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实践中改变

2024-08-25

教育在实践中改变(共10篇)(共10篇)

1.教育在实践中改变 篇一

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白银区第三小学 寇贤英

体验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过程。一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实践中完成。对于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起始阶段,他们的成长成才尤其需要不断地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需要主体的参与和积极的内心体验。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使少年儿童在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意识,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在社会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我校大队部为学生营造了以下体验实践活动阵地:

阵地之一:升旗仪式

升旗台展风采

升旗手、护旗手、礼仪队、主持:

每周一例行的升旗仪式的升旗手、护旗手、礼仪队、主持由各中队民主评议后产生。对这些同学的的选拔只有一条标准:“你进步了吗?”不断超越自我,克服自身的缺点,那便是他的亮点。当升旗手佩带红色绶带,拉动绳索,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注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们比任何一个人更能感受到仪式的隆重和庄重,心中迸发的是更为强烈的爱国热情。

国旗下的演讲内容:

大队部每周提前一周公布国旗下的演讲内容,面向全校学生征稿,优秀稿件在国旗下演讲。

国旗下的演讲:

每学期开学,大队部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要求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国旗下的演讲。报名学生由大队辅导员和宣传委员培训后在国旗下演讲。

多年来,我校从未停漏过一次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积累下来的资料已是厚厚的一叠,我校升旗仪式已成为学校品牌活动。

阵地之二:各中队黑板报、手抄报。

品味设计的乐趣

学校里有大批绘画好、写字好的学生,学校的24块黑板报都由他们负责。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各自的特色命名,每学期出版两次不同内容的黑板报,并接受大家的评议。他们精心的设计,使老师省心,让同学们看得开心,真是一举多得。我校的手抄报宣传廊,由4-6年级学生布置,每月一主题,手抄报版面整洁,内容丰富,独具一格。学校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学期末给予表彰奖励。

阵地之三:红领巾广播站

尝试创新的愉悦。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建立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成立了“三队”工作室,播音队、小记者队、编辑队面向全校生公开招聘,择优录取。

“红领巾广播站”每周星期三定期广播校园新闻(学校活动,大队部将要举行的活动。好人好事);优秀稿件,学生童谣、诗歌、作文;

红领巾广播站为学生传递信息,传播友情,让学生体验爱心,感受创新。学生在广播站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特长和才智,体验、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和与困难作斗争的快乐,在体验中一天天成长。

阵地之四:小组活动

参与中体验快乐

我校大队部成立的“文明小使者”、“文明监督员”、“红领巾监督员”体验活动,已经成为学生非常喜欢参与的活动。

文明小使者由大队委自愿报名,每组6人,每天早晨7:30—7:40中午2:20——2:30在学校大门口站岗,迎接老师和同学,检查指导全校同学做眼保健操,中午指挥放学路队。

文明监督员由4—6年级学生自愿报名组成,每组12人,制止庭院、教室、食堂不文明行为。

红领巾监督员由大队委组成,督促全校同学佩戴红领巾。

两周一次的主题都会已是我校少先大队的常规活动,学期初大队部根据德育活动主题和节日特点制定本学期中队活动内容,不同的年级围绕同一个主题开展不同的活动。由于队会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白银电视台《今日关注》报道了我校主题队会的开展情况。我校每学期召开春季和秋季两次运动。运动会的口号是:人人参与,健康成长。有运动特长的同学参加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没有运动特长的同学,自由报名参加由大队部组织的各种活动小组:维护秩序组、播音组、发奖组、救护组、新闻组、传递组、摄影组、裁判组。大队部对表现突出的各组学生及时进行表彰奖励。

阵地之五:网络

体验网络的新奇。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连通了千家万户,我校为了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成立了学校网站,让学生在学校网站了解世界,并设置自己的网页。每学期举办一次 “春蕾杯”电脑设计创作大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舞台,学生作品《可怕的战争》、《树木保护神》分别荣获甘肃省中小学生电脑设计创作大赛一等奖、三等奖。

阵地之六:雏鹰争章

争章中体验成功

雏鹰争章是少先队的特色活动。我校为了提高少年儿童的全面素质,更好的配合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雏鹰行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少先队活动中,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争章活动,“雏鹰争章”细则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白银区三校学生日常行为好习惯》为主要内容,根据少年儿童特点,结合我校实际,开展独具特色的三小“雏鹰争章”活动,活动共设五枚章,即德育章、学习章、礼仪章、卫生章、安全章。同时各中队开展雏鹰小队活动,把本中队学生分成八个雏鹰小队,各小队根据每个成员的争章目标,不断策划、开展各种学习实践活动。每学期各小队根据五项争章内容设五面红旗,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开展争章活动。

中队辅导员周周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校大队部每月定期检查各中队雏鹰争章开展情况,每学期末对各中队争章突出的学生和小队进行表彰奖励。

我校雏鹰争章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小处入手,让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并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很受师生的欢迎。

我校少先队体验活动红红火火,三小的少年正展翅飞翔,体验着新奇,体验着收获,体验着快乐,三小少先大队将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塑造一个永远的春天。

二00九年三月

2.教育在实践中改变 篇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12月在我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96例, 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其中男122例, 女74例, 年龄36~81岁, 平均年龄58.5岁, 文化程度:小学33例, 初中53例, 高中64例, 大专及以上学历46例。规律运动18例, 偶尔运动39例, 很少运动139例。有冠心病者46例。饮食基本不控制126例, 偶尔饮食控制57例, 合理饮食者13例。有烟酒不良嗜好者96例。

1.2 结果

对196例糖尿病患者均实施行为改变策略一年后, 对196例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发现80%的患者能合理饮食, 76%的患者能坚持运动, 78%的患者戒烟, 50%的患者偶尔小量饮酒。

2 行为改变策略

2.1 评估

在实施行为改变策略前, 针对每例患者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 用会谈的方式详细了解影响行为的相关因素。具体有以下评估内容: (1) 饮食习惯:是否经常参加应酬, 外出就餐, 是否偏食、是否定时定量、是否经常暴饮暴食等。 (2) 体力活动:询问工作性质, 体力活动是否因工作性质而受限制, 如:应酬多饮食不定时、出纳员、司机、办公室工作等, 有无因家务事繁忙, 需照顾家庭成员体力活动减少。 (3) 认知程度:是否知晓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食的重要意义, 是否认可饮食控制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础措施, 询问患者改变目前不良行为的动机, 如;是否认识饮食不规律会对血糖造成影响, 是否认可运动所带来的益处, 是否对饮食控制有恐惧、抵触心理。 (4) 家人的支持: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是患者产生行为改变的有效动力, 同时也是很好的监督者, 能随时观察和监督患者的生活行为, 必要时可制定饮食、运动计划, 甚至共同参与, 增加兴趣。

