列质量标准。

一、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不得弄虚作假、抄袭他人成果。2.毕业论文符合学位论文的基本规范。3.毕业论文的篇幅不少于12000字以上。4.毕业论文的格式、打印、装订规范。5.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符合国家标准。

二、内容要求

1.任务书:任务书部分由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按要求填写并签字,任务书填写的主要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研究内容和主要要求等。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根据教师下发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撰写,在毕业设计开始后三周内完成。内容应包括:⑴目的及意义;⑵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案;⑶进度安排;⑷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3.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中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5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4.中、英文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概括说明本设计(论文)的目标、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结论、独到见解或创新点等。同时有中、英文对照,中文摘要约500个汉字左右。

5.中、英文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6.目录:应列出各组成部分的大小标题、分章分节并逐项标注页码。目录按二级标题编写,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7.正文:包括导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论文应分章节撰写,层次要清晰,结构要合理,字数一般要求在12000字以上。

(1)导论: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2)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在本部分要运用准确的实验结果、调查数据或理论依据,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3)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文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8.谢辞:简述自己通过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9.注释:在论文写作中,对引用的资料及有关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注释用脚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论文明确引用、公开发表或有案可查者。参考文献全部列于文后,按导论和正文中首次引用的先后次序编号,并在导论和正文引用处右上角注明参考文献序号。一般要求不少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篇,应尽量引用最近5年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的罗列顺序号码应与绪论及正文中出现的参考文献编号一致。

11.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例如,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算法、语言程序等。如果文章引用的符号较多,便于读者查阅时,可以编写一个符号说明,注明符号代表的意义。字体、字号和行间距分别与正文字体、字号和行间距一致。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细则

1、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统一使用学校印制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评分册、封面等,内芯一律使用A4打印纸打印,学校统一纸面格式,页眉上标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字样。具体要求见《武汉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经2012年第18次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

2、标题:标题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标题字数要适当,一般不超过25个字。如果有细节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

3、标点符号: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

4、名词、名称:科学技术名词语尽量采用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可按通常译名。

5、量和单位:量和单位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非物理量的单位,可用 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

6、数字: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

7、正文标题层次:正文标题层次是文章结构的框架。章条序码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题序层次可以分为若干级,各级号码之间加一小圆点,末尾一级码的后面不加小圆点,层次分级一般不超过3级为宜。

8、公式:公式应另起一行写在稿纸中央,一行写不完的长公式,最好在等号处转行。公式序号必须连续,不行重复或跳缺。重复引用的公式不得另编序号。公式要求利用word中的公式编辑器或其他带有公式编辑器功能的软件编写。

9、表格:表格应使用三线表,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题和表序。全文的表格统一编序,表序必须连续,表格允许下页接写,接写时表题省略,表头应重复书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XX”。此外,表格应写在离正文首次出现处的近处,不应过分超前或拖后。

10、插图:毕业设计(论文)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要匀称,图面要整洁美观,插图应与正文呼应,不得与正文脱节,一般不允许采用图片格式的插图。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全文插图可以统一编序。

四、过程要求 1.拟写提纲

拟定提纲要项目齐全,能初步构成文章的轮廓;要从全面着眼,权衡好各个部分。2.撰写初稿

(1)初稿的内容尽量充分丰富,以方便修改定稿。但要防止一味地堆砌,写成材料仓库。

(2)要合乎文体范围。文句力求精练简明,深入浅出,通顺易读,避免采用不合语法的口头语言或科技新闻报道式文体,避免自造词汇出现。

3.修改定稿

(1)修改观点:一是观点的订正,看一看全文的基本观点以及说明它的若干从属论点是否偏颇、片面或表述得不准确;二是观点的深化,看一看自己的观点是否与别人雷同,有无深意或新意。

(2)修改材料:通过材料的增、删、改、换,使文章支持和说明观点的材料充分精练、准确和鲜明生动。

(3)修改结构:对文章内容的组织安排作部分的调整。一般出现下面几种情况,都应动手修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有较大的变化;层次不够清楚,前后内容重复或内容未表达完整;段落不够规范,划分得过于零碎或过于粗糙,不能显示层次;结构环节不齐全,内容组 织得松散。

(4)修改语言:包括用词、组句、语法、逻辑等。作为学术性的文章,语言应具有准确性、学术性和可读性。根据这一基本要求,语言的修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把不准确的改为准确的;把啰嗦、重复的改为精练、简洁的;把生涩的改为通俗的;把平庸的改为生动的;把粗俗俚语改为学术用语。

五、论文质量 1.立题水平

选题符合管理学院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深度、难度、广度适当,能达到科研实践训练的要求。

2.研究方法

能正确运用规范的教育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清晰,研究结果达到预期目标。3.研究结论

结论符合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反映理论研究或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4.创新水平

有创新意识、创新点,有独到见解,对前人工作有改进或突破。5.应用价值

论文对理论的发展、完善具有促进作用,或者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应用价值。

六、写作能力 1.格式

符号统一,编号齐全,图表完备、整洁、准确,符合论文格式规范及要求;论文各构件齐全、格式正确。

2.结构

布局合理,段落规范,层次清楚,结构严谨。3.文字

文字通顺、规范,语言准确、简洁、严密,表达能力强。4.逻辑性

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主分论一致,富有说服力。

七、装订要求

1、毕业论文(或设计说明书)装订顺序要求

封面——原创声明——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任务书和开题报告单独装订。

2、毕业论文(或设计)资料装袋要求

5.理工大本科培养 篇五

本科毕业实习大纲

课程名称:毕业实习课程类别:必修 学时:120学分:4开课学期:8

毕业实习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全面素质与适应社会的重要环节。为了规范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工作,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检查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大纲。

一、毕业实习的目的毕业实习的目的是: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培养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综合运用先进仪器设备的能力。

二、毕业实习的组织形式

各系或教研室于第7学期结束前,布置毕业实习任务,进行指导教师和学生的配置,提出实习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每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个别师资不足的教学单位,原则上不超过12人)。

各指导教师对本组的实习负责,并制订详细的实习内容和计划。各系负责进行实习计划的汇总上报和向学生进行通报,并于第8学期开学第一天进行实习动员。各系根据各指导教师制订的实习内容和计划,对仪器设备进行合理调度。实验室在实习前准备好仪器设备,并在实习期间进行有效管理。

实习结束后,各系或教研室组织对毕业实习的答辩,指导道教师根据学生的答辩成绩和平时表现给出实习评语和实习成绩。实习结束后二周内,各系负责实习成绩的汇总与上报。

三、毕业实习的内容

实习内容应在符合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由各系或教研室与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确定。实习内容的基本要求有:

1)实习内容要涉及到数据采集、整理、处理和分析等环节;

2)使学生尽量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

3)尽量在实习过程中采集毕业论文阶段的原始数据;

4)实习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是己进行过的实习的简单重复;

5)通过实习,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1.6)实习内容尽量与当前学科发展趋势和现场工作模式相适应。

四、毕业实习的指导与检查

毕业实习采取在校内外实习基地集中实习(以下简称集中实习)和在生产单位或毕业分配工作单位分散实习(以下简称分散实习)两种模式。对于进行分散实习的学生,必须在实习前办好学校的介绍函和实习单位的接收函(格式参见《测绘学院校外毕业实习接收函》),填写《测绘学院本科毕业生校外实习申请表》,经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系主任、辅导员、分管副院长签字后,方可离校。返校日期由校内指导教师确定,但不得晚于实习结束时间。接收函和校外实习申请表原件各复印两份,实习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各执复印件一份,原件交院教学管理办公室保管。

分散实习的学生主要接受实习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同时也接受校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每周要向实习指导教师汇报一次,同时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系部和学院采用电话方式进行抽查。

集中实习的学生接受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并接受系部或教研室的抽查。

五、毕业实习指导教师职责

1)根据毕业实习计划和进度安排,各指导教师编写本组实习指导书。系部或教研室进行汇总,形成年级毕业实习指导书。

2)向实习小组介绍毕业实习计划和进度安排,明确实习任务,向本实习小组作一次总体实习指导,对学生进行实习态度、实习纪律、实习技能等方面的教育。

3)采取跟组指导的方式,负责实习任务的指导,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习期间,及时掌握实习进度,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实习检查,并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5)及时检查学生的实习日记的记录情况,并在实习结束后作出学生的实习评语和实习成绩建议。

6)对实习过程中的原始记录,严格按规程规范的要求进行。

7)严格实习过程中的教学资料管理和归档,积极收集实习教学资料、实习成果、实习图片等。

8)严格考勤制度,制订实习成绩的考核方法和指标体系。

9)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校指导教师至少每周与学生及其指导人员联系一次,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并进行记录。

六、毕业实习纪律

1)毕业实习是正规的教学环节,实习学生必须服从系部或教研室和毕业实习指导

教师的安排,未经许可,不得变更实习时间。在毕业实习阶段,原则上所有学生必须参加,不得缺席。

2)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各项纪律制度,不得迟到、早退、旷工(课)。生病、有重要事情必须书面请假:时间在1天内的向指导教师请假;时间在2~3天内的向系主任请假,并报辅导员备案;时间超过3天的向系主任、教学副院长请假,并报辅导员、教学办公室备案。请假时间累计达10天者,实习成绩不合格。不管哪一种情况,必须经指导教师同意。

3)分散实习的学生,应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纪律制度,不得迟到、早退、旷工(课)。生病、有重要事情必须书面请假,并按实习单位的要求执行。同时,请假时间在2~3天内的还须向校指导教师请假,并报教学主任备案;时间超过3天的向系主任、教学副院长请假,并报辅导员、教学办公室备案。请假时间累计达10天者,实习成绩不合格。不管哪一种情况,必须经校内指导教师同意。