2.2 计划

(1) 解决思想问题, 变被动为主动, 讲解大量事例, 反复强化因改变生活方式带来的益处, 必要时也可鼓励和病友多交流, 使其积极主动配合。尤其是新发糖尿病患者存在紧张、焦虑、悲观、恐惧心理, 对生活失去信心, 应给予个体化心理疏导, 消除其不良心理。 (2) 制定目标: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 (如血糖、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等) 确定需要达标的指标, 定期监测, 逐步接近目标。针对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制定须改变的主要行为。 (1) 合理饮食、科学饮食。根据患者身高、体质量、活动量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 避免过多热量以减轻胰岛B细胞负担, 纠正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 防止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合理分配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占全天总热量的60%~70%, 蛋白质占15%~20%, 脂肪占20%~25%, 将每天的总热量按早餐1/5、中、晚餐各2/5的比例分配, 或者早、中、晚各1/3的比例, 同时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用食物交换份来调配饮食。教会患者计算每日总热量, 让其可以有效的控制饮食。 (2) 规律运动:运动时间以餐后1~2h为宜, 运动量以运动后微汗、呼吸平稳、无心慌、胸闷等不适为好, 运动后精神放松, 虽有轻微疲劳感, 但休息后会很快恢复体力。运动不足, 达不到治疗效果, 运动量过大, 将会出现气短、胸闷、心慌等不适, 不但达不到治疗目的, 反而影响健康。 (3) 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 并做好坚持, 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等。 (4) 控制不良行为, 戒烟限酒。

2.3 实施

(1) 思想行为认知阶段:让患者了解糖尿病是终身治疗疾病, 可防可治的受生活方式影响的疾病, 是由于不科学、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与多重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肥胖、高血脂、吸烟、活动少、饮食不合理) 相关的疾病。改变生活方式, 减少危险因素发生, 将会延缓并发症出现,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 行为监测阶段:行为改变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 要循序渐进, 贵在坚持, 可让朋友和家人监督, 按计划逐步接近目标, 只要行动了就会有进步、有收获。 (3) 定期指导阶段:我们定期电话随访, 详细了解患者的行为改变情况, 一开始好多患者找种种理由不能坚持运动, 这时及时给予鼓励, 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表现, 并给予指导, 后来收到良好效果。

2.4 评价

糖尿病的发生多与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 患者多年形成的不良习惯, 寻求改变除了需要深刻的思想认识, 更重要的是行为改变, 其次是坚持。我们运用了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患者实施教育、跟踪随访, 把行为改变策略作为主要健康教育内容, 通过一年的观察, 效果满意。

关键词:行为改变策略,糖尿病,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常春, 冯思红.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12) :18.

[2]高莉莎, 虞芳.糖尿病健康教育在内分泌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1629.

3.教育在实践中改变 篇三

当我还正在困惑的时候,叙永县教研室提出全面实施推进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意见,我眼前一亮这不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吗?同时也点燃了我抱负的希望和激情。

学校、教师只要认真务实开展综合实践调查和讨论,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作为中间桥梁将自己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教给父母。如果家长利用孩子交给的知识能解决问题或者困难,那么家长自然会认为教育对自己真正有用,对自己子女有用。因为他们都是目光短浅而且又是很现实的人,他们的追求不是很高很远,而是满足人生的生存。如水尾小学开展的综合实践课题“适合大竹笋生长的条件”、“竹笋的营养价值及食用方法”等就已经完全证明综合实践课的性质和目标。在实践中能为农民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师都充当一个重要角色,通过这一渠道,利用现代化教育思想提高农村家长各方面的素质。同时也会改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观念,让下一代人能充分得到教育,从而改变下一代人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但是教师又面临着一个问题:山区家长不愿或不主动接纳教师。因为教师责任单一,就为了孩子学习,教师家访通常主要谈论的都是孩子学习问题。我想改变这一现象原因还是找教师自己。我认为教师家访需要转换话题,把关心孩子的同时也加入关心山区经济的发展话题与家长进行讨论。我认为这个过程“小学综合实践课”是完全能够完成和满足这一事实要求。试想:要是教师能善于发现找到挣钱之道,通过学生搭建桥梁转给家长,家长得知是教师给予他生财之道时,家长一定会很敬重教师,也很支持和重视教育工作。

虽然教师不是万能的,但教师真正能与家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建立起家校合作教育模式,认真开展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相当有必要的。教师还可以为他们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宣传地区资源等,可以推动地区旅游业、竹木业等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变农民挣钱的局限,解决农村家庭生活的基本需求。给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并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教育在实践中改变 篇四

随着教育改革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人,教师改变(teacherchange)在今天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现象原本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改革的实施中,仅仅是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材料、教学策略以及学校的组织结构等并不能自行启动以求实现有效的改革,它们都必须通过参与并投人其中的人,即教育工作者,或者更直接地说是教师来实现。若处于改革中的教师无动于衷,则学校教育系统中其他方面再多的变化最终也将无济于事。因此,教师改变成了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和终极力量。

然而,纵观几次大的教育改革,不得不说,改革对于教师而言,更多的是从一种责任变成为一项负担。而教师们面对一次次的改革从一开始的热情和奉献,到后来的挫折和气愤,甚至导致对原本工作热情的减退。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社会、改革项目的管理者甚至于教师本人最初对改革怀有较高的期望,以及巨大的热情和承诺;另一方面,改革计划本身以及其后的实施却不得不使人们承认这种较高的期望是没有能力实现的。如此一来,轰轰烈烈的改革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一张过度负担的处方,除了肯定希望的存在,别无他用。

一、关于教师改变的两种策略

综合分析近几十年来关于教师改变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关于教师改变主要有两种策略。

一种认为教师改变大多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策略,以外来政策计划的方式所推行。在这种策略下,教师被视为研究和实施工作中的接收者与消费者,其改变的过程被视为是线性的,而且是来自于教室外的一种新行为、想法或教学计划,而这些通常是始于某个理论或研究。改革的推动者制定教师应该在教室内实施的改革,然后,教师被告知需要做出的改变。如果教师没有实施这些建议的改变计划,则被认为是对改革的抵制。

另一种策略则基于前者改革策略的失败,认为教师的改变是来自对信念与实践工作的深层反省,进而认为教师思想和观念的改变是改革的先导。这种改变途径依据这样的假设:教师信念和态度的改变将导致教师课堂行为和实践的改变,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的改进。因此,在制定教师发展活动时,应该首先寄期望于唤起教师态度、信念和认知的改变,试图改变教师对教学信念或某一课程的态度,使之主动参加各种专业培训项目或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进而寻找机会将所获取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尝试性地应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对于这种教师改变途径的认识隐含着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教师愿意作出改变吗?或者说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是否容易?二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否必然会带来教师具体行为的改变?

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恰恰与人们的期望相反,在教育改革中更多愿意扮演一种保守、迟钝和因循守旧的形象。尽管教师的改变与课程实施在理论上的联系相当紧密,然而当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出改变时,往往会受到来自教师的抵制。这种抵制可能是十分激进的,教师对改革表示出直接的断然拒绝;也可能是比较委婉的,教师以缺少时间、精力和设施推脱责任;更多情况则是表现为一种阳奉阴违式的消极抵抗,即教师表面上接受改革,但并不落实在行动中。可见,教师是不愿作出改变的。在长期的专业实践中,教师凭借着已被证明其效果的知识、技能和信念已经形成了自己熟悉的范围、习惯和行为模式。一旦逾越这个区域,教师必然会感到困难和一定的风险,而改革正是意味着教师必然要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新局面,承担冒险的后果。由此可知,要教师作出改变,要改变教师的思想和观念绝非轻而易举,也非一毗而就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大量研究表明,以教师态度和信念的转变为首的变革思路是不正确的。因为它至少不符合经验丰富教师在改变过程中所体现的特征。事实上,作为以经验为重要活动依据的主体,他们信念和态度的显著性改变只有在学生学业成就的预期变化得到证实以后才会发生。也就是说,教师的改变主要取决于对新理念、新方法实践效果的对比思考,如在运用新教学方法、使用新教材和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元素会被保存和重复,那些不起作用或未能带来有力成功证据的通常被摒除。同时,教师教学态度和信念的改变大部分源于课堂实践。如果教师尝试采用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成功地帮助这些学生改善学习,他们的信念就很可能发生转变。因此,可以说学生学业成就的积极变化和改善通常是大多数教师态度和信念发生显著变化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操作之间往往会考虑更多因素,而绝非仅仅凭借新的教育理论的产生、教育专业的指导或培训机构的灌输可以带来的。

二、关于教师改变的困境与反思

教育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教师在改革中的角色扮演、教师需要改变什么、如何进行改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避免风险的意识往往使人们习惯于对事情作出详细的规划,期待按部就班地进行,恨不得把一切都考虑在内,避免一切偶然因素的出现。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人们不去冒不确定的风险,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谈何期待重要意义的变革发生呢?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进行反省,不能从每一次的改革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则不仅会使改革收获甚微,而且会使一批一批的教师成为改革的试验者,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反思一:没有发展和扩大教师的道德目标

什么是道德的目标?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等人认为探索、知识、能力、关怀和社会公道等道德责任的含义较之课程和课堂的经验更为深刻,是深人到机构自身的道德环境的核心,构成教育的道德目标。而对于教师而言,道德的目标更多的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目标,其含义不仅仅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更包括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关注、投人和能为之做出的改变。

美国学者迈克尔·富兰在1991一1993年进行的一项对于师范生“为什么要当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提到理由最多的是“我想改变一下”,并援引了一段样本:

我希望像其他的优秀教师那样在教学上作出贡献,这将有助于使我们未来的社会变得更好。我关心孩子们以及孩子们的学习方式。

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社会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

没有任何其他的职业可以使人们有机会对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这样一种积极的影响。

我想使学生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变化。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走进教室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我活着就有意义了。

尽管这是发生在美国师范院校的情况,但是,对于中国的师范毕业生而言,选择教师这一行业与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能够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这是一项多么神奇和神圣的使命啊!

可以认为,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热爱和奉献的精神被认为是教师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目标。然而,这项基本的道德目标是否得到了不断的维持?是否在教师中得到了不停的强化和实现呢?笔者认为,前景不容乐观。未毕业的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缺乏兴趣,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怨声载道,而老教师们则“明日复明日”,凭借多年来积累的经验重复着稳定的教学。在这种境况下,谁会对改革有兴趣呢?又有谁来进行改革呢?

道德目标的确定和实践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精神支柱,也是教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探索自身能够做些什么和怎样做得更好一些,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采取行动来改进学校教育的条件、活动和成果,在多大程度上鼓励和支持教育改革进行的前提。

反思二:没有改善教师获得成功的条件

如何来衡量教育改革的成败,这是一个颇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论的突破?还是多少年后中国能否出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笔者认为,正如教育像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那样,改革的成功也是一个以点带面的过程,只有作为个体的教师获得成功了,才能认为改革对一部分人产生影响了,从而才能赋予教育改革以真正的价值。

当教师们愿意投人到教育改革中来时,作为改革的推动者、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教师团队应该如何为教师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支持和协助。对教师改变的支持主要是在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上的支持。正如上所述,教育改革具有复杂性和渐进性,教师开展改革实践的过程必定也是充满困惑、矛盾和思考的过程,既包含对于成功的探索,也包含对于失败的尝试。作为学校和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应该以一种信任、宽容的态度对待,并为其创造和改善改革的条件。

除此之外,教师获得成功的条件还包括协助,特别是指在教师之间创建一种协作的精神和氛围。改革是一种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合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得到来自同行的肯定、质疑,甚至于是否定,当然,其前提是基于共同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协作的环境还可以为教师分担改革的压力。对于教师而言,改革是一项冒险,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协作的组织可以为其减缓压力,使教师获得一种支持,从而感到有勇气去承担改革的风险,做一些也许他们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认识到无论会成功或失败,都能够和同事们共同承担。

反思三:没有让教师成为真正的参与者

教师是课程与教学的核心,但是在课程与教学的历史中,教师一直缺少被认真地研究与看待,而常常被视为完成改革计划的一个工具,在改革中扮演某种已经规划好的角色,一种作为国家、知识分子、教育改革专家的传声筒的角色。

从以往的多次教育改革来看,教育和改革的专家们往往很少谈论课堂中教育改革的实施。其原因在于在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中,教育专家只要负责改革计划的设计和制定,而教师的任务才是课程的实施。教师无权、也无需参与到改革的上层运作,因为教师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最底层。同样,教师也无需了解改革当中可能潜藏的危机,因为他们只需要负责执行改革的内容。换句话说,教师只是改革的执行者,而决非改革的真正参与者。此种情形,会使教育改革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首先,教师必须面对改革所产生的压力,而无从化解。从改革的动力源上划分,教育改革大致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内源型的,即改革的动力主要源于学校内部特别是教师群体;另一种是外生型的,即改革的动力主要源于政府或其他社会力量。从几次大的教育改革来看,我国的改革多倾向于后者,即外生型的教育改革。此类型的教育改革倾向于把自身的教育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强加给教师。当教师无法对改革产生理解和认同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而这些消极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教师对于教育改革的主观评估,促使教育改革转变为教师的压力。