4)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各项职业道德规范。不得损坏、丢失仪器设备、原始资料。

5)维护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形象和爱护安徽理工大学的声誉,遵守各项文明规范。

七、毕业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是参加毕业实习的所有学生必须提交的书面成果之一,是进行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编写科研总结报告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各实习学生应对实习报告的编写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实习报告的封面和成绩评定表可从学校教务网页中下载,并装订在报告的前面。整个实习报告按顺序由封面和成绩评定表、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和附录(若有的话)等部分组成。

毕业实习报告的正文内容根据实习指导教师的要求编写,格式可参照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实习报告的字数(正文部分)不得少于5000字。实习报告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理通顺、行文规范。

实习报告的正文一般由实习目的与计划、实习主要内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实习成果、实习总结和建议等部分组成。各实习小组,根据具体的实习内容进行调整和充实。

八、毕业实习成绩考核

1)毕业实习成绩评定的基本依据是:(1)毕业实习日记;(2)毕业实习报告;(3)毕业实习成果;(4)指导教师的评价;(5)纪律遵守情况。

2)毕业实习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评分标准如下:

优秀:能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总结,并能运用学过的理论对某些问题加以分析,并有某些独到见解。实习态度端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

良好:能较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实习态度端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

中等: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主要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学习态度基本正确,实习中无违纪行为。

及格:实习态度端正,完成了实习的主要任务,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能够完成实习报告,内容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系统。

不及格:有下列情况中的任何一项者,毕业实习成绩为不及格:

(1)不服从安排或擅自变更实习单位和实习时间者;

(2)旷课(旷工)时间累计达3天者或请假时间累计达10天者;

(3)违犯学校或实习单位规章制度、触犯法律者;

(4)严重违犯专业规程规范者;

(5)丢失或损坏仪器设备者;

(6)不按时上交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者;

(7)实习报告结构混乱、内容空洞、错误明显者;

(8)弄虚作假,欺骗指导教师者;

(9)实习单位及指导教师的评价为不合格者;

(10)抄袭实习报告者,双方(或多方)成绩均为不及格。

(11)教学主管部门认为的其它属于成绩不及格的情形。

考核中的未尽事宜,由指导教师、系部或教研室共同协商确定!

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

6.理工大本科培养 篇六

(试行)

根据《西安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西理教[2011]23号),为大力表彰和奖励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十二五期间设立“本科教学优秀奖”,具体评选办法如下:

一、评选范围:

当年承担学校计划内全日制本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均可参评。

二、评选条件:

(一)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人师表,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治学严谨,教学工作规范。

(二)严格遵守教学规章制度,服从教学安排,积极主动承担本科教学任务。

当年须至少承担48学时的本科课堂教学任务(不同课程学时可累计),或32学时本科课堂教学及至少一周的实践教学(不包含毕业设计环节);当年完成的本科教学工作量须达到本教学单位前一年本科平均教学工作量。

实验教师须至少独立承担一门本科生实验课程,或累计32学时的本科生实验教学;完成的实验教学工作量须达到本教学单位前一年实验教师平均实验教学工作量。

(三)课堂效果好,授课质量高。近三年学生授课质量打分须位居本教学单位排名的前30%。

(四)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能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五)当年工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取消申报当本科教学优秀奖资格:

1.不服从教学任务安排;

2.未能按规定及时上报或提交教学日历、学生成绩等教学资料; 3.在教学资料检查中出现不合格; 4.当年因私累计请假总天数在两周以上; 5.违反校规校纪或发生过教学事故; 6.工作考核不合格。

三、评选名额:

按照“限额推荐、总量控制、确保质量”的原则,每年全校评出不超过20名获奖者。

四、评选办法及程序:

本科教学优秀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程序如下:

(一)教务处下达各教学单位推荐名额

每年12月下旬,教务处根据本开课教学单位上课教师数占全校上课教师总数的比例,下达下一各教学单位推荐名额。

(二)申报、资格审查及跟踪考评

1.个人申请或教学单位推荐申报,汇总后报教务处进行资格初审。2.教学单位根据各申请人的专业领域,成立5人以上组成的考评专家小组,报教务处审核。

专家小组对通过资格初审的申请人全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跟踪考评,考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作业批阅等方面,并给出考评意见或成绩。