其次,使教育改革流于形式,而无法真正落到实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今后更好发展的可能性,它的着眼点在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与学生接触最为亲密的莫过于教师。当教师无法真正成为改革的参与者时,其对于改革更多的是持怀疑态度,不愿为改革而做出自身的改变;更糟糕的还会曲解了改革的真正意图,使改革走向失败。

让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真正参与者,一方面需要我们改变对于教师的传统认识,从而在进行改革方案时提升教师的价值,让教师参与方案的制定;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就改革的内涵与本质对教师做出明确、清晰的解释,获取教师的认可,从而能够做好改革的准备。

反思四:没有让教师体验到个人改革的能量

当前的教育改革旨在彻底改变沿袭已久的教学文化,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但如此远大的改革理想,对于从事前线工作的教师来说,的确显得有些遥远,因为他们真正关心的就是怎样把学生教好这个实实在在的问题。然而,他们却未意识到在这当中也蕴含着改革的能量。

教师往往对于自身在教育改革中所能发挥的能量缺乏正确的认识。如果走进课堂,就可以发现教师其实无时不在改革,他们重组课堂,开展不同的活动,试用不一样的课本,改变课程主题的次序,尝试不同的沟通技巧等;他们会根据课堂中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会根据家长的不同要求做出必要的回应,会根据学校管理层制定的相关政策而调整课堂活动,他们也会尝试各种不同的新活动以期帮助学生更加投人学习。但很多教师对这些活动往往不以为然,认为至多只是一种变化,而很难同教育改革相联系。其实改革并没有太多的宏伟目标需要实现,尤其是对课堂实践中的教师而言,改革体现在细处。当然,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的改变、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有一定高度的认识和总结。如此一来,才能将个人的改革与大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相适应、相补充。

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发挥个人改革的能量,因为改革是不可能由正式的领导人自己来制定的。换句话说,每位教师都有责任帮助个人和集体进行能力的探索,不然我们的改革将无从着落。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发挥个人改革的能量,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需要负责任的也是学生,在如此复杂和动态的改革过程中,不能够把责任推给别人,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育专家。

三、结语

有鉴于上述反思,面对正紧锣密鼓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教师在改革中的作用、地位和价值。除了将教师作为被改革的对象,要求他们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作出改变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之外,我们更需要将教师看作是改革的力量,甚至于就是改革者本身。然而,这一过程决非仅靠教师、学校的力量可以完全得到解决的。一方面,需要对作为政府智囊团或大学教授的那些改革者在改革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有重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作为一项长远的策略,师范院校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应该发挥后备军的力量,尤其是对于培养师范生的道德目标责无旁贷。

5.教育在实践中改变 篇五

所谓实践教育,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实践教育秉承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在立派教育的基础上成立的辅导机构。“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对现今的教学,有积极作用,立派一贯遵循着、实践着这一理论。在此基础上,立派教育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办学理念,健全了机构,面向广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应运而生。

所谓创新,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新时代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迫切希望高等学校为社会输送创新人才。要实现创新首先,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有足够的知识和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还要具备超强的想象力。

把实践教育和创新结合起来就要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对每一事物提出为什么?提高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把综合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到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培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是产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在社会调查中,可发现自己好奇的现象,发现不良的社会问题,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往往能从中引发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6.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应用 篇六

作者姓名:王富军

工作单位:桂林市灌阳县新街乡邓家小学

地址:桂林市灌阳县新街乡邓家小学

邮编: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541604 *** 328178635@qq.com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摘 要: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是健康的,正常的。能够诊断为心理疾病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当中,与其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解决问题儿童少年中,不如将重点放在积极的心理辅导当中,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疫防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学会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助人自助”。本文通过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对“积极心理学”在学校进行了实践与研究,通过对比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学校的教育以及咨询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育实践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1.1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go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己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广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1.2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

1.2.1在主观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感(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

1.2.2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获得这些品质的原因,以及这些品质对个体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影响作用。

1.2.3.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如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乐于助人、有礼貌、宽容),以及有利于个体形成这些美德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有极度心理问题的人在学校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中小学生中,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心理?出现心理问题我该怎么办?我现在过得幸福吗?等等问题时常在他们的头脑里俳徊。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其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解决问题儿童少年中,不如将重点在积极的心理辅导当中,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疫防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学会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助人自助”。对于特别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让其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机构。学校只是

做的一些辅助性治疗。

很多心理咨询教师,认为自己在学校里没什么事做,也不被领导重视。经常抱怨学校领导对这方面不够重视,学校、家长只重视成绩,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放在心上。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只是一个摆设。学校心理咨询该怎么做?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焕发活力?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为学生服务?如何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位学校接受?如何才能让做心理咨询的学生不感觉到做咨询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在抱怨,学校也觉得心理康健教育并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学生、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也十分的敏感,认为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这种种的原因,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正常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国内在学校管理及教学应用中的成功案例

3.1美国最为成功的教师之一:玛瓦·柯林斯

1975年,她在在芝加哥自己的居所里创建了一所学校,说是学校,其实只有四个学生。当时,芝加哥市中心是出了名的毒品和犯罪蔓延的黑色地区,许多贫困青少年也跟着学坏、堕落。柯林斯的学生正是那些由于品行恶劣或者成绩太差而离开学校的学生。结果,她创造了奇迹。她的学生们慢慢不再想着街头的热闹,居然耐住性子在教室中学习。她的学生也从四个,变为成百上千,甚至开起了一所又一所的分校。那些曾经的问题孩子们毕业后成为了律师、医生、公务员……

许多人都总结过柯林斯的成功之道,结果发现本质就是“赞美与信任”。柯林斯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潜力,她一遍又一遍地向孩子们重复着——“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能成功,承担生活的责任。停止抱怨,停止抱怨政府,停止抱怨老师,停止抱怨父母,成功与否全在你自己。”当孩子们做了错事之后,就会处罚他用100个单词来形容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在唤醒自己的确潜能,当这些孩子完成作业之后才发现自己竟然有这么多的优点。

玛瓦·柯林斯的事迹使我们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教育方法,任何一个孩子,一旦积极的心态被调动起来,一定可以迎来更光明的人生。

3.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周弘

周弘用赏识教育法教育自己全聋的女儿,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用赏识教育法培养了一批早慧儿童,也改变了成千上万健全孩子的命运。

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孩子觉醒,让孩子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每一位孩子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孩子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日日赞叹的教育!赏识教育归纳出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和简单易学的三字经操作方法,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正如柏拉图所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找寻愉悦。”我们通过实践以及理论研究,积极心理学比较适合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我们根据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参照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们在学校引入了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实施一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4.1在学校实施积极心理学的具体过程:

4.1.1加强校本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白积极心理的目的、作用以及对教学的影响。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让积极心理学服务于老师,学生。校本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在校本

培训中,我们设置了如下内容:

4.1.1.1何为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等。

4.1.1.2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以及成功案例等。

4.1.1.3如何在学校中开展积极心理学的活动。如何在教学当中渗透积极的心理学思想。

4.1.1.4推荐阅读有关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主要有《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治疗案例》等。

通过校本培训,不仅让老师了解了积极心理学,也增强了共识,为以后开展积极心理教育工作打下了基础。

4.1.2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让校园环境,把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渗透到每一位师生当中。个体的发展,既受个体个人特征的影响,也离不开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学校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我们能够调节的地方。在学校教育中,与其单纯地与学校讲大道理,不如将这些道理,知识体现在样园文化建设当中,让它在无形中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会感恩、学会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会学习等。

在学校,我们有一张永久的关于描述人性优点墙报。这些词语主要有:聪明、好学、诚实、勇敢、热情等,这些词语主要通过在学样征集而来,不仅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也可以更好让这些优良的品质渗透到学生当中。

学校的音乐铃声,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多为积极健康的音乐铃声。学校的广播站,也要求多播放积极,正面的内容。

学生集队时,要求学生说一遍我们学校的口号:“我行,我能,我最最棒!”通过言语来增强学生的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去与人相比,要学会看到自己的长处,并为之而努力。

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改革,学校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越来越强,增强了学校的品味与凝聚力。

4.1.3开好心理健康课,并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备好课。增强学生的幸福体验感。对于心理健康课的任课教育,学校要求他一定要熟悉积极心理的内容,并将这些理念、方法渗透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明白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心理健康的老师,也要学会一些有关积极的心理治疗技术,来为一些特殊的学生提供服务。

4.1.4与班主任连手,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积累学生的幸福指数。

感恩教育。同班主任一道让学生建立“感恩他人”记录本(低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互动、学生成长记录等来实现),让学生学会感恩,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不能把他们父母的养育、朋友的帮助、健康的身体、学校老师的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

4.2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以及理论研究,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幸福感也很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的也显得更加快乐,更加地热爱学校,更懂得关心人,更能体会当下的幸福。

五、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展望及未来

幸福是我们每一个都想追求的东西,我们作为教育者,更应肩负起这个责任。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学习,更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一个幸福,有用的人。让他们学会体验幸福的生活,并学会应对生活的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能力,做一个幸福、健康、快乐、对社会有用的人。

7.教育在实践中改变 篇七

一、全人教育理念的内涵

全人教育 (H olistic Education) 的概念是由其主要倡导者隆·米勒 (R on M iller) 在70年代末正式提出的。隆·米勒认为, 全人教育包含了进步主义、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全脑开发教育、体制外教育、协同学习、地球教育等教育思维, 强调全人教育运动还在理论创立的阶段。因此, 现在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全人教育的定义。

隆·米勒还提出了全人范式的概念, 认为从全人的本质来看, 精神性更胜于物质性。教育应更着重于人的内在, 如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等, 尤其要注重自我的实现。这一全人范式理论不贬低物质的重要性, 不否认社会存在的价值, 但它认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训练, 更应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 达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R on M iller, 1990) 。隆·米勒还与其他学者一起提出了全人教育的十大原则:为人类的发展而教;将学习者视为独立的“个体”;经验的关键作用;整全的教育;教育者的新角色;选择的自由;为参与式民主社会而教;为培养地球公民而教;为地球的人文关怀而教;精神和教育 (刘宝存, 2004) 。

二、全人教育理念对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的要求

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 它在对以往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的培养目标进行批判的基础上, 倡导培养完整的人, 使人在躯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有价值的人。与培养目标的转变相对应, 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制度与措施都要围绕实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目标设计。全人教育对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的要求表现在目标和手段两个主要方面。

(一)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会计人”为目标

一方面, 会计工作本身的专业技术性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表现为过分追求专业技能训练, 从而陷入人才培养的工具化泥沼。另一方面, 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割裂、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使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缺乏全球化的视角, 甚至难以满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 会计本科教育仅仅只有专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狭隘的会计专业技能的训练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全面发展的“会计人”是人的内在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是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现代“会计人”, 他们不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 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而且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世界公民意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 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贯彻落实全人教育理念

在“全人教育”的基础上落实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必须做好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师资培养、资源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的保证工作。超越僵化学科的限制, 结合社会需求和会计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 充分考虑到学科间的整合和联系, 注重“会计人”完美人格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 应合理安排与会计专业相关的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选课自由, 以适应其不同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上, 教师必须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必须是学习的促进者, 应根据需要设计和运用学习情境, 以适应学生的特殊需要;在授课方式上, 应注重体验式教学, 充分发挥会计专业实习和会计实验的作用, 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接触建立起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考核评价方面, 既要注重培养学生规范会计处理的观念, 也要结合课程特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全人教育理念在本科会计教育中的实践

全人教育思想在北美兴起后, 也传播到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 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全人教育在香港、台湾地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 对我国内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会计专业都是在一个“全人教育”的框架下推行专业教育, 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作为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实施国际化全人教育是其突出的办学特色。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 学院全人教育的实践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 以全人教育为导向的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作为中美合作办学机构, 最初的定位就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学院现已将“全人教育”确立为办学的基本理念, 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等都紧紧围绕该理念运行。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导向,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世界公民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最后要努力提升学生会计学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在突出全人教育的基础上, 致力于培养具有“英语精”、“知识新”、“技能强”、“交际广”的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 重基础、多元化、体验式的国际化全人教育手段