每学期初,考评专家小组须向教务处提交本学期跟踪考评计划,教务处根据考评计划进行检查。

3.当年12月中旬,各教学单位考评小组按照教务处下达的推荐名额,根据跟踪考评情况,进行评审、推荐。

被推荐人填写《本科教学优秀奖申报表》,教学单位考评专家小组签署推荐意见。各教学单位将申报表连同真实反映被推荐人教学业绩的有关材料一并报送教务处。

(三)被推荐人材料审核

教务处依照评选条件对被推荐人进行资格复审,对提交的业绩材料进行核实。对不符合参评条件者取消参评资格,教学单位不得补报。

(四)校教学委员会评审

教务处向校教学委员会报告资格及材料审查情况,并提交通过复审的被推荐人的相关教学业绩材料。校教学委员审阅申报表及相关材料,依照评选条件进行评审,最终评选出当年的本科教学优秀奖。

(五)公示

对通过校教学委员会评审的本科教学优秀奖获奖名单予以公示,公示异议期为名单公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六)学校审批

公示期满,教务处报学校批准。

五、表彰奖励办法:

(一)对“本科教学优秀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1万元/人)。

(二)获奖材料归入个人档案,作为教师职称聘任及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评选的重要依据。

(三)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全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七、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教务处

二〇一二年三月

7.理工大本科培养 篇七

一、常熟理工学院升本前后招生专业、招生批次和招生规模的变化

1.常熟理工学院于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和1984年建校的常熟职业大学, 1989年两校合并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江苏省人口学校并入。因此, 常熟理工学院升本前的招生专业以师范类为主, 占招生专业总数的60%以上。升本后, 为建立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本科院校, 学校通过引进优质师资力量和加大设备投入, 加快理工类新专业的申报工作, 特别是在机械、电子方面,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2010年新增专业为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程管理。2011年新增专业为物联网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截止到2011年, 学校已有全日制本科专业44个, 师范类每年招生专业在10个左右, 不到招生总专业的23%。实现了建立理工专业为主的综合性院校的目标。

2.和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一样, 常熟理工学院在招生批次方面, 实现了逐步压缩专科生招生规模, 扩大本科生招生, 最后全部为本科专业的过渡。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 2002年, 常熟高专的招生批次除了江苏省普通本专科外, 还招收五年一贯制和对口单招专科生。学生主要以专科生为主。2011年, 学校全部招收本科专业, 专科于2008年停招。

3.招生规模的变化更容易反应新型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2002年, 常熟高专共招收本科生900人 (挂靠苏大) , 专科生1134人, 共计2034人, 经过8年发展, 2010年, 常熟理工共招收本科生4590人。总规模增长2.26倍。

二、常熟理工学院升本前后生源质量对比分析

1. 升本前后录取概况。

升本前, 常熟高专本科录取最低分低于省控线, 即通常说的降分录取。专科批次一志愿一般在省控线附近, 二志愿最低分略高于省控线, 录取一志愿率在60%左右, 生源质量普遍较差。

升本后, 常熟理工学院积极调整专业结构, 新增一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需求量大, 就业质量高的工科专业。逐步减少需求日益减少的师范类招生, 同时扩大招生省份, 采取各种有益措施,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得益于以上措施, 本科招生最低分数线由低于省控线开始转变为高于省控线, 生源质量逐步提高, 录取第一志愿志愿率也由原来的80%, 逐步提升为98%。

2. 不同专业间生源质量差别较大。

通过对近几年的录取数据分析发现, 师范类各专业录取平均分最低, 并且第一志愿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 这主要归因于城市中小学师资普遍饱和, 就业困难。相比之下, 机械工程类, 新型材料, 财务管理及就业灵活的外语类专业, 受到广大考生的好评。在江苏省目前实行的选测等级制度下, 此类专业录取平均分要高出同一高校其他专业十多分, 并且录取第一志愿率普遍为100%。

3. 近四年新生报到情况。

近年来, 常熟理工学院新生报到率一直维持在98%以上, 报到情况比较稳定。2010年, 未报到人数为62人, 地区分布情况为江苏省49人, 外省13人;未报到原因情况为37人选择复读, 23人选择工作, 2人无法联系;专业分布上, 艺术和机械两个国际课程实验班专业共招收新生70人, 由于出国费用较高等原因, 共有16人未报到, 未报到率达22.9%。其他专业未出现报到人数较低的情况。

三、提高生源质量对策:

1.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突出优势和特色专业。升本以来, 常熟理工学院对新专业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得益于此, 一批社会需求旺盛、就业质量高的专业得以获批, 仅2010和2011年, 新增专业就有7个, 通过对往年录取数据分析, 新专业往往成为吸引考生报考的亮点。

2.整体谋划招生宣传。招生宣传工作要整体谋划, 突出学校特色, 整合学校力量, 进一步挖掘社会资源, 建设好一批优质生源基地。同时积极拓宽载体, 丰富内涵, 采取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宣传方式。在宣传的广度上做到多措并举, 立体互动, 即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全方位报道学校;在宣传深度上做到点面结合, 以点为主, 深入中学, 面对学生, 指导填报, 积极创造良好的招生宣传舆论氛围, 尝试建立健全我校招生宣传工作长效机制。