(1) “广通识、厚基础、多选择”的课程设置。为贯彻落实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置上, 将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形成以通为主、先通后专、通专结合的培养模式。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由通识教育平台课、学科 (专业) 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构成。通识教育平台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增强公民意识, 熟悉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历史, 了解国际时事和国内最新形势与政策;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 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掌握必要的国际交流语言和获取信息的现代化手段;提高大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 保持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在学院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 通识课程学分占比达到32.4%。学科 (专业) 基础平台课程按学科大类 (一级学科) 进行规划组合, 包括相近相关专业互通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 它与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一起为学生构筑学习专业知识而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该平台课程在帮助学生建设完整、规范、科学的知识体系, 为学生拓宽专业口径和专业学习奠定宽厚的基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是全人教育目标的要求, 在学院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 选修课程学分占比为19.7%, 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 多元化、体验式的能力培养模式。学院有100多位外籍教师全英授课, 为学生提供优越的英语学习环境的同时, 强化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 每周开设4学时的大学英语课程和2学时的英语口语课程, 口语课程全部由外籍教师授课。从第五到第七学期, 每学期开设一门会计专业英语选修课程, 保证英语学习不断线。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院注重采取包括实践教学在内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学院专门建设了富有国际特色的商业街, 为学生提供创业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服务, 在参与实际工作中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会计系组建了“学生助理团”, 学生助理通过协助会计系领导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接待来访, 及时反映会计系工作存在的问题, 搭建起会计系领导与学生沟通的“绿色通道”,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民主管理意识, 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5%。实践教学由理论课程中的实践和集中实践组成, 理论课程中的实践主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实施, 如《税法》课程中的纳税申报实践、《成本管理会计》课程中的成本核算流程实践等。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实务、计算机模拟手工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3) 多样化、国际化、重人格培养的校园文化。按全人教育的理论, 人是精神性的动物。每一个人不但可以在生理上、情感上和智能上发展自己, 而且也可以在精神上发展自己, 净化自己的灵魂。教育必须不断培育个体的精神, 使其健康成长。这里所指的精神上的发展实质上是指全面发展的人格。如果说合作精神、服务精神、自信心、使命感、乐观精神是普适于所有专业大学生的优良品质, 那么正直、诚实、责任感、谨慎等品格, 对会计专业大学生则有更高的要求。

会计专业以女生居多, 学院创办的“女性成长国际论坛”成为女生与全球成功女性交流的平台, 全方位帮助她们成为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女性;“国际文化周”中的中国日、拉丁美洲日、非洲日、欧洲日、亚洲日、北美日和国际联欢日使学生领略了中西文化的魅力, 为学生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 奠定了文化基础;学院重视游泳、太极、高尔夫球、篮球、乒乓球、田径、啦啦操等体育运动的教学, 将其作为体验式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活动中, 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尊重他人、团队协作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这些品质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学院重视艺术教育, 成立了学生军乐团、交响乐团、排演了众多高水平的文艺节目, 通过校内外交流演出,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艺术欣赏能力, 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 环境育人也是我院独特的校园文化。学院的建筑在中西合璧的基础上, 突出了西方建筑风格, 别具欧洲风情的法国街、意大利广场、德国街、西班牙街, 使学生不出国门就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西方建筑文化气息;造型独特、设施一流的游泳馆、体育馆、行政楼、教学楼等建筑和雕塑、绿化相得益彰, 完美地诠释了环境育人的理念。

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我院本科会计专业教学效果逐步显现。虽然学生入学时是按三本招入, 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 就业能力比较强,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也逐步被社会认可。

参考文献

[1]谭敏:《台湾地区全人教育理念评析》, 《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4期。

[2]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 《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3]谭敏、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 《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4]吴立保、谢安邦:《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教学改革》, 《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第1期。

[5]张云:《“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6]R on M iller.Free Schools, Free PeoPle[EB/O L].http://w w w.spinninglobe.net/fsfp.htm, 2005-10-30.

[7]R on M iller.W hat are Schools for·Antario:H olistic Education Press, 1990.25-30.

8.在实践活动中推进养成教育 篇八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目标,使其终身受用。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深化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金华市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文明办、教育局、市少工委、市关工委、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联合开展“牵手文明,非常有礼”主题教育活动。根据各级有关养成教育的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浙江金华采摘真曹宅镇中心小学,以及学生的特点,探索出了以贯彻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要求,以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活动为重点,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的“养成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养成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把“养成教育”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抓实、抓牢。为了搞好养成教育工作,找准工作的方向,我们进行了确实的调查研究。

以下是笔者分别从三至五年级每班随机抽出五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的样表,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100%,调查主要覆盖三至五年级,数据全面真实可靠。

综合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普遍生活习惯较差,文明生活行为能力、自立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节约意识较差,导致原因也较多,一种是孩子们的身心年龄特点决定的,另一种是地域因素,还有一种是家庭因素。由于本地区经济欠发达,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现象严重,这也就造成了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普遍较差,针对此问题我们提出了对策,以期能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帮助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愉快健康中学习。

记得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说过:德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孩子做人,不要以为人生下来就是人,人生下来只是个动物,跟狗和猫是一样的,成为人是靠后天的教育。那怎样的教育方式孩子最容易接受呢?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都知道德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重点,以实践活动为支撑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生的情感,在活动中强化对学生的体验性教育,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我们也知道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专业教育和日常的生活体验中逐渐实现的。因此,我们针对以下十个方面习惯的养成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争取在新的社会教育姿态下,在“现代化孩子”的需求下,体验活动将会成为孩子通向文明铸就良好习惯的桥梁!

行为习惯养成十方面:

1. 举止文明

举止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势和表情等。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

2. 诚实守信

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

3. 尊重他人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与受人尊重一样,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

4. 守时惜时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从小懂得“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从而养成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

5. 懂得感恩

学会感恩是人性的体现,懂得感恩是责任的要求。懂得感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

6. 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刻不容缓。

7. 遵守秩序

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没有秩序,任何集体活动都无法开展。

8. 勤于动手

自己动手可以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能力。

9. 锻炼身体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工作、成才的基础。锻炼身体不但能让身体结实健康,还能磨炼人的意志。

10. 讲究卫生

讲究卫生是每一个人应有的生活习惯。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养成讲究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特别重要。它是一个人文明的表现,既体现了良好的个人面貌,又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

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传播文明,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以学生为主体、以内容为主线,组织学生围绕主题开展养成良好习惯的活动,讓孩子们在活动的沃土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开展“我与陋习说再见”活动

在活动开展期间,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以“我与陋习说再见,我与奖章交朋友”为主题,结合“好习惯伴我成长”,以“雏鹰文明礼仪”奖章为抓手,开展“好习惯在学校”、“好习惯在家庭”、“好习惯在新农村”等实践活动,引导队员克服生活陋习,寻求真、善、美,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重视发挥中队辅导员作用,针对队员自身的陋习,进行“十个道德好习惯”和小学生一日常规知识与行为的传授、指导、从严细化,强化训练,讲求实效。每周举行一次小队会交流,检查养成好习惯个人计划的执行情况,分析“养成好习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互相监督、互相提醒更有针对性。每月中队举行一次主题队会,总结本中队各小队养成好习惯的阶段性实践情况,引导队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校园内开展“环境情节日”和“公共秩序日”活动,以“清洁的校园,可爱的我”、“和谐的校园,谦让的我”为主题,引导队员不做“抛抛族”,积极参与“弯弯腰”,人人参与美化校园环境的行为,人人遵守校园的秩序。同时,我们还通过精挑细选,在队员中选出了一批“校园小警察”,实行自主管理,发放“友情提示单”和“表扬单”到各中队。每周评比一次,在每周晨会上进行表扬奖励。此外,我们还组织开展了“校园文明之星”、“文明中队”、“校园十件好事”等评选活动,在队员中树立一批榜样,带动更多队员努力养成习惯。