3.科学合理的组织好招生宣传。招生宣传是每年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1年我校在总结前几年的基础上, 继续加强以下工作, 确保招生宣传组织到位, 取得实效。

一是继续建好招生网站及在线咨询平台, 招生办公室将其定义其为“最便捷的方式”。考生只要随时登陆我校招生网, 即可了解到招生章程和计划、院系介绍和专业、往年信息及分数等海量最权威、最全面、最详细的招生资讯。通过“在线咨询”栏目, 还可将遇到的任何问题随时告知招生办老师, 并得到及时答复。

二是继续做好招生热线服务, 招生办公室将其定义为“最直接的方式”。要最大程度缓解热线占线问题, 要通过推荐、选拔、培训, 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志愿者队伍, 为考生进行“一对一”亲切、周到、耐心的服务。

三是继续坚持赴中学招生宣传, 定义为“最深入的方式”。2011年, 招办将继续安排各二级学院赴优质生源中学指导志愿填报。在填报高考志愿期间, 招生组将突出整体优势, 到负责城市和中学与广大考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这也是我校招生最关键的环节。

四是继续做好电视宣传工作, 定义为“最广泛的宣传方式”。2010年, 我校招生宣传片在江苏卫视和江苏教育电视台播放, 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011年, 我们将继续坚持。

4.加强招生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选拔和培养一批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吃苦耐劳的招生宣传工作人员, 逐步建立起一支懂政策、愿奉献、善宣传的招生工作队伍。二是要对招生宣传工作人员经过认真的培训, 重点是使他们掌握学校招生政策、学校基本情况, 学院、学科的最新发展和动态。三是要对招生宣传工作人员进行招生工作纪律教育, 规范工作行为, 维护学校形象。四是要开展招生宣传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评选活动, 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 提高广大招生工作人员参与招生宣传的积极性。

摘要:近年来, 一批办学历史久、质量高,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地方专科院校升为本科学校。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常熟理工学院实现了由师范为主的专科院校向理工为主的本科院校的跨越, 本文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 介绍该校升本前后生源质量变化情况, 并对2010年招生情况进行分析, 提出了今后提高生源质量的对策。

8.理工大本科培养 篇八

关键词:理工科;素质类选修课;现状分析;对策探索

理工科类本科院校一般以理工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我校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中,理工科占比为72%,管理经济类占比19%,法学、文学占比9%,属典型的理工科院校类专业构成,正是由于这样的专业构成,如何进行素质类选修课的教育,更有其自身特点和个性要求,一般来说,理工科学校所能提供的素质类教育资源却较为匮乏,且课时有限[1]。

全校公共任选课,简称“公选课”,后为了体现其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我校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将其定义为素质类选修课。全国的高校因每个学校课程体系不同,有各种称谓,如“素质类通识课”、“人文素质课”、“公共选修课”[2]等等,但其课程设置、学习目标大同小异[3]。

1 素质类选修课现状

从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年截止到当前学期,开设过238门素质类选修课程。选修各类课程的统计情况为:跨专业类课程(理工类专业课程)12.92%,计算机类课程7.0%,法律类课程11.13%,经济管理类课程4.35%,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64.52%。按照我校专业比例情况,选修不同种类课程的人次比例较为适中,比较好的实现了跨学科选修素质类选修课程,达到拓宽视野,学科交叉学习的目的。

2 素质类选修课现状问题分析

2.1 选课指导工作不够重视,学习目的性存在偏差

选课工作作为教学事务中重要的一环,涉及学生修读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影响学生培养目标实现。学校设计了较为完善的制度环节,出台了相关管理文件,实行分级管理,专人负责指导等。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关指导人员未尽责指导,导致学生对课程和分类一知半解,人选我选,不知所选,不知所学。“他们对于自己想学什么、应该学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对什么事都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自己周围的同学或朋友选择了什么课程,他就选择什么课程。”[4]

2.2 课程开设机制不合理

随着社会发展加快,各种新的知识需求接踵而至,而开设的很多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开设课程要么是教师为了工作量勉强而为之,要么是凑数量,教师能教什么就开什么,而学生更喜欢的人际交流、历史文化、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等课程受到各种限制无法开出,或者开出很少,学生无法选到,只能选修自己不喜欢的课程凑学分。

2.3 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法需创新

教什么,怎么教,在素质类选修课的教学上更是一个突出问题。因为课程类别的原因,教师也不会非常重视,准备也不会像其他公共课、基础课一样充分,内容没有跟上社会发展步伐,讲授时也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该类课程给学生的大体印象就是放放音视频或PPT,板书或其他方式基本没有,内容不新,教师讲的无趣,学生听的也无趣。从前述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素质类选修课程的考核主要是结课论文加平时考勤或作业,此种考核方法不谓不好,只是在素质类选修课程上,应结合实践进行考核方法创新,而不单单以小论文论,不单单以分数论。实际上,正因为素质类选修课的定位,其应该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创新的急先锋。

2.4 教学管理不够严格

一般的认识是素质类选修课没有公共课、基础课重要,所以在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监督上不够严格,也正因为如此,造成教师应付教学,学生应付上课,只为混学分的放任自流的局面[5]。

3 素质类选修课问题的对策探索

3.1 落实选课指导工作,做到人人了解,责任到位

要落实好选课指导工作,按照选课管理文件,做到学校—学院—学生三级认识到位,安排足够时间,将课程分类及内容介绍到位,并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期选修,根据个人自身兴趣爱好、专业方向、就业考量等选择适合自己选修的课程,做到因材选修。一般来说学生在第三、四学年开始学习专业课程,素质类选修课可在第一、二学年修读完成。理工科类学生要选修人文社科类方向,文科类学生要选修理工科方向,而且四门课程或者有前后关系,或者分属不同细类。特别的,指导教师自己要领会选课管理文件,熟悉课程分类及课程简介内容,熟悉选课程序步骤,随时接受学生咨询。

3.2 完善课程开课管理办法,够新够量

素质类选修课的开设,首先要满足数量要求,每学期要开出不少于70门课程(按照目前选修学生规模,大约提供一万余可选座位);其次要按选修学生类别考虑开设课程的类别,如继续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例;三是考虑多种途径开设新的课程,如一门课程多个教师讲授(此种办法已经实行,效果不错),邀请名师开设大讲堂等;四是要紧跟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步伐,多开设人际关系、技能培训、认证考试类的课程,只有具有时代特征,才不至于内容陈旧、落后,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6];五是加大开设视频类公共课的力度,采用课余时间看视频,上课时间多交流的学习新模式。

3.3 改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建立激励制度

素质类选修课程可以作为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制定相应文件政策,鼓励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法方面的各种创新,可先行先试,鼓励教师自行设计教学方式,如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教师自编讲义,素质类选修课多为教师钻研许久的知识领域,自己的讲义会更有价值;在考核上,鼓励教师采用丰富的,不以一篇论文,一张试卷为结果的考核方法,如做调查、研究报告,在学习课程期间所做的任何成果教师都可以参考为学生成绩依据。效果好的,要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如评优考量、增加工作量等等。

3.4 严格教学督导管理,促进教学相长

要迅速改变素质类选修课不受重视的局面,先从严格教学督导做起,要督导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准备是否充分,授课是否认真,编排是否用心,效果是否良好,学生是否有收获等,做到支持改革創新,杜绝放任自流。对于不认真、效果差的课程要及时纠正或停开,并且分析原因,属教师自身原因的,要通过调岗、进修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惠霞,王敬艳,李乖宁.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93.

[2] 陆文龙,贾颜.谈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7(6):43.

[3] 李茜,殷海兵,任霭农.浅谈理工科背景高等院校素质类课程的几个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153.

[4] 王敏,谢东.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3):132133.

[5] 周丽萍,王浩发.高校公共选修课管理对策研究[J].珠江教育论坛,2011(3):7.

9.理工大本科培养 篇九

为规范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格式,现就开题报告、文献翻译、论文的文档格式作如下

规定:

一、总体要求

以下要求适用于开题报告、文献翻译和论文。

1、使用华东理工大学统一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封面、毕业论文封面。

2、用A4纸打印。

3、页面设置:左、右、下边距为2.5厘米,上边距为2.8厘米,页眉和页脚均为2厘米。

4、文献翻译不少于4万英文字符,论文正文为1万字左右。

二、开题报告与文献翻译

开题报告与文献翻译的标题居中,用黑体小二号粗体,段前距和段后距均为0磅。标题下为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格式为“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用黑体四号并居中。

开题报告中紧接着是摘要(只需中文)和关键词。“摘要”两个字和“关键词”三个字用黑体小四号,内容用宋体小四号,关键词为3至5个词,中间用逗号分隔,结束时不用标点符号。然后是正文,正文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为12磅,内容用宋体小四号。开题报告的正文分为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或技术路线、进度安排和参考文献五部分。

页眉左端顶格为毕业论文的题目,若为开题报告/文献翻译则在毕业论文题目后面加上“(开题报告)”/“(文献翻译)”。右端右对齐为页码,用阿拉伯数字。

开题报告和文献翻译中一级标题不需要另起页,设置段前距和段后距均为12磅,其余正文打印格式与下面的论文正文格式相同。

开题报告和文献翻译的装订顺序如下:

1、封面;

2、开题报告;

3、文献翻译;