其次,针对家庭与新农村农民存在的陋习,知道队员给就家长写一封信“告别陋习,共养好习惯”倡议书,让家长一同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定期在家庭里开展“环境清洁日”、“家庭秩序日”活动。同时,做好新农村的文明小使者,做好文明宣传与倡议活动,让新农村农民也一同养成好习惯。

二、开展“我与奖章交朋友”活动

雏鹰争章活动是一个强有力的活动载体。我们制定了“文明礼仪章”的争章标准,以中队为活动单位,开展争章活动,达到要求的队员颁发“文明礼仪奖章”,作为评优的标准之一。活动方便操作,也让养成教育成为了一门必修课。

我们根据不同层次年龄的学生,进行了分层式教育,制定了分层目标,活动贴近适龄儿童的情感和能力特征,贴近生活。

三、开展“‘孝’洒天地间”主题教育活动

“敬孝”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文化、传承美德也是我们养成教育中的一块主题内容。那么如何让“孝”在孩子的心中更加形象,从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內在的素养呢?那就需要通过体验活动这一载体氧化“孝心”。

1. 寻找一个好榜样。通过书籍、上网查找、采访老人等途径,寻找一些榜样。

2. 签订一份协议书。与家长签订一份敬孝协议,将双休日作为自己敬孝的内容,由父母评定、监督。

3. 学会一样小技能。开展“我为你送上一杯暖暖的热茶”活动,让父母感受你的温暖,喝得开心。

4. 完成一本“作业本”。制作一本“孝心”作业本,每次为长辈做了一件好事,实事就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老师每周进行审阅将“孝”渗透到生活的点滴中。

四、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文明之星”的评选,树立典型;通过评选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评价具激励性。

五、开展“牵手文明”主题教育活动

“牵手文明”中小学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落脚点,着力抓好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孩子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进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主题教育主要以系列活动的形式体现,内容包括:一是举行“文明传承”图书传递活动;二是组织开展“知书达理”文明礼仪培训活动;三是开展“亲子争章”文明礼仪进万家活动;四是举办“牵手文明”文明礼仪童谣创作比赛等。

1. 举行“文明传承”图书传递活动。五年级学生将《文明礼仪手册》传给四年级学生,供其学习使用,并将一句读《手册》的体会或一篇学习心得夹在书里。今年开始,确定每年9月份第四周的周一为学校“《文明礼仪手册》传递日”。

2. 组织开展“知书达理”文明礼仪培训活动。通过晨间谈话、班队(团)活动、专题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培训活动,激发师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热情,提高师生对文明礼仪知识的知晓度。

3. 开展“亲子争章”文明礼仪进万家活动。本次活动通过礼仪争章的形式,在学校、家庭、社区中开展“小手牵大手共养好习惯”、“小手牵大手大家找陋习”、“小手牵大手礼仪迎宾客”等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礼仪等。

4. 举办“牵手文明”文明礼仪童谣创作比赛。引导孩子们以文明礼仪为主题,创作富有童趣、短小明快、朗朗上口、适于传唱并有时代特色的文明礼仪童谣和相应的表演节目。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通过学校的“文明礼仪伴我行”等系列活动,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心灵得到净化,学生的文明言行处处可见。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人多了,矛盾少了,心胸开阔了;挑食的现象少了,文明的语言多了;关心集体的人多了,乱扔纸屑的人少起来了;遵守纪律的人多了,任性娇气的学生少了,使学生从中获得正确的审美素养与对幸福真谛的探究和享受,在美的愉悦中完善自身的人格素质、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提升精神境界,积淀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小学养成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2]陈宇光.小学班主任艺术[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9.教育在实践中改变 篇九

一、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现状

高职土建专业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就业,能为土建行业培养更多的人才。目前,高职土建专业教学与这样的目标要求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问题。

1.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1教学的盲目性。

着眼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也逐渐的放宽其办学的思路,扩大土建类专业的开办,土建行业发展很快,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市场的定位,造成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不能符合市场的需要;学校实践基地的欠缺,造成了对学生的训练不到位,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而且,目前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的教材的实用性和专业性还不够,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式的教学,造成土建类专业教学发展的停滞。

1.1.2课程改革不够深入。

在对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进行创新改革的过程中,课程的改革不够深入。由于土建行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发展,但也造成一些课程的改革不够深入,一些教材和课件等不能与时代发展结合在一起,不利于实际运用,使创新的意义打了折扣,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和创新。

1.1.3专家教学的缺乏。

专家参与的教学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必须增强专家的参与程度与深度。在进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光靠教师的教学是不够的,专家更能掌握土建专业的`发展动向,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土建行业实际状况,更能够明确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但是由于在一些高职院校不能明确专家指导的作用,使得在课程设计上,专家教学明显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1.1.4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是为社会培养建设行业的应用型的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得到创新和发展,土建类的行业资源也在逐渐的增加,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参与到行业调研中去,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能不断的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使学生不断的接受新理念和新技术,更好地进行创造和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求,推动目前很多企业和学校进行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中进行实践和学习。

二、创新教育在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2.1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课程的选择,因此,一般采用职业分析法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调查研究,不断的深入市场之中,分析土建类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实践创新等情况,能切实的为学生安排最适宜的课程内容,真正的通过实际的调查,实现对学生教学的能切实联系到实际,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课程内容。要通过不断的进行职业分析,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职业的特征及技能要求,切实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造能力,不断成长与进步。

2.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首先要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进一步确定教学方向、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目标,根据社会发展、土建类工程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制定学生应掌握的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内容,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2.3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土建专业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土建专业是注重实际演练的一门专业,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学生对实际操作的认识,不断的加强学生实践的能力,结合社会土建行业的发展,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进教学,达到真正的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参与到实践中去,在实际操作中学以致用,切实的与土建行业的人员深入的交流,明白课堂上所不能领会的知识,能知道企业的需要。通过这些实际体会,不断的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充实自己,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

2.4开发新的课程体系

高职土建专业的教学,主要的目的就是能通过对学生的创新型的教学手段,能促进学生就业,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能够熟练的进行土建行业的操作。要求在教学中在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同时,还应该不断的进行创新,开发新的课程体系,能不断的对企业进行考察和探索,合理的借鉴国外的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对课程体系进行开发和创造,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对课程进行科学设计,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和职业岗位的角度,设计出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的课程,开发新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不断的得到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新课程的开发的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际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改进传统课程的不足,不断完善新的课程体系,切实保障学生充分的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技能。

2.5优化课程结构

创新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要加强对课程结构的优化,对专业教学模块进行划分和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学生输送符合企业需要的土建类的专业技能,并能不断的满足社会发展给土建专业带来的转变,使教学内容既能满足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职业人才需要。首先要在对高职院校土建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对课程进行整合,通过课程的各个结构之间的合理调整,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课时比例更趋合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系统的将理论与实践知识融合在一起,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促进学生在学习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对相关的周边附属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进一步扩大专业知识视野,以利于对实际操作的指导,增强职业的选择和就业能力。

2.6按照职业的要求开展实践教学

在进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土建行业的要求要有较高的实践操作的能力,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学时,一定要切实的以目标职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使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工作中去。只有在职业导向的作用下,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了解自身和职业,才能更好地对自己进行训练,以职业的目标要求自己,促进自己得到进步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建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对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监督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建行业是注重实际操作的行业,在高职院校进行土建类专业的创新教学,实践教学是重中之重。要让学生不断的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理解、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可以采取与企业联合在一起的途径,通过联合办学让学生参与到工程实践之中;或者通过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通过真实的参与操作,切实的了解和学习土建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要结合土建专业的注重实践的特点,在课程的设计上保证50%以上的实践训练,从课时上切实保障学生实践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现场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了解土建工程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更好地端正学习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10.教育在实践中改变 篇十

——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实践

武清区杨村第三中学

语文学科 作者:高海川

让心灵走进文学殿堂

——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实践

内容提要: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阅读文学经典并从中汲取丰厚的精神财富,让心灵沐浴文学的曙光是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学教育实践进行深入地探讨。

中学文学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学习我国和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培养文学语言的语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个性,健全人性;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喜爱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陶冶崇高的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可见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以为,在新《标准》的指导下,课文只是将学生引入更辉煌文学世界的一盏明灯,是开启学生更广阔精神世界的一扇窗。语文教学应站在文化、文学的立足点上,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学生体味课文,进而一步步进入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学殿堂,汲取更多的精神财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那么,怎样切实可行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呢?

一、变换课型,引领学生进入文学殿堂。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了被动的参与者,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往往是以接受者的姿态机械地听从教师的安排,自主谈不上,更何谈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主张呢?而语文无论是从其工具性还是从其人文性出发,都要求学习者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体味、辨别和欣赏。语文教师的作用也应该定位在创设情境、点拨引导上。所以,我们应该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课型,根据这些课型,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

(一)朗诵比赛课

“务实”的功利主义阅读以及时髦的网上浏览使得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很难听到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琅琅读书声了。然而诵读是经千百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方法。无论是朱熹所谓的“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还是钱理群先生在《与鲁迅相遇.后记》中写到的“讲鲁迅作品,最主要的是读„„这是接近他的内心世界和他的艺术的‘入门’通道”,古今的文学大师们无一不在强调诵读对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语言文字的背后,是汩汩流淌着的作者情感的河流以及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只有从朗读入手,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才能使学生用声音读文章的同时,用心感悟语言,感悟情感,感悟生命。

新《标准》要求学生能“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语文基本功的重要体现。我们可以开设专门的朗读课,举办各种类型的朗诵比赛,鼓励学生自主地走进文学作品。朗读的素材既可以来自于课内,也可以选自课外,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品位文章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情感,日积月累,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文学修养。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诵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加工,所以要强调个人的创造性,就应多要求每个人自己去朗读,而不是学生齐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与优美的文字相拥,全身心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力量美。

(三)口语表达课

新《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讲普通话,语音清晰,语句连贯,表达准确,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乍一听起来口语交际好像属于语文工具性的范畴,但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合落落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也是其文学修养的重要表现吗?所以我们可以开设专门的口语表达课,或者以课前演讲的方式,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的形式来达到自如表达、无障碍交流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在适应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不但能放松的讲述名人故事、背诵文学经典,而且还时常就社会热点作出自己的精彩评述,引经据典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还能够时不时拿出自己的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了。我想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优秀学生才是我们教育要达到的一个至高境界。

(四)文学知识讲座课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里,一些伟大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所以我们仿照大学里的做法,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播放了周思源教授的有关《红楼梦》的系列讲座,康震教授的有关苏轼诗词人生的讲座,有关“张爱玲”的文学讲座,这样对学生眼界的拓展、思想的丰富会大有裨益。

(五)名著阅读课

在现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学生拥有更多的途径接受语文信息的刺激,但这种刺激却往往流于平面化,学生缺少对文字真正的进入。在阅读中品味生活的智慧、聆听生命的感悟对他们而言更是一种奢望。大量阅读文学原著,在积累和感受中体会文字承载的思想和艺术的美感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把课外阅读搬到课堂上来,明确阅读量和阅读范围,让学生真正与文学做亲密的接触。学生可以阅读如先秦散文,史传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八大家,明清散文,唐宋传奇,古典四大名著;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例如,巴金《家》、沈从文《边城》、钱钟书《围城》、鲁迅《呐喊》《彷徨》、曹禺《雷雨》、路遥《平凡的世界》、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余秋雨《文化苦旅》等);荷马史诗,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代表作(例如,塞万提斯《唐·吉诃德》、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雨果《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海明威《老人与海》等)。名著阅读课重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学素养,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健全人性的目的。

二、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讲述了向往灵魂飞扬的徐志摩短暂又多彩的一生,介绍了诗人抒写真实性灵的诗歌作品,同时教给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课后学生不仅饶有兴趣地阅读起徐志摩的传记,而且在之后的诗歌朗诵比赛中多名同学热情地朗诵了徐志摩、林徽因的诗歌作品。可见,在每一篇新课开讲之际,只要教者有心,粒粒文学种子总有开花结果之时。

学生初次接触某一文体时,如果单凭课本中那几篇课文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使之能尽窥其中奥妙。如在学习《死水》单元时,我简单介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介绍了徐志摩、戴望舒,我又介绍了当代的朦胧诗,介绍了舒婷、席慕蓉的诗,鼓励学生课下读诗,甚至自己去作诗,接着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就这样借着诗歌单元的学习,我引领着学生进入一座现代诗歌的殿堂。

上一篇:民政局开展创先争优经验情况报告下一篇:高二童年读书心得