4、外文原文(用A4复印)。

三、论文

●摘要和目录

中英文摘要各为一页,页码和目录一起单独编页,页码位于页面下方居中,用罗马

数字。摘要要求先中文(“摘要”)后英文(“Abstract”),中文为150~250字,英文为100~150个实词。“摘要”两字、“Abstract”一词和“目录”两字分别用黑体小二号、Times New Roman粗体小二号和黑体小二号,居中。“摘要”设置段前为102磅,段后为12磅,摘要的内容用宋体小四号。“关键词”三个字(“Keywords”)用黑体(Times New Roman粗体)小四号,内容用宋体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体),3至5个词,中间用逗号分隔,结束时不用标点符号。关键词与摘要相距12磅。目录设置段前为0磅,段后为12磅,“目录”两字用黑体小二号,内容要求列出一、二级标题,一级标题用黑体四号,二级标题用黑体小4号。

●正文

正文中所有非汉字均用Times New Roman体。

l、字间距设置为“标准”,段落设置为“1.25倍行距”。

2、每一章另起页。章节采用三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学连续编号,例如1,1.1,1.1.1。章名为一级标题,位于一页的首行居中。章名用黑体小二号,段前距为0磅,与紧接其后的文字或二级标题间距为12磅。二级标题用宋体四号,左对齐,段前距12磅,段后距0磅。三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左对齐,段前距12磅,段后距0磅。

3、正文内容用宋体小4号。

4、表名位于表的正上方,用宋体小五号粗体;

图名位于图的正下方,用宋体小五号粗体;图表按章编号,例如表2.7为第2章第7个表;图3—1为第3章第1个图。

5、数学公式用斜体,按章编号。

6、页眉从正文开始。页眉左端顶格为毕业论文的题目,右端右对齐为页码,用阿

拉伯数字。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另起一页,与正文连续编页码,“参考文献”四个字居中,用黑体小二号,段前设置为0磅,段后设置为12磅,著录的内容应符合国家标准(参见《华东理工大学学报》),主要格式如下:

(1)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2)专著:[序号]作者.书名.版本(初版不写)[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析出文献:[序号]作者.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6)电子文献:[序号]作者.题名[EB/OL].电子文献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致谢(可选项)

致谢另起一页,与正文连续编页码,“致谢”两个字居中,用黑体小二号,段前设置为0磅,段后设置为12磅。致谢内容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论文的装订顺序如下:

1、封面(华东理工大学统一封面);

2、任务书;

3、中文摘要;

4、英文摘要

5、目录;

6、正文;

7、参考文献;

10.理工大本科培养 篇十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高等学校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教育过程,也是客观评价学校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各教学单位务必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第二条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特颁布本规定。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三条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分管教学院长的统一领导下,由教务处、系部、教研室分级落实完成。

第四条 教务处负责制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并对工作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协调、总结。

第五条 各系应成立以主管教学的系领导为组长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检查、评审和总结,并报教务处备案;各教研室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三章 目的与要求

第六条 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和思维方法,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七条 毕业设计(论文)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实验研究和数据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经济分析能力、实验结果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培养学生工作组织、调查研究、查阅并运用文献资料、表达展现和撰写等综合技能。

第四章 时间安排

第八条 各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安排在第四学年。各系工作领导小组于第七学期第十周提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各教研室主任于第十二周组织教师拟定题目并汇总“题目审核表”,初审后报系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鼓励有条件的系部可请相关校外专家 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进行鉴定)。十六周前公布审定后的题目与指导教师,并于该学期结束前完成学生选题、指导教师的确定、任务书的下达等工作。

第九条 指导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文科不得少于六周,理工科不得少于八周,原则上于第八学期(专科为第六学期)的6月20日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各项工作。

第五章 管理职责

第十条 教务处职责

1.制定厦门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各种文档;

3.组织督导团成员不定期抽查各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做汇报、总结。第十一条 系部主要工作职责: 1.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 2.制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

3.召开学生动员大会,举办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讲座,宣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纪律及评分标准等;

4.负责审定本系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

5.定期检查本系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特别要做好初期审核、中期检查和答辩检查;

6.制定本系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和撰写规范的补充规定;

7.成立以系领导为主任的答辩委员会,并确认各答辩小组的人员组成,组织对优秀和不及格毕业设计(论文)的二次复审答辩;

8.做好毕业设计(论文)文件归档工作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第十二条 教研室主要工作职责:

1.确定指导教师,组织选题,审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编写与下达情况; 2.组织开题报告,检查学生对课题任务、要求和进度的落实情况; 3.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情况;

4.每月召集一次指导教师会议,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5.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定工作。第十三条 指导教师主要工作职责:

(一)指导教师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在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确实需要时,可聘请外单位中级以上(含中级)的技术人员担任指导工作,但事先须经系部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2.指导教师师生比一般不高于1:10。

(二)指导教师主要职责:

1.向学生讲清楚课题意义,提出明确要求,组织学生做开题报告,编写并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2.列出必要的参考书,引导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完成2000-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包括本课题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向),并把一篇与课题相关的外文文献翻译成中文(所翻译的外文文献不得少于3000实词);对学生进行仪器使用指导;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安排;审阅学生的社会调查计划和实验设计方案;指导学生拟订论文写作提纲,审定学生的论文初稿;

3.按期检查学生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深入调查、科研或实习现场,进行具体指导并做好指导记录;

4.对学生进行考勤并做好考勤记录以备检查,把学生的出勤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学生缺勤(包括病、事假)累计超过毕业设计(论文)时间的1/3者,视为平时成绩不及格,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以不及格计;

5.指导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指导、检查,答疑原则上每周应不少于2次,并提倡指导教师采用启发式辅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6.参加论文答辩工作,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打分。

第六章 选题工作

第十四条 认真做好选题工作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符合专业培养方向,不能偏离本专业所学基本知识;

2.研究方向和基本观点明确,题目既不能太空、太泛,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工作量饱满,使学生既能得到综合训练,又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努力按时完成;

3.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尽可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各类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较大提高,鼓励优秀学生有所创新;

4.毕业设计(论文)原则上每生一题。由几名学生共同参加的课题,必须明确每名学生应独立完成的任务,并在题目上加以区别,使每个学生有所侧重,并据此独立撰写各自的论文。

5.毕业设计(论文)的命题每学年应不断更新,更新率≥40%,多年重复的课题应适当做些变动,使内容与上一有所区别。

第十五条 选题程序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先由指导教师提出,陈述课题来源、主要内容、难易程度、具备的条件,填写《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审核表》报教研室、系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2.学生除了在指导教师提出的课题中选择外,也可根据本专业特点选择自己在实践中感兴趣的课题做毕业设计(论文),但要求自选课题应与本专业密切相关,有合适的指导教师。可聘请校外相当于讲师以上的科技、工程、管理人员做指导教师(应事先制定指导计划,核定工作量,报系部工作领导小组审批,教务处备案)。教研室应派专人联系,定期了解情况;

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经系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各系应于第十六周前公布题目、分组情况、指导教师名单、选题要求等,并组织学生选题。

4.学生的研究方向选定后不能随意更改,更改率≤10%。题目如需更改的,应经指导教师同意,并填写《厦门理工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更改申请表》,报系部审批备案;

5.学生选题结束后,指导教师应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形式向学生下达任务。任务书必须认真填写,除提供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必要的内容、要求和应完成的工作外,还要拟定阶段工作进度,由多个学生共同完成的课题,应明确各个学生独立完成的工作内容,并在题目上加以区别。

第七章 答辩评分

第十六条 本科生应通过答辩方能取得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分为一次答辩和二次答辩,一次答辩要求所有本科毕业生都必须参加,一次答辩结果为优秀和不及格的学生再参加二次答辩。

第十七条 一次答辩由各系部组织人员进行,二次评优答辩要求有1-2名与本专业对口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校外专家参加。教务处将派人到各系部参加一次答辩和二次答辩,各系部应至少提前三天把一次答辩和二次答辩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报教务处备案。

第十八条 答辩委员会由系部领导及专家组成,按教研室分成若干答辩小组,具体负责 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成员原则上应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

第十九条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按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中等(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以下)五个等级划分。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应从以下方面考核:

1.学生是否较好地掌握课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2.学生是否基本学会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是否初步具备从事设计、研究工作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学生是否按系(部)要求的内容和时间,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各环节所规定的任务;

4.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成果的大小以及表现出来的实际应用价值与创新价值; 5.是否符合《厦门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6.答辩情况及独立工作、独立思考、组织管理能力,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往能力等情况;

7.学习态度,毕业设计(论文)中表现出来的工作、学习纪律情况。

第二十条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评阅人评定成绩和答辩小组评定成绩三部分组成,权数分别为0.5、0.3和0.2。以上三个评分均应以100分制记分,然后按比例折算成五级记分的总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一式二份,一份存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中,一份存入学生档案。

第二十一条 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成绩一般应呈正态分布,优秀率不超过10%,不及格率不超过5%。

第二十二条 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严重违纪的,其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为不及格。

第二十三条 对优秀和不及格的毕业设计(论文),各系(部)工作领导小组应组织专家进行系级复审答辩,并对优秀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复审答辩仍不及格的可在规定修业年限内重修一次。

第八章 资料归档及工作总结

第二十四条 毕业设计(论文)应按顺序装订成册(装订顺序见《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第四条),涉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所有文件、资料均应归类、整理,并按照学生学号存档于各系部,至少保存5年。系部相关管理文件和统计材料按专业、班级存放。第二十五条 各系在结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础上,应认真进行总结,从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育人、答辩等方面深入分析教学质量,总结工作经验,撰写总结报告,并将总结报告于6月30日前送交教务处。学院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召开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研讨会,组织经验交流,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量参照学校有关规定计算。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同时原规定自动失效,具体事项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上一篇:万能检讨书3000字下一篇:全球农